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出自大学哪一章(通用4篇)
1.慎独出自大学哪一章 篇一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
摘要:慎独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意义。当代大学生慎独时自省缺失,是非模糊,慎独时人格错位、表里不一,慎独时自控削弱,信念动摇。强化慎独道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就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尊重人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慎独道德能力;注重慎独方法引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等。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修养;道德
一、慎独的内涵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其要义是不管你处在显与幽、明与暗,都要谨慎慎独,不做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或“慎独”之道。一个人慎独时,道德、人性和良知成了人的欲望的最后一道堤坝。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慎独道德是指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慎独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慎独道德是社会整体道德评价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德思考。慎独道德是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完成与实现,是发展和完善人之所有为人,建立真正的人格、尊严与良知的重要力量。透过慎独道德,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认识的深与浅、道德追求的高与低、道德品质的纯与劣,而且还可以判断出道德决心的真与假、道德人格的崇高与卑微。人们最难堪的莫过于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而慎独道德恰恰是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的勇士。
二、当代大学生慎独道德缺失现状
道德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律和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在道德他律阶段,道德主体主要是根据客观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的道德主体只是在外界的道德规范支配下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这种消极、被动的道德行为只是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并没有触及到道德规范的实质。今天,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变革带来的思想自由和经济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社会与人生关系上的失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了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和无序,增加了当代青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和精神失落,尤其是大学生慎独时,就会出现道德与行为不相一致的现象。
(一)自省缺失,是非模糊
自省包含内省与自讼。内省,就是从别人那里有的对与错来审视自己有无类似的情况,即以人为鉴而反省自己;自讼,就是通过自我认知来自我主动批评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缺失的。当代大学生许多都是中国90后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许多家庭的孩子常常变成了“小皇帝”,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任他们随心所欲。生活中自我意识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无法做到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不能积极的开展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特别是在慎独的时候,或者没有外界监督的场合,更是难以做到自省。表现为自私自利,任性偏执,得失不分,善恶难辨,是非模糊,缺乏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二)人格错位,表里不一
环境对人格与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社会上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举止粗俗不堪,一手高举“慈善旗帜”而另一手攫取私利;对人不对己、律人不律己,“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等人格错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塑造的批判体系,破坏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如,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耍“滑头”、表里不一。在学习上,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蒙混过关;在生活中,有的借东西不还、赖账,有的隐瞒老师、恶意欠学费,有的装穷叫苦、花钱请人冒充家长骗取救济或补助。凡此种种,在公众场所,在被人认识、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一般都表现出谦谦君子、斯文得体的形象;一旦只有他一个人在的场合,或者没有被监督的情况下,简直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像这样的言行举止,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妨碍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严重缺陷,人格心灵受到沉重打击和扭曲。
(三)自控削弱,信念动摇
在当今网络时代,人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这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庞大的资料、信息服务,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大学生互动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而,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从而带来了道德表现的多样性,慎独时的网络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约束随着空间拓展而削弱,道德责任感、道德约束力在电子空间的延伸,反倒因为受用者的不明确和传播信息方式的隐蔽性,淡化了主体的道德感。如诚信,多数大学生认为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里没有必要讲诚信;网络充斥着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反动等言论、图像,导致青年大学生思想混乱;一些大学生把虚拟世界的玩世不恭、尔虞我诈、金钱至上与现实社会的理想、信念、忠诚、奉献对立起来,看重眼前利益和虚无缥缈的东西,缺乏对社会主流思想和人生目标的思考,缺乏进取向上的内驱动力,胸无大志,动摇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更不要说事业心、责任感。可见,“网瘾症”、“网络孤独症”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的危害与威胁。
三、强化慎独道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是指社会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系统化、理性化的道德说教和引导,通常是指社会对青少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标准的社会化机构对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认知也称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规律的认识,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体性把握,也包含有个体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价值的认识与确定。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起着理性指导作用,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缺乏正确道德认知或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意识和行为。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关键是要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坚定的内心信念,成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行动指南。
