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2024-09-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共9篇)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篇一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材料

1.怎样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给出了一个科学而简明的定义,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定义,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理解这个内涵,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弄清“执政”的概念。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并不是以党组织的名义号令社会成员,而是以国家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

第二,要弄清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的关系。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并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能力的发挥和执政成效。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科学合理,执政才能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党十分重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包括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等。

第三,要弄清执政能力与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关系。理论、路线、方针是执政党凝聚党心、赢得人心和引领社会、整合社会的旗帜,政策和策略是执政党的生命。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创新。只有这样,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更具时代感、更有包容性,才能引导和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论断,突出强调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因为执政以后,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进行的。

第二,这是由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决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贯通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会体现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同时,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第三,这是在科学分析我们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建设。应该说,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过去我们一直说,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这项伟大工程是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通起来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推进这项伟大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

3.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决定》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这是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这可以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始终面临的两个方面的考验去理解。

第一,复杂国际环境的考验。我们党面临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

第二,防止脱离群众的考验。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建立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的。执政之前和执政之初,客观环境使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深感党群关系对于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广大党员、干部也都十分注意维护党的形象。但是经过长期执政,党群关系对党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再显得像过去那样直接和紧迫,一些党员就容易懈怠,就会淡化党的意识和执政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就是基于对党长期执政可能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提出来的警醒。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篇二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 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 紧紧围绕企业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 认真抓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推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形式、内容和方法, 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提高纪检干部队伍素质,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促进纪检监察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为加快企业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 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举措。廉政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面对我国完成“十一五”计划, 即将进入“十二五”重要时期, 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丰富教育方式, 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 开展“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主题教育, 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精神境界、价值观念、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人格品德、廉洁操守, 以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 使廉政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使廉政文化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互相交融,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二、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 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把发挥地方积极性同维护中央权威结合起来, 把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是长期执政, 越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教育, 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 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 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严肃性, 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主题教育活动、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形式, 督促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自觉抵制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言行。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自觉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 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 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

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政从业若干规定》, 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监督检查。认真查处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受现金和有价证券、参加赌博等突出问题。通过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等形式, 建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效监督机制, 继续抓好示范教育, 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活动,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弘扬正风正气。建立预防体系, 着眼超前提醒, 深入剖析反面典型案例, 使领导干部受到警示, 引以为戒,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 积极探索建立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的有效机制, 推动源头治本工作不断深入。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 积极参与, 进行事前和事中监督, 防止发生腐败问题, 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提高监督水平, 增强监督效果。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对中央的重大决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国资委的规章和有关规定要坚决执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可以防止企业领导人员用权不规范甚至滥用权力, 导致盲目投资、决策失误, 给企业带来了重大资产损失。加强基础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 健全内控机制, 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政治责任, 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同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统一研究, 统一部署, 统一落实, 统一检查, 层层抓落实。领导班子对责任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责, 主要领导负总责, 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重要工作和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亲自抓;班子其他成员坚持“一岗双责”, 按照工作分工, 紧密结合业务工作, 抓好所承担的反腐倡廉任务, 抓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责任制的内容, 加强监督检查, 结合年终述职述廉活动进行考核, 严格责任考核, 强化责任追究, 进一步强化责任制考核结果的运用, 使责任制切实起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认真查办违纪案件

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 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案件。对反映领导干部的信访和集中反映突出问题的信访案件重点查处, 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对每一件信访问题都要认真负责, 实事求是, 既要惩治腐败, 又要保护干部。对信访举报中反映出的问题, 及时核查, 做到件件有着落, 对上级纪委转来的信访举报信件, 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合法的问题, 利用案件通报、案例教育等方式, 进行党风廉政教育, 使党员干部从反面典型的处理中受到警示。

六、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任务。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 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工作力度, 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确保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中纪委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提出的七项要求, 切实加强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建立完善各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述职述廉实施办法和谈话诫勉制度。认真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 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加强党性修养, 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七、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队伍。要继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作风教育和党纪党规教育, 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把学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党章、学习中纪委工作报告结合起来, 与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履行党章赋予职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密联系反腐倡廉工作实际, 研究思考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有效运作, 在运作中增强实效, 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

