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候的经典散文

2024-08-11

一个人的时候的经典散文(共15篇)

1.一个人的时候的经典散文 篇一

当一个人的时候经典散文

一小我的时刻,就会想着,前面的门路,充斥了艰辛,但我必定会保持到最后,因为魔难背后,总会有阳光雨露的,受到太多的魔难,老天老是要眷顾一下的,不然,天就是去世的。

一小我的时刻,经常会想起很多若干的工作,没由来的想起一些可有可无的人,一些可有可无的事,然后莫名奥妙的笑。

一小我,从一个熟悉的城市,到其余一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刻,坐在车上,看着外面飞速撤退撤退的树和地盘,知道本身离故乡逐渐远了,心中不免有一丝苍凉和无奈。

一小我,不知道何去何从,只知道到了那边就是那边,一切随遇而安;从此开端熟悉外面的世界、人和各类以前没见过及没接触过的工作,从不会到会,须要一段时光来适应,不免会犯缺点,因为缺点是经验的积聚。

一小我的时刻,心境总会不佳,想着本身是多么的孤单、多么的寂寞。

一小我,不知道世道的阴郁、无情、和人心的险恶,只据说过“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贴心”,但不明个中的事理,看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一些世俗和个中的哲理,固然懂的不多,照样可以在慢慢进修的。

一小我,在外面,固然孤单,但也有孤单的快活,学会享受孤单。

一小我的时刻,有时会想起以前的快活时光,不快活的,想了,就会认为以前的本身是多么幼稚,想一想,累了,就去歇一歇。

一小我的时刻,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切事物的心境,学会了淡然的接收。

一小我,在外面,学会了倔强,学会了照顾本身,学会了很多,很多以前从来不知道,也没人告诉本身的器械,固然这些看起来很浅薄,然则,毕竟这里面包含着成长的辛酸和快活。

一小我的时刻,总会静静的想一想以前的本身,是多么的纯粹和蒙昧。

一小我的时刻,心烦意乱的,心境变的好差,好烦好烦,老是不知道偏向在那边。

一小我的时刻,总会慢慢的等待愈合的伤口,等待着心开端变得麻痹。

一小我的时刻,爱好静静的追忆此生前世的工作,不知道前世是谁,此生又来寻找谁,不知道此生注定的缘分能不克不及到来,能不克不及把握得住。

一小我的时刻,学会了与寂寞为伍,听寂寞的歌曲,品忧伤的旋律,独自一小我,享受孤单。 一小我的时刻,就会想想本身的路该若何走,因为不信赖命,所以显的很孤单,连老天都不恻隐一下;本身一小我的尽力,拼搏,就是为了改变命运的捉弄。

一小我的时刻,总在想着,工作是否可以变的美满一些,不再留下不完美的终局。

一小我的`时刻,总会默默的找个寂静的角落,来缓解被生活榨取的喘不过来气的心境。

一小我的时刻,把外面的全部隔断,只想本身的工作,本身的路,该若何走,本身的将来是什么样的,一些懊末路便缠着你,久久不肯离去。

一小我的时刻,看着流星在天际划过,1秒钟的时光,就消掉落的无影无踪,想着人生不过如斯,心底不免有一丝落寞,一丝莫名的忧伤,出色的背后隐蔽着的老是寂寞。

一小我的时刻,孤寂便会来陪着做伴,因为孤单,所以寂寞,世上本就没有谁是谁的谁。

一小我的时刻,到那边都是一小我,老是爱好一小我的安静,不想外面人的闹热热烈繁华。

一小我的时刻,往往想着想着,就迷掉落了偏向,在迷雾的丛林,迷掉落了偏向,不知道那边是出口,独自追忆月光下的孤寂与忧伤。

2.一个人的时候的经典散文 篇二

一部作品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后,然后引起争议是正常的。一言堂才是不正常的。笔者认为从哲学、道德建构、生命意识、心理文化等角度赞扬刘亮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亮程散文的过人之处,但我认为要全面理解他的散文还必须从灵魂和宗教的角度来诠释。现在笔者从三个方面来看刘亮程是怎样把故乡当成他灵魂的故乡来写的。

一、黄沙梁村———灵魂的故乡

土地是一切的基础,是人事永恒的寄托,乡村比城市更接近土地,这样乡村更容易成为人的灵魂的故乡。刘亮程说:“我的全部学识就是对一个村庄的认识。”[7]这个村庄,就是刘亮程从小到大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新疆沙湾县的黄沙梁村。那是一个僻远的小村,用刘亮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忘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刘亮程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开始了他的思考和写作。

黄沙梁,这个弥漫着西部风沙的小村子,里面的任何事物都被刘亮程赋予了生命。刘亮程散文中出现最多的几个名词是:村庄,故乡,土地,根。乡村比城市更接近土地,正因为乡村的这种性质,更让人容易把它作为灵魂的故乡。刘亮程把灵魂寄居在故乡,即使他后来来到了城市,但他说:“我是这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是寄住几天还是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还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这样深刻的孤独感对于一个离开了自己生活的村庄的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以致于在城市的花园里看到一堆牛粪,这本是肮脏的物体他也抓一把,嗅嗅,并感到一股熟悉的遥远的乡村气息扑鼻而来,沁透心肺。并由此而想到牛来城市的命运而联系到自己的命运:我是从装满牛的车厢里跳出来的那一个,是冲断缰绳跑掉的那一个,是挣脱屠刀昂着鲜红的血脖子远走他乡的那一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让人触目惊心:作者的灵魂在故乡,作者的灵魂与故乡中的万事万物的灵魂是相通的。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对故乡,对土地,对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而这种感情造就了他的文字。

对于一个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乡下人来说,那里的一切已是如此地熟悉,那里的每一事物都慢慢地渗入到自己的内心中,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乡。那他最好回去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来触及那一段岁月。但当这种触及不仅仅是一种怀念后,就变成了一种对自己灵魂寻找出路的探索。刘亮程正是这样的探索者。有无数的东西要寻找。“一个有价值的作家关注的,恰恰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而这些不变的东西对于刘亮程来说就是村庄中的万事万物,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作者用文字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村庄,成了自己灵魂的故乡。而村庄里面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叫刘亮程的人在这样默默地关注着他们的生活,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投生到僻远的荒凉的黄沙梁,来得如此匆忙,就是为了从头看到尾,看完一村人漫长的一生的寂寞演出。我是唯一的旁观者,我坐在更荒凉处。”作者通过这种注视,把村庄中的万事万物都纳入了自己的内心中,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村庄,也是自己灵魂的一种诉说。

