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心理课程

2024-06-18

特殊教育心理课程(精选8篇)

1.特殊教育心理课程 篇一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理解万岁

一、概述

科目: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是一种美丽,在理解的照耀下,往往能够催得生命花开。理解是一种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它需要培养和挖掘。作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正是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的年纪,学会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对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2.学习如何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技巧。

3.学会理解他人的真实意思,学会换位思考,用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对待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如何理解他人

2、教学难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运用学到的技巧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但辅以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老师的相互作用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期间,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技巧之后,能够主动将其内化,并努力打动学生让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自己改变和发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轻柔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玩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前仆后继天马行空欢天喜地哭笑不得

请上两位自愿参加的同学,在告知其游戏规则后,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

A、选定谁来比划,谁来猜。

B、比划者面对屏幕,根据ppt呈现的成语,用身体语言去表现。猜者背对ppt,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也可选择放弃,猜下一题。

C、时间限制为2分钟。

2、看图片—人与人之间争吵的场面

设计理念:首先用一个有趣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紧接着引入主题,衔接自然。

(二)、明镜台(10分钟)

讲故事——理解的美丽

2001年9月的下午,班级里的一名同学的彩屏游戏机不见了,这位同学向我报告了游戏机丢失的情况。有同学说在校门口小卖部发现了丢失的彩屏游戏机,正在等待出售。我去询问时,小卖部阿姨说,这个游戏机十一位同学以300元的价格卖给小卖部的。我用300元又买回了这个游戏机,我们姑且把这位拿别人东西的同学叫“普生”吧——他的的确确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学生。经调查发现,“普生”的家庭条件很好。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地与他沟通,班里又发生了两起丢失东西的事件,调查下来都与“普生”有关。

学校政教处给了他校级警告处分。处分后,“普生”变得非常消极。可是我认为,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应该帮助他改过自新。我效仿了苏霍姆林斯基,我想让我的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我在班上经常讲述“正直人”的故事,还利用班会课上让学生们谈身边的好人好事。这期间,我并没有找“普生”单独谈话,因为我不想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只是在不经意间常常“忘”了什么在办公室的时候让他带着我的钥匙去取;他取来东西后,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后来在请他代我去来钱包后,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感激之情,一声谢谢竟从孩子嘴里脱口而出„„

我很欣慰,正是因为理解,让一个险些堕落的孩子又回归了正途,从此班上再也没有发生丢失东西的事件,而那孩子后来因为表现好也被撤销了处分,长大后成了一名反扒民警。我想,催开这多生命之花的是一种美丽——理解。

请各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听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和你之前的看法对比谈谈)

2、你认为是什么让这个“普生”发生了改变?

3、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会怎么做去帮助自己的学生?如果你是这个“普生”,老师这样对待

你,你的心理活动又会是怎样?(角色扮演法)

注意:

在故事第一段结束后停下来,询问学生,“你们认为文中的老师会如何处置这位爱拿别

人东西的学生?”待学生们思考后,请几位同学起来说说他们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设计理念:

开场就以一连串与学生们息息相关并且为之困惑苦恼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然后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反省,并且了解学生们对于本主题的的认知情况。在小组讨论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谈谈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是如何来理解这对师生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学习理解的技巧。

(白)

(三)、智慧泉(20分钟)

表演情景剧——原来是这样

叮叮和玲玲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姐妹,几乎无话不谈,可自从他们升了初中之后,竟闹起了“友情危机”。叮叮不再愿意把自己的知心话告诉玲玲,而玲玲也不再搭理叮叮。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缘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有一次,叮叮和玲玲一起放学回家,两个小女生总会聊些心理的秘密,而这次叮叮把自己的一个天大秘密告诉了好朋友玲玲。

叮叮:玲玲,我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

玲玲:你说嘛,我们是好朋友,你还怕我出卖你呀?

叮叮:好,那你可得替我保密。

玲玲:放心吧,快说。

叮叮:我,我,我喜欢我们班上的一个男生,就是坐在最后那个高高的他,你知道是谁吧。玲玲:你是说小风?

