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理念方式(精选8篇)
1.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篇一
自主合作探究-试论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式
美育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目前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国际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是国民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能够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显著特征。因为只有改变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我们才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即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划分,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类型:从主体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学习合作程度看,可分为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从学习的深度看,可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从学习范围看,可分为单一学习和综合学习;从学习途径看,可分为媒体学习和实践学习等等。
二、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技法把对象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的转变是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旧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支配下的“改革”也只会是形式上的和表面上的。笔者在理论学习中感触颇深:,我们要变“教美术课本”为“用美术课本教”,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变“教书”为“铸魂”,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要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笔者认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权利的下放”,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
1、营造民主平等的美术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
[1][2][3][4]
2.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篇二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的群体, 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 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 极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
二、以和谐的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创新思路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大学生的需求呈现为多样化和务实性, 表现为政治需求更加直接, 成功需求更加强烈, 文化需求更加多样, 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创新机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只有创新机制, 才能永葆旺盛的活力和动力。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组织领导机制、监测预警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态开放机制和总结激励机制。“组织领导机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真正形成党委领导, 一把手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其他领导分级抓, 各级干部为主力, 党委部门为骨干, 党团员为基础, 全员参与的“大政工”机制, 形成同步运行、密切合作、多管齐下、优势互补的“大德育”机制。“监测预警机制”指高校要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 重视思想预测, 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做到能从一些现象中发现潜在的问题, 从少数苗头性问题中发现倾向性的问题, 见微知著,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与快速处理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要求通过领导监督、纪律监督、师生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 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动态开放机制”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博采众长, 通过参观考察、现场会、培训、交流等形式, 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新鲜经验和成果。“总结激励机制”建立思想工作效益评估标准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把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 使软的任务变成硬的指标。
3、创新方法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关键要体现四性:“主导性”,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的主导性, 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的关键感动不能把“主旋律”简单化、口号化和教条化, 要结合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去充实和发展。“包容性”, 多样性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现实生活本身千姿百态, 精神生活的多样性更是如此。只有在承认并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 才能对新形势下的思想多样性做出合理的引导。要善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具体实际情况, 一要坚守底线, 以求得最大的包容性, 二要不断引导和提升。“启发性”, 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主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他们不愿意接受结论式的宣传和教育, 希望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结论, 但又往往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的底蕴, 看问题容易情绪化和片面化, 我们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注重过程、讲究细节, 启发学生开阔视野, 理性反思, 对比参照, 实践体悟, 沿着正确的思路把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有机结合,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性”, 要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教育和宣传中发挥作用。大学生往往不听领导和教师怎样说, 而是看领导和教师怎样做。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既可敬重又可亲近的形象和权威,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春风化雨, 滋润心灵。
4、创新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神、作风正、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把好入关口, 疏通出口关, 完善竞争与保障配套、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培训、提高机制, 不断优化这支队伍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 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朝职业化、专家化、科学化方向可持续发展。保质保量抓好五支队伍:即“两课”老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及“五老” (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 和学生党员干部队伍。
三、以和谐的内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源泉, 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当代大学生要对立的理想就是建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就是坚持邓小平理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的坚定信念。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学习现实生活中英模人物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严于律己,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信守信为重点,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大学生立身的根本。大学生的个人品质、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求知的态度、动力和知识储备。诚信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自我约束, 是一种道德自律。大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崎岖道路上应做到以诚信自律、做人诚实、做事扎实,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通过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 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 产生凝聚力, 培育大学精神。培养和形成优良校风和学风。通过建设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刘泰来:《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性研究》, 《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3期。
[2]张颖:《试论构建和谐校园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3期。.
