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

2024-11-11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共14篇)

1.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 篇一

20、三 顾 茅 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研读刘备的言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初步懂得《三顾茅庐》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智力游戏

a.看动作猜三国人物

b.《三国演义》第一回的“桃园三结义”讲的就张飞、关羽--( )的故事,

c.歇后语 凿壁偷光--( )打一个三国人物

2、结合讲古人的姓名、字、孔明也就是诸葛亮,他姓诸葛,名亮,孔明是他的字;张飞字翼德;关羽字云长;刘备字玄德。

3、揭题

刘备当时汉朝天子的皇叔、大将军、手下有数千人马。而诸葛亮是一位过着悠闲自得隐居生活的读书人,农忙时种种田地,农闲时读读书,诸葛亮怎样甘于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呢?《三顾茅庐》将告诉我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到课文中找答案;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在这个故事中,刘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抓住刘备 的言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1抓住人物的言行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刘备在三顾茅庐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把它划出来。

2、怎样把体会到的东西传给大家呢?可以是有感情地读,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分析说出来,还可以演一演。

请同学们找伙伴交流,把你找到的句中子最想读、最想说、最想演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也可以说还可以演一演。

3、全体同学交流(老师抓住重点句子着重体会,幻灯出示)

a.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理解“大贤”、“斥责”、指导朗读,明白刘备看中的是诸葛亮的才华)

b.刘被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指导朗读 读出“大声斥责” 师生分角色朗读)

c.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外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1、生说理解刘备的礼贤下士、有耐心、诚心; 2、发散思维训练:刘备这一等就几个时辰,刘备人虽一动不动、傻傻地站着,可他的心复杂极了,心潮如涌、思绪万千,他此时会怎么想呢? 3、朗读指导。)

d.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渴见,都没有遇到。”

(1、学生说理解; 2、感情朗读 3、学生表演 4、板书“诚” )

4、同学们还有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

四、换位想象、深入体会

同学们,你就是当时的诸葛亮,读到这里,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板书诚)

五、联系生活、跳出课文

同学们,刘备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21世纪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六、学了这一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七、作业

看《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 篇二

1.读正确。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因为第一课时要为第二课时的深入阅读做充分的准备,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每个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流利。在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其实,这也是我们在第一课时里阅读教学的要求。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这时,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教学上。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总批评学生将课文读得“磕磕巴巴”的,反思一下:我们给学生多少朗读时间?我们又给予他们多少指导呢?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都读不流畅,“其义”是难以“自见”的。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都要布置预习作业,因为这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准备的过程,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习新知识非常重要。我认为,让学生写预习作业应是开放的,一部分学生写,一部分学生可以不写,一部分学生可以在书上写,一部分学生可以在预习本上写;预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查找相关资料(作者的资料,写作的背景和时间等),朗读课文,预习完课文后的感受,提出一两个自己不懂的问题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预习的内容。实践证明,开放的预习激发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证了预习的效果。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最低起点回答识字、组词、朗读课文,到最高境界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写法特点等,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效果就达到了最佳状态。

2.读框架。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与故事梗概。读框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第一课时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减少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减轻了学生们在第二课时中的学习压力。

3.读思考。古人云:“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的第二条就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敢于质疑,质疑是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无论是些浅显的问题,如词语,还是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如历史背景、课文延伸的内容,学生都需要在课下读书、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只有这样,对于涉及课文的核心问题的学习,才会变得更加深入。

3.三顾茅庐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读准生字新词,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老师这里有一本书,谁能读出它的名字?同学们看过这本书吗?谁能说一说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一起走进《三国演义》里一个有名的故事——《三顾茅庐》(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同学们伸出右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茅”的横钩要比草字头长一些,这样才好看。齐读课题。

二、词语认读

课前大家对本文进行了预习,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我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词语: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结拜

三顾茅庐、群雄纷争、三分天下、茅塞顿开

蜿蜒起伏、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1)指名每组1号示范读(2)领读(3)小组内互相读(1号指导4号,2、3号互相读)(4)检查每组4号,做到人人读正确。

三、词语理解

第一组词语: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结拜(1)诸葛亮,字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

(2)张飞、关羽、刘备,他们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看到这几个词语,我想起了他们之间还有一个故事呢?叫什么?桃园三结义。第二组词语:三顾茅庐、群雄纷争、三分天下、茅塞顿开(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指什么?谁住的?

