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共6篇)
1.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D 2.C 3.C 4.C 5.C
6.A 7.A 8.A 9.C 10.B
11.D 12.C 13.B 14.C 15.C
16.A 17.B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A 27.A 28.D 29.A 30.C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略。
2.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二
1.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题目占有较大比例。如空气污染物, 酸雨的ph值以及酸雨形成的原因, 实用白糖的成分, 铁制品上镀铜的原理, 氮元素在航天事业的应用, 电路板工艺废液的处理与资源回收, 甲烷燃料电池的实验原理等。
2.注重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信息的考查, 例如第8题考查的化学反应现象, 第11题中生活实物中的腐蚀现象, 第15题中图表中读取温度和平衡常数信息, 第16题中甲烷燃料电池的图形信息等。
3.加强了对化学计算的考查, 与去年海南高考化学试题相比, 今年高考化学有关化学计算的题目数量, 分值都有所增加。全卷涉及计算的知识点有多处, 如第6题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第7题的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考查, 第14题 (4) 问的离子浓度的计算, 第15题 (2) (4) 问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计算, 第16题 (3) 问的关于电解池的计算, 第19-Ⅱ题 (2) 问的金属铜晶胞体积、质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 第20-Ⅱ题 (5) 问对转化率的计算。
4.凸显化学用语规范性的考查, 在今年高考化学试题中, 仍然能够体现出对化学用语知识的重视, 整套试卷中多次出现使用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及电极方程式的填写, 特别在非选择题部分, 对化学用语的考查所占分值将近50﹪。
二、学生答题情况
从化学试题整体来看, 试题仍重基础, 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也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从答题情况来看, 也反映出部分考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 对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特别是对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基础知识的运用不灵活;对化工生产工艺了解不到位,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对应。有些考生审题不细, 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 不能很好把握题目要求, 答非所问;有些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 抓不住要点, 甚至词不达意;同时大部分学生数据运算能力较差,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得分。具体失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语言表达能力薄弱, 文字叙述不准确, 错别字较多, 如“质换或制换”等。
2.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弱, 如第17题 (6) (7) 问中需要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所考查的内容是基础知识, 但是从阅卷的情况看结果并不理想。
3.计算能力比较薄弱, 如第15题 (2) 问中利用“三段式”进行某时刻物质的量、平衡转换率、平衡常数的计算, 该小题共4分, 而全省平均分只有1.12分。16题 (3) 问中再次暴露出计算能力偏低, 很多同学列式正确, 结果错误, 甚是可惜。
三、教学建议
1.回归教材, 夯实基础。基础是能力之本, 没有基础就没有能力。新课改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 反对应试教育, 高考试题的命制对素质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2012年的海南高考化学试题就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 注重基础的理念。整套试题中有不少题目是直接取自于教材, 甚至在教材中就能找到答案, 如第5题中要求算出单取代芳香烃可能的结构源于教材选修五习题的延伸, 第9题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均可在教材中找出答案, 第13题 (1) 问, 第14题 (1) 问, 15题 (1) 问, 第17题 (1) (2) (3) (6) 问, 19-Ⅱ (1) 均可在教材中找到原型或类似题目。因此, 在高考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 要全面阅读课本内容, 只有熟悉了书本,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加强化学用语的培养。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可知, 课程改革后的高考试题加大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力度, 这将有利于中学化学学科的教学和中学生对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视。而从本次高考中, 关于化学用语不过关的学生不在少数, 甚至有些已经成为考试失分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严格要求学生, 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使用化学用语。
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篇三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C)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C)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C)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A)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C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B)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D)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C)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B)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C)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C)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A)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B)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C)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C)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D)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D)的观点。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A)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B)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A)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A)支配。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A)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A)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28.下列各项中(D)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A.随机访问教学 B.情境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问题教学 29.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A)A.学术中心课程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C.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D.人格中心课程
3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C)存在的。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含义: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答.含义: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价值: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创造性、交往能力等。实施条件: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
2.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答.趋势: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把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教师进修;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建立专家咨询机构。
