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工作总结

2024-11-10

文化科技工作总结(共9篇)

1.文化科技工作总结 篇一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文化节开

幕式总结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节开幕式暨‘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展示会”于2010年11月11日下午在张家港校区体育馆南门前成功举行,本次开幕式是张家港校区建校5年以来首次隆重的科技节开幕式。

参加开幕式的人员有:校区领导、各学院院长、图书馆领导、学工部、团委老师;校区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各学院学生会学生干部;其意义重大,现总结如下:

一、前期准备:为保证本次科技节的成功举行,相关人员做了长期、大量、充足的准备的,具体如下:

1.在接到校本部《关于举办第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的通知》后,校 区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校区团委书记朱元昱于2010年10月20日晚 8点半在校区行政楼第七会议室召开了一次相关人员的会议,参与会 议的人员有:校区团委书记朱元昱,校区学生会主席翟青海,校区社 团联合会主席马中其,本次科技节负责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张井阳,各学院相关学生干部负责人及各学院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科技创新 协会会长吴克强等相关人员,会议讨论并基本确定了本次科技节的有 关活动,并部署了有关科技节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先参加 校本部的科技节开幕式之后,校区将举办一次隆重的科技节开幕式。2.在这次会议之后,相关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通过海报、社团、各班班长等,加大宣传本次科技文化节及其相关活动,为文化节的成 功举行营造良气氛。

3.校区相关人员在2010年11月4号下午赴本部参加了“江苏科技大 学第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式”,张家港校区参会人员有:校区 团委书记朱元昱,社联主席马中其、副主席张井阳,科技创新协会会 长吴克强,2009年本科生创新计划获奖学生刘聪、张涛等,有关学 院学生会主要干部,社联主要学生干部以及“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演 示人员孟庆历等。

4.在参加完校本部科技节开幕式后,经讨论决定将张家港校区第四 届“科港之星”科技节开幕式定于2010年11月11日下午,本次科 技节负责人张井阳于2010年11月5日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会议室针 对本次张家港校区“科港之星”科技节召开了一次协调会,参与会议 的人员有:社联主席马中其,各学院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社联主席 团主要学生干部,科技创新协会有关人员,科技节各活动主要负责人; 会议安排了科技节相关活动的有关事宜,并重点讨论了张家港校区第 四届“科港之星”科技节开幕式的细节。

5.2010年11月9日上午在张家港校区行政楼团委书记办公室相关人员在开幕式之前开了最后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将本次科技文化节的事宜尤其是开幕式的流程及相关工作安排全部到位。至此,科技节的准备工作全部到位。

6.材料准备:开幕式的材料准备工作是由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完成的,主要成果是在开幕式前汇编了张家港校区第一本科技节材料《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文化节材料汇编》,这本材料是在开幕式前两天编写的。这本材料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表扬。7.宣传:

a.社团宣传栏:一张大海报,上面写上所有活动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活动名称、活动时间、面向对象(商学院的是展板不用写)、主办单位(都是“张家港校区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承办单位(各承办单位、科技创新协会)。b.海报:在开幕式之前以学院为单位至少出一张与科技文化节相关的海报,社联出三张海报进行宣传。

8.开幕式表演:在开幕式上准备“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水火箭”表演。

二、活动背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学校领导大力关心下,学校以及校区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为了使更多同学能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使科技创新活动能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经过张家港校区团委会讨论通过,决定举办张家港校区建校以来最隆重、规模最大的科技节开幕式。

三、活动时间:2010年11月11日下午四时

四、开幕式仪程:

1.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姚震球副教授致辞;

2.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许建飞副教授宣读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文化节项目; 3.校区领导金云学教授宣读学校2009年本科生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项目名单的决定;

4.校区学生会副主席兼社团联合会主席马中奇关于社团暨科协发展的工作报告;

5.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大赛二等奖获奖作品指导教师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琪教授发言;

6.2009年本科生创新计划优秀项目《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与研究——以张家港校区为例》学生代表刘聪发言;

7.校区党委副书记杨福章教授讲话并宣布开幕,同时展示智能汽车与水火箭。

五、活动意义: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节开幕式是校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宣传效果最好、与会学校领导最多、最鼓舞人心、最成功的一次科技节开幕式。其意义非常重大:不仅最大限度的宣传了本次科技节,更使得更多的同学知道学校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力支持;不仅使科技活动成为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更充满信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更让我我们看到了成果背后的知识的力量!

六、活动得失

1、取得成果:

a.汇编了张家港校区第一本科技节材料《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文化节材料汇编》,使得校区科技节有了更详细、更完善、更专业的资料记录。

b.在校园内最大限度的宣传了本次科技节,为本次科技节开了一个好头;并为以后的各届科技节树立的榜样。

c.校区领导、各学院院长、图书馆领导、学工部、团委老师的与会,使得本次科技节开幕式更是显得庄重!

