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2024-11-11

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6篇)

1.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篇一

乡镇2021年全域旅游工作总结范文

x镇深入贯彻实施全市“多彩x,快乐四季游”发展计划,以生态田园为韵、以现代农业为基、以朴素居民为形,积极推动“绿色x”品牌打造,全力助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一、抓住机遇,着力打造x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

目前,x社区作为我镇乡村振兴示范点正在进行全力打造。我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机遇,采取自筹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在x社区先后投入资金xxx余万元,依托x河独特的红砂地貌和河流特性,新建了一座便民利民小桥;对两岸道路改造升级,打造了一条约x公里的环形绿道;对x社区王家院子进行环境整治,房屋风貌进行了优化升级;结合“厕所革命”新建实施散居厕所改建整治、完成污水管网改造并新修建一所旅游公厕,夯实了社区发展的硬件设施基础。通过对x社区王家院子、焦家大院、袁家院子等进行院落改造和绿道、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形成“一山,一水,一产业”的旅游框架。以山水骨架、庭院建筑、原生植被构成田园生活基底;以体验劳作、回归山野、品尝健康农产品等原生态生活方式唤醒传统生活记忆;让人们体验到“入园,做一日农夫、入水,做一日渔夫、入宅,做一日隐士”的隐逸田园生活。

二、找准目标,坚持深入推进农旅相融战略

一是规划整合区域内农业和旅游资源。以蒲虹路、蒲张路(复线)、般莲路“三线”为牵引,坚持融旅发展导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多样化、高端化、连片化发展。依托旗松、x、花溪社区优势资源,打造集民宿风情旅游、佛教文化体验旅游片区;在银杏、蟠龙、长河、团结社区形成集山地骑行运动、山区果蔬品尝、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山地运动旅游休闲片区;在拦厢、双柏社区发展集养殖、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片区。二是政策扶持带动农业企业发展。扶优扶强凯达、鸿睿等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社,搭建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等多方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农业专合组织参与社区资源开发,推动全镇猕猴桃、笋用竹等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互联网+” 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产品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过去几年来,我镇引入“天一·花溪谷地”“天池聚鑫”等农业项目x个;培育祥辉三木药材、良友猕猴桃种植等各类合作社xx家,发展会员xxx人,带动农户xxxx户;新增笋用竹种植面积xxxx余亩、三木药材xxxx余亩。新打造“x·竹海洞天一日游”、“花溪农场亲子游”等旅游线路x条;特色农家乐共计达xx家,累计接待游客xx.xx万人次。

三、夯实基础,加强旅游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旅游配套设施。以全国重点镇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完成旅游环境设施及路灯维护、公厕改造、黄水河休闲广场建设、金凤路及金藤路人行道改造等x个基础设施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本镇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分区,满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开通全镇旅游咨询投诉热线,积极为游客解决在旅游途中、消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坚决推进旅游市场“五大乱象”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全镇农家乐等餐饮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二是深化队伍建设。建立志愿者队伍,组建由xx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设立x个咨询点,主要分布在场镇周边,蒲虹路、蒲张路等主要道路路口等地,现场为游客提供线路咨询、美食推荐和必要的饮用水、药品服务;定期走访我镇特色农家乐和农业企业,对鸿睿公司、凯达公司、厚德福花溪农场等农业企业进行引导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餐馆、酒店的专业宣传与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引导本地旅游队伍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突出特色,树立旅游形象名片

一是打造x特色竹类民俗风情游。依托凯达农业xxxx亩土地的规模化笋用竹种植,通过丰富的竹类资源以及良好的植被优势,打造村落民俗文化游。积极发展竹编、竹雕等手工艺品和竹笋宴等美食,形成具有x特色的竹类旅游产品和具有山区丘陵特色民俗风情旅游。我镇已在在铜马沟“竹海洞天”公园先后连续两年举办了“铜马沟采笋节”等竹类主题旅游活动。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对我镇特色竹类民俗风情游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二是开发乡村宗教旅游。充分利用在周边地处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明代古刹-般若寺,大力宣传般若寺佛教文化,开展禅修、悟道、养生等活动,吸引游客来此参与“寻佛问道”,体悟“佛教仪规”、“礼佛祈福”等宗教活动,静心体验僧侣生活,推进我镇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三是发展农庄旅游,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天一农业已种植的数百亩猕猴桃、凯达公司和鸿睿公司竹林资源和花溪农场大自然探究科普基地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到乡村农耕劳作活动,结合“以动养生”慨念,打造区别于周边景区的山地农庄生活。

xxxx年我镇全域旅游工作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新的时期,我镇将继续围绕打造“绿色x”品牌,全面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提升水平、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我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建设我镇精品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镇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着力形成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融合、城乡互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2.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今天, 旅游业发展逆势而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 2015年上半年, 国际游客达5.38亿人次, 同比增长4%, 全年增幅为3%-4%, 继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各国纷纷制定旅游发展战略, 以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基于上述背景, “全域旅游”理念正在全中国范围引发认同, 随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的公布, 中国全域旅游建设大幕徐徐拉开。以此为契机, 需要在理论层面对“全域旅游”展开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对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理解

1.全域旅游的定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这一概念, 是在与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旅游”深入对比得出的。之前我们做旅游, 大多是建设景区景点, 建餐饮住宿场所, 然而现在, 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流的全新阶段, 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 旅游业肩负的时代责任也空前增大。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客观趋势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三十多年来坚持的景点旅游模式, 转而发展全域旅游模式, 对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再一次科学定位。

正确把握全域旅游的概念, 应首先厘清种种认识上的误区:

(1) 全域旅游大格局强调“风景”的遍布, 而不是景点的“扎堆”;强调“服务”的随时性, 而不是“服务场所”的随处性。 (2) 推进全域旅游, 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调整旅游功能减轻核心景区的承载压力, 以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核心资源, 实现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3) 推进全域旅游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要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呆滞状况, 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

2.全域旅游的基本特征

全域旅游具备以下五方面基本特征:

