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2024-10-20

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通用8篇)

1.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一

高一化学下册的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基本概念题

有关基本概念的题目主要包括:对放热、吸热含义的理解及应用:对燃烧的理解;滴定管的使用等.

例1 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 2H2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生成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O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能量相等

〔分析〕 放热反应指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戍热能而释放出来.

答案:B

例2 下列选项中,阐述了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有机物燃烧发生的都是氧化反应,某些含氯、溴的有机物燃烧后会有毒,因此发生氧化反应并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

答案:D

例3 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NH4ClO4=N2↑+4H2O+Cl2+2O2↑+Q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分析〕 2 H4 O4= 2↑+ l2+2 2+4H2O,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NH4CO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答案:D

例4 减少酸雨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 )

①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修高;③燃料脱硫;④向已酸化的土地中加入石灰;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⑤ D.①③④⑤

〔分析〕 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煤和石油而造成的,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的使用,燃料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些都是可行的.酸雨的主要成分为HNO3和H2SO4.

答案:C

例5 用一支25mL的滴定管装好液体至“0”刻度,然后将液体全部放下,所得液体的体积是 ( )

A.25 mL B.小于25 mL

C.大于25 mL D.无法判断

〔分析〕 由滴定管的结构可知,“0”刻度在上、满刻度在下.满刻度以下还有一段空间没有刻度,因此将一支滴定管“0”刻度以下的液体全部放出时,则液体一定超过25 mL.

答案:C

综合应用题

本节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联系能源的相关知识,回答热点问题等.

例6 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关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几条主要去路,提供了如下数据:

直射反射5×109kJ/s

以热能方式离开地球81000×109kJ/s

水循环40000×109kJ/s

大气流动370×109kJ/s

光合作用40×109kJ/s

请选用以上数据计算:

(1)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为_______.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_____kJ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每年按:天计算).

(3)每年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为我们生存的环境除去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试根据能量关系列出A的计算式.列式中缺少的数据用符号表示.

A=_______kg.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_______.

〔分析〕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生跨学科的综合题,该题计算过程简单,但情景新、立意高,充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选择并使用适当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解释有关问题的综合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通过分析提炼出解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运用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结合化学知识,就能正确解题.

(1)分析题中所给数据得出,“直接反射”与“以热能方式离开地球”的大阳能地球没有利用,而用于“水循环”“大气流动”和“光合作用”的太阳能是被地球利用的太阳能,所以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365×24×60×60)s×40×109 kJ/s=1.26×1018kJ 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6CO2 (g)+6H2O(l)=C6H12O6(s)+6O2(g)-Q

6×44×10-3kg QkJ

A 1.26×1018kJ

A=1.26×1018×6×44×10-3kg/Q=

Q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热量(或每消耗264gCO2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答案:(1)23.3% (2)1.26×1018 (3)3.33×1017/Q;Q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说明]反应热与物理学中“热”、生物学中的“热量”、地理学中的“地表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学科间的综合预计会成为综合测试的命题热点.

同类变式 2 g氢气充分燃烧后约放热286 kJ,而1000g汽油充分燃烧后约放热46000 kJ.氢气被公认为是21世纪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试简述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作为理想的能源,要具备来源广、发热量大、有利于保护环境等条件.

答案:(1)可以用水作原料制备氢气,氢气来源广

(2)单位质量的氢气比单位质量的汽油燃烧发热量高

(3)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氢气可再生

例7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有的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H2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l)电解=2H2(g)+O2(g).根据以上叙述,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水煤气是一级能源

(2)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H2,以下研究方向中,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水的氢和氧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 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H2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H2,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的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H2

〔分析〕 凡是能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它是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包括已开采出来的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与经过加工或转移的能量的来源,尚未开采出的能量资源不列入能源的范畴,只是能源资源.能源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分为一级能源与二级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叫一级能源, 如原煤、原油、流过水坝的水等;一级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 如各种石油制品、煤气、电力、氢能、沼气等.

