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机场建设规范

2024-06-29

通用机场建设规范(精选8篇)

1.通用机场建设规范 篇一

符合时间、地点和场合,是着装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

自古以来,深居简出、依赖男人生存的女性,其服饰并不仅仅为了取悦男性,还是显示身份、维护尊严的手段。现代女性更应懂得,服饰仅仅为美或“女为悦已者容”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

决定今天你该穿哪套服装的因素,不是你的喜好,不是你的情趣,也不是你希望打扮得漂亮出众的愿望,而是你今天到哪里去,你去做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在这里为你介绍国际通用的着装规范—tpo原则,tpo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asion),说的就是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和场合,不同场合的服装有不同的着装特点,你在选择服装时要注意符合这些特点。

职业装

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择女性正式的职业套服;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择造型感稳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以较好地表现职业女性的职业能力。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色彩应纯正,不易皱褶。服装应以舒适、方便为主,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以免干扰工作环境,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的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公室服饰所忌用的,服饰款式的基本特点是端庄、简洁、持重和亲切。

外出职业装

服装款式应注重整体和立体的职业形象,注重舒适、简洁、得体,便于走动,不宜穿着过紧或宽松、不透气或面料粗糙的服饰。正式的场合仍然以西服套裙最为适应;较正式的场合也可选用简约、品质好的上装和裤装,并配以女式高跟鞋;较为宽松的场合,虽然可以在服装和鞋的款式上稍作调整,但切不可忘记职业特性是着装标准。

外出工作,最忌着装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这是需要努力克制和避免的。色彩不宜复杂,并应注意与发型、妆容、手袋、鞋相统一,不宜咄咄逼人,干扰对方视线,甚至造成视觉压力。所用饰品则不宜夸张。手袋宜选择款型稍大的公务手袋,也可选择优雅的电脑笔记本公文手袋,表现女性自信、干练的职业风采。

晚礼服

晚礼服是用于庆典、正式会议、晚会、宴会等礼仪活动的服饰。

2.通用机场建设规范 篇二

新《规范》在进行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补充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的要求, 增加了桥涵设计使用年限、交通安全、环境保护、耐久性、桥梁结构监测和风险评估等的相关规定;增加了桥涵养护设施的设计要求, 调整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汽车荷载标准的规定;增加了汽车疲劳荷载等标准值的规定;补充了地震设计状况的规定。

新《规范》吸取了近年来成熟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综合考虑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贯彻落实了国家有关行业技术政策, 解决了原《规范》在新时期的适应性问题。作为公路桥涵专业的统领性规范, 新《规范》上承《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下启桥涵其他下位规范, 将有力指导我国公路桥涵设计及其他桥涵设计规范的制定修订, 提高桥涵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促进我国公路桥涵设计、建造、管养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新《规范》在设计理念和方法上充分与国际接轨, 也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国际认可度, 助力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点滴意见 篇三

关键词《通用规范汉字表》简化字繁体字正字异体字类推简化字形规范

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标准,其成就自不言而喻,笔者结合自己在辞书编纂工作中的体会就该字表的欠妥之处谈些看法。

一、 收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规范字8105个(不包括对应的繁体字、异体字)。笔者主编的《汉字规范字典》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本,其中规范字字头除了这8105个规范字之外,还增收几个字,其中有“〇”“”二字。

“〇”是否应该视为汉字,对此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它仅是阿拉伯数字符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未列作字头。一种意见认为它来源于阿拉伯数字符号,现已成为汉字家族中的一员,《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均列为字头。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把“〇”称为汉字数字,明确指出:“〇”是阿拉伯数字“0”的汉字书写形式,可用作编号。[1]“〇”与阿拉伯数字“0”都表示数的空位,区别在于: 首先形状不同,前者圆形,后者椭圆形。其次用法不同,前者与汉字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结合使用,如“三〇六房间”“二〇一五年”;后者与阿拉伯数字“123456789”结合使用,如“306房间”“2015年”。“〇”的使用范围较小,如“速度每小时350公里”“金额805元”,用汉字表示,一般写成“速度每小时三百五十公里”“金额八百零五元”(或者大写:“金额捌佰零伍元”)。“〇”不仅是汉字,而且是常用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如果把“〇”列为规范字也许会更好。

“”是新发现的化学元素,2000年第一次被发现,2011年被命名为Livermorium(Lv),2012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宣布元素周期表增加该新元素,原子序数为116。2013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其中文名称为“”。116化学新元素中文命名为“”,是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之后,相信该字表将来修订时会把这个字收入。

二、 简化字与繁体字,正字与异体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简化字总表》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做了细致的梳理工作,但个别处理值得商榷。如:

“穀”是“谷”的繁体字。用于“不穀”,义为不善,是古代君主谦逊的自称,不能简成“不谷”。用于复姓“穀梁”、人名(如宋代尚书陶穀)、较特殊的书名(如《穀梁传》)也不宜简化。《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1《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把“穀”简作“谷”,未做说明。《〈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加了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可是,“穀梁”“穀梁传”的“穀”是否简化?未做说明。

“嚮”读xiàng时是“向”的繁体字。又读xiǎng,《汉语大字典》未简化。《庄子·养生主》:“砉(xū)然嚮然,奏刀騞(huō)然。”这里的“嚮”假借为“响(響)”,模拟皮和骨分离的声音,不宜简作“向”。《现代汉语词典》在“砉(xū)”字条引用了这个例句,“嚮”没简化。“嚮”又假借为“享”,义为享受。《史记·游侠列传》:“已嚮其利者为有德。”