3.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篇三
一、以爱为天,以人为本
“老师,请您把我们当人看,不要把我们当做机器人”。这是从学生的日记中看到的,他就是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心里话。我们把学生当成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人,在“恨铁不成钢”的口号下,无限度地向时间要质量,向管、卡、压要成绩。错误地以为这是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这就导致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愿,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绝招都将失去应有的教育内涵,变成制服学生的鞭子。其必然导致师生之间的对抗仇视,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有“以爱为天,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充满爱心,让美流淌
每一位学生都想得到自己老师的赏识和呵护,我们要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毫不吝啬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因此,教师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不只爱学优生,更要爱潜能生,学会善于发现潜能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清楚地知道所谓的潜能生只是某一点上的弱。洒向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课后主动抽时间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用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就会用爱老师、爱学习的情感来回报老师。课堂上包括老师欣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都是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激励着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奥秘。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门学问,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不同成因。我们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首先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让学生心里充满光明,让班级产生凝聚力,提升整体素质。做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有提高、能发展。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升华爱意,科学施教,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上。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绽开灿烂的笑容。
有一次,我们班内的一位学生,由于小时候患轻度脑瘫,学习成绩一直不太优秀,测查成绩居于下游,这个学生总是低着头走路,为了扬起他努力向上的风帆,我主动找到他,和孩子促膝谈心,告诉他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我从不懈怠,用一股不服人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这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奋发努力迎头赶上,后来还顺利地考入高一级的学校,现在在大学深造。对于潜能生,我从不歧视,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管是什么情况我首先给予尊重,给予肯定,让学生心里充满光明,让班级产生凝聚力。做到学生进得来,学得住,有提高,能发展。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三、升华爱意,科学施教
新课改需要老师用科学的爱,真挚的爱去召唤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愿意接近老师,听老师的话,把老师当作贴心朋友,从而自愿地去完成老师教给他的各项学习任务。更需要用新的方式与学生“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一次,我讲七年级的“近似数科学计数法”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加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感受。课前准备,我安排的是让学生搜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有关近似数的数据。课堂上,学生拿出了反映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各种数据,展开了热情洋溢的讨论。从这些数据的搜采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智慧与力量。有一个学生的数据是:我国的森林面积是15894.1万公顷;面粉袋上的重量是50±5千克;我国的饮用水的人均占有量为2400 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他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共鸣的发言是:“小到家庭日用,大到国计民生处处都离不开近似数,我们一定要学好近似数!我国人均用水仅是世界人均用水的25%,大家不节约用水行吗?”我被他的发言震惊,我觉得只要教师方法得当,一定能唤起学生说出教师要说的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话。学生中潜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但需要爱的科学的召唤方法。
新课改是一项艰巨的利国利民的工程,它需要多少代教育人艰辛的努力奋斗,需要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探索,研究自己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热爱学生要效益,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倡导的“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教学方式要质量。更需要当代教育领导人,顺应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国家要求,坚定不移地限制在校时间,改革应试考试方法,科学分类排队,充分相信教师,在正确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教学大业!为学生的未来、为祖国的明天做贡献!
参考文献:
林永柏,常若松.论树立科学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1994(4).
4.转变执法理念 改进执法方式来 篇四
《人民日报》2006年6月4日的头版头条以《长沙推行文明城管让市民舒心》为题报道说,为使城市管理从处罚走向服务,从无序走向和谐,长沙市打破并改革旧的城管体制,致力建设“和谐城管”,积极按照群众要求不断探索创新调整执法工作方式。比如,市民反感城管队员坐车巡查,他们便改为徒步执法或骑自行车;市民反映违章停车锁车轮的方式过于生硬,他们便改为拍照抄牌进微机公示;市民建言夜间执法避免扰民,他们便对违规行为采取摄影取证,次日再行处置。他们还把对夜市“游击队员”的堵和罚,改为帮助他们寻找固定经营摊点,使他们“生意好多了”。长沙市的城管部门开始让市民舒心顺气。城市管理因为涉及面广,长期以来一直为公众所关注。透过这则市民反映城市管理“不仅文明,还善解人意”的新闻,城市管理者执法理念、执法方式的变革令人欣喜。
长沙市的做法及其成功经验表明,执法方式至关重要,执法方式的选择取舍直接关系着执法目的的实现,直接影响着执法效果的好坏。积极采用人们能够接受的、文明的执法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搞好城市管理,有利于促进并实现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实际上,执法方式简单化、机械化的问题目前并不仅限于城管一个领域。多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完善,各个行业和领域普遍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规范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一些立法和规范“重实体、轻程序”,执法实践中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者 “重执法目的、轻执法方式”,一些领域也引发一些矛盾和问题。譬如,一些城市交管部门因为 “暗中执法”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一些地方法院因为“堵被窝”式的考试大收集整理强制执行物业费方式而招致公众质疑。执法方式不是简单的手段问题,而是执法者执法理念的反映。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执法者至今依然遵循一种简单生硬的执法逻辑:我是执法者,你违法了,我就可以采用法律授权的任何方式收拾你,不需要讲究什么方式;至于造成违法的原因、执法对象的感受、执法的效果等问题,则往往很少去考虑。显然,这些执法部门及其执法者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即究竞是为谁执法。如果一个执法机关的某些执法行为被多数群众难以接受,其值得反思的就远不止这种执法方式本身。
