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2024-09-05

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精选8篇)

1.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一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市场运行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保持器是在牙科的正畸后使用的一种辅助性正畸治疗器具,在矫正完牙齿,取下矫治器后,因为牙齿在新的位置上还不稳定,往往还要戴上保持器,来保持牙齿在牙槽骨上的新的位置,等待牙槽骨的改建。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市场运行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保持器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中国保持器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保持器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保持器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中国保持器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保持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保持器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保持器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世界保持器产业总体形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保持器行业发展总况概览

一、全球保持器市场产销情况分析

二、世界保持器产品技术创新分析

三、国际保持器市场最新行情观察

第二节 世界保持器市场区域格局分析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第三节 2011-2015年世界保持器产业前景趋势预测分析

第二章 中国保持器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保持器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保持器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章 中国保持器行业总体形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持器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中国保持器产业发展回顾

二、中国保持器行业技术研发进展分析

三、中国保持器发展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运行新态势分析

一、中国保持器行业热点问题分析

二、中国保持器行业区域市场分析

三、中国保持器行业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国保持器市场运营局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持器产品格局分析

一、中国保持器生产能力分析

二、中国保持器产品结构分析

三、中国保持器产品应用情况分析

第二节 中国保持器市场营运形势分析

一、中国保持器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二、中国保持器市场供需影响因素分析

三、中国保持器市场销售情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保持器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第五章 2008-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08-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保持器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保持器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8-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08-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保持器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六章 中国保持器行业消费与营销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市场消费分析

一、消费者行为分析

二、消费规模与方式分析

三、消费者地理特征分析

四、消费者市场调查分析

第二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营销情况分析

一、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二、营销现状分析

三、营销手段与渠道分析

四、营销策略建议分析

第七章 中国保持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保持器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保持器生产企业分布分析

第二节 中国保持器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一、保持器产品技术竞争分析

二、保持器市场价格竞争分析

三、保持器生产成本竞争分析

第三节 2011年中国保持器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中国保持器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企业A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企业B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企业C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企业D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五节 企业E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九章 中国保持器行业上下游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分析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与影响分析

第十章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产品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保持器技术开发方向分析

二、保持器行业发展走向分析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一、保持器供给预测分析

二、保持器需求预测分析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市场盈利能力预测分析

第十一章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投资机会与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规模的发展及投资需求分析

二、总体经济效益判断

三、与产业政策调整相关的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宏观调控风险

二、行业竞争风险

三、供需波动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保持器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5-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1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

更多图表详见正文……

2.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二

“十一五”期间, 中国原油产量将进入稳定增长期, 达到年产1.85亿至1.95亿吨, 并可一直稳定到2020年左右。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东部、中部、西部、海域四大油气区中, 目前已有油田576个, 输油管线1.13万公里。2007年中国原油产量增长1.6%, 达到1.8665亿吨;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增长2.3%, 至1.9亿吨 (1.8973) 。另外, 中国石油储量目前仍属稳定增长时期, 随着勘探范围进一步扩大, 储量仍有望进一步出现较大增长。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能源需求迅速增加, 石油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29182.7万吨, 同比增长15.5%。2008年1-11月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3530.5万吨, 同比增长5.8%。而到2008年年底石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9171万吨, 实际消费量将达到38142万吨。从现在起到2020年之前, 正是中国经济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 中国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预计到2020年, 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6.1亿吨以上。

我国石油产业目前仍处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几大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虽然民营油企近年有所发展, 但主业基本集中于中、下游炼化、销售领域。上游勘探开采仍被国有石油企业控制。全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505家。其中, 中石油、中石化全资和控股批发企业1682家, 占总数的67%;全国共有加油站9.5万座, 其中, 中石油、中石化全资、控股及特许加油站数量已达到8万座, 占加油站总数的51%。规划建设中的外资加油站、包括油气合建站共有1770座, 占加油站总数的2%左右。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为主导, 其他国有石油公司、民营企业、国际石油公司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

石油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目前, 国内总体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产成品市场供不应求。在现阶段经济过热的大环境下, 行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过快, 行业投资风险在逐渐增加。石化产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之一, 大量未经批准或手续不齐全的石油在建项目面临政策性风险。同时, 民营石油企业正遭遇国内巨头与外资的两面夹击, 国家着手调整改行业的市场结构, 尽管中国在形式上打破了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 但企业经营每况愈下。目前在国内大约有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不符合或不具备再次申请资格, 并将在此次整顿、整改中通不过年度检查, 拿不到新的经营牌照, 面临“出局”的危险。

中国石油市场应变对策与思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 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之中, 相互影响加大, 互动关系也更加紧密。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 以“中国制造”向世界输出物美价廉的产品, 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 以及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也将使中国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保持较快的增长。

第二, 中国需要加强能源信息统计系统的建设, 使包括石油生产、消费、进出口和库存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能够得到更加及时的反映, 使相关数据更加透明和准确, 在此基础上, 加强供需前景分析和预测, 以便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提供基础信息。

第三,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供应趋紧是未来世界将长期面对的问题, 更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国内外石油市场发展和法制化进程为我国石油政策趋向提出了公平竞争、适度集中的客观要求, 我国无论是能源政策主管部门还是石油企业, 都必须顺应大势, 不断地调整相应的对策, 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 节约能源和发展替代能源是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必然的政策选择, 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节油潜力巨大, 但是要把节油工作落到实处, 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并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经济杠杆来推进这一工作。替代能源的发展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 综合考虑替代能源的经济竞争力、资源可获得性、技术和环保竞争力, 避免盲目上项目。

3.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三

关键词:巨灾债券 巨灾保险 资本市场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 ,巨灾债券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分散巨灾风险的重要手段。虽然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巨灾债券面市发行,但巨灾债券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2006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就开始了对我国巨灾债券契约的研发,标志着巨灾债券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2012年12月,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表示要借鉴国际市场非传统的风险转移方式,试点发行巨灾债券,通过全球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分散巨灾风险。那么,何谓巨灾债券?我国是否有必要发行巨灾债券?我国发行巨灾债券存在着哪些障碍?又该采取何种策略? 本文试图就这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巨灾债券及其运行模式

(一)巨灾债券的概念

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是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巨灾债券可被视为一种内嵌或有期权的标准证券,若约定期限内致损事件发生,则发行人有权推迟支付或永久扣留本金或利息用于赔付巨灾损失;反之,则投资者有权按照约定的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巨灾债券的产生和发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与保险方式,它不仅为保险市场提供了分散转移巨灾风险的新型工具,增强了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同时也为证券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巨灾债券的产生与发展

