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2024-07-10

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精选8篇)

1.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一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影视制作成为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湖南《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优势发展障碍应对政策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影视制作成为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湖南《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分析

资源优势。决定区域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湖南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湖南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优势。从原始社会起就有人类在此栖居,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原始古朴的楚文化,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极具神秘色彩的梅山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等。文化遗存方面:距今七、八千年的石门皂市和澧县彭头山原始社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传说中华始祖炎帝和舜帝的陵墓,沉睡地下两千余年的马王堆女尸及其随葬品,千年之前就已打开国际市场的长沙窑釉下彩瓷,三百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归隐之地石门夹山寺;名人方面: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西汉政治文学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唐代书画家欧阳询、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理学大师曾国藩、献身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以及领导辛亥革命的黄兴、宋教仁、蔡锷,特别是影响现代史发展走向的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英杰也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使湖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放光彩,从而使湖南成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理想之地。

产业名牌优势。2009年,全省有报纸86种,期刊238种,报纸出版量12.17亿份,期刊出版量1.24亿册。《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8月15日,毛泽东主席曾三次题写报头,日发行量达27万份,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十位,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2009年底,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1.66%;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11%;有线电视用户606.39万户,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大众传媒覆盖网络。湖南卫视收视率继续稳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一批自拍优秀电视剧和电视栏目风靡全国。湖南动漫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卡通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2009年,全省动漫产业完成产值逾100亿元,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目前长沙的民营书刊发行业从黄泥街到定王台,已成为长沙文化产业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仅定王台书市年销售额就达2 亿元,上缴税费近千万元;另外,长沙市的“歌厅文化”也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大亮点。据

统计,仅长沙市就有大型歌厅37家,特大型歌厅7家,其中特大型歌厅的年营业收入一般都在2000万元以上。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湖南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还不能称为文化强省,更不是文化产业的大省,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产业意识比较淡薄。一些文化等其他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定位,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模糊,许多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极有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未开发,更谈不上规模发展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经济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我省文化体制的改革相对缓慢。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总量多、布局散、结构老等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广电、出版、报业等新闻传媒得益于国家垄断性保护政策,发展迅速,但随着国内和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优胜劣汰势不可挡。

文化产业总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湖南的广播电视业、出版业、报业、文化娱乐业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位次,但与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省市相比,总量和规模已显差距。产业链不大,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也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且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缺乏集约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难以形成竞争力和规模经营。

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湖南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

以省会长沙为龙头,湖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遍及国际国内各地,但是仍然感觉人

才紧缺,主要是人才环境不够宽松、人才待遇匹配不科学、整体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产业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湖南14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省会长沙2010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

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足。湖湘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具开发价值。目前,湖南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分别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的领导和行业管理。长沙、岳阳等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文化产业政策,但是,提出“大跨越、大发展”等口号比较多,带有典型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并不多,严重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根据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典型政策,结合湖南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形成规范性、可操作性规范文件,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建立联动机制。以现有的专业性、综合性机构的政府文化产业机构牵头,如长沙金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工商、税务、国土、财政、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办事机构,实行部门联动,让更多的文化产业单位享受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可操作性政策。

1、财政政策。省级财政对基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倾斜。各级财政安排一定专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具有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特色扶持,其他优势和前景良好的文化

产业项目重点扶植。

2、投融资政策---对于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鼓励自筹资金进行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相应市级、县区级财政给予配套。

3、税收政策---对以国家规定的鼓励文化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种文化企业,税收减免方面一视同仁。

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在自有场所举办的属于文化体育业税目征税范围的文化活动,取得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销售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以及书报刊印刷,按13%的税率或4%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报业、出版、发行、广电、演艺、电影、体育等集团,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可合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办或转制组建的报业、出版、发行、书报刊印刷、广电、电影、放映、演艺、体育等文化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免征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确定免征营业税年限。文化产品出口可按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文化劳务出口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动漫软件开发、网络游戏软件开发、体育文化等企业,每一纳税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

4、土地政策。简化文化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并降低相关费用。

非盈利性公共文化设施(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文物保护设施、文化馆、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用地,按划拨方式提供。

优先保证被拆除文化设施的恢复建设。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

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优先保证文化设施建设所需用地。

5、社会保障政策。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住房公积金待遇。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