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的能力建设, 按照“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方针, 积极培养纪检监察干部服务大局能力、依法依纪能力、执法监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五种能力”, 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企业内部治理, 使纪检监察干部自觉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 与时俱进, 创新实践, 积极探索, 立足实际, 敢为人先, 创出亮点, 促进反腐倡廉工作质量的提升, 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反腐倡廉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最大的政治任务。本文对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廉洁自律、规范权力运作以及纪检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方面作了论述。

3.聚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篇三

中国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钵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学科分析]

(一)结合经济生活

1.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财政调节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会提出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二)结合政治生活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领导。

2.全会强调,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结合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3.创新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全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的建设。

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感悟 篇四

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当文化走出国门,它又会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载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例如中国红剧场演出的功夫传奇就吸引了众多国外友人的喜爱,是中国的文化能让更多人听到看到认识到,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经过35次改动的功夫传奇已经得到了海外观众的认可和赞赏。现在,功夫传奇的片段已经出现在了美国布兰森市的旅游宣传片中。功夫传奇在海外反响强烈,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出,也让无数海外观众为之倾倒。

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下面就谈一谈我参加完这次党课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中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分析指出,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等历史命题,全会此时提出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提法,也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全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不可能单纯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完成,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早已免费向市民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也已经开始深入街道社区。据《新京报》此前报道,西城区鲍家街甲2号是胡同深处的一处大院,百年前那里是醇亲王府(南府),经过修缮,现在已经挂牌成为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今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都是惠及民众的好事。

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国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文化消费市场才能扩大,文化精品才有诞生的深厚根基,也才能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撑。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近年来文化经费投入虽有较快增长,却一直在0.4%的低位徘徊;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这些“文化欠账”都需要尽快弥补。

中国思想道德修养及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农村或不发达地区,通过这次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相信今后文化修养会有所提高,也会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从而增强综合实力。

通过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我更加了解中国的现状,及怎样改善问题。我们平常应该多关注时事政治,从而发现问题,并思考怎样

二,少留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来一个大学生了不起。要当好“村官”,首要的是身子要扑下去、心要贴上去、脑子要钻进去,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才能迅速进入角色,打开局面。

王刚:不是“镀金的”,是来“扎根的”

王志刚,一个经历与众不同的“村官”。

不同之处一,他没有过渡就将村“两委”“一肩挑”了,一到岗,就担任河曲县沙坪乡前麻地沟村代党支部书记兼代村委主任;不同之处二,当时宣布任命时,是他自己到村召集村民开会自己宣布的,乡干部没有进村而在村外等着他的求救电话。

2007年的前麻地沟村一团乱象,因村办煤矿在被乡办煤矿整合的过程中,村民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一村人下太原上北京,到处上访,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双双辞职,村“两委”处于瘫痪状态。他召集来村民,自我宣布了上级的任命决定后,就让大家畅所欲言反映问题,结果村民们没有将他“轰”出村外,而且一谈就是4个多小时。他笑着说,记了一大本子,晚上回家一梳理,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村民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到任的第二天,他还思考自己第一把火该怎么烧的时候,村里发生了一起3人重伤的打架事件。原来村里有40多台运煤车,因为运费,运输户之间大打出手。调查清楚原因后,他立即以村委会的名义,成立了运输车协会,由协会统一调度车辆并负责与矿方结算,赢得了运输户的一致叫好。接下来,他把停工了的自来水工程和照明工程重新干起来,深得村民的拥护。

“当“村官”,不仅要在发展经济上有一套,让村民信服,在处理复杂矛盾上更要有自己的做法,公公道道,合情合理,村民才服气。”王志刚说。

其实我觉得:于农民来讲,他们最渴望的是脱贫致富奔小康,最苦恼的是缺少致富门路,瞎吵吵。他们希望大学生“村官”不是来“镀金的”,而是来“扎根的”

