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反思

2024-08-21

《童年》教学反思(14篇)

1.《童年》教学反思 篇一

《童年趣事》教学反思

这次作文教学指导课的尝试教学我主要源于受到其他小学作文教学经验的启发,他们的做法是既重视平时练笔又重视对作文的写作的集中训练,坚持平时练笔殖与集中训练相结合。这里有些做法和现在提倡的“系列作文单项训练法“中的某些做法是不谋而合的。

“系列作文单项训练法”就是把教材编制的训练重点和每次作文的重难点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学期的单项训练项目序列。我这次教学就是配合第二组课文的内容进行的,体现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特点。《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在教学第二组课文的时候我就有意渗透和鼓励学生结合阅读课文的内容多练笔,写下自己想说的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至于写什么怎么样写不对学生做出硬性的规定,只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在小练笔的基础上写作文的时候,我只是帮助学生对选材进行整理,拓展思路,对写作方法进一步的指导,指出本次写作训练的重难点。像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要在叙述事情时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写具体,并能注意表达的语言要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都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力求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的习作。另外,由于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太困难,所以许多孩子的练笔已接近成文,但是教师并没有把教学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而是在选材、整理、写作方法、写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指导,旨在拓宽学生的写作视角,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每一个孩子在习作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提高,能够习有所得,学有所获。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写作形式的建议,两条建议中第一条旨在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出形式多样,体裁丰富,内容充实的好作品。第二条建议旨在让另一部分学生不但能够构造出一篇符合基本要求的有关童年趣事的文章,而且要使习作变得更加细致具体,更加生动精彩。这两条建议实际上是照顾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在这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总之,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写作潜力是无法估量的,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去培养。

这次作文指导课只是我对作文教学一次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2.《童年》教学反思 篇二

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梅子涵的《男孩的童年》, 我忽然读到了他们眼里的那种窃喜和欢愉———平时严肃的课堂上所没有的完全放松的愉悦。那种从来没有过的欲罢不能的酣畅让我顿生感慨:阅读和写作本来就应该这样快乐呀。如果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这样来读写, 那教学相长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于是, 本着“轻松读, 快乐写”的宗旨, 在聊天式家常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 就有了这堂《童年》教学。

试课后我还是有些担心, 这样的课算什么类型?阅读不像阅读, 写作不像写作,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属于哪一类文体?这个“不伦不类”的课让我很是尴尬。在我彷徨犹豫的时候, 薄俊生校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不要去管它是什么课, 只要课堂上学生非常乐意去学, 学得轻松, 学有所获, 就是好课。”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踏实了, 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尝试的信念。

阅读像呼吸一样轻松

有些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阅读, 是因为有时教师会在阅读前“一、二、三、四”地提出很多要求, 把他们吓坏了。如果让学生觉得阅读是轻松的, 那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去读。就像这堂课, 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去认识一个新伙伴———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与其说这是一个任务, 不如说这是一项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游戏。教学时, 我先是轻松入情地朗读, 将这个男孩子带进了课堂。学生们在听的时候, 不时偷偷地笑, 窃窃地私语, 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读着读着,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子?”———这就是阅读的“任务”。文字背后那个男孩子的特点都被学生们一一捕捉, 我在不经意间告诉他们, 这就是阅读的本领。阅读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特点, 《男孩的童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着痕迹地将男孩子可爱的形象, 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特色的时候, 我没有用太多的术语, 也没有更多刻意的讲解。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了文字背后被人们称为“秘诀”的东西———真实、鲜活是写作的生命。

写作像说话一样容易

“又要写作文了!”作文在很多时候带给学生们的不是兴奋和冲动, 而是一种负担和压力。教师会在作文指导课上提出若干条所谓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高门槛的写作让学生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很多具有写作天赋和实力的学生也会望而生畏。本堂课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次“没有门槛的写作”, 与其说是任务, 不如说是一种“游戏”———用文字留下自己的童年, 就像按下照相机的快门, 就像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的童年趣味———写作就是说话, 说出你心里最想说的话, 只要能通过简单的事例或者景物写出作为男孩或者女孩的特点就可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只写事例不直接说出特点, 这个方法是教师指导的“核心技术”, 但也是作为非常轻松的“写作秘诀”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意会的。既然写作像说话一样容易, 那么,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写出童年生活的件件往事恐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从学生们那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作状态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 低门槛的写作打开了写作任务的“枷锁”, 放飞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冲动和智慧。

3.《童年趣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次习作,积极主动地与父母等长辈开展一次谈心交流活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光十色的童年,童年生活是人生旅途中一段愉快的旅行。虽然童年生活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却多如繁星,永远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这就为我们建造“童年趣事”这座文字大厦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事不宜迟,赶快“开工”吧!