叮叮:你可得保密啊,千万别让我爸妈知道,要不我就完了。

玲玲:呵呵,放心吧,打死也不会说的。不过,你眼光还不错呢,他挺酷的,人长得也不搓,听说我们班很多女生都很喜欢他。

叮叮:我只想每天静静得看着他就行„那太幸福了!呵呵„

接着传来了一阵两人打闹声,两人快乐的回家了。

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第三天叮叮被叫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她暗恋小风的事也被老师发现了,并且被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叮叮虽然觉得很不服气,可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得留下了眼泪,她知道回家后结局会更惨,而她也不会去辩解。玲玲也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便来到叮叮的座位想问个究竟。

玲玲:叮叮,你还好吗?老师有没有告诉你爸妈呀?

叮叮(愤怒):那还用说吗?我这次死定了!

玲玲:那怎么办呀?

叮叮:你别在这儿装好人了,这事除了你知道,还有谁会知道,准是你告诉老师的,叛徒!走狗!汉奸!

玲玲(震惊,委屈):你以为是我?!我才没那么无聊,扯别人闲话!我是走狗汉奸?!那你也好不到哪里去!哼,狗咬吕洞并不是好人心!我再也不理你了!

玲玲和叮叮就因为这件事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他们都怨恨对方。可是事情却在那一天出现了转机„„

要求:

1、请上三位志愿者用表演的形式,直观的为大家呈现故事的上半部分内容。

2、同学们花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提供的前半部分情节去确定你们认同的故事的下半部分将如何发展

(可从提供的备选方案中选出你们的赞同的方案,也可以发挥你们的智慧自己创作)。

3、每小组安排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们小组确定的故事方案表演出来。(时间约为5至8分钟)设计理念:

让学生们参与到故事的编写中来并以自己亲身表演的方式去感受和体会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别人是多么得必要和重要。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以参与的方式来学习如何运用理解来解决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危机。

(白)

(四)、启思录

一、互惠关系原理:

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你!

但是对于别人,我们在短时之内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对待问题的角度,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才是最高效的。

(改为)我对你友善,你对我也友善,如果我对你不友好,你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我!

二、如何做:

1.宽容。一个懂得宽容别人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往往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会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狭窄。

2、信任。人与人之间,信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们,信任更是必不可少的。你能忍受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猜忌和怀疑的世界里吗?如果不能,那就请你先信任吧,因为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3、换位思考。当你听不进任何解释,内心充满怨恨时,你可以试试换到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想想他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他让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或许你会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了;或许你你的怨恨就会渐渐的平息;或许你的宽容之心会被唤醒。其实,再放下别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放下了自己呢。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堂课里大家听了故事,演了剧,大家听了,看了,体会了,又学到了什么呢?宽容、信任、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还有太多太多关乎人性美好的东西,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很难一一道尽,希望大家在学完了我们今天这一课之后,不会就此作罢,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去感悟和提炼,形成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哲学。这将让你受益终生!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个故事,你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慢慢的体会!

四、感悟故事:

父亲讲,一次他去商店购物,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并一直等到他走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能够为他开门。”

设计理念:

从认知角度,告诉学生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真正学会理解别人,学会调节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课堂点评和小组成员自主评价组成。(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

八、帮助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课堂表现,再针对学生面对的具体情况进行单独帮助和指导,可对课中未涉及的其他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进行指导。

2.特殊教育心理课程 篇二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是在20世纪末期才开始起源,并且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心理品质是个体的人生认知、情感等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在个体的各个方面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率先提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是具有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并且给人们生命活动以缓冲作用的品质[1]。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个体多方面的积极品质的集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联系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界为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专门开设的课程,涵盖了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2]。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的培养。

2. 1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主要的渠道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高校中,有很多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途径,如专门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程、增加团体辅导课程、进行心理实践活动等,这其中开设课程就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高自我认知,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方式。

2. 2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和导向的,所以说积极的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态以及处事做人的能力,并且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预防一般的心理问题。

3心理健康教学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

3. 1健全学生的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和事物进行信息建构的过程, 这其中包括人的感觉、知觉等心理现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认识心理学内容而将自己的认知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能够更加真切的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还能够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做到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看待。

3.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心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心理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使课堂和课外有效融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现实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只在书面上了解。通过实践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明白培养自己积极情感心理的途径和方法[3]。