(2)你能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来说说“群雄纷争”的意思吗?“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那些乱世英雄吗?(刘备、曹操、孙权、关羽)(3)正是因为英雄的争夺,使得当时的天下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地图)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孙权的吴国,这就是“三分天下”。(4)“塞”是多音字,在这里读se,是什么意思?被什么堵住了? 第三组词语:蜿蜒起伏、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1)这些词语你读懂了那些?学生交流,师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片,你想到了那个词语?

(2)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隆中景色的)(3)你能把这些词语恰当的填空吗?

课件出示:冈前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流,茂密的竹林,景色。

(4)同学们,听着潺潺的溪水声,欣赏着青翠欲滴的竹林,真是一种享受啊!应该怎样读好这段文字呢?先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

四、了解大意

生词大家都会读了,也都理解了,课文读得怎么样?我来检查一下。

(1)每组2号读(2)小组内互读(3)抽取每组4号轮流读课文2、3段(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都读通顺了,看课文的大意你了解了吗? 出示课件:()三次拜访()邀请他()辅助自己()。

五、写字指导

1、出示汉字“顾”,先分析字的结构,再观察占格,思考如何写好这个字?

注意的地方:左窄右宽,页的竖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2、出示汉字“恭”:上下结构,部首是心字底,心的变形,表示发自内心的恭恭敬敬。

需要注意:心字底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左侧,紧贴着竖中线,右边两个点是并排的。

六、作业:

1、重温《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4.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国军

[课题(学科和年级)]

《三顾茅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简解]

本文改编至著名古典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一自然段略写了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后一自然段写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的友情。文章反映了刘备的胸怀大志,同时体现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沿袭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细节描写,通过刻画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二是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等待机会实现自己远大志想。另外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也是本文亮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研字边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层次分解,学会概括课文。

3.依托文体特征,多层次品读环境描写,体会诸葛亮志存高远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在研字学文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从环境描写中体会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出处,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篇课文时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的。

2.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指名读课题。视机纠正“顾”和“茅”两个生字的读音。

二、分析“字源”,整体感知。

1.从字源入手,理解“顾”。

①板书篆书:

边板书边讲解:在古代,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左边的部分像什么?这个部分就叫做“雇”,是一只鸟,一只候鸟。右边的“页”在古代表示人,你看他的头很大。古时候,农民们看到了候鸟回来后,就开始农耕。这个字的本意是“雇”回头看的意思。所以,“顾”字一直包含着“看”的意思。

2.你接触过哪些含有“顾”的词语当中的“顾”是表示“看”的?

3.提问:写好这个字需要注意些什么?示范写“顾”字。

4.出示“顾”字的三种解释:①看;

②照顾;③拜访。

浏览课文,思考:“三顾茅庐”中的“顾”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三、偱“理”读文,引导概括。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试着用上“拜访”这个词语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紧扣“拜访”,评价引导中学会概括,交流对话中学会“词”、“文”。

(1)要讲明谁拜访谁。

①肯定学生学会了“诸葛”二字。

②讲解“诸葛”为复姓。补充复姓: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

(2)要讲明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①怎样做才能称之为“拜访”?

②读准词组,体验“拜访”之礼: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一个时辰

(3)要讲明刘备到哪里拜访诸葛亮。

①简介“隆中”:隆中也称古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

②读一组词组,品味“隆中”的独特风景。

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的山冈 疏疏朗朗的松林

清澈见底的溪流 青翠欲滴的竹林

③读一段文字,把对词组的品味放到文字中赏读。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4)要讲明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结果如何。

①读到“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

得到了水一样。”你想到那个词语?

②读一组词语,体会“如鱼得水”般的快乐。

讨论 策略 三分天下 群雄纷争 最后取胜 茅塞顿开

3.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概括课文。

四、依“字”入境,初识孔明。

1.品味“茅”。

①诸葛亮居住于隆中的茅庐之中,何为“茅庐”?找一找文中和“茅庐”意思相近的词。

②试着想一想“草堂”是怎样的?

③补充解释:草堂,常指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

2.这简陋的“草堂”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读课文第三段,划下相关句子。

出示语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细读“环境”,逐层领悟。

(1)一读:品味“秀丽”。

①理解“宜”。交流中梳理出“宜”就是适合的意思。

②在能体现秀丽宜人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

③交流: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

④引导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重点交流:“疏疏朗朗”和“欲”

(2)二读:品味结构

①教师引读: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还有那山冈——(蜿蜒起伏)

②通过跟老师的诵读,你发现什么了?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将你的感受带到语句中再次品味。

(3)三读:品味安静

①品读这疏朗的松林,这潺潺的流水,这翠色的竹林,你读出了一种怎样 的感觉?

