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大学生就业意愿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发放问卷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团队合作
一、调查背景分析: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再加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冲击,无疑给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多的不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就此,我们九人组成一个团队用问卷形式对杉达学院的同学做了一个不完全的调查,问卷的问题极具代表性,对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最真实的掌握在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就业观,了解他们的就业意愿,就业期待,影响他们就业的各个因素,以及他们为此做出的准备。
帮助大学在校生了解同阶段人群的就业趋势,为高校提供有关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高校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性。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调查与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和问卷法。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时采用的是个别发送法。
四、调查对象和范围
本次调查以杉达大学学生(大
一、大二)为主体,包括了各学科专业男女生。在其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五、调查实施过程
a.为了此次调查的顺利及结果的准确可靠,我们调查小组的成员都一起进行讨论,充分的明白了问卷每一道题的意义和要求。
b.调查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的是个别发送法,即调查小组将问卷印制好后,派调查员依据所抽取的样本,将问卷逐个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同时讲明调查的意义和要求,请他们合作填答,然后收取问卷(大部分为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当场回收)。
c 回收问卷493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有效回收率85.4%。
六、调查分析
在所有的调查人数中,由于学校晚自习自习主要是大
一、大二学生,所以大
三、大四抽样为少部分(大一:189人 大二:147人 大三:85人)。其中男女比例较为平均也和学校男女比例相适应。
1、你是否打算从事与你专业相符的工作?
有29.39%人选择了从事与其专业相符的工作,49.50%的人选择了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11.11%选择了不确定。这说明了有一半的同学觉得自己能够从业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学的学习给大学生拓宽了眼界,而不是限定在某一个领域。
2、您希望在哪种单位就业?
选择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有12.12%,选择国有企业的有23.23%,选择外资企业的有24.24%,选择政府机构11.11%的有,选择无所谓的有29.30%。这组的数据较为平均,这说明了我国各个事业企业或者是公务员等岗位都是比较吸引大学生的,并没有出现争抢铁饭碗或是挤破头皮去外企的现象。
3、您认为您所读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选择很好的有34.34%,选择一般的有59.60%,选择不清楚的有6.06%。这说明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对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是十分明了,九成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就业潜力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不论对错,至少他们在自己的心中对本专业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根据自我经验评估就业前景。这说明了大学生将来都能较为明智地选择就业。
4、您对未来月薪的期望是?
选择两千元以下的人数是0,选择2000~3000的有34.34%,选择3000~5000的有39.40%,选择5000以上的有26.26%。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将来的收入的底线是两千元,也充分的说明了大学生都梦想将来能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不过有梦想才能有成功。
5、在校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就业地区
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区
25.00%20.00%15.00%10.00%5.00%0.00%回家珠三长三京津华中西部西南东北国外其它乡角角唐地区地区地区地区系列113.2822.3521.0114.7911.931.68%2.02%3.19%5.71%4.16%
经济发达地区仍为大学生首选
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最受大学生青睐,分别占被调查大学生的22.35%和21.01%其次 的选择是京津唐和回家乡的比例分为14.79%和13.28%,还有11.93%的大学生选择了华中地区,而选择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共只占到6.89%。另外选择出国的占5.71%。
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比例非常小,另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回家乡”发展,这显示,在就业形势并不良好的大环境下,华中科技大学大部分在校生对就业地区要求仍然较高,这直接导致了东部沿海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6、在校大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38.00%25.50%21.00%9.17%2.83%家人期望个人兴趣1.50%2.00%其它2.00%行业热门与自己的导师的影男(女)朋程度专业或专响友的影响21.00%25.50%2.83%1.50%系列19.17%38.00%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更加关注与自身发展提升相关的因素,对就业的方向问题较为谨慎,多数会结合自身特点和专长来选择。这表现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期待的因素较大比例集中在“个人兴趣”(38.00%)和“与自己的专业或专长有关”(25.50%)两个选项上,还有两个选项也同样不容忽视,即“行业热门程度”(21.00%)和“家人期望”(9.17%),这显示,大学生的就业观中仍存在部分非理性因素和功利色彩,部分人热衷于涌向所谓的热门行业,而忽略自己的长处及这些行业到底是否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还有人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或受部分传统观念的影响,尽力使自己符合家人的期望。绝大多数大 学生的就业期望从自我角度出发,很少受到家庭和自我以外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导师的影响”(2.83%),“男(女)朋友的影响”(1.50%)。
