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2024-10-01

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精选8篇)

1.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一

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如果只让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性及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的发展,难于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一些有经验的老师,一上课就开始3分钟的测验,以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接着,就要让学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当逐步进入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又应当设法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认真思考与理解;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如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等使之转入无意注意……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布置作业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有意注意,必要时可以采取事先向学生提出应复述作业等要求的办法。当然,使学生的注意作节奏性的变化,没有固定模式,这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依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水平与表现情况巧于安排,并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培养。

2.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二

中央教育研究所的田慧生 (1992) 认为心理环境又称社会环境或精神环境, 它是由学校的校风, 班风, 课堂教学气氛, 师生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构成的一种无形的特殊环境。

英语课堂心理环境不同于其他的课堂心理环境, 它的特点主要有: (1) 技能性。英语不仅是是一门知识, 更是一种技能。学英语, 只看语法书, 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一个已经创设好的环境中练习,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运用, 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才可以学好, 学精。 (2) 互动性。互动性是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教与学相互影响, 相互活动的过程。英语课堂通过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共同发展。 (3) 文化性。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英语学习中, 文化的学习既是英语学习的手段, 也是英语学习的目的,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英语, 可以开拓我们的世界观, 让我们在思想层面上获得更高更广的升华。

二、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重要性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整个教学活动及教师学生的自我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科及英语文化感兴趣, 有热情, 教师便会处在情绪饱满, 热情自信, 全情投入的状态, 这种良好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 使得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响应的状态。学生的这种状态进而会对教师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这种互为因果, 螺旋上升的情绪使课堂保持积极互动的场景,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 师生间互相尊重, 平等和谐, 情感交融有利于英语课堂中互助合作, 使教学任务顺利出色的完成。最后,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会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之间变压力为动力,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意识的培养, 整体素质的优化。

三、通过以上对课堂心理环境的探讨, 我试图提出几点看法

1、课堂心理环境既是显性的, 又是隐性的

显性是指课堂的氛围是有目共睹的:教师热情乐观, 情绪饱满, 学生积极主动, 乐于探索是一个可以看到的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师脾气急躁, 学生缺乏自信则是一个明显的沉闷的课堂心理环境。隐性是指教师学生个人的心理因素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但是这些又对学习效果及课堂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 课堂环境既是显性的, 又是隐性的, 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2、课堂心理环境既需要紧张制约, 又需要活泼自由

科学知识的严谨性需要课堂纪律的有力保证。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课堂纪律是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建立的。在严肃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又需要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在活泼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双方热情饱满, 配合默契, 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3、课堂心理环境的影响既是短暂的, 又是长久的

教学课堂心理环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节课, 或者教学活动的某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气氛, 这样看来, 它的影响是短暂的。但是从全国整个大教学课堂心理环境看, 它影响到学生受教育阶段的每时每刻, 方方面面。这样课堂心理环境便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心智, 情感, 人生观等的交流场所, 对学生的思维, 情感方式, 学习状态, 心理品质, 甚至人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说, 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既是短暂的, 又是长久的, 不容忽视。

四、从教师角度谈怎样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郭成认为影响教学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人际环境, 集体气氛, 教学气氛, 个体心理因素等。我认为除此之外, 还有教师素质, 教学方法等。

1、英语教师必备素质

首先, 英语教师是语言的使用者。教师应能熟练自如的运用英语教授课程,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既熟知课本上的语言知识, 能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结合自身理解顺畅流利的用英语呈现出来。其次, 英语教师是教学材料的讲解者。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的结构系统, 能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最后, 英语教师应给具备帮助自己和学生顺利融入目的语言环境中的能力。

2、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来调整好课堂教学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如:根据教材编排话剧, 角色扮演, 每节课前播报英语新闻等,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中多采用疑问句的方式, 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提问, 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因材施教, 寓教于乐, 改变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进行小组对话, 竞赛, 演讲等活动;利用多媒体, 生动活泼的展现知识。学生在多种教学方法下进入英语环境能够消除紧张, 增强课堂和谐与活跃, 增强学生小组竞争时的责任感,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能。