②指导学生朗读出安静的感觉。

(4)四读:品味“志远”

①出示:“宁静致远”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致远”这个词就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全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②读读这段话,你能发现暗藏的表现诸葛亮的志向句子吗?

③引导讨论为什么叫等待腾飞的“卧龙”?

4.写“字”明文,静默品味。

①同学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在不经意间便渲染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拿出我们钢笔,让我们在静静的书写中,品味这段文字的精妙所在。

②出示书写要求:行款整齐 大小

匀称 字放中间 四边留空

③教师按照书要求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检查。

五、顺“字”而行,留下话题。

通过字词的赏析,对环境的品读,我们对诸葛亮有了了解,如此一个志存高远的人,终于等到了识才之人的“拜访”,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课文又是如何去写出刘备的那种爱才,惜才,诚心诚意的呢?下节课,我们将在小说中了解刘备其人,并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设计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形成的

第一,科学整合课时任务。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需要界定清楚,这则设计中突出了第一课时需要学习生字新词,学会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阅读话题。教学内容繁多,容易造成散乱的格局。第一课时中字词教学的特征最为明显,因此,我构建了“顺字学文”的框架,对

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第二,合理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能力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依托文章特点,把握文章脉络,形成步步深究的探索过程,这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本设计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将引导概括文本的过程进行的分解,帮助学生建构概括的框架,在这个训练中掌握概括课文的一般方法。

第三,有效突出文体特点。这篇课文是小说改编的从本质上说依然保留着小说的特征。而这篇文章从细节刻画人物是重要内容,我将其纳入的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小说的环境描写,往往被沦为第二课时教学的“鸡肋”,因此我将此内容作为了第一课时的阅读话题。通过多层次的品读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从环境处初步读懂诸葛亮,同时感悟小说的写作特点。

5.8 三顾茅庐(3课时)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的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教学重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一、导入:

1、读过或看过《三国演义》吗?相机简介当时群雄纷争的局面,喜欢谁?为什么?(相机学习生字:诸葛)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三顾茅庐》板书时学写“茅”

3、理解课题“顾”:①看、②照顾、③拜访。选择

(设计意图:从学习和理解“诸葛”、“三顾茅庐”等词语中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下文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铺垫,另一方面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下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打下基础。)

二、初读:

1、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1)读准:

半晌 讨论 草堂 没有见着 茅塞顿开 读好:

蜿蜒起伏的山冈 疏疏朗朗的松林 清澈见底的溪流 青翠欲滴的竹林 秀丽宜人的景色

诚心诚意地邀请 恭恭敬敬地等候

(2)组织分节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3)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如何?)(4)感知课文结构:略写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读准和读好中又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作业布置:

1、写一写本课生字新词。

2、你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刘备,请你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课文内容后,能及时地加以巩固,这对本课的教学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品读第三次拜访,通过一“说”、一“行”、一“敲”、一“站”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复习课文,引出“诚”

1、诸葛亮被称之大贤,想请他出山的人很多,那么刘备是以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也感动了我们呢?

2、学生交流回答

3、板书:诚

4、小结:刘备诚心相请,一顾茅庐失望而归,二顾茅庐快快而回,直到第三次才请得诸葛亮出山,相信他的诚心诚意是的确感动了诸葛亮。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研究刘备的第三次拜访,感受刘备的至真至诚。

(从整体上回顾课文,以“刘备是以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一问水到渠成引出一个“诚”字,突出了中心,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为下文品读课文作下了铺垫。)

二、读文品句,感受“诚”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轻读课文中刘备的第三次拜访,用直线画出表现刘备诚心相请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品句交流。(多媒体相机出示句子)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读句子

B、找出句中“诚”的体现

C、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结合介绍“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D、是呀,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结拜兄弟,这一“说”可见他的“诚”。E、联系课文,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刘备和张飞的对话。(2)离诸葛亮的住地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A、读句子

B、找出句中“诚”的体现:“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C、找联系体会“诚”:在电视电影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况? D、小结:一“行”见诚心!E、引导感情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A、读句子

B、“轻轻”一词体现了什么?

C、这一“敲”也见其“诚”,让我们再来轻轻敲一敲,引导感情朗读。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A、读句子 B、找“诚”的体现

C、品“轻轻”:为什么要轻轻走?

