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

2024-10-03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精选13篇)

1.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 篇一

信息技术2.0微能力小学数学A1作业学情分析方案

《三角形内角和》学情分析方案

一、分析学情目的。

本学情分析方案主要是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2.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具体情况,以便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教材和操作教学过程。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1.教学主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经历,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拼、撕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对象:四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工具的应用过程和方法

方法: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

工具:微信、问卷星软件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问卷星上设计好问题,通过微信群发布问卷,收集数据,最后再根据回收数据的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精准教学。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围成;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角的度数;内角和的理解等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是掌握较好的。只有少数学生仍然缺乏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三)调查结果启示

由于少数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的内容还不够,所以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探讨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有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来揭示内角和内角和概念。再通过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进一步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最后通过几何画板来加强学生的理解,知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整堂课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 篇二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作业内容单调, 形式单一, 偏重书本知识, 脱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兴趣发展的可能性, 因材施教, 使学习较好者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困生的思维也能处于兴奋状态,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 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呢?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作业设计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作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作业的功能有三: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功能是作业的本体功能, 是指作业具有强化知识识记、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技能熟练性、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培养意志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管理功能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 即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行为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 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获取社会的认可。毋庸讳言, 在崇尚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里, 教师如果不布置作业、少布置作业, 或布置的作业对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的帮助, 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只是作业的外附功能, 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这两种功能得到了本不应有的强化。相反, 作业的发展功能却被弱化。

要全面发挥数学作业的发展性功能。首先, 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完成作业成为一种积极的体验。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以及富含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数学作业形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使学生爱做, 乐做。其次, 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 增加数学作业中的情感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揭示的是抽象的数和形的规律性, 追求的是事物的“真”, 生活中许多的“善”和“美”依托其中。如果我们能将数学的“真”与生活的“善”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能较好地实现利用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作业设计应注意的方面

1. 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 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 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可否认, 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发展也不平衡。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 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础题即可;中等生除了要完成基础题外, 还要适当做有一点难度的提高题;优等生必须完成一两道思考题。这样才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优生吃不饱, 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 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3. 每节课都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 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牢牢掌握基本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4. 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尽量把数学作业中的问题改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 使学生一看到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住, 从而能够愉快地完成作业。

5. 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动手过程也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作业。

三、大胆进行开放式的作业设计

开放题是小学数学作业的开放设计的主要体现, 它以其独特的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特别是创造力的价值, 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热点之一。数学开放题是对传统封闭题型的突破, 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 不确定性: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和一般性的, 其信息, 才能着手解题。

2. 探究性:

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 有些答案可能易于直觉地被发现, 但是求解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 非完备性:

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存在着多样的解答, 但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 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4. 发散性:

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或将问题加以推广, 找出更一般、更有概括性的结论。

5. 层次性:

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 主体必须用数学语言将其数学化, 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

6. 发展性: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解答过程, 而不管他是何种程度和水平。

7. 创新性:

教师避免用注入式进行教学, 学生能自然地主动参与,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角色是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

数学开放题的设计,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其次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开放题设计技巧。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大量的封闭题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开放题。

3.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 篇三

关键词 作业批改 策略 教学效果

作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实践活动。批改作业则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的过程。可以说,作业是师生之间对学习信息进行交流的一个窗口。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找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知识性的缺陷进行弥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批改方式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作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一、实施分项评价

作业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学习的多种指标,如果教师把目光紧紧盯在解答过程是否正确上,就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各种素质。要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对自己作业的优劣有着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采取等级式的分项评价策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判:第一方面是“双基”评价,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是否具有合理依据,是否具有完整步骤,是否具有正确结果。第二方面是书面评价,主要关注文字是否工整、是否具有正确的符号(包括标点符号)和图形,书写是否规范,作业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第三方面是创新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简便、表达方式是否清晰、思考是否具有独创性、作业有没有完成。

二、实施激励评价

部分学生作业质量不高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要改变这些学生的作业现状,不是短期就能搞定的事情。我们在评判学生作业的时候,要将客观公正评价和鼓励学生上进有机结合。经过努力,只要学生在作业的某方面有所进步,或在困难前敢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即使只做对了一小部分,我们也要抓住机会时提高对他们的评判等级,帮助他们体会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作业的快乐,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年,我所带班级中有一名学生的智力稍有欠缺,学习成绩比较差,虽然他学习很努力,作业也很认真,但每次会做的还是很少。那天,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时,我发现他学得很认真,发言也非常积极,看到他这么积极地学习,我热情高涨,讲得眉飞色舞。更意想不到的是,那天的除法作业10题他破天荒的对了8题,这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在对作业进行批判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红红的优秀,以示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认可和鼓励。

