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共8篇)
1.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篇一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材分析】本框题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的第二框,本课知识承接上一框题,侧重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部分,从途径和状态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共包括两目。本框题包括两目:
第一目,从途径上看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懂得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目,从状态上看发展,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扎稳打,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教学难点: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能用所学哲理分析部分实际问题。本框知识虽然条理清晰,但是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接触,会出现较难理解的情况,尤其是新旧事物的区分及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问题上容易产生困惑。但是,进步、挫折、机遇、挑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逻辑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识记新旧事物、量变、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积累与跨越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又要看到发展过程的艰难曲折,既要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事心态,调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策略方法1 本节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国家农业部发布“推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土豆主粮化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讨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微视频小故事“国王的米粒”引导学生探究量变和质变这两种事物发展的必经状态,从而自觉做到重视量的积累,又不失时机促成质变。用争当“中国好同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本课所学哲学道理,继而放眼天下,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聚焦生活引哲思”、“发现生活启哲智”、“创造生活用哲学”三个板块,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学习活动:自主复习第八课第一框知识,理解并掌握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自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导入:早春三月,暖莺争树,万物复苏。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再一次认识到我们所置身的这个美丽世界,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的眼光看世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聚焦生活引哲思】师:在开始今天的哲学学习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我给大家几个标签关键词,请大家猜猜看,这说的到底是哪位仁兄。它,原产秘秘鲁,历史悠久;它,是尊贵国王墓前敬献的贡品;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它,在欧洲被称作“第二面包”、“地下苹果”;它,平凡但不普通,是古今中外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它,被专家们相信,有朝一日,可以拯救全人类;它,还是热门游戏植物大战僵尸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学生猜测)
对,它就是咱们最熟悉不过的土豆君。视频:土豆改变世界【发现生活启哲智】
师:你喜欢吃土豆吗?你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吃土豆?你有没有想过把土豆当做主粮来吃?大家没有想过,但咱们的国家想过了。
时政链接: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发布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马铃薯加工厂馒头、面条、米粉等主粮食品,使之成为我国继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对于国家的这个战略,你怎么看?
合作探究一:在我国,土豆主粮化是新事物吗?(学生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生答:(教师引导和评价)
师: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了两类:一类认为不是,因为土豆早已有之,人们食用土豆也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是,土豆早就被人们食用,和被人们当做主粮来食用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以前那是当菜吃,是副食。另一类人为是新事物,因为这是国家新出台的正策。新出现的就一定是新事物吗?电脑算命就借用了高科技新产品,它是新事物吗?当然也不是。因为虽然借用了高科技,但是新瓶装旧酒,本质还是算命,还是封建迷信,所以还是旧事物。大家的讨论发言,其实反映了咱们在区分新旧事物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以形式的新旧、出现时间的早晚或者一时力量的强弱为标准来判断,而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什么?就是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怎么才能跟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呢?
那就必须得符合客观规律。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比如趋势。从这个标准出发,土豆主粮化是不是新事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区分标准你掌握了吗?咱们来小试牛刀,判断一下:大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香社会、互联网+视野 拓展:互联网+合作
探究二:在我国,土豆主粮化是能成功吗?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2—3人发言,生生互评是否合理)
师:整理一下大家的发言,这次咱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土豆主粮化会成功,但是不会马上成功,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
咱们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视频:小土豆变身大主食师: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什么呢?生:......师:(评价并总结归纳学生答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道理是曲折的,必然经历挫折和挑战。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呵护新事物,又要对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挫折和挑战。
【发现生活启哲智】咱们一直在讨论主粮的问题,目前,咱们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粮就是大米和白面了,老师这里恰好有一个关于米粒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微视频:国王的米粒传说西塔因为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非常高兴,决定给他重赏。西塔说:“尊敬的国王,我不要您的重赏,只要您在我棋盘山上赏一些米粒就好。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第二格里放两粒,第三格里放四粒,第四格里放八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个格子里放的米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二倍,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这有何难?国王开心的命人如数付给西塔。最初几个方格中的米粒少得像几乎不存在一样,可是,往第16个格子里放米时,就需要拿出足足一公斤的米粒了,到底20个格子时,就需要满满一手推车的米了。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使拿出全国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了。
聪明的,你知道要放满这64个棋格,一共需要多少米粒吗? 师:(等学生算一会儿)需要多少米粒呢?大概18亿兆粒。听上去就是个天文数字吧。如果我们建一个仓库来存放这些米,假设这个仓库高4米,宽10米,那它应该有多长呢?应该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2倍。而要生产出这么多的米粒,则需要咱们所有的人类不吃不喝,终日劳作整整两千年。这个小故事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呢?请大家思考
合作探究三:往棋盘里摆米的过程中,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哪些状态? 生:稍作讨论,发言。
师:量变和质变。场所变更引发的量变,你怎么理解,能否举个例子? 生:......师:稍作点评。(若学生答不出,则教师引导点拨。)那质变一定是发展吗? 生:讨论,分享。师:点评。
合作探究四:往棋盘里放米粒的过程是怎样体现质变和量变关系的? 生:讨论、分享师生一起归纳知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在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不要小看一粒米,更不用浪费一粒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 理顺知识:事物的发展,从途径上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挫折和挑战;从状态上看,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促成质变。
【创造生活用哲学】
你理解掌握了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哲学的智慧返回生活,一试身手吧。【课堂活动】争做中国好同桌一向成绩优秀的同桌在最近的考试中,发挥失利,成绩波动较大。这样的结果令他倍受打击,伤心、难过、郁闷、困惑......1、运用本课知识,怎样帮同桌走出心中的阴影?
