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8篇)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 篇一
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胡贵松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市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特点及存在问题的简述,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考。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 问题 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模式,发展马铃薯、生姜、杂交良种、优质米、苦荞、茶叶、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化格局,基本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服务”的推进机制框架,实现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发展态势。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1、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增多,实力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1家发展到1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1家增加到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由原来的空白增加了9家)。2005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1844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737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395万元,利润786万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六盘水市食品总厂、六枝特区宏奇制药有限公司)。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良好。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扶持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农民专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试点和农业部试点。2005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协会由2003年的90家发展到98家,其中农业协会52家,畜牧业协会46家,资产总额达283.1万元,固定资产达196.4万元,成员1.567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3、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得到良好的发展。一是建立了一批相对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基地。2005年底,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发展到13.372万亩。二是公司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增强。2005年,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开发加工生产的农产品品牌增加到20多个,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博览会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等荣誉称号,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三是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到111个,带动农户5.03万户,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万户,专业协会带动农户2.53万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与全省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我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2家,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科技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人才。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缺乏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和主导产业。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存在恶性竞争,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众多分散的农户直接面对市场,恶性竞争的后果使农户相互压价,收购商从中得利,有特色的产品在商场上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话语权。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农户生产、企业加工、运销(个体)企业等环节相互脱节,农户在生产中得不到资金、技术的有效帮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合作关系。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十一五”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期间要使全市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集群,基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较大提升,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内基地的比重占80%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个以上,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24个,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个,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要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优而强的企业参与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重点建设4个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全市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成立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产业协会,培养大批农产品营销人才和中介组织,把市场搞活,把产业做大做强。
(一)壮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企业要着眼长远计划,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
3、加大投入,增强发展能力。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
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狠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1、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必须更新观念,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让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2、要强化突出区域发展。一个县区、一个乡镇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坝子区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工矿区重点发展乡镇工业、外向型农业和现代农业。山区则应重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水资源丰富地区应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着力取得五个突破
1、在集中扶持上突破。由市县发改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认真研究制定当前和今后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做到计划、项目、资金有机统一。一是扶持内容集中。农业产业化主要扶持生态畜牧业、粮食主产区、优质经果菜区。二是扶持对象集中。主要扶持省市级龙头企业。三是扶持资金集中。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等项目资金要相对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
2、在品牌战略上突破。要切出一定比例的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产品质检中心。在实行贷款贴息基础上,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类、科技成果、产品质量认证和国际国内名牌的龙头企业。
3、在人才培育上突破。制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领导干部和龙头企业家培训计划,市县两级财政要切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和干部队伍培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4、在监测管理上突破。市县农业部门要组织产业化成员单位定期对龙头企业进行评估和监测,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强化利益联接机制,确保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库,项目管理规范化。
5、在优化环境上突破。在硬环境上,一是重点解决好绿色通道问题;二是围绕龙头企业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重点搞好省级龙头企业的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在软环境上,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政策落实;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领导,协调统一。三是围绕农业产业化组织,搞好以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资料:
1、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会议交流材料。
2、经济日报2005年9月14日5版: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贵州日报2005年7月12日5版:遵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五突破”。
