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共11篇)
1.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 篇一
秋风色色,落叶纷纷,亲手打开窗户,静静地坐在窗前,捧起一杯红茶,细细品上一口,一股暖流流入心田。心里开始探寻、开始搜索,终于在心的最底部,我找到了一直珍藏着的一段回忆。
那是六年小学时光中的最后一年,大家心里都涌出了无限感慨,酸甜苦辣咸,都是说不尽的离愁别绪,最令人舍不得离开的当属那条小巷了。
在学校的时光除了吃饭上厕所,读书,成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事。然而同学们也是期待着放学的,在学校旁边有一条清幽的小巷子,里面住着的都是一些年长的老人,他们喜欢慈祥地望着我们笑。那笑容里的温暖足以化解我们在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难以抗拒的倦意,每当放学后,几个感情要好的哥们,姐们就会组团去小巷耍上一耍,我们都想收获多一些的笑脸和其中的温暖,一以便用他们来帮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来打响人生的第一仗。
又是一个放学的傍晚,三五个姐们手拉手,笑脸相对,并肩走出校门,习惯性地又来到了那条小巷,一个个头偏矮,看起来精得跟个猴儿似的女生以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地占领了不远处的一个小秋千,乐呵呵地玩了起来。一位老奶奶搀着拐杖走了过来,指了指弯着的背,一脸笑意地望着她,与她照收示意,女生立刻从秋千上一跃而下,又蹦又跳地跑到老奶奶跟前。老奶奶颤颤巍巍地伸出一只手来在她的肩上拍了拍。对她和蔼的说:“这天冷啦,妹子穿得单薄,别冻坏了。快毕业了把?瞧这时间过得多快,老太婆还想你们再多陪我几年哩!”说着,竟看到她眼里闪现泪花。那女生哪里受得了老奶奶这番的抒情啊!听着听着,鼻子一酸,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而下,这泪水是热的,饱含了丰富的感情的,是发自内心的,其他几位女生也跑去扶住奶奶,几个人抱在了一团。时而听见哭声,令人心疼不已;时而又传出笑声,令人意境无限。不知是往事涌上心头,还是不舍坦然流露。又或许,在这一刻,在老奶奶无私的拥抱,温暖的笑容面前,我们无所谓拘束,想把一直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都宣泄出来。即将面临的考试、即将到来的分别、即将各奔东西。展望未来,离开熟悉的校园,去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和一切都未知的未来。心里也有恐惧,也有些许期待吧!
“陈洋,吃饭了!”被奶奶的声音拉回显示,起身开门,走出房间,嘴角扬到了一个好看的弧度,心想:下个周末回小巷看看吧!
2.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 篇二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在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评价之前, 我们应该形成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历来众说纷纭, 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命题者来说, 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每年高考作文命题一公布, 各路专家、学者、发言人等或批评或赞扬, 各有各的道理, 让命题者一头雾水, 不知所措。本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与各地区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总结概括出几点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标准, 予以参考。
1.符合主流价值观
高考作文题要有引导所有考生将目光投向社会主流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导向, 既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又能昭示或鼓舞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现代社会是文化开放的社会, 高考作文题应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 进行正面引导, 避免青年学生迷失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 使他们认清主流意识形态, 认清自己与群体的关系, 这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有利于他们对生存现实的思考。这强调高考作文命题要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2.结合考生的生命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表达”的第一条要求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高考作文的对象是高中考生, 命题者应充分考虑命题的对象, 站在考生的角度, 结合他们的生命体验, 为他们提供创造的天地, 触发他们创作的激情,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表达自身内心的真实感受。
3.具有哲理意味
2007年,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考作文考试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考查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各种关系进行思维的能力, 这属于哲学范畴的内容。如果高考作文命题没有体现哲理意味, 那么, 评价标准“具有哲理意味”就显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 针对高考作文题进行评价, 是否具有哲理意味显得十分重要。
4.具有一定的选拔性
因为高考已经不再是义务教育范畴中的考试形式, 肩负着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高等优质建设者的艰巨重任, 因此, 高考作文命题并不能满足大众的期待心理, 要有一定的难度和离散度。如果所有考生的作文分数不相上下, 高考就会失去其根本的意义。但, 高考作文命题也不能忽视公平性, 要适应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考生的心理特征, 难易适中是高考作文命题最理想的境界。此外, 作为选拔考试, 高考作文应该有较好的区分度 (见表1) 。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
纵观近几年各地区的高考作文题, 我们会发现, 有一定的突破, 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上述4个标准为依据, 针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评价分析。
1.优点
第一, 贴近考生生活, 让考生有话可说。高考作文题应面向全体考生, 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但一些省市为了反押题、反猜题, 将题目出得或偏或怪, 使考生无所适从。例如, 某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以一首诗引入, 完全没有办法读懂命题者想要考查的内容。辽宁省另辟蹊径, 作文题目来自学生实际生活, 又略高于学生实际生活, 显示很强的开放度, 如2007年的《我能》, 结合考生的生命体验, 启发考生对人生的思考。2013年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开放的平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这样的考题就不会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者文章千篇一律。
第二, 始终贯穿哲理性。教育部考试中心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评2010年高考作文题时, 指出辽宁省当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最有哲理”的作文题。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要蕴含一定的哲理, 有一定的难度, 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同时, 命题者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 是有限度的哲理性, 毕竟高考面向的18周岁上下的学生, 并不是哲学家, 哲理性的东西只能是点缀, 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物极必反。
第三, 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努力将考生引向现实, 或是对社会现象的评析, 或是对道德修养的考察, 或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或是对考生价值观、人生观的考核, 如2013年山东卷关于莫言的高考作文命题, 紧跟时代步伐;四川省2008年的“坚强”等, 引导考生将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而是放眼看世界。
2.问题
虽然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试图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与语文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 从关注现实生活转向关注考生的精神世界, 体现出对考生本体的尊重。然而, 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引导有余、尊重不足。以辽宁省为例, 自2004年以来, 辽宁高考作文命题看似给考生较大的自主空间, 变教化为引导, 但实际是引导有余、尊重不足。2005年, 高考作文命题是《今年花胜去年红》, 要求考生必须说今年比去年好, 但实际上未必如此, 命题融入太多命题者的主观因素。2008年, 高考作文命题是有关“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 为考生预设几种情景,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考生思维发展, 难以超越。2009年, 高考作文命题是有关“明星代言”, 虽然材料中给出多种看法, 但对考生来说, 并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 即明星代言、诚信为先, 但“诚信”是不能被讨论的, 这就会约束考生观点的表达, 削弱可选择空间。
第二, 命题内容单一化。虽然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都在追求多元化, 但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双向性。2013年高考 (湖南卷) 的《我愿意》, 这是考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命题, 甚至有很多类似的“下水文”供考生备考。大部分考生会沿着固有的思维定势写作, 这会禁锢考生的思维, 出现考生套作的情况, 并没有引导考生进行独立思考, 更别提考查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三, 命题材料的逻辑性有待提高。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评价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时指出命题者的初衷是好的, 考查的内容富含哲理性, 对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然而, 细读这段材料, 我们就会发现语言逻辑上存在无法类比的错误。以辽宁卷为例, 它在第一段材料中指出太贪心必会有所失;第二段材料说明控制贪婪的欲望虽然会有所损失, 但精神上会有所收获;第三段材料则说明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并不严谨。
