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

2024-07-28

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共8篇)

1.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 篇一

2018龙岩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详解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国家对幼儿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更是幼儿教师在园顺利开展保教活动的前提条件。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的基本理念,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等都是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今天我对此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做了梳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加准确的把握这部分知识点,做到在考试中胸有成竹。

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包括:

(一)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方能乐于奉献,甘为红烛、人梯。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教师做好日常保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对待幼儿的道德

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评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热爱幼儿是要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幼儿,走入幼儿的心灵深入,呵护其健康快乐成长。

(三)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

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也必须协调好幼儿教师与幼儿教师教师、集体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完成,班级保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幼儿教师集体劳动创造的结果。

(四)对待自己的道德

爱自己,不断激励自己上进、向前,不断为自己制定前进的目标,才能不满足于对知识的渴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时刻以一个严格的标准规范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包括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知法守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爱国守法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也是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更是一种影响学生的有效手段。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梁启超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也不旁骛,便是敬”。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以正确、持续的充满热情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爱学生的基本含义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最早出现在《北齐书·王昕书》中。“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生活、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行为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包括在语言规范文雅、仪表端正遵守社会公德、廉洁从教等方面都要为学生做好一个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8年9月2号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八条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基础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教师的原有知识经验会存在与新课程之间的差距,为了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修、反思培训、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自我提升。教师要把自身知识的更新作为一件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教师证职业道德这一知识点,并不难攻克。只要各位学员讲没想内容做到准确识记并理解,就可以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考试中大放异彩。

2.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 篇二

1951年11月, 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召开, 确定当时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一方面要办好正规师范学校, 树立师范教育必要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开办各种短期师资训练班以及采用其他各种培养师资的办法, 以期迅速有效地供应大量师资”。并且指出“不注意正规师范教育, 将降低师资质量, 从而影响整个教育建设的健全发展”, 而“对现任教师要加强在职学习, 提高质量”。1961年10月, 周荣鑫同志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总结了我国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培养高中师资, 师专培养初中师资, 中师培养小学师资。《报告》还着重谈到了对高师毕业生的规格要求, 包括: (1) 政治方面, (2) 专业知识方面 (即文化科学知识方面) , (3) 教育业务训练方面, (4) 文化素养方面, (5) 健康方面。这些要求立意良好, 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久, 文革开始, 教育遭受严重破坏。劫难过后, 国家展开了全面的恢复与建设工作。在1980年9月, 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 又重新明确了师范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并指出今后的目标是, 教师都应当经过师范学校或其他学校的严格训练, 并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 (2) 掌握教育科学, 懂得教育规律; (3)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三个条件都过于笼统, 作为任用教师的标准, 显然难以把握, 不切实际。到1984年, 全国8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不具备合格学历的仍有400多万。所以,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要争取在5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证书的, 才能担任教师”。经过调查与研究, 1986年9月, 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的通知》, 决定实行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这项制度从1987年正式运行。这种制度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两种。它是要求不具备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试。其考试内容、要求和办法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从实际情况看, 还不能够作为全面鉴定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而且, 这种制度只是针对不具备合格学历者, 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没有提出更高要求, 显然是不全面的。

二、基本对策

我国于1986年4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 初步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证书制。但它只是处于试行阶段, 并仅适用于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因而, 如何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完善教师证书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我国师资队伍尚处于不足和不稳定的状态中, 确立教师证书制是“广开师源”的有效途径, 那些在师范教育系统之外接受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 具有相当学历的人, 只要他们愿意从事教育工作, 可以参加教师证书的考试, 获得相应的教师证书, 就有资格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 这将为我国师范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提供有利条件。从长远意义上讲, 教师证书制还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和考核, 不断更换自己的证书, 努力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证书, 从而保证他们终身都处于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之中。

1. 提高思想认识

经验告诉我们, 但凡一项政策, 一种制度, 一个改革方案要贯彻落实, 必先从思想认识入手。因此, 使得各级领导、教师教育的行政部门以及全社会, 充分认识我国实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这一制度的推行对振兴中华民族, 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是确保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

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制度, 以一个标准去衡量、要求、培养教师, 才能真正改变当今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现状, 改善教师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真正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 才能为中国教育的振兴提供决定性条件, 才有望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 为中国的发展振兴奠定基础。

2. 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坚定不移地依法治教。

制度制定后, 关键在执行, 不能流于形式。一个制度出台容易执行难。在当今社会, 有法不依, 知法犯法已司空见惯。往往一条法规, 一项政策, 一个制度不是刚一执行就夭折, 就是执行不下去或歪曲窜改而面目全非, 最后只落得一纸空文而已。这样的教训深刻而惨痛,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是制定出台一个制度是不够的。真正关键的是如何贯彻在具体行动中, 坚定不移地依法治教, 持证上岗, 严格杜绝一切非法行为, 防止走过场。

凡是一项新的改革都会遇到各种阻力, 因为它不可避免地要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不会例外。尤其到了今天, 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教师职业变得越来越稳定而安全, 教书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青睐。其结果, 为了挤进教师行列, 有人难免会托关系, 找路子, 为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也难免在职的某些领导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营私舞弊, 任人唯亲, 把一些难以胜任的人安插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一切都为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造了困难, 加大了难度。

3. 加强领导和监督

要想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就必须要加强领导, 完善监督机制。要让各级领导都有足够的重视, 大力的支持, 积极的参与, 大胆的负责, 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的执行落在实处, 不走过场, 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抓而不紧, 等于不抓。只有依靠各级组织加强对制度贯彻执行的领导,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从现在做起, 从自身做起, 发挥制度的作用,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才能真正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把好关, 尽好责。

4. 坚持实事求是, 处理好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是我国实施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样, 才能顺利开展这项工作, 切不可搞一刀切, 走极端。否则, 只能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困难。根据我国的实际, 我认为必须对下列问题给予正确认识和处理。

(1) 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长期以来, 民办教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其中一些优秀教师要不拘一格, 给予转正, 授予资格证书;对有一定能力但需要培训才能合格者, 组织他们培训, 达标后再发给证书;而对于那些确实难以胜任的, 要毫不心软地从教学岗位上换下来, 以保证教师的质量和维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肃性。

(2) 学历合格与能力合格问题。在从事教育的人中间, 有不少教学时间很长、经验丰富, 但学历偏低的教师, 对他们, 不能把学历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也不能实行一刀切, 而应根据实际水平, 组织专家鉴定, 能力的确合格者, 要任人唯贤, 知人善用, 发给他们同等学历的资格证书;对于那些学历合格, 但能力很差的人, 必须通过再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

(3) 偏远贫穷地区师资匮乏问题。在我国, 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 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直接关系着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偏偏在这些地区, 师资力量薄弱, 优秀教师缺乏, 高学历的人才分派不下去。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大难题。针对这一现实, 政府有必要出台向农村, 尤其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 切实能够鼓励和吸引合格学历水平的人才到那里去, 对他们的待遇应优于城市里的同等级的教师。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也为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贯彻落实铺平了道路。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 欲从教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 经过一定的考核评价, 取得教师资格后, 方能成为一名教师。只有获得合格证书后, 才能取得任职的资格, 这是从专业上提高教师水平的一项严肃措施, 也是改革师范教育, 提高我国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经费研讨组编.教育经费与教师工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3.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篇三