执法方式还是衡量执法者执法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个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法律素质的综合表现。维护并保障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所有执法机关的法定职责,采用什么措施及时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的程度如何,反映了执法者的执法水平。即便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考试大收集整理维护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而必须对违法公民进行处罚时,也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倘若逾越了这个界限,就势必构成滥用职权。
5.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篇五
审判方式是审判工作的一般方式或方法,除有的主要环节由法律直接规定外,大部分均属审判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规则,有一定程度的可选择性和创造性。
现行审判方式有不同提法,常见有“辩论式”、“控辩式”、“抗辩式”和“诉辩式”几种。“辩论式”强调当事人辩论权利,仅此一点,不能体现现行审判方式的概貌。“控辩式”常见于刑事审判方式,“控”是公诉机关职权,给人提起公诉前就已定性的感觉,有先入为主之嫌。对此,应把公诉机关理解为代表国家行使诉权的一方,只是“公诉”而己。“抗辩式”体现了审判方式的对抗性,主要用于刑事审判方式。“抗”不仅体现诉讼活动中双方的“对抗性”,更容易使人理解为检察机关的“抗诉”职能。因抗诉为法律监督权,体现的是强势部门权力的张扬,与“辩方”明显不平等。“诉辩式”将“诉”、“辩”对称并列,体现了诉讼关系中诉方与辩方的平等性,“诉”与“辩”的.行为,体现了对立双方共同推动诉讼进程的主动性。比较而言,“诉辩式”审判方式的用语更贴切地表达了现代司法理念。具体地说,“诉辩式”审判方式要求在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下,以诉讼参与人为主体,由法官引导,围绕案件事实进行陈述,对相关事实当庭举证、质证、辩论,并可提出适用法律的理由或建议,以明确双方的是非责任,在此基础上由法官认证,公开裁判理由和结果。“诉辩式”审判方式在民事诉讼中表现的现代法价值更充分,是整个诉讼程序完成所运用的审判方式总和,也包括各种审判经验和技巧运用。现行审判方式是以“诉辩式”为代表的审判方式,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实证性载体。
二、“诉辩式”审判方式的发展回顾
传统的审判方式以“马锡伍审判方式”为代表,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携卷办案,作风亲民、便民、利民。马锡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保护弱势群体,以平等的态度待人,是司法为民的最好注释,至今仍是当今法官学习楷模。但主动包揽诉讼的模式已不合时宜,法官实际上超出职权范围,代行了当事人的诉权,严重损害了司法中立、公正的理念,具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长期沿袭的“纠问式”审判方式就是坚持职权主义的典型。审判人员接受案件后,携卷调查,走村串巷,寻找知情人,收集证据。把证据材料综合起来后,向有关领导汇报,共同分析案情,接受指示,查漏补缺。有时一件离婚案反复研究多次,认为案情基本清楚了,才组织当事人调解。久调不成后,才决定正式通知开庭。审理时,还会整理一个详细的提纲,记录着要纠问当事人的具体问题。“纠问式”审判方式对审判工作行政化管理,审判人员无独立
[1] [2] [3] [4]
6.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篇六
思 考
乡镇纪委是我们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纪检监察机构,是整个纪检监察系统延伸出来的脉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对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处理方面,乡镇纪委的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如何才能发挥乡镇纪委的作用,使纪委监察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函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纪检监察工作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这一观点阐明了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在改革开放、科技发达的今天,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互动双赢,就必须创造性地履行好纪检监察职能。因此,纪检监察工作要注重创新。
创新理念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驱动力。理念决定行动,创新推动发展。当前,有少数纪检监察干部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遇到问题后,习惯于按老套路 “出牌”,工作上很难形成“亮点”,严重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强化学习,深刻认识到党和人民对反腐倡廉的新要求、新期盼,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树立反腐败就是促进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统筹兼顾,自觉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三是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从建立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学习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用人导向等制度入手,增强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创新就是能力、创新就是政绩、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
创新方法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力。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手段日益隐蔽,如果还简单地把查案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部,就难以胜任新时期的纪检监察工作。要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就要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使纪检监察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是创新教育方式。坚持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廉洁教育与情感熏陶相结合,党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大宣教”格局,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各部门优势,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把反腐倡廉教育、廉洁从政教育贯穿到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机关、社区、农村、企业、家庭和学校。二是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纠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的责任机制,以制约权力为核心的监督机制、以提高素质为基础的保障机制、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评价机制等,通过强化刚性约束,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监督方法。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措施,努力做到关口前移,强化事前、事中监督。
