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预案

2024-09-26

教学设计预案(精选8篇)

1.教学设计预案 篇一

教学设计预案

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在默默提升中走过,在《作业一》中,如何根据现行教材,结合地区实际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体现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这个问题,我通过《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等课程的学习,感觉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借鉴国培中优秀教师典型案例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体会,经过认真的思考,现在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结合南疆实际情况和本人特长,在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方面,我选择制定《版画校本课程》。具体预案情况如下:

一、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版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成为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亲身的版画实践中,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我们在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纲教学要求,利用我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条件,我们提出在美术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中推广版画教学的美术教学思路。将全套美术教材中版画课程内容整合,融入实践。

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的效果最能表现出青少年天真烂漫的性格,并以其媒介材料的多样、制作手段的丰富而特别适合于天生具有游戏本能的青少年。而从生理现象上来分析,版画教学在创造力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版画的设计和制作是对学生心智教育、动手实践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版画在用作课外美术课程开发的载体在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归纳如下:

1、制作简单,在技艺和设备条件的要求不高。

2、适应性广,作品能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3、趣味性强。材料使用的特殊性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的技巧,创作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体会学习的快乐。

4、安全、经济。材料容易购置,制作安全,有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情操。

2、分层目标:

(1)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并能创作出一批满意的作品,从而感知自然事物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2)在版画教学中,探索加强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有效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坚持性,养成耐心细致有序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感。学习合作与交往,促进人格完善。

三、主要内容 根据美术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由深入浅的原则,设置了以下几个教程。

1、基础教程,是学习版画的一些基本技能和色彩知识的课题,并尝试不同的材料、工具,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单一教程,学生所表现的内容是单个物体。其中应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来表现,学会寻求变化和发展。

3、组合教程,是把单个物体组合在一起,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组合课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大小,疏密,高低,前后关系以及理解对比协调,对称均衡等美学法则。

4、想象教程,想象课题是青少年绘画的较高层次,是学生通过某一主题经自己的想象进行自我个性化创作。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悟、去表现,充分展现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感受。教程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等实践内容。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青少年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青少年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青少年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五、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根据本校学生的艺术特点与基础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两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4、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另外,美术教学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实现学科综合。例如版画教学与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版画教学可以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之中,版画教学也可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等等。

2.教学设计预案 篇二

一、设计弹性的板块式预案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往往可设计成若干教学板块。这里的“教学板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 对某个问题情境进行学习研究、感悟体验的过程, 是比较集中而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这些板块在预设时要有相当的灵动性, 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时师生活动的多样性, 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 学生体验到哪儿就先学哪儿, 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 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 促进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所以在预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若干板块在课堂中有序生成的可能, 更要考虑到它们无序生成的可能, 要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弹性。

如教学《孤独之旅》, 文章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 可以说环境就是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以做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分别起什么作用?

A:鸭群是杜小康的伙伴, 可以说是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 (板书:鸭群)

学生交流 (鸭子变化的过程: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 对杜小康的孤独起烘托作用, 鸭子的成长也寓意着杜小康的成长) 。

B:芦苇荡是杜小康的生活环境。 (板书:芦苇荡)

学生交流 (芦苇荡:压抑———开阔, 芦苇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

C: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的转折点。 (板书:暴风雨)

学生交流 (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 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 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

上述设计就是一种板块式预案。它以一个关键问题导入, 分成“鸭群”“芦苇荡”“暴风雨”三个板块展开学习, 而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情况进行调控。“板块”是可移动的, 板块式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也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课文比较熟悉,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可以去掉, 如在新课展开之后, 发现学生对课文还不够熟悉, 可以再读。“感悟体验这一环节”可以在上新课之前安排, 也可以在巩固练习之后完成, 还可以在课中进行。

二、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问题

(一) 设计体现探究学习的问题

由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 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方式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 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 组织、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 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自主感受语言文字, 在文本中去探寻答案。

(二) 设计体现自主交流的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流活动中, 教师以只言片语, 或点击要旨, 或启发补充, 或拨疑解难, 能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心灵交流。然而这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 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 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例如,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里说道, 罗布泊的悲剧还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上演, 为了有效制止一个个生态灾难, 请你给总理提个建议。

《谈生命》中冰心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生命像一棵小树。你觉得生命像什么呢?

