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

2024-09-28

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共8篇)

1.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一

浅谈企业管理软件对企业的意义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资源计划,就是企业做一个决策,让信息化把全部的部门统统都自动连接起来。但是ERP可以很快地告诉你发生什么事,也可以很快地把你给它的数据拿去整理、设计出很多种不同的表格,可是它不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只有人跟人之间的协作弄好,部门跟部门之间挂钩,整个部门的供应链之间能做得很顺畅,才能真正的将软件运用起来,实现软件的意义。

ERP是把、物料、销售、财务、人力以及渠道,统统组合在一起,它可以快速地将中间的数据连接起来,快速地将发生的问题反馈给管理者,让老板能明确企业的实时状况,增进管理。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具体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员工的责权不明确、执行力的低下、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这就更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来规范管理企业,让员工各司其职,使企业上下井井有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企业若要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预期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工程的质量、交货期、价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之下,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管理,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体制、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在与大型企业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只要在企业信息化的理念、步骤等方面了解更深入,在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合适的调整,就能

在市场中出奇制胜,不断赢得新的成长机会。

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及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深刻了解,速达软件实现了前后台系统的整合为一,让企业的所有用户在一套系统中共享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进行企业资源管理与规划,并将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整合在同一套系统中,扩展了企业传统的资源管理范围。同时,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客户和经销商可以与企业员工在一个系统中协同工作,形成更为透明的协同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迈凯轮速达软件2011.12.7

2.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二

关键词:管理思想,差异,文化,核心竞争力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什么是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更快地塑造我们的竞争优势?这个问题总让我们感到有些沉重。我国加入WTO,这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否在这个与狼共舞的舞台上生存壮大,能否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付自如,那么能否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有选择地吸收与我国文化相近的管理理论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便成了关键。但目前业界所遵循的、高校所讲授的企业管理理论有绝大部分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有着发达的工业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我国企业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的从业人员中,尤其是理论界的高层,有相当一部分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其理论架构受其影响很大。它在许多方面确实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而且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一些适合于我们的先进管理理念我们仍要积极吸收。但中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许多在美国很多运作良好的管理模式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而与我们有近似文化渊源的日本、韩国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在积极研究西方管理的同时,也应研究日、韩的企业管理,而且相对于欧美而言,其做法对我们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1 借鉴日韩管理思想的原因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美国作为我们目前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借鉴来源,其文化与我国有巨大差异。相对而言,日韩则有很大相似性。

1.1 中美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年轻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历史,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天赋人权形成了美国文化强调个体、重视个体的特点,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显著特点也表现为平等。美国文化又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美国文化不仅是对欧洲文化基督教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更融汇了其他亚、非,拉一些民族的文化。王锦塘教授在《美国社会文化》一书中写道:“美国对各种思潮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使美国思想文化表现出七彩纷呈、五光十色的局面。”

而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儒墨道法等诸家思想“百家争鸣”,最终刚柔并济的儒家思想成功的经受住了社会实践的检验,赢得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普遍信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指导思想。它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和“中庸之道”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蕴含着许多我们需要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这些是西方社会所不能改变的。

文化心理学家Fiske(1992)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意义系统。他认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有四种基本形式:相互共享(Communal sharing),权威排序(Authority),平等匹配(Equality Matching),市场取向(Market Pricing)。他发现在不同文化中,这四种形式的表现不同。中国的文化强调共享的同时,也看重权威排序;西方文化则以市场为主,同时强调平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人与自然、肉体与灵魂的分离(杨适1991)。

霍夫斯坦特教授提出了四项描述民族文化差异的指标,即民族文化四维度,其内容包括: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生活的数量和质量(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ife)。根据这四项指标,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

再比如,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则相反,中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王文元教授(2006)认为,在中国思想上,所有传统的态度都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总是把个人认为“依存者”(Dependent being),不是指其生存必须依靠于他人而言,乃是说起生活在世上必须尽一种责任。如为父则有父责,为子则有子责,为臣应尽臣责,为君亦然。

1.2 日、韩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相似性

反观日、韩,儒家思想已经深刻影响着它们包括企业管理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克莱德·克鲁克洪在谈到日本文化时,提到“日本以感激的心理和满腔热情接受了中国的文化”。纵观日本文化的发生、发展、流变、升华凝缩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对其影响甚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是日本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如“礼”源自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当它随着儒家学说传人日本后,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凡的影响。明治以来,日本文化受“礼”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塑造日本国民的“他律”人格,这种人格是通过“政府-文化-学校”三位一体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实现的,并且完全服务于“万世一系”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些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战后的“废墟”上站起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日本奇迹”,发展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促使日本经济取得成功飞跃有诸多因素,而建立在凝聚着无数中华思想家认识成果及道德观念的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理念,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企业巧妙地有选择地运用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来推动经济行为的合理化和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洋溢着浓厚儒家思想氛围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建立在儒家人本思想上的“终身雇用制”,体现了儒家“以和为贵”思想的“企业内工会”制。这些制度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如松下、索尼、丰田等公司的发展壮大。这些成功做法对我们来说更容易接受。