7、在校大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31.03%22.48%13.93%8.45%9.32%6.15%2.79%对招聘流专业构成对招聘单对招聘单缺乏就业实际能力求职方法对社会缺程缺乏了与社会需位岗位信位的用人指导不足技巧欠缺乏了解解求不协调息缺乏了标准不太8.45%31.03%9.32%2.79%22.48%13.93%6.15%5.86%5.86%系列1
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上比较冷静成熟,能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和欠缺,31.03%的人认为自己“实际能力不足”,22.40%的人认为自己“对社会缺乏了解”。
也有部分人的想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部分内容相吻合,即认为“专业构成与社会需求不协调”(13.93%),这种吻合一定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现实,某些专业的设置单纯的求新求奇,不考虑实际需要,专业课内容设置不合理,与真实需要相脱节。
一些人认为是就业培训和求职方法限制了自身顺利就业,如“缺乏就业指导”(8.45%),“求职方法技巧欠缺”(9.32%)。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亟待加强,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还有人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和缺乏相关必要准备,如“对招聘单位岗位信息缺乏了解”(6.15%)和“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5.86%)。这反映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缺乏有效的了解和沟通。
8、在校大学生认为的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办法
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办法
30.00%25.00%20.00%17.59%15.00%10.00%5.00%0.00%24.70%18.99%12.16%7.86%6.74%6.08%5.14%0.75%提高专调整择提高实提高综开辟就提高求加强就鼓励学业素质业期望践能力合素质业渠道职技巧业指导生创业其它 系列117.59%7.86%18.99%24.70%12.16%6.74%6.08%5.14%0.75%
大多数大学生较为理性的认识到应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就业难的问题,24.70%的人认为应“提高综合素质”,18.99%的人认为应“提高实践能力”,17.59%的人认为应“提高专业素质”。通过这些实际的自我完善,达到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目的。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应跳出原有的局限思维,拓宽自己的眼界,调整就业的思路,例如“开辟就业渠道”(12.16%),调整心态,放底架子,在能力没达到时到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更务实些。“调整择业期望值”(7.86%)。
还有人认为应该掌握各项求职方法,如:“提高求职技巧”(6.74%),“加强就业指导”(6.08%)。
9、在校大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所做的准备
为就业所做的准备
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学习就加强专参加校参加公业知识业学习园活动司实践兼职了解招接受就聘单位业指导情况24.34%14.69%14.12%10.08%9.16%8.09%10.08%7.88%1.56%其它尚未准备7.88% 系列114.69%24.34%14.12%10.08%9.16%8.09%10.08%1.56%大学生在准备方面比较现实,并且他们的准备是针对他们认为应聘求职时最重要的因素而做的。
针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他们所做的准备是“加强专业学习”(24.34%),“参加校园活动”(14.12%),“参加公司实践”(10.08%),“兼职”(9.16%)。
针对“求职应试能力”和“了解招聘单位情况”所做的准备是“学习就业知识”(14.69%),“了解招聘单位情况”(10.08%),“接受就业指导”(8.09%)。
由于所调查对象仍然在校,就业压力没有毕业生紧迫,因此还有7.88%的人尚未准备。
10、在校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最欠缺的地方
学校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最欠缺的地方
50.00%40.77%40.00%30.00%20.00%10.00%0.00%17.30%20.63%11.15%7.32%1.83%1.00%培养比较完善1.00% 实际能力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求职能力专业素质系列140.77%17.30%20.63%11.15%7.32%其它1.83% 调查结果显示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学生认为求职最重要的因素恰恰是他们认为学校对其的培养所缺乏的地方,如40.77%的人认为“实际能力”(40.77%)是学校培养缺乏的,其次是他们认为学校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到位。而社会上反映的当代大学生的品德缺失问题被当事人们认为是学校对相关方面的培养欠缺,这表现在大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品德修养”(17.30%)这一项的培养有待提高上,不过这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对品德修养或者提高为职业道德的注重。反而被外界质疑的大学的专业培养方式方法却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这表现在大学生认为学校对于“专业素质”(7.32%)这一项的培养有待提高的比例较小上。
七、结论建议及解决方案:
首先,大学生的个人期待过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当前大学生不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而这些就致使他们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待。
其次,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目标盲目,不了解单位的招聘信息情况,单位也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次,大学生的能力问题,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因此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偏差。东部沿海或大城市等发达地区就业形势良好,并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虽然需要人,但却很少有人去;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宽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技能。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来提高我们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呢?
