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课堂实录

2024-09-26

王崧舟课堂实录(通用8篇)

1.王崧舟课堂实录 篇一

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过程:

(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行)明白了吗?(明白了)好,自己读。生(齐):《二泉映月》――― 师:哎,自己读自己的。读吧。(学生读,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发现了风景的举手。„„嗯,这样,咱们一处一处地去找。第一处,谁来读?好,来,请你„„

生:第一处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师:这是一处。(示范)“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好,第二处?第二处„„

生: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水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师:很好。这是第二处。找到了赶紧划下来。还有,第三处„„第三处„„不用心去感受,第三处不一定能划下来,来,这位„„

生:第三处在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非常好。这一处我说过,不用心去感受,不一定找得出来,赶紧把它划下来,赶紧。但是,最容易的一处,你们却没有发现。最容易的那一处,谁来?哎,这位。

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太好了,划下来。划好了?(好了)好,你看,就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当中,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好,把笔放下来,抬头。王老师做了一件傻事,本来这件事应该你们做的,我把刚才你们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好,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咱们这样,两个两个地读,两个是一组,咱们一组一组地读,来,谁来读第一组?谁来读第一组?嗯,你是看不见吗?看得见为什么不举手呢?中敢读吗?是不敢读吗?不是,那为啥不举手呢?第一组你读,好吗?行吗?来把手举起来,哎,好,请你读,请你读。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对,就这样读。哎,你站着。你看这样,把两个词连在一起读,明白吗?来,把手放下,人站直,来,把手放下,人站直,然后看好了,这八个字,两个词,连在一起再读一遍,知道吗?

生:茫茫月夜,月光如„„如银月光。师:不慌。你看,茫茫月夜(示范)。会读吗?再读。生:茫茫月„„夜,师:不对,茫茫月夜,再读。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来,再来,啊,来,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起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好吗?来。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有点感觉啊,我知道,你想读得慢一点,试着读得慢一点,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来,把这份感觉再读一遍,好吗?来。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师:不用怕,来,接着读。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嗯,好,后面那个字感觉读得更好。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示范)。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谁来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再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哎,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啊,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哈哈哈,很好,其实啊,来,站起来,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可能也会懂。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师:呵呵,太好了。掌声。(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接下去谁来读?第三组谁来读?第三组,好,这边的,谢谢。生: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来,最后一组谁来读?最后一组。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不要换气,把整一口气连在一起把它读好来,来,再来一遍。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两个词语之间也不要换气,你听老师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再读。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了。来,我们一起读,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读。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同学们,读了这八个词语,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啊? 生:一段话。

师:一段怎么样的话? 生: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 生1:美。

师:什么感觉? 生2:妙极了。师:什么感觉? 生3:跟他们一样。生4:有些**

生5:实在是太美了。生6:很好看。

生7:一样。像在梦境中一样。

师: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的,美,妙,像梦境一样,让人陶醉,让人沉醉,那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阿炳,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了吗?(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黑白),不是黑白,是黑暗。孩子们,想一想,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独。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单。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十分惋惜。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我们马上**,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

生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生2:坎坷。生3:坎坷。生4:坎坷。生5:坎坷。

(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生:坎坷。师:再读。生:坎坷。

师: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了的,谁来?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来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师:一个词,读。生齐:坎坷。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的去***,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好,大家看,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来,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孩子。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的**。

师:孩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生1:坎坷。师:对。生2:坎坷。

师: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生1:坎坷。生2: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来。

生: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玩雪娃娃,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来,你来吧。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2: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呐喊,倔强的倾诉,不,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3: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女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男生,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男生: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渐渐地,渐渐地”,读。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生:有美妙的感觉。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学生自读)

师:自己读自己的。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开始。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我们一起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读。

生齐: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预备,读。生齐: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师:(恬静而又激荡„„),那么在二泉边久久回响的,在如银月光下回响的,仅仅是阿炳的琴声吗?还有什么,也像这琴声一样,在二泉湖畔久久地回响? 生:********* 生:泉声。

生:还有阿炳对自己师父的思念。

师:是啊,还有*****也像这琴声一样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响。还有什么? 生:还有阿炳伤心的哭泣声。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阿炳的心声。

师:还有阿炳怎样的心声,你懂吗?

生:他的心声是对人生的坎坷经历,伤心的哭诉。

师:他要把自己坎坷的经历哭诉给人听,这就是他的心声。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像这委婉连绵的琴声,像这跌宕起伏的琴声一样,在二泉湖畔久久回响的还有什么? 生:还有倔强的呐喊声。生:还有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师:是啊,********都是阿炳的那一片****

二泉映月(课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2.王崧舟课堂实录 篇二

一、方法迁移:关注课堂的诗意内化

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长长的排比?谁来试试?好, 这位女生, 请!

生1: (读) 似鼻, 似口, 似耳, 似枅, 似圈, 似臼, 似洼者, 似污者。

师:孩子, 排比啊, 排比。想一想, 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你是在读排比?你来试试。

生2: (读) 似鼻, 似口, 似耳, 似枅, 似圈, 似臼, 似洼者, 似污者。

师:有一点味道了。这个味道是让我们听到他读八个词不一样, 他有变化, 有起落, 是吗?好, 找到这种感觉, 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 (连续找三名学生读, 学生读时注意到体现排比的密集, 速度读得快。)

师:多起来了, 多起来了!可是, 不是越来越快就可以了, 你们要注意读时“刹车”才行。听老师读: (读) 似鼻, 似口, 似耳, 似枅, 似圈, 似臼, 似洼者, 似污者。 (师前面六个词越读越快, 当读到:似洼者时, 速度慢下来, 停了一下再读完) 会吧?再试!

(指两名学生读, 也读出了停顿)

师:这才叫学习!学习意味着改变, 学习意味着进步。拿起课文纸, 这就是庄子笔下的众窍、窍穴、万窍, 它千变万化, 它千奇百怪, 它就出现在你的眼前。看, 山林之畏佳, 大木百围之窍穴—— (生齐读)

师:好极了!那么多的窍穴, 当大块噫气的时候, 当万窍怒呺的时候, 于是, 你的耳边自然地就会响起各种各样的地籁。一起读——

生 (齐读) :激者, 謞者, 叱者, 吸者, 叫者, 譹者, 宎者, 咬者。

师:这两句惊人的相似。谁发现了?恍然大悟, 说! (生交流句式特点, 发现同样是排比句)

师:是啊, 排比句。排比去排比来, 自己试着读一读, 把排比的味道读出来。—— (生自由读。)

师:这回我不出手, 看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的, 这位女生, 你先来试试, 请!

生1: (读) 激者, 謞者, 叱者, 吸者, 叫者, 譹者, 宎者, 咬者。

师:有点味道, 就是过于温柔了。谁再来试试, 请一位男生。好, 这位男生, 你请!