第三.在党校老师讲课中,我不仅从课堂上学到了很多党的知识,也在课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回忆。我学会了与人交流,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快感。我从小便是一个有点内向、不善于与人交谈的人,但由于这次在培训班中担任组长与学习委员的原因,收发作业本就必须与人说话,与人交谈。为了尽到自己的职责,我开始慢慢改变,硬着头皮和他们谈作业情况、学习情况。渐渐的,我发现原来大多数人都是很友善的,不是那种冷酷到不想理你的人。同时,通过交谈,我也认识了不少同学,结识了很多的朋友。我学会了坚持,懂得了为了自己定下的目标而不懈的奋斗。以前我不喜欢爬山,因为总觉得山太高太陡,总是爬到一半就打退堂鼓了。我学会了团结合作,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因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以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六

巧借六中全会东风,掀起芮城新文化运动。县委书记王正风高瞻远瞩,早在几年前就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洞宾文化、书法之乡等文化品牌已享誉华夏。打造“生态文明县,文化也是生产力”这一全新理念,使我县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我们应把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为助推剂和指南针,在下一步的文化战略中,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轰轰烈烈掀起一场具有芮城特色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全县人民,健康追求“高质量生存、高品位生活、高素质修养、高文化享受”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上,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争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加各项社会事业的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首先,要把先进文化渗透到全县各行各业,各项社会事业中,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为统领,通过推进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县委应尽快出台文化建设细则,健全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加快城乡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新华书店这一精神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化刊物,网络平台,弘扬地方文化。要把芮城的文化战略品牌,渗透到各项经济活动中,特别是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中,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品牌打造中提升文化含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挖掘“文化的附加值”,从而扩大生态文明县的吸引力,助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把握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

建设。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撑。我县目前的文化人才队伍,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发展,但要肩负全县文化建设重任,还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专业素质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希望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灵活使用优秀人才,着力培养专门人才。在人才待遇上,科学设定专业岗位,深化职称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表彰德艺双馨文化艺术优秀人才,重奖弘扬主旋律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积极为文化人才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7.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篇七

“紧扣一个主题”, 即紧扣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多轮驱动, 综合施策,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 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 力争到2012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21元, 比2008年增加3476元;到202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 比2008年增加7955元。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节水”这个重点, 大力实施农业高新节水工程。探索创新农业灌溉方式和用水模式, 在确保5万亩滴灌节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启动实施以滴灌、小管出流、管灌、高标准渠灌等灌溉模式为主, 以种植葡萄、日光温室、棉花等农作物为主的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片, 2009年先期在莫高镇建成2000亩高效节水示范区, 通过示范带动, 促进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节水灌溉转变, 不断提高地表水利用率, 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二是突出“高效”这个重点,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为支撑, 以优质安全为根本, 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重点建设万元田、发展5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上的高效田, 改造收入不足2000元的低效田, 不断扩大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力争到2012年, 建成以优质葡萄、日光温室为主的万元田10万亩, 实现人均1亩万元田;建成以桃、杏、枣、拱棚瓜菜、大田瓜菜为主的5000元田7万亩, 3000元田3万亩;使棉花为主的收入不足2000元的低效田减少到12万亩, 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高效农业的部分达到7931元, 占到84.4%。