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缺少对职业教育教师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定,仅以“确有特殊技艺”做笼统概括,具体操作起来,“特殊技艺”有何标准、如何认定等方面都未做明确细致的划分和规定,造成职业教育教师准入上的专业性缺失。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不仅仅是学历资格的问题,而应该根据实际要求,全面反映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国外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表明,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或者说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资格制度应有对候选人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完善职教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证书获取应呈递进的过程性设计。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使用年限,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时效性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资格实质上是终身制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应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没有证书的教师可以先任教,然后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取得临时教师证;即使是已经拥有了资格证书的教师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定年限内必须更新或维护。职业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今天,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不断学习,建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

4.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 篇四

1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2第一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功能和类型 3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4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分类

5第二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6加涅的学习理论 7智慧技能的形成 8动作技能的形成

9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八个半 10关注论 11角色认知论 12心境论 13典型行为论

14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15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6第一节 教学能力及其构成 17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关系 18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19五种教学能力的关系 20第二节 教学认知能力 21领会课程标准能力 22分析教材能力 23了解学生能力

24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 25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26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27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28教学策略设计能力

29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 30第四节 教学实施能力 31课堂调控能力 32实施教案能力 33教学应变能力。

34第五节 教学反思能力

35第六节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36第三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37第一节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38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39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40克服认知偏差:

41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42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43常用的德育方法: 44说服教育法 45榜样示范法 46情感陶冶法 47实际锻炼法 48品德评价法 49自我教育法

50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51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52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53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54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55学习辅导能力 56课堂集体辅导:

57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

58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59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60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61第三节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62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方法 63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64第五节 依法从教能力 65知法、懂法

66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67第一节 教师科研能力 68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

69第二节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的能力 70课题选择的标准 71文献查阅的作用

72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 73文献查阅的原则

74第三节 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75第四节 掌握研究方法 76观察法 77调查法

78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79实验法 80历史法

81行动研究

三、职业能力功能 82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①完善个人修养。职业能力修养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83第一节 信息能力含义与类型 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个人修养会促使84第二节 信息获取能力 一个人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业务上取得声望后也会进一85信息检索 步促进其多方面提高修养水平,并在做人方面更加注86手工检索

意。实际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把职业能力与个人修养联87查找文献一般按下列过程进行 系起来,从工作和生活的总体表现来评价职业能力和个88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人修养。

89第三节 信息理解与处理能力 ②提高职业威望。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90第四节 信息传递能力 对地位。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的排位不高,一般位于91教学口语 社会各类职业的中间靠下,其中重要原因是认为中小学92教育口语

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不强。专业性职业化这就是所说的教93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师职业能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对提高教师职业威望至94第一节 教师语言与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重要。

95第二节 教师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③增强职业信心。职业能力对教师职业信心的影响是积96第三节 教师的身体语言 极的、正向的,并且随着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信心也在97手势语言 不断增强。因此提高职业能力对教师获得职业信心具有98体态语言

重要作用。

99第四节 沉默和暗示

④提高工作效率。影响效率的原因很多,真正与工作效100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率相关的是职业能力。

101第一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与作用 ⑤保证工作质量。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质量与教师102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职业能力强意103第三节 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味着工作质量高,反过来,工作质量高也意味着职业能104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

力强。

105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4四、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分类

106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 1.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

107第一节 教育机智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①教学能力;②教育能力;③管理能力;④科研能力。108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2.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

109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 ①信息能力;②语言能力;③交往能力;④教育机智;110第四节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 ⑤角色认知能力;⑥自我提高能力。111第五节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5第二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12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一、心理学对能力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研究

113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心理学把人的一般能力分作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两部114第二节 对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分。早期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桑代克、斯金纳的“条件反115第三节 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认知

射”理论。

116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6

(一)加涅的学习理论

117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言语信息、智慧技能、118第一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加119压力与应激 涅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20情绪与情感

7智慧技能的形成

121中等学校教师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122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能力。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内、外部123第二节 教师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的条件。内部条件是已习得的智慧技能,外部条件是包124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

括人和物在内的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125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8动作技能的形成

126第三节 教师人格自我完善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动作技能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127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如阅读、书写、演讲、绘画、舞蹈、唱歌、体育活动等,128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都有特定的动作要求,按照动作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就129第一节 教师的学习能力 是动作技能。

130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 动作技能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实践过程131第二节 教师的研究能力

可以概括为:目的--观察--辨别--操作程序的掌握--练132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习--反馈--熟练

133第三节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9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34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1.智能结构

135教育教学论文的结构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的核心是“八个半智能”类型:136分析论证能力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137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博物只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138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程序 智能。

139第五节 教师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智能的形成

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性特征:①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能;②幼儿早期阶段,1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③学龄阶段,智能2第一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功能和类型 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四是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概念

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

二、教育学对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程研究 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

(一)几种研究 级职业能力。

10关注论

基本职业能力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某件事,能够顺描述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职业能利地完成某项教育任务的能力。

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关注他人阶段;②关注自己阶段;高级职业能力是指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个性化地、情③关注教学阶段;④关注学生阶段。景化地、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11角色认知论

3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角色感性认知阶段;②角色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专业自我中心认知阶段;③角色比较认知阶段;④群体角色获得的能力,学术性与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认知阶段。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能力,12心境论

这种能力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受挫与平静;②稳定与自信;不过已经实践化,个人经验化了,因此,用“教师职业③保守与低落;④抱怨与退出。能力”这个概念更适合一些。但是,可以肯定教师专业13典型行为论

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之一。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准备与模仿;②积极上进;

二、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

③熟练应变;④反思与革新;⑤墨守陈规;⑥退缩与退①实践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差异性。

出 1

4(二)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师职业能力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强调三个方面:①强调基础知识和训练;②强调多种水平的实践;③强调自觉和勤奋。

15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6第一节 教学能力及其构成

一、教学能力的含义

(一)教学

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活动的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17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关系:二者同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具体方法、策略和技巧、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评价学生能力。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总目标。

二、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①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②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③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④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对教师自我心理因素的反思能力。

⑤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19五种教学能力的关系:上述五种教学能力,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直接影响教学方案设计质量。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能力,也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的。20第二节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其他教学能力都是建立在对教学认知的基础上。

21一、领会课程标准能力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②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③掌握内容标准;④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2二、分析教材能力

分析教材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⑵深入分析教材内容:①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③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2

3三、了解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⑴从这整体上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⑵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①了解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②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③了解学生个体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24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分析内容标准;

2.分析学生的情况:⑴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⑵分析学生技能的起点;⑶分析学生的态度。

(二)分析学习背景

学习背景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社会环境或组织机构等因素。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

25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⑴把目标当做教师教学要求来写;⑵含糊不清,无法琢磨;⑶只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或概念等。26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⑴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⑵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27

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教学内容的整合表现在两方面:①教学内容心理化;②肢解、重组教学内容。28

三、教学策略设计能力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其选择与设计的主要依据是:①教学目标;②学生;③教学媒体。

四、编写教案能力 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⑴清楚教案的基本内容;

29⑵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实用性原则;③针对性原则;④创造性原则;⑤总结性原则。30第四节 教学实施能力

