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2024-07-02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共12篇)

1.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一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黎阳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解决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并借助图式分析题意,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常见类型,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2.通过题组练习、图表分析,发现(两端都种)植树问题中棵数与段数间的关系。

3.学生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指名学生上台排队演示间隔。

3、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间隔,并指名数一数间隔数。

4、生活中所有存在间隔的问题我们把它统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课前活动中,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问题情境“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通过动手、学生上台演示介绍间隔,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探究棵数与间隔的关系

过渡语: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你们也有一个植树任务要完成,愿意吗? 1.(出示题一)为了美化环境,小区物业准备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一侧种小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该怎么种?你能用线段图画一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方案纸上画出图示。并展示两端都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如果每隔4米、3米、2米、种一棵(两端都栽)分别能栽多少棵? ①按要求画一画。②学生画图,师巡视

3、引导学生从图示中发现规律。①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②间隔数如何求? 板书:棵数=间隔+1 路长=间隔×间距

4、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通过创设小区物业在小路一侧种小树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体验。并通过观察各种方案图示从中发现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

下面不画线段图,你能很快解答类似的植树问题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植树问题:

出示例1:有一条全长100米的小路,同学们在路的其中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① 安静地把题目读一读。

② 引导学生说出100米和5米分别是什么?(路长

间距)③ 认真解答在练习纸上。

④ 反馈。(谁来介绍下,算式中各步骤的含义?)板书:100÷5=20(段)

20+1=21(棵)

四、巩固应用

(一)填一填

1.9棵树之间有()段间隔。5段间隔需要()盏路灯。2.一条路上共有11个间隔,间距为5米,这条路有()米。3.在学校走廊一侧摆花盆,走廊长为50米,每隔5米摆一盆花,共有()段间隔,需要()盆花。如果走廊两侧都摆共需要()盆花。

(二)小试牛刀

1、工人要在长130米的老大桥的一侧安装节能路灯(两端都装),每两根路灯之间的距离是10米,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如果大桥两侧都安装需要多少盏?

2、操场上6个同学排成一排,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从第1个同学到第6个同学的距离有多长?

(三)课堂提升

为了美化环境,小区物业准备在房子中间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一侧种小树,每隔6米种一棵树,该怎么种?(如下图)【课堂练习设计了三个环节,填一填、小试牛刀、课堂提升。由简到深,填一填是本课中最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小试牛刀设计有两题第一题是与例题同一类型的只是路两侧都装的情况,第二题是与例题相反的类型,属于有点难度的题目;课堂提升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植树问题除了两端都种以外还有各种情况,不要求学生都会做,只是让学生了解。题型设计也比较多,有填空、应用题、动手操作题。】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哦!

2、今天我们学习的仅仅是两端都栽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和两端不栽,以及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六、课外拓展

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课外练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1

路长=间隔×间距

2.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一、问题———教学中为何难以落实

(一)思想认识欠缺。

数学思想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过调研发现75%的小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从未渗透过,尤其是50岁左右的老教师,对数学思想概念模糊不清,在课堂中更是很少给孩子们渗透点拨数学思想方法,仅是为解决一个问题选择解题思路,草草了结一道题,而对一道题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教师往往都忽视了。

(二)教师能力所致。

通过对农村150个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近年来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测试,我们发现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及老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不强,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力欠佳,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却淡化了知识发生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长期教学中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孤立、零散的东西,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培训引领不够。

在小学数学各级各类培训中,对某堂课该如何来上学生的吸收可以做到最大化的研究与讨论比较多,但很少有专家或教师在点评过程中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所以数学教师整体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度有所欠缺。

郑毓信先生说,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突出强调,应当说是数学教育特别是数学课程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数学思想方法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以具体数学内容为指导思想的方法。他在教学中积极发挥,能使学生学会严密的思考问题,感悟数学教学的真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阶段必须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的行为方式,这已经是教学专家所达成的共识。本文以小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教学为例,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展开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探寻———以《集合》为例寻求落实数学思想教学之路

(一)课前之研

数学教材是通过静态的形式呈现信息,而学生需要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才能更好地形成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优化课堂设计,使学生真正触摸数学的思想与本质。

