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2024-09-12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精选13篇)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光和影》实验改进与创新

教师:田小红

秦皇岛市昌黎县第二完全小学

《光和影》实验改进与创新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第二完全小学 田小红

1、实验在本节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影子实验和阳光下物体的变化规律实验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和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中的教学实验。通过这三课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照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情况、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和影的实验在本单元教学中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学会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该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 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 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 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的思想。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学生每次实验手电筒的位置和投影的位置掌控不好。此教具制作简单,实验方便直观,能准确测量出物体影子的变化数据、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实验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一个教具多种用途,减少误差,不受天气和时间制约。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装置:

(2)创新材料:

手电筒一个、螺丝钉4个、长50cm宽30cm长方形底座一个,长30cm宽25cm的光屏一个,圆弧铝板一个,小长方体两个,打孔的木板三个

(3)创新装置使用说明:

实验过程

(一)《光和影》

(1)用固定在弧槽上的手电筒照射物体,沿着弧形改变对物体照射的角度和方向,画下每次物体的影长。

(2)用方座侧面的手电筒,照射物体,沿着平板木槽由远到近拉动物体,在对面立着的光屏上读取物体的影子的长度。

(3)把物体悬起,手电筒在圆弧的中间位置和方座的侧面照射物体,画下物体的投影。

实验过程

(二)《阳光下的影子》

1、用手电筒表示太阳,从东边方向打开矿灯,这时阳光下木棍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2、沿着弧形匀速慢慢移动手电筒,阳光下木棍影子随之慢慢

变短,当手电筒移到正中间时,木棍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3)继续沿弧形移动时影子由短慢慢变长,当手电筒移到西边时,阳光下木棍影子又最长,太阳位置又最短,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

实验过程

(三)《光是怎样传播的》

(1)用手电筒做光源,把三个孔的位置一样高的长方形木板放在装置画好的刻度上,然后打开光源,进行实验,在屏上会看到圆形光斑。

(2)根据实验要求挪动中间的长方形木板,这时在后边的屏上看不到圆形光斑,两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实验效果

(1)效果明显、形象直观、操作简单。

(2)能很方便的完成影子变化的实验操作,数据精确。(3)能有效模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更接近于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一、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1.实验教学的匮乏

在物理课堂的实验课程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课堂上,老师始终是占据主体地位的角色,不管是任何实验的讲解,或者是课程理念的讲解。都是老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各种知识的教授,都是咀嚼式的。现在应试考试的理念更是怂恿了老师的这一行为,为了赶教学的进度,老师不得不将本应该进行实验的课程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缩减,增加的只是老师的书本知识的传授,实验课的次数越来越少。再就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更谈不上会有实验的经费在做支持,老师迫于无奈,只能用简易的实验道具来完成课堂演示,然而由于仪器的匮乏,实验现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加深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只能无奈将实验内容的过程、现象、结果进行简单的描述,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不至于考试的时候无所适从。以上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有实验的条件,不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的能力,另一种是没有实验的条件,无奈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两种现象导致的直接的结果就是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学的心理。

2.初中物理实验课缺乏创新

很多教师为了方面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给出的实验步骤的条条框框,或者是自己亲自演示一遍,以免在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教师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定型的思维模式:实验结果就是死的,只要学生能够得到实验理论中所出现的现象,这就是达到了目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的实验演示来做,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在试验中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1.增加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物理课程的学习,以及实验课程的应用,是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师可以根据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实验的现象趣味化,与学生共同来探讨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生动形象的去描绘,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记忆和掌握。例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一开始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非常的好奇,一个小球为什们能在老师的不同的操作之下,一会上浮,一会儿悬浮,一会儿又下沉了呢,带着疑问,学生就会不断的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是水有问题,也可能感觉是老师往水里加了某种神奇的东西,细心观察的同学会看出老师准备的小球才是真正有问题的。接下来,老师会带着同学们的种种疑问,给大家揭露谜底。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的主要内容: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悬浮时是重力等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这样既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这种趣味性的实验氛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理解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忆,一举两得。

2.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

在很多中学,由于实验器材的数量有限,不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来,老师只能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设备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老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时,前排的同学可能听的比较清楚,也能够看清老师的每一项实验步骤,包括最后的实验现象,但是中间的同学甚至是后排的同学可能只能听见声音,实验现象和步骤观察的肯定不明显。缺乏实验的具体的操作,这样不但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动手的能力,严重的耽误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理解和操作。因此,针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器材设备充足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完成的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加强对于实验步骤的理解,和实验结果的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动手做实验,爱上动手做实验呢?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想动手的意向。在实验之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在这个时候,学生肯定是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他们就会坚信自己的实验设想是对的,然而这个实验设想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去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这就不难启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根据课本上的一些原理性的概念设计实验步骤。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初中物理课本中的“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老师先用国王的“王冠”这个故事,引出阿基米德所要进行的实验,从而老师会让学生进行各种设想,学生便会带着自己的设想去完成自己的实验,进而获得自己的实验结论。

