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2024-07-27

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精选8篇)

1.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一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很高兴与组织部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一起学习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讲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下面,围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讲三方面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二是三是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我们弄清什么是价值观。

人生有两种生存方式,既有物质生存,又有意义生存,这是人不同于动物重要区别,因为人是有思想观念的高级动物。动物的生存意义是把生命延续下去,通过演化和竞争法则把优良的基因遗传下去。而人类的生存意义,不但要延续生命,更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留给后人。这就是精神财富。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是说他精神还在的道理。

当原始人通过进化,完成了直立行走以后,人的大脑就被解放出来,用来思考问题。都思考什么问题呢?思考这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我为什么活着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该怎么办呢?等等,这些问题是人类普遍思考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三种观点、观念和看法:归结起来就是“三观”。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它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人的本质与社会性和个人在历史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基本问题。

价值观是关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乐与苦、用与废和是与非的取向和选择。

近两年网上流行一句用语,叫做毁三观,通常指那些做事超出常人想法、行为没有底线的人。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一句话,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三观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你认为这世界是黑暗的、社会是残酷的、人生是悲哀的,人性是丑陋的,还是认为世界是光明的,社会是进步的,人生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由此你的行为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

价值观分为一般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当一种价值观被人们普遍认同,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居于统率地位时,这种价值观就被称作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 和社会制度的集中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由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尚不到4000年,因此对此没有明确的史料来佐证,但我们可以通过古代神话传说和现代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相关的资料来大致推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在原始社会里,平等、忠诚、团结互助、尊敬老人是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他们认为,对氏族内部的老、弱、病、残的供养是每个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在氏族内部,每个成年者都尽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社会财富,老有所养,少有所托,孤寡残疾之人都得到氏族的供养,童叟之辈都得到氏族的关爱,享受着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些纯美的社会生活和风俗,蕴涵了原始社会成员淳朴的价值观。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互助共济的核心价值。图腾崇拜这种原始宗教禁止杀害和食用被奉为图腾对象的动植物,还要求同一图腾的人要互助互爱,共同生活等等。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科技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合作,生产资料公有,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们自然就会形成“团结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奴隶主、封建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借助于人们 对自然灾害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大肆宣扬神权,神创造了世界、主宰着世界,人们只有顺从神,才不会有灾难;而君主们及其既得利益者都是神派来管理世界的(皇帝被称之为天子,天之骄子),人们只有顺从神和上天所安排的等级制度,才会幸福;使人们在等级制度中各安其位,从而形成了“君权神授,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对这种核心价值观提出了质疑。后来的农民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初级发展的时候,为了反对地主阶级,分化瓦解封建社会制度,把失去土地的农民转化为劳动生产力大军,就是后来的产业工人,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观。随着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君权神授,转而追求人权,使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由于其仍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为了保住并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它们大肆宣扬资本的魔力,是资本创造了社会的财富,资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和源泉,是它们养活了穷人、是它们养活了国家,这样,它们就排除了劳动者的作用,从而淡化了人的作用,竭力淡化阶级的矛盾,甚至不承认有阶级的存在,使人们只去逐利而不顾其余,这样,它们就可以世代安享奢华;也由此而形成了“金 钱至上”拜金主义主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西方国家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承认与尊重。这一核心价值观,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批判力量。把社会进步建立在对个人的地位与价值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这是现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之处,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个人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保护隐私、尊重人权、倡导平等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生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倾向。

社会主义制度,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奋斗,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念。这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有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 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我们党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实践,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甩掉了一清二白落后的帽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弘扬了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八荣八耻”等,创造了中国模式和中国奇迹。3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有强大的核心价值观,就能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破解这道世纪难题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已先后概括出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杭州提出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等等。许多领域也概括出 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如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司法界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为民”,公安部门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但这些核心价值观都只具有局部性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提出,就应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臶。

直到党的十八大,终于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从中找出真正的核心价值,经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总结提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有哪些内涵呢?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从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分3个层面、12个范畴,用24个字进行了科学、凝炼的概括和表述,所包含的都是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第一个“倡导”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富强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价值和根本任务。中国近代史血的教训表明,积贫积弱无以立国、无以养民。这里说的富强,不仅要国富,还要民富;不仅要兵强,而且综合国力也要强。民主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显著标志。民主的真谛在于限制政治权力的滥用。民主虽非效率机制,但确能发挥纠错作用,有效制约独裁、暴政。如何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仍然任重道远。文明是一个国家拥有先进文化、拥有高素质国民的综合性标志,是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然而,在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中,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极大挑战,特别是在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思想修养等方面亟待提高。和谐是社会稳定的纽带。和谐意味着安定团结,和衷共济。一个矛盾重重、冲突 不断的国家,没有安全幸福可言。“有人群的地方便有纷争。”和谐的真谛在于正确处理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的利益关系,缩小差别,化解矛盾,使每个国民的权益和尊严得到维护。

第一个倡导内容已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党的基本主张及国家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

