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教育现状(9篇)
1.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一
中国偏远山区与城市的教育现状差异
上了时政课,看了《天那边》,我被山区的教育现状深深震撼了,我难以想象那些孩子是怎样的完成自己本应该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有的还辍学了。从中我知道了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在教师队伍、办学条件以及农民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存在巨大的缺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师资力量等的巨大差异给经济本来就相对落后的山区教育雪上加霜。
现今山区教育学校情况:由于地理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当地方圆几百里可能只有一个学校,而且学校里可能只有小学和初中;学校基础硬件设施配置方面教城里而言也是落后的,软件设施极为落后,如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并且他身兼多职,既当校长,又当各科任课老师,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再由于生活的贫困,当地辍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再者,当地的师资情况也十分令人担忧,首先教师短缺和流动频繁现象严重,其次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最后,频繁的变动和教师偏低的学历,导致教学效果差。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频繁的变动使同学们不大适应。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是很强,因此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好。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落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足„„
所以我在此呼吁:
一、政府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继续加大经济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采取优惠政策,是教师安心教学,学生有学可上。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的战略取向。
二、增强学校的辅助作用,学校应制定完善的纪律和管理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并且加强对教师的关怀,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详细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以解决,使其安心教学;另外学校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贫困学生。
三、发挥社会助学的助推作用,多组织一些支教团队,实行一些“顶岗”实习制度,多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对其支持。
2.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二
一、偏远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
偏远山区面对的是艰苦的教学条件和陈旧的教学设备, 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基础及行为习惯较弱的留守学生, 教学工作繁琐而重复, 需要倾注大量情感, 但教学效果不容易立竿见影, 致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偏远山区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概括为失落感、压抑感、自卑感、冷漠感, 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 致使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模式始终不变, 教师丧失职业理想,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这些直接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抑制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严重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 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二、造成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造成失落感
(1) 环境恶劣, 产生抑郁或偏激情绪
偏远山区的教师是指生活工作在偏远山区艰苦环境的教师群体。从环境来讲这里是山区, 远离繁华的都市, 经济落后, 信息闭塞, 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 文化乏味。教师来到偏远山区, 最初的理想变成单调乏味的生活, 畅想的宏图大志变成无奈和挣扎, 使他们的心理极易失去平衡, 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缺乏激情, 一想到开学就恐惧或烦燥, 消极怠工, 无视规章制度。
(2) 教育劳动和收入矛盾, 产生愤懑和悲观情绪
偏远山区教师紧缺, 教育任务繁重, 教师工作负担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但收入相对较低。大多数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效益, 不理解也不理睬教师的需求, 如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考核与评聘等方面的操作缺乏透明度。除此之外, 农村教师的职称名额有限, 很多教师辛苦工作多年仍未评上中级以上职称, 内心容易失衡。
同时, 身处山区的教师由于地域原因的特殊, 在组建家庭等方面也遇到困难, 造成很多教师虽有献身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决心, 但常常产生愤懑或悲观情绪。由此造成教师不满和无奈, 工作热情衰减, 对学生缺少爱心、耐心和热心, 师生关系也较为紧张。
2.期望和成就之间的矛盾, 导致自卑感
偏远山区的教师大多处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相对艰苦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上来讲, 山区教师收入普遍偏低, 除维持生计的工资以外没有其他补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偏远山区教师感到经济上的吃紧。从地位上讲, 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老百姓不太重视教育, 甚至由于打破了“铁饭碗”, 大学生不再包分配, 大学费用负担重等原因, 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对教育的认识不足。这样一来, 就会导致地区办学热情下降,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使偏远山区的教师缺乏成就感, 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产生自卑, 在教学上自我封闭、不求创新, 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 学校安排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各种技能比赛也消极应对。
3.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 导致精神上的压抑感
首先, 偏远山区教师是当地唯一的知识分子,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在山区显得更为突出。教师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有沟通障碍, 农民谈的是春播秋收等涉及农民生活的事情, 教师从思想上无法融入当地生活, 从而孤芳自赏。其次, 教师每天的活动区域仅限在校园里, 工作性质决定了人际关系的狭窄。再次, 山区教师由于交际面窄, 子女就业难度大, 导致心理压力大。由此一来, 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校没有主人翁意识, 缺乏大局观念。
4.心理压力和保守思想导致情绪上的冷漠感
偏远山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事业的无成就感和思想缺乏交流导致教师在事业上的退缩和对待工作的消极。山区教师学习节奏缓慢、教法守旧、信息交流少、创造力差, 因此, 尽管他们努力工作却无法突破沉重的教学压力, 导致心理失衡, 荣辱观念淡薄, 用消极被动的方式对待工作, 用冷漠的心态对待生活。
三、解决偏远山区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消除思想的失落感
