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培第二次作业提交

2024-07-18

2022国培第二次作业提交(精选5篇)

1.2022国培第二次作业提交 篇一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的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现有教材中有很多家庭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课余生活,自觉地增长化学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下面浅谈一些我的意见: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何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实验其观察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实验由于其出发点不同,说明的问题不同,其观察的重点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那些与实验目的有关的物质或现象。其次,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规律。在观察化学实验时,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分清主次,特别要能迅速地发现不易被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那些现象相近、易混淆的对象,应指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别;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很难把握其色度及其变化的实验,可以采用陪衬观察的方法;对于一些典型的重点实验,或学生易产生错觉的反映现象,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式。由于化学变化是复杂多样的,观察实验时不仅要看,而且要闻,有时还要用手摸。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的目的,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所学对象,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物质及其特性。

观察化学实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反应物及其变化,最后观察生成物。观察仪器装置时,先观察整体,再找出中心或关键部位;观察物质时,应观察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光泽等;在观察物质的变化时,应注意反应进程中发生的现象和特征,如发光、发热、吸热、溶解、熔化、燃烧、生成气体或沉淀、颜色改变等。观察后要及时、准确的记录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

最后,要指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的观察,联系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物质的特性、变化规律等,把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感知总是和思维联系起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学生在做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只得出“反应很剧烈”的结论是不够的。应要求学生从金属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熔成小球的现象联想到金属钠的比重比水小且熔点低以及由于水面产生了氢气致使钠珠游动;从钠可以用小刀切开,联想到它的硬度小等。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物质,达到实验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成效。

2、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以教材 “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猜想二:要有氧气。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实验一: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创设化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已学到的化学知识,用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后者是通过模拟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怎样解决需要探索的问题,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要培养探究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探究动机和发挥人的探究潜能的学习情境。怎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呢?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2)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3)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修正教师的错误,超越教师;(4)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5、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科学探究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锤炼学生自主探究品质。

最后,在探究的过程中,切忌设计一些在化学能力范围内很难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现有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其设计为一个个小的可行性探究实验,祖师学生主动去探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利用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的探究过程来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2.国培第二阶段学习小结 篇二

远程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这段时间的远程培训,感触颇多,小结如下:

一、通过远程培训学习,重新认识自己肩负教育重任。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使教师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要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课改的春风里,让我们利用现代先进教育资源,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授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我们都明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河流水”,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源泉。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也把社会道德品质、做人道理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国家、社会的责任者、服务者。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我国能否成为世界现代化科技文化强国,就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接班人。因此,我明白了自己肩负教育重任。

二、通过远程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一名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别。

3.通过学习2013国培第二个模块 篇三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

、专业理念和师德:是针对工作对象(学生)和工作内容(教育、教学)的稳定和态度。专业理念和师德,是教师专业习惯的基础。、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基础,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经验:是隐形的,未充分结构化的知识。、专业能力: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条件。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十三个领域: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小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妥善应对突发事件。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二)沟通与合作: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

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4.2022国培第二次作业提交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显微镜(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

(2)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

(3)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

2.学生准备:

(1)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2)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习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习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①写上“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③动植物玻片标本,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首先以②号片为例观察。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习。

教师活动: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在观察时要仔细,考虑一下,这每个装片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其他玻片,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学生乙: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学生丙: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好,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考虑比较全面,回答完全正确。下面我们针对③号片再做一次观察,但不同的是我们换一下目镜,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换目镜、观察、讨论。

教师活动: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

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观察比较过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明白的同学再观察比较一次。观察完后,把显微镜擦干净,如需擦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送回原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操作步骤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使用当中一定要养成规范使用、爱镜护镜的良好习惯,不要忽视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使用显微镜时,取镜要用__________握住镜臂,__________托住镜座,放在自己实验台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装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右手 左手 左 目镜 物镜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_________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_________对准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视,_________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答案: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镜 右