首先,我们广大学生应适当的降低“期望值”。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大学生数量却呈几何倍数增长,因此大学生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作出正确判断,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
其次,掌握现状。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真实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现状,进而对比二者之间的异同,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再次,重视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 才。,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
最后,调整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
附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所处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是否打算从事与你专业相符的工作?()A.与其专业相符的工作 B.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C.不确定。
4、您希望在哪种单位就业?()A.私营企业B.国有企业C.外资企业D.政府机构
5、您认为您所读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A.很好B.一般C.不清楚
6、您对未来月薪的期望是多少?()
A.两千元以下 B.20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你认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是哪里?()
A.回家乡 B.珠三角 C.长三角 D.津京唐 E.华中地区F.西部地区 G.西南地区 H.东北地区 I.国外 J.其他
8、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A.家人期望 B.个人兴趣 C.行业热门程度
D.与自己的专业或专长 E.导师的影响 F.男(女)朋友的影响
9、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其他 G.A.缺乏就业指导 B.实际能力不足 C.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D.对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E.对社会缺乏了解 F.专业构成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G.对招聘单位岗位信息缺乏了解 H.对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了解
10、你认为的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A.提高专业素质 B.调整择业期望 C.提高实践能力 D.提高综合素质 E.开辟就业渠道 F.提高求职技巧 G.加强就业指导 H.加强创业 I.其它
11、你为以后的就业所做的准备是什么?()
A.学习就业知识 B.加强专业学习C.参加校园活动 D.参加公司实践 E.兼职 F.接受就业指导 G.了解招聘单位情况 H.其它 I.尚未准备
12、你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最欠缺的地方是什么?()A.实际能力 B.品德修养 C.心理素质
D.求职能力 E.专业素质 F.其它 G.培养比较完善
2.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二
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口率最高仅在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方向不对口,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无法按照意愿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往往屈就于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中,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前的专业对口情况,我们以对本校16个院系的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23分,回收400分,回收率94.6%。调查对象的结构分布为:研究生占4%,本科生占68.3%,专科生占27.7%,男生占64.5%,女生占35.5%。主要是从学生对自己就读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对自己就读专业的了解,专业对口的考虑,单位的选择,就业地域的选择,薪酬高低,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和意见,自主创业考虑的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
1 关于就业取向的调查结果
1)在选择专业时,对自己所选专业的发展方向的认识及对此专业的就业情景的态度,调查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2)在选择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及注重用人单位的哪些方面,调查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3)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关于专业与就业方面的指导的知识,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4)在求职时,如果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竞争较大时,您会采取怎样的态度,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5)在自主创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2 关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随着大学毕业生求职热季的到来,不少学生抱怨:用人单位的“专业限制”影响了他们求职。如果丢掉了专业,“我到底能干什么”又成为困扰他们的新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前途而妄自菲薄,特别是进入毕业生求职热季以来,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专业不限”的招聘条件,总能吸引不少求职者。一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称,尽管法学是热门专业,但招聘单位需要的往往是有职业资格且有从业经验的人,像他们这样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机会并不多。据了解,目前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文科和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忧虑的就是没有工作经验和“实用技术”。在他们眼里,这两项“硬指标”是企业招聘时特别看重的。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的发展方向都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就像如果认为学中文的只有做了编辑、记者才叫对口,这样的看法就是存在了误区,也不符合当下的就业发展形势;25.3%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知的,只有16.1%的大学生比较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生对所学专业处于迷茫状态,不了解,甚至还不清楚所学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对专业培养定位不清;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知之甚少,处于信息闭塞状态,不会正确使用所学专业搜集与就业相关的政策与信息。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企业到处招聘,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调查还可以进一步发现,现在不少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讲实惠重发展的趋向,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事业的发展平台和收入的占总数47.5%,其次是听从家里意见安排的占21%,工作环境占12.5%,专业对口占10.8%,其它等城市因素的占8.2%。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看中的最主要条件是“个人发展空间”的占22.7%,“薪酬高低”的占33.8%,看中“发展情景”的占18.4%、“日后要从事的岗位”的占16.3%。从择业考虑因素看,也是把单位的实力和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发挥专长。在对“专业对口”与“优厚待遇”之间的选择时,更多的毕业生是看重“优厚待遇”,在对“个人发展空间”与“薪酬高低”之间的选择时,不少的毕业生更看重“薪酬高低”,可见在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已经不是大家首要考虑的因素了。这表明新一代的大学生择业心理普遍趋向实惠,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缺乏较高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
