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一
浅析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热血教师》中对教师作用的明显例证
马晓俊
(汉语言文学2班***1)
摘要: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学校教育是个统而化之的概念,其中绝大部分则要落到教师的身上。教师是教育的直接进行者,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观以及和学生的关系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时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人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
关键词:个性品质、教学观、师生关系、学业评价。
电影《热血教师》中,那个哈林市中被公认为纽约市最差的的班级在克拉克老师的带领下,州考成绩最终超过了市里的先进班级,而那些被家长放弃、老师抛弃的众人眼中无药可救的“坏”学生,从此进入了那些专为“有天赋”人设立的纽约市最好的学校,命运从此改写。这一切看似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事实上就是学校教育使然,当然在影片中是这一切能成为现实要归功于克拉克老师。那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教师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指教师的行为和人格,及教师的个人魅力。身教终于言教,教师的个人品质对学生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有如父母对子女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优秀的角色榜样,的确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例子更是能不胜枚举。很多情况下,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多的和这门课老师的受欢迎度是密切相关的。在《热血教师》里,克拉克老师面对那些桀骜不驯的孩子们,不是抱怨,而是充满了耐心与爱心,尽自己的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学习、个性等等,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并
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不仅以他人看来幼稚愚蠢的方式来帮助这群可爱的孩子,并且说到做到。所以孩子们最后从心底里认可他,接纳他,喜欢他,和他成为一家人。克拉克老师尊重他的学生,给了他的学生做梦的机会,所以孩子们以无比的的学习热情回馈他,这一切都和他的个性品质是离不开的。
二、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更为提倡的教学观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改变,试图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观点和看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所谓欲培养“好思的学生”,须有“长于启思的老师”,欲培养“创造性的学生”,须有“创造性的老师”。在《热血教师》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美国历史,克拉克老师把美国历届总统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编成歌,和学生一起在唱歌的轻松气氛下进行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引得其他班的学生争相观看。时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以从学生那里学“双跳”为条件,让学生从他这里获取任何七年级相关的知识。总之,克拉克老师把自己的热情、创造性、求知欲感染给了他的学生,使他的学生有着比其他孩子更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首先,在课堂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和谐、民主的关系能够给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它使教师和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平等、自由、对话的状态,教师会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获得、发展或改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影片里克拉克老师最出彩的地方是他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师生更多时候像是朋友,他用一颗诚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也换来了大家对他的认可。由刚开始对他的不满、不屑、嘲笑、排斥到后来的尊敬、信任、喜欢,这一态度的转变也代表了孩子们对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的转变。以至于后来克拉克老师由于肺炎没办法正常上课,通过录像给学生上课,但孩子们依然主动的投入到应有的学习中,而这一变化之前在其他老师或校长眼里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克拉克老师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好。他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学生,对每个孩子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关怀,由此反而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力和热情。
四、教师对学生设立的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采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科学的学业评价,能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很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水平,促进教师和学生诊断、调控、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但评价是“双刃剑”,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又可能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片里,克拉克老师从分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知识构成,为每个人也在无形中设立了不同的学业评价标准。比如对泰肖恩,这个特殊的孩
子,他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缺乏爱和关怀,极度叛逆,但他热衷画画,而克拉克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即便他的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但仍然授予了他“最佳艺术奖”,来鼓励他,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渐渐远离毒品,人生步入正轨,在克拉克老师带领的班级里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关怀。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引导和感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正视教师这个职业,不断地去发现、探索、求证,做一个像克拉克老师那样一个热血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庆林、赵玉芳《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68-70页。
2.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二
一、将课标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光合作用的具体内容标准为“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其中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明课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要求更多地偏向知识目标,且属于知识目标中的“理解水平”。为此,可将其转化为光合作用过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阐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和实质;3.说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及其区别与联系;4.说出同位素标记法。
能力目标:1.训练实验设计能力;2.提升分析、概括能力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把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导入、新课和结课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根据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入三个教学环节中,且不同的教学环节力求侧重达成不同教学目标。
(一)导入
师:播放视频—绿叶海蜗牛:请看视频:这是一种生活中的软体动物,成年个体1~3cm,生命周期一般只有9~10个月,它看起来像一片叶子,身体呈绿色。
师:猜测一下:海蜗牛为什么呈绿色?