首先准备实验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在具体的实验器材的实施之下,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验步骤发现其中的规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步骤得到了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得到的结论是否是正确的,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实验结果和步骤一一进行点评,实验结论有偏差的同学,老师会相应的指点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原因是什么具体的环境中才能缩小实验的误差。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可以带着老师的建议去重新进行实验的操作,得到预期的是实验结果。这种激励式的研究方法能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将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为学生塑造一个趣味性十足的学习氛围,在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实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认可程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影像画面,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适当的调整,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加上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这要比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过段时间进行实验效果要好的多,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当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当堂巩固,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使学生对书本实验上的仪器进行准确的认识,一般的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只是生搬硬套的将课本上的知识咀嚼式的传授给学生。包括在课本上的实验道具,学生只能以看图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了解,并不能进行及时的实地操控。理论课的教授与实验课的教授之间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的,这期间,很多学过的知识会产生遗忘效应,再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不会轻车熟路,不利于知识的及时掌握。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倡导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理。边学习边动手,边动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对于课程的学习,教学模式方面变得更为开放,学校积极地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更多地进行自然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的探索,学习的场所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场所。在课外的实验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和解答疑问的作用,课堂成为了学生自由发挥自己见解的舞台。进行课外实验的好处就是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索,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不经意的就忽视了它的存在,如果倡导学生用心的去观察和探索,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开始,学生一下子可能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入手去观察,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观察方向去学习和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生活,让学生可以观察到在实验室中观察不到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趣味性的学习方法,水变成水蒸气、天冷了水会结冰、灯泡用久了里面会有一层紫色等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随处可见的,只就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将物理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引导学生课下进行自由探索,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实验室外做实验,生活中学物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还能让学生进行趣味性的物理学习,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的平台。

七、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当今物理课程改革的脚步,创新物理教学的模式,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物理知识,自主地进行物理实验探究。进行实验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趣味性的物理学习,打破以往的枯燥的物理实验模式,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实验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春.浅谈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展开创新教学[J].中学时代,2013,(06).

3.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三

一、增加创新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在让学生体验静电现象时,我们先拿一个普通的薄塑料袋靠近这些标本时并不相吸。而用摩擦后的薄塑料袋去靠近这些轻小的物体时,刷的一下吸起了很多,使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尺、塑料笔等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接近碎纸屑、蒲公英种子的“小降落伞”、棉絮、杨花等轻小物体,学生的视野比只吸碎纸屑开阔多了,效果也明显,实验积极性也较高。

二、自制实验装置 突破教学重难点

《水结冰了》一课有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内容,课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议(如图1所示),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再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并加入较多食盐以制造更低的温度,然后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观察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用温度计测出试管外的温度。

这个实验,主要是想让学生不仅观测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是温度的变化(冰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的水结成了固态的冰)。可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一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这样的实验设计无法观测到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的。因为试管里的水一般是在底部开始结冰的(一般杯子底部保温的效果最好,所以试管里的水会先在底部结冰),而试管底部却是在包有毛巾的杯子内,这样学生是无法看见试管底部水结冰情况的,当然也就无法准确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的。

2.实验操作很麻烦。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还得用手扶着试管和温度计,还要时刻关注试管内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还要及时记录观测的实验结果,这么繁琐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

3.实验很费时。本实验为了学生能看到水结成冰,特意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以露在杯子上部。试管里的水加多了,结冰的速度自然慢了。再加上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保温效果不是很好,也影响了试管里的水的结冰速度,导致整个实验很费时,经常是一节课时间到了,学生还是很难看到试管里的水结冰,自然也就不会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了。

为了解决以上实验存在的问题,笔者自制了以下教具(如下图):

三、通过亲身经历 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又诱发了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认识到这些动物的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珍爱动物的感情,并自觉地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实验”教学

4.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四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改进

南北镇中心学校教师

张志军

本实验改进的目的:

1、改进实验方式,使得实验所表达的内容更接近科学事实;

2、材料易得且制作过程简单,且制作好的装置可以重复利用;

3、通过本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自行探究。本实验所用材料:

两个可乐瓶、25cm玻璃管1根、纯碱50g左右、醋、洗涤剂、红墨水、盘子(解剖盘盘、且可有可无)、废报纸

实验原理:醋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溶液中

因有洗涤剂产生大量泡沫,并把泡沫压出瓶口,产生类似于火山 喷发的效果。实验过程解说:

一、导入课题:“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改进

二、解说内容分四部分:

1、教材实验原型: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P74“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感谢您的指导,祝您一切顺利!