一种道德规范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大的影响力,关键取决于该规范是否已经被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和接受,最终取决于当今社会对该道德实施教育影响的程度。只有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教育,才能使他们认清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将理性的道德规范和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性机制;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科学决策,正
确选择,这是解决道德选择冲突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在强化大学生的慎独道德,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向更高层次道德境界迈进。
(二)尊重人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慎独道德能力
慎独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它体现的是个人道德意识,反映着的是自我道德观和自我价值观。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复杂的,道德品质的提高和完善不仅需要大学生不断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实现道德行为,而且需要他们能够从复杂环境中对自己的反馈信息判断、主动选择,提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并决定行动,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最终成为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所以,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就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越来越明显。单靠外在的“他律”去塑造他们的道德人格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道德观念只有为大学生们这个道德主体所领悟并被其吸收,触动到他们的灵魂,进而成为他们的自育自律,这样才会发挥慎独道德应有的作用。因此,除了要发挥高校教育者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慎独道德能力。
(三)注重慎独方法引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个人要求取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工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自我修身方法。在《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礼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慎独是指在慎独时、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在纪律约束下和有人监督时能按照要求、规范去做,一旦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就会放松,行为也可能出现偏差。只有通过慎独和自省的方式来修养身心,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根植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有序、理性和道德。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把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在保持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素质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大学生中提倡慎独,因为它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教会大学生道德选择,承担道德责任,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代,做出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大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2.慎独出自大学哪一章 篇二
1、技术高超
既然是学校篮球队,那么就说明全校打篮球最好的人都聚在这里,只要你篮球技术高超,就算你个子不高,运球好就能打个控球后卫,射术精湛也可以在队伍中当个得分后卫。
而且你的技术很好的话,也会给学校的教练们减轻许多压力,在训练你技术的时候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所以教练们都比较青睐球技好的学生。毕竟以后是要代表学校出战的,拖后腿就不行了,这可是代表学校的荣誉呢。
2、好学好问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先天条件如何,只要明白勤能补拙这个道理,一切皆有可能。技术不好也不是代表就没有希望了,毕竟我们现在才大一,有的是时间去学习。
而且教练在选拔队员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你有没有一个好学的心态,虽然你的技术不是最好的,但无论在哪里,一个团队里面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这种好学心理的人。而且作为教练,不管是教什么,都希望自己的队员可以好学。
3、指挥能力
大家都知道,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个人得分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做到一挑五。所以在篮球场上,除了有好的配合之外,有人站出来指挥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有一个很强的指挥能力,那么教练肯定会优先考虑你。
就算篮球校队是一个小的组织,也需要一个英明的指挥者,这可以给团队增添不少战斗力,所以做好这一点的话,进校队是妥妥的呢。
小编身高170cm,虽然不算高,但好在都有以上这3个特点,在大学的时候就顺利入选了篮球队。所以有热爱篮球的同学,一定要去尝试一下,也好过整天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你有进篮球校队的想法吗?
本文编辑:小杰
3.慎独出自大学哪一章 篇三
答: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装备的广泛运用,创造了软、硬杀伤相结合的电子战手段,构成了日臻完善的作战“神经系统”,使信息在作战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能力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作战能力,成为现代战争手段的核心。
其次,兵力兵器远距离作战能力空前提高,使作战空域向大纵深发展,作战行动更加强调实施人纵深多方位打击。同时,武器装备的分布高度增大,使作战空间向高低结合的空间立体化发展,使作战行动更加强调“空地一体”,“海空一体”,甚至“陆海空天一体”。再次,在时间上,由于兵力兵器的快速作战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夜间和不良气象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提高.使作战行动的快速和全天候、全时辰等特性更加突出。
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还大大扩展了诸军兵种合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发展。例如2l世纪初的防空作战将包括低空、超低空、中低空、中、高空和太空防御,依靠各军兵种的火炮、导弹、侦察预警系统、CISR系统、电子战装备等联合作战,(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力方式的变革。首先,由于空袭的手段和兵器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战略空袭已成为最重要的作战样式。它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是战斗支援手段,而成为能够摧毁对方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进而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作战方式,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汁战争及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所表现的那样。
其次,各种导弹和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使导弹打击和导弹的拦载作战成为重要作战方式,其地位已居传统的枪炮战之上,各种作战平台都将适应导弹战的需要。
此外,由于电子战飞机和各种电子战装备的大量使用,电子对抗成为新的作战方式,形成新的战场;军用卫星的使用使反卫星成为新的作战任务和方式;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及其防范将构成信息战,等等。高技术正在改变着今火和未来的作战样式。
(3)作战指挥体系将“扁平网络化”。传统的自上面下高度集中的“树状”指挥体系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将是扁平型“网状”指挥体系。减少指挥层次.缩短信息流程,充分发挥横向网络的作用。使尽可能多的作战单元同处于一个信息流动层次。这种体系的信息传输速度快,保密性能好.失真率低.抗干扰能力强,牛存申高,适应指挥决策分层化的要求