上述几个设计全凭学生各自的感受来进行交流。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多元的发展空间, 精彩是可想而知的。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 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弹性”问题设计, 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和思想内容, 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多运用富有弹性的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语文实践也就是语文活动, 而语文活动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平台, 是培养思维能力, 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场所, 是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的桥梁。

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等教学活动就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最富有弹性的活动。例如朗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就阅读教学而言, 无论什么文章, 朗读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默读、诵读……指导学生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读中领会作家的感情, 在读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用“读”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开始学生自读, 对着文章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 教师对关键词做出补充, 帮助学生理解。第二步, 教师范读, 通过对每个句子的朗读把握, 讨论作者的情感流动。第三步, 自由朗读, 教师对苏轼写作背景的补充介绍, 讨论苏轼的人生观。第四步, 读背课文, 延伸到苏轼的三首诗: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 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态度理解得更为深刻:逆境的时候不要消沉, 要笑对人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气氛活跃, 既陶醉于承天寺庭院的淡淡的月色之中, 也折服于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可以说是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从“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11) .

[2]陈斌, 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1) .

3.透视教学预案遭遇的“不测” 篇三

一、遭遇差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教学“求小数的近似值”时有这样一道题:把0.158精确到百分位。在备课时,我压根儿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会在这儿“搁浅”。可实际教学时,我意外地发现有许多学生是这样做的:0.158≈0.20。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千分位。千分位是8,所以要向百分位进1,而百分位上是6,所以再向十分位进1。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很多同学面露疑惑)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对哪一位而言的?

生:要精确到的那一位。

师:那其他数位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位?

生:满10才进1。

师:现在,你们看这道题错在哪里?

生: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是8,就要向百分位上进1。百分位上是6,不要再向十分位进1了。

学生出现的差错是真实、典型而鲜活的。剖析这一差错,发现学生的思维被“连续进位”所困扰。因而,面对差错,要继续让他们说出想法,尽可能地暴露学生的思维偏差,引导他们共同发现出错的原因。同时,也会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第一,预案视角要力求儿童化。虽然,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对教学环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精心的预判。但在实际教学时,才发现自己对学生了解得还是不够充分,对学生思维特点的研究也不够透彻,对问题的认识过于成人化、简单化与格式化,导致课堂中学生极易出现的一些思维偏差成了预案中的“盲区”。

第二,内容研读追求精细化。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许多变革,如把过去集中在例题中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分散,安排到“试一试”“练一练”等栏目中。在进行教学预案的设计时,我过多地沿袭了传统的备课方式,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对例题的把握,而忽视了对教材“试一试”“练一练”的研读。

二、遭遇“集体出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教学“小数的简便计算”,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在教学预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计算4.3+6.5 +5.7。预想学生会采用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两种方式做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全部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师(指一个学生):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生:我是运用加法交换律,把6.5与5.7的位置交换过来。

师:加法交换律是对整数而言的,小数加法中的运算律我们可没有学过。

生:我觉得在小数中也存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师:你有什么根据吗?

生:我们可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一下4.3+6.5+5.7,看看它的计算结果与16.5是否相等。

师:有道理,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那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

师(指着两个一样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数中也存在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

生:我想,加法运算律可以用在整数中,也可以用在小数中。

师:的确是这样。加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生:我有补充,我猜加法运算律也可以在分数范围内使用。

师:你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如果我们用字母公式来表示,这里的a、b、c可以是哪些数?

……

我仓皇地结束了这场没有计划的“旅行”,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学生思维的“集体出逃”,让我产生更多的思索:课堂中,我的惊慌失措源于什么?不正是教学预案的“内存”不足和自己的应变能力欠缺吗?