生:含有某种色素?
师:恭喜这位同学,你答对了。请问:它一生只需进食一次绿藻,即只吃一次绿藻大餐足矣。为什么呢?
生:可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师:你的推测是正确的。研究发现:海蜗牛进食一次绿藻后,绿藻中的叶绿体便随之进入体内,并在海蜗牛体内贮存起来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在叶绿体中是如何完成光合作用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板书: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光合作用的过程)
师:课件呈现:回想一下我们初中学过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有哪些?实际上,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同学们,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生:原料是CO2和H2O,产物是有机物和O2。
师:那么,这个反应是如何进行的?下面我来检查一下上节课布置你们预习的情况:A.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哪两个阶段?B.预习中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探究“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关键概念色素—叶绿体—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察觉到这堂课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另外,提供内容概要和教学方法的概要,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学顺序和教学作用的预期,唤起学习期待。
(二)新课
1.回忆相关知识。
师:请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产物中的O2是来自CO2还是H2O?
设计意图:回忆原有知识,习得构成光合作用过程的基础。
2.加工信息和样例。
呈现同位素标记法:看书P102,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同位素—可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规律;标记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通过标记的化合物的反应—追踪标记的化合物—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师:对!请以小组的形式,用同位素标记法来设计实验方案,证实O2是来自CO2还是H2O?
课件呈现:
A.任务:以小组自选的方式,全班共8个小组,探究产物O2的来源。用同位素标记法,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来设计、写出实验方案,并确定好汇报人。
B.时间:5分钟
C.材料用具:两种叶绿体悬浮液(其中的叶绿体相同,但用水不同:一种悬浮液中为普通水,另一种悬浮液中加入的是用同位素O18标记过的水)、两种CO2(一种为普通CO2,另一种为用同位素O18标记过的CO2)、试管三支、量筒、小烧杯。
探究光合作用过程的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探究光合作用产物中的O2是来自H2O还是CO2?
提出假设:光合作用产物中的O2是来自H2O()
光合作用产物中的O2是来自CO2()
材料用具:两种叶绿体悬浮液(其中的叶绿体相同,但加的水不同:一种悬浮液中为普通水,另一种悬浮液中加入的是用同位素O18标记过的水)、两种CO2(一种为普通CO2,另一种为用同位素O18标记过的CO2)、试管两支、量筒、小烧杯。
实验步骤:
1.……;2.……;3.……;4.……;……
生: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和训练实验设计能力。
3.集中注意力、运用学习策略。
师:事实上,1939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法进行了实验。水在产生O2的同时,还生成还原态氢,这需在光下进行,故称为光反应阶段。
板书:光反应阶段
师:其发生在叶绿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生:类囊体的薄膜上,因为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上面。
师:对。请看:呈现叶绿体结构简图(只画出双层膜),请一位同学把其中的类囊体表示出来。类囊体的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还能将ADP转化成ATP,因此完整的光反应的阶段包含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板书:光反应阶段:条件:需光
场所:类囊体的薄膜上
变化: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设计意图:落实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化对同位素标记法的认识、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具体过程等教学目标。
过渡:光反应过程只解决了光合作用原料中水的去向,那原料中CO2又是如何形成有机物的?
师:1961年诺贝尔奖化学奖授予了科学家卡尔文,这是因为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把CO2中的C用14C标记,通过观察,发现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中CO2中C的转移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因反应过程不需要光,又称暗反应阶段。
板书:暗反应阶段
任务:阅读教材P104的有关暗反应的三个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填表1中的暗反应的相关内容,并确定好本小组的一个汇报人和一个板书人。
时间:3分钟
生:小组汇报,并板书。
条件:不需光
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变化: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课件呈现:14CO2→14C3→(14CH2O),14CO2是如何形成14C3?
