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精选6篇)
1.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 篇一
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合肥)项目一期和二期一阶
段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对“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合肥)项目一期和二期一阶段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代理号JG2013-8-402)进行公开招标,欢迎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加投标。
一、项目名称及内容:
1、招标编号:2013GCRZ06682、项目名称: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合肥)项目一期和二期一阶段工程施工总承包
3、工程地点:合肥市滨湖新区
4、建设单位: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5、工程概况:交通银行金融服务中心(合肥)工程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CBD核心商务区,东临徽州大道,南临嘉陵江路,西临西藏路,北至用地边界。地块面积8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及二期一阶段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7.4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地上29层,地下2层。具体招标内容详见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及工程量清单。
6、项目概算:xxxxxx万元
7、招标类别:施工-土建
8、标段划分:共分为1个标段
二、投标人资质要求:
1、投标人资质:(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具备经年检有效的营业执照且企业注册资金不少于2.6亿元;(3)同时具备有效的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或以上资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或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4)具有有效的安全生产许可证;(5)2008年1月1日以来具有类似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业绩(类似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系指单项合同面积不少于15万平米或单项合同金额不少于10亿元数据中心、写字楼、通讯及IT、金融建筑、酒店、场馆等建筑项目,不含城市综合体,下同);(6)财务状况要求:财务状况良好;(7)信誉要求:当前无质量、安全及市场不良行为等被限制或取消投标的处罚。(8)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2、项目经理资质:(1)具有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证书;(2)具有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3)必须在投标人单位注册,无在建工程,2008年1月1日以来具有类似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业绩,中标后常驻工地且不得兼任其他项目。
3、资格审查方式:资格预审
三、报名或领取招标文件和资格审查文件时间及地点:
1、报名时间:2013年06月06日--2013年06月13日(上午:08:30--11:30 下午:13:30--17:00,节假日除外)
2、报名地点:合肥市包河区包河大道236号
3、报名资料:(1)授权委托书:提供法定代表人证书和本人身份证(或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代理人身份证);(2)营业执照及
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提供年检有效的营业执照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3)企业资质证书:提供有效的资质证书副本;(4)企业和项目经理类似工程业绩证明资料:提供能体现金额、建筑面积、项目经理姓名等信息的合同等有效证明资料;(5)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证书、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证书;(6)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经理无在建项目证明(有效期15天内);(7)投标人企业出具当前无质量、安全及市场不良行为等被限制或取消投标的处罚情况的承诺书。以上资料须提供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并制定目录装订成册,报名时携带原件备查,未提交原件查验者不予认可;招标人只接受报名材料齐全的投标人报名资料。报名合格方可购买资格预审文件。
4、资格预审文件价格:xxxx元整(资格预审文件售后不退)
四、联系方式:
五、其它事项说明:
2.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 篇二
1 区域背景
长江中路西起五里墩立交桥口,东至环城东路,全长4 380 m,为城市主干道,规划红线60 m,是合肥市主城区井字形骨架路网中东西向重要的一横,是省会合肥的标志性道路。1)城市核心区域:长江中路地区是合肥市的核心区域,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较强向心力,是合肥市的商业金融、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2)交通密集区域:合肥市主要城市干道如长江路、徽州大道、金寨路、阜阳路、蒙城路、宿州路均穿过该区域。同时该区域包含一个大型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及未来轨道地铁1号,2号,5号线的3个轨道交通站点。3)历史文化街区:20世纪50年代的改造规划受当时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影响,强调“对景”关系,形成了大量的丁字路口和方正的街巷。区域内有多处重点文物,如李鸿章故居,明教寺等。
2 地下空间开发现状与深度
2.1 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现状开发量约26.48万 m2,现状地下建筑密度约9.11%(见表1)。
2.2 地下空间开发深度
以一层开发为主,二层开发为辅,局部三层开发(见表2)。
