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

2024-09-18

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共8篇)

1.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 篇一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 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

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 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在Sam’s Club测试RFID系统(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2001);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2002)。

三.沃尔玛的信息化亮点 1、1小时——全球商品全盘点 沃尔玛在全球的4000多家门店通过它的网络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

整个公司的计算机网络配置在1977年完成,可处理工资发放、顾客信息和订货——发货——送货,并达成了公司总部与各分店及配送中心之间的快速直接通信。1979年,位于本顿威尔总部的第一个数据处理和通信中心建成,虽然面积只有1500平方米,但在整个公司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和24小时连续通信。

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也让沃尔玛占尽了先机。曾有一个说法是,沃尔玛的电子信息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沃尔玛本顿威尔总部的信息中心,1.2万平方米的空间装满了电脑,仅服务器就有200多个。在公司的卫星通信室里看上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解一天的销售情况,可以查到当天信用卡入账的总金额,可以查到任何区域或任何商店、任何商品的销售数量,并为每一商品保存长达65周的库存记录。

1981年,沃尔玛开始试验利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在利用商品条码上,沃尔玛凭借自己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又走在了其他零售商前面。采用商品条码可代替大量手工劳动,不仅缩短了顾客结账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到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售出的全过程。据沃尔玛方面说,在对商品的整个处置过程中总计节约了60%的人工。

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还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到1990年,沃尔玛已与它的5000余家供应商中的1800家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国最大用户。

2、7亿美元——“用卫星卖鸡蛋” 到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在电脑和卫星通信系统上就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而它不过是一家纯利润只有2%-3%的折扣百货零售公司。

1983年,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这次卫星升空可谓零售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里程碑。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沃尔玛配送中心的运行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每个配送中心约10万平方米面积。每种商品都有条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送带传送商品,由激光扫描器和电脑追踪每件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情况。到90年代,整个公司销售8万种商品,85%由这些配送中心供应,而竞争对手只有大约50%-65%的商品集中配送。

沃尔玛的送货车队也可能是美国最大的,沃尔玛通常为每家分店的送货频率是每天一次,而凯玛特平均5天一次。沃尔玛的5000辆运输卡车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使消费需求进一步多样化、个性化,从而要求零售方式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当代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种趋势:新的零售业态层出不穷、零售生命周期缩短、零售技术日益重要、各业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营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垂直营销系统进一步发展、无店铺销售迅速成长、零售界的全球化趋势。这些复杂多变的形式都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战略,才能满足当今零售业销售的需求。而沃尔玛正是凭借着对零售业不同阶段的认识,使用不同的阶段的信息技术才能得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从而铸造沃尔玛帝国的传奇。

案例Ⅱ 联想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念 一、透明鱼缸 企业大了,运营环节自然不断增多,下放到各环节关键岗位上的资源支配权也不断地增加,虽然有大量的纸面制度,但实际上还是要靠关键岗位上的人来把持和掌控,这就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跑冒漏油。如何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控制,这成为所有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联想正是通过信息系统,用透明流程重构了联想的权力,使采购过程变得透明化,避免了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

职能部门做事,财务部运转资金,而所有的事和钱均需一一对应。这就使得联想本身成了一只透明的鱼缸。联想正是通过信息系统,用透明流程重构了联想的权力。在联想的流水线中,总经理和部门总经理的权利更多体现为监管范围的大小。简单说,总裁杨元庆有权监察从采购到销售整个流程中联想上上下下8000人的行为——所有联想人在杨元庆那里都是这只透明鱼缸中一只透明鱼;

同理,所有采购人员在它的上级——供应经理那里都是透明鱼,除了”沐浴”在上级的目光中外,所有人的开支都要经得过财务监管备案的“阳光”。对于部门经理,上级可以对他进行360度考评,即部门经理周围所有的人都可以对他评头论足,唯独部门经理看不到。在这样的系统体制下,哪里不透明,就意味着那里有问题,发现有不透明的鱼,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它捞出鱼缸。所有的透明化,大大简化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控制难度。

二、别让“鲜果”烂在手里 所周知,以CPU为代表的IT业产品核心部件几乎一直保持着每半年推出换代产品的速度发展,因此IT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比常规行业产品要快得多。由此,联想把IT产品比作是刚刚采摘的“鲜果”,在生产运送到售卖的过程中,一不小心造成积压,就会烂在手里。

联想集团的信息化改造已经覆盖了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通过梳理、重组业务流程,使业务信息准确、实时、集成化采集和记录,实现了业务过程的实时、全程监控。也就是说,在一个透明的数据平台上,联想可以看到每一颗“鲜果”的位置与状态,并可以加以合理控制。联想把平均交货时间从11天缩短到5.7天,应收账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订单人均日处理量从13件增加到314件,订单周期由75小时缩减到58小时,结账天数由20天降到1天,加班人次从70人削减为7人,财务报表从30天缩至0.5天(此为2007年数据),大大减少了“鲜果”烂在库里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联想内部加深了对企业管理流程的认识,使所有参与者了解每个流程环节的目的和价值,逐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从历程上看,联想的成长与联想信息化改造工程是一个双螺旋结构,信息化促进了联想的成长,联想的成长反过来也促进了信息化改造的深入。

三、信息化需要“革命” 信息化是企业权利的重新分配。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可以起到协调权限、消除对抗的作用。联想从1998年11月开始实施ERP,投入上千万、项目进行了4个月后却没有什么成效。在1999年4月18日联想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柳传志面对联想所有高层职员、各子公司的总经理发了火:“联想花几千万上ERP不是做表面文章,必须做好,做不成,我会受很大影响,但我会把李勤(当时联想集团常务副总裁)给杀掉。”李勤立刻站起来表态:“做不好,我下台,不过下台前我要先把杨元庆和郭为干掉。” 柳传志下令:ERP做成了,项目组有奖,做不成,所有联想干部奖励都受影响,董事的年终奖扣罚20%。自此,联想的ERP项目进入了快速通道,2000年1月成功并行上线,2000年8月ERP完全投入正常使用,联想的信息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实际上,一把手并不需要真正亲自来解决信息化系统的技术问题,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协调好各个层次权限的分配,并且消解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企业内部必然产生的对抗情绪。

案例Ⅲ 海尔:从“企业的信息化”到“信息化的企业” 一、“企业的信息化”:以用户为中心 早在2000年3月海尔公司就开始与SAP公司合作,首先进行企业自身的ERP改造,随后便着手搭建BBP采购平台。从平台的交易量来讲,海尔集团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在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来采购生产必须的物资,也就是按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这样,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有力地保障了海尔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实现三个JIT(just in time即时),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现在不少企业的信息化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要求做信息化,其实是做不到的。而海尔在做信息化流程时提出了“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的信息化:我没有库存,但是用户要的话可以马上送到,用户不要就不会形成库存,实际上就是全流程的再造。而对于研发,今天研发的产品必须是六个月后用户的需要。

在企业外部,海尔CRM(客户关系管理)和BBP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架起了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在企业内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各种先进物流设备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还直接提升了物流过程的精细化水平,达到质量零缺陷的目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搭建了海尔集团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能将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以信息代替库存,达到零营运资本的目的。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家电企业库存周转天数是64天,海尔在2008年初库存周转天数是32天,经过流程再造2008年底已经降到3天。

海尔的零库存到现在已做到了在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出来后不是放在仓库里去,而是哪个商场、哪个用户已经定了,所以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就是用户要的产品,而不是像很多企业为仓库采购、为仓库销售,海尔企业信息化从这里切入——以用户为中心。

二、“信息化的企业”:企业也是需求链的一环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企业的信息化”相当于以企业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信息化的企业”相当于把企业放到全球用户需求的链条中去,企业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应该更快地在这个链条中进行运转。海尔要做的是怎样从制造型的企业转化为服务型的企业。

安德森在《长尾理论》里有两句话,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企业应该是低成本提供所有产品,高质量地帮助用户找到它”。张瑞敏认为,所谓的低成本提供所有的产品,就不是中国企业现在大规模制造,而应该是大规模定制。因为大规模制造一定可以做到低成本。而大规模定制时,虽然是大规模,但是要定制很多型号的产品,还要实现低成本,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向“信息化企业”的转型,海尔在流程和系统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应用重点转向客户需求的获取,与重要的合作伙伴实现动态的预测、订单、库存的高效协同;

以用户,客户的需求,来驱动3大应用领域GTM(贸易管理平台)、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实现端到端可视化。例如“人单酬”的系统,围绕销售代表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把销售目标、预测计划、订单、销售速度,产品赢利能力等都全部按人按单来进行索引,销售代表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业绩。这个业绩不再是过去的一个简单的销量、销额的数字,员工通过这个系统可以了解到:哪些产品组合能更有利润?与客户的预测准确率是否提高?销售的速度是否符合周单周销?这个系统如同一个销售代表的平衡记分卡,能否提供客户、流程、财务指标、提高的价值以及个人最终获得的报酬等信息。

张瑞敏认为,现在用户面对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全球很多企业,要高质量地帮助用户找到他需要的产品,要求企业的产品在全球非常有竞争力。海尔在这方面的具体探索的就是“虚实网结合”,所谓“虚网”就是互联网,所谓“实网”就是“最后一公里”,也就是鼠标加及时服务。用户在互联网上点鼠标之后,应该是第一时间送达,这就需要跟“最后一公里”的实网—物流网、营销网、服务网等结合。这些要和“虚网”—互联网结合起来,即用户点了鼠标后企业怎么样送达。现在国家在推进“家电下乡”,海尔在“家电下乡”所占份额最大,就是因为海尔建设了庞大的网络。另外,很多外国品牌和海尔是竞争对手,但是他们现在把农村的销售委托给海尔。

三、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商业模式,推进组织重构 针对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海尔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一条:能不能创造客户价值。海尔所做的是怎样使大家的目标都集中到创造客户价值上,怎样能够协同起来。

在这方面,海尔所做第一步就是改变企业组织结构。按照职能管理原则,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是一个正三角形:企业最高负责人在顶端,然后是一级级负责人下来,到最下边是员工。但是,员工面对的就是客户,客户所反映的问题员工要逐级反映上去,负责人再做决策传达下来,这里面除了内部的消耗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够非常好地直面市场、快速做出决策。现在海尔就把这个三角形倒过来,变成“倒三角形”:客户在顶端,然后是一线经理、员工直面客户,最后一级级下来,企业最高负责人成了最下面的了。这样企业的最高负责人从原来的发号施令变成在最下端为一线经理提供资源。所有的部门在这当中都为一线经理和客户提供资源,从发号施令者变成提供资源者。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可能很大,但是再大的企业就是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海尔把损益表做到一个团队,在倒“三角形”最尖端的企业负责人个人损益表,是要关注这个企业在市场上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企业新的机会就是他损益表的任务。为了防止一线经理和客户承诺后还担心背后的资源没有共享,所有背后的这些人,比如说人力、财务等都有各自的损益表,这个损益表和这个团队对客户的承诺内部要形成一个契约。过去员工到企业里来干,企业根据员工的职务、能力、所做的工作给员工发工资或奖金;