2、交谈中,你发现同桌某些科目的学习中存有 “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经常考前搞突击。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给他些什么合理建议?(从帮助同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课哲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生,咱们不仅要做好中国好同桌,还要做努力成长,做国之栋梁。
当前,咱们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PPT:新常态面临多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目前,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正不断推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课后,请大家用本课所学知识,站在哲学角度,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支支招。
●教学测评
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参与和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恰当地展开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发现并挖掘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课堂活动:争做中国好同桌。运用所学知识,对同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理性分析,帮助同桌排忧解难。(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2014年,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新常态面临多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目前,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正不断推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
请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站在哲学角度,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支支招。(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立足国情,用本课所学知识正确面对社会生活。)4
页面:/ 1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课标解读】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和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澄清思想误区,辨析实例,明确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坚持按规律办事。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做好准备迎接前进路上的挫折和挑战,以积极而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和人生。了解质变和量变的含义,认识到事物发展史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变,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能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用哲学观点,阐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落实策略】本节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国家农业部发布“推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土豆主粮化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讨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微视频小故事“国王的米粒”引导学生探究量变和质变这两种事物发展的必经状态,从而自觉做到重视量的积累,又不失时机促成质变。用争当“中国好同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本课所学哲学道理,继而放眼天下,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聚焦生活引哲思”、“发现生活启哲智”、“创造生活用哲学”三个板块,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1
页面:/ 1
教材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的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第七课的联系观与第八课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和把握好这两大特征,不但可以为后面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是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必然要求。在第八课中,第一框题论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而非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本框题知识承接上一框题,侧重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部分,从途径和状态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本框题包括两目:第一目,从途径上看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懂得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懂得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第二目,从状态上看发展,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让学生懂得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扎稳打,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1
页面:/ 1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能用所学哲理分析部分实际问题。本框知识虽然条理清晰,但是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接触,会出现较难理解的情况,尤其是新旧事物的区分及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问题上容易产生困惑。但是,进步、挫折、机遇、挑战,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逻辑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在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页面:/ 1
评测练习
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行参与和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恰当地展开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发现并挖掘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课堂活动:争做中国好同桌。运用所学知识,对同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理性分析,帮助同桌排忧解难。(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2014年,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正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新常态面临多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目前,各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显现,但我们更应看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正不断推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尽力而为。请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站在哲学角度,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支支招。(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立足国情,用本课所学知识正确面对社会生活。)测评结果: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哲学道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理性分析,积极前行。预设目标基本实现。1
页面:/ 1