韩国对中国的儒学最为尊崇,在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形成了儒学化体制。传统的儒教思想在以家庭为中心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在韩国家庭里,父亲作为家庭的长辈,一定要成为夫人和子女尊敬和效仿的典范,并以其权威来治家。这种家长式的权威行为,直接在企业主和管理者的领导方式中表现出来。他们在管理下属职员的时候,发挥其权限和权威来统治其部下,下属也期待其温情和慈爱的同时顺从他们的权威意识。这样在强烈的统治和温情兼备的专制领导方式下,在权威式的经营中形成了仁学文化。另外,传统的儒教思想重视君臣之间的义理和忠诚。这种受年龄、地位、身份和权限影响的忠诚,对韩国企业中的企业主和职员间的垂直权限关系有着很大影响,形成了很强的执行力。

2 日韩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日本企业在二战后成功实现经济腾飞,韩国实现迅速崛起,其管理思想有很多都源于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很大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下几点,提供参考。

2.1 浓厚的民族情结

虽然过度的民族主义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但必要的民族情结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日本和韩国最大的共同点是对外来的产品很抵制,这给日本的本土企业很大的发展余地。在韩国,根本看不到日本生产的车,在日本也很难看到外国的家电。日本市场卖的日立洗衣机虽然是在中国制造,但是中国的“品牌”是很难进入这个市场,比如说海尔。这种情况是和媒体、老百姓的民族情结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在本国遭遇困境,在海外发展得再好也没用,企业的根是要留在本国。

2.2 以忠诚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终生雇佣制是大多数日本企业采用的人才雇佣制度,这与采取灵活职业制度的美国与之大相径庭。日本人认为工作不稳定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因为那样会使他们有临时雇员的感觉。为什么日本员工的工作境界达到“发愤忘食”的程度呢?这是由于终生雇佣及其它一切的关爱,即“施恩”,使员工感到“欠情”了,因此惟有以忠诚于企业来报答。另外,日本的集体主义还表现在雇员之间,工人之间彼此尊重,每个人的责任不局限于他个人的任务,还要对影响本人工作的前面的工作负责。即使在公司的商务谈判中,也是“保持集体的和谐是首要的,日本的谈判人员用集体协调一致淹没了个人的意见和怀疑。避免过分地突出个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作家威廉斯·H·福比斯认为,单独看一个日本人时,他们表现得很平庸,时常给人留下缺乏天资和聪慧的印象,但是,“作为整体,日本人是优秀的”。韩国学者们认为这种体制的动员力量比西方的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之间互相抗衡的社会要大,而且他们的许多企业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2.3 以“人和”加强凝聚力

“和”在日、韩等亚洲企业中的影响十分巨大。韩国的许多企业十分重视利用“人和”来加强企业伦理的塑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守纪律、讲服从和步调一致的强力型的组织文化。同事之间维系圆满的人际关系,又是韩国企业共同的行为倾向地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强调“和为贵”。韩国双龙集团的社训为:依赖、革新、人和。韩国大象集团的社训为:人和、勤俭、向上。三美集团的社训为:人和、热情、自省。日本在以“员工主权”为特征的企业体系中实行“群体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同时也积极推行“和谐管理”。日本松下电器商业学院遵守的信条是:“和亲合作,全员至诚,一致团结,服务社会”,并把《大学》中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学员研修的目标。“和”在日、韩等亚洲企业中的影响十分巨大。如丰田公司的开创人丰田佐吉经营管理的座右铭是“天、地、人”三字,把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强调“和为贵”。尽管我国许多企业也把“人和”作为制胜的必要条件,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或“顾客第一”,忽略了员工的需求。

