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通用8篇)
1.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 篇一
课外古诗词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散入春风满洛城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6.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8、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9.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放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文字创作应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两句是: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相同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1.赵翼《论诗》一诗中有两句诗可以用来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这两句诗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童年》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片断(2)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片断(13)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1、《童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4、《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5、《童年》中塑造了的阿廖沙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6、《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附录诗练习与名著导读(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2.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 篇三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4.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
教学重点: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学生积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结合这些寓言故事,同学们觉得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特点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老师不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诵读全篇,读准课文。
1.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2. 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两环节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读准字音,使学生爱上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疏通课文内容。
1.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所提问题为:
1)北山愚公多少岁?年且九十(讲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讲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讲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遗男”“始”“龀”)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愚公是如何反驳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讲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虽”“穷匮”“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讲解“惧”“已”“感”“负”“朔”)
3.学生质疑,把课文中不会翻译的字句说出来,大家一块探讨。
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齐读课题《愚公移山》,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确:人物和事件
2.围绕“愚”可以组词。愚公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愚蠢的老人。(板书:愚)
3.老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他愚蠢的内容,并适时回顾重点字词的含义。
明确: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讲解“方”)
2)年迈:年且九十 (讲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讲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追问几个人帮助他?四个人)
5)路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追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讲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迈、器陋、援寡、路遥
4.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还有一个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内容体现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确:概括能认清“自身的年迈和山高”(板书:智)
5.智叟说这番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嘲笑
6.句子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智叟这种嘲笑的态度?
明确:“笑”神态描写直接表现态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你太不聪明了,智叟开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问增强嘲笑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嘲笑的态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出嘲笑的态度,老师朗读指导,互评。
8.智叟为什么会嘲笑愚公?明确:因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结:由此可见,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认清现实(板书:认清自我 着眼眼前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围绕愚公“愚”、智叟“智”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字词和写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指导。)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的尊敬。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体现愚公形象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不畏困难)。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敢于实践)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发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坚持不懈 敢于实践)
5)年且九十 (造福大众)
2.这样的愚公还愚蠢吗?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说文解字》形声字,从知从日,知亦声。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为“说的准”、“一语中的”。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
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3.结合“智”的含义,你觉得愚公还愚蠢吗?学生明确: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内容,仿照例句写下你认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
5.这时与智叟“着眼自我 认清现实”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则是?
明确:放眼未来 敢于实践(板书)
6.小结:与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学生说出:小聪明 (板书)
【PPT出示】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深入,是本课的难度所在。通过对“智”中西内涵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愚公其实是一位智者。让学生仿写例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与智叟“智”的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聪明”的不同,从而加深对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老师小结
1.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确:
商鞅是法家代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超前理念;
刘彻变古创新,外儒内法的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文明历第一个封建集权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2.小结:他们用智慧成就了中华文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放眼未来”,希望同学们向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大智慧”,让学生对“大智慧”的理解从概念化到形象化。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3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篇五