二、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2(《礼记》)中的(《学记》)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3(《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4.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军事)教育和雅典的(文雅)教育。5(布鲁纳)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6.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7.永恒学科大致有三大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8.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指(教学过程)和(运行发展)的动力。
9.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对学生课程进行评价)
10.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分析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二.选择题(下列选择题中有的是单选题,有的是多选题,请将所选择的答案的序号字母填上空格多选题的答案多于标准答案则扣分。)1.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C)。
A.全班上课B.班内分组教学C.多媒体教学D.班内个别教学 2.教学媒体分为(ABC)。A.单项教学媒体B.双项教学媒体C.自学媒体D.传递媒体教学
3.讲授法的类型(ABCD)。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演 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ABCD)。A.益智功能B.健体功能C.美育功能D.养德功能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ACD)。A.均衡性B.双向性C.综合性D.选择性
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ACD)。A.教师中心B.学生中心C.书本中心D.课堂中心
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BCD)。
A.整体结构B.中观结构C.宏观结构D.微观结构
8.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A)。①理想课程②文件课程③理解课程④实施课程⑤经验课程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9.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BDE)。
A.朋友关系B.业务关系C.学习关系D.伦理关系E.情感关系 10.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ABCD)。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v)
2.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X)(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X)(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是的表现)
4.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v)5.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X)(探索——失败——纠正——再探索)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媒体的作用。①辅助师生的教与学②提供学生训练或实践的机会③有利于发现学习
④有利于个性化教学⑤有利于教学互动
2.教学环境有哪些功能? ①益智功能②体健功能③美育功能④美德功能
3.研究性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①发挥主体性,促进学生相应的发展②通过合作和协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
③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④个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课程的分类标准是什么?.①以培养目标为标准
②以课程内容或范围为标准③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标准
④以管理方式为标准⑤以课程开发为标准 五.论述题
1.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答.论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要点:
(一)目标分解
①进行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②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③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④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二)任务分析
①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③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①分析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 ②目标能力的分析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四)目标表述
2.试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答:.论述综合课程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要点:
第一,综合课程建立了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的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更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上的联系,综合的方式和观念。第二,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局限,强调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具有更强的吐故纳新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多学科方法和视野,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综合课程强调各类知识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结构相互沟通的机会,强调开展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更好的完成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它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相同的活动方式,但他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六.材料题
材料一: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获得优异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05级中文班的同学在九小见习时,九小的王进老师向他们面授教学技巧,王:“教学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但是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说教学方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谈谈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这次见习的心得体会,围绕《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或对教学方法的看法。答:1.教学方法的作用:
①沟通师生教与学的中介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③实现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的优选因素:
①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②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③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④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⑤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教学技巧:
①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 ②不断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部分③联系回忆,即时温故知识 ④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小组竞赛,提高教学的效率
⑥教学方式创新,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多做游戏,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学习
⑦教师应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使学生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三、2011年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可以说是在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A.奥苏伯尔B.斯宾塞C.杜威D.洛克 答案:B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精神助产术”B.“教学对话”C.“共同讨论”D.“注入式教学法” 答案:A 3.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A.杰克逊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答案:D 4.在儿童发展的初期,儿童表征客体主要是通过()A.行为表征B.图像表征C.符号表征D.语言表征答案:A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A.重视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B.仍强调科学课程