三、实施分次评价

学生获取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在完成作业时难以一次性达到较高层次。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实施分次评价,进行反复批改,直到达到满意的等级为止。将学生作业发回以后,只要他们能及时查找不足,改正错误,或重新用更好的方法解答,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的批改等级进行提高。我们还可以在批改时,给学生作业留一些有启发、针对性强、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改正的实效性。

在完成简便计算17×99+17时,有一名学生解答为“17×99+17=1683+17=1700”,我没有将他的作业批判为错误,而是给了个中评,并在他的作业上“留言”:“结果正确,要是用上刚学过的简便计算就更好了,我想你能行的!”第二次交来的作业,他又补上了一种算法:“17×99+17=(17×100-17)+17=1683+17=1700”。于是,我再次“留言”:“不错,用上了简便方法,但不是最简便的,再想想!”同时,我在17的下边划了一道红线,提示他。果然,第三次他把正确的计算方法写了出来:“17×99+17=17×(99+1)=17×100=1700”。看到了我想要的结果,我毫不犹豫地为他写上了个大大的“优”。

四、实施当面批改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能把批改作业当作一项任务,而应该把批改作业当作一种享受,一种检验自己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带着对教育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批改学生作业,在作业中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有效补救。同时能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弥补教学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次我为学生设计了301-(5+6)×25的作业,一名学生这样解:“301-(5+6)×25=25+1=26.”当时,我对他的解法有点不解,就向他质疑,他说:“(5+6)×25是11个25,301是12个25加上1,那么这道题的结果就应该便是25+1=26。”这样的解法独树一帜。我肯定了他创造性的思路,并进行了鼓励,同时,我让他明白,要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用步骤表示出來,让别人看懂才行。

4.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 篇四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7的乘法口;[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教学重点]:能用7的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矗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汇报:

①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 ②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

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如:二七七三十五;七七七四十二;师:三七二十一生:3×7=217×3=21;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课中操];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1、巩固记忆;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 内容:如:二七七三十五

七七七四十二

师:三七二十一生:3×7=217×3=21 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句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文字,请学生寻找这段文字中的乘法口诀。

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课中操] 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

1、巩固记忆

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自己操作并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

2、口诀整合练习

显示一个灵活的算式翻板,既可以巩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复习前面学过的1-6乘法口诀,将前后口诀联系起来。

3、挑战自我

电脑随机出10道题,含有7及1-6表内的乘法,要求学生输入算式正确结果,电脑最终出示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也可以选择再挑战一次。环节四:总结欣赏,交流掌握

欣赏

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朗诵的唐诗《咏柳》,请你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并说出想的过程,说出相关口诀。师:像这样每句七个字的诗,又称七言诗。交流掌握7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总结评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结构】

1.画面三个六边形

2.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3.动画七个三角形拼成一条帆船的过程 4.画面7的乘法口诀

5.动画转盘、可转可停,可调速,与学生自由地进行交互。

6.动画算式翻板

7.交互挑战自我反馈练习,共10题,包含1-7的表内乘法

8.动画《咏柳》动画配乐欣赏

五、整合点诊断

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

1、整合点的确定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难点要求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而“7的乘法口诀”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促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并记忆新知,让纯粹的记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

2、传统的口诀教学方法弊端及优化

传统的口诀教学中,一般以系统思想方法指导,一类一类地教学乘法口诀,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如果一句口诀、一句口诀孤立地讲解与记忆,这样很难记住那么多口诀,常常发生混淆,易于出错。“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鼓励得看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兴趣。”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具体教学记忆口诀时,在学生初步记忆的基础上,采取用计算机与学生交互这样的巩固环节,简洁明快,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兴致勃勃地主动记忆,内化了7的乘法口诀,融合了前面所有学习的口诀,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了大量教学时间。

另外,教师批改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应有学生的参与,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都是作业放在课后批改,而且是教师自己在办公室批改,这一过程严重地脱离了学生主体,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克服传统教育留下的这个小弊端,本人尝试用计算机上的实时作业来检查学习的学习效果,既能有效利用时间,又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加深理解。

3、信息技术对整合点的支撑

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且保证课堂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及时反馈,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本课整合点中,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技术和实时作业反馈技术是整合的亮点,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生命,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是表现在学生的“学”上,“实时作业反辣主要体现了“及时学习”、“即求即应”的互动学习模式,这也是本课对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未来信息化学习的一点探索和尝试。