学生在回答“如果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竞争较大时,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时”,优先考虑的前两项是:“选择不对口的工作,先找到工作,减轻负担”,“继续考研,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9.7%和37.6%。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大部分学生都会以获得某一具体的社会劳动岗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获得自身生活资料的来源,即维持生计作为首要就业目的。而面对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上,“学以致用”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仅有12.7%的大学生把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第一标准。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3 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问卷的详细分析可知就业观对于学生就业和择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针对一些不良的就业观念需要及时采取一些对策,及时纠正。但改变就业观念的不应该仅仅是大学生自己,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给予政策支持;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用人单位要按需录人,降低进入门槛;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3.1 社会层面
1)政府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政府与学生个体和高校个体不同,它掌握着全面的信息,因此,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
2)政府要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就业;
3)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4)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
3.2 学校层面
1)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真正依据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出根本性调整,专业市场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专业设置,大胆尝试推行新专业,创新开展个性化专业,推进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实用化;
2)高校要科学预测社会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的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胆的尝试特色专业的培养,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出现了专业趋同现象,造成人员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而部分专业人才奇缺,给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造成很大困难;
3)高校专业设置不要过于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力,适应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在紧跟市场的同时,又要促进教育教学的丰富性。要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在更大程度上打破文理界限,使学生在学有所专的基础上还能够博学多才,使学生具有更为完备知识体系和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既要求“分化”,又要善“综合”;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活动过程中的角色也由原来的计划安排、就业管理向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转变。因此,必须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3 企业层面
1)企业应该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纳更多的人才;
2)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更趋务实,不应该过于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或者生源地域歧视等,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实用性人才受中小型企业的欢迎;
3)用人单位要改变用人观,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录用人才,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的价值会更有效更直接地体现出来,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3.4 个人层面
1)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抛弃“精英意识”、“白领意识”,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评价自我,把握好就业形势。应树立“就业就是创业”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新就业观念;
3)要进行全面学习、终身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力,为实现就业和在工作岗位中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第一选择,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机会选择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也有更大的资本实现自主创业;就业更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更广泛的社会学习的开始。只有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工作经验,提高办事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当下讲,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维持住工作岗位;长远来看,能够在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4)要完善自己的心智和情商,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的自我调节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挫折和失败都在所难免,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塑造一颗勇敢的心灵,用内心的力量化解人生的遗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
5)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跨入学校大门开始就要为就业制定一个阶段性目标,按“专才基础上的通才、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来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
6)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划好未来,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的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率,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专业是否对口仍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总会先从对口的工作岗位着手。大学生在找工作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大学所读专业成绩不错的,未来就铁定要从事该专业岗位;要是跨专业找工作,就要承担风险、内心不安。但是在严峻的就业情况下,学生要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无法调整面临跨专业的心理恐惧,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怀疑,最终影响就业心态。
大学生不妨利用在校选修课的机会,多方面充实非对口专业方面知识内容,积累更多学习知识,这对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调整就业心态很有帮助;也应该多方面了解专业内的职业细分,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能做什么,这样在找工作时定位可以更加准确。高校的专业改革也会使专业的口径变大,就业面也会来得更宽。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为了清楚了解社会、学校以及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该文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取向,专业对口,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2010就业形势分析报告[EB/OL].[2010-07-08].育恒教育网.
[2]大学生跨专业就业“风光无限”[N].羊城晚报,2009-05-11.
