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2024-08-10

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共7篇)

1.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篇一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

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XX省财政厅:

根据财政部《关于组织地方财政部门开展2014年度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财监〔2014〕XX号)、XX省财政厅《关于下发2014年会计监督检查名单的通知》(Z财监督〔2014〕shi号)及XX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开展2014年度全省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Z注协〔2014〕XX号)文件精神,XXXX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本所)于2014年X月X日至2014年X月X日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XXXX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20XX年X月XX日,取得《工商合伙企业营业执照》(注册号XXXXX);经营场所为:WZ市XX 大道XX大厦X幢XXX室;主任会计师:HHH;本所是一家普通合伙企业。许可经营范围为: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类业务,出具有关报告;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审计;代理记账;会计咨询、税务咨询、管理咨询、会计培训等业务。

本所法定代表人HHH,股东为HHH和LNS2人,审计工作人员由HHH、LNS、等人员构成,上述审计人员可以保证审计业务有序且正常进行。

2014年1-6月期间,本所承办审计业务XXXX项。其中:年报审计业务1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出具报告XXXX份,专项审计业务出具报告XXXX份,取得审计业务收入共计

元。

2014年1-6月,承办验资业务XXXX项。其中:设立验资XXXX份,增资XXXX份,取得验资业务收入共计 元。

二、自查工作基本情况

2014年8月22日至2014年8月28日,本所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了自查,自查成员由HHH、LNS等成员组成。自查范围为2014年1-6月份的审计工作底稿,共计XXXX份审计报告及审计工作底稿,其中:《审计报告》XXXX份及《验资报告》XXXX份。审计报告由HHH和LNS将各自经手完成的报告相互交换及互相检查、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程序完成后交由LLL及HHH等2人对上述审计工作底稿再次进行复核。

三、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经过一个星期的互相检查以及对审计工作底稿进一步复核,自查结果基本正常。通过检查看到,大部分审计人员注重执业质量、遵守执业规范、有较强的执业风险意识。本所内部各项基础工作基本扎实,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审计工作底稿基本规范,内容基本符合有关规定。本次自查的XXXX份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和XXXX份验资工作底稿及验资报告,均能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编制、复核,基本符合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审计人员认真地按有关规定整理、完善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取得的证据出具相应的报告,切实保证本所出的报告真实有效,检查中未发现存在违反审计准则相关规定的情况。

同时,检查也发现,个别审计工作底稿中也还存在部分项目填写不全情第2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况。如:个别《审计业务约定书》未能填写收费金额;在个别审计工作底稿中,检查人签字及检查时间和复核人签字及复核时间存在空白现象等;个别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审计过程仅简单制订了审计人员分工计划,未能根据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情况合理确认重要性水平参考值等情况。

本所自成立以来,管理层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法规,严格按照XX省财政厅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和遵守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完善并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即项目助理人员对项目组长负责,项目组长对业务总审负责,业务总审对所长负责,强化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肃认真地编制好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确保出具的每一份审计报告都要成为合格的产品。

四、其他

XX省财政厅专家组此次对本所的检查和指导,即是各位老师对我所进行现场业务培训的最好机遇,也是专家组成员对本所审计人员最大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由于审计人员本身水平局限等原因,对审计准则的理解和贯彻执行上与有关规定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所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专家组各位老师的指导意见,并将指导意见作为本所的巨大财富,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进一步提高本所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切实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审计水平。

衷心感谢XX省财政厅专家组各位专家老师光临本所以及对本所的业务指导。

第3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XXXX会计师事务所

(普通合伙)(盖章):

主任会计师(签名):

2014年X月XX日

附:审计工作底稿常见问题

2014年度审计报告问题汇总

2004年1-6月,XXX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项目合计XXX个,已出具的年报审计报告XXX个,专项审计项目XXX个,待作废的报告XXX个。(为XX会审字[2014]0XXX号)

1、出具的年报审计项目XXX个,其中: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XXX个,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XXX个,保留意见XXX个;

2、专项审计项目XXX个,其中:工程决算审计XXX个,离任审计XXX个,固定资产专审XXX个,专项资金审计XXX个,课题结题审计XXX个,资产清查审计XXX个。自查中存在的问题均已做整改、完善,部分存在较大问题的报告已做专门提示。

第4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3、待作废的报告文号XX个(XX会审字[2014]0XXX号),原因为:。

一、X会审字【2014】001号

被审计单位:XXXX有限公司

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制造业

被审计单位所属企业类型:民营企业

签字注册会计师:XXX、XXX 责任人:XXX 审计期间:20XX年度

审计报告出具时间:2014年X月XX日

出具审计报告类型:无保留意见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执行情况:

1、审计过程仅简单制定了审计人员分工计划,未能根据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情况编制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方案,总体审计策略。

2、风险导向审计意识薄弱,没有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3、审计过程没有确认重要性水平。