现在完全变成了员工到公司来干,拿到的是公司的资产,拿到的资产必须要增值。员工拿到资产后,企业事先划定做到多少是保本,挣到多少是公司利润,把企业利润留下后,再把所用的费用拿掉,剩下的由员工进行分成。

这样做了之后有三个好处:

第一可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

第二,解决内部博弈的问题,建立人单合一的文化。“人”就是员工,“单”不是狭义上的订单,而是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要和市场目标协同起来变成双赢。员工可以给用户创造价值,也可以从这个价值中得到新的价值。

第三,对于管理会计进行新的探索。作为管理会计,说到底就是管理未来、规划未来的会计。一个企业对未来规划得很好,也就是说企业的战略很好,但是员工不能协同,不能直接反映到市场上也是白搭。如果把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变成每个人都来规划未来,并且让每个人规划未来时和自己的未来连在一起,这样管理会计一定会充满活力。

而在传统的IT基础架构领域,海尔也转向“买服务不买服务器”的模式,比如搭建企业内部的云,通过虚拟化平台,实现快速资源调配,获得动态发展和低成本运营的能力;

通过SLA服务模式,逐步外包如数据中心、基础运维、应用运维等环节,从而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EAI(企业应用集成)的建设中。

案例Ⅳ 亚马逊:无心插柳,像卖书一样卖云计算 一、云计算的领头羊 IT咨询公司BTC Logic2010年发表报告称,亚马逊和IBM是云计算市场上的领头羊,而微软、谷歌、RedHat和VMware只算是云计算市场上的重量级选手。亚马逊因Elastic Compute Cloud在基础设施领域排名第一,亚马逊还在平台领域排名第一,在网络服务领域排名第二,因S3 Simple Storage Service在管理领域排名第三。

Caris&Co分析师桑迪普•阿加瓦尔表示,尽管目前的规模还很小,但亚马逊网络服务的增长率已经超过该公司的核心业务,并且利润率更高。他表示,亚马逊网络服务2011年的营收最多将为9亿美元,而运营性利润率将达到23%。这高于亚马逊核心业务的5%。他指出:“很少有公司附加业务的利润率高于核心业务。” 二、信息化的无心插柳:云计算概念的产生 作为一家超大型零售企业,亚马逊在公司信息化和规划自身电子商务系统IT架构的时候,不得不为了应对销售峰值去购买更多的IT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平时却处于空闲状态,这在零售企业看来相当不划算。于是亚马逊发现,假如可以运用自身在网站优化上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亚马逊就可以将这些设备、技术和经验作为一种打包产品去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那么闲置的IT设备就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亚马逊推出云计算服务的初衷。

亚马逊在云计算方面走在其他IT专业企业之前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看似有些“无心插柳”,但任何技术都源于需求——亚马逊自身就是云计算的最早用户。在网络互联的需求之上,直接就是亚马逊的最底层的IT基础架构AWS(Amazon Web Services),这包括计算、存储、内容分发等等。正是通过企业信息化变革,亚马逊 三、象卖书一样卖云服务 为了解决这些租用服务中的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等问题,亚马逊不断优化其技术。通过这些研发与优化,亚马逊在云计算技术上持续保持领先。从2004年开始,亚马逊陆续推出了简单队列服务、Mechanical Turk等云计算服务雏形。云计算服务成熟的标志是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的简单存储服务(S3)和弹性计算云(EC2)。之后,数据和服务都已被放在亚马逊的“云端”了。亚马逊2011年1月推出了一款名为ElasticBeanstalk的服务,该服务帮助不懂计算机代码的新手使用亚马逊的计算资源。亚马逊副总裁哈蒙德表示:“亚马逊继续进行创新,而这是传统公司,例如IBM、甲骨文和微软没有去做的。”2010年,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名为SpotInstances的服务。该服务以非传统的方式管理使用率不高的服务器。许多企业会将所有任务集中到某些服务器上去做,同时关闭一些多余的服务器,而亚马逊则拍卖多余的计算资源。最终结果是,亚马逊获得了营收,而不是无用的服务器,客户则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计算资源。

此外,亚马逊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不是操作系统开发商,也不是服务器或存储设备制造商,也就是说它是应用者而非IT系统制定者。因此亚马逊的平台是开放的。但是专业IT企业提供的云计算多多少少会限制在自己提供的系统之上,限制了灵活性。此外,正因为亚马逊自己是应用者,因此它卖给企业用户的不仅是云计算技术,还有自身的经验教训,这些都能够帮助企业用户更好地应用云计算服务去创造更大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增长显著。目前亚马逊云计算的注册开发人员数量在去年已经超过49万(2009年数据)。它目前推出的最主要的云计算服务产品,不仅服务分类灵活、收费方式多样,而且定价方式还体现了零售企业一贯的做法。

案例Ⅴ 雅戈尔:信息平台——组合式信息化之路 一、数字化工程的十年战略 作为国内服装行业的代表,雅戈尔能够从1979年的一个由2万元资产构成,十多名知青起家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当今位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榜单的第30位,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第一位,信息化的助力可谓功不可没。从2000年起,雅戈尔凭借十年持续不断的信息化建设,行进在了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前列。同时,十年的投入与积累,也使其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2001年,雅戈尔提出了“决战在终端”的战略,在全国设立了162家分公司、投资了十几亿元,开设了400余家自营专卖店、2000多个商业网点,构成了庞大的终端销售网络。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行这个网络,雅戈尔与中科院合作,启动并实施“雅戈尔数字化工程”,于是一个为期十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由此诞生。

在这项战略中,雅戈尔希望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此同时,规划雅戈尔集团总体应用需求,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管理环节,建立沟通雅戈尔集团上下、内外联系的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最终提高雅戈尔集团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及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具体战术上,雅戈尔的信息化体系走的是设计总体框架,即贯彻和执行将单一系统单元外包给IT厂商的思路,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IO韩永生称之为“组合式信息化之路”。

历经十年建设后,雅戈尔信息化已经具备了以采购、生产、配送、零售于一身的集成信息系统,已然成为了业内的典范。

二、立竿见影的信息化效果 在实施2001年~2006年第一阶段规划时,由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就已经非常显著的体现出来了。雅戈尔当时在信息化上投资1.2亿元,而产品库存量比实施前下降了逾30%,节省了2.5亿元的库存成本;

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全面提升;

繁复的订单处理及采购管理变得自动化;

资金的运转效率提高;

部门及海外间的沟通得到彻底改善;

因人为错误所引起的损失减少了约20%;

公司对订单的反应能力增强,生产周期也从过去的90天缩短至45天;

量身定制系统实现了零库存生产,仅2003年就给雅戈尔新增加2亿元的收入。显然,如此巨大的变化,隐藏在雅戈尔信息化体系背后的各信息化系统的“有机组合”,可以说功不可没。

2010年是雅戈尔“信息化十年战略”的收官之年。经过10年的时间,雅戈尔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已经踏上了服装产业的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集成化、快速反应化、控制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之路。“未来十年,雅戈尔将根据产业趋势和自己的需求,充分展开与263等厂商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雅戈尔集团信息中心应经理说。

案例Ⅵ 雀巢的ERP风险之旅 1997年10月,雀巢美国分公司召开ERP项目誓师大会,由50名高层业务经理和10名高级IT专家组成实施小组,目标是制定一套对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都适用的通用工作程序,所有部门的功能──制造、采购、会计、销售等,都必须抛弃过去的旧方式,接受新的“泛雀巢”思维。1998年7月,其中四个模块(三个SAP模块和Manugistics模块)要求在2000年之前完成。虽然事先制定了进度表,但由于一些代码修改及千年虫问题,在匆忙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出现了大量的新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反叛心理在不同阶层中开始滋生。员工的抵制情绪源于项目启动时犯下的一个重要错误:主要利益相关者小组中没有来自那些受到新系统和业务流程直接影响的团体的代表。所以,结果就如同雀巢美国分公司副总裁兼CIO杰丽·杜恩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总是令销售部和其他部门的领导大吃一惊,因为我们带给他们的东西与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利害关系。”杜恩称之为她犯下的近乎致命的错误。

2000年初,项目实施陷入混乱,工人不知道如何使用新系统,甚至连新的工作流程都不明白,没有人想学习业务运作的新方式,公司士气低落,预测产品需求的员工流动率高达77%,部门主管和他们手下人一样迷茫。抱怨增多的时候,ERP实施出现停滞甚至撤退。2000年6月,项目搁浅。

2000年6月,雀巢暂停了项目的实施,从头做起,抛弃了预先设定结束日期的做法,定期调查用户对变革的反应,当有反馈信息表明需要进一步的培训适应时,推迟实施。CIO杜恩说从中得到了很多惨痛的教训: 不要采用工程化的做法为项目实施过程预先设定期限。应该先分析项目需求,然后确定需要多长时间实现这些需求,定期调查用户的反应情况,如有异常,暂停实施,学习适应,再继续推进。定期更新预算估计。在项目实施的漫长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能在某一时间段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就不错了,更不要说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预算可以将棘手的问题降至最少。信息化不是软件的事。将一个新系统安装就绪是很容易的,真正难的是改变那些将要使用该系统的人们,使他们能适应新的业务流程。没有人喜欢流程变革,尤其当他们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那些因流程变革而受到影响的人需要特别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多进行交流沟通,在实施前、中、后衡量人们的接受认可度。不要忘记整合。单单安装新系统是不够的,要确保各个部分能相互协同工作。

2.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 篇二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力,信息化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使中小企业在竞争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是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对广东省中山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作了调查, 本次调查完成时间为2008年12月截至, 涉及企业200余家。本文试图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来透视中山市乃至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和发展对策。

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根据我们调查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中山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状况如下:

1.1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除了少数高科技企业外, 许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深刻。表现在重初级业务应用 (如电算化、网站展示等) , 重空谈信息化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意义和时代潮流等。有91%和94%的中小企业连接互联网, 有62%的和76%的企业没有进一步企业信息化的计划。管理层对信息化系统的相关概念了解不多或不完全了解, 也没有信息化的意识。一般只是使用最低程度的IT、信息化系统, 如WORD、EXCEL等软件, 近期也不会安装OA、ERP等信息化系统。只有1-2人或根本没有专人的电脑维护人员, 遇到问题会请IT公司的人员上门解决。企业对于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控制、计划决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往往认识不多。

