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数字档案馆

2024-10-22

海南省数字档案馆(精选8篇)

1.海南省数字档案馆 篇一

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构想(2005-2010)

一、序言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31.11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2.95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市县属机关、企事业档案室2300多个,室藏档案约60万卷。除极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市县级档案馆硬件建设较差,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过少,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纳入本地、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分。除海口、儋州、澄迈等少数几个市县外,大多数市县都仅配置一台计算机,而且档次很低。有5个市县档案馆没有复印机、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18个市县档案馆中,仅有3台消毒设备。省属厅局单位档案室设备配置情况相对较好,省属机关、企业事业档案室拥有电子计算机167台,服务器17台,复印机60台,分体空调机171台,去湿机95台,消毒设备为零。档案管理被评为省一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㈢人才队伍情况。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全省共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2012年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部门)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和海口市数字档案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内部局域网,主要是局(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公文、信息、会务、督查及档案采集、整理、管理、鉴定、检索、编研、利用、数字化等主要业务网上办理,为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铺设道路。行业广域网,就是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工程,建立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及与全省各市县档案局(馆)联网的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专网,实现省直机关内部网间网的横向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与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室之间纵向的政务信息传递、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等。社会公众网,就是依托各级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局(馆)省级档案门户网站,在网上发布公共信息和档案信息,力求在解决网络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和系统专业网上进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的网上查询和浏览服务,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对全省档案信息网络实行统一管理。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规范和数据格式,建设一批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信息数据库、典藉史料数据库、各种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㈠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⒈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到2006年底,海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到2012年底,省级机关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达到100%,市级机关要达到80%,县级机关要达到60%。⒉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目前,海南省档案馆和海口市档案馆已建成局域网。到2005年底,三亚、儋州两市档案局(馆)建成内部局域网,其他市县档案局(馆)争取在2007年底以前建成内部局域网。有条件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应积极建设内部局域网。⒊接入党政网平台。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要按规定要求接入市、县党政专网,并通过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省档案馆互联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⒋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各级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应当购置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⒌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各级档案局(馆)应当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㈡全力开展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⒉开展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要有步骤地开展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制定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计划,安排适当投入,逐步开展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档案全文数据库。⒊稳步推进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5年底,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分别建立语音、视频和静态图像数据库,并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研究,争取成为全省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以及机关单位档案室也应当尽快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7年底,各市县档案馆都必须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任务。㈢筹划建设省、

市数字档案馆。海南省档案局要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安排,在2005年内提出《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方案》,争取纳入次年的省级信息化建设计划项目予以实施,逐年完成。海口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程也要同时启动,力争早日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有: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四个平台建设:⑴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党政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络三个平台组成。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党政网络平台,连接各市县委、政府计算机中心,实现市县档案馆与进馆单位档案室网络连接,通过省党政内网的光纤主干线路将全省档案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市、县档案馆必须与本地信息部门配合,使档案馆的布点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是数字档案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⑵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采集,进馆单位数据采集等工作。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照片档案采集、多媒体档案采集、资料信息采集等平台。⑶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磁带备份系统等设备,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发布工作。⑷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一是馆内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等功能。二是国际互联网档案信息发布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站建设,提升现有档案网站的功能和质量。三是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开展档案信息发布,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抓三个类型的数据库建设:⑴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各进馆单位档案目录数据。⑵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文本数据,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⑶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㈣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⒉开展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按照文档一体化原则、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以及机关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的要求,2005—2006年,在三个以上省直机关、五个以上市直机关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试点。至2012年底止,有20%的省直机关建成数字化档案室。⒊继续进行《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研发,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软件定型并予以推广,以满足机关办公自动化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⒋抓紧构建省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省档案局(馆)利用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在2005年初,进行有关调研、设计概念模型、制订政策框架、设置与发布电子文件标准,建立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有效工作机制,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利用电子文件提供有效服务。对电子文件海量存贮与安全保管技术进行研究,使得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像纸质文件一样得到永久保存。至2005年底,初步建成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㈤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⒈继续推广先进、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按照“相对统一、标准通用”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软件。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对文档一体化应用项目提出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做好文档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融合。⒊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各级档案局(馆)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和政府上网工程。各市县档案局(馆)均应对现有档案公众网站(主页)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尚未获得独立域名的市县应在2006年底以前办理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管理,并且要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以及已公开的文件、档案全文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档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公开政务信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将海南省档案网站——“琼兰阁”建设成具有海南特点,档案特色,较高水平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㈥抓紧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加快研究和制订我省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⒉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各级档案部门都要学习、宣传与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省档案局结合全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海南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在今后几年,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优先制订本地区电子文件归档及档案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十一五”期间,急需制定的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有: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地方标准)⑵《各类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地方标准)⑶《档案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⑷《网站资源归档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⑸《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⑹《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⑺《录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⑻《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⑼《数字档案馆设计与建设规范》(行业标准)⑽《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行业标准)⑾《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行业标准)⑿《数字化声像档案著录规则》(行业标准)⒀《多媒体信息采

