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2024-08-29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通用13篇)

1.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一

幼儿在反复聆听、充分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对音乐产生兴趣后,随即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这是由于幼儿的审美情感强烈、外露所致。我们要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将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思维加工,用语言和动作充分展示出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表达能力。有一次,幼儿在充分感受了《小海军》音乐之后,我启发他们说一说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觉,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做踏步的动作。”这是对音乐性质(进行曲)的感受,有的说“听了音乐后我想当解放军!”这是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崇拜;还有的说:“听了音乐我浑身都是劲!”这是对音乐力度的感受……孩子们尽情地述说着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当我再放音乐时,他们便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声音是那么响亮而自豪,不仅激发了幼儿表现音乐美的心情,也培养了幼儿快乐、积极向上的`健康性格。

2.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二

首先,教学内容传统。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在内容上过分地强调和重视了词汇和语法教学,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并且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过分迎合应试教育;在教材上,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并没有紧跟时代,很多信息已经陈旧,针对性不强,阅读性不强。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大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很多教师采用了这些先进方法,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弥补教材的缺憾和不足,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中专、职高等,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差,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缺乏解决困难的信心及渴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很快地适应和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教学模式。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以上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职教育中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部分基础本来不好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会产生厌学甚至逆反心理。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当代高职英语教育

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当代高职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到外国的优秀的文章和作品,培养他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抵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开发创造潜能;第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其教学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艺术等美学的各个领域,使学生能够提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再觉得教材是枯燥无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第三,提高审美能力,可以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化因素。教育学家认为审美的对象包括对自然形态的审美和对社会形态的审美,对在学习中的学生具有感染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些主要是要通过后天培养而成的。

三、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确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审美定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学习者成为充分成型和完美无缺的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拥有自己价值观和人生光的成年人。但高职生中大都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缺乏持久的意志行为。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进一步加强。同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围绕社会现实意义更为深刻的主题来进行。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是美学感知的知识学习的课堂,是知识容量适中、思维开放活跃和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课堂。

2.选择具有审美元素的教学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审美元素的材料,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唤醒其审美意识,并获得其情感认同。教师需根据课程不同的内容适当选取材料,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并通过课外材料来拓宽文化视域。教师在举例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著名言中选取一些简练实用而又思想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作家在写作时的用词和造句的精妙。教师如果能经常在课堂上把一些经典名句时时刻刻灌输到学习中,让学生更容易体验到其中蕴藏的哲理和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设计具有审美体验的教学内容。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应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停留在形式单一的师生互动上。由于高职学生存在诸多的缺点,比如不够完善的独立思考习惯以及还没有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要有新意,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而且还要顺利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思考。另外,教师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例如欣赏有关教学内容的影视作品,摆脱纸质教材的束缚,建立网络学习小组,这样便于讨论与交流,学生也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时时刻刻可以和教师及同学交流。

4.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审美自觉。一节英语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审美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自身就应该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并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来实现教学策略与教学风格的自主创新,结合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因材施教。

四、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增加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对文章学习的审美体验,在现有的和新的教学理论支持下改进和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模式的革新。

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广泛运用。高职英语教学并不是纯粹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教师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带着审美的因素去欣赏文章,学习知识。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用审美化的新视角看待高职英语教学,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北京101中学.课堂美育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三

【关键词】流行音乐 高职学生 审美情趣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通俗易懂、多姿多彩的风格深得大众的喜爱,特别是深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有关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高职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作为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其对培育高职学生的积极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流行音乐中,也存在一些艺术性不高、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情况,这对高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造成不利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要积极引导他们正确选择高雅的流行音乐,增强流行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高职学生音乐审美修养,培养其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流行音乐对高职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多姿多彩的风格深得高职学生的喜爱,这对培养高职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丰富高职学生音乐感知体验。音乐知觉表现在人们对音乐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音色、音高的感受、理解等,流行音乐音域不宽、节奏简单、音乐力度变化小、和声简单,高职学生爱听、易听、易唱,能极大丰富他们的感知体验。二是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流行音乐多以独唱为主,也有重唱组合,如凤凰传奇、水木年华。其乐曲结构一般是单乐段或复乐段,便于高职学生记忆音乐语言,积累乐汇。三是有利于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高雅音乐对于高职生来说不易准确感受其情感,而流行音乐却易学易唱,歌词易懂,音乐中蕴藏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丰富的情感,容易被高职学生领会,并反复传唱。如周杰伦的歌曲《时光机》、张韶涵的歌曲《亲爱的,那不是爱情》,这些歌曲符合高职生情感体验,容易引起他们共鸣。但流行音乐中也包含了一些消极的负面信息。如部分流行音乐作品朝着消遣性、感官性、娱乐性方向发展,部分内容低俗,音乐缺乏艺术性,审美情趣停留在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的低级层面,这些流行歌曲容易将高职生审美情趣导向低俗。