生2: (读时注意停顿)

师:真好!读到倒数第二个词的时候, 突然之间, 戛然而止, 这叫刹车!明白吗?好, 我们一起来试试。孩子们, 庄子笔下的地籁是这样的, 你们看, 山林之畏佳, 大木百围之窍穴, 似鼻, 似口, 似耳, 似枅, 似圈, 似臼, 似洼者, 似污者。于是, 你的耳边等大风吹起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来, 起——

生 (齐接) :激者, 謞者, 叱者, 吸者, 叫者, 譹者, 宎者, 咬者。

以上片段, 没有大段的总结过渡, 没有煽情的讲解指导, 有的只是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体悟, 还有在朗读中再现文字的语言美感, 课堂在学生读书声里, 营造一个诗意的“学习场”, 学生读得投入, 学得真实, 提升的过程清清楚楚。在老师对文本充分的钻研理解基础上, 进行恰到好处的取舍, 紧紧抓住朗读这一主线, 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排比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学习运用声音传递排比所表现的气势, 通过语音、语调、语速上体现出来的层层递进的感觉, 在读声中领会风中急速与声势的浩大, 通过朗读表达文字在句式上所展现的庄子洋洋洒脱的风貌。应该说, 学生在朗读中, 读出了语言的味道, 读到了古文的韵味。更为巧妙的是, 在学习之中, 进行无痕的迁移, 将刚学到的排比句朗读的方法, 运用到第二组排比句的朗读中, 自然妥贴, 加深对方法的巩固, 又在朗读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文本语言的特点。学生得法的过程中, 同时实现得言、得意,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置身于这样的课堂, 我们沉浸于师生朗读构筑的古文诗意学习情境中, 又明晰地感受着学生学习能力静悄悄的生长过程, 感叹老师教学的智慧和艺术, 带来语文学习美的享受。

二、联想迁移:关注生活的诗意链接

教学片段:

师:这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地籁发声需要风和众窍, 人籁发声需要人和比竹, 而天籁发声不需要风, 不需人, 不需要众窍, 不需要比竹。唯一需要的是依靠它—— (生齐答:自己) 靠自己发声, 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声音最后成为它自己这种声音, 我们叫它—— (生齐答:天籁) 其实, 天籁之声就在我们生活中。来, 拿起笔, 写一写。现在作业纸的第3大题, 写出不少于一种以上的你曾经听到过的天籁。

(生做习题, 师巡视)

师:好, 你来说说你写的天籁是——

生1:老虎的吼叫声。

师:这位孩子请上去, 把它写下来。“老虎的吼叫声”, 你爱写哪儿就写哪儿。来, 说说你笔下的天籁是——

生2:婴儿的泣哭声。

师:婴儿的泣哭声是天籁吗?是它自己发声的吗?是不是他自己发声的?

生2:应该是他自己发声的。

师:是的, 发出的是他自己的声音吗?

生2:是的。

师:是的, 所以婴儿的哭喊声就是天籁。请把它写上去。

生3:水的流动声。

师:哦, 水的流动声, 好听!写下来。这位同学, 你来。

生4:轰隆隆的雷声

(学生继续交流:树叶摇动的声音;冰破裂的声音;熊咆哮的声音;公鸡的鸣叫声)

师:底下的孩子可以静静地看黑板上, 现在满黑板上所写的都是天籁。如果你对某种天籁特别感兴趣的, 你可以悄悄地记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这样, 既分享了同学的经验, 又丰富了自己的见识。 (生记录)

师:好, 孩子们把笔放下, 我们一起抬头看黑板。来, 目光炯炯, 精神抖擞, 抬头挺胸, 真好!出现在你眼前的就是天籁。天籁, 一样的丰富多彩, 一样的千变万化, 一样的千音百调。你听, 这里有——

生 (齐接) :哗哗的雨声。

师:你们听, 这里有——

生 (齐接) :树叶的摇动声。

师:你们听, 这里有—— (生接着读学生板书的声音)

师:所有的这些, 我们都称之为—— (生齐答:天籁) 是的, 天籁靠谁发声? (生齐答:自己) 天籁发出的是谁的声音? (生齐答:自己) 所以, 是雨, 它就发出——生 (齐接) :哗哗的雨声。

师:是树叶, 它就发出——生 (齐接) :树叶的摇动声。

师:如果是我们自己, 就发出——生 (齐接) :我们的说话声。

师:所有的这一切, 都称之为——

生 (齐接) :天籁。

这篇古文中, 庄子对地籁用了大段的篇幅, 对天籁只用了一句话:“夫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 怒者其谁邪?”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教学空白点。有了对于地籁的充分朗读学习, 学生对天籁之声的联想并不会觉得有困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激活, 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丰富了学生对于天籁的认识, 也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美妙。首先, 引导学生对于地籁和人籁的认识进行概括, 明白地籁和人籁需要有发动者, 也需要有呼应者, 而天籁的发动者是自己, 呼应者也是自己, 在这样的体认之下,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天籁认识水到渠成, 这在学生课堂的回答交流中可见。学生的生活诗意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打开文本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为语文教学引来了源头活水。一方面, 帮助学生深入对于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发挥文本学习的多元功能, 在学生的读、写、悟中, 学得透彻, 悟得深刻, 说得明白, 课堂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 学生认识由文本走向生活, 促进这一篇古文的学习目标达成。

三、拓展迁移:关注文化的诗意孕育

教学片段:

师:说得真好。好, 孩子们。回过头来, 我们一起看, 现在我们知道了天地之间有三种声音, 第一种声音叫—— (生齐答:地籁) 第二种声音叫—— (生齐答:人籁) 第三种声音叫—— (生齐答:天籁) 现在, 我们还知道, 所谓“地籁”, 就是—— (生齐答:众窍) 所谓“人籁”, 就是—— (生齐答:比竹) 而所谓“天籁”, 就是—— (生齐答:自己) 是的, 好, 问题出来了。什么问题呢?人籁, 地籁, 天籁, 你觉得庄子本人可能最推崇的是哪一种声音? (众生举手) 下个结论是很简单的, 但是要找到结论这样下的理由, 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挑战。所以, 我希望, 不仅听到结论, 更希望听到你的理由。好, 这位女生。你觉得庄子可能最推崇哪种声音?

生1:最推崇的应该是“地籁”。因为他在这短短的一篇课文里面, 他把地籁写了一大部分。

师:所以, 你觉得写得最详细、最生动、最具体的一定是他最为推崇的, 是吗?好。这是一个理由。我们来请这边这位女生。

生2:我觉得庄子最推崇的是“天籁”。

师:哦, 为什么呢?

生2:因为天籁是发自自己本身的声音, 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声音。

师:所以你认为——

生2:所以我认为庄子最推崇的是“天籁”。

师:哦, 好的, 这是他的结论。有不同的观点。希望你们能说出不同的观点。你来。这位女生。

生3:我觉得是“天籁”。因为课文的题目就叫“天籁”。

师:哦, 题目叫就“天籁”。这明显是个误导。因为这篇课文本身其实没有题目, 那是编者给它加上去的。好的, 来听听你的观点。

生4:我觉得庄子推崇的应该是“天籁”。因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最生动的。

师:你觉得地籁的声音不生动吗?你觉得人籁的声音不好听吗?

生5:我觉得地籁的声音很生动, 庄子也很推崇。

师:究竟庄子推崇的是“天籁”, 还是“地籁”, 我们来听听庄子他老人家自己的看法, 可以吗?想不想听?

(师播放音乐《那是谁》, 学生聆听——白色的投影幕上浮现一行行跳过文字:那是谁不喜不悲/那是谁无怨无悔/那是谁安然入睡/那是谁以心相随/那是谁无语无泪/那是谁不错不对/那是谁安然入睡/那是谁那么美/风轻云淡高山流水/花开花落朝霞余辉/岁月如歌来去如归/他是谁真美真美/悲喜间心静如水/天地间日月同辉/生死之间来去如归/他说都美都美……)

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庄子, 读懂了庄子, 你才能走进庄子的内心。他究竟推崇什么呢, 课后需要同学们慢慢地去领悟, 去发现, 去走进庄子的内心, 也许庄子的看法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弄明白, 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究竟哪一种声音是庄子推崇的, 其实每一个研究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 并不是给学生结论, 而是给学生探究的欲望, 寻找的过程, 建构的意义。庄子是一本大书, 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基因之一, 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一篇文本的学习, 唤起对庄子、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打开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引入文化传承的密码?王老师在抛出庄子推崇哪一种声音这一问题后, 没有给学生唯一的结论, 而是非常自然地进行了音乐的拓展迁移, 让课堂回荡在音乐之声中, 通过文字, 看到一个没有错与对, 没有悲与喜, 没有怨与悔的庄子, 也看到一个安然入睡, 以心相随, 来去如归的庄子, 更看到一个心静如水, 高山流水, 日月同辉的庄子。这是对课文学习的超越, 也是对庄子这一伟大人物认识的启蒙。课堂如空谷幽兰, 余音不绝, 在学生的内心播下了诗意的、文化的种子, 令人欲罢不能, 击节赞叹。音乐与语文学习无痕地进行对接, 音乐拓展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 升华了语文学习情感, 如课堂的神来之笔, 将教学推向高潮。