校区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各学院学生会学生干部的参与显现了这次科技节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d.科技创新活动获奖学生的演讲、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获奖学生在开幕式上的精彩的表演,表现了同学们对于分享自己心得的愿望,同时

也表现了学长前辈对学弟、学妹的激励。由此可见,校区科技创新活动的生生不息!

2、不足之处:

a.由于会场是在体育馆门口,布置会场的时候出动的人力比较大,临时调动的人员比较多,还好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b.由于担心开幕式的时候的安全问题,所以“水火箭”表演的高度调低了许多,不过,依然很是精彩。

c.由于编写材料的时间有点紧,所以审核的时候有些遗落,在材料的眉头上的字本应是“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文化节”被写成了“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第四届‘科港之星’文化艺术节”,在审查的时候没查出来了,这是本次活动的小瑕疵。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在把握大方向的同时也紧抓住细节,使得活动更完美。

总得来说,本次“科港之星”科技节开幕式是成功的、成果是骄人的!这次科技节开幕式在学校有关领导的关心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第四届“科港之星”科技节必将在校区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青团江科大张家港校区委员会

江科大张家港校区社团联合会

2.文化科技工作总结 篇二

1 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宿舍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宿舍环境下,宿舍成员开展的各项活动和行为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物质和文化氛围,①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现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不仅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还包含了在校学生的价值理念、群体心理等精神文化。②它以宿舍全体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核心,由宿舍内部的行为准则、集体活动和日常行为构成,对宿舍成员具有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宿舍文化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高校宿舍内的基本硬件配置如床铺桌椅等,整体布局如桌椅摆放等、宿舍周边环境等,这些是学校为学生在宿舍内提供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生活保障,目前西安科技大学为学生的每个宿舍提供的是学习和休息一体式床铺,每个宿舍住六名学生。

(2)制度文化。主要是宿舍成员在生活中,根据共同的需求,通过学院引导,相互协商制定出的宿舍规章制度,比如宿舍的舍规、值日安排表、作息时间安排表、电脑使用办法等,这需要宿舍成员共同遵守,相互监督,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3)行为文化。主要是宿舍全体成员在在宿舍中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体现在良好的学习风气养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

(4)精神文化。指的是宿舍的所有人员在世界观建立、价值观追求、理想确立、道德情操、生活情趣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宿舍文化的核心。

2 高校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

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表明,通过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育人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追求,生活情趣和独立人格都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学校、学院、班级良好的风气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应该坚持以“以舍风促班风、以班风促学风”为原则。围绕六大主题开展:(1)尽最大能力为大学生创建出利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及个性培养和心智成熟的环境;(2)用心营造出利于学生轻松学习和健康成长发展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3)以制度为界线,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自我管控能力及自立能力;(4)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氛围为核心,倡导建设优秀的宿舍环境和文化;(5)校园管理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导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关爱;(6)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各项工作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学会自立、自理、关爱、帮助、沟通、协作和管理。

3 以大学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学生党建工作途径

在大学宿舍的文化建设中,学生党员要积极参与,充分起到模范带头及引领的作用,在校园的宿舍区域全面开展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学生党建工作,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长期坚持“以党风促舍风,以舍风带班风,以班风促学风”,将学生的党建工作与宿舍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1)按照“ 1 +n +n2+ … n+ ”的链式结构模式培养学生党员。党员要充分发挥出带头作用,联系本宿舍的积极参与分子,鼓舞积极分子参与并影响引导其他数名同学,让参与者以党员为核心团结起来。把宿舍文化建设的程度和党员的实际绩效挂钩,督促其责任感的增强。让“找党员,化问题”变为普通学生解决困难的一种常态。

(2)在学生宿舍内开展党员墙活动建立学生党员宿舍示范岗。为每名党员制作了牌子张贴于学生党员宿舍学习桌前的墙上,上面有党员姓名、照片、入党时间及党员承诺,这不仅是要求学生党员把身份在宿舍亮出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更让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起到先锋引领作用。这不仅是要求学生党员把身份在宿舍亮出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更让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起到先锋引领作用。对于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的党员,采取摘牌制度,限期进行整改,并就整改情况提请全体党员大会审议,申请重新授牌。宿舍党员墙活动加强了学生党员自主管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在低年级宿舍开展高年级党员联系宿舍活动明确党员身份意识和服务意识。材料学院为每名新生宿舍配备一名高年级学生党员作为联系宿舍党员,了解学生动态,定期和辅导员老师交换意见,共同促进新生良好宿舍文化的形成。每学期末由学生党支部根据党员联系宿舍的表现做出评定,记入党员档案。