31一、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①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②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③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④运用语言艺术调控教学;⑤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32二、实施教案能力

实施教案的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⑴按已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

⑵按已设计的板书、已选择的方法和媒体进行教学:①板书时机要适当、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②运用教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③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课前要演示,以便上课能正确、恰当、顺利地操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3

3三、教学应变能力。

34第五节 教学反思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包括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和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一、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二、任务批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四种:1内部自我对话方式;2外显自我对话方式;3同事讨论方式;4行动研究方式。35第六节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⑴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⑶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⑸合作教学能力。

36第三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37第一节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一、德育能力的含义

(一)德育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内容也应放到德育中。

(二)德育能力

德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德育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学生的能力;②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38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教师了解学生要侧重了解学生的几个方面:⑴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⑵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⑶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39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能力。

一、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40

(一)克服认知偏差: ⑴消除第一印象。第一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应效应”。⑵克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⑶驱除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人或某事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它方面。⑷力戒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致使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原有看法。

(二)做到恰如其分

41二、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一)刺激—反应法:⑴系统的刺激:①量表测定法;②自由反应法;③投射调查法。⑵突然的刺激;⑶模拟自然的刺激。

(二)现象—本质法: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三)效应一本体法: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到事物本体。

三、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评价内容的激励性;

(二)评价语言的激励性。42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是教师依据相应的教育目的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能力。

一、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三、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43常用的德育方法: 4

4(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直接。分为两类:⑴语言文字说服;⑵事实说服。说服教育时注意以下几点:⑴教师要懂理;⑵教师要通情;⑶教师要善言。4

5(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感;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⑶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46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一种方法。特点是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包括:⑴人格感化;⑵环境陶冶;⑶艺术熏陶。

进行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⑴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⑵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特点是实践性、行动性。分为以下几种:⑴学习活动的实践;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⑶执行具体制度的实践。

运用实际锻炼法时要注意:⑴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⑵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⑶及时强化。48

(五)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有三种方式:⑴奖励;⑵惩罚;⑶操行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⑴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⑵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加评价活动;⑶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49

(六)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方法。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⑴自我认识;⑵自我驱动;⑶自我控制;⑷自我发展

运用自我教育法,教师可从几方面加强指导:⑴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与动机;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⑶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时要注意三点:⑴贴近时代,赋予老传统以新内涵;⑵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⑶贴近学生,具有亲切感。

四、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要做到: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⑵要关注青少年的灵魂雕塑和精神培养,并把它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位;⑶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思路方案,提高教育效果。51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途径有两方面:⑴了解身边学生的心理表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审批和师生日常交往进行观察;⑵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及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从中了解最新的相关信息,进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挫折心理、个性心理、考试心理、个性心理等。常见的个性心理缺陷是自卑、嫉妒、虚荣。

三、明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

五、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技术。教师应力求“三到”:一是情到;二是言到;三是眼到。

52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53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54一、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一)组织上课

(二)维持课堂纪律

(三)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定规则;最后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对于课堂练习,教师事先做好练习内容和方法的准备,练习过程中要控制练习进程、掌握练习质量等。

(四)组织课堂分组活动:①确定分组方法,座次安排;②要考虑学生学习要采用的形式,如是否需要安排中心发言者、使用练习材料等;③要督促学生凳参与活动;④要控制进程;⑤要认真总结,提高小组活动质量与效果;⑥要考虑学科特点,避免流于形式。

(五)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5

5二、学习辅导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辅导一般是指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对新的学习内容还不能理解和掌握或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老师所做的重复性、补充性或加深性讲解。56

(一)课堂集体辅导:

⑴反馈辅导:是新课程讲授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它需要老师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单元辅导:是一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辅导。⑶考试辅导:是阶段性学习结束后,为了迎接学期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所做的复习性指导。

⑷自学辅导:是一种特殊的个别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或者有专门的自学教材或软件,或者是老师选定某个章节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自学完成学习任务。

(二)个别辅导

三、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

大体分两种情况:⑴学生学习小组指导;⑵学生研究小组指导。

四、学习档案管理能力

58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一、学生体育管理能力

教师要具备以下管理能力:⑴了解体育工作的法规;⑵按照体育合格标准开展工作;⑶组织好“一课”“三操”“两活动”: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要组

织好这些活动⑴要有相应的体育活动知识,以适应指导学生正确活动的需要;⑵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⑶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使这些集体性的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起来;⑷要有规章制度,善于利用制度的力量保证活动的规范性和经常性,并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的养成;⑸要把握好组织学生体育活动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是全面发展原则、增进健康原则、全员参加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二、学生卫生与安全管理能力

59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卫生工作归纳为几个方面:⑴教学卫生;⑵体育卫生;⑶劳动卫生;⑷生活卫生;⑸心理卫生。

60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双面爱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改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61第三节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内容:

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

2三、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方法

⑴教师本人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向学生生动的讲解各项规定和要求。⑵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练地记住各项规定和要求。⑶训练学生按照规范做事,并养成习惯。⑷平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⑸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的习惯,形成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荣的风气。⑹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⑺认真开展批评、表扬和奖励活动,树立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学生榜样。

63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要有以下能力:⑴建立班级体领导核心;⑵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⑶解决学生个别问题;⑷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⑸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64第五节 依法从教能力 6

5一、知法、懂法

⑴教育基本法: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一切教育立法的依据。

⑵教育部门法:是依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学前教育法等。⑶综合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针对跨部门的横向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律,如学校法、教师法、考试法等。⑷单行教育法:是教育部门法中包括的单个具有法律文件条文,如各种法规、条例、章程、规程等。

⑸教育相关法:是与教育工作相关、教师应该有所了解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收养法》、《儿童权力公约》等。

二、依法从教

66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67第一节 教师科研能力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是寻求教育现象正确认识的活动,认识的成果构成了教育的各门学科知识。

二、教师科研

教师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程序和方法解决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并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活动。具有必要性和特殊性。

⑴必要性:教育工作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工作,为了避免工作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效率和效果、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提倡教师科研也是强调对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

⑵特殊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要遵守通常的研究规范,另一种是把“教师科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那就有了特殊含义。

教师科研特殊含义包括几方面:①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②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③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④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⑤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三、教育科学研究历史

四、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 科学研究工作要讲究道德规范,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学风严谨等都是举世公认的科学研究道德规范。内容包括:⑴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⑵尊重学生的权益;⑶尊重学生的名誉权;⑷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69第二节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的能力 70

二、课题选择的标准

具有创新性是课题选择的根本标准。对于教师科研选题的标准则是看选择的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对失去教师自己的工作有用处,如果有用处,就有价值,否则就另当别论了。所以特别强调校本科研、教师科研、行动研究。

三、课题选择的条件 7

1四、文献查阅的作用

⑴避免重复研究;⑵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⑶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⑷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7

2五、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

(一)具备文献资料检索知识

教师应有一些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如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档案学等。简单地说①要知道检索途径,即到哪里去找资料;②要懂得资料的类型;③懂得使用检索工具;④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二)掌握文献资料阅读技巧

教师应该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不同阶段使用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阅读不同价值的文献。一般来说,开始阶段用浏览或速读的方式阅读文献,做到对文献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对具体文献的内容和价值有所了解;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求精读必须熟知的文献。合理地利用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既保证阅读的质量又保证阅读的速度。