4、经济日报2006年11月13日5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 篇二
一.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小店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之一, 位于太原市东南部, 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7万亩。全区辖6个街办1镇2乡,78个社区,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5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农业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小店区的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店区先后形成了各级龙头企业。东龙集团、宏明公司、佳农公司、海洋公司、安华公司等已成为其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
(一)优势产业与产品众多,推动农业发展
小店区有良好的农业种植传统, 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1.杂粮业较发达,主要品种有谷子、高粱、杂豆、荞麦、燕麦、马铃薯;2.小店区鲜蛋、鲜奶、肉类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一”,分别占全市的30%、40%和30%;3.干鲜果业, 主要有红枣、核桃、苹果和梨等。而且,小店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现已形成6.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000头奶牛的国家级养殖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突出
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随着小店区农业的发展,小店区重在培养龙头企业,以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尤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小店区大力培养了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经营理念科学,形成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山西晋鸿格里香畜禽业有限公司,山西宏明养殖有限公司,长风乳业有限公司,科隆源种养有限公司,青玉油脂有限公司等。目前为止,小店区已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114个,总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企业与农业基地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了企业与基地的紧密对接,产购销各个环节愈趋畅通。
(三)特色农业起步,市场占有率提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农业大省更加注重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小店区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种植,进一步拉长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种植业、畜牧业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农业循环经济。据统计,2009年特色农产品每亩平均增收约300元。
(四)农产品流通组织日益发达
农产品流通是否畅通,关系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多样,原有的国有商业、供销社转制成为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户单独或多个农户合作从事农产品产供销,也有专门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协会;还有进行农产品流通加工的企业等等。小店区是全市第三产业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区域。全区拥有生产资料、钢材、汽车、电子、果品、粮油、蔬菜等大中型专业市场、集贸点64个,其中专业市场27个,综合市场11个。市场流通畅快,基本满足城乡人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成熟
龙头企业,旨在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农业,与当地农民通过合约的形式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利用公司+农户的新型模式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对于小店区的农业发展而言,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差,公司与农户联系疏散,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服务型、保护型少,合作返利型更少。
另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投入少,产品链条短,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小店区的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
(二)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
对于小店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而言,大多数经营组织尚处在成长阶段,往往存在着资金匮乏、科技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等种种劣势,在经营环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等众多方面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尤其对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而言,资金问题更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但是,由于当地财政资金不足,政府无法采取主动介入的方式,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因此小店区个别地方存在着对产业化组织资金无法到位的情况。
从另一方面来说,资金缺乏也导致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3.人才缺乏,农户素质不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较规范、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是由懂经营、信息灵、会管理的大户牵头组织管理,有一个强劲轴心来引导农民走入市场,但是,小店区的许多农村缺乏相关“农村经纪人”来一手牵着农户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相反,带头人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农技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4. 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
(1)传统的流通方式
小店区的农产品流通仍然是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一般要经由农民—初级集货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集市—消费者这个过程。在整个流通过程当中,由于中介组织片面抬价,市场运行过程负载着较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使农产品零售价格与收购价格之间差价巨大, 农产品价格甚至会抬高3-10倍,而其中的差价并未被农民所赚得。
(2)农产品二元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面临一个完全竞争的生产者和买方垄断的农产品二元市场。农产品在初级交易场所,往往售价较低,农民会获得较多收益,但是在进入城市交易场所即会遭遇“买方垄断者”,买方垄断者属于城镇居民的运营商,他们会在每一个流通环节上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农民仍然不增收,反而侵蚀了原有的利益。这就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另外一层含义。
(3)农业“四低一高”
目前,我国农业呈现“四低一高”的特征,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小店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农民“增产不增收”
1.规模“少而散”,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存在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正是这样的特性使得许多民间中介组织时有时无,成员变化流动快。部分组织既无章程,又无书面协议,管理松散,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中介组织不能联合作战, 没有规模效益。同时, 农民缺乏可依托的合作组织, 单个农民很难对市场的形势和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农业生产者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 预期未来的收益, 往往陷入“蛛网困境”。
2.信息流通不畅,技术手段落后
农户中介组织参与流通的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在把握市场信息方面往往存在着“后而偏”的问题,使众多的龙头企业、种植户和运销大户对农业信息不甚了解。农户中介组织信息滞后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其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企业运行管理不规范,与农户利益机制联系不紧
公司加农户,顾名思义是将“大公司”与“小农户”联结起来。这种经营模式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年来,它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和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导致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向公司方倾斜等,这势必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在订单农业中,农民随意爽约,公司过分收揽自身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利益共担,风险共享”的利润分配机制无法实现。
(五).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得不到规范
1. 农产品市场少
农户组织程度低,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一种不利的交易地位。随着小店区经济的发展,小店区为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定合理的“硬环境”,即形成了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但是目前小店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尚少,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备、加工、仓储数量不足。
