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2024-08-10

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通用15篇)

1.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篇一

我从《华尔街日报》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美国内布拉斯州的阿瑟小镇,地处偏僻,人口稀少。人们大都倾向于繁华的都市,连续有人迁徙而出。这里的学校、医院、商店纷纷倒闭,最终导致食品杂货的供应都成了问题,这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43岁的马歇尔女士,结束了内布拉斯州大学工商管理课程,她想挽救阿瑟小镇的零售业,同时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方便,深思熟虑之后,开了一家超市。沃尔夫登超市别出心裁之处在于:它为附近顾客每人准备好一只信封,信封上面写好了顾客的名字。

沃尔夫登超市不用营业员和管理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因而所售商品价格低廉。当人们买走商品时,只要看看标签上的价格,把相应的钱放入印有自己姓名的那个信封。渐渐地,顾客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顾客纷纷涌入,并非完全冲着低廉的价格。更主要的是,他们在购物时,意外地收获了一份信赖,感受到朴素的体贴与关怀。

……

做生意的表弟,正在寻找商机。我把这个故事说给表弟听,希望他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表弟低着头,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表弟来了。他按图索骥地谈了自己的计划,准备就在我所在的小区,开一个类似沃尔夫登超市。我对此感到疑惑,总觉得我们这里缺少点什么。

“我们缺什么?”表弟突然焕发了激情,直着嗓门滔滔不绝,你看,你这里一个废气的大车库我把它租下来,场地不缺,资金我也不缺,管理经验我也不缺,货源也不缺,我们到底缺什么啊?

我疑虑未消,问他,如果顾客拿走东西不往信封里塞钱,或者少塞了钱怎么办?

表弟双眼射出智慧的火花,我在放信封的上方天花板隐蔽地装上3个摄像头,我在货架周围大大小小的角落都隐蔽地装上摄像头。就是一只苍蝇飞过,我也能辨出雌雄,谁敢跟我玩猫腻?

他在为自己的精明深感得意。我从他的表情中终于找到了我们缺少什么。我们缺的正是——彼此间的信赖。

2.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篇二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这是书中第58条建议:“用记忆来代替思考, 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 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作者在这条建议开篇就这样写道, 然后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证明为什么本来有着敏锐牢固记忆力的学龄前儿童, 在入学两三年后变得记忆迟钝起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 常常因学生记不住某个单词、某个概念而着急上火, 甚或批评体罚。读过这本教育著作, 我方才如梦初醒, 是我们将孩子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储存所, 变成了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你看看, 每逢考试前夕,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被不同科目老师轮番找去, 然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仍稀里糊涂。读过先生的书才知, 其实, 怪不得孩子, 是我们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 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 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太注重用一份试卷、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了。人是自然的, 你想, 自然的东西能用一个砝码来标明它的价值吗?想想平时的教学, 往往只为考核、考试而多了让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用思想去钻研因果, 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是用到思考上。

看看国外的某些教学, 课堂上学生似乎很随意, 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或进行花样繁多的表演、活泼热烈地讨论, 而是引导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实践操作, 寻找答案, 图书室、档案室、社会、大自然成了他们的课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反思我们的教学, 虽说现在有不少课堂是启发式教学, 然而, 多数情况却往往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受多年惯性教育的影响, 不由自主地去灌输, 逼迫学生去记、去写, 做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在做着很多应付性的无用功, 因此也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决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的阅读量小, 视野狭窄,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远的不说,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 我们当教师的读完全部原作的又有多少人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少, 又怎能妙笔生花呢?

现代教育中的张扬个性,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自然人, 既然是自然的, 就要培养其自然的天性, 不能扼杀其率真、自由、天然的本性, 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认识自然, 这样才能激发其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能源, 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 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想想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教师究竟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指导观察过多少次呢?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去做环游和社会实践呢?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乌塔》, 讲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德国小女孩, 通过平时参加社会劳动挣钱和家长的资助, 利用假期独自去欧洲游历的故事。这之前, 孩子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购买用品, 遇到问题自己思考如何处理。想想我们的老师家长, 往往顾忌太多, 或怕生气劳神, 或怕出现安全问题, 而让学生固守校园和家园, 不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指导其观察,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深入思考呢?一说作文, 老师学生都犯头痛, 作文教学, 仿佛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癌症。试想, 学生不会观察,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新发现, 又怎么会有话可说可写呢?

所以, 我想, 老师首先要打破思维的遗传性, 更新观念, 从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变到阅读型、观察型、思考型人才的轨道上来。当孩子学会了思考, 他的人生便会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中心小学)

3.我们的本科教育缺什么?怎么改? 篇三

20世纪形成的基本教育模式

世纪之交及高校扩招之前,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经验与教训,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其实是得到了世界认可的,有着自己的模式特色。那时,学界普遍认为:虽然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性不够,但本科教育还是严谨扎实的,因此理想的状态是国内上本科国外读研究生,国外的大学也乐意接收中国的本科毕业生去读研究生。

回想当时本科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小班教学。当时师生关系很近,系主任甚至能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第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论教学安排。结构化的课程安排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形成。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交替进行,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第四,把毕业设计、论文当作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很综合的、任务型的、创新性的科学工作训练。第五,教学要求很严,课程较重,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这些就是我们很经典、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模式,相信中年以上的人都比较熟悉。

此外,那时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社会实践和教学法研究,形成的老教师授课、新教师助教制度,还有以教研室为核心的基层学术制度安排,其实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

那时的主要问题是:专业面太窄,学习安排过于刚性,文理学科间割裂严重。比如,笔者本科学的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以后当老师,看到国外的教学计划,机、电完全融在一起,而我们是割裂的。所以,后来我们开始拓宽知识面,倡导素质教育,当然扩招后规模也就大了。

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的引入

当看到自身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从欧美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回来人员的增多,大家认识到需要改革我们的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如大的方面有一流大学建设、大学综合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识教育等。这些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张也是相呼应的。

育人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看,首先就是专业问题。新中国成立初的几十年里,我国的专业建设学习的是苏联模式,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设置过于刚性。而欧美体系下的专业概念其实是学科门类下的课程组合(program),亦称主修(major),弹性较大,课程组合的方式因校而异,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很大,因此有可能出现“一人一专业”的情况。

以美国为例,进一步分析其本科教育模式的特点有:第一,通识教育为主。美国的专业教育主要在研究生阶段完成。第二,学分制,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有些学校提供的可选课程是模块式的。第三,多样性。美国的教育权在州,大学又是个自治体,因此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征鲜明。第四,学习自主性。大学可以风格不同,但都有着规范和严谨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既是开放的又是严格的,作业的信息承载量很大。当然,这种模式也有问题,那就是可能会参差不齐,所以有“最好的大学在美国,最差的大学也在美国”之说。