3.王崧舟——“诗意语文” 篇三

王崧舟对于什么是诗意语文的认识一直处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之中,他认为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只有在行进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体验她、关照她。在这段体验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虽然王菘舟在理论上没有对“诗意语文”作出一个完整的阐述,但是他对“诗意语文”应该包括什么做了总结,即“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六项。具体如下:

第一,“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他指出,有举象的可不一定是诗意语文的课,但是诗意语文的课一定是充满举象的,而且这些“象”都是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活泼的,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的,学生能够通过“举象”把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且不容易忘记。比如王崧舟在执教《慈母情深》时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母亲瘦弱的背和疲惫的脸,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母亲眼中的血丝。他认为“瘦弱”“疲惫”这并不是真正的象,因为这是一抽象的概念,真正的象是我们可观的就如母亲疲惫时“眼中的血丝”。“象”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举象就是举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具体的象。又如他举了两名执教者在教周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件事救助车夫这个片段中教“饱经风霜”这个词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第一位教师,就只是让学生查字典,然后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是认知的初级阶段。“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表现在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初级水平的认知加工上。”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这样“饱经风霜”的人的原型,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车夫的脸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出“个体的认知活动更多表现在对认知操作的本身的优化和对认知的创造性发挥上,体现出认知活动的高级水平的加工”。

第二,“造境”,“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王崧舟认为,诗意的语文充满单调的、平面的这些所举的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举象的基础上应该建立语文的情境、意境、心境。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情境本身就是带有情感因素的场景。他以何其芳《一夜工作》中的一段文字为例:“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他让学生猜想一下“宫殿式的房子”会是什么样人物居住的地方?这样的人住的房子里会有什么呢?学生联想到这,然后他话锋一转,这座房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办公之处,里面没有你们刚才想象的那么富丽堂皇,陈设器物一律十分简单朴素。“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中感受总理的精神品质。

第三,“入情”,“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会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如果你不赋予文字某种情感,那么它只是冰冷的符号。语文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是培养学生各种审美和情感的学科,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承载了作者多少的情感。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就要在“造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情味。语文教育不仅要给孩子一座“田园”,还要给孩子一座“花园”。“田园”就是指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花园”是指学生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王崧舟认为,教授学生文学知识、写作知识、阅读知识这些学习底子的前提要在学生精神底子的基础之上进行,也就是在学生打开情感的大门、感受到语文的精彩之后,再跟他们谈技巧、谈方法他们才会记得牢,而不是学完就忘。

第四,“会意”,“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意蕴和意趣”。在“入情”这种热处理之后,就要让学生进入“会意”这种冷处理。读书要细细地读,要讲究炼词造句的魅力。于漪老师也指出“要着力情境的再现,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通过含英咀华,感受美,欣赏美”。重点的字、词、句、段要仔细地咀嚼体验以达到会意,这样才能读出语言背后魅力。王崧舟以《草船借箭》为例子,通过最后一次诸葛亮笑着说,品味“笑着说”其中蕴含的深意,或者说体会文字背后诸葛亮的思想活动,在这样的想象中,文字背后的味道学生也就读出来、品味出来了。

第五,“求气”,“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的语言。朗读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声律之美,品味词语之美,领悟情感之美。真正的朗读既不是大声地读,也不是小声地读,而是在用心揣摩的基础上带着情感和灵魂声情并茂地读,这是一门调动人们感情的艺术,这是拨动人们灵魂深处的那根弦,这更是一门美的艺术。朗读也是进行情感熏陶的一种方法。王崧舟这里的“求气”也就是所谓的“美读”,即“诗意地朗读”。

第六,“寻根”,“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语文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语文课不仅要上出美感,也要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王崧舟以两名执教者教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来说明。第一位执教者,第一步疏通诗句;第二步进入诗境;第三步熟读成诵。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位老师在进行第三步的时候想到现在比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于是他就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学生讨论,但是在这方面他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不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是都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现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而不是什么都顺着、依着学生,毕竟学生还是在不断成长中的。第二位执教者在对学生价值观引导方面做得就比较好,把学生引领到作者的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和彷徨上去。学生在教师搀扶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判,寻找怨言文字背后的意义。

王崧舟一直强调的诗意语文是他自己的一种教学风格。他的诗意语文并不是那种为了诗意而诗意的那些执教者所精心设计的并在课堂上“朗诵”出来的导语、过渡语、启发语和结束语。语言的精致华美并不是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本质,再精美的语言学生可能只会在当时惊诧于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有的甚至不能领会这些美的语言背后的含义,这种形式主义不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感情的力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高境界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并不是谁想模仿就能够模仿的,它对教师的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这种课堂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积累与沉淀,教师要想呈现出一种诗意的课堂,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厚度要求就很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何其芳.一夜的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2007.

[5]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崧舟丑小鸭课堂实录 篇四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一个蛋开始(板画),一只只蛋“啪”地出来了,可是有一只蛋让鸭妈妈等了好长时间,终于从蛋里出来这么个小家伙(师板画)取名丑小鸭。看大屏幕:看看为什么叫丑小鸭?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能不能自己读,因为你的速度和人家不一样。(生再读)

老师发现大家很会读书。大家认真地读,相信你能读懂。现在明白为什么叫它丑小鸭了吗?

生: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教师边板画)

师:瘦字怎样记?你来说。

生:病字旁,瘦的人容易生病。

师:生了病容易瘦。

生跟老师写瘦。

读这一部分师范读,生齐读。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怪模怪样,很丑。

生:怪模怪样,跟别的鸭子不一样。(模读错)

师: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多音字。出示多音字。

生组词。

师:读到这儿老师想问一问,你知道它喜欢这个名字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有一个丑字。

师:没有人爱丑,都是爱美。

读这几句话。

师:我们认识了丑小鸭,我们去看看它的生活,它过得怎么样?

大屏幕出示句子“丑小鸭那么丑,大家都讨厌他。”谁讨厌他?讨厌他的人怎么对待他?我们来看看他在家的遭遇。

随学生回答分句出示“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喜欢他。”

师:你们有什么不懂的?

生:欺侮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连妈妈也不喜欢他?怎么欺侮他了?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欺侮吗?

生:就是打他,踢他,骂他。

师:“欺侮”的“侮”还有除打他、踢他以外的另一种意思,就是看不起他。小伙伴们会怎么嘲笑他?你来学学好吗?

生学。

师:这些也就罢了,可是连妈妈也不喜欢他,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个长句。

两生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不一样,但都是可以的,强调了“连妈妈也不喜欢他。”

齐读。

师:出示“丑小鸭伤心极了。”

齐读,再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伤心到了极点。

指名读。

师:“极”怎么读?指名两生读,齐读。

师:有一天,他悄悄地离开了家。齐读。

师:为什么?家是多么温暖的地方!

生:在家里找不到温暖。

师:在离开家的时候,他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你想想他会写些什么?

请大家写写,看谁写得快,写得情真意切。

发下练习纸,写时可看大屏幕上的可怜的小鸭。生自由写作。

生:妈妈,我在家里找不到温暖,我想去流浪──

其余略

师:大多数同学都这样写到,“我想找一个温暖的地方──”

丑小鸭去了很多地方,他有没有找到真正的温暖的家?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刚才我们学了课文1、2段,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课文3、4段。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读的感受。

生读课文。

师: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芦苇、讥笑、婶婶、冰湖、昏倒。

师当即解答。

生:丑小鸭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幸的遭遇?

师:丑小鸭并没有找到幸福温暖,这样的遭遇连在家也不如。再大声读,在这么多遭遇里面,你认为最可怜的是哪件事?