D、品“恭恭敬敬地站”:①刘备可以怎样站着等候?②他又是怎样站的?(请一学生试着站一站)③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刘备为什么要这样站?④全体学生一起试着恭恭敬敬地站一站。⑤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呢?⑥这一站,就站了多久?(引导找到文中两个表示时间的词)

E、引导感情朗读

F、小结: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一直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站”让刘备的诚心更加表露无遗。

(此环节的教学,注重朗读的指导与词句的品析,抓住刘备的一“说”、一“行”、一“敲”、一“站”,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刘备,直至被刘备感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总结升华,赞美“诚”

1、刘备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如果你就是诸葛亮,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请你代诸葛亮写几句赞美刘备的话。

2、学生动笔,师巡视辅导

3、口头交流

(情境创设,引导写话,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情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造语言,使

四、课外延伸,深化“诚”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力争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诸葛亮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请大家发挥想像,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像这类历史性题材且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中去探索,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把诚意延伸到课外,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实现了教学的可持续性。)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你对刘备这个人物有什么认识?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地描述?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人物的印象。)

二、指导背诵:

1、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拜访经过)(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使他们能轻松地识记课文背诵课文。)

三、片段指导:

1、明确要求:认真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写作一直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再进行逐步分析,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板书设计

求贤若渴

8、三顾茅庐 诚

礼贤下士

教学反思:

不同的文体课文,其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体裁特点,依文而教,在对教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按照教材的主题体系,不顾文体知识一味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小说的特点,展开教学。

一、丰富而细腻的人物刻画

在《三顾茅庐》一文中,有一段张飞和刘备的对话。这是在刘备执意第三次到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时,张飞与之意见不一,而引起的争论。读好这段话,学生会对张飞、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在教学中,我补充介绍了刘备前两次拜访的情节,帮助学生感悟小说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环境有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一是自然环境。在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已经看过《三国》的学生介绍,为学文打好铺垫。

自然环境是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在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悟出,文中暗喻诸葛亮将被明君赏识,成就一番伟业。这段环境描写还显示出诸葛亮是个高雅脱俗的人。

6.《美丽的武夷山》第一课时教学 篇六

1.抓住重点语句, 感受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特点。

2.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3.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巩固形声字的构成, 学写“通”和“爬”。

5.学习两个句式 (“……有的像 …… 有的像 …… 有的像 ……有的像……;_____________ 很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得__________ ) 。

教学准备:多媒体;“田”字格。

教学流程:

一、品读诗句, 引入课题

1.由《祖国在我心间》引出福建, 再由福建版图依次引到泉州、武夷山市和被誉为“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风景区。

2.欣赏邮票、明信片, 引出诗句:“武夷山上有仙灵, 山下寒流曲曲清。” (朱熹)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由旧知引入新课, 通过看地图明确武夷山的地理位置, 直观明白。接着, 创设情境, 吊学生胃口, 使学生情绪高涨, 顺利进入文本。】

二、初读识字, 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 互读互评。

2.出示两组词。

师:你发现这两组词分别与什么有关? (水和山) (提醒“造型”的“型”不是“形”)

三、入情入境, 积极思维

(一)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师:武夷山山美水也美,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山, 哪个自然段写水?

1.边读边想:这里的山有什么特点?哪句话写造型奇特?哪句话写山势险峻? (生答) 后面这两句话围绕第一句来写, 第一句就叫做总起句。

2.读描写武夷山造型奇特的句子。真的是这样吗? (看图片, 生说。)

3.出示武夷山其他的山峰图片。 (生自由想象)

填空:三十六峰有的像_________ , 有的像__________ , 有的像______ , 有的像__________ , 真是______啊! (千姿百态 奇形怪状 千奇百怪 姿态万千 奇峰罗列)

4.指导朗读句子。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 面对这些姿态万千的山峰, 你会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带着你们的向往、自豪、赞美, 我们再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各种感受已经充溢在心中, 朗读的指导也就轻松、到位。】

5.观察大王峰, 体会“险”。想象现在就在爬这座山, 你有什么感觉?那么你退缩了吗? (没有) 是啊, 你们都是勇敢的孩子。正如毛主席说的, 无限风光在险峰啊!带着你们的不同感受, 一起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不是只让学生体会“险”, 而是话锋一转, 让学生由“怕”变为“不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也是课堂的一个亮点。】

