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2024-06-16

《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通用11篇)

1.《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篇一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文/英蓝国际上河园彭美玲

学无止境,在中秋节、国庆节假期里,我很深刻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学习,尤其是在阅读方面,我有明显的退步。以前的我每天睡前都会翻阅书籍至少二十分钟,但是现在的我需要重新培养自己的学习阅读习惯。

在这个为期七天半的假期里,我又重新阅读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在阅读的同时我也记录了许多。

0到2岁半的宝宝他的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审美,都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

2岁半到3岁的宝宝他开始建立概念,有自我意识的产生,同时的的秩序感也在不断的增强。

3岁到4岁,宝贝的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藏和占有欲、逻辑思维、绘画、人际关系等,都在产生萌芽。4岁到5岁,宝贝对自己的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身份确认、性别、音乐、绘画、符号等等都特别感兴趣。5岁到6岁,宝贝会有婚姻、书写、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收集、延续交往这些敏感期等等。

现在我班上孩子的年龄在2岁到3岁左右,宝贝们时常会给我们带来种种感动,我也该更好的关注宝贝们的每一个敏感期!

阅读了这本书我的专业知识似乎又增进了不少,面对幼儿的种种现象,我变得越来越有策略了,不过我还得继续学习,再次温习书本,我才能真正的将它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去。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他的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出美丽的图案,规划出美好的人生,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家庭环境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生活和成长环境,因此,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给孩子健康的环境,家园更好的配合,让孩子在我们的家园共育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我们自己的知识经验还有所欠缺,必须从实践和书本中不断的充实自己,首先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和优秀起来!事在人为,只要自己有斗志,一切皆有可能!

2.分年龄细解儿童敏感期 篇二

一天,一个6个月大的女孩,看到一位女性走进房间,将一把阳伞放在了桌上。孩子盯着这把阳伞,凝视良久,竟哭了起来。这位女性摸不着头脑,她想:她是想玩伞吧?于是就把伞递给孩子。谁想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还尖叫了起来。她又急忙安抚,可任她使尽浑身解数,却毫无用处。这时,女孩的母亲进来,把伞拿到另一个房间,孩子立即不哭了。

孙瑞雪这样解释孩子的表现:这个孩子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这把放错了地方的伞,严重打乱了她记忆中东西摆放的模式,给她造成了很大痛苦。如果我们不理解,就可能像那位女性一样手足无措。而理解了,对症下药,也就萌生了那位母亲的智慧。

敏感期,是孩子感受事物的最佳时段

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指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一个阶段,会对外界某些事物产生超乎寻常的感受性,比如对书写、秩序等。这是一种灵光展现的秉性。在那一阶段,孩子会对这个特定事物产生无法遏制的热情,要维护它、获得它。在这种热情指引下,他能很容易地学会相关的事情,而且每一个成就的到来都使孩子的能力和幸福感更为增强,如果孩子受到阻碍而不能工作,他的能力就发展得缓慢,心理也会变得紊乱,甚至乖戾。所以,从这个理论来说,孩子生来就是爱学习的,反倒是我们可能在无意中打扰了他。下面,就孩子各阶段的敏感期来分别说一说吧。

0~3岁

感觉敏感期

感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若感觉迟钝,收集的信息就少。思维加工没“材料”,人也就不聪明了。因此,想让孩子聪明,先训练感官。0~6岁,都是孩子的感觉敏感期。

视觉敏感

在刚出生就有所体现。比如将孩子的眼睛蒙住几天,剥夺感受,他就会因为视神经突触无法建立联结而失明。同时,孩子也有视觉偏爱,比如喜欢看人脸、活动的物体、明暗的交界处等。

所以,过去坐月子时蒙上厚厚窗帘的做法就不利于孩子的视觉发展,同时,孩子喜欢看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比如黑白靶形图、波浪纹、看墙上的影子,还有慢慢从他眼前晃过的玩具、妈妈微笑的面庞等。