第一,变封闭性预案为开放式预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树立开放的意识和全方位的思维视角,不断增加预案的“内存”,使教学预案更符合不同思维层次与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为学生思维的“出轨”准备一条或是几条通道。这样,我们的教学预案在课堂中将更具适应性,更具生命力。

第二,变惊慌失措地应付为坦然自若地面对。一节课中,教师需要做出几十个相关的决策,而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在精心预设教学流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与调控能力是当务之急。

三、遭遇精彩——守株待兔,并非上策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可以把它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多少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4÷3。此时,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还有一种想法:6+6÷3。(学生们都“呆呆”地看着算式,脸上写满了疑惑。)

师:先看看结果对吗?

学生们经过计算,发现结果是对的。

师:你们能理解这个算式吗?(时间是智慧成长的土壤。半分钟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生:他是把正方形中的三条边作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把另一条边平均分成3份,分别加在三条边上。

……

细细回味这一片段,心怀惊喜又深感缺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读懂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没有采取这种巧妙的方法计算,那顺畅的教学流程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流失了什么?

第一,有效引领,实现学生间的智慧共享。课堂教学不但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当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时,教师应及时“放大”这一宝贵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它。这样,部分学生的智慧就有效地转化成了学生群体的智慧。

4.胡克定律教学预案设计1 篇四

教学预案设计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弹力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9:35-10:15)【教学地点】昆明市第十四中学二号楼二楼电教室 高一(1)班 【教学目标】

以胡克定律这一知识点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通过观察、疑问、猜想、探究、突破为主线,体验科学研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体验物理学的简洁之美。体现物理教学在对学生成功教育中的功能 知识与技能:1、2、3、4、了解弹簧形变(长度变化)越大提供的弹力也越大; 能应用胡克定律解答相关问题。

了解弹簧的劲度系数的物理含义及大小决定因素; 理解弹簧形变量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进而猜想,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的科学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以及在探究过程体会操作、合作及数据测量、处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和科学知识海洋的博大;

通过胡克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体验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科学技术的海洋任意遨游。【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弹簧弹力与其长度的关系。【教学难点】

1、试验中弹簧弹力与弹簧长度变化的图像描绘;

5.体育教学应急预案 篇五

营口市第九中学

体育教学安全预案

为确保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预防在体育课上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适用范围

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意外事故,启用本预案。

二、设立领导机构 组 长:王雪冬

副组长:王 磊 张 军 王 辉 成 员:王锐、鲍争、马涛、李岩及全体班主任

三、体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安全要求

1、在每一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即室内课上,应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方面的安全教育,阐明各项体育活动中所存在的危险性和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对所教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调查,对于有严重疾病而不能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进行登记,并确保其不参加剧烈的体育竞赛活动。

2、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体育课课堂常规”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向学生讲清各种注意事项。同时,严格按照要求上课,杜绝上体育课的随意性,严禁上课脱岗。

3、在实践课当中,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后实施新的活动项目,并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体育课课堂纪律,严格按教师所要求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活动。在教授体操、球类等有器械性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相关的保护帮助和安全防范措施,并提前对场地、器材的安全进行检查。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安全要求和防范措施应按要求在预案中体现出来。

4、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组织教学要得当,内容合适,练习强度科学合理,按规定学生体操、长跑等课程项目必须事先做好防护工作。

5、高温时段学生体育课因地制宜,或安排到室内,以防学生中暑。

四、体育课意外伤害预案

(一)体育课上容易发生的伤害事故

1、体操课:学生在运用单杠时抓不稳,容易从上面掉下来。联系双杠时,上肢支撑不稳,容易摔杠。

2、球类课:可能场地不平,学生活动不够,易出现摔倒或扭伤现象。

3、田径类:实心球等投掷项目,投掷时可能损伤其他人,跳跃、跑步时易损伤关节。

(二)预防措施:

1、坚持实施落实体育教师岗位职责,学校安全小组定期检查。

2、体育教师备课教案中必须体现出不同的项目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3、体育教师必须学会体育课中出现的可能性安全防范技能。

4、对技术方面的要求一定让学生弄清、弄懂,掌握要领。

5、球类:场地平整好,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6、对周围人员进行隔离,选择较软的场地,充分活动好学生的各个关节。

(三)应急预案

体育课中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应采取如下措施:

1、体操类:一旦学生从器械上摔下来,就具体情况进行救护,关节扭伤时,教师就扭伤情况给学生推拿救护,情况严重者可迅速送医院治疗。如果学生失去知觉,赶紧掐人中穴位,使其苏醒,结合情况赶紧送医院进行抢救。

2、球类:发现学生摔伤或扭伤,情况不严重者,体育教师自己可对学生进行冷敷、加压包扎,或送医院进行处理,情况比较严重者就立即送医院进行救治。

3、田径类:教学中一旦发生有器械碰撞人的现象,就立即就所碰撞的人进行检查,情况严重的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4、教学过程中若出现上述突发事件必须及时通知班主任和家长,并第一时间报学校安全领导小组。

营口市第九中学

6.《马路不是游戏场》教学设计预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特点

《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出自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路线图并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交通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教育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

本套教材以“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只是一种经验生活的过程。本次编的教科书就以儿童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事件作为它的基本内容,不再以德育目的为内容而通篇讲诚实、守信和勇敢;也不再以伟人故事为内容,那些故事不是儿童的故事。这里说的生活事件都是儿童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可以把品德教育和社会性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必要把它区分出来,区分哪种是品德教育,哪种是社会性教育,生活事件本身是综合的,它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2,教材内容的核心教学思想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3,我的思考

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交通事故大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引起的。在讲这一课时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学生,新林小学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而且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这无疑是该校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这条公路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从而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学生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探讨分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2,我的思考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我渐渐的掌握了很多经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三,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交通事故的事例给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规则,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2,通过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常识。3,通过探讨分析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4,教学准备:课件(包括事故照片、录像、统计数字等)四,教学过程

1,案例描述(通过情景导入进行)片段一:

师:今天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非常的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生:想。

(课件一:播放新林小学门前的场景,公路上车来人往,时有行人违反交通规则„„)

师:你们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前面的马路。

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每天要经过这条马路?

(生举手示意)

师:每天在你过马路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会怎样嘱咐你们呢?

生:嘱咐我们要小心。

师:家长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呢?

生:担心我们路上出危险。路上的车太多了。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太多了。片段二:

师小结:是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交通事故。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下面请同学们先在本组为内交流,然后选取你们组最为令人震撼的交通事故讲给大家听。

小组内交流并选取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在全班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老师课前也用电话对我市的交通大队做了采访,由此我了解到以下几组数据。

(课件二:展示课件,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伤人数,以及死伤中小学生人数,并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数据,由此数据你们有何感触呢?

2,案例引导

师:但是就是有一些人他们把马路当成了游戏人生的地方。课前同学们分别对这样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调查,那么你调查的关于哪方面的情况呢? 生:实践调查统计表 调查的是关于行人违章的 调查的是关于汽车违章的.实践调查录象 调查的是关于交通事故的统计图。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调查方法,制作实践调查表的同学请到一组,那么谁愿意了解行人违章的情况到一组,想知道汽车违章的同学到同一组,录象的请到第一组,对交通事故数据有兴趣的就到第一组。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整理一下你看到或了解到的交通违章情况。总结你们找到的交通违章现象的共同特点,带给你们的思考?

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人人参与交流 实行人员分工合作 每组选出组长(汇报)、分类整理员、记录员、时间控制员、情绪调控提示员、组织员

2、将信息整理分类汇报

3、选出代表来介绍你们交流的情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我们身边游戏人生的违章现象吧。

生:调查表,通过调查发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闯红灯、抢行的一些交通现象。并说明在有交警的路口这样的现象就会少一些。说明人们的没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生:(汽车)请同学们看一看现在汽车已经很拥挤了可还是有车在转弯是拥挤的道路更乱了。还有这个车在马路随便就转头了,后面的车还那么高。交叉汇报:还有的司机喝酒开车,不系安全带、闯红灯、逆行,乱停放。生在汇报的同时师在一张白纸上纪录不文明的交通现象,及带给我门的思考 五,小组游戏竞赛

老师:你们对交通法规还有那些了解呢?考考同学们对常见的交通标志的了解和同学们的记忆力。小组游戏竞赛,交通标志“对对碰”。游戏规则:每组选出一位记忆力好的同学在本组相应的位置上找出看过的同样的交通标志,在由一位了解交通标志的同学把它贴到相应的说明下,看看哪组同学最默契,记忆力好,懂得的交通标志多。

