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精选5篇)
1.药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 篇一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学的入门知识,对心理学的整体概貌有所掌握,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懂得心理现象的各种表现和作用,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自觉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
(一)记忆目标
1.说出心理学的概念,界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记住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3.列举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阐述其基本观点。
4.简述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理解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心理现象的结构,说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表现和作用。
2.解释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
3.充分认识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分析、综合目标
1.分析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2.严格分清心理学与唯心主义、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3.树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要点
1.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任务的规定,也影响着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原则及方法,所以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的概念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
2.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及西方心理的主要学派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较难,讲授时要注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掌握。
3.在进行“为什么研究心理学”内容的教学时,可联系中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结合当前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时代要求,用实例说明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以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阐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学中,可重点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教师易在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为师范生在将来的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教学中、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阐明心理学的概念。可适当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材料,如中国古代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学发展现状等,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心理学意义的认识。
2.关于心理现象的教学,由于后面章节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具体内容有详尽的阐述,这里可从宏观的角度强调心理现象的整体性,着重阐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以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3.采用多媒体或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教学,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采用讲解法阐明心理学的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心理现象的结构,指导学生自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等。
4.适当介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典型实验或研究事例,对学生理解、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有所帮助。
四、讨论与研究课题
1.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2.如何正确地理解心理学?
3.应如何有效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
五、参考资料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一词导源于希腊语,原指关于灵魂的学问。我国古代,许多学者也提到过“灵魂”“心”“思”“神”等类的词语,也都是指心理的含义。“心理学”这个专门术语,是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德国沃尔夫(C.Wolff,1679—1754)的《经验的心理学》(1732)和《理论的心理学》(1734)问世后,心理学一词便得到公认并被广泛运用了。1879年,心理学获得了新的界定和地位,心理学被定义为关于心理的科学。今天,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要求从心理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而“说明”则要求揭露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因此,我国心理学教科书多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西方教科书常把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行为、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这个概念的范围很大,人有心理现象,动物也有心理现象。在此,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以说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看法认为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一门边缘性科学,或称交叉科学、跨界科学。持此种看法的人较多。因为,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的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它的物质载体──人脑,人脑的解剖结构、生理机制都是心理产生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离不开社会因素,人的社会化过程制约着人心理的社会属性的形成。所以,就心理学总体而言,是处于一系列科学的结合点上的一门边缘性科学,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性质,与它们所联系的实践领域的学科性质有关,有的侧重于自然科学,有的则侧重于社会科学。
另一种看法把心理学划归为行为科学的范围之中。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具体环境中人们的行为的特征和规律的一个学科群。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科学研究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等内容,这也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所以有人把心理学看成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又规定着该学科的具体任务和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它是一种不具形体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因而也是不容易研究和解释清楚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当人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社会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人在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其最直接的内部动因是各种心理活动。为了促进人的心理的发展,有必要探索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其奥秘,将其研究成果体系化,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心理内容是指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我们听到一首歌,想到今后学习的方向等,这些出现在脑中的具体形象或想法是心理内容,而“听到”“想到”是心理形式,即心理现象。
形式和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但二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同一形式则可以表现众多的内容。心理内容往往有时代、阶级、群体、个体间的区别,而心理形式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我们这里侧重于研究心理形式,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3.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人身上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得到生动的表现。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由于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的活动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又称之为心理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心理现象是注意,而注意的产生也具体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
将心理过程分为统一的认识、情感、意志三个不同的方面,这是“三分法”的观点。心理学界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多数。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提出了与此不同的“二分法”观点,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和意向两个不同的方面。他认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整个心理活动总是由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方面所组成。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想象、唤起、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作出的对待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注意、欲念、意图、情绪、谋虑、意志等都是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潘菽著:《心理学简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个性心理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研究人的心理不仅要研究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意识形成及其活动表现的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性上的个别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面貌上存在着差别,形成了个性心理的差异。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指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及性格等方面。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都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就一般意义来说,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客体向主观形态(映象)的转变,也包括主观形态通过活动向客观结果的转变。对活动的分析有利于揭示心理活动的实质和规律。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并非按照上述分类孤立地表现,也并非机械地按一定顺序简单地循环活动,即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体性。