(三)养成文献资料积累的好习惯 7

3六、文献查阅的原则

⑴要有“坐冷板凳”精神;⑵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⑶要注意资料的质量;⑷安排足够的时间;⑸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74第三节 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一、制定研究计划

一份研究计划的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二、实施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⑴控制研究工作进程;⑵收集与整理资料;⑶写作论文或报告。75第四节 掌握研究方法 76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研究考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接触来感知研究对象,得到的资料真实可靠又比较容易,因此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的应用要求 ⑴保证对象的自然状态;

⑵做好观察记录:①结构性记录方法:要求事先构造好观察的项目体系、对每一个观察项目作出明确的定义、准备好记录单。②非结构性记录方法。记录方法有日记记录法、佚事记录法、音像记录法等。

(二)观察法的操作:①准备阶段;②实施阶段;③资料处理阶段;④撰写报告或论文。77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法具体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78

(一)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⑴问卷的编制:①问卷的结构;②问题项目的编制要求;③问题答案项目的编制要求。

⑵问卷的回收与整理:①保证回收率;②整理出有效答卷,作归类分析,编制好图表。

(二)问卷法的操作步骤:①确定课题;②编制问卷;③选定样本;④问卷发放与回收;⑤问卷整理;⑥写研究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一)实验法的应用要求

⑴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实验什么、所希望的效果是什么要清楚。

⑵其次要搞清楚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干扰变量及如何控制,即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⑶要仔细界定实验结果的内外效度。⑷找一本教育实验方面的书认真读一读,有了基础知识后再研究自己的实验应该采用何种设计。

(二)实验法的操作

⑴准备阶段:①确定课题;②提出假设;③明确变量及结构;④选择实验设计;⑤准备实验工具。

⑵实施阶段:①确定被试及分组方法;②引入自变量;③控制实验进程;④资料收集;⑤阶段实验总结。⑶资料处理阶段:①整理实验数据;②数据统计分析与制作图表;③校验实验假设;④做出结论和推论;⑤解释结论和推论。

⑷撰写实验报告:组成部分为①问题;②方法;③数据分析;④结论。80

四、历史法

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作的阐述方法。

(一)历史法的应用要求

⑴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①历史客观性原则;②历史整体性原则;③史论结合原则;④批判继承原则。

⑵了解历史资料的种类:①文字资料;②实物资料;③口碑资料。

⑶懂得历史资料的价值:直接史料(原始资料或第一手史料);间接史料(转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第三手资料)。

⑷慎重使用历史资料。

(二)历史法的操作过程:①确定研究问题;②构造问题假说;③搜集证据资料;④对资料做出考证与整理;⑤检验假说;⑥文章构思与写作。8

1五、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82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83第一节 信息能力含义与类型

一、信息和信息能力

(一)信息

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二)信息的分类

⑴内部信息:存在或活动于学习者个体内部的信息。⑵外部信息:是指环境作用与学习者感官的信息。又分为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

按其对人们的意义可分为:①有用信息;②干扰信息;③冗余信息。

教师需获取的信息分三大类:⑴关于学生各方面的信息:①学生个人信息情况;②班级整体状况方面的信息;⑵学科专业信息;⑶教育专业方面的信息。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运用能力。信息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中等学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84第二节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资源中及时快速准确收集到有用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资源的游览与查找能力: ⑴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⑵信息检索能力

85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存储起来;②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

信息检索系统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存储,以供用户检索的系统。可分为两种:手工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检索系统。①手工检索

86手工检索是以手工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的一种检索手段。手工检索的工具主要有目录类、索引类、检索性文摘类三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检索,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检索手段。计算机检索包括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⑶围绕课题查找资料案例。

87查找文献一般按下列过程进行:①提出问题;②选择检索工具;③确定检索途径;④确定检索方法;⑤按线索查找;⑥索取文献;⑦阅读文献。

二、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表现在:⑴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⑵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89第三节 信息理解与处理能力

一、信息的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识别教材信息的含义;⑵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⑶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处理能力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⑴信息分类能力;⑵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⑶信息重组能力;⑷信息编辑加工能力;⑸信息存取能力。

90第四节 信息传递能力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91教学口语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用语。教学口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总结语。

92教育口语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谈话,它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用语。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指向性,要有可接受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可分为劝导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

⑵利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①板书传递信息的能力;②撰写评语传递信息的能力。⑶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⑷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①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标本、模型、图表、挂图等;②另一类是现在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仪、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

93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94第一节 教师语言与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语言

(一)教师语言的特征:①科学性;②规范性;③教育性;④启发性;⑤激励性;⑥审美性。

(二)教师语言的功能 ⑴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撑握:

①教师语言的清晰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②教师语言的准确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③教师语言的动听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⑵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①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②影响学生审美达能力的发展;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⑶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二、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⑵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95第二节 教师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一、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指教师书写出来的语言,即用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如板书、作业评语等。

⑴书面语言的作用:①准确与简约地表达教学内容;②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⑵运用书面语言的要求:①注意遣词、造句和修辞;②注意字迹正确、规范;③注意板书设计;④注意评语设计。

评语有五种类型:①肯定型评语;②欣赏型评语;③指导型评语;④征询意见型评语;⑤交流型评语。

二、口头语言

⑴口头语言的作用:①诠释书面语言;②灵活把握课堂;③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⑵运用口头语言的要求:①注意准确规范;②注意通俗易懂;③注意浅析简明;④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⑤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96第三节 教师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语言形式。

一、身体语言的作用:

⑴可以帮助组织教学;⑵可以增进师生感情;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⑷可以突出教学重点;⑸可以调控教学进程。

二、身体语言的种类

教师的身体语言包括手势语言、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三种。

⑴手势语言

97手势语言是指教师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达意思。主要包括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和形象手势。

运用手势语言时应注意:①手势应适量、适度、适时②手势应自然、得体、大方。⑵体态语言

98体态语言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运用体态语

言时应注意:①举止要恰当;②与学生交往的距离要适宜。

⑶表情语言

运用表情语言时应注意:①目光;②表情。99第四节 沉默和暗示

一、沉默

教师的沉默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不发表看法应对之。

沉默的作用:①具有信号功能;②具有评价功能;③具有教育功能;④具有遏制功能。

二、暗示

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情、手势、动作、环境)手段达到,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暗示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运用暗示的具体做法:

①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②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

③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性格及他们表现做出相应的反应,要使用鼓励的话语和表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学习信心。

100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101第一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与作用

一、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二、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1)对教育工作的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交往方式和策略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如方式和策略使用不当,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对学业、对人、对事的看法。因此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教育的成败。

(2)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人际交往能力是帮助教师适应社会的重要武器,对教师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人际交往能力强或弱,决定他的人际关系是和谐还是紧张。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更好地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保持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①运用礼貌语言;②善于倾听;③把握谈话主题;④把握谈话机会。102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包括:①交往认知能力;②移情能力;③语言表达能力;④协调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关注

⑴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尊重

(三)信任

⑴要相信学生具备独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他们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⑵要相信学生具有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

103第三节 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教师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上级批准成立或社会认可成为社会或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单位,如教学单位、科研单位。

