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2024-10-07

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共10篇)

1.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篇一

abcc式的词语有哪些词语

傲骨嶙嶙 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白雪皑皑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板上钉钉 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

波光粼粼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不过尔尔 尔(前):如此,这样;尔(后):通“耳”,罢了。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不甚了了 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此恨绵绵 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这种遗恨缠绕心头,永远不能逝去。

大才槃槃 槃槃:形容大的样子。指有大才干的人。

大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大名鼎鼎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得意洋洋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颠毛种种 指衰老。

风尘碌碌 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

风尘仆仆 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风度翩翩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风雨凄凄 凄凄:寒冷。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福寿绵绵 福多寿高。是祝颂之辞。

俯仰唯唯 唯唯:答应的声音。点头答应。比喻谦卑地应付。

顾虑重重 重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顾虑。形容顾虑极多,难于放手行事。

瓜瓞绵绵 瓞: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含情脉脉 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对意中人稍带娇羞但又无限关切的表情。

鸿飞冥冥 冥冥:遥空。大雁飞向远空。比喻远走避祸。

虎视眈眈 眈眈: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饥肠辘辘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吉祥止止 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剑戟森森 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

两手空空 形容人手头很紧,一个钱也没有。

妙手空空 指小偷,也形容手中一无所有。

磨刀霍霍 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目光炯炯 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其势汹汹 汹汹:形容水声大,引伸为声势大。形容来势凶猛。

气喘吁吁 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势汹汹 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气息奄奄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千里迢迢 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群雌粥粥 原形容鸟儿相和而鸣。后形容在场的妇女众多,声音嘈杂。

人才济济 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人心惶惶 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人言藉藉 籍籍:纷乱的样子。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哪里都流传着。多用在说有关人家名誉的事。

人言啧啧 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杀气腾腾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杀人的凶狠气势。

神采奕奕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生机勃勃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生气勃勃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死气沉沉 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

逃之夭夭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天下汹汹 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

铁中铮铮 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童山濯濯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万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威风凛凛 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温情脉脉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饱含温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

文质彬彬 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无所事事 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喜气洋洋 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想入非非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小心翼翼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信誓旦旦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兴致勃勃 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羞人答答 答答:害羞的样子。形容自己感觉难为情。

血迹斑斑 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

血债累累 血债:未报的杀人深仇;累累:形容很多。指杀人很多,罪恶极大。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言之凿凿 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野心勃勃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非常大。

衣冠楚楚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意气扬扬 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庸中佼佼 佼佼:美好。指平常人中特别出众的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中心摇摇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形容心神恍惚,难以自持。

忠心耿耿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众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白发苍苍 苍苍:灰白色。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

波光鳞鳞 形容波光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

薄暮冥冥 傍晚时天气昏暗。

长夜漫漫 漫漫:无边际的样子。漫长的黑夜无边无际。多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

大才盘盘 盘盘:形容大的样子。指有大才干的人。

谠论侃侃 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得意扬扬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钉头磷磷 建筑物上一颗颗的钉头光彩耀眼。

独行踽踽 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

躲躲闪闪 躲避闪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亦形容遮遮盖盖,支支吾吾,不坦率,不直爽。

丰度翩翩 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负债累累 形容负债甚多。

怪事咄咄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

关情脉脉 关情:关切的情怀。脉脉:情意深长。形容眼神中表露的意味深长的绵绵情怀。亦作“脉脉含情”。

好善恶恶 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虎视耽耽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形容徒费唇舌。

昏昏沉沉 形容人神志不清的样子。

混混噩噩 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混混沌沌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浑浑沌沌 混杂、不分明的样子,也指糊涂无知的样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行色匆匆 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忙忙的样子。

行色怱怱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忙忙的样子。同“行色匆匆”。

兢兢干干 指敬慎自强。

空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样子。比喻并无真才实学。

苦海茫茫 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

来势汹汹 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泪眼汪汪 汪汪:满眼泪水的样子。两眼充满泪水。