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由于作战效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武器系统的高技术含量和作战人员的军事高科技素质,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质量将上升至主导地位,数量将逐渐减少,战斗力将大幅度提高。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各军、兵种部队比例关系更加合 理,结合更加紧密,以适应高技术武器系统作战功能一体化的需要。部队编成趋向一体 化、多能化、小型化,并具有以下特征:机动灵活,能够满足遂行各种任务的需要;人、武器信息达到最佳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效能;便于指挥、控制、协调,便于信息流动和共享。随着新概念武器装备的出现并装备使用,将可能出现崭新的作战部队。如专门的信 息战部队、激光武器部队、高度合成化、数字化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为适应操纵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要,军官、士官、士兵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必将相应提高,对军人品格、素质、能力、学历要求将有新的标准。在人员比例上,军官的比例将上升,士兵的比例缩小;技术军官的比例上升,其他军官的比例缩小;技术保障、尤其是信息技术保障人员增多,勤务保障人员减少,等等。军队将成为人才密集型群体。
信息化战争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信息资源主导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节奏快速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指挥扁平化,作战行动精确化
我们应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威胁
答:我军建设要完成“双重历史性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在认清什么是信息化战争,清晰地勾画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图像的同时,认识到信息化战争中的士兵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确保培养过硬的未来战士,“打赢”未来战争。
一、对于信息化战争,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信息化战争将异化为“不流血”的政治。也有的人认为,信息化战争在信息的催生下,已从机械化战争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成为一种与机械化战争毫无关系的崭新战争形态。还有的人认为,信息化战争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新 的战争形态,在本质上还是机械化战争等。认识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要弄清信息化战争,首先应从考查战争的本质说起,按照军语的解释: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武力进行的激烈的军事对抗活动,是解放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高斗争形势,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信息化战争作为战争的一种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信息化战争作为战争的一种形态,仍属于战争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基本看法、立场、观点、分析方法,仍然适用于认识未来信息化战争。战争的政治本质、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战争规模的划分等,都没有因为信息化战争的到来而改变。那种把信息化战争当作是“不流血政治”的观点是错误的。
从战争的运动状态来看,每一种新的战争形态的出现,都是对原有战争形态的扬弃。扬弃的含义包含着否定与继承,而不是全盘的否定。没有机械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作载体,信息和能量就会失去物质支持。从信息化战争的总体看,认为仅仅依靠信息就能达成战争的观点同样不符合实际。
研究战争,要着眼其发展,着眼其特点。抱残守缺,看不到发展,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但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前进。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它是以机械化战争的装备平台为载体,以大量使用信息化武器信息技术为支持,以信息为主导,以能量为后盾,以网络为神经触角的战争形态。
作为信息化战争雏形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就动用了包括陆军、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空军力量、民间力量、以及大量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战设备在内的多维战场资源。多国部队建立了包括118个机动卫星地面站、12个商用卫星终端、18台交换机、329条话音线路和3条文电线的互联通信网,每天处理70万次电话和15.2万份电报,使用3万种无线电频率,有条不紊地管理和协调着陆、海、空、天各军事活动。而“9·11”引发的阿富汗战争的信息化战争形态和着硝烟味更进了一层。
历史进入了新的世纪的第二年,局部战争连续不断地敲打历史的舞台。关心和平、关注着战争迈入信息化时代的人们,都不得不对未来战争中的士兵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而进行思考和行动。历史一样将证明,未来的士兵仍然是战争行为的主体;未来的士兵将是一个“士兵系统”。这个“士兵系统”将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士兵携带的武器与装备;二是士兵素质,美军从1991年开始研制集武器、通信、防护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发挥士兵作战效能的“单兵综合防护系统”。
士兵携带的武器与装备将包括:一套未来的作战服、武器和个人装备。作战服装有电子设备和电源管理系统,内层有一个防弹层和一个核生化防护层,外层采用新材料,可随环境的变化改变伪装图案。士兵的头盔将作为一个平台,用以安装通信装置、助听器、防护面罩、传感器和平视显示器,士兵通过平视显示器来掌握作战信息和战场图像。士兵的武器带有热敏瞄准具和夜视仪、射击激光制导的子弹。武器与头盔的平视显示器相连,传递目标信息和增强图像。此外,士兵还要携带目标识系统、单兵全球定位系统、跟踪敌人行动的小型传感器组件以及高密度作战口粮。未来士兵将是知识型的士兵。他们必须掌握高技术装备,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总有一天,士兵的军衔和徽章将是拥有知识的象征,而绝不会仅仅是上下等级、兵龄长短的标志。
为什么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要实施军事训练
答:
1、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
2、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措施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为什么要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答:一是着眼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军事战略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是着眼于在新的起点上解决我军面临的主要矛盾,积极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努力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三是着眼于应付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按照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标准搞好军事斗争准备。
四是着眼于遏制战争或延缓战争的发生,通过切实增强打赢的能力,达到维护和平、争取和平的目的。
从目前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谈高校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答: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则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才能办大事的道理。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体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他们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谈高校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答: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
4.慎独出自大学哪一章 篇四
总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成才发展
许多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他们的才华、能力和机遇都相当,其中一部分人就如鱼得水般找到拓展自己、造福社会的舞台,而另一部分人却总与晋升、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其基本原因往往在于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
.