1. 追本溯源,寻找起点

(1)本学科的追溯:细看《集合》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但是集合的概念、集合的思想在一二年级早已出现。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教材就通过直观形象的韦恩图渗透了集合的概念。在认识0~10的十一个数字中,每个数字都有一张相应的集合图,也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集合中有几个元素就用“几”来表示。如《数学》第一册表示“1”的集合图里只有一个元素(一面红旗);表示3的集合图里有3个元素(3把凳子)。这就很形象地把集合中的元素与基数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数学》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一节课中,把类似的图形都放在一起。这部分内容渗透了如何把一些同类的物体组成一个集合的思想。还有一开始的加法运算中,左边一只千纸鹤,右边2只千纸鹤,一共有几只千纸鹤?是两个集合间不交叉的运算,也是集合思想的一个体现。虽然集合思想早就渗透在教材中,但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但也有如学生在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的题:“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6,从后数明明排第2,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这里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题。

(2)跨学科的追溯:其实在我们的科学起始年级教学过程中也有对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蛋的结构》时,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新鲜的鸡蛋,让学生发现蛋的结构。学生通过小组自主观察,用列表法记录好对蛋结构的发现,蛋有胚胎、卵白、卵壳、卵黄等,教师就运用一一列表,画图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懂得容易。又如在学习《神奇的磁铁》一课中,教师分别给各小组一些能被磁铁吸的物体、不会吸的物体及实验记录单,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实验、动手实践,发现怎样的物体能被磁铁吸,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磁铁的特性。科学课中就有画图、列表、分析、归纳等思想方法的渗透。

2. 精细解读,理解教材

“三上”数学广角集合单元中共有9个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的题(含例题、“做一做”、练习题),涉及学生在生活(比赛人数、水果品种、参观人数等)和学习(按要求填数、写成语等)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教材例题的教学意图很明显,可以分三步走:

(1)教材中用统计表的形式给出某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解决的各种方法。环节中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凸显出来,让学生感悟到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共同部分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了解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是无序性和互异性,明确集合的运算有交集和并集。

(3)“可以怎样列式解答?”教师提出问题,能脱离具体的图和情境,从集合的角度让学生用计算解决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推理等活动,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逐步形成严密地、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探究意识,形成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 课前调研,再探起点

执教新课前对集合一课进行了前测题目与课本例题相同,5%的学生能用比较完整的维恩图来解决,20%的学生对他们的重叠部分能初步感悟,但不能用准确的维恩图来表示,75%的学生还是不能体会到人数有重叠。其实,集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到维恩图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根据以上的认识将《集合》一课设计了简要的教学思路,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揭示课题;列表呈现提出问题质疑解题,发现学生的种种思考,教师给予学生用图的形式表达心中的想法,将孩子们的想法一一呈现,引出集合;设计由简到难,有层次的练习巩固新知;课外拓展,课堂回顾总结。

(二)课中之研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展开了对集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

1. 引发冲突,唤起学习的“兴趣”

(1)趣味题:师(口述):昨天,老师见到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师:爷爷、爸爸、儿子)。

(2)呈现改变例题主题图中统计表,提出“喜欢吃梨和桃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老师对自己班部分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四(1)班喜欢吃梨和桃子的学生名单:

说说你从调查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喜欢吃梨和桃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求出一共的人数。

生1:9+8=17(人)学生有歧义,发现重复,引起矛盾。

2. 数形结合,突破探究的“拐弯”

我们知道数和形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我们要很好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数形结合既是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借助直观,深刻理解维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1)数形结合突破

师:是的,我们发现有些人既喜欢吃梨又喜欢吃桃子,我们没法一眼就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把这些同学的名字再整理整理,要求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1:用文字表述的生2:用三个图表述的

生3:用两个图来表述生4:用两个图并配上文字

(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教师引导可以写一写、画一画、有条件还可以摆一摆)

师:比较上面几位同学的方法,你们觉得,谁的图能最清楚地让我们看出这些同学喜欢水果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集合图时,并没有直接出示维恩图,也没有指定孩子们一定要用维恩图,而是给了孩子将自己的理解用各种形式表示出来,但教师在展示环节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第一层次地点拨从文字开始,再从第二层模棱两可的表格式递进,凸显出表格比文字表达更甚一筹,再到第三层一个小小的圈的作用凸显一部分,再到第四层级逐步明朗,并有学生自主提出用这样的维恩图。