为了支撑起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制度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还必须有大量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大学的课程产出也非常惊人——由科研构成讲座,由讲座生成课程。当今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兴起,大家都说是信息技术的力量,笔者个人的看法是,那些优秀的大学聚积的课程量实在是太多了,又舍不得浪费,要回馈给社会,让社会共享。

我国高校的扩招不能是原有专业的简单膨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因此一些短平快专业和名称时髦专业大量产生。这时的教学计划其实多数是平面知识的叠加,构不成合理的结构,因此育人是不完整的。旧模式的优点丧失了,新模式的缺點进来了,我们的本科教育选择了一条最容易实现,但却是最不好的发展路径。这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问题。

政府和学界不是没有看到这些问题,如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高等教育要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2010年的规划纲要也将提高质量列为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之间还实施过多项质量工程,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依然严峻。

关键是搭建学生的能力结构

提炼我国和发达国家本科教育模式的共同优点,有:结构化课程、宽基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灵活选择课程、小班教学和课堂讨论、综合练习、学术规范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4年的学习时间是限定的,实现的是有限目标,不能一味求多求大,有增必有减,不能假大空。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落脚点是专业教育,这一点和美国的通识教育为主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提倡通识教育、要走过去的老路,而是要围绕高级专门人才的成长巩固基础和搭建能力结构。

具体而言,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构成包括“知识、技能、思维力”三个基本要素,而知识通过传授、技能通过训练、思维通过开发获得,彼此遵循的教育规律不同。我们当今教育问题的核心,就是一切围绕知识转,把鲜活、多样的教育简化为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因此产生高分低能。

知识如音符,能力如谱曲;知识如文字,能力如作文。这种比喻讲的是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培养与获得能力的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思维力的提升,而且有些知识更有利于训练思维。

技能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操作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是能力表现的手段。如果缺乏基本技能,知识就难以迁移到新的情境,能力就难以培养和发挥,更谈不上有新的开拓和创新。通常說的“心灵手巧”,也就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结合与统一的结果。技能是通过实践和认知获得的,知识的领会和技能的形成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工程制图是工程师的语言,如果只满足于听懂了点线面体的投影原理、相关理论和测绘知识等,而没有亲自动手与刻苦练习,就绝不可能获得真知,更无法用以表达工程意图及和自己创新构思的复杂关系。

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具有新质的心理活动形式,思维力则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完成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比较等认知活动的基本功。思维开发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认为,“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恩格斯也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并盛赞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这里需进一步强调的是,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的知识不是罗列上去的,而是结构化的设计,即知识是有序而不是堆加的。这时候知识的作用一是使得专门人才具有专业知识,二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所以,对知识内容的选择需要特别讲究,有序的知识才有助于思维的开发。

我国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本科教育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换,并使之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虚、散、空问题,我们需要以严谨的态度推动变革。

第一,结构化育人。这是我们的本科教育必须坚守的思想。一是结构性的知识;二是不可缺少的科学试验和专业实践,这一块我们现在存在着“能省就省”的问题,需要规范;三是必要的社会实践,这是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途径。

第二,多样化发展。本科教育内容的结构化既要必须,也要多样,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作出自己的选择,如依据什么教育思想、培养人的面向、教育内容的宽窄和方法的选择等。即各校可以有自己的结构化安排,但不结构化则是不对的。

第三,增加学生选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的教学计划不能千篇一律或过于刚性,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学生选择的主动性。当然,学生是受教育者,有不够成熟的一面,学校要有方向引导和理性约束。僵化的教学安排肯定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要增加弹性。

第四,坚持小班教学。提高质量需要学校认真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氛围,小班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础性的教学安排。我们不能再搞自欺欺人的东西了,一方面高喊质量是生命线,另一方面继续大规模授课。应把小班教学比例列为高等学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各学校也要向社会公开这一比值。

4.课标学习体会―我的教育缺什么? 篇四

课标对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熟悉,没有一点陌生可言。但是,每次捧起它细细研读之后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想法。利用假期时间,我又一次找出了课标进行了学习,这次的学习与以往一样让又我有了许多新的收获。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写出来,以便以后进行对比,也有利于自己对课标的深入理解与领悟。

我一边阅读课标,一边思考我的教育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达到课标的要求。当我看到课标中写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学习体会www.gzzongjie.cn/xdth/xxth/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我一下子就联想到自己以往的教学,有时为了迎合家长,而过分地追求分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丢到了一边。那时我的眼里,我的头脑里都是题,都是想尽办法变换训练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样有了好成绩,班级工作的开展方面会更容易赢得家长的大力支持,达到了一顺百顺的目的。然而,仔细思量自己的教育缺少的正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引导。我的学生虽然会读书、会答题,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这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今后的运用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我没有把他们引入自主阅读的殿堂。他们没有进行过广泛地阅读,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一知半解,并不能灵活运用。学习中往往是被老师牵着走,离开了老师自己却找不到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也没有达到课标中的要求。

