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服务

2024-11-09

残疾人社区服务(共10篇)

1.残疾人社区服务 篇一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残疾人社区服务

陈敏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上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帮助残疾人这一最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残疾人社区服务强调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就业方向提供指导,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参与社会生活。

关键字:残疾人社区服务社会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散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散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 武汉市有残疾人口43.8 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4.28%, 其中尚有劳动能力的约5.6 万人。[1]但是这部分达到就业年龄、有就业需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并未如愿实现就业的愿望。不仅如此, 武汉市每年还有一批在岗的残疾职工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风险。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残疾人群体,不管是对个人、家庭或者社会来说,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他们各方面的权益。

武汉因其长江和汉水而将其城市社区切割为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大块, 三块之下又细分为13个区,中心城区是9个,即武昌有4个,汉口有3个,汉阳有2个。武汉市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是率先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 自1984年起, 前后经历了探索与试点, 普及与推广, 巩固与提高三个阶段, 现在正处在深化与发展时期。其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是一个一元化的以行政为中心的管理系统,政府是整个社区服务组织体系的中心, 其他组织,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与政府的关系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在社区服务基本上是政府决策,下层执行的状况。在武汉,被列为社区服务内容的有七个方面,残疾人服务包括在内,此项服务主要针对残疾人在生活、婚姻、就业、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特殊困难而提供有关服务, 以帮助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其权利和行使其义务。[2]残疾人社区服务主要是围绕“康复”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的,即对残疾人进行训练或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康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人的各种功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残疾人的解放。而康复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医学康复工作

医学康复是指通过治疗、改善、恢复残疾者的各项身体功能,使其减轻能力

障碍和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能力,为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身体方面的必要条件。它是全面康复的出发点。[3]当残疾现象发生之后,当事人、家人、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期望,即希望不是很坏,他们会把残疾的程度评估的低一些,更多的是感性的思考。但是对于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则要客观的面对残疾事实,给予自己客观的评估,即使有些时候面对当事人及其家庭的一些不合理的期望是也应该给出理性的答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应该认识到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并且帮助当事人及其家庭澄清自己的认知,面对现实。但是,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一个渐进式的方式告知他们,比如,对于当事人的伤残程度先告知当事人家庭,再由其家人告知当事人,这样可以减轻当事人接受现实的痛楚,也易于接受现实。

接受残疾人康复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有:(1)协助专业康复人员、医务人员,将物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有效使用各种设施,一起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康复服务。(2)观察了解残疾人的障碍情况,告知残疾人及其家属与其康复有关的社会环境和情绪的关系,帮助建立有利于残疾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以促使残疾人更好的达到康复效果。(3)参与康复医疗部门重要的行政决策,参加各项康复调查研究工作, 以提高康复服务的范围和水平,为残疾人争取更好的康复设施。(4)开发和运用社会各种资源,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训练计划,指导社区康复工作,以充分满足残疾人及其家属的需要。在残疾人的康复期,康复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其在肢体功能或能力的范围内学习职业技能,通过卫生、民政、劳动、街道等有关部门适当安排就业,再进一步从事较长期的社会康复,也就是对其社区生活再适应的延续服务。[4]

二、教育康复工作

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工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现今很多残疾人无法向正常人一样接受教育,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但是一个人要融入社会,没有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就是一种措施,即对肢体残疾的人进行普通教育,对聋哑人、盲人、弱智人进行特殊教育,它是残疾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重新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残疾人教育工作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康复为目的的行为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等,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对社会也是有益的。

针对肢体残疾者的普通教育,可以在学校和社会宣传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使之得到大众的认可;在课程上也应该做一些灵活的变动,修改一些不适合肢残人的教学。但是,不像肢残者本身具有学习能力,因为他们并不具备普通教育能力,所以对一些残障人士的特殊教育就要困难一点。对他们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都要依据每个人的身心特性及实际需要而定,而且是施教者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也更为专业。其实,对于一些聋哑人、盲人等残障人士来说,接受特殊教育是他们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通过接受特殊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补偿丧失的那部分感官功能,认识到自身的潜能,为进一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便积极参加正常的社会生活。

其实残疾人教育并不单纯的只是在补偿残疾人生理机能缺陷,它也是向残疾人提供精心组织的精神陶冶,来弥补他们心理机能缺陷。因此,可以说,教育康复工作实质上是一种以精神手段补偿残疾人双重缺陷,并提高他们精神境界的活动,为提升和完成他们的生存价值打下生理与心理的良好基础。