教师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中,由于教师工作、生活的时空条件,教师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接近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包括:①相互理解能力;②相互学习能力;③相互支持能力;④相互合作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原则 ⑴尊重;⑵竞争与合作。

4二、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时,要具备: ⑴角色自我意识能力; ⑵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

⑶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①高尚的道德品质;②良好的沟通能力;③出色的工作能力。⑷取得领导支持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原则

⑴服从领导分配;⑵支持领导的工作;⑶加强相互的沟通;⑷建立合作关系;⑸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三、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结构:⑴相互沟通能力;⑵相互理解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原则:⑴尊重;⑵支持。

105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能力

提高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能力的原则:⑴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⑵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⑶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

二、教师与社区的交往能力

教师提高与社区的交往能力的原则:⑴真诚沟通;⑵平等待人;⑶虚心听取意见。

三、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的结构:⑴学习能力;⑵沟通能力;⑶反思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⑴谦虚谨慎、虚怀若谷;⑵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四、教师的社会交友能力

要遵循的原则:⑴放松自己的心态;⑵找到交往的共同点;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⑷保持自己的本色;⑸探寻交往的规律。

106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 107第一节 教育机智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一、教育机智的含义

教育机智是指老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的基本因素是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观察是基础,理解是保障,决策与实施是外在表现。

二、教育机智的特征

教育机智的基本特征:⑴老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⑵老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⑶老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三、教育机智形成的条件 ⑴有强烈的责任感;⑵要了解学生,⑶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⑷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108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老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是老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⑴处理教学疑难问题;⑵处理课堂偶发事件;⑶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⑷处理自身失误。

109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表现出的机智,是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潜质及社会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随机性,情境性,巧妙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能力。道德教育中教育机智表现:①提示;②发挥;③渗透;④替换;⑤评价。

110第四节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就是老师在与学生日常交流和沟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有效地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分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和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一、随机调整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二、随机调整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可以分为:⑴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机智;⑵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机智;⑶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机智。111第五节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⑴尊重学生;⑵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⑶情绪要稳定;⑷态度要诚恳;⑸语言要含蓄;⑹行动要沉着;⑺方法要恰当;⑻要避免刻意;⑼要避免说教;⑽要适可而止。

112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113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一、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二、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14第二节 对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①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②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③心理健康的维护者;④专业人员和教育家;⑤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⑥课程的开发者;⑦人际关系的协调者;⑧学生学业的评价者。115第三节 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认知

教师角色冲突:由于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多了,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因不相容的期望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⑴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至;⑵社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⑶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可以采取选择、回避或妥协方式来解决。

116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⑴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有影响;⑵教学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认知有影响;⑶教学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有影响。

117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118第一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包括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排除心理障碍,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与人和睦相处等。

一、压力与应激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19

(一)压力与应激

压力:是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应激:负性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感受称之为尽量压力或挫折感受,这种心理压力或挫折感受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叫应激。

(二)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形成中等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⑴繁重的任务和多重角色使教师了承受巨大压力;⑵期望和责任感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⑶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⑷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另外,形成中等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前景等。

三、教师情绪与情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20

(一)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负性情绪与情感:包含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指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指对行动想抑制或阻碍作用的情绪、情感。两者又不完全统一,如焦虑让人感到不安,但既可能唤醒行为,也可能抑制行为。人们经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情感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嫉妒、内疚、愤怒等。

21(二)中等学校教师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⑴强迫:是指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而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

⑵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的起因是心理冲突。

⑶抑郁:通常是一种情绪障碍,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额综合症。⑷恐怖: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怖情绪。可分为广场恐怖、社交恐怖和特殊恐怖。12

2四、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调适方法有:⑴森田疗法。核心和原则:①顺其自然;②积极行动。⑵情绪宣泄法。最佳宣泄法是倾诉。还有运动和大喊大叫。⑶认知疗法;⑷淡化与转移。

123第二节 教师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12

4一、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

⑴生理功能紊乱;⑵心理功能下降;⑶负性情感增加;⑷迁怒于人。

5三、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⑴与人为善;⑵学会说“不”;⑶调整期望值;⑷保持轻松愉快;⑸放松与幽默;⑹暂时回避;⑺倾诉与求助;⑻保持年轻活力;⑼忘却与转移。

126第三节 教师人格自我完善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⑴和谐的人际关系;⑵宁静的心境;⑶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

常见的教师人格障碍类型:①自恋型人格;②偏执型人格;③回避型人格。

127

三、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⑴形成良好性格:①自律;②自尊;③自信;④认真负责;⑤自我克制。

⑵完善健全的人格:①悦纳自己、他人和新事物;②有自己的行事原则;③理智地做人;④富有同情心。128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129第一节 教师的学习能力

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是教师实现自身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基础性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为适应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吸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130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⑴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⑵增强学习意识;⑶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131第二节 教师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能力。132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⑴要提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选题遵循的原则:①实践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⑵要提高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⑶要提高教育实验研究的能力。

133第三节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一、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 13

4二、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135教育教学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本论部分。本论的组织结构分三种形式:横式结构、竖式结构、综合结构。

136

三、分析论证能力

⑴立论要客观;⑵论据要具体、真实、充分;⑶要加强文章的论述和分析能力

137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举措。教学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⑴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⑵更新教材的能力;⑶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⑴教师要冲破习惯性思维,避开思维定势,善于从侧向或逆向思考问题;⑵要敢于和善于质疑;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138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程序:①明确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③教学方法灵活多样;④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⑤确保课堂学习的秩序;⑥要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对待;⑦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139第五节 教师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主要的合作关系有:与学生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及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

一、与学生的合作

⑴教师必须热爱关心学生。热爱和关心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情投资,只有对学生一心一意的爱,才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信任。

⑵老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发扬民主。

⑶教师要坚持原则,纪律严明,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二、与同事之间的合作

⑴团结协作、相互扶持;⑵相互尊重、以诚待人;⑶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三、与学生家长的合作

5.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 篇五

专业与职业能力区别? 答:其一:有人建议使用教师专业能力概念,而不用教师职业能力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获得的能力,学术性、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能力,这种能力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专业能力,因此,用“教师职业能力”这个概念更适合一些。可以肯定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之一。其二:教育部的文件使用的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这样的提法,这种提法含义既窄且含混,也难说是一个概念,相比较,“教师职业能力”更有涵盖性。

教师职业能力特征? 答:

(一)实践性

(二)稳定性

(三)发展性

(四)差异性。

职业能力功能? 答:

(一)完善个人修养

(二)提高职业威望

(三)增强职业信心

(四)提高工作效率

(五)保证工作质量。

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分类?

答:1 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1)教学能力。(2)教育能力。(3)管理能力。(4)科研能力。2 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1)信息能力(2)语言能力(3)交际能力(4)角色认知能力(5)心理调适能力(6)自我提高能力。

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 答: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八个半智能? 答:语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体育能力,美术能力,社会能力,自然知识能力,哲学能力和自我认知智能。

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特征?

答:1 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力。2幼儿早期阶段,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3学龄阶段,智能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4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关注论职业能力发展过程?

答:1关注他人阶段2关注自己阶段3关注教学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角色认知论? 答:1角色感性认知阶段2角色自我中心认知阶段3角色比较认知阶段4群体角色认知阶段。

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答:挫与平静2稳定与自信3保守与低落4抱怨与退出。

心境论对理解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有直接的意义?