卡尔文发现:植物体本身存在C2和C5。
生:其他小组点评。
师:请另一小组在简图上完成暗反应的概念图。
师:请看暗反应视频,并思考问题:光反应与暗反应在物质和能量上有何联系?
小结: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反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它们与我们初中学过的总反应式有什么关系?
角色扮演:光合作用的过程(含准备过程、表演过程)。
设计意图:体现阐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和实质、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等知识目标的落实;促进提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等思维能力的达成,促进情感目标、体验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生成。
4.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结课
师生总结出P103上的概念图。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堂所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回忆和综合,使其成为一个可回忆的、可应用的整体,进一步激励和结束教学活动。
三、反思教学设计落实课标的意义
本课基于课标,先将课标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然后通过教学设计来落实教学目标,使教学能按课标来实施,有利于学生达成国家对高中生物学业标准的要求。同时,以课标要求设计出的教学设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本课将根据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概括和辨别融入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摘要:本文以“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节课为例,通过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和反思教学设计落实课标的意义,阐述了如何将高中生物课标的要求转变为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课标,教学设计,光合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图示教学 作用
历史教学图示法就是一种以图形图像为主要方式,揭示历史事物之现象的或本质的属性, 以激发学生跳跃性思维,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从广义上说,历史教学图示法,又不只限于图形和图像,也包括图解、表格在内。这种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像、表格等历史概念和基本规律,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些事物准确、完整表象,其实质,是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
图示教学法的核心是图示。这种图示的设计形式,应是简明、生动的抽象符号,它所构成的图示醒目简单、形象直观。比一般意义上的表解要深刻、简明的多,它虽然与一般图表有相一致的地方:鲜明直观,但这种直观通常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就是说,形象思维的结果加以储存、加工并转换为抽象思维的更高形式,它是形象思维发展的凝聚和集中,是在理解了抽象意义之后,把知识迁移到自己熟悉的浅显的事物中去,出现抽象思维的直观态一图示,它高于一般直观,是理想化的直观材料。
二、教学内容简约化,便概念理解
新课程的历史教科书知识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且又较为深奥复杂,相当难把握。要让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都搞清楚是相当困难的。在讲述时,若能利用图示教学,就能使复杂的知识精简化,把烦琐的知识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地揭示事件的要点,通过去其“水分”,突显 精华,把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体现出来。
1、使用图示教学法能把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给学生指明思维路线;能把知识高度概括、浓缩,给学生记忆上的方便:能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也就等于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因此,有必要运用图示教学法将复杂的知识简约化、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2、研究指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 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学懂了历史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驾驭知识,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 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图示教学缩短了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不仅能重点展开,进行能力训练,还能把适 当作业纳入课堂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图示的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制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图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整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发能力.关注个性
图示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一种直观工具,一方面能促使历史表的形成,增强认知 的清晰性,记忆的稳固性,追忆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于提高再现再认的能力。也有利于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传授这种方法学生.就是将教师驾驭学科的心理与方法迁移应用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概括、断等综合应用能力。
四、启发性和想象性
当代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对培养创造性四化建设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前者通过对已有材料的集中、综合来获得新的认识;后者则以前者为基础,调动眼前和保留在记忆中的材料。沿着各种角度方 向进行扩散、辐射,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而历史教学中的图示法所展示出的图示,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想象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例如,讲述佛教教义时,采用图示说明佛教的两大基本教义,即众生平等和消灭欲望。通过图示,学生不仅对教义有清楚的认识,对“众生平等”和“消灭欲望”有透彻的了解,而且可 以认识到佛教以说苦为出发点掩盖了阶级社会最根本的阶级压迫之苦.而要人们消灭欲望.放弃斗争,去寻找那虚无飘渺的“极乐世界”,实现所有“众生平等”,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宗教是麻醉人们的鸦片。”
图1
五、 图示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就历史教育而言, 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待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化。 一方面,图示教学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册全章的高度确定每堂课输出的信息量,并抽出其中主干和有联系的部分,经过创造性思维,设计出不同内涵和外延的图示, 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分析概括、综合演绎、思维表达等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 图示教学使教师获得较多课堂调控的机会,有利于及时收集、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完善教师主导性评定并促使学生自我修正评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浅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论文 篇四