三、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1.增强文体意识
1999年, “文体不限”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出现, 一直保留到今天, 也依然会出现在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但, “文体不限”并不意味着毫无限制的完全自由。考场作文五花八门, 甚至一些文章看不出文体类型,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考生文体意识比较薄弱。因此, 教师要在平日的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理解最基本的文体特征, 加强训练。一些考生标新立异, 忽视作文的文体要求, 有些作文甚至无法分辨文体,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符合文体要求”依然是高考作文评分的基础等级, 评分标准没变, 只是命题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放。因此,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命题者也应该在命题中对“文体不限”稍加说明, 增强考生的文体意识。
2.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高考的主体是高中学生。要想让学生将内心情感真实地抒发出来, 需要命题者的激发和教师的启发, 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动力。对命题者来说, 高考作文的特殊性与作文心理规律和操作过程之间具有难以规避的矛盾, 这一点着实给命题者出了一大难题。纵观高考作文, 在形式上先后采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以新材料作文为例, 要想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 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下很大的功夫, 既不能直接套用成型的材料, 在组织材料时又要注意逻辑关系, 避免逻辑混乱, 使考生读得一头雾水, 而且所给材料应包含多重角度, 给考生提供开放的构思空间, 这要求命题者要具有一定的材料储备与材料组织能力。教师在平日的写作教学中也应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 带领学生多读、多写, 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只有不断磨炼, 学生才会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3.实现考与教的有效对接
3.高考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初探 篇三
【关键词】命题作文 应对策略 高考
一、高考作文命题现状简析
全国近三年18套作文命题显示,话题、材料、命题作文三种形式并存,呈鼎立之势。2007年,材料作文5个,命题作文9个,话题作文4个;2008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话题作文2个;2009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包含2个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2个。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已不像原先那样火爆,虽不能说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但任何一种成功的题型,也不能长期独领风骚,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该题型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由于话题作文给学生写作提供的自由空间大,久而久之,考生摸准了它的规律,于是虚构、套写、低劣的文章大量出现,如此发展下去,很不利于选拔人才和引领实事求是的健康文风。为了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以及上述弊端,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全国各省市都在互相借鉴,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文试题。
但是,无论作文题型怎样变化,都始终离不开《考纲》的统一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规律和方法。
二、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
命题作文是建国以来最传统的、最常见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但其作文内容、表现形式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审题难度也随之加大。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步骤
面对一个文题,不要轻易下笔,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提示语和作文要求,准确理解题目的寓意,理清写作范围,明确写作重点。《考纲》中《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的第一项,就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必须符合命题要求。在审题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使命题的要旨显露。如“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就是一个难以下手的作文试题。如果不做深入思考,联系现实,学生很难找好切入点,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
首先,我们从结构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宾结构。“踮”是动词,“踮起脚尖”就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这是生活中每个人经常有的引体向上的动作,是人在某一目的驱使下的条件反射,由此联系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广泛思考:
走在街上,你突然看见有一群人不知围观什么,四周水泄不通,于是你站在外围,“踮起脚尖”也想看个究景,这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你不由地“踮起脚尖”,生怕泥水弄脏鞋袜。当和别人量比身高时,你总习惯挺起胸脯,“踮起脚尖”,为的是提升你的身高,满足你一时的“虚荣”。
诸如此类,足见“踮起脚尖”是内在的驱动力支配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思维就此搁浅,文章就会落入肤浅的俗套。应再拓展思维: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村头,踮起脚尖,是等侯参军三年的儿子捎回平安的家信,满足一个母亲最朴实最真挚的心愿;一个年迈的老父亲每天“踮起脚尖”翘首远眺,脸上的皱纹堆叠着忧虑,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能够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牵挂;一个女人在漆黑的夜晚,不时“踮起脚尖”,急切地等待下班晚归的丈夫,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挚爱;一个年轻的老师,倚在教室门框上,“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等待一个不知何故迟到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担心……
如此立意,就把“踮起脚尖”的含义拓宽了许多,再推而广之,作辐射思考:
多少人踮起脚尖天天盼、夜夜盼,渴望祖国母亲六十华诞早日到来,这是亿万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又有多少人踮起脚尖,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眺望对岸的万家灯火,盼望台湾早日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共同心愿。
如此透视文题,思维就由生活的事理层面升华到精神情感的层面,如果我们的思维再进行深入思考,还会想到,“踮起脚尖”自然会抬起头,放远我们的视线,就会看到前面更远的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常常一个筋斗站在云巅,额首远望,为的是“敢问路在何方”。这样就由实“路”想到虚“路”,想到人生之路,想到未来,就会找到“踮起脚尖”更深的隐含意义。再如,一个初中学生向往高中生活。高中生活是丰富的,但也是艰苦的,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紧张的高中生活;一个高中生希望早日念大学。大学生活是多彩的,但也充满诱惑,只有做好思想准备,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如此类推,不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踮起脚尖”看到前面的路,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居安思危,瞻前考虑,我们就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如此层层剖析,由生活现象到事理本质,文章的视野就广阔得多,立意深刻得多。
总之,在审题上不要抢时间。一要冷静,二要深思,三要拟定,四要斟酌,五要构思,六要调整。审题的过程,也是构架一篇文章的过程。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就是仔细研读、分析、审视文题的含义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中心,再选择材料及文体的过程。审题的重要性谁都清楚,但真正做到正确理解题意却很困难。