二、村庄中灵魂的息息相通

歌德认真探索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他提出“对艺术家的最高要求是:他应该尊重自然、模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逼肖自然的作品。”[2]其他生命也可以成为文章的中心。刘亮程散文中经常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在他的笔下,村庄中万事万物的灵魂是相通的:“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野兔的路”、“通驴性的人”等,正因为他的灵魂融入了村中的事物,才能有这样的博爱。在他的眼中,人只是村庄的一个部分,生活在黄沙梁,做人和做头驴、做只虫一样平等。

在那一个狭小的村庄里,人和任何事物一样默默地活着,然后无声无息地死去。这样一代又一代,刘亮程作为村中的一位旁观者,但他的灵魂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生活是他所关心的。“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一生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获者呢,谁又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个孤独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黄金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村庄中的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活着,做为一个醒着的人不能不为这种生活忧虑,“这个村庄在荒野上丢掉了都没人知道,它唯一的一条路在大雪中,唯一醒着的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荒凉的村庄,却是作者的灵魂的故乡,他对故乡的感情是既爱又有忧虑,就像日本诗人小林一茶写的那样:“故乡啊,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3]但作者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同情的阶段,而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上,对灵魂的追问上。”李锐这样评价刘亮程:“他使生命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美丽和尊严。他把这尊严和美丽只给予了生命,给予了自然,而从不给予蹂躏生命的社会和历史,从不给予误会了人的‘文明’;他从来不以生命的被侮辱被蹂躏来印证社会和历史的‘深渊’———他对人柔情似水,他对生命深沉博大之爱与天地如一。”[4]虽然李锐的评论有过奖之处,但刘亮程的爱是真实的,他不是虚假地向村人施舍他的爱,不像时炎国所说的那样:“作者把自己定位成黄沙梁世界的一个农民,向现代文明的代表———知识分子———所摆出的调侃姿态,使人不难觉察到他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奈的辛酸与苦涩感,此中调侃实际上仅仅是一种虚弱的象征性自慰。”[5]在他的世界里,正因为与村中的事物灵魂都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强烈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都是人的鸣叫。”

这就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因为整个村庄只有他一个人醒着。他默默地注视着这一村人,把村庄中的事物都融入自己的灵魂中,虽然有一天他离开了村庄。但他的灵魂已融入村里的事物中,他注定走不出自己的家园。他像他描写的那只老狗一样也成了村庄的一部分。他是一个通驴性的人。他不骑马。他和那头卖掉的老牛默默地对视。他为运到城市的牛的命运担心。他怀念那远远的敲门声。他说自己是黄沙梁上的另一块石头。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他的灵魂永远在故乡,无论肉体在哪飘荡。

三、精神的归宿:构建自己的村庄

宗教是教徒们灵魂最后的归宿,而故乡是刘亮程的宗教,那故乡也就是他灵魂的故乡。刘亮程说:“我所有的文学写作其实一直在为自己寻找一条走回去的路。”这“走回去的路”其实就是给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个栖居地,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一种信仰。一个作家的肉体也许一生都漂泊不定,思想感情也随之变动不居,然而他的生命之根却一直深扎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某个村庄,也可能是某个城镇或某座城市,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的空中楼阁,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在那里永久地驻留着作家儿时的记忆和梦想,成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刘亮程说:“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村庄,我们一生中最早看见的天空、星辰,最先领受的阳关、雨露和风,最初认识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当这个村庄完成时,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便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存在偏僻和远近,它是精神与心灵的。我们的肉体可以跟随时间身不由己地进入现代,而精神和心灵却有自己的栖居年代。我们无法迁移它。在我们漫长的一生的某个时期,心灵停留住不走了,定居了,往前走的只是躯体。那个心灵定居的地方成了自己的一个村庄。”

死亡和爱是文学的两大永恒主题。而文学说到底也是一种宗教,都是在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都关心人的心灵、信仰、爱。但是中国作家普遍缺少一种宗教情怀,大家更注重的是“现世”,而非“来世”,都对自己日常生活关注过多,而对于自己灵魂归宿,人生价值追问关注过少。而刘亮程以多年的守望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体验出另一种生存的意义,寻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故乡,他是这样看待死亡的:“一个人的一辈子完了就完了。作为领居、亲人和同乡,我们会在心中留下几个难忘的黑白镜头,偶尔放映给自己和别人,一个人一死,他真真实实的一生便成为故事。”刘亮程不像前人那样理解故乡,而将故乡作为中国人唯一的灵魂归宿和精神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对抗死亡的力量,他认为故乡和宗教的关系是这样的:“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对死亡而建立的。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宗教是宗教徒们灵魂最后的归宿,而故乡是刘亮程的宗教,那故乡也就是他灵魂的归宿,也就是他灵魂的故乡。我们来看他的文字就能理解这村庄是他灵魂的故乡,今后无论走多远,刘亮程都能顺利踏上“返回”的路,因为他的生命在这里一获得某种类似于宗教的洗礼,并感到永恒和安全。“我的故乡母亲啊,当我的生命在远方消失,我没有别的去处,只有回到你这里。”“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用这种近乎偏执的方式来赞美他的故乡,使他的故乡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而是他的一种信仰,他的写作就是对自己灵魂故乡的追寻,他要用文字抵达自己的天堂。

刘亮程是幸运的,能在这日益焦虑、喧哗、匆忙的时代里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到一个安静的栖居地,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当我们在离故土越来越远,灵魂越来越无处栖身,心灵日益空虚的时候,刘亮程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摘要:20世纪90年代, 刘亮程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他在村庄中思考人的死亡、人的命运, 他把村庄当做他灵魂的栖居地, 就像宗教徒把宗教当做他们灵魂的归宿一样, 这让他的文章具有一种宗教情怀。他说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关键词:刘亮程,灵魂,故乡,村庄,宗教

参考文献

[1].林贤治:《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 《书屋杂志》, 2000年第3期。

[2]. (德) 歌德:《〈希腊神庙的门楼〉发刊词》, 转引自《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年第一版, 第417页。

[3]. (日) 小林一茶:《俳句四首》。

[4].转引自《重新解构刘亮程》, 文学视界网。

[5].摘自《文艺评论》, 2003年第6期。

[6].转引自北大中文论坛。

3.一个人的时候 篇三

曾经很痴心地以为,情感是一种心灵感应:如果发出了足够多的信号,对方是一定有所回应的。现在才发现,其实情感是一种微妙的缘分,没有缘分的人如同两个相隔遥远的星球,没有呼应,就算偶尔一次擦肩而过也只会荡起污浊的尘埃。

