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引发的思考

2024-09-22

国富论引发的思考(共15篇)

1.国富论引发的思考 篇一

我喜欢玩扑克牌,从儿时起,就与亲朋好友一起玩扑克牌。由我来规定不同的游戏规则居多,小小的扑克牌带给我无穷的乐趣。玩了十年左右的牌,今年春节,玩扑克牌的规则由大家来定,胜败归属变幻莫测,忽然玩扑克牌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3岁到8岁,我白学了扑克牌的许多玩法,喜欢玩牌时那种出牌、甩牌、砸牌的快乐与激动。在玩扑克牌的“江湖”,我可谓常胜将军,常常陶醉在赢牌的胜利中,而牌友也多为我亲爱的父母。

6岁那年春节的一次玩牌,让我记忆犹新,我这个常胜将军却出了丑。我和姨妈、表哥、外婆一起在庭院打牌。他们拿出实力跟我拼,根本不像父母那样“谦让”,尽可能让我去赢。这次,表哥和姨妈的牌好像一直好得出奇,让我连输数次,我心中不快,情绪越打越低,一直强忍着眼中的泪水,直至我的同伙——外婆对我鼎力相助,我终于把牌出没了,如释重负地高兴起来,当了一把“皇上”。我的同伙外婆却被抓住了,我在一旁依旧不明事理地喊着:“哈!那还是我赢了!”

大我3岁的表哥,一边整理牌堆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呃,准确地说,是平局,因为外婆与你同伙,你虽是‘皇上’先把牌出完,但外婆却是最后出完牌的人,她拖了你的后腿,只有两个都跑出去才叫赢。”我一听,差点哭了出来。姨妈赶紧对我说:“那你就叫……叫做‘土皇上’!”这句话给了我一个台阶,也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我把前几次输局的满腔怨愤潮水般发泄出来。为什么给我起“土皇上”这个绰号?跟表哥他们大肆发了一通脾气,那之后,我玩牌就是连“胜”。

今年春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玩牌,我忽然发现我的牌技不像年长的人那样纯熟、老练。比如,我新学会的一种玩法叫“刨幺”,是迄今为止我所遇到的最伤脑筋的一种玩法。出牌的方式干变万化、决定胜负的途径也不止一条,每出一张牌,每做一次决定,都要精打细算,还要运用复杂的技术战和心理战。不仅对自己手中的牌要排兵布阵,还要学会与同伴配合出牌,赚取制胜的分数,甚至用自己的好牌去引诱对方将更好的牌打出来,那叫“引蛇出洞”,更要学会计算一些大牌在双方的持有量,以及打出来的时机,甚至观察对方的表情来透视他们的心理,估算对方的实力,那真是妙趣无穷。 最困难的是,遇到牌不好,或偶尔自己出错牌,或同伙不配合等等情况,我也从不气馁,一直淡定从容,沉着应对,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状态。玩到最后,总体算起来,竟然是赢多输少!

经过十多年的打牌经历,今年春节,我真的是有了觉悟:打牌就如同人生竞争一般。被父母保护时会觉得很快乐,也贪恋那种幸福,一旦保护人不存在时,自己便深陷于竞争之中,会觉得现实残酷无情,把父母过去的庇护就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蒙哄和欺骗,心里有隐隐的伤痛。如今,靠自己的实力全力拼搏真正赢了牌之后,那种乐趣,如久旱遇甘霖,给了我巨大的痛快感和成就感,也深深体会到,自己打拼才有意义。

2.国富论引发的思考 篇二

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全民健身”的热潮正悄悄走进千家万户,清晨或傍晚,在运动场,在马路上,甚至在小区的道路上,两两成对或三五成群的老百姓正匆匆地“暴走”着,有笑声、有汗水……不错,他们并非急着赶路,而是在轻松地参加体育锻炼. 这种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接受的锻炼方式,又称“快走”,这是一种运动强度不大的健身方法,但对锻炼者尤其是老年人以及对慢性疾病患者康复有着较好的效果. 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死亡率更低.因为“快走”不仅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有着很好的锻炼效果,且相比其他运动,对身体的损害也最小.

二、“快走”中的数学1. 环形跑道上的问题

1. 环形跑道上的问题

小华是北环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他经常陪爷爷进行快走锻炼. 聪明的小华发现这其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如:

一天,小华和爷爷两人在400米的操场跑道上快走锻炼,两人同时同向出发,出发时小华在爷爷的后面,出发后6分钟小华第一次追上爷爷,22分钟时小华第二次追上爷爷,假设两人速度都保持不变,并继续保持快走状态.

问:(1) 出发后第几分钟两个人第四次相遇?

(2) 出发时小华在爷爷身后多少米?

(3) 若爷爷每秒快走91/24米,小华第二次追上爷爷后,小华立刻掉转方向快走,爷爷保持原方向不变,再经过多少秒后两人第三次相遇?

解:(1) 6+16×(4-1)=54(分钟).

答:出发后第54分钟两个人第四次相遇.

(2) 400÷(22-6)×6=150.