3.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三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已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金融风暴袭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宽松的就业政策,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就业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一、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总体形势保持稳定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积极配合、大学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这些使浙江省大学生2009年的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浙江全省20~24岁的青年大学生的失业率为6.3%,与近几年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2、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
金融危机的蔓延使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不断受到影响,就业不可避免遭遇寒流。受供求双方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局势趋于紧张。一方面,受大学连年扩招的影响,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屡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23.3万人,比2008年增加1.8万人,增长8.2%。另一方面,企业用工又受经济发展趋缓、经营困难的影响而大大减少,企业关停(减)产、休假和裁员现象普遍存在,企业用工需求趋于谨慎。2009年一季度,浙江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增反降,同比减少1.6%,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就业岗位的供需失调,使得大学生就业更为艰难。
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巨大冲击,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在积极的政策引导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6月20日,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68.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0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生的签约率分别提高了6.5、8.7、2.3个百分点。
二、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分析
2009年,浙江省统计局对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就业压力。据温州市的调查显示,有64.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较大;31.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应该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只有4.3%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调查显示,“缺乏实践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人数多”和“金融危机引起的岗位减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外两大主要因素。有27%的大学生和57.1%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其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这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而从2004开始大学连年扩招导致大学生出现“过剩”,使毕业生年均增长18.2%,高出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增速14.6个百分点。此外,有25.5%的大学生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减少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应对就业压力的措施
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预期,积极应对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大学生择业趋于理性化,开始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态度,把长期职业发展放在首位。其次,应届毕业生主动降低月薪期望值。据温州市的调查显示,在回答“若求职状况不尽人意,你是否会降低标准”时,有20.0%选择“是”:有70.2%选择“会调整期望值,但不一定降低标准”;只有9.8%选择“否”。面对目前的求职难状况,调查中有4.6%的受调查者选择可以接受1000元以下的月薪,有64.1%能接受1000~2000元的月薪,有19.3%要求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12.0%要求月薪在3000元以上。可见,月薪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的,占了大学生的三分之二。再次,大学生能积极转变就业理念,不再一味地追求专业对口,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地在现有岗位上积累经验。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发展的需求。最后,创业是就业之源,以创业促就业,变被动为主动,是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一种积极思路。据浙江万里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6%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就业压力大的话,会选择自主创业。
3、满意度指标分析
从一项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己主动应聘的占77.6%,依靠学校提供信息应聘的占14.2%,亲属帮忙找工作的占7.6%。可见,大学生能正视就业压力,努力开拓就业渠道。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经大学生的自身努力,有53.2%的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12.9%有工作意向但没有最终确定,33.4%尚未找到工作。调查中,大学生能较快地适应新岗位,在工作、收入及毕业去向方面,达到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分别占96.1%、85.4%、90.5%。同时,对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有33.3%的认为“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27.2%的认为“专业不好,社会需求少”:22.8%的认为“不着急找工作,看看再说”;10.2%的认为应该“继续读书”。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给予支持,不断拓宽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大学生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融入就业大环境,在新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1、创业创新,打开发展之门
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配套相关政策与措施,通过推进校政、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多渠道毕业生创业培训,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但是,由于政策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使得大学生和企业对具体的政策知晓率均偏低,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是说不清、弄不明。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各种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打好大学生创业创新政策的组合拳,真正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
2、求真务实,增强服务意识
正是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不充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念与实践的脱节,从而导致了就业困难。政府通过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志愿服务西部和省内欠发达地区的方法,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锻炼的机会,更为政府转变服务职能、优化基层服务意识打好了基础。
3、实践积累,提升工作质量
2009年初,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发放教育消费券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实践能力。据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处的调查,两校的教育消费券使用率分别为40%、30%左右。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了学校“理论教育为主”的不足。而大学生见习制度更成为了恩惠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的良方,帮助大学生们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据统计,2008年杭州市认定了74家大学生企业实训基地,共接受实训学员3914名,实训后留用率达到75.9%。可见,只有将理论运用与实际,才能不断提升素质,成为新时代发展的翱翔之鹰。
总之,要积极发挥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向良性发展。
4.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四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我市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市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4.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3.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树立基层意识,创业意识和奋斗意识,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把握自身特点,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学会捕捉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5.关于大学生的就业分析与调查报告 篇五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有了危机感,不再觉得自己未来可以不经奋斗,就一片大好了。同时,各个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就大学生就业的几个热点问题,总结如下
一.大学生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原因何在?