(1) 全域配置资源。全域旅游不能仅限于景点、饭店的配置, 而是更加注重全社会各类发展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高效配置, 既宜游又宜居, “处处是风景, 处处可旅游”。比如植树造林不仅要满足水土保持、荒山绿化功能, 还要有休闲度假功能和审美游憩价值。

(2) 全域统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 就是要使景点景区内外协调一致, 以游客的体验为重心, 以让游客满意到极致目标, 按照全区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 从整体上优化环境、从全局上优美景观, 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 不能出现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现象。

(3) 全域协调管理。按照综合执法和综合产业发展需求, 创新全域治理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 实现全域综合管理。围绕旅游形成发展合力, 实施综合改革, 让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制约旅游发展的体制障碍得以破除, 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4) 全域开展“旅游+”。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催生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利用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强的特性, 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产生新的业态, 提升其综合价值和发展水平。

(5) 全域共享共建。在域旅游的理念, 是要让全区域的居民都成为主人和服务者, 让他们变局外人、旁观者为受益者和参与者。全域旅游不既能够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决策, 还能让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共建。使居民树立人人都代表旅游形象, 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 树立主人翁意识, 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对策

推进全域旅游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既能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 又能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从思路对策角度, 仅从“地理范畴的全域”、“产业范畴的全域”两三个层面给出几点思考。

1.从地理范畴来说, “全域旅游”应注重主题性和多样性

(1) 通过设计旅游主题将域内景点加以创意性关联。在地理范畴的“全域”概念, 即在地理区域范围内实现“到处是风景”的目标。建议通过全境风景的衔接与联系, 打造整体旅游产品。从地理全域的角度来思考, 笔者认为应该抓“线路”, 通过主题把线路串起来。用旅游主题串联线路的关键是景区分类的细化———依据景区的特点属性将同类的划到一起, 这样便于景区打包。比如境内有奇山峻岭, 可以在春季设计“山花之旅”、夏秋设计“山野之旅”;境内有古庙古寺, 可以设置“祈福之旅”;同时, 还可以利用旅游节会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总之, 用规定主题的方法去划定路线, 一方面会使旅游内容更为充实, 更有指向性, 便于游客市场细分, 另一方面也能够延长旅游链条, 扩大旅游收入。

(2) 域内景区要形成百花齐放, 错位发展的格局。域内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特色景观, 同时也要纵观全局, 避免旅游项目的同质化, 杜绝照搬、杜绝雷同。要从全局的高度, 规划旅游分区———自然风光游览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商业消费集散区等等, 每一个单独的区域呈现独特的韵味, 同时与周边其他主题分区形成衔接。各分区或各主题内部的游览线路经过细化之后, 便可以使旅游主题更加多样化, 让游客选择空间增大。

2.从产业范畴来说, “全域旅游”应注重融合性和辐射性

产业范畴的“全域”概念, 即在风景的基础上打造“旅游+”。通过旅游来牵动其他行业领域的协同发展, 因此要做足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 同时探索发展新兴的“商养学闲情奇”六位一体。

(1) 做足传统“六位一体”。传统意义上旅游业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都要紧扣六要素, 才能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也是检验一个旅游地点服务完备度的一个基本标准。按照传统六位一体的要求, 景区要积极发展旅游配套, 以满足旅游服务的完整性。在六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中, 虽然不硬性要求单一景区实现六要素的全覆盖, 但要突出重点, 发挥强项, 在满足基本旅游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旅游服务。从旅游服务的品质看, 做足传统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是:吃要吃出特色、吃出意境、吃出回味;住要住的舒服、解乏, 让客人流连忘返;交通要方便、快捷, 途中有收获;游览要开心、快乐、有感悟;购物要有纪念性、有分享性, 使购买者产生愉悦;娱乐项目要强调放松性、参与性和新奇性。传统“六位一体”的谋划, 旨在以“感动游客”为目的, 这个过程要彰显细节、注重民俗、彰显文化。

(2) 探索新兴“六位一体”。新兴“六位一体”是指商养学闲情奇。“商”即商务旅游, 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等, “养”即养生旅游, 包括养老、养生、养心等健康旅游;“学”即研学旅游, 包括培训旅游、修学、科考、拓展训练、夏令营冬令营、摄影采风等活动;“闲”即休闲度假, 包括都市休闲、乡村休闲、度假等各种休闲旅游形式;“情”即情感旅游, 比如婚恋、婚庆、纪念日旅游以及宗教祈福等各类满足精神需求的旅游;“奇”即探奇, 包含诸如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形式。新兴旅游六要素是在传统旅游六要素基础上的旅游拓展需求, 是一个新兴旅游领域, 最容易激发产生新增长点, 需要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村树.旅游服务业如何做好“互联网+”实践[J].互联网周刊, 2015-10, (1) :38-39.

[2]文化部产业司.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案例集[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15.

3.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篇三

近年来,全市旅游行业主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X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指示要求和部署安排,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结合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发展阶段性特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旅游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按照重点突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基本思路,以“山水之都·美丽X”为统领,围绕打造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版”,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品质,改善供给环境,提高供给能力,在可持续发展、全领域联动上持续用力、狠下功夫,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始终保持了稳步发展、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X%,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X%,领先全市经济增速。初步测算,今年X-X月,全市接待游客X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X亿元,同比分别增长X%和X%。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围绕国家战略,强化全景式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全市旅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国家战略。X月X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把旅游产业发展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敏尔书记多次就旅游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良智市长亲自担任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多次研究、部署、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为全市旅游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成立了X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及X个配套方案,构成“X+X”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推进水利与旅游融合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了《X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十余项旅游专项规划和《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X个市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组织各区县编制印发区县旅游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细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任务,促进规划实施落地。以上实施方案、专项规划构建了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有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全市上下重视旅游、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思想共识、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全市旅游发展已经迎来黄金机遇期。