二、通过流行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策略分析

1. 通过流行音乐培养高职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流行音乐千姿百态、良莠不齐,要通过流行音乐培养高职学生音乐的鉴别能力,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学生对歌词的鉴别。对于一些低俗、消极歌词要引导学生坚决抵制,对有些歌词带有色情、暧昧色彩的,要抵制,如《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今年你几岁,有过几次一夜情》《你这该死的温柔,让我心在痛泪在流》《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那一夜,我伤害了你》等,对积极向上的歌曲,如《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可积极传唱。二是加强学生对音乐本体的鉴别。通过学生爱唱的流行歌曲,组织学生唱谱、背谱,培养学生的音准;选取节奏感强的流行歌曲,反复练习,加强学生的节奏训练;对同一首流行歌曲,播放不同的古筝、二胡等版本,培养学生辨别乐器音色的能力。

2. 通过流行音乐积极搭建通往高雅音乐的桥梁。利用迁移心理搭建好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的互通桥梁。可以先让学生感受流行音乐,再通过流行音乐讲类似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从中体验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洋乐器表现手法的不同,提高学生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如讲孙燕姿的《天黑黑》后,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台湾民谣《天乌乌》的音调;梁静茹的《茉莉花》中蕴藏着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调。这些流行歌曲的传唱对高职生学习民歌有很大帮助,可以唤醒高职生对民族高雅音乐的喜爱,容易产生知识迁移。

3. 强化高雅音乐的熏陶教育,引导高职学生自觉抵制流行音乐中的消极影响。很多高职生认为高雅音乐太深奥、听不懂,是阳春白雪,让人无法接近。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接触一些通俗易懂的高雅音乐,让学生逐渐接受高雅音乐的熏陶、教育。如在教学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时,教师可以营造情景,积极展示《天鹅湖》舞蹈片,同时给学生讲述《天鹅湖》美丽传说,让学生在中世纪古典音乐美丽而忧伤的怀旧氛围中体会高雅音乐的乐趣。

4. 拓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高职学生审美情趣。高职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比较多的业余活动时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开设专门的音乐栏目,每周固定时间播放美妙的高雅音乐,并系统地介绍高雅音乐的知识。积极开展歌唱比赛、音乐讲座等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学会接受、欣赏高雅音乐,为高雅音乐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音乐审美情趣有高低之分,高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知识修养等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流行音乐作为当前流行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得到高职生的青睐。作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高职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引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正确区别音乐歌曲的优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高职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现象还与社会音乐环境、学生个人阅历等方面有关系,要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审美情趣,还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大众传媒,强力抵制低俗流行音乐的传播,学校方面要进一步重视音乐教育的地位,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使其音乐审美情趣也得到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四

【摘 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因此,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渐渐的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展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同时,小学生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重点的关注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小学生用多种身体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世上万物,让小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美的所在,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体验到美丽的魅力之处,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在生活当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美丽,进一步让小学美术老师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在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好好的学习,在家长们眼中的孩子一生当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广大的学生家长都是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希望,可是小学生真的拥有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又能够有什么作用吗?小学生从小时候就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之下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小学生只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小学生的家长只会片面的追求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优异的高分数,迟早有一天会让小学生厌烦整天苦苦的在题海书山当中奋斗、挣扎,慢慢地小学生就会没有自己去主动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的想法,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努力培养所得到的。随着不断比变化的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一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人们基本上就几种颜色的衣服来穿,而在己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可以穿着各种颜色、不同款式以及不同布料的衣服。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世界上存在每一件事、每一项物品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小学生也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美玉。因此,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加的离不开每一个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美术并不仅仅限制在画画这一方面,比如说,剪纸以及沙画等艺术也属于美术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美也是和我们自身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口中所说的美不美实际上是,和为我们自己心中的人的情感的调动以及物品内涵的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极其特别的注意将美术创作活动和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学期在各个小学当中基本上都会举行“xx文化展”、“xx绘画比赛”以及手抄报的比赛活动等等。小学美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的这些活动让小学生亲手制作绘画或者小手工等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同学朋友。小学生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之下在实践活动当中既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来,又能够体会到自己制作礼物送给身边亲人和好友同学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起结合起来。比如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学的到《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当中所表述的画面一笔一划的画出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所学会的几何图形组合成一幅画作展现出来。这样的话,小学美术老师不仅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水平,而且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

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现代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借鉴和运用需要以美术教学为基础。比如语文学科内容中有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仅具有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同时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文字内容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具有强烈的美感。而数学教学内容中线段等几何图形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数学美感。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突破美术教学本身内容的束缚,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找到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内容。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可能需要像“大杂烩”一样,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整理和升华,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用更宽阔的胸怀容难欢迎不同学科的内容进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发现美和欣赏美。