答:准备与模仿,积极上进,熟练应变,反思与革新,墨守成规,退缩与退出。

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概括为?

答: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环节问题,对这个概括?

答:一强调基础知识和训练 二强调多种水平的实践 三 强调自觉和勤奋。

第二章

教学能力包括?

答: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答:1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3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为教学能力为核心。

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种?

答: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 答: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 答: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五种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

答: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反思能力分别与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与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的。教学认知能力包括? 答: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答:

(一)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

(二)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三)掌握内容标准

(四)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分析教材的能力可包括几个方面? 答:

(一)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

(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分析可包括几方面? 答: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3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 答:

(一)从整体上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

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 答:解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2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3了解学生个体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规律。

教学设计能力包括? 答: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答:分析内容标准;分析学生的情况;

分析学生的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答: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分析学生技能的起点;分析学生的态度;

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答:把目标当作教师教学要求来写;含糊不清无法琢磨;只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可概念等;

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答: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

教学内容的整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答:教学内容心理化;肢解、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主要依据? 答:教学目标;学生;教学媒体;

教师教案的编写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答:清楚教案的基本内容;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

编写教案要遵循如下原则? 答: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总结性原则; 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 答: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机智。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答: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运用语言世术调控教学;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教师必须具有实施教案的能力,应做到几方面? 答:按已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按已设计的板书、已选择的方法和媒体进行教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板书运用时要注意几点? 答:板书时机要适当、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课前要演示,以便课上能正确、恰当、顺利的操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能力包括? 答: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和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教学反思方式主要是以下四种?

答:内部自我对话方式;外显自我对话方式;同事讨论方式;行动研究方式;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

答: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合作教学能力。

第三章

德育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答: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德育应侧重了解学生以下几方面? 答: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作为中学教师来说,要特别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情况?

答: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公德意识、法纪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民生法制观念、道德及法律的行为规范等。

评价学生能力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答: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克服认知偏差包括几个方面?

答:消除第一印象;克服心理定势;驱除晕轮效应;力戒近因效应;

评价人的心理品质的基本途径?

答:刺激反应法;现象本质法;效应本体法; 系统的刺激其中常用的几

种?

答:量表测定法;自由反应法;投射调查法; 刺激反应法分为三类? 答:系统的刺激;突然的刺激;模拟自然的刺激; 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分为两类?

答: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教师在进行说服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答:教师要懂理;教师要通情;教师要善言; 教师在运用榜样示范进行事实教育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答: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性;引导学生深记得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 情感陶冶法的特点? 答: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答: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实际锻炼的方式可分为几种?

答:学习活动的实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执行制度的实践;

教师在运用实际锻炼法时应注意?

答: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及时强化;

品德评价法包括?

答: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教师在运用操行评定时要注意几点?

答: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

自我教育的四个阶段? 答: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答: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明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技术;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

答:自卑;嫉妒;虚荣; 产生嫉妒的原因?

答: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隘。

第四章

教学管理能力包括? 答: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辅导能力;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学习档案管理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答:组织上课;维持课堂纪律;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组织课堂分组活动;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应注意?

答;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定规则;最后教师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

课堂集体辅导分为几种情况? 答:反馈辅导;单元辅导;考试辅导;自学辅导; 学习档案管理能力包括? 答: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平时成绩、历次考试成绩、学生作业、学生作品、品德鉴定、身体检查记录等。其中与学生学习有关的资料,就是学生的学习档案。学生体育管理能力包括? 答:了解体育工作的法规;按照体育合格标准开展工作;组织好“一课”、“三操”、“两活动”。

“一课”、“三操”、“两活动”分别是什么? 答:“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卫生工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答: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生活卫生;心理卫生; “五要”、“六不”分别是? 答:要定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洗澡换衣裳服、要勤剪指甲、要勤理发;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同用毛巾与水杯、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答: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能力?

答:

1、教师本人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向学生生

动的讲解各项规定和要求;

2、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练地记住各项规定和要求;

3、训练学生按照规范做事,并养成习惯;

4、平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

5、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的习惯,形成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荣的风气。

6、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

7、认真开展批评、表扬和奖励活动,树立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学生榜样。

班集体管理能力包括? 答: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解决学生个别问题;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培养良好的班风应做到? 答: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规范自己行为,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良好班风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团结班级每一名学生,使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安全温馨;再次是培养集体上进心,力争做好每一件事,逐步树立班级威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人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依法从教能力包括? 答:知法懂法;依法从教; 教育法体系分为若干层次?

答:教育基本法;教育部门法;综合教育法;单行教育法;教育相关法;

第五章

科学知识的特征要强调以下几点?

答:经验性;可验证性;解决性;预测性; 教师科研强调?

答:必要性;特殊性; 教师科研特殊含义包括? 答: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支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内容?

答:第一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第二尊重学生的权益;第三尊重学生的名誉权;第四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教师科研选题的根本标准?

答:看选择的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对推动教师自己的工作有用处,如果有用处,就有价值,否则就另当别论了。

课题选择的条件?

答:从主观方面讲,这种能力要求对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有深记得的理解;对当前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有深记得的认识;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从客观方面讲,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课题有些是“现成的”。文献查阅的作用?

答:避免重复研究;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文献查阅的原则;

文献检索应具备哪些知识?

答:要知道检索途径;要懂得资料的类型;懂得使用检索工具;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文献查阅的原则?

答:要有“坐冷板凳”精神;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要注意资料的质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研究计划大体包括几项内容? 答: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实施研究计划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控制研究工作进程、收集与整理资料、写作论文或报告;

研究报告的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答:题目页;摘要页(中英文);引言;方法;结果;讨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观察法应注意? 答:保证对象的自然状态;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方法可分两类? 答:结构性记录方法;非结构性记录方法; 观察的操作阶段? 答: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资料处理阶段;撰写报告或论文; 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答:问卷的编制;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编制合格的问卷要做到以下几点?

答:问卷的结构;问题项目的编制要求;问题答案项目的编制要求;

问卷法操作的具体步骤? 答:确定课题;编制问卷;选定样本;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整理;写研究报告;

实验法的应用要求? 答:首先要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实验什么,所希望的效果是什么要清楚;其次要搞清楚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干扰变量及如何控制即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要仔细界定实验结果的内外效度;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找一本教育实验方法的书认真读一读,有了基本知识后,再研究自己的实验应该采用何种设计。实验法的操作? 答: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资料处理阶段;撰写实验报告;

历史法的应用要求? 答: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了解历史资料种类;懂得历史资料的价值;慎重使用历史资料;

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 答:历史客观性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历史整体性原则;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考察历史现象;史论结合原则。论自史出,立论要有根据;批郑继承原则。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用批判的观点对待历史现象。

了解历史资料的种类?

答: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

历史法的操作过程? 答:确定研究问题;构造问题假说;搜集证据资料;对资料做出考证与整理;检验假说;文章构思与写作。

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答: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如下方面?

答: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能力;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信息资源浏览与查找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答:利用信息资源能力;信息检索能力;

教师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包括?

答:自然信息资源和人工信息资源

检索系统包括?

