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教学

2024-10-06

动态教学(精选8篇)

1.动态教学 篇一

教学动态

三文联区

组织教师观看山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大赛”

获奖优秀课展示网络直播

5月8日、5月10日,三文联区分别组织小学、初中全体教师观看了山西省“首届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大赛”获奖优秀课展示网络直播。

每位教师围坐在一起,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与“优秀课”完全融为一体。他们看了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对电子白板教学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电子白板教学同时具有了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构成了真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老师更多地以管理者和引导者身份出现在教学中,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大家一直表示: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体机”的优点进行教学,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动态教学 篇二

一、生活—动态生成的舞台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 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动态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它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创设真实性的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不断充盈知识, 丰富情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而且促使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的价值。

新英语教材七上Unit 7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谈论服装。在学习了服装的颜色和价格后, 我让学生模拟服装商场大甩卖的宣传。学生纷纷绞尽脑汁为自己的服装商场尽兴出招, 如买一送一、换季打折、买衣送小礼品等, 课堂俨然被活跃的氛围充盈。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 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个环节:

T:We students have many beautiful and colorful clothes, but what about the students in poor areas?They may have only a few pieces of clothes all the year round. (进行德育渗透 ) And I know most of you can donate some clothes to the poor children.So let’shave a clothes donation now.让学生扮演募捐者, 并说明捐赠这件衣服的原因, 如价格合理、颜色鲜艳、长短大小适中等。三分钟准备时间后, 募捐者陆续登场。

S1:Hello, everyone.I have a long purple dress for only 50yuan.This is my favorite dress.I think it’s very beautiful for girls. (看到这位学生为了山区小朋友 , 把自己心爱的长裙都捐赠了, 其他学生也有了一种想冲上来的感觉。 )

S2::Morning, boys and girls.I have a pair of sports shoes.It’sa birthday gift from my mother.It’s very“帅气的”. (学生一阵哄笑, 发言的学生一急把cool都给忘了。) The shoes can help them play sports well.

S3:My clothes are too big.But I have many snacks. (小胖此话一出, 立刻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但是他并不在意, 继续派发他的零食。 ) I have lots boxes of milk and yougert, many cookies and hamburgers. (看得出他的诚心, 同学们也都慢慢静下来细听了。 )

初一学生活泼积极, 表现欲强, 喜欢形象思维, 让学生亲自进行生活化的活动表演, 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平面个体, 而是个性飞扬在舞台上的立体生命。上台的学生个个说得真心诚意, 博得了观看学生的阵阵共鸣, 把课堂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 在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情景中, 触景生情, 表达思想的欲望被快速激发, 而且学会了语言, 实践了语言, 落实了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体验了生活的快乐, 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巧妙地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 并融入人文关怀的德育渗透, 真正实现了语言教学在生活中学, 为生活而用。教师生活化的设计, 生成并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使课堂充满了动态的活力。

二、宽容—动态生成的粮仓

学外语最忌母语的干扰。由于受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汉语思维定势与英语的思维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利用错误, 潜移默化地激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与活动, 则不失为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宽容并辅以有效的管理, 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每个班级里, 总有那么几个比较害羞、不敢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我们班的小勇由于基础不够扎实, 经常不敢抬头回答问题。但是, 经过那次之后, 我时常在课堂上看到他求知的眼神。记得是在教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通过学习将来时态, 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未来。我设计了“明日之星”的活动, 四人一组讨论“What will you be in 20 years?”, 对自己将来的预测使大家对新知识更有兴趣。一想到自己的前途, 大家都有点心动, 期盼着能将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大家分享。当轮到小勇时, 他站起来一脸通红, 低着头小声地说:“I will be a reporter after 20 years.”话音一落下, 教室里发出“啊”的声音, 纷纷投去怀疑的目光。有些不同的声音说着:in 20 years.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 小勇的脸红到耳根。我示意学生安静, 并请小勇先坐下, 然后板书小勇说的句子。

T:Xiaoyong has a great dream, and I’m sure he will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 with his hard work and willing heart.

此时板书一句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补充课外英语知识。 ) 由于受到关注, 此时小勇稍稍抬头, 注意力十分集中。

T:Pay attention, not “after 20 years”, but“in 20 years”.

T: 英文和汉语不同 , 这里的after并不对等于汉语中的“在…… (时间) 后”, 而要用介词in, 感谢小勇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和一个伟大的梦想。

(全班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小勇身上, 小勇好像如释重负。 )

接下来的这堂课中, 小勇听得特别认真, 在最后设计的“Give a report”中, 他们小组集体推选小勇作报告, 开玩笑说当做记者前的实习。小勇准确地报道了组内每个成员未来的职业和梦想, 眼神里发出异样的光彩。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出错, 课程才能生成, 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 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 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和乐观的期待。正因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 才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神圣的光彩, 使课堂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民主—动态生成的源泉

要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不应该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 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不一样, 课堂上会引发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如果教师能换一种独特的视角, 借题发挥, 往往能生成意想不到的、有生命力的、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源。

在教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的Reading:“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后 , 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 :What should you do to relax yourself? 此时, 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Dear teacher, we don’twant to study.We just like robots, do the unpleasant homework again and again.It’s so boring.”, 一些学生在底下暗暗窃笑。看到这样的情况, 当时我为这位学生的抱怨而扰乱课堂秩序感到非常生气。我迟疑了一下, 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何不顺水推舟, 把问题还给学生。于是, 我微笑着说:“Where are robots?Are they in the classroom?Why I can’t see them.I just know my lovely students are sitting here now.”被我这么一幽默, 学生讨论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于是我顺着他们的话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T:When do you feel under pressure?