三、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绘画以及工艺可以说是小学美术学习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大类学习任务,这也是小学美术老师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直截了当的感受到美,长此以往下去,小学生就可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一般都是先直接用眼光去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所存在的美丽之处。世界之大,无处不存在着美丽的东西,而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首当其冲最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感知训练,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将自己记忆当中最为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从而让小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日常思想得到艺术的熏陶,小学美术老师进一步可以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5.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五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不能教,只能引导、启发、感悟。“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充满含义、充满趣味、充满创新,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达成了。”(罗恩菲德语)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特别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裤,佩戴项链,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多次课余时间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范的小学生,后来渐发现他不戴手链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乐趣的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过优化美术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

三、结合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美术教学可结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五、各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我们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6.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六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针对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究。笔者通过结合多年经验及本次探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提供参照,使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美育的重要平台,对于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而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歌唱教学来实现,而是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来开展教学,这样才会真正实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美育的功能。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初中音乐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和总结。

一、改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魅力

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初中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主要途径。为了发挥音乐课堂的美育功能,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教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学来感染和启迪学生,帮助他们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这一目标。首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教学过程应该是轻松和愉快的。在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激发和提升。其次,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聆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导,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从中得到培养和提升。多与学生进行合作,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以后音乐课堂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精选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

初中音乐的教学,一般以所用课本为依托来进行开展,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能很好地达到美育的作用。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容的选材方面基于现有课本进行拓展,使素材更加丰富、更能符合初中各个阶段学生的鉴赏能力。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由浅入深进行选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会使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完善。除此之外,适当融入当下流行音乐元素,比如流行歌曲等,也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更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重视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通过声音的形式激发聆听者内心的情感,达到美育的目的。因此,初中音乐的教学,要以情感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目标,使学生得到感悟和提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所选素材进行相应的了解,对作品的主旨,所宣扬的情怀等都要有充分的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灌输其中,使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能够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2.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感受音乐的美,达到美育的目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参差不齐等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比如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将其引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加强文化融合,提升音乐认同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同样属于文化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并不完善,因此对音乐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应该也不充分。因此,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由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使我国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上独具特色,我们可以将音乐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来感悟音乐的内涵。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我国传统的音乐作品,通过对这些传统名曲的欣赏和感悟,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五、运用教学优势,开展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现代科技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欣赏更多的音乐作品和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通过多媒体创造的视听体系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的生动,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采用辩论赛、艺术表演等形式,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最终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意志品质有重要影响,应该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针对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我提出了几方面的对策,包括改善教学方法、精选教学素材、重视审美感知和培养审美情趣、加强文化融合、运用教学优势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希望这些对策的提出会对解决这一课题提供参考和帮助。也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讨论之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灵芬.音乐欣赏,叩开学生审美能力之门———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7).

[2]黄涛.论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S1).

[3]陈学超.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5(8).

7.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七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 更多地体现了对艺术美的意识教育,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 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同其他学科相比, 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在感情上打动学生, 感之以形、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究竟通过怎样的音乐教学过程, 能够更富有实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及价值意向, 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本人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 认为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艺术情境, 让学生展开想象,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艺术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 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 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奇的事物时, 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事物。因此, 教学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正迁移状态, 激起对教学内容的企盼和渴望, 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 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 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和听唱比较来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同时, 审美情趣是在对音乐的由浅入深的欣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是不能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的。应采用因势利导、层层深入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思绪插上自由的翅膀, 无限制地联想, 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教师的音乐理念。例如, 在欣赏《舍赫拉查德》这部作品中, 厚重的音乐提示一个大人物——国王的到来, 同学们在听完音乐后, 联想到战后的废墟, 联想到星空, 联想到起伏的山峦, 他们的联想或许与标准答案不同, 可这样的联想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同时, 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旋律有着不同的美感。

二注意运用感情

教学是一门艺术, 始终贯穿着感情的线索,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主要是对人的心灵和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进入角色。前苏联艺术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过:“当演员来到剧院的时候, 他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外, 在这里, 剧院里的他, 整个属于艺术。”所以, 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 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 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 因此, 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不能板着面孔。教学时, 教师优雅的仪表, 亲切而真诚的笑容会影响全体学生的情绪, 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 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 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且对人类社会有益的音乐展现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注意课堂内容结构

课堂内容结构要注意雅与俗、疏与密、断与续、理论讲授与示范表演等方面的关系, 使课堂教学展现出一种摇曳多姿的曲线美, 让学生在美的结构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获得知识的营养。

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课堂氛围美与教师的自身艺术修养、教育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直至言谈举止有一定的关系。首先, 教师要想主动驾驭课堂, 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和讨论, 就必须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猝然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这时如果教师知识面广, 备课充分, 就能圆满回答学生的问题, 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教学的语言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生动形象, 如融融春水、和煦春风, 能让学生在上课时聚精会神, 乐此不疲。