2.4 以权威管理促进企业管理

在现代化进程中,韩国和日本所建立的企业无疑是现代企业,其管理思想也是现代管理思想,日、韩正是利用“权威管理”把全球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基本宗旨可以归纳为“做人治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所以在儒家文化圈就出现了把家族的管理方法适用于管理企业和国家,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传统管理思想。日本、韩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企业家族主义色彩。集团意识、“忠诚意识”、“参与意识”、“整体主义”、“仁爱”、“贵和”和“修身”都是企业的家族化积极作用的具体体现。日本公司常常被叫做“会社”,从词源学角度而言“会社”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就是“大家赖以生存的集团”的意思。从企业家族化的研究视角出发,东亚管理模式属于权威管理模式。权威管理模式需要的是“权威”,而不仅是“威权”,“权威”不是Power,而是Authority。在实际的管理行为中,东亚的权威管理模式尽管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它表现出内在的超越性和象征性,以及对人、对人才的尊重与渴求,恰恰是东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3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竞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我国企业管理与实践起步较晚,有选择的引进与吸收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引进管理理论和方法时,如果不考虑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管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就不会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反而会使我们丢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及相应的管理方式。我们之所以推荐日、韩企业管理方式,是因为日、韩企业家在其经营管理中广泛运用儒家思想,而且重要的是日、韩企业家研究儒学经典,重点不在于阐扬经典本身所言的思想宗旨和本意,而是针对从事的工商事业所需要的教养,探求儒学经典活用于经营管理之道;也就是说,与企业自身结合,活学活用。我们相信,通过对其管理思想的研究,一定会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元:《略论儒家的人文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

[2][美]罗宾斯著:《管理学原理》[M];《人大出版社》2002。

[3]杨华:《个体主义:美国文化之魂》[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李其荣:《开放·包容·进取—美国文化的优势》[J];《学术界》2005(4)。

[5]高光瑞:《韩国管理风格》[J];《企业活力》2001(3)。

[6]程美秀:《儒学思想在当代日韩企业中的应用探析》[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7]刘会清:《韩日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中国儒家文化因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4)。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 石油企业 管理创新 创新途径 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石油市场已不再是我国自主经营了,改革开放,使得大量的跨国石油公司融入到了中国市场。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丰富经营经验,短短的几年里,已在中国的石油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石油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起来。面临着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体,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在思想上保守、竞争意识少、更新的原动力不强等缺点处处可见。我国的石油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片天空,企业管理是关键,改革创新是生命力。因此,对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石油企业的管理及提高利润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管理创新在我国的现状来看

1、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的管理创新是在相对独立的个体经济核算单位中进行的

创新意识及能力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参与管理创新的人都是专职的管理层人员,其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最基层的操作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很少,因此,造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就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主体上很狭窄,这种状态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开展。另外,当前企业管理层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缺乏创新的经验和所需的专业技能,难以把握市场变化进行管理创新。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花样老套,手段非常有限

只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上想办法,这样的创新活动局限性很大,其思想往往被局限于一块很小的领域中,难以拓展,直接影响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导致整个创新活动的水平较低。

二、从管理创新的阻碍方面来看

1、石油企业本身特点的制约

石油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石油企业存在众多的阻碍,最重要的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制约了自身管理创新的开展。因为石油企业无论是从勘探还是到采掘都要承受消耗高、投入高、风险高、成本高等行业的特征风险。这些风险直接阻碍了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其实施活动成本高、难度大。

2、石油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石油市场随着人们买车、用车的不断增加,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供不应求,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无疑是失去了竞争意识,没有了竞争的思想,也就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3、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观念弱

石油企业管理从体制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健全,而且市场观念也不强,这两点制约了管理活动的创新与开展。企业要想不断的创新,氛围很重要,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氛围,就拥有了创新意识的先决基础。

三、从管理创新的途径来看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之快,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无论是从经营环境还是管理方面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中国石油市场的改革开放,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明显不如国外,很多的跨国石油公司进入我国石油市场,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挑战。只有不断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企业经受住竞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的创新

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时代生存,几乎已经失去了竞争的意识。以中国的石油企业管理理念的现状来看,只有正确地树立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才能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这样才能在保障管理理念先行的前提上,不断地创新技术、完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中,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也就是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是人才的竞争,发掘及利用人才是石油企业保持竞争力管理理念的关键。

2、管理制度的创新

许多石油企业受计划经济和其产品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他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但企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虽貌似个体经营,但却带有很浓的国营色彩,背负着极强的社会责任,制度性障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造成我国石油企业效率低、效益差。只有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理清企业内部关系,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使石油企业注入新的思想,形成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真正的独立经济主体开展经营活动。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源泉,它的创新水平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能力,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不单单反映的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开始的研发,到形成批量的市场推广,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不断的管理革新,只是一程不变的话是不行的。石油企业的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等众多的特征,决定了它对技术创新的依赖。这种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是石油企业创新的目标,只有充分利用及创新新方法、新工艺,才能不断地推动石油企业长久发展,进而也能促进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创新。

4、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角是人才,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观念表达,是企业传递企业精神,凝聚员工团体意识,树立企业形象的基础。所以,开展石油企业文化的投入,是保持企业创新源泉的保障。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综上,只有充分地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才能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挖掘管理创新新措施,是我国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 汪代红: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原则、理念[J].天然气经济,2006(5).