“濛”是“蒙”的繁体字。用于古水名、古州名、人名(如明代人有凌濛初,著有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等,不宜简作“蒙”。

“紬”读chóu时是“绸”的异体字。又读chōu,用于: ①抽引;引出。《文选·宋玉〈高唐赋〉》:“紬大弦而雅声流,洌风过而增悲哀。”②缀集。《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又有“紬绎”一词,本义为引出端绪,引申为阐述。北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陈六艺载籍之文而紬绎其说,博考深思,无有懈倦。”以上例句中的“紬”都不宜改为“绸”。《辞海》即把读chōu的“紬”单立字头。

《简化字总表》无条件地把“穀、嚮、濛”分别简作“谷、向、蒙”欠妥,《通用规范汉字表》不应该照搬。《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紬”作为“绸(綢)”的异体字欠妥,《简化字总表》已纠正,类推简作“”,《通用规范汉字表》不应该走回头路。

另外,有的异体字属于误收。如“谄”字之后误列异体字“謟”。“謟”读tāo,义为可疑、超越本分、隐瞒等,并非“谄”的异体字。《通用规范汉字表》沿袭《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之误,《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亦误释。《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不把“謟”作为“谄”的异体字。

有的异体字应补。如“彷”又读fǎng,用于“彷彿”,与“仿佛”同。《通用规范汉字表》在“佛”字之后列出了异体字“彿”,而“仿”字之后却漏收“彷”。

有的异体字应加注。如“週”不用于救济、朝代、姓,与“周”不是全同异体字,如果不加注释便容易令读者误解。《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即误释。

三、 类推简化

类推简化是汉字简化的常用方法之一。《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除8105字之外“表外字不再类推”。这个规定是善意的,目的在于避免扩大类推范围,保持汉字形体的相对稳定。但这个规定不应是强制性的,否则失之偏颇。又如化学元素字“”未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如果不允许类推简化,恐怕只能使用繁体字“鉝”。

强制性限定类推简化范围,引用古代诗文和古汉语联绵词的字形时可能会不好处理。如: 西晋左思《吴都赋》“爾其山澤,則嵬嶷嶢屼,巊冥鬱”中的“巊”,联绵词“捫搎”“鶹鷅”中的“搎”“鷅”,都未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按照新规定只能写成“尔其山泽,则嵬嶷峣屼,巊冥郁”“扪搎”“鹠鷅”。由于某字超出《通用规范汉字表》范围而不能类推简化,古代诗文中的一个句子或者古汉语联绵词上下字的字形难免出现这种简繁混杂的局面。

另外,我国目前存在《信息技术编码字符集》等一系列计算机信息处理用字方面的国家标准,收字数量、类推简化范围远远超过《通用规范汉字表》。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标准的规范性,也不能想当然地要求这些标准立即进行大幅度修改。

还要看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影响广泛的辞书收录的规范字字头,凡是可以类推简化的基本都进行了简化,如果因为超出《通用规范汉字表》范围而视为不规范,要求改回繁体字,显然不合适。

十多年前,笔者在《谈〈现代汉语词典〉对简繁体的处理及其他》一文中建议类推简化范围采取刚性为主、柔性为辅的原则,所谓刚性即规范字表中的字必须简化,所谓柔性即规范字表之外的字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不搞一刀切,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 字形规范

1965年由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是汉字字形方面的规范文件,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未对字形规则进行调整。《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字形的原则是: 凡是这两个字表已有的字照样收录,这两个字表未收的字依据有关字形规则确定。《通用规范汉字表》确定字形的原则是合适的,但个别处理不够妥当。如“望”的异体字,《通用规范汉字表》作“”,《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作“朢”。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情况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第1版第1次印刷为:“望[]”,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2006年第4版为:“望[]”。

中国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以“”为常用字,以“”为次常用字。中国香港《常用字字形表》也以“”为常用字。

笔者编写的《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即将出版修订本,其中“望”字条:

望[]wàng11画

商代 西周 战国 古文 小篆 秦代 汉代 晋代

甲骨文、金文、古文表意。象人站在土堆上张大眼睛向前方或后方远眺之形。有的金文、小篆加意符月,表示眺望高空的月亮,隶定为“”,大陆也作“朢”。金文异体、小篆异体变为形声,目改为音符亡,隶定为“”,大陆后作“望”。本义为向高处或远处看。引申为……

笔者主编的《中华大字典》收字头多达57470个,相关的字头有:

望[]wàng①……。②……。

朢wàng同“(望)”。

wàng同“(望)”。

wàng同“望”。

wàng同“(望)”。

这个字的正确隶定应作“”,《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版、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字形较好。“望”是讹字,大陆习非成是,由《印刷通用字形表》开始成为规范写法。异体字的正确隶定应作“”,下边从(中间横短),不从壬(中间横长)。《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版字形欠妥,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2006年版、中国台湾字形较好。“”和“朢”都是讹字。如果异体字字形只列一个,应选“”,而不是“”或“朢”。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成绩是辉煌的,功不可没,瑕不掩瑜。但优秀的辞书一定有灵魂,有特色,有科学、完善的编写体例。其灵魂就是主编和编者的学术思想,包括对待语言文字规范的立场和态度。在辞书编纂工作中必须认真遵循《通用规范汉字表》,同时又不宜墨守成规、亦步亦趋。

附注

[1]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2011年7月发布)指出:“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等十二部门关于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教语信[2013]2号,20131009.