第二种:分为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在一定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 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 展,才开始被人类采用先进的方法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新发展的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变能、用以发电的风能、大阳能、海洋能等.

第三种: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持续利用的一次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能等;经过亿万年所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称之为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

(1)由题给的信息可知:水力、天然气是一级能源.电能是依靠煤燃烧的热能或水能、风能、核能等转化而得到的能源;水煤气是CO和H2的混合气体,它是由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故电能和水煤气均为二级能源.

(2)水本身并不能燃烧,水分解后生成H2,H2才可燃烧放出能量,而水的分解是吸热反应.因此A、C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

答案:(1)AC (2)AC

同类变式1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是 ( )

A.水煤气 B.CO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D

同类变式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因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及生物能等是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被称为______(用“常规能源”或“新能源”填充,下同);而核能、地热、海洋能、沼气以及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太阳能、风能等被称为_____.日本决定大规模开采海床下面大量冷冻的固态甲烷,而一旦开采成功,将会导致人类历史上使用矿物燃料的又一场革命.请问人类即将开采的冷冻的固态甲烷属于_____.

(2)我们也可以把能源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两类.自然界中以现有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能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

E.焦炉气是一级能源

F.通过“湿式净化秸秆气化机组”使田地里的秸秆和柴草转化成的“洁净”燃气为二级能源

答案:(1)常规能源;新能源;新能源 (2)ACDF

探索与创新题

例8 如图1-37所示,图中各曲线是某环境监测小组描绘的某市市中心空气中CO的含量变化曲线,横坐标是表示北京时间0至24时,纵坐标表示CO的含量,根据一天24小时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你认为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

〔分析〕 这是结合环境监测活动编制的一道题目,图象形式是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空气中的CO含量与人活动的频繁程度有关,烧饭、供暖等都会产生一定量的CO.北京时间0至24时中,人们活动最频繁的是7时~20时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中CO的含量应该高一些,分析题中各个图象中的曲线变化趋势,D图较符合这种实际情况.

答案:D

易错与疑难题

本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常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对吸热、放热与物质的稳定性关 系不清楚,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二是缺乏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造成判断失误.

例9 反应C(石墨)=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 )

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错解:C

〔分析〕 得出上面错误结论的原因是有的同学认为金刚石比石墨硬度大,所以 稳定性就比石墨强,但硬度和稳定性是两种不同的性质,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由石墨转变为金刚石需吸收热量,说明金刚石的能量更高.能量越低表明这种状 态越稳定,因此石墨比金刚石稳定.石墨和金刚石能量不同,但通过一定的能量变化 可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

正解:AB

例10 用铜丝编织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位置,烛焰被切 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错解:铜网上方火焰被切断,是因为铜网隔绝了空气,O2含量少了

〔分析〕 上面分析错在仅考虑了燃烧条件而未联系金属的物理性质.如果将金 属的导热性和可燃蒸气的着火点温度联系起来综合考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正解:铜是热的良导体,吸收火焰的热量并散失在周围的空气里,使可燃蒸气温 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火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

2.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二

一、展示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干什么

每堂课应展示教学目标。教学是双边活动,仅仅教师明确教什么,学生不明白学什么,必然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盲目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学生被动地接收,就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展示了教学目标,就是把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教学过程的归宿以及衡量掌握知识的标准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认识到什么是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捕捉信息、猎取知识; 不再只知道教学结果,而是参与整个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讲,展示目标后,学生有意注意的警觉性就会随之增强。所学的知识如果受到特别的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再经强调和练习可变为长久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 它就很快消失,根本谈不上记忆、巩固。所以,有人说,记忆术即注意术。也有人说,创新就是记忆的爆发。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用动态的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数学排列组合这一单元时,首先从大家感兴趣的购买“彩票”这一现象出发,问学生:“2元一张的彩票,为什么没有人将所有号全买下?如果所有号码全买下,需花多少钱?”学生兴趣很浓,但盲目性较大。于是,适时提出本节课目标,即掌握排列数或组合数公式。这样,学生既注意内容又注意方法,既注意结论又注意过程,既注意个性又注意共性,因而不只停留在一般兴趣上,而是由感性进入理性,理解就深入多了。