集操作规程》(行业标准)

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㈠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级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㈡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三网一库一站”和电子文件管理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格局。档案信息化要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1.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2.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3.

范文网

2.海南省数字档案馆 篇二

王庶华是海南永兴镇纯雅村人, 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 上世纪20年代末曾任黄埔军校教官, 与陈济棠、陈策和周恩来等人交往甚笃, 而后, 一直在广东行辕任高参。1949年, 国民党政府将海南岛改为特区, 王庶华将军被任命为海南特区离岛管理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负责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等岛礁及其周围海域的防卫和开发工作。王将军任职期间, 致力于四沙的建设和防卫工作, 先后与日本签订了出售东沙海人草和共同打捞南沙海域沉船的协定, 还与越南签订了以西沙鸟粪换大米的议定书。在防卫方面, 1949年9月, 王庶华亲率一个连的海军巡视西沙和南沙, 其旗舰“海礁号”在南沙最大的岛礁———太平岛上停留了一个星期, 王庶华离开前在原有驻军的基础上再增派一个排的兵力留驻太平岛, 并亲自书写“南陲永固”四个大字, 署上“海南特区离岛专员公署专员王庶华”等字样, 令士兵竖碑以志。据其回忆, 此次巡视从东沙出发, 途经西沙至南沙, 所到之处, 除中国水兵及渔民之外, 并未发现任何外国舰艇在南海海域出现, 也未有任何国家的政府对中国海军的巡弋提出不同意见。从南沙归来后不久, 王将军便移居香港。

1989年春, 为驳斥越南无理侵占我南沙群岛岛礁的野蛮行为, 王庶华将军受邀与中国海军和外交部有关人员在广州进行会谈, 外交部等部门与王庶华谈话的录音, 以及王庶华曾任海南特区离岛专员公署专员的历史事实发表后, 有力地反驳了越方的无理诉求。

3.海南省数字档案馆 篇三

摘要: 由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释放,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诉求下,数字内容产业属性不断受到重视,产业进程不断推进,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数字档案馆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寻求到新的发展契机,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 数字内容产业 内容提供商

随着信息化的横向发展与纵向深入,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档案领域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将档案信息化付诸于实际的主要形式。目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在青岛、上海、深圳等地已初显成效。尤其是2010年6月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发布,使档案领域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意义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政府对本土数字内容产业的积极扶持,数码学习、数码影音、數字出版、数字游戏等产业皆有所发展。中国数字产业拥有巨大潜力市场,而且外延增长潜力难以限量。

由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释放,在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诉求下,数字内容产业属性不断受到重视,产业进程不断推进。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数字档案馆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寻求到发展的新契机,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这里之所以选择数字档案馆,而不是传统档案馆,是因为,数字档案馆不仅覆盖了传统档案馆的所有馆藏,而且还可以链接网络中相关档案信息资源,更具有现代化的综合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凭借其数字化的优势,更容易突出传统的局限性,更有潜力和实力胜任新的角色。

一、数字内容产业的概述

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是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产品与服务的新兴行业类型。①

数字内容产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且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特定的产业分类体系,全球至今尚未统一。目前,对国内产业分类影响较大的是台湾地区,在台湾《2004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数位内容产业主要分为八大类,其中包含数字典藏。从档案专业的角度出发,数字档案馆作为数字典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即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介入到数字内容产业当中去,才能发掘新契机。