行为科学家已经做过无数次的试验表明:任何人都往往会重复一个立即产生愉快结果的动作。因此,教师每次批改作业时,对每个学生的作业,都能找出一两处比上一次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好评,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某次作业中,如果付出了比平时更多的努力,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因此,这时他总是如饥似渴地等待老师的表扬,以表明教师意识到了他的进步。这时的表扬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两句言简意赅的评语,如阳光似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努力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失望的心情就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
二、表扬能使师生关系和谐美好
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对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体罚、恶语批评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对教师产生怨恨和厌恶的心理,就不喜欢听你讲课、厌恶这门学科,长此下去,必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我认为,对学生的表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的前提下,适当对优秀生减少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加表扬。
优秀生是教师的“宠儿”,常常是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与优秀生在学校里受到的宠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被忽略和批评的对象,甚至有些困难生屡教不改,令人头疼。因此,对于困难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一点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如我班有一个学生是足球队员,球踢得很好,爱球如命,比赛场上敢冲敢拼,受伤也不下“战场”,可是在学习上一点兴趣也没有,作业经常完不成甚至无故缺席。我找准机会,在班级里大大赞扬了他在球场上的拼搏精神,希望大家在学习上也要发扬这种精神。从此,该生的作业按时完成了,上课也正常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经历过这样一件事:班里有一个调皮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上课常讲废话。有一次学校召开运动会,他主动帮助体育老师搬体育器材。运动会后,我由衷地赞赏他的行为,他很高兴。我有意无意地说:“你如果课堂内外都这样就好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在家长配合下,他上课专心听讲,进步很快。
第二,表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赞美,而不是虚假的奉承。
表扬有巨大的作用,但它是真诚之花,来不得半点虚伪,不要为表扬而表扬。虚情假意,学生是能够看出来的。虚伪的奉承,只能损害教师的形象,不会对教师有任何益处的。
第三,表扬和批评并不是对立的。
表扬的反义词是批评,但在教学过程中,批评和表扬并不是对立的,真诚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都是学生成长进步所必需的。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一次语文小测验后,把学生按成绩分成相同的三个组,以后连续几天都对他们进行小测验,第一组自始自终都因上一次测验的成绩受到表扬,第二组却受到批评,而第三组则不理不睬。实验结果是,那些受到表扬的学生有显著进步;那些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进步,但不十分显著;而那些无人理睬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几乎没有提高。实验还表明,那些聪明的孩子,从批评中得到的帮助与表扬中得到的帮助几乎一样多,但能力较低的孩子却对批评反应很差,他们最需要表扬。
5.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五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设计,我们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不够“信任”,做了很多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
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此外、教师上课不要只提问优生,不歧视差生,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风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 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
6.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六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 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不得不屈服于教师的权威。而有些教师对学生很粗暴, 轻视和学生的感情沟通, 导致课堂教学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进行, 这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教学活动自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为师者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习观应当是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因此, 教师要尊重、关心、亲近、热爱学生, 沟通师生双方的情感, 从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激活学生思维而创造条件, 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入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去,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根据小学生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 以及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这一特点, 教师就应注意情境的形象性,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自觉进入情境。如扮演角色让学生体会情境。学习《田忌赛马》一文, 要求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田忌、孙膑、齐王。在表演中演者入角色, 观者入情境,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另外, 学习《宴子使楚》的第三个小故事时, 在学生自扮角色表演第一和第二个小故事后, 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扮演楚王、妻子、大臣、武士和盗贼。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入情入境, 从而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体会到了晏子的勇敢、机智、善辩。
三、建立读议小组,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被这种现象所困惑:在进行教学时, 往往是五六十人的班级中只有十几个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能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完成。而素质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尖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可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结合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课堂读议小组, 从而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实践证明, 这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将全班分成6人一组的读议小组, 每组中注意好、中、差搭配。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可先在小组中进行读议, 这样就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启发思维, 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同时读议形式也易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增强了自信力, 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当然, 成立读议小组后还应注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的要求要适度, 使学生通过读议能获得成功。否则所谓的读议小组只会成为花架子。