(4)开展宿舍文化创建活动,发挥党员在宿舍文化创建中的引领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营造出积极向上、活泼的文化、生活氛围,在每个宿舍楼内可以建立文化交流活动室,采购报刊书籍以及棋类和桌球等,让学生在此开展自由的文化交流;另外,将文化交流活动室作为场地,开展体育类及文艺类的竞技比赛和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及学生干部的组织和带头作用。文化交流室的成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娱乐的场所,还在党政建设及文化宣传、提升学生素养和开拓视野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学期在党员的带动下创造性地开展一次宿舍文化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宿舍成员轮流写宿舍日志、宿舍形象设计大赛,建立健全舍规、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团体性的校园文化和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5)开展政治教育走进宿舍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政治文明素养。政治教育走进宿舍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素养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因此,学校方面要积极的对教育方式进行研讨,可以邀请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定期在宿舍区域内开展政治教育课堂,在内容的讲授上可以涉及各个方面,例如政治思想教育、心理疏导、法律常识、消防安全常识等。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育课堂,不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与课堂教学之间开展有效衔接。

(6)开展党员述责答辩活动加强群众监督和民主测评的党员再教育环节。每学年组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开展党员述责答辩活动。活动分为党员述责、现场答辩、满意度测评、意见反馈等四个环节,每一名党员严格对照《党章》,结合个人加入党组织以来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表现、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和联系新生宿舍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向班级全体同学做述责汇报,接受广大同学的评议和提问。支部书记在支部大会上通报党员班级满意度测评结果并向个人反馈意见。此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既是对学生党员的鞭策,又是对广大同学的激励。既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一种有效形式,又是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受到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

总而言之,宿舍是校园文化开展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宿舍文化的开展,学生是发挥的主体,以各种活动表现出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以积极的态度营造出了活泼、向上、健康、文明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有效地将宿舍文化具有的感染能力、影响能力、创造能力和塑造能力发挥出来,成功对大学生展现了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塑造个性、向上、成熟的心智和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把大学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陕西日报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媒体以《亮明身份,做得更好》为专题做了报道。良好的宿舍文化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党员的先进性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全院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促进了党员的进一步成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

摘要:大学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思想、学业、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都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学生工作为例,着力探析以宿舍文化为载体的学生党建工作方法。

关键词:大学,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学生党建

注释

11王龙.探索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新途径[J].中国青年研究,2008(2):103.

3.科技助力文化 文化点亮科技 篇三

在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中,751国际设计节为观众奉献了新鲜而有趣的迷你“创意世博会”;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751国际设计节倡导“设计改变生活”,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今年751国际设计节紧扣当代脉搏:“数字·设计·生活”,突出数字时代下的设计创意,从专业性、教育性、互动性、实用性、创新性五个方面组建一个更加丰富精彩的设计盛会。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正在成为设计行业的引擎,在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为设计产业搭建展示、交流及交易的平台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字蔓延

如荷设计

设计是一项行动,同时也是这项行动最后的结果。“如荷设计”便将两者完美的呈现在你的面前。同时,“如荷设计”是一项在阿姆斯特丹市,荷兰中介,荷兰贸易促进委员会,荷兰王国大使馆,楼市杂志,胡社光,happykamping.com,北京国际设计周,还有许许多多其他设计师和你之间的合作!在这里,荷兰最有创造力的城市——首都阿姆斯特丹会与你分享荷兰人如何设计的。不过为了揭示发掘它,你也要合作并积极的参与进来。让我们一起来“如荷设计”吧!

“数字渗透”系列数字建筑展

由Patrik Schumacher策展的国际建筑师作品展,使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让·努维尔、汤姆·梅恩、杰西·瑞舍尔、沃尔夫·普瑞克斯四位曾获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名师作品亮相公众。此系列展聚合了各界智者的深入研究和远见卓识的思想启蒙,创建了国内外数字建筑领域的交流平台,推动了数字建筑设计和数控建造技术的发展。

设计对话商业

探客3D+想像博物馆

探客3D+想像博物馆是国内首家3D数字文化体验馆,奇幻、搞笑、浪漫的融合科技和文化的经典展览。博物馆一共分为三大展区,包括酷玩3D壁画馆、360°环幕4D影像馆和活的美术馆,共展出近百副作品。

设计无处不在

这是一次艺术形态与商业模式的对话,这是一次工业设计对东方家园的精神回归。来自法国的设计师品牌LEXON,从1991年品牌创建以来,它所展示的就是一条由设计师灵感铺就的成功的商业模式,杰出的设计理念和不同艺术流派的思潮在这个名为Design in Life的艺术大展汇聚。而其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产品,仿佛宇宙中闪耀的群星,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都市生活花

在可持续性的大话题下,“都市生活花”作为一个互动的装置艺术,阐释了消费方式以及生活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市生活花”提供给参观者各类当地的产品,过度的获取也会让“都市生活花”入不敷出,并逐渐萎缩,以致后来者无法享受同样的待遇。

古今博艺

古典工艺大师与现代设计大师的交融

欧洲家具在发展过程中,样式灵活多变,善于吸取各种不同文化元素,家具的发展呈现出跳跃式前进的特点。此次“古典工艺大师与现代设计大师的交融”,展现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空间美学,它结合古典艺术的精髓与现代大胆前卫的设计理念,体现一种新型的设计语言和具有历史感的、丰富的视觉艺术形式,并包含了由这种新语言、新形式所带来的美学精神,这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新鲜体验,混搭的古典与现代设计风格,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还能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精神上的激情碰撞。