师:说明交通标志的颜色也是一种语言。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一定很多了,你们每个小组表现的也很出色,我这里有几个奖状,你们看看该给哪个组呢?(最佳宣传奖)观察、实力、倾听。六,教学小结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7.教学设计预案 篇七

应急预案是指政府或企业为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 实施有序救援, 控制事态发展, 通过对危险源的评价和事故结果的预测而预先制定的突发事件控制和抢险救灾的方案[1,3]。随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 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急工作的重点任务, 应急预案的一致性与否将直接影响应急预案发挥作用产生的效果。但现有的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大多数应急预案基于管理者个人经验或照搬照抄其他预案, 导致所制定的应急预案自身存在应急责任不清、对整个应急过程中的需求和责任分析不充分、方案措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 应急预案的一致性评审已成为提高预案的科学性的迫切要求[4]。另一方面, 传统纸制预案在编制、评审、修订、检索、时效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无法适应快速合理地处理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要求。

因此,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必须建立一套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数字化应急预案一致性评审系统, 以从更大范围, 更快捷有效的对预案进行编制、提交、存储、检索、评审、修订和使用[5]。关于应急预案的一致性评审系统,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相关研究[4,5,10]。本文基于责任矩阵分析方法, 采用B/S架构, 设计开发了应急预案的一致性评价系统。通过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以ASP+SQL Server 2005作为开发工具, 编程实现了在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上对应急预案进行快速检索、查看、评审、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依据一致性评价准则, 分析待评价应急预案的责任矩阵, 给出待评价应急预案的不一致性及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为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提供软件系统支持。最后, 针对《某省某市地震应急预案 (2006年) 》给出了一个一致性评审实例。

1数字预案一致性标准的建立

1.1数字预案的一致性

数字预案的一致性是数字预案制定时需要遵循的一类规则, 对该预案能否及时有效地处理应急突发事件具有重要影响。下面给出数字预案的一致性规则。

在应急过程中, 每项任务由一个或多个部门联合完成, 而且各个部门所担负的责任也有差别。为使得责任划分规范统一, 应规定一套合理的责任准则描述语言。结合应急过程的特点, 本文划分了下列四种责任, 并用十字丝形式和坐标图形式直观表示出来, 如图1、图2所示。

(1) 直接责任R

负主要责任, 对任务过程进行控制, 并按照计划合理部署相关行动, 协调相关人员的行为, 合理调配所需资源, 并根据情况变化做出有效变动, 以符号R (Responsibility) 表示;

(2) 支持S

参与任务执行, 提供任务所需要的人员、物资等后勤保障, 确保任务过程顺利完成, 以符号S (Support) 表示;

(3) 建议A

根据评估结果或专业知识等, 为任务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以符号A (Advice) 表示;

(4) 约束P

不直接参与任务过程, 但对任务进行有强制性影响, 其责任主体通常是所谓的“压力团体”, 以符号P (Press) 表示。

责任分配合理的应急组织系统, 在每一任务的执行过程中, 处于直接责任地位的部门有且只有一个, 处于支持、建议、约束地位的部门可以有0个或多个。本质上, 四种责任主体的不同体现在任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上。所谓决策权, 是对任务行动方案做出抉择, 对任务做出处理决定的权力;所谓执行权, 是依照决议结果, 对任务进行执行的权力;一般来说, 执行权和决策权是相互补充配合的, 共同组成主体的责任地位。如果以决策权为纵轴, 执行权为横轴, 规定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级均为二级, 则有四种不同的责任组合, 以1、2、3、4表示。四种责任主体在此坐标系统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 R责任主体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处于1位置;P责任主体具有高的决策权和低的执行权, 处于2位置;A责任主体拥有低的决策权和低的执行权, 处于3位置;S责任主体拥有低的决策权和高的执行权, 处于4位置, 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 对于特定应急预案, 分解应急过程, 确定参与部门, 而后以部门为行, 以任务为列, 在行列交叉处填入部门的责任分析结果, 所形成的矩阵表格即是该应急预案的责任矩阵;分析责任矩阵, 对子任务的责任关系进行逐层概括和综合, 得到整个应急过程中处于R、P、A、S地位的部门的责任坐标图。其中, 责任矩阵详细描述出应急过程的各个基本任务的责任分配情况, 使应急行动的每一步均有据可依;责任坐标图则是对整个应急过程的责任分配做了一个总体概括, 是应急预案责任评价的基础。