第二个“倡导”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进步人类的共同追求。在这里,4个范畴分别从维护人的尊严层面、社会公平正义层面、法治保障层面勾画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自由意味着对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各种人身限制的解除以及对形形色色精神枷锁的破除。平等是人们对享受相等待遇的诉求。平等意味着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自由、平等是维护人格尊严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人权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特权、歧视、压迫的精神武器。公正即社会的公平正义,它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是普照社会的阳光,是检验制度文明的试金石。公正与自由、平等密不可分。互为表里。只有自由平等的社会才能称得上公正的社会;只有社会公正,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法治也是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的根本保障和制度设计。法治是独裁、专制、特权的天敌。法治的要义在于取代人治、制约权力,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和自由。法治与民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筑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

第二个倡导内容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

第三个“倡导”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规范了每个公民的道德人格和行为取向。在这里,4个范畴吸纳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现代美德的精华,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内涵,包含了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方面。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共和国的公民,必须全力以赴地建设祖国、奋不顾身地捍卫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敬业是一个公民对社会的首要责任。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敬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反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玩忽职守、好逸恶劳的人,只能沦为社会的寄生虫。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古人讲人无信不立,讲诚实、守信用、重承诺,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得到他人的合作和帮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其需要 强调诚实守信,切实维护生产者的信誉和消费者的权益。友善是温暖人心的关爱。友好、善良能使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感到温馨快乐,充满感恩。友善的真谛是关爱他人、推己及人,对他人多一些热情、宽容、恻隐,少一些冷漠、猜疑、怨憎,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第三个倡导内容是公民个人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

这三个倡导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构成了一个共同的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对形成和培育正确意识形态、价值追求的总体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共同愿景:富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追求政治昌明,文明彰显人类共识,和谐体现华夏精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 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传统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

可以说,“三个倡导”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既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说,“三个倡导”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是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党员干部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工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深学、细照、笃行,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六个发挥带头作用:

一要做到“严以修身”,带头践行民主法治。国家文明 富强,社会民主和谐是一个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破除私利,维护公平正义,实现民主富强的重要工具。我们党历来是崇尚法治的政党,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多次写入党的重要文件。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民主法治观念,站在比普通群众更高的起点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执法行政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忌徇私枉法,滥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去践踏法律的尊严,用行为和言语做好践行民主法治的表率。(2013年两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民主法治进程:就公开审理***案件,***最大的罪状恐不是受贿,而是滥用职权对重庆民主法治人权的肆意践踏;彻底废除了50年的劳教制度等)

二要做到“严以用权”,带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官僚主义统称“四风”,历来是执政党的头号大敌。它腐化干部灵魂,消磨其斗志,使干群关系难以互信共赢。公平正义在“四风”盛行下荡然无存。中央八项规定、“刹四风”活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党员干部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扣上了紧箍咒,然而活动是暂时的,如何将活动转变为党员干部履行公职的心理约束至关重要。首先,要正确对待权力。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人民的期待,组织的信任。接过权利就要担起责任,对得起信任和期待。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所以要始终对手中权力保 持敬畏之心。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要负责,坚决防止和反对特权思想、越权行为。二是建立“权力清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臵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正确处理权与法、权与情、权与利、权与义的关系,不能把权力当成个人“私人财富”,不能当做敛财谋私的工具,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要做到“严于律己”,带头促进文明和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组工干部要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对己清正,对内严格。待人要诚恳和气。数千年来,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崇尚“和为贵”的传统。首先,诚恳和气对待群众,一张笑脸迎送、一声热情问候、一张椅子让座、一杯热茶相待、一次耐心交谈、一个实在说法,彻底革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等。其次,同事之间和风细雨,清风拂面,当面多提醒,背后多赞扬,彼此信任,团结合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体现出组工干部“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

四要做到“谋事要实”,带头执政为民。组工干部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善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善谋大事,善抓大事。谋事站位要高,干事站位要实。作决策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实际出发,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铭记“功成不必在我” 的教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为了谁,依靠谁”作为谋事、干事的前提,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谋事、干事的落脚点,做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尊重民意、倾听民声、化解民怨、汇聚民力。

五要做到“创业要实”,带头践行敬业奉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建设幸福舒兰”,还是实现“中国梦”,都不是一句空洞口号,都要靠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十大民心工程”推进了多少?“十大民生实事”解决了多少?招商项目落地了多少?重点目标完成了多少?每项工作都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上下同心,克服困难,主动作为,积极进取。把多干当成一种觉悟,把实干当成一种境界,把勤干当成一种态度,把苦干当成一种快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推进各项工作,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凝聚各方力量。

六要“做人要实”,带头倡导诚信友善。组工干部带头讲诚信就是要对党忠诚。要以赤诚之心对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组织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服从发展大局、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做好各项组织工作;要坚守入党时的庄重承诺,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求索取,乐于奉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 斗终身。

组工带头讲诚信就是要以诚待人。就必须公道正派、襟怀坦荡、诚实正直,言行一致,严格保守组织工作机密;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凡自己承诺的事,就要认真实践诺言;要坚持原则,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拿原则作交易,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和熟悉干部,真诚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诚心诚意地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服务;要敢讲真话,敢于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做奉献的干部说话、撑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者占便宜。

带头讲诚信就是要取信于民。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开展工作前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准则;干部选拔任用上,要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好每一个工作环节;在干部考察中,要准确、客观地归纳和反映干部群众的看法、意见和评价,实事求是地提出我们的建议,以我们的实际言行,让干部群众感到组工干部是靠得住、可信赖的干部,组织部门是党性强、作风正的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

最后,让我们一起从以上六个方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取信于民,以真抓实干、争先进位优良作风服务于民,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正能量,为建设幸福舒兰作出新贡献!谢谢大家!