答:出发时小华在爷爷身后150米.

(3) 两人的速度差为

答:再经过50秒后两人第三次相遇.

上面这一问题是环形跑道上的常见问题,有一定的思维量,我们采用了同学们在小学熟悉的“算术方法”来解决了它. 我们再看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甲、乙二人都以不变的速度在环形路上跑步,如果同时同地出发,反向而行,每隔2 min相遇一次;如果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每隔5 min相遇一次.已知甲比乙跑得快,甲、乙二人每分各跑多少圈?

解析 本题中存在两个未知数:甲、乙两人的速度. 存在两个等量关系:

(1) 相向而行,两人路程之和为1圈;

(2) 同向而行,两人路程之差为1圈.

解:设甲每分钟跑x圈,乙每分钟跑y圈,

答:甲、乙二人每分钟各跑7圈与3圈.

根据题意得,,解得:。

问题2如图所示,甲、乙两人沿着边长为90 m的正方形,按A→B→C→D→A……的方向行走 . 甲从A点以65 m/min的速度、乙从B点以72 m/min的速度行走,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将在正方形的().

A. AB边上B. DA边上

C. BC边上D. CD边上

解析 设乙x分钟追上甲,根据乙追上甲时,比甲多走270米列方程,求出时间后,计算乙所走的路程,即可判断在哪一条边上相遇.

解:设乙x分钟后追上甲.

由题意得:72x -65x =270,解得 :x =270/7,而72×270/7=7×360+2(6/7)×90.

即乙第一次追上甲是在AD边上.

故选B.

上面的这两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决,同学们可以自己试一下.“算术方法”所具有的“奇、趣”特点,对于这类稍复杂的问题,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 而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往往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程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你怎么想就怎样写”,是顺着我们的“习惯思维”而来的.

其实,无论是“算术方法”,还是“方程思想”,都是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用到的常用思想方法,对我们的思维都有一定的锻炼作用. 让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直线上的问题.

2. 直线上的问题

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同时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120米、100米、90米. 问经过多少分钟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

解析 根据题意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可以得出两种情况:甲在乙、丙之间,如图(1)(2),乙、丙在同一处,如图(3).

解:设x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如图(1),当甲在乙、丙之间,丙在乙前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 可得:120x100x-400=90x+400+400-120x,解得:x=24.

如图(2),当甲在乙、丙之间,乙在丙前时,甲走的路程-丙走的路程-800=乙走的路程+400-甲走的路程. 可得:

120x-90x-800=100x+400-120x,解得:x=24.

但x=24时,乙走的路程为2 400米,丙的路程为2 160米,2 160+400=2 560>2 400,所以丙应该在乙的前面,此种情况与图(2)不符,舍去.

如图(3),当乙、丙在同一处时,丙走的路程+400=乙走的路程. 可得:

90x+400=100x,解得:x=40.

答:经过24或40分钟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

3.“圣杯”引发的思考 篇三

——用这样一副“圣杯”作为媒介来研究可能性,科学吗?

其实,这位老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确。他希望同学们研究“圣杯”落地后3种情况(即民间所说的“圣杯”“阴杯”“笑杯”)出现的概率之后,明白用这样的方法来许愿、占卜是不科学的。以此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反封建反迷信的思想教育。

但是,用这样的“圣杯”作为媒介来研究可能性,科学吗?

我的看法是:不科学。

本课学生通过实验证明了用抛硬币决定发球权是公平的,因为抛硬币落地时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那么,抛“圣杯”的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1/2吗?老师把这个问题设计在本课的最后环节,受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必然认为抛“圣杯”的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1/2。而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原因显而易见的,但遗憾的是老师却疏忽了。

——前面提到,老师课件中展示的“圣杯”是两枚为一副,木制的,弦月般,反面为拱起的弧形,正面是平面。既然“圣杯”的正面与反面形状不同、面积不同,那么落地后朝上的可能性就不可能相等!不可能都是1/2!因此,用“圣杯”作为媒介来研究可能性,是不科学的!

建议:把掷“圣杯”的用具换做2枚相同面值的硬币。那么研究掷“圣杯”可能性的大小,就具有科学性且具有反封建、反迷信的意义。

硬币“圣杯”落地后的3种情况的可能性分别是:两枚“圣杯”都正面朝上(即“笑杯”)的可能性是1/4;两枚都反面朝上(即“阴杯”)的可能性是1/4;一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即人们最期望得到的“圣杯”)的可能性是2/4,即1/2。所以,人们在生活中掷圣杯时得到“圣杯”的可能性最大。如果人们都明白这个数学奥秘,就不会再迷信掷圣杯了。

原本立意让学生反对迷信相信科学的教学设计,如果忽略了研究媒介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便南辕北辙了,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选择研究媒介时宜谨慎。

4.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四

当时,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出校门,突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再走过去几步,只见许多同学都围在那里,好奇心的驱使与香味的诱惑使我不得不凑了上去。哎,真是不凑不知道,一凑吓一跳,原来是个卖羊肉串的。我顿时就恶心起来了,不是因为它的好吃与否,而是因为这样的羊肉串也太不卫生了。