展示目标,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根本一条——目标的制定必须有恰当的质与量。质,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一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及掌握的程度;量,就是一堂课的知识容量和训练量,若质低量少,教学要求则达不到,若质高量大,学生的基础不好又接受不了,都会影响当堂巩固率,不利于提高合格率。

二、吸引注意力,告诉学生这节课该掌握什么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注意的消失就直接导致认知活动的中止。没有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学生的认知活动必然受到干扰。前面所说的展示目标,是通过调动学生有意注意来增强教学效果。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及时用有意注意来学习。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强化重点,引起学生注意的警觉性。

教师的语言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很好的刺激。如声音的高低变化,语速的急缓变化,有时加重语气或连续重复,都利于学生消化、理解、记忆。

用直观教学方式,用形象吸引学生。如用教学挂图,教具, 幻灯及多媒体等。如在讲椭圆定义时,自制教具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椭圆定义。性质有了深刻理解;在讲抛物线方程时,设计一组复合式投影片,依次演示抛物线上点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在讲函数的单调性,用多媒体演示函数的图像上的点的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规律等。

课堂上还应变换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讨论式、游戏式、竞赛式等。如在课堂提问时,有一部分学生抱着与己无关的思想开小差,便用“接龙”游戏,一个问题连续追问多个同学,每个同学回答该问题的一部分,从而使每个同学自始至终关注教学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可使学生在争论中探索正确答案,在实际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巩固的效果也就相应提高。

三、传授记忆技巧,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记得牢

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记忆能力,是反映知识巩固程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巩固效果,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提高记忆的速度和准确性、持久性。让学生了解记忆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重视理解记忆,并会用多种方法在课堂上边理解边记忆。

四、及时反馈,指出学生这节课上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要提高随堂巩固效果,不可忽视反馈这一环节。反馈的目的既使概念明确,又使记忆正确。在课堂上消灭错误,及时纠错,不让学生把错误带出课堂。课堂反馈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反馈的内容应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应侧重于在记忆和运用中易引起混淆、易错的内容;反馈时间既可分散也可集中,可穿插在上课全过程之中,也可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反馈的形式可口头、书面、集中、个别。反馈后必须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评析,指出其概念模糊、思维毛病之所在。让学生再次实践,认识,对比,鉴别,去伪存真。在了解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布置作业,再给其一次实践的机会,巩固当堂效果。反馈是为质量把关,对巩固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浅谈高中物理随堂实验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随堂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提供直观的实验事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理问题,进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实验来模拟现实中不易发觉或者放大本来很微小的实验现象,向学生展示生动的实验过程。

一、当前高中物理随堂实验的现状

随堂演示因为其本身内容简单,常常被师生所忽视,教师在讲解需要用到随堂实验的知识点时,常常使用黑板画图的方式代替真实的实验,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去讲,而不是做实验。学生在随堂实验的过程中也是走马观花,以玩乐为主,在一些需要分组的随堂实验过程中,学生把实验当成游戏,在没有课前预习的情况下,跟着凑热闹,实验后也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没有起到随堂实验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认为通过大量做题可以弥补,殊不知物理知识这种理性学科,不懂的知识就是不懂,如果这样做,那么一批理解能力弱的學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被落在后面了。

二、改进高中物理随堂实验现状的方式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属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弱项,如果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物理实验,对用到随堂实验的物理课加强监督,安排听课等,让教师重视随堂实验,同时调动教师随堂实验的兴趣。如果教师不重视,那么随堂实验便很难实施。