2、发现教材内容有两点不足:

① 实验步骤5“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观察发生的变化。”中“慢慢地”倒入动作不好做。根据本人的实践,该实验反应非常快,一倒入醋和红墨水的混合液马上就有泡沫冒出。

② 倒入动作不可取。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本人实践得知,倒入动作会让部分学生误以为火山喷发需要有水之类物质流进火山口这个条件。

3、对教材实验的改进:

(1)观看视频,表明改进原因。

(2)展示及解说实验改进装置: 装置如图:

① 下面瓶子中装着醋与红墨水的混合液,上面瓶子里装有50g左右纯碱(苏打)或者小苏打以及几滴洗涤剂。

② 将下面瓶子里的溶液通过导管最大量挤压进上面瓶子里,上面瓶子里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泡沫,泡沫被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冲出瓶口,形成类似火山喷发的情景。

其中挤压动作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是火山内部的压力致使火山喷发的,而不是有什么液体流入火山口才导致火山喷发的。

5.分子性质实验探究的改进与创新 篇五

月田镇中心学校许求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粒子仍是化学学习的一个跨越。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本次实验能起到很好的思维过渡作用。

二、实验的原型及不足之处

人教版化学教材P50-活动与探究,通过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这一原理,设计实验证明氨气分子在运动。不足之处:

1、原实验两个烧杯中装有的均是无色液体,对学生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且要用较多的酚酞试剂。

2、结论明显但分子运动的过程还是较为抽象。

3、此活动与探究对分子性质的探究比较单一。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

1、将酚酞分间隔滴在纸条上,便于看清分子运动的足迹。

2、增加一个加热氨水的对比实验,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3、增加一个滴管中混合水和酒精的实验,证明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性质并节约药品。

4、使用漏斗能很好地防止氨气先大量向周围扩散。

四、实验用品

漏斗、烧杯、玻璃直管、酚酞、氨水、滴管等

五、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支玻璃直管,分别向其中放入一条分间隔滴加了酚酞试剂的纸条(长度适中)。

2、连接好橡皮塞与漏斗。

3、将氨水倒10ml左右于小烧杯中,并将小烧杯放置于垫放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

4、将酒精灯点燃给小烧杯加热,同时将准备好玻璃管一根用漏斗罩在细口瓶上方,一根用漏斗罩在加热至氨水沸腾了的小烧杯上。

5、对比观察思考:分子是否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

6、利用滴管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六、实验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更加形象、直观。

2、节约了药品,比如酚酞与酒精。

3、实验步骤简单但实验现象与结论较丰富。

七、自我评价

6.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六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能让学生认识知识生成过程,所以化学的学习一定要有实验课,进入实验室前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如此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安全性提高,时间有所减少,现象结论更好得出,更容易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学习兴趣。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是由教育前沿的学者和专家经过实验论证推敲后的,具有可靠性准确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实验,有待改进和更新。为此,对教材实验设计分析,说明设计方案。建议如下:

改进实验遵循的原则:

遵从教材原则。实验原理准确无误,实验方案设计科学,实验装置设计合理,实验操作要符合要求。才能确保实验设计准确。

好操作原则。取材方便,装置简单,实验时间短是改进实验成功的保证

安全第一原则。整个实验过程确参与人员的身心安全,不允许有事故发生。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要注意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某些反应要通过其可见生成气体或沉淀、可感觉到实验光嗅到气味等方面来判断实验的完成。

初中化学改进过程,对于有些学校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就是纸上谈兵。化学实验可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材中现有的某些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性实验等方面出发,完善化学实验功能。设计实例如下

(一)、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 燃烧条件之一:着火点

氧气制取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室采取加热高锰酸钾)教材设计: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2)把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不足:需要加热有危险、时间长出现干扰因素不好操作反应速率不可控制。

改进:用注射器装入过氧化氢将其插入装有二氧化锰带胶塞试管上实验室将过氧化氢根据反映情况推入。

设计优点:

安全性好,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以充分控制反应速率。总之,化学实验的改进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重视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学生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实验是学生发展的,留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试验自己的想法,开拓了思维,形成了科学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随笔

建国中心学校

黄春敏

我们上实验课时,通常是老师喊破嗓子,学生糊糊涂涂做实验,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凑热闹,重点知识及注意问题没掌握,老师也白费劲,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收获。我对自己的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做一下简要分析。

了解二氧化碳性质后,学生对制取二氧化碳已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课堂设计:复习旧课明确实验目的、重点、难点动手实验最后实验反思。

实验前把这四个环节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按环节进行,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分工记录、观察、一起进行思考、讨论结论的生成顺利地完成实验目的。

在实验反思中,学生学生按小组汇报发言,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反思实验的成功之处,操作的正误,分析实验失误的原因等,学生在这节课上能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到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实验的兴趣

这节课收获:

实验反思环节的设计,在这节课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使本节实验课的设计意图得以提升。学生对自己实验从操作、实验结果、及失误之处进行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再是填鸭式吃等食,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这就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性的发展学生为根本教学模式,课堂所关注的是学生能提出问题,能独立并积极思考,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所以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能放手学生去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7.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七