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篇五

据解放日报:人们的许多行动反映了非常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而教育在唤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正义的思想,从而加速社会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的行程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张扬个人自由,而且更加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加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要回答这个问题,大致涉及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教育的功能;第二,关于教育的分工;第三,关于教育的投入或经费的来源。关于教育的功能总结一下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大致具有以下这些功能:第一,帮助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第二,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第三,增加全社会的人力资本。自由主义者大都认为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人们永远会以一种自我中心的方式来行使他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权利和自由,以至于对于理性社会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自利当然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动机,没有它,我们许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就会失去动力。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人们的许多行动反映了非常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而教育在唤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正义的思想,从而加速社会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的行程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在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张扬个人自由,而且更加需要通过发展教育来加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教育的第二个非常基本的功能就是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人们经常把贫困与低收入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没有错,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低收入只是贫困的表现,并不是贫困的原因,贫困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人们可行能力过于低下,而造成人们可行能力过于低下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以下这些因素所造成的:一是受教育水平过低;二是健康不良;三是由于受到过多的管制而导致行动不自由。由此可见,反贫困的成功措施不可能是收入再分配或者如同目前中国大量采取的扶贫政策,反贫困的正确策略首先应当是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所以,更好的教育与健康、以及更加自由的进入市场的权利,是解决贫困的基本方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供给数量、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的质量的功能就只有教育才能承担。简单地讲,人力资本就是可以在生产中作为“资本”来运用的人类素质,而人力资本的增长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商品生产中效率的提高,这不仅可以增加拥有人力资本的当事人的收入,而且也可以增加整个经济体的财富。从教育的上述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来看,教育对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是任何其他部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教育绝对是战略性的部门,而且还属于制高点部门,因而也就是一个必须由政府大量参与的部门。关于教育的分工由于教育同时承担着多项功能,因此,它就需要教育系统的内部分工来完成以上这些既有联系、但是又有区别的功能。一般说来,普通教育是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的,而专业技术教育则是提高人们的人力资本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教育分工,与此相反,我们整个教育系统几乎都走上了应试教育的歧路,结果,教育没有能够有效地实现它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和增加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的功能,反倒成了一种淘汰机制,把那些所谓“没有能力”(包括金钱能力)的、不是“好学上进”的青少年排除在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之外。教育的功能正在变异为识别人们的身份而不是教育本身,一部分中小学校老师正在变异为私塾先生而不是崇高的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当极其惭愧才对,因为我们今天对教育和对人的能力差别的认识甚至还不如生活在200多年以前的亚当·斯密。斯密对教育和学习的力量具有特别强的信念,在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关于“天生的”与“后天培养的”作用的争论中,斯密是一个毫不妥协的、甚至是教条主义的“后天培养”论者,他的这种坚强的信念来之于他对人类能力可以改善的坚定信心。斯密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同的人所具有的天生才能上的差别,在现实中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要小得多。例如,一个哲学家与一个普通的街头看门人,其间的差别更多来自习性、惯例和教育,而不是天生。当他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在生命最初的六到八年,他们可能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父母和游戏伙伴都不会意识到有任何显著的区别。从斯密所竭力主张的“后天培养”论中我们应当得到怎样的启示呢?那就是重新确立教育部门改善人的能力的功能,并且通过教育体系内部的合理分工来使教育原本具有的弘扬社会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和增加个人与社会人力资本的功能得到张扬。具体地讲,就是由高等以下的普通教育部门为主来承担弘扬社会价值和提高人们可行能力的功能,而由中等以上的技术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为主来承担增加个人与社会的人力资本的功能。关于教育的经费来源

与配置方法由于教育承担的功能是社会性的,再加上教育所存在的巨大的溢出效应,即教育所产生的收益不仅可以为受教育者所得,而且整个社会也会因为教育的发展而得到好处,这些好处可以包括:更好的公民、更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效率的劳动者以及更加理性的社会。因此,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事,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事。这意味着教育的费用不仅应当由受教育

者个人来承担,而且也应当同时由政府来承担。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生产力竞争更是要求政府把教育部门确定为首要的战略发展部门,通过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放松政府对教育部门的管制、积极推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政策,从民间和国际社会获取更多的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当然,在做这样的改革时,我们必须制定若干原则,以防止民间和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教育部门时,对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造成冲击。首先,不管是民间资金,还是国际资金都不准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部门,以防义务教育蜕变为有偿教育;第二,进行必要的资质评估,以便让更多的教育家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而不是让投资者进入教育部门来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第三,政府只对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干预,而不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干预。至于教育经费的配置,则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来操作: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对重要的国立大学予以必要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和国际资金投向增加人力资本的专业教育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的和无偿的,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时,则应当适当付费,即这后两种教育应当是有偿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确保全体国民的可行能力和统一的社会价值观;第二,有偿的专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有偿的高等教育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瓶颈,让中国的教育最终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6.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篇六

事件其实简单,无非是隐忍多年的教师突然热血了一把,有关部门觉得这种事情得杀鸡儆猴,抓一两个带头才能压制,不然动不动就游行示威,那还了得?却忘记了在这个科技极其发达的年代无时无刻不处于公众监督之下,也正因为如此,事件才得以发酵,也才有可能被解决。

教师群体一向谨小慎微,一向只会抱怨但仍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什么让他们放下书本和粉笔走上街头抗议?不到万不得已,不是实在愤慨我估计不会这样做的。其实解决问题很简单,只要有当权者当众给个承诺,该发的什么时间会发,这些斯文惯了的老师就会满足,该上课上课去,该改作业改作业去的。实在犯不上动用警察、手铐,手铐拷得住弱小的老师,拷不住人心!工资奖金可以补发,受了伤的心如何弥补!

记得在老家乡镇学校工作的时候,我们也曾有过一次类似事件,选在改期末卷子的时候,大家集体罢工排队在大街上散步,学校领导骑着摩托车忽前忽后做思想工作,教育我们不要和农民工讨薪一样,一个嘴快的同事回了一句:“我们不如农民工!”当然,作为教师的天性使得我们还是不忍心真的丢下学生的期末试卷不改,尽管内心仍是为自己所在的群体悲哀。

该是有一颗怎样冷硬的心才忍心伤害这样的教师呢?

前不久一个学校老师怀孕因身体原因提前休假,结果家长不依,怕换了老师孩子不适应,理直气壮闹到学校,试问这样的家长真的是为人父母者吗?这个老师听闻此消息又该如何伤心呢?这将她和她尚在腹中的孩子置于何地呢?

更奇怪的是,近日濮阳一老师扛着输液杆坚持上课的照片走红网络,于是各种评论纷沓而至,要不认为这是作秀,可即使是作秀人家也是在带病工作呀,值得你们骂得人体无完肤吗?要不觉得老师应该这样做。看完真觉得心寒,为什么不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没有人关注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而一些人只逮着个别人和个别事件来抹黑整个教师群体,另一种情况是将教师置于道德制高点,进行道德绑架,是谓捧杀,教师就该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怎可为五斗米而折腰?却全然忘记了老师也要生存,要养家糊口。

安居才能乐业,你让时刻感受到经济压力的老师,要为买点东西讨价还价的老师如何培养出精神富足的学生?

7.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篇七

计算机作为一个高科技的产品, 具有高技术性。但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纯技术来学习, 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相违背的, 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要体现的是其为人们服务的方便性以及实用性, 也正是这样一种工具, 使得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 目标应该是“能用电脑为我们服务”。

课程改革早已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了综合实践的活动中, 期望计算机课堂能够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但是, 从笔者这些年的一些听课经历和对一些计算机教材编写的研究来看, 这种与实践的融合, 还是比较缺乏真正的实用性。从教材来看, 能够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有相应的生活应用实例的设置, 但总体来说缺乏系统连贯性以及较为儿童化的专业术语解释。而从大多数的课堂来看, 情境教学, 合作互助等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法都有渗透, 但缺乏实效性, 虚的东西比较多。

因此, 我们在思考, 信息技术课我们应该上什么?从简单的电脑结构认识, 到基本的文档学习、网络应用, 再到制作ppt、flash等等, 从内容上来看是明确的。但从形式手段上来看, 应该抛弃那些为知识内容而知识内容的课程。于是, 我们要在现在的课堂中注入新的内容载体——即完整的小学阶段计算机学习与综合研究性主题相结合的校本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如图1)