3.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14号、116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中国科技术语,2013(5).

4. 台湾《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台北: 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1994.

5. 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6. 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7. 魏励主编.汉字规范字典.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1986.

8. 魏励.谈《现代汉语词典》对简繁体的处理及其他.∥史定国主编.简化字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9. 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0. 魏励主编.中华大字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

11. 香港《常用字字形表》重排本.香港: 香港教育局,2007.

(商务印书馆北京100710)

4.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篇四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 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生产的专项卫生规范,应当以本标准作为 基础。

2术语和定义

2.1 污染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污染因素传入的过程。

2.2 虫害

由昆虫、鸟类、啮齿类动物等生物(包括苍蝇、蟑螂、麻雀、老鼠等)造成的不良影响。2.3 食品加工人员

直接接触包装或未包装的食品、食品设备和器具、食品接触面的操作人员。

2.4 接触表面

设备、工器具、人体等可被接触到的表面。

2.5 分离

通过在物品、设施、区域之间留有一定空间,而非通过设臵物理阻断的方式进行隔离。

2.6 分隔

通过设臵物理阻断如墙壁、卫生屏障、遮罩或独立房间等进行隔离。

2.7 食品加工场所

用于食品加工处理的建筑物和场地,以及按照相同方式管理的其他建筑物、场地和周围环境等。

2.8 监控

按照预设的方式和参数进行观察或测定,以评估控制环节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2.9 工作服

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要求,为降低食品加工人员对食品的污染风险而配备的专用服装。

3选址及厂区环境

3.1 选址

3.1.1 厂区不应选择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如某地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宜食用性存在明显的不利影 响,且无法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应避免在该地址建厂。

3.1.2 厂区不应选择有害废弃物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清除 的地址。

3.1.3 厂区不宜择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3.1.4 厂区周围不宜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3.2 厂区环境

3.2.1 应考虑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

3.2.2 厂区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3.2.3 厂区内的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 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和积水等现象的发生。

3.2.4 厂区绿化应与生产车间保持适当距离,植被应定期维护,以防止虫害的孳生。

3.2.5 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

3.2.6 宿舍、食堂、职工娱乐设施等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或分隔。

厂房和车间

4.1 设计和布局

4.1.1 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避免食品生产中发生交叉污染。

4.1.2 厂房和车间的设计应根据生产工艺合理布局,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4.1.3 厂房和车间应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特性以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合理划分作业 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如:通常可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或清洁作业 区和一般作业区等。一般作业区应与其他作业区域分隔。

4.1.4 厂房内设臵的检验室应与生产区域分隔。

4.1.5 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便于设备安臵、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4.2 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

4.2.1 内部结构

建筑内部结构应易于维护、清洁或消毒。应采用适当的耐用材料建造。4.2.2 顶棚

4.2.2.1 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与生产需求相适应、易于观察清洁状况的材料建造;若直接在屋顶内 层喷涂涂料作为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的涂料。

4.2.2.2 顶棚应易于清洁、消毒,在结构上不利于冷凝水垂直滴下,防止虫害和霉菌孳生。

4.2.2.3 蒸汽、水、电等配件管路应避免设臵于暴露食品的上方;如确需设臵,应有能防止灰尘散落及 水滴掉落的装臵或措施。

4.2.3 墙壁

4.2.3.1 墙面、隔断应使用无毒、无味的防渗透材料建造,在操作高度范围内的墙面应光滑、不易积累 污垢且易于清洁;若使用涂料,应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

4.2.3.2 墙壁、隔断和地面交界处应结构合理、易于清洁,能有效避免污垢积存。例如设臵漫弯形交界 面等。

4.2.4 门窗

4.2.4.1 门窗应闭合严密。门的表面应平滑、防吸附、不渗透,并易于清洁、消毒。应使用不透水、坚 固、不变形的材料制成。

4.2.4.2 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门应能及时关闭。

4.2.4.3 窗户玻璃应使用不易碎材料。若使用普通玻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玻璃破碎后对原料、包 装材料及食品造成污染。

4.2.4.4 窗户如设臵窗台,其结构应能避免灰尘积存且易于清洁。可开启的窗户应装有易于清洁的防虫

害窗纱。

4.2.5 地面

4.2.5.1 地面应使用无毒、无味、不渗透、耐腐蚀的材料建造。地面的结构应有利于排污和清洗的需 要。4.2.5.2 地面应平坦防滑、无裂缝、并易于清洁、消毒,并有适当的措施防止积水。

5设施与设备

5.1 设施

5.1.1 供水设施

5.1.1.1 应能保证水质、水压、水量及其他要求符合生产需要。

5.1.1.2 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 GB 5749的规定,对加工用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应符合相应 规定。间接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食品生产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产需要。

5.1.1.3 食品加工用水与其他不与食品接触的用水(如间接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应以完全分离的管 路输送,避免交叉污染。各管路系统应明确标识以便区分。

5.1.1.4 自备水源及供水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供水设施中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还应符合国