齐家家具

古人造器物,追求“物以载道”。《长物志》序中写到:“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明代家具“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其中传达的美学价值和古人师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同恒古夜空中的明星,已经不是我们今日所能企及的了。“齐家”,在看作与明代家具对话的同时,包涵设计师对于明代家具的理解和提炼、简化和延伸。它不仅适合现代起居生活,也蕴藏着新的生命力。而命名为“齐家”,更意在延续千百年前的生活概念,以格物致志的精神,修身养性。

良适

良适,简称自“良仓适物”。在空间与器物的美学平衡中,以“憩、阅、饮……”等生活方式为主线来探索国际化语境下的东方生活状态。良之于优,无“完美”之纠结,谓适可而止……好的设计,不是简单地材料堆砌,而是收放自如的平衡技巧,更是反观自身文脉、不盲从风尚并以真实需求轻松审视设计价值的心境。

自造社

自造社,一个崇尚本土设计制造的集合角色,在本色的东方精神下,旨在进行文脉相承的设计哲学的传承推广。它提倡在今日“全球化”的时代风潮中,积极冷静地审视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在处于弱势的文化境遇中对传统给予更多的重视。

设计织入温巢

当代“哲学家”

当代“哲学家”展品出自圣豪庭SENDHOLY原创品牌。SENDHOLY从儒释道的哲学理念中汲取灵感,在中国传统制造工艺与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用一件件限量精品杰作传递出SENDHOLY家居品牌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缔造现代中国生活新方式。SENDHOLY主张“坐而论道,和而不同”的品牌理念,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一份感悟,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一份宁静。

开始行动

开始行动是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由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呈献的一项充满活力,不断成长扩充的展览。展览将呈现三十个箱子,全都充满了对当代城市景观、材料的新型利用和阿姆斯特丹能为北京带来的人力资源等话题的看法和愿景。

4.科技文化艺术节总结 篇四

还记得在科技文化节前夕,自己是那样的懵懂与彷徨。对于老师学长学姐口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活动,压根就没什么概念。随着一场场晚会顺利的落下帷幕,我对于科技文化艺术节中一些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活动的前期策划,再到活动流程一步步的顺利进行,要求投入足够多的心思。节目、演员、场地等具体工作的前期的准备,再到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安排,以及提前的各节目组与工作组的排练,彩排与活动当天,这些工作更是需要智慧与细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努力,我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向他们学习。我也深深感受到任何一场活动都不是表面上那么简简单单的顺理成章,它不仅仅需要一个符合实际、有新意的策划,还需要后期的执行力与协调力的完美配合。

在整个科技文化节中,我在晚会现场的主要工作是看礼堂的前门。咋一听,不就是看大门嘛!其实不然,看大门不仅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放行与开关大门,还要具体事情具体对待。要有眼力劲,随时做好为到场的领导、老师服务的准备,晚会开始后,除老师领导外要保证不

能让任何人通行,一刻也不能懈怠。在每次晚会开始前,工作人员都需要在礼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挂气球、挂星星等,我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够手到擒来,技艺也算是增长了不少。

秘书处主要负责每次准备活动与彩排、正式演出院学生会的签到统计,以及领导席的准备工作,可谓受益匪浅啊。在签到中,我必须分清每一位学生会成员及其职位,也增加了与大家的交流。领导席必须要保证桌椅的清洁,打分表或节目单、笔和水都要摆放在指定的位置,不得有丝毫懈怠。

一个多月就这样悄悄过去了,心中难免有些空落落的。工作中有很多细节,就需要自己去慢慢总结,慢慢的学习。学生会成员工作中,也渐渐熟悉,变得更加团结,有助于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合作。

5.科技文化艺术节总结 篇五

一、展览篇

10月20日,沈农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企盼20xx沈阳农业大学文化科技艺术节的启动。校党委副书记金宝莲,宣传统战部部长焦静娥、组织部副部长宋德群,以及全体政工干部和部分学生代表在沈农大讲堂共同见证了20xx沈阳农业大学文化科技艺术节的盛大开幕。启动仪式上,各学院学生代表用响亮的文化宣言,配以超级稻、动植物标本、活动图集、专业模型等实物充分展现了本院文化科技特色。

10月20日下午,我校20xx文化科技艺术节主题活动“我爱看展览” ――沈农珍藏系列展览会揭牌仪式在图书馆隆重举行,校图书馆王世富馆长、校团委王深书记为展览揭牌。本次系列展览以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宗旨,力争让参观同学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首展“走进昆虫世界”由植物保护学院承办,随后,以周为单位,分别举办了由植物保护学院承办的 “走进昆虫世界”,由水利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林学院承办的 “自然文化知多少”,由畜牧兽医学院承办的“奇妙的动物乐园”,由信息与电气化工程学院、工程学院承办的“科技我当先”,由食品学院承办的“创新世界无处不在”,以及由园艺学院、农学院承办的“农业辉煌由我书写”共六场展览。10月26日,我校20xx文化科技艺术节“我爱看展览”系列之双人摄影展――金龙“光影岁月”、刘一鸣“青春映画”摄影展在篮球场光彩呈献,共33张作品吸引师生驻足流连,高度评价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本次文化科技艺术节“我爱看展览”系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赛事篇