这对前几天饱受肚子折磨的我无疑是另一种视觉折磨,我连忙离开人群,但刚才扑鼻的香味顿时变得“臭气冲天”,洪亮的叫卖声仿佛变成“紧箍咒”。终于,我的理智打败了心理作用,开始了冷静的思考,思想的火车又在我的脑子里打起了转,我想:“明明是无证营业为什么还这么明目张胆?为什么这些食品类小摊总是青睐校门?”这些问题我当然不能破解。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却再也没见到那个小摊,说不定那位摊主阿姨真的悔改了,但也许是她找到更好的“目标”了。

5.鼠标引发的思考 篇五

鼠标引发的思考

家里有两台电脑,一台是老式的电脑,归我用;一台是笔记本,平时归妻子用,早上的时候一般归我用。

每次用笔记本的时候,总感觉鼠标使用起来很不舒服。可是妻子说这个鼠标使用起来很舒服,还罗列了许多好处,刚开始时,我还将就一些,可是每次用完鼠标后手指发酸,于是后来每次用之前,我把自己那台电脑上的鼠标安装到这台笔记本上,等用完后,再把原来的鼠标安装好,可是这样实在太麻烦,后来也就将就着用了。

今年5月1日的时候,阿月送了我一个无线鼠标,用着很舒服,可是过了不久,无线鼠标中的电池用尽了,没来得及换个新电池,只得重新又换上以前那个鼠标,手指发酸的现象在每次用完电脑后重新出现。

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个鼠标,再看看无线鼠标,又拿来我的那个鼠标,三个鼠标进行对比,终于发现,笔记本电脑的氯标小巧,无线鼠标和老式电脑的鼠标则显得比较大,老婆的手小适合这个小鼠标,而我的手大适合这个无线鼠标和老式电脑的鼠标。我的手放在笔记本电脑鼠标上的时候,手心完全盖住了鼠标,手指却无法按鼠标键;手指舒服地按鼠标键,手心却无处可放。怪不得每次都感觉那么难受。

刚开始老婆说这个笔记本电脑鼠标使用起来很舒服的时候,我总是反驳“这个鼠标一点也不好用,不方便”;后来,由于怕鼠标换上换下麻烦,总会想着“多用这个小鼠标应该能适应的”,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适应。现在明白,不在于鼠标的好坏,而是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6.从举手引发的思考 篇六

东河小学 蒋蔓蔓

不管是哪门学科的老师,也不管是哪个年级的老师,他们都希望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发言。当然,他们每次也总是青睐与齤顾这些高高举起小手的孩子,他们的名字被都老师频频亲唤,他们无数次被鼓励、赞扬。他们成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眼中的好榜样,他们充满了自信与骄傲,他们学得轻松,学的开心,学的阳光。可是,在阳光的背后,还有一部分孩子——那些不举手的孩子们,他们被老师忽略了,被同学忽视了,他们躲在了阳光的影子里,不敢走出来。因为,他们不举手,不敢举手,课堂上从没听到过他们的心声,从未听见过他们的见解,老师和同学们不知道他们想什么,懂了什么,喜欢什么又或者讨厌什么,他们被隔绝在了阳光的门外,即便如此,他们还被冠以“不积极发言”的称号,被老师冷漠,被同学们轻视。

教育如此,谁的悲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局面,教者深思!

一、转变观念。

爱举手不等于学习好。个别学生性格特征中喜欢表现,爱在人前显摆自己,他们不一定真正理解某个问题,却也举手,只为了在老师,同学们面前表白自己,甚至有时他们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而与之相反,也有一些孩子,由于他们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他们对某些问题理解其实很独特,很有创意,可害怕举手,害怕一个独立的站起来,害怕自己的声音说大了,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藏在自己的害怕里,他们不举手了。久而久之,他们变得不会举手,习惯了不举手。师者是否应该放开视野,看到角落里的他们呢?

二、改变方式。

课堂答问,为什么总留给举手的孩子?教育是什么?是关注全体学生,是关注个性差异,是因村施教,是让每一位孩子都接受教育、关爱,每一位师老师应该改变一些传统方式,不要只关注胆子大,学习好的孩子,而要更多的给胆子小,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机会;毕竟,学校是一块教育的基地,每一位孩子将来都要走向社会,而他们身上的一引动弱点或不足,则需要从小就改变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而这些,更多的就靠我们的教者。课堂抽问,留给不举手孩子一些机会,既可以让一些懂了的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给没听讲或没听懂的孩子一些警示!

课堂,多关注“不举手”的孩子!