4、审计过程中未能对审计抽样情况作出说明。

5、审计过程中没有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比较数据形成底稿。

6、审计过程中没有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舞弊现象、是否存在违法第5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违规行为形成底稿。

7、审计工作底稿不够规范,内容不够完整,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未形成风险评估程序底稿;部分科目审计程序执行不充分、缺少分析复核、抽盘、替代测试等工作底稿;总体审计证据较弱等。

二、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情况:

1、货币资金审计程序基本缺失,现金18万元为个人活期存折;工作底稿中对银行存款3163万元,未获取银行对账单,也未获取函证回函;且没有对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抽查;未对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收支进行截止性测试。其他货币资金3806万元,无具体明细表,无对帐单,也无函证回函;

2、债权类资产审计程序执行不充分,问题如下:

对应收账款6571万元、应付账款2750万元, 预付账款期末余额2280.41万元,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4841.86万元,仅编制审定表和账龄分析表,未获取函证回函,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也未实施替代测试程序,未说明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的理由;

3、存货审计程序执行不充分,情况如下:

对存货6454万元,仅有审定表、明细表,未见被审计单位确认的存货盘点表并实施抽盘等审计程序,未能对存货发出进行计价测试。只有金额式明细表及单位盘点表,无数量金额式明细表,无入库出库检查表,无抽盘表,无发出计价测试表;生产成本期末余额2373.62万元,未执行生产成本审计程序;

4、固定资产净值5417万元,只有金额明细表,无固定资产盘点表及第6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抽盘表,未能对资产折旧进行测试,其中:对固定资产-机械设备(原值3219万元,累计折旧2198万元),未说明本期不计提折旧的原因;房产无产权证,部分车辆行驶证的所有人为法定代表人;未能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化进行抽查。

5、在建工程审计程序不充分,在建工程1188万元无审计工作底稿,未能关注总体及期末进度情况;对当期增加数未能进行查证。

6、工作底稿中对20000万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无审计工作底稿,未获取相关合同和产权证书,未关注该无形资产不摊销的原因。

7、长期投资5785万元,未核实投资比例,未获取被投资单位期末会计报表以核实长期投资期末余额;

8、银行借款审计程序基本缺失,银行借款8,732.47万元未能取得被审计单位《银行贷款卡》,未能取得《贷款合同》,未能关注贷款抵押资产并作披露;未对期末贷款进行函证。

9、债务类负债审计程序执行不充分,问题如下:

(1)应付账款3750万元,仅编制审定表和账龄分析表,未获取函证回函,也未实施替代测试程序;

(2)预收账款期末余额0.00万元,对预收账款审定金额0.00万元与账面金额61327万元的巨大差异,底稿中无调整依据;未能编制函证结果汇总底稿;对未回函账户未进行替代审计程序。

10、应付福利费审计程序不充分,应付福利费期末余额115万元,根据相关财务规定,不再按工资总额14%计提应付福利费,审计未能予以关注。

第7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11、应交税费审计程序不充分,审计底稿记录了期末应交税费未审明细,未进行应交税金测试,未获取被审计单位地税纳税资料及汇算清缴等资料。

12、专项应付款审计程序不充分,未能进行必要的函证或替代程序,未能关注有关单位拨入专款的文件、协议等资料。

13、资本公积审计程序不充分,对当年新增的资本公积未能查验。

14、盈余公积审计程序缺失,盈余公积无审计工作底稿。经检查,未分配利润期末余额3493万元,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仍未按规定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情况,既未进行审计调整,也未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15、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审计程序不充分,主营业务收入9216万元、主营业务成本8992万元,仅复印记账凭证2份,未见其他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底稿显示审计过程没有抽查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及原始凭证,缺少对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本期变动的分析性说明;毛利率水平分析;销售收入的截止测试;单位产品销售分析等底稿记录,未关注12月毛利率为负数的异常情况。

16、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审计程序不充分,被审计单位当期营业外收入1933万元(主要为政府补助收入),营业外支出1715万元(主要为项目支出),审计未能进行营业外收支的分析、测试;查阅有关项目文件、协议等。

17、期间费用审计程序不充分,没有执行必要的分析性程序;缺少截止测试程序。

18、对所得税1941万元,底稿反映测算差异430万元,审计结论不第8页 总9页 XXXX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执业质量自查报告

做调整,缺乏依据。

上述损益类的审计工作底稿,均无上年数。

19、没有执行现金流量表审计程序。

第9页 总9页

2.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篇二

一、对内部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简而言之, 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校对, 确保审计报告具备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审计成果的好坏、审计质量的高低都集中反映在审计报告上, 因此, 对审计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审计价值最大化

内部审计报告是内审机构“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 其“用户”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的上级管理单位 (或部门) 、相关监管机构等等。内部审计报告本身不产生价值, 审计价值的产生在于这些“用户”对内部审计报告是否感兴趣、是否加以使用、如何使用, 即是否切实正视问题, 采取整改措施改进不足, 达到完善制度、纠正缺陷、防范风险的目标。而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 正是决定这一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内审机构必须重视审计报告质量, 使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