答:手工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系统。

国内手工检索工具书包括:

答:目录类;索引类;检索性文摘;

计算机检索包括?

答: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查找文献一般应该按照下列过程进行?

答:提出问题;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方法;按线索查找;索取文献;阅读文献; 教师的现场信息收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答: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信息理解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答:识别教材信息的含义;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 中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答:信息分类能力;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信息重组能力;信息编辑加工能力;信息存取能力; 信息传递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答: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

书面语传递信息能力主要包括? 答:板书传递信息的能力;撰写评语传递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答:一是明要求,使书之有用;二是抓重点,使书之有据;三是选词语,使书之有度;四是定形式,使书之有格;五是分层次,使书之有序;六是留余地,使书之有节。

教师的体态语言应包括两大方面?

答: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言;另一方面,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应包括那些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

教学媒体一般可分为? 答: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又叫普通教学媒体;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又叫电子技术媒体; 第七章

教师语言的特征?

答: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启发性;激励性;审美性;

语言的规范包括?

答:第一,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授课;第二,体现在教师语言的遗词造句上。教师语言的功能?

答: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语言表达的动听度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答: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教学语言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有声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的内容?

答:准确与简约地表达教学内容;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运用书面语言的要求有几点?

答:注意遣词、造句和修辞;注意字迹正确、规范;注意板书设计;注意评语设计;

教师的评语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答:肯定型评语;反常型评语;指导型评语;征询意见型评语;交流型评语; 口头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诠释书面语言;灵活把握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答:注意准确规范;注意通俗易懂;注意清晰简明;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身体语言的作用?

答:可以帮助组织教学;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调控教学进程;

身体语言主要包括? 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手势语言和表情语言;另一方面是指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修养、风度、与学生交往的距离;

身体语言的种类? 答:手势语言;体态语言;表情语言; 手势语言包括? 答: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形象手势;

手势语言的能力应注意? 答:手势应适量、适度、适时;手势应自然、得体、大方;

体态语言应注意?

答:举止要恰当;距离要适宜;

沉默的作用?

答:具有信号功能;具有评价功能;具有教育功能;具有遏制功能;

暗示的具体做法包括? 答:1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3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性格及他们表现做出相应的反应,要使用一些鼓励的语语和表情,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学习信心; 第八章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答:对教育工作的作用;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 教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答: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答:首先,给自己确定恰当的位置;其次,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尽力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再次,要了解自己的性格;

如何正确认识他人? 答:首先,对交往对象要有初步的、全面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对方的优缺点;再次,要了解对方的性格;

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的重要手段?

答:运用礼貌语言;善于倾听;把握谈话主题;把握谈话机会;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包括?

答:交往认知能力、移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

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答:关注;尊重;信任;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包括? 答: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

能力的结构?

答:相互理解能力;相互学习能力;相互支持能力;相互合作能力;

提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尊重;竞争与合作;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结构?

答:角色自我意识能力;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取得领导支持的能力; 取得领导信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答: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出色的工作能力;

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服从领导的分配;支持领导的工作;加强相互的沟通;建立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结构?

答:相互沟通能力;相互理解能力;

提高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尊重;支持;

提高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能力,要遵循以下的一般原则?

答: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师与社区的交往能力,要遵循的原则? 答:真诚沟通;平等待人;虚心听取意见;

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

答: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结构;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

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包括?

答: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沟通能力;

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友能力,要遵循以下原则? 答:放松自己的心态;找到交往的共同点;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保持自己的本色;探寻交往的规律; 第九章

教育机智包括?

答: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

教育机智的特征?

答:教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教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教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教育机智形成的条件? 答: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了解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包括?

答:处理教学疑难问题的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 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恶作剧;学生之间的恶作剧以互相吵闹,打架,摔文件具,出怪模样等。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表现?

答:提示;发挥;渗透;替换;评价;

与学生交往的教育机智包括?

答:随机调整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随机调整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一)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机智;

(二)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机智;

(三)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机智;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答: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情绪要稳定;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含蓄;行动要沉着;方法要恰当;要避免刻意;要避免说教;要适可而止; 第十章

教师角色多重性包括? 答: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专业人员和教育专家;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课程的开发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学业的评价者; 角色冲突有两种类型? 答;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

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

答: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致;社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答: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教学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认知的影响;教学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第十一章

应激可能出现的以下不良循环?

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心反应—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更强的应激状态。

教师职业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繁重的任务和多重角色使教师承受巨大压力;期望和责任感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

中等学校教师常见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答:强迫;焦虑;抑郁;恐怖;

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答:森田疗法;情绪宣泄法;认知疗法;淡化与转移法;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的表现?

答:生理功能紊乱;心理功能下降;负性情感增加;迁怒于人;

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答:与人为善;学会说“不”;调整期望值;保持轻松愉快;放松与幽默;暂时回避;倾诉与求助;保持年轻活力;忘却与转移;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答: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境;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答:自恋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偏执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包括?

答: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补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过分的幻想;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8缺乏同情心9有很强的嫉妒心;

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答:养成良好性格;完善健全的人格;

优秀性格的养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答:自律;自尊;自信;认真负责;自我克制; 如何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

答:悦纳自己、他人和新事物;有自己的行事原则;理智地做人;富有同情心; 第十二章

教师学习能力包括? 答: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意识;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研究能力包括? 答: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育实验研究的能力; 选题时要遵循的原则? 答: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包括? 答: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论证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集中体现为?

答: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新教材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主要的合格关系包括?

答:与学生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答:首先,教师必须热爱关心学生;其次,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发扬发主;再次,教师要坚持原则,纪律严明;

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应注意? 答:团结协作、相互扶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应注意?

答:及时与家长沟通;理解与尊重家长;净化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第一章

1、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是加涅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6.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 篇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年青一代的培育者,作为传递和转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不仅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近年来,在各类教师招聘考试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查越来越多,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以客观题为主,但是在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分值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需要引起考生的特别注意。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并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爱国守法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做到将爱国守法统一于整个教育活动中,除了自己模范地爱国守法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这方面能够分辨是非。

教师也要做到依法执教,首先必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遵守社会秩序,恪守社会公德;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教育、教师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把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联系起来,完整地理解依法执教的全部内涵。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教师爱岗敬业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终身职业,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献给学生和教育事业,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具体要求是:第一,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第二,教师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第三,教师对待工作要勤勤恳恳,高度负责。第四,教师不能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所谓关爱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身为人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关爱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关爱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仁爱心,关爱学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感召力。在关爱

学生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平等公正地爱学生;第二,关爱的同时要严慈相济;第三,关爱的体现是为学生着想。关爱学生就要处处替学生着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样的关爱才算是落到了实处;第四,关爱的大忌是体罚心罚。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育人指的是学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育内容为载体,强健学生的体质,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向上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倡导“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教师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离你那,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用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7.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 篇七

1 外贸考试项目调整的主要原因

针对2015年开始外销员考试 (商务师主要针对5年以上外贸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取消的背景,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国家对职业资格认证领域的整理和调整

2014年国务院对众多职业资格考试重新做出了调整, 主要的方向是希望从宏观层面对目前职业资格认证范围和种类进行精简, 改变现有的一种市场混乱局面, 目的在于提高社会认可度, 降低各领域内资格考试重复的比率。例如在外贸领域, 大量的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砝码有强烈的考试需求, 但落实到具体的科目和操作上, 却不知道应该考什么, 哪种资格考试针对性更强, 更适合自身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说这种调整是一种必然。