巨灾损失频发导致的再保险偿付能力不足则是巨灾债券产生的直接原因。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巨灾再保险已经无法满足分散巨灾风险的客观需求。基于这种情况,美国学者Robert Goshay和Richard Sandor于1973年提出了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思想。他们在《构建再保险期货市场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率先探讨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问题,并提出通过风险证券化或保险衍生品将再保险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以解决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不足的設想。随后,Hoyt、Williams、Cox和Schwebach等人进一步对这一论题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市场条件并不成熟,这些设想一直未能被付诸实施。直到1990年5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CBOT)率先研发出保险期货契约,并于1992年正式推出巨灾保险期货产品,这才使得巨灾风险证券化这一设想成为现实。截至2012年3月底,全球范围内累计发行的巨灾债券接近400亿美元,主要覆盖保险市场较为成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共济连(Zenkyouren)通过慕尼黑再保险发行的地震巨灾债券被触发,获得全额赔付共计3亿美元,为保障发起方公司正常运营和受灾地区经济重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巨灾债券的标准运行模式

一般而言,巨灾债券的基本参与主体包括:投保人、原保险人、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和购买巨灾债券的投资者。在较为复杂的运行结构中还可能包括吸收SPV发行债券所得进行短期投资的信托机构等。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巨灾债券的资金流向机构,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巨灾债券资金流向结构是:原保险人向投保人出售保单,并向再保险人支付分保费以换取再保险合同。SPV则充当债券发行人的角色,它接受母公司或其他再保险公司的分保分出,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债券并向投资者出售。SPV则将发行债券所得存入一个信托机构用以保值增值,而更为常见的情况是,SPV将其发行债券所得资金放入一个高质量的短期证券组合中,由信托基金负责进行管理。这一账户所取得的收益实质上来源于这个信托基金与一个评级较高的互换对价进行互换交易后的LIBOR[6]。在约定的期间内,如果没有发生约定的巨灾事件,则投资者除了可以获得本金之外,还可以获得发行人支付的风险溢价和由互换对价支付的LIBOR收益率。而一旦发生约定的巨灾事件并达到触发条件要求,SPV则会立即收回存入信托机构的资金提供给分保公司进行保险赔付,投资者则会丧失利息甚至部分本金。

可见,在巨灾风险证券的运行过程中,SPV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充当了连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一方面,它从保险市场分入保险业务,收取保费;另一方面,它以保费为基础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并通过资本市场对所取得的资金加以运用,从而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方式,实现了巨灾风险在更大范围内的分散。

三、我国的发展巨灾债券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日益严峻的巨灾风险面前,我国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仍过于单一,灾后重建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民间捐助,保险业所承载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保险市场较为成熟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巨灾事件后保险赔付所占比例极低。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所造成的保险赔付共计18.06亿元,只占损失补偿总额的0.2%左右。这种由财政支持主导的风险承担机制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严重负担,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四、我国发行巨灾债券面临的障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发行巨灾债券还存在这诸多障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nlc202309030136

(一)巨灾保险供需不足抑制了巨灾债券发行规模

巨灾保险供需不振导致的巨灾风险基金规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巨灾债券的发行规模。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巨灾保险具有公共性的特点,无法依靠市场实现有效供给。为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此类险种给予政策支持,由政府提供财政补贴设立巨灾风险基金甚至直接由公共部门进行管理运作。但是相较于国外,我国巨灾保险供给不足却有其特殊原因:其一是受限于统计数据与风险评估技术。保险公司通常具有“模糊厌恶”的特征,由于缺乏必要的灾害损失统计灾害损失统计资料再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技术落后,保险人很难对产品进行精确定价,从而选择规避巨灾保险业务。其二,分保渠道也是保险公司考虑的因素之一。由于国内再保险市场不发达,分保渠道单一,原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巨灾风险不能得到有效转移,巨灾风险的损失基本上只能由原保险公司自行消化,保险公司不得不舍弃巨灾保险业务以维持财务稳定。而造成巨灾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受国内保险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国民的保险意识依旧很薄弱;二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巨灾保险的保险费率较高,因此即使是在风险多发区,巨灾保险投保率依旧很低 。三是由巨灾风险的特征决定的,巨灾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极大,但是发生概率极小,民众在心理上往往倾向于认为这种危险不会发生,加之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我国民众对政府形成了强烈的心理依赖,认为即使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也会有政府兜底,因此投保积极性不高。

(二)配套法律缺失及监管主体不明

首先,巨灾债券的法律定位不明。明确的法律定位是制定监管框架的先决条件。巨灾债券是一种保险与证券混合型金融工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是涉及到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多种金融业务,由于巨灾债券的边缘性质,其应当被定性为保险或是证券在法律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疑义。我国《保险法(修订)》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划分方法和巨灾风险安排方案,应当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而《证券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须报证监会审批。这意味着,如果不调整现有的监管框架,势必会对巨灾债券形成多重监管,这不仅可能带来效率损失,而且会增加发行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巨灾债券的法律定位和监管单位加以明确。

其次,SPV的主体地位和相关法律存在空白。SPV在巨灾债券运行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的运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债券的成本收益和运行效率。从美国等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来看,要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充分保护,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保证SPV的独立性和严格实施破产风险隔离(Bankruptcy Remote) 。国际上,作为巨灾债券发行方的SPV一般采用信托和公司形式(Special Purpose Campany&Special Purpose Trust,采用SPC形式一般需要特别立法)。由于我国公司法不允许成立特殊目的公司,因此采取公司形式操作性不强。若采用信托形式,虽然我国《信托法》对信托委托人的信托资产和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进行了区别,但是受大陆法系“一物一权”影响,我国《信托法》未对受托资产的法定所有权归属进行明确界定,因此难以从根本上实现SPV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

(三)资本市场环境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还很不成熟,这成为制约巨灾证券发展的主要瓶颈。陈彬(2010)曾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成熟度为指标考察了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远远低于同期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并据此认为我国上不具备发行巨灾债券的市场条件。[7]作为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产物,巨灾债券的运作需要风险评估机构、券商、信用评级机构等多个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但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这类金融机构仍然相当缺乏。此外,和机构投资者占交易主体的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比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一贯的投资理念,对新型金融工具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不高,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制约巨灾债券的发展。

五、对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建议

综合国际实践和我国国情来看,完全依靠私人部门来实现巨灾债券的运作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积极参与到巨灾债券的发行工作和整个巨灾风险分散体系的构建中来,从各方面给予支持,是巨灾债券发展的关键。我国应当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际上巨灾债券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产品设计等重要环节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一)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巨灾债券运行模式