2005年清华大学热能系一名喜欢足球、K歌和郊游的研究生林鸿成为清华大学第十届研究生‚航天海鹰杯‛学术新秀。他学业成绩优异,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工作踏实肯干,学术研究严谨勤奋、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4篇,ISTP收录1篇。林鸿善于团结同学,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他除了承担起组织课题组的实验工作和课题讨论活动的工作外,还指导低年级同学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他经常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各类学术报告会,不断了解科学前沿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林鸿在同学中起到表率作用,他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研究所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公益活动。我们在认识这样一位学生的同时请听听他的心声:‚我热爱科研工作,但我深知除了认真做好科研工作以外,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积极锻炼身体,还是系‘研联足球队’的成员,经常组织和参加比赛;选修了《成功心理训练》课程,进一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成功、对人生的目标有了更新的认识,也自信能达到我所认知的成功。我坚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用这样的态度感染周围的人,积极面对每一天的科研、学习和工作,性格开朗,敬业乐群,不断进取,踏踏实实地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在此我们用了清华大学林鸿的事例作为引言,阐述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关系,从林鸿的成就中证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而大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要求更加强烈,渴望成才成功,服务和贡献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因而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更为增加,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
况是不容乐观的。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并非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心理潜能、协调心理行为,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期望很高,他们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迅速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专业教育强化和生活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情感脆弱、自制力差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极易受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冲突和矛盾,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威胁和考验。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许多人对心理健康缺乏正确认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对自己的发展缺乏明确规划,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困扰,受心理疾病的摧残,因此,大学校园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关注。
一、大学校园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2006年初南方某高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三起学生自杀事件;某高校一男生在女友提出分手后不能接受,情绪激动:“她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我”?“女友离我而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喝了几瓶啤酒,走到马路上故意撞车自杀;一位平时被认为是“优秀生”的学生在一次学校联欢会上唱歌跑调,同学的哄笑竞成了他诀别这个世界的导火线„„一次次青春的陨落令人扼腕叹息,“脆弱的大学生”也成了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一叶孤舟,社会的焦点牢牢锁定大学校园——为什么总有大学生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的怪圈?尽管我们知道大学生并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更不是自杀率第一的高发群体,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影响力之大是远远超过其他群体,高校自杀事件的社会影响也远远超
过事件本身,以至于人们会发出“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的疑问。“我郁闷得很!”“死了算了!”„„这样的语句,如今已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郁闷”是大学校园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流行语,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在大学生自杀原因中占有40%,同时调查显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还有生活压力、失恋、环境适应不良等其他原因。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当大学生自杀事件成为象牙塔内的噩梦时,一个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病症——抑郁症逐渐浮出了水面。有专家表示,高校自杀身亡的学生中,有60%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2006年全国人大“两会”期间,代表们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们呼吁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寄语年轻学子:心理健康比成绩单更重要。2006年10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带。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通常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把它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心理困扰
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轻度心理失调。
2.心理障碍
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人格异常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常见的人格异常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等。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
3.精神病
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人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进人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例如,一名女生进大学后,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因为宿舍没有热水器(可以到热水房打热水)提供热水洗澡,又因多人合住不习惯而走到楼顶“徘徊”,意欲成“高空自由落体”;一名女同学刚入校不到一个学期就申请退学,原因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晚上睡不着,白天在学生食堂吃饭也没有胃口,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心情烦躁,不能再坚持下去。
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试焦虑更是困扰着许多学生,学习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人们把那些对学习产生厌倦、学习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受到黄牌警告、留级乃至不能坚持学习而退学的学生视为学习不刻苦、对自己要求不严、智能不足或缺乏
理想等。不能否认这些因素确实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学习,但是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而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也会威胁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在各高校心理咨询来访案例中有关人际交往问题的占第一位。人际关系不良,孤立于集体之外,没有归属感,可使人产生孤独、自卑、抑郁、恐怖等不良的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许多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这方面的欠缺将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更加重了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焦虑。如寝室舍友关系不和,同室反目;夜已深,这边厢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人眠,那边厢在蜜蜜私语“煲电话粥”;一些同学发出“要同舍四年,日子怎么捱啊?”的感叹;而“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自卑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晚期,性生理发育已成熟,大学生从性成熟到以合法的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一般至少要在10年以上,这一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性饥饿期”或“性待业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性爱困扰是大学生心理卫生中与学业、人际关系并列的三大问题之一。但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如对“手淫”的误解,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导致的焦虑等,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
5.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与体验。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各个方面的状况,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出现的过度自我接受或过度自我拒绝、妄自菲薄与狂妄自大都会使大学
