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

2024-11-18

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精选8篇)

1.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 篇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中学物理教育是一项细致而有着不尽的潜力可以去挖掘的工作。只要你时时处处用心去揣摩,用心去研究,用心去挖掘你就会发现技巧就在手上,艺术就在其中,也只有时时处处用心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世界的丰富多彩。

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重实际、重实践,重生活、重主体、重过程方法,重创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进入了一个渴望了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由不认识,到慢慢的接触,再到产生思想的交流而熟识。这个空间带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世界:它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一块去探究心中的疑惑,去分享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快乐。通过这个世界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不仅有大家的成果,感受每一个人的思想,还学会了我们如何去尊重他人,同我们周围每一个人合作交流,这是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何偿不是新教材需要教给我们学生的?

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分享,这不仅仅是字面上,而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的去体验、去感受。经过观看视频讲座,阅读专家和指导教师推荐的相关文章,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完成提交作业的过程,使我们在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有了质飞跃,获得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和经验,取得了一些教学理论上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这次远程研修的内容,直击在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比较贴近教学实际,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受益匪浅。课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大开了眼界,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反思。从传统的培训模式中走向网络平台时,产生了极大新鲜感和神奇感,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给我们高中老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交流空间,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困惑、思考、收获,不知道向谁倾诉表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高中研修平台共同与所有在线的同仁们,一起进行交流、研讨。并把远程研修培训作为一种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思考得以提升,对问题的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培训形式能超越时空,让老师们享受到了教学的乐趣。

总之,这次远程研修培训,为我们高中教师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我相信远程教育将是不断探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的永远研修平台。

2.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 篇二

1.扎实的学科功底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新课改中我们常看到真正为大家所称道的, 通常是那些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

正像赵凯华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现在中学物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题上, 像某某老师这样看‘闲书’的人不多了 (“某某老师”指北京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 。”赵先生这里说的“闲书”, 指的是如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 周肇威先生译的《物理学的进化》, 赵凯华先生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等书籍, 这些书对教师深刻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搞好物理教学非常有帮助。

大纲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首先, 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首先包含了力的定性定义, 说明了力和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关系;其次, 确立了惯性的概念, 描述了物体运动所固有的属性;最后, 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惯性系, 要描述运动就要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参考系下的运动, 满足第一定律所描述状态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

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人们就会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受到外力, 则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将遵循怎样的规律?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定义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用什么量描述力, 用什么量描述惯性。力要求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即加速度) 量度, 而弹簧测力计是用物体的形变来量度力, 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二元的, 产生形变的力和产生加速度的力是否具有同一属性, 并不应该是想当然的, 质量的量度存在类似问题。

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本原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中学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 多采用认为质量和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然后通过实验发现加速度、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这种处理方法是合适的。

2.强 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 关注科技发 展, 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 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 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 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 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 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 乐于探究, 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3.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数据处理的能力。

新课标再一次强调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 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增加了探索性实验的数目, 提出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尽可能使用先进实验仪器的要求。实验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实验中蕴藏极其活跃的因素, 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活动形式多样, 能为各类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条件;实验需要严谨、踏实等优良作风, 这种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完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缺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畸形的智能结构, 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 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承认, 而且应该在实践中力求真正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关于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4.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 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 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 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 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 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方法有: 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4.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因此, 在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 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 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 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学生正确理解。

4.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3.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感言 篇三

一、如何灵活的把握新教材 

由于新课改的理念有所变化,所用的教材与旧教材已不尽相同了,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研究教科书也认识到了这点,例如: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可以引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广泛性;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追寻守恒量》可以以体验守恒思想为目的,与第二节《功》两节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像这样的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有用的结论后,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补充上,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这些教材也是给我们广阔的空间,我们不断地挖掘符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能让我们开创更多的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新课改要我们教师不仅备好教材,更重要的要备好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课程期待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有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然而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师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辅助的位置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是关爱他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时间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每次开研讨会时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坚持,但探究的力度可以轻重缓急,该探究的地方一定要探究,有的探究内容可适当放松处理,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物理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课改的理念,要有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留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新课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摸索,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能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与体现。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彼此的发现还能互相补充、完善,使他们知道了如何生成“结论”,实现了集体研讨,信息共享。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艰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脑海里形成一系列能令其终生魂牵梦绕的问题,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以上几点是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课程改革将全面展开,作为新课程改革一线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体验新课程,尽快使自己在新课程中成长壮大起来。