四、运用暗示, 降低思维梯度, 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教师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启发, 运用多种暗示手段,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练习题, 从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积极思考, 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教学《威尼斯小艇》,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通过暗示标点符号, 设计了如下填空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分段。
读了《威尼斯小艇》后, 我们知道了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 (水上城市) , 小艇是主要 (交通工具) ;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儿像 (独木舟) 更像 (新月) , 船舱内有 (皮垫) ;这样的小艇由 (驾驶技术) 好的船夫驾驶; (各种各样) 的人外出都离不开小艇。 (注:分号用彩笔标写)
由于学生在《可爱的草塘》《卢沟桥的狮子》等课文中多次接触到了分号的句子, 了解了分号的作用, 知道一句话中用上三个分号表示有四层意思, 所以学生通过分号的醒目标志正确地完成了分段, 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五、改革评改方法, 注重发展能力
目前, 小语教学中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大都是采取学生答题、教师逐一批改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下, 语文教师往往忙得焦头烂额, 而大部分学生却只注重教师评的等级, 而并非找出得失, 结果是费时而没有实效。其实, 这是必然的。多次的考试测验固然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技能, 但学生的能力未必能得到发展, 所以在评改上我们做了尝试, 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其具体步骤是:
1. 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上交 (教师提示, 注意易错题) ;
2. 分小组互相交换批改 (教师巡视辅导) ;
3. 交还本人进行订正;
4. 学生订正后自行评分。
在这种互改自评的评价模式下, 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 它使学生认识到了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定分数, 确定等级, 而是及时矫正错误, 提高能力, 同时那些后进生也不再因教师批改的等级中感到思想有压力, 相反互改自评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力。长期坚持这种评价方法, 学生的知识技能将会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进而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总之, 只有尊重、信任学生, 注重启发、暗示,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能力, 提高素质。
摘要: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方位调控,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自主活动中发展能力。
7.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七
一、情境的内涵
所谓情境,是指能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广而言之,一切能激发探究欲望并具有物理内涵的客观存在都可称为情境。自然界的实物,生活环境,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教师的口头表述,文字材料及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情境。文中的情境主要指物理教学情境,是有教育教学功能的情感化了的实际环境和氛围及实物景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情境可分为不同类型,按情境的来源可分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物理学史情境和多媒体教学情境。按情境的作用可分为引出问题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体验,物理探究学习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创设情况——提去假设——实验验证——归纳结论——进行评价。可见创设情境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意义的探究学习过程,教师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物理是探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物理学更着重于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寻求。物理学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伽利略从挂在天花板上吊灯的摆动研究出了单摆周期公式,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史上不 管那一个重大的发现都是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的。物理探究学习和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应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来源——生活实际开始探究,作为教师应当利用生活实际和物理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开始探究,进行学习,这合乎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认知过程,也应由实践开始,而第一个实践就是指教师创设的物理情境,故教学情境是学习认知之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情境是建构之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是建构的对象。一个符合新课改的探究课,教师一定要借助于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所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情境是探究学习之源。
三、情境设计在物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并且对获得的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进行数学或物理建模,把得到的信息进行歸纳总结,再寻找规律,进行猜想,设计探究方案,进行研究。
2.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反应。在学习过程中研究的物理情境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不同形式的解答。创设情境的探究学习,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教学情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尤其是非曲直物理学史情境和物理实验情境,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学生在物理学习当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验,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研究,实事求是的获取结论。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主动求知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对生活实际、科技问题的探究,学生不再满足于前人们已经做过的,不在机械的模仿,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努力开拓着未知的领域。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物理的动机,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激发是强烈的,有震撼力的,发人深省的。情境引入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物理环境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研究的氛围,衍生一个所需要研究的物理规律的平台。
8.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八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是密切联系的,应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更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内容请咨询勤思考研在线老师!