(二)坚持丰富产品业态,强化全季节体验。着眼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区县为引领、市级全域旅游创建单位为依托,积极推动全市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不断丰富全域旅游特色产品。一是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大项目建设和旅游度假区“三个一批”工程建设,成功打造推出了……等一批精品景区;创建命名市级旅游度假区X个,仙女山度假区获批全国首批X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南川金佛山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全市世界遗产达到X个。二是丰富旅游业态,全市A级景区累计达到X个,其中XA级景区X个(……)、XA级景区X个;渝中、奉节等X个区县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在全市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X个、示范乡镇X个示范村X个。已建成运营温泉旅游项目X个;打造推出了……等X余项品牌旅游演艺项目。三是健全旅游要素,全市旅行社达到X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X家,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全市星级饭店达到X家,其中五星级饭店X家,在西部名列第二,在全国位居前十强。五星级及按五星级标准建造的内河邮轮达到X艘。建成温泉旅游景区X个,其中五星级温泉X家,获“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称号。全市旅游业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要素更加健全。

(三)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强化全社会参与。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旅游度假区、旅游星级饭店、公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其他相关要素等业态建设,着力提升星级饭店服务功能,加快推出主题酒店、精品民宿、主题乐园、特色小镇、专题实景演出等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或挂牌,支持社会资本以PPP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X年以来,全市旅游总投资达到X亿元,其中:X年达到X亿元,创历史新高,比X年增长X%;X个重大旅游招商项目进行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X亿元;今年X-X月,签约金额达到X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全面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X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在央视和美国ABC电视台持续投放X旅游形象宣传片,成功在纽约时报广场开展X旅游推广活动。持续举办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节,策划举办不同主题、不同系列的“四季X”旅游推广活动,强力拉动旅游消费。积极开展“走出去”推广活动,先后赴X个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举办系列推广活动。推出《X好礼旅游商品名录》、“X好礼”APP,在全国各类旅游商品大赛上获金、银、铜奖X余项。全市先后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X余条,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消费和旅游扶贫。据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庆期间乡村旅游大数据报告,X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之首。尤其是今年“五一”期间,“网红X”持续刷屏;基于携程X亿用户线下X多家门店的订单数据显示,X晋升为全国最热旅游城市第三位;全国十大最热门景点,洪崖洞位列第二,武隆天生三桥进入前七。据《中国旅游大数据》显示,X进入全国酒店类住宿业规模十大城市,酒店类住宿设施排名全国第一,客房总数列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排名全国第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旅游业逐步从以景区为主体向全域、全要素转型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

(四)坚持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全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推进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业态。一是大力开展旅游休闲营地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施服务旅游的水平。冷水、武隆、大路X对服务区荣获全国百佳服务区称号,冷水自驾营地被评为中国高速公路第一自驾营地,餐饮、住宿、房车车位等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建设X个露营基地,X个纳入国家重点项目。二是加快发展养生养老旅游。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生态康养和休闲避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进X市健康旅游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健康旅游发展路径,提出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打造旅游景区。目前,垫江县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牡丹樱花世界等X个中药生态旅游观光园,年接待游客X万人次以上;南川区金佛山药用植物博览园,成功创建XA级旅游景区,成为首批X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建立医养联合体X个,医养结合经验入选世卫组织经典案例。……等地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基地养老、生态养老、康复养老,健康养老新业态不断涌现。三是推进低空旅游发展。出台通用航空机场布局意见,编制通用航空规划,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新建永川、万盛等一批通用机场,不断满足高端旅游需求。积极发挥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战略优势,推动低空旅游基地建设,依托机场快速路、渝邻高速、机场专用线、绕城高速和快速路为主的交通网络,依托中新(X)示范项目航空产业园项目,进一步推进小型飞机、直升机、水上飞机、飞艇、热气球、滑翔伞等低空旅游产品研发。打造推出武隆、奉节、巴南、巫山等区县航空产业园或低空旅游飞行营地项目,积极发展城市、峡谷、水域、田园等飞行体验观光旅游线路。四是推进体育旅游发展,重点布局主城休闲体育旅游中心、渝东北水上运动娱乐、渝东南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的空间格局;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带动示范效果明显;改造工业旧址用以发展旅游,改造“贰厂文创公园”用于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利用重钢整体搬迁的工业遗存和展陈物件,打造X工业历史和建设成果的工业博物馆,并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工业遗产;通过运用声光电效果,模拟还原涪陵X地下核工程遗址原有部分功能,让游客在原生态基础上感受到更多视觉、听觉所带来的综合性体验;引进社会资本打造X建川博物馆,通过对X建设工业集团生产区改造,把X个防空洞打造成X个博物馆聚落,成为全国首个洞穴抗战博物馆。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完善工作,推进旅游支线机场、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体系、旅游厕所工程、旅游休闲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建成各类旅游厕所X座,其中新建X座,改建X座,超计划完成X座,累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投资X亿元。积极协调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开行旅游观光巴士,大力发展都市旅游观光巴士,着力构建都市旅游观光巴士网络,目前主城区开行观光巴士线路X条,投入运营车辆X台,累计运送游客约X万人次;大力发展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市级旅游集散中心X个,开发旅游产品X个,旅游线路X条。智慧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成立X市旅游数据中心,顺利完成所有XA以上旅游景区视频接入,在X个景区景点试点推行客流实时监测与分析。旅游人才培养不断加强,目前我市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登记在册导游X余名,全市旅游专业院校、旅游职高及旅游职业培训机构达到X所,旅游类专业在校学生X万余人。建立了长江邮轮旅游、“两江游”、集散中心、观光巴士、汽车营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批交通旅游信息化共享平台。