第一, 感受自然, 劳逸结合。大自然是慷慨的, 带给我们的快乐是丰腴的。偏远山区的优势就是它拥有城市没有的好山好水好风景, 教师应经常欣赏大自然, 饱览自然美景, 净化心灵。
第二, 合理宣泄。教师心中的压力可向朋友或亲人倾诉, 也可采用纵情高歌或体育活动的方式宣泄压力, 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调节。
第三, 培养爱好。教师可培养自身的爱好以充实生活, 如游泳、登山、写作等, 从中获得成就和满足。
2.保持平衡的心态, 消除自卑、压抑感
(1) 加强师德修养
教师从事的是精神劳动, 收获的是精神愉悦, 得到的是心理满足, 教师从职业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一个清贫的职业, 只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 才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 少埋怨环境, 多改变自己。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使教师面对艰苦的生活能及时调整心态, 消除自卑感。
(2)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学校应多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为教师的课余生活增加色彩。教师也应积极培养兴趣, 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消除压抑感。
3.不断进取, 消除情感上的冷漠
山区环境艰苦, 条件恶劣, 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和品质, 使人变得低沉、消极, 终日情绪低落, 失去人生目标, 对事业失去信心。为改变这种心态, 首先, 教师要不断学习, 让思维变得活跃, 激发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才能, 消除冷漠心态。其次,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 从培训中获取新知, 从交流中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再次,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不断体验创造的快乐和创新的喜悦, 从而消除低落、冷漠的情绪。
4.完善保障体制, 增强教师幸福感
(1) 提高山区教师待遇
政府应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 在职称名额上给予农村教师应有的照顾, 让工作在偏远山区的教师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愿, 促进山区教育的发展。
(2) 关心教师生活
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山区教师的心理问题, 关心和爱护教师, 肯定教师的成就, 尊重教师的人格, 合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 消除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3.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三
关键词:偏远山区 小学复式教学 现状 对策
复式教学,即在一个教室内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由同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完成多于或等于两门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偏远山区小学复式教学的现状
我国偏远山区小学采用复式教学,它的教学任务具有教学科目多样性的特点,即学校里只有一名教师和几名学生,一位教师需要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完成几门课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保证偏远山区的学生接受正常教育,但是落后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
1.课程开设不齐全
许多偏远山区小学教学规模小,同时存在教师少、学生少的问题,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必须采用复式教学,将所有年级的学生聚集在一间教室内,统一授课。可想而知,教师的授课量是非常大的。大多数偏远山区小学只开设了语文课,就算想开设其他课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偏远山区小学教师是附近有知识的教师,他们基本常年扎根于山区小学,很少有机会参与一些课程教研和教学工作的交流,导致他们知识层面得不到更新,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无法开设更多的教学科目,也无法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学科知识。
2.办学条件简陋
国家非常重视偏远山区小学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大了对偏远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教学环境,许多偏远山区小学都更新了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丰富了教学资源。但是,对于改变偏远地区小学教学条件来说,这些资助只是杯水车薪。虽然这些小学都使用了较为齐备的教学设施,但由于这些设施存在质量问题以及损耗问题,也缺乏相应的授课教师和专业技术维修人员,致使偏远山区小学无法很好地使用这些设备,影响正常的教学。
上述两个问题严重阻碍了偏远山区小学的教学改革,如果不改变这样的办学条件和授课模式,就无法全面培养偏远地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偏远山区小学复式教学质量的对策
如何改变偏远山区复式教学的落后面貌,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周边偏僻乡村的学龄儿童集中到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心学校,让这些学生寄宿在学校,雇请炊事员、保姆专门照料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并雇请保安人员时刻保卫师生人身安全。此外,学校还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派专车接送学生,朝接晚送,午饭自理。专车接送的开支费用,可以采取政府出一点,村集体经济出一点,学生家长出一点的办法统筹解决。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当地政府应把经费投入到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上,教师也应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不定期地参加县区培训班,开展校本培训。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一个班授课时,可以让另一个班先进行预习、做作业。当轮到这个班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由于学生人数少,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辅导尖子生和后进生,把复式班改为单式班。
4.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问题
政府部门应该站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教育优先的高度,依靠组织社会力量,统筹兼顾,多方面协调,积极动员,出资帮助散居群众搬到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方聚居生活,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全面提高偏远山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庭龙.浅谈复式教学中的“动”与“静”[J].时代教育,2013,(8).
[2]奕轩.生命的坚守——记易县蔡家裕乡马圈子小学教师瞿廷芝[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3,(7).
[3]肖友荣.山区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出路[J].新校园(中旬刊),2015,(1).
[4]龙腾飞.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J].飞(素质教育版),2013,(9).
4.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四
教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如何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吸收知识,这些都是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的施行对于饱受困苦的偏远地区来说极为困难,教育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
一、前言