“主攻五大产业”:一是主攻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立足区位优势,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 主攻以优质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力争到2012年, 全市林果面积发展到17万亩, 其中葡萄10万亩, 枣5万亩, 李广杏、紫胭桃、梨等林果种植面积巩固在2万亩左右。全市林果总产量达到14万吨, 总收入达到5.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林果产业的收入达到4217元, 占到45.1%。二是主攻以设施温室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积极引导农民新建日光温室, 优化瓜菜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巩固提高以日光温室无公害瓜菜为主的生产小区, 培育壮大城郊大田瓜菜生产小区, 扩大全市瓜菜生产规模, 大幅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效益。力争到2012年, 全市瓜菜面积达到6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1万亩。全市瓜菜总产量达到20万吨, 总产值达到3.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瓜菜产业的收入达到1890元, 占到20.2%。三是主攻以减少农民为主的劳务输转产业。按照“扩大分子, 缩小分母”的工作思路, 把劳务输转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内引外联齐抓, 城乡统筹兼顾, 建立劳务输转基地, 扩大劳务输转规模, 切实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到2012年全市输转农村劳动力2.08万人, 劳务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四是主攻以农业特色产业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把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向农村特色产业领域延伸, 把旅游业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我市葡萄文化、桃杏产业文化、田园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内涵, 合理选点, 科学布局, 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园”、“观光园”、“休闲园”等主题农家园。力争到2012年, 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园50家以上。五是主攻以设施养殖为主的肉羊产业。以市场为导向, 以沿边、沿滩为重点, 建设育羊良繁体系, 巩固提高现有设施养殖示范园区, 培育扶持草饲料生产, 全面加快肉羊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力争到2012年, 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70万头只, 良种率达到95%以上, 年末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户) 达到1800个, 人工饲草面积达到5万亩。

“落实四项措施”:一是优化结构抓调整, 着力推进农业专业化布局。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 我们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坚持走“一乡一业”、“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子, 不断推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调整, 努力形成“两带三区”的农业发展格局。“两带”:即以阳关绿洲和党河沿岸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带, 以沿边沿滩为主的畜禽养殖产业带。“三区”:即以城郊乡镇为主的无公害瓜菜产业区, 以边远乡镇为主的优质棉花产业区, 以阳关镇、杨家桥乡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区。二是培育龙头抓带动,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依托我市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 扶持做大做强以棉花精纺、果品恒温保鲜、棉花籽种繁育、蔬菜和畜禽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力争到2012年, 使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2家。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值。三是推广科技抓品牌, 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测力度, 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积极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 积极申报注册“莫高面粉”、“阳关虹鳟鱼”、“敦煌红提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12年, 建成5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分别占农产品认证数量的40%和10%。四是强化素质抓培训,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我们将以培育有文化、有技能、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 采取基地培训、流动培训、订单培训、项目培训等方式, 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力争到2012年, 使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全部轮训一遍, 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农业技术专业证书持有率达到75%以上。

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 篇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系统地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战略措施,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决定》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在理论上有创新,在政策上有突破,是对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下面,重点就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谈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问题

《决定》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一)《决定》的有关论述是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理论的新概括、新发展

消灭城乡差别一直是共产党人的追求。早在130多年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就勾画了消灭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蓝图,恩格斯在著作里也专门谈过城乡融合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一步发挥和丰富了马恩的思想,将消灭三大差别,即消灭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城乡差别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识。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人的解放,正像马克思所讲,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能力得到充分施展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不再被分工所奴役。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告诫全党:“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小平同志多次讲到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比较快是1984—1988年,这5年,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小平同志把工农两大产业、城乡两大部类的良性互动视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这一深刻论述使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提出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提出了把“三农”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基本方针,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重要趋向”的重大判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的城乡关系理论。到党的十七大,又第一次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标志着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与时俱进地对城乡一体化做出了全面的、精辟的、集大成的论述。《决定》首先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这就指明了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矛盾。正因为是基本矛盾,所以《决定》郑重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决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奋斗目标。《决定》还阐明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就是“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进而提出了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五大重点任务。《决定》关于城乡关系问题的论述,从基本矛盾到根本要求,从阶段判断到奋斗目标,从基本内涵到重点任务,完整而深刻,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述一脉相承,是我们党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进程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的产物。建国之初,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只能依靠农业、农村来完成原始积累的任务,逐步形成了以统购统销、城乡分割和人民公社为支柱的行政性分配资源的城乡管理体制。通过统购统销,压低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抬高工业品价格,由价格剪刀差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工业化资金积累;通过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保证了城市低价福利分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把农民纳入集体管理,实行平均分配,保证了农产品的统一收购。统购统销、城乡分割、人民公社,这是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正是靠这三大支柱,才使特殊的积累方式得以实现,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由此而来。它与发展经济学描述的劳动力等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业部门转移的自发过程是很不相同的。