(六)坚持依法兴旅治旅,强化全区域管理。认真贯彻《旅游法》,修订出台《X市旅游条例》,创新“X+X+N”旅游管理体制,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旅游环境集中综合整治,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以“不合理低价游”为重点,持续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整治行动,针对“一日游”“两江游”“三峡游”“出境游”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原国家旅游局X次来渝督查检查,对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强化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星级游船等服务质量监管,撤销A级旅游景区资质X家,延期复核星级饭店X家,取消星级饭店资质X家。开通X投诉热线,组织X家旅行社签订《旅行社诚信经营承诺书》并予以公布,在万州、渝中等地设立旅游投诉现场受理点。“十三五”以来,累计出动检查人员X余人次,检查旅行社、分社及门市部X余家次,领队导游X余人次,景区X余个次。X年我市游客综合满意度在全国X个重点城市中跃升全国第一;X年全市旅游企业检查数量、立案数量和案件办结数量X个主要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市旅游投诉中心受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X件,同比减少X件、全市投诉案件同比再下降X%,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持续领跑全国,全市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始终把旅游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在全国省级旅游部门率先成立安全处,先后妥善处置“X”九寨沟地震游客撤离、导游何永杰在泰国救助游客遇难等多起涉旅突发事件,受到国家旅游局书面通报表扬;全市旅游安全形势保持平稳,近年来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责任事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发展全域旅游不仅仅意味着旅游在地域空间上的延伸,还意味着旅游业态的丰富和拓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满足日益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是旅游有效供给的前提条件。在当前全国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与需求结构和消费预期的匹配不足的大背景下,全市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全域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配套供给还有待提升。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以及散客为主的市场特征的形成,旅游公共服务在自助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但从全市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来看,旅游公共服务在内容、档次、形式与布局上还存在着与大众旅游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我市高铁发展相对滞后;长江三峡沿线旅游码头建设严重滞后;旅游交通集散能力不足,尤其是乡村道路普遍达不到旅游道路等级要求,“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城市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特别是诸多“网红景点”的交通通达能力、旅游接待和服务管理条件都亟待提升。

二是旅游产品组合及其质量等级供给还不平衡。近年来,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我市虽然构建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以及特种旅游的旅游产品体系,但在内容、档次、时间和空间分布等方面,与日益成熟理性、注重细节和品质且层次丰富的旅游消费需求还存在不匹配的状况。一方面,档次低、同质化严重的粗放型旅游观光产品结构性过剩,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市场需求,造成实质性有效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品质高、个性化的精品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红色文化等大量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旅游附加值远没有体现,跟不上游客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是旅游要素之间协调供给的格局有待加强。全市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旅游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休闲度假产品和旅游消费产品开发不够、质量不高,靠门票经济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仍是主流,“过境游”“一日游”比重超过X成,消费水平处于全国低位。X年,我市旅游消费人均仅为X元,落后于西部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周边省份,也远低于全国X元的平均水平;从六大要素来看,我市游娱要素存在短板,这可以从游客的消费结构中反映出来。X年,来渝游客平均消费中住宿费、餐饮费、购物费、交通费是游客出游最主要的消费项目,分别占旅游总消费比重的X%、X%、X%、X%;游览费、娱乐费分别占总消费比重的X%、X%。这说明我市游娱要素供给严重不足,缺乏能够激发游客消费、有吸引力的产品。

四是旅游国际化程度与政策措施之间还需配套。入境游客占总旅游人次的比重偏低,而其中的外国人占比更低。主要原因是X旅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还不高;所提供的国际旅游产品单一而且竞争力不强;面向境外市场的宣传营销投入不足、办法不多而且未形成合力。二是国际航线的开通政策扶持不够精准,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还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全市旅游发展要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X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着眼“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力打造X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努力把X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让X旅游风行天下、享誉全球、造福人民。

一是着眼提升国际化水平,打好“五张牌”。坚持把打好“五张牌”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旅游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和资源,努力把“五张牌”打造成为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和带动性的旅游品牌,打造成在国际上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产品体系,确保每一张牌都有国际品牌的旅游产品。要以打好“五张牌”为突破口,牵引推动全市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增加有效供,提高供给水平,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消费,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和质量,真正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

二是着眼塑造X城市新形象,搞好大营销。要着眼塑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X旅游新形象,建立旅游宣传日常协作或者联动机制,形成常态化宣传。要大力实施“百媒”“百城”“百业”推广行动,进一步加大X旅游宣传力度,切实做到有行动、见声势。要坚持以品牌营销为抓手,面向全球、紧贴市场,策划大营销,讲好X故事、搞好旅游“包装”,进一步提升X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着眼推动全域融合,抓好大保障。从需求端、要素端、服务和产品端入手,健全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布局旅游产品结构、协调好旅游服务供应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有效供给,做到跨产业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尤其要调整优化现有区县旅游工作考核模式,根据各区县旅游发展现状,按照新的功能区划分,区分不同等级,赋予不同考核权重,确保旅游发展考核符合各区县实际,防止一刀切。

4.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篇四

同志们:

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全域旅游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桐庐和宁夏中卫召开会议,对推进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两次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全域旅游创建任务,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步伐,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域旅游创建目标,以此带动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把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刚才,梁建勇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全域旅游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立说立行,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明确全域生态旅游省创建目标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我省依托生态优势,在全域旅游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创意提出要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这既是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不断深化,也是我省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的良好体现。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围绕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以优势生态资源为核心,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福建全省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实现“省域即景区,景区即省域”。力争到2018年,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初见成效,部分重点市、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建成1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3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10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部署,目前,我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武夷山、泰宁等9个区、县列入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厦门、永泰、尤溪等7个市、县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单位,还有南靖、福鼎、邵武等8个县、市开展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工作,全省已有三分之一即24个市、县(区)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要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既有实实在在的硬指标约束,又有体制机制创新任务,标准高、要求严、时间紧、难度较大。一是要建立党政统筹抓旅游的领导体制;二是要编制以旅游为引领的“多规合一”全域旅游规划;三是要在旅游厕所革命方面走前列、作表率,达到国家标准;四是要形成安全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实现旅游业综合贡献大幅提升,旅游业对当地GDP和地方财政的综合贡献达到15%,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的20%以上,区域内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区域内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各地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

二、努力实现创建八个突破

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是我省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发展实践的一次深刻变革。面临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省上下要对标《导则》和《标准》,紧盯目标,突出重点,挂图作战,力争在以下八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突破。

(一)突出旅游规划全域覆盖,在完善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

以生态发展理念、全域发展理念编制旅游规划是实施全域生态旅游战略的关键,也是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要强化全域顶层设计。把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景城一体、城乡一体、全域布局、产业互补”的思路,通过有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丰富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放大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把握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加强对生态资源的分级分类开发,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旅游要素,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二要优化全域发展布局。围绕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三带三核四片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福州、厦门、武夷山全域旅游建设,增强三大旅游核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建设促进蓝色滨海带、绿色生态带和红色旅游带的山海生态与多元文化的协同发展,带动福莆宁、厦漳泉、闽西北和闽西南四大旅游片区发展,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要素集聚、区域协作密切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要促进全域“多规合一”。发挥规划在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把握旅游发展规律和地区实际,以旅游产业为引领,推进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促进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城镇、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确保全域生态旅游战略有序实施。