聊复尔尔 姑且如此而已。同“聊复尔耳”。

路远迢迢 形容路途遥远。

暮气沉沉 暮气:黄昏时的烟霭;沉沉:低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万里迢迢 形容路程很遥远。

怒气冲冲 盛怒的样子。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情意绵绵 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秋波盈盈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秋水盈盈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同“秋波盈盈”。

热气腾腾 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同“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心皇皇 见“人心惶惶”。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人言籍籍 指人们议论纷纷。

瘦骨嶙嶙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书空咄咄 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声朗朗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桃之夭夭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天理昭昭 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天网恢恢 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作恶必受到惩罚。

铁板钉钉 ①犹言硬碰硬。比喻说话办事坚决、干脆。②比喻已成定论。

文质斌斌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心旌摇摇 心神不定,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随风飘摇一样。

心事重重 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兄弟怡怡 兄弟和悦相亲的样子。

雄心勃勃 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

血泪斑斑 血与泪俱在实证物。

言笑晏晏 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杨柳依依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息奄奄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

仪表堂堂 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议论纷纷 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意气洋洋 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同“意气扬扬”。

英姿勃勃 英俊而富有朝气的样子。

佣中佼佼 指在平凡之人中才能较为特出。

庸中皦皦 犹言出类拔萃。常人中显得才能特出者。同“庸中佼佼”。

忧心悄悄 忧虑不安的样子。

余子碌碌 余子:其他的人。指其他人平庸无能,表示对别人的轻视。

众口嗷嗷 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2.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篇二

一、影响聋生学习词语的主要因素

1. 积累生活经验对聋生学习词语至关重要

生活接触面广的聋生不但词汇丰富, 而且运用也较为准确。聋生对那些与生活较近、重复率较高的词语, 不仅能快速记住, 还能够准确运用。

2. 早期接受语言训练, 对聋生学习词语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就接受了语言训练的聋生的词汇量明显比未接受语言训练的聋生要大。可见早期接受语言训练, 不仅有助于聋生语感的培养, 还有助于使聋生养成口语识记的习惯。因为口语识记的效果要好于手语识记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当鼓励聋生学会用口语。

3. 正确理解字词义, 是聋生积累词语的关键因素

如果聋生对词义理解得不准确, 就会直接导致其对词语运用得不恰当。聋生容易曲解词语的含义。例如, “马上”会理解成“马背的上面”, “怒放”, 会理解成“生气地放着”。

二、促进聋生学习词语的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对聋生识记字词、理解字词、运用字词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这样, 才能有效地扩大聋生的词汇量。

1. 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 给聋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如果能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班级、课堂等多种渠道, 开展各种活动, 扩展聋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聋生的情感体验, 就能有效地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抓住课内外一切有利的时机, 丰富聋生的生活, 从而提高聋生的词汇量。如教师可采取“晨训”、“一日一句”、“一日一段”、“手抄报”、“故事会”等形式丰富聋生的生活。这些内容丰富的活动, 符合聋生的实际需要, 会激发聋生对积累词语的兴趣。教师在课内外开展的娱乐活动中, 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丰富聋生的情感体验, 让聋生在游戏、观察、实验等活动中巩固学习内容。这样, 聋生才对学习内容记得牢。

2. 抓好早期语言康复教育, 培养聋生口语识记的习惯

教师要在聋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就开始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 让家长重视并抓好聋生的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教师应尽量帮助聋生学习口语, 即使聋生说得不清楚, 也要鼓励聋生多用口语, 使之成为聋生提高词语识记效果的重要途径。

3. 遵循聋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

教师对聋生识记词语、理解词语、应用词语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强化训练, 训练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手段要形式多样。针对聋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教师要反复强化。而针对词义的理解, 教师可要求聋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学习, 以增强聋生的识记效果。