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巨灾债券运行模式无疑是一种较优选择。和完全由私人部门运作的国际模式相比较,这种运行模式的优势在于:行政部门并不直接参与债券的发行、交易過程,而是对其提供法律、税收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效率损失;在巨灾保险供需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进行资金支持可以极大充实巨灾风险基金;此外,以政府信用为巨灾债券背书,更容易使巨灾债券这一新兴金融产品在短时间内为大众所接受;再次,政府从救灾预算款项中提取一部分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无疑对巨灾风险高发地区的巨灾保险需求形成了正向激励。

出于风险隔离和信用担保的考虑,可以考虑由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作为SPV试点。首先,由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成立SPV并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巨灾基金由中国再保险集团收取的巨灾再保险保费与国家财政部拨付的部分救灾预算款项构成。SPV以巨灾风险基金为基础向公众发行巨灾债券,并以信托的方式进行短期投资或利率互换以实现保值增值。这种运行结构可以由图2表示。

(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和优惠政策

首先,必须从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入手,填补法律空白,完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在巨灾债券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白,在对巨灾债券、SPV的监管主体、法律定位以及交易规则的制定上仍然有着诸多疑义。政府应考虑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保险法》、《证券法》等进行修订,减少巨灾债券发行过程中的诸多法律障碍。完善监管机制,对巨灾债券的发行、交易等环节实行有效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无效管理”的局面[8]。此外,还必须从信息披露、资产隔离等方面对SPV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以保护投资者权益。

其次,要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对相关参与主体的激励作用。在巨灾债券发展初期,可以对巨灾债券的相关交易活动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以调动交易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巨灾债券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巨灾债券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有一个完善、成熟的市场环境为其创造和提供生根的土壤。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发展潜力。因此,需要大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同时还要促进风险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一系列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对巨灾债券的产生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勇权.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03.

[2] 魏华林,张胜.巨灾保险经营模式中政府干预市场的“困局”及突破途径[J].保险研究,2012,(1):21-29.

[3] 姚壬元.巨灾风险证券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5):102-108.

[4] 热点

[5] 叶宏,叶丹.巨灾债券—中国准备好了么?[N] .中国保险报,2011年09月14日.

[6] 田玲.巨灾风险证券运作模式与定价机理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50-51

[7] 陈彬,刘文可,彭苏勉.我国巨灾债券发行可行性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综合成熟度的度量[J] .上海保险,2010,,(1):

[8] 师华,彭晓洁.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相关问题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0,(8):87-91.

4.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四

企业即时通信,是一种面向企业终端使用者的网络沟通工具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安装了即时通信的终端机进行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实时沟通。交流内容包括文字、界面、语音、视频及文件互发等。据调查,截止到2010年底,即时通讯市场规模将达到6.88亿美元。其中,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到2011年达到2至3亿美元,2011年,即时通讯工具已取代声音、视频和文本,成为工作人群的主要沟通方式。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IM)市场运行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即时通讯相关概述、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国内外即时通讯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即时通讯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即时通讯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即时通讯相关概述

第一节 即时通讯基础概述

一、即时通讯新集成性分析

二、即时通讯功能

三、即时通讯的新发展

四、即时通讯的好处

第二节 即时通讯软体

第三节 即时通讯的行业应用

一、个人即时通讯

二、商务即时通讯

三、企业即时通讯

四、行业即时通讯

五、泛即时通讯

第四节 即时通讯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2012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二、相关行业政策

电话:400-600-8596(免长话费)010-80993936

三、法律法规

第三节 2012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社会环境分析

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

二、中国人品规模及学历情况

第三章 2012年世界即时通讯行业整体运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2年全球即时通讯业运行概况

一、全球即时通讯仍处起步阶段

二、全球即时通讯行业专利部署态势

三、移动运营商联合起来欲统一全球即时通讯服务

四、全球“即时通讯”行业的专利大战

五、全球15家运营商瞄上即时通讯

第二节 2011年全球即时通讯用户规模分析

一、微软Live Messenger即时通信全球用户量规模

二、全球企业即时通讯用户数分析

三、全球移动即时通讯收入规模分析

第三节 2011年全球即时通讯动态分析

一、雅虎、微软打造全球即时通讯社区

二、IBM 构建全球最大的企业即时通讯社区

三、全球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同比分析

四、谷歌将为Gmail加入即时社交网络功能

第四节 2011年世界即时通讯部分国家运行分析

一、美国即时通信市场运行状况

二、日本即时通信产业运行格局

三、欧洲手机即时通信用户数高速增长

第五节 2012-2016年世界即时通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动态分析

一、火科技:263正式推出企业即时通讯软件

二、多用途聊天软件Pidgin 2.5.6发布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业现状综述

一、中国即时通讯迈入新纪元

二、中国网络即时通讯全球第一

三、即时通讯软件转舵

四、国内EIM产品应用进入成熟期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及时通讯技术研究

一、即时通讯技术突飞猛进

二、中国及时通讯技术新进展

第四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业市场深度分析

第一节 2011年即时通讯业市场运营特点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亮点聚焦

电话:400-600-8596(免长话费)010-80993936

一、盛大将首度涉足邮箱业务 重新规划即时通讯产品二、三五互联在企业级即时通讯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三、TATA即时通讯,助力中国企业协同通信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业市场规模

一、中国即时通信用户增速放缓

二、即时通讯活跃账户分析

三、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累计注册账户

四、中国企业邮箱产业规模

第四节 中国七大即时通讯软件应有情况同比分析

第六章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应用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个人即时通讯

一、个人即时通讯相关介绍

二、个人即时通讯市场分析

三、个人即时通讯网络安全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商务即时通讯

一、商务即时通讯相关概述

二、即时通讯10强分析

三、中国商务即时通讯的前景分析

第三节 企业即时通讯

一、企业即时通讯发展三大特点

二、中国企业即时通讯市场终端用户达2236万

三、企业即时通讯市场爆发在即

四、腾讯发布企业即时通讯新方案

五、企业即时通讯市场三大发展趋

第四节 行业即时通讯

一、行业即时通讯阐述

二、腾讯积极开拓行业即时通讯市场

三、物流行业即时通讯软件分析

第七章 2011年中国即使通讯市场深度调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即时通讯用户特征分析

一、男女性别比例

二、即时通讯用户的职业结构

三、即时通讯用户仍然以低收入状况

四、受教育程度

第二节 中国即时通讯用户使用习惯分析

一、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频率分析

二、用户最常用的即使通讯软件

三、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目的第三节 影响用户选择即时通讯工具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中国即时通讯用户使用安全防护措施情况

第八章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电话:400-600-8596(免长话费)010-80993936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竞争格局