(课件出示4幅图:1、昏倒;2、小鸟嘲笑;3、猎狗追赶;4、野鸭在水面上游。)

请你把想说的点击、放大。

生上台一幅一幅点击说。

师:这些遭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事情发展顺序。

师:讲到这儿,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难受、伤心、酸酸的等。

师:我们高高兴兴来上课,很对不起大家。我们来休息一下。

生不愿

师:那我再问为什么猎狗追赶他,小鸟讥笑他,野鸭不理他。

生:因为他长得丑。

5.王崧舟《与象共舞》课堂教学实录 篇五

——《与象共舞》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课例说明】

2010年7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推出新课——《与象共舞》。在这个课品中,王老师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课两上”,或者叫“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他根据不同的课堂价值取向对同一篇课文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在不同的两个班分别进行教学实践。此课一出,全场震惊。听者不仅沉浸于《与象共舞》的两种不同的诗意,更被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敢于实践、勇于超越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两节课,一节课以“阅读本位”为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一节课以“写作本位”为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指向“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和运用”。在思维的断裂处,我们分明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张力,看到一种惊世的美丽。现将其教学实录整理编辑,献给所有语文路上的探寻者。实录

一、与“读”共舞:指向理解与感悟

(一)触摸词语,初步感受“象为国宝”的独特风情

师:《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课题上板书略读课文的符号“﹡”),课前老师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第一,读通课文,特别留意课文中标注了拼音的生字;第二,去搜集一些反映泰国风情的文字或者图片。这两项预习任务不难,但真要做起来可能有点儿烦。我来了解一下,完成这两项具体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真好,个个举手,自信满满。预习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看——

(屏幕出示:熟视无睹 冲锋陷阵 小心翼翼 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

师:这是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五个成语,有的带生字,有的没带,但都是新出现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1:(朗读词语)

师:真好,字正腔圆!

师:谁再来读一读?五个词,一口气,行云流水!

生2:(一口气,熟练地朗读词语)

师:真好!读得熟啊,熟能生巧!来,我们一起把这五个词读一下!

生:(齐读词语)

师:还记得吗,这五个词语在咱们这篇课文当中都是写谁的?

生:大象。

师:没错!都是写大象的。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大像的呢?我们看——

(屏幕出示: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师:五句话、五个词儿都在写大象,谁来读第一句?

生1:(朗读句一)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师:也就是说大象看到人群跟没看到似的,是吗?你不觉得这有点儿奇怪吗?第二句——

生2:(朗读句二)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师:噢!原来大象曾经是战象,是吧?曾经和武士们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好的,第三句——

生3:(轻声、慢速地朗读句三)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

师:嗯,你也读得够小心的。大象用什么给人做按摩呢?

生3:用粗壮的脚。

师:嗯,粗壮这个词用的好,还有鼻子,是吗?你想一想,大象粗壮的大腿,肥大的鼻子,居然会小心翼翼地给人做什么?

生:(自由应答)按摩。

师:你不觉得这有点奇怪?好,继续读下一句——

生4:(朗读句四)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师:最后一句,谁来?

生5:(朗读句五,急促地)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师:流畅地完整地再读一遍,不着急!

生5:(再读句五,语气舒缓)

师:不错。大象如此庞大,如此魁梧,如此粗壮,居然能够和人群一起干什么?

生:(自由应答)跳舞

师:翩翩起舞。你不觉得这更让人奇怪,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吗?来,我们一起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我读“大象”,你们读后边的部分,明白吗?

师生:(合作朗读句一至句五,教师通过每一句的主语“大象”示范引领句子的情感、语气)

师:多么独特的风情啊!你们知道如此独特的风情作者是在哪儿看到、哪儿听到的呢?

生1:在泰国。

生2:在泰国。

生3:在泰国。

师:记住了,是在哪儿?

生:(自由应答)泰国。

师:没错,是在泰国。在咱们中国能看到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到。

师:去澳大利亚能看到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到。

师:去美国能看到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到。

师:去法国德国意大利能看到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到。

师:去埃塞俄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能看到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到。

师:只有——

生:(自由应答)泰国。

师:你不觉得奇怪吗?你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冒出来想问问自己、也问问大家吗?

生1:为什么在泰国大象会这样?

师:是啊,我跟你想的一样,怎么在泰国大象就变成这样了?

生2:为什么泰国的大象就能给人小心翼翼地做按摩?

师: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呢!

生3:为什么泰国的人不怕大象?

师:对呀,换了你,你第一次看到大象怕吗?

生3:怕。

师:毫无疑问,肯定怕!问得好!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问题,重要的是思考,重要的是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课文,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思考:课文有五个自然段,看看每个自然段都在写些什么?如果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出来就更好!开始!

生:(浏览课文,师巡视指导,用时约2分钟)

(二)把握中心句,深入理解“人象无间”的浓情厚意

师:第一段写什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你请!

生1:第一段,概括了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师:是吗?写到大象的样子了吗?再读一读,请坐。

生2:写了在泰国如果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师:嗯,再简单一点!就刚才你说的那句话再简单一点。把话说简单了、说到点子上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是吗?哪怕减少一个词都好。看看,行不行?孩子,行吗?——别对我说不行!

师:在泰国——

生2:在泰国遇到大象——

师:是——

生2:是很自然的事。

师:好极了,我知道你准行!就是这一句。咱们一起读——

(屏幕出示句一: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

生:(齐读)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

师:把它划下来。就在第一句话中,但是你可以少划一些词儿。

师:好的,把笔放下。第二段——

生3:象对泰国人很好。

师:象对泰国人好,所以象在泰国人心中,在泰国的地位,它就是——

生3:国宝。

师:把那个句子读出来!

生:象是泰国的国宝。

师:好极了,就是这一句,把它划下来。

(屏幕出示句二:象是泰国的国宝。)

师:好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句

一、句二。)

师:两句话,两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你有没有发现就在你们刚才的概括当中藏着一个诀窍——谁发现了?(师环视,见举手的学生不多)因为是诀窍,自然发现的人就不多,我们来听一听。你的发现是——

生:这一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师:没错,而且这个中心句的位置在哪儿?

生:在第一句。

师:没错,就在第一句,这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而这一段的中心句,正好概括了这一段的段落大意。这就是你们刚才发现的诀窍。这个诀窍到底灵不灵呢?咱们拭目以待。用这个诀窍再去看看一看下面的三个自然段,看你能不能很快地概括下一段的段落大意。

生:(自读课文,找中心句。约1分钟后,生纷纷举手)

师:你看,方法一对头,速度就加快了,这就叫事半功倍。

师:第三段,来,请讲!

生1:在泰国人和象没有距离

(屏幕出示句三:在泰国人和象没有距离)

师:真好,把这句话划下来。好的,继续第四段,来,你请!

生2:据说象是一种聪明有灵气的动物。

师:老师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你想一想,根据下文的内容,“据说”这个词还需要使用吗?

生:不需要了。

师:为什么不需要了?“据说”是听人家说,那么象的聪明和灵气在作者来说,只是听说吗?还是——孩子,他看到吗?

生:看到了。

师:那么“据说”这个词还需要吗?

生:不需要。

(屏幕出示句四:象是一种聪明有灵气的动物。)

师:来,把这一句话划下来。好的!还有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其实不用多说,不用多问,我想每一个同学都已经划下来了。咱们一起读——

(屏幕出示句五: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生:(齐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师:是的,没错。大家看,五个自然段,五个中心句。

(屏幕出示:句一至句五。)

师:正是这五个中心句把咱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网打尽。来,我们捋一捋这篇课文的内容,跟老师一起读。

师:在泰国——

生:(齐读)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

师:注意第二句,在泰国——

生:(齐读)象是泰国的国宝。

师:糟糕!在泰国——

生:(齐读)象是国宝。

师: 聪明!再来。在泰国——

生(齐读):象是国宝。

师:在泰国——

生:(齐读)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在泰国,大象用他们的行动证明——

生:(齐读)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性的动物

师:真好!在泰国——

生:(齐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师:好极了,多么奇特的风情!这也只有在泰国才可以看到,才可以听到。还记得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还记得吗?其实你们刚才思考的所有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谁发现了?你觉得其中的哪句话直截了当地告诉了你那么多问题的答案?