S1:When we’re going to have a test, I feel terrible.

S2:When we have too much homework, I feel so bad.

T:These are really pressure for you, so what should you do to relax?

S3:I think we should listen to music or play sports to relax.

S4:We should tell jokes for fun, it’s a good way.

S5:We should hang out with friends and go shopping.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淡化了厌学情绪, 反而更加积极地想办法怎样做到劳逸结合。那位学生在讨论中也非常投入, 接受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消除了不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教师善于灵活处理生成性偶发事件, 正面启发,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与学生进行民主对话, 平等交流, 不仅可激活课堂气氛, 而且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机智—动态生成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多项信息交流活动, 充满着各种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有些意外行为乍看起来极不协调, 甚至滑稽可笑, 但教师如果善于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联系上课内容, 巧妙地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 则可变被动为主动, 点燃瞬间熄灭的火花, 引发学生共鸣, 给课堂带来精彩。说到这里, 脑海中不禁闪现一节课的情形: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 在教授本单元第三课时, 围绕早中餐的问题, 与学生在课前预热中发生的小插曲。

我的课在第一节, 一些没吃早饭的学生会在路上狼吞虎咽地塞上几口就匆匆赶来上课。那天, 当我在课前开始复习单词时, 发现小军同学正埋头猛啃面包。于是我停下来看着他, 此时四周的目光突然齐刷刷地看向他。他似乎很尴尬, 立即回了一句:“我没吃早饭!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语气中带着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 一句话使我呆在教室中央, 并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让我找到了重做“焦点”的感觉。我当下接上他的话:“Do you like bread for breakfast?Look, the diver Sun Yang also likes bread for breakfast, too.”学生的目光即刻转移到图片上。“But I think only bread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have a box of milk, too.Do you think so?”, 小军此时已放下手中的面包 , 抬头望着我, 接下来我把话题延伸到全班同学身上。

T: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S1:I like eggs and bananas for breakfast.

S2:Chicken legs and orange juice are my favorite breakfast.

S3:I like bread.Only bread for breakfast. (这位调皮的学生说完之后, 用挑逗的目光看了小军一眼, 此时小军微微脸红并不好意思地一笑, 其他同学也都捂嘴窃笑着。 )

面对学生的小兴奋, 我灵机一动, 这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好时机。

T:Eating bread for breakfast is the habbit of western countries.Do you know the different culture of breakfas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s:We don’t know. (学生似乎很有兴趣, 个个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 )

T:Breakfast means“早餐”.Western countries focus on“餐”, which means the food for breakfast should be tasty.We Chinese focus on“早”, which means we should eat breakfast on time.So as a Chinese, I think we all should have a good breakfast on time. ( 我用中文翻译了一下, 边说边微笑着看着小军, 只见他听得认真, 带着一丝惭愧。 )

教师以欲进先退, 欲扬先抑, 变换角度的点拨, 扭转了学生的观念, 巧妙地处理了可能发生的师生矛盾。这种转化饱含着课堂上的平等、民主、尊重、理解与关爱。那位学生红彤彤的小脸, 后来目不转睛听课的模样生动迷人。教师的宽容和尊重, 让该生重新审视自我, 也让他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个课堂, 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存在感, 课堂里闪现了一道纯净、疏朗、温馨的火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意想不到的高潮, 教师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 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持积极的促进态度, 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设身处地, 变换角色, 体会学生的感受, 尊重学生的思考,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师生共融一体, 共同演绎创造一种开放的、浸润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课改下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也是充满未知动态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把各种生成和变化的信息, 化作活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得深、把握得准,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撞击和生发, 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追求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学。这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它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 而是实现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 是一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因此, 除了预知的精彩以外, 动态活动的展开会让师生真正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关键词:英语课堂,动态教学,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06.

[2]苏瑜.坚持动态生成, 展现课堂的真实性.课程与教学, 2003 (6) .

[3]沈倩.开发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 .

[4]朱小英.英语课堂, 因生成而更精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3.“动态情景”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 动态情景 角色 场景 教学结构 创新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其为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提倡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强调元学习,即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交流”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斯的“头脑风暴”理论、米切尔的“终身幼儿园”理论,都把交流、协作、讨论、社会交往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开设了公开课,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听到精彩的课程,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环境设计教学

随着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环境设计”由艺术设计的一个专业方向,上升为一个独立设置的专业。这反映了社会对设计学的专业化、精致化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建立到如今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当代社会环境及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社会对人居环境设计品质的要求快速上升,其次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的设计企业面临来自国外的巨大挑战。再者,信息化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了,教师不再是信息提供的绝对权威,这要求教师提供更加精细化、体验化的教学产品。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具备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从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和设计表现技巧来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视野、多维度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设计至关重要。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授+课题创作+个人辅导”的三段模式,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是学生建立基本概念的重要环节,但问题是教学的效果一一教师讲授的学生未必能吸收,学生吸收了也未必就转化成个人思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求未知的知识与能力,顺利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实践课程在提供学生开展设计实践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环境设计教学探索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探索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则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師首先成为创新教育的开拓者,做到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从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通过这种合作创造,方可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动态情景”教学法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可以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做”,其特点是单一性、静态性、被动性、封闭性。“动态情景”实践教学强调创造多样性、动态性、主动性、开放性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营造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氛围,创造多样的场景,引入多样的角色。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组织者”与“启发者”。