(1) 调动聋生的各种感官参与, 使其直接感知, 从而理解词义, 学会运用。如“冷”、“热”两个字, 教师可以用冷热两杯水, 先让聋生用眼睛观察, 然后用手去摸, 感知冷热的差异, 最后让聋生各喝一口, 并要求其把具体的感觉与相应的字词联系起来。这样, 聋生对词语的识记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2) 引导聋生学会辨析词语。聋生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本义, 还要弄懂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如“打”字, “打毛衣”可作“织”解;有关颜色的词语, 教师可以将常用颜色的词语集中起来让聋生辨析, 聋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更为准确, 记忆就能加深, 运用才能自如。

3.声音的词语有哪些 篇三

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是指声音高亢嘹亮。

戛然而止:是指声音突然终止。

剑头一吷: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是指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敲金击石: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演奏钟磬等乐器。也是指声音铿锵。

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是指声音悲切。

下气怡声:下气:表现恭顺:怡声:声音和悦。是指声音柔和,表现恭顺。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是指声音响亮,好像能够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怡声下气:怡声:声音和悦;下气:表现恭顺。是指声音柔和,表现恭顺。

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沸天震地:是指声音极其喧腾。

鬼哭神号:①是指哭叫悲惨凄厉。②是指声音大而杂乱,让人惊恐。

撼天震地: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是指声音或气势极大。

狼嗥鬼叫:是指声音凄厉。

裂石穿云:震开山石,透过云霄。是指声音高亢嘹亮。

鸮啼鬼啸:像鸮鸟啼叫、怨鬼呼号。是指声音凄厉幽怨。

如雷灌耳:亦作“如雷贯耳”。①是指声音大(多指语音)。②是指人的名声很大。

瓮声瓮气:是指声音粗大低沉。

杳不可闻:再也听不到。是指声音断绝。

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是指声音或气势极大。

铿锵有力:〖解释〗是指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天震地骇:〖解释〗震:震动。震动了天地。是指声音或气势极大。有时是指事件、场面让人惊骇。

4.有两个颜色的词语 篇四

黄金时代 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白黑颠倒 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青黄不接 青:田时的青苗;黄:成熟的谷物。旧粮已经吃完,新粮尚未接上。也比喻人才或物力前后接不上。

丹青之信:丹:红色;信:确实。红黑二色是不变的颜色。比喻事情已经明了,不可改变。

花花绿绿:形容颜色艳丽纷繁。

红白喜事: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5.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篇五

1. 狮子与老虎

英汉语言中对同一语义的表达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在汉语中用“虎”的词语,英语中多用“狮子”代替。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lion-hearted(勇敢的),make a lion’s meal of(狼吞虎咽),twist the lion’s tail(摸老虎屁股),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as brave/bold as a lion(威猛如虎),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

2.“牛文化”与“马文化”

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主要靠牛耕地拉犁,对牛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牛在中国文化中是正面形象。而英语国家把牛看作“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 in a china shop(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由于生产方式不同,英语文化中“马”被认为是“任劳任怨”的“劳作者”,因此,在表达同一语义时,汉语的“牛”往往和英语的“horse”相对应,如汉语的“吹牛”与英语的“talk horse”相对,汉语的“牛饮”在英语中则是“drink like a horse”,汉语说“老黄牛”而英语说“work like a horse”,形容人健壮时,中国人说“健壮如牛”,而英语中却不用牛(ox),而用“as strong as a horse”,“风马牛不相及”的英语是“a horse of another color”,而“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则英译为“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idrink.”,等等。英汉语言在“牛文化”与“马文化”的表达上可谓“殊途同归”。

3. 狗与猫

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特权”,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Two dogs will kill a lion.(众志成城)等。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lackey)、“狗患子”(son of a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等。

与狗相比,中国人较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带有亲昵的成分;而英语文化里的“猫”常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与猫有关的用法多为中性或略带贬义,如:as weak as a cat(身体非常虚弱),The scalded cat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a cat on hot bricks(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意思相近),an old cat指脾气坏的老太婆,copycat指盲目的模仿者,play cat and mouse(对某人时好时坏,忽冷忽热),等等。

