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2024-07-27

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14篇)

1.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篇一

对一节“同课异构”课的反思

“同课异构”课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教研形式。有幸参加南通市田家炳中学“基于情感文化的‘三单’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研讨活动,和该校优秀骨干教师陈惠老师上了一堂《苏州园林》的“同课异构”课,收获颇丰。

本人采用我们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课堂模式来处理这节课的。本课型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急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以学生活动为主,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要求学生口头介绍家乡美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家乡(南通)的热爱之情。因为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原题就是《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为课文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时所流露出的自豪、骄傲之情做个铺垫。“学进去”环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允许他们跨组寻求帮助,也可向听课老师求教。

在“说出来”的环节中,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我根据学生应该达成的目标,对课文重(难)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检测,并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由于说明文这种文体知识学生已经接触过,所以,最后让学生结合文体知识对本文进行了小结。为了突出情感教育,衔接南通市田家炳中学的情感课堂教学这根主线,在课后作?I部分,我布置了要求学生饱含深情介绍家乡濠河美景的书面小作文。

从最终效果看,这节课基本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也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只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说明文知识进行探究,没有走出文本,容量有点小。

陈惠老师的课堂是根据检测学生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其采用的是谈话教学法。课堂上,陈老师打出大量图片,让学生根据预习后所储存的知识进行判断。同时把学生逐步带进文本中去。

陈惠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巨大的引领作用。正像一名成功的导游把游客带进美不胜收的苏州园林一样,陈老师把学生也带进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语文天地!大量的苏州园林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陈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非常独特,他把学生定位为介绍苏州园林的导游者,不仅考查了学生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能力,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最后,陈惠老师以中西方园林对比作结,跳出文本,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整节课堂渗透了深厚的学科素养,给学生普及了园林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陈惠老师这节课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师生之间自然流畅地交流。陈老师充分展示了其渊博的知识和个人魅力,显示了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陈老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回答问题环节没有让学生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主动介入,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展示(不仅是小组代表)。在学生回答问题遇到障碍时,陈老师暖心的安慰和鼓励给了学生自尊与自信,最终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整堂课师生间行如流水的交流,分明向我们展示了一堂完美的口语交际课。

这堂“同课异构”课,使我感受颇深。我的这节课虽然采用了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的课堂模式,但给人以创新能力不足的感觉。好像没有走出原有的传统课堂的框架。而陈惠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则非常先进,可以说代表了南通的“高效课堂”的水平。借用评课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精心设计,节奏紧凑,是一堂完美的艺术课,是课堂的“标本”。的确如此!在陈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之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

陈老师的课堂还非常独特。他的课堂设计打破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点,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灵活多变、生动可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让听课者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这次“同课异构”,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同课异构”是一种非常好的教研形式。通过“同课异构”可以发现哪种课堂环节更加科学,哪种课堂结构更加有效;也可以发现自己在备课、教学、教研中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形式可促进教师之间真诚地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成绩,最终提升师生的教、学水平。

2.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课堂导入:凸现生活味【教学片段一】

师: (教者自演自唱) Hello, hello, hello, hello.Nicetomeetyou, nicetomeetyou!Hello, hello, hello, hello.Hello! (老师边唱边和班级同学握手打招呼。)

师:Hello, boysandgirls!

学生们:Hello, MissWang!

师:Hello, what’syourname?

生1:I’mMaYiming.

师:Nicetomeetyou!

生1: (在老师的启发下) Nicetomeetyou!

师:TodayI’myournewEnglishteacher.Let’ssingasong“Hello”forus.Ok?

(师生一起唱。)

【赏析】英语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密切联系生活的语言学习环境, 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接触语言, 探究新知, 减少语言的陌生感。本节课通过吟唱英语歌谣、日常对话这些日常化的导入形式, 迈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英语小歌谣《Hello》简单易学、朗朗上口, 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日常对话和对歌曲的吟唱, 学习了重难点句型“Nicetomeetyou”, 既避免了机械重复的认读, 又培养了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媒体:凸现实用性【教学片段二】

师:Lookatthesepictures.Guess:Whoishe? (教者通过白纸留洞覆盖人物图片的方法, 让学生看到了David的脸部。)

生1:ThisisDavid.

师:Maybe.Whoishe?

生2:ThisisDavid.

师:ThisisDavid.Yes?Let’shavealook.

师:Let’ssayittogether.

师生共同:ThisisDavid.

【赏析】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上好一节公开课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制教具同样也可以上出精彩纷呈的英语课。本节课中教者通过简便实用、色彩鲜明的自制教具,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增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猜一猜”的英语活动中主动地运用重点句型“Thisis...”, 轻松地习得语言, 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教学过程:凸现任务性

教学任务化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构建和内化语言知识,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心理,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使教学过程任务化,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

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帮助学生解决了“goodmorning”和“goodafternoon”的难点后:

师: (老师戴上小丑的帽子, 披上小丑的衣服) Hello!Nicetomeetyou!小朋友, 你们好!我是游乐场的小丑。想得到我的奖励吗?快来完成我给你们的任务吧!