4.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培训心得 篇四

重庆市两江中学 刘红坤

新一轮的教改课改正如火如荼的推开。从教多年,自以为得心应手,可参加此次培训才觉收获颇丰。是我加深了对新教材理念、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理解,对以后的实际教学有着重大影响,课改势在必行了,我理当也与时共进。此为师之道。

一、认识了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版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新教材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教学实践表明,力学知识中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矢量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力学知识放在第一章,学生学习难度很大,新教材将运动学放在第一章,从大量实际现象出发,是学生对运动的形式有了初步了解,进而引入了运动规律,这样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部分知识的编写都引入了大量的实例,从实例出发使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增强了学生的切身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和增设了课题研究、随堂实验、“做一做”等栏目,使物理走向生活。其三,增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物理学史的知识,不再以小常识的形式出现,而是融入了知识讲解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物理知识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感动于物理学者们实事求是、严谨执着,献身科学的态度,加强了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了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是三维课程目标的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过程和方法的教育;只有有了较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才可能有真实可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科学性;技能的教学要注重规范性;从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学生更为需要的与其说是作为研究结果的知识,不如说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离开引向研究结果的发展本身去把握结果,就几乎等于没有结果。因而应该强化过程和方法的教育。过程的教育要注重真实性;方法的教育要注重典型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注重可信性和开放性;要把科学改变社会历史进程,科学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科学改变人类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思维观念结合起来,展现科学的价值;还要展现科学大师的感召力,培养科学态度,使前辈科学大师成为青年心中的楷模。

三、明确了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1、教师教学必须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重视科学探究”适度转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正确地选择、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要领会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等科学教学方法,注重物理研究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去理解物理知识,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

3、注重物理学史的教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史料进行组织后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来达到教学目的。科学的还原那些重要的历史足迹,是对历史最具体的重演,是很好的过程体验教学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规律并从相关历史事件中广泛吸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把物理学史教育真正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按照教材展现的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过程,先提出是什么原因使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寻牛顿的足迹,重演历史过程,动手和动脑,经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让他们在万有引力的简洁公式中看到了宇宙的统一与和谐。

5.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2010年8月21日——25日,我参加了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高中物理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内容丰富,感受很深,收益匪浅。既有专家的讲座,得到理念的提升,又有中学同行的表演,感受新课改的精神,同时还有领导的鼓舞和鞭策,让我们一线教师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实。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心灵上得到隆重的洗礼,大脑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解脱,细思回想导师、教授的精彩讲课,他们的声音、形象久久回荡在脑海,永不退却。教授的思想教育了我,导师的思想影响了我,使我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种重要的思想,比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重要。

第一天是人教社周誉蔼琴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地引领我们走进高中物理新课程。通过为什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以及新课程新在哪里这两个主题。并结合一些很具体案例对新课程改革做了生动地、具体地介绍。我们听后有收获,也有思考。在将要新课程改革的前夜,我们怎么把新课程的理念一步一步地带进课堂。怎么在课堂中有机的整合三维目标。

第二天是北京海淀区教研员苏明义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我们中学物理界的这些精英对教育教学的关心和教师职业的执着追求,他幽默、风趣的讲解让我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上午,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战的经验。这种经验上升为他对教育的四条信念:信念一:教育强调和谐:健康第一,以德育人,开发智慧,贯穿审美(系统性)。信念二:教育追求有效:让师生们用较少时间,能得到较大收获(科学性)。信念三:教育需要激发:用榜样和实例去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去启发(艺术性)。信念四:教育要求行动: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技能,经验出智慧(技术性)。他把他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20条经验毫无保留地教与我们,难能可贵,可以领略其人格魅力。