4. 其它四足动物

对于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猪的贪婪(greedy),乌龟的迟缓(slow),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词汇内涵基本相同。但在老鼠、狼、骡子的习性上,英汉语的文化内涵则大相径庭。汉语中用“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英语国家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wolf”让英美人常常联想到“色狼”,而中国人想到的是“豺狼”。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野蛮、凶残”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则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另外,bear(熊)在英语口语中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他是个数学天才)。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汉语中还很多动物词语在英语里不能用具体动物词语表达。例如:“画蛇添足”(gild the lily)、“呆若木鸡”(dumb stuck)、“拍马屁”(lick sb’s boots)、“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s skin)等。反之,英语里也有很多动物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体动物词语表达,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给猴看),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6.描写悲伤心情的词语有 篇六

解释:1.不愉快的样子——《猫》,失意的样子。2.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出处: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切

解释: 凄凉悲切

出处:寒蝉凄切。——宋· 柳永《雨霖铃》词

悲伤

解释:哀痛忧伤之意,(形)伤心难过,侧重于因心情不好而伤感。

示例:悲伤的思绪

悲惨

解释:悲苦凄惨。

出处:三国 魏明帝 《长歌行》:“徒然喟有和,悲惨伤人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礼》云‘忌日不乐’,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必能悲惨自居,何限於深藏也。”

悲戚

解释:悲伤哀伤

出处:亦作“ 悲戚 ”。亦作“ 悲慽 ”。哀痛忧伤。《后汉书·冯异传》:“自 伯升 之败, 光武 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夫人常顺听,不悲戚。” 明 徐元 《八义记·报复团圆》:“娘在冷宫中悲慽,父在山中怨忆。”《再生缘》第十回:“望祈珍重休悲戚,见影如同见 丽君 。”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 盈盈 从外走进,捧着 孙美人 的琵琶,满脸的悲戚。”

悲痛

解释:悲伤哀痛

示例:因为他的爱畜死了而感到悲痛

悲切

解释:非常悲痛

出处:《前汉书平话》卷中:“﹝ 戚夫人 ﹞思:我儿 如意 赵王 ,怎知我苦!正恨太后之间,忽闻雁声悲切。” 梁斌 《红旗谱》一:“﹝ 严老祥 ﹞听孩子们哭得实在悲切,又一步一步走进小屋。”

悲叹

解释:悲哀叹息

示例:向导边走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悲观

解释: 对世事所怀消极的看法。相对乐观而言。今也指失望

示例: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悲悯

解释:哀伤而同情

示例:真正的仁爱不是对好众生的慈爱,而是对恶众生的悲悯

哀叹

解释:呜咽地悲叹;出声地悲泣;哀泣

出处:战国 宋玉 《神女赋》:“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后汉书·袁绍传》:“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 老舍《骆驼祥子》十二:“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哀愁

解释:悲哀忧愁

出处: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电灯自然是辉煌着,但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来袭击我的心。”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一:“﹝她﹞把一种同情的怜悯和自己身世的哀愁混合在一起。”

哀怨

解释: 悲伤而含怨恨,通常当人受到打击或者遇到很难过的事时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示例: 哀怨的.笛声倾诉内心的哀怨。

郁闷

解释:1、 愁眉不展的性质或状态;不高兴2、迟钝和无兴趣状态;3、无聊的状态;4、不明原因的不愿意面对现实的种心理反应 5、对某件事很不满,后者不能够自然的接受。

示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快与我等拆了面前短壁,拦着十分郁闷。” 沈从文《边城》十九:“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

愁苦

解释:忧愁苦闷。关于心理方面 。

出处:《楚辞·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焦虑

解释: (心情)焦愁忧虑(对于她的学习成绩大为焦虑)

示例:心情焦虑。

顾虑重重

解释:重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顾虑。形容顾虑极多,难于放手行事。

示例:我对是否接受那份工作顾虑重重。

坐立不安

解释: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惴惴不安

解释: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出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忧心忡忡