6、人才政策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其持股比例最高可达40%。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高,人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建设文化强省,要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一种更好的流动、竞争、开放的环境。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机制。

7、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将长株潭打造成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增长极,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动漫、文化艺术等业态,促进的全省文化要素实现良性互动,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构筑京广线人文文化、大湘西旅游文化、大湘南历史文化三大产业带,各市州建设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文化强市、强县,形成文化发展的中间层,立足大湘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建设自然文化产业带。重点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中南数字出版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各信息化方向发展,将文化产业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结合起来,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构建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2.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二

一、临泽县设施葡萄发展现状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黑河流域中游,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 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 具有葡萄生长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葡萄作为临泽县传统的水果品种早已被广泛栽植。为了开辟设施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2003年引进设施葡萄延迟栽培技术, 在银先绿色农业示范园进行生产示范研究,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筛选出了品质优、耐贮运、延迟栽培表现最好的红地球作为主栽品种, 摸索出了适合临泽气候特点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由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生产的高档反季节“红地球”葡萄色泽艳丽、晶莹剔透、品质上乘, 比当地露地葡萄延迟采收90天~100天, 不经过长期贮藏可直接在元旦、春节新鲜上市, 填补了国内淡季鲜食葡萄新鲜上市供应的空白。该葡萄品种第一年定植, 第二年结果, 第三年至第四年产量达到2000千克/亩, 盛果期平均亩收入6万元~8万元, 经济寿命可达15年;并以节水、节肥、省力、生产安全、产品品质优良等特点,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成功范例, 激发了全县上下发展反季节温室葡萄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 迅速吸引更多的农民和投资者投入这一领域。近几年来,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设施葡萄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的富民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 将设施葡萄产业列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稳步扩大葡萄产业整体规模, 鼓励整村推进, 连片发展, 由于措施得当, 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较快。截至2013年, 全县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503.05亩, 建成了100.05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15个, 涌现出一大批葡萄生产中亩收入超过3万元的高产高效典型户。温室“红地球”葡萄先后获“第十一届全国葡萄科技研讨会”金奖、第十五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金奖、甘肃十大名果等殊荣。“银先”牌葡萄已通过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和原产地认证。这些荣誉的获得, 为临泽县大力发展设施葡萄产业, 进一步畅通销售渠道奠定了基础。目前, 全县设施葡萄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栽培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临泽县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㈠自然条件优越

1.温度。实行设施“红地球”葡萄的延后栽培要求年均温度为0℃~8℃, 临泽县地处祁连山北麓, 海拔高度在1350米~2084米, 年平均气温7.6℃左右, 特别是南部沿山冷凉地区年平均温度3℃~5℃, 具有丰富的冷凉资源, 可以使果实的成熟期延迟一二月, 是发展设施延后“红地球”葡萄的最佳栽培区域。

2.光照。“红地球”葡萄每年日照时数需2600小时以上, 临泽县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沙漠沿线, 空气干燥, 大气透明度高, 光能资源丰富, 年日照时数长达304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达到146千焦/立方厘米, 且太阳光中的蓝紫光含量仅次于青藏高原, 而蓝紫光含量高有利于果实中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果实的着色。

3.降水。临泽县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117毫米, 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 远不足100毫米, 年蒸发量2237.6毫米, 大气干燥度4.9, 相对湿度低, 不会对日光温室中延后生长的葡萄造成冻害。

4.土壤。临泽县土壤以沙砾土壤为主, 土壤结构疏松, 孔隙度大, 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沙砾土矿物质含量丰富, 热交换快,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浆果的着色和成熟。

㈡技术优势突出

临泽县银先绿色农业示范园作为《短积温区美国硬肉晚熟葡萄延后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发源地, 已成为全市设施葡萄延迟栽培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成为反季节温室葡萄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无公害化生产的先导区。经过多年来的科技培训和栽培实践, 先后总结出了荒漠地区日光温室建造技术、日光温室反季节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果粒增大技术, 特别是延后休眠时间上还有创新, 采有冷热空气交换技术, 可使休眠期再延后20天左右。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懂栽培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和技术能手, 为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㈢区位条件优越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河西地区的精华农业区, 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横穿腹地, 城乡公路纵横贯通, 便捷的交通, 为设施葡萄进行分散性生产和销售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 兰新高速铁路的兴建, 缩短了临泽反季节生产的葡萄运输时间, 确保产品的品质 (特别是保鲜) 的同时, 成本将大大地降低。