一、积累与运用。(16分)1.给加点字注音。(4分)绽开()嘶哑()()喉咙()汹涌()双瞳()沦丧()吹刮()2.指出下列诗句没有比喻修辞的一项()(2分)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c.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像一片阳光。d.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4分)(1)所有使我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___________________,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__________________,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3)而现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4.仿写句子。(3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仿写:小时候,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下面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3分)a.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纸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b.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来品析()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一)(14分)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6.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人教版 篇六
一单元
阅读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3、*丑小鸭 安徒生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5、伤仲永 王安石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懊恼
二单元 阅读
6、*黄河颂 光未然 7、最后一课 都德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公民 李大钊 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10、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三单元 阅读
11、邓稼先 杨振宁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四单元 阅读
16、社戏 鲁迅
17、安塞腰鼓 刘成章
18、*竹影 丰子恺
19、*观舞记 冰心 20、111ttt.com 林嗣环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戏曲大舞台 五单元 阅读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22、荒岛余生 笛福
23、*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24、*真正的好汉 里根
25、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六单元 阅读
26、珍珠鸟 冯骥才
27、斑羚飞渡 沈石溪
28、*华南虎 牛汉
29、*马 布封 30、*狼 蒲松龄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竹里馆
娥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
江南逢李龟年
送灵澈上人
约客
论诗
吴均 王唯 李白 李白 岑参 韦应物 杜甫 刘长卿 赵师秀 赵翼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7.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 篇七
本文拟对这两本教科书中有待商榷的插图开出相应的“处方”, 供广大同仁商讨。
处方一:立足整体, 再现人物形象
人物插图在所有的插图中占最大的比重, 有作者形象的插图, 也有课文中的人物插图。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课文中的人物插图, 如果插图选择得恰当, 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选择不当, 则容易使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以偏概全。因此, 插图应准确反映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课文中的人物插图应立足整体, 全面而准确地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
例如, 七年级下册第10课《木兰诗》的插图。从课文的插图中, 笔者看到的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 木兰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执着, 气势是那样的果敢英武, 但是木兰的女儿情态、高洁之姿却没能表现出来。显然, 插图中木兰的形象过于单调, 淡化了木兰的形象。笔者认为编者可以根据文中“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再绘制一幅穿着朴素的平常人家女子织布的图片。如此一来, 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和传统妇女美的形象都跃然纸上。
再如, 七年级下册第30课《狼》的插图。插图表现的是个彪悍挠头并且显得茫然无措的屠户形象。即使屠户心有恐慌, 但立足于课文的整体, 从文中的“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等多处可知屠户是个机智勇猛的人物形象。因此, 笔者认为这幅插图应立足课文的整体, 注重把握屠户的外貌和行动的塑造, 着力表现屠户的机智勇猛。
处方二:抓关键点, 准确把握主题
叶圣陶曾对人教社的编辑说:“书籍里有些图画, 决不是装饰和点缀, 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它美, 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此, 教科书插图的选择和编排工作尤其要严谨, 使所选的图片能够与课文的内容、语言有机配合, 以提供给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如何使插图与课文内容、语言有机配合呢? 笔者认为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所以, 插图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的关键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
例如, 七年级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的插图。课文的插图展现的是学生和镇上的人聚精会神地听课的情景, 从而表达出人们在亡国时对自己母语的无限留恋之情, 但是却忽略了韩麦尔先生这一关键形象。笔者翻阅苏教版《最后一课》课文时, 发现苏教版的这幅插图正是抓住了韩麦尔先生这一关键形象。苏教版的插图选择的是: 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写完了“Vive la France”一行文字, 然后“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可以说, 这幅插图才真正点出了《最后一课》所要表达的“最后”这一主题。在这幅插图中, 虽然看不到韩麦尔先生的面部表情, 但是此时此景, 越看不到人物的正面形象, 越给读者留出了用心去体会的余地。
再如, 七年级下册第28篇课文《华南虎》的插图。这篇课文向读者传达的是一只被困于囚笼中的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华南虎, 作者正是被这只华南虎深深触动, 从而创作出这首极具象征意义的诗篇。教科书扉页彩色插图中有一幅形象逼真的虎图, 但可惜的是图片中的虎只见其凶猛, 未能使读者联系到文中那只困于笼中的虎, 这幅图自然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因此, 笔者认为本文的插图应表现出一只困于囚笼中极为压抑、试图冲破囚笼的虎, 如此才能深深触动学生心灵, 才能深刻体会作者在诗中寄托的主题思想。
处方三:留有空白, 发展思维想象
不同的文体对插图具有选择性, 说明文体采用实物图, 叙事文体采用重要情节片段或重要场面描写等,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助于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的。但是就诗歌而言, 它未必适合配上插图。
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天净沙·秋思》的插图, 占据了教科书的整整一页, 然而只是用黑色线条简单地勾勒出几个曲中所出现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繁芜丛杂, 只是意象的拼凑, 无任何美感而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可以结合曲中所出现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在被枯藤所缠绕着的老树上,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在荒凉的古道上, 一位憔悴的游子骑着一匹孤独的瘦马迎着秋风而来。欣赏文学作品时, 每个人头脑中勾勒的图画不尽相同, 但都是融入了作者和读者的感情的图画, 这样通过想象而印入头脑中的图画才是最真切、最细腻、最具个性化的。因此, 笔者认为编者对古诗词插图的编排时, 可以留有空白,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想象诗中蕴含的意境美。
8.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 篇八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人教版中学七年级语文】推荐阅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09-2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10-1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人生寓言07-2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黄河颂教学案08-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专题08-22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09-1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0-31
《短文两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019最新文档07-1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