[2] 宋道杰、代元军:浅谈石油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师,2009(4).

4.企业5S管理的意义和性质 篇四

作为一种管理思想,5S 对于日本企业界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日本能够取得现在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多数企业都把 5S 作为企业文化,并彻底实施的结果。中国作为一个与日本文化相近的国家,如果能在占有中国企业总量99.6% 的中小企业中,大力倡导实施 5S 管理思想,这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司推行5S管理制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真的做起来。

一、5S 的含义

5S 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u(清洁)、Shitsuke(素养)这五个单词的统称。它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对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其他管理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日本产品质量得以迅猛提高,并行销全球的成功之处。5S管理不仅能够改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员工士气,是其他管理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石之一。

1.整理。整理就是把工作现场的所有物品,分为“要的”和“不要的”,要的东西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实行目标管理;不要的东西则坚决处理掉,“可能会用的”则暂时放置于货仓或储存室。区分“要”与“不要”的标准是“现使用价值”而不是“原购买价值”,这是改善工作现场的第一步。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节约资金,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情绪。

2.整顿。整顿就是人和物放置方法的标准化,把所有物品在恰当的时间放在恰当的地方,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顿,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整顿的关键是做到定位、定品、定量、定责,除必需物品放在能够立即取到的位置外,一切乱堆乱放、暂时不需放置而又无特别说明的东西,均应受到现场管理的责任追究。为使工作现场看上去井井有条,有必要在地板上标出通道线和分界线。为提高空间利用率,应在 5W 和 1H(什么、何时、何地、为何、何人及如何)的基础上,对每项物品提出这些问题,并定期采取时间研究方法。

3.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模夹量具等的灰尘、污垢、碎屑、泥砂等脏东西清扫抹拭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维修,使之恢复正常。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所有人员都应一起来执行这个工作。清扫的目的是稳定产品品质,减少工业伤害,确保安全生产。清扫活动的重点是必须确定清扫对象、清扫人员、清扫方法、准备清扫器具、实施清扫的步骤实施,并且定期实施。5S 管理就是要寻求达到无尘埃和污垢,消除在关键监察点的微小瑕疵和斑点。

4.清洁。清洁就是要不断地、重复地、保持整洁和干净,形成制度和习惯,以巩固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其目的是维持清扫之后的场区整洁美观,营造员工舒适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清洁意识与行为习惯,增强员工做好工作的信心。

5.素养。素养就是通过上述 4S 活动使每位员工养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作风,培养员工积极工作、主动负责和爱岗敬业的品质,这是 5S 活动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好习惯,打造好团队。5S 管理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

二、企业实施5S管理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员工仪容不整或穿着不整,缺乏一致性,不易识别,妨碍沟通协调,看起来懒散,影响工作场所气氛,影响工作士气,不易塑造团队精神。

2、生产现场脏、乱、差,原料、半成品、成品、整修品、报废品随意摆放,堆砌无序,容易混料,且易造成堆积,要花时间去找要用的东西,增加人员走动的时间,造成生产现场秩序混乱,生产场所与原材料浪费,生产效率低下。

3、机器设备摆放不当,作业流程不流畅,增加搬运距离,虚耗工时增多。

4、机器设备保养不良,不整洁的机器,就如同开或坐一部脏乱的汽车,开车及坐车的人均不舒服,影响工作士气。机器设备保养不讲究,对产品的品质就随着不讲究。机器设备保养不良,使用寿命及机器精度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及品质无法提升,设备故障率高,减少开机时间及增加修理成本。

5、工具乱摆放,增加找寻工具的时间与工作人员的走动,工作场所秩序混乱,效率低下,工具易损坏。

6、运料通道设置不当,工作场所不流畅,既增加搬运时间,又易生危险。

7、工作人员座位或坐姿不当,易生疲劳,降低生产效率,增加品质变异之机遇。

8、生产事故频发,安全性低下,品质无法保证,产品的不良率高。

以上种种不良现象,综合起来,会产生生产成本、生产场所、人力资源、员工士气、企业形象、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的极大浪费。

因此,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规范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提升企业形象,塑造员工素养,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获得用户信赖,增强竞争力,实施 5S 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小企业实施 5S 管理的可行性

5S 管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品质、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无需任何复杂的原理与技术,是一个投资少、成效大、易用、实用的管理方法。这对于众多生产技术与设备普遍落后,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要企业领导重视,员工理解、支持,实施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永不放弃,5S 管理方法都能得到很高的应用。