教育是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类别,其中小学教育占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学校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在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重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在小学时期培养孩子对预防疾病和身体健康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2.小学教育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学习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时机。
3.小学教育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重要性
小学是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节点。
(二)学校小学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铺路石,不仅关系到未来个人的前途发展,还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教育尤为重要。
二、广西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及管理现状
广西地处中国南方沿海,四周地势多为山地与高原,多山的地形环境和复杂的水文特征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带给偏远地区农村的小学教育不可磨灭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偏远山区的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城市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更加严格,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小学开始,学校和家长就注重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的全面性了。
根据政府规划的城市小学的建设标准,除了基础的教学教室外,城中的小学还另设有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多功能教室。学校的选址大都在交通方便、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的地带。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大多数教师教龄长,毕业于高校,有专业的从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城市的小学教育偏向人性化,更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培养孩子的基础教育知识外,课外的拓展活动也成为了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小学教育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越发趋于完善。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广大群众关注的重点,偏远山区的小学教育管理有以下现状:
1.乡村学校生源缺少造成学校教育困难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城市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得农村的大量人力物力向城市输出。这些输出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人口出生率降低、劳动力缺少。生源萎缩,学校招生困难,乡村学校教育管理艰难。在广西,很多偏远山区一个乡里只有一所小学,整个学校人数几乎不过百。据数据统计,在一个辖管7、8个村,人口达4千多人的广西中等山区张乡只建有一所小学,每年中途离校的多达3、40人,而每年招收的生源不过20几人。张乡在校学生人数为160人,为120人,为100人,每年几乎以20多人的速度在递减。
2.乡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师源缺乏问题严重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发展机会少,这些造成了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在广西一些偏远的小山村里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位教师留守,山区的教师年龄普遍偏高。据统计,在广西偏远山区50多岁的老龄化教师队伍占教师队伍80%的比例。偏远山区学校资源不足,经济实力差,无法吸引年轻的高素质的教师来教学。而在城市中更多优质的教师队伍流向高校,使得城市乡村教育更加二元化。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因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思想守旧,教学理念陈旧,使得乡村教育更加落后。
3.乡村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只有受教育读书这一条途径,小小的教室,已经成了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可是有时候因为学校的办学经费不足,学校设施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软件设施如图书以及与教学课本相配套的资料等缺乏,使得孩子们的教育不完善,教学素质低下。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条件也体现了教育的地域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三、广西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及管理的对策
解决广西偏远山区小学的教育管理问题,改善学生的教育学习环境刻不容缓。针对偏远山区的教育管理问题,本人有以下几个简要的对策概述:
(一)政府的资金投入要满足乡村教育的发展需求
偏远山区小学的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进入乡村教师队伍。因资源的分布不均,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集中投入在城市里,使得每年都有许多骨干教师从乡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所以加大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投资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改善校园环境
降低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义务教育贯彻始终,让贫困生也有学上,以此扩大生源。改善教育机制包括改善校园硬件和软件设备条件,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三)加强建设标准化的师资力量,提高校园的教育质量
提高偏远山区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放宽教师编制,招聘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多样化教学,让孩子全面了解不同课程的知识,对紧缺的课程教师可选择区域性的调配。
四、总结
5.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五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珙县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珙县的教育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但南部偏远艰苦山区教育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整体素质低下,教育质量城乡差距日趋扩大。本文通过对珙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状况的调研,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历史与现实、制度与政策的成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珙县偏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现状
(一)教师学历达标,实际素质偏低。农村教师中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占了近80%。近两年,244名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为正式教师。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