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 激发了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 提高了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寓思想教育与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能够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 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五结束语

当然, 音乐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不仅仅包括以上所讲的几个方面, 作为审美教育, 音乐课堂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应当一切都按照美的规律, 符合美的特性来进行。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接受美感的熏陶, 培养美的创造力。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情感教育等方面谈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境教育,创造氛围

参考文献

[1][英]柏西·布克 (P.C.Buck) .金士铭译.音乐家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8.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八

关键词:音乐教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包含了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内容。相关的研究表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教师普遍认为音乐课程没有文化课重要,导致音乐课被文化课教师占用,或是音乐课不聘请专业音乐教师而是让文化课教师代课,这些本身并没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又怎能教会大家去欣赏、去学习音乐呢?所以,目前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学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音乐教师要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拥有自身的艺术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课程才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课程的练声教学工作,需要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熟练地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发声器官唱歌。与此同时,该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发声器官不能够被真实地看到以及摸到。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将较为抽象的事物转变为直观化、形象化的事物。其中,初中音乐教师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时,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作为例子来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声练习的原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拥有创新性思维。简单来说,教师将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事物,有利于初中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进而有利于学生創新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教师如果仅仅依靠理论语言来讲述音乐知识,那么学生可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以及运用这些音乐知识。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运用实际生活经验,对音乐知识进行具体的阐释。比如,初中音乐课程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区别声音的“圆”和“扁”。然而,要想很好地掌握声音的“圆”,学生需要能够很好地掌握身体的所有腔体出现共鸣的情况,对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发声的时候触摸自己的喉咙的部位,感受喉咙的震动,并且在发声练习中要求他们按着腹部,并要求学生保持其腹部的硬度,以此来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发声用气的部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对共鸣进行讲解,初中学生肯定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运用回音的现象,对共鸣进行具体的解释。这样音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如何能够产生共鸣,同时如何不可能产生共鸣。经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初中学生的想象力将会有所提升。进而其创新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初中学生对于感兴趣的课程,其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同时,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够进行创新。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以及提高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都是以教师讲课作为教学主体。然后再由教师教给学生唱一些他们并不喜欢的古板的老歌或是戏曲,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喜欢音乐课了。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课堂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与此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能够运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与时俱进地去选择教学内容,利用一些积极风格的流行音乐,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音乐教师在讲解相关的歌曲知识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该歌曲进行了解以及掌握。初中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及信息的过程,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升。这样也就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营造较为愉悦的学习气氛

初中学生在学习期间,承担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比如:学校升学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以及社会激烈竞争所给予的压力等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承担这些压力。初中学生在长时间负重的情况,往往会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较为愉快的氛围,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教学生学习一些较为简单的、价格不高的乐器,价格在所有家长的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话,他们的家长都会接受的,毕竟孩子多学一门乐器对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如此既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了一个业余爱好,更为他们在白纸黑字的枯燥的学习之余,增添了一丝快乐的彩色生活,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充分的放松,更能令孩子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以更舒畅的心情去学习知识,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言而总之,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音乐课堂上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放松心情。与此同时,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而也就能够提升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不单单是上面所讲述的这几种。所以,音乐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实施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可以为社会以及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文漪.心之官则思——谈谈音乐教学中的创造[J]. 音乐天地,2005(07).

2.张方明.“新课标”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05).

9.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九

音乐教育心理学属心理范畴,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功能,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现代教育尤其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等多种学科的支持。其中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就需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适合一定学科结构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原理,根据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结合音乐学科结构的心理特征,将音乐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下面,我就谈一下对音乐教学与学生审美心理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学生美感的产生和发展是审美对象引起的,而且还要受到学生主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有认识过程参与,审美的认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例如:当我在教唱《月之故乡》时,歌词中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这里的月亮仅仅把它看作一个能围绕地球转的卫星,这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还不是审美过程。当我们把月亮、故乡、亲人联系在一起,产生思念故乡、向往合家团聚的愉快体验时,才能称得上是审美的心理过程。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人对月亮的感知,对歌曲、亲人和家乡的联想,对人生、家庭幸福的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人们特有的审美经验。

