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书

2024-07-29

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书(共11篇)

1.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书 篇一

一、西安市主要做法与成效

1. 政策支持, 资金扶持。

西安市2008年来逐年加大养老事业发展扶持力度, 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鼓励、支持养老服务业规范发展。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养老事业政府主导原则, 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土地供应,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社会力量新建的社会福利机构, 城六区范围内和范围外每张床位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和4000元补贴;农村幸福院新建和改扩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 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建设补助。在持续扶持政策的激励下, 西安市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 茁壮成长。截至2015年底, 全市共有435个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老年餐桌、文体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站, 建成232家农村幸福院, 实现覆盖率86.8%和59.46%。西安市养老服务业正逐步走向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2. 多方参与, 群众受益。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仍是老年人的养老首选。群众认可、接受度高, 社会关注、参与度广, 政府重视、补贴度大。西安市政府规定, 对社会资本投资举办的、或公办民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自理老人按每人每月50元、40元、30元三个档次进行补助;半失能老人按每人每月70元、60元、50元三个档次进行补助;失能老人按每人每月90元、80元、70元三个档次进行补助。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目前, 社会力量已逐渐成为养老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民间资本也逐渐成为养老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互补互促、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逐渐显现。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24家, 其中公办30家, 民办94家, 拥有养老机构床位3.07万张, 其中公办9041张、民办21659张, 年入住老人达到7万多人次, 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和谐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按照“十三五”规划, 2020年, 西安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可达到100%, 农村幸福院 (养老服务站) 覆盖率可达到70%, 养老床位数可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 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乡一体化需求相协调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 居民幸福安康。

3. 多元服务, 成效凸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大多数老人都愿意接受, 也得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政府购买了服务、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 但目前, 社区居家养老完全由政府包揽还不现实, 还需要个人分担, 养老机构承担。养老机构要想生存、发展、壮大, 就需要不断运用市场杠杆自我调控, 为老年人提供多元服务、专业服务、优质服务。西安市部分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体系, 结合本地居民生活传统、生活习俗调整定位, 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贴民生、更接地气。在西安市, 有的服务机构针对“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半失能、失能老人所需服务不同, 以半失能、失能老人作为主要照护对象, 针对其身体状况提供清晰的服务分类, 让家人和老人都能感受到足够的专业度;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选择“日托班”, 即使子女不在身边, 也不用为吃饭发愁, 又能和其他老人一起休闲娱乐。健康老人教育需求旺盛, 西安市鼓励社区积极兴办老年教育事业, 建成老年大学35所, 开设专业课程十几门, 在校学员近6万人, 老年再教育率达5%。乐于从事老年教育的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发挥余热, 传道授业解惑, 享受幸福的同时, 也使老年学员陶冶了情操, 安享了晚年。这种多元化、贴心式服务模式, 群众欢迎, 社会满意, 政府支持。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宣传力度不大, 居民普及率不高。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性强, 受体范围窄, 社会认知度低。对于政府和养老之间的责任关系, 很多老人还缺乏认知。社会调查中发现, 很多老人对政府在社会养老中的主导地位, 知之不多, 认为养老就是自己的事情, 与政府关系不大。这种认知上的缺位, 间接削弱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行为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支撑, 暴露出政府在宣传层面的工作缺失, 使该项政策一定程度还停留在理论探究和演示上, 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2. 传统思想禁锢, 居民入住率不高。

近年来, 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建设, 投入大量资金加大对公办老年公寓的创建和改造,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养老公寓, 全市养老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目前, 全市124家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07万张, 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 西安的养老机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就是在这种床位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数量需求的情况下, 西安市养老院入住率仍然达不到70%。究其原因, 是一些老人受传统思想束缚, 认为在家养老天经地义, 去了养老院会让街坊邻居觉得“儿女不孝, 面子上难堪”, 还有就是担心养老院服务质量, 怕自己得不到“善待”。

3. 软硬件设施差, 居民满意率不高。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设计有较多的服务内容和项目, 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 部分机构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与老人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比如, 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棋牌, 有部分服务站虽然配备了健身器材, 但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的服务项目较少, 服务范围和选择空间较窄。他们真正所需的养老服务可能不在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中, 这就削减了老年人对公共养老服务的选择范围和需求欲望。