(二)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素质教育名存实亡。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尤为严重,乡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这几科基本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其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有的教师由于无法胜任学科的教学,干脆将音体美和英语等课改为语文数学课,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三)教师流失严重,骨干力量不稳定。由于存在学校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教师队伍中骨干力量不稳定。据统计,2007年骨干教师流向珙巡两地的58名,流向县外的40名;2008年流向珙巡两地的31名,流向县外的59名。加之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提高机会少,资料欠缺、信息不畅通,其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青年教师成长缓慢,老年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很难适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要求。
二、珙县偏远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探索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随着办学条件改善,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集中在师资方面。加快偏远山区农村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一)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边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一是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缓解农村教师因人员紧张导致教师工作量大、部分课程被挤压的矛盾。对教职工编制不搞一刀切,可以适当放宽,降低比例,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改变单一的按生师比核定农村教师编制的做法,确立科学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原则,允许山区农村学校适当增加附加编制。二是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采取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在保证他们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三是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保持农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师资比例,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二)采取倾斜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一是完善教师交流机制,盘活教育人力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示范、牵拉、辐射作用,以城镇带乡村、以强校带弱校,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育、人事部门制定支教政策,硬性要求城镇教师评聘高级职务必须有一年农村教学经历。另外,还应该建立城区教师到山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的津贴、提拔等制度,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山区农村支教和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二是面向社会录用新教师优先充实农村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社会化,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奠定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学科结构的需求,制定相关办法,面向社会选招紧缺学科教师,如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并优先充实到山区农村学校,使山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逐步优化。三是建立完善教师边远山区农村工作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边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边远山区农村优化教师竭力向城镇流动、城镇教师不愿意到边远山区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学校生活条件好、教学任务轻、福利待遇高。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倾斜政策,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适当提高山区农村教师津贴制度,以稳定教师队伍。要建立农村边远山区教师津贴制度。要完善教师职务评聘、评估等制度,加大向边远山区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要建立教师偏远山区农村终身任教基金,对终身在边远山区农村任教的教师退休时给予一次性奖励。最后通过建设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立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教师定期体检制度等形式,为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提供方便。
(三)实施“四大工程”,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制定《珙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实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定期、定量考核评价。广泛开展“铸师魂、正教风、树形象”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管理、常态化推进,涌现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熟练的农村教师。二是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组织全县本土课改专家、一线教师,大量制作适合我县农村教师发展需求的系列录像、光盘和网络资源,利用珙县教育网开辟农村教师学习专栏,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和网络互动,使农村教师同步接受高校和城市教师的优质培训。三是实施村小、“代转公”教师提高培训工程。实施新转新聘教师的全员岗位技能培训,对新转新聘教师的县级集中脱产培训;实施村小教师县级专项培训计划,对村小教师进行培训,真正调动农村教师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内力。四是实施艺术、体育、健康教育教师专项培训工程,对全县音乐、美术、体育、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骨干进行专项培训。
(四)实行岗位管理,严格考评制度。一是加强农村教师的岗位管理,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编制和设置岗位。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中小学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对教师政治思想、师德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聘期考核,研究制订符合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工作特点的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社区和村民代表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6.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六
一、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理念问题与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观念落后。部分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 认为学生只需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 能参加毕业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证, 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能通过高考, 升入高等学府就读跳出“农”门就可以了。教学中墨守成规, 不思创新。
(2) 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不足。偏远山区, 信息不灵, 国家和省市的政策来得慢, 理解不透彻, 对教改方面决策抱有怀疑的态度, 导致了课改力量不足、行动缓慢。