7.由“弃考”引发的思考 篇七

一、弃考之殇

根据调查, 弃考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境贫困的孩子, 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村的;另一类是家境富裕的孩子。尽管两者都选择了弃考, 但放弃高考的原因以及弃考后的打算却迥然不同。

农村学生放弃高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 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的。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而每年的高考则是决定着他们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为此, 农村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 而家长们也会为了让孩子能上大学而不惜砸锅卖铁。可为何极为期望自己孩子有出息的家长今天却允许孩子放弃高考, 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呢?有人说是“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有人指责家长目光短浅, 其实家长做这样的选择是迫于无奈。我们知道那些放弃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是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 通常他们是考不上好大学的, 等待他们的是高职、一般专科, 或是三本。这几类学校与“好大学”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 但学费却照样非常昂贵。在就业的寒冬时期, 从这几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高投入、低产出的现实逼迫学生退出了这场只输不赢的战争, 也被迫打破从小就做的那个“鲤鱼跳农门”的梦, 走上了艰辛的打工之路。

家庭富裕的孩子放弃高考并不是无奈之举, 而是主动地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他们很多也像农村孩子那样是成绩平平的学生, 在国内分数这把单一标尺的衡量下, 也很难奢望考进国内的名牌大学。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 他们选择了让孩子出国留学。

一个是无奈, 一个是主动;一个令人心酸, 一个让人震惊。这异常的现象背后共同说明了什么, 隐藏着什么危机呢?

二、殇之何处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放弃高考, 他们都共同地放弃了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这是否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专家对上名牌大学的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 仅1/10的状元职业“有案可查”。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与当初所受到的关注和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高考状元没成为职场上的翘楚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但也不可否认, 培养他们的高等教育也有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8年初公布的24所不同类型的在京高校约1.6万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高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令人满意。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书写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文章”以及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评价较低。种种情况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毛病, 需要改进。[1]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突出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飞跃。但伴随着高等教育数量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

1. 高等教育结构上的问题

从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来看, 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学术性人才, 而且更需要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首先在数量上应达到合理的比例。基于此规律, 供给上述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应遵循比例合理安排自身结构。但这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了盲目攀升、盲目升格之风。各地片面追求高校升格和规模化, 把中专、专科升格为大学。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 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 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大幅上升, 造成有经验有学识的教授忙于指导研究生, 忙于科研, 无暇顾及对本科学生的教学和指导, 本科教育日益受到冷落, 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趋势。更加令人担心的是,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也未能站住脚跟, 在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放弃了自己的特色, 模仿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组织教学, 造成学生既不能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 又不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 真是“文不能文, 武不能武”。[2]

2.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高校的持续规模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缓解了高等教育的入学压力。但扩招的同时也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扩招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紧张。在师资配置上, 我国高校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调和水平低等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 某些课程的师资匮乏到需要几个班合班上课的地步;有的教师一个人讲几门课程, 而且学科跨度较大;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上也存在着严重短缺现象, 如西南某省33所高校中, 全部在用的教学仪器设备有1/3以上已经达到报废程度, 专科与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足500元, 全省高校生均年购新书量不足2册, 全省高校图书中50%左右内容老化。[3]办学条件的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入学质量相对下降, 生源质量的下降给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产生了消极影响, 有的学校在无奈中不得不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 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它不具有强制性, 人们有选择读与不读的权利。要留住出国留学的学生, 还给农村孩子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们就必须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不如意现象, 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质量、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处理好三者关系, 做到适度扩招, 狠抓质量, 协调结构。

参考文献

[1]蒋凯, 王烽.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平静中酝酿突破.[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jylps/2009-05/06/content_17732542.htm.

[2]李力, 孙向阳, 高超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应对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8.课改引发的思考 篇八

一、学生自主意识加强

当学生面对一道全新、陌生的题目时,他们慢慢思考,跃跃欲试寻找答案。在课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同学寻找的答案是错误的,老师示意坐下,他们仍然不气馁,并强烈要求我不准说出正确答案,自己继续探索前进,有些同学为一道题站了坐、坐了站三次有多,回答时仍充满自信,滔滔不绝,直至说出正确答案,方才露出满意的微笑。独立、自信、自主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折服。

二、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

所有上课教师都有一种感觉:课改前的课堂纪律安静但沉闷,课改后的课堂则显得“闹”的。而“乱”,不拘一格。其中的差别,我认为与学生平时的习惯导向息息相关。每当一道题展示出来,讲课教师还没来得及组织大家讨论,学生已经三五成群地研究开了,他们各说各理,取长补短,谁也不让谁,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讨论氛围。课改前的学生有时也讨论,却不及现在的学生放得开。

三、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

我们上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备课进行教学,对于每一道题都有评解,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见解认同率较高,反驳较少,而课改后的学生面对题目,会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针对想不通的地方大胆提问,探究问题过程的意识加强,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结果的认同,甚至有时探索出来的解法虽有不全、不足,但想法新颖,见解独特,方法简便,让老师膛目。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

当我面对学生在课改中角色变换的种种表现时,深感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转换,以适应新课改中的学生与课堂教学。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

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一张文凭、为学生日后的一份工作而服务,而是为了使人的潜力得以充分的發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的重知识传授转变到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上来,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当代的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改变备课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的传统的教学,打破用一种"眼光"审视不同的学生,而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着眼于研究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各获所长。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学习习惯被动学习,形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甚至有些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厌恶学习,教师“累”不值。教课的实质是为了让学生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眼光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的表演,以一种组织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开展“学”的各种活动。由重教师“教”转变到学生“学”上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学评价标准。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到概括,概括到应用两次飞跃,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这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将重结果教学向重过程的教学转变,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既长知识,又增长才干,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空间。

