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原文和翻译

2024-09-23

短文两篇原文和翻译(共7篇)

1.短文两篇原文和翻译 篇一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2.《短文两篇》 篇二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八、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十、补充内容:(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3)名人读书的趣事:

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短文两篇——日月》 篇三

课标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及其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

课时 两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4.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5.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 目标2、4 教学难点 目标4 自主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预习过程】

任务 一:初读课文,积累文中词语

解释成语: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任务二:走进作者,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1、巴金:原名,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散文集。

2、背景介绍: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任务三:初读课文,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写作年代分析,“日”象征了什么?

2、表现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的句子是:

3、“月”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请你摘录文中的有关语句。

课中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巴金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姮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自学•点拨

(一)走进作者: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旸(yáng):日出。浸(jìn)姮(héng)娥,即嫦娥。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三、齐读课文,让学生说出课文所写内容。

四、引导自学《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明确: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可由教师点拨完成,达到“知人论世”。

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明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背诵课文

三、引导自学《月》:(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2)“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明确: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例: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学生搜集并在课堂上交流。

六、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短文两篇——<日><月>》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姮娥()皓月()一撮()....

2、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每一天在微露的晨曦中悄然而至,在zhàn()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清凉的早晨里我们遨游书海,zào()动的青春中我们释放激情。打开一页水墨的文字,我们穿yuè()六月深邃的天空,倾听灵hún()深处的声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红刚转到我班,有些同学还不认识。

B、王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嗓子啊!” C、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D、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5、巴金,原名,现代文学家,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6、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绽 躁 越 魂

4、C

5、李尧棠 《家》《春》《秋》 《雾》《雨》《电》

4.短文两篇 篇四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时:审核:教研组长主备:范登云

行道树

助学目标:

1、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享受学习的快乐。

助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涵。2.理解形象而含蓄的语言。

【内容导航】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行道树》一文中,行道数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书写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走近作者

张晓风,江苏铜山人,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1997

年,她被台湾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

3.相关资料

张晓风散文创作: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

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

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给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堕落():(2)装饰: .

(3)点缀():(4)繁弦急管: ..(5)灯红酒绿:(6)贪婪:

(7)冉冉():(8)苦煞 .(9)自豪:(10)污浊

【合作探究】

2、、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a、课文是用第几人称写成的?

b、课文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内容与主题的?

c、《行道树》中哪个句子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3、、感知行道树的形象: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说一句话,作一个自我介绍。(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4、、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并美美地读一读。

5、找出文中的两组对比:(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人们生活的对比。

6、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7、如果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用生命之绿来点缀社会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面对他们,你最想说什么?

8、通过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检测】

9、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这无疑是一种duò luò________。(2)我们苦áo ________着。

(3)牙yín________咬得酸痛。(4)早已习惯于wū zhuó________了。

(5)只是一种悲凉的点zhuì。

10、语段点将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① 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②,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烟囱________________ 给予________________ ..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的含义? 答:

类文赏析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课下小练笔】

12、以“路灯”(或行道树旁边的物体,如花草、白云……)为标题,运用本课所学的表达方法,仿写一篇短文。

第一次真好

助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助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涵。2.理解形象而含蓄的语言。

【内容导航】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知识链接】

1、朗读要求: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从而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

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编辑。《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霎时()....

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

结实累累()玲珑剔透()....

2、弄懂下面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合作探究】

1、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3、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5、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6、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0)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8、下面是选文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9、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10、②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5.《短文两篇》教学 篇五

太阳和月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太阳和月亮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什么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姮娥奔月)这两个神话传说,许多同学都耳熟能详。著名作家巴金对这两个神话传说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短文两篇》,走进巴金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两分钟默读两篇短文,思考:这两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

1、这两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谁做什么)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注:姮娥即嫦娥,简单点明。

2、飞蛾为什么扑火?夸父为什么逐日?姮娥为什么奔月?