4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的途径

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及体验式活动等方式。

4. 1让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让个人能够更加幸福的生活,如何能够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的多元化,还能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特性,让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品质以及个体价值,并且能够让大学生产生心理品质培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由另一个方面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的丰富多彩。

4. 2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设置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内容

要设置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满意的回忆和对待过去,幸福的感受现在以及乐观的面对未来的课程,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培养出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构建个体在社会之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充分的实现自我的价值。

4. 3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心理教学模式,采用更加多样化,更加适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行为的训练和测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发现培养自己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并且这也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一个新途径,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主体,并且发挥主体的体验作用,具有 “发现”的功能, 能够让大学生不断地发掘自己的心理潜能。利用雷区取水、 无敌风火轮、穿越电网等一些具有刺激但是却充满安全性的心理训练和游戏,让学生对自我的分析更加客观,更加深刻,能够认识自我并且把握自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摆在自己面前的困难和挫折,并且积极的克服困难,勇往直前[4]。

4. 4高校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拥有的素质品质越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才能够更加顺利,更加有效。因此,高校要全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的积极力量,才能够让教师真正地将学生的心理潜能唤醒,加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

5结论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之中更加优秀,让学生更加幸福的生活,更加乐观的面对困难。 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要从目标到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要全力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2]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3]李维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2015(22):180-182.

3.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在这一定义中,“教育性”区分了经验的性质,即只有那种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全部教育性经验既包括人类文化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种族经验;又包括个体通过亲身尝试、实践而累积起来的个体经验。种族经验以一定的逻辑序列或系统的方式加以组织而呈现出来,就是学科课程。个体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常常是个体直接感知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如果要使个体经验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就必须将个体的直接感知系统化、序列化,在这方面,活动课程更容易体现出来。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它们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此外,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经验的获得,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亦称隐性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构成了“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三大块。由于人的心理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包括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中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型

如上所述,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可以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划分为两大类: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三种类型。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分为学科课程中的融合、活动课程中的融合和环境课程中的融合三种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传授较系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和问题逻辑性等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它能够教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知识,有助于实现对自身心理的认知。如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完全不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仅仅开展一些活动,学生就只能获得一些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应对的心理技能,很难获得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活动性、系统性、主体性和互动性等性质,由于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有时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活动课程的优点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有效的载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和差异性等性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部分。这是因为,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校风、班级组织结构,学校中的次级文化与各种非正式团体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背景因素”,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环境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正向作用,研究环境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问题,以便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

(四)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等性质。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各科教学以及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活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全校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要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使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最大限度地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影响;还有利于提高每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易于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因此,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位化发展方向,能有效地改变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人员较少的状况。

综上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大类,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基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核心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及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在学生整体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制约着学生生理素质的提高,而且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得以形成的核心机制。正是人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心理素质形成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课程。这就在本质上要求我们树立大课程思想,把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这种课程体系可概括如下: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学者沈勉荣指出:“课程,作为任何一种教育体制的‘心脏’,从属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动力机制。它始终处于教育体制的中心地位,教育体制中的任何一个侧面,包括师资、设备,乃至管理、评价的策略,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由此可见,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教育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可能将这种目标较为全面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习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这就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优化课程的结构

传统课程结构的弊端是要素不全、内部关系不协调、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

心理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种素质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针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均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惟独针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三大要求中,如果说原有课程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使得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进而使得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完善课程的功能

传统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将社会文化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传递为中介,使学生获得智慧和技能。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局限在于常常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情意性和需要,难以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它是以个体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恰恰是对学科课程的改革和补充。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而人的主体性又集中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等心理层面,因此,人的主体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现代课程改革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表现为一种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转化形式,它是指导课程实施的规范和准则。心理健康教育对课程目标。的作用就在于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层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及需要、动机、情感、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结合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3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表现为一种实施策略。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如何实施,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实施结构的积极构建,是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和提升,能兼顾课程的情意、人格目标,从而拓展课程的视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00Jw088)”及“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01JW095)”的阶段性成果。

4.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四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个体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五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对于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各级学校还组织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