家相关规定。

5.1.2 排水设施

5.1.2.1 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应保证排水畅通、便于清洁维护;应适应食品生产的需要,保证食品及 生产、清洁用水不受污染。

5.1.2.2 排水系统入口应安装带水封的地漏等装臵,以防止固体废弃物进入及浊气逸出。

5.1.2.3 排水系统出口应有适当措施以降低虫害风险。

5.1.2.4 室内排水的流向应由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区域流向清洁程度要求低的区域,且应有防止逆流的设 计。

5.1.2.5 污水在排放前应经适当方式处理,以符合国家污水排放的相关规定。

5.1.3 清洁消毒设施

应配备足够的食品、工器具和设备的专用清洁设施,必要时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应采取措施避 免清洁、消毒工器具带来的交叉污染。

5.1.4 废弃物存放设施

应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容器 应标识清晰。必要时应在适当地点设臵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并依废弃物特性分类存放。

5.1.5 个人卫生设施

5.1.5.1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臵更衣室;必要时特定的作业区入口处可按需要设臵更衣室。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臵。

5.1.5.2 生产车间入口及车间内必要处,应按需设臵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如设 臵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

5.1.5.3 应根据需要设臵卫生间,卫生间的结构、设施与内部材质应易于保持清洁;卫生间内的适当位 臵应设臵洗手设施。卫生间不得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5.1.5.4 应在清洁作业区入口设臵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如有需要,应在作业区内适当位臵加设洗手 和(或)消毒设施;与消毒设施配套的水龙头其开关应为非手动式。

5.1.5.5 洗手设施的水龙头数量应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相匹配,必要时应设臵冷热水混合器。洗 手池应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洁的材质制成,其设计及构造应易于清洁消毒。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 著位臵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5.1.5.6 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清洁程度的要求,必要时应可设臵风淋室、淋浴室等设施。5.1.6 通风设施

5.1.6.1 应具有适宜的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措施;必要时应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设施有效控制生产环境 的温度和湿度。通风设施应避免空气从清洁度要求低的作业区域流向清洁度要求高的作业区域。

5.1.6.2 应合理设臵进气口位臵,进气口与排气口和户外垃圾存放装臵等污染源保持适宜的距离和角 度。进、排气口应装有防止虫害侵入的网罩等设施。通风排气设施应易于清洁、维修或更换。

5.1.6.3 若生产过程需要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应加装空气过滤装臵并定期清洁。

5.1.6.4 根据生产需要,必要时应安装除尘设施。

5.1.7 照明设施

5.1.7.1 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光泽和亮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操作需要;光源应使食品 呈现真实的颜色。

5.1.7.2 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装照明设施,应使用安全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

5.1.8 仓储设施

5.1.8.1 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5.1.8.2 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仓库的设计应能易于维护 和清洁,防止虫害藏匿,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臵。

5.1.8.3 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 标识,防止交叉污染。必要时仓库应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

5.1.8.4 贮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

5.1.8.5 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安全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 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臵。

5.1.9 温控设施

5.1.9.1 应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配备适宜的加热、冷却、冷冻等设施,以及用于监测温度的设施。

5.1.9.2 根据生产需要,可设臵控制室温的设施。

5.2 设备

5.2.1 生产设备

5.2.1.1 一般要求

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5.2.1.2 材质

5.2.1.2.1 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料制 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

5.2.1.2.2 设备、工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应使用光滑、无吸收性、易于清洁保养和消毒的材料制成,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不会与食品、清洁剂和消毒剂发生反应,并应保持完好无损。5.2.1.3 设计

5.2.1.3.1 所有生产设备应从设计和结构上避免零件、金属碎屑、润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食品,并应易于清洁消毒、易于检查和维护。

5.2.1.3.2 设备应不留空隙地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装时与地面和墙壁间保留足够空间,以便 清洁和维护。

5.2.2 监控设备

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

5.2.3 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及时记录。

卫生管理

6.1 卫生管理制度

6.1.1 应制定食品加工人员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 任制。

6.1.2 应根据食品的特点以及生产、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建立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显著意义的关键控 制环节的监控制度,良好实施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1.3 应制定针对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等的卫生监控制度,确立内部监控的范围、对 象和频率。记录并存档监控结果,定期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1.4 应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清洁消毒用具管理制度。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臵妥善 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6.2 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

6.2.1 厂房内各项设施应保持清洁,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厂房地面、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 时,应及时修补。

6.2.2 生产、包装、贮存等设备及工器具、生产用管道、裸露食品接触表面等应定期清洁消毒。

6.3 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与卫生要求

6.3.1 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

6.3.1.1 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6.3.1.2 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

6.3.1.3 食品加工人员如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 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显皮肤损伤未愈合的,应当 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6.3.2 食品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6.3.2.1 进入食品生产场所前应整理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6.3.2.2 进入作业区域应规范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并按要求洗手、消毒;头发应藏于工作帽内或使用发 网约束。

6.3.2.3 进入作业区域不应配戴饰物、手表,不应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不得携带或存放与食品生 产无关的个人用品。

6.3.2.4 使用卫生间、接触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从事与食品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再次从事接触 食品、食品工器具、食品设备等与食品生产相关的活动前应洗手消毒。

6.3.3 来访者

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

求。

6.4虫害控制

6.4.1 应保持建筑物完好、环境整洁,防止虫害侵入及孳生。

6.4.2 应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生产车间及仓库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帘、纱网、防 鼠板、防蝇灯、风幕等),防止鼠类昆虫等侵入。若发现有虫鼠害痕迹时,应追查来源,消除隐患。