许晓林、陈继明等其他几个专家的讲座给我们展示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给我们基础教育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多么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都将无法得以落实。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我们自身的素质的高低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加强理论素养的学习,可以是集中学习,更多的是自己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准备,以满足学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可以走出去看看别人的做法,听听别人的课堂,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在物理课中,怎么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把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运用在课堂中,把教和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导学。教比导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把握教学的节奏和环节,除了有很好的掌握教材以为,更多的是有掌握学生,了解学生。教师的教不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不是电视屏幕上的节目,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

这样的学习机会是难得的,是很宝贵的,我希望通过这个培训班的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和专家型的中学教师,“学以致用,研学并进”,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广泛交流,资源共享”。

在这几天学习过程中,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物理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6.高中物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反思 篇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对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定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下面我就高中新课程施几年来的实验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与原《物理教学大纲》有所不同,原大纲中对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按照要求组织教学,同时各分组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器材及使用说明、实验步骤等,但现课程标准中则没有,甚至对哪些为分组实验、哪些为演示实验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内容标准中以“通过实验认识”、“经历某某实验的研究过程”、“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认识”等的语言对可进行实验的地方进行说明,至于是做分组还是演示都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至于实验器材、原理的确定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这是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的最大区别,给了教师更大的决策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性、选择性。同时在每一模块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让学生参与、体验实验活动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制作、体验、定性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为学生的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参与的平台。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在附录1设置了物理实验专题,对实验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要求从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实验误差分析研究、方案与结果的评估交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专题列出了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示例,学校和教师可自行开发实验项目,但必须从中至少完成8个。对于实验能力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了6点要求:一是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可重复性和控制性是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以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测量结果;知道精度和准确度的区别;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三是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四是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对较复杂或没有使用过的仪器,能读懂仪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该仪器。具备用已有的知识和设备熟练完成实验能力。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五是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六是在实验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具有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能够用科学语言,正确的写出实验报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要比原大纲的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针对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建议学校要在现有课时的基础上,将实验示例中的至少8个实验安排到科学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中完成,在每模块教学中再进一步增加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至少要完成考试大纲中必须考查的相关实验。

二、认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谓物理实验,就是根据确立的实验课题及猜想(实验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创造或控制特定的条件,确定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案,排除偶然、次要的因素的干扰,使某一主要的物理现象发生或重演,获得科学事实,从而进一步检验、发展物理理论。其对学生学习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科学的素养是很好的教育平台,但不同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相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实验的中的技能训练型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则不同,教学中应从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六种能力(课程标准实验专题的能力要求),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走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科学探究的七过程进行的误区,科学有效的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

技能训练型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物理仪器调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的事项,主要突出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的应用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培养学生学会看仪器说明书并学会使用仪器的能力。

测定性实验主要用来测量某些物理量或物理常数。测定性物理实验总是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该类物理实验,关键的问题是使学生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或基本公式,确定待测量和相关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验证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实验技能。它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的理解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由于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因此,必须向学生说明误差的允许范围,在误差的范围之内,实验的结果就可以认为与物理规律相符合,不能要求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

探究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进行的,也可以称为探索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制作和装配性实验是为了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

建议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环境条件对实验设计进行再创造,为学生尽量多的创设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学习知识,要避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媒体实验”、“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的现象的发生。演示实验,也要尽量让学生参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感悟体验过程、理解获取知识、锻炼提升能力(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

三、调整物理实验教学的学习方式,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

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单一示范者,要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各种学习形式举例如下:

自主活动式: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如“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实验,学生可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方案设计;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

实验设计式:实验设计是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如研究单摆及其规律之后,提出如何测重力加速度的课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案。学生可根据学过的物理场景,如运动学中的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动力学中的超重、失重现象,斜面上的匀变速运动等确立实验方案,并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活动去体验真实,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假设上。

课题作业式:适当布置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课题作业”,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一些探索的方法,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如选用传感器制作控制电路;用变阻器设计几种不同的控制电路,并说明其原理及特点等。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体验和感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提高素养。