1.全面解读文题。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常言道,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从眼晴里能看到人灵魂深处。作文的题目也有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精髓、凝聚之处,所以审题时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题旨,抓题眼也便成了审题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抓题眼容易,诸如抓题目是短语或句子中的动词或谓语,试以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为例,从句式角度分析,它是一个连动短语,“提”和“看”是一种动作行为,是题目的中心词。提什么,怎样提,看谁,怎样看,才是写作的主体。有的命题仅是一个词语,要想准确理解命题的意图,并确定符合要求的立意,就需要全面、辨证地思考。如四川卷作文试题“熟悉”,就是一个表面简单、其实棘手的命题。按照字典义,“熟悉”就是“知道得清楚”。这样宽泛得没有边际的试题,该从何写起?如果不反复领悟,做多方面思考,思路极易剑走偏锋。我们不妨这样想:既然“熟悉”一定非常了解,非常了解就很接近,很接近就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定会产生非常之情,非常之情就会引起情感波动乃至深层的理性认识。接着,考虑谁“熟悉”谁的问题。熟悉是双方的,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推想,自然是“自己”,旁观者不易熟悉。假如是“妈妈熟悉我”也合情合理,但若以“我”的视角窥探妈妈的心理和行为,易陷入行文曲折蹩脚的境地,也难写出真情实感。最后再确定“熟悉”的对象,锁定写作范围,如妈妈的微笑、爸爸的身影、老师的话语、朋友的面孔、故乡的山水、村口的老槐树、催人奋进的国歌、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等。熟悉的对象应属于具体、真切的范畴,抽象、难以言传的事物不好把握,如感情、思想等。综合上述思考,用一个长句来表示写作的中心,如“我熟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每当看到它,心里就会引起强烈的震撼,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如此“顺藤摸瓜”,自然会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2.合理丰富内容。有的题目之所以有难度,是命题者故意藏头露尾,使之具有迷惑性。如果在原题的基础上扩充一些内容,让题旨显露出来,这也是一种化难为易、变模糊为清晰的有效审题方法。如“愿景”这个题目,在原题前面可加“我的”、“老师的”、“祖国的”等限制语,再将“愿景”具体化,写作指向就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也适应于半命题作文,如湖北卷“站在的门口”、福建卷“这也是”,既有或前或后的词语限定,也有横线处自由发挥的领地。其实,这种半命题往往没有题眼,需要考生创设合理“题眼”,如2009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就是根据前后的语境,填充了“题眼”。不过这个自造的“眼”,一要根据对文题的理解,再融合自身的生活历练认真填写;二要符合前后语境的要求;三要顺畅,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四要有新意,有特色。这类命题,对那些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勤于写作且有丰厚材料储备的考生,在临场之际,只要对命题有真切的感悟与理解,学会变通,将似曾相识的旧作取舍、剪裁、提炼、升华,以旧换新,就会写出为我们所用的佳作来。独词式这类文题,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题比较活跃的一种形式,也是最让我们担心、头疼的一种命题。如《忙》(2004年上海卷)、《臉》(2005年江西卷)、《问》(2005年四川卷)、《读》(2006年安微卷),它是以一个字或一个词为题,不附带任何成分和要求。它表面看似乎限制性小,可以自由选择体裁、材料,立意角度、表达方式也可自由选用,有着纵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考生极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云山雾罩,不着边际,最后写成的文章,从体裁上讲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从内容讲东拉西扯,不知所云。遇到这类“宽题”、“大题”,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宽泛的命题范围内,把立意的角度定格在某一方面,再选定某一适合的体裁进行写作。内容要集中,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议论或叙事抒情。文体特征也要鲜明,切忌主题未定,便泛泛而谈,信马由缰,写成什么算什么。如上海卷“忙”,其表面义就是事情多,没空闲,或者非常急迫地做某一件事。如果我们根据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的认识,按照缩小外延、扩大内涵这样一种思维流程,来逐步显豁明达它的写作主旨,即如:忙—我忙—我忙于学习—我忙于高中学习—我忙于高三复习—我忙于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或忙—妈妈忙—妈妈为工作忙—妈妈为工作和家务忙—妈妈为工作为家务为我忙—妈妈忙得白了双鬓,弯了身躯。这样顺势而下,自然链接,主旨及选材的指向就十分明确。对于结构是联合式的命题,要着重分析并列短语中的两个或三个之间的辨证、因果、条件等关系。如重庆卷“我与故事”。一要搞清“我”(人)与“故事”(事)的内在关联、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二要搞清“故事”是真实的事情还是虚构的。这类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但常常含有哲思味道。假如推究其逻辑关系,把“我”作为文中的主人公,故事定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可是耳闻目睹、或包括“我”在内的往事。这样抓住题眼,就会准确把握题旨,确定文章的立意。
由此可见,命题作文无论形式怎样变化,都具有鼓励创新的开放性和严格要求的限制性。开放性是指考生在选取立意角度、素材及文体等方面,可以自由发挥,尽显才情;限制性是要求考生在统一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无视文题,背离命意,我行我素,必然铸成大错。
3.深刻揭示寓意。有的题目不是没有“题眼”,而是处于隐蔽处,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题外准确找到“题眼”,尤其是那些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以及富含哲思的作文命题,更要三思而后行。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是源于一首通俗歌曲、探求人生哲理的命题,必须先搞清“翅膀”的比喻义。翅膀是用来飞翔的,飞鸟凭翅膀,飞机靠翅膀,“我”的翅膀又是什么,“隐形”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可见这个“翅膀”是一种独特的、非显性的、却又是“我”奋然前行的精神寄托。再把这种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如它是一种回报父母、报效祖国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驱使我在知识的海洋徜徉,将来在广阔的天空像雄鹰一样翱翔。这样宕开思路,准确探求其比喻义,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都会切中题目的肯綮。
对于含有一定象征义、引申义的题目,切勿“望文生义”或“就题写题”,必须抓住题目揭示事物的具体特点展开联想,准确揭示其寓意。如“报春的梅”,表面说的是梅花傲雪,具有“报春”而“不争春”的美德,实际上是要我们借此领悟生活中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杰出新人在新事物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就预报“山花烂漫”的时节即将到来,鼓励我们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工作、学习,做出贡献。可见,只有把握了“梅”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才会写成好文章。再如以“暖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感觉到“暖流”的人,多半是一些经受挫折、遭受灾难、蒙受冤屈、被人误解、在学习和工作中屡遭失败的人,在关键时刻被人理解,得到别人的鼓励和帮助,这种情谊就显得特别珍贵,倍感温暖。然而题目是“暖流”,一点“暖”不行,不仅很“暖”,还要形成“流”,得到的“温暖”应该是多方面的、大量的,这点不可忽视。但是,我们不少考生一接触到这类命题,便胡编乱造,以苍白的内容和虚假的感情骗取阅卷人的好感。诸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得到祖国各地热心群众的捐款,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真诚帮助,这几乎成了一个刻板的模式,审题时需由题目中的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再紧密联系现实,从而确定写作中心,如福建卷的“季节”。从词的本义看,是指一年内的某个有特点的时期。当然,考生就某个季节立意,实写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初春,繁忙和艰辛的秋收,或围绕季节的轮回交替记叙、议论、抒情,都不算走题、偏题。如果针对季节的某种特质,引发富有哲理的思考,引申或类比为人类或某种事物的成长、发展规律,那么对文题的开掘就平中见奇,富有诗意。如十八岁是孩子花一样的季节,不惑之年是生命中最辉煌的季节,世界经济危机是寒流来临的季节,祖国正处于繁荣昌盛、蓬勃发展的季节等。再如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如果将“坎”定位在相应的沟坎、门坎之类的具体意义上,那只能写出目光短浅的平庸之作。倘若把“坎”视为生活中的某种困难、挫折等,写作的触觉就更贴近文题的指向。倘若用敏感的神经去触摸人的内心世界,那“坎”就可以理解为自卑、自傲、软弱、虚荣、嫉妒种种不良心理障碍,这样的立意必然高出他人一筹。当然,界定、丰富了“坎”的内涵,还要生发为什么要“必须跨过”的缘由和抒写怎样跨过这类无形的“心坎”的艰难历程。总之,审题需要挖掘寓意,挖掘寓意离不开联想,联想又必须合理,令人真实可信。而且要力求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鲜活的、极富时代感的、夺人眼球的文章。
(三)立意的方法和原则
审题和立意不可分割,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审题是为了弄清题目或材料的含义、要求或命题者的目的,如何拟定出符合题目或材料要求的主旨,或者说如何表明自己对题目或材料的认识、态度,这就需要立意。“立”就是“确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叫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常情况下,审题在先,立意在后,审题是为立意开辟道路,立意才是审题的终极目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审题往往包含着立意,即在研读、分析题目或材料时,就开始确立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搞清命题或材料含义的情况下,便盲目立意,是很危险的事。立意必须在准确理解题目或材料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作出推断和提出见解。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也很必要。
“意犹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是在高考中保证作文能否及格的底线。同时,一篇文章的选材、组材、布局以及语言的使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定。可见写作时先确定一个好主题是很关键的。
那么,立意有哪些原则呢?