下面以责任矩阵和责任坐标图为基础, 对《××省××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责任评价分析, 从而得出该应急预案的责任评价结果。评价依据两个准则:

准则1 每一任务有且只有一个部门处于主责R地位;

准则2 每个部门至少参与到一个任务中。

这两个准则是参考项目组织和应急过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对于某一项目组织的所有参与部门来说, 规定有且只有一个部门处于中心负责地位, 能够保证项目在统一指挥下有序进行;规定每个部门必须参与项目过程, 能够确保每个项目人员均有事可做, 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此类似, 应急过程也存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整合等各项要求, 也必须符合上面的两项准则。

为使评价更加简单、直观, 对上面的两项准则进行量化, 转化为下面两个数学表达式:

对于每一任务, ∑R = 1 ;

对于每一部门, ∑r + ∑p + ∑a + ∑s ≥ 1。

其中, ∑R表示某项任务中处于R地位的部门的个数;∑r、∑p、∑a、∑s依次表示某一部门在整个应急过程中处于R、P、A、S地位的任务的个数。

以项目组总结出的部门任务责任分配的两个评价准则作为预案的一致性规则, 在系统中以此为依据, 对预案的一致性进行评审。

1.2数字预案一致性评审系统中的责任矩阵

在数字预案一致性评审系统中的任务责任分配情况采用部门任务责任矩阵的形式直观地表示。在责任矩阵中, 以部门为矩阵的第一行, 任务为矩阵的第一列, 第一行以下及第一列以右的部分表示相应的部门在相应的任务中所处的责任地位 (即直接责任、支持、建议、约束) 。系统中责任矩阵的形式如表1所示。

在向系统中录入预案时, 根据预案中涉及到的部门的数量n和任务的数量m动态生成如上表所示的n行m列的矩阵, 预案评审员可以从下拉框中选择相应的部门、任务和各个部门在各项任务中所处的责任地位。

2系统需求

2.1系统功能需求

数字预案一致性评审系统主要实现对预案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删除和一致性评审功能, 其中预案的一致性评审功能是系统的核心功能。系统总体用例图如图3所示。

2.2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B/S架构, 基于ASP+SQL Server 2005实现, 因此不同地点的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系统所在服务器的IP或域名访问服务器端程序, 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便捷地获取预案信息或对预案信息进行处理。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括公共登录模块、评审员模块、管理员模块及应急人员模块。其中, 评审员模块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分为新建预案、预案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任务信息管理及评审员个人信息修改模块, 管理员模块分为用户 (评审员/应急人员) 信息管理及管理员个人信息修改模块, 应急人员模块分为预案查询及预案详细信息查看模块。

3.1.1 公共登录模块

公共登录模块实现系统用户身份验证的功能, 由用户名、密码及人员类型组成, 用户选择自身所属登录类型 (管理员登录/评审员登录/应急人员登录) 进入相应功能模块。

3.1.2 评审员模块

1) 新建预案模块

新建预案模块实现预案的添加及一致性评审功能。评审员输入预案编号、名称、制定人等基本信息, 系统根据评审员输入的部门数n和任务数m生成n行m列的责任矩阵, 评审员按照部门任务的责任分配情况, 在责任矩阵中选择相关的部门、任务, 以及各部门在各项任务中所处的责任地位。

预案信息的录入完成后, 系统根据一致性规则的第一条准则——每一任务有且只有一个部门处于直接责任R地位, 对预案的一致性进行评审。系统对数据库中的预案的任务分配表进行检索, 统计出在每一项任务中处于直接责任地位的部门个数, 如果存在个数为0或大于1的情况, 系统则评审不通过页面给出预案不符合一致性的提示, 并列出相应的需要修改的任务责任情况, 评审员对此预案信息进行修改, 修改之后重新提交预案, 直到符合一致性规则, 预案通过评审。