(二) 有利于构建和谐审计环境

一份质量上乘的审计报告, 可以成为审与被审之间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桥梁, 可以减少工作中的摩擦、不信任, 并可为后续的、持久的审计工作做好铺垫, 对构建和谐的审计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 一份糟糕的审计报告, 有可能使审与被审的关系很快恶化, 对审计工作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对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形成障碍。良好的工作关系一旦被破坏, 要重新恢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 有利于塑造审计部门良好形象

对上述审计的“用户”而言, 内部审计的“过程”是隐性的, 因此, “过程”的质量高低对其而言无直观感受, 唯有内部审计报告这一“结果”性的载体, 方能使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形成体验。如果撰写的内部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全面, 得到“用户”的认可, 将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的良好形象, 反之, 审计的形象会受到损害或贬低。

(四) 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能力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需要从源头抓起, 而不是等到审计报告初稿形成再进行控制, 因此, 质量控制的过程将对审计人员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诸如, 审前准备资料收集要完备、分析要有深度;审计模型的研发、运行和初步验证要精准;现场查证要保持职业审慎性和敏感性等等, 这些点点滴滴的要求都是为审计报告的撰写作铺垫, 有利于提升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二、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常见问题剖析

(一) 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客观、不精练

1. 不全面。

这是指在审计报告中没有植入系统论的观点, 作出的审计结论没有将审计事项作为一个系统来反映, 而只是表达了其中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 对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描述不全, 这将使阅读者不能了解到审计事项的全貌。比如, 很多审计报告的审计结论往往只描述存在的问题, 却漏了审计事项正面的、需要予以肯定的一面, 这容易使阅读者产生被审计单位一无是处的印象。或者是在篇幅的安排上, 正面的陈述寥寥几句后, 话锋一转立即进入大篇幅的问题陈述, 这都很容易引起被审计单位的不解或者反感。

2. 不客观。

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 以事实为依据, 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不客观的情形一般表现为两个极端, 其中一个极端是作出的审计结论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言辞犀利, 表达的观点过于偏激。另一个极端是赞扬性、修饰性、脱离客观实际的用词多, 过于迎合被审计单位。这两种极端都违背了审计最基本的客观性要求。

3. 不精练。

审计结论应当给阅读者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 长篇大论、非条目式的审计结论读起来不仅费力, 而且会增加阅读者在理解、消化、吸收观点方面的负担。此外, 有的审计报告中会引用图表辅助性地表达审计结论, 但在描述时往往会重复表内数据, 而没有能够很好地归纳出表中数据所隐含的观点, 显得累赘、繁琐, 说不到点子上。

(二) 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不准、原因分析不透、问题全貌不清、归纳不够精练

1. 定性不够精准。

主要是没有能够精确地表达出问题的实质。有的审计人员为达到吸引阅读者眼球的目的, 容易陷入上纲上线、过于拔高的怪圈。比如, 从问题定性的描述中, 看不出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 或者以偏概全、放大问题, 或者将一般风险问题升级为严重风险问题等等。

2.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

有的审计报告只侧重于描述问题的具体表现, 而遗漏了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这很容易在阅读者中产生问题理解上的歧义, 比如, 有的问题虽然看上去很严重, 但有可能是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也有的问题更多是客观原因所致, 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对问题成因没有加以一定的分析和描述, 不给阅读者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尤其是给上级管理部门一个清晰的脉络, 则在责任人的处理上很容易被不当追责, 也不利于从根源上采取整改性措施, 而使整改工作徒留表面。

3. 因查证不清或受审计技术限制, 说不清问题的全貌。

一方面, 如果审计人员不能胜任所分配的审计查证任务, 或虽能胜任但责任心差、敷衍了事, 结果可导致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描述不清, 放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在相关业务数据未实现电子化的领域, 审计人员仅能就所查的几个样本发表审计意见, 无法全方位把问题描述清楚, 但从阅读者的需求或期望考虑, 往往想了解清楚所描述问题全量数据的情况。当然, 随着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发展, 这一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非纸质介质存储的业务将可对全量数据实现问题查找并进行描述。

4. 归纳不够精练。

审计报告忌冗长, 尤其是对管理层而言, 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能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并作出决策, 但有的审计报告对问题的描述过长, 没有进行精加工, 最典型的是简单将向被审计单位取证确认的问题事实描述原模原样复制粘贴于审计报告中, 缺乏对问题的归类和精加工。

(三) 审计建议空洞

1. 放之四海皆准, 无针对性。

提出的审计建议宽泛, 针对性不强, 使用形式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诸如, “建议加强对员工的合规意识教育”、“建议加大对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建议切实整改相关问题”等等, 未能与审计发现和原因分析建立恰当的对应关系, 或者, 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不透、不准, 导致提不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报告使用者不知从何下手将建议落到实处。