创新环境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感召力。如果没有一个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工作环境,就难以激发纪检监察干部的创新激情,因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优化创新环境,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提供创新的实践平台。首先,要优化用人环境,大力培养创新型队伍。其次,要优化实践环境,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再次,要优化发展环境,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要把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形成自上而下、逐层推进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在工作考核中不仅要鼓励支持创新,而且对勇于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而出现失误的纪检监察干部同志,要坚持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形成让改革者有前途、干事者有地位、失足者有机会的良好创新氛围。下面我仅就自身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与经验,浅谈一下我对创新纪检检查工作的思路及方法。
二、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现状
1、队伍素质不高,力量薄弱。队伍素质是搞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客现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然而在现实中,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素质问题久久没有得到解决。主要体现是:一是人员少,变动多。乡镇虽设有纪检监察部门,但人员配备几乎全为兼职干部,同时因干部轮岗交流等原因而经常变动,不但造成工作脱节,而且易使干部产生消极思想,不愿钻研业务以提高自身素质。二是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参加专业培训,保持知识更新,是搞好工作的必要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经常变动,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理论水平、工作思路、方法举措都相对滞后。
2、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由于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畏难情绪,一项工作还未开展,自己首先就没了底气,总感到自己在与领导、同事“作对”,怕这怕那。具体来讲有“三怕”,一怕得罪领导。在监督检查、查办案件时,纪检干部担心领导不支持,更怕查出问题得罪领导,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察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察同级怕妨碍团结,监察下级怕伤和气,丢选票,影响今后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使自己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恶化。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怕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干部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对可查可不查的事件就不敢查。
3、办案力量不强。乡镇纪委书记都是乡镇领导班子骨干,除了有其它各种分管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很多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对纪检监察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各乡镇都明确了一名纪委副书记,各村有一名纪检小组长,但都是兼职的,他们自身的工作也很多。象这样的机构形式,一旦执行上级纪委交付的重大工作任务时,他们都常常以工作繁忙,没时间为借口,不愿参与纪检的各项中心工作。特别是遇到乡镇自办案件抽人,他们怕得罪人,都以各种理由设法回避,导致基层纪委工作全部落在纪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头上,如果纪委副书记也有名无实,一切工作的具体实施最终都落在纪委书记一个人头上,纪委书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履行职能困难重重。乡镇纪委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生活和战斗在第一线的党员和干部,在认真履行“保护、监督、教育、惩处”四级职责的同时,担负着兴一方经济,保一方稳定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纪检工作打不开局面,迈不开步子,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工作力量与纪检工作职能不相适应。在现行体制下,乡镇纪委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案件查办工作难以开展。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般都是象征性地完成一两个案件,没有真正做到有案必查。由于案件查办不力,就起不到对违纪违法者的震慑效果。二是工作时间与纪检工作职能不相适应。由于乡镇纪委班子成员都是兼职,都有其他工作任务,加之个别党政主要领导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乡镇纪检工作是务虚的,存在重视不够,支持不够,把大量纪检干部的工作时间安排在包村工作、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当中。一年到头,乡镇纪委书记、纪委副书记除了到县里开纪检会,办一两件案件外,其余大多时间被挪作他用了。三是经费保障与纪检工作职能不相适应。目前乡镇财力普遍不足,乡镇纪检部门要履行执纪职能,经费得不到保障。现在乡镇纪委虽然按照“七有”标准配臵了一些辅助办案设施,但办公条件还不够,专门的工作经费还没有在财政的预算之内,确实很难把工作做得很好。四是工作热情与纪检工作职能不相适应。现在是虽然对纪检干部管理有所改革,但乡镇纪检干部的福利、提拔重用、组织人事关系等大部分还在乡镇,造成部分乡镇纪检干部存在思想顾虑,工作热情不高,担心得罪人,特别是查处镇直部门和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时,担心民主测评不好,影响今后自身的发展前途,致使案件查处工作到头来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立足现实,创新纪检监察工作机制
针对目前乡镇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摆脱当前这种现状,努力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就必须对纪检监察工作机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切实提高乡镇纪委履行职责的能力和威信,真正做到为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加强业务培训,弥补力量不足。违纪案件要得到有效查处,没有足够的力量是不行的。但要解决办案力量不足的问题,就要加强对现有纪检监察干部的学习和培训,促进纪检监察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跟班学习的方式,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获取,使纪检监察干部尽快拓宽知识面,掌握查办案件的方法和技巧;二是要创新查案工作的组织形势,采取异地抽调和联合办案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既可以保证办案的力量,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三是可以抽调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纪委挂职锻炼,多在实践中学习办案方法、技巧和经验,达到提高办案水平的目的。
