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精选8篇)
1.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 篇一
关于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的调研
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按照自治区政协2008年调研工作安排,5月12日至20日,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牵头,自治区农牧业厅、林业厅、水利厅、扶贫办相关人员参与的调研组,深入通辽市扎鲁特旗、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和赤峰市敖汉旗、松山区等地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10个产业化基地,20多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听取了两市及有关旗县的工作汇报,就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问题,提出仅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农牧业基本情况
通辽、赤峰两市现有耕地3020万亩,草原13729万亩,林地面积8259.4万亩,水资源总量68.73亿立方米。截止2007年底,通辽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3.5亿公斤,牲畜存栏达到142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9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56.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
5.3万吨。赤峰市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61亿斤,牧业牲畜存栏达到1731.8万头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7.68万吨、49.5万吨、58.32万吨,为全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辽、赤峰两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调整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两地农牧业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成效显著。
(一)以水利为中心,加强农田草牧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两市通过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牧业机械化进程等有效措施,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截止2007年底,两市累计兴建水库、塘坝337座,排灌站113座,截潜流工程96处,机电井14.29万眼,各类渠道工程425处,修筑灌溉渠道2.7万公里,配置地埋灌溉管网1.48万公里。发展农田草牧场灌溉面积182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58万亩,草牧场灌溉面积26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76万亩。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相补充的农牧业水利灌溉工程体系。
(二)大力发展防灾避灾农牧业,提高和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通辽市把畜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以草业开发和饲草料基地建设为前提,加大推进棚舍窖(池)建设、畜种改良和设施畜牧业的建设力度,全市畜牧养殖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07年底,该市牛存栏167万头,羊存栏823万只,生猪存栏370万口,鹅饲养量达到2090万只。赤峰市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切入点全力推进。到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6万亩,占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0%,增加值达到21.2亿元,占种植业增加值的39%。全市农牧民人均从设施农业中获得收入570元,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5.5%。
(三)重视抓好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两市紧紧围绕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重点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走在全区前列。调研组重点对通辽和赤峰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两市通过扶持这些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呈现出产业集聚、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发展态势,为当地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7年末,两市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牧业加工企业达到795家,实现销售收入380.9亿元,约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的25%。辐射带动农牧户达到87.7万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60%,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获得的纯收入达到22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农牧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四)突出主导产业,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推进。通辽市主抓领军型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玉米、肉牛、生猪、肉羊、白鹅、蓖麻等优势主导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赤峰市大力实施菜、肉、草、乳等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做到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支队伍、一抓到底,推进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严重不足。通辽、赤峰两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水利灌溉设施总量不足,基础保障能力不强,加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发挥较差。因此,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亟待加强,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繁重。在通辽、赤峰两市,农牧业灌溉占到总用水量的86%以上,但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两市节水灌溉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43%,而且现有节水灌溉工程有77%是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建设标准较低,田间工程配套差,只解决了输水过程的节水,田间灌溉浪费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短。调研发现,通辽、赤峰两市还缺少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已有的龙头企业也存在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现象,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集约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依然很大。同时,两地产业化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着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农牧民收入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赤峰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9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72元。而且农牧民增收主要还是依靠农牧业,工资性收入比重较小,远远低于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的水平。
(四)林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通辽、赤峰两市林业产值虽然增长较快,但林业产业总量不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产出量低;由于营林产值中生态林比重大,商品林比重较小,导致原材料供需矛盾突出;缺乏林业产业化带动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化市场体制不完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林业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继续把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专项推进此项工作。一是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加强项目督查、审计力度,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二是协调信贷部门加大信贷发放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加快贷款投放速度;降低门槛,放宽农村牧区信用贷款机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信贷机构,缓解农牧民贷款难问题。三是出台扶持补贴政策,减少农牧民生产投入,降低经营风险。四是充分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和实际情况,因地制策、施策,不搞“一刀切”。
(二)建议自治区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投资额度。近几年,自治区不断加大产业化资金投入,每年安排财政资金8000万元,但就全区而言,安排的资金额度是不够的,每年安排到通辽、赤峰的仅有500—600万元。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一是推进行业整合,做大做强加工企业。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优势企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不断提高我区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一批有一定市场基础和品牌优势的农畜产品品牌和产品,使之
