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刚先进事迹介绍

2024-07-08

方永刚先进事迹介绍(精选7篇)

1.方永刚先进事迹介绍 篇一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方永刚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教育事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把学习研究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坚定、忘我、激情地工作着,甚至身患绝症也不舍放下肩上的职责,为宣传党的理论和发展军队教育事业作出了优异成绩。他的风范和品格显示了一名共产党员政治信仰的力量和优秀教师的高尚境界,不愧为忠诚党的理论教育宣传事业的楷模。

方永刚是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理论热潮中涌现出的时代典型,是当代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的突出代表。他切身体验了改革开放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他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创新,不断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信念,确立了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作出贡献的志向。这种信仰和志向给予他不竭的动力和激情。讲台上下、课堂内外、校园社会都成为他施展才华、奉献祖国的广阔舞台,真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为他无悔的事业追求和人生最大乐趣。他的成长历程对于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骨干,都有重要启示。他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积极传播党的理论、不辱使命的拼搏精神,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忠诚党的事业的献身精神,是党的优良政治品质和传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的体现,其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具有强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感召力。

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武装、教育人民和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要求,是时代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大课题。方永刚的先进事迹,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两课”教师树立了榜样。高校教师要像方永刚那样,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执著追求者,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要以方永刚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摒弃学术不端行为,自觉维护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方永刚很喜欢的一句诗,也映现出了他褪尽浮华、尽显本色的人生大气象、思想大境界。榜样在前,见贤思齐。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学习方永刚为动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刻苦攀登,创新进取,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事业,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作出新的贡献。

传播真理,展现科学理论的无穷魅力,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方永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陪伴着青灯黄卷和三尺讲台。然而,他在从教二十多年的每一个日子里,努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忠于职守、殚精竭虑,使党的科学理论深入人心,广为传播。多少回带病上课,多少次熬夜执卷,方永刚在传播真理的道路上,赢得了官兵学员和社会上广大受教育者的无限热爱与尊重。这种热爱与尊重,源自于党的理论的光辉,来自于科学真理的魅力。我们党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明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真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方永刚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对党和军队的教育事业忠贞不渝;他相信真理,传播真理,真正做到了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堪称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知识的力量就在于启迪人生、激发智慧。教书育人,教育者首先必须精研业务。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是最基本的要求。方永刚有着深厚而广博的理论知识,这来自于他二十年来漫卷诗书地勤奋学习;方永刚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思想见解,这来自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勤奋钻研。那些密扎的笔迹心得、那些丰硕的科研成果,记载着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心血。执著于勤奋和钻研,是方永刚人生的一大快事,也是今天教育界急切需要的清新之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理论研究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是教育工作者应当达到的一种境界。在游历文海、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方永刚“以奔跑的速度来追赶理论的步伐”,不愧为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真理伟大而又深刻,同时平凡而又朴实。方永刚的课,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听懂,广受欢迎,这是因为他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他能够将一个道理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方永刚的课,无论是部队官兵、干部工人还是农民百姓都很爱听,这是因为他能够缓缓地打开那一个个“心结”。方永刚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他的成功来自于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他的成功来自于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他的成功来自于找准问题和有的放矢。

方永刚的人格魅力,更加增添了真理的力量。那些会心绽放的笑容、那些经久不息的掌声,便是他成功的证明。方永刚不愧为教育工作者的表率。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肩负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各门科学知识的神圣使命。教育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近些年来,教育战线涌现出了孟二冬、郭力华、方永刚等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他们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新形势下的时代英雄。在建设和谐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向方永刚同志学习,敬畏和珍爱教书育人这份崇高的事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无信仰不立。领悟方永刚的先进事迹,感受最深的是方永刚对党的理论、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信仰。方永刚研究宣传党的理论,根本一点就是坚信党的理论是科学的真理。所以,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能够做到在理论困惑面前不动摇,在现实困难面前不回避。方永刚说,“我一直把党的理论当成自己的灵魂,把传播党的理论当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的激情、生活的乐趣都在于此。”正是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支撑着方永刚!