于是自顾自地转动着,寻找着自己的轨迹,俯视着自己的倒影,自成体系、自圆其说。

有时,华灯初上的时刻,还在喧嚣的大街上穿行。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深刻的情绪,不觉得自由,也不会自怜。很多时候,人在经历一些未曾预测到的突发事件时,不会惊慌失措。内心是幽深的井,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诺诺接受了命运奔涌而入的泉流。

有时,埋首于一本厚厚的书本中,不觉深睡过去。梦里千回百转,不知所向,一个个线团纠缠似的复杂情节,逼得人头痛;又突然丢开一切,在城市上空俯视着夜色中冷漠的楼群。这样的梦会突然惊醒,醒时忘却了自己的所在,也读不懂手表上数字的意义。

有时,静静地凝视着松鼠在石凳上的积水边清洁,轻轻地笑了。在人声鼎沸的早市里,抱起一只眼睛如红宝石的兔子,轻抚它柔顺薄透的长耳朵。在傍晚的花园里,与吃饱了的猫咪们坐在一起发呆,彼此都觉得闲。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令人逐渐沉默迟钝。

有时,给一个朋友写信,写好又删掉,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大概不需要汇报目前的生活境况,过去的历史也在记忆中扭曲变形,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感,而是对维系亲密关系的怀疑。一个不再熟悉和确定的人,终究在不断的记取中淡忘了模样和踪迹。

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像是在无边旷野里听到了自己呼吸的回音。那不是孤独或者苦闷,而是一种没有陪伴、不知所措的恐惧。

4.一个人的时候优美散文 篇四

一个人的时候,孤寂便会来陪着做伴,因为孤独,所以寂寞。没有谁是谁的谁。

一个人的时候,从一个熟悉的城市,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一丝苍凉和无奈。

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何去何从,只知道到了那里就是那里,一切随遇而安。

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世道的黑暗,无情,和人心的险恶,只听说过“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一个人的时候,在外面,虽然孤独,但也有孤独的快乐。学会享受孤独,同时,也害怕了孤单。

一个人的时候,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切事物的心境,学会了淡然的接受。

一个人的时候,在外面,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很多。。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默默的找个寂静的角落,来缓解被生活压迫的喘不过来气的心情。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静静的想一想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单纯和无知。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慢慢的等待愈合的伤口,等待着心开始变的麻木。

一个人的时候,心情总会不佳,想着自己,难免眼泪会掉下来。

一个人的时候,喜欢静静的追忆今生前世的事情,不知道前世是谁,今生又来寻找谁,不知道今生注定的缘分能不能到来,能不能把握的住。

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会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不快乐的,想一想,累了,就去歇一歇。

一个人的时候,看到外面的街市,看着喧闹的人群,总是喜欢躲在安静的一角,默默的看着人群中,是否有你的影子,你的孤单,你的忧伤,你的一切是否都能够让我来承担一些。

一个人的时候,总在想着,事情是否可以变的圆满一些,不再留下不完美的结局。

一个人的时候,把外面的全部隔绝,只想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路,该怎样走,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一些烦恼便缠着你,久久不肯离去。

一个人的时候,心烦意乱的,总是不知道方向在那里,自己又该去何处。

一个人的时候,把自己关在房间,不知不觉的,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

一个人的时候,心底不免有一丝落寞,一丝莫名的忧伤。

一个人的时候,到那里都是一个人,总是喜欢一个人的安静,不想外面人的喧闹。带上谁,都不想。

5.一个人的时候的经典散文 篇五

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比如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都是在孤独状态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孤独是精神创造的必要条件。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人的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周国平曾以《爱与孤独》为名出过一本集子。他认为,孤独也是一种爱,爱与孤独是人生中最美丽的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

——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甜蜜的。

——人的孤独,就是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或者领悟到了内在的快乐,无处诉说,无人分享。当人孤独的时候,如何确定自己,处置自己,成为人群社会一个很要紧很要紧的问题。

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是孤独的,但也是幸福的。正如他《瓦尔登湖》中所描绘的那样,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他说,如果世人都自己亲手造他们自己住的房子,又简单地老实地用食物养活了自己和一家人,那么才能一定会在全球发扬光大,就像那些飞禽,它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歌声唱遍了全球。

在经济和金钱上,他认为,只要有起码的生活必需品就足够了。他有一个最重要的基本信念,就是我们通常为了生活得更加舒适、丰富而努力争取的东西,在他看来,大部分是不值得的。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在梭罗看来,人们的生活在琐碎之中消耗掉了,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甚至忘掉了生活真正目的。他显得有些极端地认为,一个老实的人除十指之外,便用不着更大的数字了。不必一日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

我阅读梭罗,似乎悟到了孤独的真正内涵:

一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二是,你无论到哪里都能生活,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地为我而发光。三是,最高贵的心灵,最能知足自满。

人孤独的`时候,通常是人的品位受到考验的时候,这就是:

——我们如何享受孤独?

——多数人都害怕孤独,在一个人的时候总想要找个人陪,或者用种种娱乐活动填满独处的时间。相反,几乎所有伟大的人都热爱孤独,他们无数次著文咏诗赞美独处的美妙。

那么,孤独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好处是让人清醒,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之美。我们一般人常常是靠着一种习惯在生活,到点起床、上班、下班、朋友聚会、看电视……这种毫无特色可言的生活方式其实埋藏着一种惰性。不妨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甚至不要看书和看电视,感悟你生活中的美。所谓美,就是在不和谐中感觉到和谐,又从和谐中感觉到不和谐。你感受的美越多,你的快乐就越多……

第二个好处是让人宁静,洗涤心思。喧闹是一种快乐,宁静是另一种快乐。宁静和平的心境犹如一股清泉,能洗涤万丈红尘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洁。

第三个好处是有利于思考,使心有所悟,人因悟而开心。思考者多喜欢孤独,因为这种状态下,人的心境和思想都自由,放得开,也收得拢。不用顾虑旁人的看法和言论,在这种时候往往会心有所悟。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