成为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四是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乳、肉、绒、玉米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档次,增加品种,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加工增值提效。五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提供中介服务。六是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安排、落实好扶持项目和投资计划,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业务对接,做好项目推介工作。
(三)加强对通辽、赤峰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强对林业产业的领导和机构建设,在信贷、税收方面积极制定扶持发展林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林业产业经营者使用好各种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贴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结合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基地,把发展效益林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坚持把培育高质量森林资源作为基础来抓,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业产业建设。搞好林业产业化服务,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水平。
(四)把节水灌溉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实施。建议将节水与节能减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各级党政班子实绩考核内容。通辽市、赤峰市等水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必须转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开发水资源增加水浇地的思路和做法,要结合特色农牧业产业布局,把节水灌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采用微滴灌、喷灌、管灌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坚持用现代水利设施装备农牧业,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农牧业,以水利现代化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在投资方向上把节水灌溉作为水利投资的重点,争取较短时间内将两市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较高水平。
(五)实施农牧业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改造工程。建议针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突出问题,将水利工程的完善配套作为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抓,尽快实施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改造工程。摸清现有水利工程现状,制定水利设施完善配套改造工程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通过挖潜改造,恢复和改善老化失修水利工程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对农牧业的支持作用。
(六)尽快建立水利投入保障新机制。急需尽快研究探索水利投入保障新机制,建立国家、地方、群众三者合理分担和社会参与的水利投入机制。首先,国家要研究制定扶持民族地区水利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固定的水利专项投资渠道和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和财政配比机制,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调动地方和群众投资和参与信心。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保证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从自治区来讲,要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牧民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资金来源可通过新增预算内财政收入、水利建设基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等渠道解决。第三,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主体作用,力所能及地筹资投劳。第四,要进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用水合作组织,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投资渠道。主题词:农牧业调研建议
2.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 篇二
一、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突出
目前, 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随着优势骨干龙头企业集群的壮大, 形成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品类的单项冠军, 乳产业有伊利、蒙牛;肉产业有双汇、金锣、小肥羊、小尾羊、元盛、塞飞亚、科牛;粮油产业有梅花味精、阜丰生物、鲁花;绒产业有鄂尔多斯、东达、鹿王;马铃薯产业有嵩天、鹤声、奈伦淀粉、麦福劳;蔬菜产业有中基番茄、中粮屯河、安琪酵母、汉森酒业;饲草料产业有正大、岳泰、金河生物、永业生物;特色产业有亿利资源、宇航人。这些企业显著提升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和水平, 成为带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中坚力量。
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达到39件, 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小尾羊等品牌以其绿色、天然、无污染的品牌效应和品质优势被广泛认可, 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不少人正是通过这些知名品牌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
三、主导产业协调平稳发展
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龙头, 粮食、羊绒、肉产业为支柱, 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乳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2011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29.1亿元, 同比增长24.4%, 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31.2%, 龙头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伊利、蒙牛成为世界乳业20强, 年销售收入预计分别达到385亿元和380亿元, 龙头带动作用突出。
肉类产业是我区具有资源、市场和比较优势的产业。2011年,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6.5亿元, 同比增长6.3%, 占比14.5%。
绒毛 (皮革) 产业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 也是我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2011年,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绒毛 (皮革) 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6亿元, 同比增长1.3%, 占比15.4%。鄂尔多斯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供应商。
粮油产业地位日益提升, 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发展亮点, 2011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9.9亿元, 同比增长12.5%, 占比21.8%。菜薯、饲草料及特色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 不断成长壮大。
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具雏形
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中, 各地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全区初步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番茄、高油大豆等8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 产业集聚和拉动效应日益凸显。乳产业形成了以呼、包二市及呼伦贝尔为核心区的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玉米产业正在形成以通辽和呼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 锡林郭勒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通辽的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 (沙棘、柠条、甘草等) 、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 (黑木耳、蓝莓等) 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五、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 各地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 引导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规模经营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采取合同订单、股份制、股份合作、自建基地等多种形式, 积极参与产业化基地建设, 掀起了投资建设基地的热潮, 涌现出了一批种养加一体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基地企业。2011年, 全区有729家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 涉及种植基地352.1万亩, 其中设施农业38.7万亩;养殖基地559.1万亩, 饲养生猪115.2万头, 肉牛45.5万头, 羊252.3万只, 奶牛12.1万头。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 不仅促进了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了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 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保障, 而且进一步密切了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增收。2011年, 基地企业直接带动农牧民就业19.2万人, 辐射农牧户70万户。