其实,对于理想信念,我们并不陌生;党员干部要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这样的要求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方永刚所坚持的理想和信念,在我们的一些干部身上已经逐渐有点变味了。一些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形势下,常常会迷失方向,随波逐流或左右摇摆,甚至还会被一些腐朽思想所侵蚀而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这当然是极少数。而有些人在工作中难以保持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不能做到对党的事业“执著”不已,这类信念不坚定的现象,更是令人担忧。

从方永刚的感人先进事迹中,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个重要启迪———应当如何看待人生价值? 方永刚是一名农民的儿子,家乡很贫穷,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从农村走了出来,考上了全国重点院校复旦大学,毕业后入伍,攻读了硕士又获得了博士学位,先后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出版了16部政治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图书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方永刚的荣誉和成就一项接着一项,走到哪,名声在哪。父母以此为自豪,妻儿以此为荣耀,朋友以此为敬佩。而方永刚面对个人荣誉和成就,头脑却十分清醒,他常说:“是党的好政策使广大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这个农村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并参军入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所以,我的忠诚源自我的人生经历,源自农民朴实的品质,源自对党感恩的真挚情怀。”20多年来,他将朴实的报恩情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升华为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和信念。

而我们的一些干部正是缺少像方永刚这种对党和人民的“感恩”,认为自己今天的“成果”都是凭借个人奋斗所得来的,所以当自己有了权力和地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应该为党为人民做些什么,而是要为自己及家人谋点什么,于是对党的信仰也就从懵懂和模糊到渐渐远离,甚至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学习方永刚,内涵十分丰富,最重要的,就是要像他那样,坚定信仰党的理论,忠诚于党的事业。方永刚的精神告诉我们,对党的忠诚信念不是放在嘴上说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岗位之中。

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

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观“方永刚事迹”后感

1。乐观气概--很久不见这般拿得起放得下的豪情,但是那天从这位并不强壮的军人身上让我感受颇深。谁都可能会面临窘迫甚至困难的境地,对于方永刚曾经的家庭困难和今日的癌症,他却都能很平静的对待,如此的淡然和从容。。举不清他的种种事例,但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言谈中感受到,这就是所谓的气质,真情真性,有豪情,让我们可以品味和学习借鉴的品行。“上者以质胜人”,所说的大许如此。2。关于理论创新--任何群体只有创新,才能不衰败。当我们听惯了那些话时,我们会开始觉得那些话不太全面了,一方面是被念歪了,另一方面的确有些理论没有能够赶上时代了,因为每天都有新问题出现。这时就应该有人能够针砭新情势,借鉴以往指引江山,让社会成员了解和参与到时代浪潮中,唯有如此,国方可长治久安,民方可幸福安乐。方永刚做到这点,何其难能可贵!

我们的执政党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大力提倡培养这样的精神,吸纳这样的人才,让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方永刚事迹心得体会

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地带,方永刚是一颗星,一团火,20多年的教师生涯,他以生命燃烧的代价奋力耕耘三尺讲台,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成就之风令人惊讶,而不知疲倦、不顾生死的投入状态,更让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普通的理论教员,方永刚的灼人热情从哪里来,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魅力是不结之缘,遍阅中外历史,政治兴衰、国家兴亡和民族续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思维,理论新则方向明,人心顺事业成,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比比皆是。而在形势多变,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指导理论的适时更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几十年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接连不断,新时期渐次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伟大创造,深刻揭示了新阶段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指针,武装全党、凝聚民心的力量之源。其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立志报国的方永刚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中,被深深折服了。职业性学习研究变为由衷的信服再变为不容置疑的信仰,对他的研究与传播,则从有趣到痴迷再到自觉。当职业性行为升华为神圣的使命,方永刚的激情闸门便彻底打开并永远定格。于是,我们看到了面对生死仍然从容执教的方永刚,看到了一位倍受煎熬却永不言悔的奉献者。

方永刚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先进性品格首先来自一个科学的信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无疑要把党的创新性理论武装放在突出位置。基础是学习,核心是信仰,关键是饯行共产党尤其要走在前面。

方永刚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知行统一的务实精神。教学研究之余,他为官员和群众做报告一千多场,所到之处往往掌声不绝,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演说技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他为党分忧,为民解困的赤子情怀。为了消除百姓误解,让人民群众自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方永刚了解民情、民意的调研工作从未间断,讲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是公认的。他听不得对大是大非的不负责的评论,看不得对伤害群众感情行为,始终把划界群众疑问,拉近党群关系看作为义不容辞。这背后是优秀党员的忠诚和职责,是马克斯主义理论规律者的时间性追求,学习方永刚对忠诚和职责这样的基本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三省自身。