3、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教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管理者和领导者, 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师生关系要平等。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提出一个话题, 学生可自由交流, 畅所欲言, 教师也可参与其中。这样, 教师既是可以帮学生提供帮助的导师, 又是热心的听众, 还是一个可以交谈的朋友。其次, 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交际环境。如, 让学生根据教材用英语自由提问, 自由对话。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参与其中, 但不过多干预, 不打断学生思路。再次, 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差异。教师对积极主动, 自信乐观的学生应给予公正, 客观, 真诚的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促进这种积极因素的发展。教师对被动焦虑, 紧张迷茫的学生则首先应忽视其语言的正确性, 强调其信息内容的准确性, 用情感意念的方式鼓励学生, 课下多与学生交流, 最终使学生提升自信, 积极主动的进行成功的交流。最后,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同时要学习讲英语国家的文化, 要引导学生去了解英美等国文化, 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礼仪, 饮食穿着等知识。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只有了解了英语文化, 我们才能把所学语言正确服务于交际之中。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学课堂心理环境的良好构建;而教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又与教师的努力息息相关。英语教师在构建教学课堂心理环境过程中的角色是多重的, 既要重视自我素质的培养;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要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英语, 习得英语;最后还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使教师学生在和谐友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共同参与, 彼此合作, 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

摘要:英语教学的每个过程和每个活动都是在变化多端的教学课堂心理环境中进行的。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理解课堂心理环境的定义, 分析课堂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尝试总结了几点有关教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看法。最后, 从教师角度探讨了怎样构建良好的英语教学课堂心理环境。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心理环境,构建,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3]黄泰铨.论外语教学环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1 (2) .

[4]孙云梅.中国大学外语课堂环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9) .

3.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三

一、课前保持良好心境,坚定成功信念

心境是一种平和而持久的情感体验,它较长时间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和情绪,使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染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古人云“忧者见之忧,喜者见之喜”,正是对心境的形象描述。良好的心境是一个钢琴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它是钢琴课堂教学成功的铺垫,可使人愉悦、平和、振奋,对课堂充满自信与希望。甚至面对即将到来的困难,也具有了迎接挑战的勇气。因此,教师良好心境的保持,有助于理想课堂秩序的建立和课堂功能的发挥。

教师良好的心境来自于其漫长的心理磨练和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来自于他对自身价值的最高认可和思想境界的最高体现。钢琴教师的不良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可以使教师悲观、烦躁、焦虑、“火气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极大地妨碍着正常课堂教学的进行,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整体形象,所以教师应具备善于控制情绪、平和心情的能力,尽力延长心境的持久平稳并达到无意识的流露和表现,在心绪烦乱的情况下,尽快做出调整,恢复平稳和谐。教师和谐心境的保持依赖于教师的基本素质。

1.人格的完整

成功的钢琴课堂教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功不可没。它大致由两方面组成。

形象方面:教师形象是教师自身内涵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教师清新、自然、清爽的外部形象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身为艺术教师,也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着装大方、端庄、饰物要少、忌化浓妆,表情自然。不使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其艳丽、夸张的外表上。而教师的内涵是丰润整个教师形象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丰富深刻的艺术修养,那教师的形象只能是干瘪的、平面的、不生动的,而内涵的积累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需水滴石穿,不急不馁,达到极致时,不经意间会有一种自然的流露,之谓水满自溢。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和砥砺得来的自信、自然、自重、自强的形象,使学生敬畏、仰慕进而想亲近,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完美生动的教师形象,使教师平添一种知性的独特之美。

个性方面:人的个性犹如人的容貌,千人千面,而不同的个性则会和不同的职业相匹配,彼此间呈正相关。如气质类型为多血质者,因其具有的活泼好动、开朗敏感、情感外露,情绪稳定性差而易从事推销员等外联工作,粘液质者则因其沉稳内敛、执著呆板的个性而易从事办公室文员等内勤工作。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哪种气质更适合钢琴教师,但他的个性必须是健康的、向上的,遇到教学难题必然是兴奋的,从而能调动身心能量来积极应对,是一种张扬与含蓄结合,沉静与活跃交融,理性与感性并存,既可“动如脱兔”,也可“静如处子”的完美特质。

2.能力的全面

高素质的学生来源于高素质的教师,所谓“名师出高徒”既是对此最好的诠释。钢琴教师能否讲好课,来自于其对知识的占有,既有相当水准的本学科艺术修养和知识储藏,还有对钢琴教学理论最新讯息的及时了解和把握。教师的钢琴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功底,教师的文学艺术修养,包括美学、戏剧、建筑、美术、雕塑、电影、舞蹈、书法、曲艺、诗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也至关重要。当然,教师的教学风格对音乐课堂教学能否体现教学的人文性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3.德行的高尚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治学精神、工作作风、道德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身体力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耳濡目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苦口婆心的说教。除了身教外,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言教,在言教中,忌多话、空话、大话、怪话,多说正话、好话、激励的话。钢琴教师的言行,鉴于钢琴教学“一对一”的授课特点。师生的交流更直接,影响力和感染力更强。