6.学习“通”, 出示字形分析;学写“通”和“爬”。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师:爬完山, 我们一起玩玩水。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

2.看图片, 引读句子。引出成语: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武夷山的水又清又静, 所以——— (生接着读“两岸的山峰……”)

3.在九曲溪的环抱中, 山醉了, 人也醉了。来,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3自然段, 陶醉在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中。 (配乐朗读)

4.真美啊!看, 这两个句子不但告诉我们水的特点是清和静, 而且写出清和静的程度。

试一试, 写句子。

山很高, 高得__________。

风很大, 大得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师:去武夷山游览, 可以爬山, 也可以坐竹筏漂流。你想选择哪一种? (生答) 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7.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能深切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诚心诚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3、理解文中一些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4、仿照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相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故事,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上一课的学习情况。

1、请写出故事的名字。(《三顾茅庐》)

2、请写出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

诸葛亮

3、听写词语: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4、你能试着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茅庐)从课题我们知道刘备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前两次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那他有没有见到诸葛亮呢?(见到了)那刘备的心愿有没有实现呢?诸葛亮有没有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被称之大贤,想请他出山的人很多,那么刘备是以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也感动了我们呢?(是他的诚心诚意,板书:诚)

二、精读课文,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1、学生自学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找出有几个要点,按“去请之前„„去请时„„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悠然醒来”的顺序,标上序号,划出关键词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课堂交流

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1)刘备在对谁说话?(张飞)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

(2)读一读张飞的话(注意是“嚷”),你从他的话听出了什么?(无礼,粗鲁)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麻绳”、“捆”)这个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情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理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3)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他表现出了无礼,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作者写得如此传神,我们也要把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神韵通过读表现出来。下面我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刘备和张飞的话。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1)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赶马到草堂前,而那么早就下马步行呢?(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2)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当时的刘备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行如此大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

(3)谁能读出刘备的诚意,谁就是小刘备。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1)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都要“轻轻地敲门”呢?(生怕惊醒诸葛亮)(2)“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①“恭恭敬敬”地站是怎样的站?(弯着腰,拱手作揖)他完全可以怎样站?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诸葛亮在舒适温暖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候,等了多久?(半晌再加一个时辰,大概两三个小时)这个时候,在外面等候的张飞耐不住性子了,他一看,大哥竟然还在那儿等。想一想,张飞会怎么做?(把诸葛亮拉起来;放火烧诸葛亮的屋子)张飞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一般的人有这般耐心吗?(没有)那刘备为什么就能做到呢?老师迫切地想来采访一下刘备,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

师:刘皇叔,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不感到冷吗? 师:刘皇叔,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还要摆臭架子,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

师:刘皇叔,依我看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有意躲避您啊?

师:刘皇叔,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他是有意戏弄您,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啊!【设计意图:这段话是刘备诚意的集中体现,教师带领学生“登山”,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更深了,而且文本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不少。】

(3)就这样,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只见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刚刚刘备不还是很有耐心吗?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急切呢?你能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吗?假如你就是刘备,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交流四:“诸葛亮出山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样的关系可谓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2)刘备还高兴地对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和水是什么关系?在这里,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是鱼,诸葛亮是水,再好的鱼没有水也是不能生存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刘备为拥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你能通过读把刘备内心的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才26岁,而刘备已经46岁,也就是说,刘备整整长诸葛亮20岁,按年龄和辈分,他完全可以做诸葛亮的父亲,然而刘备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他的谦恭)

2、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是一个比喻句,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茅塞顿开”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 △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会让你_______。△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或老师的一番话会使你_________。而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帮助他打了很多很多胜仗,你知道哪些胜仗?(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最后还建立了蜀汉王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一年后,刘备离开了人世,诸葛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段古文虽然比较深奥,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有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词语到了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刘备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样,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且也使他们从中悟到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

4、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2)填空: 只见那里的山冈(),好像一条()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流(),茂密的竹林(),景色()。(3)齐读这段话,并试着背诵。

(4)这段话和我们这个故事好像没有多大的联系,是否可以把它去掉呢?(不能去掉)理由一:“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隐射的就是诸葛亮,他也是在隆中等待时机腾飞,等候贤明的君主来发现他。理由二:秀丽宜人的景色恰恰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很好,他应该是个儒雅之士,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可以折射出这个人的修养品性。理由三:美丽的景色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说明那天刘备去拜访的心情特别好,也寓含着这次拜访会成功,刘备的心愿能够得以实现。(5)你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设计意图:这段话的出示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1)品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并进行背诵积累。(2)用“来到„„只见„„”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为学生提供一次课内练笔的机会。(3)探究这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不再停留于对言语内容的感悟,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推敲,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理解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课外拓展,迁移阅读