三、职业康复工作

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它以职业训练为中心,通过职业评估、教育、培养、就业安置、咨询等工作,协助残疾人达到合适的职业适应能力,它向残疾者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不能像健全人一样胜任一般工作,通过就业他们不但能够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适当的收入,还可以有助于他们某些器官能力的恢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因此职业康复工作是一种很有效的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和帮助其发展的方法。

当然,职业康复并不是个简单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政府社会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包括: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就业咨询是就残疾人的从业心理、他们对职业和岗位的兴趣、对从业后的劳动报酬及保护条件进行咨询,解答他们的问题,使其有充分的信心。评估则要对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技能素质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要求进行比较,看残疾人是否适合这些工作。一旦确认残疾人适于某项工作,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应性培训。这不但包括对残疾人的心理训练,也包括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其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增强残疾人的工作信心。当残疾人上岗工作之后,社会工作者还应进行跟踪式随访,及时了解残疾人就业后遇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既包括继续对残疾人做发展性工作,也包括帮助他们建立

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包括解决某些制度上的问题。[5]

四、社会康复工作

社会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的活动,其目的是事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社会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找到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2)依据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为残疾人争取合法权利,保护其利益。(3)消除家庭中、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障碍,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4)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得到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并且实现经济独立,不受歧视。对于无法实现经济独立的残疾人,争取基本的经济保障。(5)组织残疾人参加共同活动,通过交往,减少他们的孤独感;组织一些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能,对自己更有信心。(6)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社会康复与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共同形成全面康复的基本内容,也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还可以为残疾人社区服务提供如下的服务:第一,个案工作主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个体,可以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评估案主的问题,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残疾人生命潜能。通过分析案主的个人生活环境、人格发展、内在心理,使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认识自己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社会环境,缓解心理压力,使其能尽快接受现实,并且融入社会。第二,小组工作可以帮助残疾人群体,或者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小组服务。通过组织一些有相同需求的残疾人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小组互动,分享经验,获得成就感。通过组织残疾人及其家属,在相互交流中使个人获得照顾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更多的希望和幸福感,为残疾人回归社会和参与社会提供了现实的途径。第三,社区工作可以帮助社区内的残疾人,通过引导残疾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对本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工作还可以组织社区为那些日常生活有障碍的残疾人提供长期或短期的护理照顾,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为那些有意愿和能力就业的残疾人提供培训的机会。总之,社会工作的介入为促进残疾人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社区服务促进了残疾人及其残疾人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改善,有力地增强

了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融洽了社区关系,增强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总体上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而为了是残疾人工作更加社会化和专业化,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工作,大力扶持社工教育与培训,畅通社工专业人才进入残疾人工作的渠道,开拓残疾人工作的新领域、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于华东.武汉市社区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以武昌区珞珈山街8个社区为样本[J].学习与实践,2008,(07)

[2]刘祖云.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9(01)

[3]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09)

[4] 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09)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残疾人社区服务 篇二

关键词:社区康复模式,残疾人

社区康复的内涵是依靠社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系统性管理, 对肢体残疾的患者进行身体、精神、职业、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训练, 现行的康复制度仅局限在医院。社区康复这种模式拓展了康复的概念[1], 也是实现我国国情条件下保健康复理疗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对8例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康复干预, 康复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8例肢体残疾患者, 年龄在48~78岁, 平均年龄 (67.5±4.8) 岁,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1例, 外伤所致肢体残疾患者2例, 骨关节疾病患者3例,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2例。1.2方法1.2.1干预措施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员组成由专科的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内科医生、护士组成, 每天进行入户康复1~2次, 不定时进行电话康复指导, 康复医生主要进行患者的肢体检查, 制定康复方案, 对康复疗效进行评估和评定, 以《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为参照标准, 其中肢体残疾康复训练评估标准及训练档案, 并且为母板制订“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方案、训练计划及对康复效果评定, 医护人员同时也应负责对团队及家属培训工作[2]。1.2.2康复方法康复方法主要以主动运动、被动运动的练习为主, 被动训练包括翻身运动、坐位平衡训练、坐起训练、移动训练、支撑减压、站立训练、轮椅操作技巧训练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和患者的肌力, 这些工作都应由康复训练师承担, 训练也可在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的服务站的康复点完成。肢体残疾患者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需要内科医生对其进行诊断治疗。生活技能的训练如洗脸、穿鞋、刷牙、大小便等功能训练。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同时也要指导患者的家属积极参与这些内容主要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3]。2结果2.1患者对康复的需求在本组调查过程中, 所有的肢体残疾患者均有康复需求, 特别是截瘫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都有强烈的需求, 并且患者的状况也令人担忧, 不同类型的患者肢体残疾对康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2.2患者的疗效依据《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肢体残疾康复训练评估标准:训练效果即为末期评估分-初次评估分, 评估分值提高8分及以上为显效, 评估分值提1~7分为有效, 评估分值无提高无效。患者在经过1年的康复时间后, 关节和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 显效例数6例, 有效2例。3讨论3.1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的意义残疾人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 残疾人康复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残疾人事业不仅构建社会主义, 而且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的康复工程一般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残疾人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医疗护理, 能够提供心理、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咨询和帮助, 对残疾人进行辅助器械、行动工具的专门教育服务。社区康复是康复策略在社区发展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 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4]。社区康复是符合我国国情康复事业的不断发展所遵循的模式, 是有利于大多数残疾人康复的有效途径。做好肢体残疾人康复工作十分重要。3.2专业康复指导由专业的康复医生组成团队, 专门针对肢体残疾人进行个体化综合康复方案, 在本组研究中, 由专业康复医生、内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康复团队, 上门对患者进行康复, 从半专业方向向专业方向进展, 训练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康复训练室完成, 从而实现了康复训练的管理模式。3.3健全康复的社区干预有专家提出, 对患者进行包括心理康复、社会康复、残疾人组织的建立, 社区志愿者网络的建立, 改变目前仅依靠器械康复的缺陷。社区康复队伍的建设, 加强康复指导员的专业培训, 尽早建立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 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 保证社区康复的顺利进行。对社区肢体残疾患者进行康复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封岩, 王建华, 张艳娟等.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社区卫生保健, 2009, 8 (1) :16-18.