学生们:Ok!

师: (出示语言任务) 任务一:打开书本, 听录音, 跟读课文。读书时, 要用手指点着文字哦!还要模仿语音、语调, 看看你们能得到几颗星!

学生们: (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朗读。)

师: (出示语言任务) 任务二:自己试着读读对话, 记着还是用手指点读哦!读得好的小朋友会得到小丑礼物哦!

学生们: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巡逻指导, 并给读得好的同学适当的奖励。)

师: (出示语言任务) 任务三:让我们选择其中两幅图分角色朗读, 现在再来看看你们能得几颗星!

学生们: (学生自由表演, 教师巡逻指导, 并给读得好的同学适当的奖励。)

学生们: (学生表演。)

【赏析】教者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爱表演、好表现的特点, 紧扣教学目标, 设计了三个逐层深入、螺旋递进的教学任务——跟读、自读、选图表演读,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语言知识, 在使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各种形式的任务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同时也使其思维能力、主体性和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3.对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篇三

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上期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以rules为中心话题,让学生学会谈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应该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能够针对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叙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本文所涉及课时的内容为Section A 1a-2c。 这一节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围绕What 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do? 这一话题展开思维(1a)、 听力(1b)、 口语(1c)训练;第二模块围绕“agrees” and “disagrees”进行听力(2a-2b)、 口语(2c)训练。这一课时的重点任务是导入新的语言。本课时为听说课。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语言目标

(1) 语言结构: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should be allowed to do。

(2) 语言功能:谈论规章制度;表达同意或不同意。

(3) 知识目标:

词汇: allow, drive, pierce, driver, license, silly, earring, instead of等。

句型: (1) I think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go out with their friends.

(2) I agree. /I disagree.

(3) Do you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work at night?

No, I don??t think so.

2. 认知目标:掌握关键词汇和目标语言。

3. 情感目标:学会谈论自己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学生应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同意和不同意;学生应明白接受父母、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三、 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 ① 如何运用should be allowed to结构表达自己对各种规章制度的看法。 ② 表达同意和不同意。

难点: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四、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觉得以下环节做得较好:

(一)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开始上课时,师生作如下对话:

T: What do your parents let you do at home?

S1: My mother lets me go shopping on Sundays.

T: That sounds nice. So you are allowed to go shopping on Sundays. What about you, Jim?

S2: My father lets me watch TV at home.

T: Good. So you are allowed to watch TV at home.

几轮对话之后,在黑板上写出两句被动语态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在家可以做的事情,然后列出清单。在这一环节,很好地让学生利用模仿功能,对本课的重点句型有了熟悉,并能说出口。

(二) 每个阶段布置不同的任务,激励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去运用被动语态

任务1. 收集个人在家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事情。

任务2. 将每一种情况都用被动语态表达出来。

任务3. 集中各种家庭规则,讨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任务4. 展开讨论。针对校规的一些内容,用“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 because ...”or “Teenager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 because ...”句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收集信息时对自己感兴趣的都能记下来,如有些学生说“My parents should be allowed me to play computer.”以及类似的错误句子。通过小组合作,有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有的能纠正,有的就举手问老师,所以我在他们的训练中反复强调主语在被动句中的位置,引导他们自己纠正错误,认识到主动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

通过学生对不同任务的说、写,学生对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sth.句型相当的熟悉。

(三) 操练

在学生对基本句型全面熟悉后,再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列观点的赞成还是反对,达到对本课重点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熟能生巧的运用。

(四) 拓展

学生在讨论中反复运用被动语态的句型,然后结合实际不断产出新的句子。在校规的好与不好的比较中,很多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 at school. 有很多同学就不赞成,他们认为: Students shouldn??t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 They should wear uniforms at school.

(五) 改进与提高之处

4.我如何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目前实施的新课程是非常强调教师的教思、并把教学反思看做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深入地思考,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运用等。教师如果能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盲目的行为上升到自觉的行为,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比如:在“多彩的消费”中,对于贴近学生实际且比较简单的“消费的类型”和“消费心理面面观”,学生容易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理解掌握,如果还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没有新鲜感。因此,我尝试放手让学生主讲,而我则甘当幕后顾问和导演。在学生自荐和科代表推荐下,我选了几名比较合适的学生,先给他们分配“教学任务”,每人负责一个知识点,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知识点,再由他们以组长的身份去组合人员。然后精心指导他们参考有关教学资料,将知识点理解透彻,理清教学思路,再去找相关事例来加以分析论证,初步对教学的过程和板书做出设计,最后对学生找的例子、编排的小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查”,以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并调控好教学时间的大致分配。经过周密的准备,上课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学生不仅将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而且采用了案例分析、小品表演、讨论谈话、漫画展示、幽默讽刺、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使简单的内容上得有血有肉。通过这小小的换位调整措施,听课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津津有味,讲课的同学经过亲自上课,既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体验到上好一节课的成功感,同时也对平时老师教学劳动的艰辛油然而生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2、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智慧的火花”,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3、反思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课前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矛盾使得我课后经常遗憾。因此,反思这种遗憾,怎样给内向的同学多一些机会,给胆怯的学生多一点心理准备的空间呢?“课前五分钟”就这样诞生了,在上课的头五分钟里,每次以两位学生为一组,以每天时政热点为话题,组织活动。这样的课前活动,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表现自己,不仅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不重复自我,更会有遗憾,但如果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