(二)突出产业链条全面延伸,在打造全天候差异化产品上取得突破

全产业、全天候、全方位、全感官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特征。各地要以生态为基、旅游为核、文化为魂,充分发挥“旅游+”跨界融合作用,持续推进“个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构建以核心景区为基础,旅游休闲集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为辅助,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邮轮等各类产品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全产业和全天候“清新福建”产品体系,做足旺季、做旺淡季,缩小淡旺季差距,让“清新福建”全年精彩不断,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愿意来,一天到晚都有看的、有玩的。

一要打造清新生态旅游精品。全域生态旅游不是不抓景区建设,而是要进一步深度开发景区,把品牌景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各地要重视品牌旅游景区的创新提升,打破传统景区发展理念,树立核心景区的品牌形象,加快景区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景区功能转型、产品创新和要素聚集。要引导风景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观光景区发展康养、运动、观鸟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景区休闲度假功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要加大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力度,继续抓好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示范基地、康养基地、研学基地等各类型生态旅游品牌的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力争建成3家以上4A级景区或其他国家级品牌。尤其是在度假区建设方面,我省与浙江、广东等周边省市差距较大,起步较晚,休闲度假设施、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全省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形成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3-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要大力拓展“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方法和路径,可以发挥旅游业巨大的拉动能力、融合能力和整合能力。各地要以“旅游+”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城镇化、工业、文化、体育、贸易等领域全面融合,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通过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文化体验、观光工厂、旅游购物、康养旅游、运动基地等旅游业态,形成特色化、多样化、全域化的适应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和城乡的转型发展。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各地要积极探索全域旅游特色发展路子,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要通过“旅游+”把自身的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突显出来,走“一县一品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百花齐放、特色各异的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全省要继续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旅游精准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拓展旅游扶贫覆盖面,扩大旅游扶贫的受益面。持续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等生态休闲农业,着力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要素齐全、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要积极引导旅游特色村创建A级景区,有条件的还要创建3A、4A景区。要加大对民宿的培育,有机结合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与民俗,注重融入创意文化,打造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精品民宿。以永泰嵩口古镇建设为示范,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发展民宿。

(三)突出旅游要素全域配套,在丰富旅游业态上取得突破

在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加大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供给,是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现代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各地要加强旅游要素的供给,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一要促进旅游餐饮业态发展。引导开发以乡土特产作为主要食材的地方特色菜系,培育游客广泛接受的地方饮食品牌。推出100道福建名菜,扩大闽南小吃、客家美食等优势品牌的影响力。推动发展旅游特色餐饮街区,培育本土知名旅游餐饮企业。

二要促进旅游住宿业态发展。发展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鼓励发展主题酒店、度假酒店、乡村客栈、精品民宿、汽车营地等多元旅游住宿业态,打造茶、花、渔等系列主题生态农庄。

三要促进旅游购物业态发展。优化旅游购物业态场所的空间组织、景观营造和商品门类,确保形成“主客共享”的旅游购物吸引力。重点培育研发名茶香茗、雕艺美术、陶瓷工艺、海洋特产、绿色果蔬、福建美食等系列生活型和文创型旅游商品,设计100种旅游创意纪念品,推出“清新福建”系列伴手礼。依托城市景区、成熟商圈建设集休闲、娱乐、购物、饮食于一体的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在全省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休闲街区。

四要促进旅游娱乐业态发展。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引导开发特色娱乐休闲项目,丰富休闲娱乐产品,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市民日常需求和游客娱乐需求的大众休闲场所和文化娱乐项目,构建主客共享的旅游娱乐休闲产业。

(四)突出旅游设施全面提升,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上取得突破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的重点。各地必须按照基础设施全域配套、旅游要素全域保障的要求,更加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形成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要构建更加生态化的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旅游设施生态化,加快生态停车场、生态绿道以及各类休闲设施等生态设施建设,提升连接景区、度假区、主要乡村旅游点的公路等级,全面实现景区道路景观化。厕所革命进入关键时期,各地要持续推进“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旅游厕所商业化运作新模式,推进生态型旅游厕所建设。至2017年,所有列入国家全域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试点县,要实现所有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厕所达到1A级以上标准。

二要构建更加顺畅的旅游交通网络。各地要加快景区“最后一公里”建设,全面提高旅游景区通达性,基本消除区域内旅游交通瓶颈。大力推进全省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提升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构建覆盖全省的旅游集散系统。到2020年,实现各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至少有一个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交通便捷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开通“旅游直通车”专线服务和发展旅游汽车租赁服务,实现景区、城镇与临近中心城市、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无缝接驳。重点推进生态营地建设,优先在以自然景观为主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布点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汽车旅馆、旅游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为日益增多的自驾游、自助游游客提供便利。

三要发展更加便捷的智慧旅游服务。全省正在推动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和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开发,8月份推出了“笨游福建”APP,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手机APP服务,逐步实现“来到福建,人人都是旅行家”。各地要创新“互联网+旅游”服务,建设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智慧旅游乡村、景区和企业,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五)突出旅游营销全方位推进,在“清新福建”推广上取得突破

“清新福建”是我省全域生态旅游整体形象的最佳体现。全省要在“清新福建”品牌下进一步丰富内涵,强化“清新福建”品牌整体营销,推动“清新福建”品牌的具象化、多元化升级,实现品牌全方位推广,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

一要强化“清新福建”品牌建设。以塑造品牌形象、构建品牌体系、整合联动推广为抓手,全面强化“清新福建”品牌建设,注重“清新福建”与各地旅游特质的衔接和文化内涵挖掘,提升福建旅游品牌形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各地要着力推进“清新福建”形象标识在机场、高铁站、车站、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旅游企业和服务场所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清新福建”的游客感知度。