生: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再读一遍!

生: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太好了,一起读!

生:(齐读)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师:没有距离。孩子们,把这四个字,写在课题“与象共舞”的旁边。

生:(动笔批注)

师:好的,把笔放下,抬头看黑板。看王老师写一个字,(师在课题下板书“人”)孩子们,我在这个位置写一个“人”字,你想一想,这个“象”字应该写在哪儿?谁来写一写?好的,你请!

生1:(在黑板上紧贴“人”的下面写了一个“象”)

师:孩子,不好意思。向你讨教一下,为什么这个“象”字写在这儿?

生1:因为人骑在象的上面。(笑声,掌声)

师:人骑在象的上面,他们之间还有距离吗?

生1:没有。

师:谢谢,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书写啊!孩子们,这就叫人象之间——

生:(自由应答)没有距离!

师:这又叫象人之间——

生:(自由应答)没有距离!

(三)聚焦重点语段,升华感悟“与象共舞”的天地奇观

师:说到人象之间没有距离,我想你们脑海里面一定会有一幅印象特别深刻的画面、特别深刻的场景,哪一个?在脑海里面迅速搜索一下,哪个画面、哪个场景让你一下子想到人象之间一点距离都没有?

生1:看大象跳舞。

生2:象在给人按摩。

生3:人和象在一起跳舞。

生4:人和大象在一起跳舞。

师:是的,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孩子脑海之中会留下这幅画面,这幅画面就是人和大象一起舞之蹈之。这也是作者赵丽宏最难以忘怀的一幅画面。来,打开书,默读这一段,看看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人象之间没有距离。

生:(默读第五自然段)

师:好的,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画面,谁来读一读“与象共舞”的画面?

(屏幕出示: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生1:(看屏幕朗读)

师: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与象共舞”的画面。“在欢乐的音乐当中”,起!

生:(齐读段落,朗读过程中师纠正“踮脚抬腿”的读音)

师:孩子们,请你特别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你仔细看一看,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象时而——

生1:摇头晃脑。

师:时而——

生2:踮脚抬腿。

师:时而——

生3: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

师:时而——

生4:长长的鼻子在空中飞舞

师:没错,就是这样的节奏,就是这样热烈的气氛。读一读吧,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来,谁来读一读?读出欢乐、读出热烈、读出舞蹈的节奏!

生1:(朗读段落)

师:好,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在欢乐的音乐中,象群翩翩起舞。”

生:(齐读课文)

师: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一定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名观众,是吗?愿意做观众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好的,把你们的这种陶醉读出来,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观众、我们就是人群,我们就是舞之蹈之的每一个人,请把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们”。

(屏幕出示: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我们都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我们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我们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生1:(替换角色朗读)

师:记住,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人群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人群!来,我们一起和大象舞之蹈之!起!

生:(集体替换角色朗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是吗?愿意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好家伙,都想做大象。请你记住,我们就是大象,我们就是陶醉其中舞之蹈之的象群,请把带符号的地方读成“我们”。

(屏幕出示: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我们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人群和我们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我们,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我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生1:(替换角色朗读)

师:还有谁也想成为大象?来,我们站起来,我们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语言,用自己的声音,和大象舞之蹈之,起!

生:(全体起立,替换角色朗读)

师:注意,舞蹈的我们加上动作读,预备起!

生:(教师进行动作指导,部分学生边读边模仿大象跳舞的动作)

师:你听!你听!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朋友在哪儿?

生1:朋友,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

师:大声地喊出来!

生1:朋友,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

师:你再听,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朋友——

生2:好,我们一起来吧!

师:大声地说!

生2:好,我们一起来吧!

师:好,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我们一起来吧!

生:(齐读“与象共舞”的场面)

师:请坐,孩子们。你想一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舞之蹈之的大象和舞之蹈之的观众还有距离吗?

生:没有。

师:除了身体,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距离?

生1:心灵。

师:心灵也没有距离!还有什么呢?

生2:友情。

师:友情没有距离!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距离?

生3:亲密无间。

师:好一个亲密无间!是的,所以你想一想,此时此刻,在舞之蹈之的观众眼中,大象还是大象吗,大象就是——

生4:我们自己。

师,所以你再想一想,在舞之蹈之的大象眼里,观众还是观众吗?

生:不是,观众就是大象。

师:没错,孩子们,这就叫人象之间——

生:没有距离。

师:这就叫“人象合一”。作者赵丽宏也曾这样说:“那真是天地间的美妙奇观,那真是匪夷所思的天作之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与象共舞的美好奇观,再一次感受这人象合一的天作之合!

生:(声情并茂地齐读“与象共舞”的场面)

6.王崧舟课堂实录 篇六

一、检查预习导入

师:好,孩子们准备上课,可以了吗? 生:可以。师:上课!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齐读课题。

师:把序号读进去。

再齐读课题。

师:真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一般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把它学完,课前老师布置了两项预习任务:第一,通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然后去查找一下带“睹”字的成语。第二猜想一下这个课题,假如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与象共舞》,请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你重点会写什么?两项任务不多,但是有点难,做了吗? 生:做了。

师:举手示意一下。好的,不错,把手放下。我来检查一下。

二、字词检查与拓展

师:这是这篇课文当中出现的一个新词,谁来读一读。1.理解“熟视无睹” PPT:熟视无睹 生读:熟视无睹 师:真好!一起读!生齐读:熟视无睹 师:再读!生齐读:熟视无睹

师:什么意思?把手放下,不要查字典,自己看这个词,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词当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生:我觉得应该是视和睹。师:什么意思? 生:都是看的意思。

师:没错!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你再看,有两个词的意思正好相反。好,你请!生:熟视和无睹的意思正好相反。师:先说熟视。生:熟视就是经常看见。师:再说无睹。生:无睹就是没看见。

师:合在一块,经常看见的变成没有看见的,这个意思用成语来表达就叫—— 生齐读:熟视无睹 2.拓展带“睹”字的成语

师:没错!其实在我们的汉语当中还有许多带“睹”字的成语。查了吗?比如: 生:以快先睹

师:说反了,先睹为快,再比如 生:睹物思人、睹物兴情 师:不错,一口气两个,还比如

生:惨不忍睹、耳目共睹

师:好,又是两个,我知道有很多,不说了,你们刚才说到的这些个带“睹”字的成语我们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写的,我们也来一个“先睹为快”!师:来!一起读!

PPT:熟视无睹 有目共睹 先睹为快 耳闻目睹 生齐读

师:好极了,有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成语把它作为线索,顺藤摸瓜,你就能抓住一串和它有关的词,这也是一个积累语言的好的办法。好!这是第一项,其实在我们的课文当中还有一些带生字的新词,你能发现有几个词可能读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谁来读一读? 3.巩固新词

PPT: 松驰 按摩 尴尬 气氛 生个别读

师:真好!我的顾虑完全消失了,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这两组词语搁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好极了,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应该是第一个举手的!

4.运用带“睹”字的成语 PPT: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驰下来!生: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驰下来!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继续看。谁来?有人疑惑不解,好,请你!

PPT: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生: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先睹为快。师:好不容易逮到一次机会!真好!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一次机会,准备好秒杀啊!

PPT: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的事儿,你不必惊奇,也不必尴尬。

生: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有目共睹的事儿,你不必惊奇,也不必尴尬。

师:挺好,刚才你为什么犹豫了一下?