效果分析本节课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国家农业部发布“推动土豆主粮化”战略为切入点,以土豆主粮化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讨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微视频小故事“国王的米粒”引导学生探究量变和质变这两种事物发展的必经状态,从而自觉做到重视量的积累,又不失时机促成质变。用争当“中国好同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本课所学哲学道理,继而放眼天下,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聚焦生活引哲思”、“发现生活启哲智”、“创造生活用哲学”三个板块,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所以在选取材料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从而把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结合起来。课程中设置了4个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评价时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开头的猜谜及结尾的活动相呼应,激发学生兴趣,两段视频和微课的应用服务于课程主题,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预设基本实现,课堂生成恰当自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哲学道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理性分析,积极前行。1
页面:/ 1
课后反思本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所以在选取材料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从而把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结合起来。课程中设置了4个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评价时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开头的猜谜及结尾的活动相呼应,好玩有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两段视频和微课的加入,服务于课程主题,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时政信息,彰显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政性特点。课程预设基本实现,课堂生成恰当自然。但毕竟能力有限,有些知识处理得不太到位,材料的宏观挖掘深度不够,仍需继续努力,改进提高。1
2.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篇二
一、针对性教学设计的重点及基本思路
在对所带班级物质微粒性已有知识探查的基础上,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则, 提出以下针对性教学设计。
1.注意从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类型丰富学生在观察物质时对物质微粒性的理解。
比如, 针对多数学生对气体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观点没有自觉认识的情况,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中事实性材料的基础上, 增加二氧化氮和空气相互扩散的演示实验。
2.根据前科学概念特点, 实施概念转变教学。
从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前科学概念特点的分析中可以得知, 由于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见的, 因而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想象来源于他们对宏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如对于学生很难想象硅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的情况, 我为学生提供了高分辨率显微镜下的图片。通过合作学习, 转变前科学概念。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利用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 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 可以设置“50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 体积是多少”的猜想活动。
3.利用科学解释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为什么樟脑丸放在衣柜里会越来越小?” “雨水从何而来?”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引领
【教师】在前一段时间, 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 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学生活动】分组吃掉洗净的水蜜桃, 探究桃核、桃仁。
问题:大家吃得很开心, 桃子很容易分成了桃核和桃肉, 可还能继续分吗?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用牙咬桃核, 吃到桃仁的同学很开心
追问:桃核的壳还能再分吗?
学生甲:可以, 可我需要锤子
学生乙:可以一直分下去, 可是再分下去就看不到了, 并且缺少工具……
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 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问题:在生活中, 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 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
2.学生分组活动
甲组:将高锰酸钾颗粒研细后, 取极少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静置观察
乙组:直接把高锰酸钾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加入另一盛水的烧杯中, 然后继续下去……
交流讨论、发表想法、填写探究报告
学生讨论后小结:
(1) 高锰酸钾粉末还可以继续再分;
(2) 颜色变浅是因为高锰酸钾颗粒变少了;
(3) 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4) 动手实验
分组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 50mL水+50mL水
(2) 50mL酒精+50mL酒精
(3) 50mL水+50mL酒精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 等于100mL; (2) 等于100mL; (3) 小于100mL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 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 而气体间隙大
分组实验:在一量筒中, 放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 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 再观察液面, 试解释现象。
学生:未溶解时, 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 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 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 使总体积减小, 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提问:生活中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微粒间有间隙呢?
学生甲:芝麻放在西瓜中就看不到了
指导:我们可以把大微粒比喻为西瓜, 小微粒比喻为芝麻, 可比喻能否等同为证明呢?
学生甲:不能, 给自行车打气可以证明构成气体的微粒间有间隙
指导:你举的例子很棒, 大家为他鼓掌鼓励一下……
接下来要考验各个小组团结合作能力了, 团结合作, 完成探究实验:
(1) 烧杯A+蒸馏水+2~3滴酚酞试剂
(2) 烧杯B+适量的浓氨水
(3) 把烧杯A、B罩在一起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有的结论。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结果, 并将各种猜想说出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引导:所有的猜想只有得到证实, 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交流讨论结果: (1) 氨水遇到酚酞试剂会变红色; (2) 浓氨水有挥发性; (3) 组成氨水的微粒从烧杯中跑出进入另一烧杯中与酚酞试剂发生化学变化酚酞颜色变红, 从而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
演示实验:将收集好盖有玻璃片的盛有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与盛有空气集气瓶瓶口相对, 抽掉玻璃片, 观察并解释现象。
学生甲:两瓶气体都在不停地充满空间, 最终上下瓶子颜色相同。因为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提问:谁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甲:我们能闻到花香
学生乙:樟脑丸放在衣柜里会越来越小 ……
提问、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 有什么收获?得到了哪些结论?