一、实验材料的寻找

实验材料是每个实验中非常必要的辅助工具。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遗传学实验研究中刚开始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山柳菊,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实验材料的选取对实验能否开设、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生物教科书中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中要使用到的相应实验材料,其中有些实验的材料比较常规,课前准备简单,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可以放心地采用书本介绍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有些实验的材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并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实验时,教材中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蚕豆一般是初夏才有,而当我们教到这部分内容时是冬天,不是种植蚕豆的季节。即使是当季,在市区内也很难找到蚕豆叶,所以在安排学生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在实验材料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如用小青菜叶、铜钱草叶、金花菜叶等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发现,小青菜叶的下表皮很好撕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气孔也非常清楚。同时在做这个观察实验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楚气孔的开闭情况,我们对青菜叶又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一些青菜叶上撒上一些清水,或者将一些青菜叶放在阳光下晒一小会,等等。这样的简单处理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的相关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器材的替换

实验器材是生物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而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实验效果好是实验器材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我们选用的实验器材不恰当,反而会影响实验的观察,最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在介绍“植物蒸腾作用”这个实验时,教材上参考使用的容器是锥形瓶,在实际的预备实验中我们发现锥形瓶横截面较大,液面下降不明显,实验效果不好,于是我们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改用试管作为容器,因为试管横截面小,液面下降明显,实验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能从明显的现象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实验中,“蚯蚓的运动”教材上选用粗糙的硬纸板和光滑的玻璃板进行对照实验,实际上这样的一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是有误的,硬纸板和玻璃板本来存在材料质地的不同,现又出现了粗糙和光滑的不同,与对照实验要求单一变量为原则相违背。于是我们在实验中果断改成光滑的玻璃板和经过打磨的粗糙的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不仅和实验原则相一致,也为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指明了方向。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优化

1.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开阔学生思路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初中生物开设的两种主要实验类型,如果学校开设的实验中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缺少探究性实验的话,就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使他们的思想水平、科学探究能力能得到充分提高。例如,在“验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教材中设计的实验类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备各种食品,每种食物依次通过滴加碘液、加热等方法来鉴定含有的成分。虽然这样的实验设计与之前的实验改动不大,但通过这样的开放式探究性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体会到真正的实验探究。

2.联系实际,设置对照实验加强理解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生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可信,一般都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就是指进行某种实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实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巧用一些对照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做“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时,我们除了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即将相同大小、粗细、长度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以外,我们还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另一组对照实验(即配置两种不同的浸出液:土壤浸出液和盐碱地浸出液),然后将大小、长度、粗细相等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两种浸出液中,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通过对这组对照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不仅能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失水及吸水现象的能力。

3.科学简化、细化实验操作,加强实验现象

进行科学实验不能按部就班,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去改变,如果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难去掌控,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的实际需要进行实验调整,使之更趋于合理。例如,在“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其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将两支试管同时放置在37℃的水中恒温保存约10分钟。而这个步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稍不注意水温就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实验结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用人体恒定的温度来代替恒温水浴法。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效果也非常的明显。课堂上学生踊跃地举手也表明他们喜欢参与到每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中来。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实验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规范的操作并细化到实验的每一步中。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第2步“撕”中,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撕取的是内表皮的哪个部位,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撕取的部位不同,导致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细胞效果并不好。通过几次尝试,我们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然后再用镊子撕取放在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通过这样的装片,学生可以看见典型的植物细胞形状及结构。

以上这些实验的改进,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实际上,只要我们生物教师能正确地认识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及学生实验科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中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和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那么我们生物学的奇趣就会在生物实验中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也会使学生爱上生物实验,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生物实验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要:教科书上列举的实验方法、步骤都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因此,生物教师应从学科教学、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遵循因地制宜、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佳的原则下,从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不断变化教学模式,积极改进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实验,寻找,替换,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海莉.初中生物学实验改进点滴[J].生物学教学,2007(6):63.

8.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实验教学尚有不足之处,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而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正确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促使初中学生在充分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一、实验教学的作用

1.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实验教学中包含各式各样的实验器具以及大量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促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知识点,丰富的实验活动能够有效地激起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物理实验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及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听、看、动手等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不仅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习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与创新方式

1.改进物理教学理念

物理科目的实验性较强,通常是采取直观演示或者分组探究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会演示实验,还应科学地管理学生进行实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应改进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努力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实验管理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较高以及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

2.引导学生自行制作实验器具

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以及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在新课改下,教师可引导及鼓励初中学生自行制作实验器具,不仅能够丰富实验器具,也能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全身心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光线的传播这一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光线的传播理论以及掌握小孔成像的原理,指导学生使用空的易拉罐,在罐底中心开一个小孔,并在罐口蒙上一层塑料膜,将小孔对着灯丝,然后观察灯丝透过小孔呈现在塑料膜上的像,待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教师再给出科学的解释。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学生自行制作的实验器具,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力及观察力更加的集中,实验教学的成果也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要使初中学生的物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活动:

(1)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本班级内举办物理知识竞赛,或者与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比赛,此类活动能够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也能激起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锻炼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精心地设计竞赛题目,有效地结合物理知识,围绕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抢答,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提出問题,在拍摄电视中播放的画面时,为什么关闭了闪光灯的相机拍出的照片会更清晰,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抢答,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不同的答案,最后教师再科学地解释问题的答案,即有关光的知识,因为闪光灯会干扰电视中画面的透射光,所以关闭闪光灯才能够拍出更清晰的图片。

(2)举办专家专题讲座。教师可以请物理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讲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在讲座中,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将日常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在讲座中进行主要强调,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创建合理的考评制度

新课改下,对物理教学的考评制度也有要求,创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对学生的物理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既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论,同时加强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实验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评,部分学生的知识理论成绩或许不够理想,但实际操作能力却非常的强,因此,应结合二者对学生作出评价,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取长补短,促使物理水平与综合能力取得共同的进步。

由此看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行制作实验器具,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加大实验活动的时间,促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促使物理教学的成果能够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武.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2):154-155.

[2]安原珍.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时代教育,2013(4):126.

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九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是理科重要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演示实验既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又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演示实验作为直观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措施,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但高中化学的实验机制及实验方法上存在较多影响机制,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实验目的。故本文则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及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演示实验 改进 创新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

在高中的学习课程中,化学课程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大多教师与家长的观念陈旧,仍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为节省教学时间,简化甚至忽略实验,只在黑板上将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论进行概括,通过灌输式教学或给予学生大量刷题来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为此,学生只能对其进行表面的学习,并不能深入化学的精髓,缺乏思维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加上很多学校缺乏化学实验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器材资源进行整理时,易将实验器材丢失或损坏,满足不了实验需求,从而导致课堂实验难以顺利进行。

二、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1.改进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成功率

在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一演示实验中,将1支大试管中塞入一个带干燥管的胶塞,将其用铁夹固定于铁架台上。同时在干燥管中垫入一层玻璃丝与石棉网,并放入少量的晶体高锰酸钾,将适量的浓盐水注入后立即塞紧胶塞,通过小片硬纸片将干燥管口盖住。教学内容中,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的方程为:2KMnO4+16HCI=2MnCI2+2KCI+ 5CI2+8H2O。而由于干燥管中投入吸干煤油的金属钠后,金属钠会发生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最后生成氯化钠固体。若在这时向干燥管中加入金属钠,钠就会在氯气中燃烧。这个演示实验不需要在试剂上事先使用广口瓶对氯气进行收集,同时还不需要将金属钠放入燃烧匙中,通过酒精灯的加热即可。对实验操作的简化,可有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又如,在乙炔的可燃性演示实验中,是通过玻璃导管将乙炔气体进行导出,并对其进行验纯与点燃,并观察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乙炔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探究并推测出烃中碳含量的多少,碳含量越高则说明燃烧越不充分。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玻璃导管较细,在气体导出时气体导出量较少,在燃烧的观察中黑烟并不太明显。为此,学生难以深刻的理解实验现象。故可对该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将一块冰放置于石棉网上,在冰上加一小块的电石,将其点燃,待产生气体时让学生观察其现象。

2.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演示实验的互动效率

在处理乙酸乙酯水解的演示实验中,通过气味的变化来说明酯的水解程度,这种演示方法不仅缺乏科学合理性与说服力,还降低学生参与实验的参与度。为此,在这项演示实验中可对其进行改进:可选取三只试管,并向试管内分别加入6ml的蒸馏水、6ml的稀NaOH 溶液及6ml的稀硫酸,将三只试管同时放入70℃至80℃的水溶中后学生便可明显的观察到第一只试管酯层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而第二只试管的酯层消失速度很快,第三只试管的酯层消失时间较为缓慢。通过直观明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可明显的观察实验的结果,对酯在不同环境下水解的速度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及认知。

3.精心设置实验过程,加深知识的渗透程度

在进行NaHCO3的热稳定演示实验中,教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并且缺乏实验的层次性。而学生对两种钠盐的认知还未全面,在进行实验时,难免会出现观察结果不明确等情况。为此,可对该实验进行改进:选取两只大小不同的试管、一个单孔橡皮塞、一个双孔橡皮塞、两支长度不同的玻璃?Ч堋=?实验装置组合好后将适量的NaHCO3放入小试管中,并在大试管中放入一定比例的NaHCO3进行加热环节,学生便可直观的观察到放入NaHCO3的小试管中出现白色的浑浊物体。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渗透,并在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4.创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这一演示实验中,教材内容的演示步骤是先将铝箔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后,再置入装有氧气的气瓶中,观察铝在氧气只燃烧的现象。该实验步骤简单,但成功几率并不高,且最终的观察现象并不明显,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实验的目的。为此可对其进行改进:在一张滤纸上涂上一层胶水,并在滤纸上均匀的散上铝粉,待晾干后剪取部分用酒精灯点燃,并快速将其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这样学生便可直观的观察到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并加深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对部分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学习兴趣,在对化学演示实验的观察中提高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并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0.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与改进 篇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工具,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以实验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引入,在玻璃板前面点燃一只蜡烛,后面放一个烧杯,当向烧杯中倒水,会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蜡烛在水中燃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浮力的应用”一节的学习中,我在水槽中同时放入了一个小钢球和一个大塑料片,让学生观察到钢球沉底和大塑料片浮在水面上,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受力情况。