4、反思教学上失败的事例

撰写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这是教师超越自我,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反思应该对失误采取的补救措施。比如说:教学过程是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难度偏大或者创设的情境学生不理解;由于上课时随意性太强,以致主次不分;喜欢出怪题,或者对学生的评价不恰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对这些事例进行认真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出现。

5、反思教学过程并对课堂教案再设计

一节课下来,坐下来静心沉思,把所上过的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方面是否有新颖的突破,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否到位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归纳和取舍,并反思原因及改进方法,对所讲过的教案进行重新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理论提升

我认为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和态度是制约主动深入学习的主要原因。教师应树立并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2、写教学反思日记

写好教学反思日记能为反思性的教学提供最真实和原始的材料。

3、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反思渠道。

现代教学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实施学生反馈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反思策略。

4、参与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论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总之,谁参与教育科研,谁就可以掌握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并产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5.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五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唐永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由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巩固理解自主学习成果,等于是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内化,在这个过正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在活动中进行问题的拓展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6.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六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计划生育国策成效的显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令人堪忧,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基于日常教学所见所闻,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希望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当前初中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子女无计可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在我看来,当前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住处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在今年的初三学生中,我就认识一位学生,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好人,总喜欢用负面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且是个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不能用公正而全面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以至于她在这个班集体中没有一个支持者。

(二)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

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这一情况在初一新生中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因为初一新生刚刚脱离小学生活,他们长期习惯于家长辅导式学习;而初中科目增多,难度增大,从而要求学生自学能力要增强。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巨大的反差和转变,而产生本能的反感,产生心烦意乱的情绪,导致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困难,不能很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要求。

(三)情绪自控能力差

情绪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强烈反差反应。这类学生,他们情绪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当他当了班班干部、考试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等高兴的事情时,往往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当学习下降或受到老师批评时,又表现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他们不能自我调控,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情绪,降低了学习质量,影响了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在我班上就有这样的一位学生,他的成绩在全年段名列前茅,动不动就把自己考了年段第一挂在嘴边,同学们总是群起而攻之。而老师同学批评他时,马上情绪就低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四)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班上一位女生,无论她做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又一次,她和某调皮的男生打架,其他同班同学不是去帮忙劝架,而是在旁边鼓掌叫好。虽然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这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差。

(五)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现在一说到“90”后的学生,便会有一大堆负面的词汇涌上人们的脑海,“垮下去的一代”是一些对他们失去信心的人冠以他们的名称。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优越,不愁吃、不愁穿,甚至连上学都有政府给他们买单。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他们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成了这些学生的通病。前几天第一次单元考,有个学生在写政治小论文的时候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下来,讲评的时候,我以此为典型讲述小评论的写作,并指出这个学生的名字。结果这个学生反应相当激烈,认为我不应该以他为典型,这样上了他的自尊。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缺陷成为影响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巧设计课堂教学,营造快乐教学氛围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有关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节有关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有关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有关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品质;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有关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等。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组合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典型事例评析、榜样人物故事等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导向。

在新课教学的环节,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演小品,说快板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宽容、乐于助人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我在每周一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设计新课前3—5分钟“每周一歌”,每周安排一人。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创造一歌轻松愉快的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他们开始有些胆怯,表达不流畅,但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鼓励、点拨下逐渐树立自信,并能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二)教师修炼自身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不是神,一样的有喜怒哀乐。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消极的情绪,而在于如何化解它们。虽然工作、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也会被调皮学生气个半死,但我始终坚持带着微笑去上每一堂课,希望这样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三)寻找思品教学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

1。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小学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不再把老师的话风味“圣旨”。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到的发展,以及知识、经验、阅读、能力的增加,初中生对教师、家长的态度有了变化,开始用独立、平等的态度的眼光来评价教师和父母。更多倾向于同伴群体的交流,渴望了解异性同伴。但是由于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不够成熟,他们有时会以执拗的、偏激的,甚至是对立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和家长,出现了所谓的逆反心理,于是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冲突和隔阂。这个时候,家校联系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之一,教师应经常和家长联系,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建立良性同伴群体,对于正常的男女生的交流,教师和家长应予以鼓励,而不是横加干涉。

2。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人总在不断地试图认识自己,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现代家庭、教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以及少年学生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又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3。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教育家卢梭说:“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疾病,惧怕不测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因此,针对当今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这一现状,我们应加强对初中生的意志品质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要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教育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灵活、理智、现实的对待挫折,特别要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总之,面对日益突现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当成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营,让学生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形成,自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长期进行。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当然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7.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篇七