在此环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符号化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并给学生创设了比较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这样将课的重点凸显出来,水到渠成。

(2)解决问题多样化

利用维恩图解决问题时,教师提出:“刚才我们根据这幅图,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学生喜欢水果的情况,现在我们一起回过去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喜欢吃梨和桃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汇报:

生1:9+8=17(人)(错。有三个人既在9个人里面也在8个人里面,有重复。)

生2:9+8-3=14(人)

生3:9+(8-3)=14(人)

生4:(9-3)+8=14(人)

生5:6+3+5=14(人)

……

孩子们根据刚才符号化的展示用算式来表示,教师在此环节及时地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让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中得以展示。教师心中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他的课堂就一直会以学生为中心,将每个孩子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的体现。

3. 丰富练习,完善思维的“内化”

在教学中,我们围绕着集合思想的感悟展开活动,选择一些趣味性、实践性的素材设计练习,提升学生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技能。本单元共有9个题目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情境。我们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从具体的生活实物,到抽象的文字训练,学生慢慢地体会到用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让学生体会,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第二方面,这样设计练习,可以逐步丰富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练习中第1~2题,都提供了具体的集合元素的支撑,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及其运算。第3题,则没有形象的实际物体的支撑,让学生直接从集合元素的个数抽象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题目中还给出了两个集合没有交集、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等情况,丰富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认识。

三、思考———总结辐射,感悟思想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

(一)课前备课挖掘思想的“自觉性”

在我们小学阶段六年的数学学习生涯中,整理数学广角的内容就渗透出众多的思想方法,比如转化、类比、集合、数形结合、代换、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一直贯穿我们的教材,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都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常常被教师忽略。在数学教学研讨中,应提高教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比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更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教学过程渗透思想的“巧妙性”

从数学的各分支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教学思想方法,实质上就是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方法,进行数学活动的方法,揭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然后通过分析挖掘教学的隐形处,了解教材中是如何渗透的,就能从高处着眼,分析和处理教材,并巧妙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渗透,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比如在“四下”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运用画图法、列表法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题意,通过画图或列表,使学生能非常清楚地明白为什么鸡几只、兔几只的复杂问题,而且能通过观察图和表格让学生习得一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三)课后提炼数学思想的“延伸性”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使人们对这些思想方法不自觉地应用,变成普通人无意识的、自觉的行为。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考虑周全、渗透及时,无形中能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带来开阔的视野,让学生能在遇到难题时成功运用思想方法想到解决的策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素养基础。例如在学完“六上”数学广角《数与形》,学生通过画图对《数与形》的知识进行数形结合,为了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后要安排相对应的运用新授知识画图的方式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整个小学阶段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数学学习犹如在幽幽江中撑篙而行,缓缓前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是一场美丽的旅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束仁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J].安徽教育,1997(5).

[3]吴明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池州师专学报,2004(5).

[4]黄育粤.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遵循的原则[J].云南教育,1999(5).

3.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数学广角 搭配问题 趣味性 提高 途径

【分类号】G623.5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通常都是极富有现实意义和开阔的发展空间,它不是死板硬套的纯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引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去触摸、去感悟、去验证、去探索、去创新,在这其中,有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也有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智慧火花,更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闪耀,因此,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要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独具匠心地进行教学设计,面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教学效果最终落到实处。那么究竟如何提高趣味性,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师:下周小刚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联欢会,要求同学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最帅气的一套服装,不过,小刚有好几件上衣和裤子,究竟穿哪套好呢?你能帮助小刚选一选吗?

(多媒体演示不同款式、颜色的三件衣服和三条裤子。)

生1:我喜欢白色衬衣和蓝色牛仔裤的搭配。

生2:我觉得黄体恤和蓝色牛仔裤也很搭。……

师:大家七嘴八舌建议了这么多,那么究竟上衣和裤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为了巧妙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探索中。其实,这种贴近生活抛砖引玉似的引导性对话,并不是过于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化。把数学抽象的文字表述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语言,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化问题,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充满好奇心。不仅能激起学生产生想解答、探究问题的欲望,还能催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实践操作,体验搭配

一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下一步数学知识的传授做好铺垫。一些问题除了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外,还需要动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所谓实践操作,在基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进行实际验证,才能入脑入心,加强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

师:说到搭配方法,同学们大胆想一想、试一试,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呢?