以飞蛾扑火为例。飞蛾扑火付出了什么代价?(生命)明知等待它的将会是死亡,为什么它仍将身子扑向灯火?(为了追求光和热)最后它得到光和热了吗?(飞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死亡的那一瞬间得到了它一直追求的光和热)

对于飞蛾扑火这一行为,作者如何评价?(飞蛾是值得赞美的)“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飞蛾的赞美之情,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朗读中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语气、句调。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体会情感,请学生谈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读出赞美之情并做示范朗读,另请学生点评并范读,全班齐读。

老师抛砖引玉,后面两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夸父为什么逐日?姮娥为什么奔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善于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提醒学生把文中关键词句画出来。

夸父追逐日影同样也是为了追求光和热。太阳在这里代表什么?(光明,光和热)如果没有光和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黑暗的寒冷世界)

姮娥奔月,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为什么说这星球是已死的星球?(不会发出热力,月的光是死的光)所以姮娥奔月正是为了使这个不会发出热力的星球再生,为了改变冰冷的月光。

飞蛾、夸父、姮娥三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如果有,那么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代价)

3、讨论:同样是光,日光和月光有什么不同?

日光给人温暖,象征光明。月光让人寒冷,象征黑暗。所以夸父是追逐太阳,追求光明;而姮娥则是要改变月光,改变黑暗现实。

飞蛾和夸父不惜牺牲生命也要追求光明,作者写这些是不是因为他生活的年代缺少光明?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年代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1940—1941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抗日战争,祖国遭外敌践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年代里,所以作者特别向往和渴望光明,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飞蛾、夸父、姮娥这三者之上。在作者的笔下追求光明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飞蛾和夸父那样直接追求光和热,追求光和热就能摆脱黑暗的寒冷世界;另一种则是像姮娥那样,通过改变黑暗来得到光明,这是间接追求光明。正是因为生活在黑暗之中,感受到寒冷,所以要追求光热;反之,追求热,就能摆脱寒冷。

4、作者写这三个事例,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为了追求光和热

姮娥奔月——为了改变冰冷的世界

巴金著文章——为了?

再次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明,为了改变黑暗现实,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人,歌颂那些为了抗战胜利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巴金是不是只会赞美那些英勇无畏的人,自己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如果不是,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人生态度的语句?(借这三个事物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表明自己愿意为祖国的光明奉献力量)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体会情感,请学生谈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做示范朗读,另请学生点评并范读,全班齐读。

思维拓展:联系生活,你能联想到哪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三、对比阅读

我们分析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这三个事例,也体会了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对这两篇短文进行一个对比分析,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志即文章的中心)

四、朗读全文,再次感知

为了更好地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更好地体会不同的意境,我们来读一读这两篇短文。如果老师让男女同学分别朗读,你们认为男同学适合读哪篇?女同学适合读哪篇?为什么?

《日》激情洋溢,语调高昂,语气强烈,情感力量喷薄而出。

《月》细腻幽静,在清冷的月光中,作者的心情是忧愁沉重的,要读出孤寂凄清的感觉

五、作业

月亮在文中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冰冷,这里所表现的意境,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六、小结

6.《短文两篇》复习教案 篇六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题目解释:

《答谢中书书》中的“答”是答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徴,作者的朋友,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指书信。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注释:见教材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啼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2、一词多义: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与朱元思书(给)

③与时俱进(和)

三、内容分析:

1、总领全篇的是哪一句?

2、作者是怎样通过时空转移、视角变换来描写景物的?

3、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当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两岸石壁,五色()。

青林翠竹,四时()备。

晓雾将(),猿鸟乱鸣;

夕日欲(),()竞跃。

未复有能()其奇者。

2、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3、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4、默写课文。

五、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练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⑵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⑶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苏轼

一、复习目标

1.诵读文章,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重点内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以及重点句子的赏析。

三、复习难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闲人”四个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水调歌头》沙画欣赏导入:现代年轻艺术家表现的是古代名家名作,看来诗词与绘画是相通的。有句话说的真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不过让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现代的艺术家表现的却是古代的名家名作。看来这个苏轼还真了得。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苏东坡吧。

2、简介苏轼。他的诗词赋、以及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十分突出,被评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借口,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逮捕,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的某天夜晚,被美妙的月色吸引,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传世名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4.简介苏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陷害,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5.生交流重点字词复习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字词,并加以解释。6.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翻译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话,并加以翻译。7.重点问题交流,然后加以明确。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散散心;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赏月。

(2)、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苏轼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中考链接: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明确: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8.简单赏析几幅“空明”之景色图。9.情感体会和感悟。请思考。

苏轼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交流后明确:月色入户——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闲自适的心境。中考链接: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多层次解读:

(1)、闲杂人:无所可做的一类人;(2)、悠闲自适的人:心境平和的一类人;(3)、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志趣高雅的一类人;(4)、超凡脱俗的人:心胸了无尘俗的一类人。