㈣外部环境和条件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光温室反季节葡萄生产, 对于农民来说, 是一个投资比较大的项目。为了鼓励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建设,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将葡萄确定为河西走廊发展的特色产业。张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将延后栽培的设施“红地球”葡萄的发展作为全市农民增收的六大工程之一。临泽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出台“1号”文件, 制定了优惠政策予以扶持的同时, 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左右, 重点支持以设施葡萄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相关项目资金倾斜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筹资格局, 为设施葡萄产业开发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㈤已初步形成规模优势和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

随着设施葡萄种植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并且有更多种植大户的带动, 临泽县设施葡萄种植已经开始具备规模化种植的特点。2007年7月, 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临泽县银先葡萄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合作社的成立拉开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快速发展的序幕, 将对日光温室反季节葡萄生产, 农民增收, 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㈥适宜栽培 (发展) 设施葡萄的土地辽阔

设施葡萄延后栽培是一项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高效益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临泽县虽然灌溉条件便利、社会经济发达, 但沙漠、戈壁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可利用的荒滩、戈壁、沙漠等荒地资源较丰富, 具有发展设施葡萄产业的优势。

三、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㈠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实现规模生产

临泽县从南到北虽然在大气候上差异不大, 但各地小气候还是有差异。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定位要求, 立足地域气候特征, 抓好银先绿色农业示范园、荒漠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华镇西街村、板桥镇红沟村设施葡萄示范区等现有示范点的规模扩张。在布局上, 以北部荒漠区、南部戈壁冷凉区、中部沙化区为主, 力求既能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戈壁荒漠资源, 又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地双缺难题。尽量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突出规模效益, 减少分散种植和跨区域的零星种植, 实行整村、整社推进, 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㈡加强技术支撑, 推行标准化栽培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 针对设施葡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 不断完善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认真抓好技术培训, 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良种良法直接到棚, 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大力推广人工控温控湿、强制休眠、提前催芽、疏花疏果、果实套袋、膜下滴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果穗的整形修剪、疏果限产、科学施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反季节生产实用技术。要制定完善一批产前、产中、产后的强制性标准, 实行以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为起点的设施葡萄标准化生产, 加快设施葡萄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率先在示范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 积极宣传普及果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 使广大种植户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实施标准化,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 占领国内市场, 替代进口, 并逐步打入国际市场。

㈢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拓展销售渠道

产业化是有效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 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设施葡萄作为商品率高的典型高效产业, 切实解决产供销脱节的问题, 建设和拓展销售市场, 是发展葡萄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一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葡萄市场化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政府经济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 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葡萄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既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 又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价格、技术信息, 引导企业和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改变过去市场信息不灵、行情不清、盲目生产的状况;二是要加快建设和扶持临泽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临泽银先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葡萄生产流通企业龙头, 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使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建立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从田间采收后的分级包装、冷库预冷到冷藏车运输和销售地的冷库贮藏, 要形成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合理流程。要积极组织果品流通中介组织、贩运户和经营大户, 投入物流, 真正发挥这些组织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作用, 保证营销渠道的畅通;四是按照“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技术推广、产品销售以及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使临泽县的葡萄生产, 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走上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新路子, 实现营销带基地, 基地扩大增效益的良性循环,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带动葡萄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㈣提高产品质量, 精心打造品牌

由于果品买方市场的形成, 消费者挑选的余地加大, 市场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品牌竞争, 名牌成为开启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临泽县生产的葡萄含糖高、含酸低、口感好, 知名度也不差, 由于没有名牌, 一直难以打进东南沿海城市的大超市, 更谈不上出口了。而要想把品牌优势做大做强, 首先要有质量过硬的产品, 以质创牌, 因此必须遵循“控产保质”的原则, 定准自己果品销售地域, 牢固树立品牌和质量意识, 制订适度的丰产指标而不盲目追求高产。针对一定目标市场实行设施“红地球”葡萄定向栽培, 并按照技术指标组织生产, 使生产出的果品不仅有优良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 而且是无公害化生产的绿色果品。其次要商标统一进行注册, 叫响品牌名称, 避免各自为政, 品牌杂乱, 以名创牌, 全力配合市场打响“金张掖红提”品牌。三是加大宣传, 树立公众形象, 以势创牌。要以优质产品开拓市场, 提高产品知名度, 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 提升生产效益, 带动临泽县葡萄产业扩张和升级。