钢琴教师的人格、能力、德行的全面与否和水平高低关系着教师教学自信心的建立,教学乐观态度的形成,有了这些储备,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加从容,课堂良性互动必然形成。

二、课中平衡恶性情绪,激发良性情感

饱满的热情是钢琴课堂教学成功的内驱力,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素质。积极的情绪可使人兴奋、灵感闪现、教学机智得到提高,心智模式得到优化。从而为更好地完成钢琴课堂教学、克服教学困难、解决教学难题做好各种心理准备。教师在饱满热情的支撑下练就的灵活、敏捷的捕捉和反应课堂教学信息的能力,可使其对信息刺激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身心能量旋即激活,并借助快速有效的情绪调解,做出最佳的应急反应。心智模式的优化可使人遇难不慌、遇变不惊、遇烦不乱,沉着镇定地处理问题。然而,钢琴教学中教师恶性情绪和消极情感的出现在所难免,包括突发的、激烈的情绪反应和渐变的、持久的情感状态。这样,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理智缺失、意识狭隘、自我控制弱化等相应的行为表现。毫无疑问,这种情况的出现可阻碍教学正常活动的进行,甚至会带来后续性的“灾难性破坏”,如教师恐教、学生恐学的心理“恐惧症”的出现,表现为以教学楼、琴房抑或钢琴为载体的心理和行为逃避。那么,教师如何使钢琴课堂教学中的恶性情绪得到抑制,身心得到调节呢?

1.创设宽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组成既有钢琴教学课堂的物质环境,也有师生间靠感情和音乐作品等维系的无形氛围。有资料显示,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人自主探索、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是具有最高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因为愉悦的环境使人产生好心境,从而带来灵感。钢琴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情感去经营。其教育方式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乐曲的内容,展开无拘无束的思维、想象和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充分自由的积极参与达到了至高点,这种场面只有在师生轻松自由的心境下才能得以表现。兴趣的培养也显得更为重要。虽然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厌烦情绪,随后对音乐也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只是手指的机械运动而已。所以钢琴教师必须熟悉心理学与教育学。

2.强调教师的自我调适。教师心理的自我调适对于教师心理和谐的营造是积极的、主动的,更是及时的。教师应经常自我反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合理界定课堂教学的期望值。教师只有了解自己和教学对象的优缺点、长短处,才能消除迷茫,抑制恶性情绪的产生。而这种调适在课堂有限时间里能迅速见效的有以下三种:一是听觉平衡。意即心语提示,当恶性情绪出现时,可从内心里对自己说“冷静,再冷静”、“理智点”等,也可无语片刻,稍作停顿,稳定情绪,略作调整。二是视觉平衡。转移视线,使情绪从恼怒、生气中抽离,或看看窗外的绿色,或远眺悠然的风景,或极目碧蓝的天空,逐渐使恶性情绪得到逐步消退。三是触觉平衡。消极情绪到来时,可通过咬紧嘴唇,不断眨眼、仰脖、闭眼等动作来进行情绪缓解,使新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新的兴奋点,从而通过神经系统的负诱导达到自控的目的。

三、课下培养坚定意志,增强心理弹性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过程,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弹性则是基于教师个体认知、情绪情感、神经类型等特质基础之上的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适度的适应性反应。心理弹性限度的大小是评价一个人心理素质强弱程度的标准。

那么,我们培养坚定意志,建立心理弹性有哪些渠道呢?一是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职业教师个体的心理过程(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发展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从而促进心理和谐,为完成复杂、艰巨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心理训练通过“先行后知”的训练理念,可使教师在行为训练中得到感悟,发挥着平和心境、升华思想、坚定意志、消除身心疲劳等的功效。现今的心理训练除了基本的记忆力、观察力训练等外,国内外流行的“拓展训练”不失为心理训练的好方法。二是加强情感交流,建立心理相容。情感是人的一种态度体验,常常与“需要”相联系,而师生间也有着彼此的情感需求,如学生的努力是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奖赏,老师的劳动是否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师生间的爱是否进行着传递和互动。心理相容直接的结果就是行为悦纳,心理学释放的能量既是如此。师生间情感培养有以下方式:语言交流,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条激励的短信,一段简短的评语;行为交流,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束鼓励的目光,一次有力的握手,都可以把师生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挥洒在课堂上。