其次,转变观念,几分钟的实验可能比讲解十几分钟的效果要好。比如,在“匀变速直线加速运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其难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规律。如果教师准备“玩家小车,细绳,低压交流电源,钩子,打点计时器,导线两根,纸带等”用打点定时器来记录玩家小车运动的情况,再用纸带判断玩具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后用纸带来计算玩具小车的运动加速度。这一过程可能只需要5分钟便可以完成,但却解决两个教学难点,有着更高的教学效率。

物理随堂实验有耗时少、易观察等特点,只要能充分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预习,那么很多教学中的难点将变得不再困难。因而我们需要重视物理随堂实验,要把实验“做”出来,而不是“讲”

出来。

4.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四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 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 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 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江东去.②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B.①一尊还.酹江月

②秦王还.柱而走

C.①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

D.①竹杖芒鞋轻胜.马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4)_______________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6)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7)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8)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定**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8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案:1.C 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lěi/lãi,jǐn/jǐn,tāo/tāo;分别读:jiã/jiâ,qiáng/qiáng,xiào/xiāo;Bâi/Bâi,qiào/qiào,guān/guān分别读:suō/suǒ,xiã/xiě,zhàng/zhàng。

2.D 思路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

3.C 思路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优美,美好。

4.(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

(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6)但愿人长久(7)一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 暖鸭先知

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参考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

6.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参考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7.思路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8.思路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5.美术教学中的随堂欣赏研究 篇五

关键词:欣赏,教师素养,美术教学,成才

美术欣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现场欣赏三种形式。在小学阶段, 专题欣赏比重小, 现场欣赏更是难以实现, 而随堂欣赏几乎伴随除“欣赏评述”领域外的其他三个领域的每节课, 贯穿着一节课的始终。不论是实物的、影像的还是图片的甚至是文字的欣赏, 对于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都至关重要。随堂欣赏的有效与否, 不仅关系一节课的成败, 还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随堂欣赏这么重要, 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一、懂得如何去欣赏去发现去相信

欣赏时, 首要的是愿意完全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我们要懂得选择欣赏艺术品中哪部分是重点, 也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因为一个笔触也许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启发。我们也要慢慢地开始学会判断, 从历史背景、构图、笔或手法等方面去感同身受, 这样才会理解其艺术品的含义。无论它表现的是什么, 每件艺术品都具有感受和记忆, 对于我们来说, 作品可能很独特, 但它从不孤独。同时, 我们不可忽略的是作品的历史、风格、象征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 自己先要懂得以下几点:

(1) 观察简单的现实。很多时候, 具象艺术也不比抽象艺术简单。但无论是具象也好抽象也罢, 它们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具象存在于人眼中和生活里, 而抽象存在于心和脑中。而人又生存于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人类不断繁衍生息, 慢慢地从本我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所以人类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学会了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创造。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 创造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们吸引观赏者的角度可能不同, 这也有赖于每个人的不同理解。所以, 一件艺术品无论它要表达什么, 它有何不同之处, 不管艺术家使用什么手段, 他们只想简单表现其思想。艺术家就算使用手术刀般精确的错视技巧用以描述现实, 或者他只保留本原的材料, 但他仍追求同样的目标, 鼓励我们摆脱习以为常的方式, 用新视角去观察事物。

(2) 思忖崇高与庄严。有些作品可以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却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画第一眼看上去都那么悦目。这时, 我们的美学观点已经不再重要, 这叫意境。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动静相生, 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质是有无相生。一开始, 我们只是会感到这幅作品比我们强大。它们有时还会引出强烈的感情, 让我们觉得不安。它们证明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和谐, 或是体现出少见的协调, 生活只在某些非凡的时刻才会揭示出这些难能可贵的协调。