㈤建立良种基地, 实现专业化繁育

种苗是设施葡萄基地发展的基础, 关系整个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近几年临泽县每年都从外地大量调运“红地球”葡萄苗木, 远距离运输苗木质量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且还无法保证苗木的纯度。为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应建立专业化的苗木繁育场圃, 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根据国内外经验, 制定严格的苗木管理办法和检测、检疫制度, 统一管理品种引进和繁育, 在品种区域化试验的基础上, 采取先进的育苗技术, 如电温定催根、保护地营养袋育苗、嫁接育苗、嫩枝扦插育苗、组织培养等先进育苗手段, 加快苗木扩繁, 为本县乃至全市设施葡萄产业建设提供无病毒苗和抗性较强的嫁接苗, 保证全市葡萄产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㈥加大投入力度,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高海拔冷凉地区设施“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是一项高新技术, 在全县才开始起步, 要根据现有基础、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 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农户自愿发展的协调机制, 制定、完善葡萄产业的发展规划、具体实施意见,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强化政策扶持,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 做到成批投放、集中投放、重点扶持、择优扶持, 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向葡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开发应用上倾斜, 为全县葡萄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栽培、产业化经营、集约化销售、品牌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提高全社会发展设施葡萄产业的积极性, 为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临泽县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并提出了促进临泽县设施葡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对临泽县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对策与建议

中国分类号:S18l(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0120—0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市河口区农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取得突破性胜利,全力推进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1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

1.1区位优势独特

从发展区位看,河口区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结合部,是山东半岛连接京津冀的重要交汇点,是东北与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通道。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规划,对处于延伸区的河口在产业发展上将产生重大的互动影响和需求。

从山东省发展层面看,河口区位于山东“一体两翼”北翼的最北端,是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沿城市。具有面向东北亚、日韩市场,背靠广阔腹地的区位优势。国家和省对“海洋经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更给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1.2自然资源丰富

河口区境域为黄河冲积而成的新陆地,是在海、河、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独具特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亦是我国最后一块未被规模化开发的处女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显著。

1.2.1土地资源丰富

河口区人均土地1.24hm2,人均土地占有量居全国沿海各市县区之首,其中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人均0.34hm2。除此之外,还有滩涂面积6×104hm2、苇地2.67×104hm2、未利用土地9.8×104hm2,开发潜力较大。

1.2.2水产资源优势凸现河口区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254km,-5m等深线海域面积13.3×104hm2,-10m等深线海域面积23.3×104hm2,为鱼、虾、蟹类的产卵、生长、索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发展海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

1.2.3能源资源潜力大除油气资源外,河口区年平均有效风能4—20m/s,北部沿海风能密度约648kW/hm2,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到3639h,是东营市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域,开发潜力大。

1.2.4生态观光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黄河人海口原生态和独特湿地景观,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珍奇的飞鸟走禽和五颜六色的天然野生植物,以及区内宏伟的围海大堤、林立的钻塔提油机等,均为河口区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1.3基础设施完善

1.3.1交通便利河口区南临东营飞机场,荣乌高速、东港高速等交通干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境内东营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的最佳海陆通道枢纽。区内公路纵横贯通,新盐路、辛河路、滨海路、孤滨路与新港路、滨孤路、河虎路、防潮堤路“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目前通车里程已达1234.8km,公路密度74.9km/km2

1.3.2基础设施完善河口区地处油田腹地,电力供应充足,电信、数据交换系统等比较完备,是东营市的卫星城,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

1.4经济基础坚实

近年来,河口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的条件。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1.5人文环境不断优化

河口文化属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又赋予了可农、可渔、可盐的便利条件,故求真务实、广纳兼容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历史上,河口属自然灾害多发区,黄河人海口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地带又经常受到海潮的袭击,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这种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三角洲人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意志,也形成了一种勤劳朴实、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黄河三角洲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有石油文化等新的文化因子进入三角洲地区并融汇其中,表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当地文化的内容,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格局,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河口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配置差,退化比较严重。河口区尽管人少地多,待开发土地面积大,但土地瘠薄,耕地质量差。草场资源载畜量低,退化比较严重。