1.立意要正确。所谓立意正确就是文章的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是历年作文评价的第一标准。根据每年高考阅卷情况统计,立意不正确甚至情调不高的作文大量出现。有些学生把个人恩怨、成见流露在作文中,把盲目追逐的“时尚”,甚至低级趣味充塞其中。更有甚者,抓住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热点、焦点问题,在作文中大肆渲染、辱骂。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应该有最起码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应该大力歌颂真、善、美,即使是人们切齿的“社会公害”,也应该提出“善意”的批评,采取温和的态度,绝不能写出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和时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文章。当然,文章立意正确与否,跟学生思想意识高低紧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写出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辨别能力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2.立意要深刻。立意正确是起码的要求,深刻应该是标准。所谓深刻,就是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含的本质挖掘出来。那么立意怎样才能深刻呢?第一,要理性思辨,善于思考,正确理解文题或材料。第二,要巧妙转移,紧密联系现实,把自己对文题和材料的认识跟现实中本质上相似的东西融在一起。第三,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一个跨时代的青年,看问题站的尽量要高,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和社会着笔,抒写对生活、生命、亲情的感悟和见解。只有立意深远,视野开阔,落笔大方,内容才厚重、感人。
3.立意要新颖。新颖就是能反映时代精神、特点、风貌,能独辟蹊径,高瞻远瞩,构思精巧,创意独特,能发现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发表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着代表时代发展趋势、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先进思想,这些思想一旦反映到文章中来,便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主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从立意上求新、求高,而是在形式搞突破,一味在形式上猎奇,却做不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结果犯了“贴标签”的错误,还有的在选材上搞新、奇、大,岂不知脱离现实生活的文章没有任何价值。
总之,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时,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所以万事怕具体,要认真研读命题,对号入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机械套用。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寓意联系现实,虚实结合,变大为小,顺利、坚实的跨过高考这道难以逾越的“坎”。
4.高考优秀的半命题作文 篇四
本来院子里的牵牛花不起眼,我也没怎么注意,就这么几个月过去了。
一天下午,我刚进院子的时候,它看起来像是挂在半空中的紫辣椒。我进去细看,原来是牵牛花的花骨。我看着眼前的场景,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
第二天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停了,我急忙赶到院子里。哇!它来自太阳的影像在我眼中摇曳,它那捧着黎明,捧着露珠的薄薄的叶子,凝固在我的记忆里。我忍不住走进它们,仔细看希望的号角:它们依附在一根柔软的绿茎上,笑得像天空中用来盛琼浆酒的杯子;它也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鸽子,传递着希望的号角;有的慵懒含苞待放,像蘸了颜料的画笔,渲染天上的日出,我忍不住深入其中。
滴答,滴答我看过去。一场大雨使得院子里的花残缺不全。屋檐上的雨滴不偏不倚,打在精致的小生命身上。心里突然觉得可惜。但是,牵牛花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无精打采。相反,它向雨滴低头。相反,它抬起头,接受大自然的礼物,让水滴打湿它娇嫩的脸。我愣住了,内心的敬意像一股涉水的泉水,一下子涌上心头。
是的,它们小得可怜,否则,只有几束微弱的绿色能从娇嫩的枝干中伸出来;但是,他们小而伟大。它们紧紧抓住茎和叶,不肯放松。他们坚韧的小手勇敢地爬上花台,昂首挺胸,每天面对阳光的洗礼和月光的沐浴,勇敢顽强地向着花台的最高处攀登!
很难想象,一颗不起眼的种子,在风中被摧毁,在雨里被浇灭,却默默出土,默默孤独地成长。不要和大树比,不要和浅草比,不要和花争宠,努力坚持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美好的形象在大地上绽放,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牵牛花,一个小小的生命,不如牡丹的富贵,荷花的典雅,秋菊的洒脱,南竹的高远,却用自己的姿态和绽放来诠释一个勇者的赞歌:努力让微小的生命硕果累累!
在我看牵牛花的那一瞬间,在我走进院子的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爸爸要在我的窗边院子里种牵牛花,自己爬上山顶。产生的花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
5.高考优秀半命题作文:走进我的家 篇五
走进父母,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走进春天,我们感受了诗情画意,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走进书籍,我们丰富了知识,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走进生活,我们收获了感动,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引子 打开回忆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小生命,但这可怜的生命好像是投错了胎,来到了这不该来的地方,这个讨债鬼便是我。出生后的第一个晚上,我露宿街头——爸妈嫌弃我又是一个“千金”,把我扔在了马路边。没有人去怜悯我,那时还是夏季,蚊子“嗡嗡”地叫个不停,碗底大的小脸上像开满了桃花似的,一个一个的小胞在我的脸上覆盖着。当第二天爷爷奶奶知道状况后,我被年迈的他们抱回了家。可没多久,爸妈依然不容纳我,又打算把我送给别人。在爷爷奶奶的极力反对下,我幸运的留了下来,并在年迈的两位老人那儿长到了现如今的我——一个即将要毕业的初三学生。 如何面对今天 对于从未感到过家的温暖的我来说,回家意味着什么?前几个月,我终于从年迈的奶奶家搬回了真正属于我的家去了。虽然这才是我自己真正的家,但面对这个家,我一时难以适应,又感到陌生,不知该怎样做? 也许父母的愧疚,几个月的相处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家的意义:家,这你遮风挡雨;家,为你辛勤劳动;家,为你除去所有烦恼;家,为你带来欢乐……一大早上,外面还黑乎乎的,但沁人心脾的饭香早已经把你从睡梦中唤醒。外面下着大雨,刮着大风,但爸爸早已在车上等着你收拾停当,赶着送你上学。心情不好,考试考砸,但家中的妈妈正在竭力地安抚着你的情绪,逗你开心,鼓励你。在校迟迟不回家,但家中的父母早已这你担忧,焦急的在离家很远的大路上等你回来……这就是家,普普通通的家,但这就是我十几年来所盼望的家。现在,我终于得到了它,我也渐渐走进了父母的心菲,走进我梦寐以求的家。走进家,到家里住,这很简单,但真正走进家中每个人的心灵,又是何等的难啊!我到底走进我的家了吗?我想我应该做到了。 尾声 “好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每当想起《好想有个家》这首歌,我的心仿佛被什么刺了一下。不过,现在听起来,心中不禁漾起一丝温暖,无论哪好,都不如自己的家好啊!走进自己的家,感觉好幸福;走进自己的家,我看到未来的光明;走进自己的家,我收获了一笔财富……有家真好,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愿天下有家的人,好好珍惜,都能和家人和睦相处;好希望无家可归的人,都尽快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快乐生活!愿天下每一个家庭开开心心! (评语:本文语言优美,体现了“我”对家的渴望。先前的不幸,造就了今天的幸福。是啊,有家是好的,它能为你遮风挡雨,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家。全文体现了有家是幸福的这一主旨。此时,耳畔响起了《快乐老家》这首歌。让我们共同珍惜我们的大家庭,祝愿它幸福美好。)
6.上海高考零分作文:他们 篇六
他们
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小学六年,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上了高中,父母为了让我得到更好的教育,硬是托人找关系把我转到了离家比较远的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真是不得了,名师如云,好学生更是一大片,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成绩,每次考试下来,分数都高得离谱。连我这个在小学、初中一直是尖子生的学生都追之不及。
好了,我现在要写的是他们,出题老师,我太感谢您了!这种题目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是谁们呢?老师啊,我不得不再一次地向表示敬意,我估计您出这个题目肯定是不费吹灰尘的力气吧!
好吧,我现在正式进入正题。
他们,对于他们,我想起来就窝火!
他们曾经是祖国的未来,可能有很多人确实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了一些成就。现在,他们老了,所以,就开始倚老卖老了!
前面说了,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都得坐2路公交车。而且,老师您也知道了,我是一个懂事、懂礼貌的孩子,但是,对于他们,我实在不敢有礼貌啊!
这个世界上最累的人,恐怕就是我们学生和农民伯伯了。我们每天不到六点就得起床,晚不上到十一点肯定别想睡觉。我们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猪晚。
但是,每天早上坐公交车,还得给他们让座,我本想在公交车上打个盹,补个觉,可是,您看吧!只要2路车往站前一停,妈呀!只见一大群老太太老大爷像蚂蚁似的呼啦啦一下就把车门围得水泄不通。再等车门一开,好家伙,他们一人代会而上,好像后面有大灰狼要吃他们似的,为了抢一个座,那可真是勇往直前、前赴后继。你说这么大清早的,他们干吗非要和我们挤车呢?是不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了?他们干吗不在家里睡个懒觉呢?这万一要是挤出个心脏病啥的.,估计公交公司要倒霉了。
我个儿了,挤不动。就算我身体强壮,我也不敢跟他们挤呀!要挤死一个,那我的前程就毁了!
所以,一大段路程,我指定得站着打盹,时间长了,我站着都能睡着了,这要是再折腾些时日,我没准儿就进化成马了!
到了ΧΧ站,好不容易占了个座位,可是屁屁还没坐热,就又上来几个大妈。有一位大妈大跨步走到我旁边,脸不红心不跳地呲着个大门牙对我说,小伙子,你起来,让我坐会儿。
我抬头瞪了她一眼,坚决地说,不行!
大妈急了,愣是把我骂了四站地,简直气死我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个大妈,因为有个阿姨不给她让座,就让她女儿把那阿姨的照片发到了网络上。后来才知道,那位阿姨是个孕妇。老师,您说他们缺德不?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座位上打盹,硬是被一个老太太推醒,说,小伙子,你起来坐后面吧!