小班幼儿年龄小, 但模仿能力强, 音乐游戏是他们热衷的活动之一。在其中, 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也可以获得情感的体验, 更可以享受游戏的乐趣、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在音乐教育活动“猫捉老鼠”中, 笔者惊奇地发现:幼儿对旋律接受快, 对游戏情节颇感兴趣, 而此时笔者任教的小班正在实施主题活动“可爱的小鸡”, 幼儿已初步了解小鸡的形态、习性, 他们喜爱像小鸡那样跑来跑去, 学鸡宝宝吃米、睡觉, 一个个模仿得惟妙惟肖。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在师生共建的基础上, 一个崭新的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诞生了。

二、活动实录

(一) 活动目标

1. 幼儿学习随音乐节拍一下一下地做动作。

2. 幼儿能够随音乐表现游戏情节。

(二) 活动准备

1. 邀请一位大班幼儿演老鹰。

2. 老鹰道具、头饰, 母鸡头饰。

(三)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

(1) 师:妈妈给宝宝讲个《老鹰捉小鸡》的故事:有一天, 天气真好, 鸡妈妈和鸡宝宝在院子里找东西吃, 他们跑来跑去, 跑来跑去, 看到地上有很多米, 就高兴地吃了起来, 鸡宝宝的肚子吃得饱饱的, 这时候, 他们想睡觉了。

(2) (表示老鹰来了的音乐响起) 师:啊呀!不好, 老鹰来了, 宝宝们, 赶快到妈妈身边来 (蹲下) 。老鹰出场 (一老师头戴有立体感的老鹰头饰, 身披深色披风, 十指尖尖, 十分凶恶、逼真) 。

鹰:咦!小鸡到哪儿去了?怎么不见了, 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找吧 (飞走) 。

(从老鹰入场到退场, 有三个幼儿吓得哭了起来, 有的说:我怕, 我怕;有的说:老鹰来了, 老鹰来了;有的紧张地靠近教师, 一边还发出尖尖的叫声。这出乎笔者的意料, 于是, 笔者连忙说:好宝宝, 不用怕, 妈妈在这儿呢, 勇敢点。笔者一边说一边用双臂当大翅膀。幼儿静静地躲在教师的双臂下, 停止了哭声和叫声。)

(3) 师:宝宝们, 不用怕, 我们回家吧 (幼儿入座) 。

师:老鹰走了, 你们开心吗? (开心) 那我们来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

(评析:导入是活动的开端, 也是活动的定调所在。如果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 就能唤起幼儿爱学的激情, 结合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笔者采用了故事导入情景, 接着运用“老鹰”出场这一表演使孩子进入“鸡宝宝”的角色。也许道具制作得太逼真了, 童真的他们居然被吓哭了, 但笔者及时稳住了幼儿的情绪。可见, 作为教师, 一定的课堂教育机智是必备的。)

2. 玩游戏。

(1) 第一遍游戏。

师:今天, 我们请一位小客人演老鹰 (邀请大班幼儿上场) , 鸡宝宝表演时听好音乐一拍一拍地做动作。

(在鸡妈妈的陪伴下, 鸡宝宝们开心地玩起了游戏。当听到一只老鹰飞上来时, 孩子们机灵地蹲了下来, 有几个幼儿显得很紧张, 悄悄地挪到了教师身边, 教师用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嘘了一声, 表示安静, 不要惊动老鹰。)

(2) 第二遍游戏。

教师表扬鸡宝宝们的聪明勇敢, 提醒鸡宝宝躲好了就不要动来动去, 否则老鹰会发现。

(游戏中, 幼儿们少了先前的胆怯, 而多了几分轻松, 有节奏地做着动作。)

(3) 第三遍游戏。

师:谁愿意和小客人一起演老鹰?

(听完教师的提议, 看见可爱的老鹰头饰, 有很多幼儿都想扮演老鹰, 仅有的十个老鹰头饰一下子就被分完了。此时教师还没有宣布游戏开始, 有一位扮演老鹰的幼儿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抓小鸡, 课堂秩序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忽略了老鹰提前抓小鸡这一细节, 从而造成其余幼儿纷纷模仿, 课堂秩序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因此, 教师在重新分配任务时应随时提醒幼儿把握好音乐节奏。从中也可见细节的重要性, 我们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并对幼儿的细微举动明察秋毫, 作出必要的反应。)

(4) 第四遍游戏。

教师鼓励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听到老鹰来的音乐响起时迅速回家。

(有了此前几次游戏的经验, 幼儿的表演热情高涨, 一边唱一边表演, 但是又有两个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提前抓起了小鸡, 鸡宝宝吓得一个个跑回家。)

(5) 第五遍游戏。

教师再次提醒扮演老鹰的幼儿在教师宣布开始后才能抓小鸡。

(看到幼儿对此游戏非常感兴趣, 教师又临时加了一遍游戏, 扮演老鹰和小鸡的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 极其投入地做着动作, 表演大方而大胆, 游戏情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评析:游戏一共进行了五遍。但这几遍游戏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表演, 而是有变化、有内容的。“老鹰”这一角色教师先邀请一位大班幼儿来扮演, 然后请本班幼儿和大班幼儿一起扮演, 最后让本班的幼儿自己扮演。逐层深入, 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幼儿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从害怕、谨慎到轻松、大胆。老鹰、小鸡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脑海中。他们对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 以至于反反复复、乐此不疲地玩着, 非常感兴趣。)