——最重要的是,孤独并不是空虚、寂寞,无所事事。孤独的妙处在于,倾听自己的心声,并认真感觉和体会在自己的生命里,灵魂流动的韵律与诗意。

6.一个人的经典散文 篇六

他几乎每天都给我打一个电话,诉说对我的关心和想念。

电话线那边的他总是不知所措似的,大概是因为我总是用这样冷冷淡淡的声音,简短数语后斩钉截铁的挂断电话。说不清楚为什么,总是感觉我们的心相隔的很遥远,很遥远。也许就是常人所说的理解吧?如若不是,我想我是真的愿意与他相守一辈子的。

挂了电话后,久久的在嘟嘟的声音中,我的心情总是需要一些时间去安静的调整。每次电话,我都能感觉到他的思绪翻滚,好几次要说的言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都没有说出来。大概真的是我太好强了,男人是容不下的。所以每一句话,他都像是害怕伤到什么似的,小心翼翼。久而久之,在客气的距离中,我常常有种心痛。恰恰,他对于我的这种心痛是无法理解的。文字,只有文字懂得我的心痛。

一棵草,也是大自然的装饰;一株苗,也会成为秋天的骄傲;一棵树,也是大森林的组合;一座独木桥,也是奔向彼岸的.通道。一个人,到底能成为另一个人的什么呢?依靠?谁是谁最后的依靠?尤其像我这样一个寂寞的要强的女人,习惯了孤单,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要依靠一个男人。

比如昨天。昨天一个人搬了新家,所有大小行李家具,自己一个人全部摆弄好。有时候,我也想不明白看似弱不禁风的我,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搬运那些大件的沉重物品。我只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必须靠自己,只能靠自己。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孤单游子,所谓的家,只是有了一个释放脆弱灵魂的空间,只是一个工作之余用来睡觉休息的地方。除之,只是一间房子,没有任何意义。

这两天,闷热的天气把人也闷得发疯,加之身体的不适,更让我感觉做任何事都力不从心。好在,我还是坚持把家搬好了;好在,我仍然可以继续活下去,一个人无牵无挂的活着,也可以很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悦己者,我依然能抬头挺胸,优雅地走着。虽然不知道下一站该去哪里,但是我喜欢这样一个人,不牵不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散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笑,一个人哭。

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时候。没有世俗的人情冷暖勾心斗角,没有人性的阴险狡诈算计背叛。即便身边没有一个伴侣,一切也还都是美好的。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的时候,伴随悠扬的音乐,可以自在的享受孤单,用心品尝幽幽古筝里独特的寂寞味道,感受它的凄美,心突然变得温柔,易碎。

一个人的时候,喜欢静静的读别人的故事。有时感觉如一阵轻烟飘过文字间,有时在别人的文字里找到似曾相似的影子,那是自己的影子。有时匆匆忙忙随便应和两句,有时只是一笑而过,不留下任何来过的痕迹。可每每,在那些搁浅文字的日子里,偶尔还会收到许多朋友们关心记挂的消息,心会在那一刻异常柔软和感动。被人牵挂着也是一种幸福,那一份来自文字的脉脉情谊,是那么自然不做作,是那么真挚不虚伪。

想来文字是相通的,总把某种内心无法言说的思绪相互吸引着。看过我文字的人都说我很忧伤,忧伤的让人心疼,让人不忍继续往下看。其实,我不是刻意忧伤,更不想炫耀幸福。有时候,我也害怕一种不由自主的忧伤渲染了文字里最初想表达的原意,害怕这样的忧伤吓走了那些善良的快乐精灵。

7.当我一个人的时候 篇七

正准备走的时候,一堆白花花的东西出现在我眼前,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今天早上考的英语试卷已经改好了。

“要不要看呢?看,怕被发现;不看,心里又不踏实。看?不看……”我心里想着。最终,我还是颤抖着拿起了一张试卷,一张一张地开始翻看了起来。我声音很轻,虽然是在一间无人的办公室里,却连一点声音也听不到。

99……98……97……95……随着分数越来越低,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终于,在92分里找到了我的试卷,我一看,桌上的试卷摆得乱七八糟,再往窗外一看,我们英语华老师正在远处。“天哪,明明没人了嘛,怎么会这样,还是老师,英语老师,还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啊……顾不了那么多了,逃也逃不掉,快收!”我心里慌乱地想着,手也不停地收拾着。这时,让我想到了一幕场景:间谍正在传输资料,敌人已经上了电梯,电脑还在缓慢传输着,急死人不偿命啊!

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老师走进了办公室,刚好我也收好了试卷,不露一点痕迹。于是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脸”,假装若无其事地走了,也不理老师惊讶的表情。

当我一个人在老师办公室的时候,可真是有惊无险,吓死人了!

指导老师:刘玉明

8.一个人的热闹经典散文 篇八

父亲去世,我们兄妹都成家后,老屋就只剩下母亲一个人了。母亲性静,不喜串门,以前还在田间地头和老姐妹们谈谈庄稼,相约去镇上赶集看看热闹,这两年,村里的老人一个接一个老去,一扇一扇的门挂上了冷冷的锁,特别是同年娘脑溢血抢救无效后,母亲可真是孤单了。她哀戚地冒着雨送老伙伴上山,感染了风邪,咳嗽不断,以致肺部感染严重,我们守护了一个多星期,母亲才缓过来,虽比以前更消瘦,但又开始了一个人的热闹。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母亲从不赖床,每天都是黎明即起。

掀开盖在镜子上的红丝巾,用木梳梳理好齐耳的短发,用发夹夹整齐,朦胧的镜子是活的;打开龙头,水滴滴答答地流满水缸,水是活的;点燃柴火慢慢将蜂窝煤燃亮,炉子是活的;洒扫庭院,扫把是活的;鸡鸭扑腾着翅膀满院追逐、啄食,整个庭院都是活的;喷香的米饭将高压锅气阀闹得扑哧扑哧响,嫩绿的葱、嫣红的辣椒、土黄的姜,细细地切在砧板上,猪油在烧热的锅里滋滋作响,厨房是活的;八仙桌上,菜飘着香,父亲坐的上位供着一碗饭,一双筷子整齐地摆在饭碗上,母亲坐在左侧,慢慢地砸吧着生活的滋味,不时会进来一只鸡,一条狗,母亲边骂着它们边扔些饭粒骨头给它们,厅堂是活的。

忙完家务,母亲开始忙她的菜园。母亲用杉树枝将她的菜园密密整整地围着,连一只小鸡都钻不进去。“菜园菜园,经常游园”,“菜要沾人气才肯长的”,这是母亲的口头禅。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母亲的园子里也生机盎然:水白的萝卜,嫩绿的白菜,香葱肥蒜,还有芫荽、苋菜、莴苣,总能为灰色的冬天增添绿意。