首先,认识、情感、意志只是人的整个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又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过程又受到意志和情感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其次,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从总体上合理地反映出一个人完整的个性。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本身也反映着个人的倾向。
再次,个性和心理过程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同时个性又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特征会积极地影响心理过程,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在我们学习和教授《心理学》(修订本)的各章具体内容时,应注意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把握全书总的结构。
(四)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进行科学的描述、测定和分析,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说,心理学的任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二是与各实践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社会实践服务。
对师范生来说,要与教育实践领域相结合,探讨和研究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以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目的还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效地引导或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以利于调整人的行为状态,提高心理水平,实现活动的最优化,这对于人才培养极其重要。
(五)心理学的结构体系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应用也十分广泛。今天,在普通心理学这个主干的基础上,已经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分支,形成一个枝叶繁茂的心理科学结构体系。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它既对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又是各个分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的分支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分支,主要包括感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感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
二是研究不同主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分支,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罪犯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比如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以整个种系和个体心理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分为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年龄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以人的个体形成、出生、成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三是研究不同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分支,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如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揭示师生关系、学生集体、学生个体、教师威信等内外心理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教学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等。
四是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主要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学等。如实验心理学就是把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运用到心理学中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心理实验的原理、原则、方法、技术和资料处理等内容。实验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有很大发展,许多复杂心理现象的研究都采用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2.药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 篇二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 注解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第一卷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行文的卓绝和思想的魅力。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一章译文1
1、每一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2、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3、但是应当看到,目的之中也有区别。它有时是实现活动本身,有时是活动以外以外的产品。
4、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
5、由于活动、技艺和科学有许多,它们的目的也就有多种。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
6、几种这类技艺都属于同一种力量,例如制作马勒的技术和制造其他马具的技艺都属于骑术,骑术与所有的军事活动都属于战术。同样地,其他技艺又属于另一些技艺。
7、在所有这些场合,主导技艺的目的就比从属技艺的目的更被人欲求,因为后者是因前者之故才被人欲求的。
8、而且在这里,选择的目的是活动本事还是活动以外的什么东西这两者并没有多大差别,刚刚提到的那些科学的情形就是这样。
亚里士多德开篇首先列举了四种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技艺、研究、行动和选择,认为人们的每种活动都追求某一种善,进而提出“善是万物追求的目的”。同时亚里士多德提醒大家,人们在活动中所追求的目的,其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有些目的是活动本身,有些目的是活动之外的结果,对于后者,目的就显得比活动更重要。此外,由于行为、技艺和学说有多种,目的也就有多种。如果一项活动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有各自具体的目的,那么这项活动本身的目的就是主导性的,就比那些具体的目的更优越,因为追求从属性目的是为了追求主导性目的。
第一章里亚里士多德提出其伦理学的基本预设和研究主题。1、关于“人类活动以善为目的”的目的论预设,即人的所有行动都朝向某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善,善是万物的目的。2、人们活动的目的是有区别,有等级的,因而善也是有区别,有等级的。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他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惟有在其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4、伦理学研究的主题就是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伦理学的任务就是透过不同目的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活动------即伦理学研究人们寻求善的活动,并通过研究不同的善,试图寻求“什么是终极的善?”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类活动以善为目的”的目的论预设,是其伦理学的起点和基础,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设,源于他对之前古希腊先哲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传统,承认人类理性对于人类道德的作用,同时他借鉴了他们的目的论和有关善的观念,把“善是目的”作为其伦理学的预设,但是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了前辈们在思考人的道德活动时过于强调理论忽略实践的缺陷,并对有关善的观念作了重新的诠释: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强调人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E卷第一章中把各种学科分为了理论的、实践的和制作的三类,对应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的人类活动,他将人类的活动划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理论、实践和制作活动。理论活动是对不变的、必然的事物或事物的本性的思考活动。实践和制造则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活动。他在开篇列举了人类四种日常活动:技艺、研究、实践和选择。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在开篇选取的这四种活动均属于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是关于可变的,不确定事物的活动,是属于制作和实践活动,而非理论活动。这说明他的伦理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而非是脱离人类生活的空洞、无用的理论。但是这并不表明亚里士多德不重视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谈到理论活动是关于知识的,而实践和制作的研究是推理的;理论的活动以不变的、必然的事物为题材,实践和制作活动则以可变的、不必然、不确定的事物为题材(《尼各马可伦理学》1139a5-15);理论活动是属于少数人的活动(例如哲学家),而实践和制作活动则是属于多数人的活动,在这样的研究序列中,理论沉思活动显然占据最高的位置。这里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对理论与实践作了区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知识不等于美德”。亚里士多德要指出的是作为人的活动的道德行为是有别于知的,虽然行必须由知来指导,但知不代表行,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重视人类实践活动的伦理学。
此外亚里士多德之所以选择这四种活动还有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上的贡献之一,即他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与非自愿或非意愿之间的区别,强调了意愿与意志的重要,由此人们便知道道德有赖于理智(理性),也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愿。所以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或称实践德性)和理智的德性(或称理性的德性),理智德性可以由教育生成,道德德性则需要习惯来养成。亚里士多德开篇所选择的这四种活动,技艺和研究属于理性德性范围中的活动、实践和选择属于道德德性范围中的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谋篇上的考虑,它引导读者关注人的活动,并对不同的活动予以区别和分析。