六、整合点解决方法

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巩固熟记本课所学的7的乘法口诀,知道一句口诀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二是要将本课的口诀与前面所学的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三是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

1、可控圆盘;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巩固熟记7的乘法口诀,知道;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Authorware程序片段;程序中主要使用了一个7帧flash圆盘动画和一个;

2、算式翻板;这个环节主要完成7的乘法口诀与1-6的乘法口诀融;程序中用四个按钮控制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挑战自我实时作业;这个环

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溃为了使教学形式有效实现和并得到有效支撑,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评价、合作探究,我在中设计了这样三个交互练习:

1、可控圆盘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巩固熟记7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对应的两个算式,会根据算式说口诀或根据口诀写算式。

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有激动人心的鼓声,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交互性,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机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使学生对7的每句乘法口诀都牢固掌握。

Authorware程序片段

程序中主要使用了一个7帧flash圆盘动画和一个数组,利用帧对应的数组找出相应的口诀。

2、算式翻板

这个环节主要完成7的乘法口诀与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程序中用四个按钮控制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挑战自我实时作业

这个环节用来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已学乘法口诀的理解。本练习可以多次练习,电脑随机出题,对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程序界面:

程序流程:

本段程序一共出10道随机题,有成绩反馈和错题记录功能。

七、运行环境

计算机教室环境,两人一机,教学软件分与学件。其中学件中只包含本整合点的三个模块。

总之,在这节课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二人一机的训练,让孩子们象做游戏一般熟悉7的乘法口

5.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 篇五

研究实施方案

辽宁省喀左县山嘴子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优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减轻学生负担呼声的高涨,有些人甚至主张取消家庭作业。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一线教师也承受着来自于社会、家长和上层的压力,我们其实也是希望能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很长一段时间来,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几乎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翻版、克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我们的课堂练习及学生家庭作业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上课讲得多,练的少,没能及时通过针对训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习题形式单调、重复,习题中缺乏应用,练习欠缺层次性和灵活性;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作业习惯和态度,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兴趣不高,回家作业无人辅导,家庭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差。鉴于此,我们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找出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作业的方法以及更好的批改方案,优化现行的传统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探讨课堂教学练习及学生家庭作业的设计,以及练习和作业的布置方式以及作业批改与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灵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意义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在我国,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有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的诸多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在美国,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特色十分明显:一是以宽广的视野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定位家庭作业。二是美国小学家庭作业目的定位以当代智力理论为参考,把握了智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和关键之处。西方学者在家庭作业类型设计上,更倾向扩展型与创造型的家庭作业。、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研究,充实本校作业布置与批改研究的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的提高,培养“四有”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实践价值: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练习水平,形成基本技能,并在自主实践研究中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形成积极的学习和作业态度。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达到小学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育目标:促进小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可以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术研究目标:最大化发挥课后作业的功能策略,并带动课题研究人的自身发展和教师构建有效的作业批改新模式和评价机制。

2、课题研究内容

作业布置的研究:在农村学校,深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作业布置严重倾向单一化,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滋养了学生对作业马虎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失去了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所以有必要对作业的“量”进行研究,作业的“质”的研究,作业的趣味性、层次性、分散性的研究。

作业的批改的研究:教师对于传统的批改方式和时间以及批语过于形式化,缺少实效性。鉴于此,开展作业批改研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时间的研究 2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方式方法研究 3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公平性和批语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练习、作业准确率得到提高,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效,能形成较高的技能;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把学生从重复机械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研究: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教师通过学习研究,认识新课程下学生作业的设计理念和评价方式,改进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优化作业批改方式,使作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2、过程与方法:

1)成立课题组

组长:

张晓楠

(负责课题全面组长工作)

成员:

李忠华

白立华

石青利

周红

林海霞

毕远飞

张立兴

(负责课题研究实践工作)

2)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布置作业与批改方式的现状,研究教师布置作业与批改方式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行动研究:教师把自己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进行思考、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实践,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3)研究期限与研究过程:本课题打算用一年时间来完成(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A: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1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B:研究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3月):对各个具体内容进行逐项研究,注意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同事做好中期总结工作。

C: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整理归档研究资料,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

1、结题报告

2、学生个案分析

3、作业评语录

4、相关论文

5、数学日记集、数学小报汇展

7、定期举行优秀作业展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人员均为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曾多次参加课题研究,多项课题已经结题,具备课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主要成员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均从事过多年及数学教学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本课题经过斤2个月的筹划准备,着重了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心理学依据:“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为下一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6.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作业2 篇六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

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三、现代信

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 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

(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

(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形

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

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7.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初探 篇七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1. 形 式单一 ,内容机械

当前小学阶段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材中的考点、重点是学生练习的重点,因此作业在布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课内知识点的再现,形式也多为计算题、应用题等,作业内容脱离学生生活,没有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对于作业练习的兴趣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作业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有趣、有新鲜感的东西,我们目前的作业设计大多是中规中矩的题目,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所以学生在做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出现抄袭等现象.