再次,我觉得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作为企业,他所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肯定是建立在员工能为他提供经济效益。显然,能为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那么一个本科生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据调查:1.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研究和开拓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另外,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分配到这些单财政还负担得了。现在,党政社团、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有企业每年也要减出几百万人来。现在还有很多人能从这种思想中走出来。
6.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调查报告 篇六
社会实践主题:大学生就业创业
社会实践参加者:杨楠 时间:2015年2月10号
地点:扬中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经过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二、目的及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我校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特点和自主创业心态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高校学生重要课题,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状况,特地开展了这次关于大学生就创业的调查,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同学们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着重调查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在自主创业遇到的困难。从而促使同学们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通过问卷设计以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活动状态及有关择业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三、调查建议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二)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三)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四)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外国语学院 12东商英2
7.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 篇七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高校毕业生到去年底总体就业率90.6%, 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26.2万人。与此同时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2011年毕业生总体在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为72.2%。其中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 仅为68.7%。所谓“落实率”, 是调查将已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6项情况视为“已确定去向”, 即就业已得到落实。
可见,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客观的数字并未真实的反映出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在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机构的快速增加,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 随着教育机构的非良性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面临众多问题。实际状况表明, 如今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 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获得的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以及自身价值的能力。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求职面试能力。基础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包含良好的职业态度、理解力、执行力, 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大学生的基础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 对工作岗位缺乏热爱与理解, 过分计较自己的得失, 很少从集体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环节应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二) 就业心理
大学生的毕业年龄一般是在22~24周岁,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有思想、好冲动、接受事物快, 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一部分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心理发展和生理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 再加上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 知识结构不完善、不系统;以及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造成观念意识不同等因素, 其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仗着年轻气盛在投递出去的一封封个人简历杳无音讯之后, 开始抱怨时运不济, 继而自我怀疑, 导致情绪低落和对求职渐渐失去信心。2) 大学生人为的增大挫折感, 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产生强烈的自卑感。3)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浮躁、盲从, 缺乏方向感。4)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中国父母不惜代价培养子女成才进而改变命运的夙愿。家庭对子女有较高的就业预期,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家庭和经济比较困难的城镇家庭, 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 在无形中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三、就业途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1) 报考公务员近年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招聘考试等一系列国考, 报考人数屡创纪录, 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报考一个工作岗位, 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壮观景象。2) 大学生参军缺乏理性的思考。近年来, 每逢征兵时节, 在校大学生弃笔从戎新闻屡见报端。尤其在大学生士兵优抚待遇不断改善的情况下, 呈现出火暴的大学生参军场面, 但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部分大学生应征入伍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冲动”, 导致了参军动机和“现实”的冲突, 诱发不满情绪, 另外, 对自己权益不明非但不能维护自己应得权益, 反而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误解。有意向参军入伍的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参军政策, 鉴于媒体、网络信息一贯零散, 征兵主管部门要整理出大学生政策, 说明权利和义务, 并统计往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在部队的表现予以公示, 让大学生理性踏入军营。3) 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主战场的同时。实际上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同时存在, 除了毕业生就业愿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以外, 这几年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一般毕业希望找到未来的工作收入高、工作有趣、发展前景好。随着通货膨胀和企业商务成本的急剧增加, 企业希望员工入职后马上能开展工作。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人才录用的标准是来则能用, 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储备机。4) 大学生到边远地区锻炼或者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其中95%的人支持毕业后自主创业, 同时78%的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 但是最后从事自主创业的不到6%, 想创业和实际创业的比例反差如此之大, 反映出大学生关于创业的“矛盾心理”, 一边是理想, 一边是现实, 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比如经验不足、中和素质较差, 另一方面也是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导致。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但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 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 在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5) 高校盲目的追求就业率, 将毕业生就业率做成了“面子工程”。每年的9月份, 教育部门会公布各大高校和各专业的初次就业率, 以便在招生过程中供考生参考, 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但将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走了样, 违背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 教育部公布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本意是好的, 是为了让各高校所设的专业更接近市场需求。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将“就业率”当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来做。一些高校出现盲目地追求毕业生就业率, 变相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交流中心来提高就业率。
四、结语
就业质量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 而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 也关系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使大学生获得职业成功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工合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弃笔从戎后的思考, 2011.
[2]李宝芳.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职业时空第七卷[M].第七卷, 2011.
[3]张瑞雪.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第31卷第4期, 2011.
[4]黄秀玲.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探索.社会发展.
[5]杨平.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一点思考和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6]李俊春.基于中美比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职业技术, 2011.