2. 仅从审计角度出发, 无可操作性。

如果审计报告撰写者只站在审计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关切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就会出现提交的审计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比如, 为挽回三千元的损失, 被审计单位需要支付八千元的差旅费, 此时若再建议被审计单位追款, 显然是得不偿失;二是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 某银行财政性存款占比很大, 为了整改一个一般性问题, 可能导致该银行存款被大量划转, 危及到其在当地的持续发展, 此时的审计建议若不讲究策略, 也不具可操作性;三是提出的审计建议层级错误, 比如, 本应是上级部门才能够解决的问题, 却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 使其无法操作。

(四) 整体不连贯, 前后矛盾

如果将审计结论、审计发现、审计建议前后连贯、融为一体去审视, 会发现有的审计报告中, 审计结论与紧随其后的其他描述存在观点上的冲突, 没有遥相呼应, 比如, 给出的审计结论“正面”, 但审计发现部分性质严重的问题较多, 给出的审计结论“负面”, 但审计发现部分却仅只是少量的轻微问题。或者, 对同一审计事项的描述, 前面是一种观点, 但后面却是另一种观点等等。还有, 就是审计建议与审计结论、审计发现相分离, 没有一脉相承。

(五) 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所谓常识性的错误, 主要是指审计报告中存在错字、漏字、别字、标点错误、数据错误, 或同一指标数据前后不一等等。现实审计工作中, 审计报告存在常识性错误的情况并不鲜见, 往往是撰写者和复核者责任心不足所导致。

三、做好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若干策略

要控制好上述常见的审计报告质量问题, 审计部门不能仅从审计报告本身入手, 即不能狭隘地局限在审计评价、审计发现、审计建议、文字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的去思考控制策略, 而要放眼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更宏观的层面 (如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去加以思考, 拓展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范围和空间。按照内容齐全、陈述客观、文字简明、程序规范、编制及时、建议可行等六项审计报告质量标准, 除了需要持续提升审计人员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外, 通过以下若干控制策略, 将可有力地避免审计报告常见问题, 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一) 创建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1. 根据单位特点建立适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如何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审计部门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探索和建立客观、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非常重要, 这是有效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 可以建立不同的审计评价体系, 如针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建立财务收支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单位所有业务进行的审计, 可以建立综合经营管理审计评价体系等。建立审计评价体系的方法, 一般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现状, 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出发, 选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若干考核指标、财务会计指标、发展指标、管理指标等, 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对象或事项进行较为客观的量化评价。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在设计时要按时间序列, 注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做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 充分利用各类审计信息获取的渠道。

任何一条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审计报告中的内容, 或为现场查证提供线索, 因此, 必须利用好信息的各类获取渠道, 使报告撰写人能够获取对起草报告有用的信息。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这种渠道是宽泛的, Internet、影视报纸、内部企业网、公文流转OA系统, 包括以往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在各类场合的讲话等均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 关键是对有关信息要敏感, 善于捕捉。此外, 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员工的谈话交流中, 也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来丰富审计报告, 因此, 运用好访谈机制也十分必要。

3. 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报告审核制度, 尤其要通过提高制度执行力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在审计报告完稿并按规定的路径正式以红头文件报送之前, 必须经过多个关口的严格审核程序, 反复斟酌和修改, 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 不存在一般性或常识性错误。一份内容写得很好的审计报告可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瑕疵所损害。审计报告的本质是评价审计事项、陈述审计发现问题、揭示经营管理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建议等, 因此, 其中的任何细小错误都会在阅读者的眼中放大。这些较小的错误会转移阅读者对正文的注意力, 由此将弱化主要内容在阅读者心中的分量。有的审计人员往往忽视了细节, 加之审核不力, 使审计报告到了正式发文环节仍存在低级错误, 从而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4. 引入或自行开发各类审计系统, 实现审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

根据工作的需要, 内部审计机构至少需要两套软件系统, 其中一套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这是对审计部门自身所产生的内部信息档案进行处理的系统, 如审计工作底稿、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等信息的处理可由该系统完成, 其数据处理量不会很大, 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不高。另外一套是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会计总账、明细账、报表和其他业务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找出问题疑点线索的系统, 对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审计人员可根据单位的数据特点、数据结构, 对照各类规章制度, 设计不同的审计模型, 利用该系统查找疑点问题后实施进一步分析和查证, 从海量数据中真正实现“大海捞针”, 尽情体验高科技给审计工作带来的乐趣, 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利用先进的审计系统后, 将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形成强大支撑, 如在过去对一些数据量大的审计事项, 由于审计资源不足无法安排全部查证, 审计报告只能就已查证的一个或几个“点”发表审计意见, 而利用审计系统对疑点问题进行“大海捞针”并查证后, 就可以在审计报告中“由点到面”进行表述, 反映出该审计事项的全貌, 提高报告阅读者和使用者的满意度。此外, 利用该系统对案件等舞弊行为的查证也比过去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而这些经过查证的重大控制风险事项将给审计报告“锦上添花”, 变得更加有分量和说服力。