六、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0000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 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38%。总体上看, 我区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 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 液态奶、奶粉、冰淇淋、羊绒衫等加工产品销售量居全国首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带动了生产基地的发展, 使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3.依靠科技促进海西农牧业产业化 篇三
一、农牧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九五”时期,海西组织实施各类农牧业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富民计划、星火计划等74个项目,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7个,取得并登记为省级成果的38项。目前全州有关机构有农业科学研究所、牧业科学研究所、高原淡水养殖研究室、农村牧区新能源综合利用研究室、科技情报研究室、格尔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林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兽医站和草原站等15个,县市级以上农牧业科研所6个,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学会50个,会员1900人,乡级以上(含乡级)各类农牧业服务机构137个,专门从事科研、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860人,基本上形成了州、县(市)、乡三级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牧科技服务网络。
“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第一批国家级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市(格尔木市)和格尔木市、乌兰县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试点等重点项目。推广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全州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8.1%。冬小麦、油葵、亚麻、中药材和优质牧草青贮玉米、饲料蚕豆的引进和试种成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以蔬菜产业化、大面积温棚种植业为主的城郊农业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养殖业方面,绒山羊改良取得突破性进展,创立了“柴达木”品牌,确立了品牌优势。无角陶赛特羊、皮埃蒙特牛等优良畜种的引进为我州的牛羊改良打下了基础,并已建成高起点、有影响、起先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牛羊育肥基地,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我州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传统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历史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农牧业生产起点低、开发晚、基础薄弱。农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信息服务、市场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农牧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脆弱。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整体素质不高,市场意识不强。
二、依靠科技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认识
海西州农牧业科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科技体系改革和农牧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支撑,以农牧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紧紧围绕海西农牧主导产业,构筑新型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革命。统筹规划、选准定位、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树立典型、全面推动,建立示范区,形成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涵养财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达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综合上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农牧业科技发展定位应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牧业方面加快草原四配套建设。彻底解决牧区人畜饮水问题,使科学化、现代化养殖与放养相结合,加大对畜牧产品的工厂化和市场化转轨,提高开发肉、皮、毛潜在的经济价值,推动牧区经济的发展。农业方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养殖来带动种植业;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倡种草养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投入力度,开发新型产业。建立城郊特色农业方面.以格尔木市为主体,建立绿州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友季节蔬菜等农作物,形成规模釉产业支柱,培育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建立特种养殖与种植业方面:以德令哈地区为主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如野生唐古特白刺等生态方面的开发,绒山羊、麝鼠、獭兔的养殖,反季节蔬菜、冬小麦种植,形成大的产业结构,搭起新的经济平台。
(三)农牧业科技与科技兴州的实践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强农牧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的思考,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农牧科技创新整合构架概括起来说,要进一步发展实施科技计划,大力培养地区龙头企业,构建各类宏观工程,建设科技园区、形成强有力的地方生产基地。
(四)农牧业事关海西经济发展大局,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加入世贸后,,科技创新是海西新世纪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促进农牧产品优质化,推动农牧产品加工增值,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上。召开各种科技创新会议,结合实际制定国家加入世贸后我州农牧科技发展应对政策,扶持农牧业经济发展。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开发能力。加强州级交流,加强与省、国家农科院所联合力度;引进国内外农牧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海西从事农牧科研或领办、创办农牧科技企业和农牧科技产业;为农牧科技人员国内外培训、考察创造和提供条件,加快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4.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 篇四
一、XX年年农村牧区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XX年年,全旗有耕地面积为94.6万亩,其中水浇地22.84万亩(农区20.66万亩,牧区2.18万亩),草场面积300万亩,有林地面积113万亩,退耕还林地69.1万亩。总播面积亩,其中蔬菜15万亩(西芹2.5万亩),马铃薯15.5万亩(园区集中种植专用薯3万亩,带动农民散种12.5万亩),油料13.6万亩,饲草料13.1万亩,粮食和其他作物37.3万亩。
牧业牲畜存栏51.39万头只,其中大畜4.95万头(奶牛1.8万头,西门塔尔牛1.35万头),小畜46.44万只(农区大畜3.93万头,小畜36.48万只)。
(二)基地建设情况
1、节水灌溉园区建设
近几年,我旗通过“群众打井、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帮助拉电”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发水浇地。截止到XX年年,全旗水浇地面积已达到22.84万亩,其中大型节水灌溉专用马铃薯种植园区达到63处5.25万亩。
2、安全、健康、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我旗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在发展种植基地规模的同时,将不断提升蔬菜品质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重点,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和“三高”农药,并对蔬菜种植在种植期、收获期和交易期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不准上市交易,以确保我旗生产的蔬菜品质,形成了安全、绿色的食品基地。通过多年培育,太旗的蔬菜有了一定的名气,也有了自己的品牌。XX年7月取得自治区农牧业厅授予《AA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证书;同年10月京北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被自治区授予“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原宝昌镇、永丰镇、头支箭镇被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XX年10月西芹在国家商标总局正式注册“察哈尔”牌商标;同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AAA名牌农副产品;XX年1月“察哈尔”牌西芹通过了中国绿色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京北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被北京市农业局列入“食品放心工程”单位,与北京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北京市蔬菜市场准入场地挂钩协议书”。