一、即时通讯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二、中国即时通讯竞争新焦点聚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竞争动态分析

一、腾讯与MSM商务办公应用之争

二、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免费短信大战

三、大电信运营商与IDG强势进军即时通讯市场

第三节 中国即时通讯行业竞争中存的问题

第四节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第九章 2011年国内外即时通讯重点运营企业分析

第一节 腾讯

第二节 微软

第三节 TOM-Skype

第四节 新浪

第五节 网易

第六节 淘宝

第七节 阿里巴巴

第八节 Yahoo

第十章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发展展望

二、未来中国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前景分析

三、即时通讯技术的巨大潜力

第二节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即时通讯的发展趋势

二、即时通讯软件三大趋势探析

第三节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一、中国移动即时通信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二、即时通讯市场同时在线人数增长预测

三、电子邮件必将被即时通讯取代

第四节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五节 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六节 专家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

图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图表: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

图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电话:400-600-8596(免长话费)010-80993936

图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图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测

图表:国内外知名机构对2012年中国GDP增速预测

图表:„„

跟多图表详见正文„„

通过《2012-2016年中国即时通讯(IM)市场运行监测与投资趋势研究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市场供需、有效客户、潜在客户等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5.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五

刘天祥

《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是笔者多年来在商品流通领域进行理论探索的总结,于2001年开设出的一门特色课程。

作为地方高等商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中小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商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落实于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商品流通领域进行理论探索,瞄准人才市场对商业人才的需求,尝试着通过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沿着“个人在专业前沿潜心调研——全院性任选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课”这样一个思路,开出了这样一门商科特色课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真学习、虚心求教

一是赴同类高校参观取经。三年中,先后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南京经济学院、云南财贸学院、兰州商学院、山西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河北财经学院、扬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学习他们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向有关专家求教,学习其在商科专业教育的认识与经验,反复启迪自己。二是到工商企业进行调查,三年中,走访了湖南商业集团总公司、湖南金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0多家商业企业,采集了较多的商品市场建设与发展信息;三是借用因特网这一阵地,利用google搜索下载了有关“商品市场”的大量的专题教学参考资料,利用网上下载、图书馆查找、平时收集的方式,收集到300多张图形与文稿,一一进行扫描,作为课件建设的素材;经常登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网站,学习人家的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为课程教学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个人在专业前沿潜心调研

1、几年中,我在课程所涉及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宏观调控”、“商品市场培育”、“商业市场管理”等专题教学中,累计撰写了80篇学术论文,全部发表在省级或者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个,省级科研课题3个。在专业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使教师自己的视野大大开阔,知识面大有扩展,为搞好课堂教学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方法与提升专业素质的导向。

2、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成果、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我在国内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农村商品市场培育问题,第一个申请了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闲置商品市场启动问题研究,多年的研究中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我便在课堂教学中既讲述前人的论述,也介绍任课教师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观点。这样,讲述教材观点时也介绍任课教师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缩短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专业分析与专业创新的能力 课程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1、训练学生学习从国民经济运行全局的角度来分析与思考《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一是反复提醒学生:《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虽然属于应用经济学类的课程,但其根源是经济学,学好经济学课程是学习《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的基础;二是在主要知识点的教学中,始终训练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先前学过的各门经济学的课程,从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角度来审视商品流通与商品市场均衡问题,始终训练学生从宏、微观经济学中找流通、市场问题的理论渊源;以培养学生较开阔的视野。

2、训练学生对于商品流通与商品市场的实证分析能力。一是注意训练学生养成实证分析意识。课程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国内商品流通与商业经营将产生何种影响?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国内商品流通与商业经营将产生何种影响?随后向同学讲解,建立一个实证分析导向,尔后布置类似作业,让学生在做练习之中体会实证分析方法。二是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大量统计数据与典型案例来论证观点、分析思考。本课程组教师在《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教学中,大量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中国商业年鉴》中的最新统计数据来说明观点,并训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归纳与提升出学术观点;告诉学生不能先杜撰一个观点,然后找一些数据来勉强佐证;训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如何围绕选定的专题系统地收集、整理数据资料,从哪里去收集与整理资料。这样,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又给了学生研究、分析专业问题的示范,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也受到了较好的训练。

3、在课程学习中,我经常安排学生就课程教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撰写小论文与小调查报告,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与独立创新能力。学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独立思考,就需要绘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经常这样训练,不仅会实现能力提升,也会启发教师进一步研究专业问题。

4、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培养大胆创新精神。教师先将课程知识框架、重要背景资料以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数据制作成胶片,通过电教手段展示给学生,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活跃了课堂教学,还压缩了板书用时。在此基础上,(1)允许鼓励学生当堂提问。对所提问题,或者是教师当堂回答,或者是请另外的同学回答,老师最后补充,以创造一种探讨气氛;(2)每讲完一个重要的问题,便安排一 定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能实现相互启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也活跃了课堂。(3)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的,要求教师课后去研究,下一次上课一定回答此问题,并以此形成教学相长。

5、安排学生大剂量地阅读课外专业读物,上网查阅专业信息。通过大剂量的阅读来积累专业知识,以此来感受专业文化,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段落结束时,布置较多的参考读物,引导学生读书(详见集体备课教案);对于专业学生,则布置专业阅读参考书目表,让学生在一个明确的读书目标(详见专业读书目录);二是我个人制作了《商品市场运行分析》课程网页(http://jjxx.hnbc.com.cn/jjx/ss/index.asp),课程网设有教材简介、教学大纲、经济文献、主讲教师、参考试卷、教学辅导、课程习题、教学课件、网络资源、课程总结、文章导读、留言互动等12个栏目。通过网页发布较多的专业信息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大量读书;三是在课程考试中从指定的参考书目中出一点试题,以引导学生较大剂量地积累知识,提升素质。

7、积极组织课堂外与实践性教学,在课堂外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中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每一个学期上课时,我都尽可能地组织现场教学,或亲自带队参观,或安排学生自己到长沙市的有影响的商品市场参观。先后组织学生多次参观长沙红星大市场、高桥大市场、全国糖酒食品交易会,让学生感受商品交易专业运作的气息,在课堂外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中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领悟专业品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几年努力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我作为学院产业经济学科方向的责任教授,在学院暂时还没有安排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独自开出、建设了一门新课程——《商品市场运行分析》:撰写了课程教学课件;收集课程教学资料;独自编写了教学大纲,撰写了课程教案,共计10万字并免费让学生共享;走出了一条教师个人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科研与教学相互推动”的良性模式。也为学院的课程建设树立了一个模式。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院所开的专业课程中,本课程课堂纪律好。普遍反映课堂气氛活跃,讲课思路开阔。