此外,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同, 缺乏评价体系。目前, 居家养老服务缺少量化指标和统一标准, 服务机构一面强调要兼顾老年群体实际需求, 一面又忽视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专业性服务要求。没有统一的服务评价体系, 导致不同机构、同一机构不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差异性较大, 成为政府监管的壁垒。

三、发展建议

1. 强化宣传引导, 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遇到第一屏障是较低的社会认同度和感知度。政府对促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政府对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责任意识;其次, 要多宣传、多形式宣传、重点针对宣传。有些失能、半失能老人, 生活不便, 急需社会关注与帮助, 又信息闭塞, 需要政府下沉宣传, 接民气宣传。在常规宣传力度不减的基础上, 采取诸如社区版面宣传、入户见面宣传、编排节目宣传等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改善社会关注环境, 提高社会组织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同感, 获得高度信任、理解和支持, 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行为更趋完善, 政策惠及率更高。

2. 疏通投资渠道, 改善投资环境。

政府重视是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多年来, 西安市政府连续出台优惠激励措施,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但养老产业点面多、链条长、规模大, 仅靠政府投入势单行孤。需要政府一方面要发扬跑争拼抢精神, 积极争取省部级专项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 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再就是要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 推进整合统筹, 提高财政补贴政策效能。

3. 多元化体系, 个性化服务。

养老服务多元化体系, 个性化服务是将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需求。老年服务产业是我国新兴的一个产业, 有群体就有需求, 有需求就有市场。应当将政府、家庭、社区、机构等多方主体有机整合, 切实从老年群体的需要出发, 根据经济援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需求设置和开发具体的个性化服务内容,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 以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 以社区养老服务为核心, 以机构集中养老服务为补充等多种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养老服务多元个性供给体系。

4. 强化监管指导, 提升服务质量。

政策的落地生根, 惠及民生, 需要完善监管落实机制, 不抓落实, 政策永远在路上。一是政府首先要做好政策“最先一公里”, 还要监管政策“最后一公里”。二是在购买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 政府要运用动态方法, 定时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对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管, 及时研究和反馈过程中的问题。三是要在提升养老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依托相关高校和机构, 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定期实训机制, 制定养老服务就业鼓励政策, 提高护理员工资待遇水平等措施, 逐步形成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人员及其劳动付出的社会氛围。四是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 对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对象满意的护理人员进行褒奖。通过不断健全监管机制, 优化内部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幸福指数更高。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测评研究 篇二

【关键词】SERVQUAL;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契合当前我国国情与老年人需求的重要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等普遍特性外,还具有如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和供给方式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测评比一般服务产品更有难度(Kotler,1997)[1]。本文依据SERVQUAL理论,对服务质量测评的各维度开展具体分析。

2.文献回顾

2.1感知服务质量及其维度

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其主要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对比。由此,Gr?nroos(1983)认为,服务质量即“客户感知到的服务质量”[2]。关于服务质量维度,PZB(1988)指出,5个因素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分別是可靠性、有形性、安全性、响应性和移情性[3]。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Nyma(1989)等,从个体因素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章晓懿(2012)等对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等可能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许琳(2013)等认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等内容有待加强和完善。

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测评与机构养老服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应从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不同需求出发,在对服务质量内容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加以评价。徐立忠(1989)提出,老年人的需要集中在生活、健康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本文参考我国相关机构已发布的调查资料,结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能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归纳为四个大类,包括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

3.实证研究

3.1影响因素提炼与数据收集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走访社区居委会和对10位社区养老服务接受者访谈,提炼出了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将上述20个因素转化为问卷中的测评项,并增加“您对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现状感受评价为”、“您对所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期望为”,从而最终形成了包含22个测评项的问卷。

本调查在宁波地区发放问卷275份,其中有效185份;调查对象中男性86人(占比46.5%),女性99人(占比53.5%);年龄主要集中在70-90岁(119人,占比64.3%);以独居或与配偶共同生活居多(125人,67.56%)。

3.2数据分析

3.2.1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问卷中的20个问项归类,具体如表1示: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注:KMO值为0.908;Bartlett球形检验χ2:2.467E3;df:171;P<=0.000;累积解释方差61.772%。