嗅觉敏感

我们都有感受,当鼻子不通气时,大脑就闷得慌,思考力欠佳。是的,嗅觉影响大脑。

所以,我们可以锻炼孩子用鼻子闻嗅各种气味的事物,辨别它们气味的差异。

听觉敏感

出生后,孩子在复杂的声音环境中有所选择,他对人的声音最敏感,在人的声音里,他对快乐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又更敏感。

所以,我们要多对宝宝说话,并用他喜欢的方式说话。这里教您个窍门,您可用问话的方式与宝宝沟通,比如你肚子饿了吗?你是不是又尿床了啊?发问时,结尾的声调是上扬的,宝宝很爱听;并且您问完后会自己回答,这也让宝宝能逐渐了解语言的意义。

味觉敏感

孩子的嘴不仅能品尝味道,还是认识世界的第1个工具。他什么东西都先放进嘴里,不是在吃,而是在感受,感受它的大小、形状、软硬……

所以,不妨准备一些可以吮咬、材质安全的玩具,洗干净让他玩;宝宝出牙时,准备一些磨牙食品,让他磨磨牙龈;随着辅食添加增多,各种味道都应让他尝尝。

触觉敏感

抚摸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身体的发育、皮肤的健康,同时也带来爱的感受。幼年缺乏身体爱抚的孩子,成年以后也不愿意去爱抚别人,分享心灵。

所以,我们要多给宝宝拥抱、抚摸。抚触已成很多家庭的必修课,但也请记得,不要把它当成任务,而是用爱的手法操作。洗澡的时候,用不同的物体,如柔软的丝绸、粗糙的毛巾、圆圆的小球……轻轻摩擦孩子的皮肤,带给他不同的触觉感受。

秩序敏感期

从出生几个月到第2年,孩子就进入了秩序敏感期。秩序感让他认识到物有所归、事情有序;也让他感受到世界是可以预期的,他能够把握环境,支配细节,这就是安全感的来源。当外在的秩序慢慢走进孩子心里后,便内化为他最初的逻辑和自律。孩子生来就有对秩序的要求,当被打乱时会带来不安。

所以,请给孩子一个井井有条的家吧,每一样东西都有它该有的位置。当他处于秩序敏感期时,趁机培养他物品用完归位的好习惯。同时,孩子的生活作息要安排得有规律,到什么点做什么事。每件事最好也都安排成同样的仪式,比如睡觉前,要先洗澡、再讲故事、吻别,那就每天都按这个顺序做,别颠倒、别忘了。或许即便这样,孩子还会不满呢,那就请检查一下你抱他的姿势、你坐的位置……总之,他可能比你还认真。

提问时间

Q这会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刻板的人呢?

A不会。一个人先要有原则,才懂得变通。孩子的内心,也要先建立起秩序。当不可变的东西成为本质后,可变的东西,才能变成形式。那时,孩子就能把握变化的“度”了。

细节敏感期

智慧有时候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能观察到细节是这个能力的基础。孩子在1~2岁左右,会出现一段对细微事物发生兴趣的阶段。比如:床上有被子、有玩具、有衣服……一大堆东西里,孩子可能却指着缝隙里的一根头发说“你看”;或者您在给孩子讲一个好有趣的绘本,可孩子却被主人公帽子上的一个绒球吸引了。或许孩子的举动让您觉得不着边际,但您要记得:观察微小的事物,需要专注和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所以 ,在这个时候,您要对他的发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趁孩子细节敏感期时,不妨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比如地上的纸屑,请他帮忙捡起;请他来找那个丢失的笔帽;请他检查桌子擦得干净不干净……同时,您也要引导他观察细节,比如花盆里新长出的叶子,皮肤上的黑痣等。

口语敏感期

学一门语言,对成人来说很艰巨,但对孩子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0~3岁是孩子的口语敏感期。其中,0~1岁,宝宝的“功课”主要是语言输入,所以,他对人的声音、口型的变化非常敏感。8~10个月,是宝宝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期,他能够听懂简单的话了,开始对成人的言语做出反应,但说不出;1岁半左右,则是宝宝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能说出来了,虽然只是用一个单词,或者两三个不相关联的词汇代替完整句子的意思。