2. 冷链“脱轨”
虽然,有些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有冷链供应的,但是,在进入分散的市场后分批销售,冷链中断。据统计,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 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 按1元/公斤计算, 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可见,由于缺乏一个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小店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户+农户合作中介组织+市场”模式,活跃农村中介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要实现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延续过往的做法,就是走公司+农户或者工厂的老路子。但是,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利益关系,联系松散。因此,“农户+农户合作中介组织+市场”应是小店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主体性选择[2]。原因如下:
1.保证家庭成员劳动投入
由于农业生产具备其无法克服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得劳动努力程度及其劳动成果计量十分困难。并且,由于家庭成员拥有共同的利益认同感,在年龄,性别,技能上可以实现很好的分配。因此,以家庭成员劳动投入为主的农户仍是当前农业生产最合适的组织形式。
2.改善小规模分散经营
由于小农经营的弱质性,小规模分散经营就有悖于产业化演进规律。所以,需要有相关企业带领农民走如市场,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分散性的特点,使农户天然地处于一种无组织的状态,千千万万的农户如果各自走向市场,那就必然要支付很高的市场交易费用。站在这样的角度,既坚持农户家庭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发挥其灵活性和有效管理的优势,又要克服农户组织分散、规模小,难以有效参与市场、参与社会的弱点,提高其比较效益和社会地位,“农户+农户合作中介组织+市场”应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主体性选择。
(二)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
公司+农户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农产品销不动时农户要求老板按合同收购,农产品俏销时,老板往往又收购不到产品。在任何市场行为中,价格永远是敏感的核心话题。在公司与农户的相互关系中,双方之所以屡屡出现违约行为,死结便是定价机制。所以,要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好价格关,真正做到“村企互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1.建立特色订单农业
小店区农民与公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可以放宽价格锁定,而是在随行就市的基础上,根据品种每斤加价或者减价。这种定价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从公司方面来说,不必冒太大的价格风险,就可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而农民相对于市场价可以稳获一定额外利益。
2.发展“农民收租金”模式
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发展传统的订单农业的最大劣势在于由于农民技术水平低,很难生产出企业需要和市场认同的产品。而发展“农民收租金”模式,则可以使农民采用流转土地承包权的方式,将土地租给技术更先进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
3.农民转移成企业员工
小店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效仿莱阳市恒润食品扩建项目,鼓励当地农民就地转移成企业工人,同时还可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民参与到该企业的配套种植、运输、粗加工中来。使龙头企业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总之,形成良性循环模式:
(三)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的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小店区政府应该对于真正能够与农民建立起“利益共担,风险共享”的龙头企业要平等对待,各级政府要全力协调有关金融部门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业务保证执行最大优惠利率[3]。
2.加大扶小扶弱力度
当地政府应该对已发挥带动作用并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以连续扶持,尤其支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决定作用的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走出投入不足的困境。在贷款程序上,可以重点考虑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适当放松条件,促进其迅速健康发展。
3.积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
200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财政资金“配套保障”试点。小店区政府要加大考核力度,应根据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
(四)树立品牌意识
近年来,小店区农副产品生产发展迅速,相应产生了许多品牌,已形成了14种特色农产品。省内外知名品牌还有山西晋鸿格里香鸭业公司的“阿里山”牌烤鸭%、“晋汾”牌奶粉%、“青玉”牌色拉油系列%、“科隆源”牌绿色食用菌系列和“长风”牌无抗奶等。小店区应该在发展区域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家级和国际级品牌,通过“聚焦顾客、倾听顾客”,他们将原有的“供应驱动型”组织转变为“顾客驱动型”组织,不断适应世界水果市场的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农村和谐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阿兴,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 宏观经济管理, 2008-7
[1]郭红东和丕禅, “农户+农户合作中介组织+市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 农业经济问题, 1998-8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的必要性;存在问题;主要措施
0.概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目前,干部和群众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和紧迫性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还没有完全做好,结构上的问题,品种品质上的问题,布局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
2.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2.1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发挥作用较小。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是近年成立的,尚处初级阶段,缺乏工作经验,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矛盾常有发生。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属于自发状态,以农户间相互流转为主,难以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转移;新增产业化项目不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集中在粮食、水产品的初加工和农产品的购销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链条伸展不长;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现状还是农户重生产、轻流通,企业重销售、轻生产,出现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有的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免会产生丰产不丰收现象。
2.2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极其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伴随着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业科技进步一起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据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大产品、大市场、大龙头、大基地”的要求,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抓基地、建龙头、兴科技、转机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产业化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产品销、贸工农各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我们要按照搞大集团、大公司的思路和“大、高、外”的标准,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乡镇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2.2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方连片,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2.3强化科技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普及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2.2.4发展外向化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使全市的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2.5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各级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要坚持先规划、再论证、后动工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扶持。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3.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继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
4.产业化经营:农业理念的全面创新 篇四