2.学习了方永刚先进事迹后 篇二

学习了方永刚先进事迹后,在被方永刚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一边阅读我一边体会方永刚先进事迹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在我看来,方永刚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他的这些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一位党员、一位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方永刚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就在于: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方永刚精神。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理论要被全党所接受、并变成自觉的行动,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深入地学习和贯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理论,要把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党所接受、并变成自觉的行动,就要大力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大力倡导党员学习,通过真学,达到真懂,从而完整系统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党员干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却往往表现为不自觉、不扎实、不深入,甚至不感兴趣。相比之下,方永刚坚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90年代以后,主要是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2000年,尤其是十六大以后,主要是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党的方针政策。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是在凌晨2点以后休息。为了学习研究,他37岁读硕士,40岁读博士,43岁拿到博士学位。为了学习研究,他每天都要看报、听新闻、上网,以便掌握最新信息。甚至到了癌症晚期,他也没有放松学习,还坚持讲课。他的这种学习精神,不正是当前我们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政党最需要的精神吗?

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方永刚精神。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像人没有大脑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没有方向。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这就需要千千万万个像方永刚这样的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冒着生命危险去传播、实践党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党的理论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方永刚作为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的楷模,同样是新形势下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党的理论的杰出代表。因为方永刚精神的实质是真学、真信、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理论。真学党的理论,才能真正地掌握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才能把握其核心和精髓;真信党的理论,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真心传播党的理论,才能使其进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真诚实践党的理论,为群众作出表率,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才能使党的理论这一精神武器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方永刚精神。

3.教师学习方永刚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胡总书记重要讲话,对照方永刚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的先进事迹,畅谈方永刚精神的时代内涵、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大家表示,要向方永刚那样肩负时代使命,履行光荣职责,忠诚党的理论、教育事业,更加自觉、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张晓燕教授说,胡锦涛总书记发出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备受感动,倍感振奋,备受鼓舞。胡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信心和动力。理论工作者必须在党的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方永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就是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的理论始终在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这就决定了理论学习和传播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当前,理论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国防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原所长姜汉斌教授说,学习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彻夜难眠。方永刚是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积极分子。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忠诚信仰、认真研究、大力宣传。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矢志不渝并不惜一切代价去为之奋斗。我们理论界非常需要这种精神。党的创新理论是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我们要珍惜党的创新理论,坚信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向方永刚学习,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社科界专家学者在学习方永刚事迹时谈到,“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科普’专家”,普通百姓对方永刚的赞誉,是人民群众对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期望,也体现了方永刚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室主任龚云说,胡锦涛总书记对方永刚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和骄傲。有人对理论宣传存在着片面认识,方永刚的行动证明,理论宣传的功效很大。方永刚事迹给理论工作者带来许多启示:一是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时代,贴近时代,在了解、满足传播对象的需求上下功夫、求实效;二是理论工作者必须走出书斋,走出课堂,关注实践,与火热的生活打成一片;三是理论工作者必须对党的理论坚定信仰,要带着理性和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说服受众,以情打动感染受众,使我们的工作目标与理论的终极目标融为一体。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洪大用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一系列创新理论,方永刚自觉学习,深入研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作为教师和理论工作者,我要像方永刚那样,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为培养大批优秀理论工作者做出应有的贡献。“理论的坚持靠信仰,理论的发展靠实践,理论的教育靠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应帅博士说,学习方永刚的先进事迹,我有三点收获:只有像方永刚那样,真信、真学,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党的理论并武装头脑;只有像方永刚那样,与时俱进,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只有像方永刚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当好党的理论的“政治翻译”,理论工作者才能受老百姓欢迎。大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新明与方永刚是复旦大学的同班同学。他说,方永刚所以被社会认同和褒奖,最重要的是他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也是一名理论工作者,方永刚是我人生和事业的榜样。“理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命运,与党、国家、人民的事业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褒奖。”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如果不能融汇于民族振兴的伟大洪流,不能与整个民族的精神共频共振,除了被边缘化,别无他途。作为一名年轻的理论学者,我要像方永刚那样,把人生价值融汇于党、国家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价值取向建立于社会主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始终保持“我奉献我快乐”的情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亲切看望了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高度赞扬方永刚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向他学习