二是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增长模式对农业产业升级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比建区时呈倍数增长,但农业的增长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粗放型经营取得的,资源型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三是农业产业化层次低,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提质增效构成约束。目前,河口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

四是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尚未形成。目前,河口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文化观念相对薄弱,这将对河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产生约束。

3对策与建议

3.1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

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型、节约型精致农业,把农业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能充分发挥河口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

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十二五”规划,推动农业由分散布局向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转变,由低端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重点建设“一带两园四基地”,一带就是依托河口区西部黄河故道流域,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两园就是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四基地就是绿色有机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海参养殖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现代畜牧业基地。

在形成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河口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创建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加大实施产业招商力度,集聚更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集农产品加工、交易、种子种苗、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同时,要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农产品种养基地逐步延伸到区外,拓展河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3.2用科技支撑和引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种、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步伐,推动高效生态农业质的提高。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和领办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结对、手拉手指导、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广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3.3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推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重点放到培育土地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主体上来,鼓励专业大户、农场企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长期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以较高的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红吸收农户的承包地,促进耕地、水面、林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到市外省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

3.4构建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合作银行为后盾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联通全区、辐射全省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若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3.5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转向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立足河口区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合理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杨长军,毛玉莲.东营市生态高效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2008,6:38—39

4.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四

一世纪绿色消费的时代潮流,目前世界年销售量已超过6000吨,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价格也高出一般茶叶50-80,其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无公害茶已成为当前茶叶市场的大势所趋、市场所向,更是提升茶叶品质,发展效益茶叶,促进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须选择。

一、生产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永春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5.9万亩,投产5.4万亩,年产毛茶3940吨,总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利500多万元,产品出口1600多吨,创汇2600多万元,茶业因而成为我县的第二大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县对无公害茶叶的开发与生产非常重视,并于2000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了两片示范园,全县共建立了无公害茶园1500亩,占总面积的2.79,年产115吨,占总产的3.16;同时,推广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园1万亩,占总面积18.57,年产600多吨,占总产的16.5。综观我县茶业现状,造成我县无公害(有机)茶开发与生产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茶行业的管理不够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茶产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价长期偏低,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

二、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的思路与策略鉴于我县无公害茶开发时间短,数量少,且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认证还是空白,这与我县作为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出口产品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茶叶无公害建设需要向更高层次全面推进的客观要求不相符。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把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并以此推动全县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后在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生产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无公害茶的内涵和要求。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残留茶,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除国家禁止使用外的所有化学合成物质,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本国或进口国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叶。第二层次是A级绿色食品茶,它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卫生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如六六

六、DDT残留量<0.05mg,Cu、残留量分别为30mg/kg、和1mg/kg。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A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它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合成物质,在茶叶产品中也不得检出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主要市场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而国内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入手,大大降低产品的农残量,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至2005年,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茶叶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且各主要产茶乡镇建立200-500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面积达5000亩以上,年生产能力达500吨以上。

5.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五

关键词:高校;篮球;体育改革;对策分析

1新时代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因素

1.1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

体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因素,只有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我国体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家也极为重视,下达了关于体育教学的指导纲要,高校领导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纲要内容,将指导真正落地到实际的篮球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教师应该从纲要中去找重点,找教学亮点,例如纲要中重点强调将运动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更多的娱乐因素,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乐中学,学会乐的教学目标。同时高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政府下达的指导纲要,毕竟纲要只是提纲挈领,只有一个骨架,具体实施细则还是应该高校在不断实践中去增加血肉,形成一整套既符合国家整体要求,又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教学制度,推动篮球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1.2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资源

高校的篮球教学改革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之外,还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配套的教学资源,高校的篮球教学改革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资源分为人资和和物资两部分。物资就是包括篮球场地、篮球设备在内的各种教学器材,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物资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是高校急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而人资分为高校管理层、师资以及参与的学生,只有高效管理层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设置合理课程目标与进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行下效才能使篮球教学改革得到真正的发展。

1.3高校篮球教学课程设计

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篇六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Abstract:The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low-power,lowpollution,low-emissions is a great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Anumber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abroad.China has taken a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reduction,promoting low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uilding a ecologicalcivilized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times.We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achie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ow-emission,low power,especially in terms of policy,legal support andprotection.