二、数字档案馆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导向性。现实当中,由于受保守的档案工作传统影响,数字档案馆在蕴含了丰富的数字内容的同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期望的效用。这不仅造成了数字内容的极大浪费,而且使得数字档案馆的成本大幅上升。然而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使得我国相对保守的信息环境逐渐得以改善。这不仅扫除了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服务中的众多障碍,而且为数字档案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当前来说,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势头火热,而且对数字内容的需求相对旺盛,如果在信息公开的权限范围内,将数字档案馆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提供商,不仅会使大量的数字内容通过多种渠道真正服务于用户,而且在其产生收益的过程中也会大大缓解其建设、管理和维护成本。

2.现实参考性。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和数字内容产业的扩散,传统的文化内容行业必将诞生新的产业格局。部分行业已经开始主动调整自身传统的行业定位,以寻求更为积极的生存方式。在国际上,一些大型传媒公司已经将自身定位为内容提供商。在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是出版行业。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年增长率超50%,这使得传统出版业逐渐意识到了自身重新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星出版社副社长于九涛表示:“未来的出版社要想存活,必然要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最终的呈现形式则根据不同的‘内容运营商的需求进行自行选择。相较于在数字出版业起家的企业而言,传统出版社的最大优势在于掌握丰富的优质内容。”②

传统的出版行业在转变,这对档案行业,更确切地说,是对数字档案馆具有更直接的现实参考性。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数字档案馆无须受到太多的传统约束和时空、技术限制,有能力尽快地完成向内容提供商的转变。

3.需求保障性。用户需求是一个行业长久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档案行业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档案信息的开放程度较低,从而直接制约档案信息的需求量。然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发布,以及档案服务民生的特性逐渐显现,档案内容信息需求量逐年上升。因而,数字档案馆的内容建设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使得数字档案馆在为民众提供了开放、便利的查阅条件的同时,大大拉动了档案内容信息的需求,并试图创新性地挖掘用户的新需求。就目前用户需求的趋势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对内容信息的需求量也会节节攀升,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无意识地渗透到数字档案馆中来,因为事实上,用户根本不关心内容信息出自哪个部门、哪个单位,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能够得到个性化、全方位的需求所带来的满足感,这些因素也都会潜移默化地促使数字档案馆向内容提供商转变。

4.数字档案馆的本质优越性。数字档案馆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许多优越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就承担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而言,我们主要从内容层面上将其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广阔的内容来源渠道。(1)电子文件的接收与长期保存。电子文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在目前的馆藏结构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除了早期的以磁介质等为载体的电子文件外,当今信息社会也产生了并且在不断地产生巨量的电子文件,档案部门以物理归档和网络归档两种方式将这些电子文件接收进馆。实体档案馆接收和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直接地或经特定处理后应用于数字档案馆,从而源源不断地向数字档案馆输送数字内容。这是数字档案馆获取数字内容信息最为直接和便捷的一种渠道。(2)数字化的传统档案馆藏资源。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传统的纸质档案走向数字化道路实在是一种必然。目前,几乎所有的档案机构都已经深刻意识到馆藏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性,并且已经通过扫描等方式完成了部分档案的数字化。将这些传统的宝贵资源数字化,不仅是档案事业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必经之路。就目前而言,这种方式仍然是数字档案馆内容建设的主渠道。(3)网络档案信息的采集。数字档案馆的这种数字内容来源渠道目前尚不明朗,在国内探索性研究居多,实际可操作性研究居少,这主要是由资金、技术以及网络档案内容信息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所致。但我国网民众多,档案信息量巨大,因而这条渠道不可忽视。可以乐观估计,一旦这种方式趋向成熟,前景必定非常广阔。但就其所处发展阶段而言,现在尚为数字档案馆内容建设的一条辅助渠道。

二是多样性与个性化并存的内容。传统的实体档案馆,基于自身的性质和任务等原因,被赋予了广泛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保存和积累国家档案财富的功能,而且还有向社会传播档案信息,承担宣传教育,为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方面服务的功能。这便决定了实体馆藏内容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因而,由实体形态延伸出来的数字档案馆也会不可避免地具备以上特点。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强调特色化、个性化建设,尤其是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之初,特色化、个性化建设几乎成为所有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共识。一方面,这是基于现实的客观情况。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建立并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档案, 便于人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一个地区的过去, 有利于科学地规划、指导现在和将来。另一方面,个性化的数字内容将是数字档案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数字档案馆在数字内容产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从数字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需要稳健的资金来源。在中国,很多数字内容产业依赖风险投资生存,一旦遇到金融危机,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市场总体投资情况。一方面,投资者会希望从数字内容产业中寻找到具有增值空间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对资金运用的谨慎态度 ,可能会减少风险投资的金额和数量。这对于数字内容企业而言,必须尽快做出策略调整,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一方面应对可能面临的投资减少的危机,另一方面获得更多稳健投资者的关注。③