(3) 校长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村学校的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 看试卷分数, 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的事, 是以后的事, 有等待观望的心理。
(4) 高考的压力和社会、家长的认识问题。在偏远落后的山区, 家长送子女读书的最大愿望就是望子女跳出“农”门, 走出落后地区, 摆脱贫困,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唯一的途径就是走高考之路, 所以对高考的期望值太高, 高考的压力始终使我们高中学校无法解脱枷锁, 高考成绩的好坏成了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杆, 成了学校获得社会认可的硬道理, 成为学校争取进一步发展甚至是生存的主要基础。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是多元化的, 新课程的内容与高考的内容如何衔接, 新课程的实施与高考质量的关系和矛盾怎样解决, 都一直困扰着我们, 社会和家长的认识也一直影响着新课改的进行。
2. 应对策略
(1) 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充分动员, 广泛宣传, 加强对《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学习和宣传, 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深刻地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实质, 了解现行的高中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 统一了认识, 我们才能有信心实施新课程。
(2) 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样本校的作用, 加强对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培训。校长是学校的课程领导和组织者, 教务主任是管理和执行者, 教师是具体实施者。校长的认识水平、教务主任的操作能力都是课改中至关重要的。因此, 我们落后地区的校长、教务主任应多借鉴、多吸收发达地区的样本校的先进经验, 同时多下基层一线, 跟踪了解, 掌握第一手资料,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课程的开设, 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监管, 建立一套发展的, 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 从管理制度上促使教师的观念改变。
(4)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等进行监控, 要使校长、教师了解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和要求, 掌握评价的基本方法, 克服陈旧评价和考试观念, 消除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疑虑;要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转变传统的考试评价观念, 使新课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营造新课改的大气候。
二、新课程教学实施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设备落后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 有许多学校教室无多媒体设备, 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 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 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 缺少音美教室和设备, 科学、技术、艺术等学习领域中的学习活动无法开展, 而有些学校虽然设备有了, 但师资不到位, 设备形同虚设。
(2) 教师素质低。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 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 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教师培训落后, 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由于学校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 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 缺少图书、网络, 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 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用。另外, 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 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 不能内化和深化, 久而久之, 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
(3)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 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 有畏难情绪。我们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 力量不足, 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 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 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 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 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 由于地处偏远, 学校课改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的有效的指导, 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 制约偏远山区学校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教育投入和办学经费不足。由于偏远山区的财政收入少,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也少, 只能提供教师的基本工资, 而学校的一些硬件建设和教师的津贴以及正常的办公经费都由学校自筹, 再加上前几年高中的扩招, 学校办学规模扩大, 各学校普遍都有大量的负债, 正常的运转都较为困难。缺少培训经费, 教师不能外出培训, 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更难以开展。另外, 学生的课本费大增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本来偏远山区家庭人均收入就低, 所以家长们的反对意见也大, 影响了课改的顺利进行。
2. 应对策略
(1) 多渠道筹措资金, 学校财政预算中留出专项资金, 用于新课程实施, 落实培训费用和教室多媒体设备添置的经费, 建设网络系统, 改善办学条件。
(2)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解决课时紧张问题, 缩短教师授课时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 形成学校的课程方案。学校要通过科学的资源分析, 依据本校人力物力、社区资源、人文环境、办学规模、学生来源的具体要素, 拟定宏观的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规划及其支持系统, 形成学校课程方案,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计划。
(4) 重行政主导, 更要强调行政吸纳和咨询。要重视建立行政吸纳和咨询制度, 把大专院校的课程专家、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吸纳到课程决策中来, 主动听取各人员对课改的意见, 随时改进新课程方案, 从而真正确立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课程改革机制, 只有这样, 课改的实施才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新课程评价改革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改是全方位的改革, 评价制度不改革, 课改就很难成功。
1. 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滞后, 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仍然以教学考试成绩为主进行评比和年终综合考评。