9.物理知识之光合作用的过程 篇九
二氧化碳: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浓度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O2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CO2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反应的产物有限。
温度:光合作用中的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而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温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就像温度与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最适的温度。
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例如,N是构成叶绿素、酶、ATP的化合物的元素,P是构成ATP的元素,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10.小议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作用 篇十
关键词:教学 教师 学生 主导 主体 互动 互补 导向
一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知识引导作用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预期教学目的。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成功,教师应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以及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知识导向作用这五个作用。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引导得当、激发得时,循序渐进地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快慢适中、难易适度,便可点燃学生的听课激情,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听课心理,激发他们的听课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全体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意让先进生“吃得饱”,还要让后进生想学,同时还要让中等生会学。所以,一节课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否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导得是否及时、导得是否有度、导得是否准确、导得是否有趣。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地突出自我、彰显自我,一味地根据事前准备的教案一竿子插到底,则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哪怕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教得天衣无缝。这样的课堂,在表面上来看,教师讲得慷慨激昂、教得饶有趣味,学生则是一个个正襟危坐、听得津津有味,而实际上,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学生在座位上练定力功。这样的课堂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即使参与也是处于被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记忆知识,根本谈不上快乐地听课、高效率地学习。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充分体现,把好学生思维的脉,激发其听课激情,使学生愉快地参与进课堂,使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听、在快乐的感受中学。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不失为好的教学。
三、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既要引导好学生,学生也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形成互动,双方共同在教室的舞台上把教学这出戏演好。这出戏演得好坏与否,不但取决于教师导演得如何,更要看学生演得如何。在演的过程中,作为导演,教师要准确、及时地引导作为演员的学生。关键的一点就是,这出戏的演出人员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所以教师作为导向棒不仅要指得准、稳,还要指得有艺术性、有风度,从而激发学生,使之好于听课、乐于听课,让他们在快乐中参与课堂,在乐趣中掌握知识。要知道,课堂教学缺少了任何一方的互动,都会变得低效,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好路,学生要乐于走好路。
四、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由于在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可以在课堂上形成知识互补。同时,学生在性格上也存在差异,加之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可以在课堂上形成性格互补。这样,先进生可以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可以影响后进生,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感染内向的学生。自然而然,课堂教学就如同潮水一般,潮未落尽,一潮又涌起来,形成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的知识存在互补优势,多个学生的回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归纳、总结。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之间通过互补学习,达到多赢。
五、教材与大纲的知识导向作用
教材是教师所授、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点的载体,而教学大纲是这些基本知识点的指挥棒。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所授的内容应紧扣教材、符合大纲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听讲,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能记忆、理解、掌握、运用。在无特殊情况下,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补充其他知识点,但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可以适当地把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11.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在母语环境中进行英语写作时,受自身英语能力限制,学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母语思维进行写作。语言是相关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载体。只要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和知识系统存在交集,在此交集内,母语思维将会对目的语习得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该文试图以过程写作法为背景,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学生借助母语思维发生于写作的哪个阶段?
2)运用母语策略是否有助于实现语言正迁移?
3)学生对母语策略的运用对性别以及原有的英语程度是否有联系?