第 1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

第 2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篇六

小学生侧重环境适应、品德心理、交往心理的教育内容;不少于8课时 初中生侧重青春期心理、亲子教育的教育内容,不少于6课时 高中生侧重社会适应、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的教育内容。不少于4课时

心理教育活动课(列入《课程表》)………专职、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负责 心理教育班会课(列入《班会课教学计划》)……………班主任负责 学科教学渗透…………………………………………各学科教师负责 团体辅导……………………………………………专职心理教师负责 全校性大型教育活动………………………………全体教师分工负责 专题讲座………………………………专职心理教师或外请专家负责

●一年级

1.适应环境:我们的校园;我的老师;我的新朋友。

2.自我认知:我是小学生;我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我是爱心小天使。

3.学习心理:学习要有好习惯;学习行为习惯;课堂是知识的海洋;适应课堂、适应学习;小时不厌学,长大用处多。

4.自信心理:我是一个顶呱呱的人;我有我风采;我是“白天鹅”;激发学习自信;心灵的春天。

5.人际交往:我们是好朋友;将心比心;走近你我他;让你我心飞翔;心之桥;克服不安、孤独、恐惧。

●二年级

1.自我认知:我爱我班;我是好学生、我会做得更好;找到自我价值;客观看待自我。

2.人际交往:歉让、友善朋友多;“三个和尚有水喝”;学会交往技巧;男女生交往。

3.情绪心理: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把握内心的阴晴;喜怒哀乐说情绪;走出悲伤的心影;让情绪充满阳光。

4.学习心理:知识越学越有趣;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谁的发现好又多;告别“小粗心、小拖拉”。

5.生命教育:生命无价、生存第一;活着……;为什么要活着?;小天使的未来……;远离毒品、关爱生命;远离危险、注意安全;热爱生活、欣赏人生;精彩人生ABC。

●三年级

1.学习心理:我爱学习我真聪明;勤学习、动脑筋;善于学习、挑战难题;学会休闲——愉快的假日生活。

2.自信心理:自主、自尊、自爱、自信;敢于参与

表现自我;排除自卑、树立自信。

3.情绪心理:情绪“气象台”;了解情绪、认识情感;选择快乐、寻找快乐;体验情感、拥抱快乐;当我烦恼的时候。

4.爱心感恩:学会关心、学会助人;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爱心、同情心;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

5.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学会沟通,让心靠近;学会换位思考。

●四年级

1.自信心理:了解自信、培养自信;我能行;我来“露一手”;谁说“我不行” 大家显“绝招”;自信心的培养;排除自卑、展示自我。

2.认识自我:让大家喜欢我、需要我;期望自我、表现自我;人人平等的、说“不”没关系;认识自己 爱自己 接受自己。

3.诚实守信:诚实的花朵;了解诚实、认识守信;开放自己、真诚待人;开朗心态、诚实处事;诚信——做人的根本;诚信在我心中。

4.集体意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别人进步我高兴、班级成绩我关心;培养团队意识;我是班集体的一员;集体·合作·自我。

5.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爱护生命、无悔人生;生活·人生·生命;注意安全、爱护生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命高于天!认识生命、珍惜人生;生命的意义、生命诚可贵;认识生命宝贵、提高生命质量。

●五年级

1.自信心理:勇而有谋 急中生智;相貌与成功 幽默与快乐;排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

笑迎未来。

2.情绪心理:了解情绪、控制情感;改变不合理想法、走出情绪低谷;我的情绪我做主。

3.人际关系:我是男生、我是女生;异性交往;男女生、对对话;让别人接受你的批评;交往的技巧;当被人误解时;你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吗?。

4.责任意识:大哥哥、大姐姐的风采;敢于承当责任;我做的事、我来负责;角色责任、社会责任;做个勇于负责的人。

5.升学准备:勤奋与积累 学习与状态;时刻准备着;合理安排时间 投入全部精力。

●六年级

1.学习心理:学习状态的自我诊断;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巧识记 反思考主意多;时间的妙用;勤劳无价、毅力无穷;学习毅力、学习技巧。

2.消除焦虑:克服考试前紧张情绪;放松自己、排除考试焦虑;正确看待焦虑;消除焦虑、排除烦恼。

3.母校情结:再见吧,母校!再见吧,老师!别了,同学!我的小学生活;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怀念您——母校;我的恩师、我的益友;母校,我的家;我的小学、我的骄傲!父母虽穷、亲情无价。