4.XX学习方永刚事迹心得体会 篇四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首先须依赖于对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是作为人类这样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分子,都必然的要依赖于这个整体而生存,谁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整体。作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他都会无法产生,无法生存,更无法使生命延续。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个人在依赖别人的同时,相对于其存在,他也必然会对别人产生或大或小的某种作用:或者为别人带来利益,或者对他人造成损害,这也就是所谓的个性。但个性总是要溶解在共性之中,谁也离不开这个社会。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为了整个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幸福做出自己的奉献;作为个人自身,要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也有责任使自己的人生成为有价值的人生,成为能够为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的生存。

就一个人个体而言,他总是要从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衡量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无论人们的世界观多么不同,他都不可能以自己作为衡量自己存在价值的尺度。母亲的喜悦在于孩子的成长,教师的欢乐在于学生的成才,医生的欣慰在于病人的康复。许多著名人物都这样解读过自己对生存的感受:曹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讲过:“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爱因斯坦也讲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既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而方永刚,则是用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奉献与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展示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共产党员要做无私奉献的榜样。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决不能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普通党员是这样,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这样。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在执政时期,一个党员能否忠于党和人民,永葆先进性,这个考验并不亚于当年革命先烈面对敌人老虎凳和辣椒水的考验。在和平岁月,因为特殊情况需要牺牲和奉献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这就特别需要党员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从整个人类繁衍历史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奉献再大,都不可能超过他从整个人类社会所得到的收获。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的发展在不断延伸,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现代文明的这一切,都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斗不息,艰苦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们现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网络发邮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类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甲骨记文到造字印刷、从鸿雁传书到传发电报、一直到现在的互联网的建立,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不屈不挠的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回顾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为了某一个发现、一项发明或一个创造而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这些奉献,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会有可能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么?一个人的奉献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个人类社会所赋予他的东西,这绝对是不争的事实。

5.方永刚学校材料 篇五

方永刚学校原名为罗福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由罗福沟乡中心小学和罗福沟中学组成。罗福沟中心小学成立于1958年8月,中学成立于1970年10月,2005年5月中小学合并组建罗福沟九年一贯制学校。现任校长为刘国田。

罗福沟中学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的罗福沟乡,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方永刚的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以来,方永刚少年求学时的一个个细节也在其母校师生和校友的回忆中日渐清晰、生动起来。

1979年,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从这个学校走出,考入建平县高级中学,并于1981年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28年后,方永刚的名字成了这所学校的校名。建平县县委书记刘子余说:“方永刚是从这个学校、这块土地上走出的杰出校友、时代楷模。”该校学生代表张海燕在发言中说:“我们的老校友用自己的精神、行动已经证明:大山里同样可以飞出金凤凰!”

2010年9月1日,方永刚学校举行了整体搬迁新址办学揭牌仪式暨新学期开学典礼活动,罗福沟乡党委书记张凤学,乡长郑占来及部分领导干部以及方永刚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方永刚学校从最初的罗福沟中学及罗福沟总校几个教学班合并而成,如今已是拥有了29个班的教学班规模。多年来,学校以“学道、爱人”为校训,本着“关心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家庭”的理念,成为了我县的知名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我校教育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科学,方永刚学校整体搬迁到新址办学。由此,学校校园面积大幅增加,设施设备更加优良,办学条件也有了更大的改善。这次开学典礼隆重而催人奋进,鼓励

了全体师生在新学期中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行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信,良好的开端必定能带来巨大的成功,在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下,方永刚学校一定会赢得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方永刚同志简介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

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方永刚学校建设艰难历程

方永刚学校(原罗福沟中小学合并)自2007年4月更名以来,乡党委政府积极筹划资金为方永刚学校迁址盖新楼,但我乡财力有限,加之近几年旱灾使我乡财力雪上加霜,但乡里仍筹到以下资金盖新楼;其中争取到省里项目资金400万元,市里200万元,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资金70万元。资金有限,加上08年金融危机建筑材料涨价,教学楼建设两度停建,自07年秋季开工至09年年末新校还没有落成,校园没有平整,食堂没有建成,没有厕所围墙大门等设施,自09年末学校刘校长等领导跑局去县积极争取资金120万元,在2010年春季由县教育局牵头,又建设食堂,平整校园,围墙厕所大门,历经四年在2010年秋季终于搬上新楼。