3 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缺乏合理规划,布局零散,呈点状分布,地下空间资源浪费巨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始于人防工程建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并且长时期内没有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时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系统的建设规划[1]。对现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数据研究表明,长江中路沿线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盲目性,布局零散,建设混乱,质量普遍不高。许多相邻地块在地下空间的开发中缺乏联系,出现开发深度不统一,深浅规模相差大等现象。地下空间布局形态表现出零散、点状、浅层的特征。这些现象造成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为今后大规模开发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
2)地下空间开发力度不够,功能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该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功能过于单一,开发深度不够,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以淮河路为例,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功能多为商业、停车、设备,以地下一层为主。由于没有地下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之间及地下空间相互之间互不连通,许多已经建成的地下商业设施各自独立,形成了一个个的“孤岛”;人群在地下无法成“流”,商业难以畅通成“市”;地下空间不能合理组织大量人流,造成地面极度拥挤,而地下资源又浪费严重的局面[2]。
3)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地上地下管理脱节。
合肥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建设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主管,如地面建设由城市规划部门主管,人行过街地道等基础设施类型的地下工程由市政工程局主管,地下管道建设和一般地下工程建设由市建委主管,而民防工程则由市民防办主管。多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这就使得地上地下协调统一开发的难度极大,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4)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指导,地下空间产权不够明晰。
迄今为止,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并没有正式法律可以遵循,只有建设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规定》(1997年10月27日颁布、2001年11月2日修订)及《人民防空法》等规定。由于缺乏民事基本法律的界定和规范,而上述规定的法律效力又有限,所以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实际中,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长江中路沿线地下空间的产权界定不够明晰,公共设施用地面积较大,空间布局比较分散,其中,省市两级行政单位及其附属用地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以“大院子”为单元的空间模式,给空间整合带来了难度。由于用地权属非常复杂,各单位又在用地边界上互相咬合,不利于整体的开发和改造。
4对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4.1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统一管理,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上部空间的补充和延续,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结合《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以及城市发展实践的具体要求,加快编制合肥市统一的地下空间规划,改变目前合肥市地下空间处于规划管理空白的局面,将地下空间建设纳入城市统一规划管理的轨道,将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规划,真正的实现立体化城市建设。
4.2抓住地铁建设契机,建设高质量地下空间
合肥市自2007年6月就已启动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性文件编制工作,2008年合肥轨道交通项目规划经国家相关部委组织专家评审并获得通过,时至今日,合肥地铁1号线已正式动工,预计2013年投入运营。在地下空间规划时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将地铁作为骨架,结合现有地下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步行系统,有序开发高质量的地下空间,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功能齐全的地下空间系统。
4.3明确开发时序,寻求合理模式
明确开发时序,首先要确定开发的骨架,其次是选好重点开发项目,明确关键开发难点。例如蒙特利尔正是将地铁作为规划开发的骨架,结合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以步行系统的构建作为关键而展开的。该区域建议以地铁为骨架,以淮河路作为重点开发项目,步行系统的构建作为关键来展开。淮河路是该区域内交通最为混乱和拥挤的地段,既是公共交通枢纽大量人流的集散地,同时又是繁华的商业集中地。结合合肥市交通规划,淮河路至长江中路之间是面状地下空间产生的最佳区位。
4.4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在为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留有余地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依据现有历史文化遗留作为地下商业街的主要入口,进行附带休闲商业的地下广场节点设计,在保护开发的同时起到在周围地区引入人流的作用。在李鸿章故居及明教寺的保护中,均可结合周围空地进行上述设计。
5结语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会经济圈战略以及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战略的实施,合肥城市空间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当前,城市中心区地铁建设已提上日程,地下空间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已是指日可待。因此,必须重视合肥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控制,抓住有利形势,着手进行前期研究,以期减少建设的盲目性,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水平,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2]毕晓莉,陈谦.兰州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初探——基于城关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调研[J].华中建筑,2009,27(10):65.