(3) 分析扭曲的可见世界。一件艺术作品展现的所有东西, 无论是生活、风景, 还是日常场所, 我们都可以为它赋予一个名字。但有些画也可以丝毫不顾我们的体验, 展现一个无视自然法则的世界。所有我们坚持正确的都不再运转:解剖与平衡的规则、人与事物的联系、物体本应具有的功能, 一切都变了。比例不再合适, 逻辑乱作一团。实际上, 艺术家将外界的现实作为起点, 素材的形状必须调整, 并且按照一次程序排列, 这样才能揭示它的内在含义。我们看到的扭曲, 常常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该过程会强调某些方面, 同时压制另一些方面, 目标是让某种现实更为明显, 更容易理解。

(4) 考虑表象的迷惑。在一幅画前面感到困惑、茫然, 这很常见。不过, 绘画很少让我们猜谜, 只是在等待我们的探索。只要肯在上面花时间, 从哪里开始不重要, 因为作品会慢慢展现它自己的秘密。总之, 一幅画是一次旅程开始的地方, 说到底旅程的目的地只处于次要目的。

二、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懂得欣赏

首先, 吃透教材是前提。上一节课,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并找准切入点。以此为据, 设计教学环节、准备随堂欣赏的素材, 才不会偏颇。做到这点,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参, 还要调用美术学科知识, 考虑学生的特点。如果这里出问题, 接下来的欣赏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其次, 精选作品, 适时呈现, 分析到位是关键。随堂欣赏所选择的实物、视频, 名家作品、教师作品、学生作品, 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资料的呈现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分析讲解要注意准确和深刻。随堂欣赏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要做到使儿童观察种种想象时, 接连不断地有所发现, 仿佛在他面前燃起了思考的火花, 从而促使思维过程活跃起来。思考的火花一经点燃, 儿童就想知道更多的东西, 想深入了解新的现象。这种想象和愿望, 也就是加速思维过程活跃程度的动力。再次, 不断学习, 深入实践是各种解决问题的法宝。随堂欣赏折射的是教师的素养, 影响的是学生的发展。每个教师要想把它做好, 就需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真正去实践。

三、结束语

有了学习的意识, 美术教师就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学习, 去丰富自己。教师还会通过各种渠道, 查找所需的欣赏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最好的呈现。可以说, 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 只要肯做有心人, 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建丽.驻足欣赏成就精彩——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4) .

6.随堂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首先,实验探究适用于目前的物理教学;其次,新教材在教与学关系上,改变了重教轻学的倾向。因此,我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许多知识点的教学采用“学生随堂实验”,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测量性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简单的测量实验都可以随堂完成。如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等,随堂完成的小实驗优点在于避免纸上谈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眼看、手动,印象深,记得牢

二、探索性的实验

用学生实验引入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如引入“压强”概念时,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取一支铅笔,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然后用两手指分别顶住这支铅笔的尖端和平端,比较两手指的疼痛感觉。

三、验证性的实验

在学习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增加一些小实验,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如学了光的折射现象后,让学生把铅笔或直尺斜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弯折现象;再让学生做“分币升高了”小实验,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的理解。

四、利用学习用品的实验

借助学生随身所带的学习用品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例如,在“惯性及其应用”一节教学中,把钢笔帽立在纸条上置于桌面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快速打击被手拉着的纸条的一端,结果纸条抽走了,钢笔帽仍然站立不动。

五、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的实验

有些稍微复杂的小实验,要制出学具后才能进行,这需要根据教学进度,课前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例如,利用废旧的纸盒、易拉罐、旧弹簧、橡皮筋等制作小孔成像箱观察蜡烛火焰在屏上成倒立像,理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六、利用现有仪器的实验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做随堂小实验,例如,在讲授“透镜”一节时,每2或3人发给一个凸透镜,用手摸镜的外表,体会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利用凸透镜使教室窗外景物在白纸屏上成清晰的倒立像,还有温度计、安培表、伏特表、滑轮、滑动变阻器等,都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用实验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性,体现了物理课“动手、动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县砬门学校)

7.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 语文 随堂练笔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79-02

小时候,觉得桥梁建设者有神奇的魔力,能在滔滔江水之上架设飞虹,连通天堑;读书的时候,才知道建设者们是把桥梁分设为若干个预制件,利用吊臂或潮汐的力量,在大江之上,如砌积木一般,把预制件组合成桥梁。工作的时候,看到面对单元习作时苦思冥想的学生,我想,能不能用架设桥梁的方法,为学生搭设通往习作彼岸的大桥呢?