4.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四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3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3、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6、记忆的分类:

(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4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4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4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5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5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5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

行为矫正法——华生;

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

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5.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五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思想品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心理健康的思品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摸索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尊重学生,客观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不同时期的特殊心理及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前“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的学习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较弱的学生态度冷漠,对他们的表现有偏见等,就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必然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效果。

二、对学生建立高尚品德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正确树立,可塑性很大,易受外围环境的影响,思想往往复杂多变。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品德教师不仅传播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他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有甘作人梯的无私精神;对工作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勤劳肯干,他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是言传身教的典范;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不偏爱权贵子弟,不歧视贫寒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无私贴心的帮助。“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这些高尚的品德会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这种无声的行动比有声的命令更让学生信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高尚的优良品德。反之亦然,正所谓“近墨者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态度恶劣粗暴,心胸狭窄,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等不良品德。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信任,并待以爱心与真诚相待,教师的影响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依恋感,自然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与道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进敬其师,效其行。”这样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教育。

三、对学生情绪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主要的决定作用,而情绪则有很强的感染性。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有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豁达诚挚。对待学生能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目前的不足和缺点,并用期待坚信的目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对人对事的包容与接纳,是一种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思想品德教师怀着这种智慧的教育心态,每天把微笑带进课堂,让他的课堂充满欢笑和愉快;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天天中增强;每天让学生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天天有尊严地成长;每天都用欣赏的目光赏识自己的学生,让他的学生日日都如沐春风。教师在这种健康的心态下,对他的学生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烦人的说教,也没有粗暴的惩罚;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温柔的话语,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学生每天都体验和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最终得到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的教学理念。

四、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决定成败,性格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几种不同类型性格的教师各自带一个班级教学,一段时间后,结果各班学生的性格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格温和、办事民主的教师,其学生的性格比较积极主动,待人接物态度友好,尊敬师长,有礼貌;性格严厉、做事独断专行的教师,其学生的性格比较暴躁、不合群,不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团队观念较差,有的还有攻击倾向;而性格冷漠、做事不负责任的教师,其学生易处于不遵守纪律状态,性格变得漫不经心,无所谓。实验表明,教师的性格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心理健康的思想品德教师有良好的性格,而教师的良好性格就是一颗种子,一旦播在学生的心里,在每日与教师的接触和影响下就会绽放出美丽芬芳的花朵;同样,一个有不良性格的思想品德教师,其学生的心田只能是长着杂草和荆棘,可见教师的性格优劣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浅谈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具体来说,首先,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其次,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

再次,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而且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就是你善待自己也好,善待别人也好,尊重自己也好,尊重别人也好,你既有礼,礼就是尊重,又有仪,仪就是表达。没有礼是没有仪的。

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律己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要时常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

平等。礼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平等的、彼此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的体现,其核心问题是尊重以及满足相互之间获得尊重的需求。在交际活动中既要遵守平等的原则,同时也要善于理解具体条件下对方的一些行为,不应过多地挑剔对方的行为。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适度。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从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

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一个成功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礼仪的主要功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外塑形象美化自身;再者就是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6.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六

赏识教育,就是指挖掘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认可学生优点的一种教育方法。以下是“初中音乐课堂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助性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

三、结语

7.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七

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英语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传递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知识时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反过来学生的课堂情绪也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情绪。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教师心情舒畅、表情丰富、抑扬顿挫地讲授时,学生的情绪就表现得愉悦、兴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气氛就显得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当教师心烦意乱、精神萎靡、语调贫乏、表情呆板时,学生的情绪就显得低沉,课堂提问和举手发言人次就较少,教学效果也不好;这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指:“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绪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足、压抑。”

既然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和表情影响着课堂的效果,那么,教师又该如何来调控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并恰当地运用表情,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呢?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及其调控

为了使课堂教学交流过程更加自然、生动、和谐,那么教师该如何实施情绪转变及其调控呢?