建国将近60年了,现在回过头来评价这个战略、这个体制,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如果没有这样一套体制,我国就不可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快的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弊端暴露得愈来愈明显,它不仅造成了微观上的低效率与宏观资源配置失当,而且将众多的农村人口排除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外,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生产力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30年的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整个经济体制的变革。30年的农村改革,依我看,实际上就是不断破除三大支柱的过程。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包干到户,农户成了真正的经营主体,取代了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社建乡,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第二阶段从1984年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开始,这个改革的进程非常曲折,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34种农产品的统派购基本上全部取消,主要农产品价格由市场确定,破除了统购统销制度;农村改革的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冲击着城乡分割体制,城乡壁垒被进一步打破。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改革又进入了新阶段,国家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而且反过来还给农民补贴,昭示着城乡关系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三)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尽管我国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失衡状况并没有根本转变。这不仅表现在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上,更重要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破除。比如,统购统销虽然没有了,但由于分散的小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供求双方力量不均衡,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又比如低价征地制度,通过低价征地,从农民身上拿走的数额并不比产品不等价交换少。还有低价使用农民工,农民进城打工,但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同工不同福利,同工不同权利。这些都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体制现在依然存在,正像《决定》指出的,我们现在处在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既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现在有13个省份宣布取消了城乡两类户籍,乍一看,这就是城乡一体化了,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户籍制度只是一个符号,它背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城里人是非农业户口,就可以享受国家的种种福利,而农民是农业户口,就不能享受这些福利。在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没有消亡之前,说取消两类户籍制度,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是消灭两种不同的福利制度,使两种不同的福利制度合二为一。城市福利体制改革要把暗补改成明补,福利不再附着在人身上,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农村要不断提高福利水平,不断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低保、养老保险等等制度。只有当城市的福利体制完全社会化了,农村的福利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城市户口的含金量趋于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改革户籍制度,功夫要下在改革两种不同的福利体制上,而这是要付出长期努力的,不可能靠宣布取消了事。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认准方向,加快经济发展及发展成果的公平

分配,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一)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土地承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十分重要,因为在土地承包情况下,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只有使用权,如果农民心里不踏实,不知道哪天使用权还会被收回,家庭承包制就不能长期稳定,农民也不会下力气向土地投入。在这个问题上,中央的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先是1982年中央第一个1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一种责任制的形式,指出不是权宜之计,要长期不变,这在当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之后,1984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5年的承包期就要到期了,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又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进一步明确,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2年,国家颁布了《土地承包法》,明确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法律地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明确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请注意,过去讲“长期而有保障的”,这次是讲“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过去讲“长期不变”,这次是讲“长久不变”。只字之改,指向更加明确。我们知道,用益物权属于财产权的一种,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束权利,只有把占有、使用、转让、收益等一束权利结合起来,才构成充分的用益物权。《决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新的诠注,就是要进一步充实和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属性,这就给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对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讲到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有一个理论问题要搞清楚,就是农业实行家庭经营不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是由农业产业的性质决定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这就要求它的生产主体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生产对象和生产过程,而很难像工业那样进行流水线上不同岗位的分工,同时要求必须把经营努力同生产结果直接挂钩。农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家庭经营这种方式最适合于农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例如美国,农业虽然很发达,但现在依然是家庭农场。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坚持家庭经营,并不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农业的家庭经营不会也不应该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决定》讲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道理就在这里。

(二)关于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所限,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很小,而且非常分散。大家都知道,土地经营讲究规模效应,大规模经营土地可以使用机械和先进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一个村500个劳动力、1000亩地,500人每人经营2亩地的效率当然没有50人每人经营20亩的效率高。但问题在于,多出的450个人干什么?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他的生活保障。农民要没有了土地,又没有就业岗位,就会成流民,社会就没有办法安定。所以,中国土地制度的安排一定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一定要明白提高土地经营效率是有条件的,绝对不能轻易去动农民的地。