上表说明:第一,可靠性(0.794)和有形性(0.768)对助餐服务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即老人最关注的是餐饭的营养卫生、色香味、质量等问题。第二,对助洁服务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可靠性(0.755)和有形性(0.742),表明老人最满意是助洁人员提供的清洁服务使人放心且质量好。第三,在精神服务方面,影响最显著的是安全性(0.713),说明服务提供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态度和蔼,能够考虑到老人心理感受,这点显得很重要。第四,可靠性(0.762)对助医服务影响最显著,说明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很近,能方便到达较重要。

3.2.2信度和均值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所有测评项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各测评项的均值都低于4,表明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不够高,未达到满意水平。

3.2.3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首先,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以上归纳的四个因素(助餐、助洁、精神、助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助餐、助洁、精神、助医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检验显著性非常高(P≤0.01),说明这四个因素之间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

其次,为检验以上四个因素与养老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宁波地区部分社区的取样和测评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四个因素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依次是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从总体上看,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评价为3.51分,未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质量测评,建议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具体包括:①加大投入,提高社区的助餐服务能力。在保证助餐服务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增建助餐供应点、灵活供餐方式,提升助餐服务的受惠面和便捷性,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②社区助医服务能力强化的关键在于突破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增加和开设家庭病床、上门问诊、送药上门、定期联系等项目,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就医困难问题。③整合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对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辅导、娱乐关怀等活动,注重精神服务供给的常态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章晓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与科学,2012:22-57.

[2]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1:32-37.

[3]徐立忠.老人问题与对策[M].台北: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89.

作者简介

李燕燕(1985-),女,籍贯:山东潍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15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基金支持(课题编号:ZMZC201521)。

3.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篇三

甲方:XX街居家养老服务部 乙方:

乙方符合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经报街、区相关业务行政部门同意后,经协商一致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一、双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应如实向甲方告知服务对象的病史及身体健康现状,甲方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个人档案。

2、甲方有权依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论与乙方确定和核准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范围内为乙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3、甲方向乙方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乙方应向甲方如实反映服务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并签名确认。

4、乙方发现甲方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差、缺勤、不足时的,有权向甲方提出意见,甲方应跟踪核实,采取整改措施,并及时告知乙方。

5、乙方提供必要的服务条件与设施设备,甲方根据提供的服务设备和条件,为乙方提供适切的服务。

6、乙方发现服务费用和服务时间有误的,可以向甲方提出申诉,要求核查,甲方应尽力配合进行整改。

7、乙方在服务过程中提出超出甲方服务范围以外的要求,甲方有权拒绝服务。

8、在服务过程中如发现服务对象有意外发生,双方必须遵守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服务员要做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9、乙方如发现由于服务员不规范服务,造成服务对象发生意外的,乙方有权进行申诉。

10、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纠纷或摩擦,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尽量减少双方的摩擦,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再续服务。

11、经双方确认,甲方为乙方提供的服务内容为:□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 □精神慰藉 □个人陪护 □关怀辅导 □社交康乐 □其它。

12、乙方如需变更服务内容的,须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申请,甲方及时做好人员安排,持续为乙方提供适切服务。

二、其他相关事宜

1、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在本协议履行中,如双方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将争议提交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结果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4.居家养老合作协议书 篇四

乙方(受托人):

为进一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健康发展,经协商,甲方与乙方合作管理滨湖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双方签订本协议,以共同遵守。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协助甲方按照《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工作。

2、负责核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对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审核,确定服务时间,并移交给乙方提供服务。

3、制作并向社区发放“代币券”。

4、负责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专项经费的管理与监督,按时向乙方划拨。

根据每月服务记录所记录服务情况及收回的代币券数量,服务项目每张代币券(服务1小时)向乙方兑付元现金,特殊服务项目兑现元。

5、加强监督检查,对乙方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施评估,对乙方的管理与服务有批评、举报的权利。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按照《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对滨湖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管理。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

服务项目:康复训练、量血压、定期体检等。

特殊服务项目:进行精神护理和康复护理,陪同和协助老人到医院、诊所看病就医,协助提供医疗援助等。

2、以微利或保本为经营宗旨,无偿或低偿为老年人服务。

3、负责对服务员的上岗资格认证培训和上岗培训。

4、自觉接受甲方的工作指导,对甲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5、今后甲方开展此类工作,在自愿和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接受委 1

托的资格。

三、违约责任:

1、乙方在服务中连续3个月服务满意率达不到80%,或者在服务中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甲方有权利自行终止本协议并要求乙方承担相应责任。

2、协议期间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本协议,若一方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能继续履行本协议时,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对方后可解除协议。

四、本协议有效期自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

五、本协议一式二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甲方: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家园社区乙方:居家养老服务站

(盖章)(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5.居家养老服务 篇五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6.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 篇六

居家养老服务是由社区和社会帮助, 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形式。从养老方式看, 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照顾为依托, 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老年人居住在家里从提供的养老资源主体看, 有家庭成员的照顾、也有社会的帮助。是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征。当前, 政府、社区、个体、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功能性服务, 其中政府或社区提供的服务占主导地位, 如根据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特殊性, 开办了各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 成为老年人欢迎的活动所。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 都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 将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到总体规划中去, 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社区还与医疗单位心理咨询部门、高校的心理系合作, 开展为空巢老人们提供服务, 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 社会反响好。

但当前为老服务单位的软、硬件都有待完善, 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除了要改善办公设备 (如电脑等) 、为老服务仪器设备、为老服务窗口以及老年人的休息室等硬件外, 同时也需要改善软件条件, 如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调整服务内容等。此外, 也不能忽视宣传工作。因此, 改善当前为老服务单位的条件和环境, 是为老服务业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为老服务业提供方来说, 我认为主要可以以下几方着手:

第一, 改进服务单位的软、硬件条件。购置电脑等办公设备、为老服务设备、设置为老服务窗口、开辟来访老年人的休息室等;同时也需要改善软件条件。服务单位若能为老年人的到访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服务渠道等, 可以提高老年人对该单位服务的信任度。

第二, 丰富为老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提升, 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除了家政服务、出行服务和生活护理上等外。还要有其它珠服务内容, 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和项目 (如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社区食堂、精神慰藉等) , 同时详细列出服务项目、使之条目清晰, 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 提高为老服务的服务质量与效果。

第三, 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可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 通过电话采取上门服务, 通过社区提供服务, 还需要采取弹性工作时间和灵活的服务方式, 使居家养老服务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此牙, 居家养老服务要做好服务质量的信息反馈。

第四, 加强“为老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增加护理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比例。

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引导老年人理解并认同居家养老方式, 逐渐接受并消费居家养老服务。具体而言, 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要在老年人心中树立起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由于老年人思想一般都比较保守, 也比较节俭。因此, 可以通过社区干部在平日与老年人接触时, 婉转地同老年人宣传居家养老这一服务的优点和服务的费用, 其中要说明社区大体上提供哪些居家养老消费服务项目及收费原因, 使老年人在客观条件下易于接受居家养老这一新观念。

第二, 要让老年人更清楚地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性质和内容。社区可以通过日常的海报宣传或将居家养老的详细情况制成小折页, 分发给社区中有老年人的家庭, 在此, 不仅要让老年人认清居家养老服务, 还要使老年人的成年子女了解社区提供这一服务可以为他们减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照顾父母的负担。与此同时, 要让老年人及其成年子女充分了解一个事实: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因为养老院或敬老院没有足够的床位, 无法解决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 尤其是在老年人的数量每年不断递增的情况下。

第三, 要取得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信任。在宣传方面, 社区除了日常的宣传外, 应充分利用老年人这一资源, 因为老年人本身就是活的“广告”, 让老年人自己宣传居家养老服务为他们带来生活上的便捷, 这种宣传效果比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得更有效。为了要在老年人心中树立起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信任感, 可以通过社区举办晚会或活动, 让接受过服务的老年人出演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短剧等。

第四, 要弘扬敬老爱老传统、鼓励和表彰成年子女资助年迈父母消费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 是大力倡导孝道的, 子女赡养其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在当今社会, 年迈父母对于享用成年子女的钱还是心存忧虑的。老年人对于花子女的钱的态度还是保守的, 消极的, 这也是影响了社区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和需求的一个因素。

第五, 要根据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多元化需求、广开养老途径。社区离退休老年人们对“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需求人比例是差不多的, 对“居家养老报务”的形式并没有显示出特别认同, 这说明今后养老形式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硬性推行某一种养老模式。应该从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广开养老途径, 针对不同背景及需求的老年人, 提供不同特色的个性化养老服务;同时适应老年人的性别需求特点和年龄需求特点。