[2]王瑞华, 赫林, 巫妙春等.肢体残疾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 (10) :613-614.

[3]潘翠环, 林昔和, 罗爱华等.广州市社区康复发展现状的调查[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6 (3) :46-49.

3.残疾人社区服务 篇三

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需要由康复技术、健康教育、上门服务、经费设备、医疗救助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理论上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条件,但是由于我们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这项工作不久,人才、技术、条件、经费以及经验十分匮乏,观念的转变也不到位,所以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难以有起色、有效果。

今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开展社区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同时,初步对社区残疾人康复做了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一把手”重视,团队支持;结合实际,长期规划,分步实施

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的永恒主题,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不可获缺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我社区残疾人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宏伟目标,为此我们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中心的重要工作中去,为了使康复工作不流于形式或做表面文章,就要首先制定切合实际、分步实施的三年工作规划。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如我们要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首先就必须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社区医疗团队和专业康复队伍,以及必要的康复设备和康复经验。对于我们成立不久的中心来说,是无法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

为此,在第一年我们采取“迂回包抄”策略,以做好基本医疗为基础,稳定社区医疗团队和弥补公共卫生经费不足;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义诊咨询吸引残疾人参与,对残疾人进行登记建档;以开展免费体检和送温暖活动与残疾人建立感情;以培养康复队伍、筹备必要的康复设备和资金为今后全面开展康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夯实康复基础,扩大康复范围,明确康复重点

由于我们中心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的条件,只能采取上述的工作策略,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做试点,以后逐年展开,争取规范,不断完善。康复的狭义概念仅指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的康复,广义的概念则包括单用药物治疗难以康复的社区慢病尤其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如果康复仅局限于对残疾或后遗症的康复,将缩小和降低康复服务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因为有些康复效果是明显的,有些则效果不好;更重要的则是积极有效地预防致残并发症发生或再次复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再次复发往往是致命的,不可逆转的,康复是无效的。如我们在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中,一方面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一方面则把重点放在控制血压过高和改善动脉硬化上,以防止再次卒中发生。

為了真正发挥康复服务的巨大作用,扩大康复面,提高康复效果,提升康复档次,让更多需要康复人群从中受益,今后我们不仅仅要对残疾人开展康复,而且还要逐步把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慢病纳入康复计划之中,使康复范围和效果的“提前量”前移。

三、搞好“三结合”是做好康复服务的最佳捷径

把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把送温暖活动和康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把社区义诊、上门服务、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经常把社区重点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残疾人召集在一起开展健康教育或义诊,有利于增加人气和调动残疾人参与的积极性。残疾人很多为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疾病导致生活困难,大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他们不仅需要身心康复,而且还需要医疗和经济上的救助,才能使之摆脱疾病和贫困,因此更需要我们上门服务,尽量给予医疗救助。两年来,由于我们没有一支康复专业队伍,虽然对患者残疾方面康复作用不大,但由于较好地开展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送温暖活动,给与残疾人较大的精神慰藉,同时使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对防止再次复发致残起到了较大作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4.真情服务残疾人 篇四