1.角色转换——静态走向动态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引导”。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与“激发者”的角色,要为学生建立“认知地图”,意识到个人的知识技能与高水准的落差,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本阶段,教师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平铺直叙的陈述,而是要扮演好“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时而陈述,时而发问。有时课件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共同把空白的知识框架图在课堂完成。理论陈述应该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导入更多故事性强的案例,或者利用逆向思维,大胆假设违反常识的情形,激发思考。应该使用电光笔遥控课件,使教师可以自由的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对话。对理论的分析应该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激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与思维,得出个人的观点。例如在讲授“空间类型与形象”的知识点时,除了基本的陈述外,也可以抛出一些看似违反常规的问题,例如“如果把法庭设计成商店一样的形象会怎样?”、“如果把办公室设计成咖啡馆一样会怎样?”、“如果把医院设计成酒店一样会怎样?”。

第二阶段是“自主理论学习”。“基础理论引导”是由教师主导搭建理论框架,要使教学精细化,需要进入“自主理论学习”阶段。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采取师生变换的方法,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及主动性。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形成小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设计“协作”与“竞争”的学习情景。

把班里学生搭配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数个学习小组,小组研究、讨论、备课,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演讲,这个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探索精神”,实现自主学习。这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由被动吸收者化为主动讲述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的适当的指导与限定。初期的试验往往表明,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有超过60%的学生会对着PPT念稿,这完全违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原则,学生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被输入指令的嘴巴会动的机器,必须放弃依赖,走向独立的思考,发表个人的观点。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教师的组织至关重要,应严格要求:①电子课件必须以图表及动画为主,文字作为标题出现。②不能用打印的讲稿,必须凭记忆及个人理解进行演讲。③演讲时主要面向听众,而不是屏幕,需要时用电光笔指着屏幕对象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了更丰富的角色,从知识的输送者变为思想的激发者。教师设定的主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避免泛泛而谈,对学生的选题给予把关。选题原则:小而明确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应该对课题设定进行细化设计。教师可以考虑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根据知识点设计课题。每组学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点。比如“住宅室内设计”这门课,一般教科书往往只讲述现象,对“成因”少有解释。在“中国传统民居”这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动脑筋就建筑现象挖掘问题,在这里“问题”本身就含有“情景”的寓意,它是“人不具备跨越所在的彼岸与欲去的彼岸之间的裂缝的方法时所处的一种情景”。比如“为什么窑洞建筑冬暖夏凉?”、“为什么窑洞建筑出现在北方而不是江南?”、“为什么江南民居的色彩是黑白灰的调和”、“为什么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窗户这样小?”、“为什么福建土楼会形成这样的形式?”、“民居的建筑装饰上出现很多动物的形象,都有什么内涵?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必须观点明确,例证充分,且注重语言逻辑性。教师在台下充当听众,同时要穿插点评,激发台上台下学生的互动。并且对每个演讲要做记录及评分,演讲结束要作总结性发言。演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对理论知识及思维能力的验证方式,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需要设置多次情景,考察每位学生的情况。

第三阶段是“实践与验证”环节,包括“基础训练模块”和“整体设计模块”。要求学生进入更专业的实践环节,扮演更专业的角色。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往往是理论讲述结束后搭配一个大课题,学生做,教师指导。但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能把大课题拆分成系列“基础训练模块”,理论与实践交叉循环,逐步深入,最终开展“整体设计模块”,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完成一个大课题。以“住宅室内设计”为例,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入门专业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流程,建立关于功能布局、空间利用效率、尺度、使用舒适性、空间氛围等概念。该阶段的学生对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及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针对该环节,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空间及真实的需求,可触摸可体验可丈量。如设计“设计师初步体验一一改造自己的家”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家居环境进行测绘,并设计标准表格,要求学生对家庭生活进行调研,记录流程(1):每天进出家门的行为和玄关设计:通过回忆、询问父母、亲身体验、拍照、拍录像等手段记录不同情景对玄关的使用。例如针对下雨天、冬天、夏天等不同情景的模式,在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主要问题:如换鞋、更衣、取放提包、取放雨伞、取放钥匙、照镜子整理仪容等。(2)厨房使用流程及使用效率: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厨房使用的流程和细节,记录一日三餐的不同使用情景,包括在其过程使用到的电器、厨具、餐具和清洁用具的种类、数量和尺寸、顺序,并写明使用流程和位置,记录厨房围合界面的材质、厨房工作平台的材质、灯光等要素,记录产生脏乱的关键环节及原因,思考如何改良厨房设计,创造“高效清洁健康美观”的厨房环境。(3)卫生间的使用流程及整洁设计:记录卫生间的所有物品、记录卫生间的使用流程、储藏空间,思考卫生间产生凌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4)家居照明设计记录:记录家庭的所有灯源及相应位置、功能、功率、造型、使用体验,要求拍摄灯具照片。

初步调研结束后开展局部空间的设计实践,学生针对每项功能提出其不足之处及改善措施,绘制局部空间的平面放大图、立面草图、透视图等。紧随而来的二次调研是“设计验证与启发”:由于设计的习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优劣之分,可以创造情景,使学生获得对好作品的体验,并反过来验证个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应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记录个人在解决问题上碰到的困惑,并带上记录表格、图纸、照相机、卷尺等工具,到优秀案例的现场(比如优秀样板房或宜家家居、专业照明展厅等),对比着个人的设计方案与鲜活的案例现场,学生可以体验基本的尺度和空间效果,并对个人的创作产生启发。