3. 作业与生活缺乏联系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注重于生活相联系,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无太大联系,使学生无法与生活认知建立联系,所以在应用上也会存在欠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 )使 作业多元化

在作业布置中,我们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题目,比如,可以布置辅导书上的试题,布置试卷中的错题,设计书面的计算题、看图题等,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践题,如计算家里的电费、水费、电话费,去超市买东西,计算花费等,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习多元化,学生会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

1. 看一看 :看看教室里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

2. 想一想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

3. 做一做 :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 ,一个正方体 ;

4. 说一说 : 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质 , 又有哪些不同;

5. 涂一涂 :将你所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涂上颜色 ;

6. 量 一量:测量你所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二 )使作业更具趣味性

加强作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练习的兴趣,积极思考解答方法,主动探索、求知.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作业,改编名著故事情节,利用名著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面对数学知识时的做法来要求学生判断,或者多设计一些图文并茂的题目,将数学题目配上有趣的插图,可爱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在让学生认识了这些图形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其他的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伸手到袋子里摸出教师或同学说出的图形,提高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认识;让学生用纸画出所学过的四种图形,每种都多画几个,然后用剪刀把这些图形剪下来, 再用这些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图画. 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拼出了小汽车、火车、房子、轮船等.这种堂上操作活动既发挥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拼出多种不同的图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 )使作业生活化

如果细心,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太多的生活元素,而生活中处处都包含了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所以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中,就要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做的作业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 这样学生通过做练习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到了一起,会加强数学的运用能力,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会更有劲头. 比如说,在教学周长的时候,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用米尺测量自己家里的电视、茶几面、餐桌面、窗户的周长. 这个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生活中的电视、茶几、餐桌、窗户联系起来,学会了测量与计算的方法,加深了印象.

三、结语

8.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八

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都过多地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业单调,形式单一,偏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作业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兴趣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使学习较好者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困者的思维也能处于兴奋状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作业设计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作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业的功能有三: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功能是作业的本体功能,是指作业具有强化知识识记、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技能熟练性、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意志品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管理功能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作业来控制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行为,并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来获取社会的认可。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只是作业的外附功能,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两种功能得到了本不应有的强化。相反,作业的发展功能却受到弱化和窄化。

二、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的最终目标,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可否认,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作业设计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只布置一些基础题就可以,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除了完成基础题外还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有一点难度的提高题,而对于优等生来说还可以布置一两道思考题。这样才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础,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3.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每一次的作业安排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牢牢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4.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要尽量把数学作业中的作业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过来,让他们能够愉快的去完成作业。

5.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动手过程也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比较多的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的作业。

三、大胆进行开放式的作业设计

开放题是小学数学作业的开放设计主要体现,它以其特点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特别是创造力的价值,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热点之一。数学开放题是对传统封闭题型的突破,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不确定性: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和一般性的,其背景情况也是用一般词语来描述的,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进行解答的题目。

2.探究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有些答案可能易于直觉地被发现,但是求解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非完备性: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但重要的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4.发散性: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或将问题加以推广,找出更一般、更有概括性的结论。

5.层次性:常常通过实际问题提出,主体必须用数学语言将其数学化,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

6.发展性: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性,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是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

7.创新性:教师难以用注入式进行教学,学生能自然地主动参与,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地位是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

数学开放题的设计,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其次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开放题设计技巧。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大量的封闭题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开放题。

9.小学第一学期数学节的活动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为营造校园数学学习氛围,弘扬数学文化,激发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方面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发现数学的无尽乐趣与无穷奥妙,进而产生一个良性循环,服务与提高自己数学的学习。

二、活动事项

活动主题: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

活动口号:我动手,我思考,我快乐

活动时间:20**.10.12-10.25

1.10月13日升旗仪式数学节活动开幕式

2.10月30日活动小结 (颁发奖状,数学组全体老师负责)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去获取和发现新的知识。