编者的话:自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等地率先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在各地蓬勃发展。但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仍存在一些分歧,甚至还有误解。因此,对它进行理论探讨,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十分必要。这就是本版刊登此文的初衷。同时,7月17日至18日,省委八届七次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报拟从今天起推出专版,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化这一经济热点问题,敬请读者垂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新阶段产物
很难设想在计划经济时期,在农产品短缺的背景下,我国会提出农业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过去,我们一提到农业,往往是意味着农业生产,把农产品生产出来是发展农业的首要目标,也是绝大多数人非常朴素的追求。那时,在一定程度上讲并没有或者说是缺乏农业经营的概念。即生产出产品是第一位的,至于如何经营好农业,换句话说就是搞农业赚不赚钱,人们常常考虑得不多。这在当时是正常的,也是很现实的。也可以说在农产品短缺时,生产出农产品同搞农业赚钱两者基本上是等同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农民也就有了钱。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的感受是深刻的。
1983年开始出现的“卖粮难”,表明我国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基本解决,农民也开始意识到只把产品生产出来还不行,还要争取卖个好价钱。这样也就有了经营农业概念,从事农业生产要算一算成本效益账。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生产的空间,是农民最初的基本选择。80年代中后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大幅度增产就是这一基本选择的结果。在国民经济三年治理整顿时期,农民又出现农产品卖难,怎么办?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要经营好农业,只在农业生产环节“打圈圈”是有局限的,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必须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和总结,终于在1993年前后提出了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思路。80年代中后期不少地方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上述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得益于改革的市场取向。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
农村改革以来我们重新确立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这个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我国农户小规模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这是由人多地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也就决定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行。
显然,如果要是简单地把农户推向市场,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教训。但这不是家庭经营之过,而是没有找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即在不触动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或继续在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与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以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的“有机整体”面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共创双赢或多赢的.局面。这样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经济主体的分工协作,也是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经营”实践的精髓。就我国而言,这样的对接,既克服了传统观念上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弊端,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由于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的集聚效应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手段等在农业领域有了大有作为的空间,显著壮大和提升了农户乃至农业产业链或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间到地头”,而是从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的农业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由众多的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体系组成的“龙型经济”格局。显然,这样的农业观念把过去单一的和具体的某一种农产品或某种农产品的一个品种通过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做大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体系,不仅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从根本上提升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这其实也就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借鉴工商企业的经验
丰富多彩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的是一种农业经营的新理念,它对我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农业产业重在经营。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开始发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要求,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如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和休闲等。显然,如此丰富和多样化的需求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难以满足的。农业生产者必须懂得和学会经营农业。要经营好农业,必然要借鉴工商企业的经验,将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嫁接于传统农业,也就是推进农业的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的是产业化。产业化经营也就是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可以说,在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上,各相关利益主体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走到一起来”并形成一种“合力”。从严格意义上讲,各利益主体并不存在谁保护谁的问题,而是大家互相保护。其基本法则是保护了别人的利益就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所谓“让利”具有“成本”的性质,目的始终是以较低的成本得到较多的回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形式是龙头带动农户,形成龙型经济格局。每一条龙就是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它是由具体的农产品引发和拓展形成的。龙头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组织、批发市场、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即谁有能力当龙头谁就做龙头,关键是能够真正起到龙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具体的实现形式上要继续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切忌扬此抑彼。各地已经探索出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诸多好形式,但还有潜力,还会有众多的“鲜活”形式不断涌现出来。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各级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是企业和各种中介,各级政府不应也没有必要“越位”,想拔苗助长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自于基层和农民的实践,一定要尊重基层和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政府的指导和管理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上要“哪里不通通哪里”,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三是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要加大改革力度,真正起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驾护航的作用。
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 篇五
▲ 基金项目:河南省2009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各类涉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统筹使用研究”(项目编号:B436);河南省2009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92400440048)
◆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选定8个指标反映农业产业化水平,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对农业产业化水平和金融支农水平作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河南省各地市金融支农水平普遍不高。基于此提出改革农业发展银行定位,构建适度竞争的农业金融体系,完善农业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
主成分分析
问题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对于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资金不足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长期以来,有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依靠的是技术、管理等因素,忽略融资对农业的影响。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产业边界,涵盖了农产品的产供销,连接了农民、企业与市场。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出现变化。不论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还是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实中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同样具有必要性。