C.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不够重要 D.技术课程只在高等教育中开设 答案:A 6.“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学校B.校长C.教师D.学生 答案:A 7.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答案:D 8.系统确立“过程模式”的是()A.博比特B.查特斯C.泰勒D.斯滕豪斯 答案:D 9.在布鲁纳所提出的内部动机中,()是指儿童由于对理想人物的憧憬而力图提高自身同理想人物的类同性。A.好奇心B.能力动机C.自居作用D.同伴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C 10.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提出者是()A.斯克里文 B.泰勒 C.布卢姆 D.艾斯纳 答案:A 11.提出外貌模式的是()A.泰勒 B.普罗沃斯C.斯太克D.古巴和林肯 答案:C 12.主体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利维的评价的()
A.古典的考试型时期B.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C.后现代时期D.现代时期 答案:C 13.从研究方法上看,课程研究的趋势是()
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D.既不是量的研究,也不是质的研究 答案:C 14.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A.施瓦布B.斯腾豪斯C.泰勒D.利维 答案: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答案: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2.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案: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3.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答案: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4.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答案:它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1)建立目的和目标;(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
(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
(6)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7)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答案: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觉思维的能力。
(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动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 ①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
②它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
③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④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的效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1.下面的材料记述了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曾以“乌克兰的防风林地带”课题为例,说明了这种教学过程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用乌克兰防风林地带为特例,以具体直观的方法,提出关于防风林地带的问题。
第二阶段,根据由防风林地带的特例所获得的认识,推论出乌克兰地区的特点,而且还要掌握该地带的普遍特性和类型特性,用开拓草原这一“类型”的认识来说明一系列类似景观的本质特征,如美国中西部草原。
第三阶段,要明了草原化的过程及阻抑这一过程的努力,也即是明了人类是如何在特殊的气候、地理、形态诸条件下,干预自然,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
第四阶段,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要干预、改造并主宰自然。在这一阶段,教学已经由对客观内容的重视转移到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来了。„„
材料体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
答案:材料体现的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倡的“范例教学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一般程序: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教育价值:
4.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四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
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5.化学溶液试题及答案 篇五
一、选择题
1.某酸溶液100mL,室温时,其pH值等于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H+]≥0.1mol/L B.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1mol/L
C.把该溶液稀释至1L后,pH≥2 D.把该溶液稀释至1L后,pH≤2
答案:D
2.下列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之比①:②:③:④是( )。
①pH=0的盐酸 ②0.1mol/L的盐酸 ③0.01mol/L的NaOH溶液 ④pH=11的NaOH溶液
A.1:10:100:1000 B.0:1:12:11 C.14:13:12:11 D.14:13:2:3
答案:A
3.先用稀盐酸预处理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使之变为HR,并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然后用该树脂软化100mL含0.001molMg2+的中性溶液,使Mg2+完全被树脂所交换,再用100mL蒸馏水洗涤树脂。将交换液和洗涤液收集到一起,该混合液的pH为( )。
A.2.0 B.2.3 C.3.0 D.7.0
答案:A
4.把80mL的NaOH溶液加入到120mL的盐酸中,所得溶液的pH值为2。如果混合前NaOH溶液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它们的浓度是( )。
A.0.05mo1/L B.0.1mol/L C.0.5mol/L D.1.0mol/L
答案:A
5.有甲、乙两种溶液,甲溶液的pH值是乙溶液pH值的2倍,则甲溶液中[H+ ]与乙溶液中[H+]的关系是( )。
A.2:1 B.100:1 C.1:100 D.无法确定
答案:D
6.将pH=8的Ba(OH)2 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H+ ]最接近于( )。
A. (2×10-8+10-10)molL-1 B.10-8molL-l
C. (10-8+10-10)mo1L-1 D.2×10-10molL-1
答案:D
7.等量的NaOH溶液分别用pH=2和pH=3的醋酸溶液完全中和,设消耗醋酸溶液的体积依次为Va、Vb,则两者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Va>10Vb B.Vb=10Va C.Vb<10va d.vb=“”>10va
答案:D
8.把0.1mol下列各气体,分别通入含H2S的同体积的水溶液中,反应后溶液pH值最小的是( )。
A.HCl B.NH3 C.Cl2 D.NO2
答案:C
9.某一电解质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一种pH=3.3,一种pH=5.3,下列关于两种溶液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H=3.3的溶液浓度比pH=5.3的溶液浓度大
B.pH=3.3的溶液稀释100倍后pH=5.3
C.pH=3.3的溶液中[OH-]是pH=5.3的溶液中[OH-]的
D.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4.3
答案:C
10.酸雨是因为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的硫及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硫酸和硝酸的缘故,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
[NH ]=2.0×10-6mol/L,[Cl-]=6.0×10-6mol/L,[Na+]=3.0×10-6mol/L,[NO ]=2.3×10-5mol/L,[SO ]=3.8×10-5mol/L,此次雨水的pH大约为( )。
A.4 B.5 C.3 D.6
答案:A
二、填空题
11.在25℃时,有pH为工的盐酸和pH为y的NaOH溶液,取Vx L该盐酸同该NaOH溶液中和,需Vy LNaOH溶液,问:
(1)若x+y=14时,则 _________(填数字);
(2)若x+y=13时,则 _________(填数字)
(3)若x+y=14时,则 _________(填表达式);且Vx_________Vx(填“>”、“=”或“<”)(题中x≤6,y≥8)。
答案: (1)1 (2) (3)
12.现有一瓶0.1mol/L的CH3COOH溶液,试用中学化学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和用品设计一个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法,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在室温下0.1mol/L的CH3COOH里CH3COOOH的电离度的近似值。
(1)简述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出计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玻璃棒蘸取待测醋酸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得出pH值
(2)pH=-1g[H+],α= ×100%
三、计算题
13.在浓度为cmol/L的AgNO3溶液AmL中,加入适量pH=1的盐酸恰好使溶液中的Ag+完全沉淀,此时得pH=2的溶液100mL(混合液的体积为两溶液的体积之和)。则c值接近多少?