生陷入无端的心理困扰中。很多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的人,都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即表现为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或者很少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看到别人长处的同时,心里却总想着自己的短处,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于是不敢去迎接挑战,或者一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一蹶不振,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他们容易把自己封锁在“玻璃监狱”内,将自己困于焦虑与疏远的围城之中。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你就是不行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些是先天存在的,而有些是后天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扎根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之中,个体行为必然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社会阶层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心理缺陷和行为紊乱。心理学家认为,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过程中,一是家庭教养方式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体的心理表现能力,如交际能力、承受能力、克制能力及交流能力等,都与家庭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健全的父母人格,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健康心理产生的必备条件。二是生活事件成为心理问题的主要导火线。经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家庭贫困、人际交往不适以及失恋、单相思等情感因素有关。第三,特殊的个性特点是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因素。敏感多疑、孤僻内向、冲动偏执等性格缺陷,往往缺乏对心理的调节能力,存在认知模式失真,因而不善调节心理冲突,容易导致心理困扰。第四,“社会支持是缓解心理问题困扰的积极因素,往往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心理问题会加重或不易调整。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故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是这样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虚弱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那么这个人也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因此,健康不仅表现为躯体形态的健壮和没有疾患,也表现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他人和睦相处、具有正常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利用社会环境因素为自身健康服务。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它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有些人虽然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症或变态人格,但他们或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惟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往往不能自拔,等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通过对心理素质的整合所表现出来的持续、高效、满意的状态,是外显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表现形态。
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健康的本质,必须先理解人和人的心理本质。人既是一个生活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人的心理既受身体的生物性制约,也受个体的社会性制约。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个体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制约,还受到主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支配。这表明,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在于他的心理活动符合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还在于他心理活动的倾向与内容要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规范,并受到个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一)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提出8条心理健康的指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颜世富提出12条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有安全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健全;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出恰当的评价;适应能力强;能够面对现实,乐于工作、学习、社交;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和谐;睡眠正常;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台湾地区学者黄坚厚教授提出简明综合的4条标准。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他乐于工作,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身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悦纳自己,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够作健全的、有效的适应,他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而不企图逃避。心理健康者未必都能够解决他碰到的一切问题,但他采取的方法总是积极的,适应方式是成熟健全的。
聂世茂在研究《内经》后总结出9条心理健康标准,即:
(1)经常保持乐观心境,“心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
(2)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
(3)不妄想妄为,“谣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
(4)意志坚强,循理而行,“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
(5)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御神有时”,“起居有常”。
(6)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
(7)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乐其俗”,“好利人”。
(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身的缺点,“方阴阳而调刚柔”。
古人养生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谐,同时强调个人要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
如果内心不平衡,便努力进行调和,以期达到平和的心境。在维护内心的平静中,谦和忍让是基本原则。
(二)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
弗洛姆(Fromm,E.)是最早对“健康人格”做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他率先提出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理论,将社会性格分为健康社会性格(生产性倾向)与病态社会性格(非生产性倾向)两大类。以“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骗人,也不受骗,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过程中都要轻松愉快”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人格,便是后来许多“健康人格”的原型描述。他的以《爱的艺术》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G.w.)提出6个标准: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美国学者库布斯(Combs,A.w.)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征。第一,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虽然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意,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第二,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别人而又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并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的意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第四,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效率。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English,H.B.)1958年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
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者的
10条标准,受到心理卫生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引用。这10条标准是: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