生1:我想画图,三件衣服涂成红黄绿,三条裤子用蓝白黑。

生2:我要用1、2、3给衣服标号,用4、5、6给裤子标号。

生3:我用连线连起来。

生4:我分别给这些衣服裤子标上a、b、c、d、e、f的标签。

面对教师提出的这个“棘手”问题,学生们各自发动脑筋,纷纷想主意解决问题。有的用画笔,有的上下排顺序,有的连线,有的计算,这一步其实就是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初步观察的结果,经过一番思考,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入手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一种主体性的个性张扬。当然,学生认知能力有快有慢,一些学生思考问题较慢,当其他人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时,他还在分析、比较。此时,教师灵机一动——

师:还没有说出解决搭配方法的学生,要不要和你有相同办法的学生组成一组,一起发现最终的答案是什么?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又快捷?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很快代表不同解决办法的小组就组成了,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开始交流、讨论、思考、计算。

三、合作交流,优化意识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阶段后,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加简单快捷,带着比较和竞争的心态,每组学生都非常认真地计算搭配总数。在巡查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标示做的好,但是計算起来却是颠三倒四,毫无顺序可言。也有的学生丢三落四或者重复计数。从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忽略了搭配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排列顺序。

师:请各组派出代表上黑板板演,看一看那组速度最快?

板演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上下排列,上面表示衣服,下面表示裤子,上下连线,并分别写出了搭配的标号,最后写上总数。从中可以看出这组学生思路清晰,掌握要领,计算准确。还有的学生虽然答案写对了,但是从板演中可以看到,衣服裤子排列混乱,分类不明确,导致计算起来费时又费力。

师:刚才的板演过程中,各组同学要仔细观察,对比一下,想一想为什么你的计算错了,错在哪里?(计算有错的小组成员相互窃窃私语。)

生1:我重复计算了,这是因为我的排列有问题。

生2:我遗漏了。最后一件衣服忘了和第三条裤子搭配。

师(总结):无论我们采用哪一种标示,我们首先要解决顺序问题,其实可以有两种想法:一种从上衣出发,另一种从裤子出发。(有顺序地板书),搭配时,先选定一件上衣,再用这件上衣与不同的下装搭配后,再换一件上衣与不同的下装搭配,而不同的下装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就叫有序,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搭配问题。

而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发现了上衣件数、下装条数和搭配种类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搭配规律就是研究“几个几”,用乘法来计算。

四、回归生活,拓展空间

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当中搭配问题的实例信手拈来,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档,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把学生对数学产生的趣味性延续到生活当中,从解决生活的具体问题中深化数学意识,锻炼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搭配以及搭配规律后,教师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迁移”到课堂中,如吃喝中的问题,通过幻灯片展示两类食物,一类是饮品包括可乐和果汁,一类是甜点包括蛋糕、面包和青草沙拉。饮料和甜点只能各选一种,究竟有多少种选择方法呀?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了跨越这种模仿的知识层面,教师开始不断增加饮品的数量或甜点种类,使得学生从不断拓展的问题中利用搭配规律轻松解决问题。又如关于亚洲杯足球赛或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那么,其中有你最喜爱的一支球队,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这些与从现实中提炼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数学视野更加广阔,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是学习数学真正的快乐所在。

4.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篇四

沙镇中心校 主备人:德胜

一、单元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本单元共有三个例题,例1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是直线植树中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例3是封闭曲线上植树问题。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本部分知识时重点就是借助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图画方法和“一一对应” “化繁为简”的思想解方法决问题。

四、教学措施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 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 m、35 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

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1)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建议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 题:植树问题

课 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郭晓雪 目标确定的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学生在旧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已学过。对间隔、间隔长度已不陌生,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学习目标

1.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等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体会化复杂为简单的数学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出示谜语,学生猜出答案是手。

师:看大屏幕的手你从中发现了哪个数字?(生:5)

师:老师也发现了一个数字是4,你知道它指的的什么吗? 生:手指缝。。

师:对,是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

像手指缝一样一共有四个间隔,我们可以把这个间隔的多少叫做间隔数。师: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间隔。课件出示路灯,楼梯,生再次认识间隔。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间隔?