我往后一看,有好几个空座。就说,那儿有坐啊!您干嘛非得跟我抢啊!
我腿脚不方便,刚才在公园跳舞跳累了……
我这时候只想说一句话,我……)%……&……*&
但是,老师,您知道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只能把这句话吞到肚子里。
所以,对于他们,我已经无语了!
7.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 篇七
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也是文化不断变迁和演进的过程。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其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 而是使原有文化发生性质和功能上的转变, 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在这一点上, 作文命题的意义在于, 充当一个连结点, 引起学生对社会革新和发明的关注, 并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不竭的创造力为文化的更新发展提供源泉。本文通过观察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 比较了若干学者对未来作文命题的展望, 探讨了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从而提出新的观点以供日后进一步研究参考。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下表以1951年 (执行高考制度开始) 至2010年的全国高考统考作文题目作为考察对象, 寻求历年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轨迹, 将它与当代文化的变迁相结合, 进一步思考其演变的规律:
由以上表格可知,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作文命题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由理性思考到关注生活、注重思维创新, 其总趋势是从紧随政治形势到逐步走向开放与多样化。其命题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越来越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抒发真情实感的余地。第二、从过分强调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到注重考察学生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积累。第三、从偏重于道德品质题材逐渐向具有哲理性、思辨性的 话题过渡。目前来讲, 作文命题的基本现状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 题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突显出地方色彩。
三、作文命题的未来展望
(一) 以往学者观点的陈述
学者张所帅认为, 新时期作文命题理念价值取向的走势应为:永恒的时代性和渐趋本我化;由“带着镣铐跳舞”转向“在舞台上跳个人自由舞”;由“人”“文”的分裂走向“人文”的统一;由“理念本位”转向“生活本位”。
学者胡宝珍认为, 作文命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全方位考察语文素养;各大院校自主命题;注重哲学思辨能力的考察;呼唤真情, 回归本真;文题中法律意识增强。
学者杨兴芳提倡高考作文命题人文价值的旨归:命题政策上, 由“一元”走向“多元”;命题形式上, 由“带着镣铐跳舞”转向“跳个人自由舞”;命题内容上, 由“人”“文”分裂走向“人文”统一。
学者夏雄峰提倡从文化角度研究作文命题, 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拓宽作文命题的视野;有助于使作文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特点, 满足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有益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能理解多元文化的新人。
(二) 以往观点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以上学者对未来作文命题的展望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大都提出作文题材要多元化, 要具备人文价值, 立足于文化角度, 命题应该多关注现实生活, 给考生充分的自由度以抒发真情实感。从近几年作文命题的走势不难看出, 以上这些展望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未来发展方向的, 也是值得被认可的。因为作文的发展曾经经历过一段思想禁锢的政治背景, 所以大家的关注点一直放在解放思想和抒发真情之上。然而在诸多见解中, 只有学者胡宝珍有几点建议独树一帜, 难能可贵, 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首先, 文题中法律意识增强。目前,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 作文命题往往倾向于感性题材或者一些社会现象,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青少年学生处于思想的升华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他们的脑海里建构, 在这一点上, 作文命题能够引导他们在人生道路中寻找到自己的航向, 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其次, 开放与限制有的放矢。命题不开放, 学生就很难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命题不限制, 学生又容易照搬或套用以前做过的文章。开放与限制是一组矛盾的统一体, 命题者应该把握好一个相对适合的度, 以达到二者的平衡。
(三) 对于未来作文命题趋势的建议
通过上述的对比与分析, 我们认为未来作文命题的趋势应该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1. 作文命题应追求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 同时做到开放与限制有的放矢。
学生作文不仅反映出其语言能力, 更反映出其思想水平、道德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意志。作文命题应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 引导学生反省自我、思考人生, 促进学生形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好的作文题目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之愉快自由地描绘生活, 表达自我。与此同时, 题目的立意和范围应做到开放与限制有的放矢, 既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创作空间, 又要加以限制, 以免照搬照抄。
2. 作文命题应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注人文、关注法制。
21世纪的理想人才应是科技素质、人文修养与法律意识的统一, 兼具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科技创造未来, 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法律武装头脑, 造就冷静客观的处世态度。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内涵也将不断得到提升, 以人为本的理念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教育面向未来的应有之义。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注人文、关注法制, 不仅是指了解和探索科技、人文、法律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 要关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关注科技、人文和法律知识在生活、社会中的应用, 将写作与社会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
3. 作文题材源于生活, 呼唤真情, 鼓励创新。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自己的个性,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说真话,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美国作文命题中有种“自叙文”就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 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独特的经历, 从而把内心感受诉诸文字。另外,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文化创新成为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攸关的重大课题。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 也就成为新世纪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育中, 写作是最有个性、最需要感情投入的、最能激发创新精神的。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刻性。
四、讨论和反思
从以往各个学者的分析和见解不难看出, 我们都在强调作文命题应如何做到解放学生思想, 如何给学生留有抒发情感的空间, 而往往忽略了如何把握好命题的开放度和限制度, 如何处理好命题的易写性和广阔度, 如何引导考生书写真情实感和进行深层思考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一直面临的角力点和难点, 也是今后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宝珍.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探究[M].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未出版, 2010.
[2]夏雄风.当代文化变迁与作文命题的变革[M].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未出版, 2004.
[3]杨兴芳.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价值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未出版, 2008.
8.为考而考的高考作文命题 篇八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出炉后,都不乏叫好赞许之声。我理解这种表达的情绪,也不否认高考命题的进步:已经逐渐摆脱了“八股式”的命题方法,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多元。但请恕我直言,多数高考作文命题仍旧没有跳出“大而化之”的圈子,多数命题空泛而空洞,缺乏实际考察价值。
且来看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湖北省:站在____门口;海南省:诚实善良;上海市:论板桥体……诚实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似乎年复一年让考生品味“善良”也忒缺少创新精神了;至于“板桥体”,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皱起眉头,现在的高中生有几个会鉴赏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样的命题既古怪又偏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仔细梳理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其与往年的情形几乎如出一辙,多为三种套路:“善良”式的老套,“板桥体”式的奇怪,“站在____门口”式的浪漫,毫无新意,立意看似高雅其实苍白。不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江西省的命题“以兽首拍卖为话题写议论文”,贴近现实,非常富有时代气息。
再来看几个雅思考试的作文命题:“飞行越来越便宜,但是污染严重,是不是要限制飞行?”“年青时候存钱为了晚年幸福是否可行?”两相对比,不由令人叹息:我们的高考作文題何时不再这般“大而化之”,在兼顾文本考察的基础上,多将命题的触角涉及社会和实际,少让考生坐而论道、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譬如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三鹿奶粉引发的公共食品安全问题,举办奥运会的公民社会成长问题,不都是很好的命题切入点吗?
“大而化之”的高考作文命题,几成套路,让高考作文沦为可以猜题和破题的“考试文体”,为考而考,反映不出独立见解和思考——有些考生在考前大量背诵各种套路的范文,大抵就是这个原因。
在当前的中国,公众之所以强烈关注高考作文命题,因为它不单纯是一种文本上的命题考试项目,还承载着诸多“社会性的思考”——从高考作文的命题中考量教育责任的担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希望读懂附着在其后的青少年一代对于文明民主进步的某种认识和价值判断。遗憾的是,古板僵化、“大而化之”的高考作文命题,让公众的这种期待大打了折扣。
9.命题作文“高考之外”展评 篇九
倪文慧
寒冬腊月,仿佛一切被冻结了,眼内全是皎洁无瑕的皑皑白雪。寒风劲吹,叶儿累了,收了它的手臂,花儿也销了她美玉般的容颜,逝了她的芬芳,残留一缕香魂。
一切都好安静,万物都陷入沉睡了,掀开帘帐,看见满天繁星,泛着点点银光,点缀那张巨大的黑幕,望着那孤独的月儿,才知道原来只有自己醒着。
一天天的重复那机械性的动作,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上学,放学,吃饭,写作业,睡觉,起床,上学,放学,再熬夜……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那枯燥乏味的生活,一天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紧紧的,连一点点回忆的时间都不曾留下。倚在窗边,认真地思考:每天都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那一张盖了印的文凭?难道那些在考场失利的人就一定没有出路么?高考是我生活的全部吗?