(二)从数字档案馆的角度来看,独立性问题值得关注。数字内容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数字档案馆来说是一个契机。作为内容提供商,数字档案馆不仅可以产生应有的效益,还能带动整个档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但同时数字档案馆也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首要的是独立性问题。

从学术背景来看,档案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行业背景来看,档案事业也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才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在数字内容产业中,數字档案馆作为内容提供商,通过获取经济效益求生存,通过更为广阔的信息服务渠道求发展无可厚非,但要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行业地位,切不可将“重新定位”和“失去独立地位”混为一谈,更不可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附庸而迷失自我,往往过分地商业化会使得行业发展背离初衷。

(三)双重版权问题。这里的双重版权问题是指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内容产业都面临着版权问题。版权问题将一直是制约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在开放性和可复制性较高的网络服务方面,侵犯版权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数字过程中侵犯版权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通过制定规律法规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版权问题长期悬而不决,这必将严重限制产业发展的步伐。对此,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对版权的监管和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行为,调动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内容产业的积极性,将是解决双重版权问题的重要途径。④

(四)双重数据安全问题。在数字化运作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既重要又敏感。数字档案馆所提供的数字内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其中可能涉及到诸如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方面较为敏感的信息,都有可能在数字内容产业中得到广泛传播, 一旦被别有用心地利用,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数字档案馆在承担内容提供商角色的同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把关,切实地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数据安全。

四、数字档案馆在数字内容产业中的前景

尽管数字档案馆作为内容提供商会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并非数字档案馆的特有问题,我们相信,如果加强同行业之间以及相关领域之间的协商合作,这些问题必将能够得到妥善解决。那么,数字档案馆的前景也将非常广阔。

事实上,当前数字化的产品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对数字档案馆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数字档案馆凭借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内容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优质产品,开展增值服务,必将在未来的数字内容产业中有所作为。

注释:

①罗海蛟,马海,李建平,樊宏,廖旭晖,赵哲仁,陆静,袁杰,徐晓美,朱吉如.上海数字内容产业预测与分析.中国信息界,2010(1-2).

②从“制造商”到“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社的转变之路(访新星出版社副社长 于九涛先生)http://www.chinavalue.net/figure/show.aspx?id=1702.2010-1-30.

③④ 中国新闻网.2010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874.4亿元.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11-18/2666775.shtml, 2010-11-18.

4.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 篇四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和建设成为我国档案界关注的热点.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有着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海量的存储、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高度的开放、信息的共享等优点,使传统的档案馆望尘莫及.

作 者:赵晓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妇女干部学院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年,卷(期):“”(8)分类号:G27关键词:

5.云南省乡镇数字乡村工作总结 篇五

“数字乡村”工程主要是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建设信息化的新农村。根据巧家县委、政府的安排,包谷垴乡“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完成了“数字乡村”板块信息,基础数据的更新,视频的查缺补漏和上传工作,现将2009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为了确保全乡“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对这项工作实行直接领导协调,并要求各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二是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业务骨干分成数据采集、图片采集、软件技术、数据录入、图片处理、质量审核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各科室抽调了电脑硬件、数码相机、车辆等设备,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二、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2日,召开了各村委会文书和抽调工作人员会议,结合我乡实际,一是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包谷垴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包谷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二是确定了8个村委会、33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78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三是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四是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成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高效率

一是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2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二是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三是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包谷垴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分管副乡长协助,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经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各科室筹集了6台电脑,7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14名工作人员,采集照片9人,整理文字材料的3人,采集数据2从。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农业局及时调集2万资金购置了电脑,按照乡乡业务量大小进行调剂,解决了器材不足的迫切问题。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663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节假休息日,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存在的问题

1、前期后台服务器性能不稳定,部分造成了返工和停工,影响了文字、图片编辑处理和数据录入的有计划、按步骤、全面推进。

2、数码相机、电脑等设备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栏目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栏目自然村没有,如学校、卫生所以及自然村党团组织活动阵地等,只能在村委会一级反应,自然村只能用文字信息反映,图片空缺。