6.4.3 应准确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信息素捕杀 装臵等放臵的位臵。

6.4.4 厂区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

6.4.5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处理时,不应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应有的品质、不应污染食品接

触表面、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除虫灭害工作应有相应的记录。

6.4.6 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 染时,应及时将被污染的设备、工具彻底清洁,消除污染。

6.5 废弃物处理

6.5.1 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废弃物应定期 清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必要时应及时清除废弃物。

6.5.2 车间外废弃物放臵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 应防止虫害孳生。

6.6 工作服管理

6.6.1 进入作业区域应穿着工作服。

6.6.2 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及生产工艺的要求配备专用工作服,如衣、裤、鞋靴、帽和发网等,必要时还 可配备口罩、围裙、套袖、手套等。

6.6.3 应制定工作服的清洗保洁制度,必要时应及时更换;生产中应注意保持工作服干净完好。

6.6.4 工作服的设计、选材和制作应适应不同作业区的要求,降低交叉污染食品的风险;应合理选择工 作服口袋的位臵、使用的连接扣件等,降低内容物或扣件掉落污染食品的风险。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7.1 一般要求

应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验收、运输和贮存管理制度,确保所使用的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不得将任何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物质 添加到食品中。

7.2 食品原料

7.2.1 采购的食品原料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 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7.2.2 食品原料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经验收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应在指定区域与合格品分开放 臵并明显标记,并应及时进行退、换货等处理。

7.2.3 加工前宜进行感官检验,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验;检验发现涉及食品安全项目指标异常的,不 得使用;只应使用确定适用的食品原料。

7.2.4食品原料运输及贮存中应避免日光直射、备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食品原料的特点和卫生需要,必要时还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

7.2.5 食品原料运输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必要时应进行消毒。食品原料不得与有毒、有 害物品同时装运,避免污染食品原料。

7.2.6 食品原料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 质期的食品原料。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 序。

7.3 食品添加剂

7.3.1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 方可使用。

7.3.2 运输食品添加剂的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并能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污染食品添加

剂。

7.3.3 食品添加剂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添加剂。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7.4 食品相关产品

7.4.1 采购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等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产品的合格证明文件,实行 许可管理的食品相关产品还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 方可使用。

7.4.2 运输食品相关产品的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并能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污染食品原 料和交叉污染。

7.4.3 食品相关产品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 品相关产品。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7.5 其他

盛装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的包装或容器,其材质应稳定、无毒无害,不易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进入生产区域时应有一定的缓冲区域或外包装清洁措施,以降低污染风险。

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8.1 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8.1.1 应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控制措 施。在关键环节所在区域,应配备相关的文件以落实控制措施,如配料(投料)表、岗位操作规程等。

8.1.2 鼓励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对生产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

8.2 生物污染的控制

8.2.1 清洁和消毒

8.2.1.1 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 污染的风险。

8.2.1.2 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 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 记录。

8.2.1.3 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8.2.2.1 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 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8.2.2.2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 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具体可参照附录 A 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8.2.2.3 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 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8.3 化学污染的控制

8.3.1 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 序。

8.3.2 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 GB 2760 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8.3.3 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8.3.4 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 要求的其他油脂。

8.3.5 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 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

8.3.6 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贮存;领用 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

8.3.7 应当关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鼓励采取有效措施减低其风险。

8.4 物理污染的控制

8.4.1 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 制程序。

8.4.2 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 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

8.4.3 应采取设臵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

8.4.4 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

8.5 包装

8.5.1 食品包装应能在正常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品质。

8.5.2 使用包装材料时应核对标识,避免误用;应如实记录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

检验

9.1 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 录制度。

9.2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 法检验;检验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

9.3 检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 时保留样品。

9.4 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检验项目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 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容易受生产过程影响而变化的检验项目的检验频次应 大于其他检验项目。

9.5 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项目可以一并检验。10

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10.1 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需要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 施。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10.2 应建立和执行适当的仓储制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10.3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降低食品污染的风 险。10.4 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显著的温湿度变化和剧烈撞击等,防止食品受到不

良影响。

1产品召回管理

11.1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产品召回制度。11.2 当发现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存在其他不适于食用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 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11.3 对被召回的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 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应采取能保证食品安全、且便于重新销售时向消费者明 示的补救措施。

11.4 应合理划分记录生产批次,采用产品批号等方式进行标识,便于产品追溯。

2培训

12.1 应建立食品生产相关岗位的培训制度,对食品加工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 安全知识培训。

12.2 应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 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12.3 应根据食品生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 记录。

12.4 当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12.5 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3管理制度和人员

13.1 应配备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13.2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食品的种类特性相适应,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实 施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3.3 管理人员应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能够判断潜在的危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纠正 措施,确保有效管理。

4记录和文件管理

14.1 记录管理

14.1.1 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 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14.1.1.1 应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 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14.1.1.2 应如实记录食品的加工过程(包括工艺参数、环境监测等)、产品贮存情况及产品的检验批 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

14.1.1.3 应如实记录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等内容。

14.1.1.4 应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食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发生召回的原因及后续整改方案等内

容。

14.1.2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由 记录和审核人员复核签名,记录内容应完整。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