Key words:low carbon;low carbon economy;energy reduction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低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

(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1]。

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碳中性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经济中“低”的要义在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碳中性,即经济发展中人为排放的CO2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CO2实现动态均衡。由于低碳经济系统的特征尺度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碳中性是全球碳中性。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引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有人称之为是“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节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应该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应积极、适时地向低碳经济转型。指出全球如果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英国首相于11月阐述英国的主张是努力维持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2℃。这就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10~内达到峰值,到2050年则消减一半。为此,需要建立低碳排放的全球经济模式,确保未来全球22万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碳排放量的降低,应对全球变暖[2]。

20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根据这项战略,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措施相适应的政策机制研究。根据这项战略,德科技界和经济界将就有机光伏材料、能源存储技术、新型电动汽车和CO2分离与存储技术4个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创新联盟。德国则希望在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3]。

日本政府于207月25日公布了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的具体内容;日本环境省准备以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为基础,探讨制定必要的对策措施。

首届非洲碳论坛于年9月3日至5日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召开,此次论坛举办了碳投资交易会以及加强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的会议,为非洲国家寻找更多机会争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虽然目前在国际社会范围内低碳经济还处在概念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但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走出经济困境和克服环境危机的明智之举和长远之策。在气候变化上的行动以及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是把世界经济从低谷拉向一条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对低碳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是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两个支柱。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理想的可持续增长点。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CO2排放,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的《京都议定书》,这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CO2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法案。

它规定,到,所有发达国家CO2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路线图”为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CO2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正在酝酿创建的国际气候新体制涉及五大关键因素:一是制定实现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长期愿景;二是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要制定宏大的中期目标;三是绿色技术非常关键;四是新的气候变化议定书要兼顾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需要;五是必须建立必要的金融机制来维持针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技术转移。与此相关的是当前国际上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4]。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与发展低碳经济动态(一)中国的能源问题与节能减排形势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污染减排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且任务艰巨。中国经济翻两番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换任务艰巨。

据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需求,将分别达到29.47亿吨标煤和42.49亿吨标煤。研究结果还显示,到2050年,在基准情形下,一次能源需求为64亿吨标煤;在政策情形下,一次能源消费为47亿吨标煤。政策情形相对于基准情形,减少能源消费27%,减少CO2排放39%。根据基准情形的计算结果,2050年,中国CO2排放量为31亿吨。这就意味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且正处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度的重化工业阶段,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温室气排放将持续快速上升。

截至200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5.38%,二氧化硫和COD总量减排完成百分之三点几到四点几。从节能来看,今后每年至少要降低4.5%,才能完成五年任务。环保方面,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还要完成减排总量的6%~7%的任务。今年和以后三年,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对于中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2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目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7.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七

关键词:酿酒葡萄产业,优势,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桓仁县具有良好的生产酿酒葡萄所要求的生态优势、地理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 以打造世界冰酒之都为目标, 全县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销售已具备一定规模, 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应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诚信体系建设, 开拓葡萄酒销售市场。现将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的优势、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作一分析, 以供参考。

1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优势分析

1.1 生态优势

桓仁县位于辽宁省东部, 属长白山余脉, 为低山丘陵山区, 地处东经124°27′~125°40′, 北纬40°54′~41°32′。全县境内耕地总面积2.67万hm2, 土质肥沃, 年平均降水量842 mm;境内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总量156.4万m3, 水域面积2.65万hm2, 大小河流84条。优越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种植。

1.2 地理优势

桓仁县位于世界葡萄酒原料的最佳产区———北纬36°~40°之间, 分布着大量适宜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域, 具有适合多品种葡萄栽培的生态气候条件:土壤多为砂壤土, 含有砾石和矿粒, 结构疏松, 孔隙度大, 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 热交换快, 温差大, 有利于浆果的着色和成熟;年活动积温为3 062℃, 特别是8月葡萄转色期间,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葡萄糖分、色素、总发挥酯和干物质充分积累。桓龙湖周边地区, 海拔380 m, 依山傍水, 寒冷但不干燥, 拥有与世界冰酒之国加拿大相同的纬度和自然环境, 是东方的“安大略”和“黄金冰谷”。

1.3 产业优势

桓仁县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销售已具备一定规模, 基本形成了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 辽宁张裕冰酒酒庄、五女山米兰酒业、桓仁王城饮品等企业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五女山”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4 000 hm2, 以“五女山米兰酒业”为代表的葡萄加工龙头企业12家, 年加工能力1万t, 销售额1.3亿元, 带动农户5 600户, 拥有葡萄生产专业合作社9个。2006年, “桓仁冰酒”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2010年,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省“一县一业”特色产业计划;2011年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 并被列为全省十大省级示范区之一。