人教版教材以导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等的内容组织单元,我们尝试把单元习作看作一架桥梁,把它分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通过一次次结合教材的有目标、有计划的随堂练笔,让学生突破一个个写作难点——或写作手法的运用,或写作主题的表现、或写作素材的积累,或写作能力的巩固。随堂练笔不是无中生有、孤立地提出的,而是根据单元习作的要求,结合课文中可利用的写作秘妙、要掌握的写作技巧,考虑学生已有的习作能力,综合设计的随堂练笔。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为例。本单元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组织教材,选编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单元习作内容为:“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色,写一篇习作,突出它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希望让读者读过之后能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观潮》记叙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描绘了作者目睹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形象地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描绘潮水的汹涌澎湃、雷霆万钧。此时可安排本单元第一次随堂练笔,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说说校园的清晨,或者黄昏的景色。通过对比描写,表现出学校由宁静到热闹,或者由热闹而宁静的景色变化,并于课后完成练笔。练笔要求是:一按一定顺序写,二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修辞手法。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学生介绍了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也介绍了其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学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行文特点——每个自然段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某一方面特点,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总起句。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么?随后进行本单元的第二次练笔:写校园或记忆中的一处景物。要求一、写出景物二、三方面特点,每一特点独立成段,要有总起句。二、可以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的说明方法。

《鸟的天堂》记叙了巴金先生两次游赏小鸟天堂的迥异经历,在描写第二次游览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出了鸟儿的自由可爱,也写出了它们天堂般的生活。课堂上,可安排修改第一篇练笔——在校园的景色变化中整体景色场面是怎样的?有没有特别精彩的人或景色值得特写?自己改改,相互读读,并于课后抄正练笔。

《火烧云》教学完毕,丰富了语言积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单元习作了。如此,当学生面对单元习作时,他们应该拥有了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一架飞虹,跨越到成功习作的彼岸。学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描绘景物的变化;可以用特点叠加的方式,描绘一处景物的秀丽和精彩;也可以通过对比描写、点面描写展现景物不同时刻、不同方面的风姿。选材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另选题材重起炉灶,力有不逮者可以在现有练笔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加以完善。行文所需要的语言积累也会在平时的练笔交流中得以丰富、得以积累。

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整合单元随堂练笔,推进单元习作教学一些操作原则。

一、以突破单元习作难点为目标,组织练笔,碎步快走、少食多餐

一篇文章总有不少的写作训练点,可结合插图想象,可补充文章留白,可仿写文笔精妙处……练笔设计方法各异、途径多样。但为什么写这个,不写那个,选择的标准是能不能突破本单元习作的难点。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我们在设计随堂练笔的时候,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散乱的、随性的随堂练笔设计,犹如向不同方向奔跑的骏马,无论多么用力,学生写作能力这辆马车依然纹丝不动。有目的、有梯度的随堂练笔设计,才能握指成拳,突破难关。

如《鸟的天堂》中,老舍先生运用了点面描写、动静态描写、对比描写等的写作手法,随堂练笔中应该以什么作为目标呢?根据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及与前后课文表达手法的比较,最后我们选择“点面描写”作为练笔目标。因为第一次练笔已有对比描写的渗透,这一次通过修改,为文段丰富“点面描写”为练笔的主要目的,也为丰富单元习作时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打下基础。