1.2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只有有六成的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企业Web服务系统和邮件服务系统是门户网站包括的主要系统。在门户网站的企业中, 企业自己培养维护人员和外包地第三方公司维护的各占一半。而广泛的适用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 甚至部分小企业管理层不知道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约60%的门户网站都计划或已有内部管理系统联网。在信息化系统中比较集中在财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OA) , 其他方面发展较弱。

1.3技术人才缺乏。l T人员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水。调查结果显示有87%的小型企业, 74%的中型企业没有专门的的信息化人员。有5名以下l T技术的中小企业只11%和12%。,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员工只占总数的38%, 一半员工停留在一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而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出在实施人员身上。实施人员大部分注重IT技术, 而其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不足, 特别是缺乏企业背景, 了解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下面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主要困难

2.1内部困难。内部困难主要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 资金和员工等。

首先, 企业已经有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在受访的企业中分别有91%的企业认为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信息化。但是同时又分别有76%的企业根本没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其中家族性企业中混乱的管理令这种状况更加恶化, 甚至老板对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方法有排斥, 认为靠手工操作的传统方法足以应对日常工作。其次, 由于企业自身业务量较少结构简单, 资金有限, 应用信息化系统对这些企业来说意味着加大成本, 利润减少, 所以不愿在此方面投资。最后, 内部员工素质不高, 对信息化系统有抗拒心理, 不愿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 没有参加重新培训的意愿, 对电脑和相关技术了解不多。

2.2外部困难。外部困难主要是缺乏相关的人才、缺乏合适的软件和供应商售后服务差是主要困难。中小企业中有87%没有专职的信息化系统的服务人员。有六成以上的企业没有专职的人员和维护经费。由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经营流程和不同的管理模式, 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的具体的技术要求千差百异。因此需要个性化的设计去满足企业的具体需要。但是现在的软件功能上都不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要, 针对企业的个性设计少使得部分企业不愿工作信息化。超过61%企业将信息化系统外包给IT企业, 一旦出现问题完全靠软件公司来解决, 有时需要重新做大量的数据输入工作, 每次都很麻烦。

3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发挥政府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扶持体系。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购置信息化设备时提供信贷担保、贴息贷款, 也可给予正从事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降低税率、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财税支持, 并在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确有成效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二是提供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发挥现有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 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 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等服务, 帮助中小企业领导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在生产、经营、决策中的运用和价值, 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三是完善公共信息网络。政府立足于各行业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 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查询, 而且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

3.2培养中小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所需的人才是一种复合人才, 需要有网络知识与市场开拓能力、需要企业管理与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他们对网上信息应当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判断力, 能够有网上的一条普通的信息挖掘出“显在”的商业价值。这样的人才当然可以引入, 但是对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讲最好由企业内部挑选, 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因此, 当前就学要领导层对信息化的战略意识提高后, 要尽快确定企业信息化的这个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选准一个切入点, 并且开始进行人才的培养和骨干的培训。

3.3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 带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成份, 可首先开展电子商务的部分业务, 如建立企业网站, 发布产品信息, 使用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找到沿产品生命周期向前或向后发展的机会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使企业员工了解信息技术作用, 为信息化的开展提出要求, 培育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环境。

3.4调整组织结构, 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在建设信息化之前, 企业决策层必须从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技术力量、企业使命、企业文化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 对生产服务管理流程进行业务再造, 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终极目标、普及范围、过程控制和潜在深度, 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持续平稳地实施专业化重组再造业务流程。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 从金字塔型管理系统改造为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模式, 发挥跨职能部门任务团队的重要作用, 通过适当的授权,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减少企业内部决策层次, 增加管理幅度, 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和核心能力, 使决策更适应客户的需求, 既增加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 又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信息化手段认识企业、认识市场、认识竞争对手, 适应信息社会, 加强组织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战略,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浅谈如何有效控制饭店员工流动

杨士英李民田 (保定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饭店员工流动率高, 成为我国饭店业一个公认的事实。本文分析了员工流动的原因, 对饭店的影响和如何有效控制饭店员工流动的对策, 以减少员工流动对饭店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饭店员工流动

0引言

饭店, 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 较高的员工流动率一直为困扰着我国饭店的发展。在其他行业正常的员工流动率一般应在5%———10%左右, 作为劳动密集企业, 饭店的员工流动率也不超过15%。但是根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33家2—5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的一项调查, 近几年员工平均流动率高达23.95%。适当的员工流动会给饭店带来新鲜的血液, 但是过度的流动会给饭店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饭店员工流动的原因

1.1社会影响因素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饭店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工作, 尤其是基层服务员, 更被看作是是伺候人的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跳向其他的行业, 摆脱被人看不起的境况。另外, 饭店业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 不是长久之计, 由于我国饭店在招聘基层员工时年龄限制一般在18—25岁, 最大不超过30岁, 致使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前途忧虑。因此, 一有机会他们也就跳出了饭店行业。

1.2 饭店的薪酬福利制度美国学者阿姆克尼克特和阿利在对

员工辞职率的分析中发现, 决定雇员自愿离开企业的所有影响中,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工资水平。当今社会, 人们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人们需要金钱来储蓄、消费, 需要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 需要不断地追求物质商品来表现自己的成就感。因此, 薪酬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比较一个人成就大小的尺度。员工对饭店的薪酬福利不满意时会选择跳槽, 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1.3 饭店内部的管理因素我国好多饭店管理过分迷信契约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把员工当成毫无感情的机器, 缺乏人性化的管理:

饭店管理制度忽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无法满足员工的个人发展的需要, 埋没了他们的潜力, 从而会导致他们跳槽去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2 饭店员工流动对饭店的影响

2.1 消极影响

2.1.1 增加劳动力成本员工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人员的分离成本、再安置成本和新员工的培训费。

“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一个员工离职后, 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 仅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如果离开的是高级管理人员, 代价则更高。

2.1.2 服务质量下降新员工从培训、上岗直至成为熟练工, 至

少需要3—6个月的时间, 由于他们的业务水平低和经验不足, 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同时, 新员工不熟悉饭店岗位工作, 工作效率低, 不利于员工间的有效配合;而他们需要管理者更多的指导和监控, 从而影响到管理者的效率。

2.1.3 员工士气受损过高的员工流动率, 尤其是优秀员工的大

量流失容易导致饭店员工队伍士气不足、忍心涣散, 工作没有激情, 严重影响到员工对饭店的信心, 破坏饭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1.4 会造成客源流失、商业机密泄露饭店员工的流动, 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流失, 会给饭店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他们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而且工作期间也建立广泛的商业关系网, 他们优化的过程, 人力流动本身就是一种吐故纳新, 对饭店发展也是一种机会。

新员工的加入为饭店带来了新知识、新观念、新的工作方法和技能, 他们的到来为饭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大限度的发掘饭店内人员的潜力, 提高饭店运营效率, 使员工成为少而精的高效运作团队。

3 控制饭店员工流动的策略

3.1 尊重员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出, 任何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即使是基层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

饭店员工之所以离职与管理者缺少对员工的尊重有很大关系。作为饭店管理者不要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 应该学会尊重员工, 尊重员工的情感和人格, 尊重员工的在饭店的主人翁地位, 从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尊重他们。使他们饭店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把自己当作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在员工过生日的时候为他们送去祝福;用平易近人的口吻跟员工交谈;当员工进步时对他提出表扬;当员工有困难时向其伸出援助之手……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 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工作, 员工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3.2 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从外资企业的成功实践来看, 恰当地

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员工职业发展动向, 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能力及自我目标, 调和其存在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机遇与挑战的矛盾, 加强个体管理, 辅助以按照员工兴趣、特长和公司需要相结合的培训发展计划, 充分挖掘其潜力, 使员工真正安心于企业工作并发挥最大潜能, 创造出企业与员工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与条件。切实把饭店员工的职业发展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 也即我们时下常说的“事业留人”。

3.3 有效激励员工有效地激励, 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潜力, 实现饭店所期望的最佳目标。

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针对员工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形式。物质激励可以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比如奖金、工资提升一档等;精神激励比如有评选本月“星级员工”“优秀员工的”等。当然,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管理中是综合运用的, 如果只有物质激励不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如果只有精神激励没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激励。

3.4 员工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饭店的管理, 尤其是涉及他们切

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一定要给员工表达心声的机会, 不管他们说的正确与否, 都要认真聆听, 慎重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这样, 员工不再会只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而是把自己当成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增强了归属感。

3.5 重视离职面谈当洞察到或得知员工离职的信息, 应安排与

该员工谈话, 并诚恳地询问他们离职的原因以及对饭店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有时候离职人员能更真实地指出饭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饭店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多在职员工不愿表达或不敢表达的心声。这对饭店今后完善各项制度和管理机制提供依据, 避免造成更多的员工流失。

参考文献

[1]欧阳峰.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6.

[2]佘洁.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12.

[3]封伟.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惑与对策[J].交通企业经济2008年8.

[4]严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J].情报杂志.2008年3月.

[5]McGrath, R.G et.a1。Innov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rent:a modeland test.Management Science, [J].March, 1996, 42 (3) .389—403.

3.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 篇三

抓住营销,就抓住了鞋业企业发展的命脉。乔森集团的领导层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营销网络的快速扩张和健康发展。由于国营大商场、专业市场有难进和不稳定的现实存在,连锁专卖成为了最佳选择,因为其不需要太多的呵护,只要有阳光、雨露就能遍布全国各地。随着直营和代理商专卖店的遍地开花,为了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乔森集团在全国设立了40多个配货中心,尽量缩短辐射半径,实行面对面的交易,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多的品种、最低的价格来配货,以利办事处和代理商及时掌控市场信息,灵活应对竞争。同时,组建集团营销公司,实现产销分离,通过组织体系创新,为营销一线拓展市场、管理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援和组织指挥功能。这些举措卓有成效,短短3年,专卖店发展到1800多家,在不少的大中城市,乔森的市场份额已进入前三甲。

然而,同企业的高速发展如影随形的是仓库堆放没有规律,采购疲于应付,生产永远跟不上销售需要,财务每个月末、月初都忙得焦头烂额等挥之不去的负面效应。于是就有了刚才所描述的场景。只要传统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不发生改变,这些现象就会持续存在,实施信息化势在必行。

针对分销方面存在的问题,2002年5月,乔森集团对症下药,上马了一套分销管理系统(EOS)。经过试点,迅速推广到全国各个分公司和办事处。EOS系统实施后,在信息管理、销售管理、计划管理、库存管理、财务、采购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在整个EOS实施的过程中,一直将库存管理作为实施的重点来抓,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来保障库存数据的及时准确;并通过经常性的核查、盘点检验数据的准确度。通过系统的引入,在仓库方面实施了货号货架管理,对货号尺码管理,加强了货号的管理力度;实现了产品的在途管理,在系统上可以查询在途货物的发货时间和数量、金额等信息,解决了以前办事处与生产公司、采购公司关于在途货物问题所产生的问题,给月底帐务处理带了极大的方便;货号上实现了产品的大类、子类、装箱方式等方面的管理,使库存的查询更加明细化和科学化;使对库存的计算方法和数据达到了精确;通过系统的实现,正确地反映出库存的货号比例和库存现有量情况,以及以各种图表分析为货号的统计和调配提供有效的信息。全国库存信息的共享也为采购中心和生产公司的投产、预测提供信息。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乔森鞋业集团又陆续上马了财务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以弥补业务的需要。

但是乔森集团的信息部门并非高枕无忧了,现在来自业务部门的不和谐声音越来越大。就拿应用范围最广、发挥作用最大的EOS系统来说吧,现在数据量越来越大,由于软件本身功能的限制,数据处理起来越来越慢,经常延误下订单的时间,生产部门怨声载道。这不是软件本身的错,软件的功能可以说用到了极至。小软件有简单易用的优点,但是一辆手推车如何能承载的了大象的重量?