(板书:童年趣事)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尘封的童年记忆。引领学生回到久别的童年生活。为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我特地将建筑学的一些名词术语融入到习作教学中去。目的是想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让学生写作兴趣盎然,追求理想的习作效果。

二、参照例文,巧妙引导

建造高楼大厦不能凭空乱搭乱建,一定要深入研究“设计图纸”,然后才能进行施工。为了建造“文字大厦”,教材的编辑老师同样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设计图纸”,这就是大作家钱钟书的女儿钱瑷在身患绝症后躺在病床上写的《爸爸逗我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例文,为我们建造的“文字大厦”寻找富有价值的参照吧。

1自学这篇例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哪些事?

(2)作者是怎样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

2学生带着上述两个问题自学例文。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爸爸逗我玩》这篇例文作者紧紧围绕“趣”字组织材料,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几件事(画胡子、画鬼脸、编顺口溜、起绰号、说单词)。作者重点突出,爸爸编顺口溜,起绰号逗“我”玩的经历写的最具体。

5鼓励学生谈谈学了例文,为“文字大厦”的建造寻求了那些可贵的参照。

(围绕中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突出文章的重点,遣词造句饱含童真童趣,叙述事例讲究详略得当。)

过渡:有了设计的图纸作为“建造”的参照,下一步我们就要着手选取建筑材料了。我们所选取的事例一定要体现一个“趣”字。

6指导理解题眼“趣”字。

(1)同学们,你觉得哪些事是趣事?

(好玩的事情有趣;好笑的事情有趣;捉弄别人有趣……)

(2)引导学生简要畅谈自己的童年一些趣事。

(3)其实啊,这个“趣”字,我们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教师出示课前所搜集的相关材料)

意趣——童年时的探索、发现、刨根问底,虽然稚气可爱,可反映了你希望了解外界奥秘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意趣”。

情趣——童年时的你,天真可爱的,极富情感,对父母的亲情、对伙伴的友情,同样很有趣,是一种“情趣”。

乐趣——童年与欢乐应该连在一起。爱玩、寻开心是你的特点,所以常会有许多寻开心的“乐趣”。

傻趣——你常会做傻事、蠢事,闹出种种笑话,这种“傻趣”也往往最能反映你纯真的心。

7给学生呈现一篇“傻趣”的小例文片段。

“……四岁那年,我和爸爸一起去洗澡,我惊奇地发现爸爸的胸膛上长着两颗大“螺丝”,我便使劲地去拧“螺丝”,可是任凭我怎样用力,那“螺丝”就是岿然不动。……后来,我才明白那是爸爸的“眯眯”,我不也有两个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题眼“趣”字,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捕捉那些有趣的素材作为“建筑材料”;提供例文小片段是为了给学生在选材上导航,使作文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乐于写作。

三、集思广益,下笔成文

过渡:建筑设计讲求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建构“文字大厦”,我们也一定要广泛地交流,相互借鉴各自的长处,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特色。课前已经布置大家与父母等长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你积累了哪些童年生活中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呢?

1分组充分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

2请几位同学再次畅谈自己童年的趣事。

(让学生归纳出是意趣、情趣、乐趣还是傻趣?)