准备新认证的基地面积和申请的品牌(蔬菜品种),计划认证有机食品的品种和规模
3、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随着种养业规模和品质逐年扩大和提升,带动了我旗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加工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AAA衡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在我旗建设马铃薯加工企业,工程已于8月18日开工建设,一期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产8000吨速冻薯条加工厂,计划今年完成马铃薯储窖和加工车间建设,2008年初进行试生产。计划明年建设6000吨颗粒全粉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可加工鲜薯5.4万吨。
已经逐步形成以马老四牲畜加工市场为核心的肉羊加工基地,目前全旗有肉类加工企业家,其中限上企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截止到目前,今年全旗共加工牲畜万头只,全旗出栏牲畜%实现了就地加工。
形成了以红井源油脂公司为龙头的粮油加工基地,目前全旗共有粮油加工企业家,其中限上企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
4、批发销售集散基地建设
累计投入资金3750万元,于XX年建起了占地327亩,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市场内设施齐全,给排水工程完备,信息网络功能配套,是一个集交易、营销、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市场,年交易量达6万多吨。在市场的带动下,我旗蔬菜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5万亩左右,种植种类达到20个种类100多个品种,蔬菜种植户达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0%左右,其中西芹作为主打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内销北京、上海、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全国三分之一的省市区,与全国300多家蔬菜市场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
为进一步方便农民卖菜,我旗结合特色蔬菜种植,又分别在千斤沟镇西山坡村、旧营盘村,骆驼山镇骆驼山村和红旗镇宏胜村新建了4个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全旗专业蔬菜市场已经达到5个。今年5个市场共销售蔬菜万吨,销售额达到亿元。(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我旗无霜期相对较短,露地种植蔬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因采收相对集中,极易造成滞销。通过宝昌镇菜农近几年的生产经验,棚室种植不仅可有效提早、延后蔬菜生产期,而且可以实现两茬种植和蔬菜品种多样化,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我旗在农民自发建设蔬菜大棚的基础上,于XX年制定了鼓励发展保护地蔬菜大棚的优惠政策,农户每建设一座0.5亩大棚,财政补贴1000元,通过扶持,当年新建大棚1300座,完成投资650万元,其中财政补贴85.4万元。在出台鼓励优惠政策的同时,我旗还积极申报保护地蔬菜大棚建设项目,今年争取到自治区产业办项目资金100万元,新建蔬菜大棚XX座。通过采取出台优惠政策、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等措施,目前全旗保护地蔬菜大棚已达到5000座、2350亩。
(四)农牧民收入情况
XX年年总体收入情况和组成(统计局),然后和XX年的比较
近年来,我旗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动人口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支牧政策,确保农牧民稳定增收。
1、农民收入
(1)种植业收入
今年蔬菜产值达1.56亿元,其中净收入81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8元。马铃薯产值达2120万元,其中净收入1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元。由于今年我旗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小麦、油料全部绝收,莜麦绝大部分绝收,使旱作农作物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农民人均支出大于收入120元。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只有463元,比预期目标减少682元。
(2)养殖业收入
通过出售牛奶、牛犊和淘汰母牛,全旗农民人均从奶牛养殖中获得纯收入142元,其中出售牛奶收入138元。肉牛总收入可达8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元。年内出栏羊28万只,人均从肉羊养殖中获得收入426元。全旗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人均可达到687元。
全旗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人均可达到687元,较上年增加256.4元,增长59.5%。
(3)工资性收入
我旗将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今年的大灾之年,人口转移成为农牧民增收最主要的渠道。全旗农民有34124个劳动力实现常年和季节性转移,实现总收入达1.97亿元,全旗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可达到1226元,较上年增加638元,增长108.5%。
(4)转移性收入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部兑现各类补贴资金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4元。
通过以上增收渠道,今年全旗农民人均收入可达3120元,较上年增加512元,增长19.6%。
2、牧民收入
预计今年全旗牧民纯收入可达3660元,比上年增加256元,增长7.7%,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3377元,增加282元,增长8.3%;劳务输出人均纯收入147元,增加17.6元,增长13.6%;财产性等其他收入136元,增加19.4元,增长16.6%。
(五)项目建设情况
(六)移民工作情况
1、农牧民转移情况
2、生态移民情况。XX年年我旗将生态移民搬迁任务全部安排到与蓝旗交界的骆驼山镇后山椅村和后水泉村,共搬迁75户、300人。会后我旗加快各项工程进度,目前已全部完工。共完成住宅75处、3082.5平方米,牲畜棚圈75处、2565平方米,院墙XX延长米,生活用电全部入户,修路8公里,骆驼山镇骆驼山村40户全部接入自来水,宝昌镇五间房村35户每户打小管井1眼。全部工程投资627.9万元,其中生态移民资金150万元,群众自筹151万元,配套其他投资326.9万元。
洪灾冲毁和形成危房356户886间,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同时旗委、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对受灾户中的47户进行了集中重建搬迁。
从我旗目前的农牧业工作来看,虽然初步形成了基本框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农牧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调整,农牧民增收还不够稳定等问题。
二、2008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基地建设
制定出台了《XXX旗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为我旗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保证,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和科学开发利用。在坚持水资源科学利用的基础上,2008年,我旗继续推进以水浇地开发为核心的基地建设,发展大型节水灌溉园区,培育肉牛育肥养殖基地。
1、我们提前规划了2008年节水灌溉园区建设2.5万亩,园区个体规模根据可开发土地面积确定为200—1000亩。为确保证明年春季农业生产,我旗从10月10日开始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秋季大会战,计划利用今年秋冬农闲季节完成大型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和农民联户开发水浇地5000亩,覆盖人口6000人,明年春季再完成1万亩。目前已经完成大型节水灌溉10700亩,农民联户开发1300亩,共打井146眼,铺设管道13000米。
同时利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计划投入资金60万元,打井136眼,架设输电线路8.5KM,安装100KVA变压器3座,开发水浇地1360亩。
2、AAA乌日尼勒牧业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肉牛繁育、育肥、加工以及肥料生产、沼气发电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一期工程于7月18日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300万元,建成牛棚3000平方米,青贮窖4800立方米,办公楼800平方米,工人生活区500平方米。公司计划从11月底开始引调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小公牛300—500头,2008年育肥规模达到XX头以上。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提高农牧民养殖肉牛的效益,同时带动我旗肉牛育肥养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依托AAA乌日尼勒牧业有限公司的带动,大力发展肉牛育肥养殖业,计划到2008年,全旗西门塔尔牛发展到万头。
(二)设施农业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要求,建设温室大棚,以西芹和瓜果种植为主,大力发展养猪业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计划从明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打造XX亩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基地带动,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计划2008年申请个绿色品牌认证,并打造1—2个有机食品品牌。
另外计划发展大棚蔬菜数量亩数。
(三)农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方面。引导农牧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继续稳定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稳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种植,计划2008年全旗总播面积为万亩,其中种植蔬菜万亩,马铃薯万亩,其他作物万亩。利用文冠果林带间和退耕还林带间发展高产饲草料种植,计划间种优质牧草万亩,可增加牧草万公斤,能为万头只牲畜提供饲草。