到了暮春时节,冬菜已老,夏菜还未下种,母亲的园子里也不会寂寞。土块四周留着做种的菜蔬健壮茂盛,迎风招展,常引得蜂蝶满园飞舞。

这时节,母亲开始为她精选的种子制作一张温床:先平整出一块长方形的园地,放足猪粪、草木灰做底肥,把每一个土坷垃弄碎,然后分片撒下辣椒、茄子、豆角、苦瓜等十几样种子,再均匀安上七八个竹拱,最后盖上塑料薄膜,四周用土整严实,遇到风和日丽的晴天,掀开薄膜一角透透气。一个星期下来,温床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绿,一个月左右秧苗已长得很茂盛,可以分栽了,让它们在地里发荣滋长。只有红薯藤任它生长,剪下一段,只要土壤湿润,随栽随活。

夏天的菜园是最热闹的。牛角弯弯的辣椒,紫紫长长的茄子,嫩绿脆生的黄瓜,丝丝线线的豆角……今天摘,明天长,这里摘,那里长,总能给你惊喜。秋风萧瑟,白露为霜,菜园依然奉献着它的果实:辣椒一边挂着翠绿,一边挂着深红,一边还开着花;土黄笨重的老南瓜摆在地上,枝藤上还结着嫩绿的小南瓜。此时,瓜棚里最活跃的就是蛾眉豆了,整个夏天它都在发展它的势力范围,藤蔓爬满瓜棚,等稻谷金黄了,它才开始结弯弯的豆荚。收割稻谷的空隙,母亲满怀欣喜地来寻它们,总有几个豆荚长在不显眼处,躲过母亲的手,它们就偷偷地长大、长老。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孩子们提着火箱去上学,总要先到瓜棚下逡巡一番,摘几个老豆荚放在衣兜里,下课时用铁皮文具盒炒豆子吃,那香味真让人感觉冬天的美好。

母亲的手粗糙厚实,特别有物缘,屋前屋后还有很多可爱的精灵,我戏称母亲的家是个动物园。且不说屋前稻田里黄昏时的蛙声,也不说屋后梨树上夏日午后的蝉鸣,单只她喂养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白鹅,就已是热闹非凡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不速之客时时造访。每到春天,一对燕子就会翩然而来,在堂屋屋梁的旧巢上衔泥维护,不要多久就会传来唧唧地叫声,仰头细看,三五个光溜溜的家伙张着大嘴巴你挤我我挤你的等着喂食,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燕子飞进飞出的频繁了;老鼠是母亲家的常客,白天缩进缩出,晚上窸窸窣窣,鞋子被咬,红薯被偷,母亲也曾痛骂它们,但从不放药诱杀,还说,家里有鼠才兴旺;台阶边,成群结队的蚂蚁;土灶上,一跳一跳的`蟋蟀;滴水沟,如虎蹲踞的青蛙;还有无数飞来飞去的鸟雀、蚊蝇……

没人和母亲说话,母亲就和她的动物们说话,有时呼唤来吃食,有时斥骂赶开,有时抚摸细语。我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带我到围栏前看她的鸡鸭,告诉我哪只不听话闯了祸,哪只病了不吃食,问我长大些没?母亲对她的每一只鸡每一只鸭的归属用途都计划得妥妥贴贴的,她记着我们兄妹及各自配偶的生日,生日前一天,一只鸡,一块肉,二十个鸡蛋总会想办法送到;她计算着过年时要杀几只鸡,才能保证家里的每个孩子能吃上鸡腿;正月里会有谁谁谁来帮她拜年,她就要准备多少块腊肉多少只板鸭做回礼。

母亲的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了,再也不能去后山种庄稼,但清明时节大茶园的茶叶,端午前后溪涧边的艾叶菖蒲,夏至时观音山的胡椒,秋风渐起老山冲的板栗……母亲年年会如约而至,满载而归,这是大自然对经常探访它的人的惠赠。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长河,那么每一个节日就是河边的一个码头,让漂泊辛苦的人靠岸调息。在物质贫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地盼望过节啊。当春节的糍粑,端午节的粽子,中元节的供品,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甜酒,腊八节的豆豉,在母亲那双粗糙温暖的手中诞生时,我们欣喜雀跃。现在,母亲的身边已没有我们这些馋猫,做这些饼糕的兴致也就索然了,但重阳节的甜酒是年年要精心酿制的。当秋雨一阵一阵地落下,一天比一天凉,母亲那把精致的小酒壶就要登场了。黑黑的木炭在火盆里噼噼啪啪的炸响,锃亮的酒壶煨在火边,半碟花生米或脆萝卜摆上了,母亲解下围裙坐定,慢慢地将热气腾腾的水酒倒进蓝花瓷碗,嘬起嘴唇吹吹,滋滋地喝,美美地咽,再夹一粒花生米或脆萝卜丢进嘴里,慢慢地嚼着,炭火映着,热气氤氲着,苍老的脸上渐染红晕,日子悠长而美好。

9.经典朗诵散文一个人上路 篇九

再也没有了那一幕幕的风花雪夜,我独自孤单的前行!尽管不知道前方是什么?再回头看看自己孤单的身影,感觉心都冷了!

冬走春来,夜后是明,而我身后,只留下自己孤单的脚印。

10.惰性有时候会摧垮一个人 篇十

于是,我便有了坚持下去的想法,在阅读自己早已买来但未来得及阅读的书籍的同时,又从学校图书室借了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有空就上博群里来转转,这一切又勾起了自己写博的欲望,重新找回了那种充实的感觉。

作为教育工作者,与书籍为伴,把工作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随手记录下来,正是我能做到的最有意义的事。虽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但只要摆正心态,重在努力的过程,享受努力的过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么?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失去精神追求。以前有一种说法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长流水,甚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否则的话,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充其量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做一名平庸的教书匠而已。因此,在工作的同时,我们应当不断给自己充电,多读一些教育教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以自身的行动去实践“活到老,学到老”,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经常听到不少老师抱怨学生如何不听话,教育、教学如何枯燥。确实,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有时候这些真的是难以改变的现实。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抱着“当你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可以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职业幸福感和优越感也会油然而生!