(一)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的功效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是因为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表情的外显去影响他人,并进而使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这就是情绪的感染功能。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和运用英语基本知识,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实践。而要保证这个交流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英语教师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积极思考,克服畏惧心理,勇于交流发言,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愉悦、振奋、向上的情绪,使学生从内心产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勇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处在愉悦、兴奋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均会得到增强。心理学家孟昭兰指出: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的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假如一位老师,上课时总是板着个脸,态度非常严肃,上课也没有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因此课堂气氛相当沉闷,在课上很少有学生会举手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敢发问。有时当他问学生懂不懂的时候,即使大家不懂也都点点头,假装懂了。老师严肃的教学风格,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勇气。这样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怕上英语课,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假如,一位老师迈着轻盈的脚步,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时,伴随着一声亲切而欢快的“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全班同学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欢快和轻松。他那欢快的神情、饱满的精神、振奋的热情总能唤起同学愉悦兴奋的情绪,使全班同学都随着他的教学思路,积极主动,踊跃地进行着英语语言信息的交流,课堂气氛相当和谐,轻松和欢快。老师愉悦的教学风格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勇气。由此可见,课堂中教师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具有很强的指引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情绪的调控

既然教师的课堂情绪状态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又该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呢?

1. 培养“三爱”的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始终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这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具有“三爱”职业道德情感的问题。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英语学科,对学生充满无限爱心的教师,才能以教为乐,随时产生良好的教育情绪,并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相反,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和热情,对学生感情不深的教师,怎么会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去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并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因此,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准,做到有无私奉献教育教学的精神,能热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当然,这里面也有方法问题,但一个教师只要具有“三爱”的职业道德情感,他就会自觉地虚心学习,认真探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激发学生良好情绪的水平。

2. 实现情绪的转变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烦恼琐事,甚至疾病缠身。但作为一名有高度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优秀教师,就应该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把一切烦恼和忧愁,暂且抛在脑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实现自己情绪的转变。并以自己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去引发学生的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假如一个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在走进课堂后,没有能实现情绪的转变,而把自己的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内,那将势必感染学生的情绪,以致形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情绪,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位英语老师,他非常喜欢下象棋,赢棋后,他在课堂上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讲起课来特别有劲,学生也学得有趣有劲;输棋后,他在课堂上就情绪低落,讲起课来就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甚至有时把一肚子怨气发泄在学生身上,课堂气氛相当地沉闷紧张。这位老师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没能调节自己的课堂情绪。当然教师要实现情绪的转变,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一个缺乏高度责任感、缺乏事业心、缺乏爱心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情绪转变的。

三、教师表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众所周知,表情并非是一个人天生的,然而它往往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表情使其达到最好效果呢?

(一)表情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指语音、语调、语速、停顿、节奏、拉长等。非言语表情指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如目光、手势、姿态等。教师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时的表情是丰富还是贫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充满吸引力,提高教学言语表达力,甚至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然而,有不少英语教师忽视了表情的重要性,也没有认真地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最佳地运用自己的表情。他们似乎觉得表情是一个人天生的,没必要去刻意地追求。还有不少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风格的影响,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应该是严肃的,否则,学生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上来,会开小差。所以他们一走进课堂,就自然而然地板着脸。还有不少教师虽然意识到表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难度,而放弃了对表情的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进行语言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为了使这个交流过程更加自然、生动、形象,更加地贴近生活,教师就应该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表情。而如果一个教师在讲授时,表情丰富,绘声绘色,那么就能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勇气。要是一个教师在讲授时,表情贫乏,语调呆板,那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缺乏应有的热情,处于被动学习的情绪状态,以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马卡连柯在谈到教师表情时指出:“凡是不善于摹仿,不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者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们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

(二)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表情运用

既然教师的表情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自己的表情,增添教学言语的魅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

1. 善于运用言语表情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而且应该注重教学言语的生动、活泼、形象,使其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教学言语不仅能传递语言知识,而且能传情。教师在陈述、讲解、朗读、提问、启发、答疑时可以通过讲授过程中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停顿等变化来传情达意,感染学生的情绪,还可以通过对讲授语言的合理处理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恰当使用言语表情还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持久性,减少听课疲劳。比如教师只用降调领读英语单词和用升调和降调结合起来领读英语单词的效果就大不相同,用升调和降调领读单词,学生参与的热情就比较高,而只用降调领读单词热情就比较低。

2. 善于运用非言语表情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脸部表情、体态姿势、目光不仅能加强教学语言的作用和提高教学语言生动性,而且有时会起到替代教学言语,甚至超越教学语言的作用。然而,在对英语教师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非言语表情在英语教学中作用的认识,他们似乎还认为有表情是好事,而没有表情也无所谓,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该严肃,这样才能表现出冷静、沉着的教学风格,才能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其实,这些教师的想法是相当片面的。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不仅能对教学言语进行必要地补充、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授的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快乐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表情的运用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演员在舞台上表情运用的过程,它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四、结语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情绪状态和表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不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不仅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同时还非常重视情绪状态的调控和表情的运用。但是,如何真正做到以情生情、以情促智还有赖于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摘要:近年来, 随着对外交往活动的蓬勃发展, 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由于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是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 说的时间少, 时间机会有限,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是唯一传播知识的最佳场所, 要掌握和运用英语基本知识, 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实践。而要保证这个交流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英语教师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使学生从内心产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勇气。其次, 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时要通过表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言语充满吸引力。

关键词:交流,实践,情绪调控,表情,情感,影响

参考文献

[1]阿妮塔伍德克著.张春莉.教育心理学[M]. (第八版) 美国.江苏教育, 2005.08.