学生甲:我知道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很小。
学生乙:我能用微粒观点解释许多我在课前无法解释的问题… …
回忆、总结、发言观看大屏幕小结。
3.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工程制图;毕业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11-0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将四年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大型综合性的实训。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出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高低,还可反馈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各先行课程的教学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这几年指导土木工程专业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发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尚需在今后的工程制图教学工作中加以重视并解决。
一、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
1.制图国家标准掌握不扎实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工程图的绘制贯穿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向他人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图纸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设计水平的优劣及绘图质量的好坏。通过学生递交上来的图纸,发现部分学生对制图国家标准掌握不扎实。例如指北针、定位轴线、详图及索引符号直径大小绘制不规范;剖切符号绘制位置及投影方向表达错误;标高符号绘制随意;图名和比例的书写字号不当,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在图纸上都是小瑕疵,但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共同语言”,工程技术人员绘制图纸都必须遵守制图国家标准。
2.形体投影绘制正确率较低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图纸绘制量大,一些学生为了追赶设计进度,就不再认真分析形体投影关系,推敲形体投影细节,而是找来专业课绘制过的图纸或他人的图纸进行仿绘。由于各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形式不同,这就导致学生生搬硬套绘制出的图纸漏洞百出;或是一些学生本身就对图纸的绘制不够重视,认为建筑的设计计算做好了,设计就做好了,而图纸的绘制只是无足轻重的一步,也不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大的问题。这种麻痹思想导致设计计算和图纸绘制质量不对称,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3.计算机绘图操作能力有限
在唐山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生毕业设计提交上的图纸中,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是用AutoCAD软件或建筑设计专业软件PKPM、天正建筑进行绘制的。从图纸绘制过程中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是:对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对软件的一些功能不甚了解,致使绘图效率低、图纸错误多。如有的学生在图纸需要修改时,才发现没有设置图层,这样,图纸的修改大大延误了设计时间。有的学生在尺寸标注时,对标准样式设置不够理解,致使样式设置和制图标准不统一,甚至反复修改图纸标注样式,却不得要领、收效甚微。
4.施工图识读能力薄弱
在对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工程图识读能力薄弱。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主要是建筑施工图预算和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其对学生图纸识读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此环节常遇阻力,尤其是对复杂基础图的识读,更是力不从心。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除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不免在设计上分心,造成设计质量降低的原因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疏漏引起的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1.强调制图国家标准的作用
由于大一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绘图,对制图国家标准在设计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所以对其不够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其地位、深化其影响,让学生通过绘制一定量的图纸,在记忆和实践中逐渐熟悉制图标准,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工程制图这门课实践性很强,一般院校将其其考核方式都设置为考查。即使这样,教师也可以对制图国家标准这部分内容,采用平时测验的形式进行考查,来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制图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面是十分重要的。及时实用的专业知识穿插进课堂,能使工程制图课程讲授得更生动,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更能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感受到绘图的重要性。
2.强化形体投影分析训练
图纸的特点就是图形信息量大而少文字。因此建筑形体投影图绘制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设计图纸质量的高低。而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建筑投影图绘制的正确率,笔者认为首先要学生改变旧有的、博闻强记的认知方式,倡导探索式学习方式,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平时习题训练时,就应根据工程制图的特点,选择建筑形体及构件作为练习的目标,加强专项训练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在绘图的选择上,不但有图纸的原图抄绘,更应加强图形的补绘、改绘训练并作为强化训练的重点。这样,可以通过提高绘图训练的难度,使学生对图形信息进行提炼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其通过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创新的灵感,以增强形象思维,锻炼其空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长知识,更促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着力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由于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大量删减了课程的学时数,教学内容变化却不大,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删减实践环节,减少上机操作的实训。实践性环节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下降。鉴于此,教师应该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问题放在首位,重视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使其得到大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
由于建筑制图国家标准对图纸的图幅、图框、图线、尺寸标注、各种符号等都做了详细的规范,教师在计算机绘图讲解中应相应地对AutoCAD软件的初始环境的设置做针对性的说明。在教学中,对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应的绘图命令、图形界限及图框、图层、尺寸标注等的设置穿插讲述,会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其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而计算机绘图剩余内容的讲解,则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或重点提示和引导的方式来完成。为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上机时间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绘图基本操作,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徒手绘上机作业,使他们对计算机作图思路有所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工程制图的知识点,又能使他们的上机效率得到提高。
4.重视图纸识读能力的培养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绘图就行了,手绘、识图在工程制图中并不是重要的”。其实,通过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识图能力是学生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由于工程施工图的绘图规则多、图纸多、尺寸标注多、构造要求多,使得不少学生对阅读施工图感到困难重重而无所适从。虽然工程的各施工图设计时,涉及较多专业规范,但即使对这些规范知之甚少,也不会对读懂施工图产生影响,识图者因此不必对设计依据的应用追根溯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不但可以加大此方面的训练,还可以采取质疑的方式,督促学生为此多投入精力,为日后的实践工作积累知识。
图纸设计质量的高低,并不是哪一门课程学好就能完全解决的,后续各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要。只有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做后盾,整合好各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厚积薄发,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卫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2]杨建林.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施工图学法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8,(8).