20xx“唱响沈农”校园歌手大赛以“红歌唱响亮,青春我向上”为主题,于10月19日至29日,通过海选、复赛、决赛三个环节,共吸引全校362人次参加比赛,最终评选出“冠亚季军”、“校园十佳歌手”和10名“校园优秀歌手”。 此次比赛,选手们通过演绎各时代的经典红歌和励志流行歌曲,为纪念祖国六十华诞献礼,为我校文化科技艺术节增色。同时也充分落实了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的工作部署,推进我校励志教育工程,引导学生传唱红色歌曲,激发爱国热情,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0xx“雄辩沈农”校园辩论大赛以“辩沈农雄姿,展人文风采”为主题,以“关注热点,锻炼口才、展现自我”为目的,于10月27日至11月19日,通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以淘汰赛方式进行,全校十四个院队参加了此次比赛。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国学文化精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展现沈农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20xx“韵扬沈农”校园器乐大赛以“青春我奏响,韵律齐飞扬”为主题,于11月12日至19日,通过预赛和决赛,以对选手们的乐曲演奏以及乐理知识问答等形式进行。我校首届“韵扬沈农”校园器乐大赛清新高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促进了沈农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魅力、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

6.科技文化部工作报告 篇六

科技文化部

2009—2010学年工作总结

作为我院团委的下设部门我部在学院党委、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生活、新形象、新创造”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师生的文化活动,满足我院师生的精神文化需要。秉承“文化育人”的宗旨,促进我院学生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院文化氛围建设,增强增强同学对校园的情怀。坚持学院党委、团委下达精神文件,并以服务同学为中心点完成各项上级及学院工作任务。现对院团委科技文化部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本学期开始根据学院团委实际工作需要,在新生范围中作广泛宣传本部,并通过一、二轮面试与为期一个月的技能及文笔培训,最终选出10名新生成为新一届科技文化部干事。完善部门的组织架构,为以后部门及团委的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推动团员做好事、干实事。为推动我院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筹备期间广东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社会各界对广东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意

见和建议。我部在学院基础部的指导下开展了暑期调研工作报告活动。并从收集报告中评选部分优秀作品,体现出同学在实际中充分理解到文件所表达的精神含义,为往后学习、工作增强知识基础与指导方向。

三、以活动为在载体,增强同学的爱国和爱校情怀。

1.为庆祝我院建校25周年,增强同学的爱校情怀。让我院同学用美文、美句记录心中母校美好的一切,我部开展了主题为“弘扬传统 爱我科贸”25周年校庆征文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同学的大力支持,征集一批以各种形式赞美、祝福学院的作品。为学院的建设增添了美丽的一笔。

2.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充分展示粤澳青年喜迎澳门回归十周年之情,激发广大青年为祖国发展奉献青春力量,展示当代青年的青春风采,我院团委为响应团省委、省青联的号召开展“中国心〃粤澳情”粤澳青年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征文活动。我部积极策划,落实各项的组织工作,发动学院同学参与活动。同时该活动得到了学院各级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果。

以上是本学期科技文化部所开展的工作及活动。在下学期科技文化部必定坚持党、团的正确领导,加强部门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工作。符合学院实际,围绕院团委工作重心,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服务同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以说实话、干实事为前

提,同时协调院团委及其他开展工作。明确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及影响,争取在新学期能取到更大的进步。

共青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委员会

科技文化部

7.文化科技工作总结 篇七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和科技一体化衍生创造力的过程, 既包括文化领域的科技建设, 也包括科技领域的文化建设;既作用于文化创新, 也作用于科技创新, 更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2年, 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 文化科技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是政策问题, 也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科技融合, 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撑。本文通过回顾文化科技融合的研究现状, 认识到现有理论研究的相对不足。并从科技伦理的视角对国内外文化科技融合进行比较研究, 进而对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路径进行思考。

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文化和科技融合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但通过梳理不难发现, 对于产业现状的描述性研究和对于指导政策的解读占据了绝大多数, 基于某种理论角度对文化科技融合问题进行探究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1.现状研究较为丰富

对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研究较为丰富, 大体有以下两类成果。第一类为政策解读类型。王志刚的《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 (《求是》, 2012年02期) , 对十七届六中报告中关于文化和科技融合部分进行了解读。第二类为经验—对策型, 即对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杨凤、张兵和侯元元的 《辽宁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影响要素分析》 (《中外企业家》, 2014年18期) , 通过定量分析辽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影响要素, 发现辽宁省在科技储备及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存在不足。张晗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下的美国数字出版业》 (《新闻界》, 2013年20期) , 对美国出版产业由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科技融合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并提出了可供我国出版行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借鉴之处。