3师生评议,拓宽写作的思路。

4教师点拨。

典型事例是“建筑材料”,那些深藏智慧的字,那些内蕴丰富的词,还有那些意义深刻的句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它们可以很好地装点我们的“文字大厦”,使“建筑”更加流光溢彩,锦上添花。

过渡:另外,一座建筑物都要有一个响亮且富有意义的名字,“文字大厦”更要有个好听的名字,本次习作你准备取一个什么名字?看谁取的最有新意和创意。

5学生动笔起草文稿。

设计意图: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备自都得到了两种思想。一”习作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各有不同,所以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经历进行相互的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学生素材的相互碰撞,在素材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水尝无华,相当乃成涟漪;石本元火,相击而发灵光。”这个道理在习作教学中同样适应。

四、修改评议,定稿眷抄

过渡:建造“文字大厦”需要设计图纸和建筑材料,装修“大厦”也需要精心设计。修改作文就好比是给“文字大厦”进行装饰装修。且看本次例文为我们修改文章提供了那些借鉴和参考?

1对比阅读,学会修改。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影印稿片段和发表稿,思考:

(1)作者对那些地方做了修改?为什么修改?怎样修改的?

(2)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如何?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并学会使用。

2鼓励学生先自行修改。

3教师随机选取一篇和同学们一起修改。

4引导学生互相修改。

5定稿誊写。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引导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

设计意图:细细想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就如同建造房屋吗?如果我们把写就一篇文质兼美的习作比喻建造一栋崭新楼房的话,那么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就好比是给“文字大厦”进行装修。有了精心设计的“建筑图纸”和精良的“建筑材料”进行建造,最后进行“精装修”,“文字大厦”肯定是优质工程。

4.《童年》教学反思 篇四

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扮装小兔子的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小兔子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想哄笑孩子一样!她么知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小兔子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小。”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小兔子听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小兔子第三次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其次,学习歌曲。他们急切盼望老师打开录音机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再次,进行简单表演。当学生们达到了小兔子全部要求,他们开心极了。小兔子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好外婆。这个时候小兔子为难了,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这个时候小兔子还在控制着全班同学的思维,他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他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由于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感觉课堂上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致于忘记自己设计的程序、步骤,也会导致自己思绪的混乱,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所以以后自己在课前应该必须做了充足的准备。

5.《童年》教学反思 篇五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出示作文要求,板书题目;使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审题,在“趣”字上做指导。

四、拓展学生思维,谈童年趣事。可以借助所带照片,回顾童年往事,先在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名汇报。

五、在选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写,先引导学生谈想法,然后教师做必要补充。

六、学生编作文提纲,动笔习作。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基本在40分钟内完成了,但有些地方仍让我感到遗憾:

一、结合本学期

“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写出内容鲜活的作文来”这一教研专题,我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重点抓住第四和五环节,即写什么和 样写的问题,先引导学生说童年趣事,由于在写作范围上我统得过死,限定了童年的时间是八岁之前的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说出趣事来,有的虽然说了,但没突出趣字来,如有同学说旅游时同蟒蛇照相,自己很害怕,并没觉得有趣。在此情况下我没有做进一步指导和提示,开拓学生的思路,学生说的过少,视 不开阔。

二、注重了习作方法的指导

根据记事类记实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悟如何有序地表达,如何抓住重点写具体等方法,强调在写事的过程中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使事情在显得有趣的前提下让人感觉真实可信。实现了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在总结写作方法时,语言太嗦,不精炼准确。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来写,从而使学生习作具备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命题,命题要结合所写内容,做到文题统一。这一环节可结合学生所说材料集思 议,先一两个典型材料请同学们给起个好题目,可以趣抛 引玉的作用,可我没进行,所以在写时有部分同学没想好题目就空着。

四、新课程强调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习作素材。可是从课前准备来看,个别学生准备不充分,没有挖掘到生活中的素材,无话可说,扮演了忠实听众的角色,没有体现出主体地位。

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的积累,为顺利地完成本次习作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形式,这样就避免了束缚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色彩。

6.《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六

杜秀莲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人第二单元的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

开始便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便开始分四小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对课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自嘲;姚秋生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学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

7.改进美育教学绽放童年精彩 篇七

关键词:美育 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把抓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重视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多形式、多渠道的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教职工大会、讲座、座谈、演讲赛、师德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艺术教师系统地学习;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艺术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通过不同形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全体艺术教师树立四种观念:树立教书育人观;树立为人师表观;树立课程改革观;树立教育发展观。

2.拓宽培训渠道,提高业务水平

一是鼓励青年艺术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和在职专业培训,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二是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紧扣“公开课”,在把握好教师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的同时,积极开展汇报课、观摩课等公开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三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增强教师队伍后劲。