再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小试管的实验,先把两个试管套在一起,倒置,小试管下落,学生分析是试管受重力导致的。后将大试管内灌满水,再将小试管底向下插入,倒置,发现小试管反而上升了。给学生以很深刻的体会。然后又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首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再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力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在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在新课教学的过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在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上浮的实际操作中,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又可能上浮不起来。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改动:让学生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否定了自己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三、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和延伸知识之用。

在“惯性”一节的末尾,我安排了一组对照实验,使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位置滑下,再使不同的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分别记录小车滑行的距离,再提问:能否得出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也为下一节突破难点“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做准备。

又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限制,没有强调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即使用前应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使学生观察在变阻器阻值逐渐减小的过程中灯泡的亮度逐渐增大,直到灯泡被烧坏,在不改变电路的情况下换用新灯泡,闭合开关的同时灯泡随即烧坏,给学生以很深的印象,这样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能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四、学生根据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解决易混淆的难点问题。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向容器中注水,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声音的特性”一节的教学中,为突破“音调和响度的区别”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钢尺振动发声的对照实验,通过反复摸索和交流,探究出规范的实验过程:先使钢尺伸出桌边不同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击,注意听到声音的不同;再使钢尺伸出桌边相同的长度,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注意听到声音的不同。这样,使学生较好地区分了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并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分析电路故障的问题时,我总是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解决了好多疑难问题,如电流表与用电器、导线并联的短路问题、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的断路问题、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导线等器材检验故障电路的问题以及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如何测电阻的问题等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从而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五、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

例如,在总电阻的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再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中,我首先安排学生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再分别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及焦点以内两个不同位置,依次找像并大致记录像的大小和像距,根据数据总结成像规律及物距像距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特殊光线做图法依次做出上述各种情况下的成像图,这样既掌握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又练习了实验归纳法。还通过直观做图强化了认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习的乐趣并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学生实际操作,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实验的内容。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我们开展了“家电线路结构观察与简单维修”、“照明线路观察及常见故障排除”等活动。我们对每一问题进行质疑、启发,使学生们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才能对人类有所作为。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处理一些常见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更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国家建设需要的是懂科学会技术的人才,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质。

11.“喷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喷泉实验;创新;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是主动地减少和消除实验室的化学污染。现以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为例,谈谈如何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走“绿色”创新之路。“喷泉实验”中探究氨极易溶于水这一重要物理性质,及氨水呈碱性,实验设计充满趣味和探究性,但同时也存在实验前期准备繁杂,易造成氨气泄漏、污染环境等不足,尤其对于带多个教学班的教师,往往由于气密性不良等原因,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现将氨的制备,物理、化学性质的多个探究实验进行合并。做到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且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

一、实验器材和药品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酚酞、红色石蕊试纸、浓盐酸

实验仪器:圆底烧瓶、锥形瓶、注射器、烧杯、铁架台(带铁圈)、Y型导气管、滴管、导气管、止水夹

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1.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止水夹①、止水夹②,关闭止水夹③,用注射器往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空气,可以观察到大烧杯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

2.制备氨气及验满:打开止水夹①、止水夹③,关闭止水夹②,将充有浓氨水的注射器注入放有氢氧化钠固体的锥形瓶中,装清水的小烧杯中有一片红色石蕊试纸,当试纸变蓝,证明氨气已收集满,关闭止水夹③。

3.“红色喷泉”的形成:迅速将验满导气管取下,换成装有水的胶头滴管,挤压胶头,待胶头滴管中的水全部进入烧瓶,迅速关闭止水夹①,打开止水夹②,即产生美丽的喷泉。

4.“白烟瓶”的形成:将装浓氨水的注射器取出,换成装有浓盐酸的注射器,往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浓盐酸,锥形瓶中立刻产生大量白烟。

四、创新点

1.实现了氨气的制备、收集、验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多个探究性实验有机的合并和融合。

2.尽可能避免了氨气的制备带来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如,“喷泉实验”后残留氨气与浓盐酸反应,即是对尾气处理的最好方式。

3.两个瓶“一红一白”,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12.浅谈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篇十二