2、促进教师思考与实践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与活动该如何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活动的数学内涵,如何在培养数学能力及素养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地展示数学才能,体验数学价值。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以及全体数学教师)

四、活动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全体数学老师

五、活动形式与具体安排:

学生活动:

(一) 数学手抄报、七巧板评比(七周)

负责人:

参加对象:手抄报3--6年级。七巧板1-2年级

1、手抄报:以“传播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为主题,要求规范、整洁、美观,做出个性。比赛统一用a3纸张,右下角写明姓名、班级、指导师。手抄报内容可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人名句、数学名题、数学趣题(符合本年级孩子思维水平)……。

2、七巧板:必须是学生自己写作品,内容最好是所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目的`让学习充分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以上两项都是先在每个班级进行评比,然后选出3份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评比。(稿纸统一a3纸)

注:作品上交到教研组长处,年级组的数学老师一起评选出一 二 三等奖。

(二)100题口算无错比赛(第八周)负责人:

参加对象:一、二年级

比赛规则:10分钟100道题,每个班级由数学老师自行选拔5位学生参加比赛,根据个人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三)30题笔算无错比赛(第九周)负责人:xx

参加对象:3-6年级

比赛规则:20分钟30道题,3-6年级的每个班级数学老师自行选拔5位学生参赛,比赛的内容为适合本年级的各种竖式计算题。

根据班年级的总体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

(四)总结表彰。(第十周)

备注:1、作品收集时间、评选工作等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另行通知到老师本人。

附:(负责部分具体工作的老师名单)

(1)一年级“百题口算”题由xx老师负责。

(2)二年级“百题口算”题由xx老师负责。

(3)三年级“笔算题”题由xx老师负责。

(4)四年级“笔算题”题由xx老师负责。

(5)五年级“笔算题”题由xx老师负责。

10.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次作业 篇十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

01学情分析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和难点,以便更准确、有效地组织课堂,使课堂更加高效。

02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主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结合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成安县向阳小学五年级六班学生

(1)学生已知: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测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学生未知:怎样测量和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学生能知:通过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并实验得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并举一反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教学重点分析:尝试、掌握运用多种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教学难点分析:通过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一)学情分析工具:

WPS文档、微信、问卷星软件

(二)学情分析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学习重点、难点、易错点,筛选合适的题目,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调查问卷。

2.利用问卷星软件发布问卷,在微信群里发布二维码,让学生在线完成问卷内容。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4道题:

第1题,将不规则物体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物体完全没入水中),水面会(),()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第2题,量杯中盛有60毫升的水,将一块土豆放入量杯(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量杯内液面高度是68毫升,土豆体积是()立方厘米。

第3题,不能使用水槽和水测量体积的物体是()?A:土豆B:海绵c:碎玻璃

第4题,甲、乙两个水槽中装有同样高度的水,把体积相同的玻璃球放入水槽中,甲水槽的水面比乙水面高,说明()?A:甲装的水多B:甲的底面积小C:乙装的水少

从统计数据总体来看,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能够明白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可以借助于水槽、量杯等器具,部分学生还可以想出多种测量方法,明白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也无溢出时,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放入的不规则物体体积,进而通过测量或计算可知不规则物体体积。但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部分学生容易忽略,而使测量数据误差较大,比如:不规则物体应是不吸水的物体、不规则物体可以是多个等;另外个别学生还想出如果放入物体体积较大、一部分水可能会溢出,课堂上可以对这类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此外,反向思维题目,原来水面高度相同,浸没物体体积相同,液面上升高度不同,原因是什么?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或审题不清而出现选择错误,在课堂或练习题里可以增加此类反向思考训练题目,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05对教学的启示如下:

其一,直接面对学生认知现实,在课堂操作实践中,探究多种测量方法,开拓学生思维;

其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增强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的严密性,加深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巩固应用;

11.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学作业 设计形式 多样化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形式多样、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如何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设计童趣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中,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玩;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可以设计“欢乐大比拼”、“男生女生比一比”、“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能强迫他们在同一时间内都学会要求的学习内容,更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所有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让学生将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承担。目前,教师布置的作业普遍存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又难于提高,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作业经常出现马虎应付。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上,有计划地按照“巩固性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的模式设计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从而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高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完成实践性作业是一种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学生选择一个专题性项目,对其中一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小组对所研究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法,总结研究的结论。这种综合联系,能体现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是一种最具有创新色彩的作业。如在学习完《圆的面积》后设置这样的作业:学校有一块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一个圆形的花坛,一半种花,一半种草。请你们小组为学校设计合理的绿化方案。(至少两种,越多越好)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学生展开想象设计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及时调整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设计绘图的进行,内动、外动、互动有机结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的创造欲望一次比一次强烈。