4、“数字乡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上图片资料采集的季节性,从安排部署到要求结束的时间较短,造成了工作强度的增加,数据图片的质量把关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六、下步工作建议

1、增加经费投入,尽快明确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做好网络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巩固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

2、加强动态管理,乡乡、村委会和自然村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搜集、整理和发布,不断更新栏目内容。

3、在栏目设置上,应根据各地情况,设置相应的活动栏目,突出各地特色,反映农村实际。

4、在图片收集时间上,应考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时间季节性,确保栏目内容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6.浅谈海南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篇六

海南省地方文献工作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50~1965年。解放海南后,当时海南隶属广东省,为广东省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广东省政府对海南行政区的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一时期,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省立图书馆)大量地征集海南行政区各市、县的地方志及其它的有关海南历史、地理的文献资料。至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依然保存着一套完整的海南各市、县地方志;第二时期:“文革”十年。海南地方文献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第三时期:1977~1987年。这一时期海南省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海南行政区各市、县图书馆开始积极主动地征集、整理地方文献;第四时期:1988年至今。这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时期。海南建省后,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市、县图书馆都有专款作为征集地方文献的费用。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参与了海南省地方文献的工作。由于海南省高校图书馆很早就开始采用ILAS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建立中外文书刊数据库。因此,他们在参与海南地方文献建设的过程中就充分地利用了ILAS系统对地方文献书目进行数据深度加工,通过数据库建设,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的揭示,也为海南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海南省至今尚未有省立公共图书馆,而各市、县公共图书馆的资金、设备和人才都比较匮乏,尽管征集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但无力对征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二、三次文献,充分利用其价值。海南省各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对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在信息数字化的进程中,海南省主要的高校图书馆具备了各种现代化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设备、网络设备等。建立了校园网、宽带网。就海南大学图书馆而言,现有2台服务器,40多台终端机,微机近百台,读者可任意进入海南大学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相连接,从而随时检索到国内外的任何信息资料。高校图书馆征集的地方文献较公共图书馆少,而且他们没有公共图书馆在征集地方文献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正努力做一些专题数据库。如:海南大学图书馆正承担《海南旅游资源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收集古今中外有关海南旅游方面的文献,并将其整理、加工、建库;海南师范学院承担着《海南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将方便人们查找海南的古文献;琼州大学承担《海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数据库》的建设,该数据库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但各高校图书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安排和协调,所建立的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内容也显单薄。如何把海南省各市、县图书馆征集的地方文献与高校图书馆拥有的技术力量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海南地方文献数据库,值得探讨。

7.海南省数字档案馆 篇七

一、数字档案馆的优势

1. 便捷的传递和存储。

数字档案馆可集成和保存影像、声音和文字等各类内容, 并利用计算机任意编辑和组合, 在使档案内容丰富的同时, 增加了档案的可视性、可读性和编辑性。

2. 信息存储容量大。

一个ROM光盘和一张CD, 有着650Mb的存储, 和10万张的图形信息及1000册30万汉字的图书, 有着相同的存储量。

3. 浏览和检索便捷。

因为数字图书馆按照自身的逻辑关系组成网状结构, 彼此间相互联系, 同时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所以借助关键词, 并通过检索软件和数据库, 将用户所需要的资料, 迅速而便捷的查找。这样在使检索效率提升的同时, 也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检索。档案管理人员在网络平台上, 还可进行档案的归档、整理和收集, 最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电子档案在网络环境下, 可同时被多人在不同的地域内进行下载、浏览和访问, 同一份电子档案可在同一时间内服务于不同的用户, 这样会使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升[2]I0321。

二、高校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意义

1. 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对于高校档案建设而言, 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由于各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应用平台结构, 不仅数据有着较低的关联度, 而且比较冗长, 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在利用数字信息资源时, 需要在平台系统逐个进行检索。对所需信息进行读取, 不仅耗力耗时, 还与信息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而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 实现了信息的高效检索。

目前, 处理海量信息的瓶颈, 是如何实现数字图书馆中, 信息的检索、管理和组织, 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信息检索方法主要是基于文本描述和外部特征的检索, 无法对信息的实质内容和语义的关系进行表达和解释。而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56。这是一种基于内容特征的检索, 通过检索上下文语义环境和媒体对象内容, 实现一种快速的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 将传统的基于文本检索的局限性进行了突破, 通过直接分析音频、视频和图像的内容, 抽取语义和特征, 实现高效的检索。