(2) 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滞后, 评价主体往往是一元化的, 主要是校长和教研人员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活动, 教师、学生和家长很少参与。评价的标准单一, 仅凭考试结果和教师考勤表, 而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3) 学校学生评价制度滞后。 (1) 过分关注学生成绩, 忽视对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责任感的评价, 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个性、能力、知识、智力、品德等的培养和评价。 (2) 评价方法单一, 农村学校中平行的班级少, 仍有重点、非重点班级之分, 仅凭一张试卷来评价, 很难做到公正、准确。 (3) 缺乏评价学生多元素质的经验。 (4) 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 忽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
2. 应对策略
(1) 加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速度。提高对新课改的精神的把握程度和信心, 重新制定对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的评价考核制度。
(2) 抓好教师素质评价。教师是办学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以及课改的成果。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学科认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六个方面来评价教师素质, 把素质评价量化记入业务档案, 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
(3) 抓实教师教学评价。课堂是新课改的主战场, 新课改的成效就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突出教学品德、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评价突出“教师行为, 学生表现, 师生关系”三个主要方面, 教师的评价表可参照“科研兴课五段制”中的评价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家长意见表》《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同行评价表》, 这样既改变了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也注重了教学过程的评价。
(4) 关注过程评价。将教师日常工作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按课改总体要求制定《教师工作手册》, 内容包括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及计划、教改计划、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学生评价记录、学习与工作总结等。
新课程改革是艰难的, 特别是对于我们偏远落后山区的学校, 但同时也是我们发展的一次大好机遇。面对困难和问题, 我们不会畏缩不前, 我们决心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 与时俱进, 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努力跟进和深化发展, 不断开创大湘西的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Z].2007.
7.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七
一、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要时时关注他们没有成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教育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学校对待学生的成绩“一丝不苟”,“管”学生的思想“避重就轻”:“和风”变成了“狂风”,“暴雨”取代了“细雨”。
2重视阶段性工作,忽视系统性管理
学校的整体管理,受时间、空间、环境、工作重点和上级各有关部门要求的影响,阶段性特点很明显。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由于缺乏教育专家,管理人员大多按照上级的安排进行工作,缺乏针对本校实际的系统教育教学安排,缺乏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工作处于“一阵风”状态,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3重视“精英教育”,忽视大面积学生整体的发展
西部偏远山区对农村学校现行的考核机制,也是以“及格率、优生率、升学率”为主要指标,学校及学校各班级为了保证上级和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的完成,长期进行着“精英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成了对“精英”的评价,忽视了大面积学生整体的发展。
4重视学校的教学质量,忽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没有教育理念指导的教学改革是盲目、低效的。要坚持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学校还必须进行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虽然一些学校提出以“学教和谐、因人施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作为建立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缺乏从民族文化传统出发、从问题出发,通过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5重视管理,忽视育人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部偏远山区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但由于各种原因,这里的农村学校仍然感到办学的艰难,特别是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就业环境的影响,山区农村学生“读书无用”的风气又有所抬头,学生辍学情况严重,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信心,使学校德育工作“难上加难”。迫使一些学校忙于应付流失的学生,忽视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1用现代教育理念办学是新时期有效管理农村中学的前提
由于缺乏现代教育理念,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价值观支配下,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学校教育的任务目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所以,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旧教育观念是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农村中学是培养农村人才的摇篮,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必须以引导学生创新动机的产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为中心;必须以培养创新意识,推进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
2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有效管理农村中学的关键
(1)提高教学过程优化水平,促成有效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还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一些偏远山区农村中学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进行了教改实验,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中学校制定了方案,教研组制定了计划,除了备课组普遍开展此项活动外,还从教研组选出教师进行课程观摩,并把课后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否达到了最优化”。