《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很多同志都主张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种认识的方向是不错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核心是自愿,不能搞行政强迫,不能因为急于扩大经营规模,就采取行政的办法去推进。我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时候都不要犯侵犯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错误。《决定》针对土地流转讲了“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愈稳定,土地流转的基础才愈是坚实,反之,欲速则不达。

(三)关于农村宅基地问题

《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是多年来中央文件第一次直面农村宅基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宅基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粗放使用,二是随意侵权。

首先看粗放使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宅基地1.5亿亩,户均占地400平方米,人均占地120平方米,大约是目前各地出台的宅基地使用标准的2倍。违法占用宅基地现象也比较突出,一户两宅,一户多宅,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建新不拆旧等情况比较普遍。村庄的发展模式似摊大饼,新户需要宅基地,纷纷到村子周边建房,而村子中间老户的房子没人住,形成了“空心村”。这是宅基地管理失缺、管理不严格的结果。

再看随意侵权。现在有些人,打不了农民承包地的主意,就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典型做法是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搞旧村改造,那边把农民都搬到新村去住,这边把老村子拆掉后土地复垦,再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把复垦土地多于新村占地的差额作为用地指标出让,卖地的钱除用于新村建设,还有利可图。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又帮助农民住进了新房,何乐而不为?但其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难免侵犯农民利益。第二,把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出让,规避了国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控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农村宅基地问题上要讲两句话,一方面要严格管理,解决粗放使用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有些人打着各种旗号,侵犯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决定》把这两方面的道理都讲了,非常全面,非常到位。

(四)关于“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决定》提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这是一大突破。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的建设用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有的建设用地,一类是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过去在管理上是两种办法,城市国有的建设用地的出让执行“招拍挂”规定,而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则有很多限制,不允许进入土地一级市场,但实际上底下私自转让的情况比较普遍,结果造成建设用地总量失控,土地的使用效率低下。针对土地要素市场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的这种现状,《决定》这次明确,将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实行一个规则,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再次分配基于市场,有偿使用收益归所有权人,流转收益归使用权人的原则,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五)关于改革征地制度

这对于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决定》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一是明确了征地范围,严格区分公益用途和经营用途,只有国防、水利等少数几类保留公益性用地的性质,其他的都属于经营性用地,一律要通过“招拍挂”取得,这就有效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及时足额给予补偿。三是要求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改革相对滞后的领域。这次《决定》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论述,是多年来讲得最到位、最透彻的一次,很令人鼓舞。

首先,《决定》指出要“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要满足农民、农业的需求,只有商业性金融是不行的。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分散,每一笔贷款额度小,经营农村金融产品的成本高,而商业性金融营利性的规定性,决定了它服务“三农”有局限性,这就必须建立三元的金融体系。在三元体系中,商业性金融主要服务于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合作性金融主要服务于小农户,包括低收入户;政策性金融主要满足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背后如果没有财税政策的支持,是办不下去的。比如政策性金融,这次《决定》明确提出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就规定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的性质。政策性银行不吸收存款,但可以发政府债,筹资成本低,有能力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设立农村政策性金融非常重要。比如发改委安排政府的农业投资,力量终归有限,如果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仅仅由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来支撑,渠道过于狭窄,而如果政策性金融的投入能够和中央政府的农业投资、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有机地衔接起来,那么政府投资的作用就可以几倍的放大出去。

第三,《决定》第一次提出,“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府引导金融支持农村的办法,一是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二是国家规定,或是两种办法的结合。比如,可以采用比例控制的办法,就是国家规定县域内金融机构、信用社在当地吸收存款的百分之多少必须用于当地贷款,并且把实绩与减免税收、利率补贴挂钩,激励和引导其往农村放款。这种做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比如巴西、印度、泰国都规定,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百分之多少必须用在农村。

第四,《决定》提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为解决农村金融体制单一性的问题,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山西等5省进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从2007年开始发展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这次又提出发展微型金融服务。微型金融服务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指专为低收入人口提供的金融服务。以上这些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起来,一是可以和农村信用社构成竞争,打破垄断,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收费标准;二是可以改善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满足多种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五,《决定》提出,“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这样,将来“四荒地”、林权、应收账款、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都可能用于担保,从而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