3.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 篇三
关键词:合肥 长三角 副中心
2016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以下简称“长三角副中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是与南京、杭州这两个传统副中心相比,合肥仍然有较大差距,与长三角副中心的定位还不相称,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副中心。
一、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存在的差距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南京和杭州整体实力相当,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合肥与两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综合实力差距较大。2015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6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102元,只占到南京、杭州的58%、56%和62%、65%。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到64%、71%;56%、46%和48%、47%。二是质量效益不高问题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合肥服务业比重分别比南京、杭州低16.7和17.6个百分点。从要素产出效率看,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南京、杭州的55%和71%;投资效果系数只相当于南京和杭州的一半左右。三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2015年合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70.4%,仍然比南京、杭州低11和5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合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8%,南京和杭州则高达72%和68.5%。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升。2015年合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南京、杭州的66%和62%。人均期望寿命位分别比南京、杭州低6岁和5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南京、杭州低1和0.2平方米。五是国际化水平偏低。2015年合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南京、杭州的38%、75%和31%、35%。在肥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9家,南京、杭州均超过百家。合肥拥有11个国际友好城市,南京、杭州分别达到17个和29个。
二、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的优势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全国前列
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科大等高等院校60多所、中科院系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820家,在合肥工作两院院士近百人。据2012、2013两年英国《自然》杂志,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先后成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安徽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超过南京、杭州0.2个百分点。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
(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合肥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最新公布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和沿江通道在此交汇,“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和放射形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4E级新桥国际机场将成为区域国际航空港,合肥港将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水陆空”立体综合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三)要素资源保障充分
一是要素资源成本相对较低。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结果显示,2016年2季度合肥综合地价3198元/平方米,只占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60%,南京、杭州的39%、26%。2015年合肥主要工种(岗位)工资指导价位中位数平均数为3650元/月,比南京、杭州低15%左右。二是人力资源素质高。合肥拥有各类科技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均达到60多万人。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2015年全省农民工总量达1858.8万人,占全国的6.7%,居全国前列,且回流趋势明显。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合肥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是未来人口和产业的重点集聚区域。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都属于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出现阶段性饱和,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这些将有利于合肥大规模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实现城市规模的快速壮大提升。
三、合肥建设长三角副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创新高地已经成为合肥的一张名片,但与南京、杭州相比,合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础研究能力较强,但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不明显。下一步应该紧紧抓住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真正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打造长三角副中心提供持续动力。一要打造平台。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着力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二要激发活力。推广中关村“6+4”先行先试政策,落实国家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将信息经济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合肥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比重低、质量效益较差的问题开始凸显,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迫切。合肥的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等信息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抢占信息经济制高点,发挥其强大的渗透性,推进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一方面,要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培育电子商务、软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信息经济新兴领域。
(三)将推进城市国际化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理应成为打造长三角副中心的重要任务。合肥与南京、杭州相比国际化水平严重偏低,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合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开发型经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一要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借鉴杭州经验,依托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发展“互联网+跨境贸易+中国制造”模式。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家用电器、汽车等优势企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本地跨国公司。二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争取承办一批国际商务活动、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国家重要外事活动,建立更多国际友好城市,扩大国际朋友圈。三要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广复制自贸区政策,围绕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积极对接港澳和国际通行规则,全面实施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核心的内外资投资管理制度。
(四)将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名片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杭州排名第二,南京排名第十,合肥仅排名第十九位。合肥要打造长三角副中心不仅经济发展要与南京、杭州看齐,人民的幸福感也要赶上。要坚持共享发展,让市民共享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合肥真正成为长三角及中部地区人民最向往的城市之一。一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权限,合肥市区的落户条件也要逐步降低,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二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居住证制度,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本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三要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国家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应该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建设成为长三角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四要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塑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03—24