二、以发现作者写作秘妙为追求,解读文本,适时适度、准确深刻

宗白华先生认为:“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如人的面容躯体,承载着内容和涵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作者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技巧是文章最大的秘密。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不但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写什么”,体会文本“怎么写”,领悟作者“为什么写”的过程获得阅读的愉悦;更能令学生外化这个阅读的过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习其中的言语精华,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迁移自己的语言应用,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如此,教学才能如有源之水,让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以丰润起来。同时,这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作者、编者、读者各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力求准确而适度。

如《火烧云》,其写作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多彩的语言和对晚霞变化的描写上。教学练笔中,也应该紧扣色彩的缤纷和变化的自然做文章,不只是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可以的了。

三、强调教师的引导,要求明确,指导有效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的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一定帮助下,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可以解决的,最终达到高于原有水平的发展区域。为此教师应不断地了解学生总体的现有发展区,教学目标应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通过一次次实践任务,通过一次次有效引导,让学生不断跃起,去摘取空中力所能及的果实。所以,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文本的语言特色,如含义隽永深刻的词句;如与学段要求相符合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修辞描写。

随堂练笔是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除指导学生习得各种写作手法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品质、语言感受和语言法则。如低年级要求学生写完整的话;中年级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写话,继而能具体的、准确的写话;力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做到如王尚文所言:“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准,写得美。”

如所示例的“大自然的魅力”单元,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学习构段的任务中,适度提出以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段落和篇章的布局是合适的,在学生习得以时间先后描写校园晨昏变化后,提出对变化中的景物进行点面描写,亦应该是适度的。在显性的写作手法训练之外,培养学生的隐形语感更重要。一次次的跳跃,一次次的努力,让学生不断地尝新,亦不断尝试成长的滋味。

四、重视学生的互动,先说后写,能者为范

8.高中化学随堂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弃而不做;再认识;随堂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4(S)-0021-2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面对许多随堂实验在多种不利因素下产生局限性时,老师们不得不舍本逐末,寻找其他替代的方法。就“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教学而言,普遍存在如下两种现象:①日常教学用“嘴巴实验”或“媒体实验”代替。②公开课,基于本演示实验现象可见度差,可以自圆其说的特点,用“演示实验”配合多媒体进行。

1 实验弃而不做有多方面的原因

(1)核心问题是晶体熔化实验很难成功。

教材或教参对实验的说明是这样的:

①华师大版:实验药品是冰,冰块初始温度低于-10℃,冰块敲碎放入100ml烧杯中,杯口用泡沫塑料板做盖,中间开孔插入酒精温度计,整个装置放入冷冻室降温,取出后放入双层保温瓶备用,冰块开始熔化后用玻璃棒在冰块周围搅动。没有安排非晶体熔化实验。②浙教版:晶体熔化实验药品是海波,水浴法缓慢加热,酒精灯用小火焰,也可以用60℃水作热源。非晶体熔化实验药品是松香。

针对上述说明多次实验结果如下: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冰的熔化实验基本能成功,但冰块是在试管中利用外面的热水加热的,不容易观察到冰何时开始熔化成水,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也有熔距(温度区间)。然而由于条件制约只能做演示实验。浙教版(七年级上)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要变化,而且耗时较长,到下课海波也没凝固。松香加热到90℃时,仍是胶体,再加热,耗时太长,温度高,温度计量程不够,也比较危险。

(2)教材把物质凝固的知识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来对待,叙述也比较简略,没有安排凝固实验,有些教材也没有给出凝固图像。

(3)本节内容教参中安排为1课时。由于熔化实验完成时间约20min,因此要完成本节内容的全部教学任务显然不可能。

(4)在不做实验前提下,只要适度增加习题练习就不影响知识目标的落实,也可对付试题的评价。

2 新课程理念下对实验的再认识

(1)本节内容的技能目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像的描绘,能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是: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这节课的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显然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媒体实验”及“嘴巴实验”不能实现上述目标,应把它改成学生分组实验。