1 母语思维及母语策略的相关研究
在二语习得领域内,对母语思维的作用问题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讨论。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将母语看作是二语学习中的主要障碍,他们反对学生使用母语策略,认为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异时,学习者倾向于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作拐棍,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Cohen,1998)。而认知理论则认可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指出母语思维的影响是二语学习中的重要问题。Coder和Krashen(1982)认为,使用母语是一种学习策略,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母语的干扰不是来自负迁移,而是源于借用母语。当学习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第二语言知识而出现交际困难时,就会借助于母语来弥补这种不足。McLaughlin和Taylor(Ellis,1997从认知的角度肯定了母语策略,认为母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国内外不少学者针对母语策略与外语写作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研究结论各有不同。Bosher(1998)的研究表明,不管其二语水平高低,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都有使用母语思维的习惯。Lay(1982)研究了4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外语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发现运用母语思维多的学生在作文的内容、结构与细节上占有突出的优势。Cumming(1987)研究发现,英语写作水平高的人比水平低的人对母语的依赖性更强。英语写作水平低的人通过法语生成作文内容,而水平高的人不仅用法语生成内容、检查文体,而且还用法语选择英语单词。Bacon(1992)在其研究中发现,翻译策略是多数男生使用母语策略之一,而女生倾向于使用监控策略。国内学者郭纯洁和刘芳(1997)的研究表明,母语策略在对作文内容的逻辑推理、语言形式的分析判断以及相关外语词汇、短语或句子的检索方面发挥作用。然而,在文秋芳和郭纯洁(1998)的研究中显示,母语思维与作文成绩呈负相关。,学者王立非和文秋芳(2004)在之后的研究中又指出:对于二语写作,原来已经具备的母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
本次研究的受试者来自于宁波工程学院2011级工科专业的四个自然班。为使所选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依据前一学期的期末成绩,抽取每班高、中、低三个等级学生各5名进行该项研究。其中女生20名,占总人数的33.3%。研究材料抽取自1995-2000年中四级作文试题,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250词左右的英语议论文。母语策略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进行。
2.2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分为写前构思和文本输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倾听各组学生对作文的解题并进行记录。要求受试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列出提纲,写出每段的主题句和关键词,允许学生在英语表达困难时使用汉语代替。在文本输出阶段,学生开始正式写作及修改。在规定时间完成上交后,数据收集随之完成。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母语思维的运用在写前阶段多于文本输出阶段
对于多数在国内接受英语学习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较难获得真实而又丰富的英语语料。在看到题目后,学生首先会凭借以往的认知经验,通过储存在大脑中知识来分析和理解题目,搜集能够用于作为论据的信息。在此过程中,母语思维的介入能够让学生更易于掌握语用意义,缓解直接接受外语信息对记忆的约束。96.6%的受试者承认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曾依赖母语思维。在结构安排和内容构思时,86.6%的受试者仍需借助母语思维。由于缺乏自动认知并保存外语词汇含义的能力,他们很难用外语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判断和推理。母语思维的介入使得不熟悉的外语词句转化为熟悉的母语词句,使得需要表达的语义信息能更加条理清晰地完整地储存在大脑中。此外,外语词句在被译为母语后能更有效地和相关意义结合,加快理解的进程。95%的受试者认为母语思维影响在小组讨论阶段尤为明显。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谈话中相互启发,作为一种已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母语能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搭建更为合理的篇章结构。更容易论证主题。
在之后的文本输出阶段,母语思维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83.3%的受试者承认在写主题句和关键词时曾借助母语,而在正式写作阶段,63.3%的受试者认为在遣词造句时母语的参与量较小。这一结果表明,学生更易于在思维活动中运用母语思维。
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模式,过程写作法要求在初稿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及批改。修改他人作文时是理解输入的过程。在这一修订过程中,母语思维的作用再次呈现上升趋势。81.6%的受试者认为在此阶段运用母语可以有效帮助记忆语篇意义。同时高水平组受试者普遍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知的英汉文体的不同特点来批阅、分析他人作品,包括段落结构和语篇连贯等要点。
3.2 合理运用母语策略能够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实现