四、实施 5S 管理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制造的工业品曾因品质低劣,在欧美市场只能摆在地摊上卖,但随后他们发明了 5S 管理法,并形成了“依照规则,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工作作风,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不良习惯,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一流产品,培育打造了许多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诸如丰田、三菱、东芝、松下等等,“日本造”成了质量的象征,日本国也从一个地域上的小国走进了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5S 管理已被当作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所大力推广。中国作为一个与日本文化相近的国家,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作为生产型企业,光靠目前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是无法长期与别人竞争的,必须通过提升员工的素养,灌输科学的管理思想,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作风,才是企业长久制胜的保证。

在中小企业实施 5S 管理方法,对国家来说,首先,可以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提高。因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 99.6%,截止 2004 年底,中国中小企业达 360 万家,个体经营户 2351 万家;中国 GDP 的 58%、工业新增产值的 74%、社会销售额的 59%、税收的 48% 和出口的 68% 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提供了 75% 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 50% 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 %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70 %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据介绍,某企业实施 5S 管理方法六个月后,单班产量由过去的每天 2.4 吨提高到近4吨,产品不合格率比过去降低 25 %。如果我国中小企业都能积极稳妥地实施 5S 管理方法,哪怕只有 50% 的企业产生效果,实施企业的经济效益哪怕只提高一点,可以推知,整个国民经济将会提高多少!

其次,可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5S 活动是一种品性提高、道德提升的“人性教育”运动。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仅希望员工将物品摆放好、场地收拾整齐、设备擦试干净。最主要的,还在于透过这些细琐单调的动作,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达到坚持、执着、持之以恒地规范及执行公司所制订的制度与纪律,最终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员工素质,进而提升整个国民素质。实践证明,5S 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培养优秀员工提升员工个人品德的根本途径。通过 5S 管理,可以清除马虎之心,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遵守规定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对待产品精益求精,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这才是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才是国家强大的保证。

在中小企业实施 5S 管理方法,对企业来说,一是可以使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可以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塑造员工的团队精神;三是可以改善和提高企业形象;四是可以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五是可以提高产质量,生产优质产品;六是可以提高安全系数,保障安全生产。

但是很多的企业在听到了“5S”这个词后,第一反应就是5S早做啦!或是我们现在都做到8S了。有时候我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真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感到悲伤。试问一下,你们真的都做好了吗?可能有些管理都认为8S比5S高很多S呀!他们中间可能还有一些人不知道,这些S怎么来的。代表的真正的意义何在。有几个人能真正的领会,又有几家企业真正的能把5S融入到自身企业的文化中,从而能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5S的真实意义:它只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一个工具,而不只是一个形式,不要认为只是为企业做大扫除。

5.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篇五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人才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问题,通过管理现状的分析,讨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意义,并提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一些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加强管理、完善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世界上存在三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有效利用其人力资源而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力资源计划,并在其指导下,进行人员安排、业绩评定、员工激励、管理培训及决定报酬和劳资关系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市场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竞争不容企业有丝毫的懈怠,产品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也不是无限的,竞争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成为成本的领先者或者差别化的产品,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开发企业的特殊技能或核心能力。要拥有这样的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必须依赖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一种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能动特性。因此,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力开发。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企业的竞争优势就难以维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己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并不是人力资源的所有特性都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当这资源和能力被市场认可时,人力资源才可以由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密切结合而进行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增强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内容一般包括招聘录用、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板块充实了更多的具体内容,如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统计、社会保险汇缴、人力资源预警系统、考核数据测评等。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被广泛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于传统因袭的厚重,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亟需通过管理的优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对人才的引进、培训、指导、激励、检查、整合等。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往往抱怨职工管不了,没法管。于是动辄辞退另聘,其结果是企业总是多为技能生疏的新员工。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是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发工作做好,结果使许多专业的资源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最后导致人才匮乏,企业效益低下。

2.对提高管理者素质重视不够

我国企业对员工培训是普遍重视的,但对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往往重视不够,投资不力。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直至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

4.人力资本投资严重浪费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投入,作为一种资本,人力在性质上具有决定和制约其他生产力的第一位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这已成为共识。但不少企业不顾本身实际情况,不遵循教育投入的规律,不惜血本,搞豪华学校、贵族学校、高档次的培训机构、高额聘请培训师等等。但效果往往相反,效益并没有多少提高。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严重浪费。