2、建立符合乡镇实际的工作体制,提高纪检干部工作原动力。现行的乡镇纪委接受双重领导的体制和工作机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乡镇纪委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使乡镇纪委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纪检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乡镇纪委在实际工作中时时处于受制于人,监察无力的尴尬局面,纪检干部思想上难免存在一些顾虑和工作压力,造成工作很难打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乡镇纪委干部的人事任免权、工资和考核等全部收归县纪委统一管理,从而给乡镇纪委较强的监察同级党委和下级组织的权力,乡镇纪委直接对上级纪委负责和执行,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乡镇纪委在干群心目中的威信,有利于纪检监察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大胆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避免乡镇纪委办案的顾虑,切实提高乡镇纪委的监察权和办案效果,同时提高乡镇纪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考核力度,提高队伍战斗力。乡镇纪检工作任务繁重,同群众直接接触多,直接面对各类复杂情况和问题,对乡镇纪检干部的素质要求极高,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齐配强乡镇纪委班子,完善“能上能下”的约束激励机制,彻底改变占其位不谋其事和不敢得罪人的局面。通过拓宽培训领域,切实解决乡镇纪委干部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工作前瞻性不强等问题。加大对乡镇纪检干部业务能力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综合考核力度。对乡镇纪委及纪检干部的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以增强乡镇纪委干部主抓纪检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减轻乡镇纪检干部的心理压力,使其放手大胆地开展纪检工作,以调动乡镇纪检干部的积极性,从而打造出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过硬、锐意进取的纪检干部队伍,真正让乡镇纪委有为、有位、有威,切实提高乡镇纪委的工作能力。
4、实行纪检监察干部异地交流,提高队伍活力。实行异地交流是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活力,提高办案效率的有效方式。当前城乡纪检监察干部中,进行城乡交流、镇乡交流使用还不够,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在一个地方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甚至十几年,这种交流不畅的状况对乡镇纪检监察工作造成了一些弊端。例如在工作中创新意识差,受到干扰因素较多,容易被人情困扰,甚至产生惰性等,而实行纪检监察干部城乡交流和异地交流有利于纪检监察干部避免人情和关系,大力阔斧地开展工作,使纪检监察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7.家庭教育理念方式 篇七
关键词:职工培训,理念,方式,创新
一、现代培训的理念
第一, 培训不是教育。培训是创建一个平台;价值在于对学员经验和智慧的开发;实质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第二, 内容应以提高能力、改变态度为主。现代培训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训, 注重发掘潜能、转变观念、态度与思维方式。第三, 方法应以体验式培训、互动式教学为主。第四, 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对学员经验智慧的开发、学员之间经验的分享和培训人员对经验的提升。第五, 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一套开发学员的方法、技术与工具。
二、铁路职工学习的特点
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奋战在铁路最前线的现场职工。他们的学习除具有成人学习的实践性、多维性、感悟性、愉悦性等特点外, 还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 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更易于从经验出发, 实现经验共享。第二, 带着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参加学习, 希望通过学习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 目的性较强。第三, 有很强的自主意识, 更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节奏。第四, 在学习方式上喜欢立竿见影、讲求实效的学习方式。第五, 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关注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 对能拓展自己思维的学科和知识也表现出兴趣。
三、把握职工培训基本教育思想, 奠定培训工作基础
1. 以学员为中心。
了解学员学习的特点、工作经验、能力, 在培训时, 授课老师必须把学员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去考虑, 而且要把他们放在学习主导的位置上来。
2.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事先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机,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着力于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培训教师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灌输。在培训方法上也要加强实践性环节, 以提高学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双向沟通, 以了解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强调多样化学习。
把培训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参与互动”,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鼓励口头参与, 通过测验、论文等鼓励书面参与, 通过讨论、游戏、案例分析等鼓励团队活动, 通过演示、实验、制作等鼓励身体力行。
4. 提倡自我导向学习。
努力创造一种调动不同学习风格的学员从培训过程的不同阶段参与到培训中来的气氛, 使大多数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学习的最好方式, 如果在培训中能引导好学员之间的共同学习, 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 就可以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建立自己的学习化人生。
四、创新职工培训的方式方法
伴随着现代培训理念的兴起, 现代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现代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法: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 向学员展示真实性背景, 提供大量背景材料, 由学员依据背景材料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方法为学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考模式, 活动集中, 有利于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积极参与及向他人学习的习惯。
研讨法:由教师有效地组织学员以团体的方式对工作中的课题或问题进行讨论, 并得出共同的结论, 由此让学员在讨论过程中互相交流、启发、集思广益, 通过学员的畅所欲言、自由思考, 以提高学员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培训的方式主要有课题讨论法、对立式讨论法、民主讨论法、讲演讨论法、长期准备的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学员身处模拟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中, 按照其实际工作中应有的权责来担当与其实际工作类似的角色, 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通过这种方法, 学员能较快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 了解自己的工作业务, 掌握必需的工作技能, 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有助于训练学员的基本技能, 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训练学员的态度仪容和言谈举止。