制约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众多因素中较为关键的一点是学生所学英语词汇有限,广度和深度不足,语义知识运用发展缓慢。Gass&Selinger(2001)研究表明,当母语与目的语共有一些同源词汇时,学习者已掌握的相关母语知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习得者对目的语的学习任务。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且很多词汇在词性上是对应的。在词义上,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词汇都是对应的。汉语中复合词采用的结构方式英语中也基本都可见到,在作文样本中,学生借助母语,准确地使用了相应的英语词汇:fingerprint(指纹),headache(头痛),cease-fire(停火),setback(挫折)等词。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相似之处也能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实现。中英两种语言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部分句型基本一致,如:SV(主+谓)、VO(主+谓+宾)、SVP(主+系+表)、SVOO(主+谓+间宾+直宾)、SVOC(主+谓+宾+补)和there be(有)结构等。作文样本中,此类句型运用的错误率为23.2%,远远低于词汇搭配错误率的46.3%。
需要承认的是,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也很明显。英语复合句较多,句子结构多为重心在前,而汉语则多用短句或简单句,句式重心在后。英语使用被动语态多于汉语,常使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而汉语常对主体和客体不加以区分。英语句子重形合,强调逻辑思维,惯于运用过渡手段;而汉语重意合,注重辩证思维,句式流放铺排。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总结英汉句式的异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之间语法体系的联系和区别,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对二语学习的恐惧感,进而利用母语正迁移来提高英语句式写作水平。
3.3 母语策略的运用与英语水平成负相关
本次研究还发现,受试者运用母语思维的质和量受其英语能力的制约。低水平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更大。他们完全借助母语进行构思,随后采取翻译策略,将运用母语构思的内容逐字逐句地转化成英语。受英语水平限制,他们在列提纲阶段往往倾向于使用相关性较弱的单独词汇作为关键词,在正文中则出现了主谓不一致、关联词错误、非谓语动词错误,定状语位置错误等负迁移错误。而中、高水平组受试者对母语的依赖则主要集中在写前阶段。在正式文本输出阶段,虽然分别有55%和40%来自中、高水平组的受试者承认使用过母语策略,但他们往往依赖母语管理写作过程,偶尔使用翻译策略来完成遣词造句。另有近21.2%和40%的该两组受试者则明确表明采用具有英语语言特色的句型表达来完成写作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受试男生组采取翻译策略的占84,3%,远高于女生组的41,2%。而女生组在文本输出阶段对母语思维的依赖性则高于男生组。为了减少负迁移的数量,女生更加注重对自己的写作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这种情况在高水平组女生中尤为普遍。
4 结论
母语思维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不仅存在而且其积极作用所带来的影响渗透到作文的词汇、句子、语法语义和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在写前阶段,母语思维有利于构思安排;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克服对二语学习的恐惧感。在文本输出阶段,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了解,合理地使用母语策略,同样能够利用母语正迁移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对于母语策略的运用,不同性别、英语程度不同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将母语迁移看作是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知识结构的内化和向目的语的过渡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其良性功能,形成正确的母语策略,从而引导母语正迁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Bosher S.The composing processes of three Southeast Asian writers at the post2secondary level: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8(7):205-241.
[2]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 guage[M].New York:Longman,1998.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Gass S M,Selinger 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 ductory Cours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1.
[5]邓鹂鸣,刘红,陈艳等.过程写作法的系统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6).
[6]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7]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1998(4).
【光合作用过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设计08-23
植物光合作用08-23
教师推动教学过程作用11-06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三课时教案07-23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06-19
受精作用教案设计10-11
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08-02
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11-03
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08-08
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