2.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二

一、孝文化的涵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繁荣昌盛与中国人民深层次的道德素养是分不开的,与道德层面核心的孝文化是分不开的。孝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对父母的孝敬, 它作用于整个家庭层面,还延伸到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群体单位,是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栖息地,对社会成员的思维动向和行为方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家庭单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给子女提供成长所需要物质条件和精神养料,为家庭做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得到尊重。家庭层面的孝文化,可以从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两方面阐述。从物质供养来看, 子女要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的生活水平要随着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精神慰藉来看,主要是尊敬父母和让父母精神上得到满足。尊敬父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无违”。不论何时都要遵循礼节孝顺父母。二是“谏诤”。不是任何事情都听从父母,当父母有过失时, 应当委婉地提出来,如果父母不采纳建议,也不应心怀怨恨[3]。让父母精神上得到满足也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子女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 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品行,不沾染恶习,不打架斗殴,不让父母担心[4]。第三,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行。 子女应从父母身上学习良好的品行,将父母的美德故事传颂开来。第四,为父母争光。

社会层面的孝文化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扩展到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与朋友为善,对世间所有的人都友善。《孝经·开宗明义》中“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就是说君子教导人要遵守孝道, 是让所有是父亲的人都得到尊敬。不仅要敬重自己的父母,也要敬重别人的父母[2]。在社交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交关系的距离是不同的,与亲朋好友的距离小,生活中会互敬互爱,与非亲缘关系的人距离大,生活中的接触在言行举止上难免会有摩擦。如果一个人对待与他社交关系距离远的人友善,那他的品性就极为高尚了。

国家层面的孝文化主要是把“孝”和“忠”结合起来[5]。《孝经·开宗明义》中,“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一个人如果有孝悌之心, 孝敬父母,尊兄敬长,关爱弱小,与朋友友好相处, 对陌生人也很友善,那么这样的人也会忠于国家。 国家的安危决定了家庭的安危,守护好家庭的前提是保卫好国家,孝亲敬老的人也是热爱祖国的人。 汉朝有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举孝廉”,甄选孝德突出的人才做官,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很重视国家层面的孝文化。

二、孝文化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孝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6]。

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从理论价值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孝文化。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孝文化提倡的国家、 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的孝行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相吻合。孝文化内在的精髓深深刻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相互影响着,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从现实价值看,孝文化的传播与践行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方面的实现与孝文化的弘扬密不可分。第一,孝文化在和谐家庭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子女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在精神上尊重父母并给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会产生一些矛盾, 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子女的孝心有利于协调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感化父母,减少矛盾,缓和冲突,使家庭成员和谐相处。第二, 孝文化的弘扬能有效地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危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很大,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7]。怎样对待养老问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从心理层面合理地接受养老问题可以让子女更好地对待老人。家和万事兴,每个人的 “小家”和谐了,国家这个“大家”也就和谐了。 第三,孝文化强调把孝心扩展到全社会,不仅要孝敬自家的老人,也要关爱他人。社会成员互相帮助,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孝文化把“孝”与“忠” 联系起来,爱自己的“小家”,也爱国家,把爱国精神追溯到家庭层面的孝德,由大及小,易于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培育民众的爱国精神。再把爱国精神浓缩到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孝德,利于爱国精神的弘扬。

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总的来看,孝文化是道德方面的内容,道德可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在治理国家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法治也需德治,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很多法律规范都是由社会总体的道德规范转化而来,道德始终贯穿于法律过程之中[8]。在功能方面,法律的特点是强制性,道德的特点是自律性,但是道德和法律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秩序。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支撑,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9]。孝文化以道德的力量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

在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百善孝为先”,孝文化的“善” 贯穿始终。孝文化中的“善”不仅是对他人友善, 还要对自己友善。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让父母不要为自己担心。还要不断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诚信友善,工作上乐于进取,爱岗敬业,让父母为自己骄傲,在精神上得到慰藉。每一个个体的品德和行为完善了,社会这个大集体也就日臻完善了。