从图1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设计综合性的研究主题活动, 能够有效地将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做到整合, 而这种整合, 应该首先是学科间的。整个课程的定位是利用学科的横向知识的联系, 计算机教师应与学科教师加强沟通, 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合作教学。这样来开发适合儿童特点的、纵向的校本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 我们认为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实用性, 有助于提高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品位和价值。

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模式, 正是新课程提倡的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这也同样要求我们学校配套资源建设要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教师能提供相应的主题学习素材;电脑教室配备打印机、复印机等可供展示作品的设备。

●信息技术课, 我们怎样上

(一) 术语儿童化——技术性的知识要知道

“在FLASH中, 用 ( ) 来决定每秒播放动画的画面数。”

A、帧B、帧数C、帧频D、画数

这是去年我区小学综合考试中的一道信息技术科的选择题。当时一个学生这样说到:“老师, 在电脑上我会做啊, 可是这道题我还是不会选, 这些名词我看不懂什么意思。”

的确, 这些专属名词如果从实际的电脑操作过程中抽离出来, 学生可能就显得有些无助了。但是,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抽象的名词赋予有趣和生活化的理解, 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于是, 在我的课堂上, 我有下面的解释:

动画为什么能动?是因为几幅静止的图象连在一起, 快速地放映, 就感觉他动起来了。像电影一样。时间轴里一个小方格叫一帧, 一帧对应一个画面。就像眼睛一闭一睁就对应两个静态画面。就是2个帧。那么以多快的速度反复播放, 能达到动的效果呢?于是联想到频, 生活中用频表示速度的快慢。那么帧频就是一秒钟能播放多少张画面。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很清楚了。可见,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特别要注重将那些复杂的, 专业化的术语, 通过通熟、易懂、形象的儿童化语言告诉孩子。这种从细节入手的教育正式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 特别是照顾到了中下层的孩子, 因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上的语言形成了学习电脑的障碍。

(二) 合作有价值——主题内容要值得研究

1. 主题内容要有意义, 有内涵

通过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能让学生获得研究的体验, 并从这样的研究中,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在合作研究中, 学生不仅体验到电脑的便利, 更通过研究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发展更广阔的视野。这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经历是最宝贵的。

例如, 低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基本的电脑构成并熟悉简单的操作时, 可以从应用一些学习的软件开始, 像一些简单的画图软件, 儿童学习软件等。让他们在有目的的操作过程中逐渐熟悉电脑。

中年级学生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 整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珍惜动物展开, 从确定研究的动物对象——比如熊猫, 到收集有关熊猫的图片、文字资料, 最后制成一张张演示的幻灯片, 并对其进行修饰, 最后完成集体报告。像这样, 老师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世界关注的主题, 从而培养他们未来的、国际的眼光。同时, 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 加工信息, 表达信息的能力。最后的报告是一种同伴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想象, 全班十几个小组针对各种珍稀动物的汇报——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大氛围, 对孩子的熏陶是不可估量的。这也许也是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超越其本身学科的更为广泛的价值。

又如高年级, 通过设计珍惜水的动画, 与班队会德育教育以及语文课堂水资源的文章相结合, 组成一个横向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平台, 这样的研究主题是从综合处事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上升到一个大视野的角度。

2. 主题内容要有知识上的可持续性

以往的教学几乎是每课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情境, 显得较为散乱。如果能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性主题将整个本身就有连续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种大任务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了做大研究的可能。

比如说, “动漫设计”是小学5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深圳版教材) 。知识点是从一开始的认识动画软件到最后利用flash中的各种制作工具做出动画。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 从本学期一开始, 我们就引导学生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动画设计的大任务:例如结合深圳即将举行的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欢迎世界游客到来的动画。于是整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设计如下:

(课本知识点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著的信息技术课本, 海天出版社社出版)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连续学习, 每个小组的动漫设计均已完成, 整个过程也贯穿进了所有的教学知识点。这个过程中, 最值得一提的要属学科教师的参与其中——其实“迎接大运会”是这个学期中整个学校的一个德育性活动, 与其说信息技术课中借用了这一时事性的主题, 倒不如说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参与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同样的, 低年级的可以通过电脑学习迎大运, 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制作幻灯片迎大运等等。如此, 好像整个学校都行动了起来。

(三) 方法都知晓——互助机制要照顾全体

信息技术课堂上, 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时, 掌握速度的不统一。在整个课堂中, 要照顾到这种差异, 关注到全体, 靠教师一人是不行的。

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 而一些接受的慢的同学往往因为没能跟上一节课的步骤而使整个后续软件的应用学习都不能深入, 甚至失去学习电脑的信心。所以我们要利用有效的合作资源,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 让学的快的同学去帮助暂时落后的困难的学生, 使他们之间形成一对一的互助。因此, 在我的课堂上, 我有意的将座位的编排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而组成互助小组。

(四) 评价看得见——材料袋要记录全过程

课堂评价要落到实处, 就必须评之有物。有效的评价我们要考虑:

学生究竟会不会做?这是首要的, 可以借助学生填写研究过程的汇报单检验。让学生尝试回忆写下今天课堂学习的操作步骤, 细节和感悟。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过程是否愉悦?有没有经历合作、互助?学生做得怎么样?这是对学生作品的综合性评价。诸如此类的评价, 可以通过参考学生的材料袋进行, 比如, 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 材料袋中逐步积累到到如下作品:研究主题的图片文字资料、研究内容的幻灯片提纲、幻灯片作品打印集、同学间的互听报告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从中做出评价。

●信息技术课, 给学生留下什么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 我们期待的, 是学生不仅仅是因为电脑好玩而喜欢上电脑课。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 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 去体验更多超越本课程的价值:

1. 小学生, 大研究

这个研究要通过“电脑”来协助完成, 也有其他学科性知识的参与。让学生在这样的研究中学习整合, 学习合作, 学习统筹安排。

2. 小任务, 大责任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型引导:比如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道德) , 电脑制作中的创造 (利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培养) , 从而培养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高度责任感。

3. 小课堂, 大社会

信心技术课堂所教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是有限的, 但透过这个知识, 让学生体验的主题研究却是世界性的、跨越学科的、与社会接轨的。

参考文献

[1]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8.我们缺什么 篇八

美国内布拉斯州的阿瑟小镇,地处偏僻,人口稀少。人们大都倾向于繁华的都市,连续有人迁徙而出。这里的学校、医院、商店纷纷倒闭。最终导致食品杂货的供应都成了问题,这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许多人宁愿开着车去阿瑟以外的地方购物。

43岁的马歇尔女士,结束了内布拉斯州大学工商管理课程,她想挽救阿瑟小镇的零售业,同时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方便,深思熟虑之后,开了一家沃尔夫登超市。这个超市别出心裁之处在于:它为附近顾客每人准备好一个信封,信封上面写好了顾客的名字。