在“基础训练模块”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调研成果,开始整体的概念设计,并作一次概念设计方案计划的PPT制作与演讲。要求学生遵循“提出问题一一设定主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模式,强化思维逻辑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及调研、基础训练模块,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形成一定的理论表述。学生在这次演示中更多的是扮演设计师角色,作前期沟通方案陈述。在设计方案的深入阶段,学生要完成从设计草图到最终方案的确定和表达。教师—方面参与小组方案讨论,同时要引导各小组自行形成概念,锻炼学生自主发展概念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和沟通。也应该引导不同组别之间产生交流。教师在指导方案的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正面否定学生的方案,而是提出不同观点,给学生多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鼓励其形成个人观点。

第四阶段是设计作品的展示和評价。各个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业及个人基础训练模块作业要求统一做一个集中的展示。鼓励学生对不同组别的方案进行互评和交流,互评的结果作为得分参考要素。各组选一名代表对本组方案进行陈述,并谈谈对其他组别作品的感想。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各组作品进行评述,并且可以给予学生反驳的机会,以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互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维的参考意见,以完善个人的理论。

学生不断地转换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内容向听众陈述,因而迫使他们积极钻研素材,分析弄懂各知识点,探讨教材内容,把握知识脉络,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创造性都会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快速发展。适当的竞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演讲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既可充当演讲者,也可充当评判者,锻炼不同角度的思考能力。教师的角色转换也要求其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灵活性,对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2.场景转换一一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基本上在教室完成,很多学校受条件所限,基本上还沿用阵列式的教室布置方式,教室被天然划分为讲台区与学生座位区,教师及学生的角色随之被限定,各自形成封闭的领域,教室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行的关系,只能与左右的同学产生交流。要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必须营造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氛围,动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场景转换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1)封闭空间内的自由布局

相互隔离的设计专业教室,其内部必须实现可以自由组合和变换,以适应不同的场景设计。比如“小组讨论及小组作业”情景可以由2-6张独立桌子拼起来组成一个小型的工作平台,便于交流;“评图”情景往往需要把作品都摆放在大长桌上,或者贴满墙面;“辩论”情景需要设置“辩论区”、“观众区”、“评委区”,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专业课程教室尽可能布置成工作室的氛围:空白墙面由大面积的软木板覆盖,方便张贴学生草图、作品及教师示范作品、优秀案例;应设置框架型展架,以方便陈列学生的模型作品。

(2)开放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布置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大空间内,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并且形成良好氛围。美国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 raduate School of Design,Harvard university,简称GSD)甚至把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个的所有班级放置在一个5层楼的大台阶式的开放空间内,只需要从高处一瞥,不同专业的工作情景一目了然,它创造了一种真实的情景,使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上,创造了一种快速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文化:B某个小组的成员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从小组的合作者到最边缘的学生,很快就分享了这种创新的概念。教师同样可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不断完善个人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建筑空间条件,也应尽可能突破各个专业教师封闭的形象,改用大玻璃隔断,形成视觉和感觉上的开放,这仍然有利于促进交流和改善教学气氛。

(3)请进来与走出去

开放的教学氛围除了硬件环境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文环境”,应该把“企业导师”引进课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比如结合某些模块开展“嵌入式讲座”、“采访与对话”、“设计快题竞赛”等,在企业从事一线实践工作的导师可以打破大学封闭的教学环境,带来多样化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社会场所例如博物馆、企业展览馆、企业厂房等资源,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还不够,关键的核心还在于自主学习,所以校外学习课程必须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应帮助学生准备问题。例如讲述“家具设计”课程时,可以利用的场所有上海博物馆、家具厂如海沃氏、家具店如宜家家居。去博物馆看明清家具前,应设计一些问题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寻求答案中度过参观的时间。讲述“灯光设计”的内容时可以到某些知名国际企业的照明展示,邀请照明设计专家开展讲座,同时安排向导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展厅非常直观易懂,比如讲色温的概念,在现场看到不同色温的灯光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场景,非常容易使学生理解色温概念。也可利用校外产学研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本学院与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在德必易园进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展览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展示的设计与展览的建构、制作。学生在此与来自创意产业园的专业人士展开交流并寻求创业支持。

结语

4.初中几何动态教学初探[原创] 篇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提出,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初中数学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之一是: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本文想就初中几何教学中如何通过几何动态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和学生有这样的反映,几何难教,几何难学。“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图形关系复杂,变化多样。老师在几何教学中演示的图形都是静态的,不能将图形的任意位置展示给学生,在给出一个或有限的几个图形之后,就将一些重要的几何规律简单地介绍给了学生。而学生在作题时,由于图形位置变化,或位置关系复杂,就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了,这时老师也开始变得急燥了,觉得概念已讲得很清楚了,怎么还不会,几何难教难学的矛盾就产生了。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想还是要从几何的精髓问题入手。“几何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研究不变的几何规律”。比如 图1

1.不论三角形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方向如何变化,三角形的3条高线都交于一点(如图1); 图2

2.不论四边形如何变化,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序连接成的图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如图2)等等,不胜枚举。对于第一个问题,传统教学中都是利用尺子作图,各种情况只作一个图形,很有限,不能说明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以例题形式给让学生证明。我现在想办法让三角形或四边形任意动起来,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3条高线交于一点;四边中点顺序连接成的图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有了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再深入研究就成为自觉自愿的了。学生从运动的几何图形中找出的几何规律,印象会很深,而且几何图形有这样的动态效果,很容易吸引这些初中学生,让他们觉得几何课有意思,从而愿意上几何课。