三、孝文化的弘扬

(一)加强孝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

要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孝文化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对孝文化认知的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孝德观念,摒弃错误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大众传媒、电视、书籍、 杂志、音像制品等,弘扬正确的孝文化精神和行为。 现代意义上的孝文化与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某些愚孝是不同的。“郭巨埋儿”,“父叫子亡,子不亡, 子为不孝”,这些都剥夺了公民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现代法治社会不提倡愚孝,提倡一种平等和谐的孝德精神和行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媒体方便、 快捷、辐射面广的优势,把孝文化融入通俗易懂的故事中。通过媒体来弘扬孝文化,树立孝德榜样, 揭露不孝的典型,通过思想上的碰撞,摒弃错误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观念,内化自己的品质,再外化到行动中,外在的行动又促进内在品质的提升。把孝文化内化于心的同时还要外化于行,把孝德行为推广开来。要弘扬尽孝需及时的观念,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可悲的,不要想到等自己有了经济基础再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要及时,要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在孝文化的弘扬方面,特别是要重视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而青少年接受教育以学校和家庭居多,所以要特别重视在学校和家庭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孝文化教育。 在学校,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在这个主阵地上对学生进行孝文化认知教育,让学生把孝德观念融入内心。横向上,孝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各学科老师都应认识到弘扬孝文化的重要作用,把孝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纵向上, 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认识到孝德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孝德教育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尽量多样化,减少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营造良好的孝德践行环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践行孝德。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弘扬孝文化的活动,比如发挥榜样的力量, 宣传榜样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请榜样人物到学校来现身说法,增强孝文化的感染力和行动力。在家庭方面,家长要认识到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只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要注重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易懂的德育读本,培养孩子的孝德意识。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孝德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满足老人物质上的需要,还要多关心照顾老人,节假日带孩子回家和老人团聚。

(二)净化培育孝文化的社会环境

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有很多信息过分夸大,故意制造噱头,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信息的传播会损害人们内在对美好品行的印象,改变正确的看法,甚至形成错误的观念。这就需要社会对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监督把关,民众也需要提升自己抵抗错误信息的能力。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平台,民众赞扬孝行高尚的人,谴责缺少孝行的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市场中每个人所得到的经济利益不同,一些家庭收入低但是养老负担重,想对父母尽孝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鉴于这种情况,社会要对养老负担重的家庭给予特殊的帮助,比如社区和用人单位要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帮助,防止“久病床前无孝子” 情况的出现。

(三)健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口数量多,国家和家庭的养老压力都很大。中国目前的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很多家庭情况是两个劳动力不仅要承担四位老人的养老,还要抚育下一代,家庭的负担和压力很大。 这就需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扶持,但是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社会老龄化问题加重,老龄化人口增多,这就需要发放更多的养老金,但是现在养老基金的筹资范围很窄,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第二,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养老基金的保管缺乏制约和监管,违规挪用养老基金的现象严重。本来就难以集齐的养老基金经过挪用后更加大了发放养老金的难度。第三, 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偏高,收益水平偏低。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是最重要的。收益的不平衡会降低居民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意愿度,从内心激发的不满会影响居民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积极性,给养老保险金的筹资造成困难[10]。这些问题使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用大大降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也给子女减轻负担。

(四)宣传法律法规,做好监督工作

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在依靠道德的力量使人们践行孝文化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约束人们的行为。依靠法律来解决赡养老人的纠纷,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落实孝德。法律以其强有力的形式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导的作用。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后辈的赡养义务和老人的权益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比如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11]。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子女应常回家看望父母,能推动孝文化的践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第一,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国家制定了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但是法律的知晓率低,法律约束效用就大大降低了。要提高法律知晓率,让大家知法、懂法、守法。第二, 要做好法律的监督工作。其一是对于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国家有关机关要运用相关法律的条款进行客观公正的裁决,维护社会公平,也达到威慑作用。其二是群众要发挥监督的作用。对于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侵害权益者都是老年人的子女,老年人即使知道相关的法律,也不忍心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此时,群众就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谴责侵害老年人权益的人和事,阻止该恶性事件的继续。对于舆论所不能制止的行为,群众应向相关部门举报,请求公正裁决。

3.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三

概括起来,就是做好“典型倡导”、“服务引导”、“合力主导”三篇文章。

用典型倡导时代精神

这些年,浙江广电集团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通过内容创新和节目拓展,先后创意策划了“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浙江十大民生工程”四大年度评选活动和“万朵鲜花送雷锋”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浙江之声”广播充分发挥引领主流价值的主体、主导和主力作用,创新推出了“万朵鲜花送雷锋”大型新闻行动,通过报道身边的“活雷锋”典型,展现平凡的感動,掀起“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

浙江之声联合电视媒体创新推出的大型评选类活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则以“创业创新”为主题,力求通过人物评选和典型宣传,全面展示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积极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跨越。活动评选出来的典型,都是基层组织带头人、现代农业带头人和农村公共事业带头人,他们是奋战在“三农”工作第一线的先进人物。有扎根山区、积极创业、致富乡民的代表,有投身山区海岛教育、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代表,更有立足岗位、创新技术、服务基层的代表。如原安吉县梅溪镇党委委员、石龙村党委书记林萍,一心扑在新农村建设,因为过度操劳,永远倒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岗位上;如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党支部书记杨七明丢下数百万元家产做起穷村支书,身患癌症还坚持为村里发展舍命奔波;如嘉兴市农科院副院长程旺大扎根田野20年,先后参与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5项,科研成果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亿多元等等。通过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努力倡导和大力弘扬了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精神。