1、同学们,刘备用“诚”唤醒了沉睡着的诸葛亮,用“诚”让诸葛亮拥有了无穷的力量,用“诚”让诸葛亮驰骋沙场,报效国家,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同样是求贤,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雄才大略的曹操是如何做的?出示《曹操求贤的故事》。出示阅读要求:

用“_______”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8.《氮的循环》第一、二课时教案 篇八

氮的循环 一、二、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述] 氨是氮循环中的主要物质,它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板书]

2、氨和铵态氮肥

[演示实验1] 氨的喷泉实验。[演示实验2] 氨和氯化氢的反应。

[交流讨论]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获得了氨的哪些物理性质?是通过什么现象获得的?

2、氨的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氨溶解于水仅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吗?由什么现象可以说明?

3、由[演示实验2]的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4、氨除了能与盐酸反应外,还能有硫酸、硝酸反应吗?若能,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演示实验2]中若将浓盐酸用浓硝酸、浓硫酸代替,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吗?

5、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6、氨水为何不大量用作化肥?

[归纳板书]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一、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

二、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3.H2O(可逆反应)

NH4++OH-

(可逆反应)

2、与酸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3、与氧气反应:4 NH3+5O2

4NO+6H2O

[过渡] 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的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的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铵态氮肥的主要成分——铵盐的主要性质。[演示实验3] 加热氯化铵固体。

[演示实验4] 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演示实验5] 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 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铵盐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

[归纳板书]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三、铵盐的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四、铵盐的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NH4Cl

NH4HCO32、与碱溶液反应:NH4++OH-

NH3 ↑ +CO2 ↑ +H2O

NH3 ↑+HCl↑

NH3 ↑+H2O

NH4++OH-= NH3.H2O 保存方法:密封、阴凉通风处保存。

施用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用;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

[课堂小结] 学生整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9.如何上好扎实有效的第一课时 篇九

一、检查预习, 做好铺垫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感受到, 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 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 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对五年级的学生我提高了预习要求:在预习中能够自主学习生字并能正确默写, 对于多音字、难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进行初步探究, 对于名家名篇的作品要查找资料, 初步了解主人公王冕、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儒林外史》, 要通过默读或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时, 由于学生已经对主人公、作者、作品都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王冕的高洁品性及其在《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中意义, 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强调:“在整个小学阶段, 千万不要忽视了识字教学。”因此, 字词教学并不单是中、低年级的事情, 高年级也不应该放松。在第一课时教学伊始, 我设计了“生词我能读”环节, 了解学生课前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通过生字新词的检查扫清阅读障碍,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 “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以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是第一课时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的时间, 然后又以开火车分小节的朗读形式, 去了解学生能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在学生读文的过程中, 尤其注意多音字“供”、“闷”、“载”的读音纠正, 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打下基础。

二、从题入手, 理清脉络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更是文章的灵魂之所在, 作者在拟题时总是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 或点明中心, 或概括全文内容, 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 第一课时教学中,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意, 切莫忽略了文题的作用。对于很多课文来说, 抓住了文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如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 我紧扣“少年”引导学生找到围绕“少年”, 作者是从王冕几岁写到了几岁, 具体写了哪些年龄阶段的生活, 划出有关时间线索的句子。这样从题入手, 学生很容易找到了“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眼看三个年头过去, 王冕已经十岁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王冕读了不少书, 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到了十七八岁, 王冕离开了秦家。”这样表示时间线索的句子, 从而捕捉到了课文的四个版块, 水到渠成地把课文分成了四段。以题目为抓手, 充分利用课题资源, 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揣摩了文章的表达顺序, 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给方法, 训练概括

概括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是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的基本环节, 是分析、感悟文章的重要手段。概括, 一要准确, 二要简洁, 三要完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由扶到放,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概括方法。在概括《少年王冕》第一段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 试着用简练的词句说一说。学生都能找到文中“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这句话, 此时先表扬学生抓住了关键语句, 再进一步引导, “从这个句子你能读出王冕的家境怎么样?”学生回答“王冕的家境贫寒”, “如果我们再把这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 是哪个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家境贫寒”这个词。通过概括第一段, 引导学生明白, 概括并不难, 只要在书上捕捉到关键信息, 或者从这个信息里抽离关键词, 或者读出这个信息背后的东西, 再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叫概括。进入高年级了, 不论学习哪一课都要历练自己的这种概括能力。接下来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的概括要求学生通过默读课文, 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己试着概括。有了概括第一段时的方法渗透, 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运用“辍学放牛”、“失学放牛”、“学画荷花”、“励志画荷”、“勤奋学画”、“孝敬母亲”、“学有所成”等简练的词语进行概括。