其次亚里士多德重新阐释了有关善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提到[1]“每一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某种善”意味着善有很多种,而并非单一的一种善,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概念是丰富的、多样的。
[2]“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告诉我们善是人们活动普遍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总体的、普遍的概念,又是一个具体的、特殊的概念。
[3]“但是应当看到,目的之中也有区别。它有时是实现活动本身,有时是活动以外以外的产品。”说明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作为目的的“善”也是不同的。这里讲了两种目的:一种是活动内在的目的,一种是活动之外的目的。同理推之,善也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善,一种是外在的善。
这里同时提到了两种活动:第一种活动,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善。第二种活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有外在的目的,外在的善,即它之所以活动是为了活动之外所产生的结果,那么结果的完成就是目的,就是善。
[4]“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表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是以某种活动以外的事物为目的的,那目的就显得比活动更为重要。实际上第二种活动就是制作活动,制作活动包括技艺与修辞等。制作有外在的目的,就是使某物生成,例如建筑术是为了搭建一所房屋,木匠是为了制作一把椅子等。制作既然以某种外在的善为目的,制作本身就只是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从本质上就不是善,其目的才是善。
读到这里我们的心中会有疑问:如果制作活动的目的仅在于产品,而且产品的生产也可称为善,那么善的层次似乎太低级了。[5]、[6]、[7]部分向我们回答了这样的疑问,人类活动多种多样,目的也是多样的,更重要的是目的之间是有秩序,有等级的,以骑具制作为例,骑具制作是为了制作好骑具,骑具完成,它的制作者就实现了他作为制作者的目的。骑具对于骑兵来说又是一个工具,他可以在战斗中驾驭他的战马,而驾驭战马是为战斗服务的,这里骑术是以战斗为目的的,再向后推战斗是为了胜利,而胜利是和平的手段,那么和平又是哪一个目标的手段呢?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并没有逐一推理,给我们答案,他只是给大家一个引子,引导我们从不同目的的等级与从属关系中去继续追寻。
[8]是基于[5]、[6]、[7]的一个补充,说明由于活动之间、目的之间,进而各种具体的善之间存在着不断向上溯求的种属关系,那么目的是活动,或者目的是活动之外的其他什么,则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整个追寻活动中的环节,它们可能是善,也可能是寻求善的手段,还有可能既是善,同时又是寻求更高一级善的手段,所以区分他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最终的善?”,这如同百川终必归海,实际是亚里士多德在为下一章提出“最高善”作出的准备。于是我们看到第二章一开始,就提到“显然存在着善或最高善(《亚里士多德》1094a20)。
综上所述《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一章作为开篇,亚里士多德提出其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人类行为所追求的至高的善是什么?”,但是它并非空洞的行而上学理论,乃是立足于人的活动,立足于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 ,商务印书馆,2003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商务印书馆,2003
[4]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张晓林译,中华书局,2002
3.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篇三
临床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新课内容:《中医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 学
时:2学时 90分钟 教学目的: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教学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具准备:PTT课件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1.什么是中医? 2.在生活中哪些属于中医护理的范畴? 授课时间: 2017年9月7日 周四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学时安排:中医护理学的概念-5分钟;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30分钟;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30分钟;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10分钟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学内容:
一、中医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5分钟
(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 —— 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二)中医护理的概念
中医护理 ——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分药,七分养”,这 “七分养”就是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
二、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30分钟
(一)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汉唐时期
⑴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
⑵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集唐代以前方书之大成,载方5300余首,详论脏腑生理,列举诸多病证。
(三)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刘完素-----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寒凉派)。
张从正-----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攻下派),重视情志护理。
李杲-------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护理。朱震亨----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养阴学派),重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
(五)明清时期
代表医著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丰富了中医妇产科的护理内容。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 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提出“异气说”,详细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要求。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详细论述了对疮疡的护理。
近代和现代
中医护理发展迅速,中医护理队伍日益壮大。★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30分钟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⒈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① 脏腑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形态,功能各异,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② 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人体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接,而且在生理活动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整体。
③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对病理变化的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体,因局部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病理反映,全身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在局部反应出来,所以,中医辨证治疗,分析病因病机也都是把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统一起来分析。例如:肝火: : 传心 —— 心肝火旺 —— 烦躁易怒 传肺 —— 肝火犯肺 —— 胁痛咯血 入胃 —— 肝火犯胃 —— 脘痛泛酸、呕血
④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⒉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⑴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① 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②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③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人所住地区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的影响也不同,⑵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变动也对人发生影响 例如:社会进步——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促进人类健康 社会动荡,环境污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人类健康
(二)辨证施护
⒈ 辨证、施护的概念及关系
⑴ 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及方法。
⑵ 关系:
①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② 施护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③ 辨证和施护,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⒉ 病、证和症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
⒊ 病护异同
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二种情况。
⑴ 同病异护:
同病异护——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护理方法也就不同。
⑵ 异病同护
异病同护——指不同疾病,如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三)防护结合
防护及预防与护理。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早在战国西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护结合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1.未病先防
(1)养身以固正气 ① 顺应自然 ② 调摄情志 ③ 起居有常 ④ 饮食有节 ⑤锻炼身体
(2)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①慎避外邪
②避疫毒,防疬气 ③预施药物,防止传播(3)既病防变 ①早期诊治 ②控制传变
四、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10分钟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时代的你们去传承和发展。努力学好中医护理学:学习方法
(一)正确对待两种医学理论体系
(二)要熟记中医护理基本内容
(三)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综合的方法