所以,在宝宝口语敏感期阶段,我们主要做的是给宝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当您为他做事时,不妨边做边告诉他您在做什么;同时,也抓住他感兴趣的事物及时“唠嗑”,帮他储存充足的语言信息。当他开口蹦词或电报句时,要积极鼓励;当他因为语塞而指手画脚时,要耐心地等他说完,而不是替他说“哦,要奶瓶是吧,给”,因为那样做就剥夺了人家说话的机会啦。当宝宝说得不完整时,我们再补充,用完整的话再说一遍。

动作敏感期

从出生到4岁,是孩子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它主要包括手的敏感期和行走的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

当孩子第1次有意识地向外界物体伸出手时,小手的敏感期就已经到了。因为手在此刻已经成为他探索世界的有利工具。孩子会凭借本能,不厌其烦地使用他的手,拍、插、揉、捏、穿、拨……他能见到的任何东西。您会看到他的手指功能越来越精细,拇指与其他手指的配合也越来越协调。

所以,在手的敏感期,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提供能锻炼小肌肉运动的材料。球、积木、橡皮泥、七巧板、珠子、纸、沙、小瓶、盖子……都是既简单又富操作性的玩具。同时,您还可观察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他手发育水平的材料,比如孩子已经会三指抓了,您就提供一些比他现在能拿起的东西更细小的东西,促使他抓得更努力,并且向二指捏过渡。另外,孩子能做的事不要包办代替,在生活自理中锻炼手的功能。

走的敏感期

坐、爬、站、走,每前进一步,孩子的视野就开阔一步,活动范围就大一步,因此,能做下一个动作时,孩子也会出于本能拼命练,而不愿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所以,如同手的动作,我们能做的也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束缚。为了让动作练习更有趣,可以多借助游戏形式。

3~6岁

感觉敏感期之延续

3~6岁的孩子仍然处于感觉敏感期,它与0~3岁的区别是:3岁前的儿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来吸收环境中的信息;3~6岁的儿童,能具体地通过感官来有意识地分析、判断环境中的事物。在3~6岁,孩子还是有充分练习各种感觉的需要,父母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训练:

视觉

利用搭塔的方式引导孩子区别物体大小,认识一个比一个大/小;类似地,利用摆阶梯的方式帮助孩子区别物体的长度、厚度,颜色深浅等;让孩子观察一种大小/颜色/形状,然后凭记忆,去另一堆材料里找出相同的。

触觉

放不同重量的物体在孩子手中,让他试试,谁轻谁重?放冷水、温水、热水在盆中,让孩子辨别、感受;让孩子摸摸细软的东西,再摸摸粗糙的东西,区分质地。

味觉

用舌头接触各种味道的溶液:酸、甜、苦、辣、咸等。

听觉

先敲击房间里的事物,让孩子记住声音;再让他闭上眼睛,辨别您敲的是哪个。

嗅觉

将食物或物品(比如香皂、花瓣)等藏在口袋里,让他闻一闻,猜猜是什么东西?

书写与阅读敏感期

书写敏感期

大约3岁半至4岁半,但也没那么严格。当孩子在纸上画不规则的曲线、画“毛线团”时,当他拿着笔,认真地在纸上涂画好久也不走神时,他就进入了书写敏感期。

所以,处于书写敏感期的孩子,保护他书写的兴趣永远比教他正规写点什么重要。父母不妨给他提供丰富的书写材料,比如用湿的毛笔在地上写;用小棍在土里写;用水彩笔在餐巾纸上写等,既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也让他认识不同材质的性状。如果他感兴趣,您也可以教给他数字的书写或者简单的字,但这绝不是书写敏感期的重点,实际上,过度练字对三四岁孩子的手部肌肉发育并没有好处。

阅读敏感期

大约在4岁半~5岁半之间,但现在随着父母对早期阅读的重视加强,这个敏感期普遍在提前。好的儿童文学读物能够为孩子打下精神的底色。

所以,为孩子构建一个书香家庭,父母树立爱读书的榜样,并且和孩子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行为敏感期