[2]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3—28
[3]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2015年暨“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2—29
[4]赵登岩.安徽合肥:强力打造中国创新创业之都[N]. 合肥日报,2015-7-29(A03)
4.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 篇四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教育事业新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与时俱进,共创辉煌。为了培养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群体,构建好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我们积极贯彻省、市、区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有关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坚持以师德教育为根本,以新课改培训为中心,以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形式,使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现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
1、领导重视
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校本培训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教导处领导为成员的专门培训机构,由专人负责有关教师的校本培训及考核工作,责任到位,分工明确。由校长亲自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工作被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从而保证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经费投入
对于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教师的差旅费、培训费、专家讲课费等一切费用学校都是全力给予解决。对一些通过培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都是与奖励评优挂钩,从而调动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校本培训的管理情况
1、制度建设
⑴、学校校本培训实施、考核、奖惩与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⑵、校本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⑶、有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⑷、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
⑸、有固定的培训时间。每年暑期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
2、实施管理
⑴、每次校本培训活动有记录,有明确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⑵、教师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参与并根据每个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⑶.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了校本培训档案,资料齐备,内容规范。⑷、集中培训时实行考勤签到制。
⑸.学校对校本培训工作情况进行及时检查与总结。
三、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
五)培训内容
⑴.政治及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⑵.班主任工作与德育活动创新。
⑶.结合教学业务大练兵,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新单元教学设计。⑷.基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
⑸.教学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课件制作。
⑹.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六)培训形式与方法
1.请专家到校指导、讲座,市、区教育局有关专家来校作培训讲课。
2、校本培训利用专题学习、课堂观摩、自我诊断、模拟设计、课堂练兵、互学互评、考核达标等培训环节,增强实效性。
3、运用远程教育形式,满足校本培训要求,以专题指导和课例示范为主,加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服务。
4、课例学习是本次培训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们联系本校实际,精选文本、网络、光盘课例供教师模拟学习;
5、问题指导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利用《教师学习问题单》和《校本学习问题单》的形式,提炼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报区局指导组,再进行集中培训指导。
四、校本培训的成果
1.在校本培训中的教师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涌现出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
2.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更新。
3.教师普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好教学工作。
4.有培训效果阶段性的自评、反思报告。
5.教师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风端正。
6.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大多数教师都会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五、特色创新方面
1、培训体系上的创新
我校在培训体系上形成了以学校自主培训为主体,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培训和校际交流培训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培训体系。我校有固定的校内专家培训队伍,同时还聘请了其它名校名师专家来我校讲学,并进行课堂教学指导,参与教师培训。
2、培训模式的创新
我校在校本培训模式上探索出了体现教师自主精神的、将教师自我培训与集体集中培训有效结合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在教师自我培训上,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定期印发了有关培训资料供教师自学,并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还把教师如何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纳入到了培训的内容。另外,我们还对教师如何从事研究性学习和探险究性学习的教学进行了培训,增强了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存在问题
经过总结,我们发现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我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个别教师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没有认真对待。
2、在教师基本功训练上,过于重视教学工作,缺少力度。
3、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性
4、计算机文凭有,实际操作能力弱。特别是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计算机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仍然有很大差距
5、由于以前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很多做过的事情都没有及时归档整理,归口管理。对校本培训档案建设还需不断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考评方案,对广大教师进行量化考评,发现问题,及时例会说明。加强电子档案建设。
校本培训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将以这次市、区检查为契机,努力探索,勤奋工作,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校本培训工作步入正规化、特色化的渠道,努力开创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新局面。
合肥市南岗镇中心学校
5.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 篇五
编辑日期:2011-6-28 作者/编辑:管理员 阅读次数:
151 次 [关 闭] 各有关单位: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根据《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修订)》,现就2011年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龙头企业或行业特色企业。
二、申报条件
1、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较强的行业辐射能力,处于本领域领先地位。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龙头企业或有行(产)业代表性的企业。
2、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传统产业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新兴产业企业2010年销售收入应达到3000万元以上。企业有较强的资金能力和信誉,能够保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资金的落实。