用服务引导公益价值

公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旨在弘扬爱心善举,倡导和谐文化,彰显主流精神价值;又是一种公共行为,重在关爱扶助弱势群体,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践行公益理念,是当代媒体应有的价值追求。这些年,浙江广电集团把公益性作为广播节目生产的价值之魂、立身之本、创新之脉,突出公益的“宗旨不变、主线不变、特色不变”。经过多年的培育打造,“文明出行宣传月”、“3000里路关爱交警送清凉”、“十大公众人物文明倡导”、“文明车队接力宣传”、“广场主题巡演”、“百场电影进社区”等广播公益品牌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在这当中,发挥优势、强化服务、凸显公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播媒体努力创新节目形态,尽量突显服务功能,打造耳目一新的公益类广播节目。

比如,位居全国交通广播前三强的广播交通之声,创新推出“文明出行宣传月”品牌活动。该活动以服务交通安全、维护百姓权益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己任,扬广播之长,强化现场直播、强化即时互动、强化连续播出,体验绿色出行,宣传低碳理念,凸现人文关怀。特别是强化节目和活动的互动、场内和场外的互联、在线服务和线下服务的互通,架起了一座连接主流媒体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实现了创新理念与公益价值的有机结合、节目传播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比如,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广播媒体迅速行动,创新策划大型慈善活动,通过新闻报道、电话捐款和现场捐助,将爱心传递到四面八方。无论是“情系汶川”大型新闻行动、“情系西南灾区”慈善公益活动,还是“援助青海玉树灾区”爱心救助行动,都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介的传播优势,营造热点,扩大声势,形成高潮,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的行动中,从而把积极健康的文明新风和公益理念传递给广大受众。

再如,1045女主播电台创新服务载体,与各行各业开展合作,让十二星座女主播担任杭州消防宣传的形象大使、浙江旅游宣传的形象大使和浙江无偿献血的形象大使,倡导社会责任,体现公益价值,弘扬文明新风,履行媒体使命。

用合力主导社会舆论

当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社会舆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是由传统媒体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由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

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必须要在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中,敢于担当,提高自身传播的权威性、引导力和影响力,用强大的主流舆论占领主流阵地,用先进的媒体文化实现主流价值。关键要善于创新组织形态,充分统筹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实施上下、左右、内外全方位的联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的整体合力和集聚效应,这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这几年,除了《浙广早新闻》《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无线监督哨》等广播新闻栏目强化主流宣传、拓展舆论阵地外,民生资讯广播的“2010温暖走走路”,广播城市之声的“文明我先行助残日”,广播音乐调频的“做受人欢迎的人”等大型广播品牌活动,都十分注重构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络“三位一体”的宣传合力,开展全方位的推广营销,努力扩大传播影响力,尽最大限度主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

在把广播媒体全力打造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平台、主阵地的同时,浙江广电集团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主流价值和传播效果相结合的原则,同样把《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等电视品牌节目打造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全新传播平台。

《中国梦想秀》以“梦想”为载体,以“圆梦”为手段,在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中高举“主流价值观”大旗,为至情至爱歌唱,为立志励志喝彩,为大善大美畅想,努力使之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崭新传播平台。

在打造大型公益类节目《我爱记歌词》时,浙江广电集团努力坚持以公益理念引导观众,全面引导观众树立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和美好的艺术情趣,在为广大百姓群众提供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思想。

在打造大型励志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时,浙江广电集团以服务基层普通群众为宗旨,为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实现音乐梦想和人生理想的舞台,从而有效提升了节目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首先,《中国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大力倡导精神富有,屏幕上呈现的是一群有目标、有理想、有力量的梦想者。其次,《中国好声音》挖掘好声音,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艺术文化,使观众“在歌声中听到了灵魂”,感受到“源自灵魂的善良之光”。再次,《中国好声音》彰显真情感,营造了真诚平等、相互鼓励、和谐相助的温馨气氛,从而“润物无声”地把节目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传递给了广大观众。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四

邪教是当今世界精神污染的毒瘤,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邪教驱使下的种种暴徒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对开展反邪教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反邪教教育

在当代的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包含其中的政治、宗教、文化总少不了交叉碰撞。一些落后的社会力量并不甘心苟延残喘,他们总是寻机祸乱人间,法轮功、藏青会、东突等非法组织,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邪教组织,给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和谐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邪教反人类、反历史、反科学的本质及其重大危害。反对邪教、远离邪教,已经成为保证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学校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反邪教斗争,国家非常重视,作为学校来说,也应该把学校作为反邪教教育及其斗争的重要阵地,自觉担当起反邪教教育的重大责任。反邪教教育,从何入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了我们正确答案。邪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不两立的,只有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它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邪教才没有藏身之处。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才能弘扬社会正气,打压歪风邪气。因此,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指导反邪教工作,是防范、打击邪教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遏制、根除邪教组织的治本之举。