二要搭建全域旅游营销推广平台。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模式,整合省、市、县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和社会媒体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整合联动推广机制,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形成政府引导、政企联合、专业分工、市场运作的立体化整合营销体系。注重精准定位和科学投放,加大新媒体营销平台建设力度,全面提升营销效果。各地要以“清新福建•倾心600”评选为契机,打响一系列本地旅游品牌,逐步完善旅游景区品牌体系、旅游要素品牌体系和节事活动品牌体系。

三要有效实施精准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深挖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主要客源市场,拓展华北、东北等潜在客源市场。组织省内旅行社联合航空、铁路部门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客源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与当地各类报纸、网络媒体开展合作宣传,邀请记者来闽采风,打好旅游“软广告”。开展海外旅游市场精准营销,用好我省牵头成立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平台,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以厦航即将开通福州直飞纽约的航线为契机,加大美国、加拿大等新兴市场的旅游主题推介。

(六)突出旅游市场治理全省联动,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突破

一要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大对当前旅游市场秩序和游客反映强烈问题的联合执法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并形成市场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支持媒体曝光旅游市场秩序典型事件,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8月10日,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放心游福建”旅游服务承诺。这一创新举措,是福建打造清新社会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支撑。各地要认真落实,确保对旅游投诉“一口受理”“限时办结”“先行赔付”,保障游客合法权益,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二要加强文明旅游建设。开展“清新福建”文明旅游行动,推进“清新福建•最美记忆•共同缔造”文明旅游建设。发挥“清新福建•星光灿烂”文明旅游平台作用,开展争创文明景区、文明旅行社、文明酒店,争当文明游客、文明旅游服务者“三创建两争当”活动,营造全民共创文明旅游的氛围。各全域旅游示范市、县要积极组建“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引导文明旅游消费行为。

三要强化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示范区、试点县的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通过试点单位的示范效应带动全省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提高旅游质量等级评定与复核工作的制度性、科学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动态管理运行机制。8月份,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A级旅游景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摸排A级景区存在的问题,并指导监督景区整改提升。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旅游景区、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完善景区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七)突出旅游改革全面创新,在全域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

发展全域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要求的旅游管理体制,构建“1+3+N”为核心的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体系。

一要创新旅游综合管理机制。我省正在积极推进成立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增强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规划统筹、宣传营销、市场监管等职能。各设区市,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县也应积极争取成立旅发委等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具备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建立与全域旅游相配套的执法体系,设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形成“1+3”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新模式,形成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二要创新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各地要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探索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引导、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经营、托管国有或集体经营的旅游景区。积累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探索旅游景区管理经营新机制。推进景区门票价格改革,逐步摆脱旅游门票经济。

三要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鼓励国有企业、知名旅游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营运旅游项目。探索联合经营、授权经营、职业经理人经营等方式,促进旅游经营多元化。探索经营权质押、主要收益抵押、企业资产债券化等方式,促进旅游企业融资多元化。加强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促进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尽快形成项目投资。

(八)突出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在全域生态发展上取得突破

发展全域旅游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要贯彻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

一要加强生态保护。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在首位,以不破坏原有景观和自然面貌为基本准则,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开展生态环境最佳承载力测算,科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承载量,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保障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要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选址和建设规模,加强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等,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要注重生态建设。发展全域生态旅游,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绿色生态屏障,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意境,实现城乡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皆可游。各地要加快城市建设景观化,引导乡村改造个性化,实现公用设施宜游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河道、生态绿道建设力度,结合观光农业、林相改造等,积极建设一批生态风情带,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不断丰富全域景观。示范区、试点县要按照标准要求,进一步做到涉旅区域的净化、美化、绿化。

三要实现成果共享。发展全域旅游,要树立人人都是参与者,行行都是推动者、处处都是旅游地的观念。各地要引导社区主动参与全域旅游发展,总结出一套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方式、程序和保障机制。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形象提升等社会影响评价,确保旅游开发既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又能保护旅游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三、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创建

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形成领导有力、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对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省旅游局将定期召开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全域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确保有序推进。

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作为开展示范创建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实施方案要制定出责任分解表,分解指标、细化内容、明确时限、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按时完成。各地要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强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策划一批重点项目,强化投资项目优化布局和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全域旅游建设提供支撑。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要争取2018年前达到国家标准并获得国家认定,省级旅游试点县要在2020年完成全域旅游的建设任务。

(三)完善政策支撑。

要大胆创新,研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保障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用海,促进特色民宿、生态露营地等全域生态旅游关键环节的快速发展。省旅游局将加大对示范区和试点县创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统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向时优先考虑,在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优先支持,在确定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时优先纳入,在对外宣传营销中优先推介,在A级景区等旅游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上优先扶持,在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上优先安排,全力确保首批示范市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四)强化督查考核。

省旅游局将成立福建旅游数据中心,重点监测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县的产业发展状况。各设区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应建立相应的旅游监测统计中心,构建全省旅游行业发展统计评价体系。各地要将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列入地方政府党委目标考核范畴,对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县创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工作督查推进机制,加强现场督查指导,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全省将建立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工作通报机制,对各地推进情况实行半年通报。

同志们,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是福建旅游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凝聚各方力量,奋力开拓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新福建、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5.镇全域旅游工作总结 篇五

同志们:

前几天我们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党政考察团X多个人披星戴月、昼夜兼程、马不停蹄、紧锣密鼓,利用三天时间,深入到X省三县一区X个景区进行了考察学习。今天回来之后,我们又利用将近X个多小时的时间召开这次会议,对学习考察情况进行全面的小结、回顾和消化。会上,X县长通报了“XX大会战”启动以来一个多月时间,各景区景点建设总体进展情况。我感觉到,无论是昨天观摩结束后X县长总结的“三个三”,还是今天会上通报的“六个更、六个再”,给我们各级干部树立了抓工作的典范。其他县级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的负责同志,也都结合所看、所听、所感,围绕这次考察确定的“十个问题”,畅所欲言,谈感想、谈体会、谈思考,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结合这次观摩和今天的座谈会,加快推进我县X景区建设“X大会战”各项工作,我讲五个问题。