龙尾社区专职委员 何国新

一、如何成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专职委员 能为广大残疾人服务,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没有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复杂的助人服务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不知何处着手,心有余力不足。觉得要做好工作必须有各方面的知识诸如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等,同时要掌握技能和专业方法。为此我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和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报读了电大社会工作专科学习。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体会到残协工作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社区残协的工作三年多来我积累了一点为残疾人服务的经验,残疾人工作的核心与内容主要是康复社会工作,包括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其根本目标就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帮助他们补尝自身的不足,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在社区残协工作的三年多来,我深深知道残疾人存在着许多困难;诸如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业难、社会交往难等等困难。因此,我从这些方面着手帮助他们解决。

(一)开展残疾人在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在实际开展残疾人工作中我以个案工作为主,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辅的方式。个案上建立完整的残疾人个人档案,内容包括残疾类别、残疾级别、家庭成员、家庭生活、住房和经济情况、个人文化和就业情况,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工作,采取调查立案、咨询、会谈和访视等手段,在案主及家属的配合下,根据案主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1)在社区康复服务就是针对残障人士而开展的以增强和恢复他们的生理和社会功能的福利的服务,根据所辖社区内残疾人的功能状况康复需求,康复机构、上门服务等形式,协助残疾人提供的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2)生活保障:为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申请重残补助;为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残疾人,且符合条件家庭贫困的残疾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生活困难补助。

(3)劳动就业:由于残疾人自身难于克服的身心障碍,需要特殊的就业保护政策。残疾人回归社会的主题困难,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其中严重的社会障碍就是就业难。在社区残疾人中我为有就为愿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成功地为多位社区残疾人推介了工作,实现残疾人自食其力。

(4)教育康复;教育康复也就是特殊教育,从出生到学龄前的残疾婴儿与少年儿童实行早期干预、义务教育。我为社区各类(精神、智力、听力等)残疾的适龄残疾儿童转介接受特殊机构的康复教育。

(5)辅助器具服务:改善和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必须的用品用具十分重要。根据社区残疾人类型对辅助用品用具的需求,因人而异提供辅助用具申请,评估适配。辅具帮助了残疾人实现生活自理,代偿用具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

(6)组织残疾人参加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我鼓励动员辖区残疾人参加市、区残联街道残联举办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诸如趣味运动会、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各种文艺汇演、定时举办的心理辅导等。通过举办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欢乐与喜庆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的心中,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二)、定期上门服务

为行走不便的残疾朋友提供各项服到家的工作,陪同医生上门体检、陪同康复师进行上门康复服务。一些残疾人由于年老或(重度残疾)不能走出家门,长年累月在家里,在轮椅上度着孤独寂寞的时光,无法享受外界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为这类残疾朋友安排了定时走访,上门康复服务,用轮椅推着他们到户外去活动,和他们亲切交谈,用实际行动让他们实现精神慰藉,走出孤独和寂寞的阴影,走出家门到大自然去享受凉风、丽日,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图片)

个案服务实例:

个案

1、康复一个残疾人,挽救一个家庭

17岁的小波是一位先天性聋哑残疾,他由于聋哑缺少信息。聋哑人在生活上的不便和无法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痛苦。听不到声音、听不到别人的呼喊、不知道别人说什么,不知道别人如何明白自已。外界把她封闭了。他也拒绝与他人相见和交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因此而造成了精神上的障碍,总觉得生活在世上没有意义,悲观厌世,想尽快结束此生,多次自寻短见最严重的一次,小波晃晃悠悠的走到楼顶,要从楼顶往下跳,发生此事后,家长放弃了工作寸步不离,时刻陪伴着他,给家庭带来深重的思想负担„„这样小波再一次被送进康宁医院,接受强制性治疗。

小波从康宁医院出来后在社区、家庭康复。各级残联非常关注着他,后来转介到职康接受康复。在职康的日子里,得到工作人员和众多会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小波也逐渐融入职康这个大家庭。从此小波快活了,家长也放心了。他在职康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工作人员为他按时领药,服药,教他做人的道理,经过几年的康复,精神障碍基本上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并能做些家务、图画、学习玩游戏生活充满阳光,家长声声称赞“是各级残联的工作人员救了小波的生命;挽救了我的家„„” 个案

2、真心关爱、无微不至

老吴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从2008年起又患肺病和肿瘤不能站 立和行走,长达三年时间的间断住院,妻子因此而失业、憔悴,每次见到她都泪流满面,令人伤感。再加上二个儿子上大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发现情况后,我向工作站领导反映情况并陪同工作人员到他家里慰问调查了解;我一次又一次去医院看望探视。为其申请残疾人特殊困难补助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济、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我所做的这些工作深深感动老吴的一家,连声道谢我好比亲人一样,帮他们解决了大困难;感谢残联!感谢政府好!„„就这样为社区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天天做着这些微不足道的快乐事。