4.升学准备:中学新生活,向往!我准备着!对你说一声:某某中学我来了;中学是什么?应对考试、迎接未来。

●初一年级

1.适应环境:新环境、新学习、新生活;驾驭中学的学习生活;管理自己、控制行为;把握自己、独立生活。

2.自信心理:克服自闭、排除自卑;敞开我的心扉;培养自信、实现自我;从自卑走向自信;自信心理的认知。

3.情绪意志:了解情感、调节情感;做一个快乐的人;做情感的主人;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认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4.学习方式:注意力与记忆力;学习方法与技巧;为自己的学习找寻心理学方法;注意学习方法。5.自我价值:众人拾柴火焰高;天生我才必有用;我的存在、我的价值;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体现自我价值。

6.个性修养:消除犟脾气、养成好性格;良好个性、良好养成;做一个有教养、好修养的人;魅力真我个性;个性品质的形成;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试析不良的个性品质;品味你我不同的个性。

●初二年级

1.青春期心理:接纳青春 拥抱青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了解青春期、认识青春期;青春期心理卫生;度过青春期;青春期情绪控制;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2.异性交往:友情与爱情:男生女生的交往:交往道德、交往责任;沟通能力、交往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处理人际冲突。

3.亲子关系:与父母长辈沟通;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家庭成员、家庭责任;学会正确地与父母沟通;正确对待父母的责骂;我一定能让父母过上幸福生活。

4.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提高学习品质;关于学习心理;学习的精神生活;勤奋、严谨、好学。

5.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作息时间、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文明行为;克服散漫行为,保持良好形象。

●初三年级

1.自我意识:客观全面“评价自己”;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认识自我与欣赏自我;自我评价与自我超越;审视自我。

2.个性人格:什么是健全人格;自重、自爱、自尊、自立;人生两个宝:知识能力与个性品质;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理性的情感、修心的个性;个性漫谈;受你我欢迎的个性品质;个性特点描述。

3.意志品质: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坚持就是胜利;坚忍不拔、永远进击!磨练自己!意志的魅力;“意”比金坚、“志”在足下;意志品质与自控能力。

4.升学准备:我的未来不是梦;向往新生活:面向竞争、迎接挑战;人生规划;进取与奋斗;一腔热血、两种准备;高中,我来了;未来一定更美好。

●高一年级

1.适应学习: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学习目标与发展计划;掌握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高中新生活。2.竞争合作:竞争与合作;理解他人、欣赏自我;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激烈竞争、永恒合作。

3.责 任 感:学会负责、勇于负责;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角色与责任;社会责任感; 我的行为、我的责任。

4.使 命 感:国家命运系我心;我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人生·目标·

使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是时代的主人;不要忘记使命感;我是谁、为了谁。

5.价值体现:发展自我、体现价值:是金子,定能发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家国社情去体现价值。

●高二年级

1.学习方式:善于思考 善于学习;善教者、善学者;及时使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

2.潜能开发:创造性学习与发展性目标;增长智慧、开发潜能;时间的分配、运用与管理。

3.意志磨练:战胜失败、磨练意志;面对压力、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意志磨练之宝;意志毅力的作用;意志——成功的基石;意志——力量的源泉;意志——战胜困难的利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磨意志利剑、砍人生困难。

4.驾驭人生:面对人生、驾驭人生;用良好心态看待人生;喜怒哀乐、人生五味;承受人生的一切;人生是什么、应该接受什么;波折与人生;学会看人生的光明。

●高三年级

1.应对高考:掌握系统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把握“高三” 把握“成功”;如何调节应试情绪;系统脱敏、压力松弛;压力人人有、自信唯我有。

2.人生规划:人生发展计划;人生辅导、发展指南;我能做什么、我应做什么;我的理想、我的未来;做好人生规划、把握人生机遇;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