3、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的长进。从对已经毕业的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的追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这门课程给出的商业意识、商品市场流程的知识是实践中最需要的专业知识点,用人单位的总体评价是学生的心态稳、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好使用。

6.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六

报告简介

从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来看,期刊出版业是非常可喜的一年。总印数、总印张等几个主要指标已经提前达到了全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这充分证明,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期刊出版业的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而网络等新技术给期刊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就期刊而言,当初制定的发展规划已经显得过于保守,其发展目标应该进行中期修订,不然就不利于我国期刊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期刊出版业发展超过预期,前景依然看好。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期刊出版业市场运行态势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世界出版业发展状况、中国期刊出版产业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期刊出版产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中国期刊出版产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期刊出版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期刊出版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期刊出版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 2010-2011年世界出版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世界出版业发展综述

一、世界出版业的特点

二、国外出版业宏观管理体系及启示

三、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出版业的影响

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出版业的影响

第二节 2010-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美国出版行业发展总综述

二、日本出版行业发展总综述

三、英国出版行业发展总综述

四、法国出版行业的起源

五、澳大利亚图书出版业简况

六、韩国出版行业的处境尴尬

第三节 2011-2015年世界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章 2010-2011年世界期刊出版产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世界期刊出版产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期刊出版概览

二、世界期刊大会大浪淘沙蓄势待发

三、期刊出版的全球化

第二节 2010-2011年英国期刊出版产业发展分析

一、英国期刊出版业概况

二、英国maney出版公司网络版期刊

三、英国客户期刊出版及其发展

第三节 2011-2015年世界期刊出版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2010-2011年世界著名出版企业发展状况透析

第一节 英国培生集团

第二节 英国里德埃尔塞维尔集团 第三节 英国IPC集团 第四节 美国时代公司

第五节 荷兰沃尔特•克鲁维尔集团 第六节 美国IDG集团

第七节 德国Gruner Jahr集团 第八节 美国读者文摘 第九节 法国阿歇特集团

第四章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解读

二、部分期刊合作政策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五章 2010-2011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新闻出版业“十五”回顾

二、出版市场全新格局逐步形成

三、中国出版业中的民营资本

四、中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出版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重构出版行业的战略分析

一、进行集团化重组

二、实行市场化经营

三、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四、主动进军世界文化市场

第六章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发展概况

一、中国期刊三次浪潮回顾

二、中国期刊业发展势头良好

三、期刊品牌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发行渠道发展分析

一、期刊渠道设计中的方式技巧

二、杂志社发行渠道的设计

三、分众期刊发行渠道的设计

四、期刊发行渠道困境的破解

五、探寻期刊发行新渠道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期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二、中国期刊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三、中国过期刊物市场问题较多

第七章 2008-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08-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08-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08-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08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09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0年中国期刊印刷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 2010-2011年中国期刊细分市场(按期刊类型分)运行走势分析

第一节 时尚杂志

一、国际知名时尚杂志介绍

二、中国时尚杂志工业发展简史

三、高码洋时尚期刊零售市场状况

四、中国时尚杂志市场竞争激烈 第二节 财经期刊

一、中国财经类期刊的发展现状

二、财经期刊市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三、国内财经期刊向新媒体转身的策略

四、论中国财经期刊经营的第三次销售 第三节 科普期刊

一、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科普期刊难办的原因分析

三、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变革之路

四、中国综合科普期刊面临困境

五、科普期刊品牌化的生存认知 第四节 文摘类期刊

一、中国文摘类期刊市场现状

二、中国文摘期刊市场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文摘类期刊的差异化策略 第五节 学术期刊

一、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的困境

二、中国社科类学术期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

四、中国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的思考

五、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文化选择 第六节 汽车类期刊

一、汽车类杂志市场分析

二、汽车类杂志市场格局及定位

三、中国汽车期刊的经营管理创新 第七节 其他类期刊

一、IT类杂志市场分析

二、中国主要新闻期刊比较分析

三、DM期刊市场分析

四、大众文化期刊市场分析

第九章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一、出版传媒业获准多渠道重组

二、期刊核心竞争力

三、竞争环境下社办期刊的优势与问题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细分区域格局分析

一、母婴类期刊竞争加剧

二、我国男性时尚期刊竞争环境分析

三、幽默漫画期刊市场竞争加剧

第三节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实施企业信息化提高竞争力

第十章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产业优势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人教概览

二、人教专家介绍

三、人教期刊分析

四、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沿革 第二节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一、发展历程

二、业内动态分析

三、特色出版介绍 第三节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最新动态

三、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伦敦分社赢利国际市场 第四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一、出版社概况

二、热点聚焦

三、出版社动态分析 第五节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一、上海文艺出版总社50年历程回顾

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书展活动评述

三、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抢占“专精特”制高点

第十一章 2010-2011年中国期刊出版业相关产业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印刷业 第二节 造纸业 第三节 广告代理业

第十二章 2011-2015年中国期刊出版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11-2015年中国期刊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网络期刊发展前景看好

二、女性期刊前景观察

三、期刊出版市场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期刊市场发展预测分析

一、期刊供给预测分析

二、期刊需求预测分析

三、期刊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期刊出版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中国期刊出版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五节 专家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表:2005-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2005-2010年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5-2010年财政收入

图表:2005-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2010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7.我国鸡蛋期货市场运行效率研究 篇七

关键词:鸡蛋期货价格,鸡蛋现货价格,价格发现功能,规避风险功能

2013 年11 月8 日, 鸡蛋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 时至今日, 鸡蛋期货上市已有26 个月, 其间期货价格波动剧烈。2014 年1~7月份, 鸡蛋价格疯狂上涨, 一度被称为“火箭蛋”, 然后又从高位跌至谷底。有市场声音质疑鸡蛋期货是一个投机市场, 为了消除认识的偏误, 进一步推广鸡蛋期货, 以利于产业客户利用鸡蛋期货市场,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鸡蛋期货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鸡蛋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关性研究 (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笔者分析出2013 年11 月8 日至2015 年8 月14 日交易日的鸡蛋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时间序列的走势图。本文选取的鸡蛋期货价格数据来自大连商品交易所鸡蛋指数结算价, 现货价格来自同期国内商业数据服务商提供的芝华数据, 为国内鸡蛋批发市场平均价格。 (图1)

2013 年期货上市至2015 年8 月14 日的期现数据, 主要统计特征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表2)