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弱质性。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齐成喜,陈柳钦,2005)。外在弱质性则表现为银行信贷支持少,门槛高,优惠少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进行。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国内学术界已有一定的研究。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全国角度探讨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支持的解决途径,其代表有李竹英(2006)、李敏(2007)提出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信贷方向创新等观点,刘松竹、刘科学(2006),齐成喜、陈柳钦(2005)提出从农村金融供给、农业投融资、信用担保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等;另一类主要研究区域农业产业化问题,如刘丹丹、曹平辉分别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了解决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对策,徐冯璐、程文兵(2007)定量分析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的关系,但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缺少系统的论述,且多为定性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效果,提出解决金融支持困境的途径,以期对解决普遍存在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河南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农业产业化水平指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农业产品的市场化等方面,关于其具体指标的选择,国内已取得较多研究成果。如刘树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经营规模化、资源利用率、农业相关产业群发展程度等来建立指标体系(刘树,1997)。徐冯璐、程文兵从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等四方面分别设立指标(徐冯璐、程文兵,2007)。
借鉴上述研究,本研究确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包括:
第一,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方面(刘树,1997),因此选取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率、机播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和机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率四个指标来体现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二,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农业产业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付长亮,2008)。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耕地和劳动力,选用人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农业产值指标来衡量农业生产效率。
第三,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指标。农业产业化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化,从而带来农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刘树,1997),选用人均农作物耕地面积来衡量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
第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指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一直是国家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它能提高农业、农村整体经济素质和竞争力(徐贻军、任木荣,2008)。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直接表现为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增加,因此选用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这一指标。
2.金融支农指标。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主要体现为对农业的贷款。本文选用人均农业贷款(万元/人)指标。其中人均农业贷款等于河南省金融机构综合信贷收支中的农业贷款除以乡村从业人员所得。表1为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支持具体指标及代码。
3.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河南省所辖18个市区2007年的上述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具体数据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整理而得,如表2所示。
(二)实证分析
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包含的多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这给分析带来难度。在此先对农业产业化的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计算各市区的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然后对各地农业产业化水平和金融支农水平进行回归分析。
1.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八个农业产业化的原始指标进行全面的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出KMO的值为0.54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巴特检验的零假设,适合因子分析。
2.构造因子变量。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变量,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从而得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因子有三大特征根3.012、1.639、1.464,他们一起解释了原变量的标准方差的76.437%,因此,提出前三个公共因子F1、F2、F3,可反映原始变量所提供的足够信息。
3.解释因子变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运用方差极大化对此进行因子旋转,根据结果可知,公共因子F1在X1、X5、X8上的载荷值很大,是解释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的主因子,F2在X2、X3、X4上的载荷值很大,是解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F3在X6、X7上的载荷值很大,是解释经营规模的主要指标。
4.因子得分。由因子得分矩阵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F1=0.325X1-0.149X2+…+0.322X8 F2=0.067+0.462X2+…-0.055X8 F3=0.190X1+0.052X2+…-0.133X8
同时得出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模型如下:
AI=0.493F1+0.268F2+0.239F3
其中,AI表示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式中各系数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
表4为按照降序排列的河南省各市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得分(AI)情况和金融支农(FS)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市区,其金融支持程度也较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持呈现正相关关系。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计量模型来反映农业产业化水平和金融支农的关系如下:
AI=α+βFS+e,其中,AI代表农业产业化水平,FS为金融支农水平,利用河南省18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和金融支农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AI=-3.46+33.99FS
(-0.93)(3.21)
R-squared=0.392 F-statistic=10.307
从回归结果看,金融支持变量比较显著,方程整体的显著性为10.307,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R2为0.392,方程存在一定的拟合优度。回归系数为33.99,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水平存在正相关性,金融支持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与建议
从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产业化综合得分和金融支农情况看,金融对农业支持大的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反之,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实证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农水平存在正相关性。但从金融支持力度看,河南省18个地市仍然存在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金字塔效应(徐冯璐,2008),其限制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无法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尚未实现均衡发展。
一)合理构建适度竞争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