3.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活动中, 管理和处置信息资源,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实现档案的重心由档案实体转变为档案信息, 加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 在高校管理中, 开始广泛应用各种程序、管理系统和信息传输, 这样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与新形势的需求相适应。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 就是建设以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为标志的数字档案[4]174。

4. 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

随着与日俱增的高校档案馆藏数量, 现行的存储往往具有非常有限的空间, 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恰恰能够缓解以上问题。在档案管理中, 正逐步引入档案数字化, 其关键技术是网络技术, 档案的利用、整理、鉴定和形成, 所受到的影响都非常深刻。而电子档案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档案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管理流程。

5. 档案充分开发利用的要求。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 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有机结合, 将档案信息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 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档案信息数据最大化的聚集。将档案信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的彰显, 改革传统的档案工作, 积极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

三、数字检索技术的特点和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运用

1. 基于内容的数字检索的特点。

作为一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 传统的信息检索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文件, 包括视频、音频和图像, 建立关键词, 或者索引信息为附加描述信息及文本标题, 建立关键词和存储路径之间的联系, 数字文件的检索通过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有以下的局限性存在于这种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中:由人工主题标引这种多媒体文件, 有着烦琐的工作, 无法与大量实时出现的新资料适应, 内容描述的主观性也不能通过人工注释来解决, 无法对在多媒体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进行描述。为了解决以上弊端, 改变和突破传统基于文本的检索方法的缺陷, 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字检索方法[5]18。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多媒体的特征和内容, 建立一种计算机的自动检索, 对目标对象和查询对象之间的相似距离进行计算, 检索条件是依据相似度匹配结果进行。它扩展了传统的关系数据库, 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不必进行人工标引, 规避了烦琐的工作, 通过自动提取和识别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内容, 将相似匹配作为查询目标, 进一步提高了检索结果的检全率。

2. 数字检索技术在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运用。

随着不断深入的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随之日益增加了各种数字化的多媒体档案。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 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和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各种录像档案也变成了视频档案。传统档案馆的基本功能也被数字档案馆所继承。所以,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是录像视频的利用与管理。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就是视频和图像的检索。在数字档案检索系统的开发中, 多媒体档案检索技术因为具有模糊化和自动化的特征, 而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它是由三大模块组成, 即检索、查询和索引, 系统在索引模块中, 借助于基于内容的图像索引技术, 将图像中的特征和内容, 进行自动提取, 针对同一张图像的内容, 用户不同, 认识也就会有所不同。由于世界各地已经遍及数字档案馆用户。所以对同一份图像资料, 索引模块往往会将多种特征提取出来, 然后在建立基于图像特征的索引, 实现快速访问数据库的功能。同时, 还需要组合多种图像特征, 支持系统的查询服务[6]58。

查询模块是一个重要的接口, 可实现人机交互。一个良好的查询接口可将各种信息毫无阻碍的提供给用户。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结构, 往往提供示例查询和图像查询两种服务。由用户直接提供具体的特征, 是特征查询的特点。它在专业领域的查询系统中, 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因为数字档案馆面向全球用户, 是一种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 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客户都能给出待查图像的特征。所以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 一般都是采用示例查询的形式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7]19。

2.基于内容的视频档案检索系统。它也是由三大模块组成, 既检索、查询和索引这和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有着相同的流程。但模块之间却不一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索引模块。由于视频内容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特征, 所以, 索引模块所提取的视频档案特征, 包括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两个方面。

查询模块。和其他静态档案及照片和图片有所区别的重要特征, 就是动态特征。它是用户对视频档案进行检索的主要内容, 它同时提供动态特征和静态特征的查询。查询模块也提供两种接口, 既示例查询和特征查询。由于视频档案流序列是二位图像, 所以关键图像帧被检索之后, 用户还可通过播放来快速存取或浏览视频片段[8]22。

总之, 在高校建设工作中,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它对高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 促进了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高校数字档案化建设还处于起步状态, 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不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以推动和促进高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而数字检索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问题。它所具有的模糊化和自动化的特征, 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促进了多媒体检索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不断深入的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 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结合传统的文本检索的方法, 一定会为数字档案馆的利用和管理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档案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就是档案的数字化。数字化档案建设可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 同时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予以丰富, 旨在实现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检索技术,意义,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捷, 刘迎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J].中国出版报, 2010 (1) .