下一步该怎么走?乔森集团的信息部门经理林彬很是头疼,他心里明白:信息化越往前走水越深,风险也越大,每一步都必须谨慎。经过几个月的考虑,林彬心里似乎有了点谱,但自己还拿不定主意,决定为此开一个部门会议集思广益。

员工A:现在业务发展这么快,没有信息系统不行,但是有了系统也没能万事大吉。你看现在EOS系统才用了几年啊,就跟老牛拉破车似的了。它可是目前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系统就更不用提了,都是些小系统,应用范围也有限,根本就没发挥很大作用。怎么感觉信息系统的建设似乎总比业务的发展慢半拍呢?

员工B:是啊,现在的系统已不堪重负。对于现有的系统该如何处置?如果保留,显然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如果替换,肯定需要替换大的系统,而这些系统十分复杂,了解起来都很困难,更不用说选择满足我们业务发展需要的系统了。

员工C:替换?哪来的钱?有了前一次的教训,老板肯定不会再轻易掏钱出来,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规划来说服老板。另外,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其中的风险,万一新系统有个闪失,不仅所有的钱打水漂了,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业务。这个风险谁来承担?

林彬: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在理,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呢?会议室里突然鸦雀无声。

林彬:我找大家来是想听听大家有没有好的想法解决现在的问题,没想到大家把问题都抛给我一个人了。那好,我也谈谈我的想法。从对以前我们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我们再也不能只顾眼前,必须有一个着眼未来的科学规划。但是这个规划如何来做呢?我想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虽然我们对企业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不利的一面是可能妨碍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审视我们自己,从而不利于形成一个科学的规划。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外部的力量。因此,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是找到一家有实力的咨询公司帮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不知大家对此有什么建议?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经理人看法]

傅湘玲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基于业务过程的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的信息系统处在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中,所以信息化的规划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上作。

从乔森集团的例子来看,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一家之特色,而是很多的企业共同碰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系统的应用无法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

◆系统建设的阶梯式发展;

◆缺乏长远规划。

针对乔森集团的情况,必须要对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下一步如何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否则还会陷入到目前的困境。是不是像他认为的那样,请一个咨询公司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请咨询公司或借助外脑帮助之前,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目标是什么?——下一步整个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确定目标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实现此目标的途径是什么?作为乔森集团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而言,信息化的战略规划是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的唯一解决之道。

该途径所需要的资源和约束条件是什么?从乔森集团的情况来看,公司的业务范围比较大,而且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业务的需求比较复杂。而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会议的讨论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司的各层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看法和思想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所以一定程度上借助咨询公司的帮助还是可行的。

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可行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必须成立信息化规划小组。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应该包括IT技术人员、相关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企业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

多举办调查会或个别访问。这种方法可以直接与管理及业务人员沟通,集中征询意见。但是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调查会不能完全反映出每个与会者的意见,因此,在会后还应根据具体需要进行个别访问。

多做书面调查。根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设计调查表,用调查表向有关部门和个人征求意见、收集数据。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由于规划是和本公司的业务实践密切关联的,如果是借助咨询公司的帮助,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不能完全依赖于咨询公司。

程荣彬AMT高级咨询顾问

林彬需要全局思考,明确未来3—5年业务发展的需求,而要做好这些事情,他需要考虑借助外部咨询公司的帮助。

林彬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保留还是替换现有EOS系统的问题,而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高、更远、更宽广。

更高来说,大型成熟软件是乔森的必然选择。

更远来说,必须考虑到未来3—5年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宽广来说,不仅仅考虑分销管理系统,还要充分考虑其它系统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林彬需要着眼长远、全局思考,明确未来3—5年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如何、要建设哪些系统、投资多少、建设计划是怎么样的,但是单靠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很大,需要考虑借助外部咨询公司的帮助。

而对于外部咨询公司的选择,有下面几个方面:

看公司实力;

看行业经验;

看信息化规划经验;

看项目团队;

4.企业物流信息标准化案例 篇四

很多时候,经理人觉得自己经营的企业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一面是市场降价压力巨大,另一面是供应商不肯让价。两头的挤压使企业喘不过气来。无疑,低价策略是企业竞争中常用的一张王牌,但相同的策略导致的结局却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得以成功扩张,大多数企业却黯然出局。为什么会这样?企业到底怎样才能生存?如何才能扩大利润空间?

供应链管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最薄弱的环节,随着国外优秀企业的大量涌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经理人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在这里我们看一看麦德龙公司(Metro)是如何对客户范围进行定义和限制,如何通过严格、标准、高度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降低成本,从而赢得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降低商品库存。因此,有效的物流跟踪与库存控制,是整个供应链在最优化状态下运行的基本保证。电子化商品管理系统是管理物流的关键,能在任何时间知道有哪些存货,进了多少,放在哪里,卖了多少,这样就能对整个经营进行操控。如果能控制整个经营,当然也可以控制成本。

在麦德龙,电脑控制系统掌握了商品进销存的全部动态,将存货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当商品数量低于安全库存,电脑就能自动产生订单,向供货单位发出订货通知,从而保证商品持续供应和低成本经营。

如果能随时对进销存的动态有清晰的了解,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快速反应,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能在降低库存的同时,提高顾客满意度。麦德龙最大的优势就是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早在70年代,麦德龙的最高领导层人就将信息管理的概念带进麦德龙的物流管理。麦德龙有自己的软件开发公司(MGI),它的电脑专家专门为麦德龙开发设计了一套适合其管理体制的商品管理系统。

经过35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商品的选择、订货、追加订货,到收货、销售、收银每一个环节,麦德龙都有先进的电脑信息系统进行严格的控制。

当然,进行电脑控制还需要人工的监督和决策配合。麦德龙有专门的监督人员检查整个系统,检查订货数量和交货数量是否相符。一般的订货程序是电脑提出采购预测,管理者再结合经验做出决定。采购预测是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关键环节,预测的准确性将影响到其它各个环节效率,对成本高低产生直接影响。电脑根据顾客的需求信息,提出采购预测,管理者根据电脑的预测并参考其它的因素,如季节的变化、促销计划、社会上的大型活动,以及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负荷能力等,结合经验做出最后决定。

二、标准化操作

中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对物流管理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掌控。麦德龙的经营秘诀就是所有麦德龙的分店都一个样,麦德龙将很成功的模版复制到每个商场,包括商场的外观和内部布置及操作规则,所有商场实施标准化、规则化管理。这些规则包括购买、销售、组织等各个方面。就像工厂的机械化操作一样,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规则非常明确。从与供应商议价开始,直到下单、接货、上架、销售、收银整个流程,都是由一系列很完善的规则控制这套动作。

三、客户分类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忘了供应链的另一端是客户,这是最重要的。有时,人们一味地追求标准化,而忽略了他们的客户。麦德龙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则是由顾客的需求来拉动的。因而,它能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提供更加完善的商品和服务。

麦德龙主要针对专业客户,如中小型零售商、酒店、餐饮业、工厂、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团体等。其供应链管理的特色之一就是对顾客实行不收费的会员制管理,并建立了顾客信息管理系统。

如果麦德龙不限定客户,让所有人都来,他运营成本就要增加,管理难度也必然加大。

其一。例如,麦德龙可以在货架上放一件一件的商品,也可以在货架上放一箱一箱的商品。如果要在货架上摆一箱可口可乐,一件一件地放,要放24次。如果一箱一箱地放,一次就够了,还可以从接货处直接用机器将货品摆上货架。当然,谁都会选择那些愿意一箱一箱购买的客户,而不是那些希望一件一件零买的客户,这样可以减少操作成本,操作成本的减少就意味着人员成本的减少。

其二。如果知道有哪些用户,就可以分析他们的需求,增加他们喜欢的商品,移去他们不需要的商品。这可以优化商品品种。其他零售店可能需要40万种商品去满足他们的顾客需求,而麦德龙只需要15万种。通常来讲,他们需要的品种可能是麦德龙的双倍。

麦德龙只关注目标客户,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因此麦德龙可以控制品种数目。如果麦德龙服务所有人,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多的供应商、更多的洽谈……这就是成本。从技术的角度讲,限制客户范围可以提高经营效率。

麦德龙的信息系统不但能详尽反映销售情况,提供销售数量和品种信息,而且还记录了各类客户的采购频率和购物结构,准确反映了客户的需求动态和发展趋势,使麦德龙能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对顾客需求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求。

别人是等待客户,麦德龙则是主动接近客户。在中国,麦德龙每家店有15个客户咨询员,他们每天都跑出去拜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麦德龙按照客户离麦德龙商店的路程远近,将客户进行分类,对他们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同时,麦德龙还对其客户(特别是中小型零售商)提供咨询服务。除定期发送资料外,麦德龙还组织客户顾问组,对客户购物结构进行分析,同主要客户进行讨论,帮助客户做好生意。

四、与供应商双赢

在整个供应链上,不仅仅需要企业内部各个环节能有效地完成各自的工作,更需要供应商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无缝对接。

麦德龙的价格优势,来自于从采购到销售有一套严谨的,标准化的管理程序。而这一套标准化管理顺着供应链一直延伸到供应商处的供货流程。麦德龙专门为供应商制作了供货操作手册,包括凭据、资料填写、订货、供货、价格变动、账单管理、付款等过程的方方面面。麦德龙通过这种规范化采购运作的延伸,把供应商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将供应商的运输系统组合成为它服务的社会化配送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实现了低成本运营。

麦德龙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寻求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的关系,为共同的利益合作。麦德龙采用中央采购的形式就是一种双赢的形式。如果麦德龙有8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一个采购部门,就有8个采购部门,运作成本很高;如果只有一个采购部门,运作成本就低多了。而且,集合订购数量多,得到的价格更优惠,实行中央采购有助于降低运作成本,也便于管理。同时,麦德龙的供应商也从中受惠。例如,如果麦德龙在其他地方开店,供应商不必在当地设办事处,他们只需和麦德龙总部联系就可以了,中央采购也节省了供应商的运作成本。