音乐通过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一般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基本形式,音乐作品总是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转化成情绪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内容。例如:我教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曲《中国进行曲》时,先播放录音,此时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效果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学生不知不觉跟着录音哼唱起来。当多媒体屏幕出现开国大典的画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是啊,中国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祖国伟大而神圣,她的雄浑、她的巍峨在每个人的心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生在演唱和欣赏的同时,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知。在音乐的渗透和感染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华,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理解。器乐曲也同样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显示的是喜悦、欢快明朗的情绪,而《二泉映月》则以哀怨、悲愤的曲调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描绘了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大提琴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涟漪的湖面,学生们听着这优美轻柔的乐曲,彷佛身临其境,审美对象的节奏性、韵律性、生动形象性与学生相应的心理因素相互交融,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二、把握学生审美过程的心理培养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人的音乐行为加以描述、解释。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美育教学最重要的途径,认真组织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学校音乐美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音乐作品,在采用曲调的节奏、音域等方面要有所区别,歌词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考虑到主题的思想性。其次,在歌唱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我任教的是初中学生,刚好他们处于变声期,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应特别注意,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发生“音变”即由童音转变为成人声音的阶段,所以应避免让他们过多地使用嗓子,在平时教唱时,要防止学生“喊唱”。最后就是要正确对待唱不准音调的学生。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音唱不准的学生,他们唱出的声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音乐听觉。作为老师不应该抛弃不管,对他们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做到语言亲切、不急不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任何烦躁和冷漠都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自卑感,所以无论表扬和批评都得掌握好火候和尺度。碰到个别学生在音准、节奏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我也经常鼓励他们说“你比过去唱的有进步,相信自己会唱好的”,使其获得一般水平的歌唱能力,而不能歧视他们,让他们对上音乐课信心全无。

三、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象简单的音乐语言、音乐常识,认识一些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它们的音色等。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学一些简单的五线谱知识,把歌曲中的乐句选出来让他们练练耳,训练学生音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听广播,学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口琴和竖笛。

音乐是情绪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共鸣则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要根据教学要求,围绕对歌曲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

10.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十

长泰一中

汤旺忠

“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王老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审美教育在智育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而在大力的提倡加强学生素质教学的今天,美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那就便又不言而喻了。

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二语文教学就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储藏着许多美的因素。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多方地、科学地把课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来使之形成了美的氛围、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情感上的愉悦,得到情绪上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优良性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是语文科审美教育的内涵和任务。本文就如何通过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来实施素质教育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看法。

—、培养学生感受美。

学生审美情感形成与否是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感受美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步骤加以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说明文、继续文还是议论文,无不给人带来享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胸有成竹地做好选取“美点”工作。在备课时,教师要先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并整理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方式贯穿的施教过程去,引导学生感受美,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无完肤,从心里领悟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三册这骗文章中,一开头就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苏州园林在整个艺术构思上有一幅完美图画美,即“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丽多姿画面,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假山堆叠,“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竹子花木”池沼里是“鱼戏莲叶间”二树林则是“高树与底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同”,还有“古老藤罗,盘曲磷峋的枝干”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阶砌旁“几丛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墙微木”。窗边“几竿竹子或几株芭蕉”,正对着白色墙壁,门、窗、梁、柱的图案,“别具匠心”。这一切形成千变万化的“美”的意境。引花景致为情思,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讲这课时,教师要抓住这样一些美丽语句,让学生欣赏、揣摩、体会。从形象、感觉、色彩和动态、静态的变化知道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变,领略到苏州园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

在培养学生美感方面,还可采用多种较灵活方法:

1、“美读式”:“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圣陶)”因此,无论是早读还是上课,教师均要注意指导学生“美读”,教会他们掌握好朗读的感情,停顿、重音、语调、速度与技巧,美读使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使作品中任务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审美感受。

2、启发式: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引用联想,想象了去领略课文中的美,例如教师在《茶花赋》时,教师可体温:作者以花为题开篇却不谈茶花,而写盼望中的画。在这教师可启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调动人们的审美器官,在形式美的环境中,茶花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接着可在问:“作者为什么着重刻划茶花的美。”使学生由茶花的美向导祖国的美,由育花人的心灵美及劳动人民创造的美,启发学生从象征孩予单予面茶花里,展望了祖国的未来的美,启发学生感受这由外形到本质,由自然属性到本质属性,逐层地揭示出茶花美的内涵的精巧过程的美感。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做好课前准备,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各悟其妙”“各采其绝”使学生感受到美,领悟到作者匠心独运,精美别具真谛,这是做好语文教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

二、培养学生创造美。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育所承担最艰巨、最困难任务,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应继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既能去采撷“美”的能力,又能去培育美的“花朵”,通过中学教学美育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能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看法,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就着重从口头和书面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美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方法。

1、演讲式。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荔枝密》一文时,可启发学生:“扬朔欲做‘一只蜜蜂’你们的愿望是做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发言、讨论,甚至辩论,鼓励他们当中口头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演讲一般。

2、表情朗读法。这是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在者要仿佛生活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把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体验中去在教《听潮》一文时,让学生分段朗读,在懒惰过程中,教师即使点拨、提醒,让他们一面欣赏作品的景物美,一面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或是疏缓、轻柔的语调或急促、激越的语调)来再现大海的不同美景,充分享受再创作的快乐。