五、设计综合性作业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这一性质给作业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就可以挖掘出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业。

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性和多科性的特点,其作业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在一年级学习了“数一数”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让学生根据一幅图片编一个动听的童话故事,用上我们学过的数。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找出和百分数有关的成语,等等。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数学作业是个长期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作业资源。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华应龙.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数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小航.小学数学实用教学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2.小学数学作业如何分层设计 篇十二

一、学生的合理分层

学生的合理分层是指将学生分成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尖子生是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学习方法应用合理、思维能力极强、成绩优秀的学生;中等生是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学困生是指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智力水平一般、学习自觉性欠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合理的分层是为更好地布置分层作业打基础。

二、作业量的合理分层

同样是在做作业,尖子生20分钟完成的任务要比学困生多得多。如果作业按照尖子生的标准来布置,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出现胡乱完成或不完成现象。如果按照学困生的标准来布置作业,又会让尖子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时间久了尖子生也会出现心理懈怠现象。所以,作业是必须要合理分层的。在布置了基本作业的基础上,再布置一些能力提升作业,这部分作业是选择性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做,没有能力的可以只做基础题部分。只要完成了基础部分就算完成了作业,选择性作业完成一些就得到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内容的合理分层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易、中、难三个层次,形成一连串的问题串,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例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一节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作业:

A.基本题:一个正方形边长由7厘米减少2厘米,这时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B.综合题:一个正方形边长8厘米,如果它的每条边都减少2厘米,它的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C.综合提高题: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各增加了4厘米,面积增加了208平方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这三种题型都是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部分的知识,只是分析起来有些难度上的差异。我要求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只要完成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基本完成任务,如果能力允许完成另外的题那就会得到奖励。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对于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困生,只要他们完成基本题,我们就应给予鼓励,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则要求要高一些,让他们能完成综合题,这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也不应该对其批评,要多以激励性的语言对其引导;而尖子生则给他们一些挑战性强的综合提高题,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更加有信心地迎接后面的挑战。

1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 篇十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小学数学的作业及实施评价方式呢? 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家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位二年级数学老师,当她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春天到了,春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我决定明天带你们去春游。春游时大家都要带点心,这次春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不要再叫爸爸、妈妈买了。下面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用你们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

这种趣味浓厚的作业,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学生可选择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作业:①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4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②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③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此种设计可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作业设计中,要与现实性挑战性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

如:某超市有两种品牌的豆奶正开展优惠措施:①品牌的豆奶写着“商品大酬宾,每袋1.6元,买五送一”;②品牌的豆奶写着“×××豆奶每袋1.6元,八折出售”。小明正准备买10袋豆奶,他想请你来决定买哪个品牌的豆奶比较合算?为什么? 设计自主性的作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

例如:一位老师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段练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段——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二段——变化题;三段——开放、实践题。并建议自己喜欢做的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

通过这样的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增强了主人公意识。自主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综合性作业

教师要建立数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精心设计出充满想象力的综合性作业,以此来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习了《税角和钝角》一课后,可以想到美术中的好多简笔画就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拼组起来的,因此给学生在黑板示范了一个,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一个站立的小人就画好了。教师激励学生:“相信你们一定能创作比老师这一幅更生动形象的作品来。”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合作,互换角色,一个做动作,另一人画出来表示这个动作,并且说一说你画中用了哪几种角。学生兴趣盎然,创作出很多简笔画作品。跳远的、跳舞的、做操的简笔画。学生不仅能够把动作画出来,而且指出人物中的角的名称。

优化作业评价

用常识的眼光去批阅学生的作业。我们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批阅学生的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常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

“等级+简语”来评价描述学生的作业水平。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时重在激励,贵在引导,皆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喜欢数学的学生,一般做题较认真,能独立思考,解题方法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这些作业呈现这样的评价:“优+解题思路与众不同;优+奇思妙想;优+字迹工整;优+格式规范”不怎么爱好数学而且性情急躁的学生,作业一般马虎,对教师批改过的作业不认真看,错了也不想思考错在哪里。为此,对待这样的作业,评语要讲究艺术性,既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要用委婉的语气表达批评。

上一篇:读围城心得体会下一篇:XX年第16个中国记者节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