养殖业方面。从明年1月1日开始,我旗农区除牛以外的其它畜种实行全年禁牧(牛和贡宝拉格苏木的牲畜实行季节性休牧),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农民尽快调整养殖结构,将养殖结构从目前的以小畜为主调整为以奶牛和优质肉牛为主,计划2008年牧业全旗牲畜为万头只,其中奶牛头,西门塔尔牛头。(四)项目争取情况
三、中现和谐生态产业区建设情况
(一)XX年年工作开展情况
中现和谐生态产业区建设是由深圳市中现经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旗投资建设的项目。XX年年3月25日中现公司与我旗签订了投资协议,并于7月20日在我旗举办了“中现和谐生态产业高层论坛”。
产业区项目经过科研论证,已在自治区发改委核准备案,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通过了一期项目1000亩土地预审手续,现正在办理正式审批手续。企业已经完成注册,注册资金1亿元。已完成投资2100万,其中按国家标准补偿农牧民433万元,产业区总体规划、生活区详规、建筑设计费1450万,信息平台设备100万和其他费用117万元。生活区控制性详规已通过太旗规委会批准。
(二)2008年建设情况
完成和谐生态产业区生活区大蒙古包主体工程、俄罗斯风情小镇及私人会所三大工程,共投资3.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1.1亿元。投资XX万元完成和谐生态产业区生产区5万平方米舍饲牛棚的建设并收购京北蔬菜交易市场。投资4230万元建设两个年产5000吨燃煤添加剂和燃油添加剂环保节能产品生产厂,两个项目厂房建筑面积12500平米。投资3800万元建设年产1200万升有机肥生产线,建厂占地面积200亩,总产值4.5亿元,建设期18个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由于地方财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速度,影响着我旗产业化格局的全面形成。恳请盟行署在水浇地开发方面解决应急抗旱资金200万元,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扶持资金200万元,在肉牛引调方面协调农发行贷款300万元。
2、为彻底解决我旗骆驼山镇后山椅村和后水泉村农民与蓝旗上都镇牧民的纠纷,我旗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本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对上述两村农民了实施移民搬迁。盟行署对此项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根据XX年年1月23日盟长办公会议议定,行署有关部门对我旗移民搬迁给予340万元的资金支持,其中财政局100万元,扶贫办60万元,水利局50万元,农牧业局30万元,产业化办公室100万元。目前75户搬迁户的迁入地建设工程已全部完工,共投入资金627.9万元,但到目前为止,只有
承诺的资金已经到位,其他部门的配套资金仍然没有兑现。恳请行署再次协调有关部门,及早兑现承诺资金,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3、今年我旗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冲毁和形成危房356户886间。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民政厅和盟民政局对我旗的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受灾户的安全过冬问题基本解决。全旗受灾户中有47户进行了集中重建搬迁,由于受建设资金不足的影响,今年只给这47户建设了小房,作为暂时的越冬住所。恳请行署在明年的项目上给予安排,支持我旗对集中重建受灾户大房、牲畜棚圈及其他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4、和谐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涉及范围相当广,为顺利推进被国务院西开办列为新农村示范的项目,恳请行署成立由发改、农牧业、土地、城建、旅游、文化等部门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以确保产业区配套政策的落实和各项目的管理。
5、对产业区建设企业新增两个添加剂项目以及有机肥生产基地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保证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5.教育局对农牧业产业化的建议 篇五
产业规划的建议
2012年4月28日
教育局对做好全旗农牧业产业规划的建议
----成立全旗成人职业教育与管理中心为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实用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培养农牧区实用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主要途径。职业技术教育的壮大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大形势而言,我旗要使全旗农牧民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就必须走人才强旗的战略,加大对全旗农牧民的产业培训力度。
我局通过大量的调研,正着力筹建一所集各类技术人才培训、务工需求信息平台、成人教育、社区学习、新型农牧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成人职业教育管理中心。建成后的成人职业教育管理中心将是我旗培训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人员精干、管理科学规范化的一所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中心将在在全旗各苏木镇撤并后的学校建立10个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力争使我旗的农牧民就近培训,实地实训,达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下面将我旗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汇总如下:
1.我旗农牧业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施的带动下,我旗将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农牧业产业结构将优化升级。同时在全旗做
大做强风电,煤化工工业,改造提升矿产资源开发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旗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紧缺和劳动者素质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
2.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我旗是整个河套灌区的农业大旗。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乌拉特中旗的关键。“十二五”期间,不仅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还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下大力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中,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和改造,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大型商品农作物生产基地、节水灌溉、农村电网改造等多个重点工程相继实施.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这些都需要加强成人职业教育。面目前我旗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农牧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特别缺乏职业技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使广大农牧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
代化的要求,已成为我旗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
3.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立全旗成人职业教育管理中心将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整合农村职业学校、文化大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成人职业教育管理中心将在五年内,要分层次对乡镇苏木基层农技人员、农牧民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牧民进行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
6.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 篇六
福州市
福建省天海东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闽侯县大春农科贸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福州春伦茶业有限公司
福州昌盛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福清市星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省福清市东阁华侨蛋品有限公司
莆田市
莆田市佳腾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莆田市荔城区泉发种禽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省仙游县龙华金溪茶厂
莆田市涵兴食品有限公司
天怡(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蜂产品开发中心
莆田市富宝食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
福建省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
安溪茶叶批发市场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
晋江市永祥罐头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晋江市绿色保健蛋品有限公司
泉州市鲤城茗山茶艺有限公司 石狮华景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惠安老爸食品有限公司 漳州市
福建省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和县阳山茶厂
漳州市庄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绿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漳州市孚美实业有限公司
漳州市金山酒业有限公司
漳浦三茂农业有限公司
福建二宜楼茶叶工贸有限公司 诏安荣华食品有限公司
龙岩市
龙岩尤特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龙岩市绿哈哈生物有限公司 永定县永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长汀县远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盈翠食品(上杭)有限公司
福建连城健尔聪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龙岩金和动物饲料有限公司 福建省武平县英源食用菌有限公司 永定县园东食品有限公司
三明市
三明市百事达淀粉有限公司
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 三明市园艺场