(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平等,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过程,学生只有认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喜欢老师,才会对所学课程发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教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过程,巧妙运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厌学,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改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课改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职业将真正成为人们所羡慕的职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喜悦。

9.由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九

如果明天就是地球末日,你将会做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经典,但却没人会把它当真,我们觉得这离我们太遥远。就像那句“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福我们的下一代”我一只觉得这句话不但离我们有时间感,而且还有距离感。的确。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终有一天会枯竭,但那一天是哪一天?是10后?10000年后?甚至几亿年后?只有一想,很多人该干嘛干嘛去,这不是杞人忧天吗,这么远的事,我那管得着?就像一个富二代,不停的挥霍自己父辈留下的家产,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变成穷光蛋。当然,科学家们也有在开发那种在地球毁灭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就比如太阳能。但像石油这种却很难代替,要么成本太高,要么达不到理想效果。

现在的人对环境相当重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象大会,就有不下十位总统参加。但当要求那些发达国家带头减少碳排放量时,却推三阻四。没人愿意为环境而牺牲GDP。9月22日,第五个世界无车日就要来了。人们在那一天将会用步行或自行车代替开车,或放弃私家车改挤公共交通。但只是一天而已。现在都倡导“低碳”出行,自行车才是王道。当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父辈以拥有一台凤凰牌自行车而骄傲时,美国的汽车三巨头已开始占领欧美市场。当现在我们开着奔驰、奥迪在马路上显摆时,人家已经将两三辆私家车“藏”在车库里,骑着自行车感受风迎面而来的快意。这就是回归自然。当我们什么时候从骑自行车为乐时,我们就不需要无车日了,因为天天都是无车日。

小学的`时候,老师曾让我们写一份申请书,做什么环保志愿者。一开始,只当是一篇作文来写,但当我们用两节语文课看完了《后天》后,我们便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告诉妈妈;我们从现在开始拯救地球吧。现在想想也确实好笑。第二天,我们这些“救世主”们便跑到操场上去捡树叶,第三天,我们做了份家庭调查表,记录家里的水电煤数据,第四天,我们就跑到隔壁大学去做问卷调查。那时,我才三年级,但这些事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后来,我虽然再没有这样的鸿鹄之志,但这颗环保种子却在我心底生了根,发了芽。

都说科学的进步代价是环境的破坏。现在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把天空搞得乌烟瘴气,英国伦敦甚至还有了“雾都”的“美誉。这听上去很美,但就像那在海里疯狂繁殖的红色海藻一样,是大自然的报复。前几天,新闻中还报道过浦东一家工厂附近的村庄发现有25名儿童锌超标。像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已不单污染环境,甚至还威胁到了健康。

10.故事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十

这个故事的确有些幽默,但又引人深思。

引人深思的是:博士生明明不知道,他为了不让本科生看扁,便决定冒险一试。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差点儿丢失生命,这样值吗?古人云:“不耻下问。”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位博士难道不知道吗?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为了不被老师和同学看扁,就不懂装懂,自己的面子保住了,但学习成绩便日趋下降,真是得不偿失!在学习中,我们要得就是“不耻下问”,要得就是遇到问题要刨根问底,直到明白为止。这样并不是愚蠢,而是明智之举。“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愚必有一得。”相信天才毕竟是少数,但爱问问题的`学生一定会成功。

11.创新企业引发的思考 篇十一

洛水桥下

在外界看来,河南本土企业都是比较中庸,不像沿海地区的企业富有创新精神,但是看了近几期的《商业2.0豫商》杂志关于创新企业的报道,欣喜地发现原来省内其实也有不少关于创新的故事,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多是中小企业,如何帮助它们快速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编回复:服务河南中小企业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尤其对于这些富有创新性的中小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宣传让更多人去关注它们,帮助它们。

又见乔赢

财富队长

很早就听说了乔赢的名字,也知道他挑战麦当劳的故事,有时候很佩服他,有时候又会替他感到惋惜,这期间感觉好长时间没有听说他了,没想到看到最新的一期杂志,竟然又看到了关于他的报道,只是希望这次他的复出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小编回复:在河南企业家群体中,乔赢显得很另类,一个屡战屡败且富有争议性的创业者永远值得关注,在他身上,每个人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讲更多更好的故事给读者

梦飞天

我第一次看到《商业2.0豫商》杂志是在一个朋友的企业里,当时也是闲来无事,便顺手拿起了这本杂志,当时感觉杂志做得很精致。后来陆续阅读了多期杂志,有很多关于企业家的报道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希望杂志以后可以讲更多更好的故事给读者。

小编回复:看到你的建议我们很受启发,其实每一个企业家的成长背后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好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互联网内容很受益