3.开展送教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巡回示范教学和播放培训、教学的录相片、专题讲座,宣传新课改理念和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广大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一是送观念。把相关文件资料印发到每个教师的手中,辅导他们学习。二是送经验。把一些优秀课例,制成录相片送到各学校进行播放,在组织教师观看以后,由教务处牵头,区教研员进行点评,再根据我校的实际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三是解疑惑。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实际问题,以辅导报告、座谈等形式,为教师解难释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

二、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开展

丰富的艺术学科课外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长期坚持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强调思想教育,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艺术兴趣和爱好得以发展,智力得以开发,情操得以陶冶,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素质得以提高。每当清风伴着悠扬、动听的琴声和沁人心脾的墨香飘出教室,充满整洁、美丽的校园时,我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各类艺术苗子脱颖而出。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里,一簇簇祖国的花朵正迎着朝阳,含苞欲放。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

三、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我校积极推行“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以新理念为主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树立新的育人观,对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充分体现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随时吸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集思广益,相互讨论。极大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转变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注重了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养成学生自主探究习惯。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学生如何“会学”“学会”和“乐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思维活跃、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大胆展示。

四、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

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我校还同时开放了独具本地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如畅游家乡、家乡美食我来做、山海关历史传说故事、我来介绍家乡景等。正所谓“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这就要求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美育的评价机制也应该是开放的,让多种机制走进课堂,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审美水平,评价学生的美育成果。具体说来,我们有以下评价制度:

1.“接受艺术教育的课时及态度”指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综合艺术以及艺术类校本课程的记录。

2.“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经历”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的记录。

3.“艺术自学经历”指学生校外艺术学习的经历。

4.“音乐/美术基本能力”指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掌握课程标准规定应会的基本能力。

5.“音乐/美术基础知识”指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掌握课程标准规定应知的基础知识。

6.“艺术表现”指学生在学校现场测评中所展现的某一艺术领域(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绘画等)所达到的水平。此项为加分指标。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2.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01-14.

8.童年小花狗教学反思 篇八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一件童年往事:儿时因为太喜欢一个泥玩具而干了一件蠢事,事后摊主王大爷不但不追究责任,还坚持要将泥玩具送给我。通过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祥的老大爷形象。“小花狗”是文章的“眼”,透过它,能看到一个充满爱心的王大爷,对待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不是严厉的指责和数落,而是注以无限关爱;透过它,能感受到我对王大爷的一种怀念,也督促我少犯错,不犯错,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播撒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 学习文章中写人叙事的方法,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展示人物形象。

3、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同时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与体会,让学生感受他的善良、慈祥、有爱心,从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时时处处播撒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一位善良、慈祥、有爱心的老大爷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小花狗”给予我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为什么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抓住文章主线;

第2课时:学习文章主要部分,总结全文,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了解到魏巍孩提时的老师给人无尽的怀念,新凤霞笔下的傻二哥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要读到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萧复兴对儿时生活的一段回忆,文中透露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2、(板书课题)知道读体,童年的小花狗到底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回忆呢?

二、指导自学

1、 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 想想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谈谈他留给你的最初印象。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四、初步感受主要人物形象

1、快速默读,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中的主要人物。

2、文中对王大业的描写笔墨不多,能找出作者对这一人物最直接的一个整体描述吗?

3、小结:王大爷和它的小摊儿,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让孩子们的童年有了美好回忆。

4、朗读表达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回忆前文内容,引出下文

正是因为王大爷小摊上那漂亮的各式各样的你玩具,诱引了“我”干了一件蠢事。

二、 讲读课文第二段

1、 默读第二段,思考:“我”做了一件什么蠢事?

2、 学生讨论交流。

3、 王大爷对我拿走小花狗是什么态度?

4、 全班交流。从“爱怜”、“坚持”和“嘱咐”等词中感受到王大爷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对待一个犯错的小孩子不是严厉的职责和数落,而是投以疼惜的目光,举止之间充满了无限的关爱。

5、 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用心体会王大爷对孩子的一种关爱。

三、 讲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10自然段,思考:末尾的省略号意味深长,你能揣摸出作者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语吗?