[3]童秉枢等.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J].工程图学学报,2008,(4).
[4]陈洁.从毕业设计反思工程制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4.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篇四
教学设计
一、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9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
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牵牛要牵牛鼻子”蕴涵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等蕴涵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撰文:《矛盾论》读后感。【地位解析】
本框内容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第二框。本框所探讨的 矛盾分析方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以说是整个矛盾观的归宿,整个辩证法的核心,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于此,整个唯物辩证法就完整地呈现给我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告诉我们 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接着上一单元侧重从 方法论角度,继续回答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因此,在全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慧,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每个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信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重、难点的突破: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合作探究、比较分析、迁移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
四、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是哲学课,就要努力上出 哲学味、思辨味,要不断地 怀疑与追问。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1、“教”要遵循“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冲突”,最大可能激活学生思维。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放手,特别是教学难点、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2、遵循 “ 三贴近” 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师生互动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遵循 “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的理念。教学资料的挖掘基于书本,材料丰富但主题一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科学合理的处理好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适当处理和优化重组,先讲第二目,再讲第一目。、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采用的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活动启发法、分析讲授法、欣赏体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知识的迁移和整合,由旧知引出新课。(投影同步)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何处来)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向何处去)
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 师生从哲学的使命入手,快速梳理哲学四大板块及主要内容: ●
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 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整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怎么样?)● 互动梳理辩证法“三观”的内在联系: ● 矛盾观知识简要回顾:含义及特点
问:矛盾特殊性原理——其方法论是什么?(引出新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角色扮演】 古希腊青年尤苏戴莫斯和智者苏格拉底的一段对话,“关于欺骗、盗窃之类是否是正义的”,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让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尤苏戴莫斯和苏格拉底。
一次,青年尤苏戴莫斯告诉智者苏格拉底,像欺骗、盗窃之类都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辩论。苏:“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尤:“这应该是正义的。不过我说的却是我们的朋友。”
苏: “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哪边呢?” 尤:“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 苏:“又如一个孩子生病了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欺骗他这东西很好吃。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刀剑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种行为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当然也应该放在正义一边。” 苏:“这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尤:“的确不是,如果您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 ——苏格拉底运用他擅长的“精神助产术”,反复启发诱导,帮助尤全面认识问题。告诉我们每个事物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要对事物作具体分析,进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
地位: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主义活的灵魂。
● 【 梳理教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相关知识点:原理依据、含义、地位。
(易错易混)矛盾特殊性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原理和方法论的关系。
(难点剖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是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为什么要以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指导?——要分析和解决矛盾,前提是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也就是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
● 【欣赏体验】选取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其中的 6 个让学生欣赏。
师问:同样是描写贵族小姐,在曹雪芹的笔下,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只一两句诗就可以把她们鲜明地区分开来。为什么?
【连一连】让学生把 诗句与对应的人物进行连线。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机,自云守拙。——薛宝钗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即“认识世界”。)
师生探讨:一部《红楼梦》,可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身上最典型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一
● 【生活智慧】通过灭火、西邻用人的例子。
让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不同的物体着火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
例子 1
木材着火——用水灭火;油锅起火——用黄沙;化学药品着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等等。
v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二: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即“改造世界”。)
例子 2
有一个寓言故事:西邻家有五个儿子,一个质朴,一个聪明,另外三个,一瞎一驼一跛。按常理,这种家庭应该日子不好过。但是,西邻善于因人制宜,扬长避短,他让质朴的儿子务农,聪明的儿子经商,失明的儿子按摩,驼背的儿子搓绳,脚跛的儿子纺线。结果,全家人各尽所长,安居乐业。
——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思考感悟】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找到发挥你特长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伟大。● 反对:“一风吹”、“一刀切”,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思维延伸】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等。● 【“头脑风暴”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列举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组列举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俚语等。一一对应,多多益善。(课堂气氛热烈)A 组:因材施教、入乡随俗、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抽薪止沸„„
B 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鸡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一刀切、一风吹„„ ● 【思维拓展】列表比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师生互动完成)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承上启下】一个简单事物内部可能只包含一个矛盾,而一个复杂事物内部会包含多个矛盾,大到社会,小到个人,都是如此。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和玩乐、成长与责任、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而贯穿其一生的最主要的矛盾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见,在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投影图示)● 【案例解读】案例一