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⑩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显然,心理健康标准明显地带有不同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内心世界的圆融和谐,重视心理的平衡统一,强调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当内心发生矛盾冲突时,强调以“克己”的方式求得调和与平衡,不重视表达与宣泄,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强调牺牲个人服从社会。而西方的心理健康观念,则以崇尚自我为核心,重视个人的成长、潜能的发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与创造性,重视直接而坦率的自我表达。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特定社会角色和环境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给自己确定的理想目标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能理智地对待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运动变换中达到平衡。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纳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能够认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被其他同学所理解和接受。能够与其他同学较好地沟通和交往,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状态。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且能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4.具有顽强的意志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大学生活中,能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也会出现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能很快地让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情绪所替代。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合理的平衡发展。如果一个大学生具备了这种健康的人格特征,那么,他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三节
你的心理健康吗? 你的心理健康吗?也许你会说,我不会自杀,更不会杀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你的心理健康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高级碎饼干
虽然生在外地,长在外地,但小王一直强调自己是上海人,因为她父母都是真正的上海人,只是因为无可奈何的原因,他们从学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 外地工作。一去就是几十年,在这期间,小王的父母多次努力想回上海。但一直难圆其梦。好在小王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终于如愿以偿考回了上海。
由于大学晚饭吃得早,所以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准备些饼干点心,兼做晚上夜宵与平时零食。有一次,一位同学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买回了碎饼干。大家觉得很合算,于是宿舍里五位外地同学都一窝蜂去买碎饼干做点心。两位上海同学除外,因为他们每次回家,父母都会为他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精美的点心与零食,小王也跟着大家买碎饼干,但有趣的是,每次小王买回碎饼干,总要一本正经地对全宿舍的同学宣布:“我买的是高——级——碎饼干,很贵的!要不要尝尝,跟一般的碎饼干可不一样!”一开始,大家还真会尝尝她的碎饼干有什么高级之处,尝过之后,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如果你这样说了,小王会很生气。后来大家发现,小王每次买回来的碎饼干都是高级的。这样的事重复多了,宿舍里的同学便会窃笑,但小王对她的这种微妙的心理毫无觉察,仍然每次都郑重地宣布:我的这碎饼干是高级的!
实际上,这种脆弱的自尊心和无意识地寻求补偿与保护的心理,在大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这便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虚荣心。也许你会说虚荣心谁都有,算不上不健康。果真是这样吗?一位家境贫困的女生,为了不使别人知道自己的“窘迫”,从来不在同学面前提起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每天进餐时避开同学,只打一两白饭,而在穿衣上却要“名牌”。实际上,虚荣心是健康心理的大敌,因为它导致人回避现实,自欺欺人!虚荣心强的人,往往是内心不安全、不自信的人。就如同小王,在外地人与上海人之间,她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自我确认,内心一直为不能做真正的上海人而耿耿于怀、而自卑。为了缓解内心的这种不安全感,她便在行为上模仿上海人,以上海人自居,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自然演绎出“高级碎饼干”的故事。
那么,如何来认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水平的分级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根据中外心理健康专家们的研究,可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半大致分为3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
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需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3)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难以维持,应该及时调整。
三、心理健康的“第三状态”
现在人们更多将健康看成一个连续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点,在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者“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最早是由苏联科学家N·布赫曼提出的,从医学上来说,处于“第三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不适。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处于“第三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与心理障碍,但无论如何应该归为一种心理的非健康状态:外在表现为学习、工作效率不高,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焦虑,缺乏生活目标与动力,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人际关系不好,经常与人有矛盾、冲突,等等。
就大学生而言,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的人,毕竟为数不多,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曾为“第三状态”困扰过。当代大学生的“第三状态”具体表现为:无聊无为、胆怯退缩、自卑逃避、封闭压抑、麻木迟钝(不会内疚、不懂感激)、幼稚依赖、优柔寡断、虚荣矫饰、偏激固执、任性刁蛮、委屈感与牢骚、悔恨、犯罪感与自责、仇恨与敌意、自我失败主义,等等。
“第三状态”是一种非健康状态,虽然不是明显的病态,但却严重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浪费精力,将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际吸引力,毁坏人的自我感受,降低人的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
所以,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指要超越“第三状态”。
四、自测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I-90)由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在国外应用甚广,20世纪80年代引人我国,并在精神科和心理健康门诊的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包含了90个项目,它是用来测查人的精神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的量表,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在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方面均有涉及。临床应用证明,它的评估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同时与其他自评量表相比,具有内容大、反应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地刻画病人的自觉症状等优点,因此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SCI,90有10个分量表,即所有的90个项目实际上是10个方面的内容。这10个方面分别是:
(1)躯体化:它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道系统主诉不适和头痛、背疼、肌肉酸疼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它与临床上强迫表现的症状定义基本相同。主要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空了”“记忆力不行”等)。
(3)人际关系敏感:它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在这一
分量表上得高分。
(4)抑郁:它反映的是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是代表性的症状,它还以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动力等为特征,并包括失望、悲观、与抑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这个分量表中有几个项目包括了死亡、自杀等概念。
(5)焦虑:它包括一些通常与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症状和体验。一般指那些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那种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量表的主要内容。
(6)敌对:这里主要以三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从厌烦、争论、摔物直至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各个方面。
(7)恐怖:它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应的内容基本一致,恐怖的对象包括出门旅游、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及交通工具。此外还有反应社交恐怖的项目。
(8)偏执:本分量表包括偏执概念的一些基本内容,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9)精神病性:用于在门诊中迅速、扼要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程度,以便作出进一步的治疗或住院等决定,故把一些明显的、纯精神病性的项目汇集到了本分量表中。有4个项目代表一级症状: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还有反映非一级症状的精神病表现、精神分裂症样症状等项目。
(10)其他:包括19、44、59、60、64、66、89共7项,是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的。
《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适用于具有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被测试者。主要适用于一般性的神经症、适应障碍及其他轻度精神障碍患者。不适合于鉴别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本量表可以给被测试者和心理咨询师提供关于被测试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丰富、详实的参考信息。详见本章附录1《90项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第四节 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
一、发展积极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健康