答案:0.011mol/L
拓展练习
1.若室温时,Va LpH=a的CH3COOH与VbLpH=b的NaOH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该CH3COOH的电离度:
(1) =1时,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时,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时,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16-a-b)% (2)10(17-a-b)% (3)10(15-a-b)%
2.在一定温度下,对于难溶电解质AmBn,在水中可建立如下平衡:
AmBn(固)mAn++nBn-
在一定温度下,当[An+]m[Bm-]n=Ksp 时,溶液是饱和状态,沉淀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当 [An+]m[Bm-]>Ksp即时,溶液呈过饱和状态,将析出沉淀;当[An+]m[Bm-]n
试根据上述原理计算:
(1)已知在常温下,FeS的Ksp=6.25×10-18,求此温度下FeS的溶解度(g/100g水)(设饱和溶液的密度为lg/cm3)。
(2)又知H2S饱和溶液在常温下,[H+]与[S2-]间存在以下关系:
[H+]2[S2-]=1.0×10-22
在该温度下,将适量FeS投入H2S饱和溶液中,欲使溶液中[Fe2+]达到1mol/L,应调节溶液的pH为多少?
6.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篇六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化学教学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仍有一些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就导致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往往把化学作为一门“副科”来对待,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这就导致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不够科学和完善,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尤其是对于一些偏僻的地区来说, 由于受到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难免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聘请到优秀的教师, 从而使用一些非专业水准的教师来进行教学, 导致化学教师的匮乏。
2. 化学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一定的责任心, 在教学设置方面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 但是从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 每个教师都需要教几个班的学生, 而每个班级大概有五十至六十人, 面对如此大的课业压力, 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另外, 教师课程安排得不合理, 有时上得多, 有时上得少, 这就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3. 化学实验事故
化学实验课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往往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扎实, 从而导致实验课上的一些不正确的操作事故发生, 尤其对于较危险的实验来说, 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 往往会导致化学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Zn和HCl反应制取H2的时候, 当Zn发生完反应之后, 如果打开了反应器上的瓶塞然后再加入锌粒, 如果这时塞上瓶塞就有可能引燃, 从而导致仪器的爆炸, 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在点燃H2以前进行纯度的检验, 从而导致在实验进行时把瓶塞打开装入锌粒同刚刚开始进行实验时的装入锌粒一样, 使器皿中进入了一定量的空气, 从而导致最终的H2和O2混合, 容易引发爆炸, 如果实验品的剂量较小的话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危险, 而如果药量的剂量大的话就易发生事故。
二、初中化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1. 打造完善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因此, 学校应大力引入优秀的教师, 引入专业对口、能力强、素质够的人才。另外, 也要积极进行教师的培训和定期的考核工作, 改善教师的教学理念, 使教师更好地融入教学当中去, 在改善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要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吸收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 不断改革创新, 走出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尤其对于化学教学来讲, 更应借鉴先进的化学教学经验, 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 彻底把传统的“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接受能力来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的在黑板上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使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 以启发教学为根本,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满堂灌、题海战术等应试教育方法转变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 从而在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
2.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就充分说明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新时期的化学教学来讲, 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学习气氛中来, 例如, 在讲解“空气的组成”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先引入一些励志的故事, 即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在探索空气的组成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另外, 在讲解盐的知识点时, 可以讲解侯氏制碱法和他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方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到良好的引入工作。另外, 也可以结合时事, 把地震、核辐射等内容引到教学当中来。
3. 做好实验防范工作,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更应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一些学校由于教学设置和实验材料的不完善等, 往往会导致实验意外情况的产生,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课上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使学生在做实验前先掌握好基础的化学知识,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 每当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时都需要教师的现场监督, 使学生谨慎实验、安全使用实验工具, 拥有良好的安全意识。
现如今, 化学教学不仅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和教师口中的“老大难”问题, 因此, 结合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施静翰.培养人文精神:综合理科不可或缺的教学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09) .
[2]李发生, 舒红群.初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11) .
[3]曾冬辉.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9 (1) .
【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09-07
化学教学论期末复习题06-24
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08-06
浅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08-14
英语学科教学论试题答案08-06
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10-04
初三化学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及答案07-23
高考化学模拟题及答案06-16
高中化学离子键达标测试题与答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