3. 结束部分。

师:呀!时间不早了, 该吃饭了, 宝宝们我们到外面去找吃的吧。

(在幼儿还沉浸在浓浓的游戏氛围之时, 利用游戏的角色, 顺势引导幼儿进入下一个环节, 以此结束该游戏。)

三、活动反思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 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幼儿, 使幼儿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量的实践证明, 幼儿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心理特点, 精心创设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将幼儿置于乐观的情感中, 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发现精神。这一节音乐活动课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渲染了课堂气氛, 幼儿情绪高涨, 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可见, 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确很重要。

8.对一节教学展示课的评与思 篇八

一、教学片段及点评

教学片段1:游戏引入。

老师让一较胖的同学甲和一较瘦的同学乙到教室前面进行为荣誉而战的拔河比赛,结果甲同学赢了。老师问:甲为什么会赢?学生答:甲对乙有拉力。老师问:乙对甲有拉力吗?部分学生答:没有。部分学生答:有,不过比较小。接着老师让甲同学坐到一个下方带有滚轮的座椅上,让他们进行第二次比赛,结果甲同学输了。

点评:拔河比赛作为一堂课的引入,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本节课中,教者增加了条件可控的二次拔河比赛,不仅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发了其认识冲突,更击中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认知,激发其思考、求知、探索的欲望,为突破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打下了坚实的“物”的基础,为突破难点注入了动力。

教学片段2:实例展示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个学生分别列举了三种情境:人站立在地面上,人和地面之间;击掌,两手之间;人坐在椅子上,人和椅子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用课件展示:直升机起飞,说明螺旋桨与空气之间的推力作用是相互的。

用实验展示:①遥控小汽车在固定桌面上前进,小汽车前进桌面不动,遥控小汽车在可移动的“桌面”上前进,可移动的“桌面”是一块薄木板放在几根木制的圆柱体上构成的,汽车在前进,“桌面”在后退,说明桌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作用是相互的。②在台秤上放一杯水,将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的下端,保持静止,让学生分别读出台秤和弹簧秤的示数,然后将金属块浸入水中,再读出弹簧秤和台秤的示数,弹簧秤读数变小,台秤读数变大,说明水与重物之间的浮力作用是相互的,且大小相等。③在两个小车上各放一根条形磁铁,同名磁极靠近时相互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说明磁体之间的磁力作用是相互的。

点评:为了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列举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老师又呈现了四个实例。这四个实例,老师是通过精心选择的,尽量用不同性质的力作为案例。这样使归纳出来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消除了学生心中用特殊代替一般的疑点,这是老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说明摩擦力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中,用可移动的“桌面”可以形象化显示车轮对桌面的摩擦力。在说明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中,不仅用弹簧秤和台秤读数显示出“不可见的、抽象的”浮力存在,还读出大小,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作了过渡和铺垫。这是老师实验创新的地方。

教学片段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

老师指导学生用两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从力的三要素方面,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弹簧秤互拉时,可以水平拉,斜拉,竖直拉,可以静拉,动拉。在实验中发现动拉时,弹簧秤读数不方便。怎样解决读数不方便问题?老师采用力传感器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点评: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秤水平拉、斜拉、竖直拉、静拉、动拉,研究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个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特别是与运动状态无关。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消除了心中疑点。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力传感器进一步研究,不仅形象化地显示了“不可见的、抽象化”的力,而且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时刻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强化了结论成立的条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学片段4:巩固应用。

马拉车时,在匀速前进,加速前进中,分别画出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并说出它们的关系。学生分析后,老师用力传感器模拟马拉车实验,验证了学生的分析。

点评:在学生分析之后,老师再用实验模拟,对难点进行强化和突破,突出实验是物理学中用来研究和解决问题重要的方法。

教学片段5:让学生举例说明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问的区别及相同之处。

点评:把相似概念或规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让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学生对知识理解越透彻,其应用就会越灵活。

二、引发的思考

9.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反思 篇九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纵坐标“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内容标准中提出了35个“活动建议”,并且说明“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虽然各地的教学情况与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但是要实现的课程目标都是相同的。为此,笔者在解读、领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活动建议”后,认为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可以按四个层次(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十二个目标(即四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每个维度目标)展开进行,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课程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就会变得毫无价值。相反,如果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才能“将学习材料中的有意义的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的意义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意义学习”(罗杰斯),这种具有主体参与性的学习才有可持续性,才能成为生命不竭的源头活水。如在七年级《学会承受挫折》活动教学中可预设在课中让学生参与如下的“问题情境”:“前不久,有位同学给老师带来了一个游戏玩具,我做了许多次都失败了,至今仍然没有成功。今天,我把这个游戏玩具带到了课堂,希望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游戏”。出示课题:“学会承受挫折”;随后同学们四人一组进入游戏活动中,在亲自参与、主动实践中感悟游戏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品格修养,交流游戏的心得;最后进入“表达交流”,各组根据参与游戏的状况,结合认知内容,从解决游戏体验各种实际问题中,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