3.择业辅导:如何推销你自己;你准备好了吗?职业能力的自我测定;发展前程、人生目标;我的爱好特长;面试的技巧;升学与择业;准确评估自己、适当推销自己。

4.适应社会:关心社会

7.特殊教育心理课程 篇七

当前,中等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及压力,使得中等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体育学科在育人方面承担着特殊的重要任务,体育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能凝聚人心,能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强积极地自我价值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学尤其应重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中专生生理变化

中等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生理与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有人称之为“第二断乳期”。在这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郁郁寡欢、满腹牢骚、嫉妒猜疑、冷漠无情,甚至出现悲观厌世、伤害他人的念头。

(二)第一次人生挫折

中考失意后,遭遇第一次人生挫折,结果情绪一落千丈,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和自信的下降。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虽然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自控性差,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心理有待成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交杂的时期。

(三)学业压力

多数学生进入中等学校学习后,都希望重新开始,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即有升学的愿望,又有对升学、求职的两重担忧。由于这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有一定的差距,有的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节拍,有的上课听不进内容,完成作业有困难等等问题,使他们时有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经常受到班主任、课任老师的批评,旧而旧之,自卑心理产生,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身素质差,社会不重视中专生,难以战胜他人的竞争。

(四)家庭压力

由于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其造成诸多的压力或困扰,而过分的宠爱、纵惯,生活上的包办,又使他们产生过分依赖的心理,缺乏自立能力;不够合群等毛病。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

二、课堂教学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与时俱进,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更新观念,中等学校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只用分数对立体多维的生动个体进行平面的优劣判定,本质上是对人的完整性、丰富性的一种否定,是对人的潜在的、深厚的力量的表面化理解,是对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的一种忽视和低估。过去。人们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的发展,令人们意识到,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疑难,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中等学校的全体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用不健康的心理去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疑又会给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如:有的教师没能处理好家庭、婚姻、社会等关系造成心理不平衡,或心态不正,经常散布消极语言,在学生面前发泄情绪,有的甚至用粗暴的行为激化师生矛盾等。因此,教师平时应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听取心理健康讲座,认真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理论,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才能帮助他们掌握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二)潜心研究,充分挖掘体育教材资源

体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许多项目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体操项目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球类等项目可进行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教育;我国比赛成绩优异项目可进行爱国敬业、勇于追求的教育,耐力等项目可进行锻练意志,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教育。总之,体育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需潜心研究,积极发掘。

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活动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这些教材中所蕴含的内容,吃透深挖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些教育应在活动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悟到的。比如,在排球教学时,在学完基本技术后,可安排学生分组教学比赛,他们每一次得分,会欣喜若狂的同时互相激励,每一次失分他们会互相安慰并探讨问题,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体验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改变传统,精心设计现代的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只有通过讲究课堂艺术,提高课堂质量,才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主观需求。现代的课堂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应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应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改变权威型师生关系,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

1. 分析学生情况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要以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兴趣、态度为前提。分析学生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发调查表、开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情况。平时多与学生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可通过融入学生中一起活动等途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情况。

2. 激发运动兴趣

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学者十分强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极力反对那种“无趣”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下转第38页)康的摧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呢?有以下几种做法:1)采用动机引入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又如:课前学生自编自带小器械,自创游戏活动内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兴趣。如:原地转动练习(其方向与教师口令相反)。3)表象训练法。通过动作示范,以美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有跃跃欲试地练习动机。4)小组合作学习的游戏竞赛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旨导发现问题,问题可激发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反映在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其中一种做法就是不断地赞扬学生,如:多用“好”、“很好”、“有进步”等语言激励他们,用热切、欣赏的眼神看着他们,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对待每个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昂扬的情绪中,不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不断的荡涤,变得乐观、自信。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关系———“合作”关系,民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可得以高度发挥,教学质量自然高。体育课堂教学艺术向来是丰富多彩的,但不管如何异彩纷呈,都不能失其本色,即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动作技能的形成,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熏陶。

立足于体育学科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会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将不会是一句空话,教师要树立大体育观的思想,加强对体育价值的真正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华益.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特殊教育心理课程 篇八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思潮。20世纪末,以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心理弹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1]。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称做积极心理学。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如何认识各种心理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对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如何在学习中体验和成长,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兴趣浓厚。这些大多数是关于学生发展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强调发展性和预防性并重。这种思想无疑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观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及解读