同时,有的供应商还可从麦德龙的互联网站点上直接下载订单,降低订单处理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供应商的成本,麦德龙还为供应商提供某些管理协助,如选择最快,最节省成本的送货路线。麦德龙在同供应商交易时,能严格遵守合同所规定的交易期限,按时结算,而且批量大、周转快,加上它奉行的双赢策略,所以供应商都愿以最低价位向其出售商品。

附1:案例点评

供应链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归根到底,实现低成本高水平服务的关键是什么呢?就麦德龙来说: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进销存各个物流的流程进行整合,使商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终用户;二是利用管理和业务规则把业务伙伴纳入自己的体系,赢得协作优势。

对中国企业来讲,对员工的标准化管理一直是供应链管理中比较薄弱的一环。麦德龙认为对员工的管理要着重标准化和纪律性,顾客要的是高质量和持续的低价;将不同水平自不同部门的人结合起来,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了解,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培训。麦德龙的操作方法是公司准则对每个人都一样,人人平等,但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操作规范说明不同。这些职责和业务操作规范相互衔接,形成麦德龙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值得我们借鉴。

附2:麦德龙公司概况介绍

德国麦德龙超市集团(METRO Group),成立于1964年,以其崭新的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德国及欧洲其他19个国家迅速成长并活跃于全世界。是世界第三大商业集团,也是欧洲最大的从事批发业务的大型连锁公司,更是Fortune 500强企业之一。麦德龙还是国际知名的现购自运(C&C)经销系统的领头公司,主要瞄准集团消费和中小商店等批量购买者。

麦德龙集团公司运作分成四部分,拥有六个独立销售区域及不同品牌,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麦德龙国际管理组织有限公司掌控着全球销售。现购自运针对商业和专业顾客,其它部分则针对零售销售和最终顾客。

麦德龙是世界第一的现购自运制商业集团。1964年第一家麦德龙现购自运商场在德国开业,1971年第一家海外商场开业。从那时起“麦德龙理念”被不断证明是富有活力的和灵活的,可运用于各种市场环境。

麦德龙于1995年来到中国并与中国著名的锦江集团合作,建立了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商场,并开设了第一家大型仓储式会员制连锁商场,将麦德龙的现购自运制商业形态导入中国,填补了中国在仓储业态上的空白。麦德龙现在中国已建立18家现购自运制商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拥有140万客户,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按照计划德国麦德龙从开始,在中国每年新开10家店,麦德龙未来3-4年在中国将会开到45家店。

德国麦德龙超市集团获得的巨大成功,究竟有何秘密?首先,麦德龙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以食品经营为主,在确保质量和品种的前提下坚持天天低价的经营方针,在采购的时候牢牢掌握其低廉的售价。其次,经营主导方针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强化客户化经营方式,坚持竞争性市场价格,即所谓天天低价,还有就是让顾客自由挑选,而真正的秘密恐怕是贵在坚持。

5.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 篇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为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和《信息产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加速全省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我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逐步完善

一是信息化传输网络逐步完善。全省基本建成一个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门类齐全、高速率、大容量、遍布全省城乡的基础传输网络,具有视频、语音、图像、数据等综合信息的传输能力。目前全省电信用户总数达到329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482万户和1809万户,普及率分别为41.65%和50.84%。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数据业务用户达876万户,全省互联网网站总数、网民总数、域名总数均进入全国前列。93.0%的企业有网络出口,3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二是信息化推进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批整合了众多软件产品,融合了各成功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一批能充分把握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善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能结合国情进行自主研发的软件提供商;一批能为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化服务商。

三是信息化应用层次和范围不断扩大。与前几年相比,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逐步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过渡,技术应用也逐步转向集成与综合,数据共享度有较大的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化应用意识有较大提升,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络传真、企业邮箱、短信群发等更多、更便利的信息化小产品在更多的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的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已初步发挥作用 前些年我省重点扶持实施上百家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发挥了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效应。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示范项目的作用逐步减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逐步为企业、社会所认识和接受。近两年来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重点推进一批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达到了“扶持一个,带动一批”的明显成效。“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商务领航发展迅速,至2007年底,全省使用商务领航的中小企业6万多家,占全省2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30%,在平台上运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应用产品已有30多种;福大自动化公司协同上游300多家工控行业制造商为全国2万多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工业自动化、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化服务,效益显著;福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已为287家医疗机构和242家药品配送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接,完成网上药品采购额58亿元;福建省塑料管道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陶瓷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厦门德茂信息技术公司承担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也取得明显效果。

(三)电信运营商主动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

各电信运营商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海西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的领域由传统个人话音服务不断向为企业提供综合化、宽带化、多媒体的数字数据通信服务拓展。如:福建移动已为全省超过300万个用户提供“银信通”业务,为近4万家企业提供“企信通”行业信息化应用,为2万多家物流企业提供“物流通”终端定位服务;福建电信通过“商务领航”为6万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福建联通大力建设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无线综合服务平台、“宝视通”电视会议系统、“平安信息化”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项目,不断拓展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福建网通建成了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数据以及信息化应用服务;福建铁通以“商务新动力”客户品牌为核心,积极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目前已发展用户500多家;福建卫通大力推进卫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运用,实现了卫星导航定位监控平台与省交通厅大平台的联网对接。

(四)闽台企业信息化项目对接取得实质性突破

据初步统计,全省已有20多家台资信息化服务商落户厦门、福州等地。通过闽台两岸软件行业协会牵头,2006年签署了《闽台纺织产业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书》,一批企业信息化服务项目正在逐步推进。如,台湾汉门与福州易达信联合创办了福建汉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纺织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首批在长乐市15家纺织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改造顺利进行,实施效果明显。

(五)企业信息化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推进

一是制订了《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十一五”规划》和《福建省电子商务“十一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在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全省推进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是开展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资质认定和建设监理资质认定工作;三是通过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业公司、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采用培训班、专题讲座、自学考试等形式,对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受训人数达10万多人次;四是相继举办了“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宣传月”、“信息化助力海西经济区建设高峰论坛”、“信息化解决方案巡回交流推介会”等一系列活动,评选表彰了一批“福建省首届企业信息化优秀服务商”和“福建省首届优秀信息主管(CIO)”,并组织境内外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推广企业信息化的典型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总的看来,近年来我省企业信息化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一方面是企业信息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比较明显。多数大企业尤其是外资、台资和国有大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受限于认识、资金和人才瓶颈,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仍然较低;另一方面是各部门的企业信息化推进力量还需进一步融合,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电信运营商、信息化服务商、软件提供商等方面的优势有待进一步结合,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目标任务

今后三年,我省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目标为:

——建设海峡西岸“两化”融合的先行区。加快推进两方面的融合:一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二是充分发挥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产品制造商、软件提供商、信息化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及行业协会等信息化推进力量的有效融合,形成合力,共同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三是加快推进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与综合应用,减少设备与网络的重复投资,提升系统的集成度,促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社会信息化项目的融合,发挥规模效益。

——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参照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衡量,全省企业信息化指数在2005年32分的基础上,争取2010年底达到60分,比2005年增长一倍左右。

——有效推进闽台信息服务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方式,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对接活动。充分发挥闽台两地的“五缘”优势,争取成立海峡两岸企业信息化合作联盟,建立两岸企业信息化交流协作机制,有效推进两岸企业信息化合作交流和信息服务项目对接。

——初步建立起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基本建立起适应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需要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信息化服务商,培养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能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的CIO队伍。

主要任务是:

第一,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新产品开发技术(CAD/CAM/CAE/CAPP/PLM等),实现企业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和产品协同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第二,推进信息技术在管理创新中的应用。大力推进CRM/SCM/DRP/ERP/URP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动企业管理和业务模式的重组与优化,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推进电子商务升级应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第三,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本省优势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嵌入式软件,实现制造装备数字化和生产经营过程信息化,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提升传统产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第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安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围绕节能减排,重点在煤炭、冶金、建材、陶瓷等高耗能行业、高危行业中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提高生产精确度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第五,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快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B2C、B2B、C2C、B2G、G2C、G2B的应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信息技术在“三农”企业中的应用,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工作重点

加快信息化推进力量的融合,大力促进各类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开展联动服务,以全省20多万中小企业和130多万个体经营户为主要对象,充分发挥信息产品制造商、软件提供商、信息化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各自优势,鼓励采用ASP(应用服务提供)或SaaS(软件即服务)方式,共同推进各类综合性、行业性和专业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扶持一个,带动一片”,以加快全省企业信息化进程。重点鼓励扶持以下三类项目:

(一)支持综合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数字福建“十一五”专项规划》确定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的有关要求,继续推进“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加信息化应用产品,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供更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推进其它电信运营商与信息化服务商的合作,或由有实力的信息化服务商牵头运作,争取再联合建设1~2个综合性、规模大、有影响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互动互补”的格局。初步计划继续重点推进的项目:省电信公司承建的“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省移动公司承建的“企业动力”福建企业移动信息化平台和省联通公司承建的福建省视讯综合应用平台(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无线综合服务平台)等(由省企业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负责)。

(二)支持行业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我省优势传统行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扶持建设一批工业和服务业类行业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尤其要立足产业集群,支持一批以产业园区(基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在条件成熟的每个工业和传统服务业行业扶持建设1~2个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化普遍服务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初步计划继续重点推进的项目:福建省煤炭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陶瓷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食品加工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鞋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建设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台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农业农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医药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由省经贸委、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分别安排扶持和负责推进)。

(三)支持专业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扶持有线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建设与应用,完善电子商务支付网关、安全认证建设。加强物流信息空间信息共享应用,促进“铁海公航”物流信息的无障碍交换与传输,推进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业的有效对接以及我省物流信息平台与中西部的连接。加大投资贸易、项目交易、名品防伪、企业征信、国际贸易、网络安全监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性的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初步计划继续重点推进的项目:福建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海峡西岸网上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福建省可视化应用协同和内控管理服务平台、福建省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分销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供应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福建省企业信息系统IT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和省通信管理局分别扶持和推进)。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分工合作

政府层面。加强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省直各部门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整合资金、政策等各类行政资源,实现更有效的分工合作。推动市县设立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充实工作力量。

行业层面。培育和引导公益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发挥企业信息化联盟、信息协会、顾问咨询、工程监理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公共服务工作。

企业层面。鼓励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发挥CIO在信息化中的策划引导和组织实施作用。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和资金扶持体系,考虑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进一步的信贷担保、贷款优惠、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法律环境,促进和规范全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界定应用平台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相关责任,减轻中小企业的安全顾虑,增强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同和信任。