四、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实物和事例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我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水果电池,而后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这种取材于生活的做法既消除了学生对电池的神秘感,又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再如,演示反冲运动的现象时,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被反冲到空中的视频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猫被反冲到空中的原因:猫、水管和水构成一个整体,当水向下高速喷出时,在内力的作用下,猫、水管要向反方向运动,猫被反冲到了空中。这些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与物理学相关的领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7.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 篇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实例,实践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 物理探究性实验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构建知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由于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理念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目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 动手操作能力差;以“背”实验步骤、结论代替实验操作等问题。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有的实验只讲不做, 演示实验常被视频或课件取代, 学生探究实验常改作教师演示实验, 以上教法必然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压抑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正确地发挥和有效地结合, 致使教与学的效果欠佳。

怎样才能让教师正确地、充分地理解科学探究的精髓?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相结合?如何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将三维目标有效地融合?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丰富的探究内容和有限的探究时间之间的矛盾?如何将科学探究要素灵活地渗透在其他教学环节中?有没有可能让学生充分地、深入地经历一些探究性实验, 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了了解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及初中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现状, 我们制订了下阶段的研究内容, 并在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初采用了自行设计编制的调查问卷, 分别对福州屏东中学本部 (公立初中重点校代表) 和福州屏东中学屏北分校 (公立初中一般校代表) 两所学校中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及其任教物理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

1.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发掘适合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课题与素材。在做好课程要求的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 又进行新的尝试, 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部分, 改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实验的未知性, 改验证、测定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加能够促进知识迁移, 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验。

2.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在初二开设的综合实践课平台,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探究课题、探究内容、探究过程的设计上应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3.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行动研究, 在中期时进行总结反思, 积累典型课例, 生成适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以对今后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指导。

三、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科学探究要素的基础上, 通过探究性实验课例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逐步总结了适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经验与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讨论实验原理;根据实验探究目的和基本原理, 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分工合作与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其中, 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分工合作与实验探究这三个环节可根据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循环调整和完善。具体参考该模式在综合实践课———水火箭课堂中的应用 (见表1) 。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普遍都能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都能较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的同时, 也极大地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环节, 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得到激发, 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强化, 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在师生引导互动中, 学生能够“跳一跳, 够得到”,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逐渐内化科学思考的过程;在生生合作互动中, 合作小组能顺利地产生核心组员 (人选在不同的探究课中会随着核心方案提供者的变化而变化) , 并通过团队探讨而生成分工与合作, 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在实验探究中, 学生能明确相关概念和规律,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更愿意大胆地参与实验探究,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参与课题设计的教师, 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能主动地更新教学理念, 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对待学生更加充满爱心、细心和耐心,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能力。

四、实践反思

1.学校的大力支持

能有效开展初中探究性实验教学, 我们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如学校教研经费的投入, 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研意识提升的相关培训, 综合实践课的平台支持等。

2.把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尺度

充分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经历诸多环节 (如上文所述) , 但不可能对每一个探究实验都进行这样的拓展。教师在进行课例开发时应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对探究素材进行筛选, 处理好各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和探究内容之间的矛盾, 对模式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侧重性的教学。

3.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1) 继续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资源, 积累并形成规范的校本教材集。

(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在课题相对开放的情况下, 如何既能高效引导又能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并且做到收放自如?如何引导好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合作与分工?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让平常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享有组织权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聂桂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状况及推进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王喜军.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45-001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反思能够提高教学技能,有助于认清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本文重点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进行有关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简要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是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坚持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程下高中物理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其次,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物理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操作性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1.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所以,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之一是坚持进修、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丰富营养。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连起码的底气都没有。教师的成长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二是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閱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了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

2.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

(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进行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很多。

三、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启迪性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能够很好的促进物理教学,有很强的启迪性,它启迪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构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1.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信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在新课改一标多本的格局下,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实际是构成教学内容的三个基本要素。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删减与质的改造,是建设高效高中物理课堂的迫切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丰富。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建设“对话·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否有利于高效实施自主学习为准则,而不是为方法而方法,为手段而手段,华而不实。

上一篇:毕业生实践环节手册填写说明下一篇:外架搭设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