2、朗读表达

3、默读11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及省略号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尊敬与怀念)

4、指导朗读

5、作者为什麽要在这两个自然段中用上省略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师小结

四、 学习第四段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将小花狗带在身边,这是为什么?我喜欢的仅仅是小花狗吗?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5、童年的小花狗

偷拿“小花狗”

慈祥、善良、充满爱心

送我“小花狗” ↓

9.《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九

那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当学生预习了课文之后,我提出问题:“小作者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问题。我又提问:“小作者是如何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学生回答:“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我刚准备按照思路继续发问。几个调皮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自己经常做梦也会飞。他们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我压住了火气,问大家:“你们在梦中也会飞吗?”同学们兴奋地讨论开了,教室里成了一窝蜂。一场关于“梦”的辩论开始了。怎样把学生引入课堂,继续课文的学习呢?我只要严肃地说一声:“好了,请大家安静!”学生就会停止无休止的讨论。但如果这样,学生虽然安静了下来,但他们的心还在关于“梦”的回想中。往日的课堂,学生都是被动地思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兴奋、积极主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我微笑着问学生:“谁做过关于飞行的梦,请举手!”结果,全班学生几乎同时举起了手,而且有的学生将手举得很高。再看看学生,个个流露出兴奋、惊奇的神情。我因势利导,接着问:“人做梦为什么会飞呢?”有的学生说:“我很想飞,如果能飞该多好呀!这个愿望只有在梦里才会实现!”有些对课文比较熟悉的学生说:“是因为人在长个。”这样,学生又以“为什么人长个时就梦见会飞”为题进行思考,自己回到了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时,我又将关于“梦”的问题引入课堂。“小作者梦见自己会飞,通过询问老师,知道了在梦中飞行的原因,这与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有什么关系?”学生说:“因为他善于思考,追根问底,又善于分析推理,所以有了惊人的发现。”我又问:“你们做梦也会飞,为什么没有发现胚胎发育规律呢?”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说:“因为我们不善于思考。”我借此为题,对课堂作了总结:“如果同学们也和小作者一样,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于思考,那么每一位同学都可能有像小作者一样的重大发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一再恳求我为他们讲一讲“人是怎样进化而来的”。

学生对教学内容之外的问题争论不休时,如果教师严厉地呵斥,强行将学生往课堂上引,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学生这样积极的兴头。看来,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多一份宽容,换一个脸孔对待学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相信老师。

有的教师往往将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高兴时,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而过于严肃往往会使学生想说的话不敢说,学生的思想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老师的情绪反应很敏感。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疲劳,丧失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要求。

经过这一次的体验,我相信,今后无论我心情如何,都会微笑着面对学生。以微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营造一个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充满欢乐的、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乐土。

10.让识字教学丰富孩子多彩的童年 篇十

【关键词】识字教学 趣味 阅读 生活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低年级要注重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识字,这需要多方面的结合。

一、 趣味识字,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

1.利用图画识字。

低年级学生还处于读图的年龄段,生动形象的图画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图画中识字。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教学。例如,教学“山、燕、竹、日、舟”等字时,直接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找出图画与实物的相似点的同时记住所要认识的字。在教学会意字时,如“休”,让学生观察想象,理解一个人靠在一棵树的旁边就是休息的“休”。

2.编口诀识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低年级孩子对同音字,形近字经常混淆。这时可以借助口诀帮助学生识字。口诀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如教学“渴”和“喝”时,我们可以编这样的口诀帮助记忆:渴了就要水,喝水要用嘴(口);“辛”和“幸”: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等等。

3.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游戏是是乐此不疲。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除了常规的“开火车”、“玩字卡”、“欢乐对对碰”,“找朋友”等。同时还要偶尔加入些新鲜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好奇心。如“摘果子”, “识字大闯关” “抓特务”等等,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字宝宝。

除了以上的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猜谜识字”、“讲故事识字”等教学生识字的方法,只要我们懂得灵活运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学生就能够轻松快乐地识字。

二、丰富阅读,拓宽学生识字途径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而阅读又可以强化识字,扩大识字量。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都有注音,进行课文教学,在初读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圈出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新词,再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教。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其次,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每一个汉字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时,不宜脱离语言环境去教学生认识某个字,这样即使学生当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认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识记、巩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成的读,从读中识字,从读中领悟字的意思,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