师: 树与树之间也有间隔,这节棵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知道3月12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在植树,所以说,植树节时我们都应该植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植树问题情景1)

师出示完整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请生读题目一遍,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问题?(问题、单位、条件、关键词)师: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算法。(学情预设:100÷5=20)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会得到20棵。(请一位学生说说理由,允许争论)答案对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怎么办?(验证)对,验证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请看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从以下几点理解题意 ⑴什么是“一边植树”?

⑵能解释一下“两端要种”吗?(板书:两端都要种)追问:与“两边要种”意思一样么?

⑶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两棵树之间的一段距离,我们也可以看作一个间隔。

2、猜想。

师:如果这条路的一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请你口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你们都是怎么想得?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画图)

3、教授例题1

(1)化繁为简

师:(课件演示)请看,“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10米 师:一共要种多少米?

(2)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并解答。

师追问:间隔长度是几米?有几段间隔?种了几棵数?间隔段数只有2段,为什么可以种3棵树呢?

师: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了,但可以从简单例子入手,看看间隔的段数和棵数到底又会什么关系。

(3)举例验证。

师:一个事例还不能说明植树问题的规律,现在我们来看看在20米,25米的路上植树符不符合这一规律呢?

(4)议一议,说一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5)小组汇报,引导发现规律。

师小结:同学们都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 2 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即“间隔数+1=棵数”

(板书:棵数=间隔数+1)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猜测正确吗? 尝试例1:(回到情景1中的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100÷5=20(段)20+1=21(棵)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梳理方法。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后成功解决的?

生:„„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例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应用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吧。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2)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3)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作业

1、练习册80,81页

六、板书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种树 棵树= 间隔数+1 总长=间隔数×间距

6.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六

(共5题;

共5分)1.(1分)有一根钢管,要锯成16小段,需要锯_______次. 2.(1分)把一根长粗细均匀的木料横截成四段,用时4.8分钟,如果横截成5段,一共用时_______分钟。

3.(1分)60名同学排成两列,前后相邻的两名同学相隔1米,每列队伍长_______米。

4.(1分)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竖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_______米? 5.(1分)把一根木料截成4段用了12分钟,如果每截下1段的时间相同,那么把另外一根同样的木料截成8段需要_______分钟。

二、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共5题;

共10分)6.(2分)一条输电线路有61根电线杆,相邻两根电线杆间的距离都是50m。现在只需41根电线杆(两端的电线杆不动)。调整之后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应为()m。

A.60     B.75     C.90     7.(2分)在半径是1.5米的圆形喷水池边上每隔62.8厘米放一盆花,一共可以放()盆花。

A.14     B.15     C.16     8.(2分)把一段木头锯成3段要12分钟,锯成5段要()分钟。

A.24     B.30     C.40     D.50     9.(2分)圆形花坛的一周长120米。如果沿着这一周每隔10米装一盏灯,共需要()盏灯。

A.11     B.12     C.13     D.10     10.(2分)在封闭图形中,植树棵树()间隔数。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三、判断。

(共5题;

共10分)11.(2分)把一根木棍裁成3段需6分钟,裁成6段需12分钟。

12.(2分)小云从一楼到二楼用了8秒,照这样的速度,他从一楼走到五楼要用40秒. 13.(2分)把一根12米长的木料每3米锯成一段,需要锯4次。

14.(2分)大运会期间,地铁1号线每5分种发一辆车,从第一辆车开出算起,1小时内最多开出13辆车. 15.(2分)明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明明排第9,从后数明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13人.(判断对错)四、你能给下列问题选出正确答案吗?(共3题;

共15分)16.(5分)一列火车上午8:30从甲地开出,每分钟行1200米。开出60米遇到第一根电线杆,以后每隔60米遇到一根电线杆,当遇到第600根电线杆时是什么时间? 17.(5分)爸爸从一楼上到二楼需要9秒,照这样计算,爸爸从一楼上到五楼共需要多少秒? 18.(5分)在学校门前小路的两旁,每隔5.8米放一盆菊花(两端都放),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20盆。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五、解决问题(共8题;