3、表演式。特别对于剧本选段的课文,更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龙须沟》、《陈毅市长》这类课文时,可以点几名学生分别读剧中人物对白,对配音演员一般。读时要感情充沛,绘声绘色,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些对话丰富、场景集中的小说,如《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表情朗读其情节。

4、背诵式。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精彩的句子、段落、篇章。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通过记忆而储存于大脑里,其好处一是锻炼口出伶俐。二是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说起话来就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给人以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课文采用合适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美的能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培养学习书面表达美的能力,重在从模仿课文的角度进行。

1、改写式。即利用课文里的材料重新协作,在忠实于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可以将《有的人》改写成论说文,将《琵琶行》改写成现代记叙文。这种“借米下锅”办法,既能使学生更深体会课文中的美,又包含有一定再创造。

2、续写式。例如教《茶花赋》时,经过学习,学习对作者借茶花颂扬祖国的美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抓住课文末尾所说的“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丹青能手„„。”

3、仿写式。仿写的方法有多种。从观察方面仿写,从结构方面仿写从题材方面仿写,从方法上仿写,从选材上仿写,都可以。例如教《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时,可布置学生从观察方面仿写一篇抓住特征写景的做文章。教〈第比利斯的底下印刷所〉,可以让学生从方法上仿写一篇按空间方位顺序介绍说明事物的做文章。

改写、续写、仿写,都是仿中有创的训练对于学生书面表达美的能力很有益。

11.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十一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修内容。培养审美能力一方面要抓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享受真、善、美的情感;另一方面要抓音乐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如歌唱的能力应从发声基础抓起,同时抓合唱训练,通过歌唱技能训练与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价值观;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59-02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单纯而丰富、天真而感性的时期,他们热爱生活,对未知事物抱有极度的探知欲与兴趣,尤其在音乐的领域,他们为之付出了更多的热情和激情。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今社会的中学生面对音乐尤其是高雅音乐的时候存在着一种隔膜,既不愿欣赏,更不懂鉴赏。如果不具有正确的鉴赏审美能力,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将受到限制,就会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个人的鉴赏审美能力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审美价值观以及所具备的音乐技能等。我们认为这几个因素里对鉴赏能力影响最大的是审美价值观和所具备的音乐技能。

一、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

现今社会多元化的音乐层出不穷,以至于市面上充斥了不少垃圾音乐文化,有些人为了出名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发放出一些低俗、下流的歌曲与乐曲,以满足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可想而知,受这些庸俗音乐毒害最深的就是青少年人群。这些日渐壮大的庸俗音乐流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对于美的理解,使他们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丧失对真、善、美的认识,甚至出现道德和人性方面的种种异化现象。功利主义支配下的媒体导向、各种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得中学生的审美趣味也趋向于肤浅和庸俗。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要树立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即审美价值观),就一定不能忽视真、善、美的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育的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情感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发展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以情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运用情感手段来把握教学中的美的因素,达到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效果。

在教七年级下册《春之声》这一单元时,《渴望春天》是一首享誉世界的著名歌曲,单单让学生聆听学唱是不够的,这样会使他们的体会停留在歌曲的表层。在上这节课时,先不要着急让学生学唱歌曲,而是在他们欣赏过两遍歌曲后,详细地讲述莫扎特这位英年早逝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平,讲述莫扎特不同寻常的人生旅程和他的坎坷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可添加一些莫扎特经典乐曲的欣赏,比如《D大调第十七嬉游曲》的第三乐章《D大调小步舞曲》、《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G大调小夜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等乐曲,让学生更多地聆听、感受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是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听不到怨天尤人的哀怨,听不到生不逢时的悲伤,更听不到愤世嫉俗的狂妄,听到的只有天然的本色,一往无前、不屈不挠。这样从情感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真正的艺术经典不是虚华的浮躁,而是以“重情感、求率真”为基本原则的。讲完之后,再讲述《渴望春天》的创作年代等历史背景,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歌曲。音乐本身并没有变化,但因为学生有了之前的情感铺垫,从音乐中品味出的意境和对音乐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了。实践证明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的情感和老师的情感与音乐家的境遇同起共落。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纯真、看到了纯善。能说我们的学生不懂欣赏,不懂审美吗?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在音乐教学中承担起挖掘人性中最真、最善一面的责任,让良好的德行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动力,让学生恢复起本性里所具有的审美情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见到效果的事情,我们不能性急,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渐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培养音乐技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音乐技能是音乐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淡化技能教育是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言的,淡化技能不能过多地舍弃音乐技能训练的教学会阻碍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提升。学生如果缺少了对“音”的练习,对“乐”的感悟力也会降低。

歌唱教学中最基础的是发声练习,现代一些低品质的通俗歌曲简单的发音导致学生只会跟着模仿,生硬地演唱,不懂得真正的发声技巧,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欣赏水平。没有了必要的“音”的训练,鉴赏力自然也就降低了。鉴于此,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课中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音”感受“乐”。