我的这些想法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运动的观点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几何教学中应加强运动观点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必须经过头脑想象和理解椉唇ü箺才能真正学会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只是知识信息,学生通过接收这些信息,联系他们头脑中旧有的知识结构,构造出他所能理解掌握的新知识,在几何教学中,对于那些相对于学生来说复杂而又抽象的图形,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断运动变化的图形中,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探索、发现,找出规律,“从而建立起学生自己的‘经验体系’棗即猜想可能的结论,最后再在老师和书本的帮助下证明猜想的结论,从而建立起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即完成‘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

对于一个几何图形来说,各种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实际上是处于变化的相互依存的状态,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这就产生了几何变换。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常见的几何变换有:全等变换、相似变换和等积变换等。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办法创造有变有不变的状态,让有利于解题的条件保持不变,而将不利于解题的条件变为有利的,这就是利用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解题的主要思想。

如何实现让几何图形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找静”,以往的几何教学很难做到,因为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用常规作图工具(纸、笔、尺)手工绘制的图形都是静态的,虽然它能教给学生规范作图,但这样很容易掩盖极其重要的几何规律。有的老师可以制作很精制的投影抽拉片,使部分图形动起来,却很难体现图形的任意性,以及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利用一个软件工具棗“几何画板”制作我们需要的几何图形,并使之任意运动和动画,在图形不停地变化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发现不变的几何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几何规律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不是凭空任意造出来的,要用科学的头脑,去分析动态的几何图形,从而得到“静态”的几何规律。

下面结合例子来说明如何对初中几何进行动态教学。(主要设计思路)

例1.初中几何教材P125 *7.12 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这一节的内容是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即圆幂定理)一.相交弦定理:

1.弦AB、CD相交于圆内一点P,几何画板测算PA、PB、PC、PD,并计算PA*PB, PA*PC, PA*PD, PB*PC, PB*PD, PC*PD, 图形运动,让学生观察6个乘积,反复几次,学生得出结论:只有PA*PB=PC*PD(如图3)图3:

教师给出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 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的积相等。

要引导学生证明(略)

2·将D点向B点运动,C、A、B固定,学生观察,PD逐渐变短,当测算值PD=0时,同时PB=0,此时P、B、D三点重合。问学生结论是否成立。(如图4)

图4:

3.让AB运动至过圆心时停住,AB为直径,让CD任意与AB垂直,此时观察四个测算值,总有PC=PD,让学生修改结论PC² =PA*PB。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如图5)图5:

二.割线定理:

图6:

将P点运动,在P点从圆内到圆外之间反复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6个乘积,发现依然有PA*PB=PC*PD。引导学生叙述: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注:此处与教材讲解顺序不一样,有待探讨)。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图形,引导学生归纳出相交弦定理与割线定理的相同点:0 ①定理中的条件都是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圆相交

②定理中的结论都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到各弦两端的距离之积相等。于是,可以把相交弦定理和割线定理统一如下形式:

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圆相交,则两直线的交点到各弦两端的距离之积相等

3、切割线定理

1.将PA绕P点运动,让学生观察A、B重合时,有 ⑴PA=PB ⑵PA*PB=PC*PD 由学生修改结论:PA² =PC*PD(注:教材上是PT² =PA*PB)(如图7)图7:

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2.将PD绕P点运动,C、D重合时观察时:(1)PC=PD=PA=PB PA*PB=PC*PD(如图8)图8: 由学生修改 PA² =PC² ∴PA=PC

正是前面学过的切线长定理 四.深入讨论

进一步引导学生:点P到各弦两端的距离之积相等,等于什么?有没有一般规律?(这是课本P134习题T 7.4 B组4)

引导学生分析当点P固定,∵过P点的弦有无数条,选一条过圆心的弦,即直径:1.当P点在圆内时,引导学生: ∵PA*PB=PC*PD 又PB=R-OP PA=R+OP ∴PA.PB=(R+OP)(R-OP)= R² -OP²

当P为定点时, OP和R均为定值(如图9)图9:

当P点在圆外时, 学生独立完成。

图10:

3.归纳总结:

一直线与半径为R的⊙0相交, 在直线上取一不在圆周上的点P, 则该点到弦两端的距离之积是定值│R²-OP²│

告诉学生:你们和我一起讨论并验证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直线与圆这一节中一个重要定理。一方面不仅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发展,也使他们从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发现不变的几何规律。

例2.①同底等高的一组三角形,底BC固定不动,顶点A在平行于底边的直线上滑动,观察重心的位置及重心轨迹(计算机动画演示)图:11 观察发现:

⑴不论三角形如何变化,重心永远在三角形内。

⑵同底等高的一组三角形的重心轨迹是一条直线(证明略)。

②同底等高的一组三角形,底BC固定不动,顶点A在平行于底边的直线上滑动,观察垂心的位置及垂心轨迹(计算机动画演示)

观察发现:

⑴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在锐角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 的垂心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处;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钝角三角形的外部。

⑵ 同底等高的一组三角形垂心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证明略)等等。

尽管在初中几何中不涉及轨迹问题,我们也可以不提它,但它确是计算机演示实验的结果,可以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兴趣。

5.教学常规动态管理措施12.9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省规范的深入落实和三级课程的实施,老师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常规教学过程的研究落实,为此我们以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按照“听查调研、直面问题—集思广益、反思总结—活动展示、内化提高”的步骤,开展了一系列反思性教学活动,对常规教学管理实施动态管理,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落实教学常规,让教学常规管理成为学校品牌。