解释: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形容心情悲伤的句子

1、有点落寞,我不懂该怎么说,让它在无声中逝去,我走了,其实它没有来过,只是夜晚心异常柔软。

2、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3、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4、我的脑子好似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思绪,从自己决定放弃那一刻,不会再想任何关于你的一切。

5、你是我小心维护的梦,却无法靠近的光芒。

6、处在这不悲不喜的状态,笑,却无头绪,伤,已不在悲,自我的微笑是心灵的静化剂,安静在自我里。

7、窗外雨在下,一颗挨着一颗,我的泪水也蓬勃了,如窗外那断了线的雨珠。

8、当我流着泪向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感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9、如果我从没遇见你,如果我从没爱上你,如果我一开始没坚信,也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自己。

10、如果爱不曾来过,如果梦不曾碎过,如果心不曾疼过,那么我,是否还是你认识的我?

7.浅议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七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语,英译汉,译法

词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词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现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 对英汉词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1 英汉词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在翻译时把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经过归纳总结认为, 英汉词语所反映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存环境的差异

词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breakfast根据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的解释, 它是指一天中的第一餐饭特别指 (而不止是指) “早饭”, the first meal of the day esp.when taken in the morning.可见下例中夕阳西下才吃的“breakfast”与其翻译为早餐不如翻译为第一餐饭。

It was late afternoon when I awoke;the sun was beginning to move down in the west.I sat up and reached for cigarette.The bedroom door was closed, but I could hear music from the radio.I lit the cigarette and went into the bathroom.When I came out, she was waiting for me with a tray in her hand.

“Get back into bed, ”she said.

“I have work to do.”

“Get back into bed and eat your breakfast, ”she said firmly.“You are not working today.You have to allow your energy particles to regroup.”

——Harold Robbins:Dreams Die First

NEL Book, pp222-3

(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词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欢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得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 信仰方面

除了生活习惯外, 不同的文化信仰、价值和态度体系也千差万别。这些观念上的差异, 直接间接地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上表现出来, 成为翻译的难题。信仰可以分为经验信仰、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经验信仰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获得, 因而受到地域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据说法国男孩能轻易列举十余种葡萄酒的名称, 美国衣阿华州农场上的男孩可以用十来个不同的词称犁。文化焦点 (cultural focus) 差异往往会使翻译时一方出现词穷。例如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中的“叔叔”一词就很难贴切地翻译成英语。要么用欠译法 (undertranslation) 翻译成“uncle”要么用描述法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翻译成“uncle on the father's side and younger than father”。无论用哪种方式似乎都只能勉强达意。相对而言, 文化对经验信仰的影响远不如对信息信仰和推论信仰的影响深远。信息信仰的影响形成于外界, 舆论、书报、杂志、电视电影等新闻媒介的影响。例如有一些人偏信某家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另一些人信奉《圣经》。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4) 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归纳, 重暗示;西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同。

a.西方人重形式论证, 崇尚个体思维重分析

西方人的哲学强调主客体对立, 物我分明。如希腊人认为“人谓万物尺度”。所以西方人重个体思维, 表现在语言之中, 重形合不求全面周到, 但求结构严谨。

b.汉民族重悟性, 重整体抽象, 重综合

汉语重悟性即凭借着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 根据主观的直觉从逻辑及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 因此语言简约而模糊。意合是汉语重悟性的突出表现, 即在语言中可以出现省略而意义相连, 脉络清楚。形散而神聚的句子比比皆是。在语言上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正反映了英汉民族与文化思维特征。

2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通概念”, 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Nidar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或“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 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中心要义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 忠实反映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 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 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 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 而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 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2]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陈忠诚, 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文化观念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72-175.