8.关于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思考 篇八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1向用人单位提交虚假的自荐材料
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够抬高自己“身价”,求职应聘前费尽心思撰写虚假的自荐材料。据报道,招聘会前夕,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没能拿到相应的“硬件”,便采取做假证的方式来“补救”。其实假象能瞒过一时,却不能瞒过一世,如果被用人单位查出就将面临着被解雇或辞退,甚至承担法律责任,后果将很严重。
2笔试面试时弄虚作假
过于夸夸其谈,过分夸大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随便答应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条件。这与提交虚假材料相比,更容易被用人单位识破,将会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3违约毁约随心所欲
一些大学生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为“保底”起见,遇到差不多的单位马上签约,然而一旦遇见更好的单位并被录用,便有了违约之举。毕业离校之后,有一些毕业生认为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就在未经单位同意也没有取得单位谅解的情况下,拒不到用人单位报到;有些毕业生报到后对单位不满意,又没有合适的理由提出违约,就以家庭有困难、男(女)朋友在异地等原因骗取单位同情然后解约,到学校申请改派时的理由又是单位裁员、工作安排不对口等对自己有利的说辞。大学生的主观随意违约,不但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还有损学校声誉,同时自身还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偏差
由于大学生自身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在校时间长,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很容易造成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功利心理等,引起自身价值取向的偏差。
2社会虚假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诚信缺失的现象比较常见,一些造假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获利不小,而诚信的人却常常受到奚落甚至利益受到损害,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耳濡目染必定会受到各种不正之风的腐蚀,这些都使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3道德教育缺失
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忽略基本的道德教育,忽视应先学做人而后才能成才的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对孩子提出要勤奋学习、要多才多艺,却漠视做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只把追求高升学率当作根本的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使是在道德教育上,也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应对自己负责,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忽视对学生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环境,必然影响学生养成诚信的品格。
4招聘条件虚高的诱导
用人单位过高的招聘条件客观上也促使部分毕业生不得不“刻意”包装自己的材料。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有的职位明明只需本科生,却要求研究生;有的职位明明只需应届毕业生就可以胜任,却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有的职位明明大学生都可以胜任,却偏要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英语六级。这样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部分大学生简历假造。
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几点思考
1着力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实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
2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教育环境,使校园成为培养诚信品格的沃土
一是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示范,做学生的诚信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
二是学校要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育人的一项突出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不仅会“做事”的人,更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真人”。
三是专业教育与职前教育相结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朱镕基任总理期间3次为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不做假账就是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同的职业都有着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从政要有政德,为师要有师德,医生要有医德。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是我们对人才的最高评价和期许。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要讲诚信,讲大义,爱岗敬业,勤奋奉献,精益求精。立足平凡的岗位,创造一流的业绩。
四是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广播、校报等传媒进行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从制度上保证诚信教育实施到位,通过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诚信表现情况,对大学生进行约束、教育、指导和提高。如果没有诚信档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状况只能凭借与毕业生接触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来进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短期的、不完整的,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因此,建立开放式的诚信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让用人单位能够通过诚信档案中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来进行一个完整的、可靠的评价。与此同时,建立诚信档案也是开展大学毕业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一种写实的记录,它对学生的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描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学生诚信档案有着积极作用。
4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监督作用
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对于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高校要在大学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选人中发挥监督作用:一方面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以及大学生的诚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在发放三方协议时做好编号工作,保障每人只拥有一份协议书。完善签约管理系统,建立严格的签约登记制度,防止毕业生以丢失协议书等各种假借口骗取就业协议。要以对用人单位负责的态度,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毕业生信息,保证用人单位选拔到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以对大学毕业生负责的态度,了解清楚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仔细审核用人单位的招聘材料,确保向毕业生推荐信用记录良好的用人单位。对于少数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高校应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5用人单位要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
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恰当合理的标准,确保选拔的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不能为了提升单位的声誉,一味拔高选人标准,这样做一方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使用的成本,招聘来的大学生不能才尽其用,没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长期下去人才也很难留住。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诚信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诚信做人、成功就业,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09-18
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问卷10-18
关于大学生就业致两会的信08-18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11-27
关于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06-29
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11-13
关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调查报告07-17
关于大学生医保问题的调查报告08-13
关于大学生创业观念的调查报告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