生:我觉得我读错了,然后在想是继续往下读还是重新再读。

师:读错了更要往下读,不然就要没机会了,好,真好!我们继续看,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把眼睛挣大了往前看。

PPT:在泰国你()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生:在泰国你耳闻目睹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诶,细心的孩子有没有发现你们刚才做的四句话正好是我们这篇课文最主要的内容。很好,第一项预任务已经完成,而且圆满完成了。现在我们看第二项预习任务。再读课题,齐!生齐读:21与象共舞

三、课题猜想

师:就字面的意思看,什么意思?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和大象一起跳舞。师:答对了,把这句话写到题目的旁边。

师:都写了吗?现在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与象共舞》,经过审题我们已经搞清楚了它的意思是——和大象一起跳舞。假如请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什么?会的举手,我刚才已经看见了,我的猜想应该是这样——和大象一起跳舞啊!那么当然写和大象一起跳舞啦,先写怎么跳,接着写跳得怎么样,最后写跳舞什么感受,我会把我的笔墨,把我的重点集中在我和大象是怎么跳舞的,这是一般人看到这个题目弄懂题目意思之后一定会组织的自然的想法,但很奇怪,这样一篇课文,不信你打开课文,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你会发现出问题了,打开书,最快的速度浏览,一目一行,一目两行,一目三行,一目十行,你会发现这篇课文出问题。

生:我发现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写和大象一起跳舞的。师:是啊,补充。

师:题目是与象共舞,和大象一起跳舞,第一段写了吗? 生:没有。师:第二段写了吗? 生:没有。师:第三段写了吗? 生:没有。师:第四段写了吗? 生:没有。

师:只有第五段才写了,是吧? 生:是。

师:跑题了!你们说说看,不对呀,怎么可以这样写呢!跑题了呀!说说有没有。生:没有。

四、细读重点语段 1.学生默读

师:跑题了呀!这样既然大家的目光都已经聚焦到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先好好地琢磨琢磨,这样一段话,读一读,这段话是原汁原味地写与象共舞的,你看,这段话当中,哪些描写,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让你难以忘怀?用波浪线试着把它们画下来。师:好家伙,一口气全画了,全画了等于全没画。师:好的,来读一读,你画的难以忘怀的句子。生: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师:好,我们一起来来读一读。2.研读句1 PPT: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生齐读

师: 没错,这是写大象跳舞的,作者写得好生动,好具体,你发现他写大象跳舞写到了哪些笨重?第一个。生:摇头晃脑。

师:没错,把它画下来。你画过了可以圈出来,第二个。生:踮脚抬腿。

师:是的,圈出来。第三个? 生: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

师:恩,没错。不着急,还有一个问题,把它浓缩成四个字。生:颤动身子。

师:圈出来。四个字:颤动身子。第四个。生:在空中挥舞。

师:我没让你缩呢,你读吧!生: 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师: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把它浓缩成了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空中挥舞。师:啥在挥舞? 生:鼻子在空中挥舞。师:太多了。生:鼻子挥舞。师:说反了。生:挥舞着鼻子。

师:着不要,挥舞鼻子,圈出来。加上左右调换的记号这就清楚了,写大象跳舞四个动作,第一,摇头晃脑,二踮脚抬腿,三颤动身子,四挥舞鼻子,是吗,既然如此,我把这句话改 成了这样。3.研读句2 PPT: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生齐读

师:你看,动作变了吗? 生:没有。师:顺序变了吗? 生:没有。师:意思变了吗? 生:没有。师:什么变了?

生:我觉得是形容词变了。

师:形容词变了,这个不用说,地球人都知道。不着急,读!好好地读!先读第一句,再读第二句,好好地读,放开声音读。谁有感觉?你来跟大家说说。生:没有原来写得生动具体了。

师:就是少了一些字你感觉不生动、不具体了,是吧?谁还有不一样的? 生:不通顺了。

师:不通顺了吗?没有啊。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不通顺吗? 生:好像是。

师:好像是,感觉有错误。有点难哦。生:感觉干巴巴的,没有刚才那么多好词好句。

师:有点意思了。来,同学们,我们读第一句话。先读第一句,谁来?注意听,舞蹈的大象在跳舞毫无疑问,它随着什么在跳舞?开始。

生: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师:你再听王老师的,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发现了什么?请问,舞蹈的大象随着什么在跳舞?

生:舞蹈的大象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跳舞。师:把“节奏”这个词圈出来。孩子们,听过音乐吗? 生:听过。

师:感受过音乐的节奏吗? 生:感受过。

师:只要是节奏,它就一定有变化,它有快的时候就一定会有…… 生:慢的时候。

师:它有强的时候就一定会有…… 生: 弱的时候。

师: 好极了!它有长的时候就一定会有…… 生;短的时候

师: 它有强烈的时候就一定会有…… 生:弱的时候

师:没错,这叫节奏。音乐有节奏,舞蹈呢? 生:也有节奏。

师: 音乐有节奏,舞蹈有节奏,语言呢? 生:也有节奏。

师:看来,前后两句话,哪句话给你有一种有变化的节奏感?请两个孩子读一二两句。第一句谁来,第二句?

生: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生: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

师:哪句话带你给有变化的强烈的节奏感? 生:第一句话。

师:毫无疑问,那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跳,那是轻盈的灵动的大象在跳,那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大象在跳,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读!生齐读: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师:而读第2句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节奏感吗? 生:没有了。师:如果说第一头大象是活的大象,第二头大象那就是—— 生:死的大象。

师:没死,那是机械做的大象。真好,这就是语言的味道,同样的意思,同样的动作,同样的顺序,不一样的写法就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味道。好,这是第一处,谁还找到不一样的,特别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

生: 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涌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师:看看,就才是真正的与象共舞。我们一起来。

PPT: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涌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生齐读: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涌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4.深入理解课题

师:如果说题目与象共舞的意思就是说和大象一起跳舞的话,那么真正写到和大象一起跳舞的就在这里。然而,你再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明明是写和大象一起跳舞的,而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却不是跳舞,而是—— 生:拥

师:真好。孩子们,什么叫“拥”? 生:跑。

师: 三三两两几个人进去了,那叫拥吗? 生:不是

师:想象一下,从这个“拥”你发现了什么? 生:大象和人很多。

师:很多啊,很多很多的人都进去了那叫“拥”,再瞧一瞧,那种井然有序的鱼贯而入,排着队进去那叫“拥”,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在场的人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大象的表演。师:听听,什么是“拥”,一个词?你刚才已经说了。生:迫不及待。

师:对!只有迫不及待地、争前恐后地进去和大象一起跳舞那才叫“拥”啊!来,带着这种感受,带着迫不及待地、急切的、急迫的心情回顾这个与象共舞的场面,表演的尾声,也是 最高潮,预备齐——

生齐读: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涌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师:我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这样迫不及待地拥进去和谁一起跳舞? 生:和大象一起跳舞。师:不怕吗? 生:不怕。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象被人驯养过后很温顺。

师:啊,我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你这样迫不及待地拥进去和谁跳舞? 生:我跟大象一起跳舞。

师:那样粗壮的身体就在你的旁边扭来扭去你不紧张吗? 生:我不紧张。

师:你就不怕大象的腿踩了你? 生:不怕。师:为什么?

生:它跳舞的时候那么灵活不会踩到我。师:所以,此时此刻,你对大象是什么感觉? 生:舒服。师:你怕它吗? 生:不怕。师:你不紧张吗? 生:不紧张。师:你恐惧吗? 生:不恐惧。师:你需要戒备吗? 生:不需要。

师:所以,你对大象的感觉是——,心情是—— 生:心情是——

师:瞧我把你给逼的!你来说? 生:我的心情是—— 师:瞧我把你给囧的。生:我们的心情很松弛。

师:松弛!这个字眼用得多好啊!是的,你是怀着非常松弛的心情,没有任何戒备的心情进去的呀,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齐——

生齐读: 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涌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师:有这个“拥”字,我们分明还能体会到人们对大象的那种感情,孩子们,那是一种什么感情?