(3)本实验是首次让学生完成比较完整的实验。它对了解科学探究和初步学会一些实验技能,逐步了解常用仪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理论分析实验难成功的原因。纯物质晶体实际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即含杂质成分),对这种所谓的纯物质晶体而言,其固体实质就是“固溶体”,液体实质就是“溶液”。因此,这种晶体的整个熔化(或凝固)过程是在一定的温度区间(熔距)中进行的。原因是“成分”这个因素起了作用。先熔化的是那些具有较低熔点的杂质,并将较多的高熔点元素排向与液体接触界面上的剩余固体中,结果导致纯晶体物质进一步熔化必须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进行。同时在加热中若内外温差太大(过热),造成向外吸收能量速率大于晶体结构转变所需能量速率,使包围在温度计液泡周围的熔液稍微吸热而升温。在此前提下即使是纯晶体物质熔化温度也会上升。可见,对于这类 “固溶体”晶体其熔化和凝固都具有一定的温度区间(熔距)的,实验室配备的海波熔距一般在1℃~2℃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中,晶体都是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前述中海波熔化过程温度要变化的原因就是如此。

晶体熔液在熔点处要想发生凝固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温度差,即具有所谓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转变的动力也越大。显然,只有在保持着这个温度差的条件下,转变才是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如果转变进行到某个程度,晶体仍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时,原来保持着的温度差消失了,那么状态的转变过程也将停止下来,结果成了固、液共存状态。如果转变的“过冷度”大到超过了某个临界值,虽然此时的热力学自由能差也极大,但是转变的动力学条件却极度恶化到阻止了正常的固、液转化过程,结果也将形成了所谓的“过冷液体”。前述中海波凝固时就会出现过冷现象,到下课也没凝固的原因就是如此。

3 实验改正及随堂分组实验的操作

3.1 海波熔化

(1)装置如图1所示。

(2)药品:

状海波20g;46℃温水两瓶(普通保温瓶)。

(3)说明:

①实验耗时约13min。②试管外的温水中悬挂另一支温度计,其目的是控制内外温差在4 ℃~7 ℃之间,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③酒精灯加热到水温54 ℃时停止加热。由于装置的余热,水温还会上升到约55 ℃,这样就避免了由于供热速度太快而造成熔化过程恒温时间较短的弊端。④在水温自然下降到52 ℃时,海波熔化基本结束,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到实验结束。⑤温度计不碰管壁和管底。⑥点燃酒精灯加热约2min前,海波中温度计示数不变。⑦其中搅拌是关键,应特别提醒。(见下述方法④)

(4)方法:

①课前准备好装置并加入海波。②上课铃声响时向烧杯倒入270ml的热水(需助手配合)。③引入新课至开始实验不超6min(此时海波在预热),到开始实验时海波温度达到40℃左右,水温42 ℃左右。④每组四人分工如下:一人负责计时(每1min报1次);一人负责读试管内海波温度(每1min读1次);一人负责看烧杯内水温,水温达到54℃熄灭酒精灯,当试管内壁刚出现液体时,立即拿起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直到试管内海波全部熔化;一人记录实验数据,完成表格,还要观察水温下降到52℃时,又要点燃酒精灯,加热到实验结束。

以下是“浙派名师”经典展示课中学生绘制的海波熔化图像。

3.2 非晶体熔化见图2所示。

药品改用石蜡20g(蜡烛削成细小片),水浴法,装置同教材中的海波熔化,其中试管中号;用细玻璃棒搅拌,目的让学生体会非晶体熔化过程有变软现象(浙教版中增加了晶体与非晶体另一区别熔化过程是否变软),实验耗时约10min。

3.3 凝固实验

(1)时间安排在课外或第二课时。

(2)海波凝固时会出现过冷现象,过冷液体是不稳定的,当海波温度降到49℃时投入少许该物质的晶体,即能诱发结晶。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科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1

[2]朱清时.科学(教学参考书)(第一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139-181.

上一篇:远离雾霾,健康呼吸六年级优秀征文下一篇:班组建设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