重新定位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目前,农业项目贷款主要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提供,而二者均有非农化趋势。基于此,农业发展银行应在积极支持粮油收购贷款的基础上,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业务,支持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基地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建设。从而可以形成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相互竞争的局面,激励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展农业信贷业务,提高资金效率,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对于普通的农户贷款,目前主要有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在吸收存款的基础上反哺农业,将三农资金用于农业。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和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户贷款上展开竞争,由此构建一个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二)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
由于农业项目周期长、收效慢,一些龙头企业经营初期效益小,资信等级低,但资金需求量大,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不愿提供信贷,或者需要农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或不动产抵押。建立农业贷款的担保机构,完善其制度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成立由财政出资、农业企业和农户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将农业企业、农户和农业金融机构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结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担保办法,除目前的不动产抵押外,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为金融部门农业贷款提供有效保障。
(三)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目前河南省商业性农业保险营养不良,而政策农业保险尚未开展。要加快建立符合河南省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避免出现农业保险盲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适合自身的农业保险业务,特别是向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保险服务。明确财政支持力度。确定农业保险的业务补贴范围,根据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业务,确定补贴金额。
(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还要改善金融支持的信用环境。对于农业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明确信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第二,政府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使信用管理有法可依。第三,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记录企业的违约行为,实现全国联网,资源共享,以此约束企业行为。在提高农户诚信意识方面,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定期向农户宣传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和重要性。如河南开封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农村信用工程制定方案,成立评定小组,根据信用户评定条件和申请人的日常表现,由评定小组评出结果,并公示。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增强了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一些村集体主动归还了欠了多年的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2.刘树.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7(3)
3.付长亮.我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J].中国科技投资,2008(8)
4.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
6.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的工作总结 篇六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向国家、省申报有关项目。凡列入省及以上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各级财政按有关规定给予资金配套。
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运输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农产品按“绿色通道”政策执行。
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市区一次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户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财政补助25万元,各区要予以配套扶持。
(二)扶持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对上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市区新办的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缴纳的所得税,按市得部分100%给予补贴,第4、第5年按50%给予补贴。
(三)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对新办的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实优惠的土地政策。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需征用土地,应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凡新办的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户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征用土地的,经批准可减收土地整理成本费。市区新办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可缓缴留市部分的土地开垦费。
(四)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市区凡食品加工项目到园区落户的,在享受工业园区政策的同时,在用地上优先安排,并减收土地整理成本费,缓缴留市部分的土地开垦费。
(五)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从事新产品开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从经营收入中提取3-5%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纳入生产成本。凡农产品制定地方标准,列入科技创新内容的,由科技三项经费给予专项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项目,科技部门要优先立项和重点扶持。市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省级、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市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
三、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经依法登记、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重点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予以扶持。
四、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切实落实市政府已出台的鼓励外贸发展、推进利用外资和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关政策,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
(一)鼓励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对市区当年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奖励10万元人民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同比增量部分,压滤机滤布每1美元奖励4分人民币。
(二)鼓励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促销。凡市区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展示展销活动,根据市场区域、展示展销性质等给予不低于50%的摊位费补助(含中央、省等政府补助。下同);农业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自行组织参展的,经审核,给予不低于30%的摊位费补助;凡参加省、市重点组织的新兴市场境外展示展销活动,再给予每人旅费5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每个摊位不超过2人)。
(三)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贸业务。凡市区新获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在获权之月后15个月内出口总额在100万美元(含)以上至300万美元以下的,奖励1万元人民币;300万美元(含)以上至500万美元以下的奖励3万元人民币;500万美元(含)以上的奖励5万元人民币。
(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发展。市区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举办农业企业,取得境外投资许可证或批件的,一次补贴2万元人民币,兴办资源性(森林等)企业的,再一次补贴2万元人民币;市区企业到境外投资举办以带动出口为目的的境外农产品加工贸易生产性企业,投资额在50万美元以下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民币;50万美元(含)以上至100万美元以下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100万美元(含)以上至200万美元以下的,一次奖励4万元人民币;200万美元(含)以上的,一次奖励6万元人民币。市区企业到境外设立的企业从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带动本地商品出口200万美元(含)以上的(以海关数为准)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400万美元(含)以上的,一次奖励3万元人民币;600万美元(含)以上的滤布,一次奖励4万元人民币。
五、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市区获得国家级名牌、驰名商标农产品的企业,市政府各奖励10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省著名商标农产品的企业,各奖励10万元。