[2]李萍, 汤红.浅谈加快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 2010 (10) .

[3]田滨海, 韩虹.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提高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4) .

[4]蔡丽萍.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档案管理.2011 (2) .

[5]史忠植.多媒体信息检索研究动态[J].计算机世界报, 1998 (3) .

[6]蔡巍, 刘玉照.基于内容检索多媒体数据库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3) .

[7]赵一丹.数字图书馆中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数据查询和检索技术[J].图书馆学刊, 2001 (4) .

8.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篇八

摘要:概述了我国关于数字档案馆服务的内涵、特点、服务理念及模式、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信息服务

数字档案馆服务是数字档案馆价值的最终体现,也是检验我们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部专辑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专门研究数字档案馆服务方面的文献始于2000年,从2002年起讨论数字档案馆服务的文献数量开始增长,研究方向也趋于多元化。

1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各位学者都认为所谓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从事档案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所需数字档案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档案信息需求的过程。具体说,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数字化多媒体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和规范性的加工以及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档案信息知识增值,并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存取服务的活动过程。

张永洁认为在数字化环境下,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将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以档案馆为中心转变为以利用者为中心;②信息内容及形式大大丰富;③信息及载体类型更加多样化;④信息服务智能化;⑤信息利用超时空化;⑥馆藏资源的无限扩大化。毕建新认为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特点为:①数字化信息资源极为丰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②数字档案馆的馆藏模式发生变化,从以传统的收藏和手工进行信息服务为主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进行信息服务;③信息服务日趋多元化、一体化;④信息服务对象的社会化;⑤信息服务手段越来越现代化。

2数字档案馆的服务理念及模式

服务模式是影响数字档案馆服务水平的因素之一,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模式可以是简单的检索服务,也可以是方式多样化的服务,如信息的浏览和检索、用户的网络化远程教育和培训、使用帮助、用户交流参考咨询等。不同的服务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网络用户的需求,我国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应该采用什么模式见仁见智,有各种不同意见。

刘明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阶段性出发来探讨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服务模式,认为成熟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应该是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建立的高度社会化、开放化、分布式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系统,它是以档案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档案馆工作人员为纽带、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服务方式与策略为保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活动,以达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集成化和信息服务个性化目标的服务工作模式。金更达、何嘉荪提出根据数字档案馆的任务和数字档案馆面临的软硬件环境,数字档案馆的最佳的模式应该是“基于元数据的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模式”,该模式由三部分组成:元数据集成、管理系统集成和分布式存储,通过集中在元数据仓库中的元数据,既为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关联性和长期有效性提供保障,又集成管理分布于外部异构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馆自身的电子档案并且提供一体化的检索和对外服务。袁红军认为数字档案馆服务模式应该是复合型分布式分层次服务模式、集成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梁萍则基于数字档案馆用户服务模式发展的动因分析,探讨了复合型分布式分层次、集成信息、个性化信息等新型服务模式,并指出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毕建新认为数字档案馆的体系结构是分布式的,它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也需要馆际协作,想靠单个数字档案馆就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数字档案馆时代,客观上也需要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模式向“协作服务”、“合作服务”的方向发展,建立分布式的信息服务模式。

唐艳芳指出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进程和档案信息全球化走势的加速,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形成了两种主流模式:特种馆藏型模式和服务主导型模式。特种馆藏型模式是将档案馆或相关机构的珍藏或特种馆藏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提供网上共享,服务主导型模式的资源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档案馆本身的数字化特种馆藏、电子档案、在因特网上有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它们用统一的界面向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服务。服务主导型数字档案馆强调档案信息资源与服务的集成,数字档案馆基于服务的集成就是建立数字档案馆集成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借助集成化的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来灵活调度多样化的档案资源,开展多元化服务。

管先海、刘伟、白桦认为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服务理念,是确定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策略、方式与模式、有效开展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想准绳和理论基础,是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灵魂。要做好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理念的问题,以适应和指导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实践。并提出信息知识服务理念、满足用户需求理念、跟踪用户服务理念、信息定制服务理念、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综合起来看,数字档案馆的服务理念与模式主要可归纳为四点:①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是“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②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是个性化的信息服务:③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是集成化的信息服务:④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是分布式的信息服务。