[2]莫雪.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2006.05.

[3]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M].四川:重庆大学, 2006.07.

[4]王以仁.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 1999.06.

[5]Thomas J.Zirpoli著.关丹丹译.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 2004.

[6]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2004.11.

[7]竹林.中小学身心健康指南[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5.05.

8.教师教学课堂心理学 篇八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 心理 密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0-01

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其职责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播。在这种“物化”的智力的精神生产过程中,教师有他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风格。 课堂教学无论对教师和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课堂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是教学这一复杂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它们分别从学生学习角度和教师教授的角度对课堂教学心理问题加以探讨。课堂教学怎样组织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显著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有哪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估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各种研究的目的是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技术,使其教学行为建立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笔者深入学生,多次对比各科教师的教学,受益匪浅。

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决定了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状和特殊结构更受到人们关注。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待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教育的形式变的多样与深入,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方法也趋向于多样与灵活,个人风格开始更加突出。

从理论上说,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的两极实体均是具主体性的人,因此,以师生互动为持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既要在教育内容的传授中凸现自己的主体性,又要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开发与培养中凸现自己的主导性,从而充分表现出教师这一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待征。

优秀的教师,不仅关注自己的主导职责,更注意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这里有一组优秀教师成功教育的心理密码,刚刚破解,供所有渴望成功的老师们参考。

密码1:微笑。

解密:笑容的暗示作用是巨大的。在师生交往中,微笑可以代替问候、可以代替肯定、可以代替赞许、更可以代替宽容和原谅。在人际关系中,微笑是公认的润滑剂。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敲门砖。对学生来说,微笑意味着认可、鼓励和信任。

密码2 :“同学们面向我”、击掌。

解密:学习需要注意力集中,更需要积极主动的被吸引以至注意力趋向于集中指向。学生注意力的广度与维持时间是有限的,提醒同学们注意听讲,及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由于非学习因素吸引或学习疲劳而注意力分散时,最好的办法是引起他们的注意,减少他们的自责与消极情绪,教师重点鲜明的提醒和明快的肢体语是用最快、最柔和同时最不会有负面影响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密码3:“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做错的同学对我笑一下。”

解密: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是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教学互动的前提。但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搜集反馈信息的方式(如要求作对的同学举手或作错的同学举手)可能使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反馈的真实性或使学生产生受挫感。如果要求学生用不宜相互比较,同时有自我检测和评价的方式反馈学习信息,不给学生带来任何的心理压力,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就增强了。同时,这也是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开端,把学生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哪里错了,而不是错了会受到他人的不良态度反应或惩罚。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所号召的潜台词是“理解尊重是前提,帮助你进步是关键”。

密码4:“再想想看。”

解密:课堂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的重要方式就是质疑。关于质疑,教育研究层出不穷,设问的艺术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在学生思考的回答中,包含的信息是教师设问时不可能完全预见的。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开放是,他所陈述的答案可能偏离设问却有闪光点。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会只关注设问不思索学生的回答,更不会错过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有两个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学生价值观念和知识准确性的基石,同时是学生转换思维方式和培养思考能力的前提。要求学生“再想想看”,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适合当前,同时肯定学生的思考能力足以解决此类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给学生关注过程的暗示。

密码5:目光。

解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由于对象的数量过多,不能有针对性的表露。例如鼓励,赞许、肯定、提醒,仅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使集体中的大多数个体迅速感知和领会。这时,教师的目光指向与合理表达成为一种与学生个别交流的工具,而且,这种交流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在群体中的优越感或使之感受到尊重与公平。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能力构成不仅要在教师职业素质方面有自己的能力特征(如: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善于组织领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善于估计教学效果的想象力;善于进行说服教育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有教育机智的能力,即了解学生的需要,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主要表现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灵活果断,随机应变、方式多样,对症下药、实事求是,掌握分寸。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了解自己和学生,掌握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世界的开门密码。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朱智贤著: 《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下一篇:荒漠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