7.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书 篇七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篇八

1)专业护理团队持证上门服务。

2)高品质、高质量的完成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文娱活动、义工援助等专业化一条龙服务内容。

3)个性化照护方案和个性化营养配餐服务。

4)以国际居家养老品质、健康幸福生活为核心竞争力,满足长者生活和心理需求。

9.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篇九

1、老人需要注意的饮食特征是:食物多样、热量适当、脂肪适量、容易消化、含铁钙丰富、戒烟戒酒。老人饮食的基本原则是:宜淡、宜早、宜少、宜缓、宜软、宜温。

2、老人衣着应穿脱方便、宽松柔软、勤洗勤换,天气变化时应及时增减衣服。

3、协助老年人完成穿衣、脱衣、上厕所、翻身、刷牙、洗脸、洗脚、擦洗身体等动作,保证老年人无不适现象。

4、定期清洗、更换床单和衣物,能帮助老年人洗烫并整理衣物,并对不同材质衣物和鞋类进行分类清洗与保养。

5、定时打扫室内外卫生,做到清洁、干净。

6、提醒老人早睡早起,保证有充足睡眠时间。

7、需要吃药的老人,按医嘱及时提醒,饭后或饭前进行辅助喂药。

8、为老年人提供代写、代读、代购等服务。

9、耐心倾听,能与老年人进行有效的谈心、交流。尊重并保护老年人隐私。

10.浅谈城镇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 篇十

关键词:城镇;空巢;老人;养老

一、城镇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原因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主、客观两方面促成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究其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人口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而且“丁克”家庭越来越多。

二是经济发展导致“空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三是子女“远游”导致“空巢”。近些年来,年轻人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举家迁往大城市,这都是造成“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

二、城镇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部分空巢老人相对经济困难。没有收入的老年人大多依靠孩子的赠予、社会补贴等生活。但由于数额较少,因而并不足以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此外,部分城市空巢老人退休金偏低。由于这些老人收入比较单一,主要靠工资收入,子女资助微不足道。现今,社会竞争加剧导致一些老人的子女下岗失业或子女工作、收入不稳定或收入偏低,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在目前物价水平下,多数老人自身的就有一定的生活负担,再资助子女,無疑会带来更重的生活压力。

(二)患大病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空巢老人中的绝大多数参加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对于小毛病他们自己是可以承担治疗费用的。一旦得了大病,除医疗机构核销一部分外,老人自己还得承担一部分费用,特别是得了慢性病,治疗费较高,对于月收入低的老人来说,经济上就会捉襟见肘。

(三)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但也有很多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尤其那些半自理或不能自理人员,他们在行走、上厕所、上下床及洗澡等方面有困难,需要时刻有人照料。当然,那些能够自理老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自理困难的空巢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而这些需求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年服务热线、送饭、和老年人日托服务等。但由于城镇缺少专业的服务队伍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老人的服务需求。

(四)部分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现在空巢老人大部分觉得自己生活比较充实,没有孤独感,这说明绝大多数空巢老人精神状况较好,但也有一小部分空巢老人明确表示会经常孤独,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社区内缺少活动场所、缺少活动内容、工作人员态度不够积极主动,使得社区无法吸引空巢老人。在当今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部分退休老人已经成为被一些单位“遗忘的角落”,对于那些习惯于有事找单位的老人来说,还需要在心理上有个适应过程。

三、居家养老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途径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虽然机构养老是很好的养老方式,既可以了减轻子女压力,使其能安心工作,老人又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但由于没有足够多的养老机构,所以根本没办法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可见,单一模式养老是行不通的,应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也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居家养老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和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对于低收入老人来说,可以用较少的成本换取精心的照料。受世俗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方式,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俞贺楠.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1):198

11.浅谈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之药学服务 篇十一

1 居家养老药学服务现状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 由于老龄化趋势加快, 居家老人的健康问题、用药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 生理功能逐渐减退, 慢性病高发。一人多病、错误联合用药, 不合理用药现象非常严重, 这些都导致居家老人用药依从性差。居家养老老人在合理用药、药物咨询、健康保健咨询等方面都有强烈需求。对于老年人这样特殊的用药群体, 应该积极开展药学服务, 指导其合理用药, 将患病用药带来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 提高生命质量。