各部门在项目扶持上,要加强分工合作、信息互通,防止重复扶持,提高扶持效率。在财政性扶持资金使用上,要坚持有效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能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尽可能实行招投标,并切实增强可操作性。各单位安排的项目应符合本方案提出的方向要求。全省性的重大企业信息化公共建设项目可由几个单位联合进行资金拼盘,经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后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进行统一招标。招投标对象,既要扶持本地的优秀信息化服务商或有实力的企业用户,也要积极鼓励、吸引省外、国外有实力的信息化服务商落户我省,参与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闽台企业信息化服务商对接,促进两岸企业信息化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市场规范和制度建设

大力推进CIO制度建设。省人事厅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研究推出建立CIO制度的有关文件,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鼓励,促进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信息化部门、设立CIO职务、开展CIO制度建设、推进CIO职业化。通过推进CIO制度建设,建立一支具有福建特色的CIO人才队伍,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管理,切实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并逐步把CIO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在充分应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围绕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应本省实践需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当前,要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规范,加强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监督和规范。

继续开展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场规范工作。研究出台《福建省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场监管办法》及配套文件,加强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信息标准接口制定工作,进一步做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规范信息化建设市场。

(四)加强指标评测和咨询服务

继续开展福建省企业信息化指标评测工作。在2005年测评的基础上,按照“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对全省企业信息化现状与需求,从行业和区域两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测,并向社会公布。

深入开展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由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通过行业协会和信息化服务商,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设立咨询服务热线、网站专栏、专用电子邮箱等,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关信息化建设咨询和投诉处理等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整合有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推动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对公务员进行企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IT企业、咨询中介等培训力量,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者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化经验交流和技术知识培训。二是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的积极性,推荐一批适用于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教材,认定一批有良好信誉的信息化培训机构为“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支持网上远程培训,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上网自助培训。

三是支持组建培训服务队伍。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加大信息化咨询师的培训及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信息化咨询师的认证体系。

(六)加强信息交流和宣传推广

一是建立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信息交流机制,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每年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供一份企业信息化工作总结和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各成员单位确定的重大企业信息化项目进度情况应随时互相通报,下达企业信息化项目资金计划应互相报送。二是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企业的经验,推介优秀服务商和优秀信息化方案和产品,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成果展示、研讨、论坛等活动,促进交流与合作。

6.移动信息化案例 篇六

信息服务“遍地开花” 行业应用再拓新路

——辽宁公司集团客户信息化优秀案例展播

(三)省公司集团客户部张世龙

移动信息化助力沈阳质检监控电梯运行安全

沈阳分公司王凤伟

电梯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必备的乘降工具,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是主管全市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并行使执法监督智能的政府职能部门。而人们常搭乘的电梯就是质检局监管的特种设备之一,其运行状态、安全与否是质检局迫切需要掌握的情况。

从2005年以来,我国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电梯安全管理水平是较低的。一些单位对民梯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常在检查和上报自检结果,拒不上报,对管理规定置之不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电梯事故责任认定也有困难,电梯事故责任比较分散,涉及电梯的制造、销售、安装、维修、技改、检验法规等诸多方面,责任划分有时很难进行。

针对这样的情况,沈阳分公司根据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需求,开发出了“电梯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功能完善、适应性强、通用性广、且价格合理的集电梯监控、管理、故障诊断、数据分析、故障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电梯运行管理系统。助力沈阳质检局对电梯的安全运行管理化被动为主动。无论是电梯事故或是安全隐患都能第一时间传递信息,使其行政执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并更加客观高效。

电梯安全监控系统能够建立基本的档案管理,对电梯品牌、责任单位、地址等基本信息进行登记,方便管理查询。该系统还可建立每部电梯历史事故记录、日常维护记录、年检记录和运行等安全参数。并进行维护单位、电梯厂商电梯各类事故发生次数、频率及维护单位日常维护情况等进行报表统计,还可根据不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该系统,沈阳质检局可向维护单位、物业公司直接下发政策通告、通知及公布排名。不仅如此,电梯安全监控系统还实现了对电梯运行状态的远程实时采集,为电梯厂商和维护单位提供事故和故障处理信息。当电梯事故发生时,通过系统界面、短信两种方式向维护单位、物业公司和电梯厂商发送电梯故障(故障恢复)通知。系统还能感应到轿箱内是否有人并可对现场乘客进行语音安抚。系统可保存每台电梯故障消息和当时的故障参数,统计分析故障率,为电梯厂商提高产品安全性开发提供原始资料,并通过身份IC卡记录电梯维保人员维保电梯的时间、时限。

在本项目中,沈阳分公司与沈阳市质量监督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政府部门引

导,大力推动移动信息化集团业务的发展。该系统为政府监督部门实现主动的智能化管理,依靠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及时掌握客观有效的真实数据,进一步提高了其行政执法能力;为电梯维保公司对其所保养的电梯实现实时智能管理,极大地提高维保公司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为其保养的电梯通过年检提供有效的运行数据;为物业用户提供安全保障,针对事故提示告警,及时解救。电梯安全监控系统兼顾了政府监管、维保单位、厂商和用户,针对不同的关注点推广个性化服务,适合行业内复制推广应用。

移动信息化助力银行ATM 无线应用

大连分公司张伦毓

随着中国加入WTO,银行业面临更为紧迫的竞争压力,银行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先进科技的充分运用、有助于银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传统的银行ATM系统采用有线方式连接,租用线路的费用相当昂贵,安装繁琐,特别是物业方面协调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有线连接已经严重限制了银行系统的信息化发展。

为此大连分公司开发出了“无线ATM系统”,并与招商银行大连分行开展合作。该系统通过中国移动的EDGE无线网络和一条2M无线DDN专线实现招商银行大连分行下辖各ATM设备数据准确、实时、安全的上行传送到招商银行大连分行中心服务器端。持有招商银行的银行卡的用户到招商银行大连分行所属ATM设备上进行取款、存款操作时,可以通过放置在ATM内部的无线路由器将相关数据通过无线网络由专用APN送至招商银行大连分行中心服务器,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

以往各大银行的ATM应用网络被其他运营商的DDN网络所独占,通过此项目的测试及应用,中国移动的无线DDN-GPRS业务在GPRS网络升级为EDGE后,已经可以满足此项业务对速率及稳定性等技术要求,使中国移动的集团业务应用范围实现有效扩大,能够在相应市场开展有力营销,抢占市场份额。

此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证明对于银行业ATM无线应用的需求可以完全满足,能够让客户感受到理想效果,通过此客户的应用能够在银行业起到辐射作用,通过客户在系统内的口碑宣传能够更好的带动此业务的推广使用。

M2M助力高新技术水表“安家落户”

辽阳分公司李岩

辽阳科新流量仪表厂是家各种冷、热水表和水表试验装置的专业生产厂,具有十几年的综合性经验,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在同类产品质量中一直名列前茅,所研制的水表试验装置曾获得政府科技进步奖,其中“数字直读式防污垢液封水表“、“高灵敏水表”等获得国家专利,曾被辽宁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当前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水量的测量主要依靠在水管主干道安装水表,利用水流动时的力量推动水表中计量器的齿轮,带动表盘指针指示刻度,从而计算出这户人家所用水量。但人们利用这一特点,尽量调小水的流动,致使齿轮不动,无法计量实际应用水量,给供水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节约用水,辽阳科新流量仪表厂研制人员经过长期研制,以数字直读式防污垢液封水表取代传统的旋翼式水表,只要水流动,不管大、小,均能够监测到。然而水表改进了,可仍然需要抄表员挨家挨户的敲门,手写抄表,上门收费,即给用户带来骚扰,又给抄表员带来人身、财务的安全隐患。

辽阳分公司了解以下情况后,提供了M2M信息化解决方案。M2M(Machine-To-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的简称)是以无线网络为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传输方式(CDMA/GSM/SMS等),通过特种行业终端,服务于行业用户机器到机器的无线数据传输业务,也是移动通信非话音业务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充分利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技术产物。利用M2M技术,可以实现远程采集数字、图像、语音等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诊断进行控制等功能。M2M技术的具体应用异常广阔和丰富。当前M2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电力、机械制造、零售、医疗、银行等行业客户中,而在居民日常使用水表数据采集监测上的应用,在辽阳还是首次。

辽阳分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制了两种集团业务,一种是集团E网-无线DDN,在每个小区一楼的集装柜里安放一个无线抄表的设备,通过专用APN的无线隧道,安全的将数据传到控制室内的服务器,进行统计、分析,并在各流动收费点通过专用APN的无线隧道进入服务器,进行费用查询、缴费等工作;另一种是MAS业务,在中心控制室搭建MAS服务器,MAS同时接入用户内网,与抄表用服务器同在一个网络内,提取服务器内数据,对低于指定金额的用户进行短信催费用通知,用户发送指定代码,可查询到自己的帐户余额及消费明细,从而实现用户水费消费透明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集团E网-无线DDN业务,通过GPRS/EDGE技术进行传送数据这项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不易铺设有线网络或者无需专人职守的地点,通过这种GPRS/EDGE技术传送数据的应用,高效快捷的同时节约成本,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MAS服务器与客户办公系统的有效安全的耦合,让短信承载了信息的传递,受益人群广、资费低。该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可以给企业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提升其企业形象,拓展其产品的市场,实现了双赢局面。

混凝土车务通助力企业安全生产

葫芦岛分公司马来

辽宁志达集团位于葫芦岛市,是以辽宁志达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集辽宁方圆国家标准样品油有限公司、志达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葫芦岛中心商贸有限公司等为一体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资产总值10亿元,固定资产5.53亿元,注册资金3.617亿元,现有员工1280余人,信誉为“AA+”单位,并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辽宁志达集团主要经营:混凝土搅拌站、加油站、油库、商厦、酒店、宾馆等。

葫芦岛公司组建的数字化团队在对志达集团进行市场调查中发现:一是志达集团下属部分车辆虽安装有定位产品,但客户对所用产品功能满意度不高,并对售后服务不及时的问题反映强烈;二是混凝土车辆在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无法确定物料全数运输到指定地点。三是志达集团内部员工之间电话联系频繁,内部通话费用较高。

葫芦岛公司针对志达集团的需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移动现有的集团产品,为志达集团提供了车务通、集团V网信息化解决方案。混凝土行业车务通产品是在通用车机内部增加传感器处理模块,外部直连触发传感器。该系统通过平台监控信息,如正转——表示车辆在拌料;反转——表示车辆在卸料,即可确定罐车运行状态。

混凝土行业车务通产品还解决了混凝土车辆运输途中安全隐患的问题,帮助企业实时监控车辆运行情况,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该系统还解决了在无人监控时出现的非法卸料问题,系统可预先设定混凝土车辆卸货的区域,当罐车在规定区域外进行卸料时,平台会自动进行报警提示。针对售后服务,葫芦岛分公司员工为志达集团提供了售后服务承诺,承诺在接到售后电话后,12小时内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满足志达集团内部通讯需求,葫芦岛分公司为其建立了集团V网业务,大大降低企业内部通信费用,方便集团内部沟通,有效地为企业节约了成本。