三明市恒祥农牧有限公司
尤溪县金门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永安市金圣农牧有限公司
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茶叶有限公司 大田县云韵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南平市
福建省建瓯明大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瓯市龙山茶叶有限公司 天新(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易扬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省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 南平市明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政和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 福建元隆食品有限公司
武夷山市大王鹅业发展有限公司 宁德市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
福建省宁德市赤溪茶叶有限公司 福建省古田县金松食品有限公司 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
福建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
寿宁县龙福食品有限公司
宁德市高龙绿色农业有限公司 福安市贝吃乐食品有限公司 省属
7.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 篇七
1 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龙头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近几年,在州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牧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祁连县以农牧业产业化园区为招商引资平台,通过项目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方式培育了省级农头企业2家(祁连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祁连县祁连山半野生鹿基地有限公司),州级龙头企业5家,注册登记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41个,其中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2家,组建家庭牧场44个,建成省级认证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31家,产业化发展形成了从生产-加工-销售的综合服务体系,为祁连县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底,全县存栏各类牲畜117.49万头(只),其中祁连藏羊100.21万只,占85.29%;祁连牦牛16.54万头,占14.06%;母畜比例、繁活率、出栏率、商品率达到61.3%、91.62%、52.9%、50.6%。产奶12 360 t、产肉16 054 t、产毛1 314 t,粮油总产量3 333.2 t,实现农牧业总产值56 629.84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52 204.84万元。
2)商标服务意识增强,品牌效益日益彰显。截止目前,全县共注册各类农牧业商标7件,其中注册牛羊肉产品商标3件、鹿产品商标1件、野生菌商标1件,所注册的7件商标中拥有青海省著名商标2件、海北州知名商标2件,祁连县好商标2件,这些商标的注册为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的“旗舰”。
近年来,祁连县通过打造高原、绿色、有机对外宣传主题,使祁连县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声誉得到不断提高,已有部分企业树立了商标品牌意识,把品牌打造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充分意识到畜产品没有注册商标就进不了大型超市,就打不进大城市市场,产品价格就上不去的综合理念。以“祁连藏系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统领,企业注册品牌为支撑,全力打造“祁连藏系羊”品牌,制定了《祁连藏系羊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在原料使用、生产加工、质量管理、商标标识、产品包装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祁连县的“雪域八宝”、“祁青”等商标,自获得州、县知名商标后,商标的价值大增,品牌效应十分明显,使用“雪域八宝”商标的系列产品在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市场十分畅销,而且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高,成为比较上档次的畜产品。“祁连藏系羊”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也加快了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畜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上升,实现了畜产品优质优价,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为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3)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祁连县有机畜牧业工作自2014年开展以来,在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及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养殖环境监测评价、内部监督检查、技术培训指导、可追溯体系建设和有机认证等工作,于2015年6月3日获得了由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销售证书,2014年8月27日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专家评审,取得“祁连藏羊”、“祁连牦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截止目前,已完成8个有机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有机牦牛藏羊肉冷链销售设施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特色品牌打造和科技支撑等。
2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技水平和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祁连县具有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工理念,具有传统特色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远未发挥出来,畜产品加工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没有精深加工的“拳头产品”,新产品开发能力弱,畜产品品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技成果转换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
2)龙头企业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低。目前,全县牛羊屠宰加工企业只有亿达畜产肉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仅限于季节性屠宰,年屠宰能力3~5万头(只),屠宰能力仅为全县年出栏牲畜的1/10,无法满足全县牲畜的出栏需求,难以对全县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产业化内部机构松散,管理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缺乏稳定、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农牧民没有建立紧密链条关系,生产养殖户对企业信用度基本持怀疑态度,产业化发展基本处于农牧户自发生产阶段,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仍然是初级的买卖关系,原料生产的规模、质量很难满足加工需求,导致农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转化率低,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4)尚未建立特色农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随着祁连县有机畜牧业的发展,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已成为祁连县特色品牌打造的必然路径,祁连县现已在全县5个牧业乡镇建立8个有机天然牧场,以“协会+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开展有机生产,牧户按照有机养殖标准进行养殖管理,企业以每500 g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收购牧户养殖的祁连牦牛、祁连藏羊,由于有机养殖要求严格,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只能使用中草药制剂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对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使用有严格的要求,但由于祁连县尚未建立有机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无法保证有机产品的质量安全。
5)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园区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涉农企业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因祁连县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力度不均使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园区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综合发展的思路,没有发挥产业化园区航母的带动作用。涉农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3 发展思路
1)继续做大做强龙头,组建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总公司,通过合理布局、资源整合和资产入股等方式发挥产业化总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建立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体,对全县22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78家家庭牧场的生产资料、产品等进行整合、合理布局,开发特色畜牧业高精产品,统一产品包装和品牌打造,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对规范运行的合作社生产资料以入股方式纳入到农牧业产业化公司,以全面推动全县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是引入产品加工技术,对民族特色产品进行研制开发。针对祁连县民族成分多、饮食文化丰富等特点加大对民族特色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结合祁连县的饮食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特点研制藏式饮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藏式手抓牛羊肉、藏式风干羊肉、风干牛肉、糌粑等各类产品。