第一个,讲一下感受。今天的会议时间很长,听大家汇报发言就用了X个多小时的时间。听了之后,我有两个感受,一是被大家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染,二是我边听大家的发言,边思考边琢磨,大家发言当中所谈的观点,对调整工作思路、厘清工作头绪、完善工作部署都有很多的启发。总的来讲,可以用这么多的词语来评价,发言精彩、水平很高、看得仔细、学得到位、态度认真、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感受深刻、结合实际、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信心十足、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壮志凌云、激情满怀。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我也想对全县的全域旅游讲一点感受,也就是四句话:全域旅游前景无限、景区开发大有可为、发展旅游意义深远、综合带动富民强县。

第二个,讲一下目的。我们每次外出参观学习都是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回来之后利用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和吸收,然后过段时间再出去学习,目的是什么?我用一些词语简单的来总结一下,那就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见贤思齐、立竿见影、照猫画虎、举一反三、学思践悟、博采众长、苦干实干、再铸辉煌,全力推动X县跑步进入全域旅游新时代。

第三个,讲一下收获。向先进地区学习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借鉴经验、少走弯路、汲取能量、提升自我、提振信心、坚定决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我们韩城之行、X之行,收获很多,大家发言当中滔滔不绝,我总结我们的收获是这么几个方面:认识更高了、目标更明了、信心更足了、思路更清了、办法更活了、措施更多了、干劲更足了、前景更美了。

第四个,讲一下要求。一是发展理念要再创新。这次出去参观,包括我们平时的参观都应该更新观念。就比如说,在全域旅游认识上,我们为什么要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放在“五城联创”的重要位置,这就是我过去多次讲的,一城创成,满盘皆活。全域旅游创建的过程就是五城同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你搞全域旅游卫生上不去能行吗?你搞全域旅游环境上不去能行吗?你搞全域旅游园林绿化上不去能行吗?你搞全域旅游文明素质上不去能行吗?所以说,要把全域旅游作为龙头来抓,这个理念必须要坚定。其他的理念,包括景区的建设、景区的运行都需要创新。比如,景区的建设,一定要与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益挂起钩来,只有让群众收益、得到实惠、拥有获得感,他们才能支持服务你景区的建设。像浍河水岸风景区X都民俗风情园的发展,一定要与当地老百姓收益挂钩,调动当地村干部、老百姓的积极性,比如,停车场的建设、窑洞的开发,以及外围的环境治理,一定要让周边村庄群众参与进来,这样既能把资金和精力用在景区核心景观的打造上,又能降低建设投资增加功能设施,还能让群众从中收益,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景区发展。还有像各景区商业街的运行上,特色小吃、小食品、纪念品不能千篇一律,都是一个模式,卖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一定要注重把我们本土的传统特色打出去,把我们本地的特色食品加工企业招纳进来,像糕点、豆沙糕等,采用精致特色小包装进行销售,既能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品尝到我们X风味特色小吃,也能增加企业的销售利润,实现长远发展,还能把X的特色宣传出去,传播开来。二是信心要再坚定。无论是我们外出考察学习看到的,还是我们自身实践体会到的,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公认的一条富民之路,一条转型之路,也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全域旅游的道路上,必须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坚持不懈的推进下去。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当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份信心和决心,这里就不再多讲了。三是重视要再提升。这就是指各级领导的重视,这次我们出去各地都谈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什么事业能发展上去,那就是领导的重视,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亲自上,现在的实践也告诉我们,这就是真理。我们不重视,全县的主要领导都在这,能从下午X点开到晚上的X点多?这就是我们的重视。这在我们人生的记忆当中,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四是标准要再提高。景区的建设也好,我们的工作标准也好,都需要一个提高,用高的标准作要求,可能做出来的事,是一个较高的标准。如果一开始就定位比较低,那就可能做出来的比一般还要差。所以,对于各景区的规划建设项目一定要严格标准、严格审批,不能无原则、无序开发,像XX景区,是X古十景之一,自然条件、开发前景和人文历史都很好,从一开始建设就要把标准档次放在重要位置,上下山步道也就不到3公里,做成木质的,工程量不会太大,效果却会很好。特别是像XX交等景区内的群众房屋改造、商铺建设,必须要经过县乡两级审批,不能由着群众的意愿随意施工,如果现在不严格把关,不仅会破坏景区建设的协调和统一,最后受损的还是老百姓自己的利益。五是内容要再完善。这指的是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在景区建设方面,不能仅限于把景区建起来,把框架立起来。每个景区都要单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链条,不仅仅是文化旅游活动月时有人,平常也要有人来玩、有人来逛。XX博物馆和XX要对照4A级景区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从明年1月份开始,文物旅游中心要指导其他景区全部启动A级景区的申报和创建工作,其中XX水岸风光旅游区、XX休闲农业观光区、XX交诗经故里景区要启动4A级创建。同时,各景区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突出创意、体现特色,结合乡村记忆工程的开展,打造一批能增加游客印象、提升吸引力的别致小景观,成为景区画龙点睛之笔。成熟的景区要学习借鉴XX游客服务中心模式,组建设立创客空间,为优秀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要结合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推出一批适合各景点销售的纪念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明年活动月期间,每个景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小商品和纪念品。要充分考虑亮化问题,让游客来了之后,白天能看、能吃、能玩,晚上住下之后有逛、有购、有休闲娱乐的地方,确保能留得住人。在景区的管理运行中,要注重用活动吸引人流、聚集人气,宣传和策划一批从1月份到12月份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确保全县一周有一个小活动、一月有一个中活动、一季有一个大活动、一年有一个总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及时公布出去,让广大游客始终有期待,对X常关注。在宣传推介方面,要围绕“诗经山水