从图1、表1 上可以看出,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大体呈现一致的走势。通过对大样本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鸡蛋期现货价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现货价格比期货价格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但同时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期现货价格也有两次明显的背离。2014年7 月中旬期货价格见顶回落, 而现货价格持续上涨到8 月底才到达本轮上涨的峰值。其后现货下跌, 向期货价靠拢 (而非期货上涨, 向现货靠拢) 。2015 年2 月中旬 (春节期间) 到3 月底, 期货价格逐步企稳且小幅上涨, 而现货价格有一波明显的跌势。随后期现价格联动, 现货上涨, 与期货基差收敛 (同样的, 二者是以现货价向期货价靠拢) 。

这一价格背离现象及最终的结果正好表明期货价格并不是现货价格的“应声虫”, 鸡蛋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鸡蛋期货形成的统一、公开、传导迅速且可预期的市场价格, 随着这一价格对现货供求状况的有效反映、期现价格联动性逐步增强, 在区域性特点突出的国内鸡蛋现货市场格局下, 鸡蛋期货价格能提升养殖户对未来现货价格走势判断的能力, 并为其制定养殖计划提供了依据。

总之, 期现显著的相关性表明鸡蛋期货价格对现货市场的供需变化有较好的反映, 二者的背离表明期货价格也包含了市场对未来趋势的预期, 体现了鸡蛋期货相应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鸡蛋期货市场流动性分析 (规避风险功能研究)

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功能的发挥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息息相关。鸡蛋期货从上市至2015 年11 月9 日日均成交量为20.3 万手, 日均持仓量为18.3 万手, 其中2015 年1 月至11 月9 日鸡蛋期货主力合约的日均成交量和日均持仓量分别为10.3 万和10.6 万。这样的成交量和持仓量能否满足小微型蛋鸡养殖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呢?

据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年6 月的研究报告, 我国目前蛋鸡养殖业的现状是小、散、多。存栏在2, 000~50, 000 只范围的养殖场 (户) 是蛋鸡养殖的主体, 所占比例为84.52%, 其蛋鸡存栏量达到88.28%。其中, 存栏2, 000~4, 999 只产蛋鸡存栏比例27.44%, 5, 000~9, 999 只产蛋鸡存栏比例25.93%, 1 万~5 万只产蛋鸡的比例最高, 达到34.91%。

据历史持仓数据分析, 如果保守估算, 以主力合约单边日均持仓量4 万手, 则鸡蛋期货能为相关企业提供套期保值量为20 万吨。现有的交割制度, 为了保证鸡蛋交割品的新鲜度, 以养殖2 万只蛋鸡规模计算20 天鸡蛋积累量 (时间过长就难以保证鸡蛋的新鲜度) , 期货盘面能够同时满足8, 000 家企业的套保需求, 或者说能够同时满足1.6万家以上养殖规模在1 万只的小微型蛋鸡养殖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鸡蛋期货能够为小微型蛋鸡养殖产业客户套期保值提供流动性。

2014年11月14日在大连召开的第二届 (2014) 中国鸡蛋产业链供需形势暨鸡蛋期货上市一周年分析会上, 据大连商品交易所 (下以简称“大商所”) 发言人介绍, 鸡蛋期货上市一周年以来, 法人客户持仓占比为11%, 法人客户成交比例为13.5%, 而有更多的中小养殖户以个人名义参与鸡蛋期货。上市以来包括11家养殖企业、5家贸易商和1家期货公司现货子公司顺利参与交割, 交割制度的有效性得到检验。

在鸡蛋期货经过了两年的运行平稳, 交易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条件下, 为进一步贴近现货实际, 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服务产业的功能, 大商所于2015年12月22日发出通知, 对《大连商品交易所鸡蛋期货合约》、《大连商品交易所交割细则》等进行了修改。此次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完善了交割方式及配套制度, 增加了交割月全月每日选择交割、车板交割、调整仓单有效期并实现仓单自动注销等制度, 增加合约月份, 同时修改了交割质量标准相关规定, 优化了疫情处理方案等。不断成熟的鸡蛋期货市场服务现货企业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关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更加便捷。

三、相关期货市场的佐证分析

鸡蛋成本包括蛋鸡的饲料成本, 雏鸡费以及其他成本, 其中, 饲料成本占总支出的60~70%, 是决定鸡蛋价格的主要成本。玉米和豆粕是鸡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营养的主要构成原料, 分别占全价料蛋鸡料的60%~65%和20%~25%。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饲料成本的变化, 进而影响鸡蛋价格的波动。由于近几年国家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 玉米价格波动不大, 但自2015 年4 月至今, 由于预期国家临储价格的变化和这种预期的兑现, 玉米价格走出一波明显的跌势, 鸡蛋价格也随之下行。而豆粕和鸡蛋一样, 是完全市场化的大宗商品。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于2000 年7 月上市, 是非常成熟的期货品种, 其现在已成为相关企业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因此, 我们选取养殖链品种体系中的豆粕期货价和鸡蛋期货价来进行对比分析, 借此从另一个侧面来判断鸡蛋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同样的, 我们做出2013 年11 月8 日至2015 年11 月9 日交易日的玉米、豆粕和鸡蛋期货价格时间序列的走势图 (鸡蛋期货和豆粕期货价格数据来自大连商品交易所鸡蛋指数结算价和豆粕指数结算价) 。 (图2)

通过图表能直观发现鸡蛋价格波动和饲料豆粕价格波动在大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进一步计算也表明二者显著相关。同时, 通过鸡蛋和豆粕的期货比价分析, 发现鸡蛋和豆粕的比价在1.2 和1.65 之间有序波动, 其中, 自2014 年6 月至2015 年11 月, 鸡蛋和豆粕的比价更是稳定在1.4~1.65 之间波动。由此可知, 鸡蛋期价反映了其在产业链的价值规律和自身的供求关系, 这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鸡蛋期货市场的有效性。

作为我国首个畜牧类鲜活农产品期货, 鸡蛋期货上市以来经历了禽流感疫情的冲击考验, 市场整体运行稳健, 显示了合约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市场的监管能力。鸡蛋期货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 鸡蛋期货为鸡蛋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燕青, 武拉平.鸡蛋期货市场的投机特征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4.6.

[2]杨宁, 秦富, 徐桂云, 赵一夫, 薛莉, 周向阳.我国蛋鸡养殖规模化发展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中国家禽, 2014.36.7.

[3]张利静.大商所:继续发展完善鸡蛋期货市场[J].中国证券报, 2014.11.17.

[4]李凯, 张传奇, 马俊宇等.我国鸡蛋期货与现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6.