另外,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书中的一个个优美的童话,一则则动听的故事都深受孩子的喜爱。低年级可以阅读拼音读物,借助拼音识字。课外阅读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家长每天陪着孩子读一个故事,在获得优美文字陶冶的同时,扩大孩子的识字量。

三、链接生活,培养自主识字习惯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识字材料,如学校的标语、宣传栏,家里购视、报纸,街上的广告、牌匾等,都是学生随时可以利用的识字资源。 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注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可以建立“识字墙”“识字门”“识字乐园”“识字擂台”“识字储蓄罐”等。激励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增加识字量,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11.《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十一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12.《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二

在执教《童年的朋友》时,我逐步引导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你曾经和你的玩具有什么形影不离的情景,学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师想象的空间,“当我乘凉时,我把小熊抱在怀里,和我一起欣赏月亮里的嫦娥”。当我踢足球时我也让他坐在旁边,他举着双手好似在为我鼓劲加油……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最后,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变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学课文的第三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文中的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朗读时孩子们充满着激情,饱含着对玩具小熊无比的喜爱之情……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如何把文中的语言加以积累,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当然,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得不够,因此学生对于文中的重点句读得不够味。我的时间还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读的次数和深度都没有到位,也是因为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学习环节中最后一个环节,复习巩固来不及完成了。

13.反思性教学与教学反思 篇十三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解、特点、目的、实施;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3-02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是用课程标准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不断回顾和检验,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例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据此及时调整原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标。

学会教学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提高教学伦理水平。由于反思性教学的这“两个学会”目标,因此,它可使教师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将自己培养成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这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也就是说,道德感欠缺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和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三、反思性教学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旨在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教学,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变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而这一切都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

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赋予了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行为。对反思性教学优势的认同,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们深入探讨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帮助他们了解新课程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从不同的培养目标中体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角色、教育教学行为的潜在变化要求。让教师们明白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寻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则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有效途径。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我们首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文章,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来源、兴起、定义、特点、目标、意义等;又组织教师们购买了美国作家写的《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等理论书籍。目的是让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内化吸收,从而变成教师的内在需求。

3.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是不要求教师书写教案的,它只是在教师用书中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际做适当的填写,这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负担,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决定以书写教学反思作为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4.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

结合我县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首先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的“问题集锦”中;然后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先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反思一周中教学存在问题的环节;第五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5.在实际的学习与运用中不断调整、充实。

以上五部分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这样的教学反思还缺少教师自我的、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内容。它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与反馈的内容。

6.结合培训内容,进一步弄清反思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7.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的要求存在着目标均衡、分散的弊端,致使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零散无序,难以归并、提炼,不利优化教学和指导区域教学的方向、方针和策略等等。此外,在教学反思书写中,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鉴此,我们及时调整了现有文本要求,即取消教师们必填写的具体的版块,而是建议重点从教学思路、结构、流程、问题设计、学情效果及反馈等进行反思,还可对关注点、课堂教学情境、困惑等进行描述分析,倡导教师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提供了充分自主创造的空间。

总之,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已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在继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产生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有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相信它会为我县的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14.《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导入课时,我通过议论“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时光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吗?”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本文课题,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用“我的童年朋友是( ),

因为( )。”的句式发言,复习因果关系的句式。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教学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通过圈画有关的词句,朗读句子,了解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对自己的自责。在练习指导这个环节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联想句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仿佛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与它的深厚友谊。班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较上层次,他们能抓住重点地词来说或自己的感受,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带动了其他的学生,故而,对课文地朗读也有了情感上的推动。

只有当老师也融入到课文中去,才能带着学生进入课文,体会深刻的寓意。最后环节,我让学生写写和自己玩具朋友的故事,我先给学生作一个示范:“课文学到这儿,乔老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朋友,我们……我真想对他说:朋友,你曾经……因为有了你,我的童年才那么精彩!”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朋友,仿照课文第二、三小节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纷纷拿起笔写着自己的心理话,虽然语言简朴,可感情真挚,真正体会到了朋友的真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三文科班学习方法下一篇:2023年8月重要国内外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