从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到昆明火车站的砍人事件,再到新疆暴徒的冲撞事件,一次次的邪教暴徒行为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紧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全校师生的心中构建起一座精神长城,从而有效地抑制邪教的滋生蔓延,构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治邪教的良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反邪教教育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短短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邪教所宣扬的那一套与这些内容是格格不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反邪教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学生进行反邪教教育,既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从而从正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从反面认清邪教的本质和危害,这样一正一反,相得益彰,从而让学生自觉远离邪教,抵制邪教的侵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邪教描绘的空想目标是有本质区别的,邪教往往会描述一个空想的美好蓝图,形成末世论,增强欺骗性,麻痹普通民众。普通民众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陷入邪教精心组织的陷阱,误入空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国家总体目标的周围,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铲除邪教产生和传播的土壤。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提升,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人们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一定社会人群中出现了理想丧失、道德低下、诚信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同邪教散布的“社会下滑论”和“人类堕落论”有某种契合之处,从而为邪教歪理邪说在社会中蔓延铺垫了社会心理基础,迎合了弱势民众的心理。因此,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规范,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自由、平等、公正、法”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一种正能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奋斗的热情。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下,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道德素质不强的人很容易被邪恶势力利用,做出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暴力倾向,严重破坏了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这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模糊以及邪教的欺骗性相关之外,与公众的基本道德素质低下密不可分,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尤为必要。社会道德规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教育,能够从个体层面增强对邪教的免疫力,压缩邪教的传播空间。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为多元化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治理邪教指明了方向。新形势下,反邪教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反邪教工作思路,共同维护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我校反邪教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校一贯高度重视反邪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县公安局、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切实按照各级有关反邪教通知要求,采取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的原则,广泛开展了以“崇尚科学、珍惜生命、反对邪教”为主题的反对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识别邪教、抵制邪教的能力,充分认识到了邪教、迷信等活动的本质及危害性,为培养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我校的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六五普法”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弘扬科学精神,认清邪教本质,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抵制邪教为主题,以广大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党团组织为载体,通过全面、持续、深入地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反邪斗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防范意识,提高抵制邪教和与邪教作斗争的能力,有力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条件。

(二)建立健全反邪教预防教育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监控报告制度。通过在处室设立安全负责人,班级设立安全委员,建立反邪监控报告制度,做到一旦发现师生中有从事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的行为或资料,能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教育、早处理,有效防止扩散、减少影响。

2、健全学校随访教育制度。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开展反邪宣传,了解有关教育效果和动态,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堵塞反邪教育中的漏洞。

3、建立定期考核督查制度。学校反邪教育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布置、有安排、有总结、有奖罚,将其纳入学校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并作为集体、个人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反邪教育网络

1、为扎实开展和深入推进反邪教警示教育,学校不断健全、完善了以王大军校长为组长,金城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陈强,政教主任蒋晨曦为副组长,其余行政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职工组长为成员的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既各负其责,又协同配合,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学校反邪教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积极主动与综治委、政法委、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掌握反邪的最新动态和政策资料,全面促进学校反邪教警示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

2、高度重视学生反邪预防教育工作。学校把学生的反邪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政教处、教务处把反邪工作摆到突出地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实际教育效果,使“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教育形成常态化、正规化、制度化。

(四)多渠道多途径多举措开展反邪教育

为保障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结合实际主要开展了下列活动:

1、充分利用升国旗仪式、黑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简报等形式对师生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

如为配合“六五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今年三月,学校专门印发了《关于系统学习反邪教法制教育学习资料的通知》,供师生组织学习,通过学习,使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了邪教是摧残人的身心,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破坏人类文明的世界性的公害和毒瘤。

2、利用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反邪教专题图片展等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学校每期都要举办1-2期法制安全专题讲座。我校先后邀请了县法院毛聪熙庭长,金城派出所陈强所长、杜明全教导员,金城司法所的谯所长等到校上了法制教育课,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邪教的本质,为牢固树立“崇尚科学,远离邪教”信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3、利用三月综治宣传月和“

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机,开展反邪教知识竞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4、利用政治课、法制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等对学生开展反邪教专题教育。为让反邪教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学校政治老师坚持做到详定计划,精心编写教案,将反邪教育与常规教学紧密结合。班主任则定期开展反邪教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写反邪教心得体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坚定相信科学,远离邪教、反对邪教的信心。

5、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校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让学生向家长揭露邪教的罪恶行径,从而使家长清楚地认识到邪教的反动性,形成全社会反邪教、反迷信的良好风尚。

6、开展心理减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抵制邪教的侵蚀,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疾苦,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排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使学生以健康、愉悦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对我校反邪教教育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我校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紧紧围绕“崇尚科学、珍爱生命、反对邪教”这一教育主题,把反邪教警示教育与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实现了“无邪教校园”的目标,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校的反邪教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没有与国家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没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由于缺乏正面的引导,学生对邪教的认识是模糊的,对反邪教活动的参与是被动的。他们知道邪教这条路是不能走的,但不知道该走的路又是什么。因此,为了深入开展反邪教教育活动,并取得更大的实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的国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国民,知道了这些,并逐步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学生自然会跟邪教划清界限。

在今后我校的反邪教的宣传教育中,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邪教宣传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宣传、警示教育、无邪教创建活动等各个方面,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反邪教宣传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事例、丰富的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可接受性,切实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要结合反邪教文化建设,积极探索运用艺术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增强反邪教警示教育的感染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要充分发挥“一墙一窗”、法制教育基地等阵地的作用,持之以恒地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要善于挖掘、宣扬反邪教工作者、已转化人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促进更多的涉邪人员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

我们要清醒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学校反邪教警示教育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仍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反邪教警示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反邪教警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的学习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竖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四川省仪陇中学校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 篇五

价值观如同人的思想和灵魂,是他做事、行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在;大到一个国家、单位,小到一个家庭、个人,价值观就像一面无影的旗帜,时刻在其灵魂的高空飘扬!河南农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和传成者;为了农业的丰收,为了大地的微笑,每一个农科人带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执着,默默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展示一个农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随时间的跑道,从一件件、一桩桩平凡朴实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河南农科人从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传承者和发扬者!