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理念陈旧,管理过程不精细化,管理方法沿用传统的人事模式,而没有深刻认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作用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存亡的背景下,深化改革,促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的职能部门数量及级别大大压缩,组织机构不再是“多级管理”,而是呈现“扁平化”趋势。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将存在,但部门之间的“边界”大大淡化。部门经理权力倾向发生质变,一般只是制订战略、培训及管理人员,员工直接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上司”。在运作中,员工将分为具有领导及沟通能力的管理者和各类应用专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只要认真努力,自然会拥有名义及地位。如在微软公司的项目组中,一个级别较低的PM(项目经理)可以领导一个技术级别等同于比尔·盖茨的技术专家。在此情况下,每个人追求的将不再是各级“经理”或“处长”等,而是各种“专家”。

2.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巨大飞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促进条件。由于数据库、通信、网络技术的巨大成就,人们可以快速、方便、实时地共享信息,了解以往潜藏在企业各个文件柜中的数据,从而在物质上保证了能够打破劳动分工,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

3.最大值的节约投资

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包括员工培训、教育投资、招聘开支等等,都能得到节约,压缩开支的结果,相应地提高了员工的生产产出率,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这能在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死存亡,是现代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能有效配置企业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效益,这就在总体上促成了企业生产力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成企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1.更新观念,突出对人才的人本终极关注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突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关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它把人看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可以增值的资本。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三要素(知识、技能、人格动力),调动和提升员工的人格三要素,并且从员工的反馈中得到营养,从而进一步增加自己金三角的面积。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积累增值,强调人力资本的节约

由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这是企业人本化现代管理的趋势,体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存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在经济的长期增长中,除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外,还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依次推论,我们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可以通过投资节约、使用节约和管理节约,促成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提升到人力资本投资经营的高度,加强对投资的有效调控,包括企业员工培训考核、企业的教育投资、企业的人才流动,都必须注意节约,尽量减少开支,压缩成本。同时舍得激励投入,激励投资是人力资本支出受益最大的类别,其结果是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特殊作用。通过资本节约的办法来实现扩张,才能保证专业人员的价值积累和增值。节约的结果,就是一种投资,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辩证法。

3.整体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上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Hammer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引入中国学术界,而后随着我国ERP应用热潮的兴起而逐渐被国内企业所熟悉。根据哈默的定义,“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地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地(Dramatic)改善”。显然,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Process-OrientedOrganization),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它的重组模式是: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流程重组过程处于管理学的心脏地位,所以BPR与并行工程、敏捷制造一样特别强调过程,即如何将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通过过程的重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高度协调。从定义可以看出,要成功的实施BPR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框架、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等硬性因素;另一方面转变领导行为、组织文化、沟通方式等软性因素。

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既有环节上的承接性,又有活动内容的独立性,就单一员工来说,管理到其去职为止。这从范围来说,管理是到位的,内容是完整的,其精华值得保留。按照BRP理论进行优化组合,重组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管理规划、管理过程两大工作板块中,把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捆绑在一起,并突出了信息收集、意见反馈和客户满意三个环节指标,特别是把最终目标锁定在员工、领导、企业和社会满意上,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宗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本化。流程是详细的文档,但又需要简洁清楚,易被使用者理解。流程文档(管理和操作)需要嵌入业务过程和控制。因此,如同操作过程本身的简捷一样,流程图中的准备过程和具体审计操作过程也应该是简洁的,形成的板块中体现出细节的逻辑联系和科学规范,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力求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总之,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优化,需要建立专门的、完善的、高效的人力资源机构,通过观念的更新、服务精神的张扬,让企业员工和人才满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6.企业战略管理之矩阵的意义 篇六

最近一些朋友问我,企业为什么要实施矩阵管理?我想从项目管理、绩效管理与知识管理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项目管理。企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饥渴的生物体,而它的食物就是它所接洽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从市场中来,到企业中去,通过企业的作业,成为最终的作品,为市场和企业都带来了新鲜的营养。在此期间,矩阵管理为每个“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消化过程”,使得企业不会因“消化不良”而“缺乏营养”,也不会因“吃错喝高”而“上吐下泻”,这就是矩阵管理为企业的项目管理所带来的“理顺作用”。

二,绩效管理。没有懒惰的员工,只有低效的管理。绩效管理机制就像是企业的开胃药,让所有的“组织机能”都加快地运作起来。然而,这味开胃药却需要一个“药引”——团队。员工就像是企业中的“细胞”,而“细胞”只有形成“器脏”,即团队矩阵,组织才能有所作为,绩效管理机制才能施展作业。因此,实施绩效管理机制有两大前提:第一,目标管理。德鲁克曾说过,没有目标的机构,不能称之为组织。然而目标管理,不是想当然,不是凭感觉,而是靠组织的战略性思维文化。第二,团队管理。团队化的实际操作包括团队构成、团队责任、团队合作、团队考核与团队学习。这些战略性的组织安排都要产生于矩阵模式之上才会发生应有的功效。