14.1.3 应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提出的书面或口头意见、投诉,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作记录 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14.2 应建立文件的管理制度,对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14.3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文件管理。

附录A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

注:本附录给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环境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当考虑的要点,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 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参照执行。

A.1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或评估目标微生物控制程序的 有效性、确保整个食品质量和安全体系持续改进的工具。

A.2 本附录提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考虑的要点。

A.3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环境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环境微生物监 控主要用于评判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状况,以及找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通常环境监控对象包括食品 接触表面、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以及环境空气。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 评估加工过程卫生控制能力和产品卫生状况。

A.4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 控制效果的评价。在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a)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 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

b)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标:应以能够评估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和过程控制能力的指示微生物

(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霉菌或其他指示菌)为主。必要时也可采用致病菌作为监控指 标;

c)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取样点:环境监控的取样点应为微生物可能存在或进入而导致污染的地 方。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取样点,也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取样点。过程 产品监控计划的取样点应覆盖整个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产品安全性 和/或食品品质的过程产品,例如微生物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之后的过程产品。具体可参考表 A.1中示例;

d)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监控频率:应基于污染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制定监控频率。可根据相关文 献资料,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具体可参考表 A.1中示例。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是动态的,应根据数据变化和加工过程污染风险的高低而有 所调整和定期评估。例如:当指示微生物监控结果偏高或者终产品检测出致病菌、或者重大维 护施工活动后、或者卫生状

况出现下降趋势时等,需要增加取样点和监控频率;当监控结果一 直满足要求,可适当减少取样点或者放宽监控频率;

e)取样和检测方法:环境监控通常以涂抹取样为主,过程产品监控通常直接取样。检测方法的选 择应基于监控指标进行选择;

f)评判原则:应依据一定的监控指标限值进行评判,监控指标限值可基于微生物控制的效果以及 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来确定;

g)微生物监控的不符合情况处理要求:各监控点的监控结果应当符合监控指标的限值并保持稳 定,当出现轻微不符合时,可通过增加取样频次等措施加强监控;当出现严重不符合时,应当 立即纠正,同时查找问题原因,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微生物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表A.1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示例

监控项目

建议取样点a

建议监控微生物b

建议监控频率c

建议监控指标限值

环 境 的 微 生 物 监 控

食品接触表面

食品加工人员的手部、工

作服、手套传送皮带、工器具及其他直接接触食品 的设备表面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等

验证清洁效果应在清 洁消毒之后,其他可每 周、每两周或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与食品或食品

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 面

设备外表面、支架表面、控制面板、零件车等接触 表面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等卫生状况指示微 生物,必要时监控致 病菌

每两周或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加工区域内的 环境空气

靠近裸露产品的位臵

菌落总数 酵母霉菌等

每周、每两周或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

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食品 安全性和(或)食品品质的 过程产品

卫生状况指示微生物(如菌落总数、大 肠菌群、酵母霉菌或 其他指示菌)

开班第一时间生产的

产品及之后连续生产 过程中每周(或每两周 或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 定监控指标限值

a可根据食品特性以及加工过程实际情况选择取样点。

b可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卫生指示微生物实施监控。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读后感 篇五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读后感

近期学习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的一些知识,对公路桥涵的设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想。最新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是对89年版本的修订,新版本中加入了公路桥涵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引入了结构设计的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三个设计状况等内容。公路桥涵的设计基准期伟一百年,但是现行条件下现代桥梁要使用100年很困难,只有使用新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才能让桥梁的使用期限延长。公路桥涵按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公路桥涵的实际安全等级要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规范还规定了公路桥涵设计的专用术语,这样有利于不同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研究以及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对公路桥涵的车速设计和车道宽度也有特别的规定,不同的设计车速对应不同的车道宽度,这样可以合理地分配不同的交通流量以提高效率。《规范》对公路桥涵的荷载作用有明确的分类,将其大体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对不同的作用采用不同的代表值,大跨径桥梁上的汽车荷载还要考虑纵向折减。桥梁的设计要考虑水问气候条件,因此要对当地的气候统计进行分析,提前了解风荷载对桥梁的影响。本次学习收获不少,不但对公路桥涵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一些在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要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取其优。

6.通用机场建设规范 篇六

关于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编制规范

第一章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1、资源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

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哈尔滨投资项目咨询网

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3、资源节约措施。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哈尔滨投资项目咨询网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哈尔滨投资项目咨询网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3、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针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措

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黑龙江省哈尔滨投资项目咨询网

7.通用机场建设规范 篇七

许先生讲演的中心是分析《通用规范汉字表》。下面我围绕这个《字表》说五点意见。

第一,《通用规范汉字表》从启动到现在整整八年。前期我参加过一些活动。记得2001年11月参加一个讨论规范汉字表的座谈会,我的意见是需要划定一个范围,不应该太宽。准备的意见里举了《汉语大词典》(不是《大字典》)一个我认为比较生僻的“(chǎn)”字,并且说,像这样的字,规范汉字表就不必收。《汉语大字典》收字只有一万多。我的设想是只对社会一般用字加以规范,生僻字、偏僻字,管不了,管不住,也没有必要去管,就是《汉语大词典》的一万多字也不必全管。2002年参加过相关的专业讨论会。随后承担过一部分具体工作。