在农作物育种领域,一代代的育种工作者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年复一年的选育杂交组合材料,田间观察、记载,最后选育出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如豫麦13、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004、郑单958、郑单136等一大批作物高产稳产优质新品种,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郑麦9023、豫麦13、郑单958均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大奖—一等奖!一块块奖牌的背后,饱含着每一个育种工作者带着对农业的热爱、对育种事业的追求和梦想。9月10日,育种专家铁双贵面对河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杂交育种做起来太难了。我们一个研究室,平均每年做6000个组合,也许一个成功的品种也选不出来。加上育种周期长,我们自己常常说,这是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 ,他又说“堵纯信老师是把全身心专注于科研的人,育种是他最大的乐趣”,从退休至今,堵纯信一直没脱离研究工作;为了加快育种进程,院里在海南设有育种基地,70多岁的他,每年总要飞到海南待上几个月、几十年从不间断。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农科人身上的生动体现。

如果说育种工作比作红花,那么坚守土壤工作注定是守护红花的绿叶。我们能够看得见花的光泽和灿烂,但我们不一定能够体会到红花背后绿叶的无私与默默的执着。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土地是财富之父。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玉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土壤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大自然进程中,24年不过是一个瞬间。所以,土壤培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培育,才能得到良田万顷。”在农业领域,用土地的守望者来形容从事土壤研究的工作人员再恰当不过了;农作物育种一年之中有一定的研究周期,中间尚且有一段相对可以休整的时段,而土壤工作者则没有这种“福利”,春、夏、秋、冬四季皆是研究的时机。从高产栽培施肥技术的研究到土壤“疾病”的消除,从测土配方施肥到土壤地力提升,……土壤工作者难得有忙里偷闲的机会。12月11日,面对河南日报记者的采访,张玉亭所长说:“1970年至20,我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3倍多,但是化肥用量却增长了38倍;与此同时,化肥报酬率呈现递减趋势”。

如何保证农田有持续健康的生产能力,如何更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地力,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和措施,如何为已经产生污染的农田消除危害……一直是从事土壤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不像育种工作者,所有的努力还有机会浓缩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而他们毕生努力就是如何让培育的作物新品种产量更高!名字更响亮!12月6日,河南日报“测土配方,润肥天下粮仓”中这样写道:土壤与肥料相互“和谐”,才能提供持续丰产的“母体”;长期定点监测施肥对土壤的作用,的守望才能开出施肥的“良方”。

河南日报这样报道土壤研究的农科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司空见惯的土壤,同样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并且与人类的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黄绍敏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解码人’。他们不仅要探究土壤本身的奥秘,更要寻找科学利用和培育土壤肥力的‘秘方’,为河南粮食的稳产、高产提供持久的肥力技术支撑。”正是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农科人,汇聚而成我们农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科精神!

6.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六

2014年03月27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宣传要带温度,接地气

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中央重视、百姓关心的大题目。因为这关系到社会风尚,关系到中国人的精气神,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央主流媒体的天职和使命。

在这件事情上,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责无旁贷。核心价值观宣传不能变成冷冰冰的说教,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真正接地气、见效果。

首先,选好话题,才能入情入理。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家风报道赢得一边倒的赞扬实属不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话题选得好、选得准、选得巧。“家风”既是一个价值层面、伦理层面的问题,又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息息相关。每家有每家的规矩,每家有每家的传统,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优秀道德观念,就是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采访过程中,被访者又将“家”的内涵进一步延展放大,由“家”谈到了“国”,由“家风”谈及“民风”“政风”,由家规家教谈到社会风气,由家庭传承谈到传统文化的回归。通过家风这个小切口,就把宏大凝练的核心价值观阐释得具象了、丰满了、生动了。

其次,讲好故事,自然事半功倍。

在采访中,我们摒弃了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叙述,而是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小故事,突出个性化表达。为做好“家风”海采,我们专门对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进行培训,制定了“海采手册”,要求做到四个好:把问题问好,把聊天聊好,把场景选好,把镜头拍好。记者的采访任务变成跟老百姓“聊天”,生硬的提问变成了“唠嗑儿”“拉刮儿”“摆龙门阵”,报道中自然带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乡音乡情。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将各地区、各领域、各行各业人们的家风融汇一体,构成了“中国家风”的鲜明底色。

最后,互动传播,带动同频共振。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方式,连续挂标播出八集家风报道,并配发编后、评论,在《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黄金时段播出加长版。新浪、搜狐、腾讯等众多门户网站上载和链接相关节目视频,网民转发和点击量数以亿计。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征文活动后,很快就征集到有关家风家教的文章、评论、短语、短评等投稿4000余篇,投稿作者涵盖作家、新闻从业者、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业职工、农民等,上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下有小学生。同时,光明日报在《评论观点》版推出《家风家教大家谈》栏目,刊发稿件20余篇,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光明网都分别开设了专题,发起家风家规的征集活动,与网友亲密互动。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宣传,“家风”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词。