就这样,三年多的社区残疾人工作,我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鼓励推荐残疾人参加残联或其他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目睹了一些残疾朋友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自食其力、自信、自强。目睹了适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机构的康复和教育。目睹了残疾朋友按需配送了轮椅、拐杖、助听器、助视器等,让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生活困难的残疾朋友申请低保、特殊困难补助,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同时,也看见了更多的残疾朋友发自内心的微笑。

陪同医生上门体检、陪同康复师上门康复

与残疾朋友亲切交谈

5.社区残疾人协会职责 篇五

社区(村)残疾人协会职责

密切联系本社区(村)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利益,反映残疾人要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配合社区(村)委员会做好本社区残疾人康复、培训、教育、就业、维权、无障碍建设、志愿者助残等项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村)残疾人基础档案、服务网络体系,提供残疾人需求信息。协调、联系各相关社会团体及组织,组建好助残志愿者队伍,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为残疾人提供切实的服务。经常组织社区(村)残疾人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一手抓维权,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一手抓教育,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团结、教育、组织残疾人参与社区(村)建设,参与社区(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共同为我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根据社区(村)实际和残疾人的特点开展便民利民的服务活动,支持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依法开展活动。

6.残疾人社区服务 篇六

康复训练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职责和工作制度

一、在街道及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二、协助社区居委会对残疾人进行摸底调查,详细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建立随报制度,做好转介服务。

三、协助康复指导站技术人员开展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工作,指导康复器材的使用。

四、定期组织残疾人及亲属参加知识讲座。

五、结合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建立残疾儿童的随报制度做好早期干预工作。

六、积极宣传社区康复工作的意义,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参与意识。

七、建立残疾人基础档案,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八、以人为本,文明服务,热情接待康复训练的残疾人。耐心回答和解释残疾人提出的相关问题,禁止一切岐视残疾人的言行。

九、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按照康复计划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并做好训练记录。

十、遵章守纪,严谨认真,严格按训练要求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规

范训练程序,防止训练中心造成康复对象二次损伤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7.殷行社区肢体残疾人居家状况调查 篇七

1 对象和方法

1.1 社区残疾人资料

杨浦区殷行社区位于上海市东北角,占地7.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外来人口4.5万,总户数57984。2005年持证残疾人总数2035人,其中肢体残疾889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3.7%,有康复需求654人,占肢体残疾人73.6%。2006年持证残疾人总数2216人,其中肢体残疾931人,占残疾人总数42.0%,有康复需求686人,占肢体残疾人73.7%。2007年持证残疾人总数2453人,其中肢体残疾1044人,占残疾人总数42.6%。

1.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7年2月本社区持有残疾证,并自愿接受居家状况及康复需求调查的肢体残疾人,共975例。排除拒绝接受调查及外出不在家69例。

1.3 调查方法及内容

对自愿接受居家状况及康复需求调查的肢体残疾人,采用逐个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75份。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致残原因、身体健康现况、享受医疗保障制度的种类、生活自理能力、残疾等级、个人康复愿望、康复需求的内容等。

1.4 调查现场

由“送康复上门”服务的社区医务人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入户询问调查并填写问卷。调查前先介绍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回答问题,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一般状况

在975例被调查者中,男性502例,女性473例;平均年龄6 3.2岁。文化程度:文盲1 9 7例,小学2 8 6例,初中3 1 1例,高中105例,中专49例,大专及以上27例。残疾等级:一级201例,二级1 7 6例,三级3 2 5例,四级2 7 3例。

2.2 致残原因

在975例被调查者致残原因中疾病485例,占49.7%,其中脑卒中患者297例;创伤或意外损伤324例,占33.2%;围生期及先天因素1 1 3例,占1 1.6%,其他5 3例,占5.4%。

2.3 生活自理能力

被调查者中生活完全自理163例,占16.7%;部分自理需他人部分帮助518例,占53.1%;完全依赖他人帮助294例,占30.2%。

2.4 个人最大康复愿望

被调查者最希望得到经济资助358例,占36.7%;受到护理照料320例,占32.8%;能够生活自理172例,占17.6%;能够获得工作8 4例,占8.6%,其他4 1例,占4.2%。

2.5 康复需求内容

被调查者中有康复需求817例,占83.8%,按需求量大小依次为康复医疗299例,占30.7%;功能训练指导237例,占24.3%;辅助器具配发207例,占21.2%;教育及职业康复98例,占10.1%;康复知识宣传70例,占7.2%;心理辅导52例,占5.3%;其他12例,占1.2%。