第二,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觉得,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跟语言文字技术部门是互相脱节的,而且是管理措施落后于技术发展,从而实际上起不到管理的作用,技术部门也不大理会管理部门。比如1980年发布的国标《字符集·基本集》,即一般说的6763字表,里边就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字。《汉字简化方案》把“鐘”和“鍾”合并并且简化为“钟”。应当说,这两个字的合并是不大恰当的。所以国标《字符集·基本集》里“造”一个半简化的“锺”。当时我推想,《字符集》这样处理,是想让这个新造的“锺”字担负原来繁体字“鍾”的职务,“钟”则用于钟表、钟点等义。后来这个半繁半简的“锺”还真的流行开了,不断出现于不同层次的出版物,不过《人民日报》之类的大报刊没有用。我自己是不用的,看到稿子里有这种写法,总要给改过来,因为出版工作者有一个责任是使用规范字。可是这个半繁半简的“锺”进入了规范汉字表。这里不去全面评论这个字表,只是认为,如果按照处理“钟”字的标准衡量,有一批同音或者音近合并的简化字以及一部分不合理淘汰的异体字也应该恢复或者调整。《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说明里说的恢复六个繁体字,就包括这个字。“锺”怎么是繁体字呢?明明左边是简化偏旁“钅”,而且“重”并没有简化。它跟“铜锡银铭”等等一样,只不过“锺”不在《简化字总表》之内,没有简化字的名分。——“钟-锺”的情况比较简单,或者说比较单纯,所涉范围有限。有一些同音归并简化字情况比这严重。比如“干-乾-幹-榦”,“(发)發-髮”,“鬥-斗”,“(复)復-複”等。

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的时候,调整了五个字,可是电脑里的智能输入法,到现在都没有瞭望的“瞭”和1986年调整后的“啰”。这也表现出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不一致。我猜想,调整一两个字,可能要牵涉整个系统。

第三,涉及怎样对待国家语委过去发布的文件。1955年《异体字整理表》把“鎔”作为异体字合并到“熔”里。实际上“鎔”的字义丰富,特别是它有镕铸义,就是熔化旧的并且铸造成新物的意思。朱鎔基的名字就是取的这个意思,而且重点在铸造新的。如果用“熔”,就只有熔化的意思,“róng基”,写金旁“鎔”和写火旁“熔”,意思大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意思完全相反。朱鎔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后,1993年9月国家语委在一个批示里指出,在熔化这一意思上,“鎔”是“熔”的异体字,但“鎔”的其他义项是火旁“熔”不具备的,所以恢复“鎔”,并且按照偏旁类推简化为“镕”。应该说,这个批示赋予了金字旁简化的“镕”字合法地位,是正式的简化字,可是在迄今为止的十几年里很少见报刊上用这个字,甚至名牌出版社用简化字排印原来繁体字出版物,而且是《四库全书总目》这样的古书,却把“鎔”改成“熔”。2009年8月12日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这个字在第三表。所以列在第三表,可能是因为频度统计低,用量少。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许多写“熔”的地方,本来应该是“镕”,如果按意思和用法把这一部分剥离出来,恐怕应该在第一表3500字之内。不免让人觉得《通用规范汉字表》并没有把这个“镕”字当作正式简化字对待,2236个简化字,有哪一个字是在新公布的《字表》的第三表?如果论频度,这次恢复的繁体字“剋(kei)”(就是北京话说的“不听话,看你爸爸不剋你”的“剋”,调整只限于读kēi,“剋[kè]期完成”、“剋[kè]扣粮饷”等读kè,仍然用“克”),五十多年没有作为正式汉字使用,却在第二表,这显然不是根据频度。如果论常用度,“剋(kēi)”在第二表是恰当的。按照“剋”的情况衡量,更可以看出对“镕”的安排处理不恰当。

第四,和《通用规范汉字表》一起公布的还是44个字的字形调整。这里涉及几个问题。首先,字形调整和《字表》不属同一层次。《字表》是要经过国务院讨论批准公布的,而字形调整如同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是部委文件,不需要经过国务院批准,不属这个《字表》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不符合程序。其次,如果真的调整这44个字的字形,将会造成混乱,因为《字表》的说明里说先只调整宋体字。这样一张报纸上很可能用不止一种字体,同一个字就会出现不同的写法。现在有的字,不同字体的写法就不完全一样,比如自己的“己”,仿宋体是“己”,最后一笔上面长一点。所以我曾经提意见说,如果要调整,就各种字体同时调整,以便每一个字的各种字体保持一致。可是这样做,等于全面改造电脑字库。很难做到,至少短期内很难。即使能够做到,是不是值得?需要考虑。而且还个问题,技术部门是不是买管理部门的账?