家风报道的成功表明,只有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创新宣传载体与形式,才能牢牢把住舆论主动权、话语权,赢得社会共鸣,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中央电视台台长 胡占凡)

对家风与家教应持续关注

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家风家教具有独特作用。多少年来,我们惯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社会实施道德教化,向百姓传播宏大的原则。家风和家教,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通道找到了对应点。

“家”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点,是一座桥。理学家朱熹有一个比方:家亦是“大政”,一国有公家之政、私家之政,家教就是私家之政。按儒家伦理,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庭教养,使人获得进入公共社会的基本品质。

现代社会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家庭”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核心家庭”,即两代人的家庭,取代了世代型大家庭。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传统家族的规范力量减弱使家教的影响减弱,道德和伦理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缺乏。现在核心家庭的年轻父母,很难做到重视道德与修身,有时甚至不能成为合格的施教者,而应该成为施教对象。

家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信息传播,更多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像老舍先生所说的,自己的母亲出身农家,但是他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中的“情”“理”“义”诸方面都非常关键。我希望我们能重温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家风家教资源。

7.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七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魅力

要做好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传播者, 就必须要先从自身抓起, 成为一名“好”老师。好的标准有很多, 但从学生的角度以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 教师必须是以下几种人。

一是必须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事业。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需要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才能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才能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为民族梦想的筑梦者和圆梦者。

二是必须是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是学生人生方向的舵手。他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价值观。一个道德低劣、是非曲直不分的教师, 不仅不能担当得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甚至会影响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所以, 成为一个好教师必须要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三是必须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教师, 授业解惑者。如果一个老师学识浅薄, 就会在教学中捉襟见肘, 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学生学好知识、学好本领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名好老师, 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过硬的教学技能、科学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曾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四个要点:第一是关键, 针对忽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要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最终就是要解决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第二是锋芒, 针对忽视人文教育, 要加强人文教育, 解决好做“人”的问题;第三是重点, 针对忽视民族文化教育, 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第四是核心, 针对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要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 要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 作为教师, 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 要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人生价值观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文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教育, 不仅指学校教育, 而且指社会教育、国民教育、精神文明教育, 今天看来, 更深层次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片面的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播, 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价值观的学习,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误。作为教师必须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 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授业解惑, 一手抓价值观建设。

二是解决好做“人”的问题。教育就是以文化为手段来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而这个素质不仅包括了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目前,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我们的教育, 很多都犯了功利主义错误。书店里摆满了成功学的图书, 影视剧里, 职场剧、宫廷剧横行, 讲述的大多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故事。而这些, 导致了一些家庭教育是以事业成功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当然, 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必然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一个事业成功的人, 不一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所以, 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既有过人的本领, 更有强大的内心。人文教育在教师的育人生涯中不可忽视。

三是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民族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 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 就无所谓民族, 只能称之为种族。抛弃了民族文化, 就会异化, 不打自垮, 自我毁灭。习近平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片沃土上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责。而民族文化哲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核心, 集中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 就是对世界怎么看、对人生怎么看、对人生的价值意义怎么看。中华民族文化哲理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由此体现出作为中华民族脊梁骨的民族精神, 是不可屈服的、不可战胜的、生生不息的。正因为这样的民族文化哲理, 当今世界只有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民族、中华文化这一古老文化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的在苦难与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充实、发展着。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我们教师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所做的就是把文化哲理输入到学生的心灵。可以说,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哲理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要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掌握先进文化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的。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 其关键是人才竞争, 基础是教育竞争。因此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走向一个新阶段, 仍然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仍然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也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不断提升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

老人摔在地上该不该扶?拾金不昧该不该提倡?这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近来却变得越来越难以回答。这都是世道人心出现了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深入人心。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培养人提升世道人心, 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教师, 我们的目光不能看得肤浅, 仅局限于学校、学生是不行的, 必须要勇于担当起教育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使命,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人遵守的道德操守, 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要言传身教, 以心传心。人的心理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你的感染给我, 我的感染给你。作为教师, 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 “人”的范围不能局限于学生, 而应该扩展到社会所有成员。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气、好风气。

8.中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篇八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事关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觉传承包括道德理念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三、夯实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推陈出新兼容并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自觉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认清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和趋势,使民族精神融入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鲜明民族性,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相反,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广泛借鉴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和交流,进一步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四、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并非简单地回归到传统,或是照搬传统文化,而是要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做到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相互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深深镶嵌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之中,获得了整个民族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产物,而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和形成的。反思当下,一些青少年表现出了明显的人格缺陷、道德缺失,当个人愿望不能实现时、当奋斗过程中遇到挫折和面临取舍选择时,往往丧失是非判断力,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回归传统文化教育。

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閃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相统一,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相协调,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相适应,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一切正能量,为共筑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开拓不竭的动力源。

上一篇:大雨作文下一篇: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