例如,在歌唱教学中,可设计发声练习环节,让学生体验演唱发音的效果。此环节中,必须指导学生把握音准、音色与共鸣,并感受气息支撑的效果,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与演唱,老师要反复做正确的范唱。让学生感知、体验、对比、甄别正确的发声是怎样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当纯净优美的声音从学生们口中发出的瞬间,从他们眼神中能看到欣喜与自信。这一环节是非常关键的,它不需要任何语言的解释,重在训练过程。

还可以设计基础合唱训练环节,运用简单且很有效的柯达伊手势音阶,先练唱自然大调音阶,熟悉不同的手势所表示的音符,并把它们的音高唱准;可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再练唱三度至六度之间的不同的音程,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音程的和声效果。在这些练习中,学生通过二部和声训练去感知声音的和谐、积累二声部的演唱经验。还可以运用三部轮唱的形式,训练三个声部的合唱,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练唱歌曲《美妙的歌声》,此歌为三个乐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同学都分别演唱此曲。但演唱的顺序为:第一组先唱,唱完第一乐句时,第二组也从头演唱此歌(同时第一组在唱第二乐句),当第二组唱完第一乐句时,第三组也从头演唱此歌(同时第二组在唱第三乐句),如此循环演唱更次。此时学生们的感受定会更多,那和谐效果,美妙动听的歌声,真是魅力无限,学生们也不会感到合唱训练有多难,很自然的进行了审美感受与合唱体验,并且积累了演唱经验,我们相信,通过不间断的歌唱技能训练与体验,他们的合唱能力有定会有大的进步。

12.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时代需要美, 时代创造美。然而, 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高职语文教学观念缺乏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单一, 注重单向灌输, 形式呆板, 审美教育缺失, 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 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的基础较差, 也就难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 切实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方面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也大有可为。

一、把握文学作品的特性,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现行入选高职语文教材的作品, 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还是报告文学、随笔等, 它们内涵丰富、意蕴悠长、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文质兼优, 不乏轻柔和谐的优美, 更具雄奇激昂的壮美, 也有催人泪下的悲剧美和令人捧腹的喜剧美, 充满着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蕴含人物形象、情思、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的艺术美的魅力, 为我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因此, 高职语文教学一定要把握好这些上佳的文学作品的特性, 借助这些美的篇章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和审美创造力。

二、全面理解作品主旨, 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文学作品中的美是由感性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 入选高职教材的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都是作家长期关注生活的基础上, 进行深邃思索、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来体验、还原教材中作品的思想和主旨, 领会其深意, 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的敏锐度。使学生感知自然美是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 比如天山景物的绚丽多姿、北国风光的分外妖娆、苏州园林的精美如画等;感知到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发展各种关系的美, 它包括我们每个人个人言谈行为的文明, 待人接物时态度的谦和, 处理集体关系时的融洽等, 如通过学习、感悟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风格的清新俊逸, 小通讯员那金子般的心, 来体味其中蕴含的美境和美意;感知到艺术美乃是通过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形象, 反映出自然美和社会美, 进而从这些现实的美塑造出更典型、更绚丽的艺术之美, 满足我们对美的需求, 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赞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助人为乐、学习雷锋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 开遍神州大地, 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教师要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与作品、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从而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三、创设课文情境, 提高学生审美情感力

教学的过程, 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主观抽象的感受和体验。教材中精美的篇章是审美的对象,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必须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形象, 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必须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景色或情境, 烘托课堂教学的氛围。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 学生远离黄果树瀑布, 难以想象黄果树瀑布的美景, 如何让学生感知其中的美意, 享受其中的美境呢?教授《黄果树瀑布》时, 我给学生播放《黄果树瀑布》的录像片, 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利用电教媒体视频和配乐来突破时空的界限, 触发学生“假如我来到黄果树瀑布风景区, 目睹美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品读课文, 在听觉和视觉的共同触动下体味课文的情境, 丰富学生的想象,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四、强化自觉欣赏美的习惯, 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审美感知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利于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要善于设置情境、利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激发学生的想象, 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如讲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 老师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淡淡秋日的北国早晨, 起床后, 当我轻轻地打开房门, 哇, 眼前一亮, 惊奇地看到, 昨天还悬挂在槐树的花儿现在铺满在地。童心未泯的我, 受好奇心的驱使, 慢慢地、轻轻地踏上去, 轻微柔软, ‘没有声响’;掬起一捧在手, 静静地嗅之, ‘气味也没有’;小心翼翼地清扫, 却只留下‘一道道扫帚的丝纹’……”。这是什么样的情境?这是什么样的画意?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被我带入那看似轻飘虚无却又激情四射的作家内心的情愫, 深刻感悟到作家的内心深处的情感, 再进一步联想作者郁达夫所处的历史时代, 想到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 想到他出版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想到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也由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久而久之, 强化了学生自觉欣赏美的习惯, 使其审美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 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宽思路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的基础较差, 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情感, 挖掘学生美的感受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 在课堂上和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中华书局, 1980年。