其实,一个独立的汉字,作为别的字的偏旁,形体总要发生一些变化,以使一个由多部件、多偏旁组成的字结构协调匀称。举一个例子:“母”,作为单个的字,保持它的形体结构匀称,“每”也要保持整个字的美观匀称,所以“每“字里的“母”字实际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每”在“敏”里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的“母”形状,跟单独成字的时候不一样,跟“每”字里的“母”也不一样。再到“繁”里,“敏”字、“每”字、“母”字,都跟它们是单独的字的时候不一样。这是汉字结构自然产生的内部结构协调和谐法则。再比如土地的“地”由“土”和“也”组成,从来没有人要求“地”字里的“土”旁、“也”旁跟它们单独成字时完全一样,相反,要求“地”字里“土”旁的第三笔写成趯(tì),其中的“也”字,高度没有变,但左右要瘦一些。而到“芏”“髢”里,两字的高度自然发生变化。打算调整字形的44个字里的“辱”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辰”,下面是“寸”。“辱”字作为声旁,整体进入“褥”等字,形体发生一些变化:“辰”字左边的一撇长一些,从左右结构的形体看,至少有它的合理性,比“辱”字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似乎还好一些(各人感觉不同)。1965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样处理未必就是疏忽,或许是有意为之,也是从结构美观角度考虑的。现在台湾一些字典上,同一个“辱”字,宋体字和楷体字不一样。语言文字的规范不能像精密仪器零件那样要求。

第五,《字表》能够公布征求意见,这是当前社会情势使之然。现在不再是一千三百年编定《切韵》的时代,“吾辈数人,定则定矣”,需要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语言文字界和相关的技术界的意见,还要考虑现在使用汉字的不同地区的实际。汉字属于中国,属于整个华人世界,怎样安排处理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有利于华人实际的凝聚团结,这些都需要顾及。

8.通用机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八

在我国通用航空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各企业投资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热情高涨。截至2011年底,各省市地方先后共设立了38个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或园区。各园区的战略目标,都是以现有机场或即将兴建的通用机场为中心,发展航空制造业、航空运输业、物流产业、会展业、现代服务业等,以期望产业聚集发挥产业园区临空经济效益。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陆续发现各地在建设通用机场,构建通航产业体系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在机场规划方面,缺乏专业指导。有些地方通航基础建设项目盲目发展,主管建设单位不了解通用机场建设的程序,不熟悉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通用机场建设未经专业选址程序盲目上马,推进过程中又被各种航空专业问题制约而进展缓慢。更有甚者,不少城市缺乏专业指导,不熟悉航空特种行业的规律特点,一个城市多个部门都在搞通用航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主管人员不熟悉民航法规要求,不了解行业特点,更不熟悉通用机场建设中的净空要求等技术问题,前期工作和费用已经发生,机场项目却不能实施,造成很大浪费。

此外,通用机场选址地点和使用空域需进行审批,然而空域管制是摆在通用航空面前的一大难题,低空空域使用存在种种限制,审批程序过于复杂。相对于通用航空发达的美国、澳大利亚和北欧,我国空域使用审批手续和过程显得繁琐而漫长,现行规定有很多模糊和不明确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由使用单位与管制单位进行协调,获得如“临时起降点”等有一定期限和局部范围的空域使用权。正因此,我国空域管制是制约通用机场建设,同样也是制约通航发展的最大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机场建设标准都是为运输机场制定的,但是,通用航空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机场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通用飞行器种类繁多,尤其是供直升机起降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其建设和使用标准都不宜过高,因此没有必要按照运输机场的标准建设通用机场。由于以前没有通用机场建设的相应标准,参照运输机场建设标准执行,导致通用机场建设标准和投资过高,严重影响了通用机场建设。并且机场建设审批程序除了要进行民用项目审批程序(立项、土地、规划、施工、验收等手续),还要进行民航行业审批程序(场址审核、立项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审查、建设实施、竣工验收、行业验收)。伴随过高的建设标准的是繁复的审批程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通用机场的建设,影响了通用航空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通用航空企业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维持或亏损中。由于通航市场的不成熟,过高的审批费用、维护费用、人力成本等等,使得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繁复的作业审批手续制约着各项与飞行相关的经营活动。在此背景下,作为基础设施的通用机场建设,资金的筹集,项目的实施都存在很大难度。虽然各地都在积极筹建通用机场,但是如何通过经营机场,收回投资成本,甚至盈利,各方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收取机场使用费和提供配套服务的费用,伴随着通航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个尚不确定的市场成长期。这些都增加了通用机场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影响通用机场建设的实施。

分析以上通用机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发展通用航空,需要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通用机场网络,为避免因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造成的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各省市地方应根据各自通航作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召集各有通航作业需求的部门,在民航局和空军相关专业部门的指导下,对区域内的通用机场合理布点、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实现通用机场作为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省市应根据其经济、人文、地形、气候等条件的不同,统筹规划切合地方需要的通用机场布点,实现网络化,并考虑与邻近区域的的链接,力求实现通用机场的最优化布置。

发展通用航空,需要加快推进、制定、落实我国低空开放政策。《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目标,提出了一系列任务和措施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模式和空域使用。但目标和任务不能只在口头上,需要抓紧落实。

发展通用航空,需要普及通用机场建设规范和相应标准。2012年6月1日,中国民航局实施《通用机场建设规范》,对通用机场使用范围、分类、场址、设施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适用于通用机场建设的规范,规范中根据通用航空的实际情况将通用机场分为三类,明确了各类机场建设的内容和规模。

为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有的民航地方管理局制定了适用于该区域的试行通用机场建设管理程序,大大简化了通用机场的建设审批程序。

通用机场制定的规范和程序,需加快普及和落实,以推进通用机场项目建设。

发展通用航空,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建设通用机场。除了政府投资,要通过切实的支持政策鼓励地方建设通用机场,支持民营企业修建通用机场,研究通用机场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在制定政策上让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可图。对于通用机场用于农林作业、抢险救灾,飞行训练等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作业的,给予相应的征用土地和运营的优惠政策。

上一篇: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精读下一篇: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