1.2 外贸领域内的考试调整

外销员考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外经贸部组织实施, 一直是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资格考试, 1997年开始面向社会, 进入2000年后, 由商务部和人保部共同举办, 而商务部下属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从2006年开始独立举办类似的外贸从业资格考试, 主要是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考试, 与外销员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复。

另一方面也是有关部门将以前管辖的资格考试放开的一种形式, 使其面向社会, 由更加了解外贸实际需求并且被官方认可的行业协会代为组织整个考试过程, 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增强专业指导性。

1.3 外贸资格考试关注方向的转移

外销员考试取消并不意味考试本身的重要性减弱, 而是因为一来与其他外贸考试有部分重叠的内容, 二来外销员考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定位在于从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经管知识的双重掌握, 目的是培养综合性的外贸人员和为日后向管理人员过渡奠定基础。

入世后随着外贸从业者供需数量的增加, 外贸业务步骤的细分等新的因素出现, 外贸从业考试对应用性的标准和要求也变得更明确、更直接。因此2000年之后新设的外贸资格考试从称谓上 (国际商务系列似乎容易给多数人造成较为广泛的理解, 而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名称上更容易被考生接受) 和考核的专业内容上更突出一些, 更加能反应学以致用、学即能用的主题思想。

2 调整后的外贸综合性资格考试

2.1 外贸业务员考试

2006年起由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外贸业务员”的培训和认证工作, 旨在通过培训使大多数的外贸从业人员取得资格证书,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举办时间而言, 外贸业务员资格认证时间较短, 从证书的应用范围而言, 外贸业务员资格认证考试与外销员考试类似, 都涉及到进出口贸易的全面内容。

外贸业务员考试内容涉及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两部分, 每年上半年举行, 大专院校的在校生都可以报考, 相比下外贸业务员集中于国际贸易实务和相应的业务操作, 外销员考试范围则更集中于国际贸易所涉及的大部分领域, 知识面的范围更宽泛一些。

2.2 外贸跟单员考试

外贸跟单员是随着本世纪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 业务细分出现的一个新岗位。和外贸业务员一样, 主管机关也是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由学会设置的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中心负责全部具体事务。

跟单员考试内容也涉及理论和业务操作两部分, 时间则安排在每年的下半年。同样也面临广大在校学生。其特点在于更侧重“跟单”, 即从外销订单和内购合同2个方面入手, 要求系统了解并掌握货物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 资格证书效用与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基本类似。

3 两种综合性职业考试的区别

这两种外贸综合性资格考试的目的和考核标准及要求基本一致, 不过在具体的侧重点上也有不同, 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 外贸跟单员的主要工作是在出口流程中以订单为依据, 跟踪货物生产运作流向并督促出口步骤的具体实施;跟单员需要掌握外销、物流、生产管理、单证与报关等综合知识。

(2) 外贸业务员主要负责联系卖家, 签订出口合同。也需要具备保证出口订单顺利执行的综合业务能力, 侧重对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负责, 要求也更加全面一些。

相比而言, 外贸业务员的工作挑战性大, 对从业水平要求更高;外贸跟单员工作要求认真仔细, 有责任感, 专业水平好, 但工作压力相对较小, 发展前景不如业务员, 通常外贸跟单往往是外销业务的基础。

(3) 区别与总结:

对比这两种考试, 再结合基础性更强的外贸单证员考试, 不同在于:

外贸单证员负责出口业务中某一个业务点的具体工作;

外贸跟单员负责出口业务中某一个业务线的具体工作;

外贸业务员负责出口业务中某一个业务面的具体工作。

例如出口业务中, 单证员只负责信用证翻译审核和各种单据的制作, 对其他业务不负责;外贸跟单员根据流程负责某一笔现有出口订单的操作过程, 可能是按出口地区或者按货源划分具体的业务范围;外贸业务员需要负责出口关键要素中的谈判和签约, 没有明确的地区和货源地划分;完全以买家需要为导向。所以外贸业务员的工作职责及范围也更接近之前的国际商务外销员的综合要求。

这两种资格考试的范围都是以国际贸易实务内容, 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责结合实际业务进行针对性考核。例如跟单员操作实务注重以货物生产为主的订单、辅料、包装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员操作实务注重以谈判成交为主的外销发盘、报价、函电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不过从基础上看, 无论哪种考试, 都是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基础引申或展开的, 所以, 实务内容的掌握对顺利通过考试有着直接的影响。

4 外贸资格考试对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计划的促进

对于独立学院的贸易类专业而言, 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向更多倾向于实践应用型, 因此可以把国际贸易分为2个主要方向, 理论与实务;理论的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型, 侧重点在国际贸易原理;而实务培养方向是应用型, 侧重点在于掌握实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际业务能力。

当前的学企矛盾在于学校不容易寻找外贸实习的平台和机会;出口企业一方面不认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 一方面也不愿意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 独立学院外贸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时需要具备2个条件:

(1) 扎实的国际贸易实务理论知识;

(2) 尽可能接近实际出口业务的综合锻炼, 包括高仿真的业务模拟和专业资格考试。在国际商务系列考试取消后, 外贸业务员和跟单员无疑就成为外贸专业学生的首选, 通过对2种考试具体考试科目的分析, 二者都比较好的反映了对实务知识和出口操作能力的考核。

众多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特点是课程体系比较完善, 学生大部分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但也存在国际贸易实务基础掌握不扎实, 学后易忘, 知识面偏窄的特点, 因此在将来重新调整外贸从业资格培训方向和考试科目, 是独立学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跟进的主要工作。

5 结论

8.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篇八

职业教育是与职業最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别,其职业属性决定了专业体系必须与职业体系相关联。职业体系中所包含的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双证人才”理念的确立,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认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与职业的关联,使得专业中所包含的专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的关联更加直接、具体,无疑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活动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供了目标和路径。但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

首先,作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应实现其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的统一。既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获得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又要针对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要,通过校企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等方式,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满足生产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完全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结合继续学习等方面的需要来确定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包含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然后再据此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和训练方式、教学评价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职业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事实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覆盖不了专业教学的全部内容。再次,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落后产能的淘汰,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国务院分五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证书,大多由部门和行业协会未经批准自行设置,并且专业性不强,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真正必需和有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得到了保留,必将有利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人才的评价功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因此,清理后的证书其权威性更大,“含金量”更高,对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更强,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双证”制度的落实。

反思职业教育在实施“双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启示:

一是应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发挥培养目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引导作用,要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训练内容及其实施方式的职业岗位针对性,避免学校以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组织教学等情况的产生,造成目标与结果出现差距,导致专业教育的盲目和泛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和不信任。

二是增强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认证的针对性。学校要按照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考证,避免为了达到上级要求和“响应”相关文件精神,或因“利益”驱动组织学生盲目考证,为了考评而考证,导致证书“量多质差”“证岗不符”,背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同时要密切关注企业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三是积极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双证书”融通的专业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课程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相衔接,实现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融通、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从而增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一篇:特许金融分析师中国持证人政策下一篇:断了的弦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