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也称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概念最早是S.Freud提出的,他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自我防
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调节策略,其对象是个体所遭遇的各种刺激或应激源,其功能是防止或减轻刺激所致焦虑和精神压力,其效果是维护心理平衡使之适应周围环境。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压抑
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个体在面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压抑在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把事情忘记了,而事实上它仍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某些时候影响我们的行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所做的事情。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
2、否定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定的表现。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他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伤痛。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3、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对错误外,当我们遇到无法接受的挫折时,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也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不过,个体如果经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
4、转移
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例如:有位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好小孩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狗一脚,这些都是转移的例子。转移不一定只出现在负面的感受上(如憎恶、愤怒等),有时正面的感受(如喜爱等)我们也会作出同样的处理。某些大学生初恋的对象往往是跟其母亲或者父亲相类似的人,就是正面情感的转移作用。
5、投射
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诗“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投射的情形也很普遍,亦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让我们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投射可分为精神病性的和非精神病性的。前者是关于外部现实的显著幻想,常有被迫害意义,如“别人想伤害我,因此我得保护我自己”,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机制能改变现实状况,使用者的欲望并未得到满足,他的不愉快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于他人,从而得到减轻。后者指一个人将自己不承认的感情推诿给他人,如“不是我不好,是他对我有成见”,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并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对个人缺乏建设性的功能,例如: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这都是投射因素使然。患有妄想迫害症,亦多采用此机制,他内心憎恨别人,却疑神疑鬼,无中生有他说别人要杀害他。
6、反向形成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形成。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入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7、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为补偿。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例如,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日沉溺于酒精中而无法自拔;一个想减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饮暴食来减轻其挫折;一个被同学排斥的学生,参加不良帮派组织以取得帮派分子的接纳;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注意。另一种积极性的补偿,运用得当,会带给我们人生一些好的转变。所谓积极性的补偿是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例如,一个相貌平庸的女学生,致力于学问上的追求,而赢得别人的重视;古希腊的演说家笛莫斯安思,为了克服的口吃,而将石子含在中作练习,以使他的发音更正确,结果他不但克服口吃的缺陷,还成为名演说家与辩论家。我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都是成功的补偿。
8、退回
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退回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都是退回的行为。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有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因为每次见她,她不但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孩。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都是一种退回行为。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例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倒退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
9、仪式与抵消
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买轿车、送钻戒给妻子来消除心中的罪恶感,并且以这个行动来证明他是个尽责的丈夫。有些心理疾病,是由此机制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有一因自卫不慎杀死人的中年妇人,患有强迫洗手症(每天洗手二十多次,且每次洗手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其手部皮肤近乎溃烂)。后经心理治疗,发现其强迫洗手症是来自干她的不慎杀人所引发的罪恶感。她认为她的双手沾满血腥,是污秽肮脏的,因此,她无法控制自己不断想洗手的念头与行为(事实上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内疚),她以洗手来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11、认同
“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
法。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有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该教授认同。
12、升华
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胶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西汉文史学家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得罪当朝皇帝,被判处宫刑,在狱里他撰写了《史记》。《少年维持的烦恼》作者歌德,失恋时创作了此一书,他们都是悲恼中之坚强者,将自己的“忧情”升华,为后世开创一个壮观伟丽的文史境界。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可以优化和培养的。因为心理素质的形成既源于生理、遗传因素,更取决于环境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_T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高等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树立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战胜挫折的信心,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提高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情绪、情感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树立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优化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预防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突发事件,并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
三、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来影响的。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相关课程,定期举办讲座
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如“新生心理适应”“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健康”“性生理与性心理”“青年心理健康学”等课程。专题讲座可以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如新生进校时,“从中学到大学的新生心理适应”;考试期间,“考试焦虑及其解消”;针对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女大学生恋爱面面观——学会爱的艺术”;毕业生离校前,“走上社会必需的心理准备”,等等。这类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一般较受欢迎。
(二)通过校内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刊、板报、广播、学生组织的交流刊物等造声势、扩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每年的五月二十五日“我爱我”、十月十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后可通过放映心理电影、扮演心理剧、阅读疗法、组织团体训练、专题讲座、心理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周)活动。
(三)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严格地讲,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一方面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另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必然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因此,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学校应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附录1:心理游戏——你心理健康吗?