3 讨论

近3年殷行社区残疾人资料显示,本社区持证残疾人总数、肢体残疾人数及康复需求人数逐年递增。为此,在社区残疾人康复队伍建设时应考虑到合理配备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本调查资料表明,肢体残疾人生活部分自理和丧失自理能力占83.3%,多数残疾人未进行ADL能力康复训练或家庭设施未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而在个人最大康复愿望调查中,最希望能够生活自理仅占17.6%,大多数肢体残疾人最希望得到经济资助和受到护理照料。在致残原因调查中,疾病占据首位。而残疾人对康复知识宣传需求的比例却不高。肢体残疾人部分由于疾病或突发意外致残,心理受到较大创伤,需要心理疏导,但调查显示对心理辅导需求仅占5.3%,这些说明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认知程度不够,自身康复意识不强。故应加强康复服务方面的健康教育,对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普及服务,如举办康复基础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增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转变其康复观念。

近3年来,我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上门服务”,对签约残疾人确保每月有社区医师上门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少部分行动不便、身患重病、年老体弱、无人照料、重残无业等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如为残疾人开处方、代配药、上门抽血、做心电图等,这些举措受到残疾人的欢迎。但对于肢体残疾人,调查显示他们更需要专业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训练,需要辅助活动或辅助生活自理的器具。为此,应大力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既要满足广大残疾人共性的康复需求,又要兼顾部分残疾人个性化的康复意愿;既要注重扩大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又要逐步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和康复医学的发展,社区康复将作为全面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适应性[2]。本文通过对肢体残疾人居家状况和康复需求的调查,了解本社区肢体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把他们居家状况的改善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经济实用的康复服务,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障碍,使在同一蓝天下的残疾人士享受正常的公益服务和机会,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目标的实现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13.

8.残疾人社区服务 篇八

关键词:社区;残疾人党建;和谐社会;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76-02

随着我国社会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党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党员有自己特殊的需求并能在改革开放及党的建设事业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中建设专门的残疾人党组织,有利于残疾人党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残疾人党员的特殊性,城市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的开展也有着与一般社区党建不同的特殊意义。

第一,开展城市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和发展,是对我党基层组织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在城市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支部,把残疾人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残疾人党建活动,让这个组织服务于残疾人群体,发挥残疾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党的关怀,体会到社会的力量,使残疾人这个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推动社会发展以至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充分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实践活动。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基层建设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的健康运转。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基层党建理论,基层党建理论的性质始终是与时俱进,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社区残疾人党组织的建设正是随着基层党建理论的发展应运而生,又因其组织工作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属于基层党建的一部分,社区残疾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残疾人群体服务,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送到残疾人的家门口,为那些希望参加组织生活的残疾人党员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园。服务型党组织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反映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要求,更具有凝聚性、向心性。残疾人党建工作体现的正是这种服务型政党的精神实质,它顺应了我们党当今基层党建理论的要求,同时又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

第二,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有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高残疾人群的政治影响力。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城市中的残疾人生活在社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重在基层,基层残疾人党组织建设,是残疾人事业的基础所在,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保证。不断加强残疾人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各机构、健全组织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区内的广大残疾人提供直接便利的服务,对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区中的残疾人党员,他们以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向社区中的残疾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社区残疾人党支部为那些希望参加组织生活的残疾人党员建立起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残疾人党员比普通党员更容易接近残疾人群众,可以很快地融入到他们中间,因为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残疾人党员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残疾人群众的需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依靠社区残疾人党组织团结和带领残疾人群众去贯彻落实,同时,残疾人群众的各种意愿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社区残疾人党组织及时反映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中来。社区中有能力的残疾人党员可以经常走访社区中的残疾人群众,为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和残疾人相关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凭借这些政策为残疾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残疾人群众也可以通过残疾人党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为我们党制定更加符合残疾人实际的政策方针提供真实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残疾人的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有利于幸福社区的建设,继而有利于实现幸福中国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中的论述,体现了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残疾人是社会最底层、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关注和发展弱势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与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立社区残疾人党支部,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通过残疾人党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有利于幸福中国的建设,只有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幸福中国的设想才有可能实现。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因素,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残疾人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的生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走向美好未来。