8.形容冬天的词语有什么 篇八

解释:.极为寒冷,严寒刺骨

出处: 晋 傅咸 《神泉赋》:“六合萧条,严霜凛冽。” 唐 李白 《大猎赋》:“若乃严冬惨切,寒气凛冽, 不周 来风, 玄冥 掌雪。

严寒

解释:极度寒冷

出处:汉 董仲舒 《雨雹对》:“其尤者,葶苈死于盛夏,款冬花于严寒。”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十:“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明 李贽 《答沉王》:“时犹严寒,未敢出户,未卜见期,谨以为复。”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在严寒的冬天, 朱暮堂 夫妇睡在丝棉被里还不够,加上从 上海 买来的 英国 制的纯羊毛的毯子。”

寒峭

解释:有变种曰“春寒料峭”,意为刚入春天,温度还比较低.

出处:宋 蒋捷 《解佩令》词:“梅花风悄,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赋鹤》:“暮秋光景冷潇潇,片帆飞顿惊寒峭。”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三章:“在那披挂着星斗的夜空下,有几堆火光,在寒峭的夜风里不停地摆动。”

寒风刺骨

解释: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示例:阳光充足,照在身上简直有小阳春的感觉,不像三九天日日寒风刺骨,吹得人不敢出门。

滴水成冰

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呵气成霜

解释:嘴巴里呼出来的气体马上就变成了霜。比喻天气异常寒冷。

寒气逼人

解释: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1回:“寒气逼人,毛骨俱悚,狂飙刮地,人马俱惊。”成语示例 李晓明《平原枪声》:“也分不清哪是泥像,哪是真人,阴森森的~。”近义 词 寒气袭人 寒气刺骨

天寒地坼

解释: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

天寒地冻

解释: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五回:“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

透骨奇寒

解释:骨头里都透着寒冷。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雪虐风饕

解释: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出处: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暖洋洋

解释:形容温暖舒适。

出处:《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东风二月暖洋洋, 江南到处蚕桑忙。”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在往日到了这种天气,比较富贵的世家如同曾家这样的门第,家里早举起了炕火,屋内暖洋洋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 梅佐贤几句话说得总经理心里暖洋洋的。”

阳光明媚

解释:阳光:太阳发出的光。明媚:美好,可爱。全译: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示例:今天阳光明媚,很适合郊游。

温和

解释:①(气候)不冷不热:昆明气候~,四季如春。

②(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 宋 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 中令 长子 守忠 ,温和多礼。” 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虽不嫺文翰,而吐属温和。” 老舍《二马》第五段三:“ 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和煦

解释:和畅;温暖的

出处:温暖。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而芬腴。” 唐 司空图 《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潜施和煦,则阖境皆苏;洞感神明,而乱根自剪。” 宋 解昉 《永遇乐·春情》词:“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 冰心 《樱花和友谊》:“天气晴明,和煦的东风吹着。”

明亮

解释:1. 发亮或发光2. 光线充足3. 含有闪耀强烈光亮

出处: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心念若我成道,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见,长三尺许,今犹明亮。”

灿烂

解释:形容光芒照得非常耀眼,夺目;也可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好。

9.表示想念的词语有哪些 篇九

魂牵梦萦

[hún qiān mèng yíng]

形容万分想念。

睹物思人

[dǔ wù sī rén]

睹:看;思:想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莼鲈之思

[chún lú zhī sī]

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落叶归根

[luò yè guī gēn]

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望穿秋水

[wàng chuān qiū shuǐ]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望眼欲穿

[wàng yǎn yù chuān]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朝思暮想

[zhāo sī mù xiǎng]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背井离乡

[bèi jǐng lí xiāng]

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

辗转反侧

[zhǎn zhuǎn fǎn cè]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想念或心事重重。

念念不忘

[niàn niàn bù wàng]

念念:时刻想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归心似箭

[guī xīn sì jiàn]

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白云亲舍

[bái yún qīn shè]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想念父母的话。

寒泉之思

[hán quán zhī sī]

指子女对母亲的想念之情。

故土难离

[gù tǔ nán lí]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一日三秋

[yī rì sān qiū]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想念殷切。

狐死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想念故乡。

牵肠挂肚

[qiān cháng guà dù]

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春树暮云

[chūn shù mù yún]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想念。

天末凉风

[tiān mò liáng fēng]