索尼得益于 “ 带头牛 ” ;案例二
九方皋相马
——感悟: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样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生活的智慧。● 【 梳理教材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 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注意点:前提是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 , 次要矛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次矛盾是矛盾发展不平衡和矛盾特殊性的情形)
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例:十七大: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四个文明,四位一体)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青海玉树地震前:经济建设——地震发生: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恢复经济。
③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例: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打蛇要打七寸等
B.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例: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C.反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抓不住重点。
例: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等
(注意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不等于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而是强调在解决矛盾的时候,有所侧重,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要集中力量解决它,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即对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 思维点拨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正是由于每个矛盾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注定成为主要矛盾,有的只能成为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每个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实战演练】:下列俗语体现或违背了什么原理或要求?(互动完成)
如:眉毛胡子一把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擒贼先擒王;荷花好看也要绿叶相扶;牵牛要牵牛鼻子;学会“谈钢琴”的工作方法;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 师: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都有主、次之分。这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情形二——矛盾主次方面。(投影图示)
【时事回顾】 2008 年以来大事记:跌宕起伏、悲喜交加
2008 年以来,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极其不平常的历程,我们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拉萨**、疆独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南方罕见雪灾、甲流来袭、金融危机等等一系列重大考验,但是我们坚强地挺过来了,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神七顺利上天,实现两岸三通,积极抗震救灾,挫败民族分裂势力,成功抗击甲流,实施新农保、新医保,努力遏制高房价,全面关注校园安全。经济增长“保八”成功,大力建设民生工程,社会各项事业有序推进。
师问:如何看待中国在这阶段的发展形势?
——中国在这阶段可谓跌宕起伏、悲喜交加,成就和困难并存,但是总的来说,成绩是主流(矛盾主要方面),问题和困难是支流(矛盾次要方面)。
● 【 梳理教材 】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① 含义
矛盾主要方面:在一个矛盾的双方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1 个)/ 矛盾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1 个)。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配以漫画题训练。②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 温故而知新 】结合经济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在国民收入的配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A.对立: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B.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改变。
③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运用:评价人和事;看形势;评价互联网的发展;评价党的作风(分清主流和支流)
★ 【难点突破一】 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前面所讲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指的是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不是一面,即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而矛盾主次方面是对这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明确哪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既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矛盾次要方面。而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它作为反对力量,与矛盾主要方面进行力量的较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就是事物内部本身有包含促使其走向反面的力量,即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矛盾双方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发生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就改变了。
★ 【难点突破二】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列表比较 + 实战演练)★【 思维点拨 】 :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处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正是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每个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方注定成为矛盾主要方面,另一方只能成为矛盾次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特点,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正确认识该事物,把该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分,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之一: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渗透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各个方面。)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总的方法论(师生互动完成两者的含义、关系,水到渠成)
(三)本课小结
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概括总结。(师生互动完成)
(四)巩固拓展练习、(2009 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题)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
【 思维导航 】 :教师引导分析材料,学生充分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观点一
赞成文理分科 人才的发展应该有所专长,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同时又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 “ 通才 + 专长 ” 式人才。
观点二
反对文理分科 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是紧密关联的,过早文理分科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2、(自编材料)楼市风暴 ——“ 史上最强 ” 楼市组合拳。
1994 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中国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但是,在过多依赖市场化体制运作下,2002 年开始全国各地房产价格不断攀升,老百姓出现了“住房难”的问题。
继 2008 年渐趋平稳,2009 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个急转向上的行情。年初:贯彻房地产优惠政策刺激房市
;年中:加大土地供给,整顿市场秩序;年末:防范泡沫扩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2010 年面对居高不下甚至疯狂的房价,国家颁布了“国十条”,使出 “史上最强”楼市调控政策组合拳,通过税收、信贷政策重拳出击房地产投机炒作,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限制地价,首推房价问责制等等,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问:上述材料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的道理?
