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

2024-09-19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通用11篇)

1.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 篇一

早上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湿润了尘土。灯从夜幕降临一直开到清晨,我和元二在那个小客栈里谈了整整一夜。客栈的墙壁被雨水打湿了,客栈前的柳树让雨水冲刷得更翠绿了!空气清新了!深呼一口气,啊!真是沁人心脾。人们也许都还沉浸在雨后的喜悦里。

但是我和元二却很伤心,因为元二就要和我分别了,我最亲爱的朋友就要出使安西。“元二啊,你这次出使安西,一去可能就得三年五载,什么时候回来,一定通知我啊!也许出了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不过,我相信像你这样的君子,一定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这一杯酒!不!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有我的心意、情谊。让所有的祝福都化作这杯酒,饮下吧,我的老朋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元二也泪洒前襟,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我会惦记着你的,到了那边,一切事安顿好了,我就给你写信,你放心吧!”

这时雨又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细长的柳条在细雨中摇曳,好像在极力地挽留这位友人。暂别了,朋友!保重!

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三

姜川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预设:

一、解诗题

知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首送别诗,谁来读题目?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作者送元二出使安西)理解“元

二、使、安西”。

预设理解:安西在哪里?(今新疆的库车附近)

安西远在新疆,离渭城那么远,可以不去吗?(不可以,因为使是出使的意思,这是皇上派他取得,不去不行)是的,不去要——杀头、灭九族,看来媛儿此行是一定要去了。

地图出示安西的地理位置。齐读题目

2、大家真会学习,正如你们说的那样,这首诗是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时写的,对于王维,你们有哪些了解?

相机出示王维的简介,突出他的古诗特点是“诗中有画”。

二、读诗文 知诗意

1、了解学情:这首诗,你们以前接触过吗?都会读了吗?

2、指名读古诗,纠正“朝雨”、“客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名几生读,最后自由读一遍。

在教学中随机用“朝”组词,我们称早晨的太阳为“朝阳”,早晨的云霞叫“朝霞”;平时我们谦虚地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屋舍”。指导书写“舍”

3、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就把诗读正确了,还读懂了“朝雨”和“客舍”的意思,进步真不少。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还有什么词不理解?

相机课件出示“渭城”、“阳关”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出”“轻尘”“更尽”。

我们知道,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用心地读一读,你能从诗中读出哪些画面呢?

4、学生认真读书

5、学生交流,随机问:你们都欣赏到了哪些画面?你是从诗中的什么地方欣赏到这样的画面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问:你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板书“景”,诗中还有一些“景”,你看到了吗?

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景物都是零零散散的,谁能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呢?

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小雨,刚刚润湿了地面就停止了,使空气变得分外清新。道路两旁,杨柳依依,经过雨水的洗礼,叶子青翠欲滴,格外鲜亮,把旅店也映绿了。

同桌合作准备——指名说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眼前的景色,你会用什么?(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

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指名读出美景: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带到教室里来? 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人)都看见谁了?他们在干什么?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呢? 频频举杯,会说些什么呢?

是啊,喝完这杯酒,老朋友就要远走他方了,如果你就是诗人,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内心的感受,你会用什么?

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接着学生的词语,总结并指名读书,读出诗人的悲伤。

6、比较,明写法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黑板上的两组词语,一起读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既然这样难过,悲伤,为什么诗人偏偏选择写这样美好的景色呢? 交流: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离别的伤心

景色美好,正好与友人把酒言欢,正好和家人共享天伦,可诗人却要和好朋友离别,更加突出作者的伤心。

是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伤,看到花瓣上的露珠,就仿佛是花儿在流泪,听到清脆的鸟鸣声也会心惊肉跳,这是触景伤情啊。这样的美景,作者却要和朋友伤离别,他怎能不更加悲伤,难过呢?

感受到这些,现在谁来读这整首诗。指名读 齐读全诗。

三、悟诗境

吟诗情

1、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此情此景,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即将远走他乡,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对你的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2、交流

①别走了,注意保重,常回来看看,我会去看你的

是啊,诗人多想他的老朋友多留一会儿啊,哪怕再多喝一杯酒也好,于是他举起酒杯,说:

②但是,能常回来看看老朋友吗?老朋友能常去看看他吗? 你猜猜他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走多少路程? 3000多公里啊,就是骑上快马,也要走上3个多月。

想到这样的劳苦奔波,想到再次相见遥遥无期,诗人心里又是怎样的? 他不舍得啊,哪怕是再多喝一杯酒也好,于是他举杯,说: ③是啊,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元二去安西的一路是怎样的一路? 课件出示: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怎样呢? 他难过,他不舍啊,哪怕再喝一杯酒,那也是无比珍贵的,于是他再次举杯,说:

④到了安西,元二将成为一个驻守边疆的将士,在这平均海拔三四千米高的高原上,在这荒凉的边疆驻守着,又是怎样的呢?