10.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篇十

颜色赋予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正如五颜六色的色彩一样丰富多彩, 大自然呈现的多种色泽美化了人类的生活, 同时也增加了思想的空间, 丰富了人类的语言。例如, 由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提议设计的国际奥委会会旗, 它是由洁白的底色和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的五色圆环组成的五环旗。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 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平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而这6种颜色 (包括白的底色) 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 它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志。在中西文化的语言中, 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 其含义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在解读颜色词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 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 因为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 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 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 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 这样, 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1]。下面就中西文化中颜色及词语的象征意义、文化差异、习惯用法和翻译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二、中西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西方文明一开始, 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因此, 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 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 所以更容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例如,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主要指鲜血 (blood) 颜色, 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 一旦鲜血流淌下来, 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 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和“流血”, 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 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 在中国文化中, 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在先秦, 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后来又与政治挂钩。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例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 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 因为烈日如火, 其色赤红。我们的祖先在祭祀祈祷的过程中, 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再以白色为例, 在人类初始阶段, 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 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的白昼使他们暴露无遗, 有一种随时都有被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 因而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忌讳。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 体现出某种心理功能[2]。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一些颜色及词语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一下对比。

1、红色 (red)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它也象征顺利和成功;它还象征美丽和漂亮。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是“火”、“血”的联想, 它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它又象征激进和暴力革命;它也象征危险和紧张;它还象征着放荡和淫秽。至于红色的褒义, 如red-letter day喜庆的日子, 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等, 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3]。据考证, 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

2、白色 (WHITE)

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与红色相反, 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西方文化中的白色 (WHITE) 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

3、黑色 (black)

古代黑色为天玄, 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 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 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 它象征邪恶、反动;它又表示犯罪、违法。西方文化中的黑色 (black) 是基本禁忌色, 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它象征邪恶、犯罪;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它还象征沮丧、愤怒。

4、其他颜色

黄色是在中国文化中的五方、五行、五色中处于中央的颜色, 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 它更代表权势、威严, 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 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 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西方文化中的黄色 (yellow) 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 (Judas) 所穿衣服的颜色, 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 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和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外, 主要表示卑鄙和胆怯[4]。

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重性, 它除了表示义侠正义外, 还表示野蛮、凶恶和低贱。西方文化中的绿色 (green) 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 是植物的生命色。它不仅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而且表示新鲜;但是它又表示幼稚、没有经验;它也象征妒忌。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 绿色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的这一意义都是一致的。

蓝色被看作是代表理智的色彩, 是充满梦幻的色彩, 始终保持清澈和浪漫的感觉, 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 人们看到蓝色时会感到开阔、博大、深远、平稳、冷静。蓝色也产生有寒冷、消极与肃穆的心理联想。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蓝色 (blue) 的象征意义稍多一些。它能象征高贵、高远、深沉、严厉;它又象征忧郁、沮丧;它也象征猥亵、下流;它还有突然迅速的意思[5]。蓝色的象征意义取决于它的明度:明度高的蓝色象征清新与宁静;明度低的蓝色象征庄重与崇高;明度极低的蓝色向往着孤独与悲伤。

三、中西文化中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 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 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6]。例如, 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 (blueMonday) , 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 所以, 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sky Lamp, 意思便是不合时宜的“没有用的台灯”。另外, 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 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其文化含义是“幸福”, 所以, 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 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 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 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 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 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的商人们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 大家都来分“红利”。员工的工作出色, 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马来西亚人认为绿色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和美好的象征, 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 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 象征新生和希望。

白色使人联想到纯洁、明快、纯真等。白色的圣诞节 (WhiteChristmas) 更使西方人欣喜若狂。而我国传统的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好夜景不知给中华儿女带来多少美好想象。英语中关于颜色的字词意义与我们反语的基本相同, 可说是大同小异。比如绿色, 新鲜、和平之意是共同的, 而遥远、安息、安全等却是汉语含义, 嫉妒这一意思也许是外来借鉴之意吧。这一切正是民族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在生活过程中的积淀。