六、扶持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基地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市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继续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
七、扶持农业信贷担保鼓励发展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对市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市财政按其当年实际发生的信贷担保日平均额的5‰给予补助。
八、扶持“订单”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或基地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的,在集中收购时,金融部门予以支持,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贴息。
九、鼓励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进超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进超市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市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进超市年供货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2—10万元。
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创新 篇七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 一直未能彻底地解决, 如何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 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而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
通过发展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加工业, 使市场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带动, 使农民提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 有利于农民进入市场, 开拓市场。另外,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 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 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缓慢的内在原因是: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农产品转化加工率“两个过低”并存。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一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增加农业附加值, 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第二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转移农村剩余劳力, 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第三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 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 增加收入。
2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与作用
2.1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 但必须 (特征) :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于当地优势;实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 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2.2 实现农业 (农产品) 产业化的意义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工、商的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 农业 (农产品) 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最佳方式。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 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有利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第三, 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四,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第五, 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 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际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 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应对进入国际市场的挑战, 按照国际规则, 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 创出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的战略, 全面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又难以真正落实到农业上来。这些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化把产加销融为一体, 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 既提高了流通效率, 又实现了产品增值, 从而改变了原始产品供应状况,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4 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对策
4.1 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和资金安排的原则
4.1.1“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指导, 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按“五个统筹”的要求, 科学规划, 精心布局。
4.1.2“规模开发, 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 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连片开发、规模经营,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1.3“依靠科技, 注重效益”——以科技为支撑,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 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1.4“公平竞争, 择优立项”——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完善竞争立项等市场机制, 实现择优选项, 提高产业化经营项目质量。
4.1.5“效益优先, 兼顾公平”——以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为依据, 优化资源配置, 适当提高经济较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等地区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比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 保证其它地区必要的投入力度, 实现共同发展。
4.1.6“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以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 突出扶持优势主导产业, 同时,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要求, 突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兼顾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较大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1.7“集中投入, 不留缺口”——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 严格选项, 宁缺勿滥, 同时, 科学确定项目投入规模, 按项目管理资金, 保证项目需要, 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发挥效益一个。
4.1.8“奖优罚劣, 激励竞争”——以创新投入和管理机制为切入点,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完善奖惩政策, 打破基数, 克服平均主义,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分类设置和扶持对象
1) 种植养殖基地项目:主要扶持建设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发展畜牧水产养殖等。
2) 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粮油、果蔬、畜禽等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能力。
3) 流通设施项目:主要扶持建设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市场流通设施。
4.3 立项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三种扶持方式, 都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
2) 资源优势突出, 区域特色明显, 原材料供应有保障;
3) 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 竞争优势明显, 市场潜力大, 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4) 技术方案先进可行, 技术依托可靠, 工艺路线合理;
5) 辐射带动能力强, 带动农户数量多, 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
6) 项目建设用地符合规划、合理节约、手续齐备;
7) 低耗节能, 符合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估算合理, 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 筹资方案可行;
8) 预期效益好, 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财政有偿资金还款有保障。
4.4 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了解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和要求, 愿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服务;