2.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理论研究方面, 有研究者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探讨文化科技融合问题。彭英柯、宋洋洋《文化科技融合理论研究———基于产业融合机制角度的分析》 (《经营与管理》, 2013年08期) , 从产业融合理论出发, 将文化科技融合的形式分为生产方式进化型和产业分工异化型。尹增宝《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范式———文化科技产业园理论探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 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如何发展文化科技融合。

事实上,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止是产业的融合, 对文化和科技的关系进行学理探讨, 是研究文化科技融合路径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把文化科技融合的哲学理论基础和操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 有代表性的只有刘平中、李后卿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关系探讨》 (《社科纵横》2014年09期) , 本文尝试从科技伦理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

二、科技伦理的视角

科技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而产生的伦理反思, 是科技实践不可缺失的内在要素。在科技伦理的诸多研究内容中, 关于文化和科技的关系, 即文化如何规范科技, 科技如何丰富文化的内涵等方面, 为我们观察、研究文化和科技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1.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演变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并称, 许多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 因此需要把科学和技术并称, 方能研究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关系。科技伦理主要涉及科技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共同体内部的伦理问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良知、科技对社会伦理的冲击、科技对文化内涵的丰富、科技转移中的价值与文化冲突等。重点探讨科学研究是否应该有禁区, 科技能否解决所有问题, 科技中的人文关怀等问题。

简单溯源, 当代科技伦理缘起于科技共同体的研究伦理, 主要用于探讨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进步, 科学技术成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们开始对科技的价值进行讨论。同时, 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发严重, 又引起了人们对科技更加深刻的反思。对科技价值的讨论和负面效应的反思, 使文化和科技交汇于科技伦理之中。

2.科技伦理中的文化和科技关系

科技伦理的本质是反思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提倡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关怀, “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人性价值”。在实现这一作用时, 科技伦理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文化和科技的关系。

(1)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关系。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产物, 它的所有属性都具有文化属性。英国学者斯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剑桥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指出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立起来对于社会是一种损失。事实上, 两者同属于文化的子类, 都拥有文化的一般属性, 即“表征人的智力和心灵发展水平, 反映人性的本质和才能, 体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 科学的发展方向往往受到同时代人文文化的影响;反过来, “科学的人文目的又使得科学的进步转化为人文文化的发展动力, 推动着人文文化的革新”。因此,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 科技丰富文化内涵。现代科技的文化内涵与对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两个基本动机有着密切的关联。用历史的眼光审视, 科学文化对客观主义的发展, 冲破了宗教文化对思想的禁锢;在现实生活中,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文化理念的变革, 使工具理性成为创新文化的基石;社会发展进程中, 技术上的有效性超越认知上的真理性, 成为科技最受重视的价值, 也塑造了民族国家把技术视为综合国力象征的观念。

(3) 文化规范科技活动。科技伦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以伦理约束、规范科技活动。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说, “有两种东西, 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 不断增长, 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道德伦理作为广义文化的一种, 对科技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从工业化到全球化, 科技已经成为重要的支配性力量, 因而需要人文批评和价值追问, 对科技活动权力进行监督, 践行“尊重与无害”、“客观与福祉”、“责任与审慎”、“公正与关怀”、“自由与机会”等科技伦理原则。

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国际比较

纵观当今世界, 许多国家将文化艺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科技伦理为观察这一潮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开展国际间比较研究, 不难发现国内文化科技融合存在的不足之处。

1.美日等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文化科技融合正在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 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将文化科技融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代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 充分体现了科技对文化形态演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 以及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信息经济, 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在美日等国家体现的尤为突出。

(1) 政府政策与实践成果。纵观美日等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充分将科技运用于文化产业的内容挖掘收集、传播手段拓展、消费方式丰富之外, 通常着力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以保护电影、漫画以及动画的知识产权, 促进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创意, 重视创意人才培养, 形成创新创意的文化氛围;美国电影实行了严格的分级制度等等。在此背景下, 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是仅次于军工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美国几乎在各个科技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其网络传输、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高科技的运用, 使其文化得以在全球传播, 文化产业也因此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例如1993 年迪斯尼公司在文化娱乐上由于高新科技的应用, 在短短的四年内, 其年收入就由8.5亿美元增至22.5 亿元。英国亦是将数字通信等领域的优势应用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日本在20世纪后期, 开始转向文化立国, 目前日本动漫和游戏产业在约占国际市场规模的30%, 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强国。日本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重视设计理念, 创作出一批结合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风格的文化科技产品, 内容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重要支柱产业。

(2) 蕴含的科技伦理思想。美日等国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普遍以市场为导向, 以法治保障竞争的公平, 体现了文化对科技的规范和指引, 彰显了科技伦理中一些实践性原则, “尊重与无害”、“客观与福祉”、“责任与审慎”、“公正与关怀”、“自由与机会”等伦理原则也蕴含其中。