13.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 篇十三

一、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

以及市场美术人才需求分析

(一)我国高职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除了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外,相应职业技术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各高级技术学校都把培养重点放在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可谓是“技术至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过时、课程面窄小甚至直接照本宣科等问题。

美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所设专业之一,显然也存在上述问题。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美术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数十年的停滞期与恢复期,目前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发展阶段,艺术院校不断增设美术专业点,美术学科专业不断细化,招生人数一直增长。美术教育的改革虽然一直在不断深化,但高职美术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依然令人心忧。

最显著的便是设计思维的缺乏,设计专业的教学比较落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纸上谈兵”,或者稍有涉猎而已,甚至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本不会开设设计美学、设计学等设计类课程,学生的设计思维与意识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便导致相当多的高职美术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就业岗位时,面对艺术设计类工作束手无策、要从头学起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市场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改变,众多用人单位对美术专业人才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将目光转向具备优秀的实用技能以及设计思维能力的人群。人才的设计能力是一个行业的重中之重,创新是一个行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所以目前对设计类的美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因此这类人才也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调查统计,目前,高职美术教育就业前景较好的几个专业――室内装潢设计、广告策划、产品包装以及IT领域的美术设计等,几乎全部与设计挂钩,市场对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现代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必须改革,融入艺术设计的理念,紧密围绕市场的人才需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型美术人才。

二、美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种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美术”与“艺术”是紧密相联的,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急需艺术设计类人才,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艺术为基础,与设计思维紧密相连,由此可以看出美术与设计之间的内在天然联系。“美术”与“设计”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不存在脱离了“美术”的“设计”,也不存在脱离了“设计”、毫无创新可言的.“美术”。

在高职的美术教育中,既要注重美术技术的培养,又不能放松审美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直接关系到其审美观的形成,艺术设计思维的引进与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审美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三、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中如何融入艺术设计思维

(一)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注重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方式

美术教育实际上就是审美的教育,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技术层面”,也就是注重技法的传授,就高职院校的教育性质而言,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有“操作训练”的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当于一台操作机器,人云亦云而已,不能表达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思想情感,独特的设计思维也就无从谈起了。

有什么样的思想引领,我们就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因此,要在我国高职美术教育中融入艺术设计思维,首先要从思想上解除“技术至上”的思想误区,摒弃错误的教学认知,不要只关注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关注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

在高职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的技巧与技法,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也正是目前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与产品。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独特的创意作品更显得珍贵,更受欢迎。

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艺术设计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性,若说美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是学生的基本功,是其根基之所在,那么艺术设计思维则是学生前进方向之所在。

(二)确立正确的高职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高美术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美术教育,前者培养的是应用形的实践复合型人才,偏向实际操作应用范畴,后者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更偏向理论范畴,因此确立正确的教育培养目标是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一步。

高职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紧跟社会潮流的发展,抓住时代的脉搏。目前,设计型人才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因此高职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创作设计才能,既要有高素质,还要有高技能。现代高职美术教育要引入艺术设计思维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之余,还要注重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

任何美术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独特的创造性是艺术作品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市场所需要的优秀设计类人才是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融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独一无二的创造性见解,最终产生优秀的创意和作品。

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要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传统美术教育中的优秀部分,又要革新人才培养观念,以社会的需求为契机,将艺术设计思维列入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设计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三)形成多元的美术教学模式

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主动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要想将艺术设计思维融入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之中,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就要在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不要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需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确立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与设计能力。

传统的高职美术教学模式大多是单一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这直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学生的设计性思维就无从发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多运用课堂讨论、即兴表演等教学方式,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设计思维能力。

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开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亲身体验大千世界的“美”,然后才能够创造“美”、升华“美”,从而逐渐将艺术设计的思维融入教学之中,开启学生的艺术设计之旅。

(四)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们人类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的,有句名言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就是说对于“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培养学生艺术设计思维的前提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是设计的前提条件与基础。

对美的感知力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职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主臃⒕蛏肀叩拿篮檬挛铮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美的感知,十分有利于艺术设计思维的培养,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学习和继承了前人的优秀创作成果,等于积累了间接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以后设计灵感迸发的源泉。艺术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学生在具体的感知、追求美的实践中,会打下良好的生活创作基础。

四、结语

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是现在的市场所大量需求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需要认清现实,了解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设立契合市场发展的课程教学。

上一篇:保证金申请书下一篇:二语上27 清澈的湖水-优秀教案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