四、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

第一次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这次《决定》又进一步把它明确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中国诸多现代化里,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首先,从农户的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是0.47公顷(也就是7亩地),日本是1.2公顷,韩国是1.3公顷,我国台湾地区是1.4公顷,法国30公顷,美国187公顷,美国农户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是我国的400倍。其次,从单位面积的机械总量看。2003年每千公顷使用的拖拉机数量,中国是7.1台,美国是26.9台,法国是68.5台,以色列是72.5台,韩国128.5台,日本最多,是461.2台。第三,从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比重是0.45%,仅比印度的0.43%高一点,巴西是0.95%,日本是4.32%,美国是4.36%,德国是4.54%,法国是4.76%,澳大利亚是5.08%。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基本都在4%到5%,而我们只有0.45%。第四,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看。据有关专家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国大约是49%,日本约是70%,美国约是80%,以色列是96%。第五,从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看。2006年每亩的单产,稻谷中国是831斤,美国是1026斤;小麦中国是607斤,法国是899斤;玉米中国是719斤,美国是1248斤。最后,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2001—2003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中国是368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875美元;巴西是3002美元,是我们的8倍;韩国是9948美元,是我们的27倍;澳大利亚31218美元,是我们的85倍;美国是36216美元,是我们的98倍;荷兰是37337美元,是我们的101倍。

中国农业一定要实现现代化,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怎么走?我认为,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学美国模式,可能比较像以色列、荷兰,即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但不是土地密集型。具体讲,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把握下面五个要点:

第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我国农业将来的要素投入结构要改变,不能老是劳动密集型,将来也要慢慢走向资本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我把中国和以色列、荷兰的资源情况进行了对比,以色列和荷兰连我们都不如。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中国是1.38亩,以色列是0.7亩,荷兰是0.8亩;从水资源来看,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是2150立方米,以色列是116立方米,荷兰是674立方米。再比较单产,我们又远远不如人家,我们的小麦单产每公顷是4.6吨,而荷兰是8.5吨;我们的玉米单产每公顷是5.2吨,而以色列是15.2吨。还有前面提到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更大。资源比我们少,劳动生产率比我们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农业人口非常少,我国的农业就业比重现在还是40.8%,而以色列只有2%,荷兰只有2.8%。荷兰、以色列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现代化国家,他们能现代化,我们也能现代化,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第二,要从中国人多、地少、水更少的国情出发,在现代化的目标设计上,始终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放在突出的位置。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该是土地产出率很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很高,这才符合中国国情。为此,我们就要在精耕细作、良种良法、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上下功夫。

第三,从我们特殊的资源禀赋出发,要始终把推进技术进步放在优先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就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发掘种质资源潜力,培养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从而实现《决定》中提出的“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应大力推进转基因工程,在这方面要下大功夫。

第四,从我国区域差异性大的特点出发,要注重发挥不同地方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比较优势理论讲了一个道理,就是不同地区各自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再进行交换,这样总的收益要比样样都自己生产要大的多,这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差额就是比较优势的收益。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潜力巨大。以前我们长期搞小而全、大而全,不讲究区域分工,不讲究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交换,效率损失很大。随着交通条件、信息条件的改善,将来一定要推进形成优势带,形成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交换的局面,正如《决定》指出的,要“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第五,从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的实际出发,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依我看,可能的方向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它可以在不损害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又把农业的产业链条拉长,实现小农户、大群体的规模效益。还要发展社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把它与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

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篇九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

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

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1、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2、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严格要求。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4、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

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

2、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

3、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

4、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

5、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3、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4、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

5、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干部管理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加强干部队伍宏观管理,深化干部分类管理改革。

六、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1、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2、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

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3、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

4、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5、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

2、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3、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全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4、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

5、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

八、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

1、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2、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惩处。

3、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4、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

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

上一篇:存档委托书下一篇:圣诞英语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