3.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__________,物镜为__________。

答案:600倍 50倍 15× 10×

4.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多的一组为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答案:D

5.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A.b B.d

C.q D.p

答案:D

6.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

B.换高倍目镜

C.选用凹面镜反光

D.调节准焦螺旋

答案:C

7.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

A.以目镜倍数为准

B.以物镜倍数为准

C.目镜与物镜倍数的乘积

D.目镜与物镜倍数之和

答案:C

8.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调节焦距

B.调节光亮度

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清晰度

答案:B

9.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__________。

①取镜 ②对光 ③装目镜 ④降镜筒 ⑤观察

答案:①③②④⑤

[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显微镜的发展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活动与探究

根据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自选材料试做一个简单的显微镜。

●板书设计

显微镜的使用

一、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二、对光

低倍镜、左眼看右眼睁、转反光

三、观察

压标本、下镜筒、左眼看、上镜筒

●备课资料

一、罗伯特·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罗伯特·虎克(RobertHooke,1635~1703),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虎克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弗雷什沃特村的一个牧师家庭,儿时起他便喜欢钟表和机械玩具,锻炼了一双灵巧的手。1653年,虎克从威斯敏斯特中学毕业后移居牛津。1662年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1663年,他获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65年罗伯特·虎克出版了《显微图集》,向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显微图画信息,它涉及化学、地质、生物等多个领域,并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仪器发明家和设计者。

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可以使物像放大数百倍至上千倍,如果要研究更细微的结构,就需要将物像放大到数千倍以上,为此,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线来观察物体细微结构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一般由电子枪、电子透镜、样品台、图像显示装置和真空系统组成。依照类别主要分为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两种。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研究细胞的各种精细结构,分辨出引起疾病的病毒,同时,电子显微镜也扩大了科学家的研究领域。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后又研制成80万倍电子显微镜。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在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的薄片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误认为细胞壁是细胞的主要部分。1671年,英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同时发现了活细胞的内部充满了黏稠的物质,他们把这种黏稠的物质叫做“黏质”,但不知道这就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1831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活的植物细胞内有一个由特别稠密的物质构成的结构,他把这个结构叫做细胞核,并认为细胞核是细胞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候,细胞质和细胞核虽然都已发现,但是,人们仍然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还是过高地估计细胞壁的作用。直到1838年,德国科学家才指出细胞壁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活动的产物,而不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1838~19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eiden,1804~1881)和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通过各自的研究工作,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命单位,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这是自1665年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以来,人们对细胞进行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细胞学说阐明了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生命本质上的统一性,成为人们认识生物界的一次重大飞跃。

四、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取送方法要正确。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端的,所以,它们很容易滑落而损坏。取送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另外,也不准许学生取下反光镜和目镜乱照乱摸。

2.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上实验课期间,为了防止落上灰尘,要制作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课间要随时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试,擦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如果擦试不净,最好蘸一点二甲苯继续擦。注意,决不能把镜头放到二甲苯中浸泡,这样会使镜头开胶,镜片脱落。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镜筒下滑。一般地说,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10 mm和0.1 mm。要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物镜,使镜筒缓缓下降。否则,很容易砸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显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如果情况不太严重,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简易维修:老式显微镜臂的上端有两个控制镜筒松紧的螺丝,只要顺时针拧动螺丝,镜筒就拧紧了,对于国产的新式显微镜,镜筒的松紧是通过两个粗准焦螺旋来调节的。左手握紧左侧粗准焦螺旋,右手顺时针方向拧紧粗准焦螺旋,镜筒就拧紧了。如果情况严重,要及时送到修理部门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镜。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

5.制作目镜上的指示针。在演示或考察学生观察效果时,最好用带有指示针的目镜。筒易的做法是:轻轻拆开目镜,将一根短头发的一端用胶水粘在目镜内里的边缘,另一端指向目镜圆心的附近。观察时,轻轻地转动目镜,指示针就能够指出视野内的不同部位。