【 思维导航 】(1)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又由于其不健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体现了用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观点看问题。(2)面对楼市出现的实际情况,国家针对性地采取宏观调控的相关措施;实行更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以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组合出击,并集中力量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 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5.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 篇五
【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激活”因素。为了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孩子听得懂,更要具有灵活性、启发性、双向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语言;问题设计 ;有效性
幼儿园语言教学是以各种文学作品为载体,让幼儿在理解和感悟中学习书面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前提,也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催化剂。
1问题设计要具有挑战性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避免平铺直叙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才能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过去设计的提问常常是这几个:“小蝌蚪刚开始遇到了谁?“鸭子怎么说的?”“又遇到了谁?鱼又是怎么说的?……,现在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很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幼儿在不断寻求答案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拓展,语言得到了发展,同时明白了认识事物不能只看到局部,要把握整体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事物。
2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与传统的提问有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思维指向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看了这副图,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等问题,像这类问题,幼儿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由于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积极观察、想象、理解,还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所构建的知识是自主的,极大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如语言活动《冬天》,设计的问题是“能用什么办法让自己暖和起来?”,刚开始,幼儿想的最多的是“穿棉衣、戴棉帽、围围巾、戴手套……”当老师提示幼儿:“每天锻炼时是什么办法使自己热起来的?”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拍皮球、跳绳、跑步……”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励幼儿进行联想,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找出不同的答案,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问题设计要有双向性
传统的提问方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幼儿做出回答,幼儿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幼儿缺乏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如出示一幅看图讲述的画面,请幼儿先观察,然后问:“孩子们,看了这副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相信你们肯定有一些问题想搞清楚,不是吗?这样,老师就把问题留给了孩子,更能激发孩子进行仔细观察,积极寻找要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4问题设计要有灵活性
一个教学活动所设计的问题都是课前预设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了并玩耍,大象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呢?”有的幼儿说“高兴的、”有的说“生气的”,但是没有人想到用请求的语气。后来,我就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如果别人捡到了你丢失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让别人还给你呢?高兴的语气该怎么说?生气的语气怎么说?请求的语气又是什么样的?”请幼儿表演三种不同的语气,加以比较,最后请求的语气最合适。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开始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似乎无从说起,于是我把问题缩小了,更具体化了,“春风吹来了,树有什么变化?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样,幼儿活跃起来了,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提问,能使课堂精彩叠出。
6.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研讨 篇六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认为的制造障碍,面向未来,我们的学生不需要这样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正确认识课堂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事项
1.课堂提问应情境化,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为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情境创设两个小动物要换地耕种。提出问题,“你有更好的办法为他们解决问题吗?”生:“换地”。媒体出示两地块的形状,一个是长方形,另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师问:你认为他们这样交换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辨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发猜想,引导学生去验证。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
2.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既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4.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在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自主发掘问题,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篇七
一、问题设计目标要明确。
设计的问题必须体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问题, 通过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 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驱动学生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例如《硫的转化》一节, 其教学目标是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因此, 这节课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从化合价的角度, 自然界中含硫元素的物质其氧化性、还原性如何?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给本节课确立了思考方向。
二、问题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情境创设,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 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 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 强加于学生,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 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课堂对象和理想化的课堂模型, 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本着探究的目的, 结合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 让学生研究从生活中来的问题, 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来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 提取课堂对象和课堂模型。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 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例如:由空气质量播报内容引出SO2的污染、酸雨问题及如何保护环境?由苯酚软膏的说明书引出苯酚具有哪些性质?
三、问题设计同时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开启学生的心智, 唤醒学生的潜能,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所设计的问题就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思维负荷, 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和“为什么”, 要让学生调能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 迅速提取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综合性地深入思考问题。同时, 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 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 拓展思路, 提升思维水平, 接受理智的挑战和感悟内心的震撼, 使学生经历深层思考的过程和体验丰富的情感变化, 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进一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或最终解决问题, 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意识。例如“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首先提出问题:前面钠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也能与盐酸反应, 那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反应吗?如果能, 结合你掌握的知识, 预测一下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 (经过师生间, 生生间热烈的讨论) 老师随即引导发问:大家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展开思维, 能否仔细分析一下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当然, 针对不同的学生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有一定的梯度, 不要求整齐划一。总之,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探究性, 没有探究性的问题就谈不上什么探究性学习。
四、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 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拓展思维, 发散迁移,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问题设计时可以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生成新的问题。可能学生一开始没有能力产生新的问题, 那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逐步产生问题。我在教授酸、碱、盐时就结合实际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县城南面的大清河原来清澈见底, 但现在不知被某种物质所污染, 恳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污染物, 并进一步验证。结果同学兴趣很高, 做出多种假设并真正取来了河水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们提出了六种可能: (1) 被酸性物质污染 (2) 被碱性物质污染 (3) 被盐酸污染 (4) 被硫酸污染 (5) 被NaOH污染 (6) 被CuSO4污染。同学逐一分析每一种可能, 并给出了验证方法, 这样使学生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而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 帮助学生逐渐提出深入、拓展的问题。而对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利用不同的成果呈现方式来进行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