别再犹豫和彷徨了!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思想就不会再感到空虚,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就不会荒芜。精心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它成为一片乐土。坚持下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1.当世界安静的时候经典散文 篇十一

总对自己说,要在心里留一块空地,就像大海呼啸过后,总会留下一刻平静。

微风过后,忧愁在我的内心里渐渐被拂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夕阳缓缓落下,大片的林子红得柔和,丝丝的细流与树叶的簌簌声交相融合,那么和谐。这不被惊扰的景色,立于这纷繁的世界,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只是我内心的梦?

当世界安静的时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但世界不会那么乖巧,我们的心便要温顺下来,给自己安置一个地方,休憩,喘息,释放,过滤。很多唯美便由此而生,很多典雅也因多了眼睛去欣赏而更显高贵。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这虚实结合的安静中,生活才不会褪去纯真的色彩,生活被点缀了那么一抹淡雅,生命才不会如此赤裸苍白。

人们总是追求许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忽略身边正在消逝的美好事物。作为现实的人,我们真实地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而面对的方法有很多。早已学会诗意地生活的人,一定会静静地思考,冷静地处理,或许还能在其中发现几处无人察觉的诗情画意。

其实天空并没有小孩子七彩笔下那么蔚蓝,河流并没有风景画中那么清澈。只是我还坚持着,总有那样一种美丽,一种纯真,鲜活动人,它就在我们心里。我们无法要求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成不变,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境不变,让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真善美。在自我的心灵世界中,静静地思考和遐想,回忆过去,冥想未来,或者只是静静地伫立停留。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生与死是包含太多哲理的话题,可以感受到,当安静下来用心倾诉时,一切沉重的东西都可以这样轻柔,这样高洁。很多美的`东西一直都静静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当我们能够安静下来时,它们便轻轻浮现。

我们的心常常太拥挤,放置了太多东西,难免会让它疲惫。适当地清空一下,让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爱和一切美好便慢慢生根发芽。所谓空虚、寂寞,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太过于拥挤,偶尔体会安静的惬意,温暖一下自己,心境便不再是空虚,而是空灵。

有这样一首小诗:“心在黑暗中忧伤,竟忘了是它自己遮住太阳;而那云朵则把雨水沥沥洒下,用她的温柔抚慰了我的哀伤。”心的寂寥或是忧伤,有时候是被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无限放大了。换一种心境,安静下来抚平自己的思绪,很多让人苦恼的问题便渐渐淡去。其实,安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伤心的人在一段沉寂过后走出阴霾,受挫的人经历一段消沉之后重拾信心,愉快的人进入安静的世界探寻一段美好……任何学会安静的人都会在安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段绮丽芬芳。

12.一个人的时候 篇十二

就这样,一直骑,经过学校,看看校园里,有人在球场上打球,围墙边种满了桃树,那时,正值冬天,花开得很灿烂,显现迷人的风味,我不禁停下来,看看眼前的美景,虽然没有朋友跟我嘻哈,但是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因为“好景不常在”,就要一个人静静的欣赏。

接着,我又从学校骑到了老街,幸好身上有些钱,勉强可以逛逛。在街上独自一人,看到很多人都是结伴而来的,跟自己一人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但我不以为意,认为这样更容易逛街,走到哪,看到自己喜欢的店,完全不用顾虑旁人有没有意愿,就冲进去一探究竟。看到店里很多娃娃和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以及一 些装潢非常漂亮的店,我就心满意足了。

13.一个人的时候的经典散文 篇十三

关键词:《一个人的村庄》 真 边地乡土 人性 农耕文明

谈到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时候,“真”、“善”、“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善”是文学传达出的人文关怀,“美”是优秀文学作品外在形式的表现,而“真”是一种内在的审美尺度。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并且作为一种自由进退于文学和历史、哲学、伦理学、民俗学等非文学体裁之间的文学体裁,“真”也是散文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是在1999年出版发行并在文坛上引起轰动的,所以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评论界的非同凡响,就在于它的不娇柔造作,在于它有一种强烈的真实之美。那么这种真实美来自何处?

在喻大翔所著的《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中认为“散文的真”可以分为五个层层深入、共融共铸的层次:对象的真,主体的真,时代的真,文化的真,人性的真。“我们追求的真,就是在一篇满意的散文里,通过对象真的载体,经过主体真的化解与选择,穿越时代与文化,而达到人性的共真。然后,拨开共性,向下层层反观,我们又可把握到人性、文化、时代、主体与对象独特的具体性及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演化。”[1]消解了各个层次间严格的界限后,喻大翔这种哲学层面的审视与划分在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里则融为三种真实美。

一、边地乡土的真实美

好比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山东高密县和贾平凹的商州,一个地域会因为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而呈现出它的独特魅力,而作家也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者。刘亮程也是通过《一个人的村庄》而成为边地乡村的代言者。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展现了边地乡土世界的真实美。边地的乡土世界是《一个人的村庄》描绘的对象,也是它依托的真实空间。这个世界为刘亮程的写作提供了客观的对象,自然也为它真实美的呈现提供了材料上的真实性。

但是刘亮程的村庄——黄沙梁,在现实中从何处来,归依何种文化背景呢?“新疆,特别是坐落在天山以北广大的山前平原中的村庄,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人文景观。目前这片已经连为一体的耕地和房屋,在百年前还只是马帮驼队的驿站和游民们的乐园,最早在这里点燃生活的是沿着丝绸之路北道去的中原商人,这些疲惫不堪的跋涉者日出而行,日落后就在荒原中的羊圈、卵石小屋和芦苇棚中栖身,渐渐地,由职业的习惯应运而生的小滩小铺出现后,一些规模不大的村庄也就在西部背景上定格了。”[2]边地乡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上默默生长:干旱缺水,气侯环境恶劣,交通十分不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割据式的居住,使得新疆与外界的联系异常困难,各绿洲之间的来往也不是那么密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似乎与世隔绝。生态环境的偏僻荒芜赋予边区文化封闭而自足的文化基因,人烟稀少的现状使它更加注重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土地的关系。