二、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听查调研,直面问题

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实效,引领教师做到“备教一致”,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学校领导先进行听查调研,查找各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学科成立调研小组。调研小组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艺体、综合等学科进行。每个调研小组由学科主任和和三名骨干教师组成,由学科主任任组长。各调研小组每周至少听三节推门课,听课后同步查阅其备课、作业等方面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重点是发现常态课和日常教学常规中落实不到位的方面,便于下一个阶段的更改。具体有如下三步措施:

一听:根据课程表由组长确定每周的听课时间和听课人,提前10分钟通知听课教师和调研小组的其他成员。听课时,调研组成员主要从教师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检测反馈矫正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并作好记录,打分量化。

二查:听课前后,调研组的成员,对该教师的日常备课、作业的设置与批改等项目进行检查,梳理出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并进行阶段性量化。

三研:听完课当天必须进行听查的研讨反馈。每个调研小组成员根据听查情况交流和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定个人或年级的更改重点,讲课教师根据听查反馈情况,进行整理、反思,完成听课调研纪实。

(二)集思广益,反思总结

听查调研每两周进行一次阶段性专题研讨。由校级领导参与组织,各学科调研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两周以来的听、查、研的情况,总结出各学科落实教学常规的闪光点,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学校下阶段的教学改进重点,制定有效改进方案和策略。先后讨论了各学科的工作目标、计划,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及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各学科按照方案制定了学科教研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问题研究改进,注重发现新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在改进过程中细化问题研讨,研究问题存在的症结,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注重做到四个“精”。

一精选: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

二精讲:指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要尽量有选择性地讲,切忌讲得“面面俱到”,通过精讲,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精挑:指教师要研究每堂课的重点与难点,精心挑选题目,设计精彩环节,拓展提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精练:指教师要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通过精练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三)活动展示,内化提高

各学科利用专题研讨周研究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同题研讨等多项活动,每周进行问题研究与成果展示,使教师内化吸收,共同提高。

1.专题研讨。

各学科围绕“自主互助合作型”课堂标准,开展“学科专题周研究课深入研究”活动,不断完善高效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大组轮流认领承办专题研究,每个年级一学期承办一个专题。单周为专题研究周,各备课组认领问题后,在备课组内重点进行专题研讨,人人研究交流。周一抽签决定主讲者,进行同课异构。双周为专题展示周,由主承办年级拟定展示课活动安排网发校园平台,做到定展示主题、展示课题、展示时间和汇报交流时间。注重过程的实效性,要求主讲者写出教学案和教学反思,其他参与者针对研究主题写出研究成果或体会感悟。专题展示课结束后将所有过程性材料及研究成果整理上交学校,有调研小组评价量化。

2.多课并举。

为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学校安排潍坊市级骨干教师进行课堂展示课,引领学科教学的研究。其他教师进行同课题研讨课、青年教师达标课、常态推门课等活动。每次活动骨干教师都要跟踪听课研讨,由备课组长任负责人,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安排本年级的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活动。同时,学校对以上活动进行全程录像,便于深入教学实践、剖析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3.加强调研小组“督导”功效。

调研小组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穿插听课,查材料等形式,立足于问题发现——诊断——解决策略,从教学常规实际出发,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以过程跟踪、共同参与为主要方式,并建立起了以自评——集中研究——评价——督促改进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流程,随时督查教学常规的改进实施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问题解决的最佳策略,让教师在第一时间进行内化提高,调整教学实践,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

反思性动态管理真正使教学常规管理做到了“实”“细”“久”“新”。在对教学常规落实进行调研、诊断、督促和规范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过程的督查、总结、反思和整改,围绕备、教、批、辅、研等关键环节,规范了过程管理,加强了校本教研,明确了教学常规的各项具体要求。在认真分析和反思学校或自身在常规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常规管理的新思路、新措施。做到了常规落实方法实、措施硬,重点突出、弱项强化,常规落实水平高,真正让教学常规管理成为学校品牌。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常规主要由“教”“学”和“管”三大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常规的执行情况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就要在这三个方面集中下工夫,建立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体系,细化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和教学常规评估方案,尽量想得细、做得细、落实得细,让“教”“学”“管”形成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6.动态教学 篇六

摘 要:竖笛进课堂。竖笛的气息练习;竖笛的指法和姿势;练习曲目的节奏;,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关键词:气息 指法 节奏 音乐情绪

音乐课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学科之一。课程改革后,我校尝试着让乐器走近课堂,“竖笛”逐渐走进了课堂、课外。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有些同学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跟不上,缺乏自信心,课堂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音乐课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不愿意看到的。改变这种状况,让乐器真正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有效助手!教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学”互容的生态课堂!然而,音乐课堂的竖笛教学怎样才做到不生搬硬套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我们一直在探究。[1]

中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第一次接触竖笛,如何从手型,指法、练气息、这些基本的练习很重要。教师示范演奏《小白船》第一遍的演奏气息较强,呼出的气息让竖笛发出了刺耳的音乐,同学自然的皱眉,有的捂住了耳朵。同学们的动作做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样的竖笛演奏气息是错误的。第二遍示范演奏,教师用演唱这首歌的气息,均匀的演奏,同学们没有了刚才的动作,面部表情自然,有的同学还伴着音乐轻轻地摇摆。《小白船》是一首四分之三拍的歌曲,律动鲜明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阔舒畅,在演唱中要求音色柔美,竖笛的演奏业一样,要求用均匀的气息缓缓吹出,同学们初学竖笛,气息应作为重要的讲解和练习之一。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练习气息。拿一张小纸条放在嘴前,轻轻地吹动但要求不要把小纸条吹跑了,也可以玩吹泡泡的游戏,只有气息均匀,吹出来的泡泡大小才基本一致。过于用力或用力不够,泡泡就会破了,还可以吹羽毛,用均匀的气息让羽毛飘在空中不落下来,通过这些辅助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演奏的气息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掌握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准备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为什么演奏统一的旋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让同学们从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吹一吹的方法找到原因得结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竖笛演奏中气息问题的这个重点,也得到初步的解决。[2]