1.4 技术优势

2004年, 桓仁县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国家级冰葡萄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冰葡萄生产技术规程被纳入《国家技术标准》, 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 桓仁县以国家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为依托单位, 成立了桓仁葡萄研究所。现已取得《种苗生产许可证》和《种苗经营许可证》, 葡萄种苗研发中心已竣工验收, 并建立了13.33 hm2葡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葡萄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点5个、面积0.73 hm2, 葡萄改良篱架试验示范园2.67 hm2, 从国内外引进的13个葡萄新品种, 有9个品种已获得果实。目前, 桓仁县已成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辽宁省农科院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辽宁省科技特派团服务中心站, 为桓仁县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2]。

2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全县以打造世界冰酒之都为目标, 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采取“公司 (酒庄) +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经营方式, 推动产业链纵向拉伸、横向拓展, 全力打造世界级水平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县葡萄产业分布合理、生产初具规模。2013年, 原料基地面积发展到4 000 hm2, 主要分布于北甸子、二棚甸子、雅河、向阳、沙尖子、五里甸等沿湖沿江地区。葡萄产业拉动农户增收致富, 2013年, 酿酒葡萄产业拉动农户数量1.39万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4.3%,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 200元。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北甸子乡于2009年荣获辽宁特产“冰葡萄之乡”称号, 2011年又荣获全国“一村 (乡) 一品” (冰葡萄) 示范镇称号。2012年桓仁县冰葡萄产业化基地荣获全省第1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全县与酿酒葡萄产业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6家。合作社联动基地面积达到1 906.67 hm2。葡萄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2006年12月31日, 桓仁冰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准产品认证。“五女山”品牌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桓龙湖”、“五女”、“王城”、“桓林”、“森野”等6个品牌荣获辽宁省著名商标。2013年, 葡萄酒相关企业 (酒庄) 达到84个 (家) ,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产业集群产值实现102亿元。

3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葡萄研究所将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 寻求更多、更强的技术依托, 完善科研、示范、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瞄准葡萄酒市场发展趋势, 引进筛选繁育出无毒、优质、高产、抗病、适宜当地种植的特色品种, 为葡萄酒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种源支撑。对照酿酒原料标准要求, 研究出与品种、气候相适应的综合配套集成技术, 为种植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技术服务。同时, 建议政府在这些方面继续给予更大的财力支持[3,4]。

3.2 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在企业和农户间利益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方面,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农户为主体、标准化为技术基础、诚实守信为根本”的原则,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逐步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运行模式, 在葡萄种植操作规程、葡萄收购定价、防止商业欺诈等方面建立诚信的协商议事机制和监督机制, 让企业、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均享有合理的话语权和知情权, 建立稳固的利益联合体, 同舟共济, 共同关心产业发展大计, 共享产业发展成果[5,6]。

3.3 进一步开拓葡萄酒销售市场

经过几年建设, 葡萄酒产业初具规模, 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目前形成的产能远大于市场销售量, 未来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开拓。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引进生产型企业的同时, 注重营销型企业招商, 引进知名的营销企业, 用先进的营销理念拓展市场空间, 提高市场份额, 形成以市场拉动企业生产、以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的良性循环[7,8,9]。

4 结语

通过以上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优势分析和发展现状情况, 得出结论, 桓仁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酿酒葡萄的优势, 并且目前产业发展规模和势头良好, 为了实现建设世界冰酒之都的目标, 仍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政府、企业、农户还需紧密结合, 加强三者之间的诚信体系建设, 努力开拓葡萄酒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姚在魁.从桓仁僻壤穷乡到世界黄金冰谷——北甸子乡发展冰葡萄产业的启示[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9) :31.

[2]谭志昌.辽宁桓龙湖山地冰葡萄威代尔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4 (2) :36-42.

[3]刘明春, 张峰, 蒋菊芳, 等.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区酿酒葡萄生态气候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1) :147-152.

[4]黄卫东, 李景明, 王秀芹.冰葡萄酒生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 2005 (Z2) :56-61.

[5]李建国, 马金平, 李军.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现状及区域化布局与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 2009 (5) :44-45.