@明日剑客

看到杂志中关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思维等多种关于互联网的报道,感觉很受用,对新事物的认识又多了一层,互联网在当下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几乎到了言必称互联网的阶段,目前关于互联网的作用众说纷纭,我看过了杂志关于互联网作用的分析与报道,收益颇多,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好文章。

小编回复: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可以带给各位读者不同的思考和启迪,从而对当下社会发展有更深层的认识。

12.由枇杷引发的思考 篇十二

实录

放学铃声响起, 我目送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校园后带着女儿步履轻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时, 手机响了, 接完电话, 我一把拉起女儿的小手向着学校飞奔而来。踏进医务室的门, 一眼瞧见我班一个学生头上包扎着纱布, 眼眶里泪花直转, 我不由得又急又气, 对他说:“放了学你还溜回来, 你怎么这么谗?我说过的话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该生不说话, 泪水簌簌而下, 或许是疼, 或许是悔。

回想到当天下午第二节课, 几个学生把枇杷果交到我手上, 经过询问得知是几个学生在校园里偷偷采摘的。我当即指出:1.偷摘校园里的果实是不对的;2.爬树采枇杷会发生意外事故;3.学校这一周正在对花草树木进行治虫行动, 准备喷洒农药, 千万不能采果子吃。我原以为, 经过批评和指正, 学生们应该明白了, 不会再以身试险了, 没想到这个学生还是想着那些枇杷, 离校后又悄悄返回来采摘, 枇杷对于他怎么就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呢?

眼见他到了如此境地, 我急忙送他上了医院。医生为他缝针时, 我扶着他的肩膀让他挺住, 我感觉到他在颤抖, 我也莫名其妙疼痛起来。看他的样子, 真是既可怜又可恨, 耳畔传来他的呜咽声, 我的心也在叹息。

平静了两天, 以为学生都已经引以为戒了, 谁知, 星期四夜晚九点多钟, 又有两个学生乘着夜色翻墙摸进了校园, 爬上了枇杷树……红口袋装着青涩的枇杷, 也装着我苦涩的心。

反思

思前想后, 我早已发现苗头, 也积极做了思想疏导工作, 为什么学生们还是屡教不改呢?为此, 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犯错的心理特征, 总结了以下三点:

1.冒险心理。年少冲动, 加之外因的诱惑, 图个“有点紧张, 有几分恐惧, 才有意思”, 自以为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英雄”而不是“懦夫”。特别是有些在班级中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而无法成为公众焦点的学生, 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想借此引起同学的注意, 提升自己的班级地位。

2.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思考, 追随朋友“哥们”而侵犯学校公共财物。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 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上文中提到的两个学生就是跟随同村的几个孩子一起来的。为了表明自己跟他们是站在同一条战线的“同志”, 为了表明自己不会出卖朋友, 干脆伙同他们一起干错事。

置若罔闻。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那些小小的枇杷果, 心里想到的是:不就是枇杷嘛, 有什么大不了的?压根儿就不曾想到果实虽小, 偷偷采摘的行为却不对。或者认为才几个枇杷而已, 没有什么了不得, 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 由此私自采摘的行为就发生了。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破坏学校公共财物行为与平时自我放任、自由散漫成正相关。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

1.个人力量有限, 收效必然甚微

尽管我竭尽全力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 苦口婆心、语重心长, 甚至威逼利诱, 收到的成效却不大。那些平时就行为端正的学生固然认同, 但是还有一些个性比较张扬甚至叛逆的学生却难以认同。我孤军奋战恰恰应了一句古训:“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关注得过多, 往往会使人感到腻味和反感。

2.巧用集体舆论, 从众心理显效

既然仅凭教师一个人的教育力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就要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来引导他们认识错误与潜在的危险, 勇敢地面对并坚决地改正错误行为。马卡连柯也说过:“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一个好的集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强有力的核心和正确的舆论。它像一座熔炉, 以它自身良好的作风习惯, 把少年儿童团结在集体之中, 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发挥集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影响作用, 这样就必然会削弱不良行为。

让我们这个热情如故的班集体敞开温暖的怀抱欢迎短时迷途的雏鹰归队, 共同迎接风雨洗礼。

实践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发展源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于是, 我选择了冷静思考, 对这件事情进行了短时间的冷却。经过了几天的淡化, 在接下来的班会上, 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几天来的想法畅快淋漓地说了出来、写了下来。我惊喜地发现, 那几个面对我的苦口婆心都无动于衷的淘气包在全班同学的议论面前一个个低下了倔强的小脑袋。

理智提醒我, 不能一味喊打, 接纳与引导更重要。因此, 我也让他们倾听了同学友好的建议和真心的期望,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同学们的关心和友谊。知道大家议论纷纷只是针对发生的事情, 而不是给他们难堪, 欢迎他们主动回归班级, 健康快乐地成长。