引进边塞诗歌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又怎样了呢?

随着临别的时间越来越近,他难过,他不舍,多想时间就此停住。但时间又怎能停住呢?哪怕是再喝一杯酒,那也是无比珍贵的,于是他又举杯,说:

2、就这样,朋友一杯一杯的敬着,元二一杯一杯的喝着,真的不知道喝了多少杯了,你觉得他们喝下的仅仅是酒吗?

酒中有什么? 有祝福,有牵挂,有友情,有担忧,有难舍难分,更有悲伤的离别意。此时什么都不用做,所有的都化为一个动作,那就是:举杯 此时,什么都不用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

这句话虽朴实,但内蕴丰富;这句话虽简单,但情感真挚。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元二已经走出门外,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能会来,让我们一起再来送他一程,举起酒杯,满含深情地对老朋友说:

这样的画面,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所有的人,当时的人们就用王维的这首诗编了一首曲子,就叫《阳关三叠》,让我们一期来聆听这首曲子。

播放音乐,指名读,齐读,齐背

四、出诗境 写画面

4.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篇四

旅店里的柳枝被雨水洗得颜色如同刚吐出的新绿一般。它们扭动着细长的腰肢,跳着优美的舞蹈。

今天的天空灰蒙蒙的。诗人王维今天的心情如同这天空,灰蒙蒙的。他想起了前几天的一幕:好友元二找到了他,与他站在柳树下。元二张开口,却不说话,一副有言难尽的模样,终于,他长叹一口气,说:“王维兄,皇上命我去安西,我……唉!”这个消息对王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无法接受……

“哎,朋友,想什么呢?”元二问。王维回过神来,忙说:“好兄弟,来,再干一杯吧!”咚!他俩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王维的眼圈红了,他哽咽了:“朋友,我怕你离开了这西阳关,我就再也没有你这样的朋友了!”“不会的,不会的!”元二的泪水也落了下来,滴在了酒杯中。

5.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篇五

有一天,王维正在休息,突然,元二使的飞鸽传信,飞鸽在窗外咕咕地叫着,王维急忙将窗户打开让飞鸽进来,飞鸽将信放在桌子上,王维打开一看原来自己的老朋友元二使奉朝廷之命到安西去当钦差大人,王维看完信以后马上回信:老朋友你去安西当官我很高兴,但是我们毕竟十多年的朋友了,你走我还真有一点舍不得,如果你执意要走的话,那我们明天就在郊外的旅店做一次最后的告别吧!王维把信写完,让飞鸽把这份信给元二使。

第二天,渭城的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小学生作文大全

王维已经到了,这时元二使也赶着马车来了,王维布好了酒席,俩人便坐了下来,王维便举起了酒杯说:“老朋友,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我把这个柳枝送给你,当成告别礼物吧!”“好!谢谢你,我喝了这杯酒!”“啊!真是好酒哇!等我到了安西,我还会用飞鸽给你传信的,好了,时辰到了,我该走了,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直到永远”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6.《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六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7.《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平长仄短。(板书:平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8.《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八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读。”几个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诗句猜所对应的节日,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其次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就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对于任何知识的掌握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因此我采用了层进的朗读及学习。

9.《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篇九

1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0课的第2首古诗。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有关友情的送别诗。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即将要远赴西边边疆的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自读古诗的能力,所以预习自读诗文时老师作适当检查指导。这首诗中所传达的“友情”“惜别”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诗歌主题。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班级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 3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会写两个生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5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4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中强调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课变课堂上教师的教为学生自主的学,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法:在学习了第一首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课前准备

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渭城”“安西”“阳关”的地理位置,为学古诗做好准备。6教学过程

(1)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基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以及教法的确定,我在教学这首诗时没有按照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三个分明的环节进行,而是以先划分诗歌节奏再熟读诗文为基础,以多音字“客舍”做为切入点,进入本诗的学习,并计划通过三个核心问题的逐一解决,在学生的朗读中,师生、生生的互动讨论中自然的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和诗情的感悟。

1、旅馆在什么地方?

2、旅馆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3、在旅馆中发生了什么事?