心内思忖了好久,却很难下定论,高考是一张天梯。若你能顺利地通过,登上那最后的台阶,那时就可以进入理想的殿堂,他会张开双臂,将你紧紧覆住,再也不会觉得痛苦,至少不会像高中时那般压抑,苦闷,烦躁,乏味。但,若没有高考,那些寒窗苦读十年的寒门学子,又如何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可,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条路可走吗?
“不,一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肯定有,通往成功的路径不止这一条。”暗自一惊,原来是那蛰伏已久的话语冲破了屏障,像儿时那般童言无忌。呵,早已步入青年,还能童言直抒无忌吗?但听了这反抗的声音,原本汹涌澎湃的心浪竟瞬间如一泓平静的池水,清澄而又明亮。
是啊,我不一定只有这一条路,天无绝人之路,当你的路看似走到尽头,可实际上,你不过是走到了转弯处,当你走过了弯口,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错,我相信当一扇门对你紧闭时,总有另一扇门会为你开启。此路不通,就选另一条路,如果没有一条路适合自己,那就自己创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的不就是这意思吗?
所以那所谓的地狱之都——高中,也就显得很平常了。它并不能代表一切,也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它不能扼杀你的梦想,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它也没有决定你命运的权力。它只不过是一架桥,高耸在云端,耸立在山峰之巅,使人望而生畏,它不过是帮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罢了。
可,人生在世,不就是历练自己的意志吗?那又为何害怕走呢?它可以扩大你的眼界,透过外表看本质,看到一些自己不曾见过或者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物。那么,这些所谓的弯路不就犹如一滴一滴的甘霖雨露,滋润着你,让你全面发展,那又何必去怨它,恨它,避开它呢?梅花若不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又怎会比白雪多出一段寒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正是把这意道得淋漓尽致吗?
话虽如此,但亦不可轻视高考,高考如雄风,送你上青云,踞在云端,则可傲视天下,亦有能力去帮助那些流浪弃儿,去爱那些被世人忽略的孩子,让那些孩子有一个温暖的肩膀,有个依靠,在日暮的黄昏,让他们知道该去何方。去圆那些残缺的梦,给这些残缺的梦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向那属于他们的天空,绽放绚丽的光彩。
高中三年的生活是紧张的,但亦是珍贵而又开心的。在这大好青春的三年里,你将怎么度过,你可知时光似水,一年的时光不过是弹指瞬间。当你枉度时,却不曾知道,它已悄然从你指间掠过,无声无息地远了,远了,再也不会回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句警言无时无刻提醒着你,莫荒废。
在将来回忆这段挥洒青春汗水的时光,内心会觉得甜蜜,亦含些许苦涩。认定了挥汗如雨,那为何不痛痛快快地挥洒呢,为何不会撒得淋漓尽致呢?绚丽而又妖娆,留一份晚年的欣慰与回忆。
所以,不要轻视高考,但亦不可看得过重,无论前方是顺利还是坎坷,激烈还是平淡,前程似锦还是平庸无奇,都请勇敢地走下去。须记,高考之外,还有很多通往成功的路。
理了理思绪,嘴角弯出一条弧度,昂起头,挺起胸,迈着坚毅的步伐前进。无论成功与否,都请坚强地走下去,相信高考之外,还有另一番天地,另一条路径,总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点 评]本文是一篇独白,作者从头到尾在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即关于高考的种种心理变化,先是对高考厌倦、无助,走入死胡同;接着第5段,笔锋一转,寻求“高考之外”的出路,看到人生希望;最后,正视高考,虽然高考之外有出路,但高考是意志的历练,是美好的青春记忆。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先仰后扬,写出了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层次清晰,基调积极。
(指导老师:高 艳 赵同宇)
高考之外
周煌鑫
以士取人,于传有之。然今之时,皆以分数取人,以此,人皆数数然为一高考,而不思祖上,不习心智。只销得身心憔悴。
吾闻高考之外四字,忽梦先祖烈士,作疯言以记之。欲以明高考之外,当学古事,习烈祖之德也。
遥想上古之时,天意泽我华夏,乃开民心,厥有先辈烈祖之大事业。出火、断竹,得暖饱。后来之事,小子以疯言略述之。
曰:
先王伟功有少典,结盟九部有熊氏。
二子降兮圣人出,乃有炎黄兄弟事。
黄帝造屋能避雨,炎帝躬耕有粮食。
魔王降兮九黎起,欲吞我中国兮残人心。
炎黄兄弟兮遂为盟,并力攻魔兮天下平。
后兄得权兮为首领,以双之名兮曰炎黄。
黄帝既已望天下,诸侯东来事华夏。
得贤传之为禅让,大道乃生公天下。
大舜悌兄孝父母,廿年执政民心属。
会逢此时河水逆,鲧矜其能堵天意。
鲧已放兮其子出,持规矩兮意恒。
载四时,薄衣食,过家门,不敢入。
卑宫室,费沟淢,九泽九山为开济。
舜荐禹于天兮为之嗣,禹传其子兮家天下。
夏传桀时暴无道,商汤取之止民怨。
盘庚迁殷乘龙气,有纣王兮违民意。
西有文王兮在上,於昭天命兮意扬。
文修武治兮国强,民心所向兮昌。
文王没,武王出。诛暴纣,王天下。
与其弟,建分封。宗法出,天下同。
平三监,放武庚。功业成,武王崩。
周公降辅成王,八百年后龙气降。
周室式微诸侯起,自是春秋有战国。
正中乱世出英才,百家争鸣盛难再。
儒道墨法农名杂,承古启今天道扬。
五百年前有赵氏,开国逐戎半族王。
五百年后志更刚,孝公立兮用商鞅。
本是先王子弟后,奈何据西为虎狼。
长平一战赵心凉,六国从此魂已亡。
始皇挥剑斩六国,六国都城为秦郭。
自伐功勋始皇帝,却中阿房消髓气。
商法只应用战时,岂可用之为国是。
传至二世帝国崩,豪杰并起如蜂拥。
江东却有虎门后,巨力便叫王气升。
逐鹿一战气盖世,乌骓踏雪箭亦迟。
高祖本是龙后世,深埋岂改凌云志。
元年提剑入咸阳,炎炎烈日相扶桑。
文传武帝彻中央,儒学推到人心上。
挥旗北向捣匈奴,蛮夷闻之敢不服?
天圆地方封禅处,从此便得苍天护。
苍天气续二百年,王莽却来灭刘属。
更始六弦念烈祖,灭亡兴汉忍辛苦。
光武龙兴成大统,炎刘气续洛阳中。
明帝至灵二百年,二百年后帝室空。
曹操专权居相府,笼络英俊用文武。
紫光盈室为主公,苍天已没黄天拥。
可怜黄书本汉室,未得贤臣为困龙。
三顾茅庐真明主,卧龙一见分寰宇。
知有巴蜀能中兴,忍痛只将刘璋逐。
自此刘备王汉中,下有五将显神通。
关羽提刀斩六将,一心只欲报兄长。
张飞万人不可敌,一吼退曹板桥上。
黄忠人老气更壮,定军山上胜李广。
马超面秀力亦强,父子都曾王西凉。
子龙神枪救后主,一点寒光万丈芒。
孙坚之祖乃孙武,父子征战猛于虎。
独据江东传三世,仲谋遂成吴国主。
又有司马改曹魏,安乐归命鼠心畏。
天下分久必要合,三国归晋成一统。
司马本是魏家臣,臣气岂可为天朝?