社会行为的敏感期大约在2岁半至5岁左右。过去孩子倾向于独自玩耍,现在他开始关注身边小朋友的一举一动了,并产生了结交朋友、融于集体的愿望。为了获得同伴的青睐,孩子会自发约束自己的一些不恰当行为,也愿意模仿能让他们更好交往的行为。

所以,这个阶段,父母需要教孩子一些社会规范、生活礼节;可以带他去参观、聚会、看演出等,增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努力扩大孩子的交往圈,让他跟社区、公园里的小朋友以及亲友的孩子多交流;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时,先不急于调节,给他自己处理的机会,在必须介入时再介入;当别的小朋友有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也要及时与他交流点评。当然,父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友好、真诚,为孩子做好榜样也很重要。

温馨提示

100多年来,蒙台梭利的观点一直受到尊重并接受着检验。近年来脑科学的兴起让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究“敏感期”这一概念。

敏感期并不是短暂的,而是相对较长。人的一生中,大脑始终具有可塑性。

营养不良、环境污染、受忽视和虐待会严重影响大脑发育。

3.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篇三

这是一本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的书,它就像一把打造了的金钥匙,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 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还有他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喜欢不断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等等。书中举了很多的案例,从0岁到6岁,以及6岁以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和作者精彩的剖析,让你一点一点的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很多疑问也不断地得到解决。

就说说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吧!班里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用咬人来解决问题,以前总以为他们是凶、是狠的表现,觉得很恼火。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这些孩子是口腔的敏感期没过渡好,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应该是在半岁左右来临,由于很多的家庭原因会导致部分孩子的敏感期推后。当出现这个现象时,不必再大惊小怪,只需把他拉到一边,用平和的语气告诉他这是不行的,并且要为他提供一些较坚硬的零食,如糖果等,以满足他的敏感期的需要,帮助他渡过这个迟来的敏感期。

两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首先他会用“打”来表示“他不按照我说的做”,“打”是儿童的心理语言,儿童用打表示“不愿意!”“走开!”,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但这个时期会很快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在这样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每看一次这本书,我都会忍不住感叹一次:“哦,原来是这样!”这对我了解孩子真的有很大的帮助,一个个让我迷惑不解的问题都在书里得到了解释。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相对应的敏感期,当孩子的某一个敏感期出现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自由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好好的渡过敏感期。

4.《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语录 篇四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

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5.捕捉儿童敏感期 读后感 篇五

当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让我情不自禁的感触,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 孙瑞雪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作为一名男教师我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2015-2-19

6.《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六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7.《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七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我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8.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八

如今换了一种身份来看感觉太不一样了。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轻易的将自己孩子的某种行为对号入座了,看的也更仔细了,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这本代表作《捕捉儿童敏感期》她开办了一所幼儿园,在里面践行蒙特梭利教学法“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并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以及家长使用蒙特梭利教学法后的感悟,整理成了一本书。作者就用一个个真实巧妙的案例展现给我们看,全世界的孩子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会在特定的时段爱吃手、爱扔东西、爱涂鸦……将蒙台梭利的理念解释得淋漓尽致。无论你是否接受“敏感期”这一概念,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清晰的了解孩子行为与心理的生长规律。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十分有趣,哪怕是不怎么看育儿书的人,都把它当成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每一个案例后还有实用的解决方法介绍,让我们在欢乐之余又对孩子那些看似“调皮”的行为,多了一份理解与收获。我女儿(快快)经历了吃手、扔东西、执拗、秩序、追求完美、逻辑思维等敏感期,因为之前就读过这本书,书里告诉我那是孩子在用手探索这个世界。抱着这种理解,我并没有因此感到特别烦恼和不解,反而是更为耐心的去观察她的行为,并且用书里的办法一点点的去引导,感觉很好用。