五、逐步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设计。
探究学习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不能只是老师提出问题, 还要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就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同时要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来。一方面, 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提供相应的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地方让学生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明白和想要了解的问题。另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提供一定的材料, 创设相应的情境, 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相关的问题, 教师再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把问题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问题整合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设计问题。正如化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应增大实验的开放性,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积极营造出深层次的问题情境, 增强探究实验的价值。例如:镁与硫酸反应速率的测定, 学生自主实验后一般会主动生成一下问题⑴为什么60cm镁条只收集25ml的H2?⑵为什么实验前要在注射器上涂抹凡士林?⑶实验后, 如何计算溶液的△C?等问题, 这些问题能使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问题。以上问题都是课堂生成的, 学生提问,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解决, 这也许比预设的天衣无缝的“完美”的课堂教学要更有价值。
8.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设计 有效性 四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2-02
在长期的课堂改革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历史教师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实践的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学生讨论为途径,自我展示为目标。其中教师点拨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自我展示的学生大于学生总人数的20%,从中可以看出课堂高效的关键是问题设计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注重有效性,應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的放矢 发轫之始
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笔者认为问题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在历史课堂中不能也不应该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来保证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依据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了解世界银行和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理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来设计问题。明确课堂的重难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通过一个主导(美国),两大体系(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来理解此重点,更为清晰。
其中了解、知道型为基础知识,设计此类问题必须明确目标,例如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国家,通过了以什么为基础的法律文件,可以让学生借助问题导学单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上可以通过填空、判断、选择题的方式检测反馈。同时课堂上必须保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背诵和消化。重难点问题设计围绕理解探究类知识点展开。例如:如何理解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层层递进 条理清晰
怎样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重点在于问题设计应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教师首先强调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来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问题。例如:本课线索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强调了第17课与第22课的内在逻辑,点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体系化、制度化。
设问: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无序”的原因?(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人教版必修二“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各国引发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危机破坏了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过程中,美国为何提出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企图建立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货币体系)该体系是怎样建立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根据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如何体现美国为主导,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得特权和支配地位?(《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即双挂钩,使美国取得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绝对控制权,总部设在华盛顿,关键职务由美国人担任,获最大投票权)突出美国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从其酝酿到诞生都有美国的意志。
三、不愤不启 渐入佳境
问题设计应具有趣味性与启发性。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行动,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区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求助热线:以下国家纷纷打来国际求助热线,可以向哪个组织求救?他们组织的宗旨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1997年,韩国突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1/2以上,韩国政府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贷款来稳定货币。
材料二:2008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后,需要大笔资金用于震后重建。
材料三:金融危机之后,冰岛破产,冰岛克朗对欧元汇率缩小,冰岛人均负债曾达到25万美元!
材料四:2008年3月21日,某国际组织执董会昨天批准给中国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修缮保护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文化自然遗产,开发可持续旅游业。学生小组讨论可得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贬值和收支失衡,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恢复和发展经济,提供长期贷款。
历史课堂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达国家在外交上表现出来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当前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中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面对此情此景,更应该团结合作,谋求双赢,在某些领域更应该掌握国际话语权。例如2015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它是政府间性质的组织,总部设在北京,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你有哪些感悟?“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就是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国家”。——当代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学生对此自然感同身受。
四、不疾不徐 水到渠成
问题设计应注意适量与适度。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问题设计要适量,题量控制在10题以内,当堂练习,及时讲评。同时,问题设计也应适度,可以设计成基础题与能力提升题。基础题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为主,要求能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要素和发展过程;明确历史事件不同阶段的特征。能力提升题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概括和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材料一,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多次出现其成员国利用该弊端,无理地打击竞争对手,为本国谋取不当利益,直接导致许多国际贸易纠纷得不到真正公平、公正地解决。回答:归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有哪些?分析: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规则不严谨(贸易保护主义有可乘之机);关贸总协定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性。
材料二,关贸总协定在其生效后的40多年里,经过多次多边谈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下降到13%,发达国家平均关税降到4.7%。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回答:关贸总协定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分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由贸易的平台,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至此,重难点理解水到渠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大经济支柱,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逐步导致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推动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只要有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并从历史整体上高屋建瓴,从历史细节处精雕细琢,同源共流,就一定会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林川.关于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
[3]左燕.关于历史备课智慧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
【问题设计看教学有效性】推荐阅读: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09-2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07-25
赛马问题教学设计07-07
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08-01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8-13
《“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09-05
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09-18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分析06-28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7-02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