6.学习方永刚演讲稿 篇六

让生命在奋斗中升华,让思想在传播中闪光

打开方永刚的履历、检索方永刚的事迹,我们并没有发现他像伟大政治领袖们那样,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历史从而影响世界,我们也并没有发现他像豪商巨贾们那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而影响着世界,我们更没有发现他像思想大师们那样,提出了振聋发聩、深邃幽远的思想绝响从而影响着世界,如果以这些作为评判标准,方永刚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说方永刚同志很伟大呢?为什么方永刚成为了全党、全国学习的楷模呢?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个普通人身上较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光辉、奋进的精彩,就在于这个普通人做出了常人很难企及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的确是一种伟大,尽管不是伟人般的伟大,它却是一种孕育在平凡中的伟大。概括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静止状态,而是在于一种动态过程,一种高度、一种距离的实现。“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就是这种实现生命高度、跨越生命距离的鲜明写照。方永刚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一个贫苦的乡村,那个地方距离我本人的出生地北票市也很近,可以说,那里贫瘠的土地、苦涩的井水、十年九旱的气候、落后的生存条件无形中限制了他个人启蒙机遇与发展空间,但是方永刚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一个寒门子弟特有的坚毅、勇气和道德品质挑战命运、挑战自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励志十足、震撼心灵的话——虽然我们还很落后,但是我们精神不倒。正是凭借着不倒的精神,方永刚不断地进行着生命中的一次次超越;正是凭借着不倒的精神,方永刚完成了看似平凡但常人却很难企及的工作;正是凭借着不倒的精神,方永刚所走过的每一处足迹都闪烁着熠熠的生命之光、奋进之光。

其次,是一种学以致用、贴近实际的方法。

方永刚同志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尊敬,关键就在于他把国家的创新理论生动、形象同时又非常合理地送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心窝里。其实这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作,因为在思想传播过程中如何具有针对性、如何全面建立逻辑关系、如何使人信服,这其中的困难非语言可以概括。

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也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理论和实践之间如何关联”始终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传播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方永刚无疑是这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他总是能够把国家的各种创新理论与实践情况紧密联系起来,达到真正的“道不远人”。让人民准确、设身处地地理解、掌握国家每一阶段创新理论的实质内涵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真理颠扑不破,是因为它扎根实践的沃土;真理与时俱进,是因为生活之树长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所有的课题都来自于活生生的实践。”正由于充分把握了这种关系,方永刚的思想传播总是那么鲜活,总是那么适合于不同的群体,总是那么让人百听不厌。

最后,是一种全力以赴、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10年左右的时间里,方永刚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可以说,方永刚的每一天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支撑他如此工作的是一种全力以赴、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他非常欣赏邓小平的一句话,“要干,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多年来,他一直秉承这种信念积极工作,干在实处。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兢兢业业、用心付出”无疑是这细节中至为重要的关键。方永刚常说:“我所肩负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这些饱含理想气息的话语让人感到极为亲切,也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方永刚才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达到了足够的生命高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纯净的理想,需要这样设定理想、守护理想、追寻理想的思想传播者,需要这样知行合一精神楷模。

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今天,我们在一起谈论学习方永刚的心得体会,其实我更愿意把方永刚看作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判断,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我们又究竟失去了什么?而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要时时以之检讨自己的行为,力求让生命在奋斗中升华、让思想在传播中闪光。“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方永刚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启示将永远延续下去。

7.论方永刚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七

“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定信仰党的理论、积极传播党的理论、模范践行党的理论”。这四句话语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近来,方永刚教授的先进事迹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并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原本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感动之余,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人们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被感动的今天,方永刚身上反映出的那些精神品质何以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感动力,其先进事迹中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他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启迪?

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有志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舞台

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充满魅力,充满活力。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一个人的生命若是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时代进程联系在一起,并且其中充满睿智、信仰和忠诚,那真如一幅色调明快、意境宏远的画,总会令人驻足、引人入胜。这便涉及到大批理论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工作,拉直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涉及到理论工作者走入生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的沃土中,和群众一起认识现实,辨析正误,探求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是时代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的平台,也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方永刚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使命,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一种强烈的认知需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研究、传播就跟进一步,由此构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也成就了他传播真理的生命乐章。

二、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一个民族走向辉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方永刚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对政治集团的信仰、宗教信仰和单个人信仰都作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分析判断,进而为确立自己坚定而又崇高的信仰信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真理只有进入人的灵魂,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和果断的行动。他认为:毛泽东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由一个书生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80年的成长历程是因为信仰的崇高,而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而强大起来。当前价值观念和信仰呈现多元化,有的人信仰信念领域出现了紊乱,可“一个社会没有主流的信仰,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在此基础上,他还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出:“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而工作,自己想做而去做就不觉得苦,而且板凳也能坐得住。”作为一 3 个理论研究和传播者,首先自己要信,自己信再进行研究便不会痛苦。可以说,由于信而使他拥有自心灵世界溢出来的激情,进而保证了宣讲的感染力。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用,才能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时代、引领实践的巨大作用。精神境界的提升,信仰信念的坚守十分重要,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方永刚精神品质最突出最本质的现实反映。