1.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与试剂

1.1实验材料的改进与创新

实验材料的选取直接影响实验的开展和实验效果, 教科书中针对每一实验都给出了建议性材料, 这些材料常见, 效果较好, 可采用。 但有些实验材料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如鲜活材料不易采集或培养过程复杂、操作繁琐、不符合教学进度及实验现象不明显等, 因此不予采用。 这时就需要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进度, 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 选择合理而正确的实验材料需要考虑以下条件:实验材料的普遍性、可操作性、稳定性;繁殖快、周期短;廉价易得、经济适用。 同时,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让学生自己准备合适的材料, 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开展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如在选择“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材料时, 由于菠菜受季节的影响, 有时在市场上不容易买到且不易保存, 这时可以用其他常见的颜色较绿的植物叶替代, 如:三叶草、马蹄金、天竺葵、红薯叶、韭菜叶等, 这些材料不仅易获取而且效果显著。

1.2实验试剂的改进与创新

高中生物学实验涉及较多实验试剂, 尤其是在验证性实验中, 如利用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红Ⅲ等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来染色DNA和RNA;利用甲紫 (或醋酸洋红) 使染色体着色;利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等等。 这些试剂存在一定的腐蚀性、刺激性与挥发性, 若不控制好试剂的浓度与用量, 人体吸入过多将出现眩晕, 喉咙干燥、咳嗽等症状, 甚者引起中毒。 因而对实验试剂的改进与创新必须考虑试剂的浓度、用量和种类, 在确保实验能顺利完成, 取得良好实验效果的同时, 更应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实验试剂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 可将教材中建议使用的0.3g/m L的蔗糖溶液替换为0.05g/m L的Nacl溶液, 其原因在于Nacl溶液可事先配制好待用, 溶液不易被污染, 价格便宜, 可通过直接购买食用盐而获得, 且观察到质壁分离的时间由蔗糖溶液的12min缩短为3min, 结果更加明显。

2.优化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的选择与配置将直接影响实验进程与实验结果。 优良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操作简单、方便, 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同时能观察到反应变化的全过程, 因而选择好实验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 对有氧呼吸的装置进行改进, 在NaOH溶液的锥形瓶后连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以确保空气中的CO2被全部吸收;对无氧呼吸的装置进行改进, 将盛有酵母菌培养液的500m L锥形瓶换为规格较小的250m L的锥形瓶, 尽可能减少瓶内空气中氧气含量, 从而减少有氧呼吸对实验的影响, 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1]。

在制作渗透装置时, 要向长颈漏斗内注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 漏斗的内径一般5mm较窄, 如用烧杯直接倒入稍不注意会溢出, 用胶头滴管滴入又费时;且教材中建议使用一种叫玻璃纸的半透膜, 具有一定弹性, 注入溶液后很难维持漏斗内外液面平衡, 清水进入漏斗后上升现象也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 可以用试管夹夹住漏斗管加以固定, 用鸡蛋膜代替玻璃纸或制作接触面比长颈漏斗更大的渗透装置加以改进。

此外, 一些教学条件较差, 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中学, 由于部分实验装置昂贵就没有配置, 因此优化实验装置还需考虑取材简便经济、安全灵活, 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地开发。 如可用废弃的矿泉水瓶代替烧杯, 用鸡蛋膜、鱼鳔、海带等取代玻璃纸制作渗透装置等。

3.改进实验方法

实际操作中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方法是否得当。 科学的方法使得操作简单易行, 且节约时间, 因而实验方法的改进仍然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的原则, 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采用酒精脱色法提取色素: 取实验选择好的绿叶5g, 剪碎, 放入小烧杯 (100m L) 中, 加入10~17m L酒精, 将小烧杯套进装有100m L水的大烧杯 (500m L) 中, 再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加热, 直至碎叶颜色发白停止加热。 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水浴加热过程会挥发, 所以不能过于靠近烧杯。 此方法不用加二氧化硅、碳酸钙进行研磨, 效果却同样明显。 再如, 教材建议使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 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细、直、齐”的要求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时可用干净的盖玻片蘸取适量的滤液直接印在滤纸条上画有铅笔线处, 操作简单, 且效果好。

4.转变实验类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必修模块共设置31个实验, 从实验的方式和手段出发可将这些实验分为四种类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模型构建实验及调查报告类实验。 其中验证性实验较多为15个, 探究性实验次之为9个, 为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可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如将验证性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变为探究洋葱麟片叶内表皮细胞中是否含有脂肪;将验证性实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变为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等[3]。

5.改革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

生物学实验课是将生物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经实践检验的一种课型, 它既是过程又是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但长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成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弊病[4]。 为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一堂实验课因其实验内容、实验目的的不同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 教学中同样可以开展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 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教学环境等为依据。

如在开展“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实验时, 以小组为单位, 自行设计实验, 制作生态缸,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既调动学生实验的参与性、积极性, 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上就是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所做的改进与创新。 虽然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多, 任务重, 课时紧张, 但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决定了生物实验课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对促进和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 还望各学校有关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予以重视与支持。 改变实验课可有可无的观点;更新、完善实验设备;鼓励、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共同对高中生物学实验加以改进与创新, 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中实验教学内容明显增加, 然而,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实验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实验材料不易获取、步骤过于繁琐、方法比较局限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生物实验教学的进度与效果, 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 本文就如何改进与创新高中生物学实验提出策略和建议, 希望能为广大生物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夏红梅.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的设计[J].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6 (6) .