五、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观察仪器,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在医学和生物学中可以用它来研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研究病毒等。在遗传学中可以用它来研究遗传物质。此外,在石油化工、地质、冶金、电子材料、航空材料等项科研工作中都要用到电子显微镜。

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后来又研制成8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后者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看清两个小点间最小距离为14.4 nm①,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五百万分之一,已经达到可以分辨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程度)、放大倍率范围宽、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并配有自动照相装置。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线作为工作媒质的。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高真空系统中,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电子束穿过被研究的样品,经过电子透镜聚焦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放大的物像。这种结构的显微镜叫做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如果用电子束在样品上逐点扫描,然后用电视原理进行放大成像,并且显示在电视荧光屏上,那么,具有这种结构的显微镜,就叫做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六、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虎克

人类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依靠肉眼来观察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的。但是,人眼能够看到的物体,极限只有0.1 mm。公元1世纪时罗马学者曾谈到装有水的水晶器皿可以放大字母。16世纪中期,瑞士的一位博物学家用放大镜描述了蜗牛壳和原生动物。1610年,伽利略(G·Galilei,1564~1642)根据望远镜倒视时有放大物体的特点,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并对昆虫进行了观察。以后,自制显微镜的人日益增多,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Robter Hooke,1635~1703)就是其中的一个。

1665年,虎克从一小块清洁的软木上切下光滑的薄片。当他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时,似乎看到了一些小的空洞,但并不十分清楚。虎克切下的极薄的切片是白色的,他便把它的下面衬上一片黑色的木板,再用一个凸镜投光其上,于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薄片全部是多孔多洞的,像一个个蜂窝。虎克当时研究软木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软木轻而具有弹性和疏水性等特点,结果却发现了很多的小孔或小室。虎克首先把这些小孔叫做细胞。细胞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1677~1678年,荷兰的显微镜学家雷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浸泡胡椒的水中有许多小动物。与雷文虎克同时期从事显微镜观察研究的,还有意大利和英国科学家。他们分别对植物细胞、原生动物、细菌、红细胞等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作为早期的显微镜学家,虎克和他们记录下许多重要的观察结果,第一次在一个新的水平上揭示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十分复杂的生物界。

七、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简史

本世纪初,人们还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

八、我国在动物细胞工程方面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不断攻克难关,在动物细胞工程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建立了动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并且成功地应用于抗人肝癌的单克隆抗体的试生产。同时还研制出无血清培养液和无蛋白培养液,用于多种癌细胞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解决了血清来源有限、价格昂贵,有时不同来源的血清在细胞培养中效果差别很大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室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最先开展鱼类不同科、属之间的核移植工作,为经济鱼类的良种繁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先后建立了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分离和导入,以及哺乳动物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开展杂交瘤技术的研究。

1985年,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制成功抗北京鸭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同时还与有关医学部门合作,成功地制备了抗人肝癌和肺癌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国内的一些单位正在探索用“生物导弹”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5.2022国培第二次作业提交 篇五

洛南县永丰中学 王军强 电话*** 邮编726109 就第一次作业中的拟解决问题,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后提出你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字左右。

经过课程学习,我获得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认识。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我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一、拟解决问题:

面对华东师大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第13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国培课程学习之前,我在本课教学过程遇到以下问题:

1、本课教材内容多而繁杂,历史材料丰富,头绪复杂。所以怎样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2、教材内容丰富,文字材料和历史图片给学生呈现了生动的活灵活现的历史情境。所以怎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材分三大目,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学生预习后虽然能形成整体的印象和感知,但却不易提炼重点知识信息,不易理清线索。所以,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并总结串线?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复杂,过程曲折,反反复复,不好把握,但却不是本课重点。所以如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该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集中精力把握重点?

5、教师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地安排课堂教学顺序?