沃尔夫登超市不用营业员和管理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因而所售商品价格低廉。当人们买走商品时,只要看看标签上的价格,把相应的钱放入印有自己姓名的那个信封就行了。渐渐地,顾客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顾客纷纷涌入,并非完全冲着低廉的价格。更主要的是,他们在购物时,意外地收获了一份信赖,感受到朴素的体贴与关怀。

渐渐地,附近的顾客,都把自己当成这个超市的主人。人们精心地呵护着这个规模很小的超市,很快,超市生意兴隆。

做生意的表弟,正在寻找商机。我把这个故事说给表弟听,希望他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表弟低着头,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表弟来了。他按图索骥地谈了自己的计划,准备就在我所在的小区,开一个类似沃尔夫登的超市。我对此感到疑惑,总觉得我们这里缺少点什么。

“我们缺什么?”我表弟突然焕发了激情,直着嗓门滔滔不绝,你看,你这里一个废弃的大车库我把它租下来,场地不缺,资金我也不缺,管理經验我也不缺,货源也不缺,我们到底缺什么啊?

我疑虑未消,问他,如果顾客拿走东西不往信封里塞钱,或者少塞了钱怎么办?

表弟双眼射出智慧的火花,我在放信封上方的天花板上装三个摄像头,并且在货架周围的角落都隐蔽地装上摄像头。就是一只苍蝇飞过,我也能辨出雌雄,谁敢跟我玩猫儿腻?

他在为自己的精明深感得意。我从他的表情中终于找到了我们缺少什么。我们缺的正是彼此间的信赖。

9.《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读后感 篇九

晚上闲来无事,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从教已经第三年了,我虽然已从幼稚逐渐走向了成熟,但是对于现在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这个问题,我还有所疑惑。坐起身,目光掠过床头的一本书,一个标题吸引了我:《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我想:或许我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出我想要的答案。

《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这本书汇编了江苏省中学“师陶杯”全部获奖论文,在讲述教育“尴尬”的同时,也体现着教师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和教育理想的追求。这本书的第一篇就是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的张爱军老师写的《教育:我们忽视了什么》,这是他基于毕业班学生状况的现实思考的成果。我看了之后深受感触。张老师从毕业典礼上学生的热闹和教师的落寞引起的发差现象为缘由,继而再现了现在毕业班学生的`一些“状况”,而后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想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总会以过去的学生作参照加以对比,把过错全部归因到学生身上,总是以怀疑和否定的眼光审视孩子的做法和想法,最后导出他的结论:教育,我们究竟忽视了什么。

的确,我也刚带过初三,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对家长的敌视,与老师的对立,与同学的不友善等等,还有毕业之后,学生们热闹地忙着写毕业留言时,老师默默地坐在办公室里整理着自己的东西……这些情景有点在我身上发生过,有的没有。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也曾犹豫过: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满意?平时辛辛苦苦的传授知识、教育他们,他们却不知道感谢,甚至在毕业的时候不都来问候一声。但我并没有多想,我本能地把责任都推给了学生,认为是他们没有“良心”,“忘恩负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生的错,老师怎么做都是为了学生好,殊不知有的时候方法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教育的主体是“人”,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育的关键字在于“育”上,而我们很多老师却光注重于教,忽略了育人的功能。

10.我们为什么改变不了教育体制作文 篇十

我们为什么改变不了教育体制作文

如题,我觉得我们广大的家长同志是想法空前一致的,人员遍布是广泛的,数量是绝大多数的,为什么就是改变不了现在的教育体制哪?

我认为原因1出国的是少数,2有钱的是少数,3有权的是少数。所以绝大多数的广大无产阶级的家长们,跟孩子承认自己的.无能吧——别不好意思,也不要把孩子一训二骂三打的,咱娃不差。为什么这么说,咱娃出国了也是上名校/咱有钱的话给孩子投资个百万美元的话,咱娃也会打造世界500强/咱有权的话一个电话碎碎的事,公务员算什么,25岁当个县长就算咱娃混的不好。

11.我们为什么缺人才? 篇十一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亿人。我国业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人才资源大国;

而与此同时,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仅有美国的1/20:在电信行业,我国现有高级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0.14%;在信息产业,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

数字的巨大落差,令人们难以平静。

尹蔚民对此也深表忧虑:“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问题!”

“两高”人才缺口有多大

十几万元年薪招聘高级技师的启事贴出去,往往好几个月也招不到合适的人。这样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10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

其实,早在“十一五”初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已引起相关部委的重视,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相应的公共投入逐步增加。

2008年,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0.75%。去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981亿元,比2007年增长84%;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支出1512亿元,比2007年增长51%……

与过去相比,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有了更多的培训和发展空间,企业、学校设计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和引导人才队伍建设,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约40%,基本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人才资源总量虽然有了显著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需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

调查显示,在装备制造业,我国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26%,而美国为6.02%,日本为4.95%:2008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仅24.8人年,而在美国,这一数据约为90人年,芬兰更达到214人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占24.4%,而在发达国家,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约为35%、50%、15%,高级工超过初级工近20个百分点。

今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在教育、政法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人……

“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的弊端也将日益显现。”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表示。

打通教育体系加快企业转型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学工科的不做工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培养的大量工科博士只有20%左右进入企业;其中外企约占12%,国企占5%~6%,私营企业只占2%左右。在国外,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工科博士都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在吴江看来,造成这一现象,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首当其冲。“十大热门专业,有九大专业找工作难。这些专业的热,不是市场热,而是家长热、学校热。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吴江表示。

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技工院校改革也有了积极进展。但不少人对于职业教育依然“另眼相看”,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在探索当中。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认为,整个社会大环境过于重视学历教育,对技能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和应有的重视,是造成“两高”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他建议,尽快打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提升通道,形成整体的教育体系,就读职业院校也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出了问题。与此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愿意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吴江认为,这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环境有关,更脱离不开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的背景。

我国企业总体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阶段,而不是“中国创造”。大量的中小企业满足于贴牌生产,不愿意投入力量进行研发,因而只能使用大量初级工,吸引不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企业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和规模:企业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才培养的最大受益者。”莫荣认为。

遗憾的是,不少企业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吴江说,此前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有1/4的企业科技人员认为自己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利益侵害。“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绝大部分都进了老板的腰包,研发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伤害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吴江说。

长期跟踪人才研究的浙江省杭州市就业管理局高级经济师罗传银在调查中也发现,只有4%的青年愿意当技术工人,多数人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作。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一些企业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另一方面,人才薪酬体系不合理,待遇低与风险大的反差导致许多青年工人不愿意从事技术创新和改进工作。