共40分)19.(5分)在一段公路上,学生每隔一定的距离植一棵树,共10棵(如图),这些树由卡车运来,卸到一处,卡车在哪里卸车才使学生们搬树的距离总和最小. 20.(5分)同学们做课间操,随着体育老师一声令下:“前排两臂侧平举,后排两臂前平举,向前看齐!”同学们迅速站得整整齐齐!左右两端的同学相隔28.8米,又知相邻两个同学之间都是1.8米,操场上做课间操的同学站成了多少列? 21.(5分)6个苹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每隔一米拴一个.现在吃掉了一个苹果,要求还用这根绳子,仍然是每隔一米拴一个苹果,绳子不许剩,应该怎么拴呢? 22.(5分)园林工人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种一棵,500米的路(两端都种)能种多少棵? 23.(5分)体育老师在正方形的场地四周共放了36个足球,已知四个顶点都放了1个足球,且每边上足球的个数相同。求这个场地每边放足球的个数。

24.(5分)在一条山路一侧从头到尾安装发电大风车,共安装86个,这山路全长1700米。每两个大风车之间相隔多少米? 25.(5分)两座村庄之间有一条马路,路长1120 米,每隔 4 米栽一棵白杨树,共能栽多少棵白杨树? 26.(5分)同学们用小红花排成了一个四层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12朵,共有红花多少朵? 参考答案 一、填空并不难,全对不简单。

(共5题;

共5分)1-1、2-1、3-1、4-1、5-1、二、脑筋转转转,答案全发现。

(共5题;

共10分)6-1、7-1、8-1、9-1、10-1、三、判断。

(共5题;

共10分)11-1、12-1、13-1、14-1、15-1、四、你能给下列问题选出正确答案吗?(共3题;

共15分)16-1、17-1、18-1、五、解决问题(共8题;

7.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8.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人教版;数学广角;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4-02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独立编写“数学广角”单元,其宗旨是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比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理念。

“数学广角”作为一个陌生而又精致的小单元,其内容与编排的新颖性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失当,将“数学广角”当成“综合实践课”来上,拔高要求;教学方法失当,采用灌输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完全忽略《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过度追求生活化,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中是紧密相关的”这一思想的影响,重于在生活中找原型,淡化了数学建模的构建;又如,《课标》规定“数学广角”单元内容只作思维训练课,不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范畴,最多是放在评价试卷的最后“数学思考”里面作为附加题进行评估,由于这个原因,在常规课上,“数学广角”渐渐淡出了较多教师的视线,成为遗忘的角落。

2 人教版“数学广角”的编排思维方式

人教版“数学广角”教学单元编排及渗透数学思想如表一所示:

表1 人教版教材中“数学广角”教学单元及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数学广角”的教学的建议

3.1 正确把握教材,找准目标定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基于教学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要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在老师指导下,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数学广角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只有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正确把握教材,找准目标定位,才能防止把数学广角当作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数学广角需要更多的,有计划的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3.2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自身,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德西(E.L.Deci)认为,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能力感和自我决定感。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增强内部动机,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而充实感和满足感将再次作用于学生自身,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内部动机,由此达到良性循环。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中,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觉得值得学习,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让学生觉得知识不是外来的,而是自身探究的结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数学广角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才有可能会要学、肯学,而且学的也会比较好。

3.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动脑发言,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当然,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能做什么呢?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指出:为了增加个体的某个行为出现的次数,我们给予某个愉快的刺激或者取消个体某个不喜欢的刺激。

同理,教师要在学生认真完成预习工作,上课积极动脑发言,回家认真复习完成作业等时候,也应及时给予赞许,或发小红花,或当众表扬,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RobertE.Slavin.EducationalPsychologyTheory&Pactic[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3] 王本陸.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 张雪洁.优化教学提高质量——对“数学广角”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5]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韩斌.数学广角:在匠心独运中凸现数学思想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

[8] 周晓林.《数学广角》内容解读及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9)上.

[9] 葛敏辉.解读教材找准抓手提高效益——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广角”的内容解读与思考[J].小学数学参考,2007,(26).

[10] 李军.对提高“数学广角”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9,(31).

[11] 王永春.“数学广角”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11).