6、课堂中如何设计让学生来讨论和合作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7、如何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等等问题,不一一罗列。

二、预设性解决方案: 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我对本课教学有了以下新的认识和新的教学方案,来和同仁交流探讨:

1、新课导入设计:你听过《日不落》这首歌吗?你听后是什么感受?英国就曾经是一个横行全球、不可一世、霸气十足的日不落帝国。哪英国为什么能够最早成为近代世界最强大国家,并称雄世界200年之久哪?英国强大的政治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样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名字导入,能引起学生兴趣,进而设置问题。这样的导入起到了激趣、生疑,设置悬念的作用。

2、在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时,要突出议会和王权的斗争。帮助学生了解英国议会的来历;对比中国古代皇帝绝对专权,而英国在中世纪就形成议会,对王权有一定的限制,因而是有限王权。在这里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看过的电视里,中国古代皇帝和大臣在朝堂议政时的情境——皇帝的威严、专断,大臣的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而英国中世纪却不是绝对君主专制。

3、查理一世被迫召开长期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开始。这里教师要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查理一世为什么不得不重新召集议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的传统,了解英国是有限王权,不像中国。进一步提问:议会召开啦,但查理一世想干什么?人家议员们想干什么?议员们代表谁的利益?——你想干什么,我们要干什么,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启发学生认识,议会和国王的斗争实际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专制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这样开始的。国王查理一世很专横,不服气,就调集王军讨伐议会,挑起内战。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一个清楚而深刻的印象。

4、革命背景不是重点但是难点,以教师讲述和分析提问为主,教师系统概括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高效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问题,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5、革命过程也不是重点,但曲折复杂反复,是难点。教师设计课堂作业:

A方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梳理革命的过程。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展示成果。比如:议会斗争(1640至1642)——内战(1642至——1648)——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实行护国政治(1653至1659)——旧王朝复辟(1660至1688)——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B方案——请同学们梳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政体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封建君主专制——共和国——护国公政体——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有效性学习。还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突破本课第二个难点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提炼知识点,服务于有效性教学和有效性学习。

6、提问学生:旧王朝为什么会复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同意旧王朝复辟?他们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推翻专制王朝吗?——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理查无能,高级将领都想争护国主之位,所以政局动荡。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有产阶级,他们最关心自己的财产在社会秩序的混乱中丧失。所以旧秩序总比没秩序强,因此,旧王朝复辟啦。这样的设计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加深对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旧王朝复辟、革命过程曲折的理解。

7、提问学生:为什么叫光荣革命?为什么要“进口”国王?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革命结果的理解。

8、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课重点,可设计生动的情境。如:有人说,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你对此怎样理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用生动的事例和语言。“革命前国王是没人管得了的浪荡公子,放浪形骸,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吧。现在哪,国王有家有室啦,有人管他啦,他处处受到限制,慢慢地他就会变得很驯服,很温顺的。”教师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课堂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问题和概念,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历史老师绝不是死板说教的老夫子,我们是社会中、生活中的历史老师。

9、提问:就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是君主立宪制?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保留了国王,但国王受到议会和法律的限制。法律至上还是王权至上哪?议会权力至上还是国王权力至上哪?

国王权力后来被限制到什么程度哪?国王的私事、家事都受到议会和法律的限制啦。王位继承本来是人家国王的家事,现在哪?有《王位继承法》。就差《国王吃饭法,国王穿衣法》啦。并对比中国皇帝绝对权力,皇位由谁来继承,你大臣敢插言吗?你找死啊。

10、课堂小结和学习延伸:教师精讲——英国人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传统,在传统上创新。英国在13世纪时候就有议会限制王权。所以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绝不是偶然的,是符合英国历史和国情的。这种政体是英国人的发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后来欧美国家都有议会,由议会行使国家立法大权,这些都是学习英国的。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认识,现今各国政体不同,那是由各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同时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主要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深刻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这样的小结能起到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目的

上一篇:2024第一学期政教处总结下一篇: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2014年实习生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