(2)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几年来,实验学校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行了弹性教育、研究性学习。弹性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贯穿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作业、考试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学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进。为解决学生发展怎样得到更多时间、更大空间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弹性教育实施意见,在强调学好基础学科的同时,更多地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修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3)提高教学与科研的整合水平,推进学校的科研发展。学校提倡开展针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科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学科教学与学科研究得到和谐整合。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而教师就能更自觉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结合各门学科特点,学校要求教师努力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努力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教学改革与手段革新融为一体,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制作使用课件,还要求教师从一般的课件制作使用到进入网络环境下教学。
3努力抓过程管理是新时期有效管理农村中学的保障
(1)强化备课组活动,凸现合作精神。要求备课组集中研究备课和研究教学计划实施,集思广益,加强交流,同时又提倡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优势,努力展现自身的教学风格。为此,教改中制定备课组管理制度,要求教研组按制度加强检查,包括教学进度计划、选修课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备课组专题活动记录等等。期末评选出优秀备课组,以不断推进备课组的工作。
(2)加强检查和反思,及时反馈调控。在实验学校强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精细化,不降低要求和掩盖问题。查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详细的要求。同时,各教研组的计划、各备课组教学进度都进入网络,相互检查、监督,做到全方位检查,彻底摸清教学情况。同时发扬教学民主,征求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与调控,不断完善。
(3)全面分析和评价,落实改进措施。为了达到准确有效的目的,构建了对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的组内互评、专家评和领导评三级评价模式。通过民主评价,不仅仅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在于取长补短,相互提高。三级评价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这些评价及时反馈,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努力抓好教学科研是有效管理农村中学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动力
(1)开展校本培训,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校本培训。首先是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计算机成为教师教学科研的有力助手。学校还应开设英语培训班,为开展双语教学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外交流及查阅外文资料的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开辟教育论坛,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辟教育论坛,教师围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这一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对实践的指导也将更为有力。
(3)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主张教师通过科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尤其是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再到实践中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偏远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可行办法 篇八
学习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孩子总会愉快地去探究它,从而使学习和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明明这样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我对现状的学生现有以下做法: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可尝试取消举手点名发言做法,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向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要求;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学习活动,允许学生表自己的认识的不同见解,想说就说,在反对“自由化”的前题下多给学生一些行为和言论“自由”。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关爱“后进生”,更要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耐心点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禁止一切讥笑嘲笑。3.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每一个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努力解决,每一个结论都由学生自己体验。从而激发、形成自我学习的内部动机制。
4.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成立自学讨论小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自学讨论;自学讨论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使讨论经常化;自学讨论活动有充足的时间,使讨论得到深入;教师和学生都能容忍他人的不同
看法,形成民主化讨论氛围。
5.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教学反馈面向全体,减少教学师自问自答'教师问学生集体答的做法;教学反馈突出实效,多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教学反馈尊重主体,教师参与辩论不急于对问题的进行评判;对教学反馈中发现的新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再讨论,进行二次学习活动
6.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教师经常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不固定的有发散思维的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能经常积极主动提出新问题。
在这方面,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提供了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几个方法,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1.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会进步。2.欲速则不达。不要过于强迫或逼迫孩子做功课或学习,这样孩子会变得焦躁,不耐烦,产生反抗情绪。
3.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过于批评他的错误,会令他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
4.不要总拿成绩优秀的孩子和他比较。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不自觉地放弃进取。
5.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空就带他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和图书馆之类。
6.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的帮助以解决困难,让他从经
验中吸取教训。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他积极思考,不要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7.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要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读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学习。