“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业更无从谈起。”吴江建议,企业应将目光放长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分配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以用为本激活人才

地处鲁中平原的桓台县唐山镇,既不沿海,也不发达,却吸引了来自中科院、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专家100多人安家落户。吸引他们的是一家民营企业——山东东岳集团。依靠人才的集聚,这家成立之初只有38名农民员工、2台国有企业淘汰的小转炉的企业,如今已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成为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基地。

“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东岳集团创始人张建宏一句话道出企业成功的奥秘,“我们的社会和企业内部并不缺乏人才,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建立将人才激活的机制,有没有搭建良好的人才平台。”

东岳集团把对人才的使用总结为一句话——“敞开大门,不背包袱,量值定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判标准,有多大才能就有多大舞台。灵活的用人机制尽显“以用为本”的精神。

这一点尤其可贵。肖鸣政认为,现有的用人机制和组织架构多局限于以“岗位”为中心,由于岗位有限,大量的人才没有机会施展才华,“有岗位才有事干,没岗位就没事做”的现象非常普遍,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在他看来,高素质人才的紧缺,是相对于岗位而言的,岗位为本的用人机制不变,这一现象就将长期存在。

12.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篇十二

(澎湃新闻)从四川达州市大竹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处获悉,12月5日,大竹警方接到一起命案报案,大竹县文星镇发生一起弑母案,一名约13岁男孩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后正常去上学时警方在课堂上将其抓获。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依据文星镇本地网友述说,此弑母男孩13岁,就读文星中学,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比较受宠。

8日晚20时许,警方对此案件发布了警情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袁某某因怨恨其母亲陈某某对其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陈某某杀害。

01

无私母爱

看到这则新闻,蓝青lily是非常痛心的。同为母亲,严厉管教却不被儿子理解且最终惨S,下场非常可悲,但是更可悲的是,犯罪嫌疑人袁某某弑母之后的盲目无知(杀人是要吃官司的—法盲)、冷静冷血(杀人如杀鸡一样,杀了母亲依旧没事人一样照常去学校上课,这才只有13岁啊!)和麻木不仁(”十月怀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完全不知感恩为何物)。蓝青lily不知道为什么袁某某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难道是其父母离婚了?但是其母亲又管教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具体案情内幕什么的我们不知道,这里就暂不讨论了,今天蓝青lily想跟大家说的是为什么我们父母辛苦付出却会养出“白眼狼”的孩子来呢?只因为我们仅仅生了他们,但是并没有教导好他们。

千万不要以为此弑母案是个案,亲们可以去百度一下,搜到的结果会让大家万分震惊的,因为各种弑母案的新闻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其中最甚是“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还以母亲名义贷款。据悉,吴母生前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有学生称,吴母很疼爱儿子,从小就以其为荣,前几年她丈夫因病去世后,母子相依为命。事发至今,吴谢宇仍然在逃,尚未归案,其杀人动机和情节不得而知,但其弑母基本为铁的事实。

近些年来,大学生屡屡成为杀人的凶手,其凶残程度丝毫不亚于社会上的那些低学历的不法分子。先是有云南某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后来又有复旦大学投毒杀人案等,每一起大学生凶杀案的发生,都让社会一片哗然和震惊不已。北大学生吴谢宇,本该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因为其凶残的弑母,人生的一切美好均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吴谢宇弑母留给我们的思考实在太多,怎样让天之骄子健康成长和尽快成才,是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大问题。

02

学会感恩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母只是简单生下了孩子就撒手不管,而让自己的父母代自己尽父母的责任极错误的。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帮我们带孩子。反而是现在他们老了,作为子女的我们理应孝敬他们,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安享晚年。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言传身教,身教更胜于言教“,孩子们的成长和我们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各种恶劣事件的新闻,像“刘鑫江歌案”、“杀妻藏尸案”等等,严重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其实深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其家庭教育出了严重问题。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切记“惯子如杀子”,好孩子是教出来的,绝不是宠溺出来的。

13.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及优缺比较 篇十三

摘 要:中外研究生教育具有入学方式不同、课程安排不同、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不同、学制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淘汰机制不同等特点。从中外研究生教育优劣势的比较中可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外研究生教育;不同;优劣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6-02

一、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

1.入学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要想进入研究生的系列,本科毕业生必须要参加全国统考,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外语和两三门专业课。通过考试后,还需在报考的学校进行复试,这其中有口语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初试和复试都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研究生的学习了。而我国博士生的入学方式比研究生的报考更为严格,必须要有两名以上副教授的推荐才有资格报考。

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的录取不通过全国统考,为了找到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入学资格的审查比较严格。其中审查的内容包括教授推荐意见、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学历学位证书、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除此之外,为了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的创造性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会增加面试、加试和笔试,申请方式也较多样化。

英国的研究生入学也不用考试。而且可以跳级申请。比如可以不通过硕士的学习去申请博士的入学资格,需要的只是大学本科一二等的荣誉学士学位。如果没有一等荣誉学位,二等荣誉学位某些大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具备了导师的推荐和实践,也有可能被录取。这些宽松的入学方式,反映了英国宽进严出的教育特色。

2.课程安排不同。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在课程安排上,除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包括英语、政治之类的基础课程。虽然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数是全部课时数的25%,但是授课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专业学科,非专业学科、跨学科或向交叉的学科课程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基础教学极为重视。与我国相比,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已经高达50%,是我国的二倍,而且还呈上升趋势。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却逐年下降,目前只占总课时数的25%。和我国少之又少的交叉学科课时相比,美国研究生教育更重视学科间的渗透。跨专业硕士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递增。除此之外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很多大学中都建立起来。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拥有34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3.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的不同。我国的导师中的教授职称审核不严,致使导师的素质下降,而且大多数教授的知识老化,年龄断层现象严重。

反观国外的教授审核制度就显得格外严格。而且成为教授的时间也很长。要经过5到7年的助理教授的磨合和全系教授的投标支持,另外还必须有新的研究成果。另外在知识更新方面,国外的导师不断充实更新教材,关注本学科的方向与发展,在学科前沿知识上颇有心得,带领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在导师的设置上我国很不合理,研究生人数多,导师少。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甚至20、30个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和导师经常见不到面的现象,有的甚至没见过面。长此以往,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也就会变差。在做课题方面,研究生不得不为导师做课题,但是所做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深受项目的制约与束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项目。美国的研究生导师的设置比较合理。通常一个导师对应一个学生。除此之外,研究生可以在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就开展科研,由研究生顾问指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由多位教师教授,一位教师也可同时教授来自同一学科或学科相近的多位研究生。

4.学制设置的不同。我国的硕士与博士的学制由原来的3+3改为现在的2+4,学生不可以提早或推迟毕业。我国不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