(二) 审计报告核心部分的处理技巧及整体流程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一般由封面、目录、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基本情况、审计结论 (或审计评价) 、审计发现、审计建议等四个部分, 其中后三个部分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需要报告撰写人精心构思, 讲究技巧。

1. 审计结论部分。

在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查证的基础上发表总括性的审计意见, 就是审计结论, 这好比医生在体检后写出体格鉴定, 或对某人进行全方位考评后写出综合评语, 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此审计结论是整篇审计报告的焦点。同时, 审计结论还是审计报告写作和阅读的起点, 后面的所有内容都应与之相关并为其提供支持和解释, 可见审计结论在审计报告中何等重要。

审计结论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对审计事项的正面分析和审计发现两个部分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要确保审计结论的质量, 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发挥高超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 将微观的、分散的内容逐步归纳至宏观层面、管理层面, 最终揭示审计事项的内在本质, 切忌零敲碎打,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仅反映审计事项的局部。

写好审计结论的关键和技巧之一, 是要充分利用审计评价体系, 把其作为一个具有透视功能、画像功能的利器, 尽可能作出以量化为基础的定性评价。这个过程正如画人的肖像一样, 寥寥几画就要能勾勒出大体相貌, 并通过巧妙的“画龙点睛”, 画出最具特点的部分, 使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样, 审计结论看上去就会令人过目难忘。在这一过程中, 运用好“头脑风暴”非常重要, 依靠集体的智慧, 而不只是简单地交由起草审计报告的人员, 类似“盲人摸象”,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理解描述出“大象”的特征, 然后由起草报告的人员逐个汇总、提炼, 以恰当的形式组合“柱子 (象腿) 、扇子 (象耳) 、鞭子 (象尾) 、厚墙 (象肚) ……”, “大象”这一被审计事项就逐步勾勒出来了。

另外一个技巧是均衡评价, 不能只向报告阅读者展示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报告中注入平衡和理解, 对审计成果的利用和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大有好处, 因此在评价分析时, 对被审计单位做得好的方面或闪光点, 应该予以认可, 这表明审计部门不仅仅只是在查找问题。

2. 审计发现部分。

审计发现应高度归纳、概括和精练, 并主次分明, 恰当地区分重要审计发现和一般审计发现, 做到定性准确, 描述清晰, 分析透彻, 充分揭示所存在的风险。

(1) 在每条审计发现定性结论的后面应当跟有明确的数据, 并解释清楚问题什么时候发生和在哪里发生, 广度和深度怎样等, 这样可以揭示问题的全貌, 便于管理者决策。

(2) 需要注意, 管理层关注的是那些从整体上影响单位的问题, 他们期望被告诉重要的问题, 或者期望采取行动来避免一些风险或改正一些重大的管理缺陷。因此, 包含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填充物或仅仅是为了扩大审计成果的数量。只有需要关注的问题、不能忽略的问题才需要在报告中反映出来。不知取舍、不分轻重、全面开花是内部审计报告的大忌。

(3) 对一些审计发现的特殊问题, 要避免泛泛的平铺直叙, 适当加入对所揭示问题的风险判断分析、原因分析, 有助于报告阅读者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质和风险所在, 提高关注程度, 明确整改方向。

3. 审计建议部分。

这一部分需要反映的是核心的、关键的审计建议, 是促使被审计单位采取行动的“指南”。因此, 审计报告撰写人必须首先找出被审计单位的“短板”在哪里, 对被审计单位影响最大的若干因素是什么, 审计发现中哪些是制度性缺陷所致, 哪些是制度执行力不足所致。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透彻后, 再向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管理单位提出具体的纠正改进意见, 这样的审计建议才是有利用价值的, 也易于有关单位采纳。

内部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或在相互交换审计意见的过程中, 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探讨审计建议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 将可以提高审计部门所提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行动的一致性, 并使审与被审双方都产生彼此相互尊重的感觉。

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陈述应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而不能简单认为被审计单位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对审计的不满, 甚至规定当被审计单位签署“问题属实”就不允许被审计单位陈述, 这不但无助于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也不利于促进审计自身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被审计单位的陈述越详细越好, 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多维度了解问题的实质, 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大有裨益。当然, 对被审计单位的意见陈述, 需要在审计人员个人职业判断的基础上, 由审计组核心团队经过集体讨论确认后作出是否采纳意见的决策。

4. 将审计结论、审计发现、审计建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联控制。

内部审计报告必须使每一个客观的阅读者相信审计结果是客观和重要的, 结论是合理的, 以及建议是可使用的和可接受的。因此, 在每一部分的内容陈述完毕后, 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 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等低级错误。其中, 审计结论需要审计事项分析和审计发现作支撑, 而审计发现是审计评价的具体延伸, 审计建议则是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必须与特定的审计发现和审计评价直接相关, 避免流水式的罗列。