晋地一朝政权失,一朝化作南北朝。
南北两分天下苦,隋文修德民心属。
李唐天下从渊始,贞观世民兴帝制。
科举取士从隋时,万人从此只一志。
诗作入仕真明旨,仙圣豪鬼把笔使。
又有隆基少年时,开元应天为盛世。
只恨君王视社稷,不如一介玉环姿。
安史视有间可驰,引军便向天子池。
自此李唐不明世,百姓苦楚无人知。
匡胤龙袍加身时,不重武将冗文职。
若无杨门尽英烈,御辽谁敢抢先驰。
可惜汉人不明时,明清只是保旧制。
元末宰相明宦官,何为此流来用事。
小人自此多得志,太后为己费军资。
近世不可敌外室,为敌所破不知耻。
南北甲午有辛丑,幸得能人把国救。
洋务维新尽为清,中山从基把屋修。
东有日寇贼心抖,欲把天朝为己有。
国公两党停内战,并力就把河山收。
君不见东南北西国有边,海山黑河艳阳天,御敌将士立壕边。
不顾生死赴国难,就把心血与敌换,残尸尤立故土岸。
遥忆无辜三十万,命在倭寇刀下断,想此心似火在烧。
君不见将军拿刀虎口裂,四万万人心含血,火把不点行夜间。
短兵相接显神通,辕门射戟也平庸。
排兵布阵有《孙子》,兵法有成破阵子。
八年苦战,何人不叹。
齐心一在,成功在此岸。
华夏气还,倭寇凭什拦?
举国齐力舞神龙,金光冲上天正中。
以此疯言,无有新意,直望学者闻此,可于高考之外,多习古事也。
微词多漏,望诸公斧正。
[点 评]本文文体特征鲜明,是一篇文学功底深厚的文言诗文。开篇今夕对比,引出下文,第2段紧承第1段,亮出观点“高考之外,当学古事,习列祖之德”,同时点题,奠定后文情感基调。全文引用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作诗对,表现了作者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和广博的阅读视野。
(指导老师:陈滢莹 赵同宇)
高考之外
张淑娟
一丝温柔滑过脸颊,揉揉惺忪的睡眼,才发觉阳光已偷偷地溜了进来。瞥见桌角那指着7的闹钟,迅速一跃而下,顶着蓬乱的“鸟窝”冲进浴室。看到陌生的布局,不禁嗤鼻一笑,自嘲道:“我怎么糊涂了!”
懒洋洋地趴在阳台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享受清晨的静谧。阳台下是外婆搭的葡萄架,缀着颗颗晶莹、娇艳欲滴的葡萄。架下藤椅上跳跃的露珠似钻石般闪亮。看着不远处的玫瑰、月季明媚的笑靥,心情不觉舒畅许多。“咦,这儿什么时候多了两株百合?”
“你不记得了?”外婆端着一碗小米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走来,神情一如既往的温柔慈爱。“你上六年级时这儿发洪水,你爸妈带你回来过,走的时候你看到半山腰上有两株长在一起的百合,说它们很坚强,能不向洪水屈服。”她把粥放在桌子上,继续说道,“我腿脚不便,你外公就把它们移栽回来了。”
我凝视着它们,夹带着些许迷茫:“我可以像你们一样吗?”
外婆似乎捕捉到空气中细微的波动,忙道:“你不是一直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吗?咱家后园的菜地也对着一座山,和我去菜地里打理打理吧,正好放松放松。”
就这样我和外婆在菜地里一边忙活,一边玩闹。除去杂草,摘去白菜枯萎的叶子,揪掉葱顶端的“花帽”玩“丢沙包”……
每隔十几分钟,外婆总是会气喘吁吁地停下来,让我去摘根黄瓜给她。我偷瞄到:她偷偷地擦汗,揉着那只跛了的右脚和她那不安的背影。心中盛满了愧疚。我该回去吗?可是高考……
午饭时,外婆给我夹菜,犹豫地说道:“你爸打电话来催你回去,他让我提醒你,别忘了,你还有高考。”
静默,压抑,寒冷占据了一切。我扑到外婆身上,蜷缩在她怀中,抽泣着说:“外婆,我不想回去,不想回去高考。我不要整天埋在试卷堆里,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我快被压得窒息了……”
外婆轻抚我的头,许久,说道:“没事的。在我这儿没有什么高考,你爸那儿有我呢!你只要做你喜欢做的事就好了,知道吗?”语气中透着毋庸置疑的坚决。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仿佛全世界都是我的依靠,可以使我抛开一切烦恼。
于是,我背着背包走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挟着清风,拉着骄阳,一步步地迈向山顶,做我喜欢做的事——照顾孤独老人。
当我踏上山顶时,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唯一的小院。一位头发花白,身着灰色T恤的老爷爷坐在门口,摇着一把蒲扇。我调整一下呼吸,揩了揩脸上的汗渍,上去和他问好。他见到我显得很激动,颤巍巍地摸起墙边的拐杖,急切地拉我进去。近距离才发现那件T恤本是白色,只是许久没换洗才如此。我关切地问他们的境况,了解到他们大多失去自理能力,由于这小院在山顶,鲜有人来,照顾他们的人有时一星期才来一次,因此他们的生活比较困难。于是我帮他们叠被,洗衣服,倒尿盆,扫地……
忙完后,我静心地听他们各自讲年轻时的故事,即使他们有时口齿不清,但看到他们脸上的幸福,我便快乐,接着,我为他们献上一首《相亲相爱》“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一曲终了,在夕阳的拥抱下,众人的泪光闪动中,告别了这座小院。
晚饭后,我躺在藤椅上,回想起今天的一切,思绪穿过葡萄架散落在浩瀚星空里。
我该回去吗?如今的我该如何抉择?
回到父亲身边,继续承受现代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压力,每天起早贪黑,抛弃自己的爱好,泡在考试的海洋中,过着枯燥沉重的生活吗?那我的理想,我的自由呢?
还是留下来,躲在外婆温暖安全的港湾中,过着我所向往的生活,看看书,侍弄一下花草,尽我所能关爱有需要的人,闲暇时可以悠闲地欣赏星空的美丽?那父亲的期望呢?寒窗苦读十几年,等的不就是这次高考吗?错过了高考,我还能改变家庭的命运吗?在这“优胜劣汰”的社会,我又该怎么生存下去?