对于一致性规则的第二条准则——每个部门至少参与到一个任务中, 只要在预案的责任矩阵中限制输入部门和任务时不出现重复情况就可以满足。在本系统中, 使用JavaScript编写函数对部门和任务的重复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出现重复输入情况, 则以对话框提示评审员进行修改, 直到编制的预案满足一致性规则。新建预案模块的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2) 预案信息管理模块

预案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评审员对预案条目的查询、编辑、查看详细资料及删除等四方面内容。此模块以列表的形式显示了现存预案的内容, 包括预案编号、预案名称、预案类别、制定部门、制定日期等信息。评审员选择预案进行操作:按预案名称直接查找或者按照特定条件来详细查找某一类预案;修改预案信息, 修改完成提交预案后, 系统对修改后的预案进行一致性评审;查看详细资料可以看到预案的基本信息及由任务和部门构成的预案责任矩阵;删除已有预案。流程图如图5所示。

3) 部门信息管理模块和任务信息管理模块

部门信息管理模块和任务信息管理模块与预案信息管理模块类似, 分别包括添加、查询、编辑、查看部门/任务的详细信息及删除部门/任务等五方面的内容。

4) 评审员个人信息修改模块

系统管理员负责添加评审员的用户信息, 评审员的登录名由管理员管理, 评审员可以修改除登录名外的其他个人信息。

3.1.3 管理员模块和应急人员模块

系统初始设置 “admin” 用户为默认系统管理员, 默认密码为“admin”, 拥有最大权限。管理员登陆系统后可以对自己及其他个人资料进行修改。管理员模块主要实现评审员/应急人员的信息管理功能, 包括查询、添加、修改、删除和查看详细信息等五方面内容。应急人员可以查询预案信息以获取应急救援活动的相关信息。

3.2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预案一致性评审系统需要将大量预案相关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 方便用户管理和查询。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根据系统需求对数据库进行了概念结构及物理结构的设计。

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进行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及数据库需求分析, 确定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在本系统中, 有管理员/评审员/应急人员、预案、部门、任务等六个基本实体, 分别记录管理员/评审员/应急人员、预案、部门、任务的基本信息, 此外, 预案、部门、任务实体间存在一个部门任务责任分配的关系, 此关系表明特定预案相关的部门任务责任分配情况。根据概念结构画出数据库E-R图 (实体关系图) , 如图6所示。

2) 数据库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系统是Microsoft的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系统, 故将概念结构进一步转化为与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关系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即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也就是将实体、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 并确定关系模式的属性和码。在确定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后, 则需要构建五张数据表来存储和表示管理员/评审员/应急人员、预案、部门、任务等六个基本实体及预案、部门、任务实体间责任分配的关系。即人员信息表tb_user、部门信息表tb_department、任务信息表tb_task、预案信息表tb_preplan和责任分配表tb_dt。

3) 数据库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设计

下面给出本系统的数据物理结构设计, 如图7 所示。

4实例

笔者将此系统应用到所收集的300多个应急预案的评审中。限于篇幅, 仅列出对一致性评审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预案片段的评审情况作为实例。图8给出《某省某市地震应急预案 (2006) 》中不符合准则一的片段 (8个部门、3个任务) 的评审情况;图9给出该预案不符合准则二的片段 (8个部门、2个任务) 的评审情况。

为此, 《某省某市地震应急预案 (2006) 》应该针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使其内容更加完整, 责任划分更加明确。评审员对上述预案片段提出修改建议, 评审情况如图10所示。

5结论

本文给出了根据具体应急预案的项目组织和应急过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预案的一致性规则。通过系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最终实现了数字预案一致性评审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一致性准则自动对数字预案的一致性进行评定, 并给出评审用户相应的修改意见, 以确定数字预案符合一致性规则, 从而使预案能够合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范维澄, 袁宏永.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信息化建设, 2006 (9) :1417.