5. 以非常规方式构思和起草审计报告, 改善流程控制。

按照一般的习惯和做法, 内部审计报告一般是在现场审计阶段结束后才开始起草, 然而事实表明, 以这种常规的方式撰写审计报告, 其效果会打折扣。为确保审计报告质量, 作为起草者应在准备阶段就构思审计报告怎样撰写, 尤其是在每个审计小组提交了详细的审前准备分析资料之后, 因为此时, 对已搜集的各路信息经过一定的综合分析判断, 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最初步的影子———“一个看似有了点模样但还残缺不全的影子”将在脑海里产生。随着现场查证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其他各类信息量的不断累积, 一个完整的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的影子将清晰呈现, 并将最终验证当初脑海里“似曾相识的印象”。

若现场结束后才开始构思, 即便有工作底稿或分报告作支撑,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衰减, 会存在对已经完成的审计结果的省略或缩减。因此, 需要提前构思和起草报告框架, 明确审计组成员提供报告所需的必要信息, 并将可用信息全流程、实时记录于审计报告草稿中, 最后再经过加工去粗取精。

总之,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报告就像一座设计完美的桥梁, 能够使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之间达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以便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只要审计人员尽心尽职, 群策群力, 注意技巧, 反复斟酌, 就一定能产出内部审计报告精品。

参考文献

3.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篇三

关键词:质量问题  自主报告免责  风险点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220-01

为实现对质量隐患的提前预警,吸取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在产品研制质量管理上需要建立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其基本思想是:参与产品研制人员主动、如实地报告所看到和经历的各种产品质量隐患,并将报告的问题信息作为保证产品研制质量的重要资源;报告的问题不作为任何检查、评比和处罚的依据。通过对这些产品质量隐患的的统计分析,追求准确掌握产品研制过程容易发生危及产品质量的关键点、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对产品质量隐患的预先管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工作人员主动纠正问题,有利于将“个人教训”转化为“集体经验”。

1 意义与作用

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的意义在于:作为产品质量奖惩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时、准确地发现产品设计、试验、试制等研制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为标靶,激励员工预先发现、报告质量隐患,主动改进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時通过对免责质量问题信息的收集积累,系统剖析研制管理薄弱环节,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从而持续提升产品研制质量安全水平。

统计数据表明,产品质量隐患存在于产品研制过程各个阶段,所占产品质量问题的比例大,但由于人员认识上的问题,很多产品质量隐患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员工自身错误造成的产品质量隐患容易被隐瞒,即使反映也是将不利于自我的许多关键细节隐瞒或拼凑事实。因此,在员工中存在质量隐患不是事故,报告质量隐患害怕受处罚、担心影响自身经济收入和未来发展等种种顾虑。尤其是认为原因导致的产品质量隐患。长期以往,直接影响对产品质量隐患的管理和预警、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质量风险点分析预控和人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实现产品研制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就是要消除员工因为怕受到处罚而隐瞒质量隐患的行为,使得尚未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质量隐患能够得到正确反映,对于正确掌握产品研制质量状况、分析质量管理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完善对产品质量隐患的提前预警,是对产品质量隐患管理的补充和完善。

2 基本原则

建立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应遵循自主性和非处罚性的基本原则。自主性体现在:由责任人主动报告航空产品设计、试验、试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采取措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非处罚性体现在:报告的问题不应作为责任人在企业内评奖、晋升和先进评比的依据;其他人员及时、主动报告型号研制工作中的质量隐患,应按照企业内部质量奖惩制度予以奖励。

3 实施要求

实施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应与“业务谁主管、质量谁主抓”的企业质量责任机制有机结合。企业一把手应对制度的落实、问题的整改工作负全责,确保有关的组织、协调和资源到位;技术负责人负责主持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归零工作,对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内容进行确认;质量负责人组织制定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制度,负责免责质量问题的质量审核,组织跟踪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归零;质量主管人员参与企业质量问题免责报告制度的制定,对免责质量问题进行具体质量审查,跟踪和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核实归零状态,对免责报告中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内部警示。免责报告问题涉及部门负责免责质量问题的初步审查和技术内容确认,组织落实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

在质量问题主动报告免责制度落实、执行流程和程序上,应由责任人填报在产品设计、试验、试制等研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隐患。质量问题免责报告经责任部门负责人初步审查、确认问题性质后,由企业内部质量主管人员、质量负责人分级进行质量审查。质量问题免责报告通过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并最终确认后,启动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工作,由技术负责人主持,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明确人员分工,制定纠正措施和计划,落实问题整改,在问题整改过程中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清楚不放过,责任不清楚不放过和员工没有收到教育不放过,确保在造成质量事故发生和经济损失前问题整改归零。企业质量部门要跟踪免责质量问题的整改进展,督促问题及时归零,对归零结果进行验证,并对企业内部落实免责报告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汇总,进行系统分析,查找产品研制中存在的质量控制薄弱环节,形成免责质量问题分析简报,在企业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安全警示培训教育,促进员工加强质量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企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避免类似问题在其他产品研制过程中重复出现。