相比较而言,美国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博士一般为四年,只要修满学分,何时毕业均可。有人可以提早,3年便可毕业,有人要推迟,7年才可毕业。英国的博士一般为3年,如果有硕士学位的可以变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先工作,后完成未完成的课程。

5.教学方式的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堂不是导师的一言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老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具备辩驳的意识,不要认为任何结论是一成不变的,是绝对正确,即使是自己导师的结论,当有疑问时,也应该有勇气去质疑。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很重视研讨课(seminar),新生在开学的时候,就会拿到一份教学指导,其中包括研讨课的主题及教学资料。以便学生早早做好准备。每次研讨课由一名学生主持,其他学生可参与研讨。这种形式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6.淘汰机制的不同。美国有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淘汰率高,一般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高达30%~40%。中国研究生的淘汰率低,几乎为零。只要能够通过入学考试,就万事大吉。以至于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

1.优势

(1)入学方式的相对宽松。国外的研究生入学方式相对宽松,特别是以英国为例,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学生也不必为了考试特地去参加辅导班准备。也不必为了一分之差,痛失入学机会。而且最终考试只是参考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比如美国申请研究生时要看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国外这种宽松的入学制度可以吸引世界各地有志学子来共同学习。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2)严格的淘汰制度。淘汰制度就像筛子一样,淘汰很多懒散或研究能力不强的学生,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留了下来。相比之下,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很低,学习过程的监督、论文答辩的考察都不是很严。这就是为什么分别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了。国外这种严格的淘汰率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比如德国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淘汰率极高。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材料,否则很难达到学术要求。在论文的审核方面,分别在论文评议、委员会审议、口试与答辩等

方面层层把关,保证了论文的高质量。

(3)基础课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有助于就业。美国研究生的基础课的课时数是我国的二倍,另外非常重视跨学科的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且知识面宽广,不仅局限与本专业,对于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也把握得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国内的跨专业的课时数少之又少,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单一,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业面也窄。

(4)合理的导师设置与严苛的导师审核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国外严苛的教授审核保证了导师的整体水平。从助教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见国外的教授是磨出来的。而且导师还有相应的淘汰制度,就算好不容易获得的教授职称,如果在几年之内拿不出新的研究成果,就必须被解雇。这种机制有助于教授的学术更新,不易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另外一对一的导师设置比中国的一对多的设置也相对更合理一些。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导师这里有利资源,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

(5)弹性化学制设置更符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美国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就可提早毕业。如果有的学生因为半工半读,或全职的工作,影响学分的获得,也可以推迟毕业。

(6)研讨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大学鼓励学生对任何观点或结论勇于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研讨会的教学形式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于结论的观点,可以在研讨课上得到论证与支持。这无疑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术的更新与发展。

2.劣势

(1)学费高。不单单只是国外的留学生觉得学费太高,来自本国当地家庭的学生也觉得学费太高。以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难以负担。学费的增长速度已明显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通货膨胀和医疗开支的增长速度。

(2)难毕业。由于课程设置难度过高和教育经费的缩减,美国大学的毕业率逐年下降。据一份来自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中心的调查报告中表明,美国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毕业率低。

三、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

1.优势

(1)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国家从1998年开始,累计安排国债资金240亿,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这些资金用于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包括高校教学楼,科研实验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等等的建设。

(2)学费相对低廉。相对于美国大学的高学费,中国研究生的学费相对低廉。而且目前80%的博士研究生和70%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基本奖助学金的资助。据有关数据显示,两年制

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是每年10000元,三年制硕士是每年8000元。

2.劣势

(1)招生制度。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反映考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考生的研究能力。从招生单位来讲,缺乏自主权,国家在宏观控制上也显得被动。另外,凡是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都能报考研究生,使工作量骤增。各招生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在招生过程中,应该对考生的基本素质给予较多的关注,要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科研及逻辑思辨能力。根据国情,采取“资格式”和“考试式”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2)没有相应的淘汰制度。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些高校实行的中期筛选、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高校必须对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代之以淘汰制。

(3)课程设置有问题。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上只限于专业学科,没有交叉学科和跨专业学科的安排,造成学生知识面窄。而且基础课只有美国的一半,这种安排也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

(4)教学方式阻碍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国教师的讲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单项式的而非双向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教育管理 -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 篇十四

第一,十年后,最缺的也许是水。我们看一眼今天的江河湖海,还有几个是干净的,还有哪些可以用来喝?也许你没有想到,水的污染已经到了无法复加的地步,具体数据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空气当然也是问题非常严重了,你打开窗子看一下就知道了,全中国没有几个地方空气是优良的,大部分是中重度污染,而且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有,重金属、农药、化肥都是非常重要的污染来源,这些都必须要治理,否则我们将天天生活在有毒的空气和水中。

第二,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这是自古不变的真理,活着就要吃饭,吃干净的饭,吃没有污染的饭,特别是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不怕贵,现在大家多少都有几个钱,只要你卖的东西好,贵点不要紧,如果东西不好再便宜也没有人要。

第三,信息消费。移动互联网已经让人们无法再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带手机你真的是寸步难行。手机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了。

说完了我们最需要什么,看看什么东西将过剩。

我最能确定的就是房子。看看吧,现在的小孩,祖父母一套,外祖父母一套,爸爸妈妈一套,他们长大了,还需要更多的房子吗?而且,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已经大量减少,没有人,哪来需求,没有需求支持的价格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你现在手里有大量的房子,那还是早点卖了为好!

投资就是预测未来,對了有奖励,错了有惩罚!

不徐不疾,稳健增长;价值发现,成功之道!