大概从重新拾起这本书那段时期,快快(我女儿)进入了排序敏感期,她非常执着于排序,那段时间不管是吃的或者是三个遥控器又或者是几张纸她都要把它们排列好,每到快要摆好一排恐龙或者一排积木时如果这时突然其中的一只倒了,她会气急败坏的把其它的推倒然后又重新开始,就这样循环直到全部排好后给自己鼓掌,才算完成!我们常常不去打断她,但在她气急败坏时又会小声的说句,没关系!再来一次。

9.《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篇九

当你看完这个案例时,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已经乐得捧腹大笑了。但是这个案例却告诉了我们,这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的开始。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许多儿童在与别人交往中,会出现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不要一味的谴责,给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儿童圆满的的度过这一时期。我想爱和自由永远都是我们对孩子的缺憾。

10.解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篇十

在2017年3月6日接到要读诵《儿童敏感期》3遍的指示,第二天就开始先看后读,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通过学习后,以自己暂时有限的认知,部分地方略有修改!有不到之处多多指正,感恩促进我成长的每位老师!谢谢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行为让大人难以理解,比如,总喜欢咬人、喜欢品尝各种各样的东西、喜欢玩水、愿意把东西扔掉再捡起来、在一段时间里总学说大人话、有时特别喜欢打人......当孩子发生一些奇怪的行为时,当大人们认为那是不合理的行为时,大人和孩子之间就会有了冲突,大人总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孩子则会很无辜的哭泣。就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来说,也有多次这种情况,我实在想不通孩子的小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孩子的成长对我来说竟成了一种负担,因为我很害怕他接下来又要做出什么危险让人担心的事来。直到看到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我才对我的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开始学着用“儿童敏感期”的理论来理解孩子的这些另人头痛的行为,了解了孩子这些内心的秘密。

“儿童敏感期”来源于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她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 发现了“儿童的敏感期”,并分析了每个敏感期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法。“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她认为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如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用这一理论就帮我们很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干出各种奇怪的事来。但光是理解还不够,当孩子“淘气”时,我们仍然会不知不觉的想要制止、管教、约束他们。我想每个孩子小时都特别喜欢玩水,他们总用小盒小盆之类的容器来来回回的舀水,百玩不厌,弄得满地满身都是水的。这时大人们就要来制止了:不要再玩了、瞧弄得身上都湿了、赶紧换衣服去!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呢,突然被大人强行抱开,当然要用大哭来表示反抗了。虽然 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水的,玩水的方法有很多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液体这种性状,可是我们仍然对孩子给大人造成的负担表示了反感。殊不知在儿童的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孙瑞雪的教育经验证明,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我们应当怎样做?做家长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玩水时给他们穿上防水的罩衣,同时把衣袖挽起来,告诉他“开心的玩吧!”

再如一些儿童经常吃手、咬文具盒、甚至吃书、喝彩笔水、舔桌子等,这时大人的想法是:“真恶心,太不卫生了”。可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蒙特梭利看来,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2岁。小婴儿会吃身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包括自己的手和脚。这是他们的手和口的敏感期到来了, 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 直到爆发出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儿童在这段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活力与快乐, 是根源于儿童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儿童吃的目的也是在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而我们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清洁卫生。当大人强制性地要求孩子讲究卫生清洁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兴趣受到妨碍, 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适应环境的机会, 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这会越加导致儿童精神发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碍。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提出了“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到了21世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因此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给予他们更多新鲜的刺激,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儿童的感知觉、释放情绪,在此基础上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最后才是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整个过程不能超越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

解放孩子,发现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不简单的,还是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一起努力吧!

黄梅

11.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十一

读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感觉孩子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品,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挖掘他们的另一面,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打人、扔东西、执拗、咬东西……这一个个在成人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一个个敏感期,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些敏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孙瑞雪的这本书可谓给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指明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让成人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虽然通过工作实践我也了解了不少敏感期,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启示。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东西,他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什么。如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就有着极强的用嘴巴来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延迟到两三岁,便会出现咬人、咬手指、成人后骂人等问题。

上一篇:纳税人申报纳税须知下一篇:西游记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