第四,在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支部,有利于我党吸收考察残疾人新成员,便于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党员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我党的不断壮大,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发展党员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党的队伍新的基础工程,是党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十八大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社区中不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残疾人,但以前很少真正能够成为中共党员。社区残疾人党支部的设立为那些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残疾人提供了机会,社区残疾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其中残疾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和吸引党外残疾人积极靠拢党组织,并对他们进行严格慎重考察,通过相应的程序把优秀的残疾人吸收入中国共产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群服务。社区残疾人党支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壮大残疾人党员队伍,有利于我们党保持活力,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社区残疾人党支部的成立丰富了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残疾人党组织从残疾人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组织建设工作模式。不但保障了残疾人的生活无障碍,关怀温暖无障碍,同时做到了精神和政治生活上的无障碍。在社区设立残疾人党支部是残疾人党建工作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有力推进了残疾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有助于凝聚人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一个赖以执政的强大而巩固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心和重点应当而且正在向社区转移,社区显然是党的建设更为巩固、更为稳定的载体。新的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加强社会稳定,增强社会的向心力,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社区活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活。社区管理应是围绕人的生活开展的。因此,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也应落在人这个中心上。在社区成立残疾人党组织,让残疾人党员找到了家,他们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帮助和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尽到了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把社区中的残疾人凝聚在一起,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让残疾人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拥护党的领导。社区残疾人党组织不仅是残疾人群众认识、了解党的窗口,而且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了解残疾人民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通过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关心残疾人,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凝聚民心,使群众与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区残疾人党建对于如何的凝聚党心、凝聚民心,增强党自身凝聚力和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提供了好的措施和方法。

总之,在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组织并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实践运用,丰富了基层党建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幸福中国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辉.基层党建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王长江.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5).

[5]刘迎雪.残疾人党员的家[EB/OL].北京朝阳新闻网(2001-

06-30).

9.社区残疾人康复计划 篇九

为把本社区建立成模范社区,提前达到达标社区,更好的为广大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服好务。特制定以下康复工作:

一、残疾康复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坚巨的工作,它包罗的内容极广。要想把这一项工作做到位,必须建立一支思想进步,工作过硬,并具有一定的爱心和专业素质的服务队伍。本着这个基本要求,在选择残疾工作者时,必须

严把关,做到人尽其才。

二、应与社区领导做到及时沟通。俗语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方向运转的快慢,完成的好坏等都在于领导的决策。所以应及时与领导沟通,汇报工作及以后的工作步骤。

三、目前提倡社区康复服务。所以针对这一点,社区康复工作的硬件工程必须千方百计的做到位。首先:是康复室的建立。接着是康复器具的购置。以及今后怎样管理和运用,更好的为残疾人了康复服好务。

四、为了能更好的为社区内各类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服务。必须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向其它搞的好的社区学习,吸取先进工作者的经验。

五、在社区康复室建好之后,聘请专业的康复指导员或老师,到康复室分批,分类的对残疾人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六、建立健全社区各类残疾人协会及亲友会,更好更全面的为广大残疾人服务。

10.浅谈残疾人辅具服务 篇十

龙岗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 林戈、李豫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的印象中,残疾人的辅助器具就是轮椅、拐杖、假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的腾飞,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辅助器具的认识也逐渐提高了,渐渐的接触了发达国家的辅助器具知识。国际标准ISO9999《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里面列出了700多种辅助器具,许多辅助器具我们闻所未闻。

辅助器具服务从早期的简单买卖,到现在的评估适配。辅助器具不是商店中那些买来就用的日常用品,而是根据残疾人的身体障碍,通过适配评估,因人而异的配送给残疾人的个性化的科学产品。

个性化的辅助器具伴随着大量的服务,而辅助器具的服务又与一般的日常用品的售后服务不同,辅助器具服务还包括了大量配送前的服务,例如:需求调查、辅助器具评估、辅助器具训练等。

一、辅助器具的作用及概况

残疾人辅助器具的服务对象其实并不完全是残疾人,由于每个健全人都可能患有疾病或受伤,健全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将会变成老年人,他们都处于活动受限状态,在一定程度或时间上需要辅助器具的帮助,通过辅助器具来克服障碍,所以功能障碍者是辅助器具的服务对象。而功能障碍者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损伤,但是仍然存有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其潜能来克服障碍,即在潜能和障碍之间构筑一个“通道”,这就是辅助器具的作用,即用辅助器具来构建无障碍环境。

辅助器具按照使用功能,可以根据国际标准ISO9999,分为725种类,其中11个主类、129个次类、和707个支类。主类包括:个人医疗辅助产品、训练技能辅助产品、矫形器和假肢、个人护理和防护辅助产品、个人移动辅助产品、家务辅助产品、住家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产品、处理物品和器具的辅助产品、环境改善辅助产品,工具和机器、休闲辅助产品。

根据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作用和分类,具有个性化、使用广泛、品种繁多的特点。由于个体差异大,因此需要辅助器具的多样性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由于个体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目标不同,需要不同的辅助器具,而不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环境,需要个体——辅助器具——环境之间相适应,辅助器具服务所需的流程涉及不同服务系统,因此带来了辅助器具适配的复杂性。