9.偏远山区教育现状 篇九
以习水县天鹅海军希望小学为例 2011年7月18日到2011年8月3日,我们在天鹅海军希望小学进行为期半月的支教行动,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坐落在习水县东皇镇西北十公里左右,地势起伏,地形闭塞,属于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天鹅海军希望小学有八位民办老师,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的郭老师曾经教过我的社会,郭老师很“凶”,但有很搞笑。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郭老师来学校打印一个镇里各个小学的统考成绩单,我顺便也看了看,其中平均分及格的就只有两科,其他的平均分都是在二十几分到五十几分这个段。这个结果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我也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走出来的,家人虽没上什么学,但都希望孩子能多点书。为什么天鹅海军希望小学的成绩会这么低?孩子的任务是学习,但他们为什么分会这么低?种种疑问困扰了我,于是,通过访问校内同学,同时查阅学校的历史资料,访问了校长和老师,基本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发现近些年农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合理和教学方式落后等,都需要改进,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的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地方虽说没有实行严格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提倡无疑给应试教育制度敲了一个警钟。或许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前大不一样的社会。我们也看到农村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设施的进步,但也不要忽视了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种种弊端。首先,由于中国农村比较贫困比较落后,而如今受教育的开支更是不在话下。用长辈们的话来说: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像我们这样贫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它送出来。这是基本上所有农村人心中的想法。避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过同样的生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更多的金钱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所以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因此孩子得以机会更多地放纵自己,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给中国农村的教育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
天鹅海军希望小学是有青岛海军对口支援的学校,在学校的基础设施这块做的比较好,学生有食堂,住宿楼,还有个小图书室。
在这里,我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师资力量的分配,就农村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具体表现是:
一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据调查,城区学校教师有富余,一个教师上一个学科还有剩余,而农村学校,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师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遍短缺,甚至有些学校因缺教师而不能开课,此外,教师水平差异也较大,表现在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的比例上。这是农村中小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整体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即使是当地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职称提升困难等问题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目前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头等问题。
三是教师编制规定本身不符合实际。教育部原规定以班级定编,2001年改为以学生数额定编,这对调整城市学校布局,减少师资数量有一定的好处,但农村有些地方学生数很少,交通不便,必须设立学校,在这样的学校执行编制规定很困难。用这种方法计算,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班容量小,较少的学生人数决定了教师编制数量也少。因而造成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整体上是满编的,甚至是超编的,但在开设科目上又是严重缺编的现象。
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任课老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6.68%和37.31%,而在城市小学、中学则分别达到61.12%和98.39%。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优秀师资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下滑。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因处于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对老师没有吸引力,全校核编8名教师,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老龄化严重,这对现代化教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由于天鹅海军希望小学地处偏僻,很多老师来上一段时间的课就走了。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是根本之道。提高农村老师的工资和奖金,同时制定奖励政策,促进师资力量向农村的流动,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和户口问题,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
另外,制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向农村流动,提高农村回城老师的待遇,从而提高农村老师的教育水平,也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大学生在农村任教几年,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中可考虑如免除实习期、提前晋级、任教满三年后在报考公务员中给予加分等政策。同时,新任城镇中小学教师也应有一定的农村工作期限。
还有,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教师培训经费使用范围,明确各地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应更偏重于农村教师的培训,使农村教师通过加强培训,尽快提高素质水平,缩小与城市教师现有的差距。
再来,提高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吸引老师。财政开支要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提供给老师更好的教学设备,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把生师比调低,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在此基础上,重视为各科教学配备专职的教师,改变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历史、美术、音乐等课程由主科老师兼任的情况。只有教师配备齐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偏远山区教育现状】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偏远地区中学生的听力07-10
崂山区酒店发展现状10-26
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探索论文09-12
福州市仓山区教育局07-10
我国山区农村初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11-04
泰山区农机化教育培训调研报告07-23
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10-21
山区农村致富项目10-13
山区教师事迹材料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