4 结语

4.2012工程质量自查自纠报告 篇四

公司积极响应《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的通知》的要求,在由我公司承建的__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检查情况于下: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①钢筋笼部分主筋间距超过10mm,部分箍筋间距过大,个别钢筋笼半径偏小;②安放钢筋笼时有上浮现象③部分桩长达不到设计要求;④旋挖桩施工过程中,在钻孔完毕后达到设计深度后清孔过程不彻底,易造成沉渣厚度不符合要求;⑤混凝土在浇筑工程中,一次性拔管过长。针对以上问题,我公司要求相应班组对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及时进行整改,对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桩,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协商处理。材料员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场质量(合格证、检测报告),质检员检查钢筋笼质量(钢筋焊接及是否按图纸要求配筋);施工员现场监督及指导班组施工(旋挖桩机施工、安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技术员做好现场质量控制资料(技术交底、质量检查记录等),同心协力确保本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医疗质量安全自查自纠报告 篇五

根据豫中医[2017]10号《河南省中医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专项整顿活动方案》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切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结合开展新一轮“三好一满意”,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等活动,我院开展了一次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抓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严格落实了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专科疾病的诊治流程,开展临床工作,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严格执行了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并在病情记录上进行详细的查房记录、病情分析、医疗处理和下一步的诊疗计划记录等。

3、严格落实了执业医师管理制度,无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行医现象,有效杜绝了非法行医现象。

4、严格执行医生值班制度,做好交接班工作,危重患者均做到床边交班。

5、落实会诊制度的执行,对疑难或重大疾病及时进行会诊,有效保障了医疗安全。

6、各科室质控医师加强质控力度,提高病案质量。

7、加强医师外出会诊及外科手术、介入和各类腔镜等侵入性医疗的管理。

8、落实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制度,解决疑难病例诊疗的同时,提高医院整体学术水平并同时对下级医师进行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临床业务能力和水平。

9、每个月由业务院长带领医务、护理、药剂、院感等人员对全院的药事管理、院感管理及医疗文书和各核心制度的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向全院通报并及时整改,不断的提高了医疗安全管理。

二、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理解

1、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健全医患沟通制度,完善医患沟通内容,如:入院时的沟通、住院时的沟通、出院前的沟通、门诊患者的沟通、医护之间的沟通。

2、认真落实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对于专科的有创检查和治疗,必须由经治医与家属和患者进行当面的沟通,把该诊治检查的必要性、适应症、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疗费用、医疗需要观察或者治疗的时间向患者家属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对于有创性或介入性操作和治疗,做到无菌,一人一械,监测到位。

4、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如病情危重、病情波动变化大、精神异常、不配合医疗操作、随便外出等患者,必须做好解释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5、对医患沟通中有关诊疗情况的重要内容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入病历,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字确认。

6、加强医院投诉管理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避免矛盾升级扩大化。

三、完善医疗安全报告制度,做到积极有效应对

1、严格按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及时、完整、准确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对瞒报、漏报、谎报、缓报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或对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并予以通报。

2、不断完善医疗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做到积极有效应对,尽可能的消除医疗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

四、存在的不足

通过此次自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在医患沟通方面,个别医务人员的意识还不够,沟通准确度不到位。今后我们经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技能。

2、在医疗文书书写方面,个别医师对患者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上记录不全,过于简单。我们将不断的加强监督,有效地规避医疗风险

医院

6.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篇六

1.教学中缺乏学习。当今教育科研发展日新月异,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教师自身原有的知识不断老化、僵化,因此需要不断学习来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们每天忙忙碌碌,埋头苦干,家、校、教室三点一线,备讲辅批考兢兢业业,但却缺乏足够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决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套话,每位老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严格践行之。

2.工作作风不够细。一个学校要想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细致地工作作风,“向细致要质量,向细致要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铸就辉煌”,抓好细节不放松,一切从细微处发力,细细致致,认认真真,才能扎扎实实搞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

3.各项管理制度不明,制度执行不够好,纪律要求不够严。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再加上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方能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顺利进行。我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具体,过于简单粗糙,另外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要求不严现象,因为是老同事、老部下、老朋友,所以执行起来小有折扣。

4.办学目标不够明确,未能妥善处理好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我校于新学期中开展了“唐诗背诵”和“珠心算”特色教育,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但是怎样才能做到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把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确需要广大老师耗费大量地精力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方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7.质量问题自查自纠报告 篇七

1 公布《科室临床风险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

2012年2月15日在全院公布了《科室临床风险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具体如下:(1)每月第5个工作日之前,各临床科室从医务处公共邮箱下载打印《临床科室风险月度自查报表》,将填好信息的自查报表送交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2)由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将各科上报的科室风险类型、风险来源及风险防范意见等内容进行汇总,并根据风险防范意见分类,向各相关职能科室发放《科室风险反馈通知》;(3)职能科室接到通知后1周之内将《科室风险自查反馈回执》交回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并与相关临床科室协调沟通,落实防范措施;(4)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整合回执信息后,迅速反馈相关临床科室,并汇总落实情况,定期在院刊《医事快讯》进行公示。