操作示范法:是部门专业技能训练的通用方法, 由技术能手担任培训员, 现场向学员讲授操作理论与技术规范, 进行标准化的示范。利用演示方法把所要学的技术、程序、技巧、事实、概念或规则等呈现给学员。学员则反复模仿实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使操作逐渐熟练直至符合规范的程序与要求, 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参与式培训法:主要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活动, 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其主要方法有:会议、小组培训、参观访问、日常沟通。管理游戏法:主要特征是激发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改善人际关系, 使学员队培训内容理解深刻, 可以使学员联想到现实的后果。只要了解学员的学习特点, 掌握他们的学习规律, 不断探索、总结、创新培训方式, 相信培训部门一定能提高培训质量, 为铁路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调动不同学习风格的学员从培训过程的不同阶段参与到培训中来的气氛, 使大多数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学习的最好方式, 如果在培训中能引导好学员之间的共同学习, 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 就可以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建立自己的学习化人生。
参考文献
[1]郭驰.现代培训理念与方法[Z].
[2]贺丹.企业职业师资培训[Z].
8.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篇八
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战略要求,为贯彻这一战略,依据科学发展的精神,江苏既注意到发展速度的率先,又注意到发展质量的领先,注意“好”和“快”的兼顾。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是江苏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位增长,2001至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7%、13.6%、14.8%、14.5%和14.9%。年均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发展比全国快,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特色,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能源、环境、土地的约束日趋严重,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粗放的增长难以为继,针对这一现实,十五期间江苏即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质量的提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又快又好得到了较好的兼顾。正是注意到快与好的兼顾,使国际上工业化加速时期最突出的环境矛盾在我省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十五以来,江苏共完成造林634.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8%,比九五末增长了23.3%。全国共评出6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江苏占有17个,全国6个生态市,江苏占有4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打破了国际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阶段性“拐点”。在经济发展阶段进程中,生态环境由随经济增长的恶化,到一定发展阶段开始好转,这个转折的“拐点”,在美国是人均GDP1.1万美元,在日本是8000美元,而在江苏苏南发达市县,这一“拐点”是人均6000美元。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可以看出我党在领导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到对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借鉴,同时又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又好又快,要求江苏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开拓发展新途。当前,江苏经济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保持相对快的速度仍然十分重要,没有经济增长的快速度.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失去“两个率先”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突出“好”的发展指向,很可能会加剧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加剧环境质量的恶化,加剧土地等资源瓶颈的约束。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江苏经济正处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推进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明确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了要加速实现江苏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的奋斗目标,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平安和谐进入新境界,创新创业呈现新活力,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建立以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又好又快,为实现“四个优先”、“三大转变”与“五个兼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
又好又快是一个新的战略指向,什么是又好又快?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江苏的实践,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实践取向应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好在结构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优化,再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好在效益上。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是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要求更为迫切。三是好在质量上。江苏正在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快、动力强,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四是好在生态环境上。又好又快发展,既包含着经济发展质量之好,又包含着生态环境之好;而经济发展质量好,又必须依托于生态环境好。五是好在体制、机制的活力上。体制、机制是发展的动力,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为江苏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顺应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适时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主题在指导思想上的飞跃,在发展理念上的提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新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又好又快”是指引江苏经济社会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关键的发展阶段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指针。我们要按照这一指针,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家庭教育理念方式】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三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不利09-25
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07-27
全人教育理念09-13
271教育理念09-13
蒙氏教育理念07-19
新时期教育理念07-25
健康教育理念09-02
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07-19
静待花开教育理念10-17
新发展理念教育行业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