四、认认真真, 写好生字

在语文教学中, 一部分老师总认为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事, 到了高年级就可以不太重视。事实证明, 高年级写字教学也不容忽视, 它是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写字本身。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 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 可以陶冶情操, 形成审美意识,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文化素养。高年级学生写字不需要个个讲解, 学习《少年王冕》一课的生字时, 我要求学生做到一看, 二写, 三对照。一看, 也就是观察, 观察字的结构, 笔画的位置;二写, 把你所看的记在心里, 描一描, 写一写;三对照, 写完之后, 将自己写的生字与范字对照一下, 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练一遍。通过一看, 二写, 三对照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习字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对识字、写字有了兴趣, 提高了高年级写字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它浸润着我们的辛劳和智慧, 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让我们都来关注第一课时, 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 使得第一课时扎实有效、简约厚重, 让第一课时绽放出如花儿般绚烂的精彩!

摘要:上好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正确把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紧抓字词教学,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课题资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交给方法由扶到放训练学生学会概括, 学写好生字新词, 使得第一课时简约深厚、扎实有效。

关键词:第一课时,扎实有效,简约深厚

参考文献

[1]张庆.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2]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研修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落日的幻觉》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及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4、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汉字

吟咏――绮丽――殷红―――日薄西山―――日新月异――气息奄奄――坠落――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出自唐――――的

1、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明确:

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鼓励学生发言)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引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一、检查预习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产生幻觉的原因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3、第4段中“18xx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四、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教后反思

11.《绿叶的梦》第一课时教案专题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形,激发兴趣

1.出示绿叶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在图片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指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2.师述:是的,绿色给一种舒服和清新的感觉,绿色还代表着环保,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积极向上,代表着童年的梦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绿叶的梦》(板书课题),看看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这些美好的回忆跟绿叶有什么联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标出来。(出示课件,学习生词)

2.提出问题:你对课文的哪部分内容感兴趣?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内容呢?(出示课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喜欢课文的哪部分,并说明理由。

三、重点朗读,部分感知

1.分自然段出示课件或播放动画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根据小组的回答先后出示第一、三、五自然段的课件和动画)

2.从第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童年做的事情很多,剥高粱秆做马车,抓泥做碾磨、盆碗,做笛子、做船。但这些事情还不是作者最着迷的,那最使作者着迷的是什么呢?(板书:着迷)

3.绿叶都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呢?(重点分析三、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感受童年的快乐

师述:作者葛翠琳用她的爱之心、美之眼,为我们展现了她的童年生活,她那绿色的梦,那魂牵梦绕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就让音乐唤醒我们童年的梦吧!(播放动画:《童年》)

五、作业

小练笔:你有什么童年趣事,也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课外搜集: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12.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 篇十二

(1) 出示6个简单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并板书:曲线图形、直线图形。 (2) 师: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 (出示课件) 学生举例说一说 (如果出现说“球是圆形”的时候, 教师出示实物请学生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学生说“球是圆形”时, 教师出示乒乓球, 并问:它是圆形吗?但在数学上圆和球是两个不完不同的概念, 我们要严格地加以区分) 。 (3) 师:有许多物品的面既有圆形的, 也有其他形状的, 如桌子的面, 既有圆桌, 也有方桌、长桌等, 但有些物品却必须做成圆形的。请举例。学生能很快想到轮胎。这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车子, 并观察其轮胎。教师接着问: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说明之后教师指出:要真正明白它的道理, 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圆。

板书课题:圆。

二、画圆

(1) 师:现在我们要把轮胎的形状画到自己的纸上进行研究, 可以怎样画? (2) 学生尝试画圆。 (3) 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圆, 并说说画法。 (4) 统计哪种画法简单。 (5) 师:根据课前预习和实际操作, 你认为用圆规画圆要注意哪些? (6) 学生观看教师画圆视频。 (7) 学生用圆规画2个圆。