(四)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五、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10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一、本次课对中医护理学的绪论进行了学习,熟悉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了解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展望,需要重点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二、课外作业:
(一)简述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4.药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 篇四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控的D.不可以控制的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
B.管理的必要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
B.信息
C.机构
D.人
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B.复杂性
C.模糊性
D.控制性 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多样性
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
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A 5.B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DE 3.ABCDE 4.ABCE 5.ABCDE 6.ACD 7.BD 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考试用书
1.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观点。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效的观点。
六、论述题 1.①管理的两重性的概念;②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共四点);
③联系实际说明。2.①管理学的定义; ②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
5.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精选第一章 篇五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是什么?2.简述各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5.简述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7.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8.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9.简述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10.简述行动研究法的步骤。
11.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1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3.简述教育目的的意义。1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5.简述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16.简述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实践意义。
17.简述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用途和局限。18.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9.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20.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21.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22.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23.简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25.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26.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局限性是什么? 27.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
28.简述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29.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30.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1.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2.简述历史研究法的主要作用。
33.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34.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3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36.简述教育的概念。
37.《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38.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的权利? 39.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40.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41.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43.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44.简述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基本特征。45.潜在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46.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47.简述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4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49.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50.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5t.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52.基础教育的入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3.一名称职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良好人格特征是什么? 54.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55.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56.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57.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答案要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还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
(2)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3)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 2 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人。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弗洛伊德建立,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等。这一学派比较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而奈瑟于60年代末所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是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认 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3.【答案要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凋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4.【答案要点】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他的教学理论主要有:(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问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5.【答案要点】(1)专业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要具有: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 ②精深的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达到“化”的程度; ③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2)专业能力素养,要求教师具有:
①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②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 ③精湛的语言能力;
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⑥较高的教育机智; ⑦教育科研能力。6.【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7.【答案要点】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
(1)它未能根据前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情况、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而是仍然坚持30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使它带有浓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而缺乏创造性。
(2)该书的严重不足还表现在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缺乏辩证法。8.【答案要点】(1)课程结构。第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第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3)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4)教材开发与管理。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5)课程评价。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课程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9.【答案要点】
(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
(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走向成熟。10.【答案要点】(1)发现问题;(2)界定问题;(3)文献探讨;(4)拟订计划;(5)设立假说;(6)收集资料;(7)实施行动;(8)评价效果;(9)撰写研究报告。11. 【答案要点】当代教育学是一方面进行形式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密切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 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密切的另一表现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他们通 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