8.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研究 篇八

(一)专项债券市场发展概况

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专项债券累计发行2.56万亿元,约占同期地方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从期限结构来看,5年期占比最大,3年期及5年期共占52%,7年期及10年期占48%。2015年至今年7月,专项债券的整体交易量、流动性都趋于改善。

(二)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的区别

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项目类型不同。一般债券所涉及的项目基本上没有项目收益或者项目收益极低,而专项债券是针对有收益的项目。二是预算科目不同。一般债券纳入基本预算,专项债券纳入资本预算。三是偿还来源不同。一般债券是用公共收入或其他公共财力来偿还,而专项债券主要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来偿还。

专项债券与项目收益债券比较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发行主体不同。专项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是项目经营主体。二是资金用途不同。专项债券对应的项目必须是公益项目,而且项目收益的市场回报率是相对较低的。而项目收益债券是企业信用债券,其募集资金用途比较广泛,可以用于补充少量流动性资金,绝大部分用于项目建设投资,项目也并不限于公益性项目,不一定追求固定收益回报。三是违约偿还措施不同。目前专项债券要求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来偿还,如果不足以偿还,则由省级政府代为偿还,然后逐级从政府收入中划拨。项目收益债券则是市场化的偿还机制和增信机制。四是税收待遇不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在税收方面都享受利息免税政策,而项目收益债券的利息不免税。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一)核心问题是定位不够清晰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存在一些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定位的认识不够清晰。市场上对定位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省级政府对于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责任没有实质性差别,省级政府还是实质上的发行和偿还主体。另一种认为省级政府是专项债券的名义发行人或者融资代理人,这与一般债券有显著不同。我们认为,从设立专项债券的初衷以及拓展专项债券未来发展空间的角度看,应该认同第二种理解,即当前专项债券仍然是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作为偿还来源,它的操作主体当前是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只是名义发行人。

这种差别带来的是什么问题?首先,如果认为专项债券的偿还主体和发行主体是省级政府,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要求专项债券披露项目信息、项目经营计划等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其次,如果把专项债券看成与一般债券一样由省级政府偿还,那么实际上就应该纳入一般预算,这样一来,又与引入专项债券的初衷不一样。最后,从发展空间来看,随着债务限额的扩大,如果将来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突破对赤字、余额管理的限制,否则地方政府债券后续增量筹资有较多困难。

(二)其他派生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新增专项债券规模有限,额度不定期,分批次下达,现有额度管理可能缺乏激励机制,还有亟需科学的项目遴选机制。二是市场约束有待健全。信用评级有待加强,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违约偿还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市场运行机制有待深化。发行利率偏离市场估值较多;市场交易流通安排存在改进空间,虽然存在流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政策还没有放开。此外,市场投资者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科学界定专项债券定位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

美国市政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大多数是各级地方政府授权的项目主体或者运营法人,少数也是由当地政府代理发行。当发生违约时,是以项目对应的收益进行补偿,同时也建立市场化的违约救助机制。今后还是要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发展专项债券,专项债券既然是“专项”,还是要与项目相对应来进行改造。

(二)逐步剥离我国财政担保模式

现在专项债券实质上是以项目收益和政府性基金来偿还,由省级政府财政担保,将来为了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发展,可实行与财政完全担保脱钩的模式。建议以省级政府名义发行,并由省级政府对专项债券履行集中决策、组织、监督等职能。未来对于新增项目收益债券,应当逐步淡化省级政府担保兜底的色彩。当然由于初期有置换债券在里面,置换债券本身属于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这部分的政府担保职能还会存续。未来为了拓展债券市场,需要还原本来面貌。从长远来看,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及偿还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授权的项目主体或者运营主体,根据项目特点发行相应债券,并以项目未来收益作为偿还来源。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增信角色

专项债券与商业性的债券或者企业债券有区别,主要在于专项债券运营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增信角色。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提供财务的确定性。在专项债券的项目收益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服务购买、长期合作协议这样的方式使项目有稳定的回报。二是地方政府可以为项目本身提供项目资本金。三是地方政府可以在发生不可抗力等极端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卖出期权。比如选址建设了高速公路,但由于灾害等原因导致项目延期或者不再实施了,可能需要政府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四是有限责任担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担保公司或者购买第三方保险的方式,为专项债券提供担保。

从具体组织运营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承担这样几个职能:一是组织职能。因为专项债券属于地方政府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二是决策职能。这个项目做不做、项目的先期可行性研究过程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参与。三是监督职能。项目启动之后,对于项目流程,地方政府有监督的权利。四是分担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在专项债券中要承担一些风险。五是隐性增信。虽然标准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但并不等于说地方政府在其中就毫无作用,其实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体制

nlc202309081622

(一)严格项目遴选管理

建立发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机制,确定科学的遴选指标。一是根据项目是否为公益性来判断。如果不是公益性而是商业性的项目,就会优先选择由外部的社会资本来做,或者采用PPP(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方式。二是看项目内部回报率,如果回报率极低,专项债券是不做的,可通过一般债券去做,否则就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或者到期无法兑付而违约的情况。如果项目收益较高,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三是考虑受众范围。如果受众范围较广,比如全国性的铁路投资建设、跨区的建设,由省级政府发起。如果只是一个城市地铁项目,可由市级发起方参与。 四是考虑现金流的特点。现金流的特点与产品设计相连。如果项目前期没有现金流,到了项目运营期间有现金流,这时要么选取带有宽限期的专项债券产品,要么有流动性支持。五是考虑项目融资规模。如果项目融资规模比较大,可采取分期滚动的方式;如果规模比较小,就一次性举债。

(二)完善发行额度管理

对于存量债务的置换,建议提前下达额度,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可以扩大债务状况良好省份的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额度,这是一个激励机制。另外,我们也呼吁试点与政府担保脱钩的专项债券,额外设立一定额度,以便为专项债券的转型提供有利的政策激励。除用于置换外,新增的专项债券项目评审应该前置,主要由“先有额度后有项目”转变为“先有项目后有额度”。另外,对于标准化的、纯粹以项目收益为担保的方式,应该是由地方政府自主选择实际发行量。

(三)加强监督管理

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在短期内,建议沿用地方人大、政府部门履行自身功能的方式,加强项目存续期间的管理,并加强地方财政专员对项目的审核监督。从长期来看,要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