2) 经营期在两年以上并连续两年盈利, 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 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
3) 近两年资产负债率小于65%, 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 (含A级, 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
4) 财务管理规范, 资产状况良好, 不欠税、不欠发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5)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 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 与农户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6) 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在稳定和平抑市场物价、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等方面, 为国家分忧, 为消费者减负, 社会形象良好。
4.5 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代表的社会形象和诚信, 有偷税漏税或者违反社会治安等不良记录的, 实行“一票否决”;法人代表的知识结构、能力等综合素质。不仅自身具备完成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能力, 而且应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5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经验借鉴
5.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0世纪80年代, 世界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时代。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 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 但共同的一点都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通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 实现产业组织形式、服务供给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重塑, 不断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获取稳定的经济利益。欧盟各国与美国一样, 与农业有关的工商企业如农机制造、化肥生产、农产品加工等企业, 直接插手经营农业。到20世纪70年代, 一些非农业企业也开始经营农业, 如德国的一些袜子公司和出版公司就大力发展养鸡业。
5.1.1模式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自愿参加, 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 实行民主、规范、科学、法制、高效的管理, 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 各地合作社自愿按产业联合, 逐步组成从地方到中央的联社。
5.1.2模式二, 合同模式。一般是由一个核心企业 (如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或合作社) 通过其带动作用, 吸引大批农场与其建立供销合同关系, 把农场与有关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合同种类主要有农产品销售合同、农用生产资料购买合同、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购买相结合合同等。这种模式在美国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5.1.3模式三, 专业协会模式。由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场或农户通过市场和服务等环节加以连接, 形成利益联结、互相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澳大利亚的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羊毛出售商协会和羊毛加工者协会。此外, 还有韩国的产学管研一体化模式、泰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农户”模式等。
5.2 国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业由于弱势的产业地位和市场机制的特征, 往往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处于不利地位,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政府必须长期采取一些支持和保护政策。美国农业一体化的发展, 是在市场诱导下借助政府的扶持来实现的。二是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这是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农业一体化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型特点, 来自农业外部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资金投入, 非农业资本向农业的渗透, 以及日趋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大量农业补贴等, 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一体化的发展。三是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农业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只有不断扩大规模, 讲求规模效益, 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各种以自愿互利为原则的合作社,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形成简便完整高效的服务体系, 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或契约, 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约束机制, 是农业合作社组织得以稳定并具有生命力的关键。五是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利益的合理分配, 就是要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使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 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业产业化也就失去了经济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米松华, 陈立辉.农业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与机制创新——“肥西老母鸡”的实践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 (6) :45-50.
8.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 篇八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对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的转变、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而推动上述转变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农业产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化經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
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弱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上,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上。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目前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其次,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再次,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总体来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2 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现在农户和企业还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3 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主导产业较少。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则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户和服务农民。
3 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和成效。发展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从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3.2 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商品基地
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应该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这样可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地区趋同的问题,防止某些农特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创出名优特新产品,确立市场优势地位。
3.3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熊健.海峡两岸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研究06-30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书09-03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1-06
农业产业化项目10-17
农业产业化解说词07-23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09-07
在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1-04
泊头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报告07-06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与启示08-27
双湾镇农业产业化现状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