9.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九

茶问题》教案

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红红是一名四年级学生,放学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打扫客厅、烧壶热水,说说吧,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两件事呢?

学生发言:1.先扫后烧水25分

2.先烧水后扫25分

3.边烧水边扫15分(出示)

做两件事有3种方案,如果是你你选哪一种?

其实啊,合理安排时间可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沏茶问题,好吗?(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简单的生活实例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问题转化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想办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是学生对本课题的一个解读:合理安排时间。学生通过帮助红红,发现其实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管是几件事情,可以合并在一起的事情就同时做,且保证这几件事情互不影响,这样能够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从一个例子中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合理优化的理念,对后面的课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引言:同学们,爱迪生曾经说过(出示):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安排时间。

2、沏茶问题

又是一个星期天,小明家来客人了(出示),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小明要沏茶、妈妈在陪客人聊天、李阿姨来家做客、小明想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看一看,小明沏茶做了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出示)指名学生说说

①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小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们一起设计沏茶方案,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好吗?(可用序号标出)

②在练习纸上独立设计出沏茶的过程,环节间可借助箭头连接,并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独立设计后,同桌交流合作,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8+1=11(分钟)

你想知道小明是怎样设计的吗?(如果学生没有这方案出示)

方案c:小明一件完成再做下一件事,会用多长时间?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8+1+2+1=14(分钟)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

合理安排就是节省时间,考虑做哪件事的时候有空闲,在空闲的时间里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就要同时做,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节省时间。

3、延伸扩展

①简介流程图:表达做事情顺序的图示叫做“流程图”,横向图表示先后完成顺序,而纵向图表示同时完成。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所用时间,还可以很快知道节省了多少时间。(投影规范书写格式)

②今天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数学源于生活,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刚才我们所讲的“沏茶问题”取自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双法”之一“统筹法”,如果大家想继续了解有关华罗庚爷爷的生平和研究成果,可以上网收集查阅。(显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第2题。

小红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休息,小红在休息之前要做这些事:(出示图表后,理解水变温的意思),应如何安排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展示几名学生的流程图,生评议。(显示结果)

找被子倒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

量体温5分钟

找感冒药1分钟

+6=7分钟

单独完成需要几分钟?看经过我们合理安排顺序,比单独完成节省了几分钟?这样小红就可以尽快的休息了。

2、小芳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做这些事情:(出示)

A:关闭电视、电灯等电器1分钟,B:写作业30分钟,c:看电视15分钟,D:泡脚5分钟,E:洗漱5分钟,F:喝奶3分钟。

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要用几钟?(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画出简单的流程图)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下面的事可以同时做吗?、晨炼时,军军边跑步边背英语单词。

(2)、晨晨,边写作业边看电视。

、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小明为了节省时间,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同时做的,合理安排了就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安排不合理就事倍功半。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生2:我们知道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省时间。

生3:我们要珍惜时间。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您共勉():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五、作业:回家帮助妈妈做家务,用到合理安排时间的知识。

10.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四课时《对策问题》。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堂课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模式。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感受数学、运用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教具、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万马奔腾的画面,指出:2000多年前,当时齐国的人们很喜欢一种活动,就是——赛马。今天我们的课就要从战国时期的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说起。

二、提出问题,研究策略

1、走进故事,参与活动

以《田忌赛马》的故事提出问题,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播放故事梗概)

问: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输呢?(因为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些)

假如你是田忌的军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 学生思考,将方法填在表格中。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第二场 中等马

第三场 下等马

2、田忌在整体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应用了策略以弱胜强,除了这种策略,田忌还有哪些应对方法?分别是什么?结果怎样?小组合作完成田忌的应对策略表。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获胜方

齐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

田忌

田忌

田忌

田忌

田忌

应对的方法共有六种,其中只有一种是获胜的方法: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场,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连赢两场,取得胜利。(板书)

这种方法就是大军事家孙膑所采用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对策。

3、全班交流讨论,用什么办法才能又快又没有重复和遗漏?

4、模拟比赛,反思对策

我真的不服气,齐王的马明明比田忌的马整体好得多,为什么又输了呢?我们来当齐王的谋士,怎样做才能让齐王百战百胜?