10.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十

逆向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一般采用“导入—讲授—练习”的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而逆向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顺向”变为“逆向”,反其道而行,它的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自练、自估为主,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教无定法,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只要灵活运用,善于创新探索,就会有收获。如何在教学的用好用巧逆向教学的方法呢?我就自己多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取得的一些有效经验写出来和广大同行一起探讨。

一、在复习中将逆向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巧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们运用于教学当中。新颖、别致的教学场面深入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中,把逆向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

纵观最近几年的中考形式,开卷考不但没有降低考试的难度,而是更加大了考试的灵活性、多样性,更注重与时政,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就要求老师们在给学生的复习当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知识的章节和整体复习中,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丰富的教师是不会把学生置于题海中的。复习做题巩固知识,深化固然重要,但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应用逆向教学的复习方法比较实用,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方法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屡试屡胜,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干劲也足,学习兴趣高,中考都能取得好成绩。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复习课中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注意所复习知识的容量,课堂容量不够,影响复习效果。影响复习进度,容量太大学生顾此失彼,走马观花,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将多媒体教学和逆向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将很多新闻、时政、热点知识运用到课堂之中,弥补学生因为学习时间紧张而没有时间看新闻的遗憾。老师将社会热点同课本中的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引趣,导入课堂当中,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积极探讨和发现问题,学生从自学入手,学在前,讲在后。而教师在教学中既可实施宏观控制,又可进行微观指导,并把传统教学中的练习、巩固和利用互联网所收集的信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及时抓住反馈信息,对学生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和补充。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从学生心理来说,它往往被视为一种说教课,这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塑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有关,若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容易就理论而理论,直观性、趣味性会大打折扣。如果引进多媒体教学,用课件、幻灯片等丰富课堂形式或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利用其快捷、灵敏、方便的优势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觉性,变枯燥为丰富,改“说教”为“研讨”。就内容上来讲,关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涉及到很多法律、政策、现实问题。劳动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自己的权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这些如果单纯用原则、理论阐述往往会显得比较空洞和乏味。其实,当今社会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是比较突出和尖锐的热点问题之一,若换之采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攫取一些真实学习资源和素材,实现网络信息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完全“共享”,不仅丰富课堂了内容,增强思想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在教学中做到了充分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及兴趣、意志、情趣、态度、自信心和学习目的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可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处于一种预知、感知、求知的学习状态,最大可能的发挥逆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在复习这些章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复习中将逆向教学与多媒体的应用完美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复习内容充实。

二、在复习课中将逆向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与思想品德教学有关,也是学生熟悉,甚至是亲身体验过的,将这些事例和现象引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复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题时,首先给出“二战后科技发展速度”的一个图表和一则与中国人口特点有关的材料数据,出示漫画“地球与中国人”,从我国人口现状入手,引导学生一边回忆学过的知识点,找到资料与知识点的相关链接,一边分析说出有人口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运用逆向的思路,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让学生对原来已经忘记的知识内容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

在整个复习本专题中,我把逆向复习的过程分做了如下的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定标。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要注意制定出本节课的复习目的,帮学生通观学习要点,明确复习目的。

第二环节:自学。上课后,教师根据订立的复习目标,设计一到两个针对性较强,能充分体现知识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简短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并在自学过程中鼓励和启发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学生由先听再学变为先学再思再听,由被动变主动,达到部分复习目标。从而也可以使教师取得第一手反馈信息。

第三环节:练习。在自学共议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能充分体现重点或难点的例题(少而精,比如往年中考里面的经典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使教师进一步取得第三手反馈信息。

第四环节:导评。教师根据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三份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复习进行指导评价。着重分析出重难点、指正学生的思想方向、总结并归纳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使之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复习效率。这一环节的实施重在使学生端正思想、理顺思路、搞活思维。

第五环节:自结。学生要学会“作结”,即根据教师导评和自己获取的实际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地自评、自改、自估,把问题的答案整理规范。

三、“逆向教学”在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中巧用的意义首先,在复习课中巧用“逆向教学”,充分利用了人的逆向思维“顺藤摸瓜”的特点,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的刻板和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学自结、逆向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

其次,在复习课中巧用“逆向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缩短了学生预习和准备的时间。通过定标、设问、讨论、自结等环节的实施,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更广泛的吸收信息的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保持将会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最后,逆向教学也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教师既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真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有利支持和参考;又要能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查漏补缺。这样有助于教师技术水平、研究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学会查询与思想政治课直接相关的课程资源。一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查阅一些专题性知识,如时事新闻、素质测试题等。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型、发散型思维。