四、中西文化中一些颜色词语的习惯用法

生活中的颜色词除表示其具体实际的色彩外, 还会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awhiteday可译为“白色的日子”, 但在英国, 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a white day意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字”。此外, 英语中与颜色词在一起组成的复合词或带有颜色词的词组, 往往有其特殊意义或习惯用法, 这些都是在翻译颜色词时不可忽略之处[7]。例如:

1. RED:红色

(1) The president was treated to the red carpet in Rome.总统在罗马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2) It was a red-letter da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 WHITE:白色

(1) They treated us white.他们公正地对待我们。

(2) My children have bled me white.我的一切都为孩子花光了。

3. BLACK:黑色

(1) The black dog is over him.他意气消沉。

(2) Tom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汤姆是个败家子。

4. YELLOW:黄色

(1) 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他太胆怯, 不敢奋起战斗。

(2) I dislike Tom for he is a yellow dog.我讨厌汤姆, 他是个卑鄙小人。

5. GREEN:绿色

(1) 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他对其工作尚无经验。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认为我幼稚可欺吗?

6. BLUE:蓝色

(1) He is proud of his blue blood.他因出身名门贵族而骄傲。

(2) 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真金不怕火炼。

五、中西文化中颜色的常用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用实物名词来表示颜色的现象。这都是人们长期利用实物来描述颜色所遗留下来的产物。用实物来表达颜色的词有两种情况, 一是专用实物表达颜色[8]。如“茶色”、“玫瑰色”等;另一种是实物词加颜色词。其表达方式有:

1.单用式:如, While laughing, she revealed the red and ivory of her mouth (她笑时露出了红唇白齿) 。

2.实物颜色词加颜色词式:如, snow-white (雪白) , emerald-green (翠绿) 等。

3.实物颜色词加"色"式:如, honey-colored (蜜色) , buff-colored (米色) 等。

4.短语式:如, the color of pig's liver (猪肝色) , the color of cow's milk (牛乳色) 。

5.作定语式:如, the golden sun (金色的太阳) , raven hair (漆黑的头发) 等等。

中西文化中颜色的常用翻译方法有:

1.直译: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使用的实物颜色词, 可以采取对等直译的方式。例如:But one afternoon I was walking across the yard and stopped to pick up an acorn--one acorn, nut brown, glossy, cool to touch (一天下午, 我在院里散步, 无意中停下来, 拾起一颗橡子--那是一颗栗色的、光滑的, 摸起来感觉很凉的橡子) 。

2.借译:当一种语言中某种实物代表某种颜色而另一种语言则没有用这种实物代表这种颜色的习惯, 可以从翻译语言中找出与原实物颜色相近的另一种实物来表达这种颜色。例如:raven hair (乌黑的头发/漆黑的头发) ;ivory-colored/cream-colored (米色) 。

3.意译:对于那些在一种语言中常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常用或不使用的实物颜色词, 在翻译语言里面又找不到可以借用表达这种颜色的实物颜色词, 最好使用基本颜色词的方法意译。例如:mulberry (深紫红色) , lobster (鲜红色) , cherrylips (鲜红的嘴唇) , rosycheeks (红润的面颊) 。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不同文化之间颜色及词语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必然连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只有结合这一背景去了解, 才能正确把握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所在, 使其语义和词义的理据更易追踪。否则, 离开了历史文化背景去使用或理解颜色词语, 其象征意义容易解读不清或被误解。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 并把握和探究颜色词语的历史文化涵义, 包括许多俗成和特定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对提高我们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苑逸飞, 季明平, 《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 1997年3月.

[2]于建平,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3) :27-29.

[3]夏征龙主编,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4]王同忆主编, 《英汉辞海》, 国防工业出编社, 1987年版.

[5]陆谷孙主编, 《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6]杨柳,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求同存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5卷.

[7]平洪, 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精通版小学英语知识点下一篇:专八语言学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