1、你有经历过考试前因焦虑、失眠而发挥不好考试不理想的例子吗?
2、你身边有同学或朋友因为无法面对压力而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例子吗?
3、你觉得当年高考的时候你的心理状态如何?
4、你能理解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吗?
附录2:心理测验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姓名
性别
年龄
评定日期
注意: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地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内下述情况应向您的实际感觉,在5个方格种选择一格并画一个钩“√”。
评 定 项 目
没有
很轻
中等
偏重
严重
1.头痛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4.头昏或昏倒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6.对旁人责备求全
7.感到别人能控制您的思想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9.忘性大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1.容易烦恼和激动
12.胸痛
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4.感到目已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7.发抖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9.胃口不好
20.容易哭泣
21.同异性相处时感害羞不自在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您 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25.怕单独出门
26.经常责怪自己
27.腰痛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29.感到孤独
30.感到苦闷
31.过分担忧
32.对事物不感兴趣
33.感到害怕
34.我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3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感到别人不理解您不同情您
□
□
□
□
□ 37.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
□
□
□
□
□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
□
□
□
□ 39.心跳得很厉害
□
□
□
□
□ 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
□
□
□
□ 41.感到比不上他人
□
□
□
□
□ 42.肌肉酸痛
□
□
□
□
□ 43.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
□
□
□
□
□ 44.难以入睡
□
□
□
□
□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
46.难以作出决定
□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
□
48.呼吸有困难
□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
□
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
51.脑子变空了
□
52.身体发麻或刺痛
□
53.喉咙有梗塞感
□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
55.不能集中注意
□
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
58.感到手或脚发重
□
59.想到死亡的事
□
60.吃得太多
□
61.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 □
62.有一些不属于您自己的想法
□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
64.醒得太早
□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
66.睡得不稳不深
□
67.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
□
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
□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
□
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
72.—阵阵恐惧或惊恐
□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
□
74.经常与人争论
□
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
76.别人对您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
77.即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
□
□
□
□ 79.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
□
□
□
□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阳生或不象是真的□
□
□
□
□ 81.大叫或摔东西
□
□
□
□
□ 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
□
□
□
□
□ 83.感到别人想占您的便宜
□
□
□
□
□ 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
□
□
□
□
□ 85.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 □
□
□
□
□ 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
□
□
□
□ 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
89.感到自己有罪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2:心理阅读
推荐阅读——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自序中谈到:“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是啊,做最好的自己,在老天赐与我们的那片土地上,总会有适合在那里成长的种子,只要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去耕耘、播种、浇灌,总有一天会找到适合它的那些种子,获得一份满意的收成。其实,健康的心态就是一粒种子。有了这粒种子,我们的心田便会郁郁葱葱,再也不会荒芜;有了这粒种子,我们就不会辜负上天赐予我们的那片土地,获得成功的人生。
李开复,博士,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生于中国台北,11岁时游学美国。学生时代的他涉猎极广,在成为计算机专家之前,他已是睥睨北美的桥牌高手。李开复博士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博士曾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期间,李开复博士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因在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奥赛罗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他曾经是苹果电脑公司举足轻重的技术专家,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在学术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位天资卓越的华裔学者,他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李开复博士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是1998年带领一群充满抱负与梦想的年轻人在北京组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李开复博士2005年7月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
【慎独出自大学哪一章】推荐阅读:
读《大学》有感于“君子慎独”07-14
慎独教育文档10-17
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作文:持慎独做人09-01
洛阳纸贵出自07-07
出自名著的成语08-16
出自史记的所有成语11-05
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09-27
八项规定80条出自哪里09-0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哪首诗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