竖笛演奏的气息和演唱一样自然,自然清晰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仿佛闻到花香一样。和同学们做一做闻花香的动作,深深的吸气,把气吸到腹部与唱歌的复习方法相同,运气是使音色更为饱满,这就需要增加肺活量的锻炼,然后轻轻的呼吸,呼出的气息要均匀、有力。呼吸时不能像泄了气的皮球,腹腔的气息始终保持满满的。其次,舌尖的作用也要应用适当,这是一个小开关,可以控制气流运行,连奏和断奏都离不开舌尖的正确应用,舌尖定位上牙的地方。可以堵住气流,吹奏出舌尖迅速离开,发出“吐”的音,就能演奏出断音,但注意,气息不能太强,防止把音吹破,连奏要求气息均匀,舌尖离开吹口。这样演奏的音会清晰一些。

在课堂教学的竖笛,培养学生真确的演奏姿势很重要,身体端正腰部自然放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放在笛子的上面,小指放在笛子下面,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的三个小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住下方的三个小孔,注意指腹按圆孔要严密,避免出现漏气现象,了解握笛的方法,吹奏的口型也很重要,不能把吹口含在口中,应对把口轻轻地接触竖笛吹口,不要咬吹口或让吹口碰到牙齿。

正确的姿势从第一堂课开始建立,抬头,避免低头压住喉头,两手的大拇指拖住笛身,小拇指搭在竖笛上面,形成一个支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上方一、二、三小圆孔(要按紧,避免漏气)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下方的四、五、六孔,老师在这个环节里做好示范,及时纠正不良姿势,为了巩固同学正确的姿势,教师也可以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姿势,让同学们纠正做出正确姿势,这样入门的第一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竖笛演奏除了掌握气息、指法、音乐节奏外,在演奏练习过程中也有一些细微的方法注意。弱拍起及末音的时值得准确性;换气自然、无连续保持乐曲连贯,音色要柔和,音量不要大; 在高音长音处,应注意气息保持在吹满时值,当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曲情绪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演奏的歌曲有感情。

竖笛演奏要学好,对歌曲的情绪理解和对旋律的理解也不可忽略。《小宝宝要睡觉》音乐旋律节奏宁静优美,全曲出现了1、2、3三个音符,节奏为多为八分、四分节奏,通过演唱击拍,同学们初步接触到竖笛演奏,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对竖笛有了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同学们有了兴趣。

有了信心和兴趣,接下来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同学们按照指法练习了4、5、6、7。《小白船》的音乐情绪优美,节奏宽广舒展,主要节奏为“X-X”和“X---”,在演奏中要求气息均匀且七夕不能断,就像演唱一样,换气的地方不能明显,过渡要自然清晰,这就要求隔膜始终保持吸气状态,每个乐句进行换气中,横膈膜都要打开,气息源源不断。这样竖笛声中的小船才能轻轻飘荡,听者和演奏者都体会到其中的美。[3]

在竖笛教学的不断学习进步过程中,可以这样节奏感较强的曲子进行练习。循序渐?M形成,听一听,唱一唱,吹一吹为中心的学习结构,丰富同学们的音乐课堂,加强独奏合奏的练习,包括唱吹结合,把竖笛与谱唱,歌曲演唱,音乐作品等欣赏练习在一起。竖笛便于携带,可以让竖笛走出课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曲子,可以让同学回家演奏,给家人和小伙伴停,请他们谈谈听后感,在复习中,老师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再予以纠正,让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校2017年六年级7班的同学在毕业晚会上,56名同学一起演奏《放心去飞》音乐旋律,同学们演奏更是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老师们的感恩,演奏真挚、流畅,深深地打动了全校3000多名师生的心。而这样精彩的表演无疑对低、中年级同学上了一堂精彩的竖笛课。

音乐课堂通常只有教师有伴奏乐器:电子琴、钢琴或手风琴同学们往往只能通过聆听、模唱学习歌曲。竖笛作为一件简单易学的走进课堂,改变枯燥的指法练习,让竖笛真正成为孩子的学习好伙伴。音乐竖笛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中,但我们不变初衷―音乐竖笛教学带给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

参考文献

7.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教学思考 篇七

思考一:营造民主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促进课堂自主发展的教学资源的不断生成, 使课堂成为掀起师生头脑风暴、不断涌现灵感、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的场所。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育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学习中的不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 引导他们放心大胆而又毫无保留地提出问题, 从而放飞思想, 自由张扬个性思维, 打下动态生成的基础。

思考二:弹性预设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 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 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 会在不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 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 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 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获得感受的愉悦。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 人性化的预设, 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在进行这种预设时, 教师在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同时, 还应深入钻研学习的对象——文本, 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 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教学实践表明, 预设目标越精简, 生成空间越广袤;预设目标越明确, 课堂生成时的自由空间就越大。教师通过课前预设, 将文本的解读目标从宏观上浓缩为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能够起到化繁就简、融会贯通的作用, 从而保证在偶然性的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 引领学生在正确的教学方向上精彩生成。

例: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 我设计了宏观性的教学问题, 给学生留设足够的弹性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 (1)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一个骄横无礼的人? (2) 通过课文的学习, 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林冲?通过读读、画画、议议, 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 为课堂的精彩动态生成创造了可能, 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思考三:尊重个性解读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 在所提出的五条原则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 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标准承担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着力强调“生本位”,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 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 尊重并珍视这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实践表明, 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 就是对文本的超越。

例: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设置了说话训练题:“青蛙跳出井口以后……”

生1: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非常高兴, 因为它看到了高高的山和一望无际的田野, 田野里的花草都在招手欢迎它的到来呢!