三是加大力度开发野生食用菌,研究鲜菌的加工包装。结合祁连县“黄菇之乡”的美誉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对本地区食用菌进行规范管理,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开发食用菌鲜包装技术,将研发新产品整体推向市场。
四是配套有机畜牧业的布局研究,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新机制。由合作社联合体建设统一的饲草料物资库、有机饲草料加工车间。建立有灾防灾、无灾补饲的快速反应机制。实现有机牧草就地种植、就地利用,建立饲草料互补机制,需要时进行相互调运,建立饲草种植、加工合作机制,联合播种、收获、加工不同饲草料产品相互调配,联合开发产品附加值高的有机牛羊肉的精深产品,诸如月龄羔羊、有机滋补肉等产品。
五是结合祁连县畜牧业发展特色和民俗风情建立草原生态畜牧业观光区。充分利用祁连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将观光畜牧业和生态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生态资源发挥生态农牧业生产效益,打造祁连县生态观光畜牧业体系建设,在祁连县7个乡镇建设观光生态畜牧业观光区:央隆乡打造黑藏羊生态观光区、野牛沟乡打造野牦牛生态观光区、扎麻什乡打造林下鸡和奶牛生态观光区、阿柔乡打造祁连县藏系种羊生态观光区、峨堡镇打造牧家乐和合作社农畜产品生态观光区、默勒镇打造藏系羔羊和蒙族风情文化生态观光区、八宝镇打造雪鸡特色养殖生态观光区。
六是结合祁连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在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园区新建产业化展览中心1处(500m2),制作祁连县畜牧业养殖全景沙盘1个,室内装饰产品展示电视屏2个,制作牦牛、藏羊标本、植物、畜产品标本等。
七是整合县域内的品牌资源,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品牌资源整合和商标规范化管理,将祁连县畜牧业协会持有的“祁连藏羊”、“祁连牦牛”农产品地理标志、“祁连山下好牧场”商标及各合作社注册的商标作为无形资产纳入到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总公司,实现品牌资源和注册商标的统一化管理。
八是政府及项目投资形成的固有资产统一由农牧业产业化总公司管理使用,将现有的农牧机械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租赁、资产入股等方式管理和经营国有投资形成的饲草料加工厂。
九是制定统一的监督管理办法对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园区进行管理。对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生态园区进行管委会管理,由管委会统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每年政府带领企业、合作社参加1~2次推介会。
1)立足品牌优势,深入推进有机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通过招商、合作等方式开展对有机牛羊肉及系类产品的加工、开发。依托祁连县祁连藏羊、祁连羔羊、祁连牦牛等畜产品优势资源,紧紧抓住祁连县有机生态牧场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县畜牧业协会的带头作用,精深加工开发“祁连藏系牛羊肉”系列有机产品,加快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打造区域品牌形象。随着“祁连藏系羊”产品在省内外市场走俏和游客、消费者青睐,通过开展生产技能比赛、畜种展示、良种评比、设置户外广告牌、印发宣传册、制作宣传片等形式进行宣传,使“祁连藏系羊”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畜产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东方瑞士”、“天境祁连”、“中国最美丽的草原”等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为载体宣传,扩大品牌宣传深度和广度。
三是规范商标管理,实现商标统一化的品牌发展模式。农牧业产业化以联合体为主充分挖掘祁连牦牛、祁连藏羊特色品牌产业潜力和优势,对全县所注册的商标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祁连山下好牧场”商标注册,实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商标统一化,提高祁连藏系牛羊肉的产品品牌及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整体统一、市场占有率高、消费者认可程度高的品牌发展模式。
2)开展电商及实体体验店。采取电子商务与实体体验店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有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有机农畜产品进超市力度。
一是通过畜牧业协会的宣传推介,使有机农畜产品进入全省乃至全国的超市,形成“实体店+超市+电子商务”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二是采取实体体验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有机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在天猫网、淘宝网等网站销售,在祁连开设有机农畜产品及电子商务一体的实体体验店,取得成功后在国内城市设立3~4家连锁店,大力推进有机系列产品及企业、合作社生产产品的销售。
三是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与网络店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快递公司达成战略协议,网络店商通过淘宝、天猫和微店等网络推介方式负责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加工企业、合作社根据客户要求提供相应的货源,形成一套线下生产、线上推销的综合服务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祁连县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全面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链物流模式。依托祁连县飞机场和高低项目建设的有利优势加大祁连县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建设,采取在产品生产地自建冷库、购置冷链运输车、在西宁市新建中转冷库等铸建祁连县的冷链运输网络,通过与物流公司达成冷链运输协议,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形成网上订单、线下运输的冷链销售体系。
3)加大有机牧场的监管力度,做大做强有机产品生产。祁连县有机认证涉及全县7个乡镇45个行政村,8 675户39 238人,认证草场面积103.47万hm2,认证有机牛羊116.68万头(只),其中牛16.52万头、羊100.15万只。
一是由于现有的8个有机生态牧场未从做精细化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有机生产管理,今后将根据生产需求在规范化运行的合作社中建立有机牧场,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扩大有机牧场范围,在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是制定合理有效的牧场监管机制,确保牧场牲畜按有机标准进行养殖。由县有机办制定统一的牧场考核管理办法对有机牧场进行考核管理,充分发挥内部检查员的检查作用,定期对有机牧场牲畜的饲养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结合管理办法和考核结果对有机牧场实行动态化管理。
三是加大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加工企业的信誉度。为有效提高生产加工企业的信誉度,确保企业与合作社、牧户建立长期有效的利益联接,由产业办、有机办和县质检中心统一对企业和合作社制定信誉评价监管服务体系,企业与合作社签定有机牛羊收购协议,质检中心不定期地对企业生产的有机牛羊肉进行随机检测,根据检测情况和企业履职情况对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信誉评价。
四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有机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由县有机办协调联系兽药生产厂家确定2~3种中药制剂的驱虫药,聘请省级以上科研部门对所确定的中药制剂驱虫药进行驱虫对比试验,选择驱虫效果好、实惠的驱虫药作为全县有机牛羊的春秋防疫驱虫药进行推广使用。为保证祁连县有机牛肉的质量安全,无违禁、违忌药品的药物残留,委托国家科研部门、有资质的大学购置牛羊肉检测设备和研发检测数据追溯软件,由县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负责全县有机生态牧场有机牛羊肉的肉质检测工作。
摘要:祁连县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商标服务意识增强,品牌效益日益彰显,但仍存在科技水平和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建议继续做大做强龙头,组建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化总公司,通过合理布局、资源整合和资产入股等方式发挥产业化总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立足品牌优势,深入推进有机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开展电商及实体体验店;加大有机牧场的监管力度,做大做强有机产品生产。
8.西部大开发与畜牧业产业化 篇八
一、国家在政策上,制定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协调管理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统一市场环境日益成熟,我国畜牧业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就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主要特征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和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畜牧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划时代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产业政策及协调管理政策。首先,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化目标模式。根据从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畜牧业产业化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国情来看,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应定为:生产的专业化、牧业的企业化、经营的一体化、资本的规模化、利益的共享化、服务的多元化、产业的科技化、企业的跨国化、支持的体系化、调控的制度化,使畜牧业产业化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其次,国家应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目标模式,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全国各省区的气候、土壤、地理和资源禀赋,制定全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国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最后,国家应制定协调管理政策。制定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消除旧体制障碍的协调管理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牧民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