展和完善教育理论。12.【答案要点】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功能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当代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3.【答案要点】
(1)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
(3)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4)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14.【答案要点】(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5.【答案要点】(1)课程表的安排,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4)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位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结果,为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16.【答案要点】(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以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17.【答案要点】(1)用途有三个方面:①数据描述;②数据推断;③数据的综合分析。
(2)局限也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统计分析手段的条件性;②统计推断的概率特征;③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数量分析的模糊。18.【答案要点】(1)确定调查课题;(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订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9.【答案要点】(1)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应抓好两个环节:①明确研究问题;②了解具体内容。
(2)要编制好调查表,还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①适用;②准确;③规范。20.【答案要点】(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21.【答案要点】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是: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既要体现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倮证各类学科之间的协调平衡。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这 些基本关系包括:基础课与提高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
(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 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22.【答案要点】(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搜集资料的活动;(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 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
23.【答案要点】(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教育理论研究首先要确定选题,即明 确理论研究要研究 什么问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即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问 题的提出、论点、论据、结论等基本成分。24.【答案要点】(1)由研究对象所决定,教育研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影响的因素复杂;
(3)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5.【答案要点】(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索。
26.【答案要点】(1)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 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2)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 的主观认识,很容易造成失误;(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27.【答案要点】(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28.【答案要点】(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3)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4)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29.【答案要点】教育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 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0.【答案要点】(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1.【答案要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32.【答案要点】(1)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3)有助于我们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33.【答案要点】(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34.【答案要点】(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35.【答案要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 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6. 【答案要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 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T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 化的活动。
37.【答案要点】《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这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发展黎础教育。基础教育一般指普通中小学教育,它是一个奠定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2)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8.【答案要点】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人身权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39.【答案要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40.【答案要点】(1)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41.【答案要点】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2. 【答案要点】现代教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 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3.【答案要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4.【答案要点】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45.【答案要点】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潜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6.【答案要点】(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口发展状况;(4)民族文化传统;
(5)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47.【答案要点】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48.【答案要点】(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
(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
(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49.【答案要点】(1)“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2)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 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他们能够反 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 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3)教育不是万能的,人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教育万能论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它是不科学的。50.【答案要点】小学教育是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层次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在性质上 具有基础性特点。为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发展打好基础,为中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打好基础,为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51.【答案要点】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2)基础性;
(3)强制性。
52.【答案要点】基础教育的入门性体现在:一是各项教育任务的要求是基本、初步的、浅近的,是 小学生可接受的;二是凡要求学生掌握的,必须是扎实的、牢固的,这样的基础才是坚实的。
53.【答案要点】(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54.【答案要点】(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教育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55.【答案要点】(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56.【答案要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7.【答案要点】(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 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的失误。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向着更高层次 发展。
【药理学第一章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管理学第一章试题06-18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习题1-上传10-06
药理学总结全07-08
药理学总论总结07-21
药理学护理专业09-25
药理学的记忆技巧07-20
兽医药理学考试答案10-21
案例教学法药理学11-04
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药理学10-14
药理学首选药总结(滨州医学院)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