生:那是一种很喜爱、很亲切的感情。

师:好一个喜爱,好一个亲切,那还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毫无戒备的感情。

师:毫无戒备,是啊,多么喜爱,多么陶醉啊,没有一点戒备,这样的感情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叫——亲密无间。把这句话写下来。师:孩子们,再一起读一遍。生齐读:21与象共舞

师:读到现在为止,特别是当你那么深入地体会到的新的味道之后,你觉得与象共舞还是和大象一起跳舞吗?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收获?请你。生:我觉得是大象与人之间的感情很深。师:一个词来形容。生:亲密无间。

师:没错,在这与象共舞很显然不仅仅是和大象一起跳舞,更是和大象—— 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再读。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再读。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如果你明白了这一层含义,回过去看一、二、三、四,你就有新的发现。你看!第一段它写: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这不正能看出,人和大象的关系是—— 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没错,第二段它说象是泰国的国宝。既然是国宝,那人和大象的关系自然早已变得—— 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是啊,第三段它说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那不正说明了和象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变得—— 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再来看第四段,它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特别写到一个感人的细节,大象给人做按摩,这个时候,人和象之间,象和人之间,早已变得—— 生齐读:亲密无间

师:这样看来,我们课文的每一段话、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其实都在写,读—— 生齐读:与象共舞

师:孩子们,这样的写法,我们就把它叫做——一语双关。记下来。师:所有的困惑都已经解决了,作者跑题了吗? 生:没有。

五、题型扩展

1.理解“与XX共舞”的含义

师:紧扣题,所以与象共舞,与XX共舞,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词语,它往往表明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比如:有一个人他特别喜欢蝴蝶,把蝴蝶当作自己的朋友,研究它、驯养它,你写这个人,起一个题目,可以叫作—— 生:与蝶共舞

师:好极了!比如:有一个人特别爱读书,痴迷书籍,为读书他废寝忘食,写这样的人,你给它一个题目,可以叫作—— 生:与书共舞

师:恩,没错!再比如:还真有这么一个人,挺怪的,他居然喜欢上了一头狼!狼本性残忍,人们都怕,他不怕,他在大草原上和大头狼交到了朋友,相依为命,于是你可以把他叫作——

生:与狼共舞

师:没错!听过这个名词吗? 生:没听过。

师:有一部电影,名字就叫《与狼共舞》,那也获得过奥斯卡大奖。我从网上找了一些与XX共舞的词语,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有一字入题的,一齐读 2.一字入题 PPT:与龙共舞 与鲨共舞 与雪共舞 与墙共舞 生齐读:与龙共舞 与鲨共舞 与雪共舞 与墙共舞 师:四个“共”,哪个“共”让你犯困? 生: 与墙共舞 师:说自己的困惑。

生:墙不会动,那它怎么跟它成为相依为命的友人呢? 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要不你先猜猜看? 生:可能是——

师:真猜不出来啊,哦!你猜出来了。

生:老师刚才说与书共舞,书也是没有生命的,我觉得与墙共舞,墙和书是差不多的。师:所以,与书共舞是天天看许多书,与墙共舞是天天看着墙,今天看墙,明天看墙,今年看墙,明年看墙,是不是?不是,那就傻了!

生:我觉得他可能是靠着墙看书,靠着墙吃饭,靠着墙睡觉。

师: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也傻了不是,不猜了啊。其实,与墙共舞写的是一个画家,你知道他画在哪吗?在墙上作画那叫墙绘。画得特别好,他对墙产生了特别的感情,所以写他就叫——与墙共舞,看到这个题目你就想迫不及待地看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题目的魅力。这是一字入题的,我们再看二字的。一齐读。3.二字入题

PPT:与肖邦共舞

与风筝共舞

与压力共舞

与飞碟共舞 生齐读:与肖邦共舞

与风筝共舞

与压力共舞

与飞碟共舞 师:最感兴趣的?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与飞碟共舞。师:不会吧?看过飞碟吗? 生:没有。

师:我看到过,在电视上。你说。生:现在坐的那飞行器,有人就叫飞碟。

师:你对飞碟也有研究,是吧。哦,那是假的啊。好,不讲了啊,我们再继续往下看,还有三字的,读。4.三字入题

PPT:与《红楼梦》共舞

与世界杯共舞

与奥运会共舞生齐读:与《红楼梦》共舞 与世界杯共舞

与奥运会共舞

师:与奥运会共舞我们2008年已经感受过了,是吧?我还找了一个史上最牛的题目哦,读 5.史上最牛的 PPT:与上帝共舞 生齐读:与上帝共舞 师:牛不牛? 生:牛。

师:见过上帝吗?咋回事呢?居然有人和上帝共舞,咋回事呢?明白吗? 生:可能是一个人特别信佛教,他特别信仰上帝。

师:后半句话没错。他特别信仰上帝,所以和上帝共舞,是吧?所以写他就是与上帝共舞,是吧?这是一种可能。可是很遗憾,不是。

生:我猜想是一个外国人看圣经,里面有个人物是上帝,他很喜欢上帝。师:还是往这一路去想了。也有这种可能,但也不是。生:可能是一个人死了,他去见上帝。

师:好,什么不好想,想到死啊,但死咱也不怕,因为可以见到上帝。好,不猜了,其实啊,不说不知道,说出来吓你一跳,他写的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是个营业员,是个卖东西的,为什么题目叫与上帝共舞呢?因为在营业员的眼中,所有的顾客都是他的—— 生:上帝。

师:没错,其实啊,上帝应该加上—— 生:双引号

师:这样就更好了。很多人都想找共舞的伙伴,但还真有人找不到,于是他只好改一改,读 6.内化“与XX共舞” PPT:谁与共舞 生齐读:谁与共舞

师:没人和我共舞,没人和我亲,没人和我和谐相处。其实,同学们,不要感叹,不要感慨,在我们的生命里最重要的是和自己共舞,和自己的内心共舞,和自己的内心亲密无间,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你才能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才能和天地万物亲密无间,孩子们,让我们和自己一起亲密共舞。谢谢孩子们!

附:课文

与象共舞

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必惊奇,也不必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dǔ),它会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一副悠闲沉着的样子。

象是泰国的国宝。这个国家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

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不奇怪。

在国内看大象,都是在动物园里远观,人和象离得很远。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很多次,我和象站在一起,象的耳朵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喷到了我的身上。起初我有些紧张,但看到周围那些平静坦然的泰国人,神经也就松弛(chí)了。在很近的距离看大象,我发现,象的表情非常平静。那对眼睛相对它的大脑袋,显得极小,目光却晶莹温和。和这样的目光相对,你紧张的心情自然就会松弛下来。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在泰国,大象用它们的行动证实了这种说法。在城市里看到的大象,多半是一些会表演节目的动物演员。在人的训练下,它们会踢球,会倒立,会用可笑的姿态行礼谢幕。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mō)。成排的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从人丛里走过去,它们小心翼翼地在人与人之间寻找落脚点,每经过一个人,都会伸出粗壮的脚,在他们的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有时也会用鼻子给人按摩。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有一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脱皮鞋的大象一点儿也不理会女士的喊叫,用鼻子挥舞着皮鞋,绕着围观的人群转了一圈,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身边,把皮鞋还给了她。那位女士又惊奇又尴(gān)尬(gà),只见大象面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那庞大的身躯,屈膝点头时竟然优雅得像一个彬(bī)彬有礼的绅(shēn)士。

7.王崧舟课堂实录 篇七

一一、工作室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王崧舟是浙派语文的领军人物, 他创立的“诗意语文”, 在小语界有广泛的影响。王崧舟工作室自2006年2月成立以来,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王崧舟在师德修养、教育管理、学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 传承发扬其成功的教育理念及“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 促进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致力于培养高端管理人才和名特教师。

王崧舟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以教师脱产和半脱产学习为主。根据需要, 工作室每年要负责培养1~2名区校级干部、2~3名区骨干教师。其中, 培养名校长的时间为一学期, 培养名教师的时间为一学年。

王老师说:“生命的真义是体验, 是当下的体验。”我们有太多的思想, 却少有扎实的行动;我们有太多的希望, 却少有踏实的耕耘;我们有太多的质疑, 却少有切实的求证。我们“与其坐而论道, 不如面壁参禅”。自踏进工作室起, 王老师便引领我“面壁参禅”——研究课题, 研究课例, 研究理论。