值得强调的是, 在通过文化商品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他们更加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观渗透。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 辅之以娴熟的资本运作手段, 美日等国家巧妙地将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进行输出, 撇开价值观本身且不论, 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重视价值诉求也充分体现了科技伦理思想。

2.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有着较好的支持政策,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1) 政府政策与实践成果。2012年, 中宣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纲要》充分强调了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 并指出要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纲要》对“十二五”末、“十三五”末国内文化科技工作设立预期水平。其中, 到2015年末,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要明显提高…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0年末,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 文化和科技融合日益深入, 已成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科技融合建设在网络媒体、网络游戏、新闻出版、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文化装备、创意设计、数字音乐、旅游休闲、艺术品创作与在线交易等产业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文化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一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得到了发展, 成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驱动。同时, 文化科技融合在公共文化事业领域也取得了广泛应用。

但也应该注意到, 在我国的文化科技融合进程中, 对内容的挖掘和整理严重不足, 优质的内容型文化企业缺乏;与此对应, 过于关注新技术的开发。这就导致一方面众多的新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只在存量的内容上重复竞争性应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缺乏能够游走于文化和科技两端的人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 蕴含的科技伦理思想。从我国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现实和支持政策走向来看, 科技对文化内涵的丰富是科技伦理在文化科技融合中的主要体现。文化产业由于其创新密集型产业的特性,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因而其工具理性是文化科技创新的直接观念来源。同时, 科技作为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中的载体, 特别是三网融合的普及, 催生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新领域, 科技的价值得到了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3.中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对比分析

上述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中外在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和科技伦理思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政策和实践层面上,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 现有的硬件设施和指导政策足以支撑我们追赶与发达国家在文化科技融合之“术”上的差距。然而,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 多集中于科技对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升级的提升作用。过分强调科技的作用而忽视文化的作用, 造成了我国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在文化科技融合之“道”上存在差距。

正如我们所感知, 《诗经》中“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所闪耀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不受竹简、宣纸或者电子屏幕的等传播技术的限制。而缺少文化底色的科技产品, 硬件再强大也只能是机械零件的堆积;只有凝聚了人的设计和意志的科技产品才能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之所以可以刮起全球旋风, 不光是其技术的先进;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促进了制作技术和工艺的提升, 体现了文化和科技的完美融合。

四、科技伦理视角下的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路径思考

科技伦理视角下的文化和科技的关系充满了辩证色彩, 为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重视文化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指引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容与科技的融合。在科技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内容永远是王道, 科技是工具。正如如果没有人文文化, “科学就会沦为一种脱离人性之根和生活之源的科学”, 这样的科学长久看来必将失去生命力。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科技创新。科技伦理强调文化对科技的规范和指引, 这种规范和指引, 首先是提醒我们科技创新要依托于文化的特性, 科技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化产业链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文化内容随意的进行所谓的科技创新, 甚至完全改变了内容的本质。其次, 从政策制定角度, 就要求政府一手抓内容型企业的扶持, 一手抓能够支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扶持, 需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内容和科技之两轮都均衡转动方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驶上转型升级的大道。此外, 在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进程中, 我们需要对科技进行经常性的伦理反思, 重视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内的文化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指引, 这应是文化和科技融合题中应有之意。

2.以科技促进文化传承和传播

科技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曾经指出, 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变人的生活, 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科技不可避免带来负面影响, 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解放性力量。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伴随着丰富文化的内涵和传承传播的手段。文化科技现已成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要素, 被广泛应用于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

中国文化资源丰富, 现代科技丰富了文化传承的手段。“数字圆明园”项目运用AR、VR、3D等技术, 在移动终端为游客提供景点再现还原和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等数据, 就是科技应用传承文化的典范。现代交通与信息通信技术使人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科技的进步还不断改善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云服务技术让文化的表达更具有张力、传播的范围更加延展。

3.以人为本的文化科技融合之路

“以知识和行动增加公共福祉, 乃至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与发展”, 是科技伦理的福祉原则。这就客观上要求任何科技的手段都应当接受伦理文化的规范, 坚持人类福祉最大化的科技伦理原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往往会带来人的失落。科技伦理重视人的价值, 启示我们文化科技融合需要以人为本。

在2014年举行的乌镇国际互联网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确实, 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科技融合产品的传播载体和融资、交易平台, 而为广大人民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 也正借助互联网实现着文化科技的融合。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的水平, 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更离不开文化和道德的指引与规范。

文化是人类文明活动的表达。科技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 应当与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发展目标相契合。所以, 无论从广义文化的内涵来看, 还是从科技的人本特征来看, 以人为本都是科技伦理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参见《海淀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报告 (2012年) 》.

[2]刘大椿.在真与善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万小龙等.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中的人文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郝苑.论科学的人文目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 (6) .

[5]杨凤, 贾山亮, 陈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国际经验[J].商业评论, 2014, (18)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司.《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发展与规划》[J].艺术百家, 2011, (1) .