15.你缺什么样的电商运营总监 篇十五

嗯,今天台风天,原有外出计划中止,本来想续上周的贴,讲讲淘宝商城全网推广的事,在首页看到关于人才的贴,恰逢最近接触这方面比较多,这就先唠嗑下人才吧,毕竟推广最重要的不是手,而是大脑哈;说缺美工的,证明你在电商道路上还挺蜿蜒曲折,尚未见过光明,正如首页热帖那个大哥所说,表面缺的是美工,实际缺的还是运营;说缺技术的,证明你太看得起电商了,电子商务需要非常复杂吗?我始终认为简单才是王道,现在电商需要的技术都很成熟了,花了钱少走一些冤枉路吧,如果你的网站架构真的要行业领先,那是不是先把销售做到行业领先,以便有钱有时间来慢慢搞?表面缺的是技术,实际依然是缺运营;还有一个没说的,我认为很多人会讲缺的,啥呢,缺推广;说流量不行啊,转化率很低啊,订单很可怜啊,这些表面看是推广的问题,实际上呢,不还是缺运营?运营是什么?你缺运营总监吗?如果你感觉缺以上3类人才,你就是缺运营;嗯如果你说,我有运营总监啊,那介个嘛,不就说明要么他不称职,要么你们的组合不合适;勉强是没有幸福的,改分早分,长痛不如短痛;因为主攻运营,所以认识的基本是做运营的,先唠嗑几个有趣的事吧;面试篇背景故事:某BOSS传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雄心万丈要进军,打出高薪诚聘运营总监旗帜;某运营多年从事淘宝操盘,看到高薪和大平台他心动了…BOSS:你好,你这么年轻,凭什么认为你合适担仸我们的运营总监?运营:(心想)该是想看看我能做什么吧。该运营侃侃而谈,说起淘宝如数家珍,面面俱到,小到旺旺接待,大到淘品牌建设无一不精,正越讲越HIGH时,BOSS开口了。BOSS:嗯,你还不错,可是你说的好像不是我想问的,我们招的是运营总监,需要的是有大公司背景的,我认为你没有足够的大公司运营经验为我们这样的公司保驾护航;运营:(心想)原来是看不起我啊…回答:这样,能知道下贵公司在B2C的规划和定位吗?BOSS:我们当然是要成为XX行业的领头羊了,不过我们要先从小做起,做淘宝做起…运营:…….运营篇新上仸运营总监这几天正在忙碌研究竞争对手、制订运营计划,BOSS有些着急,发话了,是不是先动起来,每天那么多费用啊,运营总监本来想说点啥,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一切行动听老板,启动!2周后,BOSS对新上仸运营总监有了意见,怎么搞的,做事情这么多漏洞啊,怎么和消防队员一样啊,做总监要有大格局要有条不紊吧?运营总监无语了。团队管理篇BOSS:哎呀,我们还小公司,不用那么多规章制度了,也不要那么多流程,想到就做!运营:……1个月后。BOSS:你瞧瞧,我们团队够乱的,主管不知道自己手下在做什么,企划的跑去做推广,你整天累死又有什么用呢?运营:……内容管理篇BOSS:哎呀,怎么我都能看到C店的商品描述有错别字,你都看不到呢?运营:X总,我的错,我工作没安排,这就叫客服主管和企划主管开个碰头会,定下权责;BOSS:我看啊,我们还在创业初期,能自己做的就别让手下去做了运营:……推广篇BOSS:最近流量怎么上不去啊,我看人家都十多万的流量每天啊,我们怎么才1万多?运营:X总,他们有大量的广告投入在支撑,我们目前零硬广投入,算起来,我们的推广做得更踏实;BOSS:还不是你们业绩不行,不然我们也可以大量投广告的嘛,好了,我看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流量是人努力出来的,可以让市场部的多去发发帖嘛,每人每天发50个贴,多露露脸肯定会增加流量的;运营:X总,软文推广和论坛推广我们一直在做的,每天也有20%多的流量是这部分贡献的,发帖主要还是看质量,数量不是关键;咱们得发到跟咱们相关的论坛;BOSS:哦……但是我还是想多看到我们的贴,先发吧,这50个论坛都给我发了,贴多人不怪嘛;运营:……供应链篇运营:X总,这款断货超过一周了,客人已经没有耐性了,有一些已经在投诉了!BOSS:没关系,淘宝哪家不缺货,缺货是生意好的表现嘛;运营:……BOSS:你看,你一直催的货工厂生产来了,却卖不动了,怎么搞的?运营:X总,缺货时间也太长了点,客人评价不太好BOSS:缺货!还不是因为你们销售动不起来,一天才几十件不好下单的!要是一天几百上千件不就好做了?运营:……唠嗑以上这些趣事,完全没有指责BOSS之意,这些都是因为沟通不足,定位不清,分工不明所产生的嘛;之所以说这些想说的是,没有最好的运营总监,只有最合适你的运营总监;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亲历亲为,高度参与主导的外行BOSS,你可能比较适合高薪聘请个“教练”总监;这样的总监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业内老手,他们不需要你给时间让他们去摸索,虽然他们的工资不菲,但适合你;至于“教练”总监怎么评估够格不够格,主要看行业资历,不少于3年的电商操盘经验,如果他既熟悉淘宝,又懂B2C独网操作那是最佳选择,如没有,退而求其次,熟悉淘宝,有从零做起,快速成长为皇冠大店的;或者熟悉B2C独网,但最好是经历那家电商公司创业伊始过来的;(如果在电商公司已经做起来才进入的,那要看他之前的从业经历了);如果你是一个产业很多非常忙碌的大BOSS,你有心布局电商,你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认同你的理念,对你本人有崇拜感的非著名

运营总监;为什么这么说呢,行业著名的总是容易被挖来挖去,而且这些明星总监不缺有实力的大老板,不会特别在意和你的缘分,更多考虑你给的多还是别人给的多;当然,不是说找那些刚从学校出来的,哪怕他学生时代淘宝店开得非常好也不合适,有实力且有心做大的企业,掌舵的运营总监一定要德才兼备,学生再早熟心智也通常存在不足;(PS:SORRY,没有仸何歧视学生创业精英的意思哈,我大学就在创业了,虽然做的不是电商,但还算成功,不过毕业6年回过头看真的发现自己现在更强大更成熟了,每个年龄做合适的事情是最美好的)你需要的是“你办事我放心”的运营总监,你对他高度授权也充分信仸,他对你有崇拜感且感恩,当然他还得十分懂行,会做人更要会做事;以下一些可以帮助你评估一个运营总监是否懂行:

1、第一次见面就会直奔主题,问你怎么规划,如何定位,有何优势?资金?团队?问得越细越靠谱;如果你还没有清晰的答案,懂行的能当场给你提供几种备选答案;

2、打开淘宝,打开行业知名B2C网站,以及他负责过的网站,他能如数家珍剖析给你看,从框架到内容,到货品,甚至到售后,讲得越细节越懂行;(PS:说不懂淘宝的我看悬,基本理论大于实务)

3、能够当场按照你的规划把最关键的事情讲明白给你听,其中最重要就是销售和财务,说得越明白越懂行;

4、专业的事情表述口语化,越直白越懂行,文绉绉的教科书般的言论可能更会是个理论专家;

5、对电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熟悉,当然设计和技术细节不是特别熟悉是正常的(毕竟不是设计/技术总监);

6、对3个关键岗位的认识;懂行的运营总监是可以带着月薪2000的初级美工做出够用不会影响转化率的页面的,也可以告诉你如何花最少的钱搞定技术问题,更知道推广到底需要什么人,做什么事;

7、让他坦诚他的工资要求,以及对应的贡献;说得越清楚越靠谱;

上一篇:德阳外国语学校下一篇:党团知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