所以,依托对象的真实性,在散文集里,他真实书写了边地这一特有的自然风貌:当然不是熙熙攘攘的集市,你来我往的邻里之间,而是无限的荒野和沙漠,倔犟而又卖力的老牛,卧在墙根的猪,年复一年遍地荒芜的野草,东荡西荡的大风,起伏向远的沙梁,踽踽前行的黄土路,路上的几串脚印,天边的几朵流云。然而,这种真实的边疆风土,在刘亮程的散文里却是充满着诗意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所以在他的审美想象里,你会看到“一株草的死亡或许引起遍地草木的哀悼和哭泣”[3],“路比什么都永恒,它平躺在大地上,折不断、刮不走,再重的的东西它都能禁住”[4],“在狼天性的孤独中我看到它选择唯一食物的孤独”[5],“一朵云下的黄沙梁,也是时间的浮云一朵。吹散它的风藏在岁月里。”[6]“晨光很有劲。这面墙迟早会被早晨的阳光推倒。”[7]这样的审美想象,村庄里微小的生命并不是比人卑微的个体存在,而是同人一样或集体向上生长,或孤独地指引人生。他对细微生命的描绘与关照赋予他的散文一种虚化的真实美,而读者也在他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里体悟出庄子的齐物观。由此,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在他的散文里成为一个美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自然人性的真实美

人性的真就是人的真。“对于爱情的追慕与哀怨,对于自由的渴求与压制,对于生的烦恼与赞美等,这些尽管在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主体身上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准则,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途径。也有着不同的影响与力量,但基本的欲求与表达是不会消逝的。”[8]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便表现为刘亮程对人性之真的推崇。这种“真”有对自由的渴求,有对压制自由的悔恨,有对生的迷茫也有对死亡的向往,但是他却忽略“我”的主体性,而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甚至没有生命的个体也被他赋予了生命意识。

因此,在探寻人与边地事物的关系上,他把眼光放在人与一头驴,一条狗,一只牛,还有一片草,几棵树,一阵风,甚至一个坑,一坨牛粪的关联上。于是,“秋天,粮食不会按姓名走到谁家里。粮食是一群盲者,顺着劳动之路,回到劳动者心里。”[9]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这样简单质朴的道理指引人要脚踏实地地行走。“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人一辈子种好它。”[10]荒地再荒凉也不如心地的冷漠更让人心寒。“这块石头已作为父亲生命中最坚硬的一块骨头提前埋进了土地中。”[11]父亲命运的遭际深刻着如地界石一般坚硬不屈的人格尊严。“你无意便将一棵草籽从秋带到春。”“春天空空来临。你走过不再泛绿的潮湿大地,你觉得身上痒痒,禁不住抖抖身子——无论你是一条狗、一只羊、一匹马、一只鸡、一个人、一只老鼠,你都成为大地春天唯一的救星。”[12]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就是这么奇妙,尽管略带诗意色彩,然而村庄里的人就是这样和村庄里的各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endprint

的确“这个地图上确定存在的黄沙梁却在他的笔下不断地被虚化,他的文字让这里的一切变的更像一个寓言。在这里,你看不到村庄里的任何具体的人事纷扰,是非争吵,张家的媳妇儿、李家的婆婆,似乎这些从来不曾存在,只有这里的牲畜、花草、风月才是真实的,生命才是真实的。他写生命的生生不息,写生命在一种静止状态下是怎样消耗的,他写岁月的变换改变了多少东西,又改变不了多少东西。这些都是属于刘亮程的描写对象,但刘亮程的生存体验是不可置换的,这才是一个人的村庄。他以本真的状态呈现出它自身的、内在的精神气质,以最原始、最简单、最真实的方式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出我们最丰富的感慨和联想。”[13]这就是刘亮程,对边地自然风物的呈现,表达出对自然人性深沉的关怀。

三、边地农耕文明的真实赞歌

文化的真指的是散文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之种种,是以不同心理基础为核心的广义文化传统。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寄予自己对边地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基因的深沉留恋与向往。“生活在西部的游牧民族,在外部因素的驱使下,追赶着水草丰富的生活环境,他们生命里所具有的流动性的因子,是独特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动态的生命形式赋予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使他们努力在每片生活过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生命痕迹,这也就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西部乡土文化。面对西部的荒凉和未开垦过的土地,拿起锄头,扛起铁锨,也是西部人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刀耕火种的文明在西部同样留下了它的传统印迹。”[14]由此可见,西部边地的农耕文明是西部游牧文明的变异,虽然是和土地而非水草息息相关,但是西部的农耕文明有着西部游牧文化的深刻烙印,并有着独特的乡土情结。这种独特性在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里昭然可见。如有评论者说“农耕文明则多会形成一种乡土情结,如农耕文明的表现者刘亮程的散文,就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西部作家,对故土深刻而执著的爱恋。在刘亮程的笔下,农耕文明业并非对种田垦荒的生活景象的描写,而是通过一个村庄的人物与生活细节,把这种文明的制造者农民,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15]当然,与周涛、柯红等西部散文家擅于表现游牧文化强健奔放的原始生命力不同,也与张承志选择沉于民间底层、放浪西北大地,与民众为伍挖掘真实的民族文化记忆不同,刘亮程更愿意以他的村庄——黄沙梁为中心,抒发细腻的乡土情怀。当然,刘亮程的乡土情怀也同西部文化的其他言说者一样,表达着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抗衡的强烈隐喻意味。只不过,刘亮程作为一名边地“土著”建设兵团的后代,一者,他是借助西部的文化精神来改造主流中心文化,而非以西部精神资源表现主流中心文化的精华。二者,他对农耕文明的向往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温和抵抗表达了他深切的乡土情怀,以此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他的《一个人的村庄》里,刘亮程的乡土情怀寄托在一头驴、一只牛的身上。比如,在《通驴性的人》里,他把西部“自然生命精神的优越自信物化到驴身上,他们的驴不承认世界,它只相信驴圈,‘谁都不敢独自直面世界,但驴敢,驴的呜叫是对世界的强烈警告[16]”[17]。因此激发的情怀是如此昂扬:一旦鞭子握在别人手里,我会首先想到驴,宁肯爬着往前走绝不跪着求生存,把低贱卑微的一生活得一样潇洒、风流且亢奋,而且并不因此压低嗓门,低声下气。用激扬的呜叫压过沸沸人声;必要时,更要学一点拉着不走打着后退的倔犟劲。驴也好,人也好,永远都需要一种无畏的反抗精神[18]。他所表现的是即使是西部的生物,也是天地造化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不正是一种独特文化视角下的崇拜?不正与中心主流文化下驴的丑陋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正是有着对西部农耕文明的真挚情怀,刘亮程才能借助于西部特有生物的特有品格建造他文化人格的自然原乡,以抵抗中心主流文化的强势侵袭。