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开始进入人力资源中层管理难度的、跨专业、跨行业的研究课题(由于涉及领域越发广泛,前两项与之相比只是人力资源的初级管理)。知识管理,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过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成长的途径,是激发企业凝聚力、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是组织实现经久不衰神话的、变革管理的前提。然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人。是以人为本的、健康的组织形态。因此,作为一切中层次和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矩阵管理,从一开始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 篇七

一、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意义

市场营销危机是由于企业落后或错误的市场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及营销策略的失误, 而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的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企业品牌形象受到消费者质疑的一系列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事件或情况。企业市场营销危机存在不可预期性, 对于现代企业, 尤其是上市企业, 任何不利的市场信息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企业以巨大的打击。随着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及快速化, 企业发生的营销危机将迅猛的传播开来, 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然而, 营销危机对企业来说不可避免,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利的情形, 而企业针对市场营销危机所进行的动态处理过程及各项规划决策就是营销危机管理。其目的是消除或降低市场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企业实施营销危机管理, 可使企业营销战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保证了企业营销战略的正确实施。同时, 企业制定了正确的营销战略, 还须有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管理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企业经营的预期效果, 而营销危机管理则可保证营销管理和策略的顺利实施。此外, 实施营销危机管理可以在企业发生危机时维护企业形象, 使企业“转危为机”, 反而提升了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二、企业营销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产品问题。

一般来说, 在市场流通中, 企业的产品出现了危及消费者人身或财产安全的问题都归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通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产品中掺杂、掺假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一旦被曝光, 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谅解, 企业必将面临严重危机。如报道过的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雇人在4S店门前砸豪车等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会面临的严重市场信任危机。

2. 诚信问题。

现代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 钻法律的空子, 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给企业的经营取巧、不规范运作提供了操作空间。再有服务态度问题、对消费者言行不一致等问题都将导致企业品牌和信誉下降, 从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3. 经营问题。

受企业战略决策及执行力的影响, 企业市场经营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市场效果。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商品采购和销售严重脱节、决策失误、与经销商价值取向差异等方面问题都将导致企业营销危机, 其主要体现在合作危机、财务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等三方面。

4. 公关问题。

企业一旦出现环境污染、罢工、生产性意外、组织内人员贪污腐化等问题时, 如对这些危机事件处理不当, 将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使企业声誉蒙羞。

三、企业营销危机管理原则

1. 主动性原则。

营销危机一旦发生, 公众首先要看到企业的态度。这时企业要及时了解事实真相并公布, 勇于主动承认自身的过失, 不推卸责任, 竭力弥补各方损失, 主动解决问题, 树立企业健康形象。

2. 诚意性原则。

企业在处理由自身原因导致的营销危机时, 在与公众的接触过程中, 必须有十足的诚意, 端正态度, 不要强词夺理, 以防公众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反感。在与公众心理沟通的时候, 积极做到化敌为友, 共同探索有利于企业公众双方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化解危机, 甚至变不利为有利, 再次赢得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3. 快速性原则。

企业应对市场营销危机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发生营销危机的第一时间, 能够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 并立马展开调查。事实一旦调查清楚, 及时向公众进行说明, 获得公众的谅解。及时对受害公众进行安抚, 快速处理相关事宜。

4. 反思性原则。

营销危机的发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 不论成功或失败, 企业应及时、认真总结反思结果, 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加强对危机的预测和重视, 以利于企业今后营销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企业营销危机管理对策

1. 树立企业营销危机管理意识。

营销危机管理与市场营销一样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要牢固地树立营销危机意识, 企业员工要有危机感和科学的危机观。企业要加大员工对营销危机的认识程度, 搞好企业外联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内部沟通工作, 从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抵御营销危机的意识, 并把营销危机的预防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构成部分。

2. 构建企业营销危机预防机制。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危机, 而不是处理危机时的出色表现。危机预防机制对于企业减少危机损害、降低危机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危险可能发生出现不利苗头时, 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是企业对危机处理的最佳理想状态。建立危机预防机制, 要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 准确了解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公众对企业的态度、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及竞争对手的评价, 帮助企业提高对营销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3. 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解决营销危机的有效手段, 贯穿于危机处理的全过程。有效的沟通可能化危机为转机, 反之亦然。企业要加强外部沟通, 特别是与媒体的沟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媒体的声音起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企业要真诚地与媒体沟通合作, 尊重媒体, 主动及时地为媒体提供相关信息, 避免不利于危机处理或有损企业形象的负面报道出现。对于不实报道, 企业也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最好是设立新闻发言人, 专门负责接受媒体采访, 及时将危机的处理进展通过媒体告知社会公众。面对受害公众, 企业要主动与公众沟通, 诚恳地表明歉意, 积极处理好受害公众的善后事宜。同时, 还要加强与企业内部员工和相关利益团体的沟通, 取得他们的信任, 与企业同舟共济, 为营销危机处理提供坚实的后备保障。