该方案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解决了志达集团内部通讯及车辆监控、调度基本需求。同时针对客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即混凝土车辆在运输途中卸料,通过平台车机状

7.施工企业信息化案例 篇七

2008年初, 阿里巴巴牵手广东, 连续与佛山和中山市签约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优秀的贸易平台提供商, 阿里巴巴是可以为广东企业走向世界市场起一定作用。但对于广东省发达的专业镇 (产业集群) 来说, 阿里巴巴只是实现了镇内 (群内) 企业与世界市场的初步联系, 而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专业镇的实力提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是处在同一产业领域内的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广东省又称之为专业镇 (以下本文统称产业集群) 。从企业集聚这一现象来说, 被研究的时间已逾百年。当时集聚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自然资源以及追求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新被关注的企业集群现象则是以创新为其主要特征的, 创新是集群的生命。但从世界各地的集群实践来看, 除此创新性集群之外, 还有依靠低成本竞争的集群存在。从诸多的实证研究来看, 集群创新的源泉就酝酿在群内企业频繁的商业交易 (如处于同一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企业的交易) 、竞争与合作中, 分布于群内企业的商业和非商业联系中。加强这些联系, 有利于集群创新, 有利于降低集群产品总体成本, 从而有利于提升集群竞争力。

研究表明信息化是加强集群内企业联系, 激发创新源流的重要手段。从树立集群互联网的品牌来说要比单个企业在阿里巴巴等平台上开展业务要有效得多。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 或者说通过集群的信息化来促进集群内企业联系, 促进创新, 使集群融入世界市场。

作为地区案例来看, 近年来中山市在原有制造业的基础上, 通过有目的的招商引资, 培育了数个专业化生产制造的镇区, 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专业特色镇。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开发区电子信息、南头小家电等都是大小不一, 产值从几十亿到超百亿元人民币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使中山市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 对中山市的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一直以来, 中山市从政府到企业界也非常关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问题, 而这必然涉及产业集群的信息化问题。

对于集群信息化来说, 应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层面:一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信息化网络, 类似于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网络, 主要承担集群内企业间的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信息交流;二是面向世界市场的企业集群商业交易网络, 又称之为集群交易平台, 主要承担集群对外的商业信息交流与贸易。本文立足于对中山市主要专业镇区的企业信息化和行业平台调查, 针对这个个案提出集群信息化的思路。全文结构作以下安排:首先分析我们对中山市部分集群内企业信息化状况及需求的调查问卷及走访结果, 对中山市已有的行业平台绩效作一统计分析;然后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我们的集群信息化策略, 最后是小结。

2 对中山市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的调查分析

一个产业集群要能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有三个基础性要素:一是集群区域内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二是由于集群信息化必须有企业内部信息化作支撑, 特别是企业信息化意识与水平是关键;信息化是具有外部效应的行为, 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很重要, 因此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是第三个基础性因素。有研究认为信息化的成功还决定于企业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我们认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虽然体现了经济发展阶段性的要求, 但对新技术创造利润的敏感性则更为重要, 因此归入为企业信息化意识要素。

为了能有针对性的对中山市产业集群提出信息化策略, 我们对于产业集群信息的采集分三步进行。一是对部分镇区的政府分管信息化的经贸办、或生产力促进办、或科技办进行了走访。二是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抽样了解集群企业信息化状况和信息化需求。我们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集群, 调查了81家企业。调查内容涉及企业内部信息化总体状况、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情况和企业对集群行业平台的需求情况。三是对中山市已有的集群行业平台开展网上对比调查。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

中山市信息化基础建设较好, 建设了覆盖全市的电信光纤网、有线电视网和电力光纤网。基础设施好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上网的可获得性增强, 上网费用的大幅下降。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 70.27%的企业认为现在网络收费是合适的。这为企业使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

2.2 中山市各级政府重视企业信息化, 也有意识利用信息化为产业集群升级。

在中山市的技改贴息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措施中, 特别规定“凡申请技改贴息资金的项目, 必须有信息化应用”。部分镇区政府还为本地的集群建设了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如古镇的灯都网、沙溪的休闲服装网、小榄的中国五金制品基地网、东升的办公家具网等。这些平台能够为集群企业寻找商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 镇区的政府官员关心企业信息化主要是在对外电子商务或电子贸易上, 对本地集群的信息化应用认识不足, 甚至认为本地企业相互之间距离很近, 各种业务通过电话和传真就可以联系解决。如果按照这种思路, 企业内部也完全没必要信息化, 因为企业各部门间距离更近, 合作会更方便。

2.3 企业信息化状况分析

2.3.1 集群内企业内部信息化基本情况。

主要是指企业利用ICT来实现生产管理各环节的情况。如CAD生产设计、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 (CRM) 、库存管理甚至是更综合的ERP等等。总体来看, 企业单项的信息化系统应用较多, 综合应用较少。数据显示上了ERP项目的企业占17%, 办公自动化的46.34%, 财务管理系统26.83%, 生产过程中使用CAD/CAM的占29.27%, 应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的7.32%。可见单项应用的比例较大, 且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比如我们看到沙溪镇汉弗来服装有限公司在2003年引进服装CAD技术及外围输出设备, 使款式设计、纸样设计、放码、排料等生产自动化, 提高企业设计开发能力。古镇灯饰企业和小榄的锁业都有应用CAD的案例。由于受限于具体的细节, 我们无从得知实施了ERP企业的具体的应用项目。企业ERP项目能够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但要起更大作用还得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配合。

2.3.2 集群内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情况。

我们这里的电子商务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易、营销的商业活动, 也就是说是指狭义的电子商务。第一, 在基础性应用上, 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 有网络连接的占76%, 其中建立了企业网站的企业占58.54%, 但是每天更新信息的只占12.2%, 每周更新的4.9%。有些企业甚至建站1年后还没有更新过。网站功能上:29.27%的网站以宣传企业为主, 产品介绍为主的占46.34%, 接受订单、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的占21.95%。在企业对外的商业往来通信中, 应用电子邮件的占48.78%, 电话传真仍是首选。

第二, 对待电子商务的认识和态度。51.22%的企业经理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电子商务, 26.8%认为没必要。这符合集群内企业现阶段的现实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狭隘认识这一实际情况。在尚未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中, 计划开展的占52.38%。在未开展的原因上, 80.95%的企业认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不成熟, 没有相应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这和国内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的事实是相符的。

第三, 在对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上, 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高层管理者负责电子商务项目的占37.5%, 由中层管理者负责的62.5%。在有电子商务系统的企业, 有专人维护的72.72%。可见在实施了电子商务的企业中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较好。

总体上, 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同度较高, 有的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上已有较高水平, 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和外资与合资企业。这就为集群的信息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3 企业对集群行业平台的认识情况调查。

中山市部分镇区为本镇的企业集群建立了行业平台, 这一部分的调查主要是了解企业对这些平台的使用情况和满意程度, 以及它们对新平台的期望情况。

调查显示51.43%的企业认为需要建立新的电子商务平台, 对现有平台表示可以满足要求的占22.8%, 总体反映出现有集群平台难以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在回答行业平台应该由谁来建设这一问题上:建议由行业协会来建的占60%, 由政府来建设和由专业网络公司或网络提供商来建设的占剩余部分;行业集群平台建设好以后, 应由行业协会管理的建议更是占了69%。集群行业平台的发展趋势需要更贴近企业需求面的实体来运作。

对于行业集群平台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应该提供的服务, 不同企业需求略有不同。排名如下:商业信息发布与管理、贸易中介及商品采购、技术咨询、政府政策与指导、物流配送、信用监督、非正式行业论坛、网上支付、投标与拍卖等。我们其后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我们现有的行业网站满足不了这些需求, 导致企业对其满意程度的降低。

在对政府部门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做的工作中, 企业表达出以下期望, 按照得票高低排序:建立信用体制、完善安全支付体系、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完善运输基础建设和提高电子商务审批效率。反映出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担心的问题, 同样也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焏待解决的问题。

2.4 中山市现有产业集群平台的调查分析

我们在中山市现有的集群平台中选取了一些网站能正常使用的, 有一定流量的来分析。那些无法正常打开或流量小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网站, 我们予以剔除。网站的网龄最长的有7年, 如:中国灯都网和灯饰在线;4年到7年的有: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古镇灯饰网和中山广东农业科技园;最近两年建站的有:中国休闲服装网、广东专业信息网-南头家电、中国红木家具商务网。

首先我们来看这些网站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情况。从表一我们看到各行业网站主要功能集中于商品、原材料供求信息的发布, 企业黄页、最新技术介绍等等。普遍缺少物流信息服务, 这对外地客商购货后的物流服务是一大缺陷;缺乏会员制客户非正式的交流板块, 如BBS论坛等。我们知道集群创新能力除了依靠交易当中的交流外, 就是非正式的在线和非在线的聚会, 这是知识外溢的典型特点。有时候非正式交流中类似天方夜谭的想法, 却是别人创新的源泉。除表1中的共同功能外, 还有其他的特色栏目包括:网上超市、维权专线、跳蚤市场、休闲农庄、站点推介、网上办公、电子杂志市场准入、品牌发布会等。

再次从网站发展的会员数量来考察, 见表2。网站注册会员数量的多少, 往往决定着网站的业务数, 会员数量多则业务也多, 受关注的程度也大, 这是衡量网站能否持续运营的一个标准。其中会员数少于1000的有4家, 占50%。会员数在1000到10000之间的有一家, 占12.5%, 会员在10000到30000的有3家, 占37.5%, 总体来看会员数都偏少, 但古镇的各灯饰网较为成功。

从行业网的流量来看其运作的成功度。我们从世界权威流量统计网站www.alexa.com, 统计出截至2008年三月份的各行业最近三个月的平均访问量与访问排名情况。调查显示, 全球每一百万人浏览该调查网站的的次数在0~1次之间的占50%;在1~2次之的占10%;在2~3次之间的占10%;在3~5次之间的占0%;在5次以上的占30%。每百万人浏览量变化情况中, 下降的网站占90%, 不变的占10%, 没有访问量上升的网站。另外中山市的产业集群网站中, 世界排名在0~300, 000的占30%, 在300, 001~500, 000之间的占10%, 在500, 001~800, 000之间的占20%, 在800, 001~1, 000, 000之间的占0%, 排名在1, 000, 001或以上的占40%。