刘亮程的乡土情结还表现在对农耕文明的守护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制上。实际上,数千年农耕文明是刘亮程散文书写的精神资源,而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则是对边地乡土文化的深情回馈。于此,他才对黄沙梁发出“我将不再走远,静坐在墙根,晒着太阳,在一根歪木棍旁把你给我的一天过完——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天在多年前,好像永远过不完、熬不到边。”“我有点可惜自己,不愿像那根木头一样朽在这个院子里。我离开了家。”“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19]虽然刘亮程是他村庄的代言人,是边缘写作的力挺者。但是,刘亮程终究是一个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城市人,他借助于《一个人的村庄》所表达的更是一种两栖人的文化乡愁。“早在十八世纪,当文明进步露出它辉煌的曙光时,启蒙先躯卢梭就警告说:文明与科技同样也会毁掉人类精神的宝藏,它提出著名的‘回到自然的口号。现在,人们完全处在都市硕大无朋的水泥空间,处在电子计算机亿次/秒的速率中,无不感到一种愈来愈重的精神压迫和畸化。被土地和大自然悬离的空茫、焦虑、莫名躁动、无力感、漂泊、无家可归的困惑,引诱人们想往一种坚硬、踏实、永久的精神居所。乡村中的麦地,村庄里的护河、大堆大堆的秸秆、磨光的锄把、镰刀、向日葵、瓷碗乃至麦粒,亦便成了小小的精神寓托之所,因为它们着实代表着土地,代表土地一种澎湃的生命和强旺的生机。土地——生命,村庄——生命,不约而同勾起他们对一种叫做‘家园的总体精神形态的想往与追寻。”[20]二十多年的乡村生活镌刻着刘亮程的童年时光、初恋的心事和青春的追忆。居住于城市之后,这些青春期的精神资源无时无刻不召唤者他回归灵魂最初的栖居地。地理意义上的家乡,社会学意义上的籍贯,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因此成为他寻找精神家园的出口。当代作家苏童的小说《逃》中“我”的叔叔陈三麦,在满载荣誉回到家乡后的再一次逃亡使人迷茫。为什么还逃呢?没有日常的理由,那是精神世界需要的精神归宿。《米》中的五龙带着城市的罪恶,坐上回往枫杨树乡村的火车,也是源于对地理意义的故乡的留恋和精神上的故乡的向往。所以,刘亮程所呈现出的这个村庄不仅仅是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而是一类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栖息地。如他所说:“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个人精神世界,要靠自己一土一木去构筑。我们的‘圣经只能是自己居住其上的村庄大地,读懂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整个一生安置其中,开始是生存居所,最后是灵魂圣地。对村庄的写作其实是对自我灵魂的永久构筑。因着一颗心灵的力量,一座沉寂于黑暗时间的村庄被唤醒、照亮。”[21]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刘亮程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抵抗是温和的、不激烈的,他在对黄沙梁的朝拜中隐藏着对现代生活人心荒芜的批判。

四、结语

从古至今,由外国到中国,写村庄的名家作品举不胜举,从书写苦难、贫穷,抒发国仇家思到诗话乡村、寄托处世理想,村庄附带着艺术家们或沉重或无为的思考被代言,同时也为艺术家们的立言贡献自我。然而,刘亮程笔下的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却能够深深打动读者和吸引读者,不是因为它指引人们关注苦难与蒙昧,也不是因为它带着绿水青山的诗情画意。而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是他灵魂的皈依地,是他创作的全部动力与根基。如果一定要为《一个人的村庄》寻找它富于真实美的理由:在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传达出他对人性之真的推崇;同时,作为一个两栖人对边地农耕文明的留恋与向往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迫切回归,一定是必须审视的三个缘由。

注释:

[1][2]喻大翔:《现代中文散文十五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第40页。

[8]张功臣:《边地快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5][6][7][9][10][11][12][16][18][19][2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3]吕新峰:《一个人的村庄 一类人的家园——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探析》,新西部,2009年,第16期。

[14][15]傅文靖:《西部文化的宏阔观照与诗意的生命关怀》,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年。

[17]范培松:《西部散文:世纪末最后一个散文流派》,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0]陈仲义:《乡土诗学新论》,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总第25期)。

14.一个人的时候。 篇十四

终于,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那天爸妈都上班,妹妹去补习,家里只剩我一个人。我写着功课,少了许多吵杂的声音,感觉清静多了。然后,在没人跟我抢的情形下,我一个人静静吃了妈妈准备的点心;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书、听音乐、喝果汁。

一开始觉得好悠闲、好自由、好惬意;但是,我渐渐感到无聊,坐在窗户边,呆呆望着湛蓝的天空,听着鸟儿的鸣叫,忽然,有一点寂寞的感觉。

我想,当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很多约束,做任何事都不能称心如意,因此渴望一个人在家,自由自在享受安静的时光,但是,当真的一个人时,却感到孤单寂寞,好想有人在身边,一起谈天说笑,也希望周遭有吵闹的声音。

15.一个人的世界经典散文 篇十五

人生何其短暂,如同天上的流星,水边的蜉蝣,生命何其卑微,如同风夜里的残烛,沧海中的扁舟。试问谁人无惑?谁人无愁?谁人无欲?谁人无求……人生如此短暂,生命如此卑微,奈何人的情感世界竟是如此强大。

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的追求又是什么?有些事情,错过了,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了,只能让它随风而去。

为什么有人会相信来生呢?也许是对今生有所不满的缘故吧,因为人总是希望完美,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何来完美无瑕?

也许没心没肺得活着,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可是人终究是有感情的,感情用多了,未免太劳心费神,心中不免有不平之事,不如早点睡觉,大梦一场,人生本就如此。

一个人的世界,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不知涤荡着多少苦涩,夜来幽梦忽还乡,往事历历在目。

在梦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光景。

庄生晓梦迷蝴蝶,翩翩起舞独寻芳。梦中的蝴蝶不停地飞着,想要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朵花,驻足相守。

它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缤纷,那是多么美丽的一个百花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园中群蝶飞舞,雄飞雌从。

它独自寻找着自己的归属,这是一只多么平凡的白蝴蝶啊,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矫健的身躯,但是它坚信它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枝花。

蝴蝶们占尽了群芳,蜜蜂也在忙着酝酿着甜蜜的生活,而它从未放弃寻找生命的依靠。

一个人的寻找,注定是孤独的旅行,但是沿途的风景很美。

它终于找到了,那是墙角的一朵和它一样平凡的二月兰。

此生不换,蝶恋花,你若不离,我必不弃。

就算你化作春泥,我依然会随你而去。

上一篇:初级课程总结下一篇:茶艺师职业道德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