学生认识了对策以后,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齐王输了有点不服气,想再和田忌赛一场,左边的同学当齐王,右边的同学当田忌,咱们再来一次模拟比赛,好吗?

三、巧设练习,学以致用

1、四(1)班和四(2)班进行拍球比赛,下面是对方队员的资料:

四(1)班代表队

四(2)班代表队 小强230下/分

小刚200下/分 小明180下/分

小华165下/分 小虎155下/分

小平140下/分

比赛规则是三局两胜,如果通过抽签,四(1)班先出场,那么四(2)班有没有机会取胜,四(2)班应该怎样对阵?

2、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到对策?

四、知识拓展,应用提高

对策不是一个具体的计谋,只要是对抗性活动中,竞争双方取胜的有效方法,就是对策。对策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田忌赛马这种对策,还有别的不同的对策。想不想和老师玩一个游戏? 游戏说明:10颗棋子,两人轮流取,每次只能取一个或两个,谁取到最后一颗,谁就获胜。请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游戏。通过游戏练习,学生就会明白,不同的规则,要有不同的策略,规则是活的,策略也是活的。

五、总结提炼,交流评价

1、让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想想这节课的表现,给自己和同伴做个评价:在评价表中画出表情,再请周围的同学给自己一个评价。

六、板书设计:

对策问题

齐王

田忌

获胜方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2:1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田忌获胜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齐王先出)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引发兴趣;组织活动、引导探索;归纳总结、巩固扩展。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的一开始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我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这个课前导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的进入了探索中。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索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如田忌赛马的故事中,田忌是怎样在整体不如对手的情况下胜利的,除了这个田忌还有哪些应对方法时,第一次操作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在全班交流、汇报以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排才能既不重复也不漏掉”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充分体现数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数学思想。再如,分析完田忌胜利的原因后,又在此基础上提高,齐王怎样才能百战百胜?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我本人也作为学习的伙伴投入到讨论之中,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活动交往,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1.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十一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12.数学广角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二

一、强化体验———感悟数学思想

依据数学思想方法的逐步渗透原则, 将学生熟知的实例呈现出来, 让数学思想产生于学生的真实体验。在数学广角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体验, 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思想。

如, 教学“广角:排列组合”时, 刚一出示例子, 就有学生看出两件上衣搭配三件下装有6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一脸茫然, 不知所措。这时, 笔者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让他们摆一摆图片, 在摆的过程中数出搭配方法;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让他们连一连线;对能力较强的学生, 启发他们想一想、算一算。这样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平等地参与实践活动,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思考、选择策略, 进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二、情境激活———沉淀数学思想

在数学广角教学中, 思想方法目标的落实上要遵循逐步渗透的原则, 不能激进求速成, 渗透的理想境界是“润物细无声”。为此, 在教学中, 笔者创设了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各种情境, 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 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氛围下, 笔者适时启发引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领悟, 进而解决数学问题。

反思以往的教学, 正是因为我们不重视在创设有效情境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导致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手段单一与薄弱。放眼长远,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缺失, 学生只习惯套用公式或模仿例题来解题, 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那只能是越学越吃力, 最后甚至厌学。

如, 在执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 由于集合的思想方法比较抽象, 学生只能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 逐步感悟。为此, 在教学中, 笔者先后设计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两对父子数人数的情境, 根据统计表画一画韦恩图的活动, 依据韦恩图想一想怎样列式解答等。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 使得学生能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感悟集合的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激活数学思想

众所周知, 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模仿形成阶段、初步应用阶段、自觉应用阶段。数学广角的价值取向不是学生会解多少题, 而是重在追求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再发明再创造的过程, 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增强。教学中, 教师可以巧设各类练习, 旨在一次次地用数学思想“敲打”学生, 让学生在反复“敲打”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不断积累感悟和明朗思想, 直至形成主动应用的意识。

如,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中, 设计了在周长50 米的圆形草坪外每2 米摆放一盆花, 一共可放多少盆花?让学生在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目标多元,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意识。

总之, 在数学广角教学研究实践中, 笔者突出了“关注学情, 顺学而导, 磨中思变, 以悟领磨, 质疑引思, 提升素养”的理念, 达成了以教学体验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宗旨, 并不断审视教学现状、反思解惑, 在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创新改进中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下一篇:童年可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