三、探究

(1) 师提问:现在我们再来观察车轮, 车轮的车轴应该装在哪个位置?生指出车轮车轴的位置。 (2) 师:车轮车轴的位置相当于圆的什么?生回答。然后学生在刚画的2个圆上找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 (3) 师:当车轮在平坦的地面上行驶时, 车轮与地面总有一个点接触, 而且依次接触。 (播放课件) 师:有多少个点? (生答) 如果把这些点依次与圆心连接起来, (课件) 这些线段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答) (4) 师:在第一个圆上画出这样的线段, 如果你不想画, 请坐直, 说一说为什么? (板书:无数条) (5) 师:选几条量一量, 发现了什么? (板书:都相等) 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 问:半径都相等吗?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6) 自学例2到例3的内容。然后问:这些线段叫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半径) (生在圆上字母表示) (7)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车轮分别做成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得动画演示。 (8) 总结:正因为有这个特点, 因此我们的车子在行驶的过程中, 与车轴 (圆心) 与地面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车子就开得很平稳。 (即圆心到地面的距离相等, 因此做成圆形) (9) 师:很早以前的人们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发现了圆的规律, 如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就对圆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一本著作《墨子·经上》中对圆有这样的描述:“圆, 一中同长也。”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解释。 (10) 圆还有什么特征?继续。在第二个圆里画一条最长的线段。 (生画) (交流名称, 字母表示, 生标出来, 另一学生板书) (11) 猜一猜直径有什么特征? (板书直径特征) (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示范, 突出在同圆或等圆里) (12) 在圆里量一条直径和半径, 比比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二者关系并板书) (拿出大小不等的圆, 突出同圆或等圆) (13) 小组合作:将圆片对折然后展开, 再对折再展开, 像这样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组织交流。 (得出上面已学特征;圆心只有一个;轴对称有无数条)

四、练习

(1) 指出下面哪些是直径、半径。 (P94练一练) 选择一两题说说为什么不是? (2) 填表。

(3) 结合数对画两个圆, 用数对分别表示圆心, 说明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分别数数半径各是几格, 说明大小与什么有关? (4) 欣赏生活中的圆。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后反思: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 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五年级学生对于圆已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生长点预设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化对圆的认识;注重学法渗透, 形成从生活现象进行数学抽象的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13.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 篇十三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了解成语中的故事及意思。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3、情感目标: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成语中的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小朋友,你们有什么爱好呢?(学生自主回答)这么多爱好啊,老师今天要考一考你们,请你们猜动画片的名字!课件出示《坐井观天》的动画。

2、教师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很多更有趣的成语,因为,每个成语里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20分钟)

1、小朋友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成语,如果你在读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娃娃,就拼一拼它头上的章节。要特别注意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的字。等会老师还要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呢!

2、师生赛读成语。

3、课件出示生字娃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每出示一个字娃娃,就让一个小朋友说,其他的认真地听他说正确没有。

4、小组合作探究:(每小组讨论4个字),哪个字你容易叫错,是怎样记住它们的样子的?派代表说一说。

5、做识字游戏:将字娃娃贴成一座山的样子,学生搬山,认识一个生字,扩词后,就搬掉一块,直到搬完为止。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14分钟)

1、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说名字。

2、小组活动:先读一读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故事,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派代表在班上讲。

3、我会猜,教师出示课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学生猜。

四、拓展延伸。(3分钟)

1、回家后,把你领会到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4.《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终兴镇中心小学 赵红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4.指名回答,随机交流。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当时正值早春,“春寒依旧浓”,天挺冷的——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表现四:快步走入

(1)终于诸葛亮醒了,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2)刘备先前等得是那么的耐心,这时他为何要快步走入?结合“快步”体会刘备见诸葛亮的迫不及待以及求贤若渴。

(3)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

(4)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三、探究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过渡: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闻的。刘备听了(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板书:雄才大略)

4.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5.刘备以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我们可以用八个成语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出示关于诸葛亮的词串)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师: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这些词串。

四、感受环境,体会烘托作用。

1、诸葛亮真是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的住处也是独具特色,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段话仅仅是描写景色吗?你们看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卧龙)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5)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指名说1-2名)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首词,有人把它谱成了一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跟三国有关的经典故事、成语、歇后语,下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三的“处处留心”,并在班上举办一次“精彩三国”故事会。

2.以“来到„„只见„„”开头,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8 三顾茅庐

尊重

上一篇: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下一篇:(001)音乐活动课(合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