健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在信息披露机制方面,有三个层面需要加强:一是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如果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就格外需要客观反映项目主体的经营情况,并且制定分行业的信息披露指引,还可引入信息披露专员负责制。目前,由于多数专项债券是置换的,采取的是一只债券打包一揽子项目的方式,对于项目的运营情况还没有做系统的披露。二是建设信息披露平台。短期内要加强信息披露的模块化和简便化。比如同一个地方政府发债时,先发了一期,过一段时间再发第二期时,地方经济状况是一样的,但是又要重复进行披露。我们建议在稳定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加强信息披露的模块化。对于相同的信息模块进行简并处理。从中长期来看,要推进中国债券信息网这样的信息披露系统建设,与政府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进一步降低信息披露的操作成本,提高信息披露效率。三是要提高信息披露的格式化水平。结合国内外实践,加快推进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报送和披露格式化的标准化建设,长期应该探索基于商业可扩展语言(XBRL)的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库。

(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在健全信用评级制度方面,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框架:一是专项债券资产本身的特征;二是地方政府的综合财力;三是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四是法律规定方面。对比来说,我国目前的专项债券还是过多侧重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披露,对于项目本身运营的资产特征、项目运营单位和管理水平,以及项目本身涉及的重大法律风险或者是法律变更的规定都还缺乏足够重视,这与专项债券由省级担保兜底的特征是有关系的。在信息披露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上对专项债券不得不专门针对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进行披露。但是将来就不一样了,如果专项债券必须由项目本身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就必须考虑项目本身的特征。在短期内,可由政府性债券协会选择评级公司,降低挑拣、评级的风险;参考地方债券市场估值内含的评级,对评级进行校正和评价。从长期来看,积极培育国内专项债券的评级机构及评级体系。比如设立双评级机制,当然这个双评级要与其他债券的评级要求同步推进。

(三)丰富增信机制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市政收益债券,美国地方政府一般是不担保的,但并不等于市政债券没有担保机制,其主要是通过债券银行和债券保险机构来提供保险。对于我国的专项债券,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提供流动性支持,因为项目运行有一定周期,而多数项目在前期不产生现金流,又强调要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资金来源,所以初期提供流动性支持非常重要,但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不等于承担担保责任。二是提供有限责任的政府性担保。前面讲过,引导设立政府性基金或者担保机构,为专项债券提供政策性担保。担保公司在体制上由政府设立,资金来源可以多样化,运行模式应该是专户运作。我们也了解到,国务院层面要求政府成立政府性担保基金,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目前有的省级政府设立了这种体系化的组织,但是下面市县并没有做;有的省级政府做了,但是没有建立全国统筹的再担保机制。第二,目前政府性担保机构不是针对专项债券市场来做的。政府性担保基金肯定不会只做地方债券业务,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等问题也需要这种机制,重大专项问题也需要支持。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必须进行专户运作,这是由专项债券的特点决定的。我们看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些给市政债券做保险的机构破产了,但是破产的只是为资产支持证券做担保的这部分,而专门为地方政府做担保的部分运营得还很好。第三,发展市场化的债券保险。现在这方面也在推进,保险方面有动作,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了,这是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安排。

(四)构建债券偿还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专项债券主要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作为偿还来源。从初期来讲,以政府性基金偿还必须要在项目分类核算、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统筹调配,这是由政府性基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对于将来以项目收入作为唯一偿还来源的专项债券,必须设立不同类别、不同用途的账户,并将收入按照优先顺序划归相关账户,就是对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的管理。二是建立违约机制安排。在发生违约之后,从短期来看,对于政府性的担保基金,目前来说由地方政府来还,从其他的公益性项目单位调入专项收入来弥补。从长期来看,专项债券与财政担保脱钩,更多的是参考信用债券的市场化违约偿还机制。

nlc202309081622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要继续实行多样化的发行方式,沿用集中的政府债券发行系统,做好相关支持。此外,强调以下几点。

(一)完善发行要素管理

特别呼吁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短期贴现债券的发行。美国市政债券中有一类不受债务现有年度约束,就是发行期限在270天以内的短期债券,主要是为了匹配项目资金的收支不平衡问题。目前我们了解到,现行的政策规定是如果没有项目收益,可以从别的收入调拨到专项债券偿还上。实际上,如果引入实质的专项债券就不需要调拨机制。另外,应适当增加一些长期债券品种,并且鼓励采用关键期限。从中长期来看,取消相关结构方面的限制。从付息方式来看,目前是固定期限,将来也可能引入浮动利率、类似通胀债券或者是设有项目宽限期的一些品种。

(二)完善定价机制

短期内要统一定价思路。目前定价机制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与财政存款、项目合作等政策性因素挂钩的现象。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脱钩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同时,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可能会进一步优化。专项债券的置换债券与同样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之间的利差相对稳定,没有体现太多差异。但是对于公开招标的专项债券来说,则呈现了一定的区域分化特征。应该说,定价机制有效性还是趋于提升。

(三)建立多层次的交易市场,拓展投资者基础

目前定向承销暂不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调研中也发现,定向承销的利率相对于公开招标的利率要高,而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有转让需求,所以建议取消这方面的限制。另外,尽快实现柜台市场的流通。还有合理降低质押折扣率。我们看到,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中,国债的质押率大概是94%以上,地方债实际质押率是87%,市场上最低是67%,可能要建立一个参考性的质押率。交易所市场对质押券的质押率规定为94%,效率比较高,大家比较容易接受,这里需要进行指导。从中长期来看,建议对于关键期限的债券建立做市商制度。最后,在发展多元市场的同时,坚持政府债券的统一托管。

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配套制度建设

(一)合理设定风险权重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商业银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债务风险权重为20%。建议对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考虑对于专项债券细化设置0~20%的灵活风险权重。从长期来看,应采用内部评级法设置风险权重。

(二)确保专项债务平稳过渡

2018年之前,有大量的现存专项债务需要通过置换等方式过渡到专项债券,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合理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是基本条件。二是需要考虑制定中长期的债务整顿计划,滚动预算,预防系统性风险。三是培育和扩大地方政府税源。现在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如何实现收入的常态化、稳定化变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常态化、稳定化的财力,地方政府负责偿还的债务只是期限推迟了,最终会导致外部评级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券做出不利的判断。四是推动地方国有资产的证券化,这一方面是盘活国有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重要举措,需要大力去做。

(三)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研讨、交流和宣传。我们设想在业务成熟的时候,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编写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操作指导、指引和手册。二是地方政府债券工作是长期工作,发行量越来越大,需要增配相应人力、预算资源,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三是建设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系统。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和政府财务综合报告系统的建设;市场信息披露平台也要加强信息披露系统建设。四是要逐步精简政府管理的层级。目前,政府五级体制正在逐步演变,随着镇改县、县改市、省管县的发展,分级财政、财政分税制将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一级政府享受一级政府的权利,承担一级政府的责任。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上一篇:函授本科会计自我鉴定下一篇: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终期评估工作指南(卫生院部分)