三、辅助器具服务的新旧理念

一直以来,谈到残疾人的辅助器具,人们都会想到轮椅、拐杖;谈到给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就是在市场上批量性的买些相同规格的轮椅、拐杖,又成批的配送给不同残疾结构的残疾人。造成的结果是,大部分辅助器具不适合残疾人使 用,部分残疾人不懂怎么使用辅助器具,辅助器具的弃用率很高。

而新理念认为残疾人的辅助器具服务必须以残疾人的个人需求为导向,通过专业的评估团队的评估,个性化的为不同残疾类型、不同身体结构的残疾人进行适配,在适配后进行有效的辅助器具训练,使其灵活地使用所适配的辅助器具,提高生活质量。

新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服务。旧的理念进行辅助器具服务只需要对大众化的产品熟悉,辅助器具服务的从业人员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从事的是简单的买卖活动。但是,新的理念就截然不同了。辅助器具服务的从业人员是一个小组,包括了社会工作者、辅助器具工程师、康复治疗师、辅助器具服务机构,这是一个跨专业的团队。在新的理念里,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收集残疾人的各种需求,并将需求汇总给团队的其他成员。康复治疗师根据需求对残疾人个体的残疾程度和身体结构进行专业测量和评估,找到其关键的障碍,并与辅助器具工程师研究现有哪些辅助器具能改善残疾人的最急需解决的障碍,是否有些辅助器具需要服务机构改制或者定制才能满足残疾人的要求,在残疾人获取辅助器具后,康复治疗师根据残疾人的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助器具训练计划,教残疾人使用辅助器具,提高使用辅助器具的有效性。可见,辅助器具服务是一个系 统工程,并不是旧观念中如在商店买卖日常用品那样简单。

四、辅助器具服务的现有流程

2010年深圳市颁布并实施了《深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按照《办法》的规定,将辅助器具分为两级,A级目录由区级残联负责;B级目录由市级辅助器具中心负责。

现有辅助器具个案申请流程如下:残疾人提出申请,社区专干将申请表和康复咨询表交给街道残联审核,审核批准后交给区辅助器具中心审核,区辅助器具中心统一汇总交给市辅助器具中心审核,市辅助器具中心将A、B目录的辅助器具申请表分类,A类申请返回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负责,B类申请由市辅助器具资源中心负责。

辅助器具的服务流程如下:申请/开案、需求评估、环境评估、适配评估、辅助器具设计、采购/定改制、试用/训练、适合性检验、配送、回访/结案。

五、辅助器具服务的思考

1、专业服务团队的建设是辅助器具服务的根本

辅助器具服务团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一线人员,如:医疗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残协专职委员、街道咨询员、社会工作者等;另一类是为一线人员提供服务的资源,包括:各类专家资源、辅助器具供应商、辅助器具科研人员及残疾人所在地的行政管理人 员等。因此,辅助器具服务是跨领域、跨专业的整合服务。

目前我国的辅助器具服务团队的专业队伍十分匮乏,并且人员结构不完整,缺乏高、中、初级人才梯队。因此,能否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培养各辅助器具专业的人才,以及专业的形成及梯队的打造,是保证辅助器具服务的根本。

2、辅助器具服务资源是辅助器具服务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辅助器具服务工作主要是放在终端面对残疾人服务,随着辅助器具需求的增加,辅助器具服务精细化程度的提高,辅助器具服务的资源越来越显得不足,因此要想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就要加快辅助器具资源的建设。辅助器具服务资源包括:各类专家资源、辅助器具厂商资源及产品资源、专业服务商资源、辅助器具补助政策资源。尤其是辅助器具补助政策资源,辅助器具在政策层面上的资源得到了保障,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是推动辅助器具服务的根本。只有整合各专业、各领域的资源,才能全面有保障地做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

3、科学适配是降低辅助器具弃用率的关键

在进行个案辅助器具服务时,我们要考虑5个问题:个案为什么需要辅助器具?需要什么样的辅助器具?辅助器具对使用者有什么要求?谁来保证辅助器具适配后的使用效果?配送辅助器具后能实现什么目标?只有把上述的问 题搞清楚,弄明白,才真正做到了需求调查。科学适配还必须考虑环境的限制、残疾人使用辅具的能力、个体的差异、现有的辅具资源、得到辅具所需的时间等。只有真正做到科学适配,才能有效地降低弃用率。

参考文献

1、朱图陵..北京:求真出版社,2010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下一篇:标准辞职申请书的适用范围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