13.《国富论》的读书心得 篇十三

提起《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今天经济学领域的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说他的书不只是图书馆书架上的一种收藏,书中的内容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经济环境,其分析视角结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理论,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下面是我对书中比较感兴趣的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要高于城市。这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资本借贷成本较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用于农业的资本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源泉。但是,可否认的是其利润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日趋扩大,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追逐高利润而不愿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亚当斯密认为,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自由浮动的适度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利润水平。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利率究竟保持在怎样的水平就可以称之为适度呢?我想,这应该是一大难题。因为,如果利率定得过高,有可能发生逆向选择的问题:高利率的存在驱逐了一部分信用较好的借贷者,留下了风险爱好者,借贷风险势必上升,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也有可能增加,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金融机构行业的稳定,适得其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另外,政府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仍然要给与一定的重视,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这不仅仅是指一些农村金融信用合作社之类的组织,也包括一些商业银行,鼓励它们多设一些物理网点,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亚当斯密认为,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而对劳动者的需求也必然随着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农业是社会的主导产业,资本的增加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在整体上大幅增加。然而,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这种国家财富的增长所引起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的效果比不是很明显。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下岗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劳动力要素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多方面原因。但是,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在银行取款,传统的方式是取款者要到银行的营业厅向银行工作人员出示存折当面取款。而现在,自动取款机到处都是,甚至一个地方又不止一家银行的自动取款机,而且,银联的出现,使得跨行取款也成为可能。

前些天,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即短信营销。这项服务项目说的是消费者随时随地对可已将他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商品价格与提供此项服务的公司的同种商品的价格进行比对,如果觉得此公司的性价比更高,可以通过短信立刻定购。仅仅是这项服务就已经是宣传推广的一大亮点了,而它节省的又岂止是广告营销费用?诸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店面的需求等等都大量的减少。由此,不得不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多么巨大的作用!

14.由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篇十四

众所周知,数学命题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严谨周密的工作,难免夹杂着一些值得商榷、乃至错误的题目.本文就一道最近广为流传的试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引起读者注意和参考

题1:已知三棱锥S-ABC的底面是正三角形,点A在侧面SBC上的射影H是△SBC的垂心,SA=a,则三棱锥的全面积最大时,求底面△ABC的面积.

1命题溯源

一道经典的传统试题:

题2:在四面体S-ABC中,若A是平面SBC上的射影H是△SBC的垂心,求证:S在平面ABC上的射影O也是△ABC的垂心.

显然,题1由题2隐去另一个射影为垂心的结论,综合三棱锥的面积计算改编而来.

2原题1的基本解法

解:如图1,连SH并延长交BC于M,连AM,易证:AM⊥BC,即BC⊥面SAM,过S作SO⊥AM,则O为S在底面的射影.

图1连BH交SC于N,则 BN⊥SC.又因为 AH⊥SC,所以 SC⊥面AHD,所以 AB⊥SC,所以 CO⊥AB,即O为△ABC的垂心.

又 △ABC为正三角形,所以 O为底面中心,由上可以看出,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正三棱锥的概念、棱锥的面积计算等,既有逻辑推理,更有综合计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命题的思想,而知识却都是最基础的,不失为一道好题.正准确给学生讲解时,却发现其中有些问题.

上述论证充分,推理严密,似乎无懈可击,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符合全面积最大的三棱锥不存在,也即正三棱锥顶角为120°不可能.命题者在改编过程中忽视了符合题意的几何体的存在性.

3问题的思考

思考1:为什么在正三棱锥S-ABC中∠ASB不能为120°?

图2简证:如图2,易知 ∠AOB=∠BOC=∠AOC=120°,又因为 AO<AS,BO<BS.

在△ABS中,由余弦定理易知:∠ASB<∠AOB=120°.

思考2:由1可知当∠ASB=120°时,三棱锥脱化成△ABC,故三棱锥不存在全面积最大值,但作如下修改此题仍不失为一道考查思维能力的好题:

思考3:以上问题实质是正三棱锥侧棱所成的角问题,于是,引出下列一串思考.

命题(1):在平面内,自一点O至多能引三条射线OA、OB、OC,使它们两两成等角,且两两所成的角为2π3.

命题(2):在空间中,自一点O引三条射线OA、OB、OC,使它们两两成等角的情形有无数种,但所成角最大值为2π/3.

命题(3):在空间中,自一点O至多能引四条射线,使它们两两成等角,且两两所成的角为109°28′.

简证:设OA1,OA2,…,OAn两两成等角,在射线OA1,OA2,…,OAn上分别取OA1=OA2=…=OAn,则OA1,OA2,…,OAn在一个球面上,任意连结A1,A2,…,An中三点和O点,必构成正三棱锥,也即由A1,A2,…,An构成的几何体必为球内接正多面体.又因为正多面体只有5种,易知:只有正四面体符合题意,故得过空间一点至多能作四条射线两两成等角,且为109°28′.

(自然界中的甲烷分子便是这个优美的模型)

命题(4):正三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60°,180°).

图3简证:如图3,记三棱锥A-BCD,高为AO(O为底面中心),为研究方便,设底面三角形BCD固定,则影响θ大小的是顶点A的位置.