4.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在竞争日益加剧、危机无处不在的今天, 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履行《产品质量法》中对产品的要求, 确实保障在市场上流通的是合格的产品。其次, 创建符合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人、塑造人, 把员工和企业战略伙伴紧密团结起来, 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他们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形成命运共同体。再其次, 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企业负责, 体现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8.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性意义 篇八

关键词:企业品牌管理;战略性意义;分析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现代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重视品牌的管理,良好的企业品牌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说品牌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一、品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1.良好品牌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企业的品牌管理有很好的实效性,会使众多的消费者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规划中应该将品牌融入其中,通过不断的宣传、策划,积极发挥其作为隐形财产的作用,使其不断得到顾客的认可。企业要想在公众中拥有良好的形象,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就应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意识 ,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的品牌管理是一种宣传手段。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品牌管理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更加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品牌。

3.企业的品牌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地位。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打造品牌优势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打造出品牌企业。

二、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意识开始受到了各个企业的关注,企业的管理者也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虽然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管理队伍不专业

从现代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的现状看,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缺少专业品牌管理队伍。所以,只有打造专业的品牌管理队伍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企业品牌管理,才能帮助企业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

2.品牌定位没有自主意识

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识就是企业品牌的定位。当前市场经济中,国内企业对品牌的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果对品牌的定位不恰当,则会误导消费者,使其对企业的产品认识不清,对企业品牌印象模糊,最终可能会使顾客放弃这一品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品牌价值理念尚未形成

企业品牌的价值是打造个性化的品牌特点,只有产品具有自身特点,才能使顾客对产品印象深刻,才能很容易并且长久的记住这个品牌。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企业品牌的精髓,一般通过品牌管理来实现。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品牌价值形成,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却还没有找出自己的产品特性,没有发现自己的品牌特点。

4.企业品牌形象尚未建立

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目前,有些企业并没有自己长期稳定的品牌形象,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创造出不同的品牌形象。这样频繁的改变品牌形象不利于将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相统一,从而不能形成长远的品牌管理战略。

三、做好现代企业品牌管理应该采取的措施

1.建立专业的企业品牌管理团队

企业应该成立专业的品牌战略管理团队来管理企业的品牌战略,而日常的品牌管理活动可以由市场总监或者品牌项目经理来管理,还可以聘请专业的品牌助理,来打造企业品牌。企业在品牌建设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专业的队伍才能更好的加以解决,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一一解决,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2.正确定位企业的品牌价值

品牌定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定位找出产品的特点,进而打造品牌优势,通过对品牌的不断推广使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品牌定位很重要,但品牌推广也不能忽视,我们应该采用例如广告、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对品牌进行推广。品牌管理团队在定位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自身产品的特性,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及需求。

3.形成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

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出了品牌个性,利于吸引消费者并使他们喜爱上这个品牌。企业的品牌管理应该具有一定的主题,通过这个主题来体现此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通过这个主题来展现企业的优势,通过这种优势来增强企业的市场上竞争力。

4.建立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想要提升品牌形象,应该随时关注社会热点,还应该利用这些热点进行品牌形象的宣传。通过优势资源塑造品牌形象,不断向外界展现企业的实力,从而提高企业品牌的名气,使消费者以拥有该品牌而自豪。同时,名人效应必不可少,当企业请来名人坐代言时,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企业品牌更容易走进消费者心里。

5.营造出良好的开发环境

企业对品牌管理的推进和实施绝非易事。在国际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创造一个优良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没有政府的支持实行品牌管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对于政府机构,我们要争取到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化配置,争取到政府有关部门在人、财、物的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才会为品牌开发打下优良的资源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才能做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发展涉及着多方面的问题,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搞清楚市场状况。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获取发展的手段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了,而是演化为品牌之间的竞争。企业需要具备品牌意识,对品牌进行科学的推广与传播,从法律角度上保护品牌的成功实施,促进企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萌萌,赵明伟,茹纯洁,徐启. EHRMIS在火电厂的应用研究[J]. 对外经贸. 2016(03).

[2]简冬琳,卢燕萍,何铭波.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09).

[3]王民钢.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统计与管理. 2016(05) .

上一篇: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活动方案下一篇:危货运输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