朦胧间,看到百合在微笑,外婆和父亲争辩,老人坐在门口,用枯瘦的手指拭去眼角的泪花,无尽地等待……
泪,顺着眼角滑下,晚风却怎么也吹不干。
[点 评]本文是一篇描写细腻的记叙文。对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对外婆动作、语言、神情的刻画以及自我内心的描摹,都非常细腻,如在眼前,让读者感受到逃离乏味高考的片刻空隙间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从中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高考备考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在这乏味生活的空隙间也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的,不要被高考的繁忙而丢掉了感受生活的心。
(指导老师:陈滢莹 赵同宇)
10.高考命题作文常见审题法例谈 篇十
找出关联“对象”。这是指不要“就事论事”地审题, 而是要在几个“对象”之间“提炼”出“生成”的新“对象”, 写作的重点就在“生成”的新“对象”上。比如2008年北京 (高职) 的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这样, 不可以单向度地写“得”的喜悦或“失”的痛苦, 而应该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叙、议它们的相互关联, 写出人们对“得”与“失”应持有的正确心态与做法。
再如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也同样要按照上述思路审题。当然, 这里的“我”和“你”, 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指国与国的关系等。
抓住核心字词。就是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 也称“题眼”。如《我忘不了他》, 其中的“忘不了”就是关键词, 应牢牢扣紧, 通过回顾往事, 重点写出“忘不了”的原因。同时要注意, “忘不了”的, 可以是对你有益的帮助, 也可以是故意的“伤害”, 只要让你刻骨铭心的都可以一一道来。
对海南2007年高考作文题《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同样要针对题目中的“题眼”:“创新”与“创造”来行文, 才不会跑题、偏题。
打破思维定势。有些作文题, 如果运用惯常思维审题, 往往让考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时, 就要换种思路, 跳出“固有”模式, 就可豁然开朗, 眼前一亮。如浙江2007年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看到这个题目, 许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找不到北”———“消逝中”如何“行走”?但静下心来, 运用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行走在消逝中”, 可作如下理解:过去的就不再留恋, 不管是成绩还是失落;要以过去的成功为借鉴, 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或是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 为之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反面”教材等。经过这样的条分缕析, 写作思路瞬间即可打开。
《万籁俱寂的时刻》也要采取“反向”解读的方法进行审题, 否则, “万籁俱寂”, 一切都悄无声息, 有什么可写呢?但恰恰相反, 在这样“万籁俱寂的时刻”, 正是你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一个人享受“独处”之乐的惬意时刻, 抛弃所有繁杂事物, 尽情地、静静地回想往事、梳理未来……
满足条件要求。有的题目给出了写作对象的明确指向, 写作者只要满足命题者所限定的条件即可。比如, 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这里的“城市”与“乡村”就是限制的条件, 不可写此以外的其他东西。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安徽2007年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属此类情况。
结合时代背景。是指题目暗含了当年发生的国内外一些重大影响的事件。这类的作文题比较多, 几乎每年都有。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 四川的《坚强》等, 就与当年中国发生的湖南雪灾、汶川大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果考生能够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去审题, 一定是恰当的, 也会得到理想高分的。
如《宽容》《众志成城》《关注的目光》《该不该?》这些题目的审题, 就可以结合近期中、外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 如温家宝总理在英国演讲受到德籍博士生的干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持续而罕见的干旱后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高考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的讨论……就可与以上题目“对号入座”。
增添“虚拟”成分。有的题目, 写作范围非常宽泛, 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写得“圆满”, 如《冲突》《误会》《矛盾》《纠纷》等, 可以写成几万、几十万的专著, 在考场大约只有1小时用于写作的情况下怎么应对此类题目的审题呢?那就是通过增添“虚拟”成分的办法来达成目标。
以《冲突》为例, 发生冲突的只能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等“生命体”, 因此, 可以将冲突的双 (多) 方“虚拟”出来, 但题目不能够改变, 依然是原题, 只是作者心中有数而已。比如, 甲同学与乙老师的一次冲突, 伊朗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等等。
运用这一方法审题时, 需要注意, 所“虚拟”的成分必须和原题目的施动者保持同一性。以《误会》为例, 只有人与人、团体、组织间才会有误会, 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 给《误会》这个题目添加的“虚拟”成分, 只能是人或团体、组织。
11.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 篇十一
1.单个字词式。如“好奇心” (2008年江苏卷) 。
2.短语式。 (1)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2004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2) 凤头、猪肚、豹尾 (2005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3) 人与路 (2006年江苏卷) ———二元关系型短语。 (4) 怀想天空 (2007年江苏卷) ———动宾短语。 (5) 品味时尚 (2009年江苏卷) ———动宾短语。 (6) 绿色生活 (2010年江苏卷) ———偏正短语。
二、下面, 就依次分析这几种类型的审题
(一) 二元关系型短语———×××和×××
高考作文一般所提供的概念通常是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这四种关系, 所以写作前一定要弄清这几者的关系后才能下笔。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 对立统一关系。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 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因此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 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 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 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 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此与彼不是绝对的。
2. 是非取舍关系。
即指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 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 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 如作其他理解, 则是不科学的。是非取舍型:不是只要“是”, 不分析“非”, 而是扬“是”避“非”, 两方面都要涉及。
3. 并非绝对关系。
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 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 并非全是成功, 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并非绝对型:不能走向绝对化, 造成观点走向极端, 经不起推敲。文既然是“并非绝对型”, 就要找出一条非常合情合理的东西来, 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正确解决这一问题。
4. 并列共存关系。
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 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 既要谦虚待人, 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并列共存型:它们有可能是由于此的存在影响着彼的存在, 如“谦虚与表现”;也有可能是平列的两个优点, 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抓住“影响”、“平列”两个关键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恰到好处地使二者共存, 澄清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
(二) 动宾短语式审题
首先要找准这个短语中后面这个宾语 (即写作对象) 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 “天空”到底能是什么, 它可以是自然的天空, 也可以指生活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心灵的天空、爱的天空等等。但我们的同学对于动宾短语式作文的审题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宾语, 却忽视了前面的动词, 我们要仔细玩味动词的真正意思。在“怀想天空”这个题目里, “怀想”有怀念、回顾的意思。考生描写对过去美好东西的追忆才是比较稳当的做法。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 当年众多优秀考生纷纷落马。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时尚”这个宾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同学总是匆匆地、肤浅地扫描一下考题, 自以为“时尚”二字很简单, 很好懂, 不会出差错, 结果偏偏栽在“时尚”二字上了。“时尚”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 它是时兴的, 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在通常情况下, 政治变革和自然科学创新等, 不列入时尚的范畴。所以当年很多江苏考生写“爱国主义”是时尚, 那就属于审题错误。更为严重的是, 很多考生不注意江苏命题作文题目之前的引语———“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 由此可知, 这里的“时尚”必须是动词, 必须是某一行为。所以, 说“唐诗”是唐代的“时尚”, 说“宋词”是宋代的“时尚”也是错误的!说“读唐诗”是唐代的“时尚”, 说“读宋词”是宋代的“时尚”才是正确的!
(三) 偏正短语式审题
这类偏正短语一定要看清陈述的对象和叙论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要认为短语的后一个词语就一定是陈述的对象。 (1) 如“永恒的价值”中“价值”是陈述的对象。 (2) 如“生命的格调”中“生命”是陈述的对象。分清这两者后, 就可以在立意时拼凑成这样一个公式:“陈述的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叙论的重点”? (1) “永恒的价值”可立意为———价值怎样才能永恒? (2) “生命的格调”可立意为———生命怎样才能有格调?当然, 偏正短语不一定都是定语+名词, 也可以是状语+动词, 如“从容地栖息”、“高贵地爬行”等。立意时的公式就变成:怎样的 (动词) 才显得如此 (形容词) 。 (1) “从容地栖息”可立意为———怎样的栖息才显得如此从容。 (2) “高贵地爬行”可立意为———怎样的爬行才显得如此高贵。
(四) 单个字词型审题
一般的单个词语, 也是由几个语素组成的, 要仔细分析词语内部的关系, 千万不要以为单个词语就可以无需认真审题。如:“父辈”这个题目, 含有两个语素“父”和“辈”, 为偏正式关系的词语, 意为“父亲那一代人”, 显然, 题目要求写的对象是一个群体, 只能写父亲所属的那一个群体, 理解了范围的限制, 就不会错把文章写成“父亲”了。对于单个字词的作文题目, 我们要注意根据其词性把握其审题时的重点。
1. 名词。
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 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 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 也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 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其次还要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 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 也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 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
2. 动词。
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 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 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 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 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 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3. 形容词。
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新”:它的含义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词语, 我们可以联想到物之新, 联想到人之新, 联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 如创新、新颖、新潮等。
【优秀的高考命题作文:他们】推荐阅读:
如何写优秀的高考作文08-14
高考作文的命题猜想10-05
高考作文素材 描写动物的优秀段落08-04
高考命题作文责任类:青春的责任07-31
高考:诚信优秀作文08-16
湖北高考优秀作文09-09
这也是一种力量高考满分的优秀作文06-26
关于高考作文优秀开头推荐07-20
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