[6]李玉鼎, 刘廷俊, 赵世华.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与回顾[J].宁夏农林科技, 2006 (3) :42-45.

[7]周涛, 梁锦绣, 尚红莺, 等.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科研进展与对策[J].宁夏科技, 2002 (6) :28-29.

[8]李朝应.加快酿酒葡萄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酿酒葡萄产业[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11) :56-57.

8.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0-02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要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弱化了农业的传统优势,与此同时工业污染也在加剧,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但是昆山市并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其理由:一是昆山市依然有数量不少的农业人口,需要有就业机会。二是无农不稳。昆山市户籍人口60多万,常住人口约200万,每天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仅靠外来输入很难满足需求。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年代,自己生产更可规避供应风险,保证供应的稳定。三是昆山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提升、城乡一体化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人口压力、资源瓶颈、环境约束矛盾突出。保护和发展农业,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昆山市必须保护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着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合理规划,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制定中长期区域规划,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农业保护区,不得随意破坏整体规划,侵占农业用地,合理保护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生态资源。苏州市政府在2012年12月10日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4个6.67万hm2”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机制,率先出台水稻田永久性保护政策。昆山市近几年也提出了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4个0.67万hm2”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但是如何认真落实到土地总体规划中、落实到具体田块上,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通报。监督部门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督查力度,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生态文明放在重要地位。

2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些年来,昆山市公共财政主要是为工业化发展服务。工业化虽然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却污染了水资源,给农业灌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首先要把兴修水利重新纳入政府的中心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能正常进行。要转变重建轻管、重枢纽轻配套的观念,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对已建好的水利工程加强有效管护,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其次加大对农机装备的投入。农业的现代化很重要的指标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大中型农机具和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积极购买。再次加大对各类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建设好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老百姓口碑好的名品和精品基地。

昆山市近几年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基地生产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在2010年全市新一轮土地流转中,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并统一发包发展规模经营,组建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125家,入社农户60 070户、入股土地1.434万hm2,流转率达90.8%,发展专业大户2 948户。昆山市现有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22家,全市获批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昆)农业合作试验区”。“千灯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基地”与“淀山湖优质稻米基地”成为国家级稻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玉叶绿色蔬菜基地与巴城666.67hm2葡萄园获列为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基地、园区要提升档次,发展特色经营,充分发挥其农业科技示范和效益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挖掘、发展创新型、特色型园区,积极引进外资、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园区,促进其发展。

3 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

近几年,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是农村的大环境,特别是农田的基本状况、田容田貌不容乐观。由于工业发展的影响,打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格局,在农村存在许多零碎田、抛荒田、边角田,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水系紊乱;许多生产用房、看护棚不规范,乱搭建,“脏”、“乱”、“差”现象较严重。

对此,政府应该建立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生态补偿资金专款专用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复耕复种,建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田。规范农业生产用房、果蔬大棚、渔业看护棚等生产设施建设,突出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产大棚乱搭乱建,将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河道清淤保洁等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凸现昆山市原有的田园风光、水乡特色。

4 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

随着农民转业转产,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严重。昆山市现有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50岁以上占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以下占绝大多数,观念相对落后。

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要向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生态农业转变,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服务水平急需快速提高。因此,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提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组织、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农业实用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昆山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4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培训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四是学校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将培训从课堂延伸到田头。培训内容要“求精”“求实”,要结合本地特点,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这个主题,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的调查,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使农民培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使受训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得到提升。

5 农业和旅游融合,拓展产业链条

昆山市地处长三角人口稠集区,自身具有一定的城市人口资源,考虑到近几年市民的休闲旅游热,应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资源,把农业发展融入到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错位发展,从农业生产中挖掘旅游资源,从旅游产业中拓展农业产业,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从传统产品上升到创意产品,即产品变礼品、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就业变创业、农民变市民、旅游变休闲。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着力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

昆山市现有的如千灯大唐现代农业生态园、巴城666.67hm2葡萄园已成为同行与团队参观的首选,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巴城星期九农庄、千灯三维园艺、“城市绿州”市森林公园等也吸引八方来客。政府在打造周庄、锦溪、千灯水产古镇旅游和巴城“蟹文化节”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使旅游和农业有机地结合,拓展彼此的产业链条。

6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上一篇:学习守则活动方案下一篇:网络管理模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