[2]刘筱璇, 薛安.数字化应急预案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9) :8791.

[3]Zhisheng Xu, Kai Feng, Li Wang.Study on Urban Community SafetyPlan and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C]//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29882992.

[4]刘吉夫, 张盼娟, 陈志芬, 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2) :511.

[5]黄以宽, 詹少梅, 王建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数字化预案平台初探[J].专家观点, 2007:1821.

[6]朱霞, 黄全义, 陈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测绘, 2007, 30 (2) :7174.

[7]翟丹妮.应急平台中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的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8:138141.

[8]李湖生.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性[J].现代职业安全, 2008 (80) :7073.

[9]Bing Qiao.Oil spill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emergencyresponse syste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1, 13 (2) :252256.

8.教学设计预案 篇八

【关键词】 语文教学;设计弹性;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语文课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固定化“剧本”:新课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读——拓展延伸——作业布置。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有感知,答案却是唯一;虽有品读,教师却代而品之;虽有拓展,却不着边际;虽有作业,很多学生却敬而远之,毫无趣味可言。教学预案的弹性设置,就是要避免这种新的僵化模式的产生,真正做到“教无定法”“学无定规”。这就强调教学预案的过程设计必须更加灵活,要在服从大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开展各种富有“弹性”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弹性的板块式预案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往往可设计成若干教学板块。这里的“教学板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接触、探究文本,对某个问题情境进行学习研究、感悟体验的过程,是比较集中而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这些板块在预设时要有相当的灵动性,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生成时师生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学生体验到哪儿就先学哪儿,学生最喜欢学哪儿就学哪儿,以保障主体地位的更好落实,促进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所以在预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若干板块在课堂中有序生成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它们无序生成的可能,要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弹性。

如教学《孤独之旅》,文章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可以说环境就是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做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A:鸭群是杜小康的伙伴,可以说是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板书:鸭群)

学生交流(鸭子变化的过程: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对杜小康的孤独起烘托作用,鸭子的成长也寓意着杜小康的成长)。

B:芦苇荡是杜小康的生活环境。(板书:芦苇荡)

学生交流(芦苇荡:压抑——开阔,芦苇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C: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的转折点。(板书:暴风雨)

学生交流(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

上述设计就是一种板块式预案。它以一个关键问题导入,分成“鸭群”“芦苇荡”“暴风雨”三个板块展开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生成情况进行调控。“板块”是可移动的,板块式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也是可以调整的。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课文比较熟悉,“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可以去掉,如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课文还不够熟悉,可以再读。“感悟体验这一环节”可以在上新课之前安排,也可以在巩固练习之后完成,还可以在课中进行。

二、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问题

(一)设计体现探究学习的问题

由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自主感受语言文字,在文本中去探寻答案。

(二)设计体现自主交流的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以只言片语,或点击要旨,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能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心灵交流。然而这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里说道,罗布泊的悲剧还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上演,为了有效制止一个个生态灾难,请你给总理提个建议。

《谈生命》中冰心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你觉得生命像什么呢?

上述几个设计全凭学生各自的感受来进行交流。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多元的发展空间,精彩是可想而知的。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弹性”问题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和思想内容,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多运用富有弹性的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所说的语文实践也就是语文活动,而语文活动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平台,是培养思维能力,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场所,是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的桥梁。

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等教学活动就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富有弹性的活动。例如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阅读教学而言,无论什么文章,朗读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默读、诵读……指导学生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读中进行语感训练,在读中领会作家的感情,在读中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用“读”贯穿了整堂课的教学。开始学生自读,对着文章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教师对关键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第二步,教师范读,通过对每个句子的朗读把握,讨论作者的情感流动。第三步,自由朗读,教师对苏轼写作背景的补充介绍,讨论苏轼的人生观。第四步,读背课文,延伸到苏轼的三首诗: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态度理解得更为深刻:逆境的时候不要消沉,要笑对人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气氛活跃,既陶醉于承天寺庭院的淡淡的月色之中,也折服于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可以说是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从“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

[2]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上一篇:“书香滋养文明·阅读点亮人生”征文启事下一篇:上市场营销课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