积极心理学首次对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进行矫正。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引导人们用积极地态度看待世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乐观型”与“悲观型”两类解释风格人格,强调积极人格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人的“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即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就是能够用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并一贯的对生活事情做出较为积极的解释风格。

(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2]。

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积极主观体验,关注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的心态以及形成的积极的人生体验。具有积极主观体验的人会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出发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3],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更容易形成某种积极的人格特征。

(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比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相信社会是积极的,相信奉献社会是有价值的,团体活动是有意义的。把自己归属到某个团体,在将团体看成幸福的来源等。

(四)关注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4]。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转变

(一)教学目标从“问题导向”为主转向“发展导向”为主。

过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多以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为工作目标,忽略了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缺乏对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作为课程和教学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优良品质上来。更多的关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

(二)教学手段从灌输式形式转向体验式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内容。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导致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体验较少,成长有限。它无法提供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体验机会,无法涵盖到心理健康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对90后个性比较独立的学生,说教的效果更让他们觉得不容易接受。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得亲身体验后,得到一种积极、内化的情绪体验和成长。在实际的课堂讲授中,我们确实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是一种更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授课方式。

(三)教学内容从偏知识性、系统性、理论性到活动性、实践型、训练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学生掌握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不良的认知方式,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的启示性与体验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参与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与互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征[5]。

传统的学科知识的教学,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看成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过程,单一的课堂讲授概念,解释概念虽然能让学生短时期内较多的获取系统性知识,但是对学生的内心而言是一种煎熬,学生的内心情感难以得到激发,很难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单纯系统知识的传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一种形式。如果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活动、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合作、感知、体验、共鸣等多种手段,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用心体会过去,快乐感受现在,满怀憧憬和希望的面对未来,是个体固有的积极能量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应该是关注普通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己任,培养学生自我决定的系统、解决自我冲突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并能够挖掘和培养积极力量来发展个人的积极品质,完善个人积极人格。

(一)重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侧重编排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6-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取向,教学内容必须重新选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依高职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确立。高职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大部分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是带着一种沮丧、无奈的心态来读高职的,他们内心会有一种挫败感,挫败感伴随着他们进入了高职院校。另外,高职的在校时间只有三年,比起本科院校整整少了一年,要在三年时间内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格,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世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的放矢,切中重点。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了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教学内容要点,形成了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纵横结合、模块化”教学体系。根据广泛深入的调查,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题材”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我们精选了以下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大学适应、自我认识、学习策略、恋爱婚姻、压力应对、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幸福追求、生涯规划9个专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穿插式的讲授不同的发展性问题。例如:在新生军训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大学适应模块嵌入新生军训中,另外,通过一些团体活动的方式,使得刚进校的大学生很快能了解环境,融入集体生活中,彼此形成良好的关系。这项适应性教学是在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开展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大二是高职学生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等问题较为突出,大三是择业、压力方面的问题更为紧要。文科类的学生人际关系较为突出,理工科类的学生情绪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会根据授课对象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学生的需要来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再结合适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体验和成长,培养了他们积极心态和良好的认知。

(二)教学方式不拘一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情作出积极解释的风格。唯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内在激情,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提升等多种手段,才能在课程的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

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式、团体活动等,上课地点和时间是适时适地的开展。例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利用新生军训比较集中的时间,采用体验式团体活动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适应的教育,通过一些活动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互相熟悉,相互接纳,相互支持,增进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驱散了刚进入校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另外高职学生高考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挫败,考虑到这一点,团体活动中我们加入榜样的力量等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希望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对学生的问题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让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各抒己见。

(三)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这意味着个体在主动建构积极人格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过课程自身的实施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乐观与积极的环境。比如,在课堂上寻找每个老师和学生的优点和美德,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优势和美德的平台,让大家在这种平等的环境中互相赞美,互相学习,激发大家认识和发现美的动机。渐渐地让学生不是只关注别人的不足,而是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鼓励人人精彩、人人自信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KennonM.Sheldonand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216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94(4).

[4]刘立娜,杜艳飞,钟涵.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4(2):2

[5]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8-49

[6]王椿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3,(3):17-19,125.

上一篇:小学教育就业形势分析下一篇:高校保卫处校卫队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