三、理论工作者的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无论相对于历史的长河,还是相对于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如果不能融汇于民族振兴的伟大洪流,不能与整个民族的精神脉动同频共振,除了被边缘化,别无他途。所以,每个社会的人,尤其是政治集团的每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紧密结合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上来。这一点,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方永刚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便可清晰感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真正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同时毋庸讳言,由于社会变革剧烈,加之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而来的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处在这一时代的人们有欣喜,有惊诧,有失落,具体表现便是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失重、行为失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方永刚清楚地认识到,党和人民需要一大批理论工作者站到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的队伍中来,自己有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效灌注于广大群众,以引导社会、振奋精神的责任,就这样,他真诚而又执著地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无悔道路。

如果我们对方永刚的思想和行为的走向与过程作出判断,可以说,他没有将自己的事业孤立于社会,存在于狭窄的个人的精神空间,而是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讲的,自己行为的“深层的动力来源于从小对国家、民 5 族、家庭,以及个人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是他把自己的事业和价值建筑于党、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之上,而支撑起他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军人的价值取向应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使命、忠诚、纪律、牺牲”,正是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而对每一个军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标准,而一名军人是否把自己的价值取向紧紧依附于此,直接决定着他的人生走向。牺牲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军队必须走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前列。当然,客观与主观有着一定的距离,理论上的要求与实际中的遵循和实践同样不都相吻合。比如,在涉及具体的单个的人时,是否敢于和勇于承担这种牺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所持有的价值观。

有了以上认识,便不难感知方永刚身上具有的强大感染力、感动力。方永刚曾经历了一个价值观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商品经济 6 大潮的冲击和家庭经济的困难双重压力,他曾提出转业到地方工作,或者说到商海中去畅游。可经过一次次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仍选择留在军营,留在思想理论传播的讲坛上,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其实,方永刚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转变过程,原本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脉动的过程,未必不是由于有了这种转变而更进一步奠定了他对新选择的坚定和执著,未必不是这种思想波动与新选择奠基着他思想的成熟和价值观的稳定。

方永刚在谈及自己的价值观念时这样说:“紧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适应我军对理论研究的要求,是我们每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出成果,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为军队的发展做微薄贡献。”“给地方的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讲课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能够说服他们,并且能够解决他们的许多问题,在这个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7 活得很有价值。”这些真诚的话语清楚地反映出方永刚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坚守的核心价值,已经与社会的主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

所以,认真分析方永刚的人生轨迹,我们会认清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脉动与社会变革走向,可以反映出一个青年人如何才能走上人生的广阔舞台,并实现价值。这一点给当代青年军人的启示是深刻的。

五、理论工作者必须通过实践肩负起历史责任

方永刚丰富而又卓有建树的理论研究及其思想传播,是坚持理论源于实践的结果,是敢于担负社会责任的结果。他讲到,即使回老家,路上遇到放牛放羊的人,也会蹲下来,问问收成和家庭情况,老人和孩子怎样。正是这种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主动,保证了他在理论研究和思想传播中拥有丰富的实践材料。很显然,方永刚所有 8 获得突破的理论研究都来自于社会实践,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结果。这种思想方法和学风,相对于那些处于浮躁中,热衷于所谓快餐式“研究成果”者,启示同样是深刻的。“理论只要回到实践中去,就和实践一样常青”。

因责任而工作,因责任而突破,是方永刚身上反映出的基本特点。比如,当他认识到,由于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各种思想混杂,人们急需思想引导时,作为一个肩负传播党的声音的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有责任走向社会,走向部队去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并且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理论的公性,去讲课是代表党的声音、军队的声音和人民的声音,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必须把握主旋律。”他认为,自己工作的最大动力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作为教员,是灵魂工程师,是党的先进理论的传播者,担负着把党的理论、党的声音融入到人民群众头脑中去的任务。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责任 9 感,一篇篇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自然而然产生出来。

上一篇:述职报告(廉政方面)下一篇: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新旧规范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