三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首先就能打消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畏难情绪.借助老师的提示和课下注解,通过与同桌合作学习,就能解决这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能力,获得课堂学习中的成就感,从而调动起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一个问题“旅馆在什么地方?答案是“渭城”,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的展示,明确了渭城是个环境宜居的地方,也为第二个问题“渭城的环境怎样?”以及接下来与遥远的“安西”进行对比做了一个铺垫。

《新课标》中对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所以第二个问题“旅馆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这种美景,我适时的出示图片,问“你们脑海中的渭城是不是这个样子呢?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呢?”学生正不知心中无限美景该怎么用语言描绘出来,有了更直观的图片,立刻文思泉涌,“生机勃勃”“花红柳绿”等等精彩的答案纷纷涌现。

“旅馆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答“诗人与朋友喝酒送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意,我适时加入有关诗人王维的介绍。教师继而追问“诗人王维要送朋友去哪里?”这时候,整首诗中另一个关键点出现“安西”。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从地域上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来感受好友离别之情。

学生课前查阅“安西”,明确了古时的“安西”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让学生们用合适的词语描述你印象中的库车,学生们立刻滔滔不绝起来。我紧接着出示唐朝地图,直观的明确了渭城与安西的遥远距离。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与师生合作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离别时的渭城柳色青青,而遥远的安西却是黄沙漫天;离别时的渭城是一片生机勃勃,而遥远的安西却是满目荒凉;离别时的渭城有饮不尽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而安西却是举目无亲,乡音不再。”读到这,学生对诗人心中那复杂的情绪有了更深刻感悟。

紧接一个说话训练环节“那么你认为这是一杯融进了什么样感情的酒?”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达到了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2)拓展延伸

友情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结合《新课标》中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创设不同情景,让学生诵读课前积累的其他的送别诗,让古诗从课本走入生活。

(3)作业布置

《新课标》中要求四年级学生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以我的作业布置是:“讲本诗改写成记叙文,可适当加入想象和开头结尾以及环境描写。”这样的作业布置,我的意图是深化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最终反馈的作业是令我满意的,即便是基础薄弱的孩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诗意复述一遍,那么一些语言文字能力强的孩子,加入了优美的环境描写来开头引入故事,还能合理想象,加入对人物动作和神态语言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生动,完整了。7课后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有这样几点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1、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后统计近90%的同学都举手回答了问题。

2、小练笔的完成效果令人满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理解了诗的意思,并能自己复述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将课堂上出现的好词用在写作上。

3、通过渭城与安西的环境对比,师生的合作朗读,一次一次情绪的渲染,学生对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有了比较充分的体会。这一点在课后的写作时,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人与友人殷殷话别的情景中看出。

但也有这样几点遗憾:

1、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朗读时机和次数的处理不够恰当,朗读与感悟融合的还不够自然。

2、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应该更灵活多变,对学生起到启发和拓展思维的作用。

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环节,未能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最后也有一点疑惑:在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渭城美景时,我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现成的图片,来激发学生表达、说话的欲望。但,这一环节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想象呢?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篇十

固市镇中心小学 马丹

我们学校在临渭区教研室的正确带领下,进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主讲了《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这也是我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几番斟酌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课。

经过我精心的备课和课件的制作,更增加了我对讲课的信心。学习这首诗我准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我主要是教会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前提下,感受作者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景,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离别之情,懂得珍惜友情。这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就是(1)课堂条理清晰,流畅。(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了教学目标。(3)抓住了反复朗读这一专项训练,打造了高效课堂。

讲这节课前,我按照本校的课题研究假设,把学生科学分组,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相互搭配,4人为一小组。并且合理分工,分有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检查员一名,报告员一名。并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本首诗。学习时,我把整堂课分为五部分进行。首先播放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阳关三叠》曲,导入新课,奠定送别气氛。进入学习时,我设计了学习古诗三步骤,(1)解题意,知作者。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汇报后,教师补充完成。

(2)抓字眼,明诗意。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收获和小组内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诗意。学生的这一环节完成的非常好,字眼抓的住。我记得有一组长在汇报时这样说:“我们小组同学××从“浥”字中体会到,“浥”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是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像这样细心地同学不止一个。同学们也明白了诗意,由此也让我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呀!作者没有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等描写。而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朋友此去路途遥远,就此一别也再没有老朋友了,那种无奈,那种担忧都装在了满满的酒杯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

(3)多诵读,悟诗情。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好多读的方法,比如:集体读,同桌对读,跟伴奏读,等,去体会朋友间的这种深厚的友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用幻灯片的方法,把渭城和安西的环境进行对比,更加突出次去之地荒凉无比,那种友情更显得伟大而又珍贵。最后我设计了检测环节,将文本和情感都纳入了其中,同学们不但掌握了诗意,并且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11.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十一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上一篇:法官辞职信下一篇:分诊护士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