从行业网的支持背景来看, 大都是镇政府有关部门在其中投入运作。镇政府的初衷往往是为本地企业连入世界市场牵线搭桥, 寻找商机, 而其中也确实不乏成功的案例。政府与企业相比, 信息化意识浓一些, 但离市场远一些, 专业化水平低一些。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搜寻到的新技术, 往往对一线企业来说并不新, 根据耐心原则, 数次过后, 企业便不再相信该行业网了。一旦陷入恶性循环, 会员数量不再增加, 访问量减少, 网站便难以生存。另外, 我们知道, 政府运作行业网站, 纯属于提供额外服务, 并没有外在的竞争压力和盈利动机, 当然也就不会千方百计发展会员, 不会去关心盈利模式和争取访问量。往往只是在大型会展期间, 免费赠送会员资格给租用展览场地的企业, 并无其他发展会员的方式。因此具有大型展会的集群, 其行业网站会员便多一些, 如沙溪休闲服装网、古镇的中国灯都网, 而其他网站就只有几十、数百的会员。在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 有关部门确实真切感受到了运作网站的不易。

从行业网站现状的分析中, 联系到前文企业对行业网的反映, 就不难理解行业网站目前的处境了。

3 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策略——以中山市为例

对于产业集群的信息化, 我们认为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官、产、学、研应该各司其责, 通力合作。政府在营造信息化的大环境方面, 以政策加以引导;企业界针对市场需求产生的盈利机会, 探索可行的方案, 对内可以提高生产运营效率, 对外降低协调合作的成本。以下针对我们的调查分析, 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探索集群信息化的策略, 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行动框架。

3.1 产业集群信息化的政府策略

中山市政府部门作为地区经济宏观层次的管理者, 在政务的信息化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取得了突出成绩, 为企业的信息化做出了榜样。但集群的信息化受制于多个主、客观的因素, 如企业家对信息化需求的敏感性和集群信息化环境的发育程度等。尽管中山市政府在信息化的引导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集群的信息化:

(1) 和企业一道, 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筹集企业信息化资金。在中山市已有的技改贴息的政策基础上, 设法筹集信息化专项资金、设立信息化基金, 支持或奖励优秀的信息化应用的企业;在各镇区申报省级或国家级专业镇建设时, 配套一定的资金, 事先做好信息化规划。

(2) 创新信息化人才政策, 在引入信息化人才的基础上, 加快本地化人才培养。在落实中山市人才政策同时, 紧紧依靠本地高校, 大力培育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

(3) 加强对信息化理念的推广, 有意识培育本地IT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中山市有著名的产业集群, 却无著名的集群网站 (2007年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中, 无中山市网站) 。究其原因是中山市缺乏对信息化市场需求有足够敏感度的企业家, 而主要又是IT管理与应用的企业家。对于集群内生产型企业而言, 由于其专于设计与制造, 对于企业协调与合作之间的商机把握不够准确, 而IT管理咨询公司则是这方面的行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与高校或研究所取得联系, 寻求有实践经验和一定造诣的专家为本地企业的信息化出谋划策, 启发本地企业家的信息化思维, 同时还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培育本地IT管理咨询公司, 为本地集群的信息化提供可行方案。

(4) 积极促进行业商会和协会的成立, 发挥它们在集群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商会和行业协会是企业家的组织, 集群信息化关乎其自身利益。同时协会了解企业现实需求, 对于集群的特点、集群内企业的利益协调与合作有足够的把握, 这些都是有利于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部门在条件成熟时, 应该尽早、尽可能退出集群网的运作。

(5) 树立信息化样板企业, 推广优秀的信息化企业的经验, 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化, 为集群信息化打好基础。成功的信息化的企业既有极强的示范效应。中山市经贸局就曾经邀请华帝燃气具有限公司和阳明电器公司介绍过导入ERP的成功经验。类似的例子应该多加宣传, 让广大企业了解信息化, 并最终走上信息化之路。

(6) 注意培育和保护已经形成的特色区域品牌, 引导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于区域集群网的成功具有积极作用。区域品牌是新建立的产业集群网赖以生存的重要的无形资产。Charles Steinfield (2005) 年对位于丹麦和瑞典南部的药谷的研究清楚表明区域品牌对于产业集群内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成功的重要性。

3.2 产业集群信息化的企业策略

集群信息化是中观层次的信息化, 虽然离不开企业内部信息化这一重要的基础, 但由于对企业内部信息化问题有足够多而且深入的研究, 本报告只集中于讨论集群的信息化策略。前文有述及集群的信息化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企业间的协调合作的信息化与对外交易的信息化。产业集群组织的类型不同, 协调合作的方式当然不同, 信息化实施的主体也会发生变化, 上述两方面的内容也可能合二为一种。

3.2.1 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化。

集群内企业间信息化是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企业组合成一个整体, 降低彼此间协调和合作的成本并提升效率, 有利于集群更加快速反应市场需求, 增强市场竞争力。集群内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关系决定了集群的结构, 同时决定了集群创新学习、知识溢出路径和竞争互动的关系, 这些最终表现为信息在集群网络中的流动方式。我们可以根据集群的结构来设计企业间的信息化关联方式。依此, 我们可以将集群分为三种结构模式:中心——卫星模式, 多中心模式和无中心模式 (魏江2003) 。

第一, 中心——卫星模式集群的信息化模式选择:

会员专网。所谓中心——卫星模式是指在集群中存在着一家占主导地位的企业, 其他企业为该企业提供生产配套和服务。这种类型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往往由中心企业发起组建, 该企业拥有整个网络。它指定交易规则, 建立管理机制, 主要关注于对该企业意义重大的直接供给品和服务。该网络主要采用会员制模式, 哪家企业可以成为会员, 由中心企业决定, 因此称之为会员专用网络。一般来说, 会员专用网络包含内容较为广泛, 如产品设计、货源组织、需求预测、资产管理、销售以及市场开发等, 也可服务于具体交易行为, 但已非主体功能。

第二, 多中心模式集群的信息化模式选择:

集团合作平台或全行业会员专用网络。多中心模式是在集群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成员, 其他企业成员为这几个中心企业提供配套或服务。这种模式, 中山市较多见, 如小榄的锁具业、沙溪镇的服装业、南头的家电业和古镇的灯饰业等, 都有明显的企业中心。这种模式集群的信息化一般可由商会或协会中的多家地位平等的主要企业发起, 建立起行业合作平台, 与供应商通力合作, 实现对库存等的有效管理, 提高采购的效率。

第三, 无中心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集群内部企业在市场上地位接近, 互相之间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般无明显的产业链关系, 属于低端集群。由于企业之间联系较弱, 因此企业间的信息化价值较小, 而不被关注。

在产业集群的信息化中会员专网模式越来越重要, 据著名的信息化研究机构AMR Research的调查, 会员专网模式已成为B2B电子商务中最主要组成部分, 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应用。

3.2.2 产业集群的行业平台的选择策略:

在线交易市场。由于任何一个集群都是世界产业链或商业价值链上的一环, 集群内的企业既可能是供应商, 也可能是作为生产最终消费品的采购商。鉴于中山市目前的产业集群主要以制造终端产品为主的现状, 行业平台的最主要功能是将本地企业接入世界市场, 要能从世界范围内获取优质、稳定、价格合适的原材料或零配件, 也要能将本地的产品销售到全世界。这样我们就需要在线交易市场。在线交易市场的建立者和运营者既可以是行业内眼光独具的企业, 也可是任何一家电子商务运营商, 如Alibaba.com和慧聪网。对于像中山市的中小企业集群来说, 在线交易市场可以具体分为两种来实施。

一是电子分销市场。电子分销市场主要是采用电子目录来展示各制造商的直接产品信息。一般它是一个独立的中介性质的交易市场, 以企业客户的需求为基准, 为采购商提供一个单一的货源。这种模式的交易市场对于集群的品牌要求较高。

二是电子采购市场。作为独立的中介市场, 电子采购市场主要服务于产业集群内需要从世界市场大量采购的企业。这种在线市场将众多的网上供应商集中在一起, 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快捷寻找合适供应商的理想渠道。

当然现实中还有电子分销市场和电子采购市场综合的模式。但谁来运作电子交易市场, 具体采用哪一种模式, 应该交给市场智慧来决定。

4 结语

信息化能够对产业集群产生非常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能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商业互动关系, 降低整个集群的运作成本和交易成本, 还能通过网络增进非正式交流;能够连接世界市场参与竞争, 也能获取来自世界市场优质供应商资源, 输入来自全球市场的最新知识, 有利于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潜力。对集群信息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对各地产业集群而言更有相当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STEINFIELD C.When Do SMEs Benefit from E-Commerce in an In-dustrial Cluster?Evidence from a Biotech Cluster[C].APEC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clustering for SMEs, Taipei, 2005, 3:7-9.

[2]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3]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8.信息化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篇八

其一,形象趣味性。如前所述,音频、视频等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走入语文课堂教学。基于这种前提下的声像技术,或以美妙动听的音乐或以绚烂多姿的图像,甚至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片断展现在师生面前。课堂上,人们面对的不再是黑白两色的文字与图纸,而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声像资料。这些声像资料“可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统的信息,产生强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时实现人的不同感官之间的转换与交流。”

其二,情境性。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在产生形象性与趣味性的同时,也把师生引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信息技术通过音频和视频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景,使师生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情境中,再给师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之外,还使师生进入一个预设的氛围中去感受教材的美。

其三,互动性。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打破了原有知识——传递的接受模式,在互联网面前,师生不再是知识的掌握、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师生共同在信息化的“海文化”中遨游,他们更能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征,他们共享资源,互相促进。而且,许多教例也能说明这一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例中,一般都是师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课堂教学中师生拓展性地理解、鉴赏文本。他们在讨论、探究中彼此学习,拓展视野,在碰撞与交流中获得发展。

正如众多论者指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处理好以下矛盾: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信息技术,究其实质,是教学的工具之一,是技术手段,也就是形式。有学者撰文指出:“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原初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因而,说到底,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语文教学中的形式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言的习得,正如李海林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多媒体之所以是需要的,就是因为他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多媒体只有与语言联系在一起时才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所以,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是形式的东西,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语言,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第二,“读文”与“读图”的关系。有论者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读图”时代,作者论述了图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同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图画在把人们引向表象世界的同时,它过分诉诸感官,只注重整体直觉的方式,并不利于人们进一步深思与叩问;图画在追求视觉快感的同时,放弃了对文字式深度的追求,图画艳丽的外表造成了对其意义的遮蔽,形成对世界的祛魅。这易于导致思维的贫乏与单一,乃至形成一种表层文化和教育的浅薄。”

第三,教学案例的预设性与课堂情形动态变化之间的矛盾。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无法避免课件内容、程序的预设性与学生动态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师会发现原本苦心孤诣设计好的课件不适用了,课堂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学课件设计的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课件内容与文本之间须保持一定的张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语文教学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面对信息化这一新课题,出现问题和困惑是必然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谋得发展。实践证明,语文教师以教学课件为载体,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式。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案例,正确认识信息化进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我们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全县猪肉价格波动调研报告下一篇:拓展训练30张卡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