在工作室学习期间, 学员都要进行专题性的教育理论学习和相关课题研究, 完成一篇研究论文。王崧舟老师确定每期“双名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和科研课题, 组织学员开展课题研究, 每个学员都要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听研究课不能少于5次, 课后还要进行分析和指导。除此之外, 他还组织学员开展专题学习和研究, 为学员的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提供高层次交流、展示的平台。每学期至少要上三节汇报课。工作室还给每位学员制定一份针对性很强的培养“菜单”, 使之能够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 全方位地感悟和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 在精神熏陶和文化浸润中不断成长。

在工作室里, 学员之间虚心观摩课堂教学, 认真开展分析、讨论, 活用导师的教学思想和艺术, 既上研究课, 又上反思课。反复实践, 精益求精。

二二、“准名师”在工作室浸润和成长

被推荐或选拔到工作室进修的教师大多在教学方面小有成绩, 面临着自我发展的瓶颈, 亟需名师指点迷津。如何做到人课合一, 形成风格?王崧舟老师用自己的成长、实践、成绩和反思为我们烛照远方。

1. 在教学研讨中提升素养。

“诗意语文”是王老师的理想和信念。王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学精品, 都是“诗意语文”的体现。我们在观摩导师每一堂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课后, 都要写出听课随感, 感受“诗意语文”的课堂技巧, 体会“诗意语文”的文化精髓。学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 并跟随导师听课, 获取对“诗意语文”的感性认识。在大量听课的基础上, 王老师要求我们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评课。不仅评学员的课, 还要评其他名师的课, 更要评王老师的课。

2. 在阅读名著中夯实底蕴。

王老师指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宏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师只有海纳百川, 兼容并包, 才会厚积薄发。为了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 王老师开列了必读书目, 如潘新和教授的《语文的表现与存在》、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等专著。在阅读之前, 开展名著导读活动, 引领我们关注该书的要义、读书的重点, 并要求我们做一月一篇的读书笔记。学员们潜心于阅读之中, 任书香浸润心灵。

3. 在文本细读中追求超越。

积累、借鉴的目的在于出新。出新, 不是摆噱头哗众取宠, 而是推陈出新, 吐旧纳新, 追求卓越;不是异想天开式的“新”, 也不是标新立异之“新”, 而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新”。王老师指出:“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 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 殚精竭虑, 敲骨吸髓, 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言语存在, 那么, 我们还何愁唤不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不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 ‘读多少书, 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因而, 他要求每位学员每月重点研读一个文本, 写出一份正式的文本细读研究材料, 一学期共完成4个文本细读材料。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 要求尽量不查阅现有的解读成果, 尽量体现个人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感悟。这一细读过程是对学员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通过文本细读, 我们的精神触角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本细读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且升华自己的过程。

4. 在同课异构的磨砺中革旧鼎新。

“同课异构”是面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教学构想, 然后施教。在王老师的工作室, 大家经常进行同课异构的研习。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确定课题—文本细读—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预案—分别上课—比较性反思—修改教案—实现同构—再度上课。工作室经常采用这样的“磨课”方式, 使学员充分领略了个人解读与集体智慧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精彩。特别是异构之后再度同构, 原先的教学得到了提升, 实现了超越。

我们常说, 好课是“磨”出来的。打磨一堂课, 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王老师要求学员一学期要认真磨好1~2节课, 使之成为精品课。在实践中, 有些学员往往要实践两至三次, 有时甚至4次才能成功。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 而磨课之后带来的成功与进步, 却又令学员们倍感酣畅。

5. 在交流碰撞中生成智慧。

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 生成新的思想。工作室定期举行读书或学术沙龙活动, 如“诗意语文的再发展”等主题探讨。我们畅所欲言, 导师在现场适时点拨, 思维不断碰撞, 形成思想的交锋与再生成。一有机会, 王老师便带着学员外出听课、听讲座, 丰富学员的实践与理论积累。一学期下来, 我们先后到西塘、无锡、绍兴、济南等地听课、听讲座, 参加教学观摩, 受益匪浅。

三三、“王崧舟双名工作室”的特点

1.学习形式有创意。

王崧舟工作室负有盛名, 可以说, 能到王崧舟工作室学习是很多小语教师的梦想。但工作室的学习名额有限, 一般为3~4人, 期限从数月到一年不等。王老师根据学员不同水平、需求, 量身打造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并放手让学员参与工作室的管理, 协助他主持工作室的研究和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这对深入了解王崧舟的教学思想, 掌握王崧舟工作室的管理、运行模式, 深入研究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学习内容见真功。

通常, 培训注重全面, 而在王老师的工作室学习, 则主要从专业入手, 重点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上下功夫。王崧舟老师功底丰厚, 特别是在文本的研究上, 一般教师只能望其项背。因此, 在文本解读方面, 学员们都狠下功夫, 学会了以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这样三个角度细度文本。

8.王崧舟课堂实录 篇八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擅长在课题上做文章,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篇篇课题饱含深情,在教学中起到了深入感悟的作用。我们可从一些教学片段中探寻王老师是如何“借题发挥”的,从而找到以课文题目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些策略。

一、问课题,突出教学重点

让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和读书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能追寻解读全文的支点,在教学中能统领全文的作用。我们借题发问,就是为了生发一个可能性以统领全文的话题或问题,支撑起整堂课的教学,为整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在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中,他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把课题读一遍。

(齐读,后指名读)

师评价:你把“深”字读得很好,你把“深”字读得很重,你把“深”字读得很长。

师:读到这里,你脑海里自然会冒出哪些问题?

生:慈母的情为什么会这么深?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题后,他的评价强调了本文要注意“深”字,这不仅是一种朗读指导,而且为学生的提问作了一种思想上的导向,防止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学生的问题正是本课要探讨的问题,解读课文的突破口由此形成。

二、写课题,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必不可少,可将写字教学融入课文导入,少见吧!王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中,就是用指导学生书写课题来导入的。看似平实,实则奇巧。

师:(深情地)同学们,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

没有先声夺人的精彩,没有巧设悬念的精巧,没有故事导入的吸引,有的,只是平实地指导书写的语文活动,但就那么淡淡几句话,却字字撞击心灵,把在座各位带入一种惋惜、悲愤的感情基调中,技巧何在?“完美无缺”、“光明普照”是多么美丽璀璨!皇家园林是多么豪华高贵!却被“毁灭”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由于运用对比,形成接受者的心理落差,追究根源,不禁让人饱含着满腔的悲愤。对课题的一写一读,学生们神情严肃,心情沉重。导入平淡有力,耐人寻味,让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梗概。

三、读课题,定下感情基调

许多老师都很注重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而且在朗读时注意了朗读的情感导向。但对于短短的题目,有时却忽视了要进行情感朗读。王老师在一次导入中就让学生用多种感情读课题,为课堂活动定下了感情基调。

生:老师好。(弯腰鞠躬)

师:同学们真精神。

师:看老师写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斗中,有无数的先烈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在这些烈士中就有这么一位,请同学们深情地来呼唤他。(指黑板)

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请再自豪地喊一声。

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文章写邱少云做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不准的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王老师让学生两次读课题,却无重复之感。第一次是让学生深情地呼唤“我的战友邱少云”,在读中呼唤出了战友间的挚爱,第二遍是让学生自豪地喊一声“我的战友邱少云”,在喊中洋溢着革命英雄豪情,而对邱少云的爱和对他的赞也是本文的两条感情线索,这样的读起到了感情基调导向作用。

四、咏课题,点明课文中心

在结课时,自己结合课文内容写诗。让课堂在诗情画意中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这是不少名师在上公开课时用到的方法。王崧舟也有写诗作结的时候,可他是抓住课题来写诗的。我们看他最满意的那课《长相思》的结束片段: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上一篇:人在旅途中作文下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