当前在发达国家, 药师特别是社区药师开展的药学服务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形式多样。药师开展的具体工作包括:药房、药店的调剂工作, 到社区告知患者用药、进行药物审查。由此, 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使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医疗成本降低, 特别适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我国的药学服务起步晚, 尚没有成熟的模式。但是,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医疗改革, 在新医改大潮中, 药学服务必将逐步完善、推广、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药学服务方式

2.1 居家养老老人的用药指导

社区医院、药店的药师进行用药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非常重要。一项调查研究发现, 接受用药指导后, 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可控制到正常范围。药师是提供所有与药物有关服务的最佳人选。用药指导方式主要有社区医院药房、药店的及时指导和社区宣传。及时指导是开展药学服务最普遍使用的方法, 患者在药房取药时, 药师解答患者咨询的问题、作用要交待。

社区宣传, 即通过组织讲座、派发宣传单、用药咨询、制作宣传海报等形式展开。包括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用药方面的指导、介绍常见慢性病预防治疗知识, 使社区老人获得所需的药物相关知识, 进而使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改善其生活质量。

2.1.1 组织讲座

社区医院、药店的药师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知识讲座。可以使居家养老老人了解更多的用药知识、药品使用注意事项。通过这项活动, 老年人在加强对疾病、药品的认识的同时, 还可以纠正不良的用药习惯。

2.1.2 派发宣传单、宣传手册

在社区派发有关药物使用的宣传单、宣传手册也是较为很好的方法。加拿大的Yuksel等人曾经做过测试, 针对性的在社区药房发放关于骨质疏松患者用药指导的小册子, 并进行了对照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在是否添加维生素D和钙片上, 干预组和对照组有明显不同, 但遗憾的是两组患者依从性都不好。

2.2 智能药学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 建立智能药学服务平台, 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远程化的药学服务。例如:依托微信平台, 建立“社区药学服务咨询”微信公众平台, 将合理用药信息定期发布到微信上, 同时将特殊药品使用短片 (如哮喘雾化吸入器的使用) 发放到公众平台上, 供老人随时查看。居家老人也可在微信平台上留言, 进行药物相关问题的咨询, 药师在线进行解答, 进行药学服务。

此外, 建立慢性病诊疗信息网络平台, 不仅服务于居家养老的老人, 所有慢性病患者均可获益。建立患者慢性病电子病历、药历, 使患者医院、社区诊疗过程信息共享;在网络平台上普及健康知识、进行各类慢性疾病用药宣教;在网络平台上, 患者记录服药次数和数量、自我检测结果、饮食、运动, 社区医院、药店的药师通过平台可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该平台上医疗信息共享避免了患者的重复检查, 既节省了患者的医药费, 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在方便患者掌握全面的医疗信息的同时, 使更多的慢性病患者获得所需的药学服务。

3 展望

近年来,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党中央发布重要决策:“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 积极推行新医改政策。在这场新医改的大潮中, 药学服务必定会不断地完善、发展,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将不断地推广,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健康、促进合理有效用药中的作用。药师作为药学服务的执行者, 素质有待提高, 队伍有待壮大, 以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社区药师要本着为民服务的理念, 全力促进药学服务发展, 以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为目标, 更好地服务于居家养老老人。

摘要: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老龄化趋势逐年加快,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健康问题、用药安全等问题非常突出,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是个社会难题。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方式之一, 其中药师开展的药学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目前, 我国正处新医改时期, 药学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该文重点探讨适合于老年人的药学服务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居家养老,药师,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潘鹏玉, 甄健存.国外社区药师药学服务干预模式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12 (35) :23.

[2]孙建勋, 周秋霞, 岳淑梅.我国老年群体慢性病患病状况及药学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药学杂志, 2016, 1 (51) :155-158.

[3]Lloyd-Williams F.The effect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improve health education leaflet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pharmacies[J].Patient Educ Couns, 2003, 49 (1) :27-33.

[4]Yuksel N, Majumdar SR, Biggs C, et al.Community pharmacist-initiated screening program for osteoporos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steoporos Int, 2010, 21 (3) :391-398.

[5]桂彦, 李刚, 李先飞, 等.我院药师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房, 2015, 26 (35) :5015-5016.

上一篇:苏教版二下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将于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