二、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世界各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强化政府保护,增加畜牧业投入,是提高牧业比较利益,增加牧民收入,顺利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尽管财政不能包揽对畜牧业产业化的全部投入,但目前民族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同时没有形成良性的畜牧业产业化投入机制,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的条件下,财政投入仍将是畜牧业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通过财政增加民族地区的支牧资金总量,规定财政支牧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牧资金稳定增长,及时到位不得挪用;国家可以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扶贫资金、商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集中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
首先,积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商品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商品基地,产业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国家要立足开发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支持畜牧业商品基地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比如,支持牧区绒山羊、细毛羊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牧民积极推广运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
其次,重点支持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担负着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增效的重要任务,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国家应把民族地区龙头骨干企业作为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特别是对市场潜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从多方面强有力地重点扶持。
最后,国家还要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有科技支撑,没有先进的科技做后盾,其市场开拓和竞争力必然不强。国家要对民族地区有关项目组织攻关,对企业的科研所给予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保证畜牧业技术发明、实施、普及等各环节畅通,使科研工作正常运转,多出、早出成果,使科研走在生产的前面,为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增加技术储备。
三、在金融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业,特别是对信贷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要根据畜牧业产业化政策,有力支持信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牧区信贷网络,拓宽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的扶持重点和措施,有目标有步骤地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实际需要,利用信贷杠杆,围绕畜牧业产业化布局,相对集中资金,优先支持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商品基地建设,优先安排符合畜牧业产业政策要求的计划项目,实施集约化经营;国家对有关开发信贷资金的贷款,简化申报、审批程序和层次,帮助牧民及时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各级金融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及时把信贷投放的重点转向畜牧业产业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逐步把贷款运用到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产业上来。
四、培养和规范市场,为民族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发育程度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畜牧业产业化着眼于整体规模效益,是一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与配置,它要求各种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市场范围越大、发育程度越高、体系越完善,资金配置的效益就越高、市场兴、流通畅、产销旺,对牧民的带动和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越大、通过市场可以把牧民与企业联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因此,首先,国家应当成为调节市场的主体,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划,加强市场管理,消除市场障碍,疏通流通渠道,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次,国家应充分认识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政策、法规、资金方面提供条件,要以建立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对城镇重要批发市场,要纳入龙头骨干企业序列,在集中的商品生产基地,如工业小区和城镇、交通要道建立和同类型的畜产品批发市场,活跃商品流通。最后,应积极支持交易规模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畜产品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五、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体系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证。实行产业化意味着生产的高度集中。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需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综合完善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因此,国家从多方面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即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并使政府办的畜牧业服务组织作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家对畜牧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渠道和形式。同时,国家要有力支持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为牧民及时、准确地提供生产、价格信息,指导牧民按着市场需求发展生产、调整畜牧业生产的结构,搞好营销。
六、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现有产业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培训体系,在县、乡、村建立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强化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培训,对在职的劳动者不断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使他们接受终身教育,保证其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和畜牧业产业化的要求。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深化民族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队伍素质偏低问题。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少数民族教育基础差,要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教育投资的增长比例应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比例。
另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应优先向师范教育倾斜,建立起专业类别齐全,层次配套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抓好师范教育,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以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畜牧业产业化对教育的要求。国家也要制定特殊政策,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的稳步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产业队伍的素质。
【农牧业产业化相关产品】推荐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范文07-16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07-25
农牧民考察材料10-21
农牧公司合作协议书08-28
农牧局保密工作总结09-19
农牧中心2012年工作总结09-23
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进行乡镇企业07-31
畜牧业分析报告07-12
牧业公司部门岗位职责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