3、在相关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在研项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产学研联系密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有良好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4、管理团队创新意识强,组织管理机构高效精干。拥有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同行相关行业认可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带头人4人以上,拥有相对固定的较高水平技术人员20人以上。
5、基本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中试和实验基地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拥有必要的检测、分析等仪器设备。
三、申报程序
1、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属地原则统一组织申报。申报单位填写《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书》一式三份,报所在县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由县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按照《合肥市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修订)》初审合格后,向市科技局报送推荐材料。
2、市科技局经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市科技局网站
八日
6.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 篇六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地处32°N、117°E,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年平均气温15.7℃,年降雨量1000mm,年日照2100h,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的自然规律,我们将合肥市划分为五大土地利用区:北部低岗大农业用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农经作物用地区,中南低岗平原工、商、贸、农综合用地区,南部低平原农用地集约开发区,东南丘陵林、农、矿用地区。合肥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2006年《合肥市土地总体规划》。
2 合肥市城郊农业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2.1 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Costanza等人的研究使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的原理和方法在科学意义上得到明确[1],被认为是近年来生态学界最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2]。中国学者谢高地等人应用Costanza等人的分类方法、经济参数与研究手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对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系统地研究[3]。本文主要根据谢高地等人计算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的现有成果,对合肥市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表2—4)。
2.2 评估结果及分析
2006年合肥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7.5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477.78亿元,农业生产总值为40.8亿元。从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类型来看,合肥市农田生态系统的价值量最大,达到25.94亿元,占总价值量的68.99%,而农田系统占地面积为总土地面积的92%;林业系统和水体系统占地面积为总土地面积的3.5%和4.4%,但生态服务价值量却仅占总价值量的8.34%和22.64%(表3)。从表3分析可见,农田系统、林业系统、水体系统面积比例与价值比例失调,城郊农业中草地系统所占面积比例和价值构成低,各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相差极大。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类型来看,气体调节价值占6.33%,气候调节价值占10.12%、水源涵养价值占17.1%、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占16.08%、废物处理价值占26.04%、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占9.55%、食物生产价值占10.08%、原材料价值占1.96%、娱乐文化价值占2.69%。在对合肥市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时,必须综合考虑合肥市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复杂性,认识到合肥市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在城郊经济发展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合理地调整和分配土地资源,以期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格局[4]。
3 合肥市城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集约化
合肥市城郊农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龙头企业来带动和组织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的集中度,逐步向农业工厂化方向发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山林、水面的使用权流转。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举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主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与的保险保障体系。
3.2 增加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首先,建立和健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力度,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环境保护、基本建设等部门对农业要实行优惠倾斜,切实管好、用好农业发展基金,坚持实施“以工补农”专项基金,积极鼓励引用外资。其次,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扶持政策,确保农业投入;第三,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生产设施化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只在土地表面耕作和养殖的状况,使之向立体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3 培养技术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
合肥市应强化农业最新科技成果,尤其是高科技成果在城郊农业中的应用、推广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与升级,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在内的生物技术;建立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提高城郊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在条件优越的城郊,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建设与国际水平同步、国内一流的城郊农业开发区。此外,重视培养和提高各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
3.4 完善市场体系,满足消费需求
合肥市城郊农业的发展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区域农业生产优势,逐步把小规模集合成大产业,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以有利于农产品的低投入、高产值,提高合肥市城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努力建成地区分布合理,管理有序,以市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区、县批发市场为主体,农贸市场、超级市场和便民点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网络体系。
3.5 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合理规划布局,健全和发展城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保障体系的建设,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活力;各级领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指导城郊农业的发展,在抓紧农业生产的同时,逐步发挥城郊农业的休闲、教育、旅游等功能,以实现合肥市城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刚,蔡博峰.北京地区人工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估算[J].环境科学,2004,25(5)∶59.
[2]王宗明,张柏,张树清.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55-61.
[3]谢高地,张镱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4]Serafy S.Pricing the Invaluable: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and Natural Capital[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5-27.
【合肥市政务服务中心】推荐阅读:
合肥市社保管理中心06-23
安徽合肥国家科学中心07-16
合肥市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08-28
合肥市城市相关规划08-14
合肥市环保局文件06-22
合肥市法律援助工作08-01
合肥市暑假读一本好书10-13
合肥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规定08-22
安徽省建设厅、安徽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关于住房08-07
合肥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外出营运管理办法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