整句话很精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抑郁孤寂,还透出某种超越于尘俗之上的自慰、得意之情。11.小结1: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12.小结2:整节课我们学习了: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思想内容、情感体会、名句赏析。

7.短文《黄鹤楼》两篇 篇七

4课时

参入: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阅读理解

1、解释黑体字词。(16分)

州城西南隅()

遂以名楼()其耸构()上倚河汉()重檐翼馆()

坐窥井邑()

2、翻译下列语句。(9分)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3、用文中原句填空。(6分)

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黄鹤楼的整体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具体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4、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5、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1)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

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

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于园〉〉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绝壑()槛()

憩()啾唧()碧窈()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瓜洲步

所园

非显者刺

处处款之

缘坡

后厅临大池

绝壑

颓然

碧窈

俱以假山显 可无憾矣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

3、坐其中,颓然碧窈。

4、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5、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6、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7、坐其中,颓然碧窈 阅读:

1、文章按照由 ______到 ______ 的 ______顺序来介绍于园,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3、课文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5、于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总写于园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描写于园水阁及四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交待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9、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5分)

10、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

为什么?(4分)

11、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6分)

红红绿绿环保袋

①在悉尼和墨尔本街头,我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或者拎一个鲜绿色或玫瑰红的长方形的大袋子,颜色十分鲜艳。友人阿森告诉我,这是“环保购物袋”,通常简称“环保袋”。

② 阿森的话,给我解开了环保袋之谜。我当年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明白,超市场免费供应的那种透明塑料袋,通常是用聚乙烯塑料或者聚氯烯塑料制成的。聚 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成为垃圾后,难以分解,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正因为这样,澳大利亚提倡用环保袋取代聚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这种环保袋,是用无纺布做 成的,成为垃圾以后,易于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在美国,2007年推出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是用丝绸和小牛皮手工制作,可以折叠成钱包大小,价格高达960美元,乏人问津。英国推出的“我不是塑料袋”的时尚环保购物袋,售价15美元,也无法普遍推广。澳大利亚的环保袋走大众化之路,价格不到1美元,得到了普遍推广。

④其实环保袋的成本不止9角9分 澳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推动以环保袋取代塑料袋的工作,特地降低环保袋的价格,以求能够让普通百姓乐于接受。考虑到在澳大利亚生产环保袋,成本很高,澳大 利亚政府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环保袋。所以,澳大利亚街上流行的环保袋,大都是中国制造。不过,中国虽然

为澳大利亚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袋,在中国本土,环保袋还 没有成为“时尚”。

⑤悉尼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我们确实应当加强环保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文∕叶永烈 选自2007年7月20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本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发表看法(3分)

相关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通知发布后,有部分人议论: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限塑)给顾客带来不便。

你对“限塑”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十八)绿色住宅

①所谓“绿色住宅”就是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居住建筑。绿色住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合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少。“绿色住宅”从规划选地、设计、建材选用到住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绿色”的。

②绿色住宅要选择建成后对周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地段,充分尊重自然地貌和原有绿化,并与城镇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③在 设计上,绿色住宅采取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住房高质量的通风、采光、隔热、隔音性能的开发。如采用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房间的墙壁或天花 板上设有通风口,经过加工净化的空气在通风设备的驱动下,穿过通风口,进入居室。房屋的向阳面设计宽大的窗户,可使室内获得更充足的自然光,冬季能为室内 供暖;背阴面的窗户安装特殊玻璃,不但可防寒隔热,同时也对室外噪声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④另一方面,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公共供暖供冷系统,这样能节约大量电能,减少大气污染。

⑤再者,绿色住宅应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月月有花,四季常绿。绿色住宅还应配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计休闲、文体活动场地。

⑥绿色住宅要尽量选择“绿色”建材。如现在有一种新型环保用砖,该砖以发电厂排出的飞灰为重要原料,抗压强度在8兆以上,其防水、隔热、隔音和耐震强度均超过一般红砖;还有一种木屑制砖,该砖的重量只有普通砖的一半,但强度却是普通砖的两倍。使用这些建材还有抗震减灾、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

⑦要真正拥有绿色住宅,还需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武作担保。

1、文章从四个方面说明了“绿色住宅”的特点。理清层次,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

2、请写出文中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3、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绿色住宅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

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

上一篇:管道清淤合同下一篇:音乐盒 - 状物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