11.对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还是有人把它弄洒了?”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水跑到哪里去了?”玛丽认为,如果没有同学去动喷水壶,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把水喝光了。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把喷水壶盖上,第二天早晨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认为这已经证明了玛丽的看法是对的。格林小姐却问道:“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学生们几乎都对此表示肯定。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证明给老师看。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之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认为威利夜里没有跑出来。这时另一个学生说:“水被盖着,威利根本看不到水。”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把喷水壶的盖子拿走了。第二天,他们发现水位下降了,然而沙子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现在学生们肯定仓鼠没有喝壶中的水。格林小姐建议孩子们把一个盛水的容器放置在窗台上,每天测定和记录它的水位,然后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图表。几天之后,孩子们发现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天降低的尺度不一样。经过对“不一样”的讨论后,一个叫帕特里克的学生联想到烘干机烘衣服的情况,他就得出结论说: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此后,他们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盛水容器口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快慢的实验,另一项研究是用一把扇子在盛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

分析这节美国小学科学课在教学方式上有两个突出特点:开放性和非预设性。美国小学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儿童可以提问、大胆发言和自由活动。可见,“童言无忌”是美国儿童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前提。老师也很尊重“童言无忌”。在这个课例中,乔治突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出人意料的,是非预设性的,但是格林小姐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是生活经验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儿童们的奇思妙想泉涌而出。他们不但坚持己见,还创造性的设计出一些方案来证明其看法是正确的。很显然,这些教学步骤和行为都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由于孩子们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儿童的天性、灵性在开放的课堂上可以自然释放,儿童的个性在非预设性的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

美国科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

美国小学科学课以大量的、儿童自主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美国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天赋的探索欲望,表现为好动,好奇。因此,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探究者的角色,而美国教师则很善于作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发者和指导者。在课例中,格林小姐没有对蒸发进行抽象的解释,而是指导儿童开展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四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犹如一群小科学家围绕问题开展了“做、观、思、议”等实践活动,逐渐明白了水是如何消失的,获得了关于“蒸发”的科学知识。随后,他们还继续做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先验的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

2.重视儿童的体验,并将其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美国科学教师重视儿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课例中的格林老师首先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巧妙地将儿童的体验转变成了引导儿童深入探究自然科学的“活”教材。她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直接经验纳入课程实施的过程,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亲身体验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儿童的经验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性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知识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知识。同时,儿童会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与此相反,中国的科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多于实践。科学课程被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粉笔加黑板进行科学教学。即使是作科学实验,教师一般都会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证明科学课本上的理论或者定律。科学活动的探索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缺少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另外,由于中国的教学以考试为导向,而考试又以知识为衡量标准,导致科学教学置儿童的情感和经验于不顾,只“钟情”于科学知识。

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交往上的差异

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真实的合作和对话。在乔治提出他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后,格林小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孩子们:“水跑到哪里去了?”,这一个问题立即激发了儿童的想像力和表现欲。当玛丽的看法似乎被他们证明了以后,格林小姐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孩子们都表示肯定,这说明美国儿童非常自信。他们为了说服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还想出了新的办法。可见,格林小姐与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激发了儿童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儿童的探索欲望,同时她给予儿童的指导和建议为儿童学会利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师生通过全方位的对话、多维度的相互合作转变和创造了课程。而中国小学科学课堂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和交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此有重要影响,如“长幼有序”等观念一直被作为一种传统美德灌输给儿童,因此,中国儿童与教师之间有尊卑之分,所谓平等的、民主的教学交往常常只是表演而已。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上而下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而且大多数问题只是“虚拟”的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不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12.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反思 篇十二

一、点燃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教学的“兴奋剂”

一堂精彩有效的思想品德课, 教师应有一种自信而热情的态度。当遇到表达困难的时候, 自己首先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要鼓励自我去相信, 自己具有比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生活的能力, 有超越他们最初的自我陈述看清事物的能力, 还有一种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看清自己的能力。从最深处呈现出来的热情, 可以真诚地感染学生。一份源于内心的热情、自信, 可以从课堂、从学生的反应中反射给我们, 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

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学生, 我首先通过充分信任学生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用肯定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用赏识帮学生摆脱自卑, 给学生树立信心的机会;通过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来点燃他们的自信。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 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 使学生的行为发生神奇的变化, 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二、“情感交互”——有效教学的源泉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 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教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主体验, 通过情境体验, 传递情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问题的思考及表达方式, 生成新知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这一框的教学设计:先观看交通事故视频, 思考:谁可以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由此引入课题, 通过讨论、交流, 学生深切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时我再次给学生展示图片:“市民乱丢垃圾, 胡乱攀爬、违规跨栏, 插队等”, 学生表达出对这些行为的痛恨, 同时也会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公民应怎样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 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 关爱他人, 关心集体,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 生成新的知识, 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标教学目标设置中,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 位置的改变与调换,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也体现了社会对思想品德课育人目标的要求, 凸显出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三、多媒体运用——有效教学的手段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各种感官并用, 对知识的记忆率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班级多, 时间紧, 自己还是每一课都制作课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兴趣,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对突破重难点、巩固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第23课导入部分, 我播放了3分钟的交通事故视频, 场面震撼力强, 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所学内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随后出示一些市民乱丢垃圾, 胡乱攀爬的图片, 以及违规跨栏, 插队行为的漫画, 让学生感悟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应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营造和谐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 人人有责。力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彰显它的德育功能。