[7]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动力[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8.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承 篇八

实践证明了中国人并非劣等人种、东亚病夫,邓小平总设计师30年前开拓的改革开放之路是无比正确的。

可是,我们还是要说说文化的话题。继今年3月号本刊做了一组《中关村核心区: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曲》“封面故事”之后,本期“封面故事”仍以《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承》为题。诚如宋春华、王鲁湘、张颐武、陈名杰、张宝章、刘迎建等专家、学者所说,文化和科技是一个手掌的两面。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会孕育人类共享的科技成果。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科技文明是比较薄弱的。我们较早地发展了农业文明,并在达到一个高峰的时候停止了,没有继续向服务于工商文明的科技演化,或者说没有出现近代的科技文明。譬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农业文明孕育科技文明的高峰阶段,而那个阶段也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时期。惜乎后来封建时代对文化和思想的压制,中国科技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今天的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百度、联想、新浪、搜狐、水晶石等科技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正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我们想到了当下一个社会焦点——中国现代国防,做了一组《中国现代国防建设进行时》的“特别报道”。钓鱼岛、南海风云告诫我们,没有居安思危的民族不是一个清醒的民族,国防现代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政策中,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和平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一方面也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应一些不友善乃至挑衅的行为。因此,国防建设应该得到重视。作为中国科技高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用科技助力国防,是一个新的课题。

“经济”版《临汾:文化名城展现科技新貌》、“科技”版《“创办新企业”:孵化未来企业家》、“教育”版《当代大学生热衷研读“厚黑学”现象透视》、文化版《<稻香湖>畔的诗圣》等文章,其实都贯穿了科技时代文化传承的主线。文化是科技之源,科技是文化之翼。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承,实在不是一篇文章一期杂志能够说清楚的问题。

9.文化科技工作总结 篇九

科技文化部年度工作总结书

2010年10月13日,院团委进行了换届选举,当晚同时也选出了新一届的八个委员,并开始上任。

2010年10月14日,各部门开始进行摆摊招新。今年则采取各系推优入院,亚运会志愿者也推优入院。经过几天的报名填表,最终决定加入科技文化部的同学约为50名。

2010年10月19日,开始进行科技文化部的第一轮面试,经过筛选,最后留在科技文化部的预备干事一共为30名。

2010年10月20日—2010年11月2日,科技文化部先后开展的两轮预备干事的素质培训。通过两轮的培训,大概地让预备干事了解到院团委的架构和职能,也让他们了解到科技文化部的职能和一些日常工作制度。期间,也通过一些素质拓展小活动,了解到了预备干事们的态度还有自身素质。

2010年11月1日,则召开的院团委第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会议上各部门都积极的汇报了各部门关于预备干事的情况及培训情况。

2010年11月3日,科技文化部进行了预备干事最终一轮面试,此次面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笔试,一部分为团队口头口试。笔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察预备干事的细心,口试部分则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性。通过两组的面试后,最终选出10名科技文化部的正式干事。

2010年11月3日之后,由于亚运的原因,科技文化部则不再进行任何活动。

2010年11月29日,亚运会放假后第一天。科技文化部则同七系文化部召开了各系文化部会议。会议上主要的内容是强调院和系的文化部的合作关系,还有一些工作上的配合。会议上气氛融洽,不仅让院跟系的文化部得到了很好的沟通,也加强了各系文化部之间的交流。

2010年11月30日,召开了第一次各系副书记会议。会议各系汇报了各系的情况和近来的一些工作情况。院团委则也向各系汇报了院团委的工作。

2010年11月30日,科技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部门工作例会。例会上强调了部门的工作制度,日常的一些行为规范。并重点强调了礼貌问题。此次会议主要让正式干事们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院团委的环境。干事们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

2010年11月30日—12月6日,由科技文化部举办的征文活动正式开始。此次征文的主题为“我是一名光荣的亚运会志愿者,我要做一名亚残会志愿者”。此次活动较为成功,在宣传方面和奖励方式还需继续完善,此次活动也是第一次与各系合作,各系也较为积极,使得征文活动顺利的进行。在征文的评选阶段,干事们则参与了此次征文的评选,评选时干事们认真的审阅着每一篇文章,同时他们也从文章中学到了很多道理跟经验。2010年12月8日,科技文化部召开了第二次部门工作例会,例会上就征文活动进行了总结,也让干事们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例会上第二个主要内容,则是谈谈关于跟宣传部和志愿实践部联合举行的志愿者文化展示的相关事宜,并且安排了相关的工作。我部主要负责的是对一些志愿者服务照片的解释和展示,对征文的展示。而在照片方面,则安排干事对照片进行了相关的描述,通过一些教导之后,干事们也很好的完成了工作安排,并从中加强了自己的文化水平。

2010年12月11日,院团委召开第二次团委内部工作会议,会议上各部也都积极汇报了部门近况。会议上另外一个内容,则在讨论着如何完善院团委各部门的交流制度。

院团委科技文化部

上一篇:无线传感网考试试题下一篇:点缀世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