[2]杨晓峰.高中生物实验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3.

1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篇十三

课题结题报告

秭归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姜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界定为:品德课的主题活动是指以预设的意义和生成的意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改造现实生活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题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将“活动”赋予“主题意义”的设计,也是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寻找恰当活动方式的设计。《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三个需要而提出的:

1、品德教学现状的需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以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品德教学特点的需要。品德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只有通过设计实施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3)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儿童只有通过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激发真情实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三个需要,我们启动了“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以学生品德发展为中心,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提高了品德教学实效。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品德教师积极探究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开来,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使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活动性、实效性。因此,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展品德教学有效性研究。

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品德教学中贯穿活动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开展“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梳理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在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总结提炼有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感悟,自主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品德。4、编辑主题活动案例集,为全县品德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梳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3、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四、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建章立制,保证课题研究开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我校成立了以品德学科组长负责的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学副校长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县品德

教研员,校外的品德骨干教师等,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实施更加规范,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课堂问诊,寻找课题研究问题切入点。课题主持人召集四位县、市品德骨干教师和专家,组成了课堂问诊小组,认真聆听低、中、高年级的品德常态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与总结,撰写出 “课堂诊断情况报告”,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深层剖析课堂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品德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真问题”。课堂问诊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名师引领,实现课题研究示范。特级教师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课题组提出了“解读名师课堂实录,探索主题活动设计”的教科研方案,制定了“观、悟、移、省”四步走策略,首先通过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宜昌教育云等平台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技巧,然后品德老师与名师同课异构,录制课例进行研磨。为了查找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自觉改进,夯实自身内功。课题组还聘请了杨庆华、张光富、邓正平、赵小燕等名师到校进行讲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为我校课题研究传递新信息。

为了加大教师横向交流,课题组还在县内开展了与梅家河、两河、沙镇溪、泄滩、磨坪等乡镇中心小学跨校教研活动;县外与宜都市陆城一小、宜昌市伍家区东山小学、当阳东门小学、宜昌天问小学等跨区域学校教研活动。品德老师们在跨校交流活动中汲取了更多的新鲜养分,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3)子课题研究,扎实课题研究过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每学年,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目标,给实验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子课题目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5个子课题研究方向:本册教材核心素养要点研究、准确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研究、不同年段主题教学活动类型研究、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实施策略研究等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主题活动设计,研究问题细而小。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需要选择研究子课题,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让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有机整合。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子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课题组还进行了“微型课题产生及研究”的专题讲座,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就什么是微课题?微课题产生的原因?怎样进行微课题的研究等作了解释说明。老师们根据讲座内容,围绕学校大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一个研究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展开研究活动,学期结束时,课题研究实验教师根据开学的计划进行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总结自己研究成果和经验。做到研究有计划,研究有过程、研究有总结。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立足课例,挖掘课题研究深度

课题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将课题做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县、市品德协作区的研讨课,“一师一优课”等。每个课例都按照“三备两磨”的流程开展研究,即执教者第一次独立备课——执教者第一次试教——课题组集体研课备课——执教者第二次上课——课题组集体研课后执教者第三次备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观课议课,通过“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学生课堂素养观测记录表”等评价量表,采用课堂观测、课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教师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思维参与状态、信息收集整理、合作探究与沟通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等情况及时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根据评议情况改进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不断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研制了主题教学活动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课题组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评价主题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评价:指向性(目标导向)、自主性(课堂开放)、生长性(德行建构)活动实施评价:综合性(学科整合)、参与性(面向全体)、实践性(生活践行)活动结果评价:生活性(基于学情)、体验性(亲身经历)、实效性(知行统一)

2、梳理了各年级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

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总结提炼出了主题活动的主要类型

(1)、低年级开展“生活性开放性”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如:一下第5课《我的眼睛明又亮》,一是设计了三个游戏感悟“眼睛作用大”,先用眼睛去看美丽的事物,再闭上眼睛画画,然后观察猜测图片上提供的各种眼睛表情。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眼睛除了能看东西,还可以“说话”,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眼睛的作用可真大!二是设计“名医教我护眼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护眼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请医生给出实用性强的建议,并通过儿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很快掌握了用眼护眼方法。

(2)、中年级开展“实践体验”型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如: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品德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清洁用具,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

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3)、高年级开展“合作探究”性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如: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改变了课堂、发展了学生。三年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8篇,县级以上获奖论文18篇,县及以上示范课、竞赛课、研讨课13节、录像课5节。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激活了,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中迎刃而解,难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师生阳光自信,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困惑:

上一篇:创新教研室工作计划下一篇:中铁某项目工程资料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