当A无限远离中心O时,侧棱无限接近于垂直底面,两侧面所成的角就无限趋于∠CBD=60°;

当A无限趋近于中心O时,两侧面无限趋近于同一平面,θ就无限趋近于180°.

命题(5):正n棱锥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180°-360°/n,180°).

15.一现象引发的思考 篇十五

对比近几年江苏省高考数学试题, 难度基本平稳, 但试题越来越亲民, 部分试题也很新颖、灵活, 没有偏题、怪题。经过思考后,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效率低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面对90后的学生, 新的教育形式, 我们的教学有没有与时俱进, 不得不承认,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轻视高一、高二年级教学的基础培养, 过分依赖高三强化

当前不少教师, 甚至学校领导都陷入了这样一种误区———高考成绩靠高三, 过分强调最后的一锤定音, 轻视低年级教学的基础培养, 把骨干教师都集中在高三年级, 企图通过高三一年来扭转乾坤, 这样一方面给学生暗示高一高二可以马虎一点, 到高三再努力;另一方面增加了高三教师工作的强度, 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高考”不是“高三的高考”, 高考复习应该尽早抓起, 从进高中起就要树立备考意识, 吃透高考要求, 夯实基础知识, 为高三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要概念教学偏弱, 课堂教学急功近利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的基石, 进入高中不久, 我们很快会接触到函数概念, 而函数贯穿着整个高中数学, 处处体现函数思想, 因此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尤为重要, 然而在函数教学过程中, 大量压缩概念形成过程的时间, 不注重围绕概念核心展开, 深入剖析概念, 或者是直接抛出概念, 解释几点, 之后大量练习, 忽视学生的思考理解, 只是机械的训练, 急功近利。

三、教师角色转换出现偏差, 定位不准确

应当说, 现时期有相当多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出现了偏差。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自己由“话霸”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认为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退居二线”, 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些鼓励性的话语, 没有任何指导, 教学目标何在, 教学重难点何在, 教师想讲又不敢讲, 最终迷失在课堂教学中, 不知何去何从。常此以往, 课堂教学非但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而培养出了学生想说就说没有任何约束的行为习惯, 最终得到的是将是一群“信口开河, 盲目自大”的“人才”, 这无疑是一种犯罪。

四、高考命题方向研究不够, 教学缺少高度

高考一结束, 教师总会聚在一起, 对当年的试题做一番议论, 而最终得到的结论无外乎是此题学生会做, 此题学生不会做 , 我们教师似乎是“诸葛亮”, 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但为什么要做事后“诸葛亮”呢?木已成舟时再来判断似乎有点晚了, 再深入想想, “会做”可能由于我们教学中涉及到了, “不会做”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或者题目灵活变化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偏离高考命题方向的, 随意拔高, 增加难度, 依旧走在偏、怪、奇的路上, 教师依旧深陷题海, 无法自拔, 教学缺少高度。高考数学考查范围和命题指向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很少有人会认识到高考命题规律的存在, 更鲜有人去研究这一存在的客观规律。

针对上述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做好新一轮的高三复习备考,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数学文化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文化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及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中重视概念、结论、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 结合学生实际的文化背景提炼数学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曾在文章《哥丁根学派的追求》中提到:数学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学科特点, 让学生找到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数学的思维特点包括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等,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二是合理进行教学启发,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思考, 多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和验证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记笔记, 课后及时复习做练习题, 周复习和月复习相结合, 及时强化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教师要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做到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促进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

三、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特点, 提升课堂教学技巧

高考试题总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在里面, 那种大气与不俗, 创新与基础都是命题的内在元素, 所以教师要研究命题与教学的关系, 有效指导教学。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题,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力立意, 突出主干, 注意思想。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应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务必纠正“教学题型化”“、解题套路化”的片面做法, 有选择的呈现高考试题, 探寻思考问题的起点, 同时抓住问题探究的着力点。人们常说高考试题是具有活力的, 确实如此, 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增加与减少, 引起学生思考, 产生不同见解,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

四、把握数学本质, 回归数学教育之本

曾经知名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兴冲冲地赶到杭州, 去与一群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 对定理不甚了了, 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 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缩影, 数学是什么, 恐怕能把这个阐述清楚的人不多, 恩格斯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中学数学教育就是在探寻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中体验人们探索整理的艰辛与反复, 培养数学的理性思维, 严谨气质。当然数学并不是只有枯燥的形式, 严谨的推理, 更多的应该会欣赏数学的美。因此对于数学本质的呈现, 是数学教育的立足之本,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 高考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终点, 但对于学生来说高中数学教学是他们的起点, 高考数学复习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 不能一蹴而就, 数学知识讲究的是知识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作为数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思考、总结, 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高考成绩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 真正实现“三生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新形势下,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以往的痕迹, 高三一年的教学工作做了什么, 甚至整个高中三年做了什么, 是否与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发展留下了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高考,数学思想,教学方法,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罗明东、何元.论“三生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 (2) .5-8

[3]陆广军.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绽放数学独特魅力[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13

【国富论引发的思考】推荐阅读:

上一篇:公路作业下一篇:中学生禁毒教育心得体会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