3数字档案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几乎渗透于社会的每个经济和服务活动之中。个性化服务是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信息服务业赢得更大服务空间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是一种信息服务,然后才是一种个性化服务,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信息服务领域内所呈现的一种社会特征。档案馆作为信息服务领域的一类重要组织,如何组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以网络环境为依托,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的个性化服务网络是当前档案界的研究重点。归纳起来,该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

耿志杰、黄世喆认为所谓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是指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诸多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背景、习惯、偏好和要

求,从而为不同用户提供充分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服务。陈昀欣认为数字档案馆的个性化服务就是数字档案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准确分析利用者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地将数字档案馆内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针对不同利用者的个性分别进行传送的服务。李永红认为数字档案馆个性化服务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每一位用户独特的信息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商品及其服务。黄小斯认为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馆根据利用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或是通过认真分析档案用户个人特征和使用信息的习惯,来发现其潜在需求,并主动地向他们提供可能需要的档案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数字档案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利用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通过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为媒介所开展的有效的、分层次的、多种类型的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能够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总结、推测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从服务的方式和过程来看,数字档案馆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定制、提供一对一服务、积累个性信息以提供推荐服务等。

3.2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

王斌认为数字档案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方式可以有信息分类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智能代理服务、垂直门户服务、帮助检索服务、呼叫中心服务六种服务方式。陈昀欣认为数字档案馆的个性化服务基本上以信息服务为主,在整个服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计算机都参与并充分发挥了作用,数字档案馆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工作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大大提高了服务的灵活性。张开森认为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类型:个性化推荐、个性化定制和个性化信息检索。

归纳起来,个性化服务的具体方式有七种:信息分类定制服务方式、信息推送服务方式、信息智能代理服务方式、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方式、信息帮助检索服务方式、数据挖掘服务方式、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方式。

3.3个性化信息服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耿志杰、黄世喆认为数字档案馆用户多元化与个性化、数字档案馆用户的“信息迷航”、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馆生存和发展、提高数字档案馆的服务质量四个方面使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成为必然。李永红认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由于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迫使社会利用者已不满足对信息的一般浏览和利用,而是要求能够为之提供一种经过筛选、整合、优化的信息,同时档案目录和检索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和广泛应用,利用者需要解决的难题将不再是如何查找档案信息,而是如何快捷有效地从档案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而个性化服务就是针对利用者需求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梁萍认为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用户个体与档案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数字档案馆用户档案信息需求心理、行为显现个性化,从而使个性化信息服务应运而生。

陈昀欣认为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适应当前网络信息服务新趋势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数字档案馆自身发展,可以壮大利用者队伍,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王斌认为数字档案馆实现个性化服务是网络信息服务趋势的必然要求,个性化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区别于传统档案馆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个性化服务有利于数字档案馆自身的发展,还有助于壮大档案用户市场,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张开森认为,首先个性化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区别于传统档案馆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个性化服务是数字档案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服务有助于数字档案馆培育壮大用户市场。

由此可以看出,个性化信息服务不仅是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4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其他方面的研究

4.1数字档案馆利用咨询服务

唐艳芳在其论文中指出数字档案馆已成为档案馆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对此研究者们倾注极大的热情,对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特征、功能、总体架构、技术条件、运作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人们对数字档案馆的认识一步步深入。然而,在众多的关于数字档案馆的论著中,档案利用咨询服务工作却很少论及。这可能与我国实用型数字档案馆未能建立起来,相应的利用咨询服务工作尚未展开有关。

4.2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中的法律问题

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不可避免地会给相关主体带来损害,因此数字档案馆在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应当在满足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的同时,充分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与相关主体的利益,避免相应的法律风险。因此,大家提出了两项保障措施:①构建数字档案馆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②强化技术保护措施,控制档案信息二次传播的范围。

王晓梅、向立文指出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服务涉及一系列著作权问题,包括传统档案的数字化著作权问题、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等方面。加强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著作权保护,有利于保障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并提出四个措施:①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②建立健全著作权保护制度;③与档案著作权人协商,获得著作权人许可;④加强档案信息的技术保护。

5结束语

上一篇:四年级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卷下一篇:幼儿园情绪管理培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