生2: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乘坐飞机, 做了一次环球旅行。

看到美丽的世界, 它禁不住赞叹道:“世界真是太美、太大了, 我再也不回井里了。”

之前学生的想象都朝正常方向发展, 但此时一生回答说:“老师, 我想的和他们都不一样。我认为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 它还会回到井里的。”同学们一阵哄笑。这种“意外的声音”打乱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 面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笑, 而是用一种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这名学生, 沉着引导:“你能告诉大家, 小青蛙为什么又要跳回井里去了呢?”生答:“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 当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刚要喝水时, 却发现河水是那样的黑, 还不停地散发出恶臭。正当它犹豫的时候, 一只钢叉飞来, 幸亏它躲得快, 钢叉从它的身旁穿过, 吓得它一身冷汗。它不禁感叹地说:‘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危险了, 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于是它又回到了井里。”多么精彩的回答, 多么丰富而现实的想象。我不禁为之鼓起掌来。在我所创设尊重和信任的教学氛围中, 又爆发了另外几种“另类”的声音, 如有学生说:“老师, 我和他们想的也不一样。我认出小青蛙很难跳出井口。因为我从资料上了解到我们现在地球每年的水位都在不断下降, 小青蛙会离井口越来越远, 因此它很难跳出井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成, 尊重了学生的独到见解,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敢想敢言”的课堂氛围, 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使得课堂拥有了一幕幕精彩生成。

思考四:整合各种资源

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 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 决定了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其它学科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 语文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挖掘、使用教材, 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迁移、深化, 并善于利用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为课堂生成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夯实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艺红.课堂精彩缘于生成[J].陕西教育, 2004, (11) .

[2]陈杰.课堂: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中学语文教学, 2004, (11) .

8.把握教学细节 促进动态发展 篇八

一、自主开放学习,提供儿童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已经广泛地被我们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加以运用。然而,课堂教学中,有时却会因为我们的一些无心的、多余的“规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探索的空间大打折扣。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将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我校的卜老师在上这节课之前进行了几次试教。在前两次的试教班级中,她采用了放手让学生探索搭配方案的教学方式,探索之前,她提出探索任务后没有作任何的规定,学生自主探索出了用文字、字母、数字、图形等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案。但因为学生在汇报这些方案时,表达的不够简洁,特别是对于教材中三个木偶的名字说的稍显哆嗦,所以,为了让学生表达的更简洁,教学程序进行的更顺畅,第三次试教时,在学生探索之前,老师帮学生把木偶的名字起好了,即:小黄、小绿、小紫。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前两次试教时出现的学生自己探索出用字母、数字、图形等的方案在第三次试教中都没有出现,全班学生竟然清一色的用文字来表达。难道第三次试教的这个班的学生的思维没有其他班级的学生灵活?带着疑惑,我们课后访谈一部分同学:你怎么想到只用文字来表达你的方案呢?从访谈中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老师给小木偶事先把名字起好,学生误以为在拟定搭配方案时就一定要用上这几个名字,所以出现了全班学生都用文字表达的现象。无心的规定竟然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看来,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就不能对学生有一丝的束缚,哪怕像起个名字这样无心的规定。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索之前,老师除了让学生明确探索的任务之外,要尽量少作一些探索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规定,给足学生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探索出丰富的、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科学使用媒体,剖析儿童思维过程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我们很多一线老师的课堂。多媒体设备以其形象、直观、动感的特点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于是,传统的黑板逐渐受到冷落。特别是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当反馈学生练习的时候,我们大多采用实物展台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先在自己座位上练习然后展示。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展台直接呈现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成果,他们在形成这个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并没有准确掌握。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8、7加几》这一课时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进位加法。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练习“想想做做”中的7+8、8+6、8+5,先用展台展示学生的答案,发现全班同学基本都对。那么,他们对于“凑十法”真的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让三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的过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板演的三位学生居然把每道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还和处理“9加几”中的第二个加数一样,分成了1和几,但答案居然是对的!

如:7 + 8 =15

面对如此学情,我立刻调整了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讨论: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如何应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等问题,使学生切实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由此,我想到了在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室的四面乃至教室外的墙壁都有黑板,供分组展示、反馈用。我认为其背后的思想之一也是想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反馈的细节,千万不能冷落黑板,要充分利用板演,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适时评价,搭建儿童展示平台

现在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发现,这对我们一线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特别是评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那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想法,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呢?

我们的课堂既然要以人为本就应该尊重学生,就应该让他们自然生成。当学生们的展示没有按照老师的教学预设出现的时候,这样看起来把我们的教学预设的程序都打乱了,但老师一定不能乱,一定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在这种学情下应该采用的策略是:对每一种上来的学生都先不给予方案质量上的评价,但要给予展示精神方面的评价,表扬他这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展示自我的行为。在老师这样的鼓励之下,才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才会有学生愿意和大家分享他智慧的成果。因此,关注评价的细节,才能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的平台。

上一篇:珍惜机遇 努力实践下一篇:学校安全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