X都X”、“X善X美

X在X”、“全域旅游X都行——X欢迎您”等宣传主题,县电视台要结合“X”景区建设,重新制作一版新的旅游宣传片,通过在太原高铁站投放X旅游宣传广告,在县城两个高速口、城区和主干道路醒目位置设置宣传牌等方式,不断提升X全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速度要再加快。我们的“X大会战”是一天一天往前推进,现在要倒计时,只剩X多天了,所有的施工项目X底前必须完工。从X月份开始到明年X月,就是完善软件、丰富内容,筹备第二届文化旅游活动月,实现从形式和内容都要大大超过今年第一届。七是质量要再严格。质量不能对凑,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今年才建好,明年就大修,不能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千万不能因为质量问题被问责。八是手续要再完善。这里主要是指各项工程的手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加紧完善。九是效果要再完美。最终是要体现在展现给游客、展现给广大群众是什么样的景区。我们后面坐的是村干部,景区建在你们村里面,建设由你们组织、由你们指挥,最后你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景区,如果时间又快、质量又好、效果又完美,那么你村里的群众、包括游客、其他方方面面的来宾,对你就有一个很好的看法。现在大家感觉到景区建设不仅要设计的好、理念好,而且施工质量标准一定要高,最后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十是管理要再加强。就是要把外地景区管理运营的好机制、好经验、好办法,广泛借鉴运用到我们的景区当中。

最后,与大家共勉。第一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发展全域旅游的舞台,每个人都在演绎不同的角色,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大家要多创新、多思考,多想一些新办法、新点子,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不要受制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局限于现有的建设内容,只要有利于提升景区档次、完善景区功能的建设模式,都可以大胆广泛地学习借鉴,这就给了大家广阔的创新空间,就看谁能飞得更好。第二句话,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抓紧时间、加快进度,快速地推进我们的“X”

6.探析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 篇六

一、甘孜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交通格局全面优化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川、滇、藏、青四省区六地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地理坐标东经98°-102°,北纬28°-34°,位于全国五大藏区交汇地带,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区,被喻为“藏羌彝民族走廊”,自然的神奇造化、文化的悠久绵长,赋与了甘孜大地大量自然人文景观。目前,全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大熊猫栖息地、色达彩绘石刻、德格雕版印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单位1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0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海螺沟、木格措、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个,已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500余处。公路交通方面,自交通建设三年攻坚活动实施以来,全州实现建设里程3050公里,通车里程2700余公里,基本形成全州公路骨干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航空交通方面,甘孜州目前已通航机场2个(康定机场、亚丁机场),在建机场1个(格萨尔机场);高速公路及铁路方面,甘孜州第一条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第一条铁路——川藏铁路已陆续开工兴建。川藏公路上雅康高速公路、新二郎山隧道工程等建成,将甘孜州乃至西藏地区与长江沿岸经济圈连接起来,是新时期实施由东至西,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梯度川藏经济走廊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扶贫开发提出了“三个一”部署。甘孜州整体纳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域旅游不仅是甘孜州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促进促进对外开放、增进民族团结、实现藏区稳定的政治模式,旅游产业将培育成为全州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州的重要抓手。

二、甘孜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客源市场分析

甘孜州国内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川、渝、滇、京、沪、粤及港奥台地区,客源地多集中于省内、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其中川、渝两地游客最多,约占总数的50%,其余的客源以滇西北、珠三角、沿渤海等地为主。游客中,散客占有较大比例,自驾车游客约占游客总量50%以上,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旅游者增长速度较快,但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游览地主要分布于康东海螺沟、塔公草原,康南稻城亚丁景区等知名景点,游客平均花费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甘孜州国际客源主要以欧美市场为主。其中美、英、法、德等欧美远程市场是主要市场,约占69.3%,日、韩市场位居其次,约占9.6%。相较之下国际游客超过了港澳台市场比重。甘孜州国际旅游市场呈现游客总量偏少,增速较快,总体发展较好的态势。入境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以探险、观光为主,尤其是偏好独特的高原景观和民族风情,并表现出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强烈关注。游客性别特征方面,国内男性比例稍高于女性,入境游客男女比例较为均衡;年龄特征方面,国内游客明显集中于26-45岁之间,而入境游客多集中于26岁以上,且入境游客年龄均数高于国内游客。

据统计2014年甘孜州接待国内游客792万人次,入境游客9.43万人次,较2012年分别增长53.73%和17.42%。全州旅游总收入从36亿元上升到80.3亿元,年均增长40.76%,增幅高于全省(29.75%)11个百分点,收入增幅居全省第5位;2015年甘孜州接待游客1076万人次,较“十一五”末增幅达192.7%,旅游创收104亿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0.1%,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州GDP的比重达15.1%,市场前景优势明显,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愈加凸显。

三、甘孜州实施全域旅游发展历程概要

全域旅游,甘孜州起步较早,并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渗透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促进全州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康巴文化传承发扬,农牧民增收致富,全州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旅游发展历程概括起来集中于以下七点:

(一)深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二)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夯实思想基础、交通基础、城镇基础和人力基础。

(三)打造特色精品,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酒店和精品剧目,积极打造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村寨、特色节庆和红色旅游产品。

(四)加力宣传营销,巩固和拓展国内客源市场,做实成渝、巩固华南、开辟华东,进军北京客源市场,有效开展入境旅游宣传。

(五)加大建设投入,大力实施重点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六)加强行业管理,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七)创新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完善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推进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四、甘孜州全域旅游经验总结

结合3月26日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全域旅游与媒体融合峰会确定的除甘孜外的261个试点区,笔者认为总结甘孜州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对试点区有现实的借鉴参考价值。

(一)战略层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合力。甘孜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上升到构建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通过政府推动、市场优化、机制创新,聚集融合各类资源,强化州内三大板块资源整合与共同开发,拓展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旅游联动,促进国际旅游合作发展以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两年多来,初步形成了全州旅游规划体系,总投资51亿元实施重大旅游项目65个,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制度层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政策体系。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确立了“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旅游信息化、旅游保障、旅游产品及线路等体系。制定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甘孜州优先发展旅游业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

(三)建构层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旅游局、四川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推动和提升甘孜州旅游业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时值“十三五”开局之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已纳入全域旅游示范点建设,新起点、新机遇、新征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有力推进重点项目,厚积薄发推动甘孜州旅游事业再创新高。

上一篇:社会保障一体化平台下一篇: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