(1)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24号

2 职能科室《临床风险反馈意见》在自查中作用突出

接到《临床科室风险反馈通知书》的职能科室,应立即与报告风险的临床科室协调沟通,限期在1周内回复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发出“职能科室临床风险自查意见反馈”回执(见表1)。职能科室落实的速度和力度,直接影响预防和减少临床风险的效率和效果。

3 在院刊进行“科室临床风险自查落实情况”公示

为将临床风险管理制度透明化,更好地监督相关职能科室对提出临床风险苗头的落实情况,避免临床科室不必要风险因素的发生。2012年3月1日起,我院开始在院刊《医事快讯》每月进行“科室临床风险自查落实情况”公示(见表2)。

4 进行“临床风险自查时段”的调整

经过2011年9月—2012年4月底近8个月的临床风险自查,发现1个月的周期不符合临床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客观规律,为此我们及时对临床风险自查的时段进行调整。

2012年5月1日由原先的粗放型管理转换成精细化管理,我们将原来每月“科室月度风险管理自查”内容,采取临床科室日报、周报的形式,发送到“风险管理日报箱”。改善后的临床科室风险三时段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运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临床科室“临床风险监督员”每日下午五点之前,将临床风险管理自查情况上报到“风险管理日报箱”,确保临床风险第一时间上报;

(2)主管院领导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每日监察和抽查“风险管理日报箱”的临床风险发布信息;

(3)相关职能科室看到风险信息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将落实意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

(4)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设专人每日监控临床科室发布的信息,如遇重大临床风险信息,临床科室第一时间反馈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迅速反馈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职能科室接到临床科室上报的临床风险,即刻查找原因,限其1周内予以答复,如暂时不能解决也应注明原因;

(5)临床科室每周五定为“安全日”,周五下午5点将1周风险信息进行汇总,发到“风险管理日报箱”,建立“临床风险三时段自查报告”长效机制,为日后“临床风险月报”收集数据;

(6)“临床风险月报”以月作为时间节点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在院刊《医事快讯》进行公示;

(7)为防止重大医疗纠纷隐患的拒报、瞒报,凡在我院信息随访中心反馈意见中有重大医疗纠纷隐患的科室,经确认没有及时在院内“临床风险三时段自查”制度中报告的,医务处将在绩效考核中根据科室责任程度扣除一定分值。

至此,我院将建立一道“日报、周报、月报”日日防范,周周汇总,月月公示,层层递进,处处防范的临床风险管理“防护墙”。实现我院临床风险监督管理效果最大化,有效遏制医疗风险的持续发生,为临床医疗安全和正常的医疗秩序保驾护航。

5 举办“临床风险监督员”岗位培训

2012年12月5日,我院首次对“临床风险监督员”进行岗位知识培训。培训的目的:(1)把临床风险管理工作前移到临床,与临床医务人员共同管理,扩充管理队伍;(2)迅速监测、掌握临床风险信息,与“临床风险监督员”形成良性互动;(3)创新临床风险管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临床风险的发展,达到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培训涉及“临床风险监督员”的工作职责、临床风险的概念、容易发生临床风险的情景、临床风险引发的后果、临床风险促发因素、临床风险事项报告等内容。

参加培训的“临床风险监督员”针对目前临床各种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工作中的困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主要焦点集中在:(1)医疗指标对临床医务人员造成很大工作压力,医务人员为完成医疗指标铤而走险,违反操作规范,导致工作与制度冲突,产生临床风险;(2)住院患者增加,引发床位供需矛盾,科室不得不超标加床,造成患者交叉感染的临床风险;(3)医患沟通出现障碍,患者家属不理解及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埋下临床风险和纠纷隐患;(4)各种小型移动式医疗器械配备不合理,耽误患者治疗和抢救时间。培训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学员收获颇多,为今后临床风险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6“临床科室风险三时段自查报告制度”成效分析

6.1 从理论的角度厘清了临床医疗风险预警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

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风险是环环相扣的,提高医疗质量是手段,规避医疗风险是桥梁,追求医疗安全是目标。监测是预测和预警的基础,预警不仅包含着预测,同时更注重对预警信息的处理,是更高层次的预测。

6.2 明确临床医疗风险预警基本特征、基本功能以及构建临床医疗风险预警系统的原则

本研究中的临床医疗风险报告系统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临床科室自查、临床科室报告、职能科室意见反馈以及临床风险落实情况公示。该系统主要对临床医疗风险发生频度和临床医疗风险危害后果两大维度进行预警,不同维度的预警等级以及其所代表的预警程度也不同。

6.3 为确保临床医疗风险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制定了“自查报告工作运行流程”

上一篇:谈判邀请函模板下一篇:超市优秀员工简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