四、课堂活动与讨论——有效教学的核心

学生主体参与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教科书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 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 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 最终学习积极性丧失, 沦为学习的奴隶。在第23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 鼓励学生动脑、动口, 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 从而内化思想品德。如在第一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设计了“‘一米线’的作用”的活动主题, 让学生懂得设置及自觉遵守“一米线”的意义, “一米线”虽不起眼, 但在它面前却折射出每个人的守法意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责任》的教学中, 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探究, 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总结归纳出“班级文明公约”, 是结合实际的一次升华:作为在校学生, 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呢?从而总结出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三个方面的要求。

13.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以下几方面对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的反思。第一.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课本中黑体字、图画、故事、问题的用意,融会贯通;三是应当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四是应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五是应当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

14.九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

1、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明确的、适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本次复习课正是围绕着各单元相对应的目标,特别是基础性目标去设计的。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味地“赶时间”把复习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只能勉强完成教师的“复习任务”,却达不到实际的“复习效果”。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不能实现,那么这个课堂也是无效的,教师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反效果。于是,我没有按照一节课复习整个单元的进度,而是采用了一节课复习其中一课的复习方式。只有学生真真正正在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该掌握的主干知识掌握好,该做的练习做了而且都释疑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2、对复习备考的分析:

山西省的中考,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还对学生的能力,思维品质以及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考查。估计这次备考能激励一部分困难学生有信心学习思想品德课,至于中上程度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更严格、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现在的复习,我以为还是要过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备考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过好基础关,该背的东西必须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次前提下,训练和培养各种学科能力,如识记能力——包括再认能力(了解或识别),再现能力(记住并正确表述);理解能力——包括描述或说明,分析、比较、辨别,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合理推论等;应用能够能力——包括认识、判断、分析实际问题,在新情境中谈感受、体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建议或行为要求等。

因此,这一阶段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对九年级各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梳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练习,学生能巩固知识点,并了解考察知识点的基本题型

②通过讲练结合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学生能掌握一些开卷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会分析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明确务实基础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提高对学好思想品德学科的信心,而这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设定为:

(1)教学重点:对各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梳理,并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2)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究,掌握一些开卷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会分析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3、对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要兼顾六科文化课的学习,在时间分配上肯定会有所侧重,很难要求学生花很多课余时间在思想品德这一科上,所以要求在45分钟的有效课堂上出质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也更乐意接受不占用其课外时间的学科(老师)。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心理氛围对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注意了适切性(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即在设计时,多数的问题和练习都是能够回答的,都是“伸一下手就可以摘到桃子”的,可操作性较强。

4、设计特色:

(1)讲练结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有效性。讲解时,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力求做到做一题,学一法。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机会,采用“练——讲——总结方法——练”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大体思路。立足40分钟的课堂教学,确保有20分钟左右的练习、讲评时间。

(2)明确教学目标后,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力求围绕教学目标去实施的。

活动一的“知识梳理”,通过“知识树”进行归纳概括,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形成网络化,使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明确第一单元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作答更加清晰、系统、全面。

活动二的“熟悉页数”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所在页数的熟悉程度,目的就是提醒学生在考试中若能熟练“翻书”便能节约答题时间,提高答题效率。

活动三的“精做闭卷”,选取了第一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以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在讲评时,更注意了抓住这些典型试题,老题新做、一提多讲,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活动四的“巧做开卷”,选取了知识点紧密联系的材料题,通过先“例题示范”再“活学活用”的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懂得“审题,抓住关键字词:①找出与课本相对应的知识点,确保不偏题,能得分。②但凡题目有“结合材料”要求,必须紧扣材料来组织答案,从而得高分,得满分。”

活动五的“小结成果”设计了“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该课共有多少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闭卷和开卷的练习和巩固,我们复习了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开卷练习中,你认为老师说的“巧做开卷”的“巧”在什么地方?“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以及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六的“拓展成果”是本节复习课的延伸,希望学生能在练习册、练习卷中找出相对应的题目,以及学生自己出题来检验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更加明确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1、值得肯定的地方:

(1)能按照教学设计展开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明确,可操性较强。

(2)能想方设法克服异地教学的困难,在课堂开始时以“爱的鼓励”这一团康技巧来“融冰”,有亲和力。

(3)教学过程有序、充分,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引导得法,环节流畅。

(4)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2、今后改进的地方:

(1)由于时间关系,所以在“备学生”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细致,例如在“知识梳理”环节时,我所提出的22个知识点,有些学生对该知识点对应的内容比较模糊,但是我没有及时在堂上进行梳理。

(2)教学设计一共有五个活动环节,但是一节课下来,只